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那是正二品的大官,相当于管着所有官员的大管家。 他手下有六个尚书省,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这六个部门的顺序是:兵部、吏部在前;刑部、户部居中;工部、礼部在后。每个部门又管着几个下属机构,以本部门为主要机构,其他为次要机构。总之,所有的事务最后都要经过尚书省来决定。
从上往下发布命令,有六种文书:制、敕、册是皇帝用的;令是太子用的;教是亲王、公主用的;符则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级级下发的。从下往上汇报,也有六种文书:表、状、笺、启、辞、牒。各部门之间互相沟通,也有三种文书:关、刺、移。所有交给各部门的事,都要盖章记录下发放日期,然后要受理和回复。各州向京城汇报工作,要根据事情的大小轻重来决定汇报的次数和方式。所有符、移、关、牒这些文书,都必须经过尚书省才能下发到地方。全国的大事,如果解决不了,都要上报尚书省。各种文书的数量以及传递的次数,都在年底进行统计。 (龙朔二年,尚书省改名为中台,尚书令的职位被取消;尚书改称太常伯,侍郎改称少常伯。光宅元年,尚书省又改名为文昌台,不久又改称文昌都省。垂拱元年改称都台,长安三年又改回中台。)
左右仆射,都是从二品的大官,负责管理这六个部门,是尚书令的副手。如果尚书令不在,他们就负责处理所有的事情,还可以弹劾御史,纠正他们的错误。(龙朔二年,左右仆射改称左右匡政,光宅元年改称文昌左右相;开元元年改称左右丞相;天宝元年又恢复原称。)
说白了,隋朝的尚书省啊,权力可大了!左丞和右丞,一个正四品上,一个正四品下,相当于副部长级别,负责监督六部,要是御史弹劾的不对,他们还能纠正。左丞管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管兵部、刑部、工部,一人管三部,权力不小。
再往下,就是郎中和员外郎了,郎中从五品上,员外郎从六品上,相当于处级干部,负责处理各部门的事务,检查有没有违规的,签发文件,值夜班,协助丞相工作。下面还有都事、主事、令史、书令史、亭长、掌固这些基层人员,负责具体的事务,比如收发文件、保管印章、管理仓库等等,各个部门都差不多这样设置。 (隋朝的时候,尚书省还改过几次名,也调整过机构设置,一会儿有左右司,一会儿又没了,一会儿郎中叫承务,一会儿又改回郎中,反正改来改去,挺麻烦的。)
然后是都事,从七品上,六个人;主事,从八品下,也六个人;吏部考功司和礼部主书也一样。还有从九品上的主事,各个部门都有。 (此外,还有令史十八个,书令史三十六个,亭长六个,掌固十四个,这些都是更基层的办事人员。)
尚书省的最高领导是尚书,正三品,相当于部长;下面还有两个侍郎,正四品上,相当于副部长;郎中和员外郎也各有两个,负责文选、勋封、考课,也就是人事、封赏、考核这些重要工作。他们负责全国官员的选拔任用,根据官员的品德、才能、政绩等等来评价,决定他们的升迁去留。五品以上的官员,名单要报上去皇帝批准;六品以下的,就根据他们的资历来安排职位。尚书省下设四个部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
吏部郎中啊,那可是管着文官的官阶、朝会和俸禄的大官,给官员发任命文书和假期证明的事儿都归他管,甚至连选拔外地的官员也由他一人负责。员外郎呢,有两个,都是从六品上,其中一个负责南曹的政务。他们都是尚书、侍郎的副手。咱们文官的九品官阶,有正品、从品之分,从正四品以下,还有上、下之分,一共三十个等级呢。
文官的散阶一共二十九个:从一品叫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叫特进,从二品叫光禄大夫,正三品叫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叫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叫正议大夫,正四品下叫通议大夫,从四品上叫太中大夫,从四品下叫中大夫,正五品上叫中散大夫,正五品下叫朝议大夫,从五品上叫朝请大夫,从五品下叫朝散大夫,正六品上叫朝议郎,正六品下叫承议郎,从六品上叫奉议郎,从六品下叫通直郎,正七品上叫朝请郎,正七品下叫宣德郎,从七品上叫朝散郎,从七七品下叫宣义郎,正八品上叫给事郎,正八品下叫徵事郎,从八品上叫承奉郎,从八品下叫承务郎,正九品上叫儒林郎,正九品下叫登仕郎,从九品上叫文林郎,从九品下叫将仕郎。
