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这书单可真长!这本目录啊,一共分了十七类书,分别是: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天文、历算、兵书、五行、杂艺术、类书、明堂经脉和医术。总共收录了690家的著作,967部书,一万七千一百五十二卷!没收录的也有不少,大概有570家,5615卷。

接下来是具体的书目,先说儒家类的:有《晏子春秋》七卷,作者是晏婴;《曾子》两卷,作者是曾参;《子思子》七卷,作者是孔伋;还有《公孙尼子》一卷;赵岐注的《孟子》十四卷,孟子是孟轲;另外还有刘熙注、郑玄注、綦毋邃注的《孟子》,每部都是七卷。 然后是《荀卿子》十二卷,作者是荀况;《董子》一卷,作者是董无心;《鲁连子》一卷,作者是鲁仲连。

接着是杂家类的:陆贾的《新语》两卷;贾谊的《新书》十卷;桓宽的《盐铁论》十卷;刘向的《新序》三十卷,还有他的另外一本著作《说苑》,也是三十卷;《扬子法言》六卷,作者是扬雄;宋衷、李轨都注过《法言》,分别是十卷和三卷;陆绩注的《扬子太玄经》十二卷;虞翻、范望、宋仲孚、蔡文邵也都注过《太玄经》,卷数分别是十四卷、十二卷、十二卷和十卷。

最后,还有《桓子新论》十七卷,作者是桓谭;王符的《潜夫论》十卷;《仲长子昌言》十卷,作者是仲长统;荀悦的《申鉴》五卷;《魏子》三卷,作者是魏朗;魏文帝的《典论》五卷;《徐氏中论》六卷,作者是徐幹;王粲的《去伐论集》三卷;王肃的《政论》十卷;《杜氏体论》四卷,作者是杜恕;《顾子新论》五卷,作者是顾谭;文礼的《通语》十卷,殷兴续过。 这可真是浩如烟海的典籍啊!

诸葛亮写了《集诫》两卷,陆景写了《典训》十卷,《谯子法训》八卷,还有谯周写的《五教》五卷。 这些书啊,都是当时很有名的著作,记载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

王婴写了《古今通论》三卷,《周生烈子》五卷,袁准写了《袁子正论》二十卷和《正书》二十五卷。孙毓写了《孙氏成败志》三卷,都是从古今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书。

夏侯湛的《新论》十卷,杨泉的《物理论》十六卷和《太元经》十四卷(刘缉注的),华谭的《新论》十卷,虞喜的《志林新书》二十卷和《后林新书》十卷,顾夷的《顾子义训》十卷,这些书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哲学、天文地理等等。

蔡洪写了《清化经》十卷,干宝写了《正言》和《立言》各十卷,蔡韶的《闳论》两卷,吕竦的《要览》五卷,周舍的《正览》六卷,刘徽的《鲁史欹器图》一卷,綦毋氏的《诫林》三卷,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七卷,这些都是当时文人墨客的著述,内容丰富多彩。

李穆叔写了《典言》四卷,王滂写了《百里昌言》两卷,崔灵童写了《崔子至言》六卷,卢辩写了《坟典》三十卷,王劭写了《读书记》三十二卷,王通写了《中说》五卷,辛德源写了《正训》二十卷。这些书,有的讲治国理政,有的讲个人修养,内容各不相同。

《太宗序志》一卷,贾行注的《帝范》四卷,高宗的《天训》四卷,武后写的《紫枢要录》十卷和《臣轨》两卷,《百寮新诫》五卷,《青宫纪要》三十卷,《少阳政范》三十卷,《列藩正论》三十卷,章怀太子的《春宫要录》十卷和《修身要览》十卷,这些都是历代帝王将相留下的著作,记录着他们的治国经验和心得。

《君臣相起发事》三卷,魏征的《谏事》五卷和《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两卷,张大玄的《平台百一寓言》三卷,杨相如的《君臣政理论》三卷,陆善经注的《孟子》七卷,张镒的《孟子音义》三卷,杨倞注的《荀子》二十卷(汝士子,大理评事),王涯注的《太玄经》六卷。这些书,有的是历史典故,有的是对经典的注解,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 总之,这些书都是那个时代知识的结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开元四年,有个叫员俶的京兆府小伙子,写了十卷本的《太玄幽赞》,进献给朝廷,结果被召去考试,考中了,还被授予散官文学,在弘文馆当差。 他还有一些人写的书,比如柳宗元注的《杨子法言》十三卷,李袭誉的《五经妙言》四十卷,郑澣的《经史要录》二十卷,刘贶的《续说苑》十卷,杜正伦的《百行章》一卷。

皇帝宪宗也写了十四篇《前代君臣事迹》。武则天也写过书,她把《青宫纪要》《维城典训》《古今内范》、《内范要略》等书的内容整理成十卷本的《训记杂载》。另外还有二十卷的《维城典训》。 褚无量写了《翼善纪》,可惜卷子丢了。裴光庭写了《摇山往则》一卷和《维城前轨》一卷。丁公著写了十卷本的《皇太子诸王训》。韦处厚和路隋合著了二十卷本的《六经法言》。崔郾写了《诸经纂要》十卷,于志宁写了《谏苑》二十卷,王方庆写了《谏林》二十卷。

杨浚写了三卷本的《圣典》,他是校书郎,在开元年间上交的。张九龄写了五卷本的《千秋金镜录》。唐次写了三卷本的《辨谤略》。后来还有令狐楚、沈传师、杜元颖合著的十卷本《元和辨谤略》,以及裴潾写的《大和新脩辨谤略》三卷。李仁实写了《格论》三卷,赵冬曦在景龙二年上交了《王政》三卷。冯中庸在开元十九年上交了十卷本的《政录》,之后被授予汜水尉。 还有一些书作者名字失传了,比如开元年间蓝田尉写的《贾子》一卷。

储光羲写了十五卷本的《正论》,他是兖州人,开元进士,还被诏令在中书省考试文章,后来当了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时,他被叛军俘虏,后来自己逃了回来。牛希济写了《理源》二卷,陆质写了《君臣图翼》二十五卷,李吉甫写了《古今说苑》十一卷。李德裕的《御臣要略》卷子也丢了。丘光庭写了《康教论》一卷。《元子》十卷,《浪说》七篇,《漫说》七篇是元结写的。杜信写了《元和子》二卷,林慎思在咸通年间写了《伸蒙子》三卷。

好家伙,这书单可真长!首先是《冀子》五卷,作者是冀重,字子泉,是定州容城人,当过广明县和脩武县的县令。

接下来是《儒玄论》三卷,作者崔悫,字敬之,是北魏白马侯浩的七世孙,做过中和县的光禄丞。 这部分一共收录了六十九家,九十二部,七百九十一卷的儒家典籍,不过陆善经以后的三十九家,三百七十一卷没列出来。

然后是《鬻子》一卷,作者是鬻熊;还有咱们熟知的《老子道德经》两卷,作者是李耳。 等等,这后面还有好几个版本的《老子道德经》注本,光注本就有好多卷! 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两卷,王弼注《新记玄言道德》两卷,《老子指例略》两卷,蜀才注《老子》两卷,钟会注两卷,羊祜注两卷,羊祜还写了《解释》四卷…… 孙登、王尚、袁真、张凭、刘仲融都注过《老子》,还有陶弘景注的四卷,树钟山、李允愿、陈嗣古、僧惠琳、惠严、鸠摩罗什、义盈、程韶、任真子、张道相、卢景裕、梁旷等等,都写过相关的注本,卷数也不一样。 安丘望之还写了《老子章句》两卷和《道德经指趣》三卷,王肃写了《玄言新记道德》两卷,梁旷写了《道德经品》四卷,严遵写了《指归》十四卷,何晏写了《讲疏》四卷和《道德问》两卷,梁武帝也写了《讲疏》四卷和另外六卷,顾欢写了《道德经义疏》四卷和《义疏治纲》一卷,孟智周、戴譔也分别写了五卷和六卷的《义疏》。 葛洪写了《老子道德经序诀》两卷,韩庄写了《玄旨》八卷,刘遗民写了《玄谱》一卷,《节解》两卷,《章门》一卷,李轨写了《老子音》一卷。

最后还有《鹖冠子》三卷;张湛注《列子》八卷,列御寇是《列子》的作者;郭象注《庄子》十卷,庄周是《庄子》的作者;向秀和崔诜也分别写了二十卷和十卷的《庄子》注本。 我的天,这得读到猴年马月才能看完啊!

司马彪写了本《注》,一共二十一卷;还有一本《注音》,只有一卷。李颐写了《集解》,二十卷;王玄古也写了本《集解》,也是二十卷。李充写了《释庄子论》,两卷;冯廓写了《老子指归》,十三卷,还写了《庄子古今正义》,十卷。梁简文帝写了《讲疏》,足足三十卷;王穆写了《疏》十卷,外加一本《音》。此外,还有七卷的《庄子疏》。

还有《文子》十二卷,《广成子》十二卷(这是商洛公写的,张太衡做的注解)。《唐子》十卷(作者是唐滂)。《苏子》七卷(作者是苏彦)。《宣子》两卷(作者是宣聘)。《陆子》十卷(作者是陆云)。葛洪写的《抱朴子内篇》有二十卷;孙绰写的《孙子》十二卷;符朗的《符子》三十卷;贺道养的《贺子》十卷;牟融的《牟子》两卷。

傅弈注解的《老子》两卷;杨上善注解的《老子道德经》两卷,他还注解了《庄子》,十卷。还有一本《老子指略论》,两卷,是太子文学写的。辟闾仁谞,圣历司礼博士,也注解了《老子》,两卷。贾大隐写了《老子述义》,十卷;陆德明写了《庄子文句义》,二十卷;玄宗皇帝也注解了《道德经》,两卷,还写了八卷的《疏》(天宝年间还加了个名字叫《玄通道德经》,不过后来没人这么叫了)。

卢藏用注解了《老子》两卷,还注解了《庄子内外篇》,十二卷。邢南和在开元二十一年上交了注解的《老子》。冯朝隐、白履忠、李播、尹知章也都注解过《老子》。傅弈还写过《老子音义》,可惜卷本都丢了。陆德明还写了十五卷的《老子疏》。逄行珪,郑县尉,注解了《鬻子》,一卷。陈庭玉在开元二十年上交了《老子疏》,被授予校书郎的职位,可惜卷本也丢了。陆希声写了四卷的《道德经传》。吴善经,贞元年间的人,注解了《道德经》,两卷。杨上善还写了《道德经三略论》,三卷。道士成玄英注解了《老子道德经》两卷,还写了《开题序诀义疏》七卷,此外还注解了三十卷的《庄子》。

