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字肇仁,自己说是彭城人,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他父亲刘韶在隋朝当官,战死沙场,后来被追赠为上仪同三司。刘文静因为父亲战死,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仪同三司。他为人豪爽,很有才能和谋略。隋朝大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当上了晋阳县令,跟晋阳宫监裴寂关系很好。
有一天晚上,裴寂看见城楼上烽火传递,很紧张地说:“天下要乱了,我该怎么办啊?”刘文静笑着说:“就像你说的那样,这正是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啊!我们俩难道要一辈子当个小官,碌碌无为吗?”
李渊当上唐公,镇守太原,刘文静观察到李渊有很大的野心,于是和他暗中结交。后来他又见到了秦王李世民,对裴寂说:“唐公(李渊)可不是一般人啊,他为人豁达,很有胆识和魄力,简直就像汉高祖刘邦和魏太祖曹操那样!这大概是上天注定要成就他的霸业吧!”裴寂当时并不这么认为。后来,刘文静因为和李密有姻亲关系而被关进监狱。秦王李世民觉得没人可以商量大事,就私下里去看望他。刘文静很高兴,直接了当地说:“现在天下大乱,只有像汤、武、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物才能平定天下。”李世民说:“你怎么知道现在没有这样的人呢?现在这种情况,可不是妇孺之辈互相担忧就能解决的。天下就要变天了,我正想和你一起商量大事,你快说说你的想法吧!”刘文静说:“皇上南下巡幸,军队填满了河洛地区,到处都是盗贼,大的占据州县,小的占据山泽,数量多达几万,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如果能够抓住时机,奋起号召,天下很快就能平定。现在汾州、晋州有很多躲避盗贼的人,我平时就认识不少当中的豪杰,只要一声号召,就能聚集十万大军。再加上公府的几万兵马,一下令,谁不愿意跟随?咱们挥师入关,震动天下,王业就能成功了!”李世民笑着说:“你的想法正合我意!”于是暗中开始部署宾客。
准备起兵的时候,李世民担心他父亲李渊不同意,刘文静就计划让裴寂去劝说李渊。于是,刘文静让裴寂从中牵线搭桥,最终得以向李渊进言。后来突厥打败了高君雅的军队,李渊因此受到牵连被弹劾,李世民派刘文静和裴寂一起劝说李渊说:“你现在身处危险之地,很难保全自己。现在你的部将战败,马上就要因为这个罪名被抓起来,情况紧急,难道还不赶紧想办法吗?晋阳的士兵强壮,战马强健,宫库里物资丰富,可以成就大事业。现在关中空虚,代王势力薄弱,各地的贤才豪杰都还没有归属,希望您能率兵西进,诛杀暴君,平定叛乱,难道要受制于人,当个阶下囚吗?”李渊私下里同意了,后来李渊被释放,这件事也就结束了。
王教文静假造了一道圣旨,说要征召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二十到五十岁的男子全部当兵,年底之前都要到涿郡集合,准备打辽国。 这一下可把老百姓吓得够呛,心里都想着要造反了。文静就对李渊说:“您听说过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句老话吗?唐公您的名号都写在预言里了,天下人都知道,还能慢慢等着遭殃吗?” 他还威胁李渊说:“您是监国,宫里那些女人都伺候您,您死了也没啥遗憾,干嘛还要连累唐公呢?”李渊害怕了,就同意起兵了。
秦王李渊马上就委派文静和长孙顺德等人招兵买马,说是要讨伐刘武周。文静和李渊一起弄了符印和敕令,把宫里和仓库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支援军队。这时候,王威和高君雅起了二心,文静和刘政会赶紧写了一封紧急奏报,跑去告诉留守说这两个人要造反。等李渊和王威、高君雅一起处理公务的时候,文静就说:“有密报说有人要造反!”李渊让王威他们看密报,刘政会却不同意,说:“密报告的是副留守,只有唐公您才能看。”李渊很惊讶:“怎么会这样?”看完密报后,李渊问王威:“有人告发你们,是真的吗?”高君雅大骂:“造反的人想杀我们!”文静赶紧让人把他们抓起来,就这样,起兵了。
