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里,是长安万年县人,个子高大,长得魁梧有力。他响应朝廷号召去西域戍边,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安西副都护。天宝年间后期,他又兼任北庭都护和安西北庭节度使。当时,突厥首领阿布思归顺朝廷,本来属于朔方军管辖,朝廷赐他李姓,名献忠,后来又把他划归幽州管辖。献忠跟安禄山本来就有仇,心里害怕,就叛逃回西域,经常到边境来抢劫。唐玄宗很头疼这事儿,就下令程千里带兵去抓他。程千里跟葛逻禄人暗中联系,让他们从侧翼夹击。献忠果然被逼无奈,逃到了葛逻禄那里,葛逻禄人把他和他的妻儿以及几千帐篷的人一起绑了,送给了程千里。程千里把他们押到勤政楼献俘,皇上就下令把献忠杀了,以儆效尤。程千里因此被提升为右金吾卫大将军,留在京城宿卫。

安禄山叛乱后,朝廷在河东招募士兵,程千里被任命为节度副使兼云中太守,后来又升任上党长史。安禄山的军队攻打上党,程千里多次打败敌人,立下大功,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开府仪同三司、礼部尚书。至德二年,安禄山的将领蔡希德包围了上党,他轻骑出城挑战程千里。程千里仗着自己勇敢,打开城门,率领一百多骑兵想直接捉拿蔡希德,差点就成功了,但后来还是被救兵救走了,蔡希德才退兵。这时,桥断了,程千里的马也摔倒了,被敌人抓住了。他抬起头来,命令剩下的骑兵回去,说:“为了我,可以失去主帅,但不能失去城池!”军营里的人都哭了起来,更加努力地防守。敌人攻不下城池,只好撤退了。程千里被俘虏到洛阳,安庆绪假惺惺地给他封了个特进的官职,把他关在客省。安庆绪兵败后,程千里被严庄杀害了。后来朝廷几次下令赦免和褒奖死难将士,但程千里当时还活着,被俘虏了,所以没有被追封。

一开始,安禄山造反的时候,西北的戍边军队都去勤王了,所以河陇地区的郡县都落入了吐蕃的手里。只有河西的戍边将领袁光廷,当时是伊州刺史,他坚守多年,虽然敌人百般劝降,但他始终没有投降,他手下的将士们也都很团结,没有一个人背叛。等到粮草耗尽的时候,袁光廷亲手杀了妻子儿女,然后自焚而死。建中年间,朝廷追赠他工部尚书的官职。

庞坚,老家在京兆府泾阳县。他家祖上四代前,有个叫庞玉的,在隋朝当过监门直阁(相当于皇帝身边的侍卫)。后来李密占据洛口,庞玉就带领关中精锐部队,跟着王世充去打李密,打了好多仗都没输。王世充回到东都后,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庞玉就带着一万骑兵投降了李世民。因为庞玉是隋朝的老臣,高祖皇帝李渊对他很客气。庞玉长得高大威猛,懂军事,在宫里当了很久的侍卫,对朝廷的规矩非常熟悉。皇帝觉得其他将领大多不懂规矩,就让庞玉当了领军大将军和武卫大将军,让大家学习他的样子,后来又派他去梁州当总管。

巴山地区的獠人(古代少数民族)造反了,庞玉把他们的首领杀了,剩下的喽啰四处逃窜。那些跟叛军有亲戚关系的,以及附近的獠人,就到处游说,说不能穷追猛打。庞玉不听,在军中下令说:“粮食成熟了,我会把所有的粮食都收上来犒劳军队。除非把叛贼全部消灭,否则我绝不撤兵!”大家听了都害怕,互相说:“军队不撤兵,我们的粮食就吃光了,到时候都得饿死!”于是大家一起冲进叛军营地,找到自己的亲戚朋友,把叛军首领杀了,投降了庞玉,叛乱就平息了。后来庞玉被调到越州当都督,又回到朝廷当了监门大将军。唐太宗觉得他忠厚老实,就让他负责东宫的军队。庞玉即使年纪大了,也一点都不懈怠,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他去世后,皇帝还为他停朝一天,追赠他幽州都督、工部尚书的官职。

庞坚当过颍川太守。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南阳节度使鲁炅推荐庞坚当长史兼防御副使,让薛愿当颍川太守,一起守卫颍川。那时候陈留、荥阳已经被安禄山占领了,南阳也被围困了,颍川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安禄山的将领阿史那承庆率领精兵猛攻颍川,在城外几十里范围内,树木都被砍光了。城里兵力少,粮食也少,但是薛愿和庞坚日夜作战,守住了颍川。其他郡的军队都没得到支援,就这样从正月一直守到了十一月。叛军用木鹅、冲车、云梯攻城,箭如雨下,士兵们都吓得大喊大叫,甚至有叛军半夜翻墙进城,但薛愿和庞坚始终不肯投降。叛军把他们绑到东京(洛阳),准备用石头砸死他们。有人劝安禄山说:“他们是义士啊,他们是为了他们的君主而战,杀了他们不吉利。”于是安禄山就把他们绑在树上。临死之前,看到的人都哭了起来。