从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轮流到吏部去报到;那些不到吏部报到的,每年都要交纳一定的钱,三品以上的官员交六百,六品以下的交一千,如果遇上水灾、旱灾、虫灾或霜冻,可以减半。那些有文艺才能,能到京城表演的,每个州可以推荐七个人;六十岁还没得到提升的,可以免交这笔钱。勋官也是一样的规定。那些因为征战有功,获得护军以上军衔的,可以减免三分之一的钱。
再说说那些外地的九品官,选拔他们的时候,主要考察他们的文书写作能力、办事能力和对时政的了解程度。他们的考试和选拔程序,和京城的官员差不多,只不过规模小一些,我们管这叫“小选”。
好家伙,那会儿呢,吏部(人事部)有四个主事(领导),司封(管印章的部门)有两个主事,司勋(管官员勋章的部门)有四个主事,考功(管官员考核的部门)有三个主事。 这部门名字改来改去的,五六年改名叫吏部,七年又裁撤了侍郎(副部长),贞观二年又恢复了。龙朔元年,吏部又改名叫司列,主爵改名叫司封,考功改名叫司绩。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光宅元年,吏部又改名叫天官。垂拱元年,主爵又改回司封。天宝十一载,吏部又改名叫文部,到至德二年才又改回吏部。
再来说说这些部门的办事人员吧,吏部有三十个令史(文员),六十个书令史(负责抄写文件的文员),十四个制书令史(负责起草文件的文员),十二个甲库令史(管档案的文员),八个亭长(类似于保安),十二个掌固(类似于门卫)。司封呢,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掌固。司勋那边,三十三个令史,六十七个书令史,四个掌固。考功呢,十五个令史,三十个书令史,四个掌固。 总之,人员配置还挺复杂的。
司封郎中是一个五品上的官职,员外郎是六品上的官职,其他的郎中和员外郎的品级也都是这样。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册封、朝会和赏赐等事宜。
爵位一共九等:第一等是王,食邑一万户,正一品;第二等是嗣王和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第三等是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第四等是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第五等是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第六等是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三品;第七等是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第八等是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第九等是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皇室兄弟、皇子都封为亲王;皇太子的儿子封为郡王;亲王的儿子,嫡长子为嗣王,其他儿子为郡公,受恩宠晋升的封为郡王;继承郡王、嗣王爵位的,封为国公。皇姑封为大长公主,正一品;皇帝的姐妹封为长公主,女儿封为公主,都享受一品待遇;皇太子的女儿封为郡主,从一品;亲王的女儿封为县主,从二品。
凡是王、公以上十五级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朝会,宗室女眷和诸王的女儿每月参加朝会两次。内命妇的品级:一品官员的母亲为正四品郡君,二品官员的母亲为从四品郡君,三品、四品官员的母亲为正五品县君。诸王、公主、外戚之家,都不许请卜、祝、占、相的人进门。王妃、公主、郡县主如果守寡有子女,就不能再嫁。外命妇一共六等:王、嗣王、郡王的母亲、妻子为妃;文武百官一品、国公的母亲、妻子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为郡夫人;四品官员的母亲、妻子为郡君;五品官员的母亲、妻子为县君;勋官四品以上有封号的官员的母亲、妻子为乡君。外命妇朝参的品级,要根据她们丈夫或儿子的品级来确定。诸蕃三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授予封号,依照制度来办理。流外技术官,不封他们的母亲、妻子。
