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古代的天文机构,级别那是相当的高。最高的是太史监,正三品大员,一人独当一面。下面还有两个少监,正四品上,帮着监大人干活。再往下是丞,正六品上;两个主簿,正七品上;最后是个主事,正八品下。

太史监的主要工作就是观察天文,研究历法。日月星辰、风云气象的任何异常变化,他们都要仔细记录,然后进行占卜预测。 他们还管着一个叫“通玄院”的地方,专门招揽全国各地有天文才能的人到京城来工作。天文方面的书籍、仪器设备,没有他们的允许,谁都不能动。每三个月,他们都要把观察到的吉凶征兆报告给门下省和中书省,同时记入皇帝的起居注,年底再汇总上报史馆。每年,他们还要向全国颁布新历法。

不过,这机构的名字,改得可真不少!武德四年改名叫太史局,归秘书省管;七年又把监候给撤了;龙朔二年,又改名叫秘书阁局,领导也变成了秘书阁郎中;武后光宅元年,先改名叫浑天监,不归麟台管了,接着又改名叫浑仪监,还加了副监、丞、主簿,司辰师也改名叫司辰。长安二年,又改回太史局,副监、丞都撤了,又归麟台管了,天文博士改名叫灵台郎,历博士改名叫保章正。景龙二年,又改回太史监,不归秘书省管了,丞又回来了。景云元年,一会儿是局,归秘书省管,过了一个月又变成监,一年之内又变回局;第二年,又改名叫浑仪监。开元二年,又改回太史监,领导改称监,还加了少监。十四年,太史监又变回局,领导改称令,少监又没了。天宝元年,太史局又变回监,从此就不归秘书省管了。乾元元年,最后改名叫司天台。

韩颍和刘烜两位大佬提议,把领导改回监,还设立了通玄院和主簿,又设立了五官监候和十五个五官礼生,负责在祭坛上摆放神位;还有五个五官楷书手,负责抄写御书。此外,还有五个令史,九十个天文观生,五十个天文生,五十五个历生。 一开始,还有两个天文博士(正八品下),一个历博士(从八品上),五个司辰师(正九品下),负责装订历书。他们的工作包括观测天文,教授天文气象知识,抄写御用历法,后来这些职位都取消了。

好家伙,这古代的机构设置还挺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朝廷里设了五个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和中官正,每个官职正职都是正五品上,还配个副职,正六品上。这五个官主要负责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每个官管一个季节。他们的帽子上都戴着一颗珍珠,代表着五颗星(五纬),衣服的颜色也根据他们管辖的季节而定。元旦、冬至、每月初一和十五以及重大节日,他们都要向皇帝汇报工作,穿朝服去上朝。(这套制度是乾元三年才设立的。)

然后呢,还有几个职位负责更具体的事务。五官保章正,两个人,从七品上,五官监候,三个人,正八品下,五官司历,两个人,从八品上,他们主要负责掌管历法,测量日影来确定节气和标准时间。

接下来是五官灵台郎,一个人,正七品下,负责观察天象的变化。还有五官挈壶正,两个人,正八品上;五官司辰,八个人,正九品上;漏刻博士,六个人,从九品下,这帮人主要负责管理计时工具,也就是漏刻。他们用孔壶漏水来计时,用浮箭来标记时间,通过观察星星的明暗来校准时间,再用击鼓和击钟来报时。(挈壶正这个职位是武则天长安二年设立的,乾元元年,灵台郎、保章正、司历、司辰这些职位都加上了“五官”二字。当时还有四十个漏刻生,三百五十个负责敲钟打鼓的人。一开始,还有刻漏视品、刻漏典事、掌知刻漏、检校刻漏这些职位,后来都取消了。)

一个殿中监,是正三品官;两个少监,是正四品上;两个丞,是正五品上。殿中监主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下面设有六个部门,分别是尚食局、尚药局、尚衣局、尚乘局、尚舍局、尚辇局。少监是他们的副手。

皇帝上朝的时候,殿中监带着手下的人打着伞、拿着扇子列队站在皇帝左右;大型朝会和祭祀典礼上,他们要负责进献酒爵;皇帝出巡的时候,他们要侍奉在皇帝的仪仗队伍里,驾御车马。所有部门的印章都要交给殿中监保管,重大事情都要听从殿中监的指示,所以殿中监可以调动百官的印章。