李渊就设立了大将军府,任命文静当司马。文静建议改换旗帜,弄得更威风,还建议跟突厥和好,李渊都听他的。李渊派文静去见始毕可汗,始毕可汗问:“唐公起兵是为了什么事?”文静说:“先帝废除了太子,把皇位传给了后主,所以天下大乱。唐公是皇室宗亲,担心王室被毁,所以起兵废掉不该当皇帝的人。希望跟突厥一起平定京师,到时候金银财宝、美女都送给可汗。”始毕可汗非常高兴,立刻派两千骑兵跟着文静回来,还送了一千匹马。李渊高兴地说:“如果不是你,怎么能做到这些呢?”后来,李渊在潼关抵挡屈突通,跟他的将领桑显和苦战,死了好几千人。文静看桑显和的军队懈怠了,就用奇兵从后面偷袭,桑显和被打败了。屈突通的军队还有几万人,想往东逃,文静命令将士追击,一直追到新安以西,都投降了。文静后来升任大丞相府司马,又升任光禄大夫、鲁国公。
唐高祖登基后,提拔了文静当纳言。当时皇上经常召见很多高官一起在寝宫里商议政事。文静就劝谏说:“现在全国上下都臣服于陛下,可是您却和百官们一起坐在床上谈话,还称呼他们为‘某某’。您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却和臣子们平等地坐在一个席位上,这正如王导所说的‘太阳俯同万物’一样啊!” 皇上说:“虽然我受命于天,但过去的交情又怎么能忘记呢?你不用担心。”
后来薛举造反攻打泾州,文静作为元帅府长史和司马殷开山一起出战,结果大败,逃回京城,被革职。之后他又参与讨伐仁杲,立下战功,官复原职,还被封官加爵,任命为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后来又跟随秦王李世民镇守长春宫。
文静觉得自己才能远胜裴寂,而且屡立战功,但裴寂却凭借着和皇帝的旧情而官居其上,心里很不服气。所以每次议论政事时,总是和裴寂针锋相对,两人因此结下了仇怨。有一次,文静和弟弟散骑常侍文起喝醉了酒,抱怨说:“应该杀了裴寂!” 他还拔刀砍向柱子。 恰逢文静家里接连发生怪事,文起很担心,就请巫师做法事,半夜披头散发,嘴里衔着刀进行驱邪仪式。 后来,文静的一个妾侍因为失宠,就向她哥哥告状,诬告文静谋反。于是文静被捕入狱。
皇上派裴寂和萧瑀审问文静。文静说:“以前在大将军府时,司马和长史的地位差不多。现在裴寂已经做到仆射,住着豪宅,享受着荣华富贵。而我的官职和赏赐却和一般人一样,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心里当然会有些不满。” 皇上说:“文静这话,反而说明他确实有怨气。” 李纲和萧瑀都认为文静并非真的谋反;秦王也说文静是第一个献计献策的人,事情成功后才告诉裴寂,现在赏赐却不如裴寂,所以才心怀怨恨,并非真的想造反,应该赦免他。但是皇上本来就对文静有所忌惮,裴寂又说:“文静这个人权术很深,而且性情猜忌险恶,发怒起来什么都不顾,他那些怪异的言行已经充分暴露了,现在天下还没安定,恐怕以后会成为祸患。” 于是皇上最终杀了文静,那年他五十二岁。文起也被处死,家产也被抄没。文静临刑前,拍着胸膛说:“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贞观三年,唐太宗追复了文静的官爵,让他的儿子文树义继承鲁国公的爵位,并下令文树义娶公主为妻。然而,文树义却因为怨恨父亲被杀,密谋造反,最终被处死。
裴寂,字玄真,是山西蒲州桑泉人。从小父母双亡,由哥哥抚养长大。十四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县里的主簿。长大后,长得高大英俊,而且还读了不少书。隋朝开皇年间,他被调到宫里当左亲卫。因为家里穷,他步行去京城,路过华山的时候,还在庙里求神问卜,晚上做梦梦见一个老人告诉他:“你四十岁以后会发达。”
