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这玩意儿,往前走的时候,速度不均匀。走一百一十四天,能走十八度九百七十一分。一开始走得快,每两天就慢三分。

往前停的时候,要停二十六天。

岁星往后退的时候,速度也不均匀。四十二天退六度。一开始走得慢,每天都加快二分。

往后也一样,速度不均匀。四十二天退六度。一开始走得快,每天都慢二分。

往后停的时候,要停二十五天。

岁星往后走的时候,速度还是不均匀。一百一十四天走十八度九百七十一分。一开始走得慢,每两天就快三分。走完一天后,晚上就看不见它了。

荧惑星啊,往前走的时候速度很快。从冬至第一天开始,二百四十三天能走一百六十五度。但是从第三天开始,每天走的度数就减少两度。到了小寒第一天,二百三十三天走了百五十五度。从第二天开始,每天走的度数就减少一度。到了谷雨的第四天,速度就正常了。过了小满九天,一百七十八天走了百度。从第九天开始,每三天走的度数就减少一度。到了夏至第一天,速度又正常了。过了六天,一百七十一天走了九十三度。从第六天开始,每三天走的度数就增加一度。到了立秋第一天,一百八十四天走了百六度。从第二天开始,每天走的度数都增加一度。到了白露第一天,二百一十四天走了百三十六度。从第五天开始,每五天走的度数就增加六度。到了秋分第一天,二百三十二天走了百五十四度。从第二天开始,每天走的度数都增加一度。到了寒露第一天,二百四十七天走了百六十九度。从第五天开始,每五天走的度数就增加三度。到了霜降第五天,速度又正常了。过了立冬十三天,二百五十九天走了百八十一度。从入冬的第十三天开始,每两天走的度数就减少一度。

话说这古代的天文历法啊,计算起来可复杂了。先说“前迟”,就是说太阳运行速度一开始比较慢。从冬至开始,六十天走二十五度;但速度越来越慢,每天慢三分。从小寒开始,三天就慢一度。到小寒后,三天就慢一度。到了大寒第一天,五十五天走了二十度。之后三天,每天又慢一度。到了立春第一天,一直到清明,速度就稳定了,六十天走二十五度。从谷雨开始,每个节气就慢一度。到了立夏第一天,一直到小满,速度又稳定了,六十天走二十三度。从芒种开始,每个节气就快一度。夏至第一天,速度稳定。一直到处暑,六十天走二十五度。从白露开始,三天慢一度。秋分第一天,六十天走二十度。之后每天快一度,三天快二度。寒露第一天,七十五天走三十度。之后每天慢一度,三天慢一度。霜降第一天,六十天走二十五度。之后两天慢一度。立冬第一天,速度稳定。到这一气节结束,六十天走十七度。从小雪开始,五天快一度。大雪第一天,六十天走二十度。之后三天,每天快一度。

这“前迟”讲完了,再来说说“前留”。这“前留”指的是十三天。(前面速度快了少一天的,就用它快的那部分时间来弥补这十三天,以及后面慢下来的天数。前面速度快了多一天的,就用它快的那部分时间来减少这十三天,以及后面慢下来的天数。) 这“前留”和“前迟”的计算,可真是让人头大! 涉及到前面快慢程度的调整,才能最终确定这十三天的具体数值。

入冬那天,63天走了22度(太阳运行的度数)。之后每4天增加一度。到小寒那天,63天走了26度。从小寒后开始,每三天半减少一度。立春3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雨水节气后,63天减少了17度。从惊蛰节气开始,每两天增加一度,惊蛰过了8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气末节气后,67天减少了21度。从春分节气开始,每天减少一度。春分过了4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芒种节气后,63天减少了17度。从夏至节气开始,每6天减少一度。大暑第一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气末节气后,58天减少了12度。立秋第一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气末节气后,57天减少了11度。从白露节气开始,每两天增加一度。白露过了12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秋分节气后,63天减少了17度。从寒露节气开始,每三天增加一度。寒露过了9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气末节气后,66天减少了20度。从霜降节气开始,每两天减少一度。霜降过了6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气末节气后,63天减少了17度。从立冬节气开始,每三天增加一度。立冬过了12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气末节气后,67天减少了21度。从小雪节气开始,每两天减少一度。小雪过了8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气末节气后,63天减少了17度。从小雪节气开始,每三天增加一度。

