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公主府的管理人员配置是这样的:一个从七品下的令一人,一个从八品下的丞一人,负责管理公主的钱财、仓库和田地。此外,还有一个正九品下的主簿和一个从九品下的录事,负责监督租税和管理府中财物的收支。 除了这些,还有八个史官,两个谒者,两个舍人,和两个家史。

接下来是军队方面的设置。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都统、副都统,行军长史,行军司马、行军左司马、行军右司马,判官,掌书记,行军参谋,前军兵马使、中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以及中军都虞候,这些职位都各设一人。元帅、都统、招讨使这三个职位主要负责征战,战争结束后就撤销。都统统领各地的军队,但没有被授予旌节(军旗)。 关于这些职位的设置变迁,简单说就是:高祖起兵时设有左右领军大都督,后来又设立了左右元帅、太原道行军元帅、西讨元帅等,都是由亲王担任。天宝末年,设立了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招讨、都统这两个名称就是从那时开始出现的。大历八年,天下兵马元帅被撤销。建中四年,因为李希烈叛乱,又设立了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兴元元年,设立了副都统。会昌年间,设立了灵、夏六道元帅。黄巢起义时,设立了诸道行营都都统。天复三年,又设立了诸道兵马元帅,后来又改回天下兵马元帅。

行军司马的职责是辅助处理军事事务。平时要操练军队,进行狩猎活动;战时则要执行作战和守卫的规章制度,负责武器装备、粮食、军籍和赏赐等事宜。 关于行军司马这个职位的变迁,简单来说,武德元年改称“治中”,太宗即位后改称“司马”,州一级也设置了这个职位。显庆二年,洛州设立了司马。武后大足元年,东都、北都,雍、荆、扬、益州都设置了左右司马,神龙二年又撤销了。太极元年,雍、洛四大都督府又增设了司马一人,也分左右。

掌书记负责处理朝觐、聘问、慰问、祭祀、祈福等文书以及发布命令、升降官员等事务。行军参谋则负责处理军中的机密事务。 掌书记的职位设立于景龙元年,行军参谋在开元十二年被撤销,不久后又恢复设置。

话说这支队伍啊,人员配置可不少。节度使、副大使(管着节度使事务的副手)、行军司马(掌管军队后勤的官员)、副使、判官(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支使(协助处理政务的官员)、掌书记(负责记录的官员)、推官(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巡官(负责巡查的官员)、衙推(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这些个主要官员,每样都得配一个。 再加上节度副使,一共十个人。负责馆驿(驿站)巡查的官员也有四个。府里管着文书档案的官员、负责重要事务的官员,还有专门处理紧急要务的官员,每样一个。 另外,跟着军队跑的还有四个人。

如果这节度使被封为郡王,那还得再加个负责记录奏章的官员。要是节度使还兼任观察使,那就得再添上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如果还兼任安抚使,那就再加个副使和判官。要是还兼着支度使(负责财政)、营田使(负责农田)、招讨使(负责军事)、经略使(负责军事战略)这些职务,那每个职务还得再配个副使和判官。 更别说,支度使下面,还得有专门负责运输的判官和巡官各一人了。 这人数,听着都让人头晕!

节度使掌握着军队,权力很大,可以随意处置人命。刚上任的时候,得带着钱和武器去兵部报到,观察使也一样。辞别的时候,皇帝会赐予双旌双节。出行时,要高举节杖,竖起六面军旗,内官一路护送,每到一个驿站都要上报朝廷。到了辖区,州县要修建节度使的楼阁迎接,以鼓乐相迎,仪仗队走在前面,旌旗在中间,大将骑马走在后面,金锣、钲、鼓、号角声声作响,州县官员则捧着印信在路左边迎接。上任第一天,要摆上祭祀用的案台,高两尺二寸,宽八尺。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分管不同的政务,类似于宰相、节度使和观察使的职责。每三天要清洗官印,检查磨损情况。每年八月要考核他们的政绩:节度使以减少兵力为最高考核标准,其次是百姓丰衣足食,再次是边境战功;观察使以丰收为最高考核标准,其次是刑罚减少,再次是税收;团练使以百姓安居乐业为最高考核标准,其次是惩治奸邪,再次是了解民情;防御使以边境无战事为最高考核标准,其次是勤政廉洁,再次是政绩;经略使以筹划部署为最高考核标准,其次是处理政务,再次是修缮工程。卸任后,要将官署移交,节度使的印章可以自己带走,其他印章则交给郎官保管。节度使的楼阁和堂舍要上锁,由节院使保管,按时祭祀。上朝之前,不得私自进宫,不得私下会见官员。京兆尹、河南尹、大都督、大都护这些职位,通常由亲王遥领。两府的政务由尹(京兆尹、河南尹)负责;大都督府的政务由长史负责;大都护府的政务由副大都护负责,副大都护还兼任王府长史。后来,也出现了一些持节担任节度使、副使,或知节度事的人,他们的权力和正式的节度使一样。诸王被封为节度大使的,都留在京城。