大业年间,他当上了齐州司户参军,后来又当了侍御史,再后来又当了晋阳宫的副监。他跟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关系特别好,李世民在太原当留守的时候,他们俩更是亲密无间,经常在一起喝酒,一喝就是一整天一夜。秦王李世民和刘文静正密谋大事,还没敢告诉李渊(唐高祖),因为裴寂跟李世民关系最好,所以李世民就偷偷给了裴寂几百万钱,让他送给龙山县令高斌,说是让他跟裴寂赌博,故意输给裴寂,让裴寂赢很多钱,这样裴寂就会更高兴,关系更亲密。李世民把这事儿告诉了李渊,李渊也同意了。裴寂还曾经把宫里的女人送给李世民,怕事情败露被杀头,就趁着喝酒的时候,赶紧把李世民要起兵的事儿告诉了李世民,说:“现在天下到处都是起义军,城外就是战场,就算你小心谨慎,也难逃一死。如果你起兵,不仅能免除灾祸,还能成就大业!”李世民听了他的计策,觉得很有道理。
起兵之后,裴寂贡献了五百个宫女,九百万斛粮食,五万匹锦缎,还有四十万副铠甲。大将军府建立后,裴寂被任命为长史,后来攻下临汾,被封为闻喜县公。到了河东,屈突通还没投降,但是关中很多豪杰都归顺了李世民。李世民想先攻打京城,但是又怕屈突通从后面偷袭,拿不定主意,裴寂就建议说:“现在屈突通占据着蒲州关隘,我们如果先打西边,两面作战,肯定失败。不如先打败屈突通,然后再攻打京城。”李世民说:“不对。打仗讲究速度,要快。我们现在应该趁机渡过黄河,先夺取人心。关中那些起义军到处扎营,互相猜忌,很容易招降纳叛,收服他们,兵强马壮,天下还有什么地方攻不下来的?屈突通不过是个守城的贼寇,能奈我们何?如果错过这个机会,胜负就难说了。”李世民听了他的话,就留下军队围困蒲州,自己率领大军入关。长安城攻破后,李世民赏赐裴寂一千顷土地,一套上等盔甲,四万匹布匹,还提升他为大丞相府长史,封他为魏国公,食邑三百户。
隋朝皇帝把皇位让出来,裴寂坚决推辞。裴寂当时就劝说李渊接受禅让,还督促太常寺准备好仪式和选定日子。李渊当上皇帝后,说:“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全靠你啊!”于是,他封裴寂为尚书右仆射,赏赐给他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珍玩,还下令每天给他送御膳。上朝的时候,李渊总是让裴寂和他一起坐在前面,进宫的时候,就让他在内殿休息。李渊对裴寂言听计从,称呼他为“裴监”,连名字都不叫,裴寂当时权势显赫,无人能及。
武德二年,刘武周带兵攻打太原,守将几次都差点守不住了。裴寂主动请缨出战,被任命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负责讨伐叛贼,并拥有便宜行事之权。叛贼将领宋金刚占据介州,裴寂在度索原驻扎军队。叛军占据了上游的水源,裴寂于是转移阵地,结果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军队溃败,死伤殆尽。裴寂日夜兼程赶到平阳,结果发现那里的军队也全军覆没了。他赶紧上书向皇帝谢罪,李渊考虑到他的功劳,认为他的过错不算太大,就下诏书安慰他,让他留在河东地区安抚百姓。裴寂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会不停地给各郡县发文书,催促他们进驻营垒互相保护,还下令烧毁百姓的粮食积蓄,弄得老百姓更加惊慌失措,人心惶惶,都想着要造反。后来,夏州人吕崇茂杀了当地长官,反叛投靠了叛军,裴寂去攻打他,结果又被打了败仗。李渊把他召回长安,狠狠地责备了他很久,还把他交给下属官员处理。但没过多久,李渊又把他放了,待遇和以前一样。
皇上每次出巡,都得让他留守京城,负责一切事务。有一次麟州刺史韦云起告密说高寂要造反,经过调查,根本没这回事。皇上说:“我打天下,可是靠着你大力支持才成功的,你还会反吗?之所以要审问那些告密的人,只是想让天下人都相信你绝对不会造反。” 然后皇上还派三位贵妃带着丰盛的饭菜和珍贵的器皿去高寂家摆宴,并在那里住了一夜才回来。
皇上曾经很随意地跟高寂夸耀说:“以前的皇帝,大多是从很小的势力一点点做起来的,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才最终成功。我们家是陇西的世族,世代与皇室联姻,我一声号召,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天下。你也是名门之后,官位显赫,可不是像刘邦那样的小亭长,或者萧何、曹参那样的小官吏能比的。我和你,都是成就一番伟业的人,彼此之间没什么好惭愧的。”四年后,朝廷改铸钱币,皇上还赏赐给高寂一口铸钱的模具。之后,皇上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高寂的女儿做赵王元景的妃子。高寂也因此被提升为左仆射。
