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王,本来是林邑人,也有人叫它占不劳,还叫占婆。它就在交州的南边,坐船要走三千里的海路才能到。东西宽三百多里,南北长一千多里。西边靠近真腊的雾温山,南边到奔浪陀州。它南边的大海湾里,有五根铜柱,山势就像一把撑开的伞,西边是高耸的岩石,东边是茫茫大海,那是汉朝的马援当年插立的。那儿还住着西屠夷的后代,据说当年马援撤兵时,留下来的只有十户人家。到了隋朝末年,他们的人口已经发展到三百户了,都姓马,当地人因为他们是从马援那儿留下来的,所以叫他们“马留人”,和林邑一起构成了唐朝南边的疆界。那地方冬天温暖,经常有雾和雨,出产虎魄、猩猩和结辽鸟。他们把二月定为新年,一年可以收两季稻子,用槟榔和沈香酿酒,用椰树叶子做席子。当地人性格凶悍,喜欢打仗,他们会在身上涂抹麝香,一天要涂抹和清洗好几次。拜见王的时候,要合拢双手,额头触地。他们有自己的文字,信奉佛教,擅长铸造金银佛像,大的甚至能有十围粗细。他们管国王叫阳蒲逋,王后叫陀阳阿熊,太子叫阿长逋,宰相叫婆漫地。国王住的地方叫占城,其他的住所分别叫齐国和蓬皮势。国王穿白色的细绢衣服,胳膊上斜着缠绕着古贝壳,用金珠做成的缨子装饰,头发卷曲,戴着金色的华冠,形状像古代的章甫冠。王后的衣服颜色像朝霞,穿着古贝壳做的短裙,戴的缨子跟国王的一样。国王有五千名卫兵,作战时骑大象,用藤条做盔甲,用竹子做弓箭,每次出征都带着一千头大象和四百匹马,分前后列队行进。他们没有设立刑罚,犯了罪的人就用大象踩死;或者送到不劳山,让他们自己去死。
第二段:
总而言之,占婆国的地理位置偏远,物产丰富,民风彪悍,文化独特。他们的国王及其家眷的服饰和称呼都别具一格,社会制度也与中原地区大相径庭,处决犯人的方式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这个南国异域的奇特风情。 他们信奉佛教,精于冶金,这都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底蕴。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对古代占婆国的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感受其与中原文化的差异。 “不设刑,有罪者使象践之;或送不劳山,畀自死。” 这两句话更是高度概括了占婆国独特的法律和处刑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隋朝仁寿年间,派将军刘芳去攻打林邑,林邑王范梵志赶紧逃跑了,隋朝就把林邑的土地划分为三个郡,还派了郡守和县令去管理。结果因为路途太远,交通不便,范梵志又拉拢了一批残兵败将,另立了一个国家。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林邑又派使者来进贡一些特产,高祖还特意摆了九部乐队来款待他们。
贞观年间,林邑王头黎进贡了驯服的大象、精美的铁锁、五彩丝带、朝霞般美丽的布匹和火红的珍珠,他还和婆利国、罗刹国的使者一起来到了长安。林邑使者的言辞有点不恭敬,朝臣们都请求皇上治他们的罪。太宗皇帝说:“想当年苻坚想吞并东晋,带了百万大军,结果一场战斗就全军覆没了;隋朝攻打高丽,年年征兵,搞得民怨沸腾,最后却被一个无名小卒给灭了。我哪敢轻易地发动战争呢?”于是就下令赦免了他们。林邑又进贡了五彩鹦鹉和白鹦鹉,还多次抱怨天气寒冷,唐太宗就下令把它们送回去了。头黎死后,他的儿子镇龙继位,也进贡了通天犀角和各种珍宝。
唐高宗永徽年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林邑一共进贡了三次。到了唐肃宗至德年间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林邑不再朝贡了,安南都护张舟就把林邑的伪驩州、爱州都统给抓了,斩杀了三万敌军,俘虏了五十九个王子,还缴获了战象、战船和铠甲。 唐高宗永徽年间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林邑一共进贡了三次。到了唐肃宗至德年间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林邑不再朝贡了,安南都护张舟就把林邑的伪驩州、爱州都统给抓了,斩杀了三万敌军,俘虏了五十九个王子,还缴获了战象、战船和铠甲。
婆利,就在环王国的东南方向,从交州乘船出海,经过赤土、丹丹等国家才到达。那地方是个大洲,盛产马匹,所以也叫马礼。东西绵延几千里。盛产火珠,大的像鸡蛋那么大,圆圆的,颜色洁白,能照亮几尺远,白天用艾草摩擦火珠,就会冒出火来。那里还出产玳瑁、文螺;还有种石头叫石坩,刚开采出来的时候很柔软,可以加工雕刻,一旦雕刻完成就变得坚硬了。有一种叫舍利鸟的鸟,居然能听懂人话!当地人的肤色黝黑,头发是红色的卷发,长着像鹰一样的爪子和像野兽一样的牙齿,耳朵上还戴着耳环,腰间围着一块用古贝织成的布。所谓的古贝,是一种草,用它的花织成的布,粗糙的叫贝,精细的叫氎。当地人习惯晚上赶集,而且都蒙着脸。他们的国王姓刹利邪伽,名叫护路那婆,世代占据王位。他穿着用丝绸和贝壳装饰的衣服,上面还缀满了珠子,坐在金色的床上,左右两边有人拿着白色的拂尘和孔雀羽毛扇。出行的时候,乘坐由大象拉的车子,车上撑着华丽的伞盖,挂着珠帘,出行时鸣金击鼓,吹蠡为乐,好不气派。
往东就是罗刹国了,风俗习惯和婆利差不多。隋炀帝的时候,派常骏出使赤土,从此才和中国有了联系。
赤土国的西南方向通向大海,可以到达婆罗国。唐朝总章二年,婆罗国的国王旃达钵派使者和环王的使者一起到长安朝见皇帝。
环王国的南方有个叫殊柰的国家,从交趾出发,坐船三个月才能到达,风俗和婆罗国一样。贞观二年,殊柰国派使者进贡宝物。贞观九年,甘棠国的使者入朝,甘棠国位于海南岛。贞观十二年,僧高、武令、迦乍、鸠密四个国家的使者前来朝贡。僧高国就在水真腊的西北方向,风俗和环王国一样。后来,鸠密国的国王尸利鸠摩和富那国的国王尸利提婆跋摩等也派使者来进贡。僧高等国,在永徽年间之后都被真腊国吞并了。
话说有个地方叫盘盘,在南海的弯弯曲曲的地方,离环王(指当时的某个统治者)的领地比较远,隔着一片不太大的海,跟狼牙脩(地名)挨着。从交州坐船出发,要航行四十天才到得了。这个盘盘的国王叫杨粟翨。他的人民都住在海边,用木头搭栅栏,用石头做箭头。国王坐在金龙做的很大很大的床上,大臣们见国王,都要双手交叉,抱着肩膀跪着。他的大臣们名字可有意思了,什么勃郎索滥啊,昆仑帝啊,昆仑勃和啊,昆仑勃谛索甘啊,还有个叫古龙的。这古龙啊,估计是昆仑的音译,听着差不多。在外头管他叫那延,跟咱们中国的刺史差不多意思。那儿还有佛寺和道观,和尚吃肉,但不喝酒,道士觉得他们太贪嘴了,不吃酒肉。贞观年间,他们还派使者来朝见过我们皇帝。
盘盘的东南有个地方叫哥罗,也叫个罗,或者哥罗富沙罗。国王姓矢利波罗,名米失钵罗。他们用石头垒城墙,宫殿楼阁都用草盖顶。他们管辖着二十四州。他们的军队有弓箭、长矛、大棒,用孔雀羽毛装饰军旗。打仗的时候,一百头大象组成一个方阵,每头大象上坐一百个士兵,象鞍就像个大笼子,四个士兵在中间拿着弓箭和长矛。他们向朝廷缴纳的赋税是每人每年二铢银子。他们没有丝绸布匹,只有贝壳。牛多马少。没当官的都不扎头发。结婚的时候,要用槟榔做聘礼,多的时候能送二百盘。女人结婚后,就跟着丈夫姓。他们的乐器有琵琶、横笛、铜钹、铁鼓和蠡(一种乐器)。人死了,要火化,把骨灰装进金罐子,沉到海里。
盘盘东南还有个地方叫拘蒌蜜,坐船一个月才能到。南边是婆利,走十天就到了。东边是某个地方(不述),走五天就到了。西北是文单,走六天就到了。他们跟赤土、堕和罗这些地方的人民风俗差不多。永徽年间,他们还进贡过五色鹦鹉呢。
扶南在日南的南方七千里远,地势低洼,和环王一个习俗,有城墙宫殿。国王姓古龙,住在重观,城墙用竹子和树叶盖房子。国王出行坐大象。那里的人皮肤黑,头发卷曲,赤身裸体,风俗淳朴,没有强盗土匪。一年耕种,三年收获。国家出产一种坚硬的金属,样子像紫水晶,生长在水底的石头上,人们潜到水里去采,可以用来刻玉,用山羊角敲打它,就会融化。当地人喜欢斗鸡和斗猪,用金银珠宝和香料作为税收。他们曾经治理特牧城,后来被真腊吞并,于是往南搬到了那弗那城。在武德年间和贞观年间,扶南两次向朝廷进贡,还献上了两个白发老人。
白发老人住在扶南的西边,那里的人头发都是白色的,皮肤像脂膏一样光滑。他们住在山洞里,四面都是陡峭的悬崖,没有人能到达那里。他们和参半国接壤。
真腊,又叫吉蔑,本来是扶南的属国。距离京城两万七百里。东边靠近车渠,西边靠近骠国,南边临海,北边和道明接壤,东北边到达驩州。他们的国王叫刹利伊金那,贞观初年吞并了扶南,占领了那里的土地。家家户户的门都朝东开,人们坐的时候也朝东。有客人来,就切槟榔、龙脑香和蛤蜊招待客人。他们不喝酒,认为喝酒很淫荡。夫妻喝酒要在房间里喝,避开尊长。他们有五千头战象,好的战象用肉喂养。真腊和参半、骠国一直交好,和环王乾陀洹经常发生战争。从武德年间到圣历年间,真腊一共四次来朝贡。神龙年间以后,真腊分裂成两半:北部多山,叫做陆真腊;南部靠海,有很多池塘沼泽,叫做水真腊。水真腊的土地方圆八百里,国王住在婆罗提拔城。陆真腊也叫文单或者婆镂,土地方圆七百里,国王自称“靦屈”。开元、天宝年间,真腊王子率领二十六个人来朝贡,被封为果毅都尉。大历年间,真腊副王婆弥和他的妻子来朝贡,献上了十一头驯象;婆弥被任命为殿中监,赐名宾汉。那时,德宗刚即位,把珍禽异兽都放了,蛮夷进贡的驯象养在苑囿里,元旦和会盟时在朝廷上展示的共有三十二头,后来都被放到了荆山的北面。到了元和年间,水真腊也派使者来进贡。
