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义玄是贝州武城人。隋朝大业年间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去投奔李密,但李密没用他。后来,河内有个贼头子叫黄君汉,在给李密守柏崖城。崔义玄看到一群老鼠渡河,还发现他的槊(一种长兵器)的刃上刻着华美的纹饰,就说:“这是王敦灭亡的征兆啊!”于是他就劝说黄君汉把城池献出去投降。结果黄君汉被封为怀州刺史、行军总管,而崔义玄当上了他的司马。

后来,王世充的手下高毗来攻打河内,崔义玄打败了他,还收复了很多被占领的屯堡。黄君汉把抢来的妇女、财物分给将士们,崔义玄却坚决不要。因为立下大功,他被封为清丘县公。唐太宗讨伐王世充的时候,多次采纳了崔义玄的计策。东都平定后,崔义玄被升为隰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初年,他又先后担任左司郎中、兼韩王府长史。他和王友孟神庆的志向不太一样,但他们都因为为人正直而得到重用。

永徽年间,崔义玄升迁到婺州刺史。那时候,睦州有个女人叫陈硕真起兵造反。起初,陈硕真自称要成仙,跟乡邻告别,有人说她这是骗人的,后来果然被抓住了,但朝廷下令释放了她,没有追究。结果,她的姻亲章叔胤却胡说八道,说陈硕真从天上回来了,变成了男人,能役使鬼怪,还到处迷惑人心,以此来聚集力量。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封章叔胤为仆射,攻破睦州,又攻打歙州,到处烧杀抢掠,还派人包围婺州。崔义玄带兵抵抗,他的士兵们却议论纷纷,说陈硕真有神灵保佑,谁要是敢惹她,全家都会被灭掉,大家都很害怕,不肯打仗。这时,司功参军崔玄籍说:“仗着正义的名义起兵,尚且不一定成功;这不过是个妖人作乱,不可能长久。”崔义玄于是任命崔玄籍为先锋,自己统领大军随后跟进。

到了下淮戍,他们抓获了陈硕真的几十个探子。有一天,一颗星星坠落在陈硕真的营地,崔义玄说:“贼寇必定要灭亡了!”第二天早晨,崔义玄率兵猛攻,有些士兵想用盾牌挡住自己,崔义玄说:“堂堂刺史竟然躲避邪祟,还有谁敢拼命?”于是下令把盾牌都扔掉。将士们因此奋勇作战,斩杀数百人,俘虏了一万多人。叛乱平定后,崔义玄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崔义玄精通经学,对古代经书中一些前人有疑问的地方,或者读音不通的地方,他都会参考各种书籍,仔细分析,加以纠正。高宗皇帝下诏让他和博士们一起讨论《五经》的义理。

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义玄夸赞皇帝英明果断,后来又按照武则天的旨意,把长孙无忌他们给收拾了。最后他在蒲州刺史的位子上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他幽州都督的官职,谥号为“贞”。武则天当政后,又追赠他扬州大都督,并且给他的家里赏赐了二百户实封户。

他儿子神基继承了他的爵位。神基在长寿年间,当上了司宾卿、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来被那些狠毒的官员陷害,被流放到岭南。中宗即位初期,神基又逐渐被启用,当上了大理卿。

神基的弟弟神庆,考中了明经,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官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莱州刺史。后来回到朝廷,在亿岁殿当值,办事很合武则天的意。后来因为神庆在各地做官政绩出色,而且他父亲对武则天有功劳,武则天就提拔他当了并州长史,还特意说:“并州是我的家乡,驻扎的军队很多,以前的长史都是尚书级别的官员担任,现在我任命你,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如此看重你。” 武则天还亲自给他画了巡查路线图,算好日子才让他上任。神庆刚到并州,朝廷就下令要改钱币制度,州县都开始执行,结果没多久物价就飞涨,商人百姓都慌乱起来。神庆查明了原因,向朝廷报告,原来是一些奸商在从中作梗。武则天很高兴,下令嘉奖了他。 一开始,并州因为汾水被隔成东西两个城,神庆把两座城墙连起来,合二为一,每年节省了数千名守卫士兵。后来神基被关进监狱,神庆赶紧跑到京城告状,见到了武则天。武则天把神基的案卷给他看,神庆为哥哥申辩,最后让神基免于一死,但是也被贬官为歙州司马。