冬至第一天,持续13天。大寒第一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气末节气后,持续25天。从立春节气开始,每两天半减少一天。惊蛰第一天,持续13天。之后每三天增加一天。清明第一天,持续33天。之后每天减少一天。清明过了10天,太阳运行度数不变。过了处暑节气后,持续13天。从白露节气开始,每两天减少一天。秋分过了11天,没有持续时间。从秋分过了11天后,每天增加一天。霜降第一天,持续19天。立冬到过了大雪节气,持续13天。

这个是太阳运行的偏差情况。60天运行25度。(前面提到的提前或延后,每天提前或延后的速度用三分之一度来计算。如果前面提前的度数已经加上了,那么延后的度数就按照这个数目减少。如果没有加上提前的度数,那么从秋分到立冬减少3度,从立冬到冬至减少5度,持续时间为13天,用延后的天数加上这个持续时间。)

话说这冬至第一天,太阳运行了132度,之后每天运行的度数减少一度。到了大寒的第八天,太阳已经运行了94度。从大寒第八天开始,每两天运行的度数减少一度。雨水节气,太阳运行度数保持不变。到了惊蛰节气末尾,太阳运行了83度。从惊蛰之后,每三天运行的度数增加一度。谷雨节气第三天,太阳运行了99度,之后每天运行的度数都增加一度。芒种节气持续十四天,太阳运行度数保持不变。夏至节气持续十天,太阳运行了155度。从第十天开始,每天运行的度数增加一度。小暑节气持续五天,太阳运行了175度,之后每天运行的度数都增加一度。大暑第一天,太阳运行度数保持不变。到了处暑节气结束,太阳运行了185度。从白露节气开始,每两天运行的度数减少一度。秋分第一天,太阳运行了177度。从第二天开始,每三天运行的度数减少一度。大雪第一天,太阳运行了127度,之后每三天运行的度数增加一度。

接下来看看镇星的运行情况。“镇星”运行情况有点复杂,它有快有慢,不规则。先说它往前走的时候,大概83天运行了7度474分,开始的时候比较快,每三天就慢两分。然后它停了37天。再然后它往后退,大概51天退了3度,开始的时候比较慢,每两天就快一分。之后它又往后退,大概51天退了3度,开始的时候比较快,每两天就慢一分。然后它又停了36天。最后它往前走,大概83天运行了7度474分,开始的时候比较慢,每三天就快两分。

最后是太白星的运行。太白星从冬至开始,到立夏结束,再从立秋开始到到冬至结束,一共172天运行了260度。从小满节气后,连续十天每天增加一度,然后就稳定下来了。到了白露节气,到春分节气结束,运行情况不规则,开始的时候比较快,每天慢两分,其余时间运行速度保持不变。从夏至开始到小暑结束,一共172天运行了290度。从大暑节气开始,连续五天每天减少一度,然后就结束了。

话说这日行度啊,还真有点讲究。首先是傍晚的“夕平行”,冬至到夏至,大雪节气结束,一共十三天走十三度。从冬至开始,每十天少走一度,一直到立春。到了立秋,就改成每六天多走一度,直到秋分。雨水到芒种,七天走七度。从夏至开始,每五天多走一度,直到小暑。寒露第一天,二十三天走二十三度,之后每六天少走一度,直到小雪。

然后是傍晚的“夕迟”,这个就有点不规律了,四十二天走三十度,一开始走得快,每天都慢十三分。如果之前走过的度数超过二百六十度,就要减去相应的度数。傍晚的“夕留”是七天,“夕退”是十天,退五度,太阳落山后就“夕伏”了。早晨的“晨退”也是十天,退五度。“晨留”是七天。

