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唐朝刚建立,政府给文武官员发的俸禄,比隋朝少了。具体来说,一品官一年七百石粮食,从一品六百石,以此类推,一直到从九品三十石,这些都是每年发放的。但是,外地的官员就不一样了。
除了粮食,官员们还有分田。一品官分十二顷地,二品十顷,依次递减,一直到九品二顷。不过,这分田的地点,都得在离州府一百里以内的范围内。 州里的大官,比如都督、都护,还有皇室的官员,分田的标准又不一样。例如,二品官分十二顷,三品十顷,以此类推。那些驻守边关要塞、江河湖海的官员,分田的标准也和普通官员不同,五品官分五顷,六品三顷五十亩,以此类推。
皇宫卫队里的高级将领,比如三卫中郎将,以及上府折冲都尉,分田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从六顷到一顷五十亩不等。 其他的军官,比如外军校尉,分田一顷二十亩;旅帅分一顷;队正、副队正分八十亩地。 总之,官职越高,分得的粮食和土地就越多。
亲王以下的官员,他们的永业田(就是世袭的田地)面积不一样。亲王有百顷,一品官员六十顷,郡王和从一品官员五十顷,国公和从二品官员三十五顷,县公和三品官员二十五顷,从三品官员二十顷,侯和四品官员十二顷,子爵和五品官员八顷,男爵和从五品官员五顷,六品七品官员两顷五十亩,八品九品官员两顷。上柱国三十顷,柱国二十五顷,上护军二十顷,护军十五顷,上轻车都尉十顷,轻车都尉七顷,上骑都尉六顷,骑都尉四顷,骁骑尉和飞骑尉八十亩,云骑尉和武骑尉六十亩。散官(没有具体官职的官员)五品以上的,给的田地和同品级的职事官一样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在家乡附近领地,五品以下的只能在本乡领地。 如果官员被免职了,他们的田地会被追回;如果被开除了,只能领到口分田(按人口分给的田地);如果继承爵位,不会另外再给田地。流内(流放地)的九品以上官员,可以终身享有口分田,但是六十岁以上的官员,私人田地会被收回。
如果分给官员田地,但是实际没有土地,就按每亩给两斗粮食来补偿。
京城和各州县都有公廨田,用来支付公私开支。后来因为开支不够,京城官员就只发俸禄了。各部门都存有公廨本钱,让轮值的官员做买卖赚取利息,根据人员多少来计算月支出。
贞观初年,百官考核合格的,发三个月的俸禄。没过多久,又下令考核合格的官员发一年的俸禄,出差的官员可以向家里报销,新上任的官员按天数发放粮食。中书舍人高季辅建议说:“外地官员低级官员很穷,应该给他们发俸禄供养父母。” 从此以后,朝廷用土地租税在春秋两季发放给京城官员,每年大约有五十一万五千五百多斛粮食。外地官员的俸禄比京城官员低一级,一品官员以五十石为一级,二品三品官员以三十石为一级,四品五品官员以二十石为一级,六品七品官员以五石为一级,八品九品官员以二石五斗为一级。如果没有粮食,就用盐来代替俸禄。
贞观十一年,因为职田侵占了百姓的土地,朝廷下令把这些田地还给逃难回乡的贫苦百姓,根据职田的多少,每亩给两升粮食,叫做“地子”。但是同年,因为水旱灾害,这项政策又取消了。
唐太宗当了十二年皇帝后,取消了各部门的公廨本钱(相当于部门经费),改用七千个家境殷实的百姓做办事人员,就像宫廷警卫那样管理税收,根据部门大小发放工资。
过了三年,也就是当了十五年皇帝的时候,他又恢复了公廨本钱制度,让各部门的令史负责管理,这些人被叫做“捉钱令史”。每个部门九个人,由吏部任命,他们管理的钱财不超过五万钱。这些“捉钱令史”是从市场上做买卖的人里挑选的,每月要上缴利息四千钱,干满一年就能当官。谏议大夫褚遂良就这事儿上书批评说:“京城七十多个部门,一两年下来,就有六百多个捉钱令史当官。那些太学优秀毕业生、各州的进士,就算十个里挑五个,还有犯法被抓的,更何况是那些市场上做买卖的人,要是没点儿羞耻心,怎么能让他们当官呢?”太宗皇帝听了褚遂良的意见,就取消了捉钱令史,恢复了给百官发放俸禄的制度。