话说西北边有个国家叫参半,武德八年的时候,他们派使者来朝贡了。
还有一个国家叫道明,也是我们的属国,他们没啥衣服穿,要是看到穿衣服的人,都会一起笑话人家。他们也没啥铁器,就用竹子做的弩箭射鸟兽来维持生活。
再来说说诃陵国,它还有好几个名字,叫社婆,也叫阇婆,位于南海之中。东边挨着婆利国,西边是堕婆登国,南边靠海,北边是真腊国。他们的城墙是用木头做的,就连大房子也是用棕榈叶盖的。他们的床和席子都是用象牙做的,可真是奢侈啊!这个国家盛产玳瑁、黄金、白银、犀牛和象,非常富裕。他们那儿还有个地方,地下自己会冒出盐来,真是神奇!他们用柳絮和椰子酿酒,喝了就醉,而且宿醉会让人难受好几天。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还会算星历。他们吃饭不用筷子和汤匙,直接用手抓。听说他们还有种毒女人,只要和她接触,就会长毒疮,甚至会死,而且死后尸体不会腐烂。他们的国王住在阇婆城。他祖先吉延曾经从东边迁到婆露伽斯城,周围还有二十八个小国,都臣服于他们。诃陵国有三十两个官员,其中以大坐敢兄为最尊贵。他们国境内一座山上有个郎卑野州,国王经常登上山顶眺望大海。夏至的时候,竖起八尺高的标杆,影子落在标杆南边两尺四寸的地方。贞观年间,诃陵国、堕和罗国和堕婆登国都派使者来进贡,唐太宗还用御玺诏书隆重地答复他们。堕和罗国请求赏赐良马,太宗皇帝就赏赐给他们了。到了上元年间,诃陵国的人推举一个女人当国王,叫“悉莫”,她治理国家非常严格,路上连个垃圾都没有。大食国的国王听说后,送了一袋金子到诃陵国的郊外,结果送金子的人都被吓跑了,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年。后来,诃陵国的太子路过,居然用脚踩了那袋金子,悉莫王大怒,要杀了他。大臣们赶紧求情,悉莫王说:“他的罪过确实在脚上,那就砍掉他的脚趾吧!”大臣们又继续求情,最后才砍掉了他的脚趾作为处罚。大食国听说后,非常害怕,不敢再对诃陵国用兵了。大历年间,诃陵国的使者来了三次。元和八年,他们进贡了四五只不同颜色的鹦鹉和频伽鸟。唐宪宗皇帝把其中一只鹦鹉封为内四门府左果毅。使者把另外几只鹦鹉让给了自己的弟弟,皇帝很高兴,就把使者的弟弟也一起授予了官职。直到大和年间,诃陵国又再次进贡。咸通年间,他们还派使者进贡了女乐。
堕和罗国,也叫独和罗国,南边是盘盘国,北边是迦罗舍弗国,西边是海,东边是真腊国。从广州出发,走五个月才能到达那里。这个国家盛产优质的犀牛角,人们都称之为“堕和罗犀”。堕和罗国有两个属国,分别是昙陵国和陀洹国。
昙陵在海洲里。陀洹,也叫耨陀洹,在环王西南的海里,跟堕和罗挨着,从交州出发,走九十天才到。国王姓察失利,名叫婆那,字婆末。这儿没养蚕桑,但种稻子、麦子、麻和豆子。养着白象、牛、羊、猪。当地人喜欢住楼房,叫“干栏”。穿白氎布和朝霞布做的衣服。人死了,家里人要在屋里不吃东西,火化了尸体以后,再把头发剃掉,到池子里洗干净,才能吃饭。贞观年间,他们还两次派使者来朝见皇帝,还进贡了婆律膏和白鹦鹉,这种鹦鹉头上长着十根红色的羽毛,跟翅膀一样齐。他们还请求皇帝赏赐马匹和铜钟,皇帝都答应了。
堕婆登在环王南边,走两个月才能到。东边是诃陵,西边是迷黎车,北边是海。那里的风俗和诃陵差不多。他们种稻子,一个月就能收成一次。他们有文字,写在贝多叶上。人死了,要在他们嘴里塞金子,用手镯串在身上,再涂上婆律膏和龙脑香等各种香料,然后堆上柴火烧掉。
投和在真腊南边,从广州西南的海上走一百天才到。国王姓投和罗,名叫脯邪迄遥。他们的官职有朝请将军、功曹、主簿、赞理、赞府,分别负责管理国家大事。国家分成州、郡、县三级。州里设参军,郡里设金威将军,县里设城和局,长官可以自己挑选属下帮忙。老百姓住的房子大多是楼阁,墙上还画着画。国王的卫队有一百人,穿朝霞布做的衣服,戴着金耳环,脖子上戴着金链子,穿的鞋子是装饰精美的皮鞋。经常偷东西的要处死,偷东西次数少一点的,就穿耳和扎脸,再剃光头发;铸假币的要砍手。没有赋税,老百姓根据自己土地多少自己上贡。国王自己种地经商。他们的银子做成的钱,像榆树的荚果。老百姓骑大象和马,不用马鞍和马蹬,用绳子穿过象或马的嘴巴来驾驭。人死了,家人要剪掉头发表示孝顺,把火化后的骨灰放在罐子里,再沉到水里。贞观年间,他们派使者进贡,贡品用黄金盒子装着,还进贡了许多其他的东西。
瞻博,也有人叫它瞻婆。在兢伽河的北边。有很多野象成群结队地走动。显庆年间,瞻博、婆岸、千支弗、舍跋若、磨腊四个国家一起派使者来朝见皇帝。
千支国在西南海中,原本是南天竺的属国,也叫半支跋,就像唐朝说的五山那样,在它北边是多摩苌国。
哥罗舍分、脩罗分、甘毕这三个国家都向唐朝进贡物品。甘毕国在南海,东边是环王的地盘,环王名叫旃陀越摩,手下有五千精兵。哥罗舍分国在南海的南边,东边是和罗国。脩罗分国在海的北边,东边是真腊国。这几个国家风俗习惯差不多,都有国王,都建有城墙和城邑。哥罗舍分和脩罗分两国各有两万精兵,甘毕国只有五千。
再说多摩苌国,它东边是婆凤国,西边是多隆国,南边是千支国,北边是诃陵国。东西距离一个月路程,南北距离二十五天路程。国王名叫骨利,他吹嘘说得到一个大蛋,剖开后发现里面有个美女,就娶她为妻。他们那里没有姓氏,婚姻也不讲究同姓不同姓。国王坐朝时总是面朝东。他们有两万精兵,有弓箭、刀、盔甲和长矛,但是没有马。那里盛产波那婆、宅护遮庵摩和石榴。从多摩苌国到交州,要经过萨庐、都诃庐、君那庐、林邑等国家。显庆年间,多摩苌国曾向唐朝进贡。
室利佛逝国,也叫尸利佛誓国。它在军徒弄山以东两千里,东西宽千里,南北长四千里。有十四座城池,分成两个区域来管理。西边叫郎婆露斯。那里盛产金子、水银砂和龙脑香。夏至的时候,立一根八尺高的竿子,影子在竿子南边两尺五寸的地方。这个国家男人多。他们有一种叫“橐它”的动物,毛皮有豹子一样的斑纹,角像犀牛,既可以骑乘也可以用来耕地,人们叫它“它牛豹”。还有一种野猪,角像山羊,叫“雩”,肉很好吃,可以用来做菜。国王号称“曷蜜多”。从咸亨年间到开元年间,室利佛逝国多次派使者来朝贡,还曾抱怨边境官吏侵扰,唐朝就下令广州官府安抚他们。他们还进贡了两个侏儒、两个僧祗女以及歌舞表演。唐朝官吏任命室利佛逝国王为左威卫大将军,赏赐他紫袍和金腰带。后来,室利佛逝国王的儿子来朝贡,唐朝皇帝在曲江设宴款待他,宰相也参加了宴会,并册封他为宾义王,授予他右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然后送他回国。
话说有个地方叫名蔑,东边挨着真陀桓,西边是游但,南边是海,北边是波剌。那地方一个月走一圈(指地理位置),有三十个州,他们把十二月当成一年的开始。国王穿戴着朝霞色的衣服和氎(一种丝织品),税收是二十取一,买卖都用金子来衡量。那儿的人个子矮小,兄弟们共娶一个妻子,女人把头发梳成角状,来辨别丈夫的多少。国王的名字叫“斯多题”,唐高宗龙朔年间,他们还派使者来进贡呢。
接下来是单单国,它在振州的东南,多罗磨的西边,也有州县。那地方盛产白檀木。国王姓刹利,名字叫尸陵伽,每天都处理政务。他手下有八个大臣,被称为“八坐”。国王喜欢用香料涂抹身体,戴着各种珍宝璎珞,近距离出行坐车,远距离就骑大象。打仗的时候,一定吹蠡(一种乐器)和击鼓。不管偷盗的罪行大小,都得死。在唐高宗的乾封、总章年间,他们也曾进贡各种物品。
罗越国呢,离海边有五千里,西南方向是哥谷罗。它是商贾往来的集散地,风俗和堕罗钵底差不多。每年都有商船到广州,广州那边都会上报朝廷。
骠国,古时候叫朱波,自己称作突罗朱,爪哇国的人叫它徒里拙。它在永昌的南边两千里,离京城有一万四千里远。东边是真腊,西边是东天竺,西南是堕和罗,南边是海,北边是南诏。这地方东西长三千里,南北宽五千里,东北方向更长,属于羊苴咩城管辖。
咱们大唐的属国一共有十八个:迦罗婆提、摩礼乌特、迦梨迦、半地、弥臣、坤朗、偈奴、罗聿、佛代、渠论、婆梨、偈陀、多归、摩曳,剩下的就是舍卫、瞻婆、阇婆了。
最后,咱们大唐在这些地方设立的镇城有九个:道林王城、悉利移城、三陀城、弥诺道立城、突旻城、帝偈城、达梨谋城、乾唐城、末浦城。
话说啊,总共有298个部落,名字被记载下来的有32个,分别是:万公、充惹、罗君潜、弥绰、道双、道瓮、道勿、夜半、不恶夺、莫音、伽龙睒、阿梨吉、阿梨阇、阿梨忙、达磨、求潘、僧塔、提梨郎、望腾、担泊、禄乌、乏毛、僧迦、提追、阿末逻、逝越、腾陵、欧咩、砖罗婆提、禄羽、陋蛮、磨地勃。
从弥臣部落到坤朗部落,中间还有个小昆仑部落,他们的国王叫茫悉越,风俗习惯跟弥臣部落差不多。从坤朗到禄羽,有个大昆仑王国,国王的名字叫思利泊婆难多珊那,这地方比弥臣部落大多了。从这个小昆仑国王住的地方出发,走半天就能到磨地勃的栅栏,坐船走海路要五个月才能到佛代国。佛代国境内有条大江,支流多达360条呢!他们的国王叫思利些弥他,还有一条河叫思利毗离芮,这地方盛产各种奇异的香料。佛代国北部有个大市场,各国商船都汇聚到这里,过了海就是爪哇国了。
从佛代国出发,走十五天,要翻过两座大山,一座叫正迷山,一座叫射鞮山,山那边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思利摩诃罗阇,风俗习惯跟佛代国差不多。从多茸补逻川到爪哇国,再走八天就到婆贿伽庐了。这地方天气热得很,路边种满了椰子树和槟榔树,抬头都看不见太阳。国王的宫殿用金子做砖瓦,厨房的屋顶盖着银瓦,烧的是香木,大殿里装饰着闪闪发光的珍珠。宫里还有两个池子,池子边是用金子做的堤坝,船只也都装饰着金银珠宝,真是富丽堂皇啊!
