就说这宗正寺吧,它有个卿,是三品官;还有两个少卿,都是从四品上;两个丞,都是从六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皇帝的亲戚家谱,弄清楚辈分和排行,管理陵台和宗玄这两个部门。

皇帝的亲戚分五等,先得在司封那里登记备案:第一等,是皇帝的直系亲属和皇后的父母,算作三品官;第二等,是皇帝的祖父辈和祖母辈的亲属,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直系亲属,算作四品官;第三等,是皇帝的曾祖父辈和曾祖母辈的亲属,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祖父辈亲属,算作五品官;第四等,是皇帝的高祖辈和高祖母辈的亲属,还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曾祖父辈亲属;第五等,是皇帝的玄祖辈亲属,还有太皇太后的祖父辈的远亲,皇太后和皇后的曾祖父辈亲属,算作六品官。皇帝的直系亲属的配偶和子女,他们的等级比本亲低两等,其他亲戚低三等,而尊长则高一等,如果降等超过五等,就不算亲戚了。诸王、大长公主、长公主的亲属,按他们的本来的品级算;嗣王、郡王,如果不是三等亲以内,也按五品官算;驸马都尉,就按亲戚的等级算。祭祀、册封、朝会这些场合,陪同皇帝出席或继承爵位的,都要在司封那里登记备案。

寺里还有两个主簿,都是从七品上;一个知图谱官,一个修玉牒官,一个知宗子表疏官,还有两个录事。对了,武德二年的时候,还设了个宗师,后来给撤了;龙朔二年,宗正寺改名叫司宗寺;武则天光宅元年,又改名叫司属寺。寺里还有五个人管府务,五个人管史籍,四个亭长,四个掌固。京都太庙的斋郎一百三十人,门仆三十三人,主簿、录事各两个人。

【诸陵台】

首先,给各个大陵墓都安排人手。那些重要的陵墓,比如建初陵、启运陵、兴宁陵、永康陵,每个陵墓都设一个从七品下的陵令,一个从八品下的陵丞,主要负责看守陵墓的安全。其他的陵墓,级别稍微高一点,陵令是五品上,陵丞是七品下。陪葬人员的安排,文官和武将要分左右两边站,子孙要跟着自己的祖父母辈,宫女陪葬的话,就在陵墓附近单独立个坟。陵墓周围划定范围,禁止老百姓在那里埋葬,但是以前已经有的坟墓不能动。

后来,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因为觉得用“太庙署”这个名字来称呼宗庙不太合适,太常少卿韦縚建议取消“太庙署”,改由一个少卿来管理太庙。第二年,濮阳王李彻当上了宗正卿,皇帝对他特别好,李彻就建议把宗正司管辖的户籍信息,还有陵墓和宗庙都归宗正司管。到了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驸马都尉张垍当上了太常卿,因为很受皇帝宠幸,他又把太庙和各个陵墓的管理权收回到太常寺。过了十年,又把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这五个陵墓的管理机构改成了“台”,还提升了陵令的级别,只有永康陵和兴宁陵还是原来的管理机构。公元757年(至德二年),陵墓和宗庙的管理权又回到了宗正司。公元761年(永泰元年),太常卿姜庆初又建议把陵墓和宗庙的管理权交给太常寺,到了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又恢复了原样。每个陵台都设有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主衣、主辇、主药各四人,典事三人,掌固二人,陵户三百人,昭陵、乾陵、桥陵的陵户还要多一百人。其他陵墓的配置稍微少一些,每个陵墓设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二人,掌固二人,陵户一百人。

接下来是太子庙的设置:每个太子庙都设一个从八品上的令,一个正九品下的丞,以及一个录事。陵令负责庙宇的打扫和祭祀活动,一年四季都要进行祭祀。每个太子庙还设有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二人,掌固一人。

太子陵的设置:每个太子陵都设一个从八品下的令,一个从九品下的丞,以及一个录事。每个太子陵还设有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二人,掌固一人,陵户三十人。以前太常寺管辖的太庙,设有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七品下),还有二十四个斋郎。

最后是崇玄署,(此处原文没有关于崇玄署的具体人员设置信息,故无法翻译)。

有个正八品下的官员和一个正九品下的官员,负责管理京城里所有道观的数量、道士的登记以及斋醮活动。 新罗和日本的僧人来朝学习,如果九年不回去,他们的名字就要记录在册。道士、女官、僧人和尼姑见到皇帝必须行礼。他们如果住在老百姓家里,不能超过三天。如果住的时间超过一夜,就要登记备案,最长不能超过七天,路途遥远的,州县会提供路费。全国一共有1687座道观,776个道士,988个女官;寺庙有5358座,僧人75524个,尼姑55576个。管理两京的僧人、尼姑、道士和女官的官员是御史,一人负责。每三年,州县都要登记造册,一份留在县里,一份留在州里;僧尼的名单一份交给祠部,道士和女官的名单一份交给宗正寺,一份交给司封寺。

崇玄学里,有府官二人,史官三人,典事六人,掌固二人,崇玄学博士一人,学生一百人。隋朝的时候,这些机构归属鸿胪寺管理,还有道场和玄坛这些机构。唐朝设立了寺观监,隶属于鸿胪寺,每个寺观都有一位监官。贞观年间,寺观监被撤销了。上元二年,设立了漆园监,不久后又取消了。开元二十五年,在玄元皇帝庙设立了崇玄学。天宝元年,两京各设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一百人,每逢祭祀,学生代替斋郎。两年后,崇玄学改名为崇玄馆,博士改称学士,助教改称直学士,又设立了大学士一职,由宰相担任,负责管理两京的玄元宫和道院,全国的崇玄学改名为通道学,博士改称道德博士,没多久就取消了。宝应、永泰年间,学生所剩无几。大历三年,学生人数又恢复到一百人。