殿中监管辖着左右两个马厩,左边叫“奔星”,右边叫“内驹”。这两个马厩里面又分别设有六个马厩:左飞、右飞、左万、右万、东南内、西南内。皇家的园林里还有专门的官马场,每年从河西走廊的牧场进贡最好的马匹供皇帝使用。六匹上好的马,由殿中监和尚乘局主管。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的时候,又设立了仗内六闲马厩,分别叫做飞龙、祥麟、凤苑、鹓鸾、吉良、六群,也叫六厩。由殿中丞负责检校仗内闲厩,由宦官担任内飞龙使。圣历年间,又设立了闲厩使,由受皇帝恩宠的殿中监担任,负责殿中省和太仆寺的部分事务,专门管理皇帝的车辆和马匹。从此以后,皇帝的宴游供奉,殿中监都不再参与了。

开元初年,闲厩里的马匹多达上万匹,甚至还饲养骆驼和象。骆驼和马都归闲厩管理,尚乘局就只剩下个名字了。闲厩使还管辖着五个专门饲养猎禽走兽的场所,以备皇帝打猎之用: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

殿中监下面还有两个侍御尚医,是正六品上;两个主事,是正九品上。(武德元年,殿内省改名为殿中省。龙朔二年,又改名为中御府,监改称大监,丞改称大夫。还有四个令史,十二个书令史,左右仗、千牛卫各十人,掌固、亭长各八人。旧有的天藏府,开元二十三年被撤销了。)

负责进献马匹的有五个人,都是正七品上。他们的职责是负责马匹的陈列,穿着戎服,拿着马鞭,站在马匹的左边,观察马匹的进退情况。唐天宝八年的时候,南衙的立仗马被取消了,所以进献马匹的人也减少了;天宝十二年又恢复了,乾元年间又取消,大历十四年再次恢复。

负责饮食供应的有奉御二人,都是正五品下;直长五人,都是正七品上。其他奉御和直长的品级也都是如此。负责饮食的还有八个医官,都是正九品下。奉御负责储备和供应饮食,直长是奉御的副手。进献御膳必须辨别时令禁忌,并且要先试吃;宴请百官和宾客时,则要根据他们的品级来准备膳食;凡是诸陵的每月祭祀,都要先呈上膳食。龙朔二年,尚食局改名为奉膳局,各局的奉御都改称大夫。此外还有书令史二人,书吏五人,主食十六人,主膳八百四十人,掌固八人。

尚药局的奉御二人,直长二人。负责调制御药和诊治疾病。凡是供应御药,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和各卫的上将军各一人,都要和监、奉御一起负责。药剂制作完成后,医佐以上的人员都要先试吃,然后写好处方,注明年月日,主管官员签署奏报;皇帝服药时,奉御要先试吃,殿中监次之,皇太子再次之,然后才能进献给皇帝。太常寺每季度都要检查上供的药物,并将腐败变质的药物退回。左右羽林军负责药物的供应;飞骑和万骑的士兵生病了,也由尚药局发放药物。龙朔二年,尚药局改名为奉医局。此外还有按摩师四人,咒禁师四人,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直官十人,主药十二人,药童三十人,合口脂匠二人,掌固四人。

负责皇帝医疗的有侍御医四人,都是从六品上,负责为皇帝诊治和候诊。司医五人,都是正八品下;医佐十人,都是正九品下,负责治疗各种疾病。(这些职位都是贞观年间设立的。)

尚衣局的奉御二人,直长四人,负责供应皇帝的冕服和几案。祭祀时,要将镇圭交给监官,然后进献给皇帝;大朝会时,负责摆设案几。龙朔二年,尚衣局改名为奉冕局。此外还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四人,主衣十六人,掌固四人。

尚舍局……(此处内容未提供)

首先,咱们来说说奉御局。这个部门呢,有两个奉御,六个直长,主要负责宫殿里祭祀活动的布置,还有洗澡用的热水、灯烛、打扫卫生这些杂七杂八的事儿。皇帝出巡的时候,他们得搭帐篷,一共五种规格的帐篷,每种规格都准备三套:有大的、小的、中等大小的,还有更小的,总之五种。帐篷外面呢,还要用围墙一样的屏障围起来。要是举行大型朝会,他们还要摆上皇帝的御座,铺上华丽的地毯,点上香炉。每月初一和十五,就只要搭个帐篷就行了。对了,龙朔二年的时候,奉御局改名叫奉扆局了,还增加了三个书令史、七个书吏、十个守卫和八十个幕僚。以前还有120个给使,负责提供热水、灯烛和一些杂务,这在贞观年间就取消了。

