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元旦和冬至这两天要接受百官朝贺,举行盛大的朝会。
第二天,尚书省就在太极殿搭好了御用帐篷。有关部门在东西朝堂安排好了文武百官、外国使臣的站位,摆好了桌案,陈列好了车舆,还在县衙西北横街的南边设置了卸剑的地方。三品以上文官站在横街南边,道路的东侧;褒圣侯站在三品以下文官的位置,介公和酅公站在道路西侧;三品以上武官站在介公的西边,稍微往南一点;四品和五品文官站在县衙东边,六品以下文官站在横街南边。
还安排了各州朝集使的站位:都督、刺史等三品以上官员,站在文武三品官员的东边和西边;四品以下的官员,就按照品级,分别站在文武官员的后面。各州使者就站在朝集使的后面,皇室宗亲则站在四品、五品官员的南边。外国使臣的站位也安排好了:三等以上的使臣,东方和南方的使臣站在东方朝集使的东边,西方和北方的使臣站在西方朝集使的西边,每个国家的使臣都按照不同的位置排好,面向北边站立;四等以下的使臣,就按照方位,站在朝集使六品官员的后面。
最后,殿外的站位也安排好了:文官在东朝堂,介公和酅公在西朝堂前面,武官在介公的南边,稍微往后站一点,每个级别的官员都按照不同的位置排好;皇室宗亲站在文武四品、五品官员的南边;各州朝集使,东方和南方的使臣站在宗亲的南边,使者们则按照方位,站在朝集使的后面;外国使臣,东方和南方的使臣站在东方朝集使的南边,西方和北方的使臣站在西方朝集使的南边,每个国家的使臣都按照不同的位置排好。
那天,士兵们挤满了大街小巷,他们的部队在黄色的旗帜下,列队驻扎在宫门和殿前,文武百官都按各自的位次站好。侍中奏报说:“请皇帝陛下到内廷准备。” 侍卫官员们前往宫殿迎接皇帝。吏部、兵部、户部、客部等部门的官员,以及外国使臣都按照顺序站好。通事舍人(负责翻译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分别引导四品以下官员以及皇亲国戚和宾客等需要优先就位的入座。侍中再次奏报:“外朝准备完毕。”
皇帝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如果是冬至,则穿戴通天冠和绛纱袍,从西宫出来,登上御座,面向南方而坐。符宝郎(掌管皇帝印信的官员)把皇帝的印信放在御座前面。公侯王以及外国使臣等,依次入座就位。典仪官(负责礼仪的官员)喊:“再拜!”赞者(负责传达指令的官员)传达命令,所有在位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
一位上公走到西阶的座位上,脱掉鞋子,跪下,解下佩剑放在座位上,然后起身,走到御座前,面向北方跪下祝贺,说:“某某官员臣某某奏道:元旦伊始,吉祥更新,伏愿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与天地同寿!”(如果是冬至,则说:“天正长至,伏愿陛下像太阳一样日益兴盛!”)然后下阶回到座位,跪下,佩上剑,俯伏在地,起身,穿上鞋子,回到原位。所有在位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侍中上前接受圣旨,然后走到文武百官的东北方,面向西方,宣读说:“有圣旨!” 所有在位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圣旨宣读道:“新年新气象,朕与诸位共享这喜庆的时刻!”(冬至则说:“共享这冬至的祥瑞!”)所有在位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然后舞蹈,三次高呼万岁,再次行两次跪拜礼。
一开始,一大帮官员要上朝,中书侍郎把各州的奏章单独整理成一案,放在右延明门外等着;给事中把祥瑞的奏章放在左延明门外等着。侍郎和给事中都站在侍臣的队伍里。刚开始进宫的时候,户部把各州进贡的物品摆放在太极门东西厢房;礼部把那些可以由外邦使臣亲自拿着的贡品,让使臣们拿着进去,放到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贡品就摆在朝堂前面。
