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伦,是相州洹水人。隋朝的时候,全国选拔秀才,总共没几个,也就十个不到,可杜正伦一家就出了三个秀才,而且都是高分,当时大家都特别羡慕他们家。后来杜正伦被任命为武骑尉。唐太宗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把他推荐到秦王府文学馆当差。

贞观元年,魏征也推荐了杜正伦,于是他被提升为兵部员外郎。唐太宗还特意叮嘱他:“我提拔人才,可不是为了我个人私心,而是为了他们能为百姓做贡献。我提拔一些老朋友,如果他们没本事,我也不会重用他们。你应该好好想想,怎么才能对得起我的赏识。”没多久,杜正伦就被提升为给事中,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唐太宗曾经说过:“我在上朝的时候,不会随便说话,只有对百姓有利的事情,我才会说出来。”杜正伦回答说:“我的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陛下如果说错一句话,那不仅会损害百姓的利益,而且还会被记录在史册上,留下千古骂名啊!”唐太宗很高兴,赏了他二百匹彩缎。后来杜正伦又升职,做了中书侍郎。

他和韦挺、虞世南、姚思廉几个人一起给皇帝上奏,意见都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赏。于是,唐太宗设宴款待他们四个,说:“我听说神龙虽然可以驯服,但是头上长着逆鳞,谁要是触碰了,就会死。做皇帝的也是一样,也有逆鳞。你们几个要是触犯了我的逆鳞,犯了错误,那我岂不是要担心国家危亡吗!我考虑你们的忠心耿耿,所以才设宴款待大家,一起喝酒庆祝。”然后,他还分别赏赐了他们一些丝绸,赏赐的多少还不一样呢。

太子开始监国了,皇上任命正伦担任左庶子,还兼任崇贤馆学士。皇上对正伦说:“我儿子还小,还没养成良好的品德,我一直都在各种事情上告诫他。现在他要监国了,我不能每天都见到他,所以把你调到宫里来辅佐太子。你要好好地劝诫他,并尽力帮助他。”

过了些日子,皇上又对正伦说:“我十八岁的时候,还在民间生活,各种人情世故都经历过;等到我当了皇帝,处理事情也难免有失误的地方,必须有人劝谏我,我才能明白过来,更何况太子从小生长在深宫里,很多事情都不了解呢?况且当皇帝的不能自以为是,如果我下诏天下,说敢于劝谏的人都要处死,那谁还敢说话呢?所以,我一直努力地提拔那些敢于直言的人。你应该把这些道理告诉太子,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帮助。” 皇上提升正伦为中书侍郎,封他为南阳县侯,仍然兼任太子左庶子。他出入皇宫和东宫,掌管机密事务,因为办事能力强而闻名。

后来太子有点走歪了路,皇上对正伦说:“太子经常和一些小人来往,你可以好好地劝劝他,如果劝不动,就来告诉我。”所以正伦就光明正大地劝谏,一点也不回避。太子不听劝,正伦就经常把皇上的话拿出来督促他,太子就上表向皇上汇报。皇上责问正伦:“你怎么把我的话泄露给他了?”正伦回答说:“我直接劝谏他,他根本听不进去,所以我就用您的話吓唬他,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皇上很生气,把正伦贬为谷州刺史,后来又贬为交州都督。太子后来被废黜,是因为接受了贿赂的金带,被流放到驩州。过了很久,他才被任命为郢州和石州刺史。

显庆元年,正伦被提升为黄门侍郎,兼任崇贤馆学士,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他又兼任度支尚书,并参与政事。后来升任中书令,被封为襄阳县公。当初,正伦已经很显贵了,李义府的官位还比较低,等到他们一起执政后,李义府就看不惯正伦。中书侍郎李友益是李义府的族人,后来依附正伦,他们一起揭发李义府的罪行。李义府就派人告发正伦和李友益串通一气,欺骗皇上,另有图谋。高宗皇帝很生气,把正伦贬为横州刺史,把李友益贬为峰州刺史。正伦最终死在了贬谪之地。

杜正伦和城南那些杜氏家族的人关系本来就不怎么样,他曾经想和他们搞个族谱,结果人家不同意,这事儿他就记在心里了。那些杜家人住的地方叫杜固,据说那地方风水好,所以他们家代代出人才。后来杜正伦当了官,就提议把杜固那地方挖开,引水灌溉,方便百姓。结果挖开之后,水流出来像血一样红,足足十天才停,从那以后,南边的杜家就衰落了。

杜正伦特别擅长写文章,有一次他和中书舍人董思恭一起值夜班,两人就聊起了文章。董思恭回家后跟别人说:“跟杜公一起评文章,我今天感觉自己的文章水平都提高了!”杜正伦自己没有儿子,就让哥哥的儿子杜志静继承了他的家业。

他的堂兄弟杜求仁和孙子杜咸都很有名。杜求仁很有才华,永淳年间当上了监察御史,后来因为犯了事儿被贬到黝县当县令。他还参加了徐敬业的起义,当了兴复府左长史,最后战死了。

杜咸考中了进士,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右台监察御史。有一次牂柯地区发生叛乱,杜咸带兵去讨伐。叛军依托坚固的堡垒,道路又崎岖难行,军队寸步难行。杜咸就让士兵们休息,装作不想打仗的样子,暗中观察敌情。当时正值干旱酷暑,狂风肆虐,杜咸就放火烧了敌人的营寨,然后带着士兵冲了上去,叛军被吓得晕头转向,互相踩踏,死了不少人,首领也被抓住了,叛乱就这样平定了。之后他升任侍御史,又外放担任汾州长史,开元年间,当上了河北按察使。因为执法太严厉,后来被贬到睦州当司马。