十八年的时候,太宗把京兆府、岐州、同州、华州、邠州、坊州那些可以开垦的荒地和沼泽地,分给了京城官员作为职田。
到了二十二年,他又设立了各部门的公廨本钱,由令史、府史和办事人员管理。永徽元年,他又取消了这个制度,改用全国的租税收入直接作为京城官员的俸禄。后来又稍微减轻了一年的税收,让富户出资,每月收取利息发放俸禄。之后干脆直接用税收发放俸禄,每年总共是十五万二千七百三十缗。
具体俸禄标准是:一品官员每月八千钱,伙食费一千八百钱,杂费一千二百钱;二品官员每月六千五百钱,伙食费一千五百钱,杂费一千钱;三品官员每月五千一百钱,杂费九百钱;四品官员每月三千五百钱,伙食费和杂费共七百钱;五品官员每月三千钱,伙食费和杂费共六百钱;六品官员每月二千钱,伙食费和杂费共四百钱;七品官员每月一千七百五十钱,伙食费和杂费共三百五十钱;八品官员每月一千三百钱,伙食费三百钱,杂费二百五十钱;九品官员每月一千五十钱,伙食费二百五十钱,杂费二百钱;外派官员每月一百四十钱,伙食费三十钱。
唐朝的官吏制度,那可是相当复杂!首先说一下职事官的侍卫人员,也就是防阁和庶仆。一品官有96个防阁,官职越高,人数越少,一直到九品官只有两个庶仆。公主的侍卫也按等级来,公主有80个,郡主60个,县主40个。
外地的官吏,根据州、府、县的等级来安排人员,级别越低,人数越少。比如少尹、长史、司马这些官,侍卫人数是长官的一半;参军、博士这些,侍卫人数是判司的三分之二;主簿、县尉这些,侍卫人数是丞的三分之二;录事、市令的侍卫人数,则根据参军的田地多少来定;京城的录事,则根据县尉的田地多少来定。那些偏远地区的羁縻州官,就发给他们一些当地的土特产作为待遇;关口和监察官员,则发给他们一些轻便的货物作为年薪。
折冲府的官员,则有专门的侍卫人员,称为“仗身”。上府的折冲都尉有6个仗身,其他官职人数依次递减,十五天轮换一次。那些级别很高的官员,比如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他们就不用自己负担公廨和杂用费用了。那些员外官、检校、判、试、知这些官职,俸禄和粮食只有正职官的一半;散官、勋官、卫官的俸禄还要再减去四分之一;退休的五品以上官员,可以领到一半的俸禄;解官后充当侍卫的官员也是如此。至于那些少数民族的宿卫官员,待遇和京城的官员一样。
全国各地都设有公廨,由典史管理,收益的七成用来供养那些不交纳粮食的佐史以下的官员,剩下的用来支付百官的俸禄。京兆府和河南府的公廨资金是380万,太原府和四大都督府是275万,中都督府和上州是242万,下都督府和中州是154万,下州是88万;京兆府和河南府的京县是143万,太原府的京县是91.3万,京兆府和河南府的畿县是82.5万,太原府的畿县和各州的上县是77万,中县是55万,中下县和下县是38.5万;折冲府上府是20万,中府比上府少四分之一,下府是10万。
麟德二年,五品以上的文官也开始配备侍卫人员,由掌闲和幕僚人员担任。到了咸亨元年,所有官员的侍卫人员都被取消了。到了乾封元年,京城的文武官员的侍卫人员,又恢复到按照官职品级来配备防阁和庶仆了。
官员们的俸禄都来自租税,运输这些俸禄的费用非常高。政府衙门里那些当官的,典史之类的官员,为了逃避责任,竟然卖掉衙门的墙垣和房屋,甚至田地宅院。另外,他们还用各种杂役来补充薪炭的费用,收取的费用比正规劳役的费用高出一倍不止。仪凤三年,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纷纷捐钱,用来补充百官的俸禄,以及宫廷侍卫、仆役、地方官吏、卫兵和登记户籍人员的薪水。
说白了,那时候官员的工资都是从老百姓交的税里出的,这运输费就花得老鼻子钱了。那些当官的,特别是典史之类的,为了躲避责任,居然把衙门的墙啊、房子啊,甚至地都给卖了!更过分的是,他们还搞各种名目的杂役来弄钱,收的钱比正经劳务费还贵好几倍呢!到了仪凤三年,没办法了,从达官贵人到老百姓,都自掏腰包,捐钱给官员发工资,连宫里伺候人的、地方小官、士兵、管户籍的,都靠这些捐款养活。