玄英,字子实,是陕州人,隐居在东海。贞观五年的时候,朝廷召他进京。永徽年间,他又被贬到郁州。他写了一套《老子庄子疏》十二卷,后来道王元庆派文学家贾鼎去学习他的心得体会,嵩山人李利涉还给他写了序言。不过,现在只有《老子注》和《庄子疏》还留存着。

张游朝写了本《南华象罔说》,十卷。他还写了本《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这是他他父亲张志和的作品。孙思邈也注过《老子》,不过现在书卷已经亡佚了。他还注过《庄子》,可惜也失传了。柳纵也注过《庄子》,他在开元二十年被授予章怀太子庙丞。尹知章也注过《庄子》,同样失传了。甘晖和魏包也在开元末年奉诏注过《庄子》,现在也找不到了。

元载写了本《南华通微》,十卷;张志和写了本《太易》,十五卷,还有本《玄真子》,十二卷,韦诣还为此书写了《内解》。陈庭玉也注过《庄子》,可惜书卷也亡佚了。道士李含光写了《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三卷,还有《义略》三卷。李含光,扬州江都人,本姓弘,为了避开孝敬皇帝的名字而改了姓,他是天宝年间的人。张隐居写了本《庄子指要》,三十三篇,他名叫张九垓,号浑沦子,是代、德时期的人。

帅夜光写了本《三玄异义》,三十卷,他是幽州人。开元二十年,他被授予校书郎,在国子监任职。徐灵府和李暹都注过《文子》,各十二卷。王士元写了本《亢仓子》,两卷。天宝元年的时候,朝廷下诏,把《庄子》改名为《南华真经》,《列子》改名为《冲虚真经》,《文子》改名为《通玄真经》,《亢桑子》改名为《洞灵真经》。但是《亢桑子》找不到了,襄阳的隐士王士元说:“《庄子》里写的是‘庚桑子’,太史公和《列子》里写的是‘亢仓子’,其实是一回事。”于是他就根据其他诸子百家的文章,补充了一些内容,把这书给补全了。

还有一些书,比如《无能子》三卷,作者名字都没留下,光启年间隐居民间。总而言之,神仙家的著作,一共三十五家,五十部,三百四十一卷。其中有十三家的名字已经失传了,从《道藏音义》开始,后面还有六十二家的著作,一共二百六十五卷,也都没记录下来。最后,尹喜的《高士老君内传》三卷。

话说,我手里这堆书啊,可都是关于道家的宝贝!首先是玄景先生写的《老子道德简要义》,一共五卷,够详细的了。还有梁简文帝写的《老子私记》,这可是十卷本的大部头!戴诜的《老子西升经义》一卷,韦处玄集解的《老子西升经》两卷,这些都是关于老子的解读。

接着,还有《老子黄庭经》、《老子探真经》、《老君科律》、《老子宣时诫》、《老子入室经》、《老子华盖观天诀》、《老子消水经》、《老子神策百二十条经》,这些都是关于老子思想的各种阐述,一本本的,看着就让人眼花缭乱。鬼谷子先生写的《关令尹喜传》,还有一卷,据说还有四皓的注解呢!

然后是一堆神仙传记,什么《清虚真人王君内传》、《三天法师张君内传》、《茅君内传》、《太极左仙公葛君内传》、《紫阳真人周君传》、《仙人马君阴君内传》、《清虚真人裴君内传》、《紫虚元君南岳夫人内传》、《紫虚元君魏夫人内传》、《许先生传》、《九华真妃内记》,还有宋都能写的《嵩高少室寇天师传》三卷、《王乔传》、《汉武帝传》两卷,以及刘向的《列仙传》两卷,葛洪的《神仙传》十卷,见素子的《洞仙传》十卷,东方朔的《神异经》两卷(张华注),还有他的《十洲记》一卷,周季通的《苏君记》一卷。

这还没完呢!梁旷的《南华仙人庄子论》三十卷,够你读一阵子的了!还有《南华真人道德论》三卷、《任子道论》十卷(任嘏)、《顾道士论》三卷(顾谷),以及姖威的《浑舆经》一卷,杜夷的《幽求子》三十卷,张讥的《玄书通义》十卷,陶弘景的《登真隐诀》二十五卷和《真诰》十卷,张湛的《养生要集》十卷,《养性传》两卷,张太衡的《无名子》一卷,刘道人的《老子玄谱》一卷,刘无待的《同光子》八卷(侯俨注),《灵人辛玄子自序》一卷,《华阳子自序》一卷(茅处玄),《无上秘要》七十二卷,《道要》三十卷。我的天,这得读到猴年马月啊! 这么多书,够我研究好几辈子了!

话说,这可是个藏书丰富的书单啊!首先,有马枢写的《学道传》,一共二十卷,篇幅相当长。然后是郭宪的《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四卷本,听名字就挺玄乎的。 还有《道藏音义目录》,足足一百一十三卷!这是崔湜、薛稷、沈佺期和道士史崇玄他们一起编写的。

接下来,咱们看看一些关于《阴符经》的注释和解读。有本《集注阴符经》,只有一卷,但注释者阵容豪华,包括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洽、李鉴、李锐、杨晟等等,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啊!李靖也写了一本《阴符机》,只有一卷。道士李少卿写了《十异九迷论》,道士刘进喜写了《老子通诸论》和《显正论》,都是一卷本。张果也写了两本关于《阴符经》的书:《阴符经太无传》和《阴符经辨命论》,都是一卷。

此外,还有《气诀》、《神仙得道灵药经》、《罔象成名图》、《丹砂诀》(这本是开元二十二年上呈的)等,都是一卷本。韦弘的《阴符经正卷》也只有一卷。李筌写的《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也只有一卷,据说李筌号称少室山达观子,在嵩山虎口岩石壁上得到了《黄帝阴符》的原本,上面写着“魏道士寇谦之传诸名山”。李筌后来到了骊山,一位老母亲又传授了他这方面的知识。

叶静能的《太上北帝灵文》有三卷,李淳风注的《泰乾秘要》有三卷,杨上器注的《太上玄元皇帝圣纪》有十卷,崔少元的《老子心镜》只有一卷。还有一本《皇天原太上老君现迹记》(记载的是文明元年老子降世的事),只有一卷。吕氏写的《吕氏老子昌言》有两卷,王方庆的《神仙后传》有十卷。

《玄晋苏元明太清石壁记》有三卷,这书是乾元年间剑州司马写的,可惜作者名字失传了。《议化胡经状》只有一卷,是万岁通天元年僧惠澄上奏请求销毁《老子化胡经》的奏章,然后由秋官侍郎刘如璿等人议论后形成的记录。 《宁州通真观二十七宿真形图赞》只有一卷,记载的是天宝年间宁州罗川县金华洞发现玉像,都是二十七宿的形象,唯独少了氐宿,后来把县名改成了宁真县。道士令狐见尧写的《正一真人二十四治图》(贞元年间的人写的)只有一卷。最后,还有孙思邈的《马阴二君内传》,只有一卷。

总而言之,这些书籍涵盖了道教典籍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价值珍贵!

我这里有一堆道家养生和修道的书籍,数量不少呢!首先是《太清真人炼云母诀》两卷,还有《摄生真录》、《养生要录》、《气诀》、《烧炼秘诀》、《龙虎通元诀》、《龙虎乱日篇》、《幽传福寿论》、《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和《龙虎篇》各一卷,其中《龙虎篇》还是青罗子周希彭和少室山人孺登一起注释的呢!

接下来是朱少阳写的《道引录》三卷,他是浮山隐士,生活在唐代德宗时期;张志和的《玄真子》两卷;戴简的《真教元符》三卷;杨嗣复的《九征心戒》一卷;裴煜的《延寿赤书》一卷;纥干皋(字咸一,大中时期江西观察使)的《序通解录》一卷;《守真子秦鉴语》一卷;道士张仙庭的《三洞琼纲》三卷;段世贵的《演正一炁化图》三卷;女子胡愔的《黄庭内景图》一卷;道士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一卷;还有《脩生养气诀》一卷和《洞元灵宝五岳名山朝仪经》一卷。

贾参寥(垂拱年间隐居武陵)的《庄子通真论》三卷;白履忠注释的《黄庭内景经》可惜卷轴已经遗失了;还有《三玄精辨论》一卷;吴筠的《神仙可学论》一卷;以及他的《玄纲论》三卷、《明真辨伪论》、《辅正除邪论》、《辨方正惑论》、《道释优劣论》、《心目论》、《复淳化论》、《著生论》、《形神可固论》各一卷。李延章收集的《郑绰录中元论》一卷(大和时期人);施肩吾(睦州人,元和年间进士,隐居洪州西山)的《辨疑论》一卷;道士令狐见尧的《玉笥山记》一卷;道士李冲昭的《南岳小录》一卷;沈汾的《续神仙传》三卷;道士胡慧超的《神仙内传》一卷;《晋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内传》一卷;李渤的《真系传》一卷;李遵的《茅三君内传》一卷。 这些书涵盖了道家养生、修炼、理论等多个方面,内容相当丰富啊!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道家和佛家的书。有一本叫《许逊脩行传》,是胡法超写的;还有一本是张说写的《洪崖先生传》,这个张说啊,是唐朝初期的人物。 再有冲虚子写的《胡慧超传》,不过作者名字失传了,书里讲的是高宗年间的一个道士胡慧超。 还有几本传记,分别是《潘尊师传》、《蔡尊师传》(蔡南玉写的,字叔宝,宋朝祠部尚书的七世孙,做过金部员外郎,后来辞官修道,大历年间去世)。

然后是刘谷神写的《叶法善传》,这可是两卷本的;正元师写的《谪仙崔少元传》,也是两卷本;阴日用写的《傅仙宗行记》,讲的是开元时期资阳的一个道士傅仙宗。 谢良嗣写了《吴天师内传》,说的就是吴筠;温造写的《瞿童述》,讲的是大历年间辰溪的一个叫瞿柏庭的小道士成仙的故事,温造当时是朗州刺史,写这个算是追述吧。李坚写的《东极真人传》,讲的是果州的谢自然;江积写的《八仙传》,是唐朝大中以后的事儿。