起初,全国的僧人、尼姑、道士、女官都隶属于鸿胪寺,武则天延载元年,僧尼改隶属于祠部。开元二十四年,道士、女官改隶属于宗正寺,天宝二年,道士又改隶属于司封寺。贞元四年,崇玄馆取消了大学士的职位。后来又设立了左右街大功德使、东都功德使、修功德使,负责管理僧尼的登记和劳役。元和二年,道士、女官改隶属于左右街功德使。会昌二年,僧尼改隶属于主客寺,太清宫设立了玄元馆,也有学士,到六年的时候被取消了,僧尼又改隶属于左右街功德使。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太仆寺啊,那可是个大部门!最高领导是卿,正三品;下面还有两位少卿,正四品上;四个丞,正六品上;两个主簿,正七品上;还有两个录事。卿主要负责管理马匹、车辆和出行相关的各种事务,管着乘黄、典厩、典牧、车府这四个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养马牧畜的机构。皇帝出行的时候,五路车辆的供应都得由太仆寺负责。每年年底,所有关于马匹牲畜的账目都要汇总到驾部去,进行考核评定。对了,永徽年间,太仆寺改名叫司驭寺,武则天光宅元年又改回司仆寺了。整个寺里,府里的官员有十七个,史官三十四个,兽医六百个,兽医博士四个,学生一百个,亭长四个,掌固六个。

接下来咱们看看太仆寺下面的各个部门。先说乘黄署,这个部门的正职是令,正七品下;下面还有个丞,正八品下。主要负责皇家的出行车辆和驾驭技术。每次皇帝出行,得提前四十天就开始准备,训练驾驭人员,准备好相应的马匹;提前二十天,还要到内侍省去进行训练。这个署里,府里官员一人,史官二人,驾驭人员一百四十人,负责羊车的有十四人,掌固六人。

典厩署,主要负责喂养马牛和其他牲畜。这个部门的令是两位,都是正七品下;丞有四位,都是正八品下。养马的标准是:良马一人管一匹,中等马一人管两匹,劣马一人管三匹;小马驹和小牛犊,十个算一人管。人员配置是:府里官员四人,史官八人,主乘六人,典事八人,驾驭人员一百人,驾士八百人,掌固六人。

典牧署,主要负责管理各种牲畜,以及生产奶制品、肉干等。从各地牧场送来的羊羔,要供应给皇家的厨房和祭祀活动。这个部门的令有三位,正八品上;丞有六位,正九品上。人员配置:府里官员四人,史官八人,典事十六人,负责制作奶酪的有七十四人,驾驭人员一百六十人,掌固四人。

车府署,主要负责王公贵族以下人员的车辆和驾驭。三品以上官员结婚或者去世,这个部门要负责提供车辆和驾驭人员。所有车辆和马匹,都要定期进行训练。这个部门的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人员配置:府里官员一人,史官二人,典书四人,驭士一百七十五人,掌固六人。

最后是诸牧监,这个部门的信息没写。

咱们先说说这牧监的官职设置。上牧监啊,监正是个从五品下的官儿;副监有两个,都是正六品下;丞也有两个,正八品上;主簿就一个,正九品下。中牧监呢,监正正六品下;副监从六品下;丞从八品上;主簿从九品上。下牧监,监正从六品下;副监正七品下;丞正九品上;主簿从九品下。中牧监的副监和丞,比上牧监少一人。南使和西使,每个都有三个丞,都是从七品下;录事各一人,从九品下。北使和盐州使,每个都有两个丞,都是从七品下。

这些牧监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着养马牛这些牲畜。五千匹马以上归上牧监管,三千匹马归中牧监管,不够三千匹的就归下牧监管。马牛群里,还有牧长和尉来帮忙管理。马的好坏都得登记造册,好马记在左边,差马记在右边。每年农历九月初一,群牧使把各个牧监的记录都汇总到一起,到九月十五上报给朝廷。要是送去一些好马,还得安排牵马的、识马的小孩儿、兽医等等。母马怀孕三个月,小马驹和小牛犊都在牧场里养着,三岁再分群。牲畜繁殖多有奖励,死掉或损耗的也要按比例扣除。年底,监牧使会巡查各地,根据功过考核官员。

上牧监呢,还另设有录事各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四人。中牧监府吏少一人,史官、典事各少三人。下牧监典事、掌固各少二人。南使、西使,录事、史官各一人,府吏五人,史官九人;北使、盐州使的官员数量和品级,都跟南使一样。“麟德年间”,还增设了八个使,分管各个监坊,管辖秦州、兰州、原州、渭州四个州和河曲地区。总共四十八个监:南使管十五个,西使管十六个,北使管七个,盐州使管八个,岚州使管两个。从京城往西到陇右,有七个马坊,由陇右三使管理。还有沙苑、楼烦、天马监。沙苑监主要负责养牛羊,供应朝廷宴祭和皇室所需,每年都要向典牧署供应。沙苑监以下的官职品级,都跟下牧监一样。到了开元二十三年,这些监都给废除了。

【东宫九牧监】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可真复杂!首先,咱们说说养马牛的部门,这部门里头,正职是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上;还有一个录事,是正九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养马牛,给太子殿下供应马匹和牲畜。 (原文:丞二人,正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下。掌牧养马牛,以供皇太子之用。) 这部门最初的人员配置更多,有监、副监、丞、主簿、录事各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四人,掌固二人。从监到下面这些官职,品级都跟下牧监一样。另外还有个马牧使,下面也有丞之类的官。 (原文:有录事史各一人,府三人,史六人。初,监有监、副监、丞、主簿、录事各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四人,掌固二人。自监以下,品同下牧监。又有马牧使,有丞以下官。)

