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融,字安成,是山东全节人。考试考了个八科高第,相当厉害!后来官越做越大,当上了宫门丞、崇文馆学士。高宗当太子的时候,崔融就给他当侍读,负责处理东宫的奏章文书。武则天去嵩山游玩,看到崔融写的《启母碣》碑铭,大加赞赏。等武则天当了皇帝,马上就让崔融写了《朝觐碑》的碑铭。之后,崔融升官为著作佐郎,然后又升任右史,最后当上了凤阁舍人,官位越来越高了。
那时候,有人提议要加强对关口的市场管理,把所有过往商人都征税。崔融就上书反对,他说:“《周礼》里讲到九种赋税,其中第七种就是关市税。因为市场上容易出现一些不正当的交易,关口又容易成为走私的通道,所以才要征税。但以前只对工商人员征税,而对过往的商旅不征税。现在要对所有过往人员都征税,这可是违背古法的。再说,现在大家各行各业都分工明确了,你突然改变政策,会引起很大的混乱。市场嘛,什么人都有,好人坏人都来。如果你管得太严,小老百姓就没法活了,时间长了,肯定要出乱子。天下关口都在险要的地方,市场都在交通要道,那些有钱有势的恶霸、地痞流氓都在那儿,要是突然变法,他们可能会闹事,甚至南下投奔蛮夷,北上投奔游牧民族。现在长江、黄河沿岸的码头,税收已经很高了,再加上官吏的敲诈勒索,商人早就没生意可做了。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没这么干过,何况是您呢?就像当初师旷、费广那样,就算多收商旅的税,多征齐国的税,也是可以的。”武则天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张易之兄弟俩喜欢拉拢文人,崔融跟李峤、苏味道、王绍宗这些人,都去巴结他们了。后来张易之兄弟被杀,崔融被贬到袁州当刺史。后来又被召回朝廷,做了国子司业。参与修撰《武则天实录》后劳累过度,被封为清河县子。崔融写文章非常华美流畅,当时没人能比得上他。朝廷很多重要的文件,都由他来起草,他的《洛出宝图颂》尤其出色。他后来撰写《武后哀册》,写到高丽部分,就笔力用尽,去世了,人们都说他是累死的。他去世时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卫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文。膳部员外郎杜审言是崔融提拔的,为他穿孝服。
崔融有六个儿子,比较有名的是崔禹锡和崔翘。崔禹锡,在开元年间当过中书舍人,死后被追赠为定州刺史,谥号贞。崔翘,当过礼部尚书,死后被追赠为荆州大都督,谥号成。他的孙子崔巨,当过右补阙,也颇有文才。
曾孙,字子乂,从小就孤苦贫穷,但他和哥哥感情很好,一起隐居在太原的山里。碰上那年闹饥荒,兄弟俩就靠捡橡子充饥,但依然坚持学习。后来,他考中了进士。
之后,他到山南严震的幕府当推官,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兄弟俩在母亲墓前守孝,亲手种植松柏。守孝期满后,他谢绝了朝廷的征召。过了很久,韦皋看中了他的才能,把他招去做西山运务使。韦皋又奏请朝廷,让他升任判官,并代理邛州刺史。前任刺史因为贪污被关进监狱,口供都已准备好。曾孙怀疑他是冤枉的,于是就把他放了,没再追究。没过多久,真正的盗贼就被抓到了。
韦皋去世后,刘辟造反,想攻占东川。曾孙写信劝说刘辟停止叛乱,刘辟很生气。于是曾孙就招募士兵,坚守城池。刘辟集中兵力去攻击高崇文,结果战败了,曾孙则保全了州郡,安然无恙。卢坦推荐他担任宣州副使。
后来他回到朝廷,担任殿中侍御史,之后又升任吏部员外郎。以前,吏部给官员选官时,总是根据先后顺序收受贿赂。曾孙规定,只允许一次性收取贿赂,之后这便成了规矩。裴度担任御史中丞时,奏请朝廷让曾孙担任右司郎中,负责处理杂务。裴度当宰相后,曾孙接替他做了御史中丞。他秉公执法,丝毫不畏惧权贵。凡是涉及到朝廷部门,又移交到禁军处理的案件,他都一定要先请相关部门复核。他推荐御史时,总是选择那些品行端正、廉洁奉公的人。李翛凭借权势当上了京兆尹,又负责庄宪太后山陵桥道的修建,他为了节省劳民伤财,竟然不修建道路和车辆,让车辆停留在渭桥,很久都运送不了材料。曾孙三次弹劾他,毫不留情。