接下来是一些养生方面的书籍:王仲丘的《摄生纂录》;高福的《摄生录》,这可是三卷本;郭霁的《摄生经》;上官翼的《养生经》;康仲熊的《服内元气诀》;还有《气经新旧服法》三卷本;《康真人气诀》;《太元先生炁诀》(作者不详,大历年间在罗浮山遇到一位王公,学到了炼气之术)。 此外还有《菩提达磨胎息诀》;李林甫写的《唐朝炼大丹感应颂》;崔元真写的《灵沙受气用药诀》和《云母论》(两卷本,据说他天宝年间隐居在岷山)。 刘知古的《日月元枢》;海蟾子的《元英还金篇》;还阳子(隐士,名字不详)的《太还丹金虎白龙论》;陈少微的《大洞炼真宝经脩伏丹砂妙诀》;严静的《大丹至论》。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佛家的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五家,四十部,三百九十五卷的佛经。不过,还有一家没署名,加上玄琬以下七十四家没记录在册,总共少了九百四十一卷。 萧子良写的《净注子》有二十卷,王融还为此写过一篇颂文;僧僧祐写的《法苑集》有十五卷。

好家伙,这书单可真长!先看看都有啥:有《弘明集》十四卷,还有《释迦谱》十卷,《萨婆多师资传》四卷,虞孝敬写的《高僧传》六卷,再加一本《内典博要》三十卷,够我读一阵子的了。

接下来是僧贤明写的《真言要集》十卷,郭瑜的《脩多罗法门》二十卷,骆子义的《经论纂要》十卷,顾欢的《夷夏论》两卷,甄鸾的《笑道论》三卷,卫元嵩的《齐三教论》七卷,杜乂的《甄正论》三卷,李思慎的《心镜论》十卷,裴子野的《名僧录》十五卷,僧宝唱的《名僧传》二十卷,还有他写的《比丘尼传》四卷。 这都还没完呢,还有僧惠皎的《高僧传》十四卷,僧道宗的《续高僧传》三十二卷,陶弘景和萧回理分别写了一卷《草堂法师传》,外加一卷《稠禅师传》。

这可真是佛学经典的大集合啊! 阳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五卷,费长房(对了,他是成都人,隋朝的翻译经籍的学士)的《历代三宝记》三卷,僧彦琮的《崇正论》六卷,以及他编的《沙门不拜俗议》六卷和《福田论》一卷,道宣的《统略净住子》两卷和《通惑决疑录》两卷,还有《广弘明集》三十卷,《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续高僧传》二十卷(从梁朝初期写到贞观十九年),《后集续续高僧传》十卷,《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大唐贞观内典录》十卷。

义净写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卷,法琳(陈氏,陈子良给他做的注解)的《辩正论》八卷和《破邪论》两卷(话说他为了维护佛法,跟太史令傅弈对着干,最后被发配到蜀地去了),复礼的《十门辨惑论》两卷(永隆二年写的,是回答太子文学权无二的《释典稽疑》),杨上善的《六趣论》六卷和《三教铨衡》十卷,僧玄琬的《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一卷和《安养苍生论》一卷,最后还有杨氏(新丰人,贞观十年上交的)写的《三德论》一卷。 我的天,这得读到猴年马月啊!

话说,道宣大师写过好多书,比如《入道方便门》两卷、《众经目录》五卷、《镜谕论》一卷,还有《无碍缘起》、《十种读经仪》、《无尽藏仪》等等,都是关于佛教修行和仪轨方面的著作。 这些书加起来,估计得有几十卷吧,内容涵盖了佛教的方方面面。

然后呢,还有《发戒缘起》两卷、《法界僧图》一卷、《十不论》一卷、《忏悔罪法》一卷、《礼佛仪式》两卷,这些都是关于佛教戒律、僧人生活和佛教仪式的书籍。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怎么修行,怎么遵守戒律,以及一些佛教的礼仪规范。 此外,李师政写的《内德论》一卷,法云法师写的《辨量三教论》三卷和《十王正业论》十卷,也都是很重要的佛教著作。

道宣大师还写了《注戒本》两卷、《疏记》四卷、《注羯磨》两卷、《疏记》四卷、《行事删补律仪》三卷(或者六卷),以及《释门正行忏悔仪》、《释门亡物轻重仪》、《释门章服仪》、《释门归敬仪》、《释门护法仪》等等,这些都是关于佛教戒律和仪轨的详细解释和补充。 这些书,可以说是佛教僧人日常修行和生活的必备参考书。 另外,他还写了《释氏谱略》两卷、《圣迹见在图赞》两卷、《佛化东渐图赞》两卷、《释迦方志》两卷,这些书则侧重于佛教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研究。

除了道宣大师,还有其他很多高僧大德也著述颇丰。比如僧彦琮的《大唐京寺录传》十卷和《沙门不敬录》六卷;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玄恽的《敬福论》十卷、《略论》两卷、《大小乘观门》十卷和《百愿文》一卷;玄范注的《金刚般若经》一卷和《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慧觉的《华严十地维摩缵义章》十三卷;行友的《己知沙门传》一卷;道岳的《三藏本疏》二十二卷;道基的《杂心玄章并钞》八卷和《大乘章钞》八卷;还有智正的《华严疏》十卷。 这些著作,涵盖了佛教的各个方面,从戒律到义理,从历史到实践,应有尽有。 其中,《法苑珠林集》一百卷更是佛教文献的巨著,内容极其丰富。 还有玄恽注的《金刚般若经》和玄范注的《二帝三藏圣教序》等等,都是佛教经典的注疏。 这些书,都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唐代佛教的文献非常丰富,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唐代佛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慧净,房姓,隋朝国子博士房徽远的堂兄弟,写了《杂心玄文》三十卷、《俱舍论文疏》三十卷、《大庄严论文疏》三十卷和《法华经缵述》十卷。

接下来是那提,他写了《大乘集议论》四十卷、《释疑论》一卷和《注金刚般若经》一卷以及《诸经讲序》一卷。玄会,写了《义源文本》四卷、《时文释钞》四卷和《涅槃义章句》四卷,他叫席怀默,席氏,是安定人,在贞观年间活跃。

慧休,乐氏,瀛州人,写了《杂心玄章钞疏》,可惜卷子现在找不到了。灵润,梁氏,虞乡人,写了《涅槃义疏》十三卷和《玄章》三卷,还有《遍摄大乘论义钞》十三卷以及另一部《玄章》三卷。辩相,住在净影寺,写了《摄论疏》五卷。

玄奘大师,陈姓,缑氏人,写了名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辩机也写了本《西域记》,也是十二卷。清彻写了《金陵塔寺记》三十六卷,师哲写了《前代国王修行记》五卷,这书写到中宗时期就结束了。《大唐内典录》十卷,是西明寺的僧人写的。

毋煚,写了《开元内外经录》十卷,里面记载了道家和佛教的书籍,一共两千五百多种,九千五百多卷。智矩写了《宝林传》十卷,法常,张姓,南阳人,在贞观年间后期活动,写了《摄论义疏》八卷和《玄章》五卷。慧能大师,卢氏,曲江人,写了《金刚般若经口诀正义》一卷。

僧灌顶,吴氏,字法云,章安人,写了《私记天台智者词旨》一卷和《义记》一卷。道绰大师,卫氏,并州文水人,写了《净土论》二卷和《行图》一卷。智首,皇甫氏,写了《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法砺,李氏,赵郡人,写了《四分疏》十卷、《羯磨疏》三卷、《舍忏仪》一卷和《轻重仪》一卷。最后是慧满,梁氏,京兆长安人,写了《四分律疏》二十卷。

慧旻写了《十诵私记》十三卷、《僧尼行事》三卷和《尼众竭磨》二卷,还有四卷的《菩萨戒义疏》,这本书的作者字玄素,是河东人。空藏写了三卷的《大乘要句》,他姓王,是新丰人。

道宗写了《续高僧传》三十二卷,玄宗还注解过《金刚般若经》,只有一卷。道氤写了三卷的《御注金刚般若经疏宣演》。还有一卷《高僧嬾残传》,作者是天宝人。元伟写了五卷的《真门圣胄集》,僧法海写了一卷《六祖法宝记》,辛崇写了一卷《僧伽行状》,神楷写了六卷的《维摩经疏》,灵湍写了一卷《摄山栖霞寺记》。还有一卷《破胡集》,这是会昌年间朝廷沙汰佛教法令的记录。

法藏写了二卷的《起信论疏》,还有二卷的《法琳别传》。可惜《大唐京师寺录》的卷子都丢了。玄觉写了十卷的《永嘉集》,庆州刺史魏靖负责整理编排。怀海写了一卷《禅门规式》,希运写了一卷《传心法要》,这是裴休收集的。玄嶷写了三卷的《甄正论》,光瑶注解了二卷的《僧肇论》。李繁写了一卷《玄圣蘧庐》,白居易写了一卷《八渐通真议》。

还有一卷《七科义状》,这是云南国使者段立之提问,僧悟达回答的。还有一卷《栖贤法隽》,是僧惠明与西川节度判官郑愚、汉州刺史赵璘一起讨论佛经著作写成的。还有一卷《禅关八问》,是杨士达提问,唐宗美回答的。僧一行写了一卷《释氏系录》,宗密写了一百一卷的《禅源诸诠集》,另外还有二卷《起信论》、三卷《起信论钞》、一卷《原人论》以及各一卷的《圆觉经大小疏钞》。

楚南写了一卷《般若经品颂偈》和一卷《破邪论》,他是大顺年间的人。希还写了一卷《参同契》,良价写了一卷《大乘经要》和一卷《激励道俗颂偈》。光仁写了一卷《四大颂》和一卷《略华严长者论》。无殷写了十卷的《垂诫》,神清写了十卷的《参元语录》,智月写了三卷的《僧美》。

这儿有一份书目,记录了不少书籍,咱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是佛教方面的,有惠可的《达摩血脉》一卷,靖迈的《古今译经图纪》四卷,智昇的《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和《续大唐内典录》一卷,还有《续古今佛道论衡》一卷。 另外,还有七卷本的《对寒山子诗》,寒山子是天台山上的隐士,台州刺史闾丘胤还为此书写了序,僧人道翘也参与了编纂。寒山子隐居在唐朝兴县的寒山岩,经常和国清寺的隐者拾得来往。 庞蕴的《诗偈》有三卷,一共三百多首诗歌,他是衡州衡阳人,生活在贞元时期。智闲的《偈颂》一卷,里面有两百多首。李吉甫写了《一行传》一卷,王彦威著有《内典目录》十二卷。总的来说,道家方面的书籍,有一百三十七家,七十四部,一千二百四十卷。不过,其中有三家的名字失传了,玄宗以后的一百五十八家,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也没记录在册。所以,道家类书籍一共有一百三十七家,一百七十四部。