骠王,姓困没长,名字叫摩罗惹,他的宰相叫摩诃思那。国王出行,坐的是金绳编织的床,路远了就骑大象,跟着他还有好几百个嫔妃和侍从。他的王城是用青砖建成的圆形城池,周长一百六十里,有十二个城门,四个角上都建有佛塔,老百姓都住在城里。城里的屋顶用铅锡瓦片盖,房子用荔枝木做材料。当地人很讨厌杀生,他们行礼的时候,是双手抱臂,额头触地表示尊敬。骠王很懂天文,很喜欢佛教,王城里有一百座寺庙,寺庙的砖瓦都是琉璃做的,镶嵌着金银,地面是用丹砂、彩石和紫矿涂抹的,上面还铺着锦缎和毛毯,国王住的地方也是这样富丽堂皇的。当地人七岁的时候就要剃度出家当和尚,如果到了二十岁还没领悟佛法真谛,就可以还俗重新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穿的衣服是用白色的氎(一种毛织物)和朝霞色的布料做的,因为觉得养蚕伤生,所以不敢穿丝绸。他们戴着金花冠和翠绿色的帽子,上面还装饰着各种各样的珠子。王宫里放着金钟和银钟各一个,如果遇到敌人入侵,国王就会焚香祈祷,然后敲响钟来占卜吉凶。他们还有一头巨大的白色大象,身高一百尺,当地人如果有纠纷,就会在象前焚香跪拜,自己默默思考是非对错,然后自行离开。如果发生灾疫,国王也会在象前焚香跪拜,并且自我反省,承担责任。骠国没有监狱和枷锁,犯了罪的人,会用五根竹条打屁股,罪重就打五下,罪轻就打三下,如果犯了杀人罪,那就得处死。
骠国的土地适合种植豆类、粟米、稻米和黍米,那里的甘蔗粗得像人的小腿一样,但是不产麻和麦子。他们用金银做货币,形状像半个月亮,叫做登伽佗,也叫足弹陀。他们没有油脂,就用蜡和香料混合起来代替灯油。骠国经常和其他的蛮族部落进行贸易,用江猪、白氎和琉璃做的罐子进行交换。那里的妇女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戴着银珠和宝石,穿着青色的长裙,披着丝绸,走路的时候手里拿着扇子,有钱人家出门,还会跟着四五个仆人。王城附近有一片沙地,寸草不生,这片土地和波斯、婆罗门地区相连,距离西舍利城有二十天的路程。西舍利城就是中天竺(古印度中部地区)。南诏国因为兵力强大,而且和骠国接壤,所以经常控制着骠国。
唐朝贞元年间,王雍羌听说南诏向唐朝归顺,心里觉得很新鲜,南诏王异牟寻就派使者杨加明去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那儿,请求献上他们那边的歌曲,并且让骠国派乐队过来。
于是韦皋就创作了《南诏奉圣乐》,这支乐曲用的是正律黄钟的音调。宫、徵音调只变化一次,象征着西南地区顺从朝廷;角、羽音调变化多次,象征着少数民族改变了心思。这支舞有六个大段,表演者一共六十四人,还有两个引导的人,序曲有二十八段,舞蹈的动作就按照“南诏奉圣乐”五个字来设计。
舞者十六个人,手里拿着羽翟,四人一排站队。舞“南”字的时候,就唱《圣主无为化》;舞“诏”字的时候,唱《南诏朝天乐》;舞“奉”字的时候,唱《海宇修文化》;舞“圣”字的时候,唱《雨露覃无外》;舞“乐”字的时候,唱《辟土丁零塞》。每一首歌都只有一章,但是要重复唱三遍。
一开始,舞者们拿着羽翟站好,箫、鼓等乐器先奏一段散序,然后是第二段,四排人一起表演,引导者在前面引领。快要结束的时候,四角同时响起雷鸣般的鼓声,舞者们一起下跪行礼,金声响起后,舞者们起身,拿着羽翟再次行礼,就像朝见皇帝一样。每次下跪行礼,都要配合钲和鼓的节奏。接下来演奏一段拍序,舞者们分成左右两边跳舞,每四拍就鞠躬行礼一次,拍序结束,舞者们再次下跪,然后又演奏一段,舞者们继续跳舞、行礼,配合“南”字的动作。
一个字的动作做完之后,舞者们面向北方跪下唱歌,丝竹乐器伴奏。歌声结束,舞者们俯伏在地,钲声响起,然后再次行礼跳舞。“诏”、“奉”、“圣”、“乐”四个字的动作都一样,只是在“圣”字的最后,舞者们要恭敬地行礼,以表示对圣上的敬意。每个字的动作,乐曲都要演奏三遍,这叫做五成。接下来演奏一段急促的乐曲,四十八个舞者分列成行,动作整齐划一,像将士们在边境巡逻一样。
字舞结束后,十六个舞者分成四排,又跳起了《辟四门》的舞蹈。这支舞跳了两遍,与鼓吹乐器配合节奏,舞者们前进三次,后退三次,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和三统。舞蹈结束后,舞者们都行礼,慢慢退场。然后又有一人跳起了《亿万寿》的舞,唱《天南滇越俗》四章,歌舞一共七叠六成才结束。七,是火的数目,象征着天子南面而坐,恩泽普天下的景象;六,是坤数,象征着西南地区向化归顺。
乐队总共有三百多人,分四个部门:龟兹部、大鼓部、胡部和军乐部。
龟兹部有八套羯鼓、揩鼓、腰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和拍板,还有四套长短箫、横笛、方响、大铜钹和贝。一共八十八个人,分成四排,分别站在舞场四个角落,配合着节拍打鼓。大鼓部二十四个人,分成六排,排在龟兹部前面。胡部有八套筝、大小箜篌、五弦琵琶、笙、横笛、短笛和拍板,还有四套大小觱篥。七十二个人,分成四排,也站在舞场四个角落,负责引导歌唱。
军乐部有两只金铙、两只金铎,四面铜鼓、四面金钲,钲和鼓都用金子装饰,还挂着流苏。十二个人穿着南诏的衣服,站在舞场四个角落,配合着乐曲行礼。另外还有十六个人,穿着半臂,拿着铜鼓,四人一排。
舞者们穿着南诏的衣服,绛红色的裙子和短袄,戴着黑色的头巾,金色的腰带,穿着画着图案的皮靴,头上戴着各种首饰,额头上也装饰着东西,头上戴着金色的花环,短袄外面还穿着画着图案的半臂。他们拿着羽翟跳舞,时而俯身,时而伏地,像是在朝拜;裙子和短袄上画着鸟兽花草,颜色鲜艳多彩,象征着万物兴盛;羽葆四面垂下,象征着天无不覆;舞者们正方形站位,象征着地无不载;分成四排,象征着四季;舞蹈动作有五个基本形态,象征着五行;拿着羽翟,象征着文德;打鼓,象征着号令远播;摇动金铎,象征着采诗的意义;使用龟兹等地的乐器,象征着边疆少数民族的归顺。钲和鼓是古代军队凯旋时演奏的乐器。
黄钟是君王的音律,对应着土,象征着土德的昌盛。黄钟对应《乾》卦的初九,是宫音,林钟四律则以正音相应,象征着大君南面而坐,掌握着天下的统治,乾道光明。林钟对应《坤》卦的初六,位于西南,西南是感化万物的方位,《坤》卦象征着顺从。太蔟对应《乾》卦的九二,代表着人君的统治,天地人三才和谐,所以太蔟次之。三才既通,南吕则以羽音相应。南吕对应酉,西方属金;羽对应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应和着季节变化,象征着西戎、北狄的归顺。最后用姑洗的角音结束。姑,是“故”的意思;洗,是“濯”的意思。象征着南诏背叛吐蕃,归顺朝廷,焕然一新。
好家伙,这五宫各有各的用处,唱的曲子也不一样。接下来,我就按照《五均谱》的记载,详细说说金石乐器的节奏和用法。
首先是黄钟,它是宫调里的宫音。军队士兵唱《奉圣乐》的时候就用它。跳舞的人穿着南诏的衣服,拿着翟羽(一种装饰品),低头伏拜,然后齐声唱出“南诏奉圣乐”五个字,唱完五句词后,舞者就换上南方朝服,衣服是绛红色的,七节的短袖,袖子上还有青色的饰物,像鸟的翅膀一样。乐器方面,用的是龟兹和胡部的乐器,包括金钲、铜鼓、铙、贝、大鼓等等。
接下来是太蔟,它是商调里的宫音,女子唱《奉圣乐》的时候用它。演奏的时候,管弦乐器一起奏响。如果是在宫廷里演奏,那就只跳一支舞。乐器方面,用的是龟兹、鼓、笛各四部,再加胡部的乐器一起演奏。琵琶、笙、箜篌各八件;大小觱篥、筝、弦乐器、五弦琵琶、长笛、短笛、方响各四件。龟兹部的乐器放在最前面,然后是一个贝乐器演奏者,大鼓放在左右两边各十二分之一的位置,其他的乐器演奏者都坐着演奏。
第三种乐舞叫“姑洗”,是角宫,对应古律的林钟为徵宫,女子演唱《奉圣乐》。跳舞的有六十四个人,穿着彩色的罗衣和袖子,袖子上点缀着八种颜色的丝线,穿着拖地的云纹鞋子,头上戴着双凤、八卦、彩云、花鬘等饰品,手里拿着羽毛,作为舞蹈节拍的标志。用林钟作为乐器的主调,象征着一年四季的功成和万物生长。双凤象征着律吕的和谐;八卦象征着万物互相作用;彩云象征着祥瑞之气;花鬘象征着皇冠。合起来与“奉圣乐”三个字呼应,歌曲唱三遍,表达天下百姓对圣明的敬仰。一个小女孩也跳舞,她穿碧绿色的衣袖,象征着角音属木;头饰是巽卦,对应姑洗之气;她和其他五个女孩稍稍落后一些,象征着六合一心。乐队使用龟兹和胡地的乐器,钲、、铙、铎这些乐器都用彩色的盖子盖着,装饰着彩色的底座,上面摆放着锦缎和丝绸,垂着流苏。按照《瑞图》记载:“王者有道,则仪凤在鼓。”所以羽葆鼓上装饰着凤凰,钲上装饰着孔雀,铙、铎上装饰着飞翔的白鹭,钲、的顶部和底部还装饰着南方的飞禽走兽,象征着圣明的恩泽遍及飞禽走兽。钲、、铙、铎都是两个人一起演奏的。贝和鼓等乐器演奏者的数量,和军士演奏《奉圣乐》时一样,但是增加了四种鼓和笛。
第四种乐舞叫“林钟”,是徵宫,节奏比较舒缓,单音节的拍子,演奏《奉圣乐》,由一个男人独舞。乐队使用龟兹乐器,鼓和笛每种乐器都有四个人演奏。有两个方响,放在龟兹乐器演奏者的前面。乐器摆放的两个角落各有一个金钲,中间摆放着两个金铎、两个贝、两个铃钹,十二面大鼓分别放在左右两边。
第五种乐舞叫“南吕”,是羽宫,对应古律的黄钟为君宫。乐队使用古黄钟方响一个,大琵琶、五弦琵琶、大箜篌都演奏两遍,黄钟觱篥、小觱篥、竽、笙、埙、篪、搊筝、轧筝、黄钟箫,笛子也演奏两遍。笛子、节鼓、拍板等乐器演奏者都只有一人,坐着演奏。丝竹乐器演奏比较缓慢,由一个人独唱,歌声也和军士演唱的《奉圣乐》歌词一样。