接下来是尚乘局,这个部门负责管理宫里宫外的马匹。这里有两个奉御,十个直长。他们管着六种名贵的马,分别是飞黄、吉良、龙媒、騊駼、駃騠和天苑。每年从外地牧场进贡良马,都会在马身上盖上印章,印章上刻着三朵花和“飞”、“凤”这两个字。每天都有八匹飞龙厩的马在宫门外面站岗,叫南衙立仗马,朝会结束后,这些马才会撤走。要是举行大型的仪式,这些马就驻扎在乐县的北边,跟大象一起。龙朔二年,尚乘局也改名了,叫奉驾局,人员也增加了,有六个书令史、十四个书吏、二十个直官、五百个驯马师、五千个养马人、五个主管和七十个兽医,还有四个守卫。驯马师负责训练那六种名贵的马,养马人负责喂养这些马,并打理它们的鞍具;主管负责这些马的粮食供应。太宗皇帝还设立了司廪和司库两个职位,高宗皇帝又增加了驯马师和兽医的职位。

司廪和司库各一人,都是正九品下,负责管理六种名马的草料;奉乘十八人,也是正九品下,负责喂养训练用的马匹。

最后是尚辇局……(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首先,有两个人负责奉御,三个直长,还有两个掌管御辇的人,都是正九品下。他们的工作是管理御辇、伞和扇子。大朝会的时候,这些东西要在朝廷摆放;大祭祀的时候,要在庙里摆放。每次都要准备两把伞、一支仪仗旗和一百五十六把扇子,仪式结束后就收起来。平常上朝就不用这么多扇子了,左右各留三把就够了。(龙朔二年,改尚辇局曰奉舆局。)

接下来,奉舆局(龙朔二年改名)的编制是:有两个书令史,四个书吏,七个负责御辇的人,每人手下六个人,掌管扇子的有六十人,掌管仪仗旗的有三十人,掌管御辇的有四十二人,负责奉舆的有十五人,还有六个负责看守的人。掌管扇子和仪仗旗的人负责这些东西以及文具用品的保管和使用;掌管御辇的人负责率领人员来完成相关工作。(高宗置掌翰。)

内侍监的监正有两个人,都是从三品;少监有两个人,内侍有四个人,都是从四品上。监正负责管理内侍,传达皇帝的命令。内侍监下辖六个部门,分别是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少监和内侍是监正的副手。皇后亲蚕的时候,他们要上坛执礼;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要引导仪仗。(武德四年,改长秋监曰内侍监,内承奉曰内常侍,内承直曰内给事。龙朔二年,改监为省。武后垂拱元年,曰司宫台。天宝十三载,置内侍监,改内侍曰少监;寻更置内侍。有高品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品官白身二千九百三十二人,令史八人,书令史十六人。)

内常侍有六个人,都是正五品下,负责处理内侍省的事务。内给事有十个人,都是从五品下,负责传达圣旨、慰问,并分管内侍省的事务。元旦和冬至,百官向皇后祝贺的时候,他们负责进出宣告;宫人的衣服费用,他们要根据品级计算数量,春秋两季送到中书省。(主事二人,从九品下。)

内谒者监有十个人,都是正六品下,负责礼仪、宣读奏章、传达圣旨和外命妇名册的管理。凡是皇亲国戚的命妇上朝,他们要登记人数上报内侍省;命妇下车后,他们要引导她们到朝堂,并向内侍省报告。(唐废内谒者局,置内典引十八人,掌诸亲命妇朝参,出入导引。有内亭长六人,掌固八人。)

皇宫里有个内谒者,一共十二个人,都是从八品下的小官。他们的工作是安排皇亲国戚和命妇们在朝会时的站位,并且负责管理宫门的出入。

然后是内寺伯,六个人,正七品下。他们主要负责在宫里查处违规的事情,每年举行驱鬼除疫的仪式时,也要负责宫里宫外的出入管理。 还有寺人六个人,从七品下,主要负责皇后出行时,拿着刀子在旁边护卫,算是皇后的贴身侍卫。