亲王,有两位孺人,相当于正五品,十位媵妾,相当于从六品;二品官员,有八位媵妾,相当于正七品;国公和三品官员,有六位媵妾,相当于从七品;四品官员,有四位媵妾,相当于正八品;五品官员,有三位媵妾,相当于从八品。凡是设置媵妾的,都要上报人数,并补发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设置媵妾。凡是封给的户口,每三个丁以上为一户,每年租税的三分之一要上缴朝廷。食实封的,得到的是真正的户口,分食各州的赋税。皇后、诸王、公主的食邑,都有课税的户口。名山大川、京畿地区,都不可以用来封赏。
话说古代有个部门负责管理官员的功勋等级,具体是这样的:十二次升迁就能成为上柱国,相当于正二品官;十一次升迁是柱国,相当于从二品;十次升迁是上护军,正三品;九次升迁是护军,从三品;八次升迁是上轻车都尉,正四品;七次升迁是轻车都尉,从四品;六次升迁是上骑都尉,正五品;五次升迁是骑都尉,从五品;四次升迁是骁骑尉,正六品;三次升迁是飞骑尉,从六品;两次升迁是云骑尉,正七品;一次升迁是武骑尉,从七品。
这些功勋都是要经过严格审核才能上报的,特别是战功,得看杀敌多少。要是攻打坚固城池,打了硬仗,功劳最大的能升三级。作战时,敌我兵力对比不同,情况也不一样:敌少我多叫上阵;敌我兵力相当叫中阵;敌多我少叫下阵。如果还没交战,就冲破敌阵,把敌人打败了,这叫“跳荡”。杀敌数量达到敌方总数四成,叫上获;两成叫中获;一成叫下获。
至于评定功勋等级时,要考虑官员的现任官职、之前的官职和正常的升迁情况,这些都算作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的算次资;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上柱国、柱国的儿子,以及勋官六品以下的算下资;普通老百姓和卫士就属于无资。那些“跳荡”立大功的人,上资的可以再升两级,次资、下资、无资的则依次递减。
具体到上阵的情况,上获升五级,中获升四级,下获升三级,其他的依次递减。中阵的话,上获相当于上阵的中获,中获相当于上阵的下获,下获升两级。下阵的话,上获相当于中阵的中获,中获相当于中阵的下获,下获升一级。如果打败了蛮族或獠族,上阵上获还能再降两级。
古代勋官大概有九百人,没职务的要轮流值班,根据远近分成十二个班次,能力强的当班长,在京城值班的每月都要轮值。外州则分成五个班次,负责看守城门和仓库,还要持刀执勤。上柱国以下的官员要值班四年,骁骑尉以下的要值班五年。值班结束后,兵部会给他们授予散官;如果没被授予,五品以上的官员再值班四年,六品以下的再值班五年,跟第一次一样;如果第二次还是没被授予,那就要值班十二年,然后才能值班六年,八年后才能值班四年。
如果功勋超过上柱国,就会授予更高的爵位,如果没有,就赏赐物品。太常寺的乐工,如果获得五品以上的勋位,除非是征讨的战功,否则不会从名册上除名。各州授予勋位后,每年都要根据勋位的等级高低,每月向户部汇报一次,如果有减免税赋的情况,必须经过验证。
话说啊,以前朝廷里设了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个,专门负责考核文武百官的功过好坏,记录他们的行为表现。要是哪个官员死了,要被记录进史书,或者由太常寺给谥号,那就要根据他的行为记录来判断是否符合谥号;如果想刻碑立传,就要召集百官讨论应该写些什么,然后报告给他的家人。
考核的方法是这样的:各个部门的头头,每年都要对下属的功过进行评比,分成九个等级,然后把结果在大伙儿面前宣读。对在京的官员,主要看这四点:一是有德行义举,名声远扬;二是清廉谨慎,为人正直;三是公平公正,值得称赞;四是认真勤勉,从不懈怠。除了这四善之外,还有二十七种最优表现:第一种是献计献策,发现并弥补不足,这是近侍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种是选拔人才,提拔有才能的人,这是选官部门的最高标准;第三种是扬善抑恶,奖惩分明,这是考评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四种是礼仪规范,符合经典,这是礼官的最高标准;第五种是音律和谐,节奏准确,这是乐官的最高标准;第六种是判断果断,处理得当,这是法官的最高标准;第七种是部门管理有序,警戒防卫没有疏漏,这是宿卫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八种是士兵训练有素,装备齐全,这是督领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九种是审理案件能查明真相,判决公平公正,这是法官的最高标准;第十种是校对仔细认真,精通校订,这是校正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一种是传达旨意准确,反应敏捷,这是传达旨意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二种是教育有方,学生学业有成,这是学校官员的最高标准。
