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这尚书大人,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底下还有两位侍郎,正四品上;再下面是两位郎中,正五品上;还有两位员外郎,从六品上。他们主要管着选拔官员、授予爵位和考核官员这些事儿。
这部门就像全国人才的筛选机构,得根据官员的品行、言行、文书写作能力、判案能力、道德操守、才能和工作业绩来评判优劣,然后决定他们的升迁或贬谪,并且负责起草相关的任免文书。五品以上的官员,那都是直接上报皇帝陛下,由皇帝亲自任命;六品以下的,就根据他们的资历来安排职位了。
他们部门下面还有四个机构:一个是吏部,一个是司封,一个是司勋,还有一个是考功。
话说古代的吏部郎中,那可是个肥差,管着文官的官阶、朝会和俸禄,发放官职任命书和各种假期批文,一个人就负责所有外派官员的选拔任命。 还有两个员外郎,都是从六品上,其中一个负责南曹的业务。 这些郎中啊,都是尚书和侍郎的副手。 文官一共九个品级,每个品级又分正从,从正四品以下,还分上下,加起来一共三十个等级。
文官的散阶呢,一共二十九个:从一品是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是特进,从二品是光禄大夫,正三品是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是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是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是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是太中大夫,从四品下是中大夫,正五品上是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是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是朝请大夫,从五品下是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是朝议郎,正六品下是承议郎,从六品上是奉议郎,从六品下是通直郎,正七品上是朝请郎,正七品下是宣德郎,从七品上是朝散郎,从七品下是宣义郎,正八品上是给事郎,正八品下是徵事郎,从八品上是承奉郎,从八品下是承务郎,正九品上是儒林郎,正九品下是登仕郎,从九品上是文林郎,从九品下是将仕郎。 从四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定期向吏部报到;那些不报到的,每年都要交纳一定的钱财,三品以上的交六百,六品以下的交一千,遇到水灾、旱灾、虫灾、霜灾,可以减半。 那些有文艺才能,能被朝廷看中的人,每个州可以推荐七个;六十岁还没被选上的,就可以免交钱了。 军功爵位也是一样的规定。 那些因为征战有功,获得护军以上军衔的,可以减免三分之一的钱财。
外派官员的九个品级,选拔的标准是看他们的文书写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处理政务的能力,考试和选拔流程跟在京官员差不多,就叫“小选”。
好家伙,当时呢,吏部(人事部门)的主管官员有四个,司封(管印章的部门)有两个,司勋(管官员功绩的部门)有四个,考功(考评官员的部门)有三个。 这部门名称啊,还改来改去的呢!武德五年改选部叫吏部,七年又撤了侍郎(副部长),贞观二年又给恢复了。龙朔元年,吏部又改名叫司列,主爵改叫司封,考功改叫司绩。武则天当政的光宅元年,吏部又改名叫天官。垂拱元年,主爵又改回司封。到了天宝十一载,吏部又改名叫文部,然后到至德二年才又改回吏部。
再说说这些部门的办事人员吧,吏部有三十个令史(文书人员),六十个书令史(负责抄写文书的),十四个制书令史(负责起草文书的),十二个甲库令史(管档案的),八个亭长(相当于办事员),十二个掌固(相当于保安)。司封呢,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掌固。司勋那边,三十三个令史,六十七个书令史,四个掌固。考功呢,十五个令史,三十个书令史,四个掌固。 总之,人员配置相当复杂,部门名称也变来变去,让人眼花缭乱。