他被任命为陕虢观察使,后来升迁为尚书右丞。王承宗请求割让德州、棣州,并让儿子到朝廷当侍卫,宪宗皇帝挑选合适的使者,就派他去了。当时有人认为王承宗为人狠毒狡诈,不是一个普通的使者就能搞定的。到了魏州,田弘正建议带五百骑兵同行,他拒绝了,只带了十几个随从,迅速赶往王承宗的驻地。他集合军士在校场宣读圣旨,向他们阐述了顺逆的道理以及由此带来的祸福,他的声音洪亮有力,言辞恳切,士兵们都被感动了,王承宗也自觉理亏,态度越来越恭敬,最后甚至哭了起来,立即按照户籍、印信上缴了德州和棣州。之后,他被任命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皇帝想让他当宰相,但监军使暗中打探到消息,向那些当权者索要贿赂,他却始终不肯答应,因此未能如愿。
长庆初年,他由尚书左丞转任鄜坊节度使。辖区内有很多神策军驻扎,他们经常违反法纪,骄横跋扈,地方官吏无法管制,他用铁腕手段整治,依法处置,下属都对他敬畏三分。党项地区与朝廷互市买卖牛羊马匹,以往的将领和守将都会从中收取好处,但他却独独没有这样做,反而厚待他们,羌人因此不敢侵犯边境。宝历初年,他担任东都留守。按照惯例,留守司的官员要每天清晨进入宫城门列队朝见留守,但这个制度因为官员们骄横怠慢而废置很久了,直到他上任才重新恢复执行。
他被召回朝廷,拜为户部尚书。宰相李宗闵因为他是裴度、李德裕的朋友,心里不太高兴。于是他请求退休,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到东都任职,任期满一百天后离开。这件事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议论,李宗闵害怕了,又重新任命他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淮南节度副大使,负责节度使事务。扬州地区以往买卖财产、奴婢都要缴纳一定的税款,养羊也要按羊的数量缴税,而且还要额外缴纳一些其他的税款以补充军费,他全部取消了这些苛捐杂税。官员的俸禄和布匹通常是加倍发放的,唯独节度使没有,他下令让节度使也享受同样的待遇。大和六年,他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有人割下自己的肉来祭奠他。朝廷追赠他司空官职,谥号为“贞”。
他为人刚正不阿,在朝堂上威风凛凛,很有威望,不喜欢结交权贵,为人忠厚谦让。他的官阶品级可以设立仪仗门戟,但他始终没有请求设立。担任地方长官期间,府中没有歌妓等娱乐玩乐。士大夫们都很敬重他。
能,字子才。他经历了朱泚之乱,当时浑瑊将军在武功用兵,他就跟着浑瑊去幕府帮忙。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侍御史。河东的郑儋推荐他当判官。又升迁到黔中观察使,因为有人陷害,被贬官。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中丞,上奏请求自己去担任这个职务。从将作监升任岭南节度使,他和他的同僚们都秉公执政,镇守一方,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他去世的时候,六十八岁,追赠礼部尚书。
他的儿子叫彦曾,侄子叫慎由和安潜。
慎由,字敬止。他聪明机警,记忆力超强,为人正直厚道,很有他父亲的风范。他通过进士考试,被选为贤良方正。郑滑的高铢请他到府里当判官。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右拾遗,之后升任翰林学士。接着被任命为湖南观察使。朝廷召他回京,让他担任刑部侍郎,兼领浙西观察使。之后又升迁为户部侍郎,主管户部事务。一开始,慎由得了严重的眼疾,看不见东西,后来经过医治才好,正好这时朝廷召他回京。
不久,他又升任工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和萧邺关系不好,萧邺当时执政,就推荐刘瑑,把慎由排挤到东川节度使的职位上去。话说当时宣宗皇帝长期服用药物,又渴又烦躁,而且还没有立太子。皇帝跟宰相们商量想要大赦天下,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慎由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如果立太子,大赦天下就名正言顺了。”皇帝讨厌他的说法,没理他。萧邺等人就抓住这个机会诬陷他,将他罢官,那一年是大中十二年。