第十三种是赏罚分明,打仗必胜,这是军队的最高标准;第十四种是礼义兴盛,部门风气良好,这是行政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五种是史料详实准确,文笔流畅,这是史官的最高标准;第十六种是调查仔细认真,弹劾准确无误,这是监察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七种是审查仔细认真,没有遗漏,这是审核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八种是职务处理得当,供给充足,这是管理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九种是各项工作完成得好,没有怨言,这是管理劳役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种是按时耕种,收成好,这是屯田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一种是保管仔细,出入分明,这是仓库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二种是推算天文历法准确,研究精密,这是天文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三种是占卜医术有效,效果显著,这是方术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四种是检查有方,道路畅通,这是关卡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五种是市场秩序井然,没有欺诈行为,这是市场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六种是牲畜肥壮,繁殖迅速,这是牧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七种是边境安定,城防坚固,这是戍守官员的最高标准。
一个“最”和四个“善”为上上等,一个“最”和三个“善”为上中等,一个“最”和两个“善”为下上等;没有“最”但有两个“善”为中上等,没有“最”但有一个“善”为中中等,工作马虎,没有“善”和“最”为中下等;爱憎分明,判决不公为下上等;徇私枉法,工作失职为中下等;当官奸诈,贪污腐败为下下等。所有考核结果都要送到尚书省,唱名公布后才上奏皇帝。亲王以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京官三品以上官员、都督、刺史、都护、节度使、观察使,则直接上奏他们的功过表现,以核实考核结果的等级。每年,尚书省的各个部门都要把州牧、刺史、县令的特殊功绩和行为表现、以及灾害、蝗虫、祥瑞、人口、赋税增减、盗贼多少等情况,都上报给考评部门。监领官员,以善于管理和指挥为功;如有损失,则按十分之一的比例扣除功劳。博士、助教,则根据讲课次数来评定等级。亲王、勋戚、羽林卫官员,则根据他们的行为能力和功过评为三等;亲王、勋戚、羽林卫的侍卫人员,东宫的亲王、勋戚、羽林卫的侍卫人员,王府的执仗人员、车驾人员以及亲王、勋戚、羽林卫的主帅、校尉、直长、品子、杂任官员、飞骑,都进行上、中、下三等考核,有两次获得上等者,可以升官。番考另立簿册,由侍郎专管。外地的官员,则根据他们的行为能力和功过评为四等:清廉谨慎勤政为上等,办事公正为中等,不勤于职为下等,贪污腐败为下下等。凡是考核结果,中上等以上,每升一级,增加一个季度的俸禄;中中等,保持原有俸禄;中下等以下,每降一级,减少一个季度的俸禄。中品以下官员,如果四次考核都是中中等,可以升一级;一次考核为中上等,再升一级;一次考核为下上等,升两级;如果应该升官但有下等考核,则以一次中上等抵消一次中下等,以一次下上等抵消两次中下等。上中等以上,即使有下等考核,也按上等计算;如有下下等考核,则免职。凡是认为法令不合适的,有上奏者,则提高他的考核等级。贞观初年,每年选定京官中资望高的两人,分别负责京官和外官的考核,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人协助,称为监中外官考使。考功郎中负责京官考核,员外郎负责外官考核。后来多次设置监考、校考、知考使等职位。以前,考评簿册是用朱砂写的,吏员常从中作假;直到咸通十四年,才改用墨汁。