皇上快进门了,中书侍郎和给事中都赶紧下来,各自把自己的奏章拿进去,站在东西阶梯下面。皇上要开始接受朝贺了,中书令跟黄门侍郎也赶紧下来站好,然后依次拿着要奏报的文书上去。皇上朝贺完了,中书令上前跪着奏报各地的奏章,黄门侍郎接着跪着奏报祥瑞,奏报完后都退下,把奏章放在案桌上。侍郎和给事中带着奏章退到东西阶梯前面,然后把奏章撤下去。
一开始,侍中已经宣读圣旨了,朝集使和外邦使臣都行两次跪拜礼。户部尚书走到阶梯中间跪着奏报,说:“户部尚书某某奏:各州进贡的物品,请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侍中上前接受圣旨,然后退下,说:“圣旨准奏。”礼部尚书接着走到阶梯中间跪着奏报,说:“礼部尚书某某奏:各蕃属进贡的物品,请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侍中上前接受圣旨,然后退下,说:“圣旨准奏。”太府寺官员带着手下的人把各州和各蕃属进贡的物品领出去,送到仁义门,那些拿着贡品的人跟着一起出去。典仪官喊:“行两次跪拜礼!”通事舍人依次引导北面站着的官员出去。侍中上前,跪着奏报说:“侍中某某奏:仪式完毕。”皇帝下朝,坐上御轿从东边房间出去,侍臣们跟着走到阁楼。然后依次引导东面和西面站着的官员出去,外邦使臣先出去。
冬至这天,没有举行什么祥瑞的仪式,也没有收到各地的奏报。到了宴会时间,太乐令就在殿上安排歌舞表演,两个舞蹈演员进入殿内,站在县南的位置。尚舍(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则安排群臣入殿就座:三品以上文官坐在御座东南方向,面朝西;介公、酅公(古代爵位)坐在御座西南方向,面朝东;三品以上武官则坐在他们后面;朝集使、都督、刺史和外国使节三等以上官员,座位按照他们的品级排列。那些不需要上殿的官员,则在各自的位子上坐着。尚舍还在县的西北,横街南边,安排了群臣解剑休息的地方。尚食(负责饮食的官员)在殿上东序的尽头,摆放着皇帝的酒樽,面向西;在酒樽南边放着酒杯,只放了一只。太官令(负责祭祀和饮食的官员)在东西厢房靠近北边的地方,摆放着需要上殿官员的酒樽;在庭院里,则为其他官员在各自座位南边摆放酒樽。每个酒樽旁都配有酒杯和酒器盖,并用帷帐遮挡起来。吏部、兵部、户部和主客司的官员,负责安排群臣和外国使臣的座位,通事舍人(负责翻译和传达的官员)则引导他们到朝堂前就座,并引导那些不需要上殿的官员入座。侍中(高级官员)奏报:“外事已办妥。”
皇帝换上通天冠和绛纱袍,从西房出来,坐到御座上。典仪(负责仪式的官员)一人先上东阶,通事舍人则引导公、王以下的官员和外国使臣依次入座。侍中上前,在御座前北面跪下奏报,说:“侍中臣某奏道:请邀请诸位公、王等上殿。”然后侍中又说:“圣旨准奏。”侍中走到东阶上,面向西,说:“圣旨,邀请诸位公、王等上殿。”典仪和阶下的赞者(负责唱喏的官员)重复传达圣旨,在座的官员都行再拜礼。需要上殿的官员走到东西阶梯,到达解剑席,脱掉鞋子,解下佩剑,然后上殿。上公(高级官员)一人先上阶,稍稍往东站,面向西,站在座位后面。光禄卿(负责宫廷饮食的官员)上前走到阶梯中间,跪下奏报,说:“臣某奏道:请赐群臣敬寿。”侍中说:“圣旨准奏。”光禄卿退下,走到酒樽旁,面向西站立。上公走到酒樽旁,面向北。尚食斟满一杯酒交给上公,上公接过酒,上前,面向北,将酒交给殿中监(负责宫廷卫戍的官员),殿中监接过酒,上前,放在御座前,上公退下,面向北跪下,说:“某官臣某等叩首奏道:元正首祚(冬至日称‘天正长至’),臣等无比庆幸,谨祝陛下千秋万岁!”再拜,在座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站在席位后面。侍中上前承旨,退下后说:“敬请诸位共饮。”在座的官员再次行再拜礼。殿中监接过酒杯敬献给皇帝,皇帝举起酒杯,在座的官员都跳舞,三次高呼万岁。皇帝饮酒完毕,殿中监上前,接过空酒杯,交给尚食,尚食将酒杯放在酒杯架上。