哎,说起来,这个人叫元愿,是汾阴人。他爹是太常卿,哥哥元崇一娶了惠宣太子家的姑娘,他妹妹还做了太子瑛的妃子呢。后来太子瑛被废了,元愿也被贬到岭南去了,好长时间才回来。

接下来说张兴,他是束鹿人。个子可高了,足足七尺,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吃肉一次能吃十斤!又勇猛又灵活,还特别能说会道,后来当上了饶阳的裨将。安禄山造反,攻打饶阳,张兴这哥们儿,可厉害了,他懂得分析形势,懂得跟敌人周旋,硬是守住了城池好几年,把大家伙儿的士气都鼓舞起来了。沧州、赵州都失守了,史思明带兵来攻城,张兴穿着盔甲,拿着十五斤重的陌刀,守在城墙上。敌军冲进来了,张兴一刀下去,好几个人就倒下了,敌人个个都吓得不轻。城破了,史思明把他绑到马前,好言相劝说:“将军您这么厉害,要是肯投降,一定能得到高官厚禄!”张兴说:“当年严颜,一个巴郡的小将,都不肯降张飞,我堂堂大郡的将领,怎么能够投降你这叛贼?今天能死在战场上,也算值得了,不过我想最后说句话劝劝你。”史思明问:“说什么?”张兴说:“皇上把安禄山当亲儿子一样看待,结果他却造反了。大丈夫不能为国家扫除叛贼,反而屈服于他,这算什么英雄好汉?”史思明说:“将军您难道没看到天命吗?我起兵二十万,直奔洛阳,天下很快就能平定。我用一支偏师攻打函谷关,守将都投降了,唐朝灭亡是肯定的了!”张兴说:“桀、纣、秦、隋这些暴君,都穷兵黩武,天下怨声载道,所以商、周、汉、唐才能取而代之,得到天下。唐朝皇帝没有过失,安禄山也比不上他们贤明,他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最终还是要被擒获的!”史思明一听这话,气急败坏,下令把他锯成两段。张兴临死前还骂道:“我能率领精兵强将,打败叛贼!” 军营里的人都肃然起敬,脸色都变了。

最后再来说说蔡廷玉,他是幽州昌平人。他跟安禄山在一起,也没什么名气。他和朱泚是老乡,从小就认识,关系很好。后来朱泚当了幽州节度使,蔡廷玉就在他的幕府做事。

廷玉这个人很有谋略,很会跟人打交道,内外都很拥戴他。朱泚经常向他请教,还多次派他去京城。那时候,幽州的军队实力最强,钱财也最雄厚,士兵个个骄横跋扈,一心想着吞并天下,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朝廷的礼法。廷玉就私下跟朱泚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不臣服朝廷的人,能把福气传给子孙的。您现在南边联合着赵国和魏国,北边依靠着奚族,占据着我们这里的地利,但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赵国和魏国哪天要是反咬您一口,您就成了锅里煮的鱼了!不如您归顺天子,平定天下纷乱,这样才能名垂青史,您觉得怎么样?”朱泚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廷玉暗地里想削弱朱泚的实力,于是就劝朱泚拿出钱财去笼络士人,又劝他上缴赋税来支援天子,献上牛马修缮道路,储备粮草,为朝廷出力。他还劝朱泚进京朝见天子。朱泚本来想听他的,结果他的部下们都生气了,把廷玉绑起来羞辱他。廷玉始终没有一句怨言。朱泚不忍心杀他,就把他关了一年多才放出来,问他:“你后悔了吗?”廷玉说:“如果我劝您造反,我会后悔;但劝您走正道,我有什么好后悔的?” 又把他关了一年,问他:“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吗?如果不认识到,就准备死吧!”廷玉回答说:“不杀我,您能得到好名声;杀了我,我也能得到好名声!”朱泚拿他没办法,还是像以前一样待他。

还有一个人叫朱体微,也是朱泚的心腹。廷玉有什么建议,体微总是从中帮忙,所以朱泚越来越信任廷玉,骄横的性子也稍微收敛了一些。廷玉终于完成了奉命进京的事。朱泚于是上奏朝廷,把涿州改名为永泰军,蓟州改名为静塞军,瀛州改名为清夷军,莫州改名为唐兴军,设置团练使,把这些州郡都归属到卢龙军下,卢龙军的势力稍微削弱了一些。但是朱泚心里害怕他弟弟朱滔逼迫自己,而朱滔也劝朱泚进京朝见天子,于是朱泚就把军队交给朱滔。廷玉和体微一起劝朱泚说:“您进京朝见天子,会成为头号功臣,以后的事务非常重要,必须交给值得信赖的人。朱滔虽然是您的弟弟,但他反复无常,不可靠,如果您把军队交给他,那就是把祸患嫁给他人了!”朱泚没听他们的劝告。

两个人跟着朱泚到了京城。德宗皇帝当太子的时候,就听说过廷玉的大名,见到廷玉后,对他特别优待。朱泚被任命为幽州行营兵马都统兼泾原、凤翔节度使,朝廷又任命廷玉为大理少卿,担任朱泚的司马,朱体微被任命为要职。

