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突通,他祖上好像是从昌黎迁到长安的,具体是谁,已经不太清楚了。他先在隋朝做了个虎贲郎将。隋文帝派他去陇西查账,结果查出来有两万匹马是隐瞒的。皇帝一听就火了,要抓捕太仆卿慕容悉达和一千五百个监牧官,打算把他们全部处死。屈突通说:“人命关天,死了就活不过来了。陛下您以仁德治理天下,怎么能因为几匹马就杀掉一千五百个士兵呢?”皇帝当时呵斥了他,屈突通就立刻跪下磕头说:“我愿意替他们去死,来保全大家的性命!”皇帝这才醒悟过来,说:“我糊涂啊,竟然会这样!现在就赦免慕容悉达他们,表彰你说的好话!”最后那些人都被从轻发落了。屈突通随后被提升为左武卫将军。他当官很正直,谁要是犯法,即使是他的亲戚,他也不会徇私枉法。他弟弟屈突盖在长安当县令,也以严正著称。当时就有人这么说:“宁愿吃三斗艾草,也不愿见到屈突盖;宁愿吃三斗葱,也不愿碰到屈突通。”

隋炀帝登基后,派屈突通拿着诏书去召见汉王谅。早先,隋文帝和汉王谅约定过,如果收到皇帝的诏书,要检查诏书上的印章和点,还要看玉麟是否相符,符合了才能听从诏书。等到这次,诏书上没有符合的印记,汉王谅觉得不对劲,就质问屈突通,屈突通应对自如,没露出破绽,最后顺利地回到了长安。大业年间,他和宇文述一起打败了杨玄感,因为立功被提升为左骁卫大将军。后来秦州、陇州一带盗贼四起,他被任命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带着十多万人马占据了雕阴。屈突通带兵从关中出发去讨伐,到了安定,一开始他不和叛军交战,军中有人觉得他胆小。屈突通故意说要撤兵,却偷偷地绕道去了上郡。叛军没发现,就一路向南,和屈突通相距七十里,还分兵去攻打其他地方。屈突通等叛军放松警惕,夜里挑选精兵强将,突然袭击,打败了叛军,斩杀了刘迦论,还杀了上万个叛军,在上郡南山堆起了京观(古代用人头堆成的土堆),俘虏了几万老弱妇孺。

后来隋朝的政局越来越乱,盗贼越来越多,士兵们都没了斗志,很多将领都打了败仗。屈突通每次作战都非常谨慎,虽然没取得很大的胜利,但也从没打过败仗。隋炀帝南巡的时候,让他镇守长安。

话说高祖起兵的时候,代王派人驻守河东,打了很久也没拿下。高祖留下军队围困河东,自己过了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了代王的将领桑显和。代王吓得不轻,就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卫蒲州,自己从武关往蓝田方向走,想去救援长安。结果到了潼关,被刘文静的军队挡住了,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

代王命令桑显和夜袭刘文静,第二天早上再决战。桑显和率兵猛攻,打垮了刘文静的两道防线,只剩下刘文静自己所在的防线还在坚持。但是桑显和多次冲进刘文静的防线,双方短兵相接,刘文静中了一箭,军队都快溃败了。桑显和见士兵们都累了,就下令吃饭休息。刘文静趁机分兵,加固了那两道防线。这时,几百骑兵从南山返回,袭击了桑显和的背后。三路大军一起呐喊着冲杀出去,桑显和的军队彻底溃败,全军都被俘虏了。

代王的情况越来越危急,有人劝他投降。但他说道:“我蒙受了国家的大恩,侍奉过两位君主,怎么能逃跑呢?只有战死才能报答国家!”他经常自己摸着脖子说:“我一定要为国家受这一刀!”他训斥士兵的时候总是哭着说,所以虽然兵力不足,但将士们仍然被他感动,士气高昂。皇帝派他的家人去招降他,代王直接把家人给杀了。

不久,听说京城长安已经平定,他的家人也被抄家了。于是,他留下桑显和守卫潼关,自己率领军队向洛阳方向进发。他刚走,桑显和就投降了。刘文静派窦琮、段志玄率领精锐骑兵追赶,在稠桑追上了代王。代王摆开阵势抵抗。窦琮派他儿子窦寿去劝降,代王大喊:“以前我和你父子是同僚,现在我们是仇人了!”命令手下射杀窦寿。桑显和对着自己的士兵喊:“京城失守了,诸位都是关西人,为什么还要往东跑呢?”士兵们都丢下武器投降了。

