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从来都跟有没有德行有关。但是从战国、秦朝、汉朝开始,几乎所有朝代都离不开战争。战争,那可不是小事啊!各个朝代根据当时的形势变化,为了眼前的利益,什么都做得出来。虽然有些制度在当时管用,但放到后世就不行了。只有唐朝的府兵制度,比较值得称道。

唐朝的府兵制度,其实是从古代的井田制演变过来的。周朝衰落后,井田制也废除了。直到府兵制出现,才把军队和农业结合起来。府兵的居住、训练、装备、值勤、行动、休息,都有严格的规定。虽然府兵制不能完全符合古代的兵法,但它抓住了精髓,这也是唐高祖和唐太宗能够成就盛世的关键。可是后来,唐朝子孙后代骄奢淫逸,没能好好遵守制度,多次更改兵制,最终导致了悲剧。设立军队是为了平定叛乱,可军队制度一旦出了问题,反而会引发叛乱;更严重的是,国家把大量资源用于供养叛军,最终导致亡国。

唐朝统治了二百多年,其军队的大规模变革经历了三次。开始的时候,盛世时期是府兵制;府兵制废除后,变成了彍骑;彍骑也废除了,地方节镇的军队就壮大了。到了唐朝后期,强大的藩镇节度使们,军队遍布天下,皇帝也在京城设置了禁军。后来皇帝越来越弱,藩镇越来越强,唐朝最终灭亡,都是因为制度安排上的问题造成的。至于将士、军营、军旗、武器装备、征战、守卫等等,所有跟军队有关的事情,不可能全部记录下来。我只是想记录下军队制度的废除和实行、成功和失败、兴起和衰落、治世和乱世、兴盛和灭亡的轨迹,以此警示后世。

唐朝的府兵制度,起源于西魏和北周,在隋朝得到完善,唐朝沿用了这个制度。隋朝设立了十二个卫,分别是翊卫、骁骑卫、武卫、屯卫、御卫、候卫,分为左右两部分,都有将军统领各府的军队。每个府里都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等官员,负责管理。此外,还有骠骑府和车骑府,都有将军统领。后来,又把骠骑府改名为鹰扬郎将府,车骑府改名为副郎将府。还另外设立了折冲府和果毅府。

话说咱老李家老爷子,也就是高祖皇帝刚起兵那会儿,就设立了大将军府,让建成当了左领大都督,统领左路三军;敦煌公则做了右领大都督,统领右路三军;元吉负责中军。他们从太原出发,最初只有三万人马。后来,随着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加上收编了不少土匪,队伍就壮大到二十万了。

武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才正式设立军府,由骠骑将军府和车骑将军府来管辖。当时把关中地区分成了十二个军区,分别叫做万年道、长安道、富平道、醴泉道、同州道、华州道、宁州道、岐州道、豳州道、西麟州道、泾州道、宜州道,每个军区都设有军府。过了三年,又给这十二个军区改了名字,万年道改叫参旗军,长安道改叫鼓旗军,富平道改叫玄戈军,醴泉道改叫井钺军,同州道改叫羽林军,华州道改叫骑官军,宁州道改叫折威军,岐州道改叫平道军,豳州道改叫招摇军,西麟州道改叫苑游军,泾州道改叫天纪军,宜州道改叫天节军。每个军区都设将军和副将各一人,负责督促士兵耕种和作战,这些军区都归车骑将军府管。

到了武德六年,天下太平了,这十二个军区也就撤销了。骠骑将军府改名叫统军府,车骑将军府改名叫别将府。可没过多久,一年多点儿,这十二个军区又给恢复了,不过每个军区只设一个将军。每个军区里还有个坊,设个坊主,负责管理户口,鼓励大家务农种桑。

唐太宗贞观十年,把原来的统军改名叫折冲都尉,把原来的别将改名叫果毅都尉,把所有的府都叫做折冲府。全国十道,一共设立了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每个府都有自己的名字,其中关内地区就有二百六十一府,都归属于各个禁卫军。

这些折冲府分三个等级:兵员一千二百人的为上等府,一千人的为中等府,八百人的为下等府。每个府设一名折冲都尉,两名左右果毅都尉,以及长史、兵曹、别将各一名,校尉六名。士兵编制是:三百人为一团,每团设一名校尉;五十人为一队,每队设一名队长;十人为一火,每火设一名火长。每个火要配备六匹驮马。每个火配备的物资包括:乌布帐篷、铁马桶、布槽、铁锹、镐、凿子、碓臼、筐、斧头、钳子、锯子各一件,甲床两张,镰刀两把;每队配备火钻一个,胸前马绳一根,马嚼子、马绊绳各三套;每人配备弓箭一套(弓一把,箭三十支),胡禄(一种兵器)、横刀、磨刀石、大觿(一种兵器)、毡帽、毡衣、藤条各一件,麦饭九斗,米二斗,这些都得自己准备,盔甲和武器都放在军营的仓库里。

