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这玩意儿,它往前走的时候,走得不太匀速。一百一十四天,能走十八度九百七十一分。开始走得快,每天慢三分。
往前停顿呢,要花二十六天。
岁星往后退的时候,也是走得不太匀速。四十二天,退六度。开始走得慢,每天快二分。
往后也停顿,也是四十二天,退六度。开始走得快,每天慢二分。
然后往后停顿,要花二十五天。
最后它再往前走,还是一百一十四天,走十八度九百七十一分。这次开始走得慢,每天快三分。走完一天后,晚上就看不见它了。
荧惑星啊,它往前冲的时候,速度也不稳定。从冬至第一天开始算,二百四十三天能走一百六十五度。之后三天,每天少走二度。到了小寒第一天,二百三十三天能走一百五十五度。之后两天,每天少走一度。谷雨第四天,速度正常。过了小满九天,一百七十八天走了百度。从第九天开始,三天少走一度。夏至第一天,速度正常。过了六天,一百七十一天走了九十三度。从第六天开始,每三天多走一度。立秋第一天,一百八十四天走了百六十度。之后每天都多走一度。白露第一天,二百一十四天走了百三十六度。之后五天,每天多走六度。秋分第一天,二百三十二天走了百五十四度。之后每天都多走一度。寒露第一天,二百四十七天走了百六十九度。之后五天,每天多走三度。霜降第五天,速度正常。过了立冬十三天,二百五十九天走了百八十一度。从入立冬十三天后,两天少走一度。
好家伙,这说的啥玩意儿?看着像是古代的天文历法记录,记录的是啥呢?应该是某种星象运行规律,或者说某种节气变化的度数计算。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前迟:差行。” 意思是说,前面一段时间,运行速度是慢的,而且运行的轨迹有点偏差。 “入冬至,六十日行二十五度;先疾,日益迟三分。” 冬至那天开始算,六十天运行二十五度,一开始速度挺快,但每天都慢三分。 “自入小寒后,三日损日度各一。” 从小寒开始,每三天就减少一度。 “大寒初日,五十五日行二十度。” 大寒那天开始,五十五天运行二十度。 “自后三日益日度各一。” 之后每三天增加一度。 “立春初日,毕清明,平,六十日行二十五度。” 立春到清明,运行速度稳定,六十天运行二十五度。 “自入谷雨,每气损度一。” 从谷雨开始,每个节气都减少一度。
接下来,“立夏初日,毕小满,平,六十日行二十三度。” 立夏到小满,速度也稳定,六十天运行二十三度。 “自入芒种后,每气益一度。” 从芒种开始,每个节气增加一度。“夏至初日,平。毕处暑,六十日行二十五度。” 夏至到处暑,速度又稳定了,六十天运行二十五度。 “自入白露后,三日损度一。” 从白露开始,每三天减少一度。 “秋分初日,六十日行二十度。” 秋分那天开始,六十天运行二十度。 “自后每日益日一,三日益度二。” 之后每天增加一度,每三天增加二度。 “寒露初日,七十五日行三十度。” 寒露那天开始,七十五天运行三十度。 “自后每日损日一,三日损度一。” 之后每天减少一度,每三天减少一度。 “霜降初日,六十日行二十五度。” 霜降那天开始,六十天运行二十五度。 “自后二日损度一。” 之后每两天减少一度。 “立冬一日,平。毕气末,六十日行十七度。” 立冬那天开始,到节气结束,六十天运行十七度。 “自小雪后,五日益度一。” 从小雪开始,每五天增加一度。“大雪初日,六十日行二十度。” 大雪那天开始,六十天运行二十度。 “自后三日益度一。” 之后每三天增加一度。
最后一段,“前留:十三日(前疾减一日率者,以其差分益此留及迟日率。前疾加日率者,以其差分减此留及后迟日率。)” 这段比较复杂,说的是前面速度快慢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根据前面速度变化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后面的时间,具体怎么调整,还得根据前面快慢变化的差值来计算,算出来之后再调整留下的时间和后面速度慢下来的时间。 总之,这部分是关于计算方法的补充说明,比较专业,得仔细研究才能明白。 简单来说,就是前面快了,后面就要相应地慢一些来平衡。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了一种复杂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能跟天文观测或者历法计算有关,专业性很强,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完全解读。
入冬那天,开始数,63天走了22度。之后,每4天增加一度。小寒那天,63天走了26度。从过了小寒第一天开始,每三天半减少一度。到了立春那天,就平了。过了雨水节气,63天减少了17度。从惊蛰开始,每两天增加一度,惊蛰过了8天,又平了。过了气末,67天减少了21度。从春分开始,每天减少一度。春分过了4天,又平了。过了芒种,63天减少了17度。从夏至开始,每6天减少一度。大暑第一天,平了。过了气末,58天减少了12度。立秋第一天,平了。过了气末,57天减少了11度。从白露开始,每两天增加一度。白露过了12天,平了。过了秋分,63天减少了17度。从寒露开始,每三天增加一度。寒露过了9天,平了。过了气末,66天减少了20度。从霜降开始,每两天减少一度。霜降过了6天,平了。过了气末,63天减少了17度。从立冬开始,每三天增加一度。立冬过了12天,平了。过了气末,67天减少了21度。从小雪开始,每两天减少一度。小雪过了8天,平了。过了气末,63天减少了17度。从大雪开始,每三天增加一度。
