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氏,他们的祖宗是妫姓。陈国厉公的儿子完到了齐国,死后被谥号为葆仲,他的后代就以“葆仲”的“仲”为姓氏,成了敬氏。敬仲的后代,到了秦朝的时候,有个人叫敬丕,敬丕生了个儿子叫敬教,当上了河东太守,他的子孙就一直住在河东那个官家的地方。后来,敬氏家族里有个叫敬韶的人,在汉朝末年做了扬州刺史,他生了个儿子叫敬昌,被封为猗氏侯。敬昌又生了个儿子叫敬归。
敬氏家族里,只出了一个宰相,那就是敬晖。
桓氏的祖先也是姜姓,是齐桓公的后代,他们也是以谥号为姓氏。也有人说,桓氏出自子姓,是宋桓公的后代向魋的后代,也叫桓氏。到了汉朝的时候,有个叫桓荣的人做了太子少傅,世代居住在谯国龙亢。桓荣的第八代孙叫桓彝,在晋朝的时候住在宣城。桓彝有五个儿子:桓云、桓温、桓豁、桓秘、桓冲。
桓冲当过荆州刺史,还被封为丰城公,生了两个儿子:桓嗣谦和桓修。桓修在晋朝做过护军将军,还被封为长社侯,后来渡江到了丹杨居住。桓修生了桓尹,桓尹生了桓崇之,桓崇之的第七代孙是桓法嗣。桓氏家族里,也只出了一个宰相,那就是桓彦范。
祝氏的祖先可是姬姓。周武王打败商朝后,把黄帝的后代封在了祝地,后来被齐国吞并了,祝阿、祝丘这些地方就是他们原来的封地。汉朝的时候,有个叫祝恬的人做了司徒,他的孙子祝羲生了个儿子叫祝广,祝广当上了始平太守,他的子孙就一直住在始平。祝广的儿子叫祝仍,是魏国的太中大夫;祝仍生了祝谌,是晋朝的骠骑府司马;祝谌生了祝偃,是散骑常侍,因为平定了关中地区的叛乱,被封为始平县伯;祝偃生了祝瑜,祝瑜生了祝熙,祝熙生了祝宝,他们祖孙三代都继承了这个爵位。祝宝有两个儿子:祝老和祝归。祝老在北魏的时候做了辅国将军兼中外都督,他有俩儿子:祝猷和祝俟。
纪氏的祖先也是姜姓,是炎帝的后代,被封在纪地,是侯爵,后来被齐国灭掉了,于是就以“纪”为姓氏。隋朝的时候,有个叫纪和整的人做了司农少卿,世代居住在天水の上邽,他生了个儿子叫纪士腾。
纪氏家族里,也只出了一个宰相,那就是纪处讷。
郑家是姬姓后代。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被封在郑地,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华州郑县,他就是郑桓公。他的儿子是郑武公,他和晋文侯一起辅佐周平王,后来东迁到洛阳,又搬到了溱水、洧水之间,叫做新郑,就是现在的河南新郑。 十三代孙郑幽公被韩国灭掉后,他的子孙们就分散到了陈国和宋国一带,并且以国为姓氏。
郑幽公生了个儿子叫公子鲁,鲁的第六代孙叫郑荣,号称郑君,生了个儿子叫郑当时,做过汉朝的大司农,住在荥阳开封。郑当时生了郑韬,郑韬生了江都守郑仲,郑仲生了郑房,郑房生了郑季,做过赵国的宰相。郑季生了议郎郑奇,郑奇生了郑稚,汉朝末年,郑稚从陈国搬到了河南开封。晋朝设立荥阳郡后,他们就成了荥阳人。郑稚生了御史中丞郑宾,郑宾生了郑兴,郑兴的儿子郑赣做了莲勺令。郑兴生了郑众,字仲师,做过大司农。郑众生了城门校尉郑安世,郑安世生了骑都尉郑綝,郑綝生了上计掾郑熙,郑熙有两个儿子:郑泰和郑浑。郑浑在魏国做过少府大匠。郑浑生了郑崇,做过晋朝的荆州刺史。郑崇生了郑遹,郑遹生了郑随,做过扶风太守。郑随生了个儿子叫郑略,做过赵国的侍中,郑略有六个儿子:郑翳、郑豁、郑渊、郑静、郑悦、郑楚。郑豁字明,做过燕国的太子少傅,封济南公,生了郑温。郑温有四个儿子:郑涛、郑晔、郑简、郑恬。郑涛住在陇西。郑晔是北魏的建威将军、南阳公,是北祖。郑简是南祖。郑恬是中祖。郑晔生了个儿子叫郑茂,小名叫小白,做过中书博士,他有七个儿子:白麟、胤伯、叔夜、洞林、归藏、连山、幼麟,所以被称为“七房郑氏”。 老大白麟这一支后来断了,第三个儿子叔夜这一支也没什么名气了。