有战事的时候,就根据士兵的出入情况发放给养;那些轮流值班守卫皇宫的士兵,只发给他们弓箭和横刀就行了。

老百姓到了二十岁就要当兵,六十岁才能退伍。那些能骑马射箭的当越骑,其他的就当步兵、武骑、排手(一种兵种)、步射(一种兵种)。

每年冬天,折冲都尉会指挥那些驻扎在府里的五校兵马进行演练。他先安排左右两个校尉,彼此相隔一百步站好。每个校的队伍编制是十个步兵队和一个骑兵队,所有士兵都卷起槊幡,展开刃旗,散兵列阵等待命令。

号手先吹响大角一次,各校的士兵都迅速集合成队;吹响第二次,大家放下旗子和槊,解下幡;吹响第三次,再把旗子和槊举起来。然后左右两校开始击鼓,两校的士兵一起呐喊着冲锋。右校击钲,队伍稍微后退,左校趁机追击到右校原来的位置;左校击钲,稍微后退,右校再追击到左校原来的位置;右校再次击钲,队伍后退,左校又冲上去进行短兵相接;双方都击钲,队伍各自后退。大角再次吹响一次,大家卷起幡,收起箭,放下弓,入鞘刀剑;吹响第二次,旗子和槊举起来,队伍一起前进;吹响第三次,左右两校都各自撤回。

这天演练完之后,就顺便进行狩猎,猎物都归个人所有。那些隶属于禁卫军的士兵,左、右卫军各管辖六十个府兵,其他卫军管辖的府兵数量从五十到四十不等,剩下的就归属东宫六率。

每次调动府兵,都要下达符契,州刺史和折冲都尉要一起核对符契才能发兵。如果全府的兵力都要出动,那么从折冲都尉以下的所有军官都要随军出征;如果出动的兵力不满全府,那么果毅就要带队出征;如果兵力很少,那就由别将带队。需要配给马匹的,官府会支付相应的钱款让士兵自己去买,每匹马给两万五千钱。刺史、折冲都尉、果毅每年都要检查那些不适合作战的马匹,把它们卖掉,然后用卖马的钱再买新的马匹,如果钱不够,就由全府共同凑足。

凡是需要轮流值守禁卫的士兵,兵部会根据距离远近安排轮值,五百里路程安排五班轮值,千里路程安排七班,一千五百里路程安排八班,两千里路程安排十班,更远的地方安排十二班,所有轮值都是一个月一班。如果只是挑选士兵留守禁卫,五百里路程安排七班,千里路程安排八班,两千里路程安排十班,更远的地方安排十二班,也是一个月一班。

话说先天二年,朝廷下令说:“以前啊,分封建制府兵和卫兵,按户口征兵,凑够人数就完事,二十一岁就征兵,六十一岁才退伍,很多人因为太辛苦就躲着逃兵役。现在应该改成二十五岁以上才能当兵,五十岁就免役。那些经常被征调去镇守边疆的,十年免役一次。” 虽然朝廷这么说,但实际上根本没执行下去。

一直到玄宗开元六年,才下令说折冲府兵每六年进行一次兵员筛选。从高宗、武后时代开始,天下太平很久没打仗了,府兵制度越来越烂,轮换服役的时间也越来越不准时,卫兵们也慢慢地逃跑了,到了这个时候,府兵更是越来越少,连皇宫的守卫兵都凑不齐人了。宰相张说就建议干脆全部招募士兵来守卫皇宫。

开元十一年,朝廷从京兆、蒲州、同州、岐州、华州的府兵和老百姓里招募士兵,又从潞州补充长从兵,一共招了十二万人,叫做“长从宿卫”,一年轮换两次,还让尚书左丞萧嵩和各州官员一起负责挑选士兵。第二年,又把这支军队改名叫“彍骑”。 朝廷还下令说:“各州府的马匹不足,官府和老百姓一起补充。现在士兵穷,买不起马,就给他们发放官府养的马匹。” 但是,从那以后,各府的士兵就更不愿意当兵了,折冲府的将领也很多年都升不了官,大家都觉得当兵没面子。

话说,十三年前,皇帝设立了十二个彍骑卫,总共十二万人,分成六个番,每个卫一万人。其中,京兆府的彍骑有六万六千人,华州六千,同州九千,蒲州一万二千三百,绛州三千六百,晋州一千五百,岐州六千,河南府三千,陕州、虢州、汝州、郑州、怀州、汴州这六个州各六百人,另外还有六千名弩手。