在长安,崔神庆官职一路升迁,做到礼部侍郎,多次上书陈述政事。后来又升任太子右庶子,被封为魏县子。那时候,突厥使者来朝拜见,太子也需要上朝,有关部门就发文给东宫,要召太子进宫。神庆就进谏说:“五品以上的官员佩带龟符,本来就是为了防止假借诏令征召的欺骗行为,官员拿出龟符来验证,更何况是太子呢?古代召见太子要用玉契,这正是慎重防范问题的体现,不可不察。凡事都要在问题萌芽之前就考虑到,这样才能避免以后的悔恨。现在太子和皇上住在不同的宫殿,如果不是朝会或朔望日,就单独召见太子,请下发墨敕和玉契吧。”皇上准奏了。不久,皇上又下诏令,让神庆和詹事祝钦明轮流在东宫侍读。后来神庆做到司刑卿,曾经弹劾张昌宗,但处理得比较宽松,没有彻底查清。神龙初年,张昌宗被处死,神庆因此被流放钦州,最后死在那里。后来五王获罪,那些因为张昌宗被流放的人,都得到了皇上的赦免,神庆也追赠幽州都督。

崔神庆的儿子崔琳,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开元年间,他和高仲舒同时担任中书舍人。侍中宋璟非常器重他,每当遇到问题需要请教时,总是说:“古代的事情问仲舒,现代的事情问琳,还有什么疑问呢?”崔琳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太子少保。天宝二年去世,秘书监潘肃听到这个消息,悲伤地哭泣着说:“这是古人所说的遗爱啊!”崔琳的长子崔俨,是谏议大夫。

崔家兄弟众多,经常有几十个族人一起从兴宁里去大明宫朝见皇上,车马旌旗,浩浩荡荡,十分壮观。每年逢年过节,崔琳在家宴请宾客,他把笏板摆在一张榻上,笏板堆积如山,可见他官职之高,人脉之广。崔琳和他的弟弟太子詹事崔珪、光禄卿崔瑶,都位列朝廷显赫官员,世人称他们为“三戟崔家”。开元、天宝年间,崔家宗族中没有发生过任何丧事。当初,玄宗皇帝每次要任命宰相,都会先把人选的名字写在纸上,有一天,他写下了崔琳等人的名字,然后用金瓯盖住。这时太子进来了,皇帝说:“这是宰相的人选,你们觉得怎么样?猜猜看,是谁?”然后赐酒给太子。太子说:“难道不是崔琳和卢从愿吗?”皇帝说:“正是。”然后赐酒给太子。当时崔琳和卢从愿都有宰相之才,皇上多次想任命他们为宰相,但考虑到他们家族势力太大,担心会结党营私,最终没有任用他们。

杨再思,河南原武人,考中明经,为人奸诈却聪明。一开始,他被任命为玄武尉,奉命到京城办事,住在旅馆里,结果衣物钱财被偷了。杨再思遇到了小偷,小偷窘迫地向他道歉。杨再思说:“你一定是太穷了才这样做的。我的包里没什么重要的东西,你留下这些,其他的就拿走吧。” 他当时没告诉别人这件事,只是自己借钱把损失补上了。后来他一路升迁,做到天官官员外郎,又历任左肃政御史中丞。

延载初年,他被提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还兼任左肃政御史大夫,被封为郑县侯,之后又升任内史。当了十几年宰相,他总是阿谀奉承,讨好权贵,从不举荐人才。皇上喜欢谁,他就夸谁;皇上讨厌谁,他就诋毁谁。他做事小心谨慎,毕恭毕敬,从不触怒别人。有人问他:“你官位这么高,为什么总是这样委曲求全?”他回答说:“这世道太难了,正直的人往往先遭殃。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能保住性命呢?” 有一次,天下大旱,他下令关闭城门来祈雨。杨再思上朝的时候,一辆车子陷进了泥泞里,牛拉不动,他生气地说:“这个糊涂宰相不会调和阴阳,却只顾着关城门,害得我出行这么艰难!”杨再思派人去告诉他:“你的牛本身就力气小,不能只怪宰相。”