一开始啊,殿中监拿着空酒杯,殿上的典仪官就喊:“再拜!”下面负责传达指令的人接着喊,所有在座的人都得磕两个头。皇帝坐好后,殿上的典仪官又喊:“就座!”下面的人再传达一遍,大家就都坐下。乐师们拿着琴瑟上座,吹笙管乐器的站在台阶中间。 然后是上菜,酒端到台阶上了,殿上的典仪官喊:“酒至,兴!”下面的人再传达,大家就都趴下,然后站起来,站在座位后面。殿中监到台阶那儿查看酒,尚食拿着酒端上来,皇帝举杯。太官令又给各位官员敬酒,酒来了,殿上的典仪官喊:“再拜!”下面的人传达,在座的都得磕头,拿着笏板接酒杯。典仪官又喊:“就座!”下面的人传达,大家都坐下。皇帝举杯,尚食端酒,皇帝接了空酒杯,又放在祭台上。酒过三巡,尚食端上御膳,菜到了台阶,典仪官喊:“食至,兴!”下面的人传达,大家站起来,站在座位后面。殿中监到台阶那儿查看菜,尚食尝过菜后,依次摆到皇帝面前。太官令又给各位官员上菜,菜摆好后,典仪官喊:“就座!”下面的人传达,大家都坐下。皇帝开始吃饭,大家都跟着一起吃。
御膳吃完,又开始敬酒,然后又上其他的菜,接着表演了两支舞。要是皇帝要赐酒,侍中就接旨意走到东边的台阶上,朝西站着喊:“赐酒!”殿上的典仪官传达,下面的传达官再传达,大家站起来,磕两个头,站好,接酒杯,坐下喝酒,站起来,把空酒杯递上,再磕两个头,坐下。这酒啊,一共敬了十二轮。
好,仪式结束了,殿上负责仪式的官员喊:“可以起来了。”下面的赞者把命令传达下去,大家都站起身,走下台阶,佩好剑,穿上鞋子,回到座位。站在殿庭里的人,就继续站在席位后面。 负责仪式的官员又说:“再拜。”赞者再次传达命令,在座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
要是皇帝有赏赐,侍中(相当于当时的宰相)先上前接受旨意,然后走到群臣的东北方向,面向西边,宣布:“有旨意!” 在座的官员都再次行两次跪拜礼。侍中宣读完旨意,大家又再拜一次,然后依次退场。侍中上前,跪下奏道:“侍中臣某某禀告:仪式完毕。”皇帝起身,乘坐御舆从东边房间出来,东西两边的官员依次退朝。
如果皇帝穿的是翼善冠和袴褶(一种服装),那么京官也要穿袴褶,朝集使则要穿公服。如果演奏九部乐,就要去掉乐县(乐县是乐队驻扎的地方),不用鸣锣开道。太乐令率领九部乐队站在延明门外的左右两侧,群臣先齐声高呼万岁,太乐令就指挥乐队奏乐入场,乐队成员各就各位,然后依次演奏。
接下来是册立皇太子的仪式。
相关部门要择吉日,向天地和宗庙禀告。
册立的前一天,尚舍局在太极殿设好御幄(皇帝的帐篷),相关部门在东朝堂北边为太子设好座位,面向西边。在大横街南边也设好位置,摆好仪仗,陈列车舆,文武百官、朝集使、外国使臣的座位也按照加元服那天的安排摆好。
册立当天,提前两个时辰,宫中官员穿上礼服,各卫队都整顿好队伍在庭院列队等候。左庶子(负责太子事务的官员)奏请:“请皇上严整仪容。”侍卫官员上前迎接,仆人铺上金色的道路,内率一人持刀在旁。赞善官员奏请:“可以出发了。”让侍臣上马,庶子传达命令。其余的礼仪大致和皇帝出宫的礼仪相同。皇太子戴着远游冠,穿着绛纱袍,由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引导,三少(少师、少傅、少保)跟随,鸣锣开道前进。进入宫门后,也和皇帝銮驾一样。
那天,摆好了黄色的旗帜和大型仪仗,侍中大臣请求开始正式仪式,“中严”。官员们都入座就位。三师、三少(高级官员)引导着皇太子,皇太子站在殿门外东边,面朝西。黄门侍郎拿着册书和宝绶的案几,站在殿内北边,面朝西;中书侍郎站在案几后面。侍中大臣奏报说:“外面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皇帝穿着衮冕(皇帝的礼服),从西边房间出来,坐上御座。皇太子入座就位。典仪官喊:“再拜!”皇太子行了再拜礼。典仪官又喊:“再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了再拜礼。