接下来,咱们说说负责审案断刑的部门。这部门的卿是正三品,少卿两个,都是正五品下。主要工作是审理案件,查明罪行。凡是判处流放或死刑的,都要上报刑部,再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复核。关押的犯人,每五天要审查一次。 (原文: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掌折狱、详刑。凡罪抵流、死,皆上刑部,覆于中书、门下。系者五日一虑。) 龙朔二年改名叫详刑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叫司刑寺,中宗时期把狱丞给撤了。这部门人员众多,有府吏二十八人,史吏五十六人,司直史十二人,评事史二十四,狱史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十八人,还有负责打杂的问事一百人。 (原文:(龙朔二年,改曰详刑寺;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司刑寺;中宗时废狱丞。有府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司直史十二人,评事史二十四人,狱史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十八人,问事百人。)

然后是负责审核案件的部门,有两个正职,都是正五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审核案件,校对法律条文。要是下面审案的丞判案不对,他们就按照法律来纠正。五品以上的官员有权参与案件的审判和决定。皇上出巡的时候,他们要留下来负责部门事务。 (原文:正二人,从五品下。掌议狱,正科条。凡丞断罪不当,则以法正之。五品以上论者,莅决。巡幸则留总持寺事。) 还有六个丞,都是正六品上,负责分管部门事务,确定刑罚的轻重。对于判处徒刑以上的犯人,要让他们跟家属见面,告知罪名,并询问他们服不服罪。 (原文:丞六人,从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徒以上囚,则呼与家属告罪,问其服否。)

再来说说主簿,有两个,都是正七品上。他们主要负责盖印章,管理文书档案,检查有没有遗漏。官吏犯罪或者被平反的,都要记录在册。私罪罚铜一斤,公罪罚铜二斤,算作一负;十负算作一殿。每年吏部和兵部都要把官员的过错记录上报。 (原文:主簿二人,从七品上。掌印,省署钞目,句检稽失。凡官吏抵罪及雪免,皆立簿。私罪赎铜一斤,公罪二斤,皆为一负;十负为一殿。每岁吏部、兵部牒覆选人殿负,录报焉。) 最后是狱丞,有两个,都是正九品下,负责管理狱卒,看管犯人。犯人要根据身份和性别分别关押。五品以上的犯人每月可以洗一次澡,夏天还要提供冰镇的饮用水。监狱里禁止携带纸笔、刀具、钱财和棍棒等物品。犯人如果生病,要提供医药,病情严重的还要解除镣铐,允许家人探望。 (原文:狱丞二人,从九品下。掌率狱史,知囚徒。贵贱、男女异狱。五品以上月一沐,暑则置浆。禁纸笔、金刃、钱物、杵梃入者。囚病,给医药,重者脱械锁,家人入侍。) 还有负责外出调查的司直六人,都是正六品上;评事八人,都是正八品下。他们负责外出调查,处理案件。如果需要停职查办长史,就要写信请求批准。 (原文:司直六人,从六品上;评事八人,从八品下。掌出使推按。凡承制推讯长史,当停务禁锢者,请鱼书以往。录事二人。)

哎,这鸿胪寺啊,级别可不低!寺卿一个人,是正三品;少卿两位,都是从四品上;还有两位丞,是正六品上。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臣和处理丧葬礼仪这些事。下面管着典客署和司仪署两个部门。

那些外国来的首领啊,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我们都登记在册呢。他们来朝见皇帝,我们得根据他们的级别安排座位。第三等的就坐在武官三品以下的位置,第四等在五品以下,第五等在六品以下;要是他们本身有官职,就按他们的官职排位。至于他们的吃喝用度,御史会监督检查。要是哪位外国首领继承了爵位,还得查清楚是不是嫡系继承。

那些给诸蕃封官赐爵的事,我们得负责给他们送去册书。要是海外的国家来朝贡,使臣队伍人多,我们就留下一半在边境;走海路来的,就从广州选一个领头和两个随从进京。他们带来的贡品,得先把数量报给鸿胪寺。外国使臣回国的时候,我们得把他们带走的衣物、赏赐物品的数量登记造册,报给主管接待的部门,还得给他们办理通行文牒。

外国使臣来奏事,我们得详细记录下日期和奏事内容,然后写成奏章,每个月汇总一次,存档备案。要是进贡马匹,得由殿中省和太仆寺验看,好马进殿中省,不好的就进太仆寺。进贡药材,鸿胪寺先验收,少府监再定价。鹰、鹘、狗、豹这些东西没法估价,就由鸿胪寺根据情况报个大概的价值。所有进贡的物品,都得由使臣亲自呈献,骆驼和马匹则在朝堂上展示,那些不值钱的,就留在地方州县了。

皇帝、太子以及五服之内的亲属和大臣们要为谁发丧吊唁,寺卿要协助他们。一品大员去世,由寺卿负责丧葬事宜;二品大员,由少卿负责;三品大员,由丞负责。司仪署会指导他们按照礼制操办。对了,我们寺里还有一个主簿,正七品上;还有两个录事。 (龙朔二年,鸿胪寺改名为同文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为司宾寺。) 寺里还有五个人当府吏,十个史官,四个亭长,六个掌管门禁的官员。

【典客署】

首先,有个令一人,官职是七品下;还有三个丞,都是八品下。他们主要负责管理两位王后(介公、酅公)的户籍档案,以及归顺朝廷的各少数民族藩属。这些藩属的朝贡、宴会、送迎,他们都要参与其中。少数民族的首领来朝见,他们负责提供饮食;首领生病了,就派医生去诊治,送药;首领去世了,就提供丧葬所需;首领回国时朝廷赐予物品,他们就协助他们接受赏赐,并教他们如何行拜谢之礼。(部门里还有13个典客,4个府吏,8个史官,2个掌固。)