崔知温,字礼仁,是许州鄢陵人。他一开始当左千牛,后来升迁到灵州当司马。灵州边境住着浑、斛萨两族几万帐篷的部落,经常骚扰百姓,老百姓都放下农具拿起武器练骑射来抵御敌人。崔知温上奏朝廷,请求把这两族人迁到河北去,这两族人不想搬,契苾何力将军也替他们说了情,这事儿就搁置了。崔知温坚持请求,连续上奏十五道奏章,最终还是把这两族人迁到了河北,从此老百姓才能安心务农。浑、斛萨两族迁到河北后,发现那里的水草丰美,也就不想再搬回去了。后来崔知温入朝,路过灵州,这两族人前来感谢说:“当初迁徙的时候我们还怨恨您,现在这地方土地肥沃,人口兴旺,我们更加感谢您的恩情。” 都对他再三叩拜。

温知温当了四次兰州刺史。有一次,党项羌族三万多人来入侵,兰州兵力太少,大家都很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温知温却泰然自若,一点准备都没有,这反而让羌族人觉得奇怪,不敢贸然进攻。不久,将军权善才带兵赶到了,大败羌军。权善才想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敌人,温知温说:“古人说打仗要善于止戈,不要追击逃跑的敌人。再说山谷又深又险,草木又茂盛,万一有个闪失,就后悔莫及了。”权善才听从了他的建议。战后,权善才把俘虏的五百多羌人送给了温知温,并说道:“我是为了公事,还是为了私利呢?”

温知温后来升迁为尚书左丞,又调任黄门侍郎,参与修撰国史。永隆年间,因为官职较低,皇上特地诏令他与门下省三品官员同等对待,继续修撰国史。之后他又升任中书令。他去世时,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幽州大都督的官职,谥号为“忠”。他的儿子温泰之,在开元时期当上了工部尚书;温谔之,当上了将作少匠,参与诛杀二张(张柬之、张易之)有功,被封为博陵县侯,实封二百户,最终官至少府监。

温知温的哥哥温知悌,也做到了中书侍郎。他和戴至德、郝处俊、李敬玄等人一起被皇帝赐予飞白书赞,而温知悌和李敬玄因为忠诚勤勉而被特别表彰。温知悌后来升任尚书左丞。裴行俭打败突厥,斩杀了泥孰匐,突厥残兵逃到狼山,朝廷派温知悌前往定襄慰问将士,协助裴行俭平定残余的敌人,立下了功劳。最终,他官至户部尚书。

高智周是常州晋陵人。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后来升任费县县令,他的俸禄与县丞、县尉相同,百姓都很安居乐业,还刻石歌颂他的功德。之后他又升任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他下棋、读碑文都很厉害,从不出错。他又升迁三次,最终当上了兰台大夫。他在东宫侍奉孝敬皇帝,和司文郎中贺敳、司经大夫王真儒一起担任侍读。后来他请求告假回乡,感叹道:“升官不知道退让,这是招致祸患的道理啊!”于是就称病离职了。

智周先是在寿州当刺史,他治理地方呢,讲究的是文化和礼仪。每次下乡视察,他总是先会见当地读书人,跟他们讨论经义和政事得失,然后再查阅监狱里的案件,考察农业生产和赋税收缴的情况,这些都是他日常的工作。后来他升迁为正谏大夫、黄门侍郎。仪凤年间,又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后又当上了太子左庶子。那时候崔知温、刘景先在修撰国史,智周和郝处俊一起监督他们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智周被调任御史大夫,和薛元超、裴炎一起审理章怀太子的案子,他对案情没有偏袒谁,坚持己见,就上表请求辞职。高宗皇帝很欣赏他的这种作风,就授予他右散骑常侍的官职。后来智周请求退休,皇帝也准了。他去世的时候,享年八十二岁,朝廷追赠他越州都督的官衔,谥号为“定”。

智周年轻的时候,跟郝处俊、来济、孙处约一起投奔江都的石仲览。石仲览倾尽家产款待这四个人,然后就问他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郝处俊说:“大丈夫就应该不当官,如果一定要当官,那就做到宰相才行。”智周和来济都表示赞同。孙处约说:“只要能当个舍人,在宫殿里周旋,处理政务就可以了。”石仲览就请相面先生来看,相面先生告诉石仲览:“这几个人当中,只有来济能很快发达,但最后会衰败;智周呢,会晚点发达,但能长寿。我听说,升官太快容易失败,慢慢升官风险就小,这是天道啊!”后来,来济当上了吏部官员,孙处约当了瀛州参军,后来调到朝廷,来济说:“这正合他的心意啊!”差不多要升任通事舍人了,来济就下台阶去拜访智周,问候他的近况。石仲览死后,来济他们几个都官运亨通。

智周跟义兴人蒋子慎关系很好,曾经有人同时观察了他们两个人,说:“高公(指智周)能做到位极人臣,但是子嗣却比较弱;蒋侯(指蒋子慎)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的后代却会兴旺发达。”蒋子慎最后当上了安尉。他的儿子蒋缯去拜访智周,当时智周正当权,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他们生了个儿子叫蒋挺,后来当上了湖州和延州的刺史。蒋挺还有两个儿子,叫蒋洌和蒋涣,他们都考中了进士。蒋洌当上了尚书左丞。永泰年间,蒋涣当上了鸿胪卿,当时日本使者送来金银财宝,他都没有收,只收了一份信笺,然后写信回赠给副使。蒋挺死后,蒋洌兄弟俩在墓地旁边种了一千多棵松柏树。蒋涣最后当上了礼部尚书,被封为汝南公。蒋洌的儿子叫蒋炼,蒋涣的儿子叫蒋铢,他们也都很有清名。而智周的后代却没有什么名气了。