咸通初年,他被调到华州当刺史,后来又改任河中节度使。后来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告老还乡,被授予太子太保的荣誉称号,在东都居住。去世后,追赠司空,谥号贞。他的儿子胤,另有传记。
安潜,字进之,考中进士。唐朝咸通年间,他历任江西观察使、忠武节度使。乾符初年,黄巢起义军领袖王仙芝攻打河南,安潜主动招募士兵,加固城防,修缮武器,没有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粮。他第一个请战,率军讨伐,军纪严明,号令清晰,王仙芝的军队很害怕他,不敢侵犯陈州和许州的地界。他还派大将张自勉率领七千兵马支援宋州。当时宋州刺史宋威驻守曹州,官军屡战屡败,王仙芝的军队把宋州围得越来越紧。张自勉攻下南月城,斩杀叛军两千多人,王仙芝吓得当夜就撤兵了。
宰相郑畋建议:“请求把陈州和许州的三千兵马交给宋威统领。”但是宋威嫉妒张自勉的功劳,请求把安潜所有的军队都给他,好让张自勉归他指挥。郑畋认为宋威心里有怨气,一定会杀了张自勉,于是上奏说:“现在把所有兵马都交给宋威,那张自勉岂不是要因为立功而受辱?安潜抗击叛军有功,却把精锐部队交给宋威,以后万一有紧急情况,拿什么去作战?这样一来,有功劳得不到奖赏,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皇上听从了郑畋的建议,只把四千兵马给了宋威,其余的都还给了张自勉。
不久,安潜接替高骈担任西川节度使。高骈在任期间,一些官员依仗他的权势,贪赃枉法,安潜把这些人都杀了,多次整顿吏治,革除弊政。于是盗贼减少,蜀地百姓安居乐业。宰相卢携跟高骈关系很好,就诬陷安潜,把他罢免了官职,降为太子宾客,到东都去任职。
唐僖宗为了躲避黄巢起义军逃到剑南,召安潜为太子少师。王铎担任都统,推荐安潜做他的副手。王铎卸任后,安潜又担任太子少师和东都留守。青州刺史王敬武去世后,朝廷任命安潜为平卢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适逢王敬武的儿子王师范占据了青州的地盘,安潜进不去青州,只好返回。后来,安潜又升任太子太傅。去世后,追赠太子太师,谥号贞孝。
安潜处理政务非常出色,即使当了将相,审理案件时,也总是亲自过问,从不假手于人。
彦曾,咸通初年,从太仆卿升任徐州观察使。他精通律法,为人刚正不阿,执政强硬。徐州的军队向来骄横跋扈,而彦曾善于安抚百姓,却不太擅长治军,士兵们多有怨言。
一开始,蛮族叛乱,攻陷了交趾,朝廷命令节度使孟球招募三千士兵前往驻守,其中八百人驻守桂林。按照旧的制度,三年轮换一次。轮换期限到了,士兵请求换防,但是当时的官员尹戡和徐行俭贪婪,不体恤士兵,就谎称军需不足,请求不换防,继续让士兵驻守一年。驻守的士兵们非常愤怒,杀了都将王仲甫,胁迫粮料判官庞勋当领袖,夺取了军营的武器装备,抢掠了湘州和衡州,抓捕了壮丁,聚集了上千人马向北撤退,从浙西一路奔向淮南,到达泗口。他们所到之处,都会先派小丑耍木偶,探听民情,以防遭到拦截。
孟彦曾命令牙将田厚简去安抚他们,同时又让都虞候元密埋伏兵力在山馆准备伏击叛军。庞勋派人欺骗孟彦曾说士兵想回家,不敢阻拦,请求到府上解除武器投降。孟彦曾杀了那个来骗他的官员。庞勋攻陷了宿州,用掠夺来的钱财招募士兵,很多亡命之徒都加入了他的队伍,像回家一样。庞勋的军队有上千艘船,还有骑兵在两岸,喧嚣着进攻。孟彦曾命令壮丁们登上城墙防守。有人劝他率领大家逃往兖州,孟彦曾说:“我是地方长官,奉命守卫这里,只有战死一条路!”说完就斩杀了劝他逃跑的人,以此警示众人。
很快,庞勋的军队就攻到了城下,城里大雾弥漫,如同坠入云端一般。孟彦曾下令诛杀了叛军的家人。庞勋的军队从四面八方翻墙而入,俘虏了孟彦曾,把他关押在大彭馆。有个叫曹君的长者劝庞勋说:“贵人不能同时存在,现在朝廷还没有任命您为留后,大概是因为观察使还在啊。”庞勋于是就在寝宫里杀了孟彦曾,从监军使到其他官员都被杀害了。早些时候,孟彦曾曾在郑州修建府邸,引水灌溉池塘,十步之内的水突然变成了血红色。他曾在府里张贴佛像,用蜂蜜做成人的形状,一夜之间,所有的老鼠都被咬断了脑袋。他曾在徐州修建亭子,下面积水成潭,孟彦曾引清河水灌溉它,雕刻了石龙的龙头作为注水口,并用屋顶遮盖。徐州人称之为“屋覆龙”,在文字上与“庞”字同音;清河,是崔望,意思是吞云吐雾。孟彦曾死后被追赠为刑部尚书。乾符年间,他的儿子祐被录用为荥阳尉。