张昌宗犯了事,司刑少卿桓彦范弹劾他,要免去他的官职。张昌宗向武则天告状,武则天想为他开脱,就问宰相们:“张昌宗对国家有功劳吗?”杨再思说:“张昌宗为陛下炼丹,陛下吃了之后病就好了,这就是有功劳。”武则天很高兴,张昌宗官复原职。从那以后,天下人都看重桓彦范,看不起杨再思。左补阙戴令言写了一首诗《两脚狐》来讽刺他,杨再思很生气,把戴令言贬到长社做县令,士人们更加议论纷纷。

张昌宗的哥哥,司礼少卿张同休,邀请百官到他的寺庙里赴宴。酒喝多了,他开玩笑说:“你的脸看起来像高丽人。”杨再思很高兴,连忙剪下草叶插在帽子上,又披上紫袍,跳起了高丽舞,动作还算协调,满座的人都嘲笑他。张昌宗因为长得漂亮受宠,杨再思总是说:“有人说六郎(指张昌宗)像莲花,不对;应该说莲花像六郎才对。”他这种巧妙的谄媚和无耻,就是这样。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检校右庶子。

中宗当皇帝后,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同时担任中书门下三品官、京师留守,被封为弘农郡公,还兼任扬州长史,并代理中书令。后来又改任侍中,被封为郑国公,朝廷还赐给他三百户的实封,并且让他担任了为顺天皇后奉上册宝的使者。 武三思诬陷王同晈,武三思和李峤、韦巨源一起审理此案,想方设法让王同晈死,大家都觉得很冤枉。 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中书令,负责修撰国史。 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仍然是三品官。他去世后,朝廷追赠他特进、并州大都督的官职,把他葬在乾陵旁边,谥号为“恭”。

他弟弟季昭,通过茂才考试进入仕途,担任殿中侍御史。武则天诛杀了驸马都尉薛绍,薛绍的哥哥薛顗担任齐州刺史,朝廷命令季昭去查办薛顗,但查不出什么罪证。后来武则天发怒了,就把季昭贬到沙州。后来大赦天下,季昭被赦免回朝,担任怀州司马。

窦怀贞,字从一,是宰相窦德玄的儿子。他年轻的时候就行为乖张,穿着打扮简朴,从不追求奢华的生活。 他当官做到清河县令,政绩很好。后来又升迁为越州都督、扬州长史。

神龙年间,他升任左御史大夫,同时代理雍州长史。 有一次年终的时候,中宗晚上设宴款待近臣,对他说:“听说你妻子去世了,现在想续弦吗?”窦怀贞连连点头答应。 没多久,宫中宝扇遮挡着卫士,出来一个穿着翟衣的人,原来是韦后的乳母王氏,也就是所谓的莒国夫人,是个蛮族女子。窦怀贞毫不犹豫地娶了她。 他还为了避讳韦后的先名,用字称呼她。 世人都称他为“阿赩”(韦后的乳名),窦怀贞每次去宫里奏事,奏章上都自称“皇后阿赩”,有人甚至叫他“国赩”,他一点也不觉得羞愧,以此讨好韦后。 当时政令混乱,很多没有资格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当上了御史,有人开玩笑说:“御史台里御史多了,县里的事情办得了吗?”窦怀贞回答说:“以后会办的。”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好的官员都在,等他们侥幸升迁了,自然就办得了。” 听到的人都笑了。 他还依附宗楚客、安乐公主等人以求得高官厚禄,被当时的士大夫们所唾弃,名声彻底臭了。 韦后败落后,他杀了妻子献上首级,被贬为濠州司马,后来又被贬到益州长史,才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景云年间,他一开始被任命为殿中监,没多久就升迁为左御史大夫,又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被封为中山县公。后来又升任侍中。正赶上太平公主专权,怀贞就巴结她,每天下了班就跑去公主府,听候差遣,满足公主的各种要求。睿宗要为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修建道观,耗费巨大,很多人上书反对,只有怀贞极力劝说,还亲自督促工程。他族弟韦鍌劝他说:“你身居高位,应该考虑如何辅佐天子,提出好的建议,改正错误,而不是去管那些修建道观的琐事,跟工匠们混在一起,让天下人怎么看你呢?”怀贞没理他,反而更加卖力地督促工程。当时就有人说:“前面修道观,后面国家就出事;后面当了县丞,前面修建的观就出事了。”意思是说,他事事都听太平公主的,就像公主的属下一样。