有一次,皇上在含章殿设宴,大家都很开心。高寂就叩头谢恩说:“当初您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就答应过,天下平定后,让我辞官归隐。现在四海升平,我希望能够告老还乡。”皇上听了,眼眶湿润了,说:“还不行啊,咱们还得一起慢慢变老呢!你做我的宗臣,我做太上皇,咱们一起安享晚年,岂不快哉!”九年后,皇上册封高寂为司空,还专门派尚书员外郎每天轮流到他家侍候。贞观初年,太宗皇帝亲祭郊庙,命令高寂和长孙无忌一起乘坐金辂(皇帝的御车)。高寂推辞,皇上说:“你有辅佐我成就大业的功劳,长孙无忌也有为皇室效力的功勋,除了你们俩,还有谁能和我一起乘坐呢?” 于是,高寂就和长孙无忌一起乘坐金辂回宫了。
话说这裴寂,因为跟个神神叨叨的家伙瞎混,被皇帝说他妖言惑众,免了官职,还把封地砍掉一半,打发回老家去了。皇帝本来想让他留在京城,可裴寂偏要走。皇帝就说:“你立的功劳配不上你的官位,把你留在京城也是因为恩典,放在第一位。国家治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因为你当时在职,才没闹得更厉害。现在你回老家去扫墓,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裴寂没办法,只好回去了。
没过多久,汾阴有个疯疯癫癫的家伙跟裴寂的奴仆说:“你家老爷有帝王之相!” 这奴仆跑去告诉了裴寂,裴寂吓得够呛,根本不敢相信,直接让奴仆把那个疯子给杀了灭口。结果,这个奴仆竟然偷走了裴寂封地里一百万钱!裴寂急着追回钱财,就赶紧把这事儿报给了皇帝。皇帝一听,大怒道:“裴寂啊裴寂,你犯了四条死罪!第一,身为三公,却跟妖人鬼混;第二,免官之后,还怨天尤人,说国家能兴盛都是他裴寂的功劳;第三,妖人说了什么话,你竟然隐瞒不报;第四,为了灭口,你竟然私自杀人!我杀你,可不是没理由的!” 虽然很多人求情,但皇帝还是把裴寂发配到静州去了。
正巧这时候,山羌造反了,有人说山羌要挟持裴寂当他们的首领。皇帝说:“国家对裴寂有恩,他肯定不会那样做。” 结果呢,裴寂竟然带着家里的仆人,把山羌的叛军给打败了!皇帝一想裴寂的功劳,就下诏让他回朝,可惜啊,裴寂还没到京城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岁。死后,皇帝追赠他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的爵位。他的儿子裴律师娶了临海长公主,后来做了汴州刺史。裴律师的儿子裴承先,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做了殿中监,可惜后来被酷吏给杀害了。
一开始,高祖皇帝论功行赏的时候,因为太原起兵的功劳,下诏赦免了尚书令秦王、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两死罪;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十四人,每人赦免一死罪。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清点功臣的封赏户籍。当时,长孙无忌等功臣都已去世,太宗便根据他们的功劳大小,依次排列他们的封赏户数。总共43位功臣,其中,长孙无忌的封赏户数为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李孝恭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一千户;李勣、刘弘基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七百户;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窦轨、屈突通、萧瑀、封德彝、刘义节六百户;钱九陇、樊兴、公孙武达、李孟尝、段志玄、庞卿恽、张亮、李药师、杜淹、元仲文四百户;张长逊、张平高、李安远、李子和、秦行师、马三宝三百户。这其中三十位功臣的事迹史书上都有记载。