徐州有个叫审中的官员,他的上司徐彦曾知道他很有能力,就比较信任他。后来审中遇害了,他贿赂了守城的士兵,把尸体偷偷埋葬了起来。后来张玄稔攻打徐州,审中带领敢死队支援官军,打开了南白门,官兵得以进入城内,最终攻破了徐州。之后,审中被任命为岚州刺史。郑畋认为审中忠义堪比神明,请求提升他为右羽林将军,皇上也批准了。
有个叫许铎的人,之前是武城县令,后来被罢官后在徐州居住。审中曾想用官职拉拢他,但许铎没有答应。后来徐彦曾的部下被囚禁,许铎暗中送去钱粮资助。等审中死后,许铎还帮他收敛安葬遗体,并偷偷藏匿了他的子弟,等到叛乱平息后,才把他们送回奔丧。朝廷下诏任命许铎为石首县令,并赏赐给他银子和绯袍。审中的同僚焦璐、温廷皓、李棁、崔蕴、柳秦、卢崇嗣、韦廷范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追赠或子孙获官的恩典。
徐彦伯,是兖州瑕丘人,名字叫洪,但大家都用他的字“彦伯”称呼他。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在太行山下隐居。薛元超平定河北后,上表推荐彦伯的才能,彦伯在对策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之后,他被调任永寿尉、蒲州司兵参军。当时,司户韦暠擅长判案,司士李亘擅长书法,而彦伯擅长写作,三人并称为“河东三绝”。他后来升迁为职方员外郎,奉命迎接中宗回房州,之后升任给事中。武则天撰写《三教珠英》时,广招天下文才出众的人才参与,而彦伯和李峤名列前茅。他又升任宗正卿,之后出任齐州刺史。唐中宗复位后,彦伯被改任太常少卿。因为参与修撰《武后实录》有功,被封为高平县子。他后来担任卫州刺史,政绩显著,皇上还下诏书嘉奖他。之后调任蒲州刺史,因为蒲州靠近京城,正赶上郊祭,他上呈了一篇《南郊赋》,文辞华丽精美。他又被提升为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后来还担任太子宾客。因为生病,他请求退休,皇上准许了。开元二年,他去世了。
彦伯侍奉寡嫂非常孝顺,对待侄子们如同亲生儿子一样。他一生为朝廷执笔写文章,后世很多人都学习效仿他。晚年他的文章风格略显生硬,但当时的人们都比不上他。
一开始,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大规模的政治迫害盛行,很多达官贵人因为言论得罪了酷吏,被杀或者流放的数不胜数。有个叫彦伯的写了篇《枢机论》,里面说:“说话啊,是品德的体现,是行动的引导,是志向的开端,也是个人形象的体现。君子说话就像机器的枢纽一样,一动就牵动全局,成败得失全看这个。说话能让你飞黄腾达,也能让你身败名裂,荣辱兴衰都系于此。如果能认真思考后再开口,谨慎考虑后再行动,并且选择合适的场合和对象说话,那还有什么后悔的?又怎么会招来怨恨呢?只有这样才能说话。” 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警示世人。
苏味道,是赵州栾城人。九岁就能写文章,和同乡李峤一起因为文采出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苏李”。长大后,他参加州试考中了进士。后来多次升迁,当上了咸阳尉。吏部侍郎裴行俭很赏识他,当时朝廷要征讨突厥,就让他当管书记的。裴行俭当了左金吾卫将军后,让苏味道起草文书,苏味道提笔就写,文辞流畅自然,精妙绝伦,当时广为流传。
后来,在延载年间,苏味道当上了凤阁舍人,兼任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年多后正式担任平章事。证圣元年,他和张锡因为牵涉到一起案件而被关进大理寺。张锡虽然被关押了,但气度从容,而苏味道却只能席地而坐,吃着粗茶淡饭,看起来非常害怕可怜。武则天听说后,把张锡流放到岭南,而苏味道只被降职为集州刺史。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天官侍郎。圣历初年,他又当上了凤阁侍郎,官位是三品。他父亲去世后,朝廷下令地方官府操办丧事。苏味道因为管理丧事过程中,侵占了乡亲的墓地和田地,被萧至忠弹劾,贬官到坊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易之兄弟倒台后,苏味道因为和他们有牵连,被贬为眉州刺史。之后又被重新任命为益州长史,还没上任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冀州刺史。