然后是掌客署,有15个人,正九品上。他们主要负责接待和送别外邦来客,并专门管理他们的住所。

接下来是司仪署,署里有个令,正八品下;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处理丧葬事宜。京官中三品以上官员、散官中二品以上官员的祖父母或父母去世,以及五品以上官员、都督、刺史在京城去世,还有在执行公务中去世的五品以上官员,要举行葬礼时,都要用少牢祭祀,并由斋郎拿着祭祀用的器具去祭奠。三品以上官员去世,朝廷会赠送束帛,黑色的一匹,红色(纁)的两匹,一品官员还会加赠一匹乘马;送葬队伍出发后,朝廷还会在郭门之外派人再赠送束帛,一品官员还会加赠璧玉。五品以上官员去世,朝廷会拨给营建坟墓的人手。(司仪署下设司仪6人,府吏2人,史官4人,掌设18人,斋郎30人,掌固4人,幕士60人。)

最后是负责后勤的部门,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他们负责管理仓库和储备物资。他们管辖上林苑、太仓、钩盾署、霡官署这四个部门,以及其他各种仓库、竹材管理部门、汤药管理部门、宫苑、盐池、屯田等部门。凡是京都各部门官员的俸禄、朝会、祭祀所需物资,都由他们负责供应。到了耕藉田的时候,他们还要负责提供耒耜(农具)。

六品上丞六人,管着寺里的所有事。凡是租税和稻草秸秆运到京都的,都要经过他们检查验收。官府的奴婢里,有手艺的就被分配到各个部门工作,妇女则送进掖庭,根据各自的技能安排工作。皇宫的牲畜饲养和赏赐给王公贵族、公主的物品,也都由他们负责。鸡猪之类的牲畜的繁殖,也由官府的奴婢负责饲养。俘虏则安排做些轻松的活儿,刚来的时候先发放粮食。寺里还有从七品上的主簿二人,录事二人。龙朔二年,司农寺改名为司稼寺。此外还有府吏三十八人,史吏七十六人,计吏三人,亭长九人,掌固七人。

上林署的令是七品下,两人;丞是八品下,四人。他们负责管理苑囿、园池,种植果蔬,供应朝廷宴会、祭祀和尚食局日常所需。冬天快结束的时候,要储存一千段冰,在立春前三天放入冰井,用黑牡牛和秬黍祭祀司寒之神;春天来了也要同样祭祀。上林署还有监事十人,以及府吏七人,史吏十四人,典事二十四人和掌固五人。

太仓署的令是七品下,三人;丞是八品下,五人;监事八人。他们负责管理粮食的储藏。此外还有府吏十人,史吏二十人,典事二十四人和掌固八人。

钩盾署的令是正八品上,两人;丞是正九品上,四人;监事十人。他们负责供应薪炭、鹅鸭、蒲草蔺草以及池塘沼泽里的东西,用于祭祀、朝会和款待宾客。此外还有府吏七人,史吏十四人,典事十九人和掌固五人。

道禾官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两人;丞是正九品上,四人;监事十人。他们负责挑选道禾(稻谷)里的米麦。各种谷物,都要根据其好坏程度计算损耗后供应。此外还有府吏八人,史吏十六人,典事二十四人和掌固五人。最初还有御细仓督和麹面仓督,贞观年间取消了。

太原仓、永丰仓、龙门仓等等,这些仓储机构的具体人员设置,文中没有详细说明。

首先,咱们来说说粮仓的管理。每个粮仓都设一个监仓官,是正七品下;两个丞,是正八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粮食的储存和出入,每年年底都要向寺庙上报账目。 除了这几个主要官员,每个粮仓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吏六人,典事八人,掌固六人。不过龙门等一些粮仓,人员会少一些,府吏少一人,史吏、典事、掌固各少两人。

接下来是竹林的管理。这边的监官是正六品下,副监是正七品下,还有两个丞,是正八品上。他们负责种植竹子和芦苇,为宫里各部门提供帘子、筐子之类的竹制品,每年还要向尚食局供应竹笋。 人员配置方面,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吏四人,典事三十人,掌固四人,还有专门负责芦苇园的工匠一百人。

然后是庆善监、石门监、温泉汤监这些地方。每个监都设一个监官,是正六品下;一个丞,是正七品下。他们的工作是管理温泉池、宫禁、防洪堤坝,以及粮食、草料的储备和调配,以满足宫廷的需要。王公大臣以下,都能来温泉馆泡澡,费用根据身份高低而定。 那些靠近温泉,长得特别快的瓜果蔬菜,要先敬献给陵庙。人员配置方面,每个监都有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吏二人,掌固四人。

京都的各个宫苑,管理就更复杂了。每个宫苑都设一个监官,是正五品下;一个副监,是正六品下;两个丞,是正七品下;还有两个主簿,是正九品上。他们负责管理宫苑内的宫殿、园林、池塘、禽鸟、鱼类和果树。所有官员和牲畜的出入,都要登记造册。 每个宫苑的编制包括录事二人,府吏八人,史吏十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兽医五人。

最后是京都其他的园苑和园苑的四面监。每个监都设一个监官,是正六品下;一个副监,是正七品下;两个丞,是正八品下。他们的工作是负责修缮园墙、宫殿、池塘,以及种植花草树木、饲养牲畜。 值得一提的是,显庆二年的时候,青城宫监改名为东都苑北面监,明德宫监改名为东都苑南面监,洛阳宫农圃监改名为东都苑东面监,仓货监改名为东都苑西面监。每个监都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吏六人,典事六人,掌固六人。 至于九成宫总监……(此处省略,因为原文没有给出九成宫总监的具体信息)

话说,管理宫苑的机构设置是这样的:宫苑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宫苑的修缮和保养,以及进贡炼丹用的材料。此外,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他们的品级都跟宫苑的官员一样。值得一提的是,武德初年,隋朝的仁寿宫监改名为九成宫监。