雍羌那边也派了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的弟弟,送来了他们国家的乐器,到了成都。韦皋又把这些乐器的音调记录下来,整理成谱。因为他们的舞蹈和乐器都非常特别,所以韦皋还画了图献上去。乐器一共有22件,音色有八种:金、贝、丝、竹、匏、革、牙、角。金2件,贝1件,丝7件,竹2件,匏2件,革2件,牙1件,角2件。
铃钹有4个,样式跟龟兹地区的差不多,周长三寸,用皮革穿起来,敲击时声音节奏分明。铁板2块,长3寸5分,宽2寸5分,正面平整,背面有柄,用皮革系着,铃钹和铁板都装饰着彩带和用丝线绣成的花蕊。螺贝4个,大的能装下一升,也装饰着彩带。
有两件凤首箜篌:其中一件长2尺,腹部宽7寸,凤首和颈长2尺5寸,面板装饰着虺皮,有14根弦,颈部有轸(调音器),凤首向外;另一件顶部有条状装饰,轸上雕刻着鼍(一种鳄鱼)的头。有两把筝:其中一把形状像鼍,长4尺,有4个足,腹部是空的,用鼍皮装饰背部,正面和上肩像琴,宽7寸,腹部宽8寸,尾巴长一尺多,卷曲向上,空心,用机关来调节9根弦,左右各有18个柱;一面装饰着彩花,并用虺皮装饰。还有一把龙首琵琶,样式跟龟兹的差不多,但是颈长2尺6寸多,腹部宽6寸,两个龙首相对;有轸和柱各3个,弦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两个轸在颈部,一个在琴颈,琴的背面形状像狮子。还有一把云头琵琶,形状跟前面那把差不多,面板装饰着虺皮,四面都有牙钉,以云为首,轸上有像品字样的花纹,3根弦,背面都装饰着虺皮,刻着拨片,形状像在跳舞的昆仑人,并装饰着颜色。
有两件大匏琴,用半个匏(葫芦)做琴身,都彩绘着图案,上面加了个铜盆。用竹子做琴身,上面刻着虺纹,长3尺多,琴头弯曲像拱形,长2寸,用彩带系在腹部,穿透铜盆和匏的底部,能装下2升水。大弦对应太蔟音,次弦对应姑洗音。还有一件独弦匏琴,用斑竹制成,没有装饰,刻着木制的虺首;张弦没有轸,用弦系在顶部,有4个柱子,像龟兹琵琶,弦对应太蔟音。有两件小匏琴,形状跟大匏琴差不多,长2尺;大弦对应南吕音,次弦对应应钟音。
有两支横笛:一支长一尺多,根据乐律调整过,没有笛膜,用蜡封住笛头,上面加了个用牙雕刻的狮子头,有6个孔,对应黄钟、商音,包含了五音七声;另一支,笛头只加了个象头,音律跟荀勖的《笛谱》相同,也跟清商部的钟声相合。有两支两头笛,长2尺8寸,中间隔着一节,节的左右有吹气孔,两端都有笛孔。左端对应太蔟音,管末有三个孔:一个姑洗,一个蕤宾,一个夷则。右端对应林钟音,管末有三个孔:一个南吕,一个应钟,一个大吕。下方还有一个按指孔,对应清太蔟音。两个笛身共有7个孔,包含了黄钟和林钟两个均调。有两件大匏笙,都是16管,左右各8管,形状像凤翼,大管长4尺8寸5分,其余的管子长短不一,制作方法跟笙管一样,形状也像凤翼,用竹子做簧片,穿过匏的底部。上古八音,都用木头和漆代替,用金子做簧片,没有匏的声音,只有骠国保留了古制。
还有两件小匏笙,制作方法跟大笙一样,音律对应林钟商音。有两面鼓,形状像酒缸,高2尺,上宽下窄,上面宽7寸,底部宽4寸,腹部比顶部略窄,用虺皮蒙面,三面绑在一起,用碧色的彩带系着,放在地上时不用蒙面,四面画着骠国乐师演奏笙和鼓的图案作为装饰。有4个小鼓,样式像腰鼓,长5寸,顶部宽3寸5分,用虺皮蒙面,牙钉彩绘装饰,没有柄,摇动它来配合乐节,引赞的人都会拿着它。有一件牙笙,簧片穿过匏的底部,涂上漆,上面用两根象牙代替管子,双簧都对应姑洗音。有一件三角笙,也穿过匏的底部,涂上漆,上面装了三个牛角,一个簧片对应姑洗音,其余的对应南吕音,角尖朝下,穿过匏的底部,柄和嘴都是直的。还有一件两角笙,也穿过匏的底部,上面装了两个牛角,簧片对应姑洗音,匏用彩绘装饰。
总共有十二首曲子,第一首叫《佛印》,骠国语叫《没驮弥》,骠国人和天竺人都用这支曲子来为国王演奏。第二首叫《赞娑罗花》,骠国语叫《咙莽第》,因为骠国人用这种花做衣服,能保持身体清洁。第三首叫《白鸽》,骠国语叫《荅都》,描写白鸽飞翔停歇都很随意自在的样子。第四首叫《白鹤游》,骠国语叫《苏谩底哩》,形容白鹤飞翔时掠过天空,行走时步履缓慢。第五首叫《斗羊胜》,骠国语叫《来乃》。以前有人看到两只羊在海岸边打架,赢的羊留在原地,输的羊跑到山里去了,人们就管这叫“来乃”,意思是胜利的意思。第六首叫《龙首独琴》,骠国语叫《弥思弥》,这支曲子只有一根弦,却能奏出五种音调,象征着国王凭借一己之力治理万民。第七首叫《禅定》,骠国语叫《掣览诗》,意思是远离尘世,内心平静。这七支曲子歌舞时,乐律都符合黄钟商调。
第八首叫《革蔗王》,骠国语叫《遏思略》,意思是佛教教化百姓,像甘蔗一样甜美,大家都喜欢。第九首叫《孔雀王》,骠国语叫《桃台》,形容孔雀羽毛光彩夺目。第十首叫《野鹅》,意思是野鹅飞翔停歇总是成双成对,同伴们总是一起行动。第十一首叫《宴乐》,骠国语叫《<*口笼聪网摩>》,意思是庆祝盛大的宴会。第十二首叫《涤烦》,也叫《笙舞》,骠国语叫《扈那》,意思是用来消除烦闷,让人心情舒畅。其中五支曲子的乐律符合黄钟两均调,一支是黄钟商伊越调,一支是林钟商小植调。乐师都是昆仑人,穿着绛红色的丝绸衣服,用朝霞色的布料做蔽膝,叫做“瀼裓襔”。他们的两肩上也披着朝霞色的布料,腋下系着带子。脚腕和手臂上戴着金手镯和金环。戴着金冠,左耳戴着耳环,头上戴着缀满花朵的头饰,还插着双簪,头发蓬松散落。
演奏开始前,会有一位赞者先介绍乐曲的含义,舞者的表演也配合着曲子的节奏。表演者的人数有时是两个,有时是六个,有时是四个,有时是八个,最多的时候是十个。他们都戴着珠冠,演奏完毕后,会行大礼叩拜。这些乐曲经过五次翻译才传入中原,德宗皇帝封舒难陀为太仆卿,然后送他回国。开州刺史唐次述还为此写了一篇《骠国献乐颂》。大和六年,南诏掠走了骠国三千百姓,把他们迁徙到柘东。
话说这爨蛮啊,就住在曲州、靖州西南一带,包括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这些地方,一直到龙和城,这块儿都被叫做西爨白蛮。而从弥鹿、升麻两条河开始,往南到步头,那儿住的则是东爨乌蛮。这西爨蛮的祖上,是云州安邑人,七代祖宗当过晋朝南宁太守。后来中原大乱,他们就跑到蛮地称王称霸去了。
梁元帝的时候,南宁州刺史徐文盛把爨瓒叫到荆州去,结果爨瓒这家伙,直接占据了那块地盘,地盘大的很,有两千多里呢!那地方盛产好马、犀牛、大象,还有珍珠!爨瓒死后,他儿子爨震玩继承了他的地盘和兵马。到了隋朝开皇年间,爨震玩派人去朝廷进贡,隋文帝就派韦世冲带兵去那儿驻守,还设立了恭州、协州、昆州。没过多久,爨震玩又造反了,史万岁带兵去打他,打到西洱河、滇池就回去了。爨震玩吓坏了,赶紧去朝廷投降,结果被隋文帝杀了,他的儿子们都被当了奴隶。
后来唐高祖李渊当了皇帝,把爨震玩的儿子爨弘达封为昆州刺史,让他回去奔丧。益州刺史段纶又派俞大施到南宁,治理共范川,把周围的各个部落都招降纳贡了。唐太宗时期,又派兵去打西爨蛮,还把青蛉、弄栋两地设成了县。
西爨蛮的西边,还住着徒莫只蛮和俭望蛮,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他们也归顺了朝廷,朝廷把他们的地盘划为傍州、望州、览州、丘州、求州五个州,归属郎州都督府管辖。白水蛮的地盘跟青蛉、弄栋挨着,也归郎州管。弄栋的西边还有大勃弄、小勃弄两个地方的蛮族,再往西就到了黄瓜、叶榆、西洱河一带。这些蛮族人,个个都富得流油,跟蜀地不相上下,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首领,老是互相打架。
永徽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大勃弄的杨承颠这小子,偷偷地当上了将帅,跑去攻打麻州。都督任怀玉想招降他,结果没成功。高宗皇帝就派左领军将军赵孝祖当郎州道行军总管,让他和任怀玉一起讨伐杨承颠。
到了罗仵侯山,那边的首领秃磨蒲和鬼主都干带着一大帮人堵住了菁口,结果被赵孝祖打了个大败仗。这帮夷人特别信鬼神,他们管主持祭祀的人叫鬼主,每年每家每户都要送一头牛或者一只羊去鬼主家祭祀。他们送鬼迎鬼的时候都会带兵,以此来报仇雪恨。赵孝祖带兵追击,很多夷人都丢下城池逃跑了,赵孝祖一路追杀到周近水。大酋俭弥于和鬼主董朴在水边设了营寨,还派轻骑兵出来反击。赵孝祖直接把俭弥于、秃磨蒲和十几个鬼主给砍了,赶上大雪,冻死的夷人差不多都冻死了。
赵孝祖上奏说:“小勃弄和大勃弄经常勾结弄栋叛乱,现在趁着打败白水部落的机会,请求继续西征。”皇帝批准了。赵孝祖的军队进军,夷人都逃进了险峻的山里。小勃弄的首领殁盛屯守在白旗城,带着一万多骑兵出来作战,结果被打败了,被赵孝祖斩杀。军队继续前进到达大勃弄,杨承颠躲在城里死守。赵孝祖想招降他,他不肯,赵孝祖就下令进攻,把杨承颠给抓住了。剩下的几万大兵和几千小兵,都被打败投降了,西南夷地区终于平定了。朝廷撤销了郎州都督的职位,改设戎州都督。
爨弘达死后,朝廷任命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让他住在石城。爨归王后来袭击杀死了东爨的首领盖聘和他的儿子盖启,把他们的人口迁徙到了共范川。
话说啊,有两爨地区有个大首领崇道,这哥们儿挺信奉道教的,他和弟弟日进、日用一起住在安宁城西边。后来,章仇兼琼要在那边修建步头路,还修安宁城,把当地蛮族给吓坏了,他们一气之下把修城的使者给杀了。唐玄宗皇帝就派蒙归义去讨伐他们。蒙归义的军队到了波州,崇道兄弟和归王带着一千多人,赶紧跪地求饶,最后被赦免了。 结果没多久,崇道就把弟弟日进和归王给杀了!