朱泚那家伙向朝廷请求一些事情,要是朝廷不答应,廷玉就一定会据理力争,让他按照老规矩办事。朱泚打败了田悦之后,就开始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他身边有些讨厌廷玉的人,就造谣说:“廷玉一直中伤朱泚,想把燕地四分五裂,朱泚上奏说这两人离间骨肉,请求朝廷杀了他们。”朱泚还给皇帝写信说了这事儿。

皇帝因为朱泚被廷玉夺了兵权,心里很不爽,没同意杀廷玉。正好赶上朱泚在幽州造反,皇帝把朱泚的奏章拿出来一看,朱泚也把他的信拿出来了,于是就把罪过都推到廷玉和体微身上,把廷玉贬到柳州当个小官,体微也贬到南浦当个小官,以此来安抚朱泚。朱泚派人暗中打探朝廷的消息,说:“如果皇上不杀廷玉,就把他贬到东边去,只要他出了洛阳,我就把他抓回来,把他碎尸万段!”

廷玉将要出发的时候,皇帝还安慰他说:“你先去吧,为国家受点委屈,一年之内一定让你回来。”把廷玉送到蓝田驿的时候,有人告诉左巡使郑詹:“商於道上很危险,不能走这条路。”郑詹就派人催促廷玉赶快去潼关。廷玉告诉他的两个儿子少诚和少良:“我为天子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复了幽州的十一座城池,想把那块地盘分出去,不让它再为祸一方,结果功亏一篑,难道是天助那些叛逆吗?现在朝廷让我出东都,这肯定是朱泚的计策,我不能让国家蒙羞!”到了灵宝,廷玉投河自尽了。

宰相卢杞正想把御史大夫严郢弄下去,结果得到了廷玉自杀的消息,就借机治郑詹的罪,把严郢也赶走了。皇帝很惋惜廷玉的忠诚,把他的遗体运回朝廷,厚葬了他。李晟平定了朱泚的叛乱,廷玉的两个儿子正好料理完丧事,李晟就上奏请求追赠廷玉,并给他的两个儿子官职。而皇帝正想招安朱泚,就把李晟的奏章压了下来,这事儿也就这样了。

符令奇,是沂州临沂人。开始的时候,他在卢龙军当个小将领。幽州发生叛乱的时候,他带着儿子符璘逃到昭义,昭义节度使薛嵩任命他为副将。薛嵩死后,田承嗣夺取了昭义的地盘,就让符令奇当他的右职。

田悦拒绝朝廷的任命,结果被马燧在洹水打败了。令奇偷偷地跟儿子令狐缵说:“我活了这么多年,见过的事多了。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就没见过这么惨烈的景象。我看田氏家族马上就要完蛋了,干嘛还要苟延残喘,被关在京城里,等着全家被杀?你要是能投降朝廷,做个忠于唐朝的大臣,我死后也能名垂青史啊!”令狐缵哭着说:“田悦这个人,很能忍,但眼下的祸事太可怕了!”令奇回答说:“现在唐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了,我们就像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你要是现在投降,我死后也能流芳百世;你不投降,我也要死。难道要让我们的尸体堆满叛军的地盘吗?”令狐缵低着头哭,说不出话来。

早先,田悦和李纳在濮阳见过面,田悦还向李纳请求过支援,李纳也派兵跟着他。现在,李纳的军队已经回到齐国了,让令狐缵带着三百骑兵护送他们回去。令狐缵跟父亲咬着胳膊告别,然后就带着手下的人投降了马燧。令狐缵投降的时候,他的三个儿子也一起投降了。田悦很生气,把令奇叫来狠狠地责备了一顿。令奇骂道:“你忘恩负义,背叛主子,很快就要死了。我教导儿子要顺从朝廷,即使牺牲性命也毫无怨悔!你死了,只会让我更远离危险!”田悦气得跳了起来。令奇被处死的时候,脸色一点都没变,他享年七十九岁,他的家也被抄了。

马燧任命令狐缵为军副,朝廷又下诏书,封他为特进,封义阳郡王。令狐缵听说父亲被害的消息后,痛哭流涕,悲痛欲绝。马燧为他父亲申冤,朝廷又加封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赐给他晋阳第一区和祁田五十顷土地,并追赠令奇为户部尚书。

令狐缵字元亮。李怀光叛乱的时候,朝廷下令马燧去讨伐。令狐缵率领五千兵马率先渡过黄河,与西路大军会合。跟随马燧回朝后,被任命为辅国大将军,赐给他靖恭里第一区和蓝田田四十顷土地。令狐缵投降的时候,他的母亲躲在乡下,因此幸免于难。等到田悦死了以后,朝廷下令把令狐缵的母亲从魏国迎接回来,并在皇宫的偏殿设宴款待她。令狐缵在京城担任要职十三年,去世时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越州都督。