然后是盐池监的设置:监一人,正七品下,负责管理盐务的账簿。下设录事一人,史吏二人。

再来说说屯田的机构:屯田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他们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屯田的耕种、收成以及牲畜的管理,根据水旱灾害和蝗灾的情况来确定赋税。屯田的主官负责鼓励和指导农业生产,督促收缴地税。每个屯田机构下设录事一人,府吏一人,史吏二人,典事二人,掌固四人;每个屯田还有屯主一人,屯副一人,主簿一人,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吏五人。

太府寺的官员级别就比较高了: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他们掌管国家财政、仓库和贸易,负责管理京都的四个市场、左右藏和常平七署。所有地方的贡赋、百官的俸禄,都要经过他们审核和发放。他们还要根据各地所产赋税的质量,确定等级,祭祀用的币帛也由他们负责供应。顺便说一句,龙朔二年,太府寺改名为外府寺;武后光宅元年,又改名为司府寺;中宗即位后,又恢复了太府寺的名称。太府寺下设府吏二十五人,史吏五十人,计吏四人,亭长七人,掌固七人。

太府寺下还有一些官员:丞四人,从六品上,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元旦和冬至,各地进贡的物品,都要由他们呈献给朝廷。朝廷赏赐六品以下官员的物品,也由他们负责在朝堂上发放。其中一人负责左右藏署的账目,所有署里的账簿都由他们管理,每月向户部汇报一次。

主簿二人,从七品上,负责印章管理、检查钞票、核对账目、查验权衡度量器具,每年八月要对印章进行检查,合格后才能使用。此外,还有录事二人。

最后是两京的各个市署……(此处省略,因为原文没有对两京诸市署的具体设置进行描述)

有个部门,老大是正六品上,下面还有两个副手,都是正八品上。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商品交易,检查度量衡器具,辨别真伪和轻重。市场上都设有标志和土堆作为界限,对那些偷偷摸摸做买卖的,也要严加管控。每天中午敲三百下鼓召集大家来买卖,傍晚七刻钟前敲三百下钲(zhēng)宣布收市。还有专门的巡逻人员维持秩序。他们会把货物的价格分三等来登记,每十天整理一次账簿。如果皇帝出行,会在驻扎地旁边临时设立市场,并安排五十名卫兵维持秩序,防止发生意外。(这个部门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七人,典事三人,守卫一人。)

【左藏署】

这个部门老大是正七品下,有三个,副手五个,都是从八品下;还有八个监事。主要负责管理钱财、布帛和各种丝织品。全国的赋税调拨,都要由这个部门的领导和御史一起检查审核。(这个部门还有:府吏九人,史官十八人,典事十二人,守卫八人。)

【右藏署】

这个部门老大是正八品上,有两个;副手三个,都是正九品上;还有四个监事。主要负责管理金银玉器、珠宝、铜铁、骨角、毛发、以及彩绘之类的物品。(这个部门还有:府吏五人,史官十二人,典事七人,守卫十人。)

【常平署】

这个部门老大是正七品上,下面还有两个副手,都是从八品下;还有五个监事。主要负责平抑物价、管理仓库和钱粮的收支。(这个部门还有:府吏四人,史官八人,典事五人,守卫六人。这个部门是显庆三年才设立的,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在东都也设立了同样的部门。)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两人,从四品下。他们负责儒学的教育和管理,掌管国子监、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个学校。皇帝视察学校,太子参加学习的时候,他们就负责讲解经义。祭祀典礼的时候,他们负责讲解经书,并向京城的文武七品以上官员讲解。授课内容包括:《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九经,还要学习《孝经》《论语》《老子》。年底要考核各学官的教学情况,评选出优秀者。

国子监还有一个丞,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事们的事情。每年,七个学校的学生学业完成,祭酒和司业会主持考试,考取的名单会报到礼部去。

先说国子监的官职设置吧。有个主簿,七品下的小官,主要负责盖章签字,监督各项事务。要是七个学生不好好学习,他可以把他们开除。还有一个录事,九品下的小官。 对了,国子监的名字变来变去的,武德初年叫国子学,隶属于太常寺;贞观二年又改回国子监了;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成馆,祭酒改称大司成,司业改称少司成;咸亨元年又改回国子监;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成均监。总之,名字改来改去,但机构一直都在。 国子监里还有七个府官、十三个史官、六个亭长和八个掌管门禁的官员。

再说说国子学里的老师和学生。五个博士,正五品上,地位很高,负责教三品以上官员和国君子孙、从二品以上官员曾孙读书。他们把学生分成五组,分别学习《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每组六十人。有空的时候,学生们还要学习隶书、《国语》、《说文》、《字林》、《三仓》、《尔雅》这些。每年要学完两部经书。想当官的,就向国子监推荐自己;秀才、进士也是一样。学生们按年龄大小排队,除了学习正课,还要学习吉凶祭祀的礼仪,遇到公私事务,也要懂得相应的礼仪。龙朔二年,博士改称宣业。国子学里还有大成十人,学生八十人,典学四人,庙干二人,掌固四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然后是助教,五个人,从六品上,主要协助博士分派经书,教授学生。还有四个直讲,协助博士和助教讲授经书。五经博士每经两人,正五品上,分别教授《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论语》、《孝经》、《尔雅》这些书没有专门的老师,就附带在其他经书里一起学。

太学呢,六个博士,正六品上;六个助教,从七品上。他们教五品以上官员和郡县官吏子孙、从三品官员曾孙读书,也分五组学习经书,每组一百人。太学里共有七十个学生,四个典学,六个掌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广文馆,四个博士,两个助教,主要负责培养国子监的学生考进士。馆里六十个学生,东都十个。天宝九载设立广文馆时,还设有知进士助教,后来这个职务取消了。

