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商周三代往上数,天下太平,治理都出于一个中心,礼乐制度也因此遍及天下;而从夏商周三代往下数,天下治理就分成了两个中心,礼乐制度就成了空名虚称了。

以前啊,宫殿、车马是人们的住所和交通工具,衣服、帽子是人们的穿着,祭祀用的器皿是人们的生活用品,金石、丝竹是人们的音乐,这些都用来祭祀天地,处理朝政,用来侍奉神灵,治理百姓。一年四季的聚会,比如朝觐、聘问,大家开开心心地聚在一起,比如射猎、宴会,大家一起参与的活动,比如老师带学生去田间劳动、学校的教学活动,甚至到乡里村镇的田地里,人们的婚丧嫁娶,喜怒哀乐,所有老百姓的事儿,没有一件不是按照礼制来的。通过这些,教育老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忠诚守信,仁爱待人,这些道德规范,都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行为举止、衣食住行之中。因为他们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都离不开这些礼制。这就是所谓的治理出于一个中心,礼乐遍及天下,让天下人都安安稳稳地遵守这些礼制,他们也不知道这是为了远离罪恶,走向美好,从而形成良好社会风俗的。

所以说,以前天下太平,是因为治理统一,礼乐制度深入人心,大家都自然而然地遵守,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而现在不行了,礼乐制度名存实亡,天下乱套。

话说三代(夏商周)都灭亡了,经历了秦朝的变革,后来当上皇帝的人,从皇帝到百官的名称、职位、等级,国家的制度,宫殿、车辆、服饰、器物等等,全都沿用秦朝的。虽然中间也有一些想励精图治的皇帝,想改革,但他们做不到超越秦朝,恢复到三代盛世那样,反而被当时的习俗所牵制,只是稍微改动一下,大部分都是得过且过。他们每天忙着处理政务,最着急的是文书、诉讼、军队粮草这些事情,认为:“这就是治理国家,用来管理百姓的办法。”至于三代的礼乐制度,虽然名称和器物都保存着,放在官府里,偶尔在郊庙和朝廷上用一下,就说:“这就是礼,用来教化百姓的。”这就是所谓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两套,而礼乐制度却成了摆设。

所以从汉朝开始,史官记载的事情,那些官衔的升降、见面时的揖让、拜跪起立的礼节,都是官吏们负责的事情,也就是礼仪的细枝末节。可是,即使在郊庙和朝廷上使用这些礼仪,那些士大夫、官员们,也都不懂,更别说熟练掌握了。天下百姓,到老死了都没见过这些礼仪,更别说了解礼乐制度的盛况,明白它的意义,受到它的教化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了!唉!只学习礼仪的器物,而不明白它的意义,忘记了根本,只保留了枝节,而且还不能完整地执行,像朝觐、聘问、射猎、宴会、军训、学校、冠婚、丧葬这些礼仪,还剩下多少呢?从梁朝开始,才根据当时执行的情况,把这些礼仪套用到《周官》五礼的名称上,各自创立了一套学说。

唐朝初期,沿用的是隋朝的礼仪制度。到了唐太宗时期,中书令房玄龄和秘书监魏征,还有礼官和学士们,在隋朝礼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皇帝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养老、射箭比赛、军事演习、宣读时令、皇后册立、太子入学、太常举行祭祀、合朔(朔日合祭)以及在太社陈兵等等。 他们最终编纂成了一套新的礼仪制度,叫做《贞观礼》,包括《吉礼》六十一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十一篇。