司封郎中,那是从五品上的官儿;员外郎,从六品上;其他的郎中、员外郎,品级都一样。他们主要负责封赏、朝会和赏赐这些事。爵位一共九等:第一等是王,食邑一万户,正一品;第二等是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第三等是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第四等是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第五等是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第六等是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三品;第七等是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第八等是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第九等是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皇上的兄弟、儿子,都封为亲王;皇太子的儿子,封为郡王;亲王的儿子,嫡长子是嗣王,其他的儿子是郡公,如果特别受宠,也能封为郡王;继承郡王、嗣王爵位的,就封为国公。皇上的姑姑是“大长公主”,正一品;姐妹是“长公主”,女儿是“公主”,都相当于一品;皇太子的女儿是“郡主”,从一品;亲王的女儿是“县主”,从二品。凡是王、公以上十五级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朝会,宗室女眷、诸王的长女每月参加朝会两次。内命妇的品级,一品官员的母亲是正四品郡君,二品官员的母亲是从四品郡君,三品、四品官员的母亲是正五品县君。
诸王、公主、外戚家里,是不允许算命、占卜、看相的。王妃、公主、郡县主,如果守寡有儿子,就不能再嫁。外命妇一共六级:王、嗣王、郡王的母亲、妻子是妃;文武官员一品、国公的母亲、妻子是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是郡夫人;四品官员的母亲、妻子是郡君;五品官员的母亲、妻子是县君;勋官四品以上有封号的母亲、妻子是乡君。外命妇参加朝会,品级要看她们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诸蕃(少数民族)三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也按照制度授予封号。流外技术官,他们的母亲、妻子是不授予封号的。亲王,有两位孺人,相当于正五品,还有十个媵妾,相当于从六品;二品官员,有八个媵妾,相当于正七品;国公和三品官员,有六个媵妾,相当于从七品;四品官员,有四个媵妾,相当于正八品;五品官员,有三个媵妾,相当于从八品。凡是设置媵妾,都要上报人数,然后补发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的,都可以设置媵妾。
凡是封赏的户口,每三个丁口以上算一户,每年租税的三分之一要上交朝廷。享受实封的人,可以得到真正的户口,分到各个州县。皇后、诸王、公主的食邑,都有课税的户口。名山大川、京畿地区,都不能用来封赏。
话说朝廷里有个司勋郎中,还有两个员外郎,他们负责管理官员的功勋等级。 具体来说,升迁到最高等级“上柱国”需要十二次升迁,相当于正二品;十一次升迁是“柱国”,相当于从二品;十次升迁是“上护军”,相当于正三品,以此类推,一直到只有一次升迁的“武骑尉”,相当于从七品。
想要获得功勋,得先把战功实实在在地报上去,打仗的功劳要根据杀敌俘获的数量来计算。要是攻打坚固的城池,经过艰苦战斗,立下头功的,直接升三级。 作战的时候,敌我兵力对比不同,战况也有讲究:敌少我多叫“上阵”;兵力相当叫“中阵”;敌多我少叫“下阵”。 还没交战,就冲破敌阵,打得敌人溃不成军,这叫“跳荡”。 杀敌俘获的数量也分等级:杀敌俘获数量占总数四成叫“上获”;占两成叫“中获”;占一成叫“下获”。
论功行赏的时候,也要看你的背景:现任官职、之前的官职、平时选拔的等级,这都算“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的,算“次资”;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上柱国和柱国的儿子、六品以下勋官的子孙,算“下资”;要是平民百姓或卫士,那就“无资”了。 要是立了“跳荡”的战功,“上资”的人可以再升两级,其他等级的人就依次递降。 至于“上阵”的功劳,上获升五级,中获升四级,下获升三级,其他等级依次递减。 “中阵”和“下阵”的升迁等级也都有相应的规定。 攻打蛮族和獠族,如果是在“上阵”并取得“上获”的战功,还要再降两级。