最后是四门馆……(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好家伙,这国子监的设置还挺复杂!先说“国子学”吧,这可是咱们最高级别的学校。里面有六个博士,都是正七品上,相当于现在比较高级的官员;还有六个助教,从八品上;另外还有四个直讲,具体品级没说。 掌管教学的老师,品级都在七品以上,招收的学生呢,有侯爵、伯爵、子爵家的孩子,还有那些特别优秀的老百姓家的孩子,一共三百个学生呢!学校里还有四个典学,负责管理教学事务,六个掌固,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对了,在东都分校还有五十个学生。

然后是“律学”,这个专业教法律的。只有三个博士,品级是低一点的从八品下;只有一个助教,品级更低,是九品下。教课的老师品级都在八品以下,招收的学生也包括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他们主要学律令,还要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案例。这个律学专业啊,历史还挺曲折的。隋朝的时候,它属于大理寺,有八个博士;唐朝武德年间,它被划到国子监,后来又取消了;贞观六年又恢复,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的老师都归大理寺管;龙朔二年,它又重新回到国子监了。学生不多,就二十个,还有两个典学。东都分校有五个学生。

接下来是“书学”,教写字和识字的。只有两个博士,品级是最低的从九品下,只有一个助教。教课老师品级都在八品以下,招收的学生也包括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他们主要学习石经、说文解字、字林这些经典书籍,还要学习其他的书籍。这个专业也经历过几次兴衰,武德初年被取消了,贞观二年恢复,显庆三年又被取消了,博士以下的老师归秘书省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只有十个,两个典学,东都分校有三个学生。

最后是“算学”,教数学的。只有两个博士,品级也是最低的从九品下,只有一个助教。教课老师品级都在八品以下,招收的学生也包括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他们主要学习《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这些经典数学著作,还要学习一些其他的数学书籍。 六学(包括国子学、律学、书学、算学等)的入学礼仪、课程督促、考试选拔,都跟国子学一样;助教以下的老师,职责也和国子学一样。算学专业也经历了多次废置,唐朝时期一度被废除,显庆元年恢复,三年后又废除,博士以下的老师归太史局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十个,一个典学,东都分校有两个学生。

管一个内府监,官职是三品;要是管两个内府监的少监,就是从四品下。主要负责管理全国的手工艺生产。内府监管着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掌冶署这五个部门,以及其他的冶炼厂、铸币厂和对外贸易的管理。要为皇帝和皇后提供生活用品和服饰,还要负责制作郊庙祭祀用的圭玉,以及百官的仪仗用品。所有武器库里的盔甲衣物,都要登记重量后才能入库,到了冬至和元旦再发给卫兵。全国各地的牛皮牛角都要交到这里来,牲畜的角、筋、脑、皮也都送到这里。

学习金银细工要四年,学习制造车马乐器要三年,学习制造刀枪剑戟要两年,学习制作箭镞、竹器、漆器、柳器只要半年,学习制作冠冕帽子要九个月。教导工匠们传承祖传手艺,每个季度由令丞考核一次,年底再由监正考核一次,所有产品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内府监下面有六个令丞,官职是六品下,负责处理监内事务,并负责给五个部门提供金银、牙齿、皮革、羽毛、竹木等材料,所有进出的物资都要详细登记造册,按产地和数量记录在案。工匠的人数和工作的难易程度都不一样,但要做到劳逸均衡。还有两个主簿,官职是七品下;两个录事,官职是九品上。

(武德初年,内府监被废除,各个部门都归属太府寺管辖。贞观元年又恢复了内府监。龙朔二年改名为内府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尚方监。)内府监下辖官员共27人,史官17人,会计3人,亭长8人,守卫6人,以及5029名普通工匠,绫绵坊的巧匠365人,内作署的绫匠83人,掖庭的绫匠150人,内作署的巧匠42人,以及配合京都各部门工作的杂工125人。

【中尚署】

有个尚方令,是七品下的小官;还有两个丞,都是八品下的小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皇室祭祀用的圭璧,以及皇帝用的各种器物、后妃穿戴的衣服首饰等等,这些东西上的雕刻彩绘都归他们管。凡是金、木、牙、革、羽毛这些材料,他们都要根据季节及时地准备好。

每逢大赦之日,会在仪仗的南边竖起一根七丈高的竿子,竿子上立着一只四尺高的金鸡,鸡头是用黄金做的,嘴里衔着七尺长的红色旗子,旗子下面托着个彩盘,用红绳子系着。这金鸡是由将作监负责制作的。然后就击鼓一千响,召集百官、乡绅父老和囚犯们来观看。那些顽皮的小孩儿要是能拿到金鸡的头,官府会花钱买下来;要不,就拿那条红旗也行。每年二月献上牙尺,寒食节献礼,五月献上绶带,夏至献上雷车,七月献上钿针,腊日献上口脂;只有笔、琴瑟、弦月这些东西是定期献上的;金银和纸张,除非皇帝特别吩咐,否则不献。尚方监还负责制作鱼袋分发给百官;如果外国使臣赏赐了宝钿带鱼袋,就交给鸿胪寺的丞和主簿保管。尚方监还有四个九品下的监作官员。所有监作官员的品级都是一样的。尚方监下辖九个府吏,十八个史官,四个典事,四个掌固。唐朝的时候,内尚方署改名为中尚方署。武则天当政时,又把少府监改名为尚方监,而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织染方、掌冶方这五个机构,都把“方”字去掉了,是为了避开“监”字的讳。从那以后,名称就再没改过了。尚方监下还设有金银作坊院。

左尚方署的官员设置是:一个尚方令,七品下;五个尚方丞,八品下。他们负责制作翟扇、盖伞、五路车、五副车、七辇、十二辆车,以及皇太后、太子、公主、王妃、后宫嫔妃、王公大臣们乘坐的车舆。宫中用的蜡烛以及各种绘画、雕刻、镂刻之类的杂活,也都归他们管。左尚方署下辖六个监作官员。此外,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官,十八个典事,十四个掌固。