后来,到了唐高宗时期,他又让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杜正伦、李义府、中书侍郎李友益、黄门侍郎刘祥道、许圉师、太子宾客许敬宗、太常卿韦琨等人,对《贞观礼》进行了扩充,最终扩充到了130卷,这就是《显庆礼》。 但是,《显庆礼》里夹杂着很多法令条文,而且李义府和许敬宗当时正得高宗宠信,他们为了迎合高宗的喜好,在礼仪制度中加入了很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东西。 结果这套礼仪制度实行后,很多人觉得不合适。 上元三年,朝廷下令恢复使用《贞观礼》。 所以,在高宗在位期间,《贞观礼》和《显庆礼》两种礼仪制度同时存在,而且负责执行礼仪的官员们,常常会参考古代的礼仪典籍,对这两种礼仪制度进行增减修改,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到了武则天和中宗时期,朝政混乱,礼仪制度更是无从谈起,掌管礼仪的博士们,只是象征性地履行职责而已。

唐玄宗开元十年,玄宗任命国子司业韦縚为礼仪使,负责掌管五礼。 开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书建议,删减《礼记》中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符合当代实际情况的内容。 玄宗把这个建议交给了集贤院讨论。 集贤院学士张说认为,《礼记》是经典之作,是古代圣贤留下的宝贵遗产,不能随意更改;但是唐朝的《贞观礼》和《显庆礼》前后不一致,应该进行整合,制定一套统一的唐朝礼仪制度。 于是,玄宗下令让集贤院学士右散骑常侍徐坚、左拾遗李锐和太常博士施敬本负责撰写新的礼仪制度。 这项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李锐去世了,萧嵩接替李锐担任学士,又让起居舍人王仲丘负责完成这项工作,最终编纂完成了一套包含一百五十卷的礼仪制度,这就是《大唐开元礼》。 从此,唐朝的五礼制度才算完整,后世虽然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小的修改,但大体上还是沿用了《大唐开元礼》。

唐朝贞元年间,太常礼院的修撰王泾,研究整理历代祭祀典礼的沿革制度、祭祀用的歌颂祝辞,以及祭坛建筑的布局和祭祀的程序,写成了十卷本的《郊祀录》。到了元和十一年,秘书郎、修撰韦公肃又收集整理了开元以后的礼仪文书,增删修改后编成了三十卷本的《礼阁新仪》。元和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彦威撰写了三十卷本的《曲台新礼》,还收集了元和年间以来王公贵族和百姓婚丧祭葬的礼仪,编成了三十卷本的《续曲台礼》。哎,看看这些记载的礼仪文献,可以说是很齐全了,要是把这些礼仪用到贞观、开元年间,那也可以说是很盛行了,但是却达不到三代时期那种隆盛的景象。原因是虽然这些礼仪文献齐全,但执行的时候,心里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礼乐都成了虚名”啊!

五礼:

一、吉礼。

吉礼里,祭祀的对象可多了:大祀包括天、地、宗庙、五帝以及追尊的帝王和皇后;中祀包括社稷、日月星辰、山岳、大海河流、帝社、先蚕、七祀、文宣王、武成王以及古代帝王和被追封的太子;小祀就更多了,比如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还有各州县的社稷和释奠。天子亲自祭祀的有二十四项。三年一次的祫祭,五年一次的禘祭,到了那一年就举行。其余二十二项祭祀,一年之内没法全部举行,就由有关部门代为办理。那些不经常举行的祭祀,就根据时间安排进行。皇后、太子每年各举行一次祭祀,其他的祭祀活动都由有关部门负责。

一年中常规的祭祀有二十二项:冬至、正月上辛要祈求丰收;孟夏,在圆丘祭祀昊天上帝;季秋,在明堂举行大祭;腊月,在南郊祭祀百神;春分,在东郊祭祀太阳;秋分,在西郊祭祀月亮;夏至,在方丘祭祀地祇;孟冬,在北郊祭祀神州和地祇;仲春、仲秋上戊,祭祀太社;立春、立夏、季夏祭祀土王,立秋、立冬祭祀五帝,这些都在四郊举行;孟春、孟夏、孟秋、孟冬、腊月,要在太庙举行祭祀;孟春吉亥日,要祭祀先农,然后开始耕种。