归王的妻子阿奼,是个乌蛮女子,她跑到自己部落里去求援,想报仇。这下子,两爨地区就乱成一锅粥了。阿奼还派人去求蒙归义帮忙杀了崇道,这事儿上报朝廷后,皇帝就封阿奼的儿子守隅为南宁州都督,蒙归义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守隅,又把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崇道的儿子辅朝。 可没想到啊,崇道和守隅又打起来了,没完没了的。阿奼又去求蒙归义,蒙归义就带兵去攻打崇道,把崇道的根据地昆川给围住了。崇道逃到黎州,结果全家都被抓了,儿子辅朝也被杀了,女儿也被俘虏了,崇道自己也很快就被杀了。这样一来,两爨地区才慢慢平静下来。
阁罗凤当政后,把守隅和他的妻子都召集到河睒,但他们和中原地区断了联系。阿奼自己管着她的部落,每年都进京朝贡,皇帝对她恩宠有加,赏赐很多。阁罗凤派昆川城的使者杨牟利带兵去威胁西爨,把二十多万户人家迁到了永昌城。东爨因为语言不通,很多人就散落在山林里,没被迁走。从曲靖州、石城、升麻、昆川南北到龙和,这一带都因为战争而遭受了破坏。日进等人的后代就住在永昌城。乌蛮人后来又发展壮大起来,搬回了西爨原来的地方,跟峰州接壤。到了贞元年间,朝廷设立了都督府,管辖着十八个羁縻州。
乌蛮人和南诏国经常通婚,乌蛮人分成了七个部落:一曰阿芋路,住在曲州、靖州原来的地方;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这两个部落分别守护着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他们那里牛马很多,但是没有布帛,男人都盘着头发,女人披散着头发,都穿牛羊皮做的衣服。他们信奉巫鬼,没有跪拜的礼节。他们的语言经过翻译之后,才能和中原地区的人沟通。大的部落有一个大鬼主,一百户人家就设一个小鬼主。
话说在勿邓这地方,方圆千里,住着六个姓氏的邛部人,其中一个姓氏是白蛮,另外五个姓氏是乌蛮。此外,还有五个新迁来的姓氏,也都属于乌蛮,他们住在邛部和台登之间。那里的女人们都穿黑色的缯绸衣服,衣服长长的,拖到地上。
再往东边,有个地方叫东钦,住着两个姓氏的白蛮人,他们住在北边的山谷里。那里的女人们穿白色的缯绸衣服,衣服长度只到膝盖。还有粟蛮两个姓氏,雷蛮三个姓氏,梦蛮三个姓氏,他们分散居住在黎州、巂州、戎州几个州的边境地区,都归属于勿邓管辖。
从勿邓往南走七十里,有两个部落,一个是两林部落,下面有十低、阿屯、亏望这三个姓氏;另一个是丰琶部落,下面有阿诺两个姓氏。虽然两林部落的地盘不大,但其他部落都推举它为首领,称他们的首领为“都大鬼主”。
勿邓、丰琶、两林这三个地方,以前都被叫做东蛮,唐玄宗天宝年间,他们都得到了封爵。后来南诏攻陷了巂州,他们就成了吐蕃的附属了。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他们又跟朝廷恢复了联系。勿邓的大鬼主苴嵩,还被任命为邛部团练使,封为长川郡公。他死后,儿子苴骠离年纪还小,苴梦冲就当了大鬼主,经常受到吐蕃的侵扰。
两林的大鬼主苴那时给韦皋写信,请求派兵攻打吐蕃。韦皋就派刘朝彩从铜山道、吴鸣鹤从清溪关道、邓英俊从定蕃栅道进攻,直逼台登城。吐蕃军队就退到了西贡川,占据高地扎营。苴那时打仗特别卖力,他分兵大败了吐蕃青海、腊城两个节度使的军队,在北谷取得了胜利。青海的大兵马使乞藏遮遮、腊城兵马使悉多杨朱、节度使论东柴、大将论结突梨等等都战死了,朝廷还缴获了四十五个俘虏、一万件铠甲和大量的牛马。然后又攻占了葱栅。
那个乞藏遮遮,还是尚结赞的儿子呢,最后他的尸体被送了回去。他手下腊贡节度的百多个人哭着送他,他们找一个人站在尸体左边,另一个人问他:“伤口疼吗?”他说:“疼。”就给他敷药。又问:“饿吗?”他说:“饿。”就给他送饭。又问:“冷吗?”他说:“冷。”就给他披上皮袍。最后又问:“想回家吗?”他说:“想。”就用马驮着尸体回去了。朝廷封苴那时为顺政郡王,苴梦冲为怀化郡王,丰琶部落的大鬼主骠傍为和义郡王,还给他们赏赐了印章、官服。
这三位王爷都到长安朝见皇帝,在麟德殿设宴款待他们,赏赐的东西更多了,朝廷每年还给他们部落供应粮食、盐、衣服和布匹,黎州、巂州的官员也亲自把东西送给他们。因为山路崎岖,经常有盗贼抢劫,导致他们丢失了朝廷赏赐的东西。韦皋就命令黎州、巂州修建驿站,以后朝廷有赏赐,就让酋长亲自来领,领了赏赐再送他们回去。可是苴梦冲后来却投靠了吐蕃,还切断了南诏使者的道路。韦皋就派巂州总管苏峞带兵三百人去琵琶川把苴梦冲抓来,指责他的罪行后把他杀了,并且把他的家族分成六部,让他们自己另寻主人。等到苴骠离长大后,韦皋才任命他为大鬼主。
骠傍年轻的时候就骁勇善战,经常带兵攻打吐蕃。吐蕃就派兵偷袭,烧了他的家和部落,还抢走了他朝廷赏赐的印章。韦皋就为他向朝廷请求,让他重新得到了印章。
话说在古代西南边陲,有个昆明蛮,也叫昆弥,他们就住在西洱河(也就是叶榆河)附近。这地方离京城可远了,足足九千里!那地方又潮又湿,但种水稻倒是挺合适。昆明蛮的人留着长辫子,衣服穿法跟突厥人一样,都是左衽(衣襟在左边)。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夏天住在高山上,冬天就到深谷里去。他们崇尚战死沙场,却害怕生病而死,据说他们能征善战,兵力多达几万人呢。
唐朝武德年间,巂州的治中吉伟奉命出使南宁,顺便去了昆明蛮的国家。吉伟跟他们好好沟通,劝他们向朝廷进贡,归顺大唐,还派兵驻守在那里。从那以后,昆明蛮每年都跟牂柯国一起派使者来朝贡。到了龙朔三年,矩州刺史谢法成又招降了比楼等七千户昆明蛮,让他们归顺朝廷。总章三年,朝廷在昆明蛮的地盘上设立了禄州和汤望州。到了咸亨三年,昆明地区的十四个部落,总共两万户人家,都归顺了大唐。朝廷把他们的地盘分成了殷州、忽州和敦州,方便管理。这三个州离得都不远,最远的也就五百多里,近的只有三百里。后来,朝廷又在那儿设立了盘州、麻州等四十一州,都让当地的首领当刺史。
昆明蛮的东边九百里处,就是牂柯国。牂柯国的军队经常出兵,侵占土地,最远的地方离他们几千里远呢!唐朝元和八年,牂柯国向朝廷上表,请求把以前被昆明蛮占领的土地都还给他们。到了开成元年,牂柯国的首领阿珮也归顺了朝廷。会昌年间,朝廷还封他们的一个将领为罗殿王,世袭罔替。后来,又封另一个将领为滇王,这些都是牂柯蛮。牂柯国东边两千四百里是辰州,南边一千五百里就是交州。他们没有城墙,那地方又热又多雨,稻子和谷子一年能收两季。他们没有徭役,只有打仗的时候才聚集起来。他们用刻木头的方式立契约,偷东西要赔三倍,杀人要赔三十头牛马。他们的风俗跟东谢氏差不多,首领也姓谢,到了龙羽时期,他们拥有三万兵力。武德三年,他们派使者来朝贡,朝廷把他们的地盘设为牂州,任命龙羽为刺史,封他为夜郎郡公。牂柯国北边一百五十里,还有一个叫充州蛮的部落,他们有兵两万,也来朝贡,朝廷把他们的地盘设为充州。
开元年间,牂柯的酋长元齐死了,他的孙子嘉艺继承了他的职位,朝廷还封赏了他的后代,于是就让赵氏担任酋长。过了二十五年,赵君道来长安朝拜天子。
他的后代里有个叫赵国珍的,在天宝年间因为作战有功而受到赏识。后来阁罗凤造反了,宰相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因为赵国珍很有谋略,就让他当了黔中都督。赵国珍多次打败南诏军队,守护五溪地区十多年,全国各地都乱糟糟的,就只有他的管辖区域一片安宁。最后,他官至工部尚书。
贞元年间,朝廷又任命赵主俗为酋长,也是因为表彰他们一直不断地向朝廷进贡。到了贞元十八年,他们已经五次派使者来朝贡了。元和二年,朝廷下令,黔南观察使要从本地的将领中选拔人手,担任押送牂柯、昆明等地使者的任务,从此以后,他们经常派使者来朝贡,有时候甚至赶在正月就来朝拜,一直到开成时期,这个传统都没有断绝。
按照惯例,那些少数民族首领来朝贡,快到京城的时候,朝廷的宦官就会在郊外迎接他们,等到他们到了驿馆,朝廷还会给予他们非常优厚的待遇。
话说在西爨的南方,有个叫东谢的蛮族,住的地方在黔州西边三百里,南边挨着守宫獠,西边跟夷子接壤,地盘足足有千里方圆。那地方五谷丰登,他们开垦山地种田,一年换一块地耕种。他们大多住在山上,住的是树上的巢穴,喝的是山里的溪水。他们没有赋税,只用刻木头做契约。见到达官贵人,他们会执鞭下拜表示尊敬。有功劳的人,会赏赐牛马和铜鼓。犯了小罪就打板子,犯了大罪就处死,偷东西的要双倍赔偿。结婚的时候,用牛酒做聘礼。新娘嫁到夫家后,新郎会害羞地躲着她,好几天才出来见面。他们聚会的时候,会敲打铜鼓,吹奏号角。他们的习俗是头发椎成髻,用红色布包起来,垂在脑后。坐的时候总是蹲着,身上经常带着刀剑。男人们穿衫袄和大口裤,用腰带斜着搭在右肩上,衣服上还用螺壳、虎豹、猿猴、犬羊的皮毛装饰。
东谢蛮族里有个谢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他们的酋长,部落里的人都非常尊敬他们。这个家族有个特点,就是不生女儿,他们自认为家族地位高贵,所以女儿不嫁人。贞观三年,他们的酋长元深入朝进贡,他戴着乌熊皮帽子,就像插着旄旗一样威风凛凛,额头上还用金银装饰,穿着毛皮披肩,皮革绑腿,脚上穿着皮鞋。中书侍郎颜师古因此建议皇上说:“以前周武王的时候,远方的国家来朝贡,太史就根据情况记录在《王会篇》里,现在蛮夷来朝贡,元深的冠服跟以前不一样,可以把它画成《王会图》。”皇上同意了。皇上把元深的地盘封为应州,并任命他为刺史,归黔州都督府管辖。