右尚方署……(此处省略,因为原文未提供右尚方署的内容)

先说马匹管理部门,有两个七品下级的官员做主管,四个八品下级的官员做副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管理十二匹御用闲马的马具。每年从京兆府和河南府征调马匹,然后进行装饰,再送进宫里。凡是五品以上三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需要的帐篷、刀剑、斧钺、盔甲、纸笔、坐垫、鞋子等等,都由他们负责采办,皮毛制品也归他们管。这个部门还有六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官、十三个人负责处理事务,十个看守人员。

接下来是织染署,主管官员是正八品上,两个副手是正九品上。他们负责皇室冠冕、丝带以及各种织物和染色的工作。锦缎、罗纱、绸缎、绢、布等等,规定宽八寸,长四丈为一匹;布五丈为一端,棉花六两为一屯,丝五两为一絇,麻三斤为一綟。各种绫锦的织造图样,都是保密的,不能外传。有一个高品级的官员专门负责监督织造工作,每年都要向朝廷汇报用度和织造情况。掖庭(皇宫内苑)需要锦缎时,会赏赐酒和羊。每年七月七日,还要祭祀织机。这个部门也有六个监作人员,以及六个府吏、十四个史官、十一个负责处理事务的人员,和五个看守人员。

然后是掌冶署,主管官员是正八品上,两个副手是正九品上。他们负责铸造金银铜铁器皿,以及琉璃玉器的制作和装饰。铜铁的开采由民间进行,但要向官府缴税,只有锡的买卖由官府垄断。边境州县不设冶炼厂,所需器物都由朝廷供应。所有冶炼厂生产的器物,都要先呈报少府监(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然后才能发放使用。这个部门只有两个监作人员,此外还有六个府吏、十二个史官、二十三个负责处理事务的人员,和四个看守人员。

再来说说诸冶监,每个冶炼监的正职都是正七品下,副职是正八品上。他们负责铸造军用和农业用的器物,供应给军队和屯田的百姓。只有兴农冶炼厂专门为陇右监牧供应器物。每个冶炼监有四个监作人员,以及一个录事、一个府吏、两个史官、两个负责处理事务的人员,和四个看守人员。太原的冶炼监,监作人员要少两个。

最后是铸钱监,具体情况没有详细说明。

首先,咱们来说说铸钱监。每个铸钱监里,正监一人,副监两人,丞一人。都督或者刺史来兼任监正;副监是正监的助手;丞负责处理文书;监事呢,就用参军和县尉来当,每个监各一人。此外,每个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四人,典事五人。总共呢,以前有七个铸钱监,到会昌年间,增加到八个,每个道都设一个铸钱坊。大中初年,又裁撤了三个。

接下来是互市监。每个互市监,监正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主要负责和外国商人做交易的事儿。这互市监啊,以前隋朝的时候叫四方馆,唐朝的时候归少府管。贞观六年改名叫互市监,副监改叫丞,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叫通市监。互市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负责定价的价人四人,还有看门的掌固八人。

最后咱们说说将作监,这可是个大部门。监正两人,从三品;少监两人,从四品下。主要管土木工程和工匠,管着左校、右校、中校、甄官这些部门,还有各种工匠作坊。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还有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马厩,这些都算内作;郊庙、城门、各省衙门、寺庙、楼台、监署、十六卫、东宫、王府这些建筑,都算外作。十月到二月,停工冶炼;冬至到九月,停土木工程。要是修建宫庙,太常寺要选个好日子报给皇帝。

将作监的丞,有四人,都是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里的事务。外边的营建工程,大的事情要听皇帝的旨意,小的事情要经过省里的批准。工程有大小,劳役有轻重,四月到七月是工程最繁忙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十月到正月是工程最清闲的时候。那些高级工匠,州府会拨款给他们发工资。军器制造方面,要记录下年份、工匠姓名等等。这将作监啊,武德初年改名叫大匠,少监叫少匠;龙朔二年,又改名叫缮工监,大匠改大监,少匠改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名叫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名叫大监,少匠又改名叫少监。 这将作监里,还有府吏十四人,史官二十八人,会计三人,亭长四人,看门的掌固六人,还有外来的工匠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人,朝廷拨款养着的工匠二百六十人。

县衙里有两个主簿,都是七品下的小官儿。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官吏的粮食、薪水,这方面的事儿必须得经过他们。要是其他部门需要什么东西,也得跟他们报备。还有两个录事,是九品上的小官。

左校署那边,有两个令,都是八品下;一个丞,是九品下。他们管着木匠活儿,县里要用到的乐器、车辆、兵器、丧葬用品,都得他们负责。从皇宫到老百姓的房子,盖房子都有等级讲究,官府修建的房子,都是左校署负责的。他们手下管着十个监作。(府里还有六个有府,史馆十二个史,监作十二个。)

右校署那边,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泥瓦、粉刷、厕所这些活儿。需要什么东西,他们就先估摸着数量去买。他们手下也管着十个监作。(府里还有五个有府,史馆十个史,还有二十四个人管杂事。)

中校署只有一个令,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提供船只、兵器、杂七杂八的东西。皇上出行要搭台子,得他们准备;马厩要喂马,得他们准备食槽;祭祀要用的东西,也得他们准备;宫里宫外修建需要的东西,都得从他们这儿拿。他们还管着车马牛羊,每年发的草料,都由他们发给车马房。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事。(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改回老名字,后来又取消了;开元初年又重新设立了。府里还有两个人,史馆六个史,管杂事的八个人,还有两个看守。)