这些彍骑的选拔标准是:优先选择下户的平民、宗族子弟和品子(官吏子弟)中强壮的,身高五尺七寸以上的;不够数的话,就从户籍八等中身高五尺以上的人里补充。选拔上的彍骑都免除各种赋税和徭役。他们被编入四个籍册,兵部、州县和卫队分别管理。十个人组成一个火,五个火组成一个团,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首领。 还会从这些士兵中挑选勇敢能干的担任番头,专门训练他们使用弩弓。还有一些人专门训练骑兵和使用弩弓的技巧。各种弩弓的射程和命中率都有要求:伏远弩射程三百步,四箭能中两箭;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四箭能中两箭;角弓弩射程二百步,四箭能中三箭;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四箭能中两箭;达到这些标准才算及格。 这些士兵都住在营地附近,方便训练,表现好的士兵会受到奖励。

从天宝年间以后,彍骑制度逐渐荒废,士兵们也失去了良好的训练和管理。八年过去了,各地的折冲府已经没有可以作战的士兵了,李林甫干脆建议停止上下之间的公文往来。 此后,虽然名义上还有兵额和官员,但武器、驮马、帐篷、粮食等等都荒废了。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那些负责宿卫的士兵叫做“侍官”,意思是侍奉天子。到了这个时候,卫队的佐官都用假冒的人顶替,都是些童奴之类的,京师百姓对此感到耻辱,互相辱骂的时候,都会骂对方是“侍官”。而那些负责宿卫的士兵都是些市井无赖,有钱的贩卖丝绸布匹,吃香喝辣;强壮的则参加角力、拔河、翘木、扛铁之类的游戏。等到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们根本就穿戴不起铠甲了。

一开始啊,府兵制度是这样安排的:平时没事的时候,士兵们就在田里种地,轮到值班的,才到京城当宿卫兵。要是哪地方打仗了,就派将领带兵出征,仗打完了就解散,士兵回各自的府,将领回朝廷。所以,士兵不失业,将领也没权力掌握大量兵权,这样就能防患于未然,避免祸乱的发生。

后来,府兵制度不行了,节度使的势力却越来越大。那些武夫和厉害的将领,就算没事的时候,也占据着重要的战略要地,各自管着一方,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地盘,还有自己的人民,还有自己的军队和钱粮,遍布天下。这样一来,地方节度使的势力就不得不强大,而朝廷的势力就不得不衰弱。所以说,这是制度安排造成的局面,就是这么回事。

话说这“方镇”啊,其实就是节度使管辖的军队。最初,它是从边疆驻军的制度发展出来的。唐朝初期,驻守边疆的军队,规模大的叫“军”,小的叫“守捉”,还有“城”、“镇”这些称呼,而统管这些的叫“道”。比如,卢龙军一个,加上东军等十一个守捉,合起来叫平卢道;范阳道呢,就有横海、北平这些,一共十六个军,等等,总之,那会儿的边防部署,可复杂了。

从武德年间到天宝年间,边防的制度是这样的:每个军、城、镇、守捉都有各自的使者管着,而每个道里,还有一个大将,一开始叫大总管,后来改叫大都督。到了唐太宗的时候,带兵出征的就叫大总管,在自己的辖区里就叫大都督。再后来,高宗永徽年间以后,那些带兵的都督,如果还拿着皇帝的节度使的印信,才正式被称为节度使,但那时候还没正式设立这个官职呢。

直到景云二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这才算是正式开始了。从那时起,一直到开元盛世,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这些地方,都设立了节度使。

安禄山造反,打到京城来了,皇帝的军队太弱,打不过,结果京城就丢了。肃宗皇帝在灵武起兵,各地的军队一起讨伐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和史思明父子又接着造反,全国大乱,肃宗皇帝派李光弼等人去打仗,这支军队被称为“九节度之师”。过了很久,大贼才被消灭,那些打了胜仗的将军士兵,因为立了功,都当上了侯爵王爵,还都做了节度使。

这样一来,各地节度使的势力就遍布内地,大的管十几个州,小的也管三四州。所以,兵强马壮就欺负上司,上司强势就造反。有的父亲死了,儿子就握着兵权不肯交出来;有的节度使的任命,是由士兵说了算,他们自己选将领和官员,叫做“留后”,然后向朝廷请求任命。皇帝没办法管他们,只能忍气吞声,安抚他们,这就是所谓的“姑息政策”。这姑息政策,是因为兵强将勇,兵强将勇是因为节度使势力大,越姑息,兵将就越骄横。

于是各方自己发号施令,互相攻打,抓捕对方的将领,抢占对方的土地,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知道该怎么办,反而还去跟他们讲和,可他们根本不听话。开始的时候,给朝廷带来麻烦的是“河朔三镇”。到后来,朱全忠带着梁兵,李克用带着晋兵又打到京城来了,李茂贞、韩建占据岐州、华州,他们稍微有点不高兴,军队就打到国门口了,皇帝只能杀了大臣,自己认错悔过,他们才退兵。后来昭宗皇帝听信崔胤的话,调来梁兵诛杀宦官,结果被劫持到岐州,梁兵围困了一年多。