郭正一,是河北定州鼓城人。唐太宗贞观年间,他通过进士考试当了官,后来当上了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到了高宗永隆年间,他又升职了,当上了秘书少监,还兼任中书侍郎,皇上还下令让他和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一起参与处理政务,负责批阅奏章,决定国家大事。这平章事啊,是从正一品官职开始的。到了永淳年间,郭正一正式升任中书侍郎。他当官时间长,对朝政非常熟悉,很多圣旨和诏书都是他起草的。

后来,刘审礼跟吐蕃在青海打仗,打了个大败仗。高宗皇帝就召集大臣们商量怎么对付吐蕃。郭正一就说:“吐蕃这帮人,这么多年一直来骚扰边境,他们经常出兵,咱们光是供应军粮就花了不少钱。如果我们现在就出兵反击,反而会显得我们气势不足;如果深入他们的腹地,又很难找到他们的老巢。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少招募一些士兵,加强边境烽火台的警戒,先不要主动招惹他们,等个几年,等我们的国力强大了,老百姓也盼着打仗了,到时候一举就能把他们打败!”刘齐贤、皇甫文亮他们也同意郭正一的意见,皇上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则天当政后,郭正一被免职,改任国子祭酒,后来又外放,当了陕州刺史。可惜啊,后来他和张楚金、元万顷一起,被周兴诬陷陷害,结果被杀害了,家产也被抄没,妻儿都被流放。现在已经找不到他的文章作品了。

赵弘智,河南新安人,是北魏车骑大将军赵肃的孙子。他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但他非常孝顺父亲。他博览群书,后来在隋朝做官,担任司隶从事。隋朝武德年间,大理卿郎楚之白当詹事府主簿的时候,赵弘智也在朝廷做事。唐太宗时期,他因为工作认真负责,被提升为太子舍人,后来又升任黄门侍郎,同时兼任弘文馆学士。后来因为生病,被调到莱州做刺史,之后又升任太子右庶子。他非常孝顺哥哥赵弘安,把自己的俸禄都交给哥哥,自己一点也不私用。哥哥去世后,他悲痛过度,过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他还非常照顾嫂子,对哥哥的儿子也像亲生儿子一样抚养。后来太子被废,赵弘智也被免官。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光州刺史。永初年间,他回到朝廷,担任陈王傅师。

有一次,他在百福殿讲解《孝经》,当时宰相、弘文馆学士、太学生们都在场。赵弘智讲解了《孝经》中“五孝”的内容,在座的儒生们纷纷向他提问,他都能对答如流,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简直是滔滔不绝。唐高宗很高兴,说:“你能不能为我总结一下《孝经》的核心思想,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它呢?”赵弘智回答说:“‘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我希望用这句话来献给陛下。”唐高宗很高兴,赏赐给他二百匹绢和一匹好马。四年后,赵弘智升任国子祭酒,仍然兼任学士。他八十二岁去世,被追谥为“宣”。他的哥哥赵弘安也最终做到国子祭酒。

赵弘智的曾孙赵矜,通过明经考试入仕,被任命为舞阳县主簿。后来吴少诚造反,赵矜把舞阳县献给了朝廷,之后被调到襄阳做主簿,朝廷还赏赐给他牙绯(一种官服)。他后来又升任襄阳丞。不幸的是,他在柳州客死他乡,当地官员为他料理了后事。十七年后,赵矜的儿子赵来章长大成人,从襄阳前往柳州寻找父亲的墓地,却始终没有找到,只能在野外痛哭。过了十几天,有个叫秦誗的占卜师为他占卜,说:“金子吃掉了墨水,而火却能带来富贵,墓地在丑位,在道路的右边,南方有贵神,坟墓的土是守护神。应该遇到一个西方人,眼睛深陷,留着胡须,才能找到墓地。”第二天,有个老人经过那里,赵来章向他询问,终于找到了赵矜的墓地,就在社庙的北边。于是,赵来章把父亲的遗体迁葬到赵弘安的墓地旁边。当时的人们都为赵来章的孝心感动得流泪。

崔敦礼,字安上,祖上崔仲方在隋朝当过礼部尚书。他们家祖上是博陵有名望的大族,魏朝末年搬到了雍州咸阳。崔敦礼从小就博览群书,为人正直有节操。唐太宗武德年间,他当上了通事舍人。他说话办事都很得体,让人看了都肃然起敬。有一次,他奉命去幽州召庐江王瑗,结果庐江王已经造反了,把他抓了起来,逼问朝廷的情况,但崔敦礼什么都没说。太宗皇帝听说后非常欣赏他。回来后,崔敦礼被提升为左卫郎将,还赏赐了他金银财宝和好马。后来他又升任中书舍人,几次升迁后当上了兵部侍郎。之后他又被外放去灵州当都督。

调回长安后,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朝廷让他去安抚回纥和铁勒各部族,正赶上薛延陀入侵边境,他和李勣一起带兵打败了他们,并在祁连山设立了祁连州安置俘虏。后来,瀚海都督回纥吐迷度被部下杀害,朝廷又派他去安抚当地,立了吐迷度的继承人,然后才回来。崔敦礼很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情况,他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敬佩苏武,所以多次出使突厥,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处理事情也很有分寸。永徽四年,他被任命为侍中,负责修撰国史,还被封为固安县公。后来又升任中书令,兼任检校太子詹事。由于长期生病,他自称身体不好,无法侍奉皇帝和皇后,于是改任太子少师,官位是同中书门下三品。他的弟弟崔余庆当时在定襄都督府当司马,被召来侍奉他。崔敦礼去世时,享年六十一岁。高宗皇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丧礼,并且给予了非常丰厚的赏赐,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的官职,谥号为昭,并把他葬在了昭陵。他的弟弟崔余庆后来也当上了兵部侍郎。