刘永夷,河南伊阙人,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特别厉害,一天能读几千字的《六经》。他文采很好,当时的人都对他赞赏有加。唐玄宗天宝年间,他考中了进士。他父亲去世后,他以孝顺闻名。守孝期满后,中书舍人宋昱负责选拔官员,刘永夷正要被任命官职,于是写信给宋昱说:“《尚书》上说:‘能识别人才就聪明,能任用人才就贤惠。’这在尧舜时代就被认为是很难做到的。现在文部刚开始选拔人才,就最终决定他们的官职,这既要识人,又要用人,承担着双重责任。古代像禹、稷、皋陶这样的圣人,尚且要考察九种美德,考核九年的政绩。现在主管官员却只依靠一两个小小的下属,通过看他们写的一份简单的判词,观察他们一鞠躬一拱手的举动来考察他们,这也太容易了吧!判词这种东西,是用简短的文字和韵律来写的,就好比用小锤子敲打一堆金属,即使想铸成大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是周公、孔子那样的人,即使有《易经》的教诲,用判词来评价他们,也比不上徐陵、庾信;即使他们有最高的道德,用这种喋喋不休的方式去考察,也比不上那些小官吏。高耸入云的大树,是参天巨木,但要寻找尺寸的木料,肯定比不上那些小的木桩;龙吟虎啸,是震耳欲聋的声音,但要感受那种声音,肯定比不上青蛙的叫声。这难道不可悲吗!您要是能先考察他们的政绩,再看他们的文章,退一步观察他们治理家里的情况,进一步考察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表现,那么那些才能深厚的人,他们的才能也能被您看出来。”宋昱很欣赏他的观点,于是任命他为剡县尉。后来刘晏在江西任职,奏请朝廷派刘永夷去巡查,并留任当地。

大历年间,刘永夷被朝廷召回,任命为司门员外郎。唐德宗刚即位的时候,要册封郭子仪为尚父,但是册封的礼仪和诏书都还没准备好,负责审核诏书的人觉得不合适。宰相崔祐甫就召见刘永夷到中书省来起草诏书,刘永夷很快写好了,文字精炼,词义典雅。不久,他就升任给事中,并代理兵部侍郎。杨炎、卢杞当政的时候,刘永夷五年都没有升迁。建中四年,他才正式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皇上打猎,结果病倒在私人住所。朱泚派人去请他,他坚决说自己病得很重。朱泚又派假宰相蒋镇去劝诱他,他就假装哑巴,一句话也不说,身上被灸烧得没有一块好皮肤。蒋镇又去了第二次,知道没办法威胁他,就叹了口气说:“我曾经担任过曹郎,连死都不怕,怎么能为了苟且偷生而自辱,再玷污贤哲的名声呢?”于是就离开了。后来听说皇上要逃到梁州,他就自己爬到床上,捶胸顿足地呼天喊地,不吃不喝,最后去世了,享年六十岁。皇上听说他的忠义,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贞惠。他的儿子伯刍,另有传记。

孟华,史书上没记载他是哪里人。他一开始在李宝臣手下当官,说话很耿直,一点也不拐弯抹角,跟同事关系处得很不好。王武俊杀了李惟岳,派孟华到京城汇报情况,德宗皇帝问他河朔地区的利害关系,孟华的回答很合皇帝的心意,于是被提升为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

朱滔和王武俊商量着怎么解田悦的围困,皇上就派孟华回去劝说他们,想破坏他们的计划。孟华到了之后,就责备王武俊说:“安史之乱还没平定的时候,您就看着他们的军队,自以为可以拿下天下,今天怎么这么优柔寡断?再说皇上对您的恩情很深,打算把康中丞调到其他州去,把深州和赵州都交给您。自古以来忠臣,没有不先立下大功再得到高官的。您为什么还要想着失去的土地呢?良药苦口利于病,您以后想起来我的话,一定会后悔来不及的!”有人说:“孟华进京私下奏报,想打倒您,所以才得到显赫的官职。”王武俊有点动摇了,但是因为孟华是他的老朋友,不忍心夺了他的官职,最后还是去救援田悦了。孟华跟着到了临清,就称病回恒州。王武俊派儿子去调查孟华的举动,孟华就闭门谢客。王武俊知道孟华不足为惧,没有杀他的意思。等到王武俊自立为王后,授予孟华礼部侍郎的官职,孟华不肯出来做官,吐血而死。

张伾原本是泽潞地区的将领,负责守卫临洺城。田悦率军攻城,张伾凭借城池坚固,坚守了几个月。士兵伤亡惨重,粮食也快吃光了,援军却迟迟不到。张伾把部将都召集到军营门口,然后让女儿出来给大家磕头,接着说:“各位将士们辛苦了,我没有钱财赏赐大家,只想把我的女儿卖掉,换取大家一天的军费。”士兵们都哭着说:“请让我们拼死一战!” 正巧这时,马燧从河东带兵来攻打田悦,在城下打败了田悦。张伾乘胜追击,以一敌百,战无不胜。因为这次战功,他被提升为泗州刺史。他在泗州任职十年,后被提升为右金吾卫大将军,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军中有人想拥立他的儿子张重政为首领,但张伾的妻子徐氏和哥哥都坚决反对,于是跑到淮南节度使王锷那里告状,这才作罢。朝廷嘉奖张伾的忠义,追赠他为金吾卫大将军,并委任王锷处理相关事务,同时追封徐氏为鲁国夫人。