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半年,什么事也没干成,皇帝在承天门召见他,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不久,他和李日知、郭元振、张说都被罢免了官职。后来他又当上了左御史大夫。那一年,他犯了左执法(犯了左边的执法官的忌讳),算命先生又说他要遭殃,他非常害怕,就上表请求去做安国寺的奴隶,但没被允许。一年多后,他又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太子詹事,还负责修撰国史。后来又担任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玄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左仆射,封为魏国公。后来他跟太平公主一起谋反,失败后投水自尽,尸体被打捞上来后还被鞭尸,并且改姓毒氏。但他生前所得的俸禄都分给了亲戚,自己一点也没留下,死的时候家里只有几石粗米。

他这个人很会阿谀奉承,善于巴结权贵,宦官当权时,他更是唯唯诺诺,毕恭毕敬。有时候,他遇到一些没留胡须的人,也会错当成宦官行礼。监察御史魏传弓看不惯中官辅信义的奸诈行为,想弹劾他,怀贞说:“他是安乐公主信任的人,怎么能处罚他呢?”魏传弓说:“朝廷的纲纪败坏了,就是因为这些人。今天杀了他们,明天再杀,我一点也不后悔!”怀贞还是极力阻止他。这个魏传弓是巨鹿人,是个正直忠诚的人,最后当上了司农丞。

怀贞的堂弟韦兢,字思慎,通过明经考试,当过英王府参军和尚乘直长。后来调任郪县令,他修缮驿站和道路,还制定了冠婚丧祭的礼仪制度,百姓都很感激他。

宗楚客,字叔敖,祖上是南阳人。他曾祖父宗丕,在后梁当过弘农太守,后梁灭亡后去了隋朝,住在河东汾阴,所以后来就成了蒲州人。他爸爸宗岌,在魏王李泰手下做事,还跟谢偃他们一起写过《括地志》这本书。

宗楚客是武则天的堂兄子,个子高高的,足足有六尺八寸,长得又白净又帅,还留着漂亮的胡子。他考中了进士,后来一步步升官,做到户部侍郎。他哥哥宗秦客,在垂拱年间,劝武则天造反,后来官做到内史,他弟弟宗晋卿则管着羽林军。后来兄弟俩都因为贪污受贿被发配到岭南。一年多以后,哥哥宗秦客死了,宗楚客他们才被赦免回来。没多久,他又当了夏官侍郎,还兼任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可是个非常高的官职。

他和武懿宗关系不好,有一次武则天赏赐他材料让他修建府邸,他建得特别奢华,超过了规矩,被武懿宗告发,结果从文昌左丞被贬到播州当司马,他弟弟宗晋卿也被发配到峰州。后来他慢慢升官,做到豫州长史,然后又当了少府少监、岐州刺史和陕州刺史。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当上了夏官侍郎,还兼任凤阁鸾台平章事。结果因为纳了邵王家的歌女为妾,他又被贬到原州当都督。

神龙年间,他当上了太仆卿,还被封为郢国公。武三思把他拉拢过来,让他当兵部尚书,还让他的弟弟宗晋卿当将作大匠。后来李显的儿子节愍太子造反失败,逃到鄠县被杀,他的脑袋还被用来祭奠武三思等人的灵柩,这事儿还是宗楚客提议的呢!之后,他又升官了,做到同中书门下三品。韦后和安乐公主都很信任他,他和纪处讷是一伙的,当时人们都管他们叫“宗纪”。

公元708年,皇上给突厥的娑葛封了个金河郡王的爵位。结果,娑葛手下的几个头头,阙啜、忠节、赂楚客等等,都被皇上给撤职了。娑葛心里很不爽,就带兵跑到边境闹事,准备找麻烦。

这时,监察御史崔琬上朝弹劾说:“楚客和处讷这两个人,专权跋扈,根本没把皇上放在眼里,还跟外国勾结,给国家招来怨恨;晋卿更是贪赃枉法,嚣张跋扈。我请求把他们三个都抓起来,交给三司审判!” 按照当时的规矩,大臣要是被御史弹劾了,就得赶紧走出去,在朝堂上等着受罚。 楚客一听,顿时脸色铁青,大声喊冤:“我一向忠心耿耿,却被崔琬诬陷!”