后来,南谢的首领谢强也来朝贡,皇上把他的地盘封为庄州,也任命他为刺史。到了建中三年,大酋长、检校蛮州长史、资阳郡公宋鼎和其他的谢氏族人一起前来朝贺,但是德宗皇帝觉得他们的国家太小,就没有同意。宋鼎就向黔中观察使王础诉说,说他们的州与牂柯州相邻,希望能够跟着牂柯州一起朝贺。王础上奏说:“牂柯州和蛮州,人口众多,实力强大,邻近的蕃族都很忌惮他们,建议允许他们三年朝贡一次。”皇上批准了他的奏请。
唐朝元和年间,辰州、溆州的蛮族首领张伯靖,因为看不惯当地官府督促百姓交税太狠,就拉起队伍造反了,打到了播州和费州。黔中经略使崔能、荆南节度使严绶、湖南观察使柳公绰带兵去剿灭他,打了三年都没拿下。张伯靖自己写信给朝廷,请求归顺荆南节度使,于是就投降了。崔能心里不服气,又请求调动荆南、湖南、桂管的军队来支援,还说只要把西原十洞的兵都调出来,就能把张伯靖彻底消灭。朝中大臣们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宰相李吉甫说:“张伯靖是因为怀恨在心才造反的,咱们用强大的军队去逼他,他不用打仗就会自己投降的。”于是,李吉甫下令不让崔能出兵,只派人通知严绶,让他去招降张伯靖,让他带着家人到江陵来投降。张伯靖投降后,朝廷授予他右威卫翊府中郎将的官职。
再说说东谢南边有个西赵蛮,东边靠近夷子,西边靠近昆明,西南边是洱河。那里的山路崎岖难走,深山老林的,根本不知道具体有多远。南北方向走上十八天才能走完,东西方向要走二十三天。人口有一万多户,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东谢差不多,赵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他们的首领。夷子那边的首领姓季,他和西赵蛮都是南蛮的不同支系,各自都有上万的兵力。从古到今,他们都没和中原王朝来往过。后来,黔州的一个豪强田康怂恿他们,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们都派使者去长安朝见皇帝了。西赵的首领赵酋摩率领他的一万多户人家归顺了朝廷,朝廷把他们的地盘设置成明州,并任命赵酋摩为刺史。
松州外面住着好几十个蛮族部落,大的有五六百户人家,小的也有两三百户。总共有几十个姓氏,赵、杨、李、董这几个姓氏算是贵族,他们都占据着山川河流,谁也管不了谁。他们有城池和文字,还懂得一些阴阳历法。从夜郎、滇池往西,这些蛮族都是古代庄氏的后代。他们种植水稻、小麦、粟米、豆类,还种麻、薤、蒜,以及桃、李等果树。他们把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布匹的宽度只有七寸。正月蚕卵孵化,二月蚕丝成熟。男人穿毛毡或皮革做的披肩,女人穿宽松的布裙和衫子,头发盘成像发髻一样的发型。吃饭用竹筒盛饭用手抓着吃,用黑色的杯子盛羹汤,就像古代的鸡形酒器一样。他们赤脚走路,有船却没有车。人死后,就在地上挖个坑埋葬,棺材放在屋子的左边,盖上房子,三年后才正式下葬,用贝壳来封住棺材。父母去世,穿粗麻布孝服,好几年都不洗澡,时间短的也要两三年。如果有人被杀害,他的儿子就要用麻绳捆住头发,脸上涂黑,衣服也不缝补。家里有人去世,婚丧嫁娶照常进行,也不避讳同姓通婚。女婿不用上门迎娶新娘。富裕人家娶媳妇,要送金银、牛羊和酒,女方陪嫁的东西也差不多。犯了罪的人,会在树上立一根长木头,然后击鼓召集大家到树下。强盗杀人,富人可以花钱赎命,强盗会烧掉受害者的房子,抢走他的田地;盗贼要赔偿九倍的赃物。通奸的话,强势家族会送金银求和,然后抛弃通奸的妻子,处女和已婚妇女则不会受到惩罚。如果有人被杀,一定要报仇,如果自己力量不够,同部落的人就会帮忙报仇。祭祀的时候,要杀牛马,亲戚朋友都会来参加,还会送牛酒,参加的人多的时候能达到几百人。
贞观年间,巂州都督刘伯英上奏朝廷说:“松州外面的这些蛮族,总是反复叛乱,请求朝廷出兵讨伐,这样西洱河通往天竺的路就能打通了。”过了几年,唐太宗任命右武候将军梁建方,率领蜀地十二州的军队去讨伐他们。蛮族首领双舍抵抗,结果战败逃跑,被杀死的和俘虏的蛮族有十多人。其他蛮族都很害怕,逃到山谷里躲藏起来。梁建方招降了七十多个部落,总共十万九千多户人家,他任命首领蒙和和为县令,其他的蛮族都很高兴。
西洱河的蛮族,也叫河蛮,他们从郎州出发,走了三千多里路。建方将军派奇兵从巂州绕道,走了大约一千五百里,突然袭击他们。西洱河蛮族的首领杨盛吓坏了,想逃跑,但是使者跟他们好好地说了会话,劝他们投降。于是,杨盛派了十个头领来军营表示臣服,建方将军这才撤兵回去了。
过了几年,也就是唐高宗显庆元年,西洱河的大首领杨同外、东洱河的大首领杨敛,还有松外的大首领蒙羽都到长安朝见皇帝,还被授予了官职和衣物。 之后,西洱河大首领杨栋,又带着显、和蛮的大首领王罗祁,还有郎昆梨盘四州的大首领王伽冲,率领着四千多人一起归顺朝廷,并进贡了各种土特产。后来,朝廷在茂州西南修建了安戎城,切断了吐蕃与蛮族之间的联系。 结果,吐蕃利用生羌做向导,攻打并占领了安戎城,朝廷只好增兵防守。 但是,西洱河的蛮族都被吐蕃给控制住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西洱河蛮族的首领才再次入朝,被授予刺史的官职。 后来,南诏的蒙归义攻占了大和城,西洱河蛮族就往北搬迁,受浪穹诏的管辖。浪穹诏被攻破后,他们又搬到了云南柘城。
黎州管辖着二十六个羁縻州,都是上等州。到了开元十七年,黎州又多了三十一个羁縻州,分别是夏梁州、卜贵州等等。在黎州的南边,有廓清道的部落首领三人,婆盐鬼的首领十人。此外,还有阿逼蛮,他们分成了十四个部落:大龙池、小龙池、控、苴质、乌披、苴赁、觱篥水、戎列、婆狄、石地、罗公、讠光、离旻、里汉。
话说在黎州和邛州的东边,还有一个地方叫凌蛮。西边呢,住着三王蛮,据说他们是古代白马氏的后代。杨、刘、郝这三家世代担任首领,世袭王位,所以才叫“三王”部落。他们住的房子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叫做“多周舍”。每年他们都要向节度府进贡三千匹布,表面上是用来贿赂南诏,实际上呢,暗地里南诏也给他们送礼,打探成都的情况。每次节度使来视察,部落首领都要去拜见。节度使呢,就夸夸其谈,说自己多么仁义,多么爱民,其实都是骗天子的。
你想啊,他们去拜见节度使之前,必须先得到都押衙的允许,还得听从都押衙的吩咐。要是都押衙不让去,他们就故意挑拨离间,说要造反。都押衙呢,就总是依靠三王部落来求得安稳,到了唐朝末年,这种现象就更严重了。
雅州的西边,通往吐蕃的道路有三条:一条叫夏阳道,一条叫夔松道,还有一条叫始阳道。这些路上,到处都是各个蛮族部落混居。总共有四十六个部落。离雅州三百多里以外,有百坡、当品、严城、中川、钳矣、昌逼、钳井这七个部落;四百多里以外,有罗岩、当马、三井、束锋、名耶、钳恭、画重、罗林、笼羊、林波、林烧、龙逢、索古、敢川、惊川、祸眉、不烛这十七个部落;五百多里以外,有诺祚、三恭、布岚、欠马、论川、让川、远南、卑庐、夔龙、曜川、金川、东嘉梁、西嘉梁这十三个部落;六百多里以外,还有椎梅、作重、祸林、金林、逻蓬这五个部落。这些部落都属于羁縻州,他们的首领世袭刺史的职位。
巂州新安城附近呢,住着六个蛮族部落:一个叫蒙蛮,一个叫夷蛮,一个叫讹蛮,一个叫狼蛮,剩下的两个分别是勿邓蛮和白蛮。
戎州管辖范围内,有驯州、骋州、浪州三个地方的大首领董嘉庆,他家世代归顺朝廷,以忠诚谨慎著称,被封为归义郡王。唐德宗贞元年间,狼蛮也请求归顺,朝廷任命他们的首领浪沙为刺史,但是浪沙最终并没有真正归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就下令让董嘉庆兼管狼蛮。
还有一些像鲁望这样的部落,搬到了戎州的马鞍山居住,因为他们地处边远,韦皋就给他们每户发放两斛米和五斤盐。在戎州的北部,还有浪稽蛮和罗哥谷蛮;东部有婆秋蛮和乌皮蛮;南部有离东蛮和锅锉蛮;西部有磨些蛮,他们和南诏、越析都有姻亲关系。从浪稽蛮往南,是古代滇王和哀牢的后代混居的地方,那里跟吐蕃接壤。此外,还有姐羌,他们是古代白马氐的后裔。
剑山正好卡在吐蕃进兵的大路上,属于石门、柳强三个镇的管辖范围,朝廷在那里设置了戍堡和守捉,由招讨使统领五个部落:一个是弥羌,一个是铄羌,一个是胡丛,剩下的两个是东钦和磨些。此外,还有夷望、鼓路、西望、安乐、汤谷、佛蛮、亏野、阿酉益、阿鹗、崟蛮、林井、阿异这十二个部落的首领,都归属巂州管辖。还有奉国、苴伽等十一个部落,每年春秋两季都到巂州接受赏赐,但是他们总是拿吐蕃当靠山,看朝廷脸色行事。
每当节度使来到这些部落,各部落都会进献马匹,部落首领穿着虎皮衣服,其他人则用红头巾束发,穿着锦缎做的袄子和半臂。见面之后,他们会请求赏赐匹锦和斗酒,然后折断草枝,祭奠祖先的亡魂,祈求祖先保佑他们平安回到家乡。等他们回去的时候,就用锦缎包裹着财物,放在马上带走。
另外,还有显养、东鲁等一些蛮族,在永徽三年的时候,他们和胡丛一起叛乱。唐高宗就任命右骁卫将军曹继叔为巂州道行军总管,曹继叔在斜山与叛军作战,攻克了十多座城池,斩首七百,缴获了上万五千匹马和牦牛。