那时候,全国的军队都不听皇帝的号令了。以前说的那“河朔三镇”,只是最早挑起事端的而已。其他的大镇,南方有吴、浙、荆、湖、闽、广,西方有岐、蜀,北方有燕、晋,而朱全忠的梁兵占据了其中很多地方,从国门往外,都分裂成各个节度使的地盘了。

一开始军队的力量主要掌握在地方,土地和赋税都不是皇帝直接控制的;等到军队势力强盛的时候,调兵遣将的权力也不在皇帝手里了;更严重的是,到最后连一寸土地都保不住,连自己的妻儿老小和家族都保护不了,最终导致灭亡。俗话说得好:“兵如同火,不加以控制就会自焚。” 害怕危险混乱,渴望安定安全,这是个普通的君主都能明白的道理,但关键在于治理措施的失误,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以天下养乱”。唐朝的军队部署,把对外作战的权力交给别人,而且边疆重兵,而中央力量薄弱,只是想着怎么自保,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

所谓的“天子禁军”,就是指南衙和北衙的军队。南衙,指的是各卫的军队;北衙,就是禁军。

一开始,高祖皇帝凭借义军从太原起兵,平定天下后,就把大部分军队遣散回乡了,只有三万人愿意留下当皇帝的侍卫。高祖皇帝就把渭水北岸白渠附近的肥沃土地分给他们耕种,这支军队就叫做“元从禁军”。后来这些老兵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就让他们的子弟顶替,这支军队就叫做“父子军”。到了贞观初年,太宗皇帝挑选了一百个善于射箭的人,分成两队轮流在北门值守,叫做“百骑”,主要负责跟随皇帝打猎。又设置了北衙七营,挑选身体强壮、勇猛的士兵,每个月轮换一营值班。贞观十二年,才在玄武门设立左右屯营,由各卫将军统领,叫做“飞骑”,选拔标准是:户籍等级在二等以上,身高六尺,身材魁梧,要经过四次弓马测试合格,能举起重物,负重五十千克走三十步。还再次挑选善于骑射的人组成“百骑”,穿着五彩的袍子,骑着六岁的驳马,马鞍用虎皮制作,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的护卫。

高宗龙朔二年的时候,开始把府兵里的骑兵和步兵抽调出来,组建了左右羽林军。皇帝上朝的时候,他们就拿着武器在台阶上站岗;皇帝出巡的时候,他们就在御道两旁骑马护卫。武则天把百骑改名叫“千骑”。中宗又把千骑改名叫“万骑”,还分成了左右两营。后来玄宗用万骑平定了韦氏叛乱,就把万骑改成了左右龙武军,这些兵都是唐朝开国功臣的子弟,就像皇帝的贴身侍卫一样。那个时候,那些好人家的小伙子为了躲避兵役,都花钱买官当兵,轮流值班,就像羽林军一样。

开元十二年,皇帝下令裁撤左右羽林军和飞骑,从京城附近的州府征召士兵,户部在他们胳膊上盖个章,分成两类,羽林军和兵部分别管理。到了唐朝后期,禁军人数越来越少,安禄山叛乱的时候,皇上西逃,跟着他的禁军只有不到一千人;肃宗跑到灵武的时候,士兵更是少得可怜,不到一百人。肃宗当上皇帝以后,才慢慢地补充了一些北方的军队。到了至德二年,又设立了左右神武军,招募的是跟随皇帝的官员的子弟,不够的话就从其他地方补充,军官的品级跟其他四军一样,也叫“神武天骑”,制度跟羽林军差不多。这六支军队总称为“北衙六军”。

此外,还挑选了一些骑射技术好的士兵,组建了一支一千人的衙前射生队,也叫“供奉射生官”,或者“殿前射生”,分成了左右两厢,合称“左右英武军”。乾元元年,李辅国当权,建议挑选五百名羽林骑兵进行巡逻。李揆就反对说:“汉朝的时候,用南军和北军互相制衡,所以周勃凭借北军保住了刘氏江山。朝廷设立南衙和北衙,文武官员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互相制约。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来巡逻,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拿什么来应对呢?” 所以这个建议最终被否决了。

唐朝上元年间,朝廷任命卫伯玉担任神策军节度使,驻守陕州,同时派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监督他的军队。话说早些年,哥舒翰将军在临洮西边的磨环川打败了吐蕃,就在那里设立了神策军,最初的军使是成如璆。安禄山叛乱的时候,成如璆带着卫伯玉率领一千兵马去支援,卫伯玉和鱼朝恩都驻扎在陕州。当时边境战事吃紧,神策军原来的驻地都丢了,朝廷就下令把卫伯玉的部队命名为“神策军”,让他当节度使,和陕州节度使郭英乂一起镇守陕州。后来卫伯玉卸任了,郭英乂兼任神策军节度使。郭英乂后来进京当了仆射,神策军就归观军容使管辖了。