皇上中宗皇帝当时拿不定主意,没办法彻底解决这事儿,就让崔琬跟楚客、处讷这哥几个私下里好好谈谈,尽量化解矛盾。所以,后世的人都说这位皇帝是“和事天子”。 没多久,崔琬就被升职了,当上了中书令。后来韦氏家族垮台了,崔琬和晋卿一起被处死了。

楚客这个人挺精明的。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有个叫吐敦的突厥部落首领投降了朝廷,他们的部落地在平夏。后来边境来了紧急军报,说吐敦反叛了。楚客当时是兵部员外郎,武则天召见他询问对策。楚客说:“我以前跟吐敦聊过,他为人忠厚老实,而且朝廷对他有恩,他不可能反叛。他侄子默子,这个人狡猾狠毒,跟吐敦关系不好,现在说吐敦叛乱,我怀疑是默子搞的鬼,不过他也没那个本事。”没过多久,夏州就上报说默子劫持了部落往北逃窜,结果被夏州的军队和吐敦一起抓住了。

后来张仁亶建议修建三座城池,有人反对,只有楚客说:“这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大好事啊!” 但他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他曾经怂恿右补阙赵廷禧向武则天献媚,说了一大堆吉利话,意思是:唐朝的天下,应该延续周朝的基业,延续一百代。陛下您继承了母亲的皇位,周朝和唐朝统一了,这其中有八个预兆:天皇两次把您封为周王,这是周朝兴盛唐朝的征兆;天后立了文王庙;唐朝的《洛水图》上写着“永昌帝业”;还有预言说“百代不移宗”;孔子说过“百世继周”;《桑条韦歌》预言二圣在位九十八年,子孙相承九十八代;二月出现五彩祥云,天象祥和;六月初九,宫中出现了瑞蒜。从则天皇后算起是一代,圣朝是二代,之后子孙相承九十八代,正好一百代,唐朝的国运将延续三千多年。武则天听了非常高兴,提拔楚客当了延禧谏议大夫。 明眼人都知道楚客他们这是在欺骗神灵,蒙蔽皇帝,迟早要出大问题。

楚客还私下跟他的同伙说:“我以前官小的时候,最羡慕宰相;现在当了宰相,又想当皇帝,只要一天当皇帝就够了。”虽然表面上巴结韦氏家族,实际上却暗中图谋不轨,最终因此而失败。

晋卿长得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声音像钟一样洪亮。虽然没怎么读书,但为人豪爽洒脱。垂拱年间,武则天重用他,宫殿苑囿、马厩、内外各种工程,他都负责统筹。开凿中岳庙,建造明堂,铸造九鼎,这些工程都有他的功劳。

纪处讷是秦州上邽人,长得高大威猛,胡子老长,能有几尺那么长。他老婆是武三思他老婆的姐姐,所以他跟武三思关系特别好,走得很近。靠着这层关系,纪处讷升官当上了太府卿。神龙元年夏天,大旱,粮食价格飞涨,皇帝中宗召集群臣商议怎么救济百姓。武三思知道了这事儿,就偷偷地暗示太史迦叶志忠上奏说:“今晚摄提星进入太微垣,靠近了皇帝的座位,这是上天给天子和大臣沟通的信号,预示着有人要献上忠诚的建议。”皇帝信了,就下诏书褒奖,赏赐纪处讷一套衣服和六十匹锦缎,还把他和楚客一起提升为三品官员,让他当了侍中。后来,纪处讷被杀头了。

祝钦明,字文思,是京兆府始平人。他爸爸祝綝,字叔良,年轻时就通晓经书,还写了不少书,专门用来解释一些经典里让人疑惑的地方。祝钦明的爸爸的学生张后胤后来当了大官,就向朝廷推荐了他爸爸。他爸爸被召进宫殿考试,考得挺好,最后当了个无极县尉。