观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设一人。

团练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设一人。

防御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各设一人。

话说唐朝,朝廷派人下地方巡视,这巡视官员呢,就叫“使者”,负责检查各地的政绩好坏,抓大放小,主要工作就是向上汇报。凡是需要上报朝廷的奏章,都得经过州一级政府。

一开始,唐太宗贞观年间,派了十三个大使,到全国各地巡察,遇到水旱灾害什么的,也派人去处理,这些使者有巡察、安抚、慰问等等不同的职称。后来,到了神龙二年,又设立了十个道的巡察使,一共二十个人,都是五品以上官员,他们要挨个检查州县,巡视一轮后再轮换。景云二年,又设立了二十四位都督,专门检查刺史以下官员的政绩好坏,还配了两个从事,官职相当于侍御史。

扬州、益州、并州、荆州这四个州设为大都督府,汴州、兖州、魏州、冀州、蒲州、绵州、秦州、洪州、润州、越州这十个州设为中都督府,这些都督都是正三品;齐州、鄜州、泾州、襄州、安州、潭州、遂州、通州、梁州、夔州这十个州设为下都督府,是正三品。当时觉得这都督权力太大,不好控制,就把都督府给撤了,只留下那四个大都督府。然后又设立了十个道的按察使,每个道一个。

开元二年,把按察使改名叫“按察采访处置使”,到开元四年又撤了,八年后又恢复了十个道的按察使,秋天冬天巡视州县,十年后又撤了。到了开元十七年,又重新设立了十个道、京都、两畿的按察使,开元二十年,又改名叫“采访处置使”,分成了十五道。到了天宝末年,又加上了黜陟(chù zhì,考核升降)使的职权。乾元元年,最后才改名叫“观察处置使”。

话说唐朝,西京、东京、北京各设一位牧,都是从二品的大官;西京、东京、北京、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这几个地方的府尹,都是从三品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宣扬朝廷的恩德,每年都要巡视辖下的各县,了解民情风俗,审理案件,照顾孤寡老人。如果亲王担任州牧,那么每年都由州里的副手协助巡视各县。 (武德元年,雍州设牧一人,由亲王担任,但州里的实际事务通常由别驾负责。永徽年间,改称府尹为长史。) 最初,太宗皇帝打高丽的时候,设置了京城留守,后来只要皇帝不在首都,就设留守,由右金吾大将军担任副留守;开元元年,京兆、河南府的长史又改回府尹,负责处理府里的政务,如果牧缺位,就由府尹代理;开元十一年,太原府也设置了府尹和少尹,府尹兼任留守,少尹兼任副留守,这三个地方的留守合称“三都留守”。

三都大都督府下设典狱十八人,负责审问的官员十二人,以及二十四个文书人员;典狱负责看守囚犯,审问官员负责执行刑罚。中府、上州的典狱十四人,负责审问的官员八人,文书人员二十人;下府、中州的典狱十二人,负责审问的官员六人,文书人员十六人;下州的典狱八人,负责审问的官员四人,文书人员十六人。从三都以下的州府,都有十五个持刀的卫兵。