周曾原本是李希烈手下的将领,和王玢、姚詹、韦清志关系很好,被称为“四公子”。李希烈叛乱时,周曾暗中得到了李希烈的计划,多次向李勉告密。王玢是许州镇遏使。当时哥舒曜攻克了汝州,李希烈派周曾去抵抗。周曾想率军占据蔡州,让王玢作为接应,并计划让姚詹、韦清在中间策反李希烈,暗中想方设法毒死李希烈,但没有成功。周曾出发时,李希烈派了十个义子跟随他。走到襄城时,他的计划被泄露了,于是就向李希烈告密。李希烈派李克诚率领一千骡兵劫杀周曾,收缴了他的军队,并杀死了王玢、姚詹。当初他们约定事情败露后互不牵连,韦清害怕了,就假装劝说李希烈说:“现在兵力不足,恐怕难以成功,不如向朱滔求援吧。”李希烈同意了。到了襄邑,他们夺取了刘洽的军队。后来,德宗皇帝追赠周曾为太尉,王玢为司徒,姚詹为工部尚书,提升韦清为安定郡王,并实封户二百。

此外,吕贲、康秀琳、梁兴朝、贾乐卿、侯仙钦都在李希烈的叛乱中牺牲,朝廷追赠吕贲、康秀琳为尚书左右仆射,梁兴朝等人也都追赠为尚书,并派萧昕到边境祭奠他们。朝廷还命令李勉、哥舒曜去慰问他们的家人子孙,下令即使是三代以内有罪,也减轻一级处罚。

曾家没有后代了,贞元年间,曾家的女儿和曾兄的儿子酆为了继承爵位争执起来。有关部门上奏说曾家祖上是主动归顺朝廷的,曾家家主死在了叛军手里,皇上已经赐予了他们食邑,可惜绝后了,所以应该让酆继承五十户人家来祭祀祖先,曾家的女儿也封五十户人家。

张名振这个人,在李怀光手下当都将。一开始,李怀光已经立下大功,德宗皇帝赐给他铁券,但他奉诏的时候态度非常傲慢。张名振到了军营,就大声说:“太尉见到敌人不打,使者来了也不迎接,这是要造反吗?再说安禄山、史思明、仆固怀恩这些人现在都已经被灭族了,您想干什么?现在正是忠义之士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啊!”李怀光召见了他,劝他说敌人很强大,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诱导他不要造反。等到军队进入咸阳后,张名振又说:“您不造反,来这里干什么?不赶紧攻打朱泚收复京城,想把天下留给谁呢?”李怀光勃然大怒:“你个疯子!”就让人把他拉出去杀了。

石演芬,本来是西域胡人,在李怀光手下当都将,非常受信任,李怀光还把他当成义子看待。李怀光军队驻扎在三桥,将要和朱泚暗中勾结。石演芬派客人郜成义去朝廷报告,说李怀光没有打败叛军的意思,请求罢免他的统帅职务。郜成义跑去告诉了李怀光儿子李琟,李怀光把石演芬叫来大骂:“你是我义子,为什么想要毁掉我的家?今天你背叛我,就应该立刻去死!”石演芬回答说:“皇上把您当成肱骨之臣,您把我当成心腹,您都背叛了皇上,我为什么不能背叛您?再说,我是胡人,没有二心,只知道效忠一个人,皇上没把我当成叛贼,死也是我的本分。”李怀光让人把他剁成肉块分给士兵吃,士兵们都说:“这是个烈士,应该让他痛快点死。”于是用刀砍断了他的脖子。德宗皇帝听说后,追赠石演芬为兵部尚书,赐给他家三百万元钱,并在朔方斩杀了郜成义。

吴溆是章敬皇后的弟弟。唐代宗当了皇帝以后,下诏追封皇后的祖先神泉为司徒,父亲令珪为太尉,又提拔他的叔父令瑶当太子家令、濮阳郡公,令瑜当太子谕德、济阳郡公,吴溆自己则被任命为太子詹事、濮阳郡公,而且都开府仪同三司。他叔父令瑶兄弟以前只是个县令、郎将,而吴溆是从王府参军做起的,没多久就升迁为鸿胪少卿、金吾将军。建中初年,又升任大将军。吴溆为人谦逊有礼,从不骄狂自大,深受朝廷器重,当时大家都认为他能力配得上他的职位,这可不是因为他皇亲国戚的关系。

朱泚叛乱的时候,卢杞、白志贞都认为朱泚有功劳,不应该首先讨伐他,建议找个大臣去劝降他,让他悔过自新。唐德宗看看左右大臣,没人敢去,吴溆站出来说:“陛下要是信任臣下微薄的能力,臣愿意前往贼营,向朱泚转达陛下的意思。”皇帝非常高兴。吴溆退下后对别人说:“我知道去见叛贼很可能送死,但我还是决定去,因为做臣子的,领着朝廷的俸禄,就应该为国家赴汤蹈火,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哪能顾得上自己的安危?再说,也不能让陛下觉得下面没有人敢冒风险。”当天,他就带着皇帝的诏书去见朱泚,详细地转达了皇帝对他信任的态度。但是朱泚已经造反称帝了,所以把吴溆扣留在客省,没有放他走,最后吴溆被害死了。皇帝非常悲痛,追赠他太子太保的官职,谥号为“忠”,并且赐给他的家人二百户的田地和房屋,以及一个五品正员官的职位。京城平定后,朝廷为他办理了后事。他的儿子吴士矩,另有传记。