祝钦明自己也考中了明经,当上了东台典仪。永淳年间和天授年间,他又接连考中了英才杰出、精通六经等科举考试,被任命为著作郎,后来又当了太子率更令。中宗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祝钦明还兼任侍读,给太子讲经书,同时还兼任弘文馆学士。中宗当上皇帝后,祝钦明被提升为国子祭酒,同时也是中书门下三品大员。后来又升任礼部尚书,被封为鲁国公,领有三百户的食邑。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敬晖这些人,都曾经向祝钦明学习《周官》的精义,朝廷对他非常尊敬。后来,因为祝钦明隐瞒了父母的忌日,被御史中丞萧至忠弹劾,被贬到申州当刺史。后来他又回到朝廷,当了国子祭酒。

景龙三年,皇帝要举行郊祀大典,祝钦明和国子司业郭山恽暗中迎合韦后的意思,胡乱提议说:

《周官》里说,祭祀天神叫“祀”,祭祀地祇叫“祭”,祭祀宗庙叫“享”。《大宗伯》里写着:“祭祀大神,祭祀大祇,祭祀大鬼,如果国君有事不能亲自参加,就由别人代替他来主持祭祀并献祭。” 负责后宫服饰的官员要准备好祭祀时穿的衣服等候祭祀。内宫负责服饰的官员要准备好六种祭祀用的衣服,在祭祀的时候提供。还有九嫔,在大型祭祀时,皇后要献祭,她们就负责协助皇后斟酒。所以说,皇后应该辅助天子祭祀天神、地祇。郑玄解释说:“阙狄(一种祭祀服饰)是皇后辅助国君祭祀小祭祀时穿的衣服。” 连小祭祀皇后都要帮忙,更何况祭祀天地呢? 阙狄之上还有袆、褕、狄三种祭服,都用于辅助祭祀,这说明袆衣是用于大型祭祀的。国君祭祀时穿两种祭服:一种是先王穿的衮冕,一种是先公穿的鷩冕。所以皇后辅助祭祀时,也用袆衣祭祀先王,用狄衣祭祀先公。虽然没明说皇后要辅助祭祀天地,但从这些例子可以推断出来,这是一种反证法。 《春秋外传》里说:“举行禘祭和郊祭时,天子要亲自射牛,皇后要亲自舂米。” 历代皇后参与祭祀的事例,并不仅仅局限于宗庙。 《祭统》里说:“祭祀这件事,一定要夫妻两人一起参加,这是为了体现内外官职的完整性。” 哀公问孔子说:“戴着冕冠亲自去迎娶新娘,是不是太隆重了?”孔子回答说:“这是为了结合两姓的姻缘,继承先圣的香火,成为天地、宗庙、社稷的主宰,您怎么能说这太隆重了呢?” 由此可见,皇后应该参与祭祀。我请求根据经书和礼仪制度制定相关的典章制度。

皇帝虽然不聪明,但还是有点犹豫,就召集礼官来询问。于是太常博士唐绍、蒋钦绪回答说:“您引用的这些都是关于宗庙祭祀的典籍,并不是关于祭祀天地。从周朝、隋朝以前,都没有皇后辅助祭祀天地的记载。” 皇帝就让宰相参与审核,唐绍、蒋钦绪又请来博士彭景直一起商议,说:

《周官》里说的祀、祭、享,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意思差不多。《典瑞》篇里说:“用两块圭来祭祀大地。”《司几筵》篇里说:“设置祭祀先王的场所。”《内宗》篇里说:“掌管宗庙的祭祀。”古书上说:“圣人能够祭祀上天。”“春秋祭祀,按时节来追念先人。”所以,祭天叫做享,祭庙叫做祭。礼学家们说的祭祀,不只是祭祀上天。《郁人》篇里说:“大祭祀的时候,与量人一起接受举斝(一种酒器)的最后一杯酒。”祭天的时候不用祼祭(一种祭祀仪式),九嫔(后妃的九位女官)会赞助瑶爵(一种玉制的酒器),在宗庙里举行的大祭祀也是这样。

