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炎,字子隆,是山西闻喜人。他为人宽厚,不怎么爱说话和笑,但很有骨气。一开始他在弘文馆当学生,别人休假的时候,都出去玩,就他一个人埋头苦读。有人想推荐他,但他觉得学业还没完成,就推辞了。就这样,他勤奋学习了十年,尤其精通《左氏春秋》。后来参加考试,考中了明经。先是在濮州当了个小官,后来一步步升迁,当上了黄门侍郎。

调露二年,他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后又升任侍中。高宗皇帝去洛阳,把太子留在长安,就让裴炎保护太子。高宗皇帝身体不好,太子监国,皇帝下诏让裴炎、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参与处理政事。高宗皇帝病危的时候,还托付裴炎辅佐太子,也就是后来的中宗皇帝。裴炎被任命为中书令。以前,宰相们在门下省议事,叫政事堂,长孙无忌当司空的时候、房玄龄当仆射的时候、魏徵当太子太师的时候,他们都在门下省处理政务。到了裴炎这里,他以中书令的身份主持政事,所以就把政事堂搬到了中书省。

中宗皇帝想把他的岳父韦玄贞封为侍中,还打算给奶妈的儿子封个五品官,裴炎坚决反对,不同意。中宗皇帝生气地说:“我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难道不行吗?为什么连个侍中的位置都舍不得给?”裴炎很害怕,于是就和武则天密谋废掉中宗皇帝。武则天命令裴炎和刘祎之,率领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带兵进宫,宣读太后的旨意,把皇帝从殿上扶下来。皇帝问:“我犯了什么罪?”武则天说:“你想把天下给韦玄贞,难道就没有罪吗?”于是,中宗皇帝被废为卢陵王,武则天立豫王为皇帝。因为立下这等大功,裴炎被封为永清县男。

话说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有点飘了,开始有点放肆。这时候,武承嗣就建议说,应该修建七座庙宇,追封先祖为王。张柬之赶紧劝说:“太后您是天下母亲,以您的盛德临朝,应该保持公正,不能追封祖先为王,这显得太自私了。您难道没听说过吕后的事情吗?”武则天说:“吕后追封的王,权力掌握在活着的人手里,现在我追封先祖,情况完全不同,怎么能一样呢?”张柬之说:“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意思是事情发展起来就很难控制了,不能任其发展。)武则天不高兴,就打住了这个话题。

武承嗣又怂恿武则天诛杀韩王元嘉和鲁王灵夔,想以此断绝皇室宗亲的势力。刘祎之、韦仁约吓得不敢吭声,只有张柬之一个人坚决反对,武则天对他更加生气。没过多久,武则天就封张柬之为河东县侯,表面上是赏赐,实际上是变相的安抚和软禁。

豫王虽然当了皇帝,却从不处理朝政。张柬之计划着,等武则天出游龙门的时候,用兵把她控制起来,然后把权力交还给皇帝。正赶上连日大雨,武则天没出宫,计划只好作罢。后来徐敬业起兵造反,武则天打算讨伐,张柬之说:“皇上年纪大了,又不参与政事,所以才让那些小毛贼有了可乘之机。现在如果皇上重新亲理朝政,那些反贼自然就会土崩瓦解了。”御史崔詧却说:“张柬之受皇上的重托,掌握着大权,听说有人造反却不去讨伐,反而请求太后还政,这其中肯定有其他的图谋。”武则天于是下令逮捕张柬之,把他关进诏狱,派御史大夫骞味道和御史鱼承晔审问他。

凤阁侍郎胡元范出来为张柬之辩护说:“张柬之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对国家有功,一心一意辅佐皇上,天下人都知道,他绝对不可能造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也跟着为他辩解。武则天说:“张柬之确实有反叛的迹象,只是你们还没看出来罢了。”胡元范、刘齐贤说:“如果张柬之造反,我们也跟着造反!”武则天说:“我知道张柬之造反,你们却不会造反。”最终,武则天还是把张柬之斩首于都亭驿。