少尹是正四品下,两个人,负责协助府尹处理州府事务,每年年底都要轮流向朝廷汇报工作。司录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上;录事四人,从九品上。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事各二人,都是正七品下;参军事六人,正八品下。六府录事参军事以下的官职,人员编制都比上面少一人。录事参军事,负责查处违规行为,管理官印。(武德初年,改州主簿为录事参军事,开元元年,改称司录。) 每个府州都有史官,大都督府有史官四人,中府有史官三人,下府、都护府、上州、中州、下州各有史官二人。

功曹司功参军事,那是负责考评考核、请假、祭祀、礼乐、学校、奏章、书信、俸禄、祥瑞异象、医药、占卜、陈设、丧葬这些事的。武德初年的时候,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的书佐都归司功参军事管,大大小小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大都督府有四个府官、十个史官;中府两个府官、三个史官;下府一个府官、三个史官;大都护府一个府官、两个史官;上府两个府官、两个史官;上州两个佐官、五个史官;中州的史官比上州少两个。

仓曹司仓参军事,主要管的是租税征收、公家房产、厨房、仓库、市场这些事情。人员配置方面,它有五个府官,十三名史官。大都督府有四个府官、六个史官;中府、下府各有三个府官、五个史官;都护府一个府官、一个史官;上州两个佐官、五个史官;中州、下州的史官比上州少两个。

户曹司户参军事,掌管户籍、账目、道路、通行证、免除徭役的文书、杂役、欠税、良民贱民的登记、草料、旅馆、婚姻、土地诉讼、表彰孝子贤弟这些事。它的人员配置比较多,有八个府官、十六个史官,还有两个专门管账目的史官,负责户籍登记和核对账目收钱。大都督府有四个府官、七个史官、两个账房;中府三个府官、五个史官、一个账房;下府两个府官、五个史官、一个账房;上州四个佐官、六个史官、一个账房;中州三个佐官、五个史官、一个账房;下州两个佐官、四个史官、一个账房;都护府一个府官、一个史官、一个账房。

田曹司田参军事,主要负责园林宅院、人口分田、世袭田地和荫田这些事情。这部门是景龙三年才设立的,唐隆元年被撤销了,到了上元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它有四个府官、十个史官。大都督府有二个府官、六个史官;中府一个府官、一个史官;下府一个府官、两个史官;上州两个佐官、五个史官;中州、下州的史官比上州少两个。

兵曹司的兵参军事,主要负责管理武官的选拔、兵员、武器装备、门禁、钥匙、军事防御、烽火报警、驿站传递和狩猎活动。 兵曹司的编制是:府里六个人,史馆十四个人。大都督府有府里四个人,史馆八个人;中府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六个人;下府有府里两个人,史馆五个人。都护府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四个人。上州有佐官两个人,史馆五个人;中州的史馆人员要少两个人。

法曹司的司法参军事,主要负责审理案件、执行法律、追捕盗贼以及没收赃款。 法曹司的编制是:府里六个人,史馆十四个人。大都督府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八个人;中府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六个人;下府有府里两个人,史馆五个人。上州有佐官四个人,史馆七个人;中州有佐官一个人,史馆四个人;下州有佐官一个人,史馆三个人。

士曹司的士参军事,主要负责管理桥梁、车辆、房屋和工艺技术。 士曹司的编制是:府里五个人,史馆十一个人。大都督府有府里四个人,史馆八个人;中府和下府各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六个人。上州有佐官两个人,史馆五个人;中州有佐官一个人,史馆四个人。

参军事还负责出使和引导宾客。 唐武德初年,把原来的行书佐改名为行参军,后来又改名为参军事。 一开始有十五个专门负责紧急任务的参军事,后来精简了一些。

文学这个职位,是正八品上,主要负责用五经教导学生。县里的文学由州里补缺,州里的文学由吏部任命。 但是这个职位实际上没什么实权,所以穿着官服的人都很看不起它。唐武德初年,设立了经学博士、助教和学生。唐德宗即位后,把博士改名为文学。元和六年,取消了中州和下州的文学职位。京兆等三个府,各有两位助教,八十个学生;大都督府和上州,各有一位助教;中都督府有五十个学生;下府和下州,各有四十个学生。