姚州那边住着永昌蛮,他们住在以前的永昌郡地界。咸亨五年的时候他们造反了,高宗皇帝就派太子右卫副率梁积寿当姚州道行军总管去平叛,最后把他们给平定了。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又派御史裴怀古去招降他们。到了长寿年间,蛮族首领董期带着两万族人归顺了朝廷。
永昌蛮的西边住着扑子蛮,他们特别勇猛强悍,穿着一身青娑罗做的裤子,擅长使用竹弓,在树林里射飞鼠,百发百中。他们没有餐具,就用芭蕉叶垫着吃东西。扑子蛮的人个子普遍很高大,打仗的时候扛着长矛作战。还有一种叫望蛮的,他们用木弓短箭,箭头上涂着毒药,中箭的人立刻就会死掉。他们的女人吃奶酪,所以个个又胖又白,光着脚,穿青布做的衣服,衣服上还串着各种宝石和珠子;头发梳成髻,垂在脑后,已婚妇女的头发会分成两个髻。
各种各样的蛮族,多到数不清。有黑齿、金齿、银齿三种蛮族,他们会在牙齿上涂漆或者镶金银装饰,睡觉吃饭的时候才取下来。他们头发都梳成直立的髻,穿青布裤子。还有一种叫绣脚的蛮族,会在脚踝到小腿处刻上花纹。有一种叫绣面的蛮族,出生一个月后,就在脸上纹上黛青色的图案。还有一种叫雕题的蛮族,会在身上和脸上纹黛青色的图案。还有一种叫穿鼻的蛮族,会在鼻子上穿一个直径一尺的金环,金环垂到下巴。他们的首领会用丝线系着金环,带他们出行。还有一种穿鼻的方式,是用两个金钉从鼻孔穿过。还有长鬃族和栋锋族,他们都在额头梳一个长长的发髻,一直垂到肚脐,走路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忙举着;他们的首领出行时,会有两个女子在前面帮忙举着发髻。
安南地区有一种叫生蛮林睹符的部落,大历年间设立了德化州来管辖他们,人口有一万户。又设立了龙武州来管辖潘归国部落,人口有一千五百户。朝廷下令让安南节度使安抚他们。到了贞元七年,才把驩州和峰州设立为都督府。驩州在安南,隔着大海,和文单、占婆接壤。峰州管辖着十八个羁縻州,和蜀地的爨蛮接壤。
南平獠,住的地方离智州挺远,南边是渝州,西边挨着南州,北边是涪州,大概有四千多户人家。那地方瘴气很重,到处都是毒草、沙虱和毒蛇。人们住的是高脚楼,要爬梯子上去,叫干栏。女人穿一种特别的裙子,两块布横着围起来,把头从中间穿过,叫做通裙。她们喜欢把头发梳得很漂亮,垂在脑后。耳朵上戴着三寸长的竹筒耳环,有钱的人家还会用珠子宝石装饰。这地方女人多男人少,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女人干。他们结婚的习俗很特别,是女的先用东西去“买”男人。要是穷人家女儿嫁不出去,就只能卖身当丫鬟了。男人穿衣服是左襟掩右襟,头发披散着,光着脚。他们的王是朱氏家族的人,自称剑荔王。贞观三年,他们派人来朝廷表示臣服,从此他们的地盘就归渝州管了。
这地方还有一种很奇怪的飞头獠,他们的头会在晚上飞出去!脖子周围有像线一样的痕迹,晚上飞走的时候,家人得看着。晚上飞头獠就像生病了一样,头突然就不见了,等到第二天早上又回来了。还有乌武獠,他们住的地方瘴气更厉害,要是染上病,吃药都没用,所以他们自己把牙齿磨掉。 “飞头獠”和“乌武獠”的传说,至今听来都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宁家祖祖辈辈都是南平地区的军阀头子。陈朝末年,宁猛力因为骁勇善战被任命为宁越太守。陈朝灭亡后,宁猛力觉得自己和陈叔宝同一天出生,认为自己也应该当皇帝,所以就没去投降隋朝。隋朝军队被瘴气阻挡,进军受阻。后来宁猛力死了,他儿子宁长真继承了刺史的职位。
讨伐林邑的时候,宁长真带兵袭击了林邑的后方。他还率领几千部众去辽东参战。隋炀帝召他进京,任命他为鸿胪卿,又授予他安抚大使的职位,让他回南方安抚当地百姓。他还把族人宁宣任命为合浦太守。隋朝乱了之后,宁家父子都把地盘献给了萧铣。宁长真曾经率领越族军队攻打在交趾的丘和。贞观初年,宁长真带着宁越、郁林的地盘投降了唐朝,从此交州、爱州等地才开始与朝廷相通。唐高祖任命宁长真为钦州都督。宁宣也派人来请求投降,结果还没等到朝廷回复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宁纯被任命为廉州刺史,宁长真的族人宁道明被任命为南越州刺史。
贞观六年,宁长真进献了一颗很大的珍珠,昆州刺史沈逊、融州刺史欧阳世普、象州刺史秦元览也进献了筒布。唐高祖考虑到路途遥远,百姓劳苦,所以没有接受他们的礼物。宁道明和高州首领冯暄、谈殿却在南越州起兵造反,攻打姜州,宁纯带兵去支援他们。贞观八年,宁长真攻陷了封山县,昌州刺史庞孝恭攻击冯暄等人,把他们打跑了。第二年,宁道明被当地人杀死了。没过多久,宁长真也死了,他的儿子宁据继承了刺史的职位。冯暄、谈殿还在抵抗,互相争夺地盘,朝臣们请求朝廷出兵讨伐,太宗皇帝却不允许,而是派员外散骑常侍韦叔谐、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淹带圣旨去劝降。冯暄等人和当地的山寨头领都投降了,南方地区终于平定了。
总的来说,剑南地区那些蛮夷,从武德年间到贞观年间,多次暴乱,抢掠州县,次数可不少。巴州的山獠首领多馨叛乱,梁州都督庞玉砍了他的脑袋,又打败了他在符阳、白石两县的余党。后来眉州的蛮夷又造反了,益州行台郭行方大胜。没过多久,他又打败了洪州、雅州的蛮夷,俘虏了男女五千多人。同一年,益州的蛮夷也造反了,都督窦轨请求出兵讨伐,太宗皇帝却说:“那些蛮夷依仗山险,应该用恩德和信用感化他们。用兵力威胁他们,哪里是为人父母的心肠呢?”
贞观七年,东西玉洞的蛮夷造反,朝廷任命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平定了叛乱。贞观十二年,巫州的蛮夷叛乱,夔州都督齐善行打败了他们,俘虏了男女三千多人。钧州的蛮夷叛乱,桂州都督张宝德平定了叛乱。明州的山獠又造反了,交州都督李道彦把他们打跑了。同一年,巴州、洋州、集州、壁州这四个州的山獠叛乱,攻打巴州,朝廷派右武候将军上官怀仁在壁州打败了他们,俘虏了男女一万多人,第二年才彻底平定。
贞观十四年,罗州、窦州等地的蛮夷叛乱,朝廷任命广州都督党仁弘为窦州道行军总管去讨伐,俘虏了男女七千多人。太宗皇帝第二次攻打高丽,从剑南调兵,那些蛮夷都被征调了一半,雅州、邛州、眉州的蛮夷受不了这种骚扰,就一起造反了。朝廷下令调动陇右、峡州的军队两万人,任命茂州都督张士贵为雅州道行军总管,和右卫将军梁建方一起平定了叛乱。
高宗刚当皇帝的时候,琰州的獠人造反了,梓州都督谢万岁、充州刺史谢法兴和黔州都督李孟尝带兵去讨伐。谢万岁和谢法兴进到山洞里去劝降,结果被杀害了。到了显庆三年,罗州和窦州的獠人首领多胡桑带着人来投降。上元朝末年,纳州的獠人又造反了,他们袭击了故茂县和都掌县,杀害官吏百姓,烧毁官府房屋,朝廷下令让黔州都督带兵去打他们。
大历二年,桂州的山区獠人造反,攻占了州城,刺史李良逃跑了。贞元朝的时候,嘉州绥山县婆笼川的獠人首领甫枳兄弟伙同其他蛮人作乱,抢劫百姓,西川节度使韦皋把他们杀了,并招降了他们的首领勇于等人。有人建议在东凌界增加防守的栅栏,韦皋不同意,说:“没有敌人还要修城,反而会带来危害。”从此以后,獠人再也没有骚扰边境了。
戎州和泸州之间住着一些葛獠,他们住在深山老林里,地盘有好几百里。他们有个习惯,就是喜欢造反,州县的官吏管不到他们,一造反就聚集几千人,拿着武器打仗。他们拥戴首领当国王,叫做“婆能”,出行的时候前面后面都插着旗帜。大中朝末年,昌州和泸州的刺史贪污腐败,用劣质的丝绸和羊去和獠人交易,一斛米麦换到的东西还不够一半。獠人们抱怨说:“这样下去,我们还不如去当强盗!”刺史就叫来两个小吏,责备他们说:“都是你们这些家伙干的,可不是我的错!”獠人们互相看看,都笑了,然后就造反了。他们拥立首领始艾当国王,越过梓州和潼州,一路烧杀抢掠。刺史刘成师诱降了他们一部分人,杀了七十多个首领。剩下的逃到了东川,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劝他们投降。始艾磕头认罪,柳仲郢就赦免了他,放他走了。
成都西北边两千多里有个附国,那是汉朝西南夷的地盘。它东边住着嘉良夷,他们连姓氏都没有。他们的地盘南北长八百里,东西宽四千五百里。他们没建城墙,就住在山沟里,用石头垒窝,窝高十多丈,高低不一,窝里开个小门,从里面通到上面。他们的首领头上戴着金饰,胸前挂着直径三寸的金花。那地方地势高,气候凉爽,风大雨少,适合种小麦,野鸡也很多。嘉良夷那儿有一条河,宽三十步;附国那儿有一条河,宽五十步,这两条河都往南流,他们用兽皮做船。附国南边是薄缘夷,西边跟女国接壤。
三濮这地方,在云南边境外一千五百里。有文面濮,他们习惯在脸上刺青,用青色的颜料。还有赤口濮,他们赤身裸体,把牙齿磨掉,然后把嘴唇弄成红色的。再有黑僰濮,他们住在山里,跟普通人差不多,穿着用一块布做的裙子,从头上套下来系上。男人们穿兽皮衣。他们那儿有很多白蹄牛和虎魄(一种宝石)。龙朔年间,他们曾经派使者和千支弗、磨腊一起进贡朝廷。
西原蛮,住在广南、容州的南边,邕州、桂州的西边。有个宁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当地豪强。还有个黄氏家族,住在黄橙洞,是宁氏的部属。他们的地盘西边跟南诏接壤。天宝年间,黄氏势力强大,跟韦氏、周氏、侬氏互相勾结,到处作乱,占据了十多个州。韦氏、周氏不愿意跟他们同流合污,黄氏就攻打他们,把他们赶到了海边。