狄仁杰被弹劾了,有人劝他低头认错,但他说了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意思就是说,宰相坐牢,道理上说不通,所以他坚决不低头认错。 后来抄了他的家,结果啥也没找到,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 早些时候,狄仁杰看到裴行俭打败突厥立了大功,心里很不舒服,就从中作梗,还把投降的突厥人阿史那伏念等人杀了五十多个。 很多人因此恨他嫉妒别人,说他这样做让国家在少数民族面前失信,认为这是个隐患,老天爷都会知道。 后来唐睿宗即位,追封狄仁杰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谥号“忠”。

狄仁杰的部下范元,是申州义阳人,为人正直清廉,很有才干。 就因为狄仁杰的事,范元被流放到巂州,最后死在了那里。

狄仁杰的儿子狄伷先,还没成年呢,就靠着父亲的荫庇当上了太仆丞。 狄仁杰死后,狄伷先因为这事被流放到岭南。 他后来想办法求见皇帝,想当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结果皇帝一见他就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说:“狄仁杰谋反,按律当诛,还有什么好说的?” 狄伷先回答说:“陛下您是唐家的媳妇,身上担负着先帝的遗命。您现在虽然临朝听政,但也应该对大臣们负责,应该等到太子长大成人,再把权力交给他,怎么能轻易重用武氏家族的人,打压宗室呢?狄仁杰是唐朝的忠臣,您却要杀他,还要株连他的子孙,天下人都很愤怒。我认为陛下应该把太子迎回东宫,罢免武氏家族的权力。不然的话,那些有本事的人会乘机作乱,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皇帝一听就火了,下令把狄伷先拖出去,在朝堂上打板子,然后把他流放到瀼州。

一年多后,他逃回家乡,结果被官府通缉,流放到北庭。他彻底放弃了之前的名声,专心敛财,五年时间就积累了数千万的财富。他还娶了个胡人女子为妻,妻子家境富裕,拥有大量的黄金、骏马和牛羊,他们凭借财富在当地十分显赫,养着几百个门客。由于北庭与京城联系紧密,他利用众多门客打探朝廷消息,十件事里能知道七八件。

当时,补阙李秦向武则天献策说:“预言说‘代武者刘’,刘并不是什么强大的姓氏,难道指的是流放的罪犯吗?现在被流放的大臣及其家族成员多达几万人,如果他们参与叛乱,国家危矣!”武则天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当夜就提拔李秦为考功员外郎,并派使者分头行动,颁布密诏,命令安抚流放的罪犯,实际上是暗中下令诛杀他们。刘伷事先得到了消息,赶紧用骆驼驮着金银财宝,带着门客们逃往突厥。还没走多远,都护就派兵追赶,双方发生冲突,刘伷被抓获,被关进监狱,并上报朝廷。正巧武则天认为流放的罪犯已经被杀光了,担心天下人议论纷纷,又派使者到十个道安抚百姓,并解释说:“之前的使者安抚流放的罪犯时犯了错误,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擅自诛杀,残忍不仁,我对此非常自责。现在还活着的流放人员,全部释放。”因此,刘伷才得以保住性命。

中宗复位后,刘伷被召回朝廷,担任先太子詹事丞。后来又升迁为秦州、桂州、广州三州都督。后来因为犯了错误,差点被杀头,幸亏宰相张说为他求情,才免于一死,被免官。过了很久,他又被提拔为范阳节度使,之后又担任太原尹、京兆尹。因为京城官员冗杂,他上奏朝廷,建议裁撤畿县的员外官和试官。后来又升任工部尚书。八十六岁那年,他以东京留守的身份,累积功勋被封为翼城县公,最终在任上去世。