古代有个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叫尚书,是三品大员;底下还有两个副部长叫侍郎,都是四品下。 他们管着全国的土地、人口、钱粮和赋税。户部下面又分四个部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
户部呢,主要管人口、土地、赋税、贡品、减免税收、恢复税收、婚姻、继承这些事儿。他们会把人口按年龄分成黄口(幼儿)、小口(少年)、中丁(青壮年)、老丁(老年人)几类,登记造册。 土地也分永业田(世袭田)、口分田(按人口分配的田)、园宅(住宅及园地)几种,收取租税。他们会把全国的户口分成九等,然后把这些信息汇报给尚书和侍郎。后来,钱粮的事儿都让其他的郎官(相当于处级干部)去管了,户部和度支的郎官反而没啥事儿干了。直到会昌二年,才规定让本部门的郎官负责钱粮的事务。 户部还有巡官、主事这些小官。 (高宗当皇帝的时候,把民部改名叫户部了。后来又改来改去,名字换了好几次,这里就不细说了,反正就是改名。)户部还有很多办事人员,比如令史、书令史、计史、亭长、掌固等等,人数也很多。
度支,相当于现在的预算部门,也有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管着全国的租税、物产的多少、交通运输这些,每年算算收入支出,然后跟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商量好再上报。金部,相当于现在的国库,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管着全国的仓库、钱财的收支、度量衡这些,还有两京的市场交易、宫廷的买卖、给百官、军队、外国使节发放赏赐,以及给宫女、王妃、官府奴婢发放衣服。仓部,也管仓库,负责收支租税、俸禄、粮食,用木头签子记账,管理义仓和常平仓,以备荒年,稳定粮价。 总之,这些部门都管着国家财政的大事。
好家伙,这可是古代礼部的大活儿!简单来说,礼部尚书是正三品,侍郎是正四品下,管着全国的礼仪、祭祀和贡举这些大事。下边还有四个部门:礼部、祠部、膳部和主客司。
礼部郎中和员外郎是尚书侍郎的副手,负责礼乐、学校、官员的服装和印信、奏章、书籍、册封、祥瑞等等,甚至连百官和宫人的丧葬抚恤都归他们管。这五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都得他们操办。要是官员家中有丧事,得看情况:戴孝期间,如果级别够高,可以继续上班;但要是还没出完孝,或者还没下葬,那可不能参加宴会。级别高的官员死了,朝廷要授予官职,这时候奏乐的乐队得停,除非是打仗。要是官员上朝迟到或者失礼,御史会记名扣俸禄,扣三次就得上报处罚。出使外国册封官员或者吊唁,礼部要负责准备衣服和帽子。皇帝出巡,京城的文武官员五品以上,每月初一都要上报行踪;附近的州刺史要派人去汇报;留守地方的官员每月要汇报;北都则要每个季度汇报。各部门要上报重要事情,得提前三天写好奏章,领导亲自签字,然后才能上朝宣读。河南、太原的父老乡亲每年都要上表请求皇帝去他们那儿,朝廷也会派人去汇报。皇帝在京城的时候,京兆府也要这么做。
再说说祥瑞,景云、庆云是最大的祥瑞,有64种象征;白狼、赤兔是上等祥瑞,有30多种象征;苍乌、朱雁是中等祥瑞,有32种象征;嘉禾、芝草、木连理是下等祥瑞,有14种象征。看到最大的祥瑞,百官都要去皇宫祝贺;其他的祥瑞,年底由员外郎上报,相关部门再到庙里报告。官员去世后的称呼也有讲究:三品以上叫“薨”,五品以上叫“卒”,六品以下都叫“死”。皇亲国戚三等以上去世,要举哀,相关部门要负责提供食物;藩属首领去世,主客司和鸿胪寺每月都要上报。
礼部、祠部、膳部、主客部,每个部门都有两个主事。 (这说的是武德三年以后的事儿,之前部门名称和设置不一样,龙朔二年和光宅元年又改过名儿。) 礼部还下设五名令史,十一位书令史,六个亭长,八个掌固;祠部有六名令史,十三位书令史,四个掌固;主客部有四名令史,九位书令史,四个掌固。
祠部呢,就一个郎中和一个员外郎,管着祭祀、祭品、天文、计时、国丧、庙宇禁忌、占卜、医药和僧尼这些事儿。祭祀用的珠玉珍宝,不能去市场上买。驾部和比部每年祭祀用的牲畜死了,皮要交给太府。郊祭用的酒、肉、米、果子,主管官员要亲自封存好再送去。长安和洛阳,还有西域的火祆教,一年祭祀两次,但老百姓不能自己祭祀。皇上出巡,路过名山大川,或者路过圣帝明王和名臣的墓地,州县都要举行官方祭祀。祭祀二王(指皇室宗亲)的庙宇,要提供牲畜、祭祀用品,还要把帐篷、桌椅板凳都准备好。主客部要按季节去探望慰问。国丧期间的休息日,内教和太常寺要停止练习音乐,京城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和清官七品以上官员,都要去寺庙烧香。那些名医的后代,要参加医疗考试,主管官员要监督考核,三年内有显著疗效的,就会出名。