朝廷里大概有九百个勋官没具体职务,他们要轮流到兵部值班,根据远近分成十二个班次,能力强的当班长,留宿值守的算一个班,每月轮换。 外州也分五个班次,主要负责看守城门、仓库,还要执刀站岗。 上柱国以下的勋官要值班四年,骁骑尉以下的要值班五年。 值班结束后,兵部会给他们授予散官;要是没被选上,五品以上的官员再值班四年,六品以下的再值班五年,流程跟第一次一样;要是第二次还是没被选上,十二年后要值班六年,八年后要值班四年。
功勋达到上柱国以上,朝廷会授予周朝以上级别的亲王爵位,如果没有合适的爵位,就赏赐财物。 太常寺的乐师,如果获得五品以上的勋位,除非是征讨的战功,否则不能从名册上除名。 各州每年都要上报勋官的功勋等级,三月一次报给户部,如有减免,必须经过验证。
话说,朝廷里设了考功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专门负责考核文武百官的功过好坏,记录他们的表现。要是官员死了,他们的生平事迹会交给史官,太常寺会给他们上谥号,这时候就会拿他们的生平事迹来验证谥号是否合适。如果官员想在碑上刻字,就要先让百官讨论应该写些什么,然后呈报给他的家人。
考核的方法是,各部门的头头每年都要对下属的功过进行评比,分成九个等级,然后把结果大声念出来,让大家伙儿都听听。对那些在京城做官的,主要看这四点:一是品德义行有突出表现;二是为人清廉谨慎,这方面很有名声;三是办事公平公正,值得称赞;四是认真负责,从不懈怠。除了这四点,还有二十七种更优秀的表现,比如:第一,能提出改进意见,发现并弥补不足,这是近侍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能选拔人才,提拔有才能的人,这是选官部门的最高标准;第三,能扬善抑恶,奖惩分明,这是考核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四,能熟练掌握礼仪制度,符合经典规范,这是礼官的最高标准;第五,能使音乐和谐悦耳,不失节奏,这是乐官的最高标准;第六,能果断决断,赏罚合理,这是审判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七,能统领部属,警卫工作不出差错,这是宿卫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八,能训练士兵,装备齐全,这是督领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九,能审理案件,查明真相,判决公平公正,这是法官的最高标准;第十,能仔细校对,精通书籍的编排,这是校正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一,能准确地传达旨意,反应敏捷,这是传达旨意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二,能有效地进行教育,学生都能学有所成,这是学校老师的最高标准。
第十三,能赏罚分明,打仗一定能赢,这是军队的最高标准;第十四,能推行礼义,使管辖区域风气纯正,这是行政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五,能详细记录典章制度,并能运用条理清晰的文字表达,这是文史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六,能认真调查,弹劾一定准确,这是纠察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七,能认真审查,没有遗漏,这是审查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八,能认真处理职务,尽力完成工作,这是主管官员的最高标准;第十九,能完成所有工作任务,没有工人抱怨,这是负责劳务的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能按时耕种,收获丰收,这是屯田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一,能谨慎保管,清楚出入账目,这是仓库管理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二,能推算天象,研究精密,这是天文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三,能预测和医治疾病,疗效显著,这是医生和算命先生的最高标准;第二十四,能有效地管理关卡,使道路畅通无阻,这是关卡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五,能管理市场,防止欺诈,这是市场管理官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六,能管理牲畜,使之肥壮繁殖,这是牧官的最高标准;第二十七,能使边境安定,城防坚固,这是边防官员的最高标准。