祭祀这回事,流程一共分六个步骤:先选日子,然后斋戒,接着摆祭品,再检查祭品和祭器,然后上供品,最后是上熟食和贡品。

首先是选日子。大型祭祀和中等规模的祭祀,如果没有固定的日子,就要占卜;小型祭祀则用筮(shì,用蓍草占卜)。这些占卜都在太庙里进行。选日子要在祭祀前45天进行,地点在太庙南门外的卜席上,卜席摆在西边门槛外面。太常卿站在门东边,太卜正(负责占卜的人)站在门西边,卜正把龟壳放在席子西边靠头的位置,烧灼龟壳的工具放在龟壳北边。然后卜正拿着龟壳站在席子东边,面朝北。太卜令(太卜的属官)上前接过龟壳,走到太常卿面前呈上,太常卿看过之后,让太卜令拿着龟壳稍退一步等候吩咐。太常卿说:“皇帝将在某日举行祭祀活动。”太卜令回答:“遵命。”然后回到席子上,面朝西坐下。太卜令对着龟壳说:“借你太龟,请你灵验。”起身,把龟壳交给卜正。卜正背靠东边的门坐着,进行占卜,然后起身。太卜令上前,接过龟壳,呈给太常卿。太常卿看过之后,把龟壳还给太卜令。太卜令回到原位,面朝东,进行占卜,占卜过程中不放下龟壳,然后向太常卿禀告说:“某日吉利。”然后把龟壳还给卜正。选日子的时候,一定要先看初旬(十天为一旬)的日子好不好;如果不好,就再看中旬和下旬,方法和初旬一样。如果是用筮法选日子,卜正打开蓍草筒,取出蓍草,拿着蓍草,听候吩咐后回到席子上,用蓍草筒敲打蓍草,说:“借你太筮,请你灵验。”然后放下蓍草筒,摆出卦象,其他的步骤和占卜龟壳一样。小型祭祀用筮法选日子,由太卜令主持,选到吉日就用,遇到公务也不必回避。

接下来是斋戒。斋戒分三种:散斋、致斋、清斋。大型祭祀,散斋四天,致斋三天;中等规模的祭祀,散斋三天,致斋两天;小型祭祀,散斋两天,致斋一天。

好家伙,这祭祀仪式可真复杂!先说七天前,太尉就在尚书省那儿,对着百官宣誓:“某天祭祀某神,大家各司其职,要是谁没尽到责任,国家有法律处罚!”然后大家就开始斋戒了。皇帝呢,在其他宫殿里斋戒,一共斋戒两天在太极殿,一天在行宫。

祭祀前一天,尚舍奉御就在太极殿西边走廊和殿内搭好帐篷,都朝东。尚舍直长在殿前柱子底下挂上帘子。到了斋戒那天,天一亮,各卫队就带着兵在宫门口列队站好。大概早上八点多的时候,侍中就奏报:“请皇上开始斋戒仪式”。然后卫队就带着队伍进到殿里,通事舍人领着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去陪位,侍卫们穿上礼服,参加斋戒的官员系好佩玉,去迎接皇帝。八点半左右,侍中又奏报:“外面准备好了”。九点钟,皇帝穿上衮冕,系好佩玉,从西边房间出来,仪仗队、仪仗伞、警卫队伍都跟着,皇帝就坐到御座上,朝东坐着,大臣们陪着站两边。过了一会儿,侍中跪下奏报:“侍中臣某某启奏,请皇上移驾斋室”。皇帝就下座进斋室,文武大臣都回各自的岗位,陪位的官员依次退下。所有参加祭祀的官员,斋戒期间除了不能吊丧问疾、听音乐、批阅判决书、执行刑罚、参与不洁之事外,其他的事情都照常进行。斋戒期间,只进行祭祀活动,如果负责祭祀的官员斋戒期间有事缺席,就由别人代替。其他官员则清斋一天。