杨弘礼,字履庄,是隋朝尚书令杨素的弟弟的儿子。他很早就看出了杨玄感要造反,还上书预言了这件事。杨玄感被杀后,他的父亲杨岳被关进了长安监狱,隋炀帝下令赦免了他,但等赦令到达时,杨岳已经去世了。唐高祖李渊即位后,因为杨素对隋朝有功,就让杨弘礼继承了清河郡公的爵位,并让他担任太子通事舍人。贞观年间,他多次升迁,最后当上了中书舍人。

唐太宗打辽东那会儿,李素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那仗打得可激烈了,李素带着步兵骑兵二十四支军队,从敌人的背后杀出,敌军被打得溃不成军。 太宗皇帝在山下看着李素的军队,个个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心里非常高兴,就对许敬宗说:“越国公的儿子,果然有家风啊!” 当时朝中大臣都留在定州辅佐太子,只有褚遂良、许敬宗和李弘礼留在行在处理政务。 李素打完仗回来,升任中书侍郎,后来又当了司农卿。 他还当过昆丘道副大总管,打败了处密,杀了焉耆王,降服了馺支部,还俘虏了龟兹王和于阗王,凯旋而归。 可惜,正赶上太宗皇帝驾崩,一些大臣对他有意见,把他贬到泾州当刺史去了。 永徽年间,朝廷重新考虑了他的功劳,又把他升为胜州都督,后来又改任太府卿。 李素去世后,追赠兰州都督,谥号为“质”。

他弟弟叫李弘武,从小就为人谨慎。永徽年间,李弘武一步步升迁,当上了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高宗皇帝东封泰山的时候,李弘武从荆州司马升任司戎少常伯,跟着皇帝去了。 回来后,皇帝下诏让他补授吏部五品官,后来又升任西台侍郎。 皇帝曾经问他:“你在戎司任职期间,推荐的人才很多都不合适,这是怎么回事?” 李弘武说:“我老婆脾气很厉害,这些都是她安排的,我不敢违抗她。” 这是在委婉地讽刺皇帝用人听信后宫之言。 皇帝听了哈哈大笑,没怪罪他。乾封二年,李弘武官至东西台三品。李弘武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为人谦虚谨慎,在职期间以清廉著称。 他去世后,追赠汴州刺史,谥号为“恭”。

李素有三个儿子:李元亨、李元禧、李元祎。 李元禧当过尚舍奉御,他医术很高明,深受武则天的信任。 有一次,他得罪了张易之,张易之就奏报说:“李素在隋朝的时候有反叛的迹象,他的子孙不应该在朝廷供职。” 武则天就下令说:“李素及其兄弟的子孙,都不能担任京官和侍卫。” 于是,李元亨被贬到睦州当刺史,李元禧被贬到资州当刺史,李元祎被贬到梓州当司马。 后来张易之被诛杀后,他们兄弟三人又重新回到朝廷任职,官职都做到刺史。

纂,字叫续卿,是弘礼的族叔。隋炀帝大业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朔方郡的司法小官。后来因为和玄感关系近,被贬到蒲城。李渊渡过黄河后,纂去长春宫拜见了他。后来因为这件事,他官升侍御史。他多次上书提建议,皇帝很满意,就让他当了考功郎中。贞观初年,他做了长安县令,还被封为长安县男。 那时候有人告发一个叫袁某的女子谋反,纂调查后发现证据不足,没判她罪。结果袁某后来真的造反了,太宗皇帝觉得纂不忠,要杀了他。幸亏中书令温彦博说他只是办案失误,应该原谅,这才免了一死。后来他当上了吏部侍郎,这个人有点小聪明,不怎么重视文化修养,喜欢提拔那些精明能干的小吏,靠着逢迎拍马往上爬。最后做到户部尚书,死后被追封为幽州都督,谥号恭。

纂的孙子叫昉,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做了肃机(官名)。有个叫宇文化及的儿子,来告状要继承他父亲的爵位和财产。昉当时正在吃饭,没马上判案,就说:“我身为肃机,吃饭都顾不上,天下还有那么多冤屈的人等着吃饭呢?”昉生气了,拿起文书批道:“你父亲杀了隋炀帝,你却来请求继承隋朝的爵位和财产,这合适吗?” 大家都佩服他的反应迅速。最后他做到工部尚书。

卢承庆,字子余,是幽州涿县人,隋朝散骑侍郎卢思道的孙子。他父亲卢赤松,做过河东县令,和李渊关系很好。听说李渊起兵了,就跑去霍邑迎接他,后来做了行台兵部郎中,最后做到率更令、范阳郡公。卢承庆仪表堂堂,知识渊博,很有才能。年轻的时候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贞观初年,他做了秦州参军,进京汇报军事情况,太宗皇帝很欣赏他的口才,就提拔他做了考功员外郎。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民部侍郎。 皇帝问他历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卢承庆从夏商到周朝,一直讲到隋朝,把历代户籍制度的增减变化,以及其中的曲折情况,都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引经据典,条理清晰。皇帝听得非常赞赏。 不久,又让他兼任兵部侍郎,负责五品官员的选拔任命。但他推辞说:“选官是尚书的职责,我负责这事儿就越权了。” 皇帝不同意,说:“朕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后来,他又做了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唐高宗永徽年间,因为犯了点事儿,他被贬到简州当了个司马。过了一年,又调到洪州当长史。后来皇上要到汝州汤泉行宫去,他就升任汝州刺史了。显庆四年,他当上了度支尚书,相当于中书门下三品的高官,但因为工作中有点违规操作,就被免职了。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润州刺史。后来又升任刑部尚书。最后以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退休,寿终正寝。临终前,他告诫儿子说:“生老病死是人生常理,就像早晨有黑夜一样自然。我死后,穿平常衣服下葬,不用在初一十五祭祀,也不用选吉日下葬,丧葬用品用陶器和漆器就行了,棺材不用厚重的椁,坟墓只要看得见就行,墓碑上只写官职、年月,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死后被追赠为幽州都督,谥号“定”。