刘祎之,字希美,是常州晋陵人。他的儿子刘翼,字小心,在隋朝做过著作郎。刘翼为人正直,有操守,经常当面批评同僚的缺点,事后也不留下任何怨言。李伯药曾说:“刘翼骂人,别人一点都不生气。”贞观初年,朝廷召见他,他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朝廷准许他尽孝道。江南道巡察使李袭誉赞扬他的孝心,将刘翼居住的地方命名为孝慈里。他母亲去世后,朝廷召他为吴王府功曹参军,最终官至著作郎、弘文馆直学士。

刘祎小时候跟孟利贞、高智周、郭正一这几个,都因为文章写得好而出名,被人称为“刘孟高郭”,还一起进了昭文馆当差。没多久就升职了,当上了右史和弘文馆直学士。上元年间,他和元万顷他们一起被皇帝召进宫里,一起整理编纂新的书籍,一共整理了上千篇呢!高宗皇帝还偷偷地让他参与决定国家大事,以此来分担宰相的权力,当时人们都叫他“北门学士”。他哥哥刘懿之,也是朝廷里给事中,兄弟俩都在两省任职。早些时候,他姐姐在宫里当差,武则天派她回娘家探望姐姐的病情,刘祎就趁机去拜访了贺兰敏之,结果因为这事儿被发配到巂州去了。后来才乞求赦免,才被重新任命为中书舍人。

仪凤年间,吐蕃入侵边境,皇帝问大臣们该怎么对付他们,大家都各抒己见,只有刘祎劝皇帝说:“那些蛮夷就像禽兽一样,就算他们气势汹汹,也不足为虑,我希望陛下能收敛威严,先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皇帝很欣赏他的话。没过多久,他就升官了,当上了相王府司马,还兼任中书侍郎。皇帝还对他这么说:“你家忠孝两代,朕的孩子能有你这样的老师做榜样,希望就像蓬草一样,不用扶持就能挺立起来。”

话说,戴至德被立为皇帝后,因为戴至德经常参与朝政大事,皇帝对他越来越亲近,于是提升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还赐给他临淮县男的爵位。当时朝廷诏令繁多,戴至德处理政务思路清晰,文采出众,处理奏章批复迅速,很少需要等待。

后来,司门员外郎房先敏因为犯错被贬到卫州做司马,就向宰相府上诉冤情。内史骞味道说:“这是太后的旨意。”戴至德说:“这应该是皇上根据各部门的奏报做出的决定吧。”太后听说后,认为骞味道把责任推到了皇帝身上,于是把骞味道贬为青州刺史,同时提升戴至德为太中大夫,还赏赐他一百匹布。太后还感慨地说:“君主是国家的元首,臣子是国家的股肱,手脚受伤了,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难道还能说是一个整体吗?戴至德能够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真是个忠臣啊!” 纳言王德真也顺势说道:“戴至德虽然没有特别的才能,但他能够把功劳归于皇上,深得人心。”太后说:“说得好!”

太后私下里对凤阁舍人贾大隐说:“我能够废除昏庸的皇帝,拥立贤明的皇帝,为什么不还政于民,让天下太平呢?”贾大隐把太后的这句话上报给了皇帝,太后大怒,说:“戴至德竟然背叛我!”

在垂拱年间,有人告发戴至德收受了归诚州都督孙万荣的金钱,还与许敬宗的妾私通。太后派肃州刺史王本立来审理此案,并用诏书责问戴至德。戴至德说:“这道诏书没有经过凤阁鸾台,怎么能算作是诏书呢!”太后认为戴至德这是抗旨,于是赐他死罪,在家中处决,享年五十七岁。

戴至德获罪的时候,睿宗因为和戴至德以前是同僚,就为他求情,他的姻亲也希望能把他救出来。戴至德说:“我死定了。太后专权,而皇帝却来救我,只会加速我的死期!”他在狱中上书陈述自己的冤情。临刑前,他洗漱完毕,神色平静。他让儿子执笔为他写遗表,但儿子吓得手都抖,写不出字来,戴至德就自己提笔写,写了好几张纸,文字恳切哀伤,感动了很多人。麟台郎郭翰、太子文学周思钧都为他的文章感到惋惜,太后却因此讨厌他们,把郭翰贬为巫州司法参军,周思钧贬为播州司仓参军。后来睿宗即位后,追赠戴至德为中书令。