公元666年,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配备随从护卫。到了公元667年,因为京官八品和九品俸禄太低,朝廷下令,八品官员每年可以配备三个仆人,九品官员配备两个。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可以配备亲事(高级随从)和帐内(低级随从)。六品、七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做亲事,八品、九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做帐内,每年要交纳一千五百钱,叫做“品子课钱”。
当时,三师、三公、开府仪同三司有130人;嗣王、郡王有108人;上柱国领二品以上职事95人,领三品职事69人;柱国领二品以上职事73人,领三品职事55人;护军领二品以上职事62人,领三品职事36人。二品以下的官员还有白直(负责执勤)和执衣(负责服侍)两种随从:二品官员有白直40人,三品32人,四品24人,五品16人,六品10人,七品7人,八品5人,九品4人;二品官员有执衣18人,三品15人,四品13人,五品9人,六品、七品各6人,八品、九品各3人。这些随从都是由中等身份的男子担任。
防阁(负责守卫)和庶仆(负责杂役)的随从,都是一年轮换一次。五品以上的官员也有执衣。即使是不管辖州郡的都护府,也有随从护卫:都护4人,副都护、长史、司马各3人,诸曹参军事2人,上镇将4人,中下镇将、上镇副各3人,中、下镇副各2人,镇仓曹、关令丞、戍主副各1人,这些随从都从防人卫士中选取,每十五天轮换一次。宿卫官员三品以上配3个随从护卫,五品以上配2个,六品以下和散官五品以上的官员各配1个,这些随从从番上卫士中选取,服役但不收取费用。
亲王出封地的时候,府佐史、典军、副典军以及其他办事人员,人数和白直一样多。各个部门和使节如果需要守卫或者厅堂人员,就从士兵和勋官中选取。白直、执衣以下的随从分三班轮换,一年轮换一次,服役范围不超过本辖区。后来,这些随从都需要交纳赋税:随从护卫每年要交640钱,防阁、庶仆、白直每年要交2500钱,执衣每年要交1000钱。之后,亲事和帐内也像品子一样要交纳赋税了。
县里那些管钱的官员,从公廨的本钱里收取利息,竟然高达七成!有钱人可以轻松躲避徭役,穷人却因此破产的太多了。有个叫崔沔的秘书少监,就建议按照人口平均摊派,每人加收一点点,增加的税收虽然不多,但流亡的人慢慢回来了,仓库也渐渐充实了,这样一来,再从正常的税收里拨款给官员,那些额外加收的税就可以取消了。
十年后,中书舍人张嘉贞又觉得这个办法不好使,于是就取消了全国的公廨本钱,改成直接从税收里拨款给官员;同时,还清查了官田,把逃税户和穷人的土地都登记造册;五品以上官员也不用再自己带兵了。
十八年,又给京城的官员恢复了职田。州县就用一年收到的税款作为本金,让有钱人出钱,每个月收取利息来支付外地官员的俸禄。全国的公廨本钱又重新设立了,利息收取比例降到了六成。十九年,开始登记官田的亩数和租金,租金最高不能超过六斗粮食,如果地比较贫瘠,每亩也能给两斗粮食。
二十四年,规定百官的防阁、庶仆的俸禄和杂用钱都按月发放,统称为月俸:一品官员每月三千一百文,二品二万四千文,三品一万七千文,四品一万一千五百六十七文,五品九千二百文,六品五千三百文,七品四千一百文,八品二千四百七十五文,九品一千九百一十七文。粮食俸禄一年发放两次:一品官员一年七百斛,从一品六百斛,以此类推,一直到从九品五十二斛。外地官员的俸禄等级比京城官员低一级。
之前州县没有专门的守卫人员,就让十八岁以上的壮丁和残疾人守城门和仓库门,叫他们门夫。轮班不到位的,闲月要罚款一百七十文,忙月罚款二百文。后来,州县官员就用这些门夫的罚款来补充自己的收入了。
二十九年,因为京畿地区的土地有限,按照人口分田地还是不够,于是就给在京城工作的官员们分发职田,用京城的土地来接济穷人。那时候河南、河北的官田都种桑树,还专门下令,公廨和官田里种桑树的,不用再收蚕丝税了。
