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郡里啊,官职设置是这样的:最高的是都督,那是从三品的大官;然后是别驾,从四品下;再下来是长史,从五品上;司马,从五品下;接着是录事参军事,从七品上;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从九品上。
接下来是一堆参军事,各个部门都有一个: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这些都是从七品下的官儿。此外还有三个参军事,从八品下;一个文学,也是从八品下;最后,还有一个医学博士,正九品上。
总而言之,官职大小,等级分明,从三品到九品,应有尽有。
都督这个官职啊,权力可大了,管着各州的军队、武器装备、城防、驻军和粮草供应,府里的所有事情都归他管。唐朝初年,边疆重要的地方设立总管来统领军队,还加个“使持节”的头衔,这官职跟汉朝的刺史差不多。那时候还有行台,甚至还有更大的大行台。行台里头呢,有个尚书省令,正二品,管着内部的兵民事务,所有省里的事情都由他总管;还有个仆射,从二品,协助尚书省令办事。从左右丞以下,各部门的郎中、员外郎,跟京城的官署差不多。 此外还有食货监,一人当官,两个丞协助,负责伙食、钱财、宾客接待、帐篷器物、音乐和医药;还有农圃监,一人当官,四个丞协助,负责粮仓、菜园、柴火、草料和运输;武器监一人当官,两个丞协助,负责武器装备和马匹牲畜;百工监一人当官,四个丞协助,负责船只车辆和营房修建。这些监的官职都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
七年后,把总管改名叫都督,管十个州的叫大都督。贞观二年,把“大”字去掉了,都督府里刺史以下的官职都跟以前一样,但是大都督又兼任刺史,但不用管州里的具体事务。后来,都督加了“使持节”的头衔,就成了将军,很多将军也用都督来称呼,只有朔方地区还叫大总管。边疆州县另外还设经略使,那些有屯田的州县,就设营田使。武则天圣历元年,夏州都督还兼任盐州防御使。安禄山造反的时候,那些靠近敌人的州郡,都设立了防御和守捉使。乾元元年,又设立了团练守捉使和都团练守捉使,管辖范围大的管十几个州,小的管两三个州。代宗皇帝即位后,取消了防御使,只有山南西道还保留着。元载当政的时候,想笼络人心,所以让刺史都兼任团练守捉使。杨绾当宰相的时候,又取消了团练守捉使,只有澧州、朗州、峡州、兴州、凤州还保留着。建中以后,行营也设立了节度使、防御使、都团练使。总的来说,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都兼任所管辖州的刺史。都督府设长史,都护府设都护,有时候也另外设立都护。都督府里还有掾、属、记室参军事、典签等官员,这些在武德年间都有记载。
市令,就是管市场的那个人,是个九品上等的小官儿。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市场交易,打击欺诈行为,负责处理市场上的各种事情。不过,贞观十七年的时候,这个官职被取消了,到了垂拱元年才又恢复。 每个都督府、三个都和各个州,都设有市丞一人,还有个副手,两个记录员,三个巡查员,负责市场检查;另外还有两个管仓库的,专门负责收支,还有两个记录员。小一点的州就少一些人。
大都护,那是二品大员;副大都护有两个,都是三品官;还有两个副都护,都是正四品上;长史是正五品上;司马是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是正七品上;两个录事是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正七品下;还有三个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下。
都护,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副都护有两个,都是从四品上;长史是正五品上;司马是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是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从七品上;还有三个参军事,都是从八品上。
都护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边疆少数民族,负责安抚、征讨、表彰有功人员、惩罚有过失的人,并且全面负责都护府的事务。
刺史,那是从三品的大官,权力和州牧差不多;别驾是他的副手,从四品下。武德元年,把太守改名叫刺史,还加了个使持节的称号,太守的副手改称别驾。十年后,雍州的别驾改名叫长史。高宗皇帝即位后,所有州的别驾都改名叫长史了。上元二年,各州又恢复了别驾的职位,并且都由皇族子弟担任。永隆元年取消了,永淳元年又恢复了。到了景云二年,才开始让普通老百姓担任这个职位。天宝元年,刺史又改名叫太守了。八年后,各郡的别驾都被取消了,只有下级郡县还保留了一个长史。上元二年,各州又恢复了别驾的职位。德宗时期,又取消了。元和、长庆年间,因为两河地区用兵,很多有功的将领被授予东宫王府的官职,那些长期在京城等待升迁或轮换的将领,经常有几十个人去向宰相请求升官;文宗时期,宰相韦处厚建议,重新设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的别驾。
好家伙,这上面列的都是官职和品级啊!咱们来捋捋。首先是长史,那是从五品上,相当于现在比较高的领导干部;然后是司马,从五品下,也挺厉害的;再往下,录事参军事是七品上,录事是九品下,这等级就差得远了。其他的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这些都是七品下或八品下、九品下的,级别一个比一个低。市令是九品上,丞和文学都是九品下,医学博士也是九品下,看来古代当医生官阶也不高啊。
接下来是刺史,那可是正四品下,相当于地方一把手了!录事参军事是正八品上,录事是九品上,其他的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下或正九品下,医学博士还是九品下。再看另一个刺史配置,也是正四品下,还有个别驾,从五品上,司马是六品上,其他官员的级别也和前面差不多,总之就是刺史最大,下面一大堆人给他干活。
军队方面,每个军都得有个使,相当于军长吧,兵力超过五千人就再加个副使,超过万人还有个营田副使,专门管军队的田地。每个军里还有仓、兵、胄三个部门的参军事,负责后勤、武器和军服。如果刺史兼任军队的指挥官,那手下就更多了,得有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军衙推等等。
地方官的配置也挺复杂的。有些地方的令是正五品上,丞是七品上,主簿是八品上,录事是九品下,尉是八品下;有些地方的令是正六品上,丞是正八品下,主簿是正九品上,尉是正九品下;还有些地方的配置又不一样,总之,这些官职的品级高低,差别挺大的。看来,古代的官场等级制度,那是相当森严啊!