话说有个叫翰的人,曾经当过御史,去陇右地区巡查。他查处了不少贪官污吏。到了宁州,当时狄仁杰是刺史,老百姓都争着说狄仁杰治理地方有方,政绩显著。翰到了住所,把笔墨纸砚摆在桌上,对下属说:“到了这地方,一看就知道他的政绩如何了,我想向朝廷推荐使君的政绩,不用久留了。”说完就立刻动身离开了。他为人宽厚简朴,读《老子》读到“和其光,同其尘”时,感慨地说:“真正的君子,应该以保全自身为重。”于是他就辞去了御史的官职,改任麟台郎。

魏玄同,字和初,是定州鼓城人。他祖上魏士廓,在齐朝做过轻车将军。魏玄同一路升迁,考中进士后,被调任长安令,后来官至司列大夫。因为和上官仪关系好,被流放到岭南。上官仪被废黜后,魏玄同没有依靠任何权势,而是靠自己努力生活。上元初年,朝廷大赦,他得以返回长安。工部尚书刘审礼看重他的才能,推荐他做了岐州长史。后来又升任吏部侍郎。永淳元年,朝廷下诏让他和中书省、门下省一起负责处理政务,参与平章事。他还被封为钜鹿男。他上书朝廷,指出当时选举制度的弊端,说:

现在很多人不务正业,只想着发财,盗贼横行,社会风气败坏,都是因为下级官员不称职,各级官吏都不是合适的人选,选拔人才的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武德、贞观年间,国家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人才自然匮乏。到了唐高宗时期,国力强盛,享国多年,人才辈出。各种人才,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可是官职数量有限,而想做官的人却无穷无尽,选拔人才的程序过于繁琐,十个里头能选上一个就不错了,选拔标准混乱不堪。

夏朝、商朝以前,制度很不完善。到了周朝,制度才完善起来。诸侯的属官并不都由天子任命,朝廷的官员也不都只做一种职务。穆王任命伯冏为太仆正,并告诫他说:“要谨慎地选择你的属官。”这就是自己选择下属官员的例子。太仆正,只是个中大夫的官职,尚且要自己选择属官,那么三公、九卿就更应该自己选择属官了。所以,太宰、内史一起掌管官员的任免和俸禄,司徒、司马分别掌管选拔人才和处理政务。这样就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天子主要负责大的方面,而小的方面则由各部门自己负责。

汉朝的制度是,诸侯自己任命四百石以下的官员,而诸侯的傅、相等大臣则由朝廷任命;州郡的掾史、督邮、从事等官员,都由州郡长官自己任命。

从魏晋时期开始,官员的选拔就归吏部负责,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用简单的笔试来考察才能,用简单的文书来考察品行,这种方法和当今的弊端相符,由来已久了。就好像用尺子量东西,用量器量粮食,如果尺子量器不够用,或者装不下,那肯定不行。更何况天下这么大,人才这么多,能指望几个人就能搞定吗?而且那些担任选官的人,有时候根本就不是合适的人选,他们往往是为个人谋取利益,选拔官员时,只看重亲疏关系,考虑各种势力和人情,结果导致风气败坏,大家都在争名逐利。这样一来,好的品德就只看表面,真才实学也只看几句话,这怎么能行呢?