掖庭局,这个部门管着宫女们的事务。局里有两个令,从七品下;三个丞,从八品下。他们管理宫女的登记造册、各种女工活计。所有宫女的名册都在这儿登记,宫女们的调动也由他们负责。 皇宫养蚕,也要统计蚕丝产量;宫里需要的东西,也都是从这儿取。 要是犯了罪被发配到宫里的女人,手艺好的就安排做女工,不会做活的就去司农(农业部门)干活。 其他部门需要女工的时候,也从掖庭局的宫女里挑选,特别是那些户婢(户部管辖的婢女)。 (掖庭局内部还有书令史四人,书吏八人,计史二人,典事十人,掌固四人。计史主要负责计算工程进度和材料用量。)

宫教博士,一共两个人,从九品下。他们的工作是教宫女们读书、算术和其他技艺。(起初,内文学馆隶属于中书省,只有一个儒学学者担任学士,负责教宫女。武则天如意元年,改名为习艺馆,后来又改名为万林内教坊,不久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当时有内教博士十八人,教经学的五人,教史、子、集和文章写作的三个人,教楷书的两个人,《庄子》、《老子》、太一术数、篆书、律令、吟咏、飞白书、算术、棋艺各一人。到了开元末年,这个馆被撤销了,内教博士以下的人员都划归内侍省,由宦官负责。)

监作,四个从九品下的官员,负责监督各种杂役工程,管理工匠。

宫闱局,这个部门管着宫门和皇宫内部的事务。有两个令,从七品下;两个丞,从八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宫门的出入,看守宫门的钥匙。皇后去太庙祭祀的时候,神主(皇后的牌位)的出行,都是他们负责安排抬轿子。他们还管理小给使学生的登记造册,发放他们的粮食和俸禄。(宫闱局内部还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内阍史二十人,内掌扇十六人,内给使人数不定,小给使学生五十人,掌固四人。那些没有官职的人,称为内给使,负责记录宫门进出的物品;内阍史负责传达宫门的指令,管理宫门的钥匙;内掌扇负责管理皇后出行时用的伞和扇子。)

奚官局……

先说内侍省的几个部门吧。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有两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管着宫里的杂役、工人和宫官。宫人要是生病了,就负责提供医药;死了,就发丧葬的衣服,等级不同,待遇也不同。

陪着皇帝一起下葬的,是将作监的工匠和卫士,负责修建陵墓。三品官员葬礼给一百人,四品八十人,五品六十人,六品七品十人,八品九品七人;没品级的,就用松木棺材,钉五个钉子,用牛车拉走,配三个人送葬。这些事都由监门校尉和直长负责。五品以上的内命妇,如果没亲戚,就找墓地附近同姓的男子一人去祭祀;要是没有同姓的,就春秋两季用少牢祭祀。(部门里还有书令史三人,书吏六人,典事、药童、掌固各四人。)

接下来是内仆局。还是有两个令,正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管着皇后的车马出行。皇后出行的时候,令在左边,丞在右边,陪着皇后一起走。(部门里还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驾士一百四十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驾士负责训练御用车马和牲畜。)

还有另外一个部门,也是两个令,正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管着宫里的宝库,负责财物的收支,以及灯烛、洗澡水、摆设这些东西。凡是朝廷举行大典,五品以上的官员,还有立过功的将士、少数民族首领告辞回乡的,都在朝廷上赐予赏赐。(部门里还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典史、掌固各四人,典事六人。)

最后是太子内坊局。这个部门的令是正五品下,丞是正七品下。他们管着太子宫里的日常事务和宫人的伙食。内坊局还有五个坊事,都是正八品下。(一开始,内坊局是属于太子的。开元二十七年,才划归内侍省,改成局,把管事的叫令,又设了丞。坊事和负责接待宾客的舍人六人,负责安排接待宾客;阁帅六人,负责管理门卫和内侍;内阍人八人,负责管理宫门出入和钥匙,还有宫里的伞扇、灯烛;内厩尉二人,负责管理车马。此外还有录事一人,令史三人,书令史五人,典事二人,驾士三十人,亭长、掌固各一人。)

还有一个部门,有四个典直,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宫里的礼仪和引导,传达问候,纠正违规行为,监督信息的传递。