接下来是法家类的书籍。有管仲的《管子》十九卷,商鞅的《商君书》五卷(也有人叫它《商子》),慎到写的《慎子》十卷,滕辅还为此书作了注解。还有申不害的《申子》三卷,韩非的《韩子》二十卷,晁错的《晁氏新书》七卷,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十卷(黄氏校订过),崔寔的《崔氏政论》六卷,刘廙的《刘氏政论》五卷,阮武的《阮子政论》五卷,刘邵的《刘氏法论》十卷,桓范的《桓氏世要论》十二卷,陈融的《陈子要言》十四卷,李文博的《治道集》十卷,邯郸绰的《五经析疑》三十卷,尹知章注解的《管子》三十卷,他还注解过《韩子》,可惜卷宗已经遗失了。杜佑的《管氏指略》两卷,李敬玄的《正论》三卷。法家类书籍一共十五家,十五部,一百六十六卷,但尹知章以后的三家,三十五卷没被记录下来。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的书籍,比如《邓析子》一卷,《尹文子》一卷,《公孙龙子》三卷,陈嗣古还注解过《公孙龙子》一卷,刘邵的《人物志》三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堆书,都是些啥名著呢!第一批是关于人物的,有刘炳写的《人物志》三卷,姚信的《士纬》十卷,魏文帝写的《士操》一卷,还有卢毓的《九州人士论》一卷,范谧的《辨名苑》十卷,僧远年的《兼名苑》二十卷,贾大隐注的《公孙龙子》一卷,赵武孟的《河西人物志》十卷,杜周士的《广人物志》三卷,以及宋璲的《吴兴人物志》十卷。这宋璲,字胜之,是吴兴乌程人,活在大中时期。这一类共十二家,十二部,合计五十五卷。书单里头,赵武孟之后的三家,二十三卷的书,没详细记载。

接下来是墨家的书,有《墨子》十五卷,作者是墨翟;还有《随巢子》一卷和《胡非子》一卷。这部分一共三家,三部,十七卷。

然后是纵横家的书,有《鬼谷子》两卷,说是苏秦写的;乐台注的《鬼谷子》三卷;梁元帝写的《补阙子》十卷;尹知章注的《鬼谷子》三卷。这一类一共四家,四部,十五卷,不过尹知章注的那本没详细记录。

接下来是一些其他的书籍,有《尉缭子》六卷,《尸子》二十卷(作者是尸佼),《吕氏春秋》二十六卷(吕不韦写的,高诱注的),许慎注的《淮南子》二十一卷(淮南王刘安的),高诱注的《淮南子》二十一卷,还有《淮南鸿烈音》两卷,严尤的《三将军论》一卷,王充的《论衡》三十卷,应邵的《风俗通义》三十卷,《蒋子万机论》十卷(蒋济写的),杜恕的《笃论》四卷,钟会的《刍荛论》五卷,《傅子》一百二十卷(傅玄写的),张俨的《默记》三卷和《誓论》三十卷,裴玄的《新言》五卷,苏道的《立言》十卷,刘钦的《新义》十八卷,《秦子》三卷(秦菁写的),张明的《折言论》二十卷,《古训》十卷,孔衍的《说林》五卷,《抱朴子外篇》二十卷(葛洪写的),杨伟的《时务论》十二卷,范泰的《古今善言》三十卷,徐益寿的《记闻》三卷,《何子》五卷(何楷写的),《刘子》十卷(刘勰写的),以及梁元帝的《金楼子》十卷。

总而言之,这可是一份相当庞大的书单啊!

朱澹远写的《语丽》有十卷,还有《语对》也是十卷。 另外还有一本《张公杂记》,只有一卷,是张华写的。

陆士衡的《要览》三卷,郭义恭的《广志》两卷,崔豹的《古今注》三卷,伏侯的《古今注》也三卷,江邃的《释文》十卷,卢辩的《称谓》五卷,谢昊的《物始》十卷,任昉的《文章始》一卷(张绩给补上了)。姚察写的《续文章始》一卷,庾肩吾的《采璧》三卷,韦道孙的《新略》十卷,徐陵的《名数》十卷,沈约的《袖中记》两卷,范谧的《典坟数集》十卷,侯亶的《祥瑞图》八卷,孟众和高堂隆分别写了《张掖郡玄石图》,各一卷。孙柔之的《瑞应图记》三卷,熊理的《瑞应图赞》三卷,顾野王的《符瑞图》和《祥瑞图》各十卷。

王劭的《皇隋灵感志》十卷,许善心的《皇隋瑞文》十四卷,何望之的《谏林》十卷,虞通之的《善谏》两卷,孟仪的《子林》二十卷,沈约和庾仲容都写了《子钞》,各三十卷。殷仲堪的《论集》多达九十六卷,崔宏的《帝王集要》三十卷,陆澄的《述正论》十三卷,还有他的《缺文》十卷。徐陵的《文府》七卷(宗道宁做了注解),刘守敬的《四部言心》十卷,《新旧传》四卷,《古今辨作录》三卷,《博览》十五卷,《部略》十五卷,《翰墨林》十卷。

魏征的《群书治要》五十卷,《麟阁词英》六十卷(这是高宗皇帝下令编撰的)。朱敬则的《十代兴亡论》十卷,薛克构的《子林》三十卷,虞世南的《帝王略论》五卷,刘伯庄的《群书治要音》五卷,张大素的《说林》二十卷,王方庆的《续世说新书》十卷,最后是韩潭的《统载》三十卷(他是夏绥银节度使,在贞元十三年上呈的)。

熊执易写了一本叫《化统》的书,足足五百卷!他花了三十年才写完,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交给朝廷,就去世在四川了。当时武元衡想帮他把书呈上去,但熊执易的妻子薛氏不让。

李文成写的《博雅志》有十三卷,他是安国公兴贵的儿子。 元怀景的《属文要义》十卷,崔玄韦的《行己要范》十卷,卢藏用写了一卷本的《子书要略》,马亹的《意林》三卷,魏謩的《魏氏手略》二十卷,辛之谔的《叙训》两卷,开元十七年上交朝廷后,他被授予长社尉的官职。徐闉,开元武功县人,他写的《博闻奇要》有二十卷,上交朝廷后,被诏令测试文章,之后留在集贤院担任校理。周蒙的《续古今注》三卷,薛洪的《古今精义》十五卷,赵蕤写的《长短要术》十卷,他是梓州人,字太宾,开元年间朝廷召见他,但他没去。杜佑的《理道要诀》十卷,贺兰正元在贞元十三年上交了《用人权衡》十卷,樊宗师写了《魁纪公》三十卷和《樊子》三十卷,郭昭度写了《治书》十卷,朱朴的《致理书》十卷,苏源的《治乱集》三卷(他是唐末人)。

张荐的《江左寓居录》卷子都丢了,张楚金的《绅诫》三卷,冯伉的《谕蒙》一卷,庾敬休的《谕善录》七卷,萧佚写的《牧宰政术》两卷(他是耒阳令),鲁人初(只知道他叫初,不知道姓氏,是大中时期的人)的《公侯政术》十卷,李知保的《检志》三卷(他是代宗时期的信州司仓参军),王范的《续蒙求》三卷,白廷翰(广明时期的人)的《唐蒙求》三卷,李伉的《系蒙》两卷,卢景亮写的《三足记》两卷。 这些杂家类的书籍,一共六十四家,七十五部,一千一百三卷。其中有六家的作者姓名不详,从虞世南开始,还有三十四家作者没有记录在案,这些书籍一共八百一十六卷。

《范子计然》十五卷(范蠡提问,计然回答),《尹都尉书》三卷,《氾胜之书》二卷,崔寔的《四民月令》一卷,贾思协的《齐民要术》十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些古籍,都是些什么宝贝。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有一卷,杜公赡的《荆楚岁时记》有两卷,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足足有十二卷!还有王氏的《四时录》也是十二卷。

接下来,是一些比较专业的书籍,比如戴凯之的《竹谱》一卷,顾烜的《钱谱》一卷,浮丘公的《相鹤经》一卷,尧须跋的《鸷击录》二十卷,还有好几本关于相马的书:《相马经》有三卷,伯乐的《相马经》一卷,徐成他们合著的《相马经》两卷,诸葛颍的《种植法》更是多达七十七卷,他还有一本《相马经》,有六十卷呢!此外,还有宁戚的《相牛经》一卷,范蠡的《养鱼经》一卷。

除了这些,还有《禁苑实录》一卷,《鹰经》一卷,《蚕经》一卷,还有另外两卷《蚕经》,以及《相贝经》一卷。武则天还写过《兆人本业》三卷,王方庆的《园庭草木疏》有二十一卷,《孙氏千金月令》三卷(是孙思邈写的),李淳风的《演齐民要术》可惜卷子都丢了。李邕的《金谷园记》一卷,薛登的《四时记》二十卷,裴澄的《乘舆月令》二十卷(他是国子司业,贞元十一年上交的),王涯的《月令图》是一轴画卷,李绰的《秦中岁时记》一卷,韦行规的《保生月录》一卷,韩鄂的《四时纂要》五卷,《岁华纪丽》两卷。

总共算下来,这些农业方面的书籍,有十九家作者,二十六部书,一共二百三十五卷。其中有六家的作者名字已经失传了,还有王方庆以下的十一家,一共六十六卷书的作者信息也没记录下来。

除了农业方面的书籍,还有其他类型的书籍,比如《燕丹子》一卷(是燕太子写的),邯郸淳的《笑林》三卷,裴子野的《类林》三卷,张华的《博物志》十卷,还有他的《列异传》一卷,贾泉注的《郭子》三卷(是郭澄之写的),刘义庆的《世说》八卷,还有他的《小说》十卷,刘孝标的《续世说》十卷,殷芸的《小说》十卷,刘齐的《释俗语》八卷,萧贲的《辨林》二十卷,刘炫的《酒孝经》一卷,庾元威的《座右方》三卷,侯白的《启彦录》十卷,《杂语》五卷,戴祚的《甄异传》三卷,袁王寿的《古异传》三卷,祖冲之的《述异记》十卷。

先说啊,这堆书,可都是讲些奇闻怪事的!首先是刘质写的《近异录》,一共两卷;然后是干宝的《搜神记》,足足三十卷,那故事可多了!还有刘之遴的《神录》,五卷;梁元帝的《妍神记》,十卷;祖台之的《志怪》,四卷;孔氏的《志怪》,也是四卷;荀氏的《灵鬼志》,三卷;谢氏的《鬼神列传》,两卷;刘义庆的《幽明录》,三十卷,这数量也真不少!