再说,我听说做官的,不能不学习。古书上说:“学习是为了从政,没听说过从政是为了学习的。”现在那些高官权贵的子弟,个个年纪轻轻就当官了,弘文馆、崇文馆、千牛卫、辇脚库这些地方出来的官员,水平都不高,能力也不强,但因为家世好,地位就很高。那些所谓的“贵族子弟”,应该先好好学习,年轻时接受教育,长大后才能做官,然后才能为国家效力,这才能算得上是德行进步。可是现在,年纪轻轻就做官,就不学习了;考试随便应付一下,就没有真才实学了。还有那些勋官、三卫、流外官员,根本不用通过州县的推荐,直接就能当官,这哪里符合先有德行后有言语的道理啊!

我听说国家用人,就像个人用钱一样,穷人只能吃粗茶淡饭,富人却能吃香喝辣。所以,国家衰弱的时候,就要用那些老成持重的人来治理;国家太平盛世人才济济的时候,就要挑选那些优秀的人才来委以重任。现在选官的人太多了,应该精简一下,抓紧时间才行。我私下里看了下选官的制度,从三品到九品都能推荐人才,这确实是广泛寻求人才的意思。但是褒贬不明确,所以上面的人不担心被降职处罚,下面的人也不努力寻找人才,大家随便应付一下就行了。只有贤明的人才能识别人才,这是圣人的至理名言。皋陶选拔人才后,不贤的人都被排斥在外了。自己都滥竽充数,怎么能识别人才呢?不严格要求选拔人才的人,却只责备被选拔的人不合格,这是行不通的。陛下圣明,国家兴盛,却不用长久之策,只顾着沿袭魏晋时期的旧风,我对此很疑惑。希望陛下能学习周汉时期的制度,把吏部选官的权力分下去,这样选拔的人才就多,选错的人就少。

不接受(官职)。后来升任文昌左丞、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之后又升迁为地官尚书,兼任纳言。玄同和裴炎交情深厚,能始终保持友谊,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耐久朋”。

早些时候,狄仁杰负责太原的粮运,丢失了一万斛粮食,差点被杀头,是玄同把他救了下来。而河阳县令周兴并不知道这件事,在朝堂上等着听旨。玄同对他说:“县令大人可以走了,别久留。”周兴以为玄同是在打击自己,心里记恨着,等到这个时候就诬陷玄同说:“太后年纪大了,应该重新立个皇嗣。”后来皇上没查清楚,就赐玄同死在家中,享年七十三岁。当初,监察御史房济负责监刑,对玄同说:“老丈人为什么不上书陈情呢?希望能被召见,自己解释清楚。”玄同说:“被人杀和被鬼杀有什么区别呢,我不能去告状!”玄同的儿子玄恬,字安礼,以孝顺父母闻名。考中了进士,做了御史主簿。开元年间,做到颍王傅。

李昭德,是雍州长安人。他父亲李乾祐,贞观初年做过殿中侍御史。鄃县县令裴仁轨私自役使门卒,太宗皇帝想杀了他,李乾祐说:“法律是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您一个人独有的。裴仁轨因为轻微的罪过就要处以极刑,这不是统一的制度。刑罚不公正,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了。”皇帝听了之后,消了气,于是免了裴仁轨的死罪。李乾祐后来升任侍御史。他母亲去世后,他住在墓地旁边,亲自背土堆坟。皇帝派使者去慰问,并表彰了他家。他历任治书侍御史,很有能力,名声很好。永徽初年,升任御史大夫,因为得罪了褚遂良,被外放为邢州、魏州刺史。李乾祐虽然刚正不阿,但却和一些小人关系密切。他曾经给一些自己认识的官员写信,泄露朝廷机密,还故意把话说的含糊不清,结果被那些官员出卖了。褚遂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李乾祐被流放到驩州。后来被任命为沧州刺史。回朝后,担任司刑太常伯,他推荐雍州司功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但没有成功,还私下里跟崔擢谈论这件事的原因。后来崔擢犯了罪,为了赎罪,就告发李乾祐泄露宫中秘密,皇帝下令免去李乾祐的官职,不久他就去世了。