“晨迟”也不简单,冬至到立夏,大雪节气结束,四十二天走三十度,开始走得慢,每天快十三分。从小满开始,每十天少走一度,直到芒种。夏至到寒露,四十二天走二十七度,和前面差不多。从霜降开始,每个节气都多走一度,直到小雪。“晨平行”呢,冬至到立夏结束,十三天走十三度。从小寒开始,每六天多走一度,直到雨水。从小满开始,每七天少走一度,直到立秋。惊蛰第一天,二十三天走二十三度,之后每六天少走一度,直到谷雨。处暑到寒露没有“晨平行”。从霜降开始,每五天多走一度,直到大雪。

最后是“晨疾”,一百七十二天走二百六十度。如果前面“晨迟”少走的度数不满三十,就要把这三十度补上。处暑到寒露,也是不规律的,一开始慢,每天快二分,其他的就和“晨平行”一样了。太阳升起后就“晨伏”了。

接下来是辰星的运行规律。傍晚看到的“夕见疾”,十二天走二十一度十分;大暑到处暑,十二天走十七度十六分。“夕平”是七天走七度,从大暑开始,每两天少走一度,立秋后就没有“夕平”了。“夕迟”是六天走二度七分,如果前面“夕见疾”走了十七度,就没有“夕迟”了。“夕伏留”是五天,太阳落山后就“夕伏”了。“晨见留”是五天。“晨迟”是六天走二度七分,从大寒到雨水就没有“晨迟”了。

早上太阳运行的规律是这样的:七天运行七度。进入大寒节气后,每天的运行度数减少一度。到了立春,就没有这种规律了。

接下来说早上太阳运行速度:十二天运行二十一度十分。之前没有比这更慢的了,十二天只运行十七度十六分。太阳运行到尽头,早晨就结束了。(这段描述的是古代对太阳运行速度的观测记录,并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解释。)

武德三年十月己未那天,一颗星星坠落在东都,隐隐约约能听到声音。

贞观二年,一颗天狗星坠落在夏州城里。十四年八月,一颗星星坠落在高昌城里。十六年六月甲辰,西方出现一颗像月亮一样大的流星,向西南飞行了三丈才消失。占卜的人说:“这么大的星星坠落,预示着人主(皇帝)将有大事发生。”十八年五月,流星从东方星宿“东壁”出现,声音像雷一样响。占卜的人说:“声音像雷,是愤怒的征兆。”十九年四月己酉,一颗流星朝着北斗星的杓宿方向飞去然后消失了。

永徽三年十月,一颗流星穿过北极星。四年十月,睦州女子陈硕真起兵造反,婺州刺史崔义玄去讨伐她,这时一颗星星坠落在叛军营地里。

乾封元年正月癸酉,一颗星星从太微垣星宿出现,向东飞去,声音像雷一样响。

咸亨元年十一月,西方出现一颗流星,声音像雷一样响。

调露元年十一月戊寅,一颗流星落入北斗星的魁宿;乙巳日,一颗流星照亮大地,发出光芒,这是使星(代表帝王的星)。

神龙三年三月丙辰,一颗流星的声音像倒塌的墙壁一样,光芒照亮天地。

景龙二年二月癸未,一颗大星星坠落在西南方向,声音像雷一样响,野鸡都叫了起来。

景云元年八月己未,一颗流星从五车星宿出现,飞到上台星宿消失。九月甲申,一颗流星从中台星宿出现,飞到相星宿消失。

太极元年正月辛卯,一颗流星从太微垣星宿出现,飞到相星宿消失。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孙佺讨伐奚族和契丹族,出兵的那天晚上,一颗大星星坠落在军营里。

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月底,一颗星星从西北方向飞流而下,有的像水瓮那么大,有的像斗那么大,穿过北极星,小的数不清,天上的星星都摇晃起来,直到天亮才停止。占卜的人说:“星星代表百姓,流星代表百姓失去了依靠。”《汉书》上说:“星星摇晃,百姓劳苦。”十二年十月壬辰,一颗流星像桃子一样大,颜色赤黄,光芒照亮大地。占卜的人说:“红色的流星是将军的征兆。”

天宝三载闰二月辛亥,一颗像月亮一样大的星星坠落在东南方向,坠落后有声音。

公元766年,贼将武令珣包围了南阳。四月初一晚上,天上出现一颗又大又亮的红色星星,足足有几十丈长,光芒照亮了大地,然后掉进了敌营里。到了十一月二十九日,又出现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流星,从东北方向划过,长达几丈,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移动,还迸射出碎光。占卜的人说:“这预示着‘枉矢’之兆。”