话说唐朝后宫,级别最高的妃子有四个,分别是贵妃、惠妃、丽妃、华妃,都是正一品,地位仅次于皇后,负责协助皇后处理后宫事务,管理整个后宫,事无巨细都归她们管。这制度啊,其实是从隋朝沿袭下来的。以前隋朝的时候,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都是夫人,也是正一品;还有九嫔,分别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都是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四人,正四品;才人五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此外还有六尚,也叫诸尚书,是正三品;二十四司,也叫诸司事,是正四品;二十四典,也叫诸典事,是正六品;二十四掌,也叫诸掌事。龙朔二年的时候,又增加了赞德二人,正一品;宣仪四人,正二品;承闰五人,正四品;承旨五人,正五品;卫仙六人,正六品;供奉八人,正七品;侍栉二十人,正八品;侍巾三十人,正九品。后来咸亨年间又恢复了原来的制度。到了开元年间,玄宗皇帝觉得原来的四妃制度不好,就改成了惠妃、丽妃、华妃,代替了原来的淑妃、德妃、贤妃;还增加了六仪、美人、才人,以及尚宫、尚仪、尚服三个局。其他的诸司诸典,级别从正六品到正九品不等。后来又恢复了贵妃的设置。

接下来说说其他妃嫔的职责。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这六位都是正二品,她们负责教导九嫔和四德(指皇后、贵妃、淑妃、德妃),并协助皇后处理后宫礼仪事务。美人四人,是正三品,主要负责带领女官们参与祭祀和接待宾客。才人七人,是正四品,她们负责打理皇帝的寝宫,以及纺织丝麻,为皇帝进贡岁贡。

最后,我们来说说尚宫局。尚宫局有两个尚宫,都是正五品。其他六尚的设置也和它一样。尚宫局主要负责引导皇后,统管记事、言事、簿记、宫门等事务。后宫所有六尚的文书往来,都必须经过尚宫局的印署。此外,尚宫局还有六个女史,负责掌管文书。

首先,内务府二十四司的司记,都是正六品,一共48个人。他们的工作是管理宫内文书的收发,登记造册,审核后才能执行。文书要是没问题,就盖章。典记协助他们,典记也是正七品,一共48人。掌记是正八品,也一共48人。

然后是负责传达命令的司言和典言,每种职务各两人,负责接收和传达圣旨,抄写后交给司阍传到外面去。掌言也两人,负责对外传达消息,外司上奏的事情,他们要汇报;如果接到圣旨要处理事情,就要把奏章记录存档。(这三个部门一共配有女史四人。)

司簿、典簿、掌簿,每种职务各两人,负责管理女史以上人员的名册。如果宫里赏赐东西,他们要根据品级分别登记造册。(这三个部门一共配有女史六人。)

司闱六个人负责管理各个宫殿的钥匙。典闱和掌闱也各六人,负责宫殿门的开关。(这三个部门一共配有女史四人。)

【尚仪局】

尚仪两人,负责管理宫中礼仪和起居,统管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四个部门。

司籍、典籍、掌籍各两人,负责管理宫中典籍。他们把书籍分成四类,分别编目,定期晾晒。教导宫女学习时,要记录课程进度,准备笔墨纸砚等文具。(这个部门配有女史十人。)

司乐、典乐、掌乐各四人,负责宫廷音乐的演奏和排练。(这个部门配有女史两人。)

司宾、典宾、掌宾各两人,负责接待来访宾客,记录宾客姓名上报。如果是宴会,就要把菜品数量报给尚食局;如果有赏赐物品,就要和尚功局一起发放。(这个部门配有女史两人。)

司赞、典赞、掌赞各两人,负责宾客朝见和宴席时的引导和协助。宴会当天,他们要引导宾客到殿内站好,等司言宣读圣旨让宾客入座后,再引导他们到座位上。上酒和上菜时,宾客都要起身行礼,他们都要注意观察礼仪是否得体。

彤史两人,正六品。(这个部门配有女史两人。)

【尚服局】

尚服两人,负责管理宫中服饰的用料和数量,统管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个部门。

司宝两人,负责管理神器、受命之宝、六宝以及符契,都要记录它们的用途和流向。典宝和掌宝各两人,所有物品的借出和归还都要详细记录,归还时要在记录上加盖朱印。(这个部门配有女史四人。)

负责衣服的部门有三个,每个部门都有司衣、典衣、掌衣各两个人,他们负责管理宫里的衣服首饰,按时呈献给皇上。 这三个部门里还有四个女史帮忙。

负责装饰的部门也一样,司饰、典饰、掌饰各两个人,负责管理洗浴用的东西和毛巾梳子。所有进献的东西,他们都要仔细检查,注意季节的变化。这个部门也有两个女史。

负责仪仗的部门,司仗、典仗、掌仗各两个人,负责管理仪仗队的器物。每次举行仪式,尚服局的官员会指挥他们。这个部门也配有两个女史。

接下来是尚食局,负责皇上的饮食。尚食两个人,负责管理膳食、酒水、药物和宫人伙食,所有食物都要先尝过才能呈给皇上。

司膳部门两个人,负责烹调和准备膳食、米面以及柴火。所有进献的食物都要标明种类和来源。典膳和掌膳各四个人,负责调配皇上的食物,注意冷热,按时呈献,并且要先尝尝。这个部门有四个女史。