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下台,站在皇太子的东北方向,面朝西。两位中书侍郎,一人拿着册书,一人拿着宝绶的案几,站在中书令的东边,面朝西,把册书递给中书令。中书令说:“有诏书!”皇太子再拜,中书令跪下宣读册书,皇太子再拜受册,左庶子(皇太子侍从官员)接过册书。侍郎把印玺和宝绶交给中书令,皇太子上前接受,然后交给左庶子。皇太子再拜,在位者都再拜。侍中大臣奏报:“仪式完毕!”皇帝从东边房间进入,在位者依次退场。
皇帝在明堂宣读时令。
孟春(正月),礼部尚书先读了三天,然后在第三天奏读月令,并宣告天下。
这三天前,尚书省在东门外北边,朝南的方向,设好了大型的仪仗;宫廷卫戍部队在尚书省后面左右两侧安排文武侍臣;群臣则在璧水东门外列队,文官在北,武官在南,都面朝西站立。
好家伙,那天早朝,皇上在青阳左个(大概是宫殿的一个区域)摆了个御座,自己坐那儿,朝东坐着。三品以上的大官和各部门的头头们都坐在大殿上:文官坐在皇上御座东北方向,面朝南;武官坐在皇上御座东边,面朝北。大家都得从西边走上去,排排坐。
刑部郎中负责念圣旨,他的座位在御座东南方向,面朝北,这位置可是很重要的。然后,文官们要交出佩剑,他们的席位在丑陛(宫殿台阶)左边,武官在卯陛(宫殿台阶)右边,都得面朝里边。太乐令(管音乐的官员)在青阳左个的院子摆好乐器,指挥乐队的位置在大殿寅阶(宫殿台阶)西边,面朝北;还有一个指挥的位置在乐器东北方向,面朝南。
负责仪仗的官员们,把三品以上的大官和那些要升官的官员安排在乐器东边,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都得从西边走上去,面朝西站着。那些没升官的,文官四品、五品的站乐器北边,六品以下的站东边,位置要隔开,都面朝南;武官四品、五品的站乐器南边,六品以下的站东边,都面朝北。他们也都要从西边走上去。负责仪仗的官员自己站在乐器西北角,两个助手在东边,站得远远的,都面朝南。
负责礼仪的官员们,在宫殿门外,按照各自的品级,站成不同的队伍,互相面对着,也都是从西边走上去。
那天,陈小驾车,皇帝穿着青纱袍,戴着苍玉佩,坐上金辂(豪华马车)出宫,到了大次(宫殿名)。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都站在宫门外等候。太乐令、工匠、协律郎、典仪和赞者先进去,其他官员按官阶依次入内,各就各位。刑部郎中把写着月令的文书放在案桌上,用帕子盖上,站在武官五品官员的东南方向;郎中本人则站在案桌后面,面向北方。侍中禀报:“外面准备好了”。
皇帝乘坐御舆从青龙门进入,走寅阶登上台阶,然后就座。符宝郎把符节宝器放在皇帝面前。典仪官上前,站在皇帝左边东北方向,面向南方。公侯王以下的官员进入殿内,在西面就座。典仪官说:“行二拜礼。”赞者传达命令,在座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侍中上前跪下奏道:“侍中臣某某禀奏:请邀请公侯王等升座。”然后侍中又说:“皇上准奏。”侍中走到皇帝左边东北方向,面向南方,宣读道:“奉诏邀请公侯王等升座。”典仪官传达,赞者传达,在座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
西面就座的官员各自走到台阶前,解下佩剑,脱掉鞋子,然后登上台阶,站在皇帝座位后面。刑部郎中拿着案桌上的文书上前,放在卯阶(台阶名)下。侍中跪下奏道:“请宣读月令。”然后侍中又说:“皇上准奏。”刑部郎中行了二拜礼,解下佩剑,弯腰脱掉鞋子,拿起月令,从卯阶登上台阶,走到席位南面,面向北跪下,把月令放在案桌上,然后站在席位后面。殿上的典仪官唱道:“请就座。”公侯王以下的官员和刑部郎中都坐下。刑部郎中宣读月令,每读一句就停顿一下,让大家都能听清楚。读完后,殿上的典仪官唱道:“起立。”公侯王以下的官员都起立。刑部郎中把月令放在案桌上,官员们都佩上剑,穿上鞋子,回到原位。典仪官说:“行二拜礼。”在座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西面就座的官员退场。侍中跪下奏道:“侍中臣某某禀奏:仪式完毕。”皇帝下座,乘坐御舆按顺序离开,南面和北面就座的官员依次退场。