接下来是三天前开始布置祭祀现场,这布置啊,分五块区域:等候区、祭祀区、宫门外区域、祭品器皿摆放区、神位摆放区。

祭祀前三天,尚舍直长就在外围宫墙东门内北边道路上搭好大帐篷,朝南。卫尉就在前面安排文武官员的站位,左右相对。祭祀官员的站位设在外围宫墙东门外南边道路上,九品文官在他们东边,东方、南方朝集使在更东边,外国使臣在最东边,站位依次递进,朝北面西边方向排列。介公、酅公在西围宫墙外南边道路上,九品武官在他们西边,西方、北方朝集使在更西边,外国使臣在最西边,朝东面西边方向排列。(如果褒圣侯在朝,就位于文官三品官员的下面。)然后在内围宫墙东西门外北边道路上,朝南摆放祭祀用的帷幔;北门外东边道路上,朝西摆放。

第二天,负责礼仪的奉礼郎在祭坛东南方向,面朝西设置皇帝的座位;负责观望火燎的官员在柴坛北边,面朝南站立;参与祭祀的官员和大臣们就站在内圈东门里面道路的南边,负责献祭的官员在这些官员的南边,负责具体事务的人员又站在他们后面,位置错开,排成几列,面朝西,由北往南排列。御史就站在祭坛下面,一个在东南方向,面朝西;另一个在西南方向,面朝东。负责礼仪的奉礼郎在乐县东北方向,赞礼官在南边,他们站位稍有错开,都面朝西。另外,还在火燎坛东北方向设置了奉礼郎和赞礼官的位置,面朝西,由北往南排列。协律郎就站在祭坛南面台阶的西边,面朝东。大乐令站在北县中间,面向祭坛。参与从祀的文官九品官员站在负责具体事务人员的南边,东方和南方的朝集使又在他们南边,外国使臣又在其南边,面朝西,由北往南排列。介子推和伍子胥就站在内圈西门里面道路的南边,武官九品官员又在他们南边,西方和北方的朝集使又在他们南边,外国使臣又在其南边,面朝东,由北往南排列。这就是当时祭祀活动的具体安排。

另外,还安排了参与祭祀的官员和从祀的官员们站在东西两边的围墙门外,按照刚才说的次序站好,这样是为了方便省祭牲和祭祀当天入场时能够有序排列。

在东边围墙外面,对着大门,面朝西的地方设置了牲畜的牌位。第一头黑色的牲畜放在最前面,然后是另外一头黑色的牲畜和一头青色的牲畜放在北边,稍微往后退一些,由南往北排列。接着是一头红色的牲畜、一头黄色的牲畜、一头白色的牲畜、一头黑色的牲畜,然后又是两头牲畜,一头红色的和一头白色的,放在南边,稍微往后退一些,由北往南排列。负责管理祭祀牲畜的官员站在牲畜的西南方向,祝史跟在他后面,两人都面朝北。各个太祝就站在牲畜的东边,分别站在牲畜的后面,祝史跟在他们后面,面朝西。太常卿站在牲畜前面稍微偏北的位置,御史站在他西边,两人都面朝南。

好家伙,这摆酒的阵仗可真大!先说上天的位置,摆了好多酒尊,太尊、著尊、牺尊、山罍,每样两个,都放在祭坛东南角,朝北放,酒杯朝西。然后是象尊、壶尊、山罍,也是每样两个,放在祭坛下面的南阶东边,也朝北,酒杯朝西。

接下来是配上帝的酒尊,著尊、牺尊、象尊、山罍,每样两个,摆在祭坛上,紧挨着上天的酒尊的东边,也是朝北,酒杯朝西。五帝、太阳、月亮的酒尊,都是特大的太尊,每样两个,排在第一排。内官每段台阶之间都放两个象尊,这是第二排。中官每段台阶之间都放两个壶尊,这是第三排。外官每条通道之间都放两个概尊,在祭坛下面。至于众星,每条通道之间都放两个散尊,在内圈外面。所有的酒尊都放在神座左边,酒杯朝右。对了,所有的酒尊上都盖着勺幂,五帝、太阳、月亮这些重要的酒尊,下面还有个坫,用来放酒杯。