他继承了父亲的才能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明经考试入仕,一路升迁,最终做到御史中丞这个重要的职位。永昌年间,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振州做陵水尉,后来又官复原职,担任夏官侍郎。如意元年,他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那是相当高的官位了。武则天修建神都洛阳的时候,他负责设计建造了文昌台以及定鼎门、上东门等宏伟的城门,都修建得非常壮观漂亮。

洛阳有两座桥,司农卿韦机把其中一座桥移到了长夏门,方便了百姓,而另一座桥就废弃了,节省了大量的钱财。但是洛水年年冲刷桥基,修缮工作非常辛苦。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方法,用石头垒成柱子,并把柱子的前端做成尖锐的形状,这样就能有效地抵御激流的冲击,从此再也不用为桥梁的修缮而烦恼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检校内史。薛怀义讨伐突厥的时候,他还被任命为行军长史,只不过后来没有随军一起回来。

武承嗣当上了文昌左相,昭德就劝谏武则天说:“武承嗣已经权势熏天了,不适合再掌握国家的政权,这样会迷惑百姓。况且父子之间尚且会互相争夺权力,更何况是姑侄呢?”武则天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说:“我还没想到这一点呢!”于是就把武承嗣罢免了,改任太子少保。洛阳有个叫王庆之的人,纠集了一帮凶狠狡猾的家伙,上书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武则天没答应。他们一再请求,武则天就派昭德去查问他们的用意。昭德直接把王庆之打死了,其他人吓得四散而逃。接着,昭德上奏说:“自古以来,有侄子当皇帝,却为姑母立庙的吗?从亲情来说,天皇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应该把皇位传给子孙,这是为了江山社稷长久计。陛下承继了天皇的遗志才拥有了天下,现在又想立武承嗣为帝,臣担心天皇在天之灵会不安。”武则天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武承嗣怀恨在心,就不断地诽谤陷害昭德。武则天却说:“我因为任用昭德而能安枕无忧,他替我分担了那么多事情,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后来有人在洛水里捡到一块白石,上面有红色的纹理,就献给武则天,说:“这块石头是赤诚之心,所以才献给陛下。”昭德却斥责道:“洛水里的石头难道都能反叛不成?”当时来俊臣、侯思止等人滥用法律,陷害忠良,朝中人人自危。昭德总是上奏弹劾他们的罪行,最终导致侯思止被处死,他们的势力也逐渐被削弱。

昭德这个人呢,权力欲望挺大的,大家都看在眼里,对他指指点点。有个叫丘愔的,是鲁王府的功曹参军,就上书给皇帝告状了,说:“我听说魏冉当年为了安定秦国,杀了好多人,这算忠臣;他削弱诸侯,壮大秦国,这算有功;但是,他独断专行,杀伐决断毫不犹豫,威风盖过国君,根本没把国君放在眼里,结果因为张禄一句话就忧虑而死。要是昭王当时没及时醒悟,秦国的霸业说不定就断送在他手里了。陛下您以前受天命执政,所有政务都由您一人决定,大臣们各司其职就行了。自从您长寿之后,就对细枝末节的政务厌倦了,把权力都交给昭德,让他总揽大权,可他能力不足,责任重大,还脾气暴躁,刚愎自用,把老百姓和朝臣都当成草芥一样,赏罚刻薄,多有偏颇,声威日盛,天下人都噤若寒蝉。我看到南台的命令,群臣都上奏请示,陛下批复‘可以’,可昭德却说不可以,您又听从了他的意见。再说,人臣参预机密,献计献策,事情如果方便,不事先商量,就自己决定了,等事情做完了才说,这分明是擅自做主,想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把责任推给别人,这做法不妥当啊!所有奏章的裁决,都听从昭德的指点,暗中互相勾结。我看他那胆子,比他的身体还大,呼出的气都能冲上云霄。就算是小户人家,有几千几百万的家产,想托付给别人保管,都怕弄丢,更何况是天下大事,能随便托付给他吗?‘履霜坚冰,须防其渐’,权力一旦旁落,再收回来就难了。希望陛下能听听我的话。”