代王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下马朝东南方向拜了拜,哭着喊道:“臣能力不足,兵败被俘,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虏,押送到了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什么这么晚才见面呢?”代王哭着说:“我不能尽到臣子的责任,所以才落到这个地步,给朝廷蒙羞。”皇帝说:“你是忠臣!”于是释放了他,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蒋国公,并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话说当年平定薛仁杲的时候,贼军积攒的珍宝堆积如山,很多将领都争着抢夺,唯独屈突通什么都没拿。唐太宗听说后,夸赞道:“清廉奉国,名声确非虚假。” 特地赏赐他金银六百两,锦缎一千匹,还任命他为陕东道行台左仆射,让他去讨伐王世充。

当时屈突通的两个儿子都在洛阳,唐太宗问他:“现在我把东征的重任交给你,你的两个儿子怎么办?”屈突通回答说:“臣老了,担当不起这么重要的任务。但是,当年陛下释放俘虏,对我恩宠有加,让我得以重新做人,那时我就发誓,要以死报效国家。如今出征,我理应冲锋在前,我的两个儿子战死沙场也是他们的本分,我绝不会因为私情而危害国家大义。”唐太宗听了,深深地叹了口气说:“烈士殉国,我今天算是见识到了!”后来,窦建德来救援王世充,秦王李世民把麾下的一半兵力交给屈突通,让他和齐王一起围攻洛阳。王世充被平定后,屈突通因功劳最大,被任命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东都。几年后,被召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但他自认为不擅长文书工作,坚决推辞,改任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他又被任命为检校行台仆射,前往洛阳镇守。贞观初年,行台废除,他被任命为洛州都督,后来升迁为左光禄大夫。他去世时七十二岁,被追赠为尚书左仆射,谥号为“忠”。后来,朝廷下诏让他配享太宗庙廷,永徽年间又追赠他司空。

屈突通的两个儿子,长子寿袭爵,太宗皇帝到洛阳的时候,还记得屈突通的忠贞节义,于是把屈突通的次子诠,虽然年纪较小,却破格提拔为果毅都尉,还赏赐了很多粮食布帛以抚恤他的家属,最后诠做了瀛州刺史。诠的儿子仲翔,在神龙年间,又担任了瀛州刺史。

当初,桂州都督李弘节也以清廉谨慎著称。他死后,他的家人卖掉了家里的珍珠。唐太宗怀疑李弘节其实贪污受贿,想追究举荐他的人的责任。魏徵说:“陛下错了!现在号称清白,死后也不改变的人,只有屈突通和张道源。屈突通的两个儿子来应征,共骑一匹马;而张道源的儿子却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如果对真正清廉的人不加抚恤,而对那些可能贪污的人却追究举荐者的责任,那也是不重视好人的表现啊!”唐太宗说:“朕没有想到这一点。”于是便不再追究此事。所以,屈突通的清廉名声更加显赫了。

尉迟敬德,大名恭,不过大家习惯叫他字,他是山西朔州善阳人。隋朝大业快结束的时候,他参军,在高阳,后来升到了朝散大夫。后来刘武周造反,尉迟敬德做了他的偏将。跟着宋金刚南下打仗,占领了晋州、浍州等地,还打败了永安王李孝基,抓了独孤怀恩等人。

武德二年,秦王李世民在柏壁打仗,宋金刚战败逃到了突厥。尉迟敬德带着剩下的兵守着介休城。秦王派任城王李道宗和宇文士及去劝降他,尉迟敬德就和宋金刚一起投降了。秦王李世民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跟着一起去打王世充。

后来宋金刚又反叛了,很多将领怀疑尉迟敬德也要造反,把他抓了起来。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和尚书殷开山说:“尉迟敬德这个人很勇猛,现在把他抓起来,他心里肯定已经起了二心了,要是不马上杀了他,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秦王李世民说:“不对。如果尉迟敬德真要反,他会比宋金刚还晚吗?”于是就把尉迟敬德放了,还把他叫到内室,说:“大丈夫之间就应该凭着豪气相互信任,这点小嫌隙不值得放在心上,我绝对不会因为别人的谗言就害死好人的。”然后赏了他很多金子,说:“如果你想走,就拿着这些钱用吧。”

当天秦王李世民去榆窠打猎,正好碰上王世充带着几万兵来打仗。单雄信是王世充手下一个很厉害的将领,他骑马直冲秦王李世民而来,尉迟敬德立刻骑马冲出去,大喊一声,横着刺过去,单雄信就掉下马了。这时秦王李世民退了回来,率领军队反击,大败王世充的军队,俘虏了王世充的将领陈智略,还抓了六千名装备排槊的士兵。秦王李世民回头看着尉迟敬德说:“刚才大家都觉得你会反,只有我相信你不会,你这么快就报答我了!”又赏了他一箱金银。

窦建德扎营在板渚,皇上命令李勣他们埋伏起来,皇上自己拿着弓箭,让尉迟敬德拿着长矛,他们悄悄地接近敌营,然后大声喊叫,吸引敌军出来。窦建德的军队出来了,我们就慢慢地往后退,杀了几十个人,敌军更加气势汹汹地冲了上来。这时候埋伏的军队就冲了出来,大获全胜。