话说唐朝,有个医学博士,官职是正九品上,主要工作是给老百姓看病治病。 这官职设置来来回回改了好几次呢。贞观三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医学机构,有医药博士和学生,负责教医和编书,比如《本草》和《百一集验方》这些书就都是那时候弄出来的。后来到了开元元年,医药博士改名叫医学博士,各州还设了助教帮忙。 可没过多久,医学博士和学生都被撤了,很多偏远地区就更缺医生了。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才又重新设立医学生,让他们负责巡视州里,给老百姓看病。永泰元年,医学博士的职位又恢复了,三都、都督府、上州、中州都配了助教,学生人数也根据州的大小有所不同。

接下来咱们看看都督府的官职设置。 都督,那是从二品的大官;长史,从三品;司马两位,都是从四品下;录事参军事,正七品上;录事两位,从九品上;然后是一堆参军事,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每个部门一个,都是正七品下;还有五个参军事,正八品下;市令,从九品上;文学,正八品下;最后,医学博士,从八品上。 这官职等级,看着就挺复杂的,一个比一个官小。

再看看另一个版本的都督府官职设置。都督是正三品,别驾正四品下,长史正五品上,司马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正七品下,录事两位从九品上,七个参军事(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都是从七品上,四个参军事从八品上,市令从九品上,文学从八品上,医学博士是正九品上。 哎,这官职等级,看着都让人眼花缭乱的,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变化真大!

最后再看一个版本。都督从三品;别驾从四品下;长史从五品上;司马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从七品上;录事两位从九品上;七个参军事(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都是从七品下;三个参军事从八品下;文学从八品下;医学博士,正九品上。 这官职设置,真是变来变去,让人摸不着头脑啊! 看来唐朝的官制,也是相当复杂灵活的。

首先,都督这个官职啊,权力可大了,管着辖区内所有州的军队、武器装备、城防、驻军和粮草供应,府里的大小事务都归他管。 这职位最早在武德年间设立,主要是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总管来统领军队,还加个“使持节”的头衔,有点像汉朝的刺史。那时候还有行台,甚至大行台,官职设置也挺复杂。比如行台里有个尚书省令,正二品,管着辖区内的兵民事务,相当于府里的老大;还有个仆射,从二品,是尚书省令的副手。其他的官员,从左右丞往下,各个部门的郎中、员外郎,都跟京城的差不多。 此外,还有食货监、农圃监、武器监、百工监这些部门,分别负责伙食、财务、接待、帐篷、音乐、医药;仓储、园圃、柴火、草料、运输;武器装备、马匹牲畜;船只车辆、营房建设等等。这些监的正职是正八品下,副职是正九品下。

后来,武德七年,把总管改名叫都督,管十个州的都督就叫大都督。到了贞观二年,又把“大”字去掉了。虽然都督府里还有刺史以下的官员,但大都督还兼任刺史,不过不直接管州里的具体事务。 再后来,都督加了“使持节”的头衔,就正式成为将领了,很多将领也用都督来称呼。不过,朔方地区还是叫大总管。边境州县还另设经略使,那些有屯田的州县,就设营田使。武则天圣历元年,夏州都督又兼任了盐州防御使。安禄山造反的时候,那些靠近叛军地区的郡县,都设立了防御和守捉使。到了乾元元年,又设立了团练守捉使和都团练守捉使,管辖范围大的管十几个州,小的管两三个州。代宗当皇帝后,取消了防御使,只有山南西道还保留着。元载当政的时候,想笼络人心,就让刺史都兼任团练守捉使。后来杨绾当宰相,又取消了团练守捉使,只有澧州、朗州、峡州、兴州、凤州还保留着。建中以后,行营也设立了节度使、防御使、都团练使。总的来说,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这些官职,大多都兼任所管辖州的刺史。都督府设长史,都护府设都护,有时还另设都护。都督府里还有掾、属、记室参军事、典签等等官员,这些在武德年间就已经有了。

市令这个官职,是九品上,负责管理市场交易,打击奸商和违法行为,全面负责市场事务。贞观十七年的时候,这个职位被取消了,到了垂拱元年又恢复了。各个都督府、三都和州,都设有市丞一人,还有个副手,两个记录员,三个巡查人员,负责市场检查;仓库管理人员两人,专门负责钱粮的收支;还有两个记录员。下州的管理人员就少一些了。