唐代宗登基后,曾经用射生军进宫平定叛乱,这些人后来都被封为“宝应功臣”,所以射生军也叫“宝应军”。广德元年,唐代宗为了躲避吐蕃军队逃到了陕州,鱼朝恩把陕州的军队和神策军都组织起来护驾,统统都叫做“神策军”。皇帝还到他们的营地视察了呢!京城平定后,鱼朝恩带着这支军队回到京城,自己统领,但是当时这支军队的地位还不算很高。永泰元年,吐蕃又来入侵,鱼朝恩又带着神策军驻扎在京城附近的苑囿里,从此神策军势力越来越大,分成了左右两厢,地位仅次于北军,成了皇帝的亲军,其他军队根本没法比。鱼朝恩自己也升官了,当上了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兼神策军兵马使。大历四年,他请求把京兆府的好畤县,凤翔府的麟游县、普润县都划归神策军管辖。第二年,他又把兴平、武功、扶风、天兴几个县也划过去了,朝廷都拦不住他。

他还重用自己的心腹刘希暹当神策军的虞候,刘希暹这个人作恶多端,于是鱼朝恩就设立了北军监狱,招募一些市井无赖,诬陷逮捕那些大户人家,没收他们的财产作为赏赐,甚至有人因为选举旅馆住宿时给了贿赂太多而被杀害。后来鱼朝恩因为罪行被处死,刘希暹接替他当了神策军使。这一年,刘希暹也犯了罪,被鱼朝恩以前的手下王驾鹤代替。过了十几年,德宗皇帝即位,又任命白志贞接管神策军。这时候,虽然神策军驻扎在京城,但是他们很多中下级军官都带兵出征打仗,还经常立功。

李希烈造反了,河北那边也开始闹盗匪,朝廷几次派禁军去镇压,结果神策军里很多士兵都战死了。建中四年,朝廷下令招募士兵,派志贞去负责这事儿,招兵的力度非常大,很严格。郭子仪的女婿,端王傅吴仲孺,家底特别厚,有几百万家产,看到国家危急,自己也坐不住了,主动请缨,要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家里的奴仆马夫去参军。皇帝德宗特别高兴,直接给他儿子安排了个五品官。

志贞接着就要求那些节度使、都团练使、观察使,还有以前担任过这些官职的人家,都得派自己的子弟、家里的马夫和奴仆,穿上盔甲去参军,官职也跟吴仲孺的儿子一样。这下那些有钱有势的人,都巴不得能沾点光,可穷人就遭殃了。神策军几乎都派出去打仗了,志贞偷偷用城里的老百姓顶替,挂个名在军队里,人却还在城里做买卖。后来泾州的军队哗变,都躲起来不出战,皇帝只好逃跑了。

一开始,段秀实就看出禁军实力太弱,应付不了突发事件,就上书皇帝说:“天子有万辆兵车,诸侯有千辆,大夫有百辆,这都是以多制少,以十制一的道理,是尊君卑臣,强干弱枝的策略。现在外面有叛乱的敌人,国内还有违抗圣旨的大臣,而禁军又不行,人数还少,万一以后出点什么事,拿什么应付?猛虎之所以让百兽害怕,是因为它有锋利的爪牙,爪牙都没了,连小猪小狗都能跟它对着干。希望您能多重视一下这个问题。”等到现在出了这事儿,大家才觉得段秀实说得对。

话说李晟将军率领神策军将士,从飞狐道西面赶去支援被贬谪的官员,之后被任命为神策行营节度使,驻扎在渭水北边,军队士气大振。贞元二年,朝廷把神策左右厢改名为左右神策军,还特地设立了监军职位来监督左右神策军,这是为了抬高宦官的地位,顺便又增设了大将军等一系列官职。同时,殿前射生左右厢也被改名为殿前左右射生军,也增设了大将军以下的官职。

贞元三年,朝廷下令,射生军、神策军、六军将士,如果府县需要处理事情,必须先上报朝廷批准才能调动军队,不得擅自抓捕百姓。京兆尹郑叔则上书说:“京城里聚集着很多轻浮狡猾之徒,经常干坏事,如果等到奏报批准,罪犯早就跑了,请求允许在非农忙时节,随时抓捕罪犯。”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没多久,殿前左右射生军又被改名为左右神威军,还设立了监军职位。左右神策军都增加了两个将军的职位,左右龙武军增加了一个将军的职位,用来奖励那些在各地有功的大将。

自肃宗皇帝之后,北方的军队又增加了威武军、长兴军等等,军队名称五花八门,而且经常被废置,变动频繁。只有羽林军、龙武军、神武军、神策军、神威军这五支军队最为强大,合称左右十军。后来,京城西边很多地方都由神策军驻守,到处都有他们的营地。这些军队的官兵,散布在京城附近,仗势欺人,横行霸道,老百姓苦不堪言。德宗皇帝从梁州回来后,因为神策军立下大功,所以都封他们为“兴元元从奉天定难功臣”,赦免他们的死罪。但是,中书省、御史台、兵部都无法每年都核实他们的名单,京兆府也不敢统计他们的具体人数。长安附近的百姓,很多都假借是军人,一张文书上能写十几个名字。长安城里的坏人,很多都挂靠在两支军队里,本人并不在军队服役,用钱买个名号,叫做“纳课户”。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作恶,官府稍微管制一下,就先得罪了他们,所以当时的京兆尹和县令都对他们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