然后是洗手的地方,在午门台阶东南方向放一个御洗,亚献和终献用的洗就放在卯门台阶南边,都朝北。洗涤用的水放在洗涤盆的东边,盛放酒杯的篚放在西边,南边是放东西的地方。这个篚啊,是装酒杯和毛巾的。分献的时候,酒器、洗涤盆、盛放酒杯的篚、酒尊上的盖子,都放在各自对应的台阶和通道的左边,朝里摆。拿这些东西的人,就站在它们后面。玉币装在篚里,放在祭坛上下的酒尊坫旁边。

祭祀的前一天下午,太史令、郊社令穿着常服,带领手下官员登上祭坛。他们在坛上北面设置了昊天上帝的神位,神位朝南;座位用的是稻草铺垫。高祖神尧皇帝的神位设在东面,朝西,座位用的是莞草铺垫。五方帝、日月位于祭坛第一排,青帝在东阶北面,赤帝在南阶东面,黄帝在南阶西面,白帝在西阶南面,黑帝在北阶西面,大明在东阶南面,夜明在西阶北面,他们的座位都用稻草铺垫。五星、十二辰、河汉以及五十五位内官位于第二排,在十二个台阶之间,各按方位就坐,座位都朝里。这些内官中,北辰座设在东阶北面,曜魄宝设在北阶西面,北斗设在南阶东面,天一、太一都在北斗的东面,五帝内座在曜魄宝的东面,这些都安排在前面。二十八宿以及一百五十九位中官位于第三排,二十八宿以及帝座、七公、日星、帝席、大角、摄提、太微、太子、明堂、轩辕、三台、五车、诸王、月星、织女、建星、天纪等十七位也都安排在前面。一百零五位外官在内圈里面,三百六十位众星在内圈外面,都按照方位次序在十二条通道之间就坐,座位都用莞草铺垫。

如果是在宗庙祭祀,那么就要提前三天准备。尚舍直长会在庙东门外道路的北侧,朝南设置大次(祭祀的座位)。守宫则安排文武侍臣在其后,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都朝南。诸享官和九庙子孙则安排在斋坊内道路东侧靠近南边的地方,朝西向北排列。九品文官在其南面,东方和南方的蕃客又在九品文官的南面,朝西向北排列。介公、酅公在庙西门外靠近南边的地方。九品武官在其南面,西方和北方的蕃客又在九品武官的南面,朝东向北排列。

前一天,负责礼仪的官员把皇帝的座位设在庙宇东南面,朝西。官员们(公卿)的座位设在东门内道路的南边,负责具体事务的人站在他们后面,也朝西,位置由南往北依次排列。御史的座位在庙堂下面,一个在东南面朝西,一个在西南面朝东,相关的下属官员分别在他们后面陪着。负责礼仪的官员(奉礼郎)的座位在乐县(乐县,指乐县门,并非地名)东北面,两个赞礼官在他们南面稍后一点的地方,都朝西。协律郎的座位在庙堂前檐之间,靠近西边,朝东。太乐令的座位在北县(北县,指北县门,并非地名)之间,朝北。

接下来是其他参加祭祀人员的座位安排。九庙的子孙在官员们南面,昭穆(昭穆,指古代宗法制度中对祖先排列次序的制度)的座位有所区别。九品以上文官又在他们南面;东方和南方的外国使臣又在文官南面,朝西,位置由南往北依次排列。介公和酅公的座位在西门内道路的南边,九品以上的武官在他们南面,位置略微偏西;西方和北方的外国使臣又在武官南面,朝东,位置由南往北依次排列。祭祀用的牲畜名单写在东门外,位置跟郊祭一样。祭祀用的酒器摆放在庙堂的上上下下,每个座位都有一组斝(jiǎ)、彝(yí)、黄彝,牺尊、象尊、著尊、山罍各两件,都在堂上,都在神座的左边。