大都护的官职是正二品;副大都护两人,都是正三品;副都护两人,都是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两人,都是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正七品下;还有三个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下。

都护的级别是正三品;副都护两人,都是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正七品上;还有三个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上。

都护主要负责管理各少数民族地区,安抚他们,必要时进行征讨,并对他们的功过进行评定,全面负责都护府的事务。

刺史的官职是正三品,权力和州牧一样大;别驾的官职是正四品下。武德元年,把太守改名为刺史,还增加了使持节的权力,太守的副手改名为别驾。十年后,雍州的别驾改名为长史。高宗皇帝即位后,所有州的别驾都改为了长史。上元二年,各州又恢复了别驾的职位,而且都由皇室宗亲担任。永隆元年取消了,永淳元年又恢复了。景云二年,才开始让平民担任别驾。天宝元年,刺史的称呼又改回了太守。八年后,各郡取消了别驾的职位,下郡设置了一名长史。上元二年,各州又恢复了别驾。德宗时期,又取消了。元和、长庆年间,因为两河地区用兵,很多有功的将领被授予东宫或王府的官职,那些长期在京城等待升迁或轮换的将领,经常有几十人向宰相请求升官;文宗时期,宰相韦处厚建议,恢复了重要的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的别驾职位。

好家伙,这都是什么官职啊,听着就头大!咱们一个个捋捋,先说长史、司马这些州郡里的官儿。

长史,那是从五品上的大官儿;司马,从五品下,比长史低一级;录事参军事,从七品上;下面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从九品下的芝麻小官。其他的像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这些参军事,大部分都是从七品下,还有几个是八品下的。另外还有个市令,从九品上;个丞,从九品下;一个文学,八品下;最后还有个医学博士,也是从九品下。 这地方官的配置,还挺复杂的。

接下来看看刺史的班底。刺史,那是正四品下的高官,级别可不低! 他手下有个录事参军事,正八品上;一个录事,从九品上;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这些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下。还有三个参军事是正九品下,再加个医学博士,从九品下。 这刺史府的规模,比刚才那个州郡衙门大多了。 不过,不同地方的刺史衙门配置好像还不一样。

你看,另一个刺史衙门,刺史还是正四品下,但别驾就成了从五品上了,司马也升到了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从八品上,录事从九品下。司仓、司户、司田、司法这些参军事都是从八品下,还有两个从九品下的参军事,外加一个从九品下的医学博士。这配置和上一个刺史衙门相比,又有些不同。

军队那边也有不少官职。每个军队都设一个使,五千人以上的军队还有副使,一万人以上的军队还有个营田副使。每个军队都有仓、兵、胄三个部门的参军事。如果刺史兼任军队使,那还要设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军衙推。 这军队的官职设置,也挺讲究的。

最后看看县一级的官职。有些县令是正五品上,丞是七品上,主簿是八品上,录事是九品下,尉是八品下。 有的县令是正六品上,丞是正八品下,主簿是正九品上,尉是正九品下。 还有的县令是六品上,丞是八品下,主簿是正九品下,尉是九品上。 有的县令是七品上,丞是八品下,主簿是九品上,尉是九品下。 最后一种县令是七品上,丞是正九品上,主簿是九品上,尉是九品下。 这县里的官职,级别也参差不齐啊! 总之,这古代的官制,真是复杂得很!