那时候,王世充的哥哥的儿子王琬正在窦建德那儿当使者,他骑着隋朝皇帝的马,穿着华丽的盔甲,在军营里到处显摆,想炫耀一下自己。皇上看见了,就问:“谁能抓住他?”尉迟敬德主动请缨,他和高甑生、梁建方三个人骑着马冲过去,抓住了王琬,牵着他的马回来了,敌军都不敢轻举妄动。

后来,我们去讨伐刘黑闼,刘黑闼用奇兵偷袭李勣,皇上立刻带兵掩护李勣的后方,结果敌军很快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尉迟敬德带着勇士们冲进敌军阵营,皇上趁着敌军混乱的时候才得以脱身。之后又打败了徐圆朗。因为这些功劳,尉迟敬德被任命为王府左二副护军。

隐太子曾经写信邀请尉迟敬德,还送给他一车金器。尉迟敬德拒绝了,说:“我尉迟敬德出身卑微,赶上天下大乱的时候,长期陷在敌人的地盘上,秦王(李世民)才把我救出来,我现在正想用我的生命报答他的恩情呢。我现在对殿下还没有什么功劳,怎么敢接受您的赏赐呢?如果私下接受您的赏赐,那就是两面三刀,为了利益而放弃忠义,殿下您又怎么会用这样的人呢?”隐太子一听这话,生气地停止了赏赐。尉迟敬德把这件事告诉了秦王。秦王说:“你的心志像山岳一样坚定,就算有金山银山,也动摇不了你。但是,恐怕这对你来说不是什么好事啊。”果然,巢王就派人暗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在家中大门敞开着睡觉,刺客来了,都不敢进去。后来有人在高祖面前诬陷尉迟敬德,想杀了他,秦王极力为他辩护,他才得以免死。

话说当时隐太子和齐王谋反的计划越来越紧迫,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一起进宫劝谏李世民说:“大王您要是不赶紧做决定,国家就要危险了!”李世民说:“他们毕竟是我的兄弟,我实在下不了手。等他们动手了,再名正言顺地讨伐他们,怎么样?”尉迟敬德说:“人人都怕死,大家都会为了大王赴汤蹈火,这是上天给您的机会啊!上天给了您机会您却不去抓住,反而会招来祸患。大王您要是不听我的,那我这就逃走,免得跟他们一起被杀。”长孙无忌也说:“大王要是不听敬德的话,敬德也就不再是您的人了,那咱们这次就完蛋了。”李世民说:“我的计划还没完全放弃,你们再想想办法。”尉迟敬德说:“做事犹豫不决不是聪明,临危不决也不是勇敢。大王您自己想想怎么办?已经有八百勇士全副武装进宫了,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后来,尉迟敬德又和侯君集等人反复劝说李世民,最终确定了计划。当时房玄龄和杜如晦因为得罪了李世民被斥责在外,李世民派人召他们,他们却没来。李世民生气地说:“他们这是背叛我吗?”于是李世民解下佩刀反手递给尉迟敬德说:“如果他们不来,就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给我!”尉迟敬德于是去劝说房玄龄和杜如晦,并把他们带进宫参与谋划。

隐太子死了,尉迟敬德带着七十名骑兵直奔玄武门。李世民的马受惊了,从马上摔了下来,掉进了树林里。齐王李元吉想夺李世民的弓箭,想置李世民于死地,尉迟敬德飞驰过去呵斥李元吉,李元吉吓得逃跑了,李世民随后射杀了李元吉。宫中和府中的士兵在玄武门聚集,战斗还在继续,尉迟敬德拿着两颗人头给大家看,这才平息了战斗。这时,李渊正在海池上泛舟,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去侍奉他,尉迟敬德没来得及脱盔卸甲就赶到了李渊那里。李渊吃惊地问:“今天的这场乱子是谁引起的?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回答说:“秦王说太子和齐王谋反,带兵杀了他们,怕陛下您担心,所以派我来侍卫。”李渊很高兴。

这时,南衙、北门的士兵和府兵还在混战,尉迟敬德请求李渊下令让所有军队听从秦王的指挥,内外才最终平定。李世民当了太子,被任命为左卫率。当时因为隐太子和齐王谋反而被牵连的人家有一百多户,将要全部被抄家灭族。尉迟敬德说:“作恶的人已经杀了,如果还要追究他们的党羽,那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李世民下令赦免了那些被牵连的人。论功行赏,尉迟敬德被评为第一,赏赐绢一万匹,并赏赐了齐王府的金银财宝和各种器物。尉迟敬德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封吴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突厥入侵,朝廷任命他当泾州道行军总管。敌人打到泾阳,他带轻骑兵迎战,打败了敌人。程咬金打仗得到的战利品,都会分给士兵们。但他性格耿直,有点骄傲自满,还经常在朝堂上跟大臣们争论对错,跟宰相的关系也不好。后来被调到襄州当都督,然后一步步升迁,做到同州刺史。