一个“最”和四个“善”算作上上等,一个“最”和三个“善”算作上中等,一个“最”和两个“善”算作下上等;没有“最”但有两个“善”算作中上等,没有“最”但有一个“善”算作中中等,工作马虎,没有“善”和“最”算作中下等;偏袒亲疏,判决不公算作下上等;徇私枉法,玩忽职守算作下中等;当官奸诈,贪污受贿算作下下等。所有考核结果都要送到尚书省,唱名公布后才能奏报皇帝。亲王以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三品以上京官、都督、刺史、都护、节度使、观察使,则直接奏报他们的功过,以核实考核结果的等级。每年,尚书省的各部门都要把州牧、刺史、县令的特殊功绩和行为、灾害、蝗灾、祥瑞、户口、赋税增减、盗贼多少等情况,都报给考核部门。监领官员,以善于管理和使用人员为功;如有损失,按十分之一的比例扣除俸禄。博士和助教,则根据讲课次数来评定等级。亲王、勋戚、卫士,则根据他们的行为能力和功过分为三等;亲王、勋戚、卫士的侍卫人员,东宫的亲王、勋戚、卫士的侍卫人员,王府的执仗人员、车驾人员以及亲王、勋戚、卫士的主帅、校尉、直长、品子、杂任官员、飞骑,都进行上、中、下三等考核,有两次评为上等者,可以升官。番考另立簿册,由侍郎专管。在外做官的,则根据他们的行为能力和功过分为四等:清廉谨慎,勤于公务为上等;办事公正为中等;不勤于职守为下等;贪污受贿为下下等。考核结果,中上等以上,每升一级,加发一个季度的俸禄;中中等,保持原有俸禄;中下等以下,每降一级,扣除一个季度的俸禄。中品以下官员,如果四次考核都是中中等,可以升一级;如果有一次考核是中上等,再升一级;如果有一次考核是上下等,升两级;如果应该升官但有下等考核,则以一次中上等抵消一次中下等,以一次上下等抵消两次中下等。上中等以上,即使有下等考核,也按上等计算。如有下下等考核,则免职。凡是觉得法令制度不合适的,有敢于上奏的,考核时可以优先考虑。贞观初年,每年都选拔两位京官,让他们分别负责京官和外官的考核,给事中和中书舍人各一人负责监督,称为监中外官考使。考功郎中负责京官考核,员外郎负责外官考核。后来多次设置监考、校考、知考使。以前,考簿是用朱砂写的,吏员常从中作弊;直到咸通十四年,才改用墨水。
说白了,户部尚书是正三品的大官,底下还有两个正四品下的侍郎。他们管着全国的土地、人口、钱粮和赋税这些事儿。户部下面还有四个部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
户部郎中和员外郎,主要负责人口、土地、赋税、贡品、减免税赋、恢复税赋、婚姻、继承这些事。他们会把人口按年龄分成黄、小、中、丁、老几类,登记造册;还会根据永业田、口分田、宅基地来分配土地;收取租、庸、调等各种税赋;最后把全国的户口分成九等,给尚书和侍郎当参考。后来,这些郎官们都开始管钱粮了,户部和度支的郎官反而不怎么管这些事了。直到会昌二年,才规定让本部门的郎官负责钱粮的事务。 户部还有两个巡官、四个主事;度支有两个主事;金部三个主事;仓部三个主事。(高宗当皇帝后,把民部改成了户部。龙朔三年,又把户部改成司元,度支改成司度,金部改成司珍,仓部改成司庾。光宅元年,户部又改名叫地官。天宝十一载,金部改成司金,仓部改成司储。)户部还有十七个令史,三十四个书令史,一个计史,六个亭长,十个掌固;度支有十六个令史,三十三个书令史,一个计史,四个掌固;仓部有十二个令史,二十三个书令史,一个计史,四个掌固。
度支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全国的租赋、物产的多少、水陆交通的便利程度,每年计算收入支出,从近到远,跟中书省商量好了再上报。
金部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全国的仓库收支、度量衡的标准,两京的市场、互市、和市、宫市的交易,百官、军队、蕃客的赏赐,以及宫女、王妃、官奴婢的衣服。
仓部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全国的仓库储备,收支租税、俸禄、粮食等,用木契记录,汇总各部门的收支,用义仓、常平仓来应对灾荒,平抑物价。
古代有个礼部,老大是尚书,正三品;老二是侍郎,正四品下。他们管着国家礼仪、祭祀、贡举这些事儿。礼部下面还有四个部门: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司。