苏味道很熟悉朝廷的规章制度,善于处理奏章。但是他当宰相的时候,只是有名无实,并没有什么政绩,只是顾着自己发财而已。他经常对人说:“处理事情不要太明白,万一错了就会后悔,模棱两可两头都不得罪最好。”所以世人称他为“摸棱手”。他为人友爱,他的弟弟苏味元曾经求他帮忙,但没成功,还因此对他态度不好,苏味道却很平静,根本不在意。他的一些文章在当时广为流传。
豆卢钦望,是雍州万年人。他爷爷豆卢宽,是隋文帝的外孙,当过梁泉县令。唐高祖攻下关中后,豆卢宽和郡守萧瑀一起带着当地名门望族去投降。后来官越做越大,做到殿中监。他儿子豆卢怀让,还娶了万春公主呢。后来朝廷下令,让豆卢宽按照北魏太和年间的诏令,去掉“豆”姓,只用“卢”姓。贞观年间,他又升迁为礼部尚书、左卫大将军,还被封为芮国公。死后,朝廷追赠他特进、并州都督的官衔,陪葬在昭陵,谥号为“定”,并且恢复了他原来的“豆卢”姓氏。
豆卢钦望后来也官至越州都督、司宾卿。长寿二年,他被任命为内史,封芮国公。后来李昭德犯了罪,有人就告发豆卢钦望包庇李昭德,说他不秉公执法,是依附权臣,不忠于君主,结果被贬到赵州当刺史。后来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司府卿,之后升迁为秋官尚书。中宗复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宫尹。之后又升任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后来被罢官,只当了个太子宾客。等到皇帝再次登基,他又被提拔为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豆卢钦望当宰相十多年,正赶上方易之、张柬之等人专权跋扈,他们窥伺着皇室,残杀忠臣,野心勃勃,企图谋反,但是豆卢钦望却无力阻止,只能小心谨慎地保护自己。后来他又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安国相王府长史。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司空、并州大都督的官衔,陪葬在乾陵,谥号为“元”。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还有史务滋、崔元综、周允元等几位宰相,稍微值得一提的,我就顺便写在这里。史务滋是宣州溧阳人。他因为工作勤劳,一步步升迁,做到司宾卿,后来又升任纳言。武则天革命后,朝廷下令让史务滋等十个人分别到全国各地去任职。当时雅州刺史刘行实兄弟被侍御史来子珣诬告谋反,朝廷就让史务滋和来俊臣一起审理此案。来俊臣说史务滋和犯人关系很好,故意隐瞒了他们的谋反证据。后来武则天又命令来俊臣单独审理此案,史务滋最终自杀身亡。
崔元综,是河南新郑人。他爷爷崔君肃,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做过黄门侍郎和鸿胪卿,官儿不小呢。崔元综呢,在唐中宗天授年间当上了鸾台侍郎,还兼任凤阁鸾台平章事,那是妥妥的高官了。他这个人啊,性格特别谨慎小心,坐在政事堂办公,整整一天都规规矩矩地系着腰带,从不放松休息,对细节更是特别在意。表面上看着挺老实厚道,其实内心刻薄得很。每次审理案件,他都一定要把犯人的罪行查个底朝天,恨不得把人逼死才罢休,所以大家都很怕他,也看不起他。没过多久,他就因为犯了事儿被贬到振州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都拍手称快。后来赶上大赦,他才被赦免回来,当上了监察御史。之后又升迁为蒲州刺史,最后退休回家。他很会保养身体,活到九十多岁才去世。
周允元,字汝良,是河南安城人。他从右肃政御史中丞做起,后来升任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是个高官。有一次武则天宴请宰相们,让大家说说好话,歌功颂德。周允元却说:“我羞于我的君主不如尧舜!”这话可得罪了武则天的心腹武三思,武三思立刻上奏弹劾他。武则天听了却说:“听听他的话,足以警醒我们,怎么能说是错呢?”周允元去世后,被追赠为贝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