接着是东阳无疑的《齐谐记》,七卷;吴均的《续齐谐记》,一卷;王延秀的《感应传》,八卷;陆果的《系应验记》,一卷;王琰的《冥祥记》,一卷;王曼颍的《续冥祥记》,十一卷;刘泳的《因果记》,十卷;颜之推的《冤魂志》,三卷,还有他写的《集灵记》,十卷;另外还有《征应集》,两卷。侯君素的《旌异记》十五卷,唐临的《冥报记》两卷,李恕的《诫子拾遗》四卷,《开元御集诫子书》一卷,王方庆的《王氏神通记》十卷,狄仁杰的《家范》一卷,卢僎的《卢公家范》一卷,苏瑰的《中枢龟镜》一卷,姚元崇的《六诫》一卷,《事始》三卷(刘孝孙、房德懋合著),刘睿的《续事始》三卷,元结的《猗犴子》一卷,赵自勔的《造化权舆》六卷,《通微子十物志》一卷,吴筠的《两同书》一卷,李涪的《刊误》二卷,李匡文的《资暇》三卷,《炙毂子杂录注解》五卷(王叡注)。

再往下看,苏鹗的《演义》十卷,还有他写的《杜阳杂编》三卷(字德祥,光启年间考中进士);《柳氏家学要录》两卷(柳珵著);卢光启的《初举子》一卷(字子忠,曾侍奉昭宗皇帝);刘讷言的《俳谐集》十五卷;陈翱的《卓异记》一卷(宪宗、穆宗时期的人);裴紫芝的《续卓异记》一卷;薛用弱的《集异记》三卷(字中胜,长庆年间担任光州刺史);李玫的《纂异记》一卷(大中时期的人);李亢的《独异志》十卷;谷神子《博异志》三卷;沈如筠的《异物志》三卷;最后是《古异记》一卷。 这些书啊,记载的都是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真不少呢!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书,都是些记载奇闻异事的书籍,有的记录神仙鬼怪,有的记录人事变迁,种类可不少呢! 第一本是刘餗写的《传记》三卷,也有人说是《国史异纂》。

接下来是牛肃的《纪闻》十卷,陈鸿的《开元升平源》一卷,陈鸿字大亮,曾经做过贞元朝的主客郎中。还有张荐的《灵怪集》二卷,陆长源的《辨疑志》三卷,李繁的《说纂》四卷,戴少平的《还魂记》一卷,戴少平是贞元朝的待诏。

牛僧孺的《玄怪录》十卷,李复言的《续玄怪录》五卷,陈翰的《异闻集》十卷,陈翰是唐朝末年屯田员外郎。郑遂的《洽闻记》一卷,钟簵的《前定录》一卷,赵自勤的《定命论》十卷,赵自勤是天宝年间的秘书监。

吕道生也写了一本《定命录》二卷,这是在大和年间写的,他补充了一些赵自勤的观点。温畬的《续定命录》一卷,胡璩的《谭宾录》十卷,胡璩字子温,是唐朝文宗和武宗时期的人。韦绚的《刘公嘉话录》一卷,韦绚字文明,是执谊的儿子,做过咸通年间的义武军节度使,书里说的“刘公”指的是刘禹锡。

还有《戎幕闲谈》一卷,赵璘的《因话录》六卷,赵璘字泽章,做过大中年间的衢州刺史。袁郊的《甘泽谣》一卷,温庭筠的《乾<*月巽子》三卷和《采茶录》一卷,段成式那本著名的《酉阳杂俎》三十卷,以及《庐陵官下记》二卷。

康軿的《剧谈录》三卷,康軿字驾言,是乾符年间的进士。高彦休的《阙史》三卷,《卢子史录》可惜卷子丢了,还有他的《逸史》三卷,这是大中年间写的。李隐的《大唐奇事记》十卷,是咸通年间写的。陈劭的《通幽记》一卷,范摅的《云溪友议》三卷,范摅是咸通年间的人,自称是五云溪人。

李跃的《岚斋集》二十五卷,尉迟枢的《南楚新闻》三卷,这两人都是唐朝末期的人。张固的《幽闲鼓吹》一卷,《常侍言旨》一卷(作者是柳珵),《卢氏杂说》一卷,《桂苑丛谭》一卷(作者是冯翊的儿子冯子休),《树萱录》一卷,《会昌解颐》四卷,《松窗录》一卷,《芝田录》一卷。 这些书,记录了唐朝乃至更早一些时期各种各样的故事,真可谓是包罗万象啊!

我手里有本《玉泉子见闻真录》,一共五卷。 我还看过张读的《宣室志》十卷,柳祥的《潇湘录》十卷,皇甫松的《醉乡日月》三卷,何自然的《笑林》三卷,焦璐的《穷神秘苑》十卷,还有裴铏的《传奇》三卷,据说高骈也参与其中。 刘轲的《牛羊日历》只有一卷,记载了牛僧孺和杨虞卿的事迹,序言还是皇甫松写的。 此外,我还看过《补江总白猿传》一卷,郭良辅的《武孝经》一卷,以及陆羽的《茶经》三卷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一卷,还有封演的《续钱谱》一卷。

这些小说类的书籍,加起来一共三十九家作者,四十一本书,三百八十卷。不过,还有两家作者的名字没记录下来,另外李恕以下的七十八家作者和他们的三百二十七卷书,我也没列出来。 除了小说,我还读过一些天文方面的书籍,比如赵婴和甄鸾分别注的《周髀》各一卷,张衡的《灵宪图》和《浑天仪》各一卷,王蕃的《浑天象注》一卷,姚信的《昕天论》一卷,还有《石氏星经簿赞》一卷(作者是石申),虞喜的《安天论》一卷,以及《甘氏四七法》一卷(作者是甘德)。

此外,我还读过刘表和刘叡的《荆州星占》,分别是两卷和二十卷;《天文集占》三卷;祖暅之的《天文录》三十卷;韩杨的《天文要集》四十卷;高文洪的《天文横图》一卷;吴云的《天文杂占》一卷;陈卓的《四方星占》和《五星占》各一卷;《天文集占》七卷;孙僧化等人的《星占》三十三卷;史崇的《十二次二十八宿星占》十二卷;庾季才的《灵台秘苑》一百二十卷;逄行珪的《玄机内事》七卷;《论二十八宿度数》一卷;《五星兵法》一卷;《黄道略星占》一卷;《孝经内记星图》一卷;《周易分野星国》一卷;李淳风释《周髀》二卷,以及他的《乙巳占》十二卷,《天文占》一卷,《大象元文》一卷,《乾坤秘奥》七卷,《法象志》七卷,还有和袁天纲合著的《太白会运逆兆通代记图》一卷。

总而言之,我读过的书可真不少啊!

咱先说天文方面的书,有武密写的《古今通占镜》,一共三十卷;还有《大唐开元占经》一百一十卷,这是瞿昙悉达编的。董和写的《通乾论》十五卷,这董和原名叫董纯,因为避开宪宗皇帝的名字才改的。他很擅长历法和计算,后来被裴胄请到荆南当幕僚,就在那里写了这本书。此外,还有《长庆算五星所在宿度图》一卷,这是司天少监徐升编的;李播写的《天文大象赋》一卷,收录在李台的文集里。还有王希明写的《丹元子步天歌》一卷。

总共算下来,天文类的书有二十家,三十部,三百六卷。不过,其中有六家的名字没记录下来,还有李淳风写的《天文占》以及其他五本书,一共一百七十五卷,也没记录在册。

接下来是算术类的书籍。有刘向写的《九章重差》一卷;徐岳写的《九章算术》九卷,还有他写的《算经要用百法》一卷;《数术记遗》一卷,这是甄鸾注的;张丘建的《算经》一卷,也是甄鸾注的;董泉的《三等数》一卷,甄鸾注;夏侯阳的《算经》一卷,甄鸾注;甄鸾自己写的《九章算经》九卷和《五曹算经》五卷;还有《七曜本起历》五卷,《七曜历算》二卷,《历术》一卷。韩延写的《夏侯阳算经》一卷和《五曹算经》五卷;宋泉之的《九经术疏》九卷;刘徽的《海岛算经》一卷和《九章重差图》一卷;刘祐的《九章杂算文》二卷;阴景愉的《七经算术通义》七卷;信都芳的《器准》三卷;《黄钟算法》四十卷;刘歆的《三统历》一卷,《四分历》一卷,《推汉书律历志术》一卷;刘洪的《乾象历术》三卷,这是阚泽注的;还有《乾象历》三卷;杨伟的《魏景初历》三卷;何承天的《宋元嘉历》二卷和《刻漏经》一卷;虞喜的《梁大同历》一卷;吴伯善的《陈七曜历》五卷;孙僧化的《后魏永安历》一卷;李业兴的《后魏甲子历》一卷;《后魏武定历》一卷;宋景业的《北齐天保历》一卷;《北齐甲子元历》一卷;王琛的《周大象历》二卷。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堆书,都是些啥?好多都是历法方面的书,还有不少是算术方面的著作。比如,马显的《周甲寅元历》和《周甲子元历》,刘孝孙的《隋开皇历》和《七曜杂术》,李德林的《隋开皇历》,张胄玄的《隋大业历》和《玄历术》,还有他写的《七曜历疏》。 这些书名看着就挺专业的,都是古代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们的心血啊!

接下来,还有刘焯的《皇极历》、赵匪攵的《河西壬辰元历》和《河西甲寅元历》、刘智的《正历》以及《姜氏历术》等等。 崔浩的《律历术》、《历日义统》、《历日吉凶注》也都在其中。 你看,这些书名,有的讲历法,有的讲律法,还有的讲吉凶,涵盖面还挺广的。 再往后,还有朱史和宋景写的《刻漏经》,这可是跟计时有关的。

李淳风,这位大牛,注释的书就更多了。他注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九章算经要略》、《五经算术》、《张丘建算经》、《海岛算经》、《五曹孙子等算经》和《甄鸾孙子算经》。 工作量巨大啊! 此外,释祖冲之的《缀术》和《皇极历》也赫赫有名。 傅仁均的《大唐戊寅历》、《唐麟德历》和《麟德历出生记》也都是唐代的历法著作。

王孝通的《缉古算术》(李淳风注)和《算经表序》也值得一提。南宫说的《光宅历草》、瞿昙谦的《大唐甲子元辰历》和《大唐刻漏经》也都是当时的代表作。 可惜的是,王勃的《千岁历》已经失传了。 除了这些,还有谢察微的《算经》、江本的《一位算法》、陈从运的《得一算经》、鲁靖的《新集五曹时要术》以及邢和璞的《颍阳书》。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僧一行的大作了!《开元大衍历》、《历议》、《历立成》、《历草》和《七政长历》,还有他写的《心机算术括》。 这可是唐代天文历法领域的巅峰之作啊! 此外,还有《宝应五纪历》、《建中正元历》和曹士蒍的《七曜符天历》、《七曜符天人元历》,以及龙受的《算法》。 总而言之,这些书涵盖了古代天文历法和数学的诸多方面,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的宝贵资料。