公元767年六月初四,一颗妖星坠落在了汾州。同年十二月二十日,从晚上一直到天亮,天上星雨一样,流星不断坠落。

公元777年九月初二,白天竟然出现一颗像升米斗那么大的星星,黄色的,带着六丈多长的尾巴,从南方飞来,消失在了东北方向。东北方向对应的是中国的幽州地区。公元778年九月初九,出现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星星,从北边飞过,光芒照亮了大地,占卜的人说这是贵人将要出使的征兆。公元780年九月初一,一颗像升米斗那么大的星星从西边飞过,光芒照亮了大地,带着尾巴,迸射出像珍珠一样的碎光,长五丈,从婺女星宿飞过,最后消失在天市南垣。公元782年六月初五,一颗像升米斗那么大的星星,带着尾巴,长三丈多,飞进了太微垣。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一颗像升米斗那么大的星星,带着两丈多长的尾巴,从紫微垣飞进了浊星区。公元784年三月初五,一颗像两个升米斗那么大的星星,带着尾巴,长两丈,从西方飞进浊星区。公元786年二月初八,一颗像桃子一样的流星,尾巴长达十丈,从匏瓜星宿飞进了太微垣。

公元784年八月初七,一颗星星坠落在了京城。

公元785年六月初五,星星成群结队地坠落,每次都是十颗或五颗一起坠落。

公元788年闰五月初五,‘枉矢’星坠落在了虚宿和危宿。公元799年闰五月初八,一颗星星坠落在了东北方向,光芒像白天一样明亮,声音像雷声一样响亮。

公元807年12月某一天,西北方向出现一颗流星,划破长空,尾巴散开像一串珍珠似的。占卜的人说:“会有贵人出使。”

公元809年8月某一天,西北方向出现一颗很大的星星,向东南方向飞去,声音如同雷鼓一般震耳欲聋。

公元811年3月某天下午,天气阴冷,天上出现一颗像大水桶那么大的星星,落在了兖州和郓州之间,声音震动了数百里,野鸡都吓得叫了起来。坠落的地方,出现红色的气体,像竖立着的蛇,长一丈多,到晚上才消失。当时占卜的人认为,这颗星落在戌位,是鲁国的分野,十年之内,鲁国的国君会被杀,土地也会被分割。

公元813年1月,出现一颗像半张席子那么大的星星,从地平线升起,光芒照亮了大地,许多小星星跟随着它一起出现。同年4月某一天,出现一颗很大的流星,尾巴的痕迹长五丈多,光芒照亮了大地,最后在右摄提星的西边消失了。

公元816年9月某天夜里,一颗流星从天空中出现,头部像水缸那么大,尾巴像两百斛的船那么长,长十多丈,声音像一群鸭子飞过一样,明亮得像火炬一样,从月亮下面向西边飞去。一会儿,就听到“唰唰”的声音,然后坠落到地上,发出像房子倒塌一样巨大的声音三次,坠落地点在陈州和蔡州之间。

公元818年5月某一天,一颗很大的流星从北斗七星的北边出现,长二丈多,向南飞到轩辕星附近才消失。占卜的人说:“会有大赦,赦免的范围取决于星星的大小。”公元820年7月某一天,一颗很大的星星从钩陈星附近出现,向南飞到娄宿星附近才消失。

话说长庆元年正月丙辰这天,天上出现一颗大星星,在狼星北边,红彤彤的,拖着长长的尾巴,足有三丈多长,光芒直射地面,然后从东北方向划过,最后在七星的南边消失了。四月的时候,又有一颗大星星掉到吴地,声音像飞羽一样嗖嗖的。十月乙巳,又见一颗流星从参宿的西北方向出现,黄色的,也拖着长长的尾巴,有六七丈长,光芒直射地面,最后在羽林的位置消失了。八月辛巳,东北方向,云层里突然出现一颗大星星,白色的,光芒直射地面,前面尖尖的,后面宽宽的,大概有两丈多长,从西北方向飞入云层消失了。