剩下的十八位功臣,比如赵文恪,他们的功劳虽然不算特别显赫,但他们也参与了唐朝开国的大业,为大唐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名字也应该被记录下来。现在,我们来逐一介绍他们的名字和事迹。首先是赵文恪,他是并州人,曾在隋朝担任鹰扬府司马。唐朝起兵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右三统军。武德二年,他被提升为都水监,并被封为新兴郡公。当时天下刚刚经历了大乱,战马损失严重,恰逢唐朝与突厥讲和,朝廷就派赵文恪去并州,与齐王李元吉一起在边境收购战马,以备军需。后来,刘武周攻打太原,太原周围的城池都被攻陷了。李仲文在浩州孤军奋战,危在旦夕,齐王便派赵文恪率领一千多步骑前去支援。结果太原失守,赵文恪只好弃城逃跑,后来被朝廷下令处死。
接下来是李思行,他是赵州人,为了躲避仇家逃到了太原。唐朝起兵的时候,李世民派他去侦察长安的情况。他回来后,详细地分析了长安的形势和唐朝起兵的策略,为李世民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此,他被任命为左三统军。他参与了攻破霍邑和平定京师的战役,后来官至嘉州刺史,被封为乐安郡公。去世后,被追赠为洪州都督,谥号襄。
李高迁,是岐州人,跑到太原去,唐高祖李渊把他招到身边当差。李高迁因为在平定窦建德的战役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右三统军,跟着军队攻打霍邑,围困长安,打仗特别卖力。后来,他升官了,当上了左武卫大将军、江夏郡公,还兼任西麟州刺史。
后来突厥人来寇扰马邑,高满政请求朝廷派兵救援,朝廷就派李高迁带兵去支援。结果敌人太强大了,李高迁只能半夜偷偷打开城门逃跑了,他手下的兵大部分都战死了,他自己也被朝廷革职,发配到边疆去了。后来,他又当上了资州刺史,最后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凉州都督。
姜宝谊,是秦州上邽人。他爸爸姜远,在隋朝的时候做过秦州刺史,还被封为朝邑县公。姜宝谊年轻的时候去太学读书,但是学习成绩不太好,后来就去了左翊卫当兵。因为工作努力,他慢慢升官,当上了鹰扬郎将,带兵打仗。他跟着唐高祖李渊去平定太原的叛乱。
等李渊起兵后,姜宝谊被任命为左统军,参与攻打西河和霍邑,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永安县公,后来又升任右武卫大将军。 刘武周派黄子英多次到雀鼠谷抢劫,皇帝就派姜宝谊去打他。黄子英穿着轻便的盔甲,故意挑衅唐军,交战三次就逃跑,姜宝谊追击,结果中了埋伏,被敌人抓住了。 没过多久,姜宝谊又逃了回来。
后来,姜宝谊和裴寂一起抵抗宋金刚,在汾州打仗,两军交战时,裴寂丢下军队跑了,姜宝谊再次被敌人俘虏。皇帝听说后,哭着说:“他是个忠义之士,肯定不会投降敌人,一定是死了!” 皇帝还赏赐姜宝谊家一千匹布,三百斛米。 姜宝谊果然想办法逃回来,结果又被害死了。临死前,他向西大喊:“臣对不起陛下!” 等叛乱平定后,朝廷下令迎接姜宝谊的灵柩,追赠他左卫大将军、幽州总管的官职,谥号为“刚”。他的儿子姜协,字寿,擅长篆书和隶书,后来当过燕然都护、夏州都督,被封为成纪县侯,谥号为“威”。
许世绪,是山西人,在隋朝当鹰扬府司马。他看出来隋朝要完蛋了,就去找李渊(唐公)说:“老天爷要帮助有德行的人,百姓也希望有能力的人来领导他们。现在您不抓住这个机会,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隋朝的统治烂透了,天下大乱,您的名字都已经在民间传开了,现在您掌握着五个郡的兵力,占据着四面受敌的战略要冲,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计策,灾祸很快就会降临到您头上。您应该招揽天下英才,为天下人做主,这可是帝王的大业啊!” 李渊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对他很重视,把他当作心腹。
战争爆发后,李渊任命许世绪为右一府司马。后来,许世绪官职一路升迁,做到蔡州刺史、真定郡公,最后去世了。他的弟弟许洛仁,也跟着李渊从晋阳起兵,因为立下战功,最后官至冠军大将军。去世后,被追赠为代州都督,谥号“勇”,还陪葬在昭陵。