有一次,他在庆善宫参加宴会,有个官位比他高的坐在他上面。程咬金就问他:“你有什么功劳,能坐到我上面?” 任城王李道宗出来解释,程咬金勃然大怒,一拳把李道宗的眼睛打得差点瞎了。唐太宗很生气,把宴会散了,把程咬金叫来训斥说:“我看过汉朝的历史,一直奇怪为什么高祖时期的功臣很少有好下场。现在看看你的所作所为,才知道韩信、彭越被杀,不是高祖的错。国家的大事,只有赏罚,不能滥施恩惠,你应该好好反省,现在后悔还来得及!”程咬金连忙磕头谢罪。后来他又被封为鄂国公,先后担任鄜州、夏州都督。

老了以后,他就回家养老了,朝廷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让他逢朔望朝见皇帝。唐太宗要讨伐高丽,程咬金进言说:“皇上到辽东,太子驻扎在定州,两京空虚,恐怕会发生像玄感之乱那样的叛乱。高丽这种小国,不值得皇上亲自带兵去打,应该交给将领去打,慢慢地消灭他们。” 唐太宗没听他的。后来,朝廷让他以本官的身份兼任太常卿,并担任左一马军总管。战争结束后,他又退休了。显庆三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四岁。高宗下令,让五品以上京官和朝集使去他家吊唁,追赠他司徒、并州都督的官职,谥号忠武。朝廷还赐给他仪仗、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程咬金晚年,谢绝宾客来往,他喜欢整理园林、池沼,演奏清商乐,生活过得很滋润。他还吃云母粉,这是方士教他的延年益寿的办法。他打仗很厉害,善于躲避长矛,经常一个人骑马冲进敌阵,即使很多人一起刺他,也伤不到他,他还能夺过敌人的长矛反刺回去。齐王李元吉派人拿着没开刃的兵器和他比武,程咬金请求齐王把兵器开刃,而自己却不用开刃,结果齐王还是没能伤到他。唐太宗曾经问他:“夺槊和避槊哪个更难?”程咬金回答说:“夺槊更难。” 有一次,唐太宗让程咬金和齐王比武,没过多久,齐王三次都丢了兵器,最后非常佩服程咬金。

张公谨,字弘慎,是魏州繁水人。他一开始在王世充手下当洧州长史,后来和刺史崔枢一起把城池献给了唐朝天子,被任命为检校邹州别驾,之后升迁到右武候长史,但那时还不太出名。李勣和尉迟敬德多次向秦王李世民推荐他,这才让他进了秦王府。

秦王要讨伐隐、巢的叛乱,就请算命先生卜卦。张公谨正好从外面进来,他把龟板扔在地上说:“卜卦是为了决定犹豫不决的事情,解决疑虑。现在事情很明确,还卜卦干什么?就算卜卦结果不好,又能怎么样呢?”秦王说:“说得对!”后来隐太子李建成死了,他的部下猛攻玄武门,气势汹汹,只有张公谨一个人紧闭城门抵挡住了他们。因为这次功劳,他被封为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食邑一千户。

贞观初年,他担任代州都督,设立屯田制以减少军队的粮草运输负担。他还经常向唐太宗进言,指出时政的得失,唐太宗大多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他作为李靖的副手去征讨突厥,他向唐太宗上奏,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可以战胜突厥的六个理由:“颉利骄奢淫逸,残害百姓,亲近小人,这是上层昏庸无能,第一点;各部族同罗、仆骨、回纥、延陀等等,都各自拥立首领,图谋反叛,这是下层众叛亲离,第二点;突利被颉利猜忌,带着轻骑逃跑了,拓设出兵征讨,结果全军覆没,颉利粮草匮乏,无处安身,这是兵败将亡,第三点;北方连年霜旱,粮食供应不足,第四点;颉利疏远突厥本部,亲近其他胡人,胡人的性格反复无常,大军压境,内部必然发生变故,第五点;在北方有很多华人,听说他们聚集在一起,占据险要地势,我军出征,他们一定会响应,第六点。”唐太宗同意了他的计划。

等到唐军攻破定襄,击败颉利之后,唐太宗下诏书慰劳他,晋封他为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因为他的政绩很好而闻名。张公谨死后,年仅四十九岁。唐太宗要亲自去为他哭丧,但是有人奏报说:“现在是正午,不宜哭丧。”唐太宗说:“君臣如同父子一样,我的感情发自内心,哪里还有什么忌讳呢?”于是亲自为他哭丧。唐太宗下诏追赠他左骁卫大将军的官职,谥号为襄。十三年后,又追封他为郯国公。永徽年间,又追赠他荆州都督的官职。