县里官员的配置是这样的:县令一人,七品下;县丞一人,九品下;主簿一人,九品上;尉一人,九品下。

县令主要负责教化百姓,调查冤假错案,审理诉讼案件。老百姓的土地买卖登记,都得县令来盖章。每年冬天,县令还要主持乡饮酒礼。县里的户籍、驿站、仓库、治安、水利工程,虽然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但县令也要全面了解情况。县丞是县令的副手,县尉负责处理各种事务,收取赋税。唐朝武德元年的时候,县里的书佐改名叫县尉,后来又改回去了。各县都设主簿,一般都是外放官员担任。京畿地区和上县,县丞都只有一人;京畿地区和上县,县正(后来改回县尉)有四人。武德七年,县正又改回县尉了。贞观初年,各县又设立了录事。开元时期,人口超过一万户的上县,增加一名县尉;人口四千户以上的中县,也增加一名县尉。京兆府和河南府管辖的县,如果人口超过三千户,就设市令一人;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就设义仓督三人。后来,即使京畿地区的县人口不到四千户,也设了两名县尉;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就再增加一名县尉。县里还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门房等官员,京畿地区的县减少了司兵佐,上县只保留了司户佐和司法佐。每个县都设有经学博士和助教各一人,京县学生五十人,畿县四十人,其他县各二十五人。

接下来是镇守军队的官员配置:上镇,镇将一人,正六品下;镇副二人,正七品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中镇,镇将一人,正七品上;镇副一人,从七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下。下镇,镇将一人,正七品下;镇副一人,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下。每个镇还设有使一人、副使一人。军队驻扎的镇,如果士兵超过两万人,就设司马一人,正六品上;并增加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下。如果士兵不满两万人,司马就是从六品上,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就是正八品上。

最后是戍守边境的官员配置:上戍,戍主一人,正八品下;戍副一人,从八品下。中戍,戍主一人,从八品下。下戍,戍主一人,正九品下。

镇守将军和副将,戍守主官和副官,负责防守和御敌。总共有上镇二十个,中镇九十个,下镇一百三十五个;上戍十一个,中戍八十六个,下戍二百四十五个。

仓曹参军事,负责管理仪式、仓库、伙食、医药、事务处理、账目稽查、省署的经费账目、印章管理、发放纸笔、物资买卖、公廨事务。中镇的兵曹也兼管这些事情。兵曹参军事,负责管理士兵名册、武器装备、钥匙、马匹驴子、土木工程和处罚等事宜。(上镇:有录事一人,史官一人,仓曹佐一人、史官二人,兵曹佐官、史官各二人,仓督一人、史官二人;中镇:录事一人,兵曹佐官一人、史官四人,仓督一人、史官二人;下镇:录事一人,兵曹佐官一人、史官二人,仓督一人、史官一人。每个军镇,五百人设押官一人,一千人设子总管一人,五千人还设府官三人、史官四人。上戍:佐官一人、史官二人;中戍:史官二人;下戍:史官一人。唐朝废除了戍子,每五百人为一个上镇,三百人为一个中镇,不足三百人的为下镇;五十人为一个上戍,三十人为一个中戍,不足三十人的为下戍。开元十五年,朔方五城各设田曹参军事一人,品级与诸军判司相同,专门负责营田事务。永泰年间以后,各镇的官职设置和开元时期相比,有不少增减。)

五岳和四渎,每处各派一人,正九品上,负责祭祀。(每处有祝史三人,斋郎三十人。)

话说啊,古代的关口设置,级别可是不一样的。上关啊,官职最高,有个关令,是八品下;还有两个关丞,都是正九品下。中关呢,关令是正九品下,关丞是九品下。下关嘛,就一个关令,也是九品下。这些关吏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着进出关口的行人车辆,检查他们的证件,看看他们来往干嘛。

总共有二十六个关口,在京城周围的,有驿道的就叫上关,没有驿道的叫中关,剩下的就叫下关。关丞呢,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审核文书,保管印章,管理关口的账目,还要协助关令处理关口的事务。人员配置也不一样,上关人多,有个录事,两个府吏,四个史吏,六个典事;中关就少些,录事一个,府吏两个,史吏两个,典事四个;下关最少,只有一个府吏,史吏和典事各两个。这些典事啊,主要负责巡逻和一些杂务。

一开始,各个关口都设有都尉,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其他官员奉命来监督。另外,像渡口那边,上津设有尉一人,负责船只和桥梁的事务;还有一个府吏和两个史吏,还有四个津长。下津呢,就设有尉一人,府吏一人,史吏二人,津长二人。后来,永徽年间,把渡口的尉给撤了。永泰元年的时候,上关又设了八个津吏,中关设了六个,下关设了四个,要是没有渡口的地方,就不用设津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