唐玄宗天宝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给官员发放的俸禄和物资,全国每年需要征调十万壮丁来承担徭役。后来皇上发下诏书,取消了这项徭役,改成加税来筹措所需物资,当时大家都觉得挺方便的。
从开元盛世之后,朝廷设置了很多使臣,每个使臣都另外发放一些杂项钱款。宰相杨国忠一人身兼数职,光是他每个月从朝廷领的俸禄就高达百万钱。幽州平卢节度使安禄山、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他们兼任的使职所领的钱,也都不低于百万。
到了天宝十二年,杨国忠觉得两京(长安和洛阳)百官的职田(官田)收租太麻烦,百姓也受累,就建议把职田的租赋改成在五十里外送到县仓,每斗收两钱;一百里外送到县仓,每斗收三钱。让百官自己去县里上交。结果县里的官吏贪污受贿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清廉的官员也因此受委屈。到了天宝十四年,两京九品以上官员的月俸都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同正员官员增加了百分之十。后来战争爆发了,那些当权的大臣们又增加了许多使臣的职位,每个月发放的俸禄非常丰厚,比开元盛世时的俸禄翻了好几倍。
到了至德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国家财政不足,朝廷内外官员的俸禄和物资供应都发放不全,州府县的官员只发放一半的俸禄,以及一些其他的物资和杂税。到了乾元元年,朝廷又给外地官员发放一半的俸禄和职田,京城的官员只发放一些手工劳务费。上元元年,朝廷又恢复了京城官员职田按时缴纳租赋的制度,如果有人因为职田收租而贪污受贿,就要按照枉法赃论处。后来,职田的收成都用来作为军粮了。到了永泰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朝廷又把州县官员和折冲府官员职田收成的三分之一拿去卖掉,换成便宜的货物来赈济京城官员。
大历元年,朝廷在全国征收青苗钱(一种田赋),一共收到了四百九十万缗钱,存放在大盈库和太府的左藏、右藏,这些钱财被封存起来,多年都没动用过。到了大历二年,朝廷又恢复了京兆府和附近县的官员职田制度,把职田收成的三分之一用来充当军饷。青苗钱的税收也增加了,一亩地要收三十钱。那些当权的大臣,每个月领的俸禄高达九十万钱,刺史的俸禄也达到了十万钱。杨绾、常衮当宰相的时候,又增加了京城官员的正员官职和各道观察使、都团练使、副使以下官员的俸禄。刚开始的时候,那些检校官(荣誉官职)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每个月能领到十二万钱。到了这个时候,户部侍郎兼管度支(财政)的韩滉建议,这些兼任宰相的检校官的俸禄应该和正职官员一样,按照最高的标准发放。当时文官一共一千八百五十四人,武官九百四十二人,每个月要发放的俸禄一共是二十六万缗钱,而后来增加的俸禄就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一开始,州县的职田和公廨田,每年六月都要用白簿上报给尚书省审核;到了十月要上缴的时候,就用黄籍登记,每年更换一次。后来就不再上报白簿了,只给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官发放租税,而职位低下的官员就拖着不给,黄籍也不再更新了。德宗皇帝即位后,下令黄籍和白簿都要上报给主管部门。