子大素,在龙朔年间做过东台舍人,还参与修撰国史,写过一百多篇文章,最后做到怀州长史。他儿子大安,在上元年间做到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章怀太子让他和刘讷言等人一起注释范晔的《汉书》。太子被废后,大安也被贬为普州刺史,最后做到横州司马。他儿子悱,在玄宗时期当过集贤院判官,朝廷下诏把他们家写的《魏书》和《说林》收入集贤院,让他补充修补缺漏之处,后来又升迁,做过知图书、括访异书使,最后做到国子司业,因为一些原因免官了。

秦琼,字叔宝,大家都是用字来称呼他,他是齐州历城人。一开始在隋朝做将军来护儿的帐下士兵。他母亲去世的时候,来护儿还派人送去慰问品吊唁。有官员很奇怪地说:“士兵死了,将军都没过问,为什么偏偏要吊唁叔宝呢?”来护儿说:“这小子有才能又勇武,志向和节操都很完整,怎么可能长久地处于卑微的地位呢?”

后来,秦琼跟着通守张须陀去下邳打卢明月这个贼寇。贼寇有十多万人,张须陀手下的兵只有十分之一,他们坚守营垒不敢轻易出击,粮食也吃光了,想要撤退。张须陀说:“贼寇看见我们撤兵,一定会倾巢而出追击我们,如果派精兵去袭击他们的营寨,或许能取得优势,谁愿意为我去执行这个任务呢?”大家都沉默不语。只有叔宝和罗士信勇敢地站了出来。于是,他们挑选了一千精兵埋伏在草丛中,张须陀假装撤兵,卢明月果然带兵追击。叔宝他们就迅速地冲向贼营,营门紧闭,进不去,他们就爬上楼去,把贼寇的旗帜拔掉,杀死了几十个人,营中大乱,他们立刻砍断营门,接应外面的军队,放火烧毁了三十多个营帐。卢明月仓皇逃窜,张须陀回军反击,大获全胜。后来,秦琼又和孙宣雅在海曲作战,他第一个冲上敌阵。因为这些战功,他被提升为建节尉。

跟着张须陀去荥阳打李密。张须陀战死后,秦琼率领残兵投靠了裴仁基。裴仁基投降了李密,李密得到秦琼非常高兴,把他留在身边当骠骑,对他非常优待。后来,李密和宇文化及在黎阳作战,李密中箭落马,差点死了,追兵赶到,只有秦琼拼死保护他,才让他得以脱险。

后来他投奔了王世充,被任命为龙骧大将军。他和程咬金商量说:“王世充这个人太狡猾了,经常跟人发毒誓,还搞那些巫婆神汉那一套,他根本不是个能平定乱世的人。”于是他们俩就商量着一起逃到西边去。程咬金跟王世充说:“我实在没法继续侍奉您了,请允许我离开。”王世充不敢强留他,就这样,程咬金投降了李渊。

李渊让他到秦王府做事,秦王李世民对他特别优待。程咬金后来被派去镇守长春宫,被任命为马军总管。在美良川之战中,他打败了尉迟敬德,立下了很多功劳。皇帝赏赐给他一个金瓶,还慰劳他说:“你撇下妻子儿女投奔我,而且还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我自己的肉都能给你吃,更何况是金银财宝呢!” 随后,程咬金被任命为秦王右三统军,在介休打败了宋金刚,被封为上柱国。

参与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这三个叛贼的时候,程咬金每次都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前面没有一个敌人能抵挡得住他。他得到的赏赐的金银财宝,数以千万计,后来被封为翼国公。每当敌方有勇猛的将领和精锐的士兵耀武扬威地出来炫耀的时候,秦王总是派程咬金去捉拿他们。程咬金总是骑着马,拿着枪,冲进敌军万军之中,没有一个能逃脱他的手掌心。因此,程咬金也变得有点自负了。平定隐、巢地区后,他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后来,程咬金的身体渐渐不行了,曾经说过:“我年轻的时候就在战场上厮混,打了二百多仗,好几次都受了重伤,流的血都能有好几斛了,能不生病吗?” 程咬金去世后,被追赠为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唐太宗下令有关部门为他雕刻石像,刻上他和战马的形象,立在他的墓前,以表彰他的战功。贞观十三年,程咬金的爵位被改为胡国公。