咱们这儿有一份书单,都是些关于天文历法和兵法的书,可多了!首先是天文历法方面的,有《长庆宣明历》三十四卷,《长庆宣明历要略》一卷,《宣明历超捷例要略》一卷,还有边冈写的《景福崇玄历》四十卷,这边冈自称是处士呢。此外还有《大衍通元鉴新历》三卷,这个是从贞元到大和年间写的;《大唐长历》一卷;还有从西天竺传过来的《都利聿斯经》二卷,是贞元年间,都利术士李弥乾从西天竺传过来的,璩公给翻译的。陈辅还写了本《聿斯四门经》一卷。

总共算下来,关于天文历法的书,有三十六家,七十五部,一共二百三十七卷。不过,其中有五家的名字没记录下来,还有王勃以下十九家的书也没列出来,所以实际记录下来的只有二百二十六卷。

接下来是兵法类的书籍,这可也不少呢!有《黄帝问玄女法》三卷,《黄帝用兵法诀》一卷,《黄帝兵法孤虚推记》一卷,《黄帝太一兵历》一卷,《黄帝太公三宫法要诀》一卷,《太公阴谋》三卷,以及《阴谋三十六用》一卷;还有《金匮》二卷,《六韬》六卷,《当敌》一卷,《周书阴符》九卷,《周吕书》一卷,田穰苴写的《司马法》三卷,魏武帝注的《孙子》三卷,以及魏武帝写的《续孙子兵法》二卷,《兵书接要》七卷(这个是孙武的),孟氏解的《孙子》二卷,沈友注的《孙子》二卷,贾诩注的《吴子兵法》一卷(吴起的),《吴孙子三十二垒经》一卷,伍子胥的《兵法》一卷,黄石公的《三略》三卷,以及黄石公写的《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成氏的《三略训》三卷,《张良经》一卷,《张氏七篇》七卷(张良的),魏文帝的《兵书要略》十卷,宋高祖的《兵法要略》一卷,司马彪的《兵记》十二卷,孔衍的《兵林》六卷,葛洪的《兵法孤虚月时秘要法》一卷,梁武帝的《兵法》一卷,梁元帝的《玉韬》十卷,刘祐的《金韬》十卷,萧吉的《金海》四十七卷,陶弘景的《真人水镜》十卷,《握镜》三卷,王略的《武林》一卷,还有《许子新书军胜》十卷。

这可真是浩如烟海的典籍啊! 光兵书就这么多,各种版本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还有好多其他的兵法著作,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老哥们,这儿有一份古代兵书清单,我给你们念念啊!首先是乐产写的《王佐秘书》,五卷本;然后是后周齐王宪写的《兵书要略》,十卷本;还有隋朝高祖写的《新撰兵书》,足足三十卷!厉害吧?

接着是解忠鲠的《龙武玄兵图》,两卷;《新兵法》二十四卷;《用兵要术》一卷;《太一兵法》一卷;《兵法要诀》一卷;《承神兵书》八卷;《兵机》十五卷;还有一本《兵书要略》,也是十卷本;《用兵撮要》两卷;《兵春秋》一卷;《兽斗亭亭》一卷;《玉帐经》一卷;《三阴图》一卷;《兵法云气推占》一卷;还有《武德图五兵八阵法要》一卷。

这还没完呢!李靖写的《六军镜》三卷;员半千的《临戎孝经》两卷;李淳风的《县镜》十卷;李筌注的《孙子》两卷,他还有本《太白阴经》,十卷;《青囊括》一卷;杜牧注的《孙子》三卷;陈皞注的《孙子》一卷;贾林注的《孙子》一卷;孙鐈注的《吴子》一卷;裴行俭的《安置军营行阵等四十六诀》一卷;李峤的《军谋前鉴》十卷;郭元振的《定远安边策》三卷;吴兢的《兵家正史》九卷。

哎,这古代的兵书真不少!李处祐还写过一本《兵法》,可惜卷子丢了,开元年间左卫中郎将奉诏写的;郑虔的《天宝军防录》也丢了;刘秩的《止戈记》七卷;《至德新议》十二卷;董承祖的《至德元宝玉函经》十卷;李光弼的《统军灵辖秘策》一卷,也有人说是《武记》;裴守一的《军诫》三卷;《裴子新令》两卷,是裴绪写的;韩滉的《天事序议》一卷;韦皋的《开复西南夷事状》十七卷;范传正的《西陲要略》三卷;王公亮的长庆元年上交的《兵书》十八卷,那时候他是商州刺史;《行师类要》七卷;燕僧利正的《长庆人事军律》三卷;李渤的《御戎新录》二十卷;李德裕的《西南备边录》十三卷;最后是杜希全的《新集兵书要诀》三卷。

这么多兵书,够研究好久的了! 感觉古代的军事家们,那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啊!

这是张道古的《兵论》一卷,张道古字子美,是景福年间的进士。 他这儿列了一份兵书目录,一共收录了23家的兵书,60部,319卷。不过,其中有14家的名字没记录下来,从李筌以后的25家,163卷书也没列出来。

接下来是其他的书籍:有史苏的《沈思经》一卷;焦赣的《焦氏周易林》十六卷;京房的《京氏周易四时候》二卷,还有他的《周易飞候》六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错卦》八卷;《逆刺》三卷;费直的《费氏周易逆刺占灾异》十二卷,以及他另外的《周易林》二卷;崔篆的《崔氏周易林》十六卷;郑玄注的《九宫行棋经》三卷;管辂的《周易林》四卷和他的《鸟情逆占》一卷;张满的《周易林》七卷;许峻的《许氏周易杂占》七卷;尚广的《周易杂占》八卷;武氏的《周易杂占》八卷;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二卷和他的《周易五相类》一卷;徐苗的《徐氏周易筮占》二十四卷;伏曼容的《周易集林》十二卷;伏氏的《周易集林》一卷;杜氏的《新易林占》三卷;梁运的《周易杂占筮诀文》二卷;虞翻的《周易集林律历》一卷;郭璞的《周易洞林解》三卷;梁元帝的《连山》三十卷和他的《洞林》三卷;郭氏的《易脑》一卷;《周易立成占》六卷;《易林》十四卷;《周易新林》一卷;《易律历》一卷;《周易服药法》一卷;《易三备》三卷,还有另外三卷;《易髓》一卷;《周易问》十卷;《周易杂图序》一卷;《周易八卦斗内图》一卷,以及另外三卷;《周易内卦神筮法》二卷;《周易杂筮占》四卷;《老子神符易》一卷;《孝经元辰》二卷;《推元辰厄命》一卷;《元辰章》三卷;《元辰》一卷;《杂元辰禄命》二卷;《洴河禄命》二卷;孙僧化的《六甲开天历》一卷;翼奉的《风角要候》一卷。

这可真是个庞大的书单啊,涵盖了兵书和各种关于周易的书籍,从占卜到天文历法,应有尽有。 看来古代的学者们对这些知识领域的研究相当深入,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这其中很多书名现在听起来都挺神秘的,让人好奇它们具体讲的是什么内容。

王琛写了一本书叫《风角六情诀》,还有一本叫《推产妇何时产法》,另外还有《九宫行棋立成》、《禄命书》两卷、《遁甲开山图》等等。

接下来是刘孝恭的著作,他写了《风角鸟情》两卷、《禄命书》二十卷,还有《鸟情占》、《风角》十卷、《九宫经解》三卷、《婚嫁书》两卷、《登坛经》、《太一大游历》两卷、《大游太一历》、《曜灵经》、《七政历》、《六壬历》、《六壬择非经》六卷以及《灵宝登图》。

梁主荣写了十二卷的《光明符》,外加《推二十四气历》和《太一历》。曹氏写了《黄帝式经三十六用》和《玄女式经要诀》。董氏写了《大龙首式经》和《桓公式经》。宋琨写了《式经》、《六壬式经杂占》九卷、《雷公式经》、《太一式经》两卷、《太一式经杂占》十卷、《黄帝式用常阳经》、《黄帝龙首经》两卷、《黄帝集灵》三卷、《黄帝降国》和《黄帝斗历》,以及《太史公万岁历》(司马谈著)和《万岁历祠》两卷。

任氏写了《千岁历祠》两卷和《举百事要略》。张衡写了《黄帝飞鸟历》、《太一飞鸟历》、《太一九宫杂占》十卷、《九宫经》三卷和《堪舆历注》两卷。殷绍写了《黄帝四序堪舆》和《地节堪舆》两卷。伍子胥写了《遁甲文》。信都芳写了《遁甲经》两卷。

葛洪写了《三元遁甲图》三卷,许昉写了《三元遁甲》六卷,杜仲写了《三元遁甲》。荣氏写了《遁甲开山图》两卷,还有很多关于遁甲的书,比如《遁甲经》十卷、《遁甲囊中经》、《遁甲推要》、《遁甲秘要》、《遁甲九星历》、《遁甲万一诀》三卷、《三元遁甲立成图》两卷和《遁甲立成法》三卷。 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关于天文历法、占卜预测之类的。

我手里有一堆书,全是关于算命、风水、占卜之类的。先说几本关于遁甲的书:《遁甲九宫八门图》一本,《遁甲三奇》三本,《阳遁甲》九本,《阴遁甲》九本,《遁甲三元九甲立成》一本。 还有本画着白泽的图谱《白泽图》,以及《武王须臾》两本和几本占卜类的书:《师旷占书》一本,《东方朔占书》一本,《淮南王万毕术》一本。

接下来是关于龟卜和风水方面的书籍,数量不少呢!乐产的《神枢灵辖》十本,好几本不同的《龟经》,分别是柳彦询的《龟经》三本,柳世隆的《龟经》三本,刘宝真、王弘礼、庄道名各一本《龟经》。萧吉的《五行记》五本,还有他写的《五姓宅经》足足二十本!关于墓葬的书也很多,《葬经》两本,还有一套十本的《葬经》。此外还有《葬书地脉经》一本,《墓书五阴》一本,《杂墓图》一本,《墓图立成》一本,《六甲冢名杂忌要诀》两本,郭氏的《五姓墓图要诀》五本,《坛中伏尸》一本,胡君的《玄女弹五音法相冢经》一本,以及《百怪书》一本。

还有几本比较杂的书:《祠灶经》一本,《解文》一本,周宣的《占梦书》三本,还有两本补充的《占梦书》。孙思邈的《龟经》一本,以及他的《五兆算经》一本,《龟上五兆动摇经诀》一本,《福禄论》三本,李淳风的《四民福禄论》三本和他的《玄悟经》三本。

这还没完呢!还有《太一元鉴》五本,《占灯经》一本,《注郑玄九旗飞变》一本,《三元经》一本,《太一枢会赋》一本(玄宗注)。崔知悌的《产图》一本,吕才的《阴阳书》五十三本,数量惊人!还有《广济阴阳百忌历》一本,《大唐地理经》十本(贞观中上)。袁天纲的《相书》七本,《要诀》三本,陈恭钊的《天宝历》两本(天宝中诏定),赵同珍的《坛经》一本,黎幹的《蓬瀛书》三本,贾躭的《唐七圣历》一本,李远的《龙纪圣异历》一本,以及窦维鋈的《广古今五行记》三十本。 真是琳琅满目啊!