他年轻时,负责考核百官。有个官员因为坐漕船时落水了,他一开始评价说“没保护好自己,考核中等偏下”。那人也没生气。他又改口说“这也不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儿,考核中等”。那人还是没啥反应。他就夸奖这个人说:“宠辱不惊,考核中等偏上。” 他很擅长发现和肯定别人的优点,就像这个例子一样。

他有两个弟弟,承业和承泰。承业后来也当上了雍州长史和尚书左丞,也很有能力,名声很好。

承泰,字齐卿,长安初年的时候,在雍州当参军。武则天让长史薛季昶挑选一些能干的官员当御史,薛季昶就来问齐卿的意见。齐卿推荐了长安尉卢怀慎、李休光,万年尉李乂、崔湜,咸阳丞倪若水,盩厔尉田崇璧,新丰尉崔日用。薛季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显赫一时的大人物。后来承泰当了幽州刺史,张守珪在他手下当果毅都尉,承泰对他很好,说:“你十年后就能当上节度使。”后来还真应验了。承泰喜欢喝酒,喝很多也不会醉。为人宽厚随和,大家都喜欢和他交往。最后官至太子詹事,封广阳县公。他侄孙藏用另有传记记载。

刘祥道,字同寿,是魏州观城人。他爹刘林甫,在武德年间当过内史舍人,掌管机密要事,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和萧瑀等人一起制定法律法规,还写了一万多字的《律议》。后来当上了中书侍郎和吏部侍郎,还被封为乐平县男。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每年十一月开始选拔官员,到春天结束。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相关部门没时间仔细审查。刘林甫就建议一年四季都可以选拔官员,人来了就立刻考核任命,这样就不会有官员积压了。开始的时候,天下刚平定,州府和朝廷使者都用红色的文书任命官员。到了后来,这个制度取消了,所有官员的任命都集中到吏部来统一调配,大概有一万人,刘林甫根据每个人的才能进行任命,大家都觉得很合适,人们都拿他和隋朝的高孝基相比。

刘祥道年轻的时候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后来当上了御史中丞。显庆年间,他升任吏部黄门侍郎,负责选拔官员的事务。因为是世袭的官职,所以他认真地改革弊端,上书朝廷提出了六件事:

第一,现在选拔官员的人太多了,而且滥竽充数的情况也很多。每年选拔一千四百人,这数量就太多了;各种杂色的官员都混进来了,从来没进行过淘汰,这就是滥竽充数。所以,那些办事的人里,好人少,坏人多。我认为,那些杂色官员想要升迁,应该严格要求相关部门把他们的考试成绩分成四等,一等交给吏部,二等交给兵部,三等交给主爵寺,四等交给司勋寺。如果因为渎职被追究责任,即使被赦免了,也要发配到三司(刑部、大理寺、御史台)服役,否则就遣返回原籍,这样官场就不会混杂了。

第二,朝廷内外官员,从一品到九品,一共有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人。大部分官员三十岁开始做官,六十岁退休,取个中间数,三十年左右,在职的官员差不多就都换了一遍。如果每年选拔五百人,那么三十年就能把所有官员都换一遍。何况三十年后,还在职的官员还很多,所以不用担心官员不够。现在每年选拔一千四百人,是原来的两倍多,而且还有六七千人因为选拔停止而被搁置,每年又会增加新的官员,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古代选官,都是精挑细选的,没听说过选的人多,而官职少的情况。

第三,永徽年间以来,有些官员因为政绩好而被提拔,有些官员因为进言而被重用,但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却很少被重用,这说明奖励人才的制度还不完善。

第四,大唐建国四十年了,还没有举行过秀才考试,我建议从六品以下的官员到平民百姓,都要认真搜寻人才,不要让盛世繁华的时候,学问却衰落了。

第五,唐尧虞舜时期,三年考核一次官员,根据考核结果升迁或贬黜,汉朝用人也比较注重任期长短。现在呢,官员任职一般就考核四次就撤职了,官员知道任期满了,就想着离开;老百姓知道官吏要调动,就敷衍塞责。用这种快进快出的官员去管理敷衍塞责的老百姓,想要改变风气,怎么可能呢?所以我建议,官员升迁考核改为四次,选拔官员改为八次考核,这样才能解决频繁调动带来的弊端。

第六,三省的都事、主事、主书这些职位,都是从外面选拔那些擅长写写算算的人来担任的,即使想用一些有才学的士人,他们也觉得和这些人为伍很丢脸。这情况一直延续下来,就成了惯例。再说,中书省地位崇高,皇帝的旨意都非常机密,尚书省掌管政务,是人才汇聚的地方,这些部门主要负责文书档案工作,有些事情处理起来难免有所欠缺,所以应该改革一下选拔制度,让选拔更公正透明。

当时中书令杜正伦也说,现在入流的官员太多了,导致官场风气败坏,于是皇上就下令让他和祥道一起商议此事。但是执政的大臣们害怕改革,又因为勋贵子弟的升迁没有其他途径,所以这个改革方案最终也没被采纳。