高沐是渤海人。他父亲高冯,曾经侍奉宣武节度使李灵耀,被假授为曹州刺史。李灵耀叛乱,高冯秘密派人向朝廷报告了李灵耀叛乱的详细情况,朝廷下诏立即任命他为曹州刺史。正赶上李正已攻占了曹州和濮州,高冯无法与朝廷取得联系,最后死在了官位上。

沐,在贞元年间考中了进士,因为家在郓州,所以被李师古聘为判官。后来李师道叛乱,沐和他的同事郭昈、郭航、李公度,就用古今成败的例子,反复劝说李师古,但李师古就是听不进去。李师道那些得宠的官员,像李文会、林英之流,就乘机告状说:“我们这些人都一心为公家操劳,却被沐他们排挤,您怎么能把十二州的地盘拱手送给沐他们,让他们名垂千古呢?” 就这样,李师古把沐排挤掉了,让他去守濮州。沐就上书夸耀山东沿海地区物产丰富,说得到那块地方可以使国家富强。李师道的阴谋都被沐揭露了。后来林英到京城办事,威胁史官说沐和皇帝私下有联系。李师道一听就火冒三丈,杀了沐,还把郭昈囚禁在濮州,看守极其严格,足足关了十年。

郭昈被关押在濮州十年,期间他写信藏在衣服里,让郭航偷偷跑到武宁军去找李愿,请求派三千精兵乘船袭击莱州、淄州。因为叛军依仗着海防,没有防备,而且那里的居民大多是罪犯,根本无力防守。一开始,郭昈担心事情泄露,就用李师道信任的官员刘谅的名字写信。李愿把这事报告朝廷,但朝中大臣怀疑这是李师道故意为之,所以没有采纳。郭航不敢走原路返回,绕了很远的路才回到郭昈身边。没过多久,李师道就把郭航召去了,郭昈以为事情败露了,想自杀,郭航说:“事情败露了,我一个人死也就死了,你不用担心。”然后郭航就自杀了,彻底断了联系。后来朝廷大军讨伐李师道,几个节度使的军队一起出兵,彭城军队攻下鱼台、金乡,李听的军队攻下海州,就像捡到东西一样容易,这其中都用到了郭昈的计策。

淮西平定后,李师道的势力衰弱,内心非常害怕。李公度和李师道的大将李英昙一起献出三州,还让李师道的长子去朝廷当侍从。李师道当时答应了,过了一会儿又后悔了,想杀了李英昙。贾直言就劝说李师道宠爱的奴仆说:“高沐的冤气在天上,灾祸就要来了。如果再杀了李英昙,只会让祸事更大。”李师道这才作罢。后来李师道把李英昙赶到莱州,不久就杀了他。

话说,崔承宠、杨偕、陈佑、崔清这几位,都因为抵制叛贼而被李文会诬陷为沐氏党羽,沐氏死后,他们也都进了监狱。后来刘悟平定了师道叛乱,他抱着沐氏的灵柩痛哭流涕,被任命为义成节度使,还特意邀请公度(指沐氏)的同僚一起共事。元和十四年,朝廷追赠沐氏为吏部尚书,并派马揔全权负责沐氏的丧葬事宜,还对沐氏的家属进行了抚恤。

再说航,莱州人,以豪迈的性格闻名,师道在任时给他安排了一个右职,他和沐氏是老乡,世代居住在齐地。当初,沐氏参加进士考试,权德舆本来要录取他,但听说他家和叛贼有关系,就取消了录取,于是沐氏就投靠了叛贼。这两个人最终都以忠义著称于世。

贾直言,是河朔地区的老族人,史书上没记载他的籍贯。他父亲叫贾道冲,以擅长技艺得到朝廷的赏识,在代宗时期因为犯事被赐毒酒处死。临死前,贾直言骗他父亲说:“应该感谢四方神祇。” 等使者稍微一怠慢,贾直言就抢过毒酒替父亲喝了,当场昏倒过去。第二天,毒药从脚底溃烂流出,过了很久才恢复过来。皇帝很同情他,减轻了他父亲的死罪,父子俩都被流放到岭南。贾直言因此而名声大噪。

后来贾直言被任命到师道府中做事。等到师道造反,贾直言提着刀,背着棺材去劝谏师道,说:“我宁愿先死,也不愿看到城池被攻破!”他还画了一幅图,画的是被捆绑在囚车上,妻儿老小都被牵连的样子献给师道。师道大怒,把他关了起来。刘悟平定叛乱后,释放了贾直言,任命他到义成府做事。后来刘悟调任潞州,贾直言也跟着一起去了。