这儿有一份古代的书目清单,记录了好多关于算命、占卜、游戏之类的书籍。 首先是关于五行、命理方面的书籍,比如濮阳夏樵子写的《五行志》五卷,还有《禄命人元经》三卷,以及杨龙光写的《推计禄命厄运诗》一卷等等。 这些书名听着就挺玄乎的,感觉能预测人的命运和吉凶祸福。 其中,王希明写的《太一金镜式经》十卷,还是开元年间皇帝下令编写的呢! 僧一行也写了不少书,比如《天一太一经》、《遁甲十八局》和《太一局遁甲经》。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书,比如《五音地理经》、《六壬明镜连珠歌》、《六壬髓经》等等,名字都挺有讲究的。 这些书加起来,关于五行的书籍,总共有六十家的作品,一百六十部,足足六百四十七卷! 不过,名单上也有一些作者的名字没记录下来,还有不少书的作者信息也不完整。

接着是关于一些古代游戏和棋类书籍的记录,比如《投壶经》、《皇博经》、《大小博法》、《大博经行棋戏法》、《小博经》、《博塞经》和《杂博戏》等等,都是关于各种博弈游戏的书籍。 隋炀帝还写过一本叫《二仪簿经》的书,范汪等人还注解过《棋品》,梁武帝也写过《棋评》。 除了这些,还有关于围棋的书,比如《棋势》、《围棋后九品序录》和《竹苑仙棋图》。 关于象棋的书也有好几本,周武帝、何妥、王褒和王裕都写过《象经》。 最后,还有一些关于绘画和工艺的书籍,比如《今古术艺》、《名手画录》、《画后品》和《礼图等杂画》等等,内容涵盖面挺广的。 总而言之,这份书单里记录的书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展现了古代文化的多样性。

汉王元昌画了一幅《汉贤王图》。阎立德画了《文成公主降蕃图》。还有《玉华宫图》和《斗鸡图》。阎立本画了《秦府十八学士图》和著名的《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

范长寿画了《风俗图》和《醉道士图》。王定,贞观尚方令,画了《本草训诫图》。檀智敏,振武校尉,画了《游春戏艺图》。殷雰和韦无忝合作了《皇朝九圣图》。此外还有《高祖及诸王图》和《太宗自定辇上图》。开元时期的人画了《开元十八学士图》。董萼,字重照,开元时期的人,画了《盘车图》。曹元廓画了《后周北齐梁陈隋武德贞观永徽等朝臣图》,还有《高祖太宗诸子图》和《秦府学士图》。武则天当政时,左尚方令画了《凌烟图》。

杨昇画了《望贤宫图》。还有幅《安禄山真》不知道是谁画的。张萱画了《少女图》、《乳母将婴儿图》、《按羯鼓图》和《秋千图》,都是开元馆画直的作品。谈皎画了《武惠妃舞图》、《佳丽寒食图》和《佳丽伎乐图》。韩干画了《龙朔功臣图》、《姚宋及安禄山图》、《相马图》和《玄宗试马图》,以及《宁王调马打球图》。这幅《宁王调马打球图》是大梁人,太府寺丞画的。陈宏画了《安禄山图》和《玄宗马射图》,还画了《上党十九瑞图》,他是永王府长史。王象画了《卤簿图》。田琦,字德平子,汝南太守,画了《洪崖子橘木图》。窦师纶,字希言,太宗秦王府谘议、相国录事参军,封陵阳公,画了《内库瑞锦对雉斗羊翔凤游麟图》。韦鶠,字銮子,画了《天竺胡僧渡水放牧图》。周昉,字景玄,画了《扑蝶》、《按筝》、《杨真人降真》、《五星》等图,每幅都是一卷。

最后,还有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十卷,以及姚最著的《续画品》一卷。

裴孝源写了一本叫《画品录》的书,只有一卷,记载的是贞观和显庆年间的事情,他是中书舍人。顾况也写了一本关于绘画的书,叫《画评》,只有一卷。朱景玄写的《唐画断》有三卷,他是会昌人。窦蒙的《画拾遗》就比较可惜了,现在已经失传了。吴恬,字建康,是青州人,他还有一名叫做玢,他的《画山水录》也失传了。

接下来是关于射箭的书:王琚的《射经》一卷,张守忠的《射记》一卷,任权的《弓箭论》一卷,上官仪的《投壶经》一卷。王积薪写了一本《金谷园九局图》,只有一卷,他是开元时期的待诏。

关于棋类和博弈的书有:韦珽的《棋图》一卷,吕才的《大博经》两卷,董叔经的《博经》一卷,他是贞元年间上交的。李郃,字中玄,曾任贺州刺史,他写了《骰子选格》三卷。 这些杂七杂八的艺术类书籍,一共十一家作者,二十部书,总共一百四十二卷。不过,还有八位作者的名字已经失传了,张彦远之后的一百一十七卷书的作者信息也没有记录在案。

何承天和徐爰分别整理汇编了《皇览》,何承天版有一百二十二卷,徐爰版有八十四卷。刘孝标的《类苑》有一百二十卷,刘杳的《寿光书苑》有两百卷,徐勉的《华林遍略》有六百卷,祖孝征等人合著的《脩文殿御览》有三百六十卷,虞绰等人合著的《长洲玉镜》有两百三十八卷,诸葛颍的《玄门宝海》有一百二十卷,张氏的《书图泉海》有七十卷,《要录》六十卷,《检事书》一百六十卷,《帝王要览》二十卷,《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目》十二卷。

最后一本《目》是由好多人一起编撰的,包括右仆射高士廉、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中书令杨师道、兼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彦相、国子司业朱子奢、博士刘伯庄、太学博士马嘉运、给事中许敬宗、司文郎中崔行功、太常博士吕才、秘书丞李淳风、起居郎褚遂良、晋王友姚思廉、太子舍人司马宅相等等,他们在贞观十五年奉诏撰写完成的。

许敬宗他们编写了《摇山玉彩》五百卷,还有《累璧》四百卷和《目录》四卷,这套书在龙朔元年献给了皇帝。 另外,许敬宗和李义府奉皇帝之命,在武德内殿编撰了《东殿新书》二百卷,这本书从《史记》到《晋书》,都删去了繁琐的文字,龙朔元年进献,高宗皇帝还亲自写了序言。

欧阳询参与编写的《艺文类聚》有一百卷;虞世南的《北堂书钞》有一百七十三卷;张大素的《策府》有五百八十二卷;武则天自己编撰的《玄览》有一百卷;还有规模宏大的《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以及它的目录十三卷,这本书在开成初年改名为《海内珠英》,后来武则天改动过的字又都恢复了原样。参与编撰《三教珠英》目录的作者阵容非常强大,包括张昌宗、李峤、崔湜、阎朝隐、徐彦伯、张说、沈佺期、宋之问、富嘉篸、乔侃、员半千、薛曜等等。

孟利贞写了《碧玉芳林》四百五十卷和《玉藻琼林》一百卷;王义方写了《笔海》十卷;还有《玄宗事类》一百三十卷和《初学记》三十卷,后者是张说为了教育诸位皇子而编写的,参与编撰的还有徐坚、韦述、余钦、施敬本、张烜、李锐、孙季良等人。是光乂(开元末年被赐姓齐)编著了《十九部书语类》十卷;刘秩的《政典》有三十五卷;杜佑的《通典》二百卷;苏冕的《会要》四十卷;《续会要》四十卷,由杨绍复、裴德融、崔瑑、薛逢、郑言、周肤敏、薛廷望、于珪、于球等人撰写,崔铉负责监修。

陆贽写了《备举文言》二十卷;刘绮的《庄集类》一百卷;高丘的《词集类略》三十卷;最后,陆羽的《警年》十卷。

张仲素写了一本叫《词圃》的书,一共十卷,他是元和年间的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元稹写了本《元氏类集》,足足三百卷呢!白居易也写了一本,叫《白氏经史事类》,三十卷,也叫《六帖》。王洛宾写了本《王氏千门》,四十卷。

于立政的《类林》十卷,郭道规的《事鉴》五十卷,马幼昌的《穿杨集》四卷,都是分类的书籍。盛均写的《十三家贴》,他叫盛均,字之材,是泉州南安人,后来做了昭州刺史。这本书是补充白居易《白氏六帖》不足的地方写的,可惜现在卷子都丢了。窦蒙,国子司业,写了本《青囊书》,十卷。韦稔的《瀛类》十卷,还有《应用类对》和高测的《韵对》各十卷。温庭筠的《学海》三十卷,王博古的《脩文海》十七卷,李途的《记室新书》三十卷,孙翰的《锦绣谷》五卷,张楚金的《翰苑》七卷,皮日休(字袭美,咸通年间太常博士)的《鹿门家钞》九十卷,刘扬名的《戚苑纂要》十卷,《戚苑英华》十卷(袁说重修)。

这些分类的书籍,一共十七家,二十四部,七千二百八十八卷。不过,还有三家作者名字没记载下来,还有王义方以下的三十二家,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也没记录在册。

除了这些类书,还有很多关于针灸的书籍:皇甫谧的《皇帝三部针经》十二卷,张子存的《赤乌神针经》一卷,《黄帝针灸经》十二卷,《黄帝杂注针经》一卷,《黄帝针经》十卷,《玉匮针经》十二卷,《龙衔素针经并孔穴虾蟆图》三卷,《徐叔向针灸要钞》一卷,《黄帝明堂经》三卷,《黄帝明堂》三卷,杨玄注的《黄帝明堂经》三卷,《黄帝内经明堂》十三卷,《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藏图》一卷,曹氏的《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十二卷,秦承祖的《明堂图》三卷,《明堂孔穴》五卷,秦越人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全元起注的《黄帝素问》九卷。

我这里有一堆医书,都是些珍贵的医典!首先是关于经脉的,有灵宝注的《黄帝九灵经》十二卷、《黄帝甲乙经》十二卷、《黄帝流注脉经》一卷、《三部四时五藏辨候诊色脉经》一卷,还有《脉经》十卷,以及另外两卷补充的。此外,还有徐氏的《脉经诀》三卷,王子颙的《脉经》二卷,歧伯的《灸经》一卷,雷氏的《灸经》一卷,《五藏诀》一卷和《五藏论》一卷,还有贾和光的《铃和子》十卷。

关于内经的,有王冰注的《黄帝素问》二十四卷,以及王冰写的《释文》一卷(王冰号称启元子)。还有杨上善注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和《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以及甄权的《脉经》一卷,《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米遂也写了一本《明堂论》一卷。总的来说,这些关于经脉和明堂的医书,一共十六家,三十五部,二百三十一卷。不过,其中有十六家的名字没记录下来,甄权之后的两家也没详细记载,一共少了七卷。

接下来是本草类的书籍。有《神农本草》三卷,雷公集撰的《神农本草》四卷,《吴氏本草因》六卷(作者是吴普),《李氏本草》三卷,原平仲的《灵秀本草图》六卷,殷子严的《本草音义》二卷,《本草用药要妙》九卷,《本草病源合药节度》五卷,《本草要术》三卷,《疗痈疽耳眼本草要妙》五卷,《桐君药录》三卷,徐之才的《雷公药对》二卷,僧行智的《诸药异名》十卷,《药类》二卷,《药目要用》二卷,《四时采取诸药及合和》四卷,《名医别录》三卷,吴景的《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作者是巢元方),徐嗣伯的《杂病论》一卷,以及他的《徐氏落年方》三卷。

最后是一些养生和方剂类的书籍。有《彭祖养性经》一卷,张湛的《养生要集》十卷,《延年秘录》十二卷,秦承祖的《药方》四十卷,吴普集的《华氏药方》十卷(作者是华佗),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六卷,梁武帝的《坐右方》十卷,以及《如意方》十卷。 这些医书加起来可真不少啊!