四年后,皇帝下令把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王李孝恭、莱国公长孙顺德、郑国公崔胤、梁国公房玄龄、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李志玄、夔国公柴绍、蒋国公李道宗、郧国公张亮、谯国公张士贵、邳国公李世勣、郧国公张公谨、陈国公李君集、郯国公张公谨、卢国公张知节、永兴郡公柳奭、渝国公杨政会、莒国公张俭、英国公李勣,还有李叔宝,他们的画像都画在了凌烟阁上。永徽六年,皇帝又派人去凌烟阁祭祀了七位功臣,分别是崔胤、张士廉、萧瑀、李志玄、柴绍、柳奭和李叔宝,他们都是从始至终都非常有名的功臣。

唐俭,字茂约,是并州晋阳人。他爷爷唐邕,是北齐的尚书左仆射。他爸爸唐鉴,是隋朝的戎州刺史;他和唐高祖关系很好,曾经一起掌管军队和宫卫,所以唐俭从小就和秦王李世民玩得来,都在太原待过。唐俭性格爽朗,年轻时不太守规矩,但是他孝顺父母的名声却非常好。看到隋朝的政局越来越乱,他就暗中劝说秦王李世民好好规划一番,图谋大事。唐高祖曾经召见他,问他一些事情,唐俭说:“您是天生的帝王之相,您的姓氏也符合预言,天下人都盼着您很久了。您要是能号召天下英雄豪杰,向北招揽北方少数民族,向东收复燕赵之地,渡过黄河向南进军,占据关中地区,那就能成就像汤王武王那样的功业了!”唐高祖说:“汤王武王的事业哪能轻易做到呢?不过现在天下大乱,我私下里也正想着自保呢,你想要拯救天下苍生,我会好好考虑你的建议的。”后来,大将军府成立了,唐俭被任命为记室参军,渭北道元帅司马。他跟随李世民平定了京师,后来做了相国府记室,还被封为晋昌郡公。

唐朝初年,他先是被任命为内史舍人,后来升迁为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当时吕崇茂在夏县叛乱,还和刘武周勾结在一起。朝廷就派永安王孝基和独孤怀恩率兵去讨伐,他正好奉命出使,赶到了军队那里。结果孝基他们被刘武周俘虏了,他也被抓了。

一开始,独孤怀恩驻扎在蒲州,暗地里和他的部将元君实密谋叛乱。他们俩都在敌人的营地里,元君实私下里对他说:“独孤尚书打算举兵干大事,可是犹豫着没动手,所以才落到这个地步。这就是所谓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没多久,独孤怀恩逃了回来,朝廷又让他继续守卫蒲州。元君实说:“独孤尚书好不容易才逃回来,又让他去河边驻守,难道是想让他死在那里吗?”他害怕真的会发生叛乱,就偷偷派刘世让回去报告独孤怀恩的阴谋。

正巧这时,唐高祖去蒲津,船到河中央的时候,刘世让就到了。高祖皇帝很吃惊,说:“这不是上天在帮忙吗!”立刻下令掉头回去,抓捕叛乱者,独孤怀恩自杀身亡,其余参与叛乱的人都受到了惩罚。不久之后,刘武周战败,逃到了突厥。他负责看守府库、登记兵器,等待秦王(李世民)的到来。皇帝很欣赏他身陷困境还不忘朝廷,就让他恢复原来的官职,还让他担任并州道安抚大使,准许他便宜行事,并且把独孤怀恩的全部家产都赏赐给了他。后来他又担任了礼部尚书、天策府长史、检校黄门侍郎,被封为莒国公,还担任了遂州都督,食邑绵州六百户。

贞观初年,他出使突厥回来,唐太宗问他:“你看颉利可汗能不能打败?”他回答说:“凭借我们国家强大的实力和上天的保佑,应该能取得胜利。”贞观四年,他被紧急派去劝说颉利可汗归顺,颉利可汗答应了,突厥的军队因此松懈下来。李靖乘机偷袭,大获全胜,他也安全地回来了。

一年多后,他担任了民部尚书。一次在洛阳苑狩猎,一群野猪从树林里冲了出来,皇帝射了四箭,射死了四头猪。有一头野猪跳到他马镫上,他赶紧下马去搏斗。皇帝拔剑砍死了那头猪,笑着说:“天策府长史,你不是上战场打仗的大将吗?怎么这么害怕一头猪?”他回答说:“汉高祖是靠骑马打天下,但他治理天下可不是靠骑马。陛下神勇无比,平定了四方,怎么还会为了一头猪而高兴呢?”皇帝听了这话,就停止了狩猎。后来,皇帝下旨,把他的儿子善识许配给了豫章公主。

这个人啊,做官的时候生活简朴,但大事上处理得当,还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喝酒玩乐。后来因为犯了点小错,被降职了。永徽年间,他退休了,还被加封了官职。显庆年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死后被追赠很高的官位,陪葬在昭陵,谥号为襄。他有个儿子叫观,当过河西县令,也很有名气。孙子叫从心,在神龙年间,因为儿子娶了太平公主的女儿,官职一路升迁,做到殿中监。他儿子睃后来官至太常少卿,因为牵涉到太平公主的党羽被杀害了。