从仲春开始,每月按照规定就位,都戴着通天冠,衣服和玉佩的颜色都与当月季节相符。如果逢四季的孟月(每月初)和季夏,土王在明堂宣读五时令,仪式也和这相同。“四时之孟月及季夏土王读五时令于明堂,亦如之”。
皇帝亲自在太学款待三老和五更(指德高望重的长者)。
首先,朝廷会先向主管部门汇报,从退休的三师、三公中,选德高望重的人,一人当“三老”,次一人当“五更”。五品以上退休官员为“国老”,六品以下退休官员为“庶老”。皇宫的膳食部门会准备好丰盛的酒菜。
三天前,皇宫的尚舍部门会在学堂后面,根据实际情况搭建一个大型的仪式场地。 “三老”和“五更”的座位设在南门外西侧,“群老”(所有退休官员的统称)在他们后面,所有的人都面向东方。文官在南门外东侧,武官在“群老”西侧,两列队伍并排,东西向排列,都朝北。
前一天,在堂上东侧搭建御座,御座朝西,铺设着精美的坐垫和地毯。“三老”坐在西边柱子东侧靠近北边的地方,面向南;“五更”坐在西边台阶上,面向东;三位“国老”坐在“三老”西边的台阶上,和“三老”不在一起。他们的座位也铺设着精美的坐垫和地毯。其他的“国老”坐在堂下西边台阶的西侧,面向东,朝北,座位铺着蒲草席和粗布,上面再加一层精美的坐垫。太乐令(主管音乐的官员)会在庭院里搭建舞台,在堂上设置唱歌的场所,规模和元旦、新年一样隆重。典仪部门会安排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在舞台东西两侧就座,六品以下官员在他们南边,两列队伍并排,朝西朝北;外国使臣在他们南边;各州的使者在九品官员后面;学生们则在文武官员之后就座。门外座位安排和室内一样。还在东边柱子西侧设置酒樽,朝北放置,左边是盛放玄酒的器皿,右边是放酒杯的台子。
到了那一天,皇上的銮驾将要到达,官员们先到门外各自的座位就位,学生们都穿着青色的儒服,入座等待。銮驾到达太学门口,车驾转向南,侍中(高级官员)跪下奏报:“请皇上降下车驾”。皇上下了车,进入仪式场地。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到门外就位,太乐令、乐工、舞蹈演员入场,其他官员和使臣依次入场。
一开始,皇宫派人根据时间计算,派人去迎接“三老”和“五更”,他们穿着进贤冠,乘坐舒适的车子,前后有仪仗队护送。“国老”和“庶老”则由有关部门提前通知。
皇上驾到太学了,三位三老、五位五更,还有其他一大群老人都赶来了,每个人都穿着规定的衣服。太常少卿领着三老和五更出来,让他们站在学堂南门外的西边,面向东,背朝北站好;奉礼官领着其他老人们出来,站在三老和五更的后面;太常博士领着太常卿进去,站在学堂北门的里面,面向北。侍中禀报:“外面准备好了。”
皇上走出大门,殿中监呈上大圭,皇上拿着大圭,走下台阶,到门口东边迎接三老。皇上站着,面向西。侍臣们站在皇上身后,太常卿和博士站在左边。三老和五更都拄着拐杖,每人都有两个人在左右搀扶着,太常少卿在前面引路,史官拿着笔跟着记录。三老和五更在门西边,面向东,背朝北站着,奉礼官引领其他老人们跟着进去,站在他们后面。太常卿上前奏道:“请皇上再次行礼。”皇上再次行礼,三老和五更放下拐杖,整理衣冠回礼。皇上作揖请他们进去,三老走在前面,五更跟着,他们又拄上拐杖,由人搀扶着走到台阶上,皇上作揖请他们上台阶,大家都站到座位后面。皇上面向西再次向三老行礼,三老面向南回礼;皇上又面向西恭敬地向五更行礼,五更恭敬地回礼,然后大家都坐下。三公摆上几案,九卿整理好坐席。殿中监和尚食奉御端上珍馐美味和黍稷等贡品,皇上过目后,摆在了三老面前。