钦明根据《大宗伯》篇的职掌,认为皇后应该参与祭祀天地。经书上说:“凡是祭祀大神、祭祀大祗(指土地神)、祭祀大鬼,都要带领相关人员进行卜筮、观察祭祀场所的清洁情况、准备玉鬯(祭祀用的酒)、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和鼎镬(一种锅)、奉上玉齐(祭祀用的器物)、制定祭祀的礼仪。如果国君不亲自参加祭祀,就要由其他人代替。”从这些普遍的规定推论,也包括了国君祭祀天地和宗庙。书中还说:“凡是大祭祀,皇后不参加,就由别人代替她来进行祭祀。”这只是说皇后祭祀宗庙的情况。如果皇后要参与祭祀天地,就不应该再重复说“代替”了。而且,《内宗》和《外宗》掌管的都是辅助皇后在宗庙进行祭祀,并没有说辅助皇后祭祀天地。如果皇后要参与祭祀天地,谁来辅助她呢?所以说,皇后代替别人祭祀宗庙的说法是很清楚的。《内司服》掌管皇后的祭祀服装,却没有祭天用的服装。礼学家解释说:“皇后不参与祭祀天地和五岳,所以没有专门的祭祀服装。”又说:“皇后有五辂(一种车),用重翟(一种装饰)陪祭先王先公,用厌翟(一种装饰)陪祭诸侯,用安车(一种车)早晚进宫见皇上,用翟车(一种车)采桑,用辇车(一种车)游宴。”根据这些记载,皇后没有祭天用的车,是很清楚的。所以,皇后辅助皇上祭祀天地,在古代是没有听说过的。

当时左仆射韦巨源帮助皇后掣肘皇帝,夺取政权,于是采纳了钦明的意见,皇帝最终同意让皇后担任亚献(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角色)。并选取大臣李峤等人的女儿做斋娘,负责奉献祭品。祭祀仪式结束后,皇帝下诏,凡是有夫的斋娘都提升官职。

一开始,钦明跟皇帝的女儿结婚,在宫里吃饭。有一次皇帝和大臣们一起宴会,钦明自己说能跳《八风舞》。皇帝就答应了。钦明身材肥胖又长得丑,他跳起舞来就那么在地上摇头晃眼,东张西望的,皇帝都笑得不行。吏部侍郎卢藏用感叹道:“这简直是把《五经》都丢到地上了!”

景云年间,侍御史倪若水弹劾钦明和山恽等人,说他们是腐败无能的儒生,靠着阿谀奉承、歪曲常理来改变文章,把历代帝王传下来的东西,一下子都糟蹋了。现在圣上励精图治,不应该让小人待在朝廷里,请求把他们贬斥到远方,以整肃朝纲。于是钦明被贬到饶州做刺史,山恽被贬到括州做刺史。钦明虽然精通《五经》,但因为犯了不孝的罪被免官,没脸见人,于是就巴结韦氏家族,想重新得到重用,结果又因为这件事被赶走,很多儒生都因此耻笑他。后来他又被调到洪州做都督,最后又回到朝廷做了崇文馆学士,最终去世了。

有人评价说:“钦明凭借经学被中宗皇帝重用,成为朝廷的大儒,却偏偏搞一些怪异邪僻的言论,还带着漂亮的老婆去郊外祭祀天地,臭名远扬,连祭祀的肉都没吃完就死了。他这行为跟少正卯一样,都是表面上行善,实则作恶,跟庄子用诗书来破除坟墓的那些人是一类。他最终还是保住了自己的官位,死在了家里,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后来的儒生如果想靠欺骗上位,可得引以为戒啊!”

山恽是河东人,擅长《礼记》。景龙年间,他步步高升,做到国子司业。有一次皇帝在宫中宴请近臣和一些有才学的士子,下令大家表演才艺。工部尚书张锡表演了《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表演了《浑脱舞》,左卫将军张洽表演了《黄獐舞》,给事中李行言演唱了《贺车西河曲》,其他的大臣也都纷纷献艺,表演得都很庸俗。轮到山恽了,他说:“我没有什么拿手的才艺,只会背诵诗歌。”于是他就背诵了《鹿鸣》和《蟋蟀》两篇诗歌,还没背完,中书令李峤就觉得他这是在暗中讽刺皇帝,就阻止了他。皇帝很欣赏山恽的正直,下诏褒奖他,还赏赐了他一套衣服。但是后来,山恽也和钦明一样,开始玩弄权术,阿谀奉承,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过了很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国子司业。