监军刘承偕和刘悟关系不好,暗中和慈州刺史张汶密谋,打算绑架刘悟送往京城,然后让张汶取代刘悟担任节度使。事情败露后,刘悟用军队包围了刘承偕,杀了刘承偕的小使者,然后气势汹汹地跑去责问刘承偕:“你身为司空,竟然用兵威胁天子的使者,是想效仿李司空(李辅国)吗?将来还会成为军中笑柄!”刘承偕听后,非常后悔,刘悟便把他藏在府里,免了他的罪。刘悟每当犯错,贾直言都会极力劝谏,所以刘悟才能在朝廷上保持臣子的光明磊落。穆宗皇帝召见贾直言,想让他担任谏议大夫,朝臣们都赞成。但刘悟坚决挽留贾直言,皇帝最终同意了。

一开始啊,悟子的儿子从谏觉得劝谏太重要了,只要有人敢直言进谏,他就立刻穿上紫色的官服,拿着笏板,甚至还带兵自卫,摆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 有个直言敢谏的人就劝他说:“您还年轻呢,别学山东那个熊样,朝服可不是想穿就能穿的!” 悟子死了以后,从谏没办丧事,就召集大将刘武德等人,假借悟子的遗言,跟邻道的使者一起上表请求继承他的位置。那个直言敢谏的人就出来劝阻说:“父亲死了都不哭,您还有脸面去见山东的义士们吗?” 从谏说:“我这是想造反啊!” 直言敢谏的人仰天痛哭道:“你父亲凭借着平定十二州的功劳成为朝廷的功臣。可是因为张汶的事,他自己觉得不干净,羞愧而死。你今天竟然想造反?” 从谏抱住直言敢谏的人哭着说:“我已经走投无路了。” 直言敢谏的人说:“您有什么好担心的,难道会缺地盘吗?现在您威胁朝廷,那可是在找死!如果您听从刘武德的计策,我看到刘氏家族就要变成第二个元济了!” 从谏拜谢道:“全靠您老人家救我了!” 于是直言敢谏的人自己摄理留后,让从谏去守丧。一开始,只有从谏手下的两千郓州兵参与了谋反。直言敢谏的人劝服了他们之后,军中才安定下来。

大和九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工部尚书的职位。

辛谠,是太原尹云京的孙子。他学习《诗经》《尚书》,还会击剑,为人重诺守信,乐于助人。他最初侍奉李峄,负责钱粮事务。他为人廉洁刚正,处理事情从不拘泥于条文法规,总是能妥善解决。后来他辞官去了扬州,年过五十,不肯再做官,但他心里一直想着要有所作为,报效国家。

庞勋造反,攻打杜慆于泗州。辛谠听说后,立刻划船赶往泗口,冲破敌人的营寨进入城内。杜慆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两人一握手,杜慆就说:“我的僚属李延枢曾经说过,你是个能担当大任的人,没想到你真的来了!这下我放心了!” 辛谠也觉得杜慆值得与他共事,于是请求回去跟家人告别,准备与杜慆共赴生死。当时叛军势力很大,大家都往南逃,只有辛谠一个人往北走。辛谠还没到,杜慆就为他担心,李延枢却说:“辛谠一定会来的,到时可以把他表奏为判官。” 杜慆答应了。没过多久,辛谠就到了,杜慆非常高兴地说:“现在城池被围困得这么紧,连鸟儿都不敢飞过,你却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危城,这可是古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啊!” 于是劝他脱下白衣,穿上铠甲。

李圆那个贼头子烧了淮口,谠说:“情况危急啊,只有我亲自出去求援才行!” 于是,他跟杨文播、李行实选了个戊夜,偷偷摸摸地渡过淮河,爬上河岸,一口气跑了三十里地,到了洪泽,找到戍将郭厚本求救。郭厚本答应出兵,可大将袁公异他们却说:“敌人太多了,咱们人太少,不能去!” 谠一听,拔出剑来,眼睛瞪得像铜铃,大声吼道:“泗州城马上就要陷落了!你们奉旨来支援,却磨磨蹭蹭的不肯前进,想干什么?大丈夫,要是辜负了国家的恩情,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再说,要是泗州丢了,整个淮南都得变成贼窝,你们还能独善其身吗?我现在就砍掉自己的左臂,杀了你们!”说着,谠把剑往前一推,郭厚本拦着,袁公异他们才算捡回一条命。谠望着泗州的方向痛哭,帐篷里的所有人都跟着流泪。郭厚本最终答应给他五百兵马,谠说:“够了!” 他还挨个问士兵:“你们能行吗?” 大家都说:“能!” 谠趴在地上,哭着感谢大家。

部队刚渡过淮河,就有人说:“城破了!”谠要杀了他,大家一起求情。谠说:“你们赶紧上船,我就饶他一命。”士兵们赶紧登船。渡过河后,郭厚本也带兵出击,里应外合,大败贼军。谠回到城里,人心这才安定下来。浙西的杜审权派将领翟行约来支援,驻扎在莲塘,郭厚本想派人去犒劳翟行约,可是手下人都害怕不敢去,只有谠一个人去了,还带回了犒劳的回礼。