郑氏最终形成了两大支系:北祖和南祖。他们家族出了九个宰相。北祖这一支出了珣瑜、覃、朗、余庆、从谠、从昌;南祖这一支出了絪;荥阳郑氏出了畋;沧州郑氏出了愔。
钟家是子姓后代,和宗家都是晋国伯宗的后代。伯宗的儿子州犁在楚国做官,被封地在钟离,所以就以钟离为姓氏。楚汉时期有个叫钟离昧的,是项羽的将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发,住在九江,继续用钟姓;小儿子叫接,住在颍川长社,也是钟姓。
汉朝的时候有个西曹掾钟皓,字秀明,有两个儿子:钟边、钟敷。钟迪是郡主簿,生了钟繇和钟演。钟繇字元常,是魏国的太傅,定陵侯。他生了钟毓和钟会。钟毓字稚叔,做过侍中和廷尉。他生了钟骏,钟骏字伯道,是晋朝的黄门侍郎。他生了钟晔,字叔光,做过公府掾。钟晔生了钟雅,字彦胄,渡江后在晋朝做官,做过侍中。钟雅生了钟诞,字世长,做过中军参军。钟诞生了钟靖,字道寂,做过颍川太守。钟靖生了钟源,字循本,做过北魏永安太守。钟源生了钟挺,字法秀,做过襄城太守和颍川郡公。钟挺生了钟蹈,字之义,在南齐做过中军。钟蹈有两个儿子:钟屿和钟嵘。钟屿字秀望,做过梁朝永嘉县丞。钟屿生了钟宠,字元辅,做过临海令。为了躲避侯景之乱,他搬到了南康赣县,生了钟宝慎。
宋家也是子姓后代。殷商王帝乙的大儿子启,被周武王封在宋国,传到三十六代君偃的时候被楚国灭了,子孙就以国为氏。楚国有个上将军宋义,宋义生了宋昌,做过汉朝的中尉,最初住在西河介休。他的第十二代孙是宋晃,宋晃有三个儿子:宋恭、宋畿、宋洽,后来搬到了广平利人。
源家是魏国圣武帝拓跋诘汾的长子拓跋疋孤的后代。七代孙秃发傉檀占据了南凉,他的儿子秃发贺降服了北魏,魏太武帝见到他说:“你和朕同出一源,可以改姓源氏。” 秃发贺被封为太尉、陇西宣王。他生了侍中、冯翊惠公源怀,源怀有两个儿子:源邕和源恭。源恭字灵顺,做过中书监、临汝文献公,在周朝和隋朝之间,住在邻郡安阳。他生了源彪,字文宗,做过隋朝莒州刺史、临颍县公,生了源师民。
牛家啊,是出自子姓,是宋国微子之后代司寇牛父的后人,他们就用王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汉朝的时候有个叫牛邯的,当过护羌校尉,他先住在陇西,后来搬到安定,又搬到了鹑觚。
苗家呢,是出自艹干(gàn)姓。楚国若敖生了个儿子叫斗伯比,斗伯比生了子良,子良生了越椒,字叫伯棼,因为犯了罪被杀了。他儿子贲皇逃到了晋国,晋侯给了他苗邑,他就以此为姓氏了。河内轵县南边有个苗亭,就是那个地方。上党长子县也有个叫苗袭夔的。
吕家是姜姓的后代。炎帝的后代当了诸侯,号称共工氏。他们在弘农一带有个地方。共工氏的孙子叫伯夷,辅佐尧掌管礼仪,还管理着全国各地的诸侯,被封为太岳。他还帮助禹治水,立了大功,被赐姓吕,封为吕侯。“吕”字啊,就是“膂”的意思,意思是说他能成为国家的肱骨之臣。他们的祖地在现在的蔡州新蔡。吕家在夏朝、商朝一直都有自己的领地,到了周穆王的时候,吕侯当了司寇,到了宣王的时候,吕氏改成了甫氏。春秋时期,吕国被强大的国家吞并了,后来他们的地盘被蔡平侯占据了。吕侯的后代,在商朝和周朝的时候,有的成了平民百姓。吕尚,字子牙,号称太公望,被封在了齐国。他的第十九代孙康公贷被田和篡位,迁到了海边。康公的第七代孙礼,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时候,从齐国逃到秦国,当过柱国、少宰、北平侯。他有两个儿子:伯昌、仲景。伯昌生了个儿子叫青,因为当了令尹辅佐汉高祖,被封为阳信侯,死后谥号为胡。唐朝有个隋州刺史叫仁宗,就是他的后代。康公还没失国的时候,吕氏的后代就已经分散居住在韩、魏、齐、鲁一带了,后来又搬到了东平寿张。魏国有个徐州刺史万年亭侯虔,字子路,他的孙子叫行钧,他们的后代就住在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