贞元十年,京兆尹杨于陵请求设立一个“挟名敕”,规定五个丁壮男子中,最多只能有两个挂靠军队,其余的都要按照规定办理,这样一来,豪强们才稍微收敛了一些。

话说十二年前,皇帝任命窦文场担任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顺便还让他兼任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和内侍省的事务;同时,霍仙鸣被任命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也兼任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和内侍省的事务;张尚进担任右神威军中护军,还兼任右神威军使、内侍和内谒者监;焦希望担任左神威军中护军,也兼任左神威军使、内侍和内谒者监。护军中尉和中护军都是古代的官职,皇帝竟然让宦官担任这些掌管禁军的要职,可见他对这些宦官有多么宠信。十四年的时候,皇帝又下令在左右神策军中设立统军职位,加强对禁军的控制,规模跟六军差不多。当时边防军队的衣食供应非常紧张,可这些驻守在京城的士兵,吃喝用度却极其优渥,药材、茶叶、蔬菜、酱料应有尽有。那些将领们就各种找借口,想方设法把自己的部队编入神策军,这样就能多领赏赐,比以前多出三倍不止!所以,边关一带都把神策军行营当成肥差,实际上这些军队都由内侍掌控,人数最终达到了十五万之多。

以前啊,京城里的各个部门、使臣、府衙、县衙,都会定期接受御史的巡查和审问。但是北方的军队驻地防守森严,御史们从来没去过。到了十九年,监察御史崔薳因为对这些情况不了解,竟然跑到右神策军去视察,结果被中尉告发。皇帝一听大怒,当场杖责崔薳四十大板,然后把他流放到崖州去。

后来顺宗皇帝登基,王叔文当权,想把神策军的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他任命老将范希朝担任左右神策军和京西各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想以此削弱宦官的权力,可惜没成功。元和二年,神武军被裁撤了。第二年,左右神威军也被废除,合并成一支军队,叫做“天威军”。到了元和八年,天威军也被废除了,士兵和战马被分编到左右神策军。等到僖宗皇帝逃到蜀地的时候,田令孜招募了新的神策军,一共编成了五十四个都,分成十个军。田令孜自己担任左右神策十军和十二卫观军容使,还把左右神策大将军任命为左右神策诸都指挥使,每个都下面还有都将,也叫“都头”。

唐昭宗景福二年,皇帝觉得藩镇势力太嚣张,自己又势单力薄,就想着用皇室宗亲来掌管禁军。后来要讨伐李茂贞,就派了嗣覃王李允当京西招讨使,让神策军都指挥使李鐬当副手,还把五十四支军队都调到兴平驻扎。结果军队自己先乱起来了,李茂贞就逼近京城。昭宗一怒之下,杀了神策中尉西门重遂和李周童,才把李茂贞给吓走了。

乾宁元年,王行瑜、韩建和李茂贞又联合起来攻打京城。皇帝又杀了宰相韦昭度和李磎,这才逃跑了。太原的李克用带兵去打王行瑜他们,同州节度使王行实也带兵逼近京城,神策中尉骆全瓘和刘景宣赶紧请求皇帝去邠州避难。骆全瓘、刘景宣和他的儿子刘继晟跟王行实一起放火烧了东市。皇帝在承天门下令诸王率领禁军抵抗。捧日都头李筠带着军队守卫在城楼下,李茂贞的将领阎圭攻击李筠,箭都射到城楼门上了。皇帝只好和皇子公主们一起逃到李筠的军队里。扈跸都头李君实也带兵赶到,护送皇帝逃到了莎城、石门。皇帝下令让嗣薛王李知柔进长安城收拢禁军,清理宫殿,一个月后才回来。他又下令诸王检阅亲军,把神策军里逃散的士兵重新集合起来,竟然收拢了几万人。还新设立了安圣、捧宸、保宁、安化四支军队,叫做“殿后四军”,由嗣覃王李允和嗣延王李戒丕统领。

乾宁三年,李茂贞又来攻打京城,嗣覃王打了败仗,昭宗又逃到了华州。第二年,韩建害怕诸王手里有兵,就请求把所有军队都编入十六宅,只留下三十个殿后兵,当控鹤排马官,归属飞龙坊,其余的都解散了。他还摆出军队包围行宫,于是这二万多殿后四军士兵全都被撤销了。韩建又请求杀了都头李筠,皇帝害怕,只好把李筠在大云桥斩杀了。没过多久,韩建又杀了十一位皇子。