建中三年,朝廷又减少了百官的补贴来支援军队。李泌当宰相的时候,又增加了百官和京城官员的月俸,还设立了“手力资课”,每年拨款六十一万六千多缗,文官一千八百九十二人,武官八百九十六人。左右卫上将军以下的官员还有六项杂项补贴:粮食、盐、马匹、手力费、生活费和春冬衣物。马匹有草料,手力费有补贴,生活费有粮食和盐,春冬衣物有布、绢、絁、、棉花,射生军和神策军大将军以下的官员还增加了鞋子的补贴,比大历年间的俸禄待遇还要好。州县官员也有手力杂项补贴,但他们的俸禄是最少的。李泌认为度支有“两税钱”,盐铁使有“筦榷钱”,可以用这些钱来支付各项开支,内外给养,每贯补贴二十文,叫做“户部除陌钱”。另外还有空缺官职的俸禄和职田钱,积攒在户部,叫做“户部别贮钱”。御史中丞专门管理这些钱,都用来支付京官的费用,每年花费不到五十五万缗。京兆尹的和籴(政府收购粮食)以及度支给军队发放冬衣,也经常从这里支取。朝廷还减少了王公以下的永业田:郡王、从一品官员的田地减少到五十顷,国公、正二品官员的田地减少到四十顷,以此类推。尚郡主担任检校四品京官的,每月俸禄三十万,实物禄米一百二十石;尚县主担任检校五品京官的,每月俸禄二十万,实物禄米一百石。
李泌增加百官俸禄之后,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可能再削减了,但是实际上有很多职位虽然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废除了,名义上还有俸禄,实际上却没有了职务。宰相李吉甫建议削减俸禄,后来就成了惯例。
那时候祭祀啊、招待外国使臣的宴会啊,这些都是长安和万年县的官吏负责操办的。这两个县拿出本钱,然后让有钱人家交押金收取利息来支付费用。那些负责收钱的人,朝廷会给他们发放免除徭役的文书,就算犯了罪,州县也不敢追究。民间还有些人,根本不借本钱,就随便立个虚假的借据,然后子孙后代就一直这么干。曾经有人打架把别人脑袋打破了,居然跑去给负责收钱的人送钱,拿到了免罪文书!御史中丞柳公绰上奏说,那些负责收钱的人,州县抓到他们犯法,只要他们拿出免罪文书,州县就只能作罢,所以后来没人敢再借钱了。有人议论说,两省、尚书省、御史台掌握着朝廷的枢纽,是百官的领导,却为了多收利息,这可不是做官的规矩。
元和九年,户部规定每贯陌钱增加五钱,用来支付各部门和使臣的伙食费,还专门派人监督,还安排了一个御史核查贪污舞弊的情况。从第二年正月开始,收取利息的五分之一,叫做“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钱”。 一开始,那些收钱的人私下增加公廨的本钱,说是为了防止损失,结果有钱人就利用这个机会作弊,那些应该被监督的人反而私下里勾结,还用拖欠官府钱款来压迫老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御史中丞崔从上奏说,增加的钱不能超过官府的本钱。后来两省负责收钱的人,拿着官府发的免罪文书,跑到江淮地区去,倒卖茶叶盐巴,违反了法律。元和十三年,因为各部门的职田多少不均,就规定每个部门收取的草料和粮食,要根据职田多少来分配。后来宰相李珏、杨嗣复上奏说,官府食堂收取利息扰民,手续又麻烦,于是就取消了官府食堂的收钱官,改成设立仓库,统一计算收支。
唐朝的时候,官员的俸禄,从会昌年间以后就再没变过,我现在把当时的数额列出来:太师、太傅、太保,年俸二百万钱。太尉、司徒、司空,一百六十万钱。侍中,一百五十万钱。中书令、门下中书侍郎、左右仆射、太子太师、太保、太傅,一百四十万钱。尚书、御史大夫、太子少师、少保、少傅,一百万钱。节度使,三十万钱。都防御使、副使、监军,十五万钱。观察使,十万钱。
左右丞、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秘书、殿中、内侍监、御史中丞、太常、宗正、大理、司农、太府、鸿胪、太仆、光禄、卫尉卿、国子祭酒、将作、少府监、太子宾客、詹事、各府尹、大都督府长史、都团练使、副使、上州刺史,八万钱。太常、宗正少卿,太子左右庶子,节度副使,刺史知军事,七万钱。六军统军,各府少尹、少监、少卿,国子司业,少詹事,六万五千钱。左右卫、金吾卫上将军,六军大将军,六万钱。左右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上州别驾,五万五千钱。