献祖、太祖、高祖、高宗的酒器摆放在前檐之间,朝北;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的酒器摆放在户外,朝南。每个座位都有相应的祭台。壶尊各两件,太尊各两件,山罍四件,都在堂下台阶之间,朝北,位置由西往东依次排列;簋(guǐ)、钘(yáo)、笾(bēn)、豆都在堂上,都在东侧台阶的北边。每个座位前面摆放四个簋,然后是四个簠(fǔ),接着是六个豋(dēng),六个钘,最后是笾和豆,都以南边为尊,由上往下依次排列。御洗(盛水的器皿)放在东阶东南面,亚献(副祭)也在东南面,都朝北;盛水的罍(léi)在御洗东边,篚(bì)在御洗西边,朝南。

祭祀当天,天还没亮五更,太庙令穿上祭祀的衣服,在户外摆放昭穆的座位,从西边依次往东摆放:献祖、太祖、高祖、高宗都在北边厢房,朝南;懿祖、代祖、太宗、中宗、睿宗都在南边厢房,朝北。每个座位都摆放着黼(fǔ)扆(xí)(一种装饰),莞席(一种席子)上铺着纯色的丝织品,藻席(一种精美的席子)上铺着绘有图案的丝织品,次席上铺着黑色的丝织品,两边都摆放着几案。

好家伙,第四项是检查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器。检查牲畜的那天,下午两点半左右,祭坛周围二百步范围内,禁止通行。下午三点半,郊社令、丞和府里的史官,还有斋郎,一起把祭祀用的酒器、食器、盛酒的大器、洗涤器、盛放祭品的器皿和祭祀用的帷幕这些东西,都摆放到位。三点四十五分,谒者和赞引官分别引领着祭祀官员、朝廷大臣和祭牲,都到各自的位置上站好。谒者引着司空,赞引官引着御史,走到祭坛东边的台阶下,然后上去,把台阶上面打扫干净,再下来,把台阶下面也打扫干净。一开始,司空要上台阶的时候,谒者引着太常卿,赞引官引着御史,走到祭坛东边的台阶下。上去,检查祭祀用的器皿是否清洗干净,下来,就到检查牲畜的位置站好,面朝南站着。 廪牺令先走一步,说:“请检查牲畜。”然后太常卿就开始检查牲畜。廪牺令面朝北举起手说:“肥壮!” 然后那些太祝,每人绕着牲畜走一圈,面朝西举起手说:“充足!” 之后,太祝和廪牺令依次把牲畜牵到厨房,交给太官。谒者引着光禄卿到厨房,检查锅和鼎,再检查清洗和浇水的情况。祭祀官员和御史检查祭品和祭器是否准备妥当,然后就回到斋所。

祭祀当天,凌晨一点半,太官令带着厨师们用鸾刀宰杀牲畜,祝史用豆子盛着牲畜的毛和血,分别放到祭品的地方,然后就开始烹煮牲畜。在庙里也同样进行这些步骤。

好家伙,这可是古代皇帝祭天的仪式流程啊!咱们一句一句掰开了揉碎了,慢慢来说。

首先是准备工作,天还没亮呢,大概凌晨三点半,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们就开始忙活了。郊社令、良愬令带着人把祭祀用的酒器、盛食器都摆放好,太祝(负责祭祀的官员)把玉币放在祭器里,负责饮食的官员也把祭品摆放到位。

凌晨两点半,负责引导仪式的官员带着其他官员先到位,然后引导御史、博士、太祝、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从东门进入祭坛,面向西边,开始祭祀仪式。引导官员喊:“大家行二拜礼!”然后大家就都行了二拜礼。负责拿祭器的人也都到各自的位置站好。接着,引导官员又引导御史和太祝上祭坛东边的台阶,进行祭坛的清扫。