皇上走到三老座位前,拿着酱料敬献,然后走到酒尊那里取酒杯,侍中斟酒,皇上敬酒,拿着酒杯劝酒。尚食奉御依次把珍馐美味和酒食摆到五更面前,国老、庶老等人都坐好,也摆上了酒食,大家一起吃。皇上也坐在座位上。三老开始论述五孝六顺、经典教诲的大纲,精辟的言论上达天听,慈祥的教诲泽被天下。皇上虚心请教,史官则记录下这些美好的言论和行为。仪式结束后,三老以下的人退席,太常卿引领皇上一起下台阶,慢慢地站在台阶前。三老和五更出来,皇上上台阶,站在台阶上,三老和五更走出大门。侍中上前奏报:“仪式完毕。”皇上走下台阶,回到大殿。三老和五更登上安车,由人引导着回去,群臣和学生们依次退场。第二天,三老上朝谢恩。
话说古代有个仪式叫乡饮酒礼,参加的人都是那些通过考试当了官的优秀人才,比如贡生、秀才、进士,而且还得是孝顺父母、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仪式的主人是刺史大人。
首先,刺史会先请教一些退休的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们,商量一下参加仪式的宾客名单。最尊贵的客人是首席宾客,其次是次席宾客,剩下的就是普通宾客了。然后,刺史大人就要正式邀请这些宾客参加仪式了。
刺史站在大门外的西边,面朝东;宾客站在东边的台阶下,面朝西。负责传达命令的人站在宾客左边,面朝北,然后出去,站在大门外的东边,面朝西,说:“请问您有时间吗?” 刺史说:“某日我要举行乡饮酒礼,请您来参加。” 传话的人进去禀报,宾客出来,站在大门东边,面朝西行礼,刺史回礼。刺史说:“您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应该来参加这次盛会,某日举行仪式,请您光临。” 宾客说:“我资历浅薄,恐怕辜负您的厚望,不敢接受。” 刺史说:“我已经征求过父兄和老师的意见,没有比您更合适的人选了,恳请您务必参加。” 宾客说:“既然您如此盛情邀请,我哪敢不恭敬地遵从呢!” 刺史再次行礼,宾客回礼,刺史退后,宾客送行。邀请次席宾客也是同样的流程,只是说辞略有不同,会说“某日行乡饮酒礼,请吾子贰之”(某日举行乡饮酒礼,请您担任次席宾客)。
到了仪式当天一大早,就在厅堂里摆好酒席。首席宾客的座位在厅堂的柱子之间,靠近北边,朝南;刺史的座位在东边的台阶上,朝西;次席宾客的座位在西边的台阶上,朝东;其他的宾客的座位在首席宾客座位的西边,朝南,座位之间没有特别的讲究。另外,在厅堂下面,还为其他的宾客准备了座位,在西阶的西南方,面朝东,座位由北向南排列。在首席宾客座位的东边稍偏北的地方摆放着两个酒壶,西边放的是玄酒(一种黑色的酒),上面盖着勺子形状的酒盖。酒壶南边放着盛酒器的盒子,朝东打开,里面装着各种酒杯。负责斟酒的人站在东阶的东边,面朝西,座位由北向南排列。
首席宾客、次席宾客和其他宾客到达后,先在门外右边站好,面朝东,座位由北向南排列。刺史在门外左边迎接宾客,面朝西向首席宾客行礼,宾客回礼;然后转向西南方向向次席宾客行礼,次席宾客回礼;再转向西南方向向其他宾客拱手示意,其他宾客回礼。刺史又向首席宾客拱手示意,首席宾客回礼。刺史先进入厅堂,往右边走,面朝西;首席宾客进入厅堂,往左边走,面朝东;次席宾客和其他宾客依次进入,站在首席宾客座位的西南方,面朝东,座位由北向南排列。除了三位主要宾客以外的其他宾客,都面朝北,座位由东向西排列。
主人要进屋了,先在台阶下行了个揖礼,客人也都回了个礼。走到台阶上,主人说:“请您上座。”客人说:“不敢当。”主人说:“我诚心邀请您上座。”客人说:“我实在不敢。”主人说:“我再三邀请您上座。”客人说:“我实在再三不敢。” 主人从主位那边的台阶上去了,客人从西边的台阶上去了,站在屋梁下,面向北站着。负责斟酒的人掀开酒器上的盖子。主人走到酒器旁,跪下拿起酒爵,站起来,走到酒器旁斟满酒,端到客人席位前,面向西北敬酒。客人站在西边台阶上,面向北拜谢。