祥道后来慢慢升迁,当上了司刑太常伯。每当审理重大案件时,他总是叹息不已,愁眉苦脸的。到了判决的日子,他甚至连续两天不吃东西。后来皇上派他巡察关内道,他为百姓做了很多伸冤的事。他还兼任了沛王府长史。麟德元年,他被任命为右相。祥道为人谨慎细致,当了宰相后,总是忧心忡忡,承受不了压力,多次请求退休。因为和上官仪关系好,后来被罢免,改任司礼太常伯。高宗皇帝封禅泰山时,有关部门建议让太常卿担任亚献官,光禄卿担任终献官。祥道就上奏说:“夏商周三代,六卿地位很高,所以才能参与祭祀典礼。汉魏以来,权力都掌握在台省,九卿都成了太常伯的属官。现在泰山封禅这么大的仪式,不用八座的官员,却用九卿,这不是舍本逐末,只顾名不顾实吗?”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改由司徒徐王元礼担任亚献官,祥道担任终献官。仪式结束后,他被晋爵为广平郡公。乾封元年,他以金紫光禄大夫的身份退休。去世时七十一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宣”。

话说这子齐贤啊,继承了爵位,先是在宫里当了个侍御史,后来被派去晋州当司马。皇帝觉得他为人正直,很敬重他。有一次,将军史兴宗在皇家的狩猎场打猎,说晋州出产好鹰,可以抓几只来。皇帝一听就说:“齐贤可不是抓鹰的人啊!你怎能拿这种事去麻烦他呢?” 后来子齐贤一路升迁,当上了黄门侍郎,还负责修撰国史。永淳元年,他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儿做到相当大了。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子齐贤接替裴炎当了侍中。他为裴炎辩解说裴炎并没有造反,结果武则天生气了,把他贬到普州当刺史,后来又贬到吉州当长史。到了永昌年间,他被那些狠毒的官吏陷害,关进了州里的监狱,最后自杀了,家产也被抄没。直到建中三年,朝廷才追赠他太子太保的官位,算是给他平反了。

子齐贤这一家子啊,祖孙三代出了好几个在中书省和门下省当侍郎的,还都管过选拔官员的事儿。他父亲子应道是吏部郎中,弟弟子令植是礼部侍郎,他们家前后一共有八个人在吏部当过郎中和员外郎,这在历史上可是很少见的。

子令植的孙子叫子从一,他考中了进士,还得了宏词科的状元。 后来被派去渭南当尉。他跟常衮、卢杞关系都挺好,他们俩就推荐他当了监察御史。 后来普王讨伐李希烈的时候,子从一被推荐当了元帅判官。德宗皇帝在奉天的时候,直接提拔他做了刑部侍郎,还让他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儿做得比他爷爷还大。 德宗皇帝还带他去梁州,又改任他为中书侍郎,对他也挺好。不过呢,他也没啥特别的才能,就是会保全自己,躲避祸患罢了。到了贞元初年,他因为生病就请求退休,被罢官做了户部尚书。后来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子太傅的官位。

李敬玄,是亳州谯县人。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礼仪。高宗还在东宫的时候,马周就推荐了他的才能,于是他被召进崇贤馆当侍读,还被允许在中秘书省读书。他为人正直严谨,但无论多冷多热,只要是请求,他都毫不畏惧地去办理。许敬宗也多次推荐他。他先后担任过西台舍人、弘文馆学士。后来升迁为右肃机,兼任检校太子右中护。又升任西台侍郎,同时担任东西台三品官,还兼任检校司列少常伯。当时,员外郎张仁祎很有才干,李敬玄把一些事务交给他负责,张仁祎就制定了人员名录、文书格式和选官簿册,这些制度都非常完善细致,结果因为工作太辛苦累死了。李敬玄沿用了他的方法,使得各项事务井然有序。从永徽年间以后,选官的人数越来越多,只有李敬玄在任上才能胜任。他记忆力超强,即使官员成千上万,他遇到任何人,都能记得他们的姓名。有人来告状,他只要听对方口述,就能写出判词,从案情到细节,没有一点差错,天下人都佩服他的聪明才智。

杭州参军徐太玄,他的同僚张惠因为贪污受贿被判死刑,张惠的母亲年纪很大,徐太玄就到监狱里自首,说自己和张惠一起受贿,请求减轻张惠的罪责,结果张惠免于一死,徐太玄则被免官十年。李敬玄了解了这件事后,提拔徐太玄做了郑州司功参军,后来又升任秘书少监、申王师,因为他以德行而闻名。他提拔人才就是这样公正无私。

咸亨二年,李敬玄升任中书侍郎。后来又改任吏部尚书,同时兼任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修撰国史。之后又升任吏部尚书。他在吏部任职时间很长,很多人巴结他。他三次娶妻都是山东的世家大族女子,而且和赵氏、李氏通家,所以朝廷里重要的职位有很多他的亲戚朋友。高宗知道这件事,心里不太高兴。仪凤元年,他被任命为中书令,封赵国公。

刘仁轨去西边打吐蕃,提了一些建议,但是敬玄老是反对,两人因此结了仇。后来刘仁轨就上奏说,镇守河西只有敬玄才能胜任。敬玄推辞说自己不是当将军的料,而且刘仁轨这是在报复他,所以硬要把他推上去。皇帝烦透了,就说:“如果刘仁轨需要朕下令,朕就下令,你凭什么推辞?”于是任命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任镇抚大使,检校鄯州都督,统领十八万大军,代替刘仁轨。

敬玄跟吐蕃将领论钦陵在青海打仗,派刘审礼当先锋,跟敌人狠狠地打了一仗。敬玄自己指挥军队却很谨慎,刘审礼战死了,敬玄还是犹豫不前,军队就停在了承风岭,又停在了阴沟淖,怎么也前进不了,吐蕃军队占据高地,压制着他们的营地。后来偏将黑齿常之带领敢死队夜袭敌人,敬玄这才得以到达鄯州。又跟吐蕃在湟川打了一仗,结果大获全胜。