礼部郎中和员外郎是尚书、侍郎的助手,负责礼乐、学校、官员服饰、符印、奏章、书籍、册封、祥瑞、仪仗布置等等,还有百官和宫人去世后的丧葬抚恤。他们得管着五礼的仪式: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 要是官员家中有丧事,从齐衰以下的丧服,都可以照常上班;但要是戴着齐衰以上的丧服,或者正在守孝,或者大功未满,都不能参加宴会;大功以上的丧事,即使被皇帝册封授官,也不能奏乐,只有打仗的时候例外。官员上朝迟到或者仪容不整,御史会记录在案,扣他的俸禄,三次被扣俸禄就要被弹劾。皇帝要册封外邦使臣或慰问吊唁,礼部要准备相应的衣冠。皇帝巡幸时,两京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每月初一都要上表汇报皇帝的起居;附近的州刺史要派人去汇报;留守的地方,每月派人汇报;北都,则要四季都派人汇报。各部门要上报重要的事情,得提前三天写好奏章,长官亲自签字,然后排队跪着奏报,奏报完后,中书门下会宣读。河南和太原的父老乡亲每年都会上表请求皇帝驾临,然后派使者来报告。如果皇帝在京城,京兆府也要这样做。
景云、庆云是最大的祥瑞,有64种象征;白狼、赤兔是上等的祥瑞,有30多种象征;苍乌、朱雁是中等祥瑞,有32种象征;嘉禾、芝草、木连理是比较小的祥瑞,有14种象征。出现最大的祥瑞,百官都要到宫门口祝贺;其他的祥瑞,年底由员外郎上报,有关部门要向宗庙报告。官员去世,三品以上叫“薨”,五品以上叫“卒”,六品以下的官员和百姓都叫“死”。皇亲国戚三等以上去世,要举哀,有关部门要安排伙食;外邦首领去世,主客司和鸿胪寺每月要汇报。
礼部、祠部、膳部、主客部,每个部门都有两位主事。 (话说这官名啊,武德三年改过一次,龙朔二年又改,光宅元年还改,改来改去,真是让人头晕!) 礼部原来叫仪曹,主客部原来叫司藩。 除了主事,还有不少下属人员呢,比如礼部有五个令史,十一个书令史,六个亭长,八个掌固;祠部也有好些人;主客部的人员配置也差不多。
祠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祭祀、祭品、天文、计时、国丧、庙讳、占卜、医药以及僧尼相关的事务。 祭祀用的珠玉珍宝,不能去市场上买。 驾部和比部每年牲畜死了,皮要交给太府。 郊祭用的酒、肉、米、果子,相关部门长官要亲自检查封存,然后才能用。 长安洛阳和西域的火祆教,每年要祭祀两次,但老百姓不能私自祭祀。 皇帝出巡,路过名山大川或者圣帝明王名臣的墓地,地方官都要举行祭祀。 祭祀二王(皇室宗亲)的庙宇,要提供祭祀用的牲畜、祭器,还要负责帐篷、桌椅的准备工作。主客部要按时节去探望慰问。 国丧期间的休假日,内教和太常寺要停止练习音乐,长安洛阳的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和清官七品以上,都要去寺庙烧香。 那些名医的后代,如果想参加医疗考试,长官要亲自审核,三年内有显著疗效的,就会名扬天下。
膳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陵庙的祭品和饮食。 各部门提供的祭品,都要亲自检查装车,送去祭品也一样。 如果不是重大节日或庆典,就不能献祭食物,也不能送去祭品。 如果送来的羊还在哺乳,就要放生,让它活下去。 大斋日,尚食局要提供素食,把原本要杀的羊放生,作为长生的供奉。 献祭和送祭品,不能杀小牛犊。 尚食局如果临时需要什么东西,必须上报,月底要进行总结。 尚食局送去的食物,都要先按种类分别尝过。 殿中省负责给诸陵送去膳食,轮流值班,四季都派人去监督。
首先,朝廷里设有两个官职,一个主客郎中,一个员外郎,他们主要负责接待两位王后和外国使臣的事务。两位王后以及她们的后代,官职等级相当于正三品。酅公每年都能得到朝廷赏赐的三百匹绢和等量的米粮,介公的赏赐比酅公少三分之一。
那些从边远地区来朝拜的外国人,到达某个州府后,当地官员会给他们发放文牒,上面登记着他们的姓名和人数,这种文牒叫做“边牒”。蕃州的都督和刺史,在朝会的时候,根据他们的官职等级,朝廷会发放相应的衣帽、裤子和鞋子。乘坐官车的,每天可以走四站驿路;乘坐驿马的,每天可以走六站驿路。朝廷会根据四季的变化,定期向鸿胪寺供应接待外国使臣的饮食,年底还要进行一次总结。外国使臣刚到或者告辞的时候,朝廷会设宴款待,一等使臣的规格相当于正三品官员,二等使臣相当于正四品,三等使臣相当于正五品。那些地位不高的外国使臣,就按照散官的规格接待,而且还要减半,每三天设一次宴席。如果外国使臣是走海路来的,朝廷还会额外赠送他们一头羊和一头猪。西南地区的使臣回国时,朝廷会提供他们出海所需的粮草;西北地区的使臣,则会提供他们穿越沙漠所需的粮草。
如果外国使臣请求住在宫中侍卫,就要先上报他们的相貌、年龄和身份。突厥使臣在京城设有市场,可以进行贸易,朝廷会记录并上报他们的交易情况,以评估交易的轻重,并由一位太府丞负责管理。如果蕃王的首领去世了,他的儿子可以继承他原来的官职;他的兄弟的儿子,官职则要降一级;如果兄弟的儿子代理他的职务,等到他的嫡子年满十五岁,就要把权力交还给他。那些出使边远地区的人回来后,都要向皇帝汇报他们所见所闻,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还有朝廷所赠送的物品的数量。