丘愔这番话说完后,有个叫邓注的,是个果毅,写了一篇几千字的《石论》,也批评昭德专权,凤阁舍人逄弘敏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后来皇帝也讨厌昭德了,对姚璹说:“丘愔他们说的没错,昭德确实误国了!”于是就把昭德贬到钦州做了个南宾尉。过了一阵子,又把他召回来,当了监察御史。

万岁通天二年,来俊臣诬陷昭德谋反,结果没多久,来俊臣自己也下狱了,两人同一天被处死了。那段时间雨下得很大,老百姓都觉得昭德很冤枉,反而痛快地看到来俊臣被杀。神龙二年,追赠昭德为左御史大夫。建中三年,又加赠司空。

吉顼,河南洛州人,个子高高的,性格内向但敢于直言,考中了进士。后来被任命为明堂尉。他爸爸哲,曾经担任易州刺史,因为受贿被判死刑。吉顼就跑去见武承嗣,主动说自己有两个妹妹,想让她们去伺候王爷洗漱。武承嗣很高兴,派了牛车去接她们。过了三天,武承嗣问吉顼为什么闷闷不乐,吉顼回答说:“我父亲犯了法要被处死,所以我心里很着急。”武承嗣就帮忙上奏朝廷,赦免了他父亲的死罪,还把吉顼提升为龙门监。

刘思礼谋反,吉顼向武则天告发了这件事。后来武则天又让武懿宗进行调查,吉顼趁机暗示,让武懿宗牵扯出三十六个高官显贵,把他们都抓进诏狱,严刑拷打,栽赃陷害,最终一起判了死刑,天下人都觉得冤枉。之后,吉顼被提拔为右肃政台中丞。

来俊臣被关进监狱,司刑部门判他死刑,但是三天了都没上报。吉顼陪武则天在御花园游玩,趁机说:“我替陛下您盯着各方面的情况,我知道来俊臣的案子迟迟不上报,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武则天说:“我觉得来俊臣还有功劳,再考虑考虑吧。”吉顼说:“于安远告发虺贞谋反,现在却做了成州司马。来俊臣诬陷忠良,罪恶滔天,简直是国家的蛀虫,您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武则天听了吉顼的话,就下令处死了来俊臣,还召回了于安远,让他担任尚食奉御。

突厥入侵赵州和定州,吉顼被任命为检校相州刺史,并且招募士兵抵抗突厥南下。吉顼推辞说自己不懂军事,武则天说:“敌人正在逃跑,需要你坐镇相州稳定局面而已。”当初,太原人温彬茂死的时候,高宗在位,他把一个装满书信的箱子托付给妻子,说:“我死后,等到垂拱年间再献给朝廷。”垂拱年间,温彬茂的妻子把箱子献给了武则天,里面记载了武则天革命的事情,以及突厥入侵赵州后撤退的情况,所以武则天才知道突厥军队很快就会撤退。吉顼到了相州后,招募士兵却没有人响应,不久之后,武则天就下令让太子担任元帅,结果一天之内就有几千人来应募。吉顼回来向武则天汇报情况,武则天说:“人心就是这样啊!你可以跟大臣们说说这件事。”吉顼在朝堂上把这件事说了出来,结果惹恼了武家的人。

一开始,张易之、田归道、薛稷、员半千、李迥秀这几个人,都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跟皇帝关系特别近。 这韦巨源呢,又特别聪明能干,所以皇帝特别信任他,把他当成心腹。圣历二年的时候,韦巨源升官了,当上了天官侍郎,还兼任凤阁鸾台平章事,那是相当高的职位。他当刺史的时候,武懿宗跟契丹打仗,打输了,退守相州。后来俩人在宫里争功劳,武懿宗那态度,低三下四的,韦巨源说话特别严厉,根本不给他面子。武懿宗当时就生气了,说:“现在我还活着,你们这些武家的人才能这么嚣张,要是我死了,你们还能保得住吗?”心里一直记恨着韦巨源。

