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文本,字景仁,是邓州棘阳人。他祖上岑善方,做过后梁的吏部尚书,后来全家搬到了江陵。他父亲岑之象,在隋朝当过邯郸县令,因为被人诬告,没能为自己辩解清楚。岑文本十四岁的时候,就跑到司隶府去为父亲申冤,他据理力争,说得情真意切,一点儿也不怯场。在场的人都看着他,然后让他当场写一篇《莲华赋》,文章写完后,在场的人都赞叹不已,于是岑文本就得到了官职。

岑文本为人沉稳敏捷,长得也漂亮,擅长写文章,知识面很广。虽然郡里推荐他做秀才,但他没去应考。后来萧铣称帝,召他去做中书侍郎,负责起草文书。河间王李孝恭平定荆州后,他的军队想抢掠一番,岑文本就劝李孝恭说:“自从隋朝衰败以来,天下百姓都盼着出现明君,希望能脱离苦难。萧铣及其臣子投降,是想摆脱危险,寻求安宁。大王如果放纵军队去抢掠,恐怕江岭以南的人民会害怕,从而放弃归顺之心。不如好好安抚荆州百姓,劝说那些还没归顺的人,展现朝廷的恩德,天下人都会归顺大王。”李孝恭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刻下令禁止抢掠,还任命岑文本为别驾。后来,岑文本又参与了平定辅公祏的战役,负责传递文书。之后,他又升任行台考功郎中。

贞观元年,岑文本被任命为秘书郎,同时兼任直中书省。唐太宗举行藉田仪式和元旦朝会时,岑文本分别撰写了《藉田》和《三元颂》两篇文章,文辞华丽精美。李靖又向皇帝推荐了他,于是岑文本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当时颜师古担任侍郎,从武德年间开始,朝廷的重要诏令大多都是他起草的。等到岑文本来了之后,大家都说他工作能力强,而且比颜师古还要快。有时候,事情紧急,需要同时起草好几份诏令,他就会让六七个抄写员同时动笔,他口述内容,他们负责记录,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一点差错。因为岑文本的出现,颜师古就被免职了。温彦博就为颜师古求情,对皇帝说:“颜师古经验丰富,擅长起草诏令,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希望陛下能让他继续为朝廷效力。”皇帝说:“我已经选好了人,你不用担心。”于是,皇帝任命岑文本为侍郎,专门负责机要事务,并封他为江陵县子。当时,魏王李泰很受宠爱,建造府邸非常奢华,超过了其他的诸王。岑文本就上书劝谏,建议提倡节俭,阐述嫡庶之分,应该有所节制。皇帝很认同他的意见,赏赐了他三百匹绢。

过了好几年,他被任命去征讨辽东。 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他负责,从粮草运输、武器装备到人员配置、后勤调度,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点儿也不马虎。 结果累坏了身体,精神状态也不好了,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 皇帝很担心,说:“文本现在跟我一起出征,恐怕回不来了!” 到了幽州,他突然病倒了,皇帝亲自去看望他,还哭了呢。 他去世的时候,才五十一岁。 那天晚上,皇帝听到消息后,说:“文本死了,这消息我实在难以承受啊!” 然后下令停止军事行动。 死后,他被追赠为侍中、广州都督,谥号为“宪”,陪葬在昭陵。

这哥们儿干了几年官儿,后来被派去打辽东。 所有的事儿都压在他身上,从吃喝拉撒睡到武器装备,各种后勤保障,他都得管,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结果累得够呛,人也瘦了,精神头也不行了。 皇帝当时就担心了,说:“文本这回跟我一块儿去,怕是回不来了!” 到了幽州,他突然病重,皇帝亲自去探望,还哭得稀里哗啦的。 最后,他去世了,才五十多岁。 当晚,皇帝听到这个噩耗,说:“文本死了,这消息太让人难受了!” 然后就下令停止军事行动。 死后,朝廷追封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谥号“宪”,还把他葬在了昭陵。

一开始,文本这个人很清高,总是觉得自己孤苦伶仃,生活简朴,住的地方又破又旧,屋里连床铺都没有。但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弟弟侄子也特别好,感情深厚。 他平生结交的朋友,即使地位卑微,他也一视同仁,从不怠慢。皇帝总是夸他忠诚谨慎,说:“这是我亲近信任的人。”