司酝部门负责酒水,司酝、典酝、掌酝各两个人,负责酿酒和准备各种酒水,按时进献给皇上。这个部门有两个女史。

司药部门负责医药,司药、典药、掌药各两个人,负责管理医方。所有从外面进献的药材,都要登记造册,记录种类。这个部门有四个女史。

司饎部门负责宫人的伙食,司饎、典饎、掌饎各两个人,负责给宫人提供食物和柴火,等级不同待遇不同,每月都要登记造册。这个部门也有四个女史。

然后是尚寝局,负责皇上的起居。尚寝两个人,负责安排皇上接见宾客的顺序,并管理寝宫的布置、车驾、园圃和灯烛。

司设部门负责寝宫的布置,司设、典设、掌设各两个人,负责管理床铺、帐幔、坐垫等,旧了损坏的就上报。打扫卫生的事情,由典设以下的人员负责。这个部门有四个女史。

司舆部门负责车驾,司舆、典舆、掌舆各两个人,负责管理车辇、伞扇、文物和仪仗用品,要定期晾晒。典舆以下的人员负责检查。这个部门有两个女史。

司苑部门负责园圃,司苑、典苑、掌苑各两个人,负责管理宫里的花园和种植蔬菜水果。典苑以下的人员负责检查,水果成熟了要进献给皇上。这个部门有两个女史。

司灯部门负责灯烛,司灯、典灯、掌灯各两个人,负责管理宫殿里的灯烛。每天日落后一刻钟,典灯以下的人员就要开始检查。这个部门也有两个女史。

尚功局……

好家伙,这后宫的机构设置还挺复杂的!简单来说,就是有两个尚功,负责管理后宫女官的各项事务,她们手下管着制衣、保管财物、管理布匹和负责后勤这四个部门。

每个部门都有制、典、掌三个级别的官员,每级各两个人。比如负责做衣服的“司制”,就有司制、典制、掌制各两个人,还有两个女史帮忙。保管珠宝和钱财的“司珍”,除了三个级别的官员各两个人外,还有六个女史帮忙。负责管理布匹的“司彩”,也有三个级别的官员各两个人,以及两个女史,如果有什么赏赐,她们还要详细记录。最后是管后勤的“司计”,负责发放衣服、食物和柴火,同样是三个级别的官员各两个人,外加两个女官。

然后呢,还有个宫正,相当于后宫的最高负责人,是五品官。下面还有司正(六品)、典正(七品),各两个人。宫正负责维持后宫秩序,处理违规事件,惩罚犯错的人。那些不干活的宫女,司正会根据情况处理,小事直接处罚,大事要汇报给宫正。宫正手下还有四个女史帮忙,另外还有个阿监和副监,都是七品官。

再来说说后宫嫔妃的等级,良娣是正三品,良媛是正四品,承徽是正五品,昭训是正七品,奉仪是正九品。人数分别是2、6、10、16、24。

除了这些,还有管理后宫文书档案的部门,他们管着妃嫔和宫女的档案,还有负责文书、钥匙、监督和处罚的“掌正”(从八品),以及负责文书、档案、教学和信息的“掌书”,还有负责后宫生活用品的“掌筵”,这三个部门都设有三人,每个部门下设九个类似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三个女史。

最后还有负责礼仪和后宫生活用品的部门,叫司则,他们管着首饰、衣服、洗漱用品、化妆品、以及仪仗队的“掌严”,负责裁缝和织造的“掌缝”,以及负责保管财物的“掌藏”,这三个部门各设三人,每个部门下设三个女史。

此外,还有负责膳食的部门,叫司馔,他们负责试菜,下面还有负责饮食、医疗和园艺的“掌食”、“掌医”、“掌园”,这三个部门各设三人,外加四个女史帮忙。

总而言之,后宫的管理机构非常复杂,人员众多,等级森严,可见管理后宫并非易事!

负责园子里的活儿一共有三个人,主要负责种菜种果子。 还有两个女史帮忙。

这三个人里,具体分工是怎么样的呢? 咱们接着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