张易之兄弟俩因为受宠,担心自己哪天会失宠,就跑去问韦巨源怎么办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韦巨源说:“你们兄弟俩是靠着皇帝的宠幸才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要是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大贡献,迟早会出事。我倒是有个好办法,不仅能保住你们的性命,还能让你们家族世代享福。”张易之兄弟俩一听,感动得都快哭了,赶紧问是什么办法。韦巨源说:“现在天下人都盼着唐朝恢复往日的荣光!庐陵王被贬到外地,相王被幽禁。皇上年纪大了,武家的那些王爷们,都不是老百姓真心拥戴的。你们不如趁机劝皇上把相王和庐陵王接回来,这样才能符合民心,把丧事变成喜事。”张易之兄弟俩抓住机会,按照韦巨源说的去做,皇帝最后也同意了。后来皇帝知道了韦巨源参与了这件事,就召见了他,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韦巨源回答说:“庐陵王和相王都是陛下的儿子,先帝临终前把他们托付给陛下,陛下应该尽快把他们安排好。” 就这样,中宗重新当上了皇帝。

第二年,韦巨源的弟弟犯了罪,冒充官职,韦巨源因此被贬官到琰川当尉。临走的时候,皇帝召见了他,韦巨源哭着说:“我这次离开京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见到陛下了,我想跟您说几句话,但时间紧迫,请陛下允许我多说一会儿。”皇帝让他坐下,韦巨源说:“如果只有一小碗水,会有争夺吗?”皇帝说:“不会。”韦巨源又问:“如果把这水涂在地上,会有争夺吗?”皇帝说:“不会。”韦巨源继续说:“如果把这水涂成佛像或者道像,会有争夺吗?”皇帝说:“会有。”韦巨源就叩头说:“臣也觉得会有。皇子和外戚,如果各自有明确的地位,就能相安无事。现在太子又重新被立为太子,而外戚和诸王都被封了王,陛下该如何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如果尊卑亲疏不明确,那他们一定会争权夺利,臣知道这样两边都不会安宁。”皇帝说:“朕知道,但是事情已经这样了,又能怎么办呢?”后来韦巨源被调到始丰当尉,最后客死江都。

中宗能够重新当上皇帝,韦巨源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惜后来他得罪了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功劳。到了睿宗当政的时候,才有人说明了韦巨源的忠心,睿宗下诏追封他为御史大夫。

哎,真是奇怪啊,李炎的昏庸程度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他知道中宗不是个好皇帝,却不知道武则天是篡权夺位的,还借着别人的力量去指责别人,死了也活该!昭德、顼进他们做事不讲道理,君子是不会耻笑他们的。不过话说回来,李炎虽然只是出于私心,却也促进了武则天兴唐,多少还是有点功劳的,比起李炎,那些人就差远了。张祎、李玄同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被杀,但他们并没有违背做臣子的本分。

“赞曰:异乎,炎之暗于几也!知中宗之不君,不知武后之盗朝,假虎翼而责其搏人,死固宜哉!” 你看,这评价说的,李炎啊,真是昏聩到家了!他知道中宗皇帝不行,却不知道武则天是抢了皇位,还利用别人的力量去攻击别人,死了也是应该的!

“昭德、顼进不以道,君子耻之。虽然,一情区区,抑武兴唐,其助有端,则贤炎远矣。祎之、玄同漏言及诛,不失所以事君者云。” 昭德、顼进他们做事不正派,正人君子是看不起他们的。可是,李炎虽然只是出于私心,却也间接促成了武则天建立唐朝,多少还是有点作用的,比起李炎,那些人就差远了。张祎、李玄同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而被杀,但他们并没有违背做臣子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