他弟弟叫宪,字茂彝,在隋朝的时候做过太子左勋卫。太子被废黜后,他也被罢官回家了。他这个人不太注意细节,喜欢打猎,还收留一些亡命之徒,交往的都是些游手好闲之辈。唐高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很器重他,经常让他参与重要的决策。唐高祖起兵后,给他官职,非常信任他。后来被封为安富县公。武德年间,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加封郡公。贞观年间,最终做到金紫光禄大夫。

他的后代有个叫次的人,字文编。建中年间考中了进士,后来做了侍御史。窦参推荐了他,改任礼部员外郎。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官,外放做了开州刺史,一干就是十年没升迁。韦皋镇守蜀地的时候,推荐他做副使,但德宗皇帝听从韦皋的建议把他撤了。这位次先生在偏远的地方被压抑了很久,一直没机会施展抱负。他认为历史上很多忠臣良将都因为受到谗言陷害而被贬官甚至被杀,皇帝却浑然不觉,于是他收集整理了这些事例,写成三篇《辩谤略》上奏皇帝。皇帝更生气了,说:“你这是拿古代昏庸的君主来比我!”于是把他贬到夔州做刺史。宪宗皇帝即位后,把他召回朝廷,授予礼部郎中、知制诰的职务,最后做到中书舍人。宪宗皇帝很讨厌那些结党营私、互相倾轧的人,他看过《辩谤略》后很欣赏,对学士沈传师说:“做君主的人,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不过,次编录的内容还不够全面,你可以把这本书扩充一下。”沈传师于是和令狐楚、杜元颖一起对这本书进行修订,从周朝一直写到隋朝,扩充到十篇,改名为《元和辨谤略》。

子扶,字云翔,当官做到屯田郎中。大中年间,他当上了山南宣抚使。内乡县的仓督邓琬,欠了七千斛漕米,官府要他偿还,结果把他父子孙子,一共九个人,关了二十八年,九个人都死在了监狱里。子扶上奏朝廷,为他们申诉平反。皇帝下令严厉责备盐铁使和度支使,全国各地监院里被关押三年以上的欠债者,都给放了。子扶升职做了中书舍人,后来又外放当了福州观察使。他在福州滥杀无辜,政绩平平。后来去世了,他的奴婢们为了争夺他的财产大打出手,官府查抄了他的家产,竟然有十多万贯,当时人们都觉得他贪污腐败,生活奢侈。

子扶的弟弟子持,字德守,考中了进士。大中年间,他当了渭南县尉,还参加了京兆府的进士考试。当时京兆尹杜悰想让他帮忙走后门,托关系办事,子持立刻跑到台阶下跪着,杜悰被他的举动弄得哑口无言,只好作罢。子持后来升迁为工部郎中,然后外放当了容州刺史。之后又升任给事中,后来还当上了朔方、昭义节度使,最后去世了。

子彦谦,字茂业,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写诗,很有才华,但是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乾符年间,天下大乱,他逃到了汉南避难。王重荣镇守河中,把他招到幕府工作,多次上表推荐他升官,后来他历任晋州、绛州刺史。王重荣的军队发生叛乱,彦谦被贬为兴元参军事。节度使杨守亮又把他推荐为判官,后来升任副使,最后当上了阆州、壁州刺史。

段志玄,是山东临淄人。他爹段偃师,在隋朝当过太原的司法小官儿。他爹跟着起义军,官儿做到郢州刺史。段志玄长得高大威猛,年轻的时候挺不靠谱,经常惹事犯法。隋朝快完蛋的时候,他跟着他爹在太原住着,靠着耍点小聪明混日子,那些个不良少年都怕他,后来被秦王李世民看上了。

李世民起兵后,段志玄带着一千人马跟着他,被封了个右领大都督府军头的小官。他打仗特别勇猛,在霍邑、绛郡那块儿,攻打永丰仓,冲锋陷阵,那是最厉害的。后来官儿做到左光禄大夫。在潼关跟刘文静一起抵抗屈突通。结果刘文静被桑显和偷袭,军队都快溃败了,段志玄带着精锐骑兵冲进敌阵,杀了十多个人,身上还中了一箭,愣是没吭声,继续冲杀,敌人大乱,唐军乘胜追击,扭转了战局。屈突通败逃,段志玄他们追着把屈突通抓了。因为立了大功,他被封为乐游府车骑将军。