到了长庆二年四月辛亥,天市方向出现一颗流星,光芒直射地面,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声音,最后在郎位消失了。这天市啊,是些小人物聚集的地方;郎位呢,是在天庭里,负责宿卫的。六月丁酉,一颗小星星坠落在房宿和心宿之间,戊戌那天也有一颗,己亥那天也有一颗。闰十月丙申,又出现一颗流星,跟斗一样大,直冲中台上星而去。三年八月丁酉的晚上,出现一颗巨大的流星,像好几个斗那样大,从西北方向出现,经过奎宿、娄宿,向东南方向飞去,离月亮非常近,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然后散落,坠地时还有声音。长庆四年四月,紫微垣里,好多星星都陨落了。七月乙卯,一颗巨大的流星从天船星出现,撞上斗魁枢星后消失了。占卜的人说:“会有跟船只有关的事情发生。”丙子这天,一颗巨大的流星从天将军星的东北方向出现,然后就消失了。

宝历元年正月乙卯,一颗流星从北斗枢星出现,光芒直射地面,然后消失了。占卜的人说:“会有大赦令。”宝历二年五月癸巳,西北方向出现一颗流星,三丈多长,光芒直射地面,最后在天市中消失了。占卜的人说,会有处罚。七月丙戌,太阳刚下山,东南方向出现一颗流星,向南飞去,然后消失了。根据日晷推算,它是在箕宿和斗宿之间。八月丙申,一颗巨大的流星从王良星出现,四丈多长,最后在北斗杓星消失了。这王良啊,是负责驾车的官员。

公元828年6月某天晚上,从傍晚到深夜,好多流星划过天空,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根本数不清。有人占卜说:“老百姓失去了安居乐业的地方,统治者失去了正确的道路,社会秩序混乱才会这样。”也有人说:“流星在野外出现象征着百姓,在朝中出现象征着官员。”

公元830年6月某天晚上,从傍晚到天亮,四面八方都有流星,大小不一,横七竖八的,足足有一百多颗。公元831年6月某天晚上,一颗流星从河鼓星附近飞出来,是红色的,拖着长长的尾巴,光芒照亮了大地,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向北飞,快到天棓星附近就消失了,声音像雷一样响。河鼓星代表将军,天棓星是皇帝的武器库。公元832年6月某天晚上,从傍晚到深夜,出现了二十多颗流星,在天上乱窜,很多都靠近银河。

公元840年9月某天晚上,出现了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星星,长五丈,从室宿、壁宿西北方向飞来,落入大角星下方消失,运行轨迹像一支弯曲的箭,在空中发出声音,还有几百颗小星星跟着它一起飞。同年11月某天晚上,一颗大星星掉落在兴元府衙门寝室的上方,光芒照亮了整个院子。公元841年5月某天晚上,一颗大星星从柳宿、张宿附近飞出来,尾巴长五丈多,出现又消失了好几次。公元842年2月某天晚上,从深夜到次日凌晨,四面八方天空中出现了大约二百多颗流星,大小不一,都向西飞去,都拖着长长的尾巴,长两丈到五丈。同年8月某天晚上,一颗流星从羽林星附近飞出,拖着八丈多长的尾巴,声音像雷一样响。羽林星代表天上的军队。同年12月某天晚上,蚩尤旗出现了。(蚩尤旗此处不作翻译)

公元841年6月某天晚上,从傍晚到深夜,出现了数十颗小流星,在天上乱飞。有人占卜说:“小流星象征着百姓。”同年7月某天晚上,北方出现一颗星星,光芒照亮了大地,向东北方向飞过王良星,声音像雷一样响。同年11月某天晚上,一颗大星星从东北方向飞来,光芒照亮了大地,声音像雷一样响。公元844年8月某天晚上,出现了一颗像火把一样的大星星,光芒照亮了天地,从奎宿、娄宿扫过西方七宿后坠落。公元846年2月某天晚上,一颗红色的流星像桃子一样,光芒照亮了大地,拖着长长的尾巴,穿过紫微垣落入浊星。