膳部也只有一个郎中和一个员外郎,负责陵庙的祭祀用的牲畜、豆类、酒水和饭菜。各部门送来的祭品,都要亲自检查车辆再送走,进贡的食品也一样。如果不是重大节日或庆典,就不能献上食物和贡品。羊送到厨房,如果是还在吃奶的小羊,就要放生。大斋日,尚食局要准备素食,把杀的羊改成放生,作为供奉。献祭和进贡,不能杀小牛犊。尚食局如果临时需要什么东西,必须先奏报,月底要进行总结汇报。尚食局进贡的食物,都要先按种类分别品尝。殿中省负责给诸陵的祭祀准备膳食,轮流值班,四季都要派一个医生和一个厨师去负责。
首先,朝廷设有主客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接待两位皇后和外国使臣的朝见事宜。两位皇后的子孙,官职品级相当于正三品。酅公每年都能得到三百匹绢的赏赐,米和粮食也一样多;介公的赏赐比酅公少三分之一。
那些来自不同民族的使臣入朝,到达州府后,地方官府会给他们发放文牒,登记人数,这叫做“边牒”。蕃州的都督和刺史在朝会的那天,根据他们的官职品级发放衣帽、裤子等服饰。乘坐官车的使臣,每天可以走四个驿站;乘坐驿马的使臣,每天可以走六个驿站。接待使臣的饮食,按季节由鸿胪寺负责供应,每季度进行结算。使臣刚到和告辞的时候,都要举行宴会。一等使臣的规格相当于三品官员,二等相当于四品,三等相当于五品;那些地位不高的外国使臣,则按照散官的规格接待,但还要减半,三天设一次宴席。如果使臣是从海路来的,朝廷会额外赐给他们一只羊和一只猪。西南地区的使臣回国时,朝廷会给予他们到海边的路费和粮食;西北地区的使臣,则给予他们穿越沙漠的路费和粮食。外国使臣如果请求在宫中住宿,要先上报他们的相貌、年龄和身份信息。突厥使臣在京城设有市场,可以进行贸易,朝廷会记录并上报交易的轻重,由一位太府丞负责管理。蕃王或首领去世后,他们的子孙可以继承原来的官职;兄弟的儿子则降一级;如果兄弟的儿子代为摄政,等到嫡长子十五岁时再交还政权。那些去边远地区出使的人回来后,都要向朝廷汇报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朝廷赏赐的物品数量。
接下来,说说尚书省的设置。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尚书省掌管武官的选拔、地图绘制、车辆、兵器等事务。尚书省下设四个部门:兵部、职方司、驾部、库部。军队出征前,要祭祀天地,授予将帅斧钺;如果军队不服从命令,大将可以自行处置,等军队凯旋后,再详细上报违反军令的情况。朝廷发兵,要先下达诏书给尚书省,尚书省再下发文书到各部门。调动十个士兵、十匹马,或者十件军械,这些都不需要再另外下达诏书。卫士轮流值班,如果需要调动一人以上,必须先向朝廷报告。外国首领来朝,要做好迎接的礼仪。战俘和缴获的战利品,要用绢帛来计算,缴获的钱财,则归司农寺管理。
郎中一个人负责处理账目,以及武官的官阶品级、卫府人员的多少、考核和发放官职任命文书这些事;另一个人负责管理簿册,以及军队调动的人数、朝会、俸禄赏赐、请假等日常事务。员外郎一个人负责掌管贡举和各种请求;另一个人负责南曹,每年选拔人才解送状卷,就要核对簿册、资历和考核结果。这些郎中都是尚书、侍郎的副手。
武散官共有四十五个等级;从一品是骠骑大将军;正二品是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是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是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下是怀化将军;从三品上是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是归德将军;正四品上是忠武将军;正四品下是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从四品上是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是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正五品上是定远将军;正五品下是宁远将军、怀化郎将;从五品上是游骑将军;从五品下是游击将军、归德郎将;正六品上是昭武校尉;正六品下是昭武副尉、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是振威校尉;从六品下是振威副尉、归德司阶;正七品上是致果校尉;正七品下是致果副尉、怀化中候;从七品上是翊麾校尉;从七品下是翊麾副尉、归德中候;正八品上是宣节校尉;正八品下是宣节副尉、怀化司戈;从八品上是御侮校尉;从八品下是御侮副尉、归德司戈;正九品上是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是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是陪戎校尉;从九品下是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从四品以上的武官,都要轮流向兵部汇报工作,根据远近分成八个轮次,每三个月汇报一次;距离超过三千里的可以免除轮流汇报,缴纳费用就像文散官一样,只有被召集的时候才需要汇报。