刘师立,是河南虞城人。一开始他给王世充当亲兵,洛阳城破后,按理说该杀头,但秦王(李世民)觉得他很有本事,就饶了他,让他当自己的左亲卫。李建成谋反那会儿,刘师立参与了秘密商议。后来他和尉迟敬德、庞卿恽、李孟尝等九个人一起立了功,被封为左卫率。
接着他又升官了,当上了左骁卫将军、襄武郡公,还赏赐了他五千匹绢。有人告密说刘师立的名字出现在预言里,说他要造反,唐太宗就问他:“有人说你要造反,是真的吗?”刘师立回答说:“我以前是隋朝的官员,最高也就六品,我能力平庸,不敢奢望什么富贵。现在赶上这乱世,能当上将军,我已经很满足了,哪敢造反啊?”唐太宗哈哈一笑说:“我知道是谣言!”然后赏了他一些丝绸,还把他叫到卧室里安慰鼓励一番。
罗艺造反的时候,长安城里人心惶惶,皇帝就让刘师立担任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带兵防备突发事件。罗艺被平定后,有人弹劾那些和罗艺有关系的人,刘师立因为和罗艺关系不错,也被免职了。没多久,因为他是皇室旧臣,他又被任命为检校岐州都督。
他上书请求讨伐吐谷浑,还没等到回信,他就派使者去游说那些部落,很多部落都投降了,他还把那些地方设立为开州和桥州。吐谷浑的党项首领拓拔赤辞之前也投降了吐谷浑,依仗险要的地形据守,刘师立也派人去劝降了他,皇帝任命拓拔赤辞为西戎州都督。
后来刘师立母亲去世,他请求回家奔丧,岐州百姓都上表请求他留下,所以他没能回去奔丧。当时河西的党项人经常骚扰边境,还阻挠新归附的部落,刘师立就去讨伐他们。军队还没到,对方就害怕逃跑了,刘师立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恤于真山才回来。他还和小莫门川打败了吐谷浑军队。后来他升任始州刺史,最终去世,谥号为肃。
刘义节,山西人。隋朝快完蛋的时候,他当上了晋阳县长,家底儿挺殷实。裴寂把他推荐给了唐高祖李渊,他还跟王威、高君雅这些人都挺熟,但跟李渊关系最好。后来天下大乱,王威、高君雅有点儿犹豫不决,刘义节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提前把王威他们给抓了。跟着李渊打下了长安城,后来当上了鸿胪卿。那时候为了犒赏军队,国库都快空了。刘义节说:“现在长安城驻扎的兵很多,柴火贵布匹便宜,咱们可以砍伐宫苑里的树当柴火,换取布匹,一年能弄到几十万匹。”他还建议把皇宫仓库里存的那些旧布匹拿出来,卖掉多余的,用来补贴军费,又弄到了十几万匹布,这下子军队的物资供应就解决了。后来他升了官,当了太府卿,还被封为葛国公。刘义节本来叫刘世龙,有人说他儿子叫刘凤昌,“世龙凤昌”听着不太吉利,像不是臣子的名字,唐高祖李渊觉得不妥,就给他改了名字。
贞观初年,刘义节又升任少府监,后来因为收受商人进贡的珍珠,以及其他一些官场上的罪名,被贬为平民,发配到岭南,最后在钦州当了个小官。他的侄子刘思礼,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当上了箕州刺史。年轻的时候,他跟一个叫张憬藏的学看相,张憬藏说他将来能当刺史,最后还能做到太师。万岁通天二年,刘思礼被任命为箕州刺史,他特别高兴,觉得太师这个位置太高了,只有那些辅佐皇帝打天下的功臣才能做到,于是他就跟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密谋造反,跟綦连耀说:“你身上有龙气,跟皇帝一样!”綦连耀也说:“你拿着金刀,应该辅佐我!”他们暗中勾结了一批官员。
刘思礼就用看相的本事迷惑大家,见谁都说:“你将来能当三品大官!”让那些贪图官位的人对他充满希望,然后再告诉他们:“綦连耀很快就要造反成功了,你们都能跟着他一起飞黄腾达!”结果事情败露了,武则天派人调查,暗中放松了对刘思礼的看管,让他多抓一些人来顶罪。刘思礼想自保,就把平时跟他不对付的人都供了出来。临刑的时候他还不知道悔改,最后跟其他参与叛乱的人一起被砍了头。那些有名的人,比如李元素、孙元亨、石抱忠、王抃、王勔(王抃的哥哥)、路敬淳等等,三十多个家族的人,几千人都被流放或处死。