郎中,司天监,太子左右谕德、家令寺、仆寺、率更寺令,亲王傅,别敕判官,观察、团练判官掌书记,上州长史、司马,五万钱。左右卫、金吾卫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各府、大都督司录参军事,鴘赤县令,四万五千钱。员外郎,起居郎,通事舍人,起居舍人,著作郎,内常侍,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太常、宗正、殿中、秘书丞,大理正,国子博士,京都宫苑总监监,都水使者,太子中舍、中允,王府长史,归德将军,节度推官、支使,防御判官,上州录事参军事,畿县、上县令,四万钱。
怀化中郎将,三万七千钱。左右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千牛卫、殿前左右射生军、神策军大将军,左右卫、金吾卫将军,三万六千钱。补阙,殿中侍御史,各府、大都督府判官,赤县丞,三万五千钱。怀化郎将,三万二千钱。拾遗,司天少监,六局奉御,内常侍,监察御史,御史台主簿,太常博士,陵署令,大理司直,中书主书,门下录事,太子赞善、典内、洗马、司议郎,王府司马,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监门卫、六军、射生、神策军将军,归德中郎将,观察防御团练推官巡官,鴘赤县丞,两赤县主簿、尉,上州功曹参军以下,上县丞,三万钱。
城门郎,秘书郎,著作佐郎,六局直长,十六卫、六军、各府、十率府长史,怀化司阶,畿县丞,鴘赤县主簿、尉,二万五千钱。归德司阶,二万三千钱。五官正,太常寺协律郎,陵署丞,诸寺监主簿,国子、太学、广文助教,都水监丞,詹事府司直,太子通事舍人、文学、三寺丞、五局郎,王府谘议参军、友,畿县上县主簿尉,二万钱。怀化中候,一万八千钱。十六卫六军十率府率、副率、中郎、中郎将,一万七千三百五十钱。归德中候,一万七千钱。四门助教,十六卫佐,秘书省、崇文、弘文馆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郊社、太乐、鼓吹署令,四门助教,京都宫苑总监副监,九成宫总监监、主事,十六卫、六军卫佐,尚书省都事,一万六千钱。
十六卫、六军中候,太子内率府千牛,六千一百七十四钱。内寺伯,怀化司戈,各府大都督府参军事、文学、博士、录事,上州参军事、博士,一万五千钱。归德司戈,一万四千钱。十六卫、六军、十率府左右郎将,亲王府典军、副典军,一万三千八百钱。司戈、内率府备身、仆寺进马,三千七百一十二钱。符宝郎,内谒者监,九寺诸监,詹事府丞,太医署令,太学、广文、四门博士,中书门下主事,太子文学、侍医,各府、都督府医博士、法直,两赤县录事,上州录事,市令,一万三千钱。怀化执戟长上,万一千钱。门下省典仪,侍御医,司天台丞,都水监主簿,率府卫佐,诸司主事、御史台主事,一万二千钱。司医,太医署丞,归德执戟长上,一万钱。
医佐,大理寺评事,太常宗正寺詹事府主簿、寺监,内侍省司天台左右春坊詹事府录事、主事,八千钱。司阶,千牛备身左右,七千九百九十钱。京都园苑四面监监,两京诸市、中尚、武库、武成王庙署令,王府掾、属、主簿、记室、录事参军事,七千钱。司天台主簿、灵台郎、保章正,上局署令,七品陵庙令,京都宫苑总监丞,司竹、温泉监监,太子内坊丞,王府功曹以下参军事,亲王国令,公主邑司令,六千钱。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司竹、温泉副监,五千钱。书、算、律学博士,内谒者,中局署令,上局署丞,五官挈壶正,京都园苑四面监、九成宫总监副监,医、针博士,医监,陵庙令,司竹、温泉监丞,太子药藏局丞,王府参军事,王国大农,公主邑司丞,四千钱。
狱丞,国子监直讲,掌客,司仪,中局署丞,监膳,监作,监事,食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