之后敬玄多次称病请求退休,皇帝就准了。他回朝后觐见皇帝,连句感谢的话都没说,就回府处理公务去了。皇帝发现他其实没病,就把他贬到衡州当刺史。过了很久,才把他提升为扬州长史。最后死在任上,追赠兖州都督,谥号文宪。他写过《礼论》和其他文章好几百篇。他有两个儿子:思冲和守一。

思冲,在神龙年间,先后担任工部侍郎、左羽林军将军,参与了诛杀武三思的行动,结果被杀害,家产也被抄没。守一当过郫县令。他孙子的事迹,另有传记记载。

敬玄的弟弟敬元素,当过武德县令。当时刺史李文暕强迫百姓交黄金铸造常满尊献给朝廷,其他官员都不敢谏言,只有敬元素坚决反对,李文暕才减少了一些,还用自己的钱补足了剩下的。延载初年,敬元素从文昌左丞升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来被武懿宗陷害,和綦连耀等人一起被杀害。神龙年间,才为他平反昭雪。

刘德威,是徐州彭城人,长得高大帅气,而且很有军事才能。隋朝大业快结束的时候,他跟着裴仁基去打淮贼,亲手杀了贼酋,这事儿还传到了朝廷呢。后来,他又投奔了李密。李密把手下的一支部队交给他,让他去守怀州。李密投降之后,刘德威也跟着一起进了朝廷,被封为左武候将军,滕县公。皇上派他带兵去打刘武周,他就当上了并州总管府司马。

后来,裴寂犯了错,齐王李元吉丢下州城跑了,刘德威就负责留守府衙里的一切事务。结果,敌军打到城下了,老百姓都叛变投敌了,刘德威也被刘武周抓住了。刘武周让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攻打浩州,结果刘德威自己逃了出来,还把敌军的情况都告诉了唐高祖,高祖很高兴,就把他封为彭城县公。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大理少卿,参与平定洛阳的战役,立了功,升了刑部侍郎,还加了散骑常侍的官职,皇上还把自己的女儿平寿县主嫁给了他。

贞观初年,他先后担任了大理卿和绵州刺史。他做官清廉公正,老百姓都竖立石碑来歌颂他的恩德。“政号廉平,百姓立石颂德”。后来他又担任了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之后又回到朝廷当大理卿。唐太宗问他:“现在刑法越来越严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刘德威回答说:“责任在我皇上您,不在我们臣子。刑罚的宽严,取决于皇上的喜好。法律规定:判刑过轻的,减三等;判刑过重的,减五等。可是现在,判轻了反而没罪,判重了反而有罪,所以官吏们都喜欢钻空子,为的是保护自己,这可不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太宗皇帝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后来,刘德威又升任刑部尚书,兼任雍州别驾。

皇上派他去齐州审理齐王李祐的案子,还没回来,半路上就听说李祐造反了,还占领了济州。皇上就派刘德威去河南调兵去平叛,结果他母亲去世了,他就免职了。守孝完毕后,他被任命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号襄,陪葬在献陵。刘德威在家待人和睦,为人宽厚平和,他一生所得的俸禄,都分给了宗族亲戚,自己一点也没留下。他的儿子叫刘审礼。

刘审礼小时候就没了母亲,是祖母元氏把他养大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交通中断,刘审礼还小,就自己背着祖母渡江,四处躲避战乱。等到天下太平了,他们才西进长安。祖母元氏每次生病,刘审礼都亲自熬药,尝过之后再端给祖母喝。祖母说:“这孩子孝顺,上天都看得见,我只要一想到他,病就好了。”贞观年间,刘审礼做到左骁卫郎将。父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奔丧。下葬的时候,他光着脚,脚底都磨出血了,一路走一路哭泣叹息。守孝期满后,按理该继承爵位,但他却让给了弟弟,弟弟也不肯接受。他见到长辈,总是感动得泪流满面。对继母更是孝顺恭敬,和弟弟刘延景感情深厚,如同朋友一般,刘审礼升官发财后,总是多帮助弟弟,而自己和妻子却过着简朴的生活。后来,他的兄弟子侄都住在一起,家里有二百多口人,却从没有发生过口角争执。后来,刘审礼升任工部尚书,兼任左卫大将军。

仪凤三年,吐蕃入侵凉州,副中书令李敬玄带兵去讨伐。在青海与吐蕃军队遭遇,交战时,李敬玄畏敌不前,导致刘审礼战败被俘。他的儿子刘殆庶和弟弟刘延景都跑到朝廷请罪,请求入敌营赎回父亲。朝廷下令说:刘审礼为国捐躯,并非有罪,他的儿子和弟弟都应该恢复原来的官职。皇帝还特别下令让刘殆庶的弟弟刘易从去赎回父亲。刘易从到了之后,刘审礼已经去世了,刘易从昼夜哭泣不止,吐蕃人被他的孝心感动,就把刘审礼的尸体还给了他。刘易从光着脚走了几万里路,护送父亲的尸体回家,所有看到的人都感动得流泪。朝廷追赠刘审礼为工部尚书,谥号为“僖”。

刘延景,字冬日,最终做到陕州刺史。睿宗即位后,追封刘审礼为尚书右仆射,陪葬乾陵。

刘易从后来升迁到彭州长史,被封为任城县男。永昌年间,被酷吏周兴诬陷,被判处死刑。临刑前,百姓们都跑来,争着脱下衣服跪在地上,说:“为长史祈福!”前来为刘易从求情的人,足足有十多万人。当时人们称他们家为“孝义刘家”。刘易从含冤而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刘升,十多岁的时候被流放到岭南,当时六道使要处死流放的人,刘升因为为人诚实可靠,受到首领的庇护而幸免于难。后来他改姓温,北归洛阳。景云年间,被特别授予右武卫骑曹参军。开元年间,多次升迁,最终做到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刘升很有文才,擅长草书和隶书。