六品以下的武官,则由尚书省发文通知。怀化大将军、归德大将军,分别在各个卫队中任职;其余的武官则被分成十二个轮次,每月汇报一次。从忠武将军到游击将军之间的武官,每个轮次中,都要挑选强壮勇敢的人到各个卫队服役;轮次结束后,有才能有谋略的人会被上报。
首先,咱们说说古代政府部门的设置。当时,兵部下面有四个主事,职方、驾部、库部各有两个主事。 这几个部门的名字后来还改过几次呢,龙朔二年改成了司戎、司城、司舆、司库;光宅元年又改成了夏官、司驾;到了天宝十一载,又改成了武部、司驾。 除了主事,还有很多办事人员,比如兵部有三十个令史、六十个书令史、十三个人负责制书,十二个看管甲库的令史,还有八个亭长和十二个掌固。职方、驾部、库部也都有各自不同数量的令史、书令史和掌固。
职方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管理地图、城隍庙、边防、烽火台、道路以及少数民族归化的事务。他们每五年修订一次地图,除非州县有增减变化。每年都要把地图和户籍一起上报。如果有外国使臣来访,鸿胪寺会调查他们的国家山川、风土人情,然后画成图,呈报给职方;如果朝中来了穿着打扮奇特的外国人,也要画下他们的肖像和衣着呈报上去。
驾部郎中和员外郎也各一人,他们负责管理皇家的车马、驿站、马厩以及马牛等牲畜的登记造册。 给官员配马匹的数量也不一样,一品官员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驿站的马匹数量也分等级,一品官员出行十匹马,以此类推。三品以上官员被紧急召见,可以额外配给四匹马,五品三匹,六品以上官员也有相应的配给。 驿站每三十里设一个,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每个驿站都有站长。那些地势险峻、缺水少草的地方,或者重要的军事要塞,也会根据情况设置官马。水路驿站则有船只。 每年都要上报驿站马匹驴子的损耗、肥瘦情况。
好家伙,这古代的官制还挺复杂!简单来说,就是财政部(库部)里有两个官儿,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主要负责管理武器装备和仪仗队那些事儿。过年过节祭祀,还有办丧事,这些仪式上的东西,都得他们负责清点数量,然后按规矩摆放。武器装备得根据颜色分类存放,然后由卫尉(负责宫廷卫戍的官员)手下的兵士看管。那些京城的仪仗队旗帜、旗杆上的雕刻,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就负责抬着各种旗帜跑前跑后。其他的仪仗队,由御史负责管理;而武器库里的东西,则由兵部的大官负责维护保养。京城的五品以上官员出差,可以借用铠甲、大旗、各种旗帜和长矛;卫队的士兵可以领弓箭;而皇帝的侍卫(千牛卫)可以领铠甲。
接下来说说司法部门。尚书大人是正三品,侍郎是正四品下,他们管着法律法规、刑罚、犯人,以及审核判决这些事儿。他们手下有四个部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刑部里的郎中和员外郎,主要负责法律法规的执行,审核大理寺(最高法院)和全国各地送来的判决书,相当于尚书和侍郎的助手。古代的法律文件主要有四种:律、令、格、式。遇到大案要案,就由尚书、侍郎、御史中丞(御史台的最高长官)和大理卿(大理寺卿)组成“三司”来审理。如果皇帝大赦天下,那所有犯人都要被带到皇宫门口听旨。
刑部有四个主事,都官部有两个主事,比部有四个主事,司门部有两个主事。哎,这官名还变来变去的,龙朔二年的时候,刑部改名叫司刑,都官改司仆,比部改司计,司门改司关;光宅元年,刑部又改名叫秋官;到了天宝十一载,刑部又改名叫司宪,比部又改名叫司计。 再说说这些部门里的文书人员吧,刑部有19个令史,38个书令史,6个亭长,10个掌固;都官部有9个令史,12个书令史,4个掌固;比部有14个令史,27个书令史,1个计史,4个掌固;司门部有6个令史,13个书令史,4个掌固。 总之,这古代的官僚机构,看着就头大!