甄官署只有一个令,八品下;两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琢磨石头、烧制陶器,做石磬、人物雕像、碑刻、柱子、磨盘、石碾、瓶瓶罐罐这些东西,皇上要下葬,还得他们做陪葬品。他们手下管着四个监作。(府里还有五个有府,史馆十个史,管杂事的十八个人。)

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百工监那些事儿。 百工监、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伊阳监,这些部门每个监里都有一位正七品下的监正。 每个监里还有一个从七品下的副监,外加一位正八品上的丞。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采伐木材。 另外,每个监里还有四个监作人员帮忙干活。 不过,这机构设置也变来变去,武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百工监负责舟车和各种营造工程,设置比较简单,就只有监正、少监各一人,四个丞,外加一个主簿。 那时候还另外设立了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伊阳监这五个监。 到了贞观年间,百工监被撤销了。高宗时期又重新设立了百工署,主要负责东都的土木瓦石工程。 到了开元十五年,才又改回监,还增加了录事、府、史、典事等人员。

接下来咱们说说军器监,或者说甲弩坊。 军器监的监正可是正四品上,丞是正七品上,主要负责盔甲和弩的制作和维修,按时送到武库去。 它下面有两个机构,一个叫弩坊,一个叫甲坊。 军器监里还有个正八品下的主簿和一个从九品下的录事。 这军器监的设置也挺曲折的,武德初期的时候,有个武器监,监正只是正八品下,主要管兵器的制造和马匹的饲养,还有一些少监、丞和主簿。 后来几度被撤销又重新设立,到了贞观六年,彻底取消了。 开元以前,军械都归左尚署管,开元三年才重新设立军器监,十一年又撤了,改成甲弩坊,归少府管,十六年又恢复了军器监,人员也多了,有府、史、亭长、掌固等。

最后,我们看看弩坊署和甲坊署。弩坊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矛、槊、弓、矢、弩、箭头等武器的出入库管理,以及各种杂活和工匠的管理,还有两个监作人员帮忙。 它下面还有府、史、典事等人员。 甲坊署和弩坊署差不多,令也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盔甲、绳索、皮革等物资的出入库管理,以及各种杂活和工匠的管理,同样也有两个监作人员帮忙,还有府、史、典事等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贞观六年的时候,弓弩署改成了弩坊署,甲铠署改成了甲坊署。

话说这河渠署啊,级别可不低。有两个使者,都是正五品上,那可是实打实的官儿。他们管着全国的河流、桥梁、渠道、水库、池塘这些事儿,所有跟河道、水利有关的部门都归他们管。 渔业捕捞有严格的规定,灌溉田地要从远处开始,先灌水田再灌旱田,渠道的水量、水闸的开合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保证公平合理。府县的官员还要监督检查他们的工作。

再往下,还有两个丞,都是从七品上,主要负责处理和审核各种事情。京畿地区的水利工程,要是有人偷工减料或者贪污受贿,他们就要严厉查处。皇宫和王公大臣们用水,也是他们负责分配的。此外,还有一个主簿,是正八品下,负责管理漕运、渔业捕捞的记录,核对数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这河渠署的建制也变来变去,武德初年,它还叫都水监,后来又改名,贞观六年又恢复了都水监的名称,改称使者;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津监,使者也跟着改名;武后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水衡监,使者改称都尉;开元二十五年,它终于不归将作监管了。)

这河渠署除了这些主要官员,还有不少其他人员呢。 比如有个录事,五个府吏,十个史吏,一个亭长,四个守卫人员。 早些时候,贞观六年的时候,还设了个舟楫署,专门管船只和漕运,有个令,正八品下,管着船只和漕运;还有漕正,三个府吏,六个史吏,一个监漕,一个漕史,六个典事,八个守卫人员。 上元二年,又增设了两个丞,正九品下,专门负责查处漕运中的隐瞒和损失。 到了开元二十六年,这个舟楫署又给撤销了。

说白了,就一个正八品下的令,一个正九品上的丞,管着河道、池塘、堤坝和鱼的事儿。所有河沟的疏通、捕鱼的禁令,都由他们说了算。祭祀祖庙的时候,要进贡鱼鲏;祭祀昊天上帝,相关部门办事,也要进贡鲜鱼。每天都要给皇宫和中书省、门下省供应鱼,每年还要给各部门和太子东宫供应过冬的鱼。渭河三百里范围内,捕鱼的人,都归属于五个专门的机构管理。祭祀的时候,从便桥到东渭桥这一段,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在三元节(上元、中元、下元)这种特殊日子,如果不是为了祭祀,才能捕鱼。 (唐朝以前叫河堤使者,贞观初年改名叫河堤谒者。机构里设府官三人,史官六人,办事人员三人,每个河段和水闸都设一个主管,三个看守,十二个捕鱼的。起初,还有十个管漕运的监漕,正九品上,大历以后取消了。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这六个水利工程,每个都设一个正九品下的丞,府官一人,史官二人,办事人员二人,看守二人。贞观六年,这些机构都取消了。)

接下来,河堤谒者,六个人,都是正八品下,主要负责修缮堤坝、疏通沟渠和管理捕鱼。泾河、渭河、白渠,由京兆府少尹负责监督。

【关于渡口】

每个渡口都设一个正九品上的令,两个从九品下的丞,管理全国的渡口和桥梁。灞桥、永济桥,由有功勋的官员或散官来管理;天津桥、中桥,则由卫兵负责打扫清洁。所有船只和渡口的设施,都要预先准备一半,比如绳索、竹筏之类的,各地都要准备好。 (唐朝把津尉改成了令,下设一个录事,一个府官,两个史官,三个办事人员,五个渡口工作人员,每个桥上三十个桥工,八个工匠。京兆府、河南府的渡口,归都水监管辖;便桥、渭桥、万年桥这三座桥,设一个从九品下的丞,一个府官,十个史官,两个办事人员,两个看守。贞观年间,这些机构都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