唐朝至德年间,开始不太平了。黄乾曜、真崇郁这两个头头,带着陆州、武阳、朱兰洞的蛮族一起造反了。他们推举武承斐和韦敬简当老大,自称是“中越王”,还封了廖殿为桂南王,莫淳为拓南王,相支为南越王,梁奉为镇南王,罗诚为戎成王,莫浔为南海王。这帮人加起来有二十万人马,地盘绵延几千里,还自己设立官吏,攻打桂管十八州。他们走到哪儿就烧到哪儿,抢女人抢男人,这仗打了四年都没平息。
乾元年间,朝廷派人去安抚那些造反的首领,给他们发赦免令,劝他们投降。这时候,西原、环、古等州的首领方子弹、甘令晖、罗承韦、张九解、宋原,带着五百多号人请求出兵讨伐武承斐他们。这一年里打了二百多仗,结果把黄乾曜、真崇郁、廖殿、莫淳、梁奉、罗诚、莫浔这七个头头都给杀了。武承斐他们剩下的那些人,就绑着手来到桂州投降了。朝廷把他们绳子解了,赏赐了一些布帛,就放他们走了。
可没过多久,又出事了。张侯、夏永这伙人,还有夷獠梁崇牵、覃问,以及西原酋长吴功曹,又联合起来造反,攻陷了道州,占据了城池五十多天。桂管经略使邢济带兵把他们平定了,抓住了吴功曹等人。但剩下的那些人又去围攻道州,道州刺史元结死守,没让他们攻下来。然后他们又去攻打永州,还占领了邵州几天,之后就撤兵了。湖南团练使辛京杲派将领王国良驻守武岗,结果王国良因为看不惯辛京杲贪婪暴虐,也反了,带了一千多人马到处抢劫州县。朝廷派人去招降他,他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反,反复无常。到了建中元年,朝廷在叙州修筑城池,想切断西原的联系,王国良这才彻底投降了。
贞元十年,有个叫黄少卿的家伙,是黄洞的首领,他带兵攻打邕州,把经略使孙公器给围住了。有人建议朝廷派岭南的军队去彻底消灭他们,但是德宗皇帝不同意,而是派人去劝降。黄少卿不听劝,接着又攻占了钦州、横州、浔州和贵州四个州。黄少卿的儿子黄昌沔特别厉害,前后攻下了十三个州,他们的气焰也越来越嚣张。
后来,朝廷任命唐州刺史阳旻为容管招讨经略使,带兵去打黄少卿。阳旻打仗很猛,一天能打六七仗,仗仗都赢,之前被黄少卿占领的地方都收复回来了。元和初年,邕州抓住了黄少卿手下的一个将领黄承庆。第二年,黄少卿他们就投降了,朝廷封他为归顺州刺史,他弟弟黄少高也做了有州刺史。可没过多久,他们又反叛了。
另外,还有黄少度和黄昌瓘这两伙人,他们攻占了宾州和蛮州,并且据守在那里。元和十一年,他们又攻打钦州和横州,邕管经略使韦悦把他们打跑了,收复了宾州和峦州。同一年,黄少卿他们又屠杀了岩州。桂管观察使裴行立觉得叛军实力弱,主动请求朝廷派兵把叛军全部消灭掉。他运气好,还真立了功,宪宗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裴行立带兵出征,打了整整两年,却谎报战功,说斩杀了两万人,欺骗皇帝。 结果,邕州和容州两地因为战争、疾病和瘟疫死了很多人,超过十八万。 这巨大的军费开支和人员伤亡,都得怪裴行立和阳旻两个人,当时谁都责怪他们。后来,安南发生兵变,都护李象古被杀,朝廷就提拔唐州刺史桂仲武担任都护。桂仲武却畏缩不前,不敢进攻,结果被贬为安州刺史,由裴行立接替。没过多久,裴行立也被朝廷召回,不久就死了。
唐长庆年间,严公素担任容管经略使,后来又上奏朝廷,请求讨伐黄氏叛军。兵部侍郎韩愈就这事儿上书皇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些黄氏叛军都是山里的蛮夷,没有城池,就散落在山里各过各的,情况紧急的时候才聚集起来,他们其实很怕死。以前邕管经略使治理不利,既不能安抚他们,又不能震慑他们,动不动就抓人,搞得大家怨声载道。蛮夷的性子容易激动,很难安抚,他们劫掠州县,报复私仇,贪图小便宜,倒也不是什么大祸患。以前阳旻、自行立带兵去征讨,还弄虚作假,赏罚不明,结果邕州、容州越来越穷困,死伤病患无数,十家九户都成了空房。百姓怨声载道,人人痛恨,两位将军也相继战死。现在严公素也不是安抚蛮夷的料,还打算重蹈覆辙,我担心岭南地区很难太平。之前把邕州和容州合并成一个道,邕州和叛军隔着一条江,如果经略使驻扎在邕州,兵力充足,物资也丰富,敌人就不敢轻易进攻;容州离叛军太远了,经略使要是驻扎在那儿,邕州兵力单薄,容易让蛮夷有机可乘。所以,建议把经略使调回邕州,容州就设个刺史就行了,这样比较方便。再说,从北方调兵到南方,路途遥远,加上水土不服,很多人死于疾病,每次调兵都非常困难。不如就从邕州和容州招募一千人,编入行营,这样既不用增加粮草,又能让士兵熟悉环境,守城有威慑力,进攻也有战斗力。从南方征讨以来,岭南地区人口越来越少,叛军盘踞的地方都是荒凉偏僻的山洞。就算把他们都杀光了,占领了他们的地盘,对国家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采取羁縻政策,就像对待禽兽一样,他们来了就抵抗,他们走了就不追赶,这样对朝廷也没有什么损失。建议趁着改元大庆,大赦他们的罪过,派郎官、御史带着皇帝的旨意,郑重其事地去宣告,他们一定会乖乖听话。再选拔一个有威信的人担任经略使,妥善处理此事,应该就不会再有叛乱了。” 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第二段:韩愈的建议其实很务实,他分析了岭南地区长期战乱的原因,指出之前的征讨策略失误,导致民不聊生,军心涣散。他认为,与其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不如采取怀柔政策,招募当地兵力,节省军费,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当地情况,避免水土不服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容贷羁縻”的重要性,避免杀戮,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这才是长久之计。 他建议大赦叛军,以示朝廷的仁慈,并委派合适的官员去宣谕圣旨,这比单纯的武力镇压更有效。 韩愈的建议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可惜的是,他的建议最终未能被采纳,这或许也是导致岭南地区战乱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昨合邕、容为一道,邕与贼限一江”,这句诗意地描绘了地理位置对军事策略的影响,也体现了韩愈对局势的精准把握。
一开始,邕州管辖区废置了,大家觉得不合适。监察御史杜周士到安南去办事,路过邕州,刺史李元宗就向他汇报情况。杜周士曾经在五个管辖区工作过,干了三十年,他也知道这地方不好管。严公(指严公素)暗地里派人偷了他的木材,杜周士气愤而死。严公素还弹劾李元宗私自把罗阳县还给了黄少度,李元宗害怕了,就带了一百兵士,拿着印章去投靠黄少度。皇上穆宗就派监察御史敬僚去调查这件事。敬僚以前在容州做过从事,和严公素关系很好,他偏袒严公素,把李元宗的罪责夸大,最后李元宗因为母亲年老,被流放到驩州,大家觉得这个判决不公平。
黄贼又来攻打邕州,占领了左江镇;攻打钦州,占领了千金镇。刺史杨屿逃到了石南栅,邕州刺史崔结打败了他们。第二年,黄贼又来寇扰钦州,杀害了将领和官吏。这一年,黄昌瓘派他的同伙陈少奇带着二十个人来表示愿意投降,敬宗皇帝接受了他们的投降。
黄氏和侬氏占据了十八个州,经略使来了以后,就派一个人去治所,稍微不如意,就侵扰各州。横州在邕江官道上,岭南节度使常年派五百兵驻守,都控制不住他们。大和年间,经略使董昌龄派他的儿子董兰去讨伐平定那些山洞里的土匪,消灭了他们的族人,各地的蛮族这才害怕服从。要是有人违抗命令,就一定严厉处罚。十八个州每年都按时上贡赋税,道路也太平了。后来侬洞势力最强,还和南诏结盟互相帮助。懿宗皇帝和南诏讲和之后,两个侬洞多次违反约定,被南诏打败。邕管节度使辛谠派从事徐云虔去南诏联络和好,还带着贵重的礼物去贿赂两个侬洞的首领——太州刺史黄伯蕴、屯洞首领侬金意、员州首领侬金勒等等,和他们搞好关系。
员州那边,还有个首领叫侬金澄,还有他兄弟侬仲武,以及金勒这几个人,一起攻打黄洞的首领黄伯善。黄伯善早就在瀼水边埋伏好了兵,等到鸡叫,敌军渡河过半的时候,他就发动进攻,把侬金澄和侬仲武都给杀了,只有金勒侥幸逃跑了。
后来,金勒想发兵报仇,辛谠就派人带着牛酒和乐器去劝解,还送了他母亲一些衣服。他母亲是个很明智的人,就劝他说:“节度使送东西给咱们蛮族妇人,可不是为了跟咱们交好,而是把你当成他的儿子看待啊!前几天在瀼水打仗,你们的士兵几乎全军覆没了,你还不反省,还想再次兴兵?带着怨气打仗,肯定要失败的!到时候,我就要被抓去当官府的老奴婢了!”金勒听了母亲的话,心里豁然开朗,最终放弃了报仇的念头。
赞曰:唐朝北边打败了颉利可汗,西边灭掉了高昌和焉耆,东边打败了高丽和百济,对那些蛮夷都实行强有力的控制,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交州,是汉朝以前的封地,那边的海边蛮族,没有广阔的土地和坚固的城池可以防守,所以中原的军队以前从来没去过那里。等到唐朝稍微衰弱了一些,西原和黄洞就接连成为边患,持续了一百多年。最后,交州被南诏灭掉了。《诗》里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不能让蛮夷凌驾于华夏之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