审礼的弟弟延嗣,当上了润州司马。后来徐敬业攻打润州,延嗣和刺史一起死守。没过多久,城池失守了,徐敬业想招降他。延嗣说:“我们家族世代蒙受皇恩,如今城池守不住,我亏欠的太多了,怎么能苟且偷生,让家族蒙羞呢?”徐敬业大怒,要杀了他,他的手下魏思温赶紧求情,这才把延嗣关进了江都的监狱。等徐敬业兵败后,朝廷要表彰忠义之士,因为裴炎是延嗣的亲戚,所以就把他调到梓州当长史,后来又升迁为汾州刺史。他家族里当上刺史的人,加起来有二十多个。

孙处约,原名孙道茂,是汝州郏城人。贞观年间,他在齐王李祐手下当记室。李祐犯了不少错误,孙处约多次上书直言劝谏。后来李祐被杀,皇帝看到了孙处约的奏章,非常赞赏,提拔他做了中书舍人。高宗皇帝即位后,让杜正伦建议增加中书舍人的名额。皇帝说:“孙处约一个人就够了,能把我的事都办好。”所以就没增加名额。因为孙处约在撰写文章方面很出色,皇帝多次赏赐他东西。后来他又升迁了两次,做到司礼少常伯。麟德元年,他被任命为西台侍郎,位列三品,后来又当了少司成,最后因为年老退休,去世了。

子佺,在延和年间,担任羽林将军、幽州都督,率领十二万大军去讨伐奚族首领李大酺。他把军队分成三路,分别由副将李楷洛和周以悌率领。军队到达冷硎的时候,李楷洛和李大酺交战,结果战败,很多精锐士兵战死。子佺害怕了,就谎称:“天子命令我来安抚奚族,李楷洛违抗命令擅自开战,应该处斩。”然后派人向李大酺赔礼道歉。李大酺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希望你们拿出天子赏赐的东西来,证明你们没有欺骗我。”子佺赶紧把军队里搜集到的上万匹布帛,都做成袍子和腰带送给了李大酺。李大酺知道子佺在欺骗他,就用好话劝他回去,但是子佺的军队已经溃散,奚族军队紧追不舍,结果大败,死了几万人。子佺和周以悌都被俘虏,送到了默啜那里,被杀害了。

邢文伟,是安徽滁州全椒人。他和历阳的高子贡、寿春的裴怀贵一样,都因为学问渊博而有名气。唐高宗咸亨年间,他当上了太子殿下的膳食管理官员。当时太子很少见到宫廷官员,邢文伟就减少了太子的膳食,然后上书给太子,说:“古代太子成年后,会有专门记录过错的史官和负责膳食的官员。史官不记录过错就会被杀头,膳食官员上菜不齐全也会被杀头。皇上挑选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从庶子到司议、舍人、学士、侍读,都来辅佐殿下,帮助殿下成就圣德。可是现在,很少有廷议,很少有机会面见皇上,太子殿下三朝之后就独自住在宫里,怎么能充分发挥您的天赋,让您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现呢?现在史官的职位空缺,膳食官员却能正常工作,我谨遵古礼向您禀报。”

太子回答说:“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典籍,想深入钻研,可是我还没来得及学习骑射等技能,就因为读书太辛苦了。最近身体也不太好,皇上也体谅我,不让我勉强,再加上每天都要侍奉皇上,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所以经常缺席朝会,耽误了学习。看到您来请教我,真是符合我的心意啊。如果不是因为您这样劝谏我,我怎么能得到这番教诲呢?” 邢文伟因为这件事更加出名了。后来右史的职位空缺了,高宗皇帝对侍臣说:“邢文伟敢于直言劝谏我的儿子,这是个正直的臣子啊!”于是就授予他右史的职位。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邢文伟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凤阁侍郎,还兼任弘文馆学士。载初元年,他做了内史。有一次武则天在明堂举行仪式,命令邢文伟讲解《孝经》。武则天问他:“天和帝,这两个称呼有什么区别吗?”邢文伟回答说:“天和帝,其实是一个意思。”武则天说:“祭祀后稷配天,在明堂祭祀文王配上帝,你怎么能说它们是一个意思呢?”邢文伟回答说:“古代儒生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不一样,昊天和五方合起来是六天帝。”武则天说:“如果帝有六个,那天的称呼当然不一样了,这是肯定的。”邢文伟没办法回答了。武则天又说:“改变风俗人情,没有什么比音乐更有效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就能明白琴声表达的是山水之情,这就是人能改变风俗人情啊。那音乐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邢文伟说:“圣人创作音乐,是为了使人心平静,改变风俗人情。可是到了末世,音乐都变坏了,反而被人利用来败坏风俗。”武则天很高兴,赏赐了他很多丝绸。后来,一个姓宗的官员因为贪污受贿被判罪,因为邢文伟和他关系不错,也被牵连贬官到珍州做刺史。恰逢其他使者来到珍州,邢文伟心里害怕,于是自缢身亡了。

高子贡啊,特别擅长《太史书》,和朱敬则关系很好,后来通过明经科考试当了官。他做过秘书省正字、弘文馆直学士这些官职。不过,他一直觉得不顺心,所以就辞官不干了。

后来徐敬业造反,他弟弟徐敬猷带着五千兵马逼近和州,高子贡就带着家乡几百人抵抗,把敌人给打退了。因为这个功劳,他被提升为朝散大夫,还当上了成均学校的助教。

东莞公张柬之(融是误写,应为柬之)曾经做过和州刺史,还曾经是高子贡的学生。后来张柬之打算起兵造反,就派黄公去见高子贡,想请他当军师出谋划策。他们之间书信往来,高子贡还联系了几个王爷里应外合。可惜,计划泄露了,最后高子贡因此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