主人稍微退后,客人走到席位前,接过酒爵,退后,回到西边台阶上,面向北站着。主人退到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拜谢,送上酒爵。客人稍微退后,负责侍奉的人把肉干和肉酱放在客人席位前。客人从西边走到席位上,面向南站着。负责侍奉的人摆好盛放祭品的器皿,客人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拿起肉干,蘸上肉酱,祭祀在笾豆之间,然后祭酒,喝一口酒,站起来,走到席位东边,走到西边台阶上,面向北跪下,把酒爵放好,拿起酒爵站起来,走到酒器旁斟满酒,端到主人席位前,面向东回敬主人。
主人在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拜谢,客人稍微退后。主人上前接过酒爵,退回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站着。客人退后,回到西边台阶上,面向北拜谢,送上酒爵。负责侍奉的人把肉干和肉酱放在主人席位前,主人从席位东边,从北边走到席位上,负责侍奉的人摆好盛放祭品的器皿,主人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拿起肉干,蘸上肉酱,祭祀在笾豆之间,然后祭酒,喝一口酒,站起来,从南边下席,回到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跪下,把酒爵放好,拿起酒爵站起来,跪着把酒爵放在东边墙角的案几上,站起来,走到酒器旁,跪下拿起盛酒的器皿斟满酒回敬客人,回到主位那边的台阶上,面向北跪下,把酒杯放好,然后行礼,拿起酒杯站起来。客人站在西边台阶上回礼。主人跪着祭酒,然后喝酒,把酒杯放好,拿起酒杯站起来,走到酒器旁斟满酒,端到客人席位前,面向北。客人拜谢,主人稍微退后。
客人拜谢后,主人跪着把酒杯放在客人席位前的案几西边,站起来,回到主位那边的台阶上。客人走到席位前,面向北跪下,拿起酒杯,站起来,回到西边台阶上的位置。主人面向北行了个揖礼,下台阶,站在主位那边的台阶下,面向西。客人下台阶,站在台阶西边,面向东。
主人把延介请进来,互相作揖行礼。走到台阶那儿,主人让延介先上,主人自己上了正堂的台阶,延介上了西边的台阶,站在门楣下,面朝北站着。
主人走到东边序厅的尽头,跪下拿起酒爵,站起来,斟满酒。走到延介座位前面,朝西南方向敬酒给延介。延介在西边的台阶上,面朝北拜谢,主人稍微后退,延介上前,面朝北接过酒爵,退回原位。主人在延介右边,面朝北拜谢,送上酒爵,延介稍微后退,主人站在西阶的东边。乐工把肉脯和肉酱摆在延介席位前,延介从北边走过来,上席,乐工摆好酒器,延介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祭祀肉脯和肉酱,然后祭酒,拿着酒爵站起来,从南边下席,面朝北跪下,喝完酒,拿着酒爵站起来,把酒爵交给主人,主人斟满酒,在西阶上向延介敬酒,站在延介右边,面朝北跪下,摆上酒爵,然后行礼,拿着酒爵站起来。延介回礼。主人跪下祭祀,然后喝酒,喝完酒,拿着酒爵站起来,上前,跪下把酒爵放在西边门柱南边,回到正堂的台阶上,作揖下拜。延介也下拜,站在宾客的南边。
主人在正堂台阶前,朝西南方向向所有宾客作揖,然后上台阶,走到西边门柱南边,跪下拿起酒爵,站起来,斟满酒,走到西阶上,朝南方向敬酒给主宾。主宾上西阶,面朝北拜谢,接过酒爵。主人在主宾右边,面朝北拜谢,送上酒爵。乐工把肉脯和肉酱摆在主宾席位前,主宾上席,跪下,左手拿着酒爵,右手祭祀肉脯和肉酱,祭酒,拿着酒爵站起来,退到西阶上,站着喝完酒,把酒爵交给主人,下阶,回到座位。主人又斟满酒,走到西阶上,朝南方向敬酒给其他的宾客。每个宾客上席,接过酒爵,跪下祭祀,站着喝完酒,乐工把肉脯和肉酱都摆放在他们的席位上。主人接受酒爵,酒器放在盛酒的竹筐里。主人和宾客互相作揖,然后依次上席,宾客、延介、其他宾客按顺序就座。
把工人们的座位安排在堂屋西阶东边,北边朝上,东边为首。一共四个工人,前面两个弹瑟,后面两个唱歌。弹瑟的工人从台阶上走上来,到座位上坐下。他们先演奏《鹿鸣》,然后唱歌。笙乐加入,站在堂屋下面,面向北边,演奏《南陔》。接下来是间奏,唱《南有嘉鱼》,笙乐演奏《崇丘》;然后合奏《周南》《关雎》《召南》《鹊巢》。