凌晨一点半,负责传达旨意和引导的官员开始引导群臣到各自的位置。乐队也进场了,文舞在台子里面,武舞在台子南边站好。然后司空(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进场,引导官员喊:“司空大人行二拜礼!”司空行礼后,也上台阶清扫祭坛,然后到乐队那边。接下来,群臣都入场就位。

从凌晨三点半开始,仪仗队就列队等候了。侍中(皇帝的近侍官员)奏报:“请在宫内做好准备”。然后,负责皇帝车驾的官员把皇帝的御辇(古代皇帝坐的车)移到宫殿南门外,面向南方。凌晨一点半,侍中又奏报:“宫外准备就绪”。皇帝穿上盛装,准备出发。皇帝上了御辇,跟之前一样。黄门侍郎(皇帝的近侍官员)奏报:“请启程”。到了大次门外,面向南方,侍中请皇帝下御辇,换乘其他车驾。过了一会儿,太常博士(主管礼仪的官员)引导太常卿(主管礼仪的官员)在大次门外,面向北方站好。侍中又奏报:“宫外准备就绪”。天亮了,皇帝换上大裘(一种厚重的袍子)和冕冠(皇帝的帽子),太常博士引导太常卿,太常卿引导皇帝到中壝门外。殿中监(主管宫殿事务的官员)献上大圭(一种玉器),尚衣奉御(主管皇帝衣服的官员)又把镇圭(一种玉器)交给殿中监献上。皇帝拿着大圭和镇圭,礼部尚书和近侍跟随。皇帝到祭祀的位置,面向西边站立。

太常卿奏报:“请皇帝行二拜礼。”皇帝行二拜礼。引导官员喊:“各位官员行二拜礼!”所有官员都行二拜礼。太常卿奏报:“礼仪准备完毕,请开始祭祀。”协律郎(主管音乐的官员)跪下,俯伏,举起指挥棒,乐舞开始,演奏六遍。放下指挥棒,停止音乐。太常卿奏报:“请皇帝行二拜礼。”皇帝行二拜礼。引导官员喊:“各位官员行二拜礼!”所有官员都行二拜礼。太祝从祭器中取出玉币,分别站在酒器旁。皇帝从南边的台阶上祭坛,面向北方站立。太祝把玉币交给侍中,侍中面向东边献上。皇帝拿着镇圭接受玉币,跪拜昊天上帝,然后起身,后退一点,再次行二拜礼,然后站在西边,面向东边。太祝把玉币交给侍中献上,皇帝接受玉币,跪拜高祖神尧皇帝,然后起身,行礼,从南边的台阶下祭坛,回到原位。

接下来是祭祀其他神灵,皇帝要祭祀其他神灵的玉币,由七个谒者引导献祭的官员一起献上,跪拜祭祀;祝史和斋郎协助祭祀。一开始,所有官员都行二拜礼,祝史们拿着盛有牲畜毛血的祭器,分别从各自的台阶上祭坛,太祝们在祭坛上接受祭品,然后回到酒器旁站立。

早上祭祀祖庙,这叫晨祭。祭祀当天,天还没亮四个时辰的时候,太庙的官员和主管祭祀的官员就带着手下的人,把酒器、盛酒的器皿都摆放好。天还没亮三个时辰,负责礼仪的官员就带着助手们先进去就位。助手们带着御史、博士、宫廷官员、太祝以及文书、祭祀人员和负责祭祀的人,从东门进去,站在台阶中间,面向北,朝西走。负责礼仪的官员说:“行二拜礼。”御史以下的人都行了二拜礼。那些拿着酒器、盛酒器皿、盛放祭品器皿和酒器盖的人,都到了自己的位置。助手们带着御史和太祝们从东边的台阶上去,在堂上打扫,文书和祭祀人员在下面打扫。太庙的官员带着手下的人把祭祀用的宝物摆放在东边台阶的西侧,级别高的放在前面,依次往后排,宝物也一样摆放,都面向北,朝西摆放,下面铺上席子。天还没亮两个时辰的时候,把装神主的车子摆放在东边台阶的东边,每个房间放两辆,都朝西,车头朝北。助手们带着太庙的官员、太祝和宫廷官员,带着内外负责祭祀的人,用装神主的车子从东边台阶上去,进入祖先的灵位室,打开灵位室的门。太祝和宫廷官员拿着神主牌位,分别放到车上,然后拿出来放在座位上,依次拿出从懿祖以下的神主牌位,如同献给祖先一样。