接下来,说说尚书省的设置。尚书一人,官职是正三品;侍郎二人,官职是正四品下。他们主要负责军队选拔、地图绘制、车辆马匹和武器装备等事务。尚书省下辖四个部门:兵部、职方、驾部和库部。每当军队要出征的时候,要先祭告天地,然后授予将领斧钺。如果军队不服从命令,大将有权自行处置,等回来后,再详细向朝廷汇报违反军令的情况。朝廷要发兵的时候,会向尚书省下达命令,尚书省再将命令传达下去。如果要调动十个士兵、十匹马或者十件军械,都不需要皇帝的额外命令。卫士轮流值班,如果要调动一个人以上,都必须向朝廷上报。如果外国首领来访,朝廷会准备好相应的仪仗和迎接仪式。所有俘虏和战利品,都会用绢帛进行估价,缴获的钱财,则上交司农寺。
郎中一个人负责处理账目,以及武官的官阶品级、卫府人员的多少、考核和发放官职凭证这些事情;另一个人负责处理簿册以及军队调遣的数量、朝会、俸禄赏赐、请假这些日常事务。员外郎一个人负责掌管贡举和各种请求;另一个人负责南曹,每年选拔人才,就要核对簿册、资历、考课。这些人都是尚书、侍郎的副手。
武散官共有四十五个等级;从一品是骠骑大将军;正二品是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是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是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下是怀化将军;从三品上是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是归德将军;正四品上是忠武将军;正四品下是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从四品上是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是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正五品上是定远将军;正五品下是宁远将军、怀化郎将;从五品上是游骑将军;从五品下是游击将军、归德郎将;正六品上是昭武校尉;正六品下是昭武副尉、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是振威校尉;从六品下是振威副尉、归德司阶;正七品上是致果校尉;正七品下是致果副尉、怀化中候;从七品上是翊麾校尉;从七品下是翊麾副尉、归德中候;正八品上是宣节校尉;正八品下是宣节副尉、怀化司戈;从八品上是御侮校尉;从八品下是御侮副尉、归德司戈;正九品上是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是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是陪戎校尉;从九品下是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从四品以上的武官,都要轮流向兵部汇报工作,根据远近分成八个轮次,每三个月汇报一次;距离超过三千里的可以免除轮流汇报,缴纳费用如同文散官一样,只有被召集的时候才需要汇报。六品以下的武官,由尚书省送达文书。怀化大将军、归德大将军,分别在各卫队中轮流值守;其余的武官在各卫队中轮流值守,共分为十二个轮次,每个月汇报一次。从忠武将军到游击将军之间的武官,每个轮次中,挑选强壮勇敢的人到各卫队值守;轮次结束后,有才能有谋略的人会被上报。
兵部、职方、驾部、库部这些部门啊,当时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兵部主事有四个人,职方主事两个人,驾部主事两个人,库部主事两个人。(龙朔二年,改兵部曰司戎,职方曰司城,驾部曰司舆,库部曰司库。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天宝十一载曰武部,驾部曰司驾。) 还有呢,兵部下面还有三十个令史,六十个书令史,十三个人负责起草文书,十二个看守军械库的令史,八个亭长,十二个掌固。职方、驾部、库部也都有各自的令史和掌固,人数各有不同。
职方寺呢,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主要负责地图、城池、边防、烽火台、道路等等,还有少数民族的归化情况。地图方面,除非州县有增减,五年才修订一次,每年和户籍一起上报。如果有外国使臣来访,鸿胪寺会调查他们的国家山川、风土人情,然后画成图,呈报给职方寺;如果有什么奇特的少数民族来朝见,也要画下他们的样子和衣服,然后上报朝廷。