冬至第一天,留13天。大寒第一天,平了。过了气末,留25天。从立春开始,每两天半减少一天。惊蛰第一天,留13天。之后,每三天增加一天。清明第一天,留33天。之后,每天减少一天。清明过了10天,平了。过了处暑,留13天。从白露开始,每两天减少一天。秋分过了11天,没有留日。从秋分过了11天开始,每天增加一天。霜降第一天,留19天。立冬到过了大雪,留13天。
这个是关于时间推迟的情况,有点复杂。60天走了25度。(前面推迟,每天速度加快三分之一,前面速度加快了,这个推迟就按照这个数减少来确定。如果前面没有加快,这个推迟从秋分到立冬减少3度,从立冬到冬至减少5度,后面留13天,就用推迟的天数加上这个推迟的日率。)
话说这冬至第一天,太阳运行了132度,每天运行的度数减少一度。到了大寒的第八天,太阳运行了94度,从大寒第八天开始,每两天减少一度。雨水节气这天,太阳运行度数保持不变。到了惊蛰节气结束的时候,太阳运行了83度,从惊蛰节气开始,每三天增加一度。谷雨节气持续三天,太阳运行了99度,从这三天之后,每天增加一度。芒种节气持续十四天,太阳运行度数保持不变。夏至节气持续十天,太阳运行了155度,从这十天之后,每天增加一度。小暑节气持续五天,太阳运行了175度,之后每天都增加一度。大暑第一天,太阳运行度数保持不变。处暑节气结束时,太阳运行了185度,从白露节气开始,每两天减少一度。秋分第一天,太阳运行了177度,从这天开始,每三天减少一度。大雪第一天,太阳运行了127度,从这天开始,每三天增加一度。
接下来是关于镇星的运行情况:顺行的时候,运行速度不均匀,83天运行了7度474分。开始的时候速度很快,每三天就慢两分。停留了37天。逆行的时候,运行速度也不均匀,51天运行了3度,开始的时候速度很快,每两天就慢一分。另一个逆行阶段,51天也退行了3度,开始的时候速度很快,每两天就慢一分。停留了36天。顺行的时候,运行速度不均匀,83天运行了7度474分,开始的时候速度慢,每三天就快两分。
最后是关于太白星的运行情况:傍晚可见的时候,从冬至到立夏,从立秋到冬至,172天运行了260度。从小满节气开始,每十天增加一度,直到白露节气。从白露节气到春分,运行速度不均匀,开始的时候速度很快,每天都慢两分。其余时间运行速度保持不变。从夏至到小暑,172天运行了290度。从大暑节气开始,每五天减少一度,直到节气结束。
古人计算日影的方法还真复杂!首先是“夕平行”,说的是冬至和夏至、大雪节气结束的时候,影子变化的规律。具体来说,冬至后到立春前,十天影子短一点,一共十三天,影子变化十三度;立秋后到秋分前,六天影子长一点,也是一共十三天,影子变化十三度;雨水节气结束到芒种节气结束,七天影子变化七度;夏至后到小暑前,五天影子长一点,也是一共七天,影子变化七度;寒露第一天到小雪节气结束,二十三天影子变化二十三度,之后六天影子又短一点,也是一共二十三天,影子变化二十三度。
接下来是“夕迟”,意思是影子变化不规律,四十二天变化三十度,开始变化快,每天慢一点,慢十三分。如果之前影子变化超过二百六十度,就要减去相应的度数。然后是“夕留”,影子停留七天不动;“夕退”,影子后退,十天后退五度;最后是“日尽而夕伏”,太阳落山,影子就消失了。 “晨退”和“晨留”也差不多,都是十天后退五度,七天停留不动。
“晨迟”也和“夕迟”类似,冬至到立夏,大雪节气结束,四十二天影子变化三十度,开始变化慢,每天快一点,快十三分。小满之后,十天影子短一度,到芒种结束;夏至到寒露,四十二天变化二十七度,和之前差不多;霜降之后,每个节气影子长一度,到小雪结束。“晨平行”也和“夕平行”类似,冬至到立夏结束,十三天影子变化十三度;小寒后到雨水前,六天影子长一度,一共十三天,影子变化十三度;小满后到立秋前,七天影子短一度,也是一共十三天,影子变化十三度;惊蛰第一天到谷雨结束,二十三天影子变化二十三度,之后六天影子短一度,也是一共二十三天,影子变化二十三度;处暑到寒露没有这种规律;霜降后到 大雪,五天影子长一度,一共也是二十三天,影子变化二十三度。
“晨疾”是指一百七十二天,影子变化二百六十度。如果之前影子变化慢,不足三十度,就要加上相应的度数。“处暑毕寒露,差行;先迟,日益疾二分。自余平行。”意思是处暑到寒露影子变化不规律,开始慢,每天快二分,其他的就按照之前的规律来。最后是“日尽而晨伏”,太阳升起,影子就出现了。
最后是辰星的观测记录,“夕见疾”十二天,影子变化二十一度十分;大暑到处暑,十二天,影子变化十七度十六分;“夕平”七天,影子变化七度,大暑后,两天影子短一度;立秋后没有这种规律;“夕迟”六天,影子变化二度七分;之前影子变化快十七度,就没有这种慢的变化;“夕伏留”影子停留五天;“日尽而夕伏”,太阳落山,影子消失。“晨见留”影子停留五天;“晨迟”六天,影子变化二度七分;大寒到雨水,没有这种慢的变化。
咱先说“晨平行”这回事儿。就是说,从某一天开始算,连续七天,每天太阳升起的时间都提前七度(这里指度数,不是温度)。但是,过了大寒节气之后,情况就变了,每天提前的度数就减少一度,连续两天都是这样。等到了立春,这种情况就没了,太阳升起的时间不再按这个规律提前了。
接下来是“晨疾”。这指的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加快,连续十二天,每天提前二十一度十分(同样指度数)。而之前,太阳升起的时间可没这么快过,连续十二天,每天只提前十七度十六分。等这十二天过去,太阳升起的时间变化就慢下来了,不再像之前那么快了。 “日尽而晨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阳升起的时间变化规律到头了,之后就恢复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