皇帝的车驾快到了,负责通报的官员和助手们分别带着参加祭祀的官员,通事舍人分别带着参加祭祀的官员、九庙子孙、各地的使臣,都在门外等候。皇帝的车驾到达大次门外,车驾转向南。将军下车,站在车驾的右边。侍中请求皇帝下车,皇帝下车,坐到仪仗车上。通事舍人带着文武五品以上的参加祭祀的官员都在门外等候。主管音乐的官员带着乐工和舞者进来了。负责通报的官员带着司空进去,就位。负责礼仪的官员说:“行二拜礼。”司空行了二拜礼,从东边台阶上去,在堂上打扫,下来后,在下面扫除祭祀用的场地。一开始,司空扫除祭祀场地的时候,负责通报的官员和助手们分别带着参加祭祀的官员,通事舍人分别带着九庙子孙、参加祭祀的官员、各地的使臣进去,就位。皇帝在大次门外停留了半个时辰,侍中奏报“外面准备好了”。皇帝出来了。太常卿带着皇帝到庙门外,殿中监献上镇圭,皇帝拿着镇圭。近侍跟着进去,皇帝到达祭祀的位置,面向西站着。太常卿上前说:“行二拜礼。”皇帝行了二拜礼。负责礼仪的官员说:“各位官员行二拜礼。”在位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太常卿上前说:“各位官员准备好了,请开始祭祀。”协律郎举起指挥棒,击鼓,奏乐,舞蹈九遍。放下指挥棒,停止演奏,音乐停止。太常卿说:“行二拜礼。”皇帝行了二拜礼。负责礼仪的官员说:“各位官员行二拜礼。”在位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皇帝走到盛酒的器皿旁洗手,侍中跪着取来盥洗器,起身,倒水;又跪着取来盘子,起身,承接水。皇帝拿着镇圭。洗手。黄门侍郎跪着,从盛放祭品的器皿中取来毛巾,起身,用巾帕接住毛巾,跪着放在盛放祭品的器皿上。又从盛放祭品的器皿中取来酒爵,起身,呈上,皇帝接过酒爵。侍中斟水放在盘子里,皇帝洗酒爵,黄门侍郎递上毛巾,如同刚才一样。皇帝擦拭酒爵,从阼阶上去,走到祖先的尊彝旁边。拿着酒器的人举起酒器盖,侍中赞助斟上郁酒,献到祖先神位前,面向北跪下,用鬯酒祭奠土地,俯伏在地,起身,稍微后退,面向北行二拜礼。又走到懿祖的尊彝旁边,拿着酒器的人举起酒器盖,侍中从祭台上取来酒爵呈上,皇帝接过酒爵,侍中赞助斟上郁酒,献到懿祖神位前,面向南跪下,用鬯酒祭奠土地。依次祭奠太祖以下的祖先,都和祭奠懿祖一样。皇帝从阼阶下来,回到祭祀的位置。

一开始,群臣已经行了二拜礼,祭祀人员分别拿着祭祀用的毛发、血以及肝、膋的器皿站在东门外,斋郎拿着炉炭、萧、稷、黍分别站在他们后面,依次从正门进去,从太阶上去。太祝们分别在台阶上迎接毛发、血、肝、膋的器皿,献到神位前。祭祀人员退到酒器旁站着,斋郎把炉炭放在神位左边,萧、稷、黍放在下面,下来,从阼阶出去。太祝们把肝、膋放在炉上烧烤,回到酒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