驾部寺,郎中和员外郎也各一人,负责皇家的车马、驿站、马匹牛羊等牲畜的管理和登记。给官员配马匹,一品官员八匹,二品六匹,以此类推,七品以下官员两匹;配驿车,一品官员十匹马,二品九匹,以此类推,八品九品官员一匹马;三品以上官员有紧急诏令时,配四匹马,五品三匹,六品以上官员根据情况而定。驿站的马匹,每站有四顷地种植苜蓿喂养。大概每三十里就有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有站长,全国一共有1639个驿站;如果一些地势险峻、缺水草的地方,或者重要的军事要塞,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官马。水路驿站有船只。每年都要上报驿站马匹驴子的损耗、肥瘦情况。
好家伙,这官制还挺复杂!简单来说,财政部吧,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官员,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主要负责管理武器装备和各种仪仗队的东西。像元旦、冬至这些日子祭祀,还有丧葬之类的场合,他们得负责清点物品,然后提供相应的装备。武器装备啊,颜色不一样,放的地方也不一样,都得由卫尉的士兵保管好。那些京城的仪仗队,旗帜、画着动物的旗帜,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得负责这些旗帜的摆放。其他的仪仗队,由御史负责管理;武库里的武器装备,则由兵部的高级官员负责维护保养。京城的五品以上官员出差,可以领到铠甲、大旗、旗帜、幡、长矛;各卫队可以领到弓箭;千牛卫可以领到铠甲。
接下来是刑部,部长一人,正三品;副部长一人,正四品下。他们管着法律法规、刑法、犯人,以及审查案件、执行禁令这些事。刑部下面还有四个部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刑部郎中和员外郎,主要负责法律法规,审查大理寺以及全国上报的案件,算是尚书和侍郎的助手。刑法方面的书,主要有四种:《律》、《令》、《格》、《式》。处理重大案件时,尚书、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卿四人组成“三司使”来审理。如果国家大赦,就要把犯人都集中到宫殿前听旨。
刑部下面还有很多小官吏:刑部主事四人,都官主事二人,比部主事四人,司门主事二人。哎,这部门名称还经常改,龙朔二年的时候,刑部改名叫司刑,都官改司仆,比部改司计,司门改司关。光宅元年,刑部又改名叫秋官。到了天宝十一载,刑部又改名叫司宪,比部又改名叫司计。除了这些主事,还有好多令史:刑部令史十九人,书令史三十八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都官令史九人,书令史十二人,掌固四人;比部令史十四人,书令史二十七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司门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三人,掌固四人。 这人数,啧啧,不少啊!
首先,有两个官职是都官郎中和员外郎,他们主要负责管理那些被抓来服役的人。他们要登记这些人的信息,发放衣服、粮食和医药,还要处理他们的诉求和申诉。要是有人犯了谋反之类的罪行,家产会被没收,家人会被分配到官府当奴婢。那些被赦免的人,第一年要服役三个月,每次一个月;第二次赦免后,就变成杂户,也叫官户,要服役两年,一共五个来月,每次一个月;三次赦免后,才能恢复自由民的身份。六十岁以上或有残疾的人,会被编入官户;七十岁以上才能恢复自由民的身份。每年春天要登记造册,从黄口(婴儿)以上都要在胳膊上盖印,冬天再送到都官那里,统计人口数量和比例。乐工、兽医、驯马师、马贩子、包工头、园艺工人都得登记在册。那些住在州县的,按照平民的比例服役,不用按月服役,每年要交纳丁税,一千五百文钱;丁婢(成年女奴)和成年男性奴隶,要交纳五分之一;侍丁(侍候人的奴隶)和残疾人,交纳二分之一。至于那些从事劳作的人,按照年龄分成三等:四岁以上为小,十一岁以上为中,二十岁以上为丁。成年男奴要服役三分之二的时间,成年男奴和成年女奴要服役一半的时间,成年女奴要服役三分之一的时间。
接下来,比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管理全国的赋税、经费、俸禄、衙门开支、奖赏、赎罪、劳役任务、欠款等等,还有军需物资、武器装备、粮食收购和储备的收入。京城的仓库,要每三个月盘点一次;各部门、使者和京都,要每季度在尚书省进行账目核对,按照上一季度对照下一季度;各州则在年底进行总核对。