回到长安后,皇帝身边的左右神策军人数稍微减少了一些,最后定下来是六千人。同年,左右神策中尉刘季述和王仲先带着他们的一千兵马废掉了皇帝,把皇帝囚禁起来。后来刘季述他们被杀了。没过多久,昭宗皇帝又召来朱全忠的军队来诛杀宦官,宦官们察觉到了,就挟持着皇帝逃到了凤翔。朱全忠围困凤翔一年多,皇帝才杀了中尉韩全诲、张弘彦等二十多人,以此来平息朱全忠的兵马,朱全忠这才回长安。于是,皇帝把所有的宦官都杀了,左右神策军也就因此被废除了。各个部门的官员都归属尚书省的郎官管辖,两军士兵都归属六军,由崔胤负责管理六军十二卫的事务。这六军,指的是左右龙武、神武、羽林,其实也就是个空架子了,名字还在而已。从那时起,军队就由宰相来管了。

朱全忠回到长安后,留下了一万步骑兵驻扎在原来左右神策军的地方,还让他儿子朱友伦担任左右军宿卫都指挥使,负责禁卫的都是朱全忠从汴州带来的士兵。崔胤就上奏说:“六军现在只有名号,没有兵力,这可不是首都长安的壮观景象啊!应该每个军都设置四个步兵将领,一个骑兵将领。每个步兵将领管辖二百五十人,每个骑兵将领管辖一百人,一共六千六百人。轮流值班也按照以前的规矩来。”于是就让六军各卫的副使、京兆尹郑元规制定标准,在市面上招募士兵,而朱全忠暗地里却用汴州人来充数。崔胤死了以后,宰相裴枢负责管理左三军,独孤损负责管理右三军,之前招募的那些士兵也都散了。朱全忠也兼任左右六军十二卫的负责人。等到皇帝东迁的时候,只带了十几个负责打球的小黄门和五百个内园的小孩。到了谷水,他又把这些人全部杀掉了,换上了汴州人,这样一来,皇帝身边就一个卫兵都没有了。昭宗皇帝被杀害,唐朝就此灭亡了。

话说,马啊,是打仗用的;养马的官儿,就是为了让马儿多起来,这套制度是近些年才有的。唐朝刚开始的时候,从突厥那儿弄来了两千匹马,又在赤岸泽得了隋朝留下的三千匹马,把这些马都迁到陇右地区,养马的制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管这事儿的官儿叫太仆,手下还有牧监、副监什么的。监里边还有丞、主簿、直司、团官、牧尉、排马、牧长、群头,这些官儿还有正副之分。一般来说,一群马设一个群头,十五个群头设一个牧尉,每年都要考核工作,表现好的可以升职当排马。还有一些人专门负责调教马匹,让马匹适应骑乘。另外,还有尚乘这个官职,专门负责管理皇帝的御马。

皇帝的御马,还有六个特别好的马群,分别叫飞黄、吉良、龙媒、騊駼、駃騠、天苑。这十二个马群分属两个马厩,一个叫祥驎,一个叫凤苑,专门用来喂养这些好马。后来宫里又加建了一个飞龙厩。

一开始,是让太仆少卿张万岁负责管理全国的马匹。从贞观到麟德这四十年间,一共养了七十万六千匹马,在岐州、豳州、泾州、宁州之间设立了八个马场,占地广阔,足足有千里方圆!这八个马场的名字分别是:保乐、甘露、南普闰、北普闰、岐阳、太平、宜禄、安定。八个马场的土地总共有1230顷,招募老百姓来耕种,用来供应马匹的草料。八个马场养的马,分成了四十八个马监,但是马太多了,地方不够用,又把一部分马监分出去,放到河曲一带地广人稀的地方去养。一般来说,五千匹马算一个上监,三千匹马算一个中监,其他的就算下监。每个马监都有左右两部分,名字都是根据当地情况取的。那时候,一匹马就能换一匹绢,可见马匹之多。张万岁管马匹的时间长了,在陇右地区威望很高,大家都信任他。

话说,后来鲜于匡俗当上了太仆少卿,负责检查陇右地区的牧监。到了仪凤年间,又由李思文担任太仆少卿,负责检查陇右各地的牧监,这算是正式设立了监牧使。之后,又设立了群牧都使和闲厩使,这些使都有副手,还设有判官。此外,还设立了四个使:南使管辖十五个坊,西使管辖十六个坊,北使管辖七个坊,东使管辖九个坊。像泾川、亭川、阙水、洛、赤城这些坊,归南使管;清泉、温泉归西使管;乌氏归北使管;木硖、万福归东使管。其他的坊,记载就缺失了。后来又在盐州增设了八个牧监,在岚州增设了三个牧监。盐州的八个牧监,管辖白马等坊;岚州的三个牧监,管辖楼烦、玄池、天池这些牧监。