后来又跟着李世民去打王世充,打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他的马突然摔倒了,被敌人抓住了。两个敌人抓住他的头发要把他押到洛阳去,结果段志玄猛地一跃而起,把那两个人都甩下去了,然后抢了匹马就跑,后面跟着的几百个敌兵都不敢追。之后,段志玄又参加了平定窦建德,收复东都的战役,被提升为秦王府右二护军。太子李建成曾经用金银财宝拉拢他,都被他拒绝了。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段志玄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左骁卫大将军,被封为樊国公,实封九百户。

后来皇上派他带兵去青海抢吐谷浑的马,结果他磨磨唧唧的,被皇上免职了。没过多久他又官复原职了。文德皇后下葬的时候,他和宇文士及带兵守卫章武门。晚上,皇上派人去他们那儿,宇文士及立马就开了门,段志玄却拒绝说:“军营大门晚上不许开。”来人亮出手诏,段志玄说:“晚上看不清。”就是不开门。等到天亮了,皇上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周亚夫也比不上他!”后来段志玄被改封为褒国公,官至镇军大将军。

贞观十六年,段志玄生病了,皇上亲自去看望他,哭着说:“要给你儿子安排个五品官。”段志玄叩头谢恩,请求皇上也照顾一下他的母亲和弟弟,于是皇上就封了他的弟弟段志感为左卫郎将。段志玄死后,皇上痛哭不已。皇上追封他为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把他葬在昭陵,谥号为“壮肃”。他孙子段文昌也很有名。

文昌,字墨卿,又叫景初,祖籍荆州。他为人耿直爽朗,讲义气,从不干那些鸡鸣狗盗的小事。节度使裴胄很器重他,裴胄当时正在编纂一部礼仪方面的书,经常向文昌请教,解决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后来,文昌又投奔了剑南节度使韦皋,韦皋推荐他做了校书郎。宰相李吉甫看重他的才能,提拔他做了登封县尉,然后是集贤院校理,之后又升任左补阙。宪宗皇帝好几次想重用他,但都被韦贯之从中作梗,各种刁难,导致文昌一直得不到提升。韦贯之倒台后,文昌终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接着又升任中书舍人,最后成为皇帝的承旨官。

穆宗皇帝即位后,经常召见文昌到思政殿商议政事,常常聊到很晚才让他回去。没多久,文昌就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然而不到一年,他就主动上书辞官还政。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依然兼任同平章事。文昌对蜀地的利弊非常了解,他的治理方法是宽松静默为主,间或采取强硬手段,并非一贯如此,所以各地的蛮族都很畏惧他。长庆二年,黔中蛮族叛乱,观察使崔元略上报朝廷,文昌只派了一个使者去晓之以理,蛮族就撤兵了。甚至彭濮蛮族的大酋长蹉禄还主动来请求立碑刻誓,表示要继续向朝廷进贡。

后来,文昌又升任兵部尚书。文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并被封为邹平郡公。不久,他又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平章事,出任淮南节度使。大和四年,他被任命为检校左仆射,调任荆南节度使。当地如果发生旱灾,他祭祀祈雨,就一定能下雨;如果雨下得太久,他一出游,雨就停了。老百姓都说:“旱灾不可怕,只要他祈祷,就会下雨;雨涝也不怕,只要他出门游玩,雨就会停。”南诏国入侵南安,皇帝因为文昌深得蛮夷之心,就派他下令斥责南诏,南诏军队当天就撤兵了。文昌再次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九年后,文昌去世,追赠太尉。

文昌的祖坟在荆州,每年祭祀的时候,都要举行音乐歌舞表演,一些讲究礼仪的人批评这样做不符合礼制。文昌年轻时生活比较困顿,仕途也不太顺利。等到他当上宰相,生活就变得奢侈起来,朝臣们对此议论纷纷,对他的评价也降低了不少。

子成式,字柯古,靠着祖上的功劳被任命为校书郎。他知识渊博,记忆力超群,收藏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书籍和秘籍。他跟着父亲在蜀地的时候,经常沉迷于打猎玩乐,成都府尹派人来劝他收敛点儿。结果第二天,子成式就送了一大堆野鸡兔子给府衙里的人,还附上了一封信,信里把这些猎物跟历史上的一些名人轶事联系起来,根本没提要改过自新的事儿,把大家伙都吓了一跳。后来他一路升迁,当上了尚书郎,吉州刺史,最后做到太常少卿。他还写了好多文章,收集成《酉阳杂俎》几十篇。他的儿子子安节,在唐懿宗乾宁年间,当上了国子司业。他精通音律,还能自己作曲呢。

赞扬道:屈突通对隋朝尽忠,却成了唐朝的忠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一心一意,所以侍奉两个君主却没有任何嫌疑。尉迟敬德投奔李世民,太宗皇帝对他赤诚相待,尉迟敬德没有改变效忠对象,就建立了大功。君臣之间能够彼此信任,古人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吗?抓住机会,时间紧迫,就像一瞬间的事,张公谨所以能当机立断,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