最后,司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管理宫门出入的登记和遗失物品。登记册每月更换一次。宫内人员登记官职和姓名,宫外人员登记年龄、相貌特征,除非调动或辞退,否则记录不会删除。凡是有召见的人,要下达墨敕(皇帝的命令),查验铜鱼或木契(身份凭证)后才能入宫。监门校尉每天巡视,并报告平安。凡是奏事,都要派官员送达,白天记录时间,晚上记录更筹(夜间计时单位)。命妇(有爵位的妇女)和皇亲国戚朝见皇帝,内侍监校尉负责查验。凡是苇席、畚箕、车子,都不能进入宫门。遗失的物品,要贴在宫门外,标明物品的种类,一年后无人认领就归官府所有。全国共有二十六个关卡,等级分为上、中、下三等。需要通行的人,本部门会发给通行证;出塞超过一个月的人,会发给路引;猎手经过,会发给长期通行证,三个月更换一次。蕃客(外国使节)往来,要检查他们的行李,在一个关卡检查过,其他关卡就不再检查了。
咱们先说说这个部门的设置吧,老大是尚书,正三品;老二是侍郎,正四品下。他们管着山林、田地、工程、还有各个部门的文具纸笔墨这些事儿。这个部门下面还有四个部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工部呢,有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管着城池和土木工程的那些事儿,算是尚书和侍郎的助手。要是京都要修建什么东西,他们就和少府、将作监一起干,要是工程需要上千人干活,得先报批。工匠们呢,是按州县分组的,五个人一组叫一“火”,五个“火”设一个组长。四月到七月是工程量最大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次之,十月到正月工程量最小。工匠的工钱,一天给三尺布,手艺好的工匠另算,不按这个标准来。至于桥梁道路的修建,一般都在九月进行。工部还有三个主事,屯田部两个主事,虞部两个主事,水部也两个主事。(顺便说一句,武德三年,起部改名叫工部;龙朔二年,工部又改名叫司平,屯田改名叫司田,虞部改名叫司虞,水部改名叫司川;光宅元年,工部又改名叫冬官;天宝十一载,虞部又改名叫司虞,水部又改名叫司水。)工部还有十二个令史,二十一个书令史,一个计史,六个亭长,八个掌固;屯田部有七个令史,十二个书令史,一个计史,四个掌固;虞部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掌固;水部也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掌固。
屯田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管着全国的屯田,还有京城文武官员的田地,以及各部门的公家田地,这些田地的分配都由他们负责。
虞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管着京都的街道、苑囿、山林草木,还有百官和外国使臣的蔬菜、柴火等日常用品的供应,以及打猎的事儿。每年春天,他们会安排户籍里登记的小孩和婢女在宫里种菜浇水,冬天则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郊外的祭祀神坛、五岳名山等地方,砍柴放牧都有禁令,离围栏三十步以外才能耕种,春夏不能砍树。京兆、河南府三百里以内,正月、五月、九月禁止打猎。山林里要是有什么宝贝能用的,也要向上面汇报。
水利部门有两个官员,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负责管理河道、船只、水渠、堤坝、沟壑、捕鱼、漕运和水磨坊这些事情。所有坑洞、井穴都要有标志。京城附近有专门管理水渠和水闸的官员。各州的堤坝,刺史和县令要定期检查维护,并且负责指挥修建和加固。如果有水坝,就让下属百姓轮流维护,禁止相互争抢利益。
就这样,国家对水利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官员和制度来保障。 你看,连坑井都要做标记,可见细致程度。 京畿地区更是设立了专门的渠长和斗门长,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 地方官员也负有责任,定期检查堤坝,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组织修缮。 为了避免百姓因为水利设施的利益发生冲突,政府还规定了轮流维护的制度,严禁争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