大家好,咱们今天来看看古代的官僚机构是怎么运作的。首先,说一下都官郎中和员外郎,这两个官职各有一人,主要负责管理那些犯了罪被抓的人。他们的工作包括登记造册、发放衣物粮食和医药,以及处理这些人的申诉和减免刑罚。要是犯了谋反之类的重罪,家产会被没收,家人会被充当官府的奴婢,长期服役。
如果罪犯被减免了刑罚,第一年要服役三个月,分三次完成;第二次减免后,成为“杂户”,也就是官户,要服役两年,共五个,每个月一个月;三次减免后,才能恢复自由民的身份。六十岁以上或有残疾的人,会被登记为官户;七十岁才能恢复自由民的身份。每年春天要进行人口登记,从婴儿到成年人都要登记造册,冬天再送交都官,统计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乐师、兽医、驯马师、养马人、马群管理员、以及园艺人员,这些人都要被登记在册。那些依附于州县的人,按照平民的标准纳税,不用服役,每年要缴纳一千五百钱的丁税;而丁婢、成年男子则要缴纳五分之一;侍丁和残疾人则缴纳一半。至于那些从事劳作的人,则根据年龄分为三等:四岁以上为小,十一岁以上为中,二十岁以上为丁。丁奴要服役三分之二的时间,中奴和丁婢要服役一半的时间,中婢要服役三分之一的时间。
接下来,咱们说说比部郎中和员外郎,他们各有一人,负责管理全国的赋税、经费、俸禄、公务用房、勋赏、赎罪金、徭役、欠款,以及军需物资、武器装备、粮食收购和储备等收入。京城的仓库要每三个月盘点一次,各部门、使者和京都的官员,要每季度在尚书省进行财务结算,先结算上一季度的账目,再结算本季度的;各州则在年底进行年度结算。
最后,咱们来说说司门郎中和员外郎,他们也各有一人,负责管理宫门的出入登记以及遗失物品。登记册每月更换一次。宫内人员的登记要记录官职和姓名;宫外人员的登记要记录年龄、相貌特征,除非有调动或免职,否则记录不会删除。凡是有召见的人,都要下达正式诏书,核对铜鱼或木契才能入宫。监门校尉每天都要送交平安报告。凡是奏事,都要派官员送交,白天要记录时间,晚上要记录更次。命妇及其亲属朝见皇帝,内侍监校尉负责查验。凡是芦苇、畚箕、车子等物,都不能进入宫门。遗失的物品,要张贴在宫门外,注明物品的种类和特征,一年后无人认领就归官府所有。全国共有二十六个关口,等级分为上、中、下三等。需要过关的人,要由本部门发给通行证;出塞超过一个月的人,要发给路引;猎手要发给狩猎证,三个月更换一次。外国使臣往来,要检查其行李的重量,在一个关口检查完毕,其他关口就不再检查了。
这么说吧,当时有个尚书,正三品;还有一个侍郎,正四品下。他们管着山林、田地、工匠,还有各个部门的文具纸笔墨这些事儿。他们手下有四个部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工部有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城池和土木工程的规划和施工,算是尚书和侍郎的助手。要是京都要修建什么,他们就和少府、将作监一起干,要是工程需要上千个劳力,得先报批。工匠们按州县分组,五个人一组叫一“火”,五个“火”设一个组长。四月到七月是工作量最大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次之,十月到正月最少。工钱呢,一天给三尺布,手艺好的工匠,可以自己定价。所有桥梁道路的修缮,都在九月进行。
工部有三个主事,屯田部和虞部各有两个主事,水部也有两个主事。(话说,武德三年,起部改名叫工部;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平,屯田改名叫司田,虞部改名叫司虞,水部改名叫司川。到了光宅元年,工部又改名叫冬官。天宝十一载,虞部又改名叫司虞,水部又改名叫司水。)工部还有十二个令史,二十一个书令史,一个会计,六个亭长,八个守卫;屯田部有七个令史,十二个书令史,一个会计,四个守卫;虞部和水部各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守卫。
屯田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全国的屯田,还有京城文武官员的田地,以及各部门的公家田地,按官职品级分配。
虞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京都的道路、苑囿、山林草木,以及百官和外国使臣的蔬菜、柴火供应,还有打猎的事儿。每年春天,就用家里的孩子和丫鬟在宫里种菜浇水,冬天要盖好防寒。郊外的祭祀神坛、五岳名山这些地方,砍柴放牧都有禁令,离围栏三十步以外才能耕种,春夏不能砍树。京兆、河南府方圆三百里内,正月、五月、九月禁止狩猎。山林里要是有什么宝贝能用的,得赶紧上报。
水利部门有两个官员,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他们负责管理河道、船只、水渠、堤坝、沟壑、捕鱼、漕运和水磨坊这些事情。 所有坑洞和井穴都必须有标志。京城附近有专门管理水渠和水门的官员。各州的堤坝,刺史和县令要定期检查维护,并且负责它们的修建和加固。如果有水坝,就让下边的老百姓轮流维护,禁止互相争抢利益。
说白了,就是有两个官儿管着全国的水利工程,从大河大江到小沟小渠,从船只运输到水磨坊,事无巨细,都归他们管。 连个坑啊井啊的,都得立个牌子做个标记,安全第一嘛! 北京周边还有专门管水渠和水闸的官员,地方上的堤坝,州长县长得定期检查,坏了还得赶紧修。要是哪个地方有水坝,就让当地老百姓轮流值守,可不能为了点小便宜打架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