钱九陇,字永业,是湖州长城人。他爹钱文强,是吴明彻手下的一个小将领,当年和吴明彻一起在彭城打仗,结果全军覆没。后来投降了隋朝,因为犯了事儿,被抓去当了奴隶。所以说,钱九陇从小就跟着唐太宗混。他特别擅长骑马射箭,一直是唐太宗身边的心腹。后来天下大乱,打仗的时候,钱九陇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了个金紫光禄大夫。他还跟着唐太宗打过薛仁杲和刘武周,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右武卫将军。平定洛阳之后,他又跟着太子李建成去魏州打刘黑闼,那仗打得可激烈了,他冲锋陷阵,立下大功,被封为郇国公,还兼任苑游将军。贞观初年,他当上了眉州刺史,后来又改封巢国公。死后,被追封为左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谥号“勇”,还陪葬在献陵。
樊兴是安州人,因为犯了错,也当过奴隶。他跟着唐太宗打进长安城,后来被封为左监门将军。跟着秦王李世民打仗,打了好多胜仗,被封为营国公,还经常得到唐太宗赏赐的金子和各种好东西。不过后来因为犯了事儿,爵位被撸掉了。贞观六年,陵州的獠人造反,朝廷派他去平叛,那时候他已经是左骁卫将军了。他还跟着李靖打过吐谷浑,担任赤水道行军总管。可惜那次战役,士兵死伤惨重,很多武器装备都丢了,虽然他立了功,但还是因为军纪问题被判了死刑,最后因为功劳大而免死。后来他又当上了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唐太宗征讨辽国的时候,因为樊兴为人忠诚谨慎,就让他和房玄龄一起留守京城,还让他兼任右武候将军。死后,被追封为左武候大将军、洪州都督,也陪葬在献陵。
公孙武达,是陕西栎阳人,特别仗义,在隋朝当过骁果(精锐士兵)。后来战争爆发了,武达就跑到长春宫去见皇帝。跟着秦王李世民去打刘武周,他可卖力了,立了不少战功,一路升官,最后当上了秦王府右三军骠骑,还被封为清水县公。
贞观初年,他被任命为肃州刺史。结果好几千突厥骑兵,带着上万的辎重来入侵,还打算南下打吐谷浑。武达只带了两千精兵就迎战了,一开始把敌人逼退了一点,后来又跟他们拼死搏斗,一直打到张掖河边。他偷偷地派兵到河的上游去,等突厥人过河一半的时候,就从两岸夹击,把他们杀得死伤殆尽,淹死的也很多。皇帝还特地发来圣旨嘉奖他,升他当了左监门将军。
后来盐州的突厥人叛乱了,皇上又派武达去灵州追击。追上了叛军,发现他们正过河,武达就占据了河的南岸摆开阵势,狠狠地打了过去,结果把叛军的首领可逻拔扈给杀了。因为这次战功,他又被封为东莱郡公。最后他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死后被追赠荆州都督,陪葬在昭陵,谥号“壮”。
庞卿恽是山西人,跟着李世民平定隐太子叛乱有功,被封为右骁卫将军、邾国公。死后,他的爵位又被追封为濮国公。他的儿子庞同善,后来当上了右金吾大将军。庞同善的儿子庞承宗,在开元初年,官至太子宾客。
张长逊,是陕西栎阳人。他骑马射箭特别厉害,在隋朝的时候当过里长。因为平定陈朝的功劳,被提升为上开府,后来又一路升迁,做到五原郡太守。后来天下大乱,他就投靠了突厥,突厥人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割利特勒”。 等义军起来后,他带着五原郡投降了唐朝,立马被任命为五原太守、安化郡公,后来又改封为范阳郡公。
那时候梁师都和薛举想请突厥军队渡过黄河,南下攻打唐朝。张长逊就假造了唐朝皇帝的诏书给突厥的首领莫贺咄设,揭穿了他们的阴谋。正好这时候唐朝的使者也到了,突厥军队最终没有南下。武德元年,唐朝派右武候骠骑将军高世静去跟始毕可汗联络,结果到了丰州,始毕可汗就死了。唐朝皇帝下令留下金银财宝,没把高世静送回去。突厥人很生气,带兵南下到了黄河边。张长逊就派高世静出塞去安抚他们,还假装要送去大量的陪葬品,突厥人这才退兵回去。后来张长逊被任命为总管,还被封为杨国公。
在讨伐薛举的时候,他没等朝廷命令就带兵去支援了,唐太宗还赏了他锦袍和金甲。有人在唐太宗面前说张长逊在丰州待了很久,担心他会跟突厥人勾结,于是唐太宗就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右武候将军,又改封为息国公,还赏赐他宫女和上千匹丝绸。他后来生病了,唐太宗还亲自去探望他。后来窦轨率领巴蜀的军队去攻打王世充,张长逊被任命为益州行台左仆射。他先后担任了遂州和夔州的总管,政绩都非常好,深受百姓爱戴。贞观十一年,他去世了。