司正,就是负责主持礼仪和音乐的主人家的人,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因为宴席进行中,怕大家放松懈怠,所以特地请司正来监督。)他跪下从篮子里拿起酒觯,起身,走到酒尊那里斟满酒,然后从西阶下来,走到台阶中间,向左转,面向北边跪下,把酒觯摆好,双手合十站一会儿,然后跪下,拿起酒觯,喝完酒,把酒觯放下,再拜。宾客起身下席,跪下从篮子里拿起酒觯,走到酒尊那里斟满酒,走到台阶上,面向北边,向主人敬酒。主人起身下席,走到宾客的东边站着,宾客跪下把酒觯摆好,然后行礼,拿着酒觯起身,主人回礼,宾客站着把酒喝完,然后把酒觯斟满,走到台阶上,从东南方向把酒觯递给主人,主人回两次礼,宾客稍微退后一点,主人接过酒觯,宾客在主人的西边,面向北边行礼告辞,宾客作揖,然后回到座位。主人走到西阶上,面向北边向介宾敬酒,介宾起身下席,从南边走上来,站在主人的西边,面向北边。主人跪下把酒觯摆好,然后行礼,拿着酒觯起身,介宾回礼。主人站着把酒喝完,然后把酒觯斟满,走到西阶上,面向西边站着,介宾行礼,主人稍微退后一点,介宾接过酒觯,主人在介宾的东边,面向北边行礼告辞,主人作揖,然后回到座位。
司正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走到西边靠北的地方站着,跟来送礼的人说:“某某先生,请受赏。”送礼的人起身,从西边走过来,在司正右边站着。司正退后,站在台阶的开头,面朝东,避让送礼的人。送礼的人跪下摆好酒杯,然后行礼,拿起酒杯敬酒,某某先生回礼。送礼的人站着把酒喝了,喝完酒,把酒杯重新斟满,走到西边的台阶上,朝西南方向把酒递给某某先生,某某先生接过酒杯。送礼的人站在某某先生左边,面朝北,行礼,然后回到座位。
司正又说:“某某先生,请受赏。”这次受赏的人起身,从西边走到某某先生左边站着,面朝北。某某先生跪下摆好酒杯,然后行礼,拿起酒杯敬酒,受赏的人回礼。某某先生站着把酒喝了,喝完酒,把酒杯重新斟满,走到西边的台阶上,朝西南方向把酒递给他,受赏的人接过酒杯。某某先生站在受赏的人右边,行礼,然后回到座位。接下来其他来宾也按照同样的礼节受赏。所有受赏的人都用酒杯把酒放在盛放礼品的竹筐里,然后起身,回到台阶下的座位。
司正走到主人所在的台阶上,面向东方向主人禀告说:“请主人指示。”主人说:“请宾客就座。”司正转身,面向北方告诉宾客说:“请宾客就座。”宾客说:“遵命。”宾主双方各自入座。如果宾主穿着正式服装,就要脱掉鞋子,主人先脱左脚的鞋,宾客先脱右脚的鞋。司正下来,回到原来的位置。然后摆上肉、酱等食物,宾主开始宴饮,喝了很多酒,听了许多乐曲,主人那边的乐师都演奏了。宴会结束后,宾主都起身,宾客从西边的台阶下去,主人从东边的台阶下去。宾客们走到门外西边站着,面朝东,背朝北,主人送到门外东边,朝西行两次礼,宾客和送礼的人依次退下。
话说这腊月里头,要举行齿位宴,县令大人做主人,乡里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是上宾,一位是次宾,再往下是第三宾,剩下的就是普通宾客了。六十岁的老人分三杯酒,七十岁的分四杯,八十岁的分五杯,九十岁的和县令大人都分六杯。
宾主入席开宴,司正(负责礼仪的官员)就站在北面,请宾客入座。宾主都站着,司正走到酒器旁,跪下拿起酒爵(古代盛酒的器具),站起身,斟满酒,走到楹柱之间,面向北方,然后举起酒爵,告诫宾主忠孝为本。宾主以及其他宾客都得磕两个头。司正跪着把酒爵放在地上,再磕两个头,然后跪着把酒喝了,喝完酒起身,宾主和其他宾客这才坐下。司正又去取酒器,跪着把酒爵放在地上,起身回到原位,然后就开始敬酒,没完没了地敬。总的来说,这齿位宴的流程跟乡饮酒礼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