首先,县里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县令一人,是七品下;县丞一人,是正九品下;主簿一人,是正九品上;尉一人,是正九品下。
县令主要负责管理地方风俗,调查冤假错案,审理诉讼案件。老百姓的田地收成和分配,都由县令负责。每年年底,县令还要主持乡饮酒礼。县里的户籍、驿站、仓库、治安、水利设施等等,虽然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但县令也要全面了解情况。县丞是县令的副手,县尉负责处理各种事务,征收赋税。唐朝武德元年的时候,县里的书佐改名叫县尉,后来又改回正,各县都设置了主簿,一般由外放官员担任。京县和上县,县丞都只有一人;畿县和上县,县正则有四人。武德七年,县正又改回叫县尉了。贞观初年,各县又设立了录事。开元时期,上县人口超过一万户,中县超过四千户的,就增加一名县尉。京兆、河南府管辖的县,如果人口超过三千户,就设置市令一人;如果超过一万户,就设置义仓督三人。后来,畿县即使人口不到四千户,也设置了两名县尉;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就再增加一名县尉。县里还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门事等等官员。畿县减少了司兵佐,上县只有司户佐和司法佐。每个县里都设有经学博士和助教各一人,京县的学生有五十人,畿县四十人,中县以下的县各有二十五人。
接下来说说镇上的官员设置:上镇,镇将一人,正六品下;镇副二人,正七品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中镇,镇将一人,正七品上;镇副一人,从七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下。下镇,镇将一人,正七品下;镇副一人,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一人,从九品下。每个镇里还有使一人、副使一人。军队驻扎的镇,如果士兵超过两万人,就设置司马一人,正六品上;并且增加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下。如果士兵不到两万人,司马就是从六品上,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就是正八品上。
最后是戍的官员设置:上戍,戍主一人,正八品下;戍副一人,从八品下。中戍,戍主一人,从八品下。下戍,戍主一人,正九品下。
镇守将领和副将,戍守将领和副将,负责防守和御敌。总共有上镇二十个,中镇九十个,下镇一百三十五个;上戍十一个,中戍八十六个,下戍二百四十五个。
仓曹参军事负责管理仪式、仓库、伙食、医药、事务处理、账目核对、公文收发、印章管理、文具发放、物资买卖以及公务房舍等等。中镇的兵曹也兼管这些事情。兵曹参军事负责管理士兵名册、武器装备、钥匙、马匹驴子、土木工程以及处罚等事宜。 上镇的编制是:录事一人,史官一人,仓曹佐一人、史官二人,兵曹佐、史官各二人,仓督一人、史官二人;中镇:录事一人,兵曹佐一人、史官四人,仓督一人、史官二人;下镇:录事一人,兵曹佐一人、史官二人,仓督一人、史官一人。军队驻地方面,五百人设押官一人,一千人设子总管一人,五千人则设府三人、史官四人。上戍:佐一人、史官二人;中戍:史官二人;下戍:史官一人。唐朝废除了戍子这个职位,每五百人为一个上镇,三百人为一个中镇,不足三百人的为下镇;五十人为一个上戍,三十人为一个中戍,不足三十人的为下戍。开元十五年,朔方五城各设立田曹参军事一人,品级与诸军判司相同,专门负责营田事务。永泰年间以后,各镇的官职设置与开元时期相比,有不少增减。
五岳和四渎,每处各设一人,正九品上,负责祭祀事务。(每处有祝史三人,斋郎三十人。)
话说啊,古代的关卡制度,那可是相当复杂。就拿上关来说吧,有个老大,官职是正八品下,底下还有两个副手,都是正九品下。中关呢,老大是正九品下,副手是正九品下。下关的老大,也是个从九品下的官儿。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着进出关口的人和车马,仔细检查他们的通行文牒,看看有没有什么猫腻。
总共有二十六个关口,其中京城的四个主要关口,要是通驿道的,就是上关;没通驿道的,就是中关;剩下的就是下关了。那些副手啊,主要负责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比如审核文书、保管印章、管理账目,还要协助老大处理关口的事务。 上关的办事人员比较多,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吏四人,典事六人;中关的少一些,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吏二人,典事四人;下关就更少了,府吏一人,史吏和典事各二人。这些典事啊,主要负责巡逻和处理一些杂务。
一开始啊,各个关口都设有都尉,还有其他一些官员奉命来监督。至于渡口那边,上津渡口设有尉一人,负责船只和桥梁的事务,还有府吏一人,史吏二人,津长四人;下津渡口呢,尉一人,府吏一人,史吏二人,津长二人。后来,永徽年间,把渡口的尉给撤了,上关就设了八个津吏。到了永泰元年,中关设了六个津吏,下关设了四个,要是没有渡口的关口,就不用设津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