张平高,是绥州人。他在隋朝的时候是鹰扬府的校尉,驻守在太原,参与过很多军事谋划。跟着唐太宗平定京城后,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左领军将军,被封为萧国公。贞观初年,他担任丹州刺史,因为犯了错误,被降职为右光禄大夫,回到家里。死后,追封为罗国公,并追赠潭州都督。
李安远是夏州人,他爹李彻,可是隋朝的上柱国、云州刺史,祖上几代都是军人,家里有钱得很。李安远年轻的时候可没个正形,整天跟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最后把家底都败光了。后来他幡然悔悟,开始认真读书,还跟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交往,只要是他欣赏的人,他就掏心掏肺地交朋友。后来他继承了城阳公的爵位。他和王珪关系特别好,王珪因为王颇的事儿得罪了朝廷,要被流放,李安远四处奔走,才保住了他。后来李安远被任命为正平县令。战争爆发了,敌人攻打绛州,李安远和守城的陈叔达一起死守城池。唐太宗以前就和李安远关系不错,绛州城破后,唐太宗还特意去慰问他的家人,还请他吃饭,并且任命他为右翊卫统军、正平县公。后来他又跟着唐太宗打败了屈突通,升任上柱国、右武卫大将军。他多次跟随秦王(唐太宗)征战,立下不少功劳,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被封为广德郡公。他出使吐谷浑,跟吐谷浑人谈妥了和平协议,吐谷浑还主动要求跟大唐互通贸易,边境地区因此也受益匪浅。隐太子要造反,暗中派人拉拢李安远,但李安远始终忠心耿耿,这更让秦王对他刮目相看。贞观初年,唐太宗还让他统领骑兵在京城附近巡逻,抓捕盗贼。他后来又担任潞州都督、怀州刺史,这些都是重要的职位,可见他的才能。不过,他为人比较刻薄,不太讲情面,所以名声不太好。最后,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凉州都督,谥号为“安”,还追封为遂安郡公。
马三宝这个人,脑子特别灵活,鬼点子多。他以前在柴绍家做家奴。柴绍娶了平阳公主,高祖起兵的时候,柴绍偷偷地跑到太原去了。马三宝带着公主逃到司竹园,还跟当地的土匪头子何潘仁联络上了。何潘仁来拜见公主,马三宝就用一百个士兵当作公主的卫队。他自己还自称总管,笼络了一大批土匪,手下兵马竟然多达几万人。唐太宗渡过黄河后,任命马三宝为左光禄大夫。秦王到了竹林宫,马三宝带着军队去拜见,后来跟着一起平定了京城,被任命为太子监门率。他还单独带兵去北山打败了叛乱的胡人刘拔真,又参与平定了薛仁杲的叛乱。他还和柴绍一起在岷州跟吐谷浑作战,他冲锋陷阵,斩杀了吐谷浑的名王,俘虏了几千人,因为功劳被封为新兴县男。后来高祖去司竹园,还特意说:“你起兵的地方,卫青也比不上啊!”贞观初年,他被任命为左骁卫大将军,还被封为公爵,死后谥号为“忠”。
李孟尝是赵州人,最后当上了右威卫大将军,封汉东郡公。
元仲文是洛州人,最后当上了右监门将军,封河南县公。
秦行师是并州人,最后当上了右监门将军,封清水郡公。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孟尝、元仲文、秦行师这三位将军,他们的功劳就像应龙腾飞,乌云随之翻滚,狂风怒吼,天地震动一样,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你看这三位,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才能,但在高祖刘邦建立王朝的时候,他们却一下子就显露出来了。所以他们才能辅佐刘邦,建立大功。
元仲文和秦行师,他们性格比较文静,多次跟随军队冲锋陷阵,凭借自己的才能一步步升迁,但最后却因为一些原因被冷落了。外边的势力容易利用,身边的人却很难疏远,所以元仲文先被那些急于求成的人诬告而被杀,秦行师后来也因为被人诬陷而被斥责。这跟萧何、曹参他们相比,真是太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