咸通六年七月某天晚上,突然出现一颗好大的流星,足有几丈长,光芒像闪电一样耀眼,还有好多小星星跟着它一起,从南边飞到北边去了。有人说,这预示着南方有人要叛乱,跑到北方去了。九年十一月某天晚上,又出现了一颗像匹练一样的星,横贯天空,最后变成云彩消失了,出现在楚地。这叫长庚星,出现就意味着要打仗。十三年春天,有两颗星从天边升起,一起飞到天上正中间,形状像军队的旌旗,然后就掉下来了。九月,又出现了蚩尤旗的景象。

乾符二年冬天,出现了两颗星,一颗红色一颗白色,都像斗那样大,一起向东南方向飞去,照亮大地就像月亮一样,而且越来越大,光芒也越来越盛。三年,白天出现了一颗像火把一样的星,有五升米那么大,从东北方向出现,慢慢地移动,最后掉落在西北方向。四年七月,出现了一颗像盆子一样大的流星,从虚宿、危宿的位置,穿过天市垣,最后落入羽林的位置消失了。占卜的人说,这是外敌入侵的预兆。

中和元年,有一颗奇怪的星星出现在舆鬼星座,占卜的人认为这是凶星。八月某天晚上,星星像下雨一样往下掉,有的像杯子,有的像碗,密密麻麻的,像织布一样,第二天晚上也是这样,一直到某天晚上才停止。三年十一月晚上,西北方向星星像下雨一样往下掉。

光启二年九月,一颗大星星掉在了扬州府署延和阁前面,声音像雷一样响,光芒照亮了大地。十月某天,西方出现一颗白色的星星,长一丈五尺,弯弯曲曲地掉了下来。占卜的人说:“这是长庚星,落下就意味着流血。”三年五月,秦宗权在汴州北郊带兵,白天一颗大星星掉在了他的营地里,声音像雷一样响,这叫“营头”。之后他的军队就溃败了,很多将领都被杀了。

乾宁元年夏天,一颗星星掉在了越州,后来出现一道光,长一丈多,形状像蛇。有人说这是枉矢星。三年六月,天下暴雨,打雷闪电,出现一颗像碗一样大的星星,从西南方向升起,落在了东北方向,颜色像鹤的羽毛一样洁白,声音像一群鸭子在飞。占卜的人说,这是奸臣谋反的预兆。

光化元年九月某天,一颗大星星掉在了北方。三年三月某天,出现一颗星星,像二十斛的船一样大,颜色是黄色的,前面尖后面大,向西南方向移动。十一月,天上正中间出现一颗大星星,从东方慢慢地移动,像带子一样弯弯曲曲的,光芒凝固在天空中,一会儿就消失了。这是枉矢星。

天复三年二月,皇帝从凤翔回来,第二天,出现一颗像月亮一样大的星星,从东方地平线飞向西方,声音像雷一样响,尾巴的痕迹横贯天空,三天后才消失。

天祐元年五月戊寅夜,天阴沉沉地下着雨,黑得跟啥似的。突然,东方出现一颗巨星,足足有二十丈长!这星啊,尾巴是红的,中间是白的,脑袋是黑的,笔直地指向西南方向,就像一支长长的箭一样,也有人管它叫“长星”。

两年后,也就是天祐二年三月乙丑夜,天上又出现了一颗大星!这颗星啊,从天中央冒出来,形状像古代盛酒的五斗器,然后一路向西北方向飞去,离地大概十丈左右才停下来。这星啊,光芒四射,像火一样又红又黄,长度大约有丈五,还像蛇一样扭动着身子。与此同时,周围的小星星也跟着动了起来,都往东南方向跑。然后,这颗大星就像下雨一样,哗啦啦地碎成无数小块,一会儿就消失了。之后,天上出现了一股苍白色的气体,像竹子一样笔直地冲向天空,颜色朦胧不清。占卜的人说:“这也是一支‘枉矢’啊!”

到了天祐三年十二月傍晚,东方出现了一颗像太白金星一样的星星,它慢慢地从地面升起,速度非常慢,一直升到天中央,形状像上弦月,弯弯的。过了一会儿,这颗星竟然一分为二了!占卜的人说:“有大灾难要发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