城被围了三个月,援兵在外又打了败仗,城里情况越来越危险。谠又请求淮南支援,他带着壮士徐珍等十个人,趁着夜色,拿着斧头砍断贼军的栅栏冲了出去,找到了节度使令狐綯,又跑到浙西见杜审权。当时大家都说泗州已经失守了,怀疑谠是跟贼人串通一气的,把他抓了起来。谠请来了李峄为自己证明清白。李峄当时是大同防御使,他说谠忠心耿耿,值得信任。杜审权这才答应派兵支援,集结了五千淮南兵,还准备了充足的粮食。可是淮河路被堵住了,军队无法前进。谠带兵主动出击,斩杀敌人六百多人,终于攻进了城里,城头上欢声雷动,郭厚本带着大家出来迎接,哭着拥抱谠,然后把他的功劳上报朝廷,谠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 泗州被围困了十个月才解围,最终保住了全城。

一开始,方谠向人求救,跑了十多家,都没见到自己的妻子,最后才得到二十多万斤粮食。方谠的儿子和侄子在广陵做客,他们托人对他说:“能让先人祭祀不断,都是您的恩惠啊!”后来,因为战功卓著,他被任命为亳州刺史,后来又调任曹州和泗州刺史。到乾符年间末期,最终做到岭南节度使。

方谠年轻的时候,在田里耕地,碰上两头牛打架,其他人害怕牛群受惊践踏,都跑开了。方谠却直接冲上去,抓住两只牛的角,牛根本动弹不了。过了很久,牛才用力甩头,结果把角都弄断了。乡里人都很惊讶,杀了一头牛来犒劳方谠。不过,方谠身材瘦弱矮小,个头只到一般人的中等水平。后来他当了大官,力气也衰弱了不少。

黄碣是福建人。最初只是福建的一个小将领,但他喜欢学习,很有抱负。同僚中有想要借他笔的人,黄碣生气地说:“这支笔将来要用来处理大事,不能借给你!”后来,他在安南作战立功,高骈上奏了他的功劳,他被任命为漳州刺史,后来又调任婺州刺史,政绩显著。刘汉宏派兵攻打他,兵力太少无法防守,他只好放弃州城逃走,到苏州去投奔朋友。

董昌担任威胜军节度使,推荐黄碣做他的副手,过了很久董昌才答应。等到董昌叛乱的时候,黄碣劝谏他说:“大王您开垦田地,百姓辛勤纳贡,您身居将相高位,并没有什么可以记述的功勋。如今您不能尽忠朝廷,反而自恃强大,总有一天会被灭族。桓温、谢安都不敢侮辱周朝,曹操也不敢危及汉朝。您现在孤身占据一座城池,这是大逆不道啊!我请求带着全家老小先死,不能看着您被灭族!”董昌大怒:“黄碣,你这是不服从我吗?”把他斥责赶走了。黄碣给幕府的李滔写信说:“‘顺天’年号,是用愚蠢的策略建立的,难道针能做成矛吗?”有人偷偷把他的信给董昌看,董昌就派人把他杀了。把黄碣的头送到董昌面前,董昌骂道:“你这贼子背叛我,三公大臣都不肯为我效力,你却想求死吗?”然后把黄碣的头扔进厕所,灭了他全家一百多口,在镜湖南边挖坑把他们一起埋了。董昌失败后,朝廷下诏追赠黄碣为司徒,但寻找他的后代却找不到人了。

话说,那个昌,杀了碣石之后,自己也遭了殃。于是他叫来会稽县令吴鐐,想问问怎么办。吴鐐直接说:“您现在是名副其实的诸侯,却不好好地为子孙后代留下基业,非要装成天子,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昌一听勃然大怒,当场把吴鐐给砍了,还灭了他全家。

接着,他又把山阴县令张逊叫来,想让他当御史台的官员。张逊坚决拒绝,说:“您自己放弃了大好局面,让天下人笑话。再说,现在六州的势力根本不会支持您造反,您就凭一个孤州想跟人家硬碰硬,这不是找死吗?我可不敢为了您而搭上自己的性命!”昌一听这话更生气了,骂道:“你张逊不懂天意,净说些歪理邪说,跟我对着干!”然后就把张逊给抓了起来。过几天,昌还跟别人吹牛说:“要我说,少了碣石、吴鐐、张逊这几个家伙,我哪有什么烦心事啊?”说完,就把张逊也给杀了。

孙揆,字圣圭,是刑部侍郎孙逖的五代孙。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户部巡官。后来,他当上了中书舍人、刑部侍郎、京兆尹。唐昭宗跟李克用打仗的时候,任命孙揆为兵马招讨制置宣慰副使,后来又升他为昭义军节度使,让他带本地的兵去打仗。结果李克用在刀黄岭设下埋伏,把孙揆给抓住了。李克用厚待孙揆,想拉拢他,说:“像您这样的文官,应该在朝堂上安安稳稳地做官,怎么跑到战场上来了呢?”孙揆破口大骂,一点也不屈服。李克用气坏了,下令用锯子锯死他。可是锯子怎么也锯不动,孙揆还骂道:“你这条死狗,要杀人的话,应该先把人绑在木板上,你们这些蠢货懂不懂?”行刑的人按照孙揆说的做了,孙揆一直骂到死。唐昭宗听说后很同情他,追赠他左仆射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