王玙是方庆的六世孙,从小就学习儒家礼仪。唐玄宗在位时间很长,特别推崇老子的道家思想,喜欢神仙方术,大兴土木修建祠庙,几乎所有神灵他都祭拜。王玙就上奏说,应该在东郊修建祭坛祭祀青帝。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提拔他做了太常博士和侍御史,还让他负责祭祀事务。王玙主要通过祭祀来揣摩皇帝的心思,进行一些祈福消灾的活动,做法跟巫师差不多。汉朝以来,下葬时都会埋一些钱币,后来民间逐渐用纸钱代替,当成祭祀鬼神的东西。到了王玙当政的时候,这种做法才正式被采用。

肃宗继位后,王玙一路升迁,做到太常卿,因为他擅长祭祀祈祷而受到皇帝的宠信。乾元三年,他被任命为蒲州、同州、绛州等地的节度使,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天下渴望恢复太平,但是王玙名气不大,也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大家觉得他当不了宰相,所以他突然掌权,朝野上下都很震惊、不满。他上奏说要建造太一坛,劝说皇帝亲自去九宫祭祀。皇帝因此沉迷于这些事情,其他人的意见都无法改变。有一次皇帝身体不舒服,太卜(占卜官)说是有山川之神作祟。王玙就派女巫乘坐驿站的车辆,去全国各地有名的山川进行祈祷。这些女巫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有内侍护送,她们走到哪里,就向当地的州县索要财物,沿途收受贿赂,挥霍无度。

其中有个女巫长得漂亮,还擅长蛊惑人心,带着几十个年轻男子,个个都是奸诈狡猾,无法无天。她们跑到黄州,黄州刺史左震一大早就去拜访,结果大门紧闭。左震大怒,砸门进去,当场把女巫斩首,并将所有随从的年轻男子全部处死,抄家后搜出十多万钱财,然后把护送的女官送回。这件事上报后,王玙也没受到责罚,皇帝也没追究他的责任。第二年,王玙被罢免了刑部尚书的职务,又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还兼任着祭祀使,后来又调到浙东。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再次升迁为太子少师。最后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简怀。

话说一开始,李克用就靠着求神拜鬼的手段,把自己的亲信提拔到将相的位置上。当时那些靠旁门左道往上爬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其中有个叫李国祯的,凭借着算命看相的本事出了名。广德年间,他向李克用进言说:“咱们唐家是神仙的后代,应该大兴土木,修建福地,以招来神灵保佑。” 他建议在昭应南山建造天华上宫、露台和大地婆父祠,还要分别为三皇、道君、太古天皇、中古伏羲、女娲等修建庙宇,并且要动用一百户人家的人力来清理场地。他还建议在义扶谷的旧湫祠(注:湫,指积水坑)供奉龙神,并修建房屋。李克用竟然下令照办了,于是就征发民夫,大兴土木。偏偏赶上那年闹饥荒,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昭应县令梁镇看不下去了,上书强烈反对,列举了七条不可行的理由:“天地间的各种神灵,最尊贵的那些,用扫帚扫干净的地就能祭祀,只要诚心就能得到保佑。现在却抛弃了先王的祭祀典礼,只为了给李克用祈福,福还没来,百姓却已经受苦了。这违背天意,又虐待百姓,怎么能得到神灵的保佑呢?宗庙每月祭祀不能超过三次,这(李国祯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婆父’这种粗俗的称呼,根本就不登大雅之堂,如果为它修建祖庙,上天一定会怪罪于我们。再说那个湫,本来是龙神寄居的地方,现在已经干涸很久了,龙神到哪里去了?不应该去修缮龙神已经离开的旧址,更不应该破坏百姓的田地。至于三皇、五帝、道君等等,两京和各个州府都有他们的宫庙,春秋两季都会举行祭祀,现在还要再建庙宇,这不是亵渎神灵吗?国家的兴衰祸福,根本上取决于五种事情(指德、政、刑、礼、兵),而不是山川百神啊!” 梁镇还弹劾李国祯等人说:“他们动用大量民力就能得到好处,兴建工程就能获利,祭祀就能得到祭品,主持工程就能掌握权力,他们欺骗上天,挥霍民脂民膏,道路上全是来来往往的民夫,日夜不停,人神都怨声载道,灾祸接踵而至。我之前奉命安抚百姓,陛下允许我采取权宜之计,现在这些工程,我建议全部停止。” 李克用听从了他的建议。梁镇是个正直有名的士大夫,后来官至司门郎中。李克用的曾孙李抟,另有传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