征调战马的时候,先挑最好的,不够再选次一些的。要登记马匹的颜色、年龄、皮毛特征、印记以及马主的姓名,然后送到军队,用作驮运,数量要定期上报朝廷。

自从万岁年间(武则天时期)管理失职后,马政就比较混乱了。到了永隆年间,夏州的马匹死伤竟然高达十八万四千九百九十匹!景云二年,朝廷下令每年都要挑选上等马匹进贡,还派御史去检查监督。开元初年,国马数量继续减少,太常少卿姜晦就建议用空头官职去六胡州买马,大概三十匹马就能换一个游击将军的官职。朝廷任命王毛仲负责内外闲厩的管理。九年后,朝廷又下令:“天下所有马匹,州县都要优先用于邮递和军队的运输,按户籍登记,再根据马匹数量进行等级划分。”老百姓觉得太苦了,所以很多人都不养马了,导致骑射的人才比以前少了许多。从现在开始,各州百姓不用再限制养马的数量,谁家能养十匹马以上,就可以免除邮递和运输的差役,按户籍登记时也不用再以马匹数量作为财产来计算了。王毛仲主管闲厩后,马匹数量逐渐恢复,开始只有二十四万匹,到十三年时就增加到四十三万匹了。后来突厥归顺朝廷,玄宗皇帝对他们优待有加,每年允许朔方军在西受降城进行互市,用金帛购买马匹,然后在河东、朔方、陇右地区进行饲养。因为和胡马杂交,马匹也越来越强壮了。

唐朝天宝年间以后,全国各路军队,战马的数量多到以万来计算。那些王公贵族、将军大臣、皇亲国戚,他们的牛羊马匹的牧场遍布各地,数量比政府官方的牧场多出百倍不止。他们都用自己的封地名称或爵位名称作为标记来区分各自的牧场;就连普通的将校军官也都有自己的私人马匹。有人议论说,从秦朝、汉朝以来,唐朝的马匹数量是最多的,而且皇帝又特别重视军事,所以才使得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势力衰弱。

天宝十一年的時候,朝廷下令在京城附近五百里范围内,不准设置私人牧场。到了天宝十三年,主管陇右地区所有牧场的官员上奏说:马、牛、羊、驼加起来一共六十万五千六百头,其中马匹就有三十二万五千七百匹。

安禄山那个家伙,手握内外闲厩都使兼知楼烦监的权力,偷偷地把精良的战马都弄到范阳去了。所以他才能兵强马壮,最后造反。

唐肃宗带兵到了彭原,又跑到平凉,命令官员们把监牧的马和老百姓私藏的马都搜刮出来,一下子弄到了几万匹马,军队总算有了点底气。到了凤翔,他又下令让百官都把自己的坐骑贡献出来支援军队。

可是后来边境兵力不足,吐蕃趁机攻陷了陇右,那里的马匹全都被抢走了。乾元年间以后,回纥仗着自己立过功,每年都来要马,要丝绸。他们要的马都又瘦又弱,根本没法用。

永泰元年,代宗想亲自去打回纥,鱼朝恩就建议在城里大搜刮,把百官和老百姓的马都收缴上来,说是“团练马”。朝廷还下令禁止马匹出城,过了一阵子又取消了禁令。

德宗建中元年,朝廷在关辅地区买了三万匹马,补充内厩。贞元三年,吐蕃、羌、浑这些部落又来犯边境,朝廷下令禁止大马从潼关、蒲关、武关这些地方出去。元和十一年打蔡州的时候,朝廷还派使者拿着两万匹绢到河曲去买马。

一开始,朝廷设立了四十八个马监,地盘遍布陇西、金城、平凉、天水一带,面积广达千里,从京城一直到陇山。还设立了八个坊,负责财务管理。那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地方都归马监管辖。

后来,监牧使和马坊都废除了,剩下的地大部分都归了闲厩,然后就分给穷人和军官,还有一些赏给了寺庙和道观,有好几千顷地呢。过了十二年,闲厩使张茂宗翻出旧账,把岐阳坊的地全收了回来,导致很多人失业。

十三年,朝廷把蔡州牧场改成了龙陂监。十四年,在襄州设立了临汉监,养马三千二百匹,占地四百顷。穆宗当皇帝后,岐州的老百姓上告,说张茂宗霸占了他们的田地,这事儿被御史查办,最后把地都还给了老百姓。

大和七年,度支盐铁使说银州水草好,甘草多,建议让刺史刘源买三千匹马,并在河西设立银川监,让刘源当监使。襄阳节度使裴度建议取消临汉监。

开成二年,刘源上奏说银川的马已经达到七千匹了,如果水草不够,可以把马迁到绥州去放牧。绥州南边二百里地,四面环山,贼寇难以通行,只要派几十个人守住要道,放牧就没什么问题了。于是,就把绥州的牧场划归银川监管辖。

后面的事情,记不清了,没法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