陶弘景写了《神农本草》的注释,一共七卷;还写了《效验方》十卷;以及《补肘后救卒备急方》六卷;还有《太清玉石丹药要集》三卷和《太清诸草木方集要》三卷。 隋炀帝下令编纂的《四海类聚单方》有十六卷。

王叔和的著作包括《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和《伤寒卒病论》十卷。《阮河南方》(作者是阮炳)有十六卷;尹穆编纂的《范东阳杂药方》(范汪的药方)有一百七十卷,好多啊! 还有胡洽写的《胡居士治百病要方》三卷;徐叔向写了《杂疗方》二十卷和《体疗杂病方》六卷;另外还有《脚弱方》八卷、《解寒食方》十五卷和《阮河南药方》十七卷。

褚澄的《杂药方》有十二卷,陈山提的《杂药方》有十卷,谢泰的《黄素方》有二十五卷,孝思的《杂汤丸散方》有五十七卷,谢士太的《删繁方》有十二卷,徐之才写了《徐王八代效验方》十卷和《家秘方》三卷。范世英的《千金方》三卷,姚僧垣的《集验方》十卷,陈延之的《小品方》十二卷,苏游的《玄感传尸方》一卷和《太一铁胤神丹方》三卷。

还有《俞氏治小儿方》四卷和俞宝的《小女节疗方》一卷;僧僧深的《集方》三十卷,僧鸾的《调气方》一卷;龚庆宣的《刘涓子男方》十卷;甘浚之和甘伯齐分别写了《疗痈疽金疮要方》,前者十四卷,后者十二卷。此外还有《杂药方》六卷、《杂丸方》一卷、《名医集验方》三卷、《百病膏方》十卷、《杂汤方》八卷、《疗目方》五卷、《寒食散方并消息节度》二卷、《妇人方》三十卷(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十卷)和《少女方》、《少女杂方》各十卷和二十卷。 规模最大的要数《类聚方》,足足有二千六百卷!

最后,还有《种芝经》九卷、《芝草图》一卷以及诸葛颍的《淮南王食经》一百三十卷。

我这里有一大堆关于吃的和养生的书,种类可多了!首先,《音》有十三卷,专门讲各种食材的声音吧,估计是用来辨别真伪的。然后是《食目》十卷,这应该是一本食谱目录,列举了各种菜肴。

接着是几本食经,卢仁宗的《食经》三卷,崔浩的《食经》九卷,竺暄的《食经》四卷,还有另外十卷不知名的食经。再有赵武的《四时食法》一卷,以及《太官食法》一卷和《太官食方》十九卷,这些都是宫廷菜谱吧,想想就流口水!还有《四时御食经》一卷,这应该是皇帝一年四季的御膳食谱了。

除了这些,还有不少关于神仙服食和炼丹的书,比如抱朴子的《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冲和子的《太清璿玑文》七卷,《太清神丹中经》三卷,以及另一本《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和《太清诸丹药要录》四卷。京里先生的《金匮仙药录》三卷,还有《神仙服食经》十二卷、《神仙药食经》一卷、《神仙服食方》十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以及《服玉法并禁忌》一卷和《寒食散论》二卷,这些书估计都跟养生和长生不老有关。葛仙公录的《狐子方金诀》二卷和《狐子杂诀》三卷,明月公的《陵阳子秘诀》一卷,黄公的《神临药秘经》一卷和《黄白秘法》一卷,这些书名听起来就神秘兮兮的。此外,还有二十卷不知名的书,以及葛氏的《房中秘术》一卷和冲和子的《玉房秘诀》十卷(张鼎)。

最后,还有很多关于本草的书籍。比如《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二十卷,《图经》七卷(显庆四年,英国公李勣、太尉长孙无忌、兼侍中辛茂将、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许敬宗、礼部郎中兼太子洗马弘文馆大学士孔志约、尚药奉御许孝崇胡子彖蒋季璋、尚药局直长蔺复珪许弘直、侍御医巢孝俭、太子药藏监蒋季瑜吴嗣宗、丞蒋义方、太医令蒋季琬许弘、丞蒋茂昌、太常丞吕才贾文通、太史令李淳风、潞王府参军吴师哲、礼部主事颜仁楚、右监门府长史苏敬等撰)。孔志约的《本草音义》二十卷,苏敬的《新脩本草》二十一卷和《新脩本草图》二十六卷,以及《本草音》三卷。这些书都是关于草药的,内容非常丰富,参与编写的人也很多,都是当时有名的大臣和学者。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些医书,好多好多啊!《本草图经》七卷,这可是个大部头;还有甄立言(也有人说是甄权)写的《本草音义》七卷,以及他写的《本草药性》三卷,这都是研究草药的经典著作。 另外还有《古今录验方》五十卷,这可真是个大宝库,里面收录了各种各样的方子。

孟诜写的《食疗本草》三卷,还有他的《补养方》三卷,都是讲怎么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的。 再看看,还有《必效方》十卷,宋侠的《经心方》十卷,以及崔行功的《崔氏纂要方》十卷,这些都是临床常用的方剂集。 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一卷,专门讲治疗骨蒸病的灸法;王方庆的《新本草》四十一卷和《药性要诀》五卷,也是本草学方面的权威著作。 还有很多实用的小册子,比如《袖中备急要方》三卷、《岭南急要方》二卷,以及《针灸服药禁忌》五卷,这些都方便医生随时查阅。

李含光也写了一本《本草音义》二卷,和甄权的那本名字一样,但内容肯定不一样。陈藏器在开元时期写的《本草拾遗》十卷,补充了很多新的药材信息。 郑虔的《胡本草》七卷,专门介绍西域的草药。 当然,咱们不能忘了孙思邈的巨著:《千金方》三十卷、《千金髓方》二十卷和《千金翼方》三十卷,还有他写的《神枕方》一卷。 这些都是中医的瑰宝啊! 此外,还有《医家要妙》五卷,以及一本失名的《杨太仆医方》一卷(天授二年上呈)。

卫嵩的《医门金宝鉴》三卷,许咏的《六十四问》一卷,段元亮写的《病源手镜》一卷,伏适的《伏氏医苑》一卷,甘伯宗的《名医传》七卷,王超的《仙人水镜图诀》一卷(贞观时期的人写的),吴兢的《五藏论应象》一卷,裴琎的《五藏论》一卷,刘清海的《五藏类合赋》五卷,裴王廷的《五色傍通五藏图》一卷,张文懿的《藏府通元赋》一卷,段元亮还写了《五藏镜源》四卷,喻义纂的《疗痈疽要诀》一卷,《疮肿论》一卷,沈泰之的《痈疽论》二卷,青溪子的《万病拾遗》三卷和《消渴论》一卷、《脚气论》三卷,李暄的《岭南脚气论》一卷和《方》一卷,还有一本《脚气论》(苏鉴、徐玉等人编集的),郑景岫的《南中四时摄生论》一卷,苏游的《铁粉论》一卷,陈元(太原少尹)的《北京要术》一卷,以及司空舆(大中时期商州刺史)的《发焰录》一卷。 这些书,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真是浩如烟海啊!

首先,咱们来看看这堆医书,好多啊!第一本是《道光通元秘要术》,三卷,作者是谁现在已经不知道了,只知道是咸通年间的人。

接下来是《乾宁晏先生制伏草石论》,六卷,晏先生,估计是个官儿吧。然后是江承宗的《删繁药咏》,三卷,说是凤翔节度使那儿来的。还有玄宗皇帝的《开元广济方》,五卷,这可是皇家御医的方子啊!刘贶的《真人肘后方》三卷,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四十卷,以及他的另一本书《外台要略》十卷,这王焘可真能写!德宗皇帝也来凑热闹,《贞元集要广利方》五卷。陆贽的《陆氏集验方》十五卷,贾耽的《备急单方》一卷,薛弘庆的《兵部手集方》三卷,说是兵部尚书李绛传下来的。薛弘庆,大和年间河中少尹。

还有薛景晦的《古今集验方》十卷,元和年间刑部郎中,后来被贬到道州当刺史了。刘禹锡也写过医书,《传信方》两卷。崔玄亮的《海上集验方》十卷,杨归厚的《杨氏产乳集验方》三卷,这杨归厚元和年间还是左拾遗呢,后来被贬到凤州当司马,又到虢州当刺史,方子一共九百一十一。郑注的《药方》一卷,韦宙的《韦氏集验独行方》十二卷,张文仲的《随身备急方》三卷,苏越的《群方秘要》三卷,李继皋的《南行方》三卷,白仁叙的《唐兴集验方》五卷,包会的《应验方》一卷,许孝宗的《箧中方》三卷,梅崇的《献方》五卷,姚和众的《童子秘诀》三卷和《众童延龄至宝方》十卷,孙会的《婴孺方》十卷,邵英俊的《口齿论》一卷和《排玉集》两卷(都是关于口腔的方子)。

李昭明的《嵩台集》三卷,阳晔的《膳夫经手录》四卷,严龟的《食法》十卷,这严龟,震之后当过镇西军节度使,昭宗时期还在汴州宣慰。

总的来说,这些医书加起来,一共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不过,其中有三十八家的作者名字都没留下,还有五十五家,一共四百八卷,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真是浩如烟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