晋王当上太子后,很多大臣都兼任宫里的官职。皇帝想让文本也兼个职,文本却说:“我现在只管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都觉得压力很大了,更不想巴结太子,只想一心一意地为陛下效力。”皇帝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只命令文本每五天去太子宫里见一次太子。每次文本去见太子,太子都会起身回礼。文本刚被任命为中书令的时候,愁眉苦脸的,他母亲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没有功劳,也没有背景,责任重大,职位又高,所以才担心。” 有人来祝贺他,他总是说:“今天只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贺。”有人劝他置办些产业,文本叹口气说:“我一个汉南的穷小子,徒步来到长安,当初只希望能当个秘书郎或者县令就知足了。现在我不用打仗杀敌,只凭文墨就当上了宰相,俸禄已经很高了,还置办什么产业呢?”所以他平时根本不谈家里的事。 当了官之后,俸禄丰厚,他都交给弟弟文昭管理。

文昭当了校书郎,结交了一些轻浮的人,皇帝很不高兴,对文本说:“你弟弟犯了不少错,我要把他调走。” 文本说:“我从小就没了父亲,母亲最疼爱的就是我弟弟,我不希望他离开我身边。如果把他调走,母亲一定会很伤心,没有这个弟弟,就等于没有母亲了!”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泣不成声。皇帝很同情他,就召见文昭训斥了他一顿,最终没有处罚他。文本的孙子叫孙羲,还有个堂兄弟叫长倩。孙羲,字伯华,考中了进士,后来升迁到太常博士。因为堂兄长倩犯了错被贬到郴州当司法参军,孙羲也因此受到牵连。后来,孙羲被调到金坛当县令。 那时候,他的弟弟仲翔是长洲县令,仲休是溧水县令,兄弟三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宰相宗楚客对巡察御史文本说:“别忘了江东的三个岑(指有才能的人)。”于是,宗楚客推荐孙羲去汜水当县令。武则天让宰相推荐员外郎人选,韦嗣立推荐了孙羲,并且说孙羲之所以升迁缓慢,都是因为长倩。武则天说:“孙羲确实有才能,为什么把他耽搁了呢?”于是马上任命孙羲为天官员外郎。 从此,那些因为亲属犯错而受牵连的人,都得到了提拔。不久,孙羲又升任中书舍人。

中宗时期,武三思当权,敬晖想上表请求削去武氏宗亲的王爵,大家都害怕武三思,不敢起草奏章,只有孙羲敢于为此执笔,他的奏章措辞强硬有力,因此被贬为秘书少监。后来,他又升任吏部侍郎。当时,崔湜、郑愔和李元恭分管选官,都贪污受贿,只有孙羲清廉正直,受到人们的敬仰。皇帝去世后,孙羲被提升为右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后,孙羲被贬为陕州刺史,后来又升任户部尚书。景云年间,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同三品官,后升任侍中,被封为南阳郡公。

当初,节愍太子遇难,冉祖雍诬陷皇帝和太平公主密谋此事,多亏孙羲和萧至忠保护了皇帝,才使皇帝免遭陷害。孙羲参与修撰《中宗实录》,并将此事记录其中。皇帝看到后,非常赏识,赐给他三百匹布、一匹好马,并下诏褒奖了他。

老兄时羲当上了国子监祭酒,弟弟仲翔做了陕州刺史,仲休做了商州刺史,家里子侄一大堆都在做官,清闲要职的都有几十个。时羲感叹说:“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反转,这真是让人害怕啊!” 但他自己却并没有收敛。后来因为牵扯到太平公主谋反的事,被抄了家。

长倩从小就没了爹娘,是文本(长倩的岳父)把他抚养大的。永淳年间,他官做到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垂拱初年,从夏官尚书升迁为内史,同时主管夏官事务。没多久就升任文昌右相,封邓国公。武则天专权,特别喜欢那些祥瑞的预兆,大臣们都争着去说这些事讨好她。长倩害怕,有时候也去进言,建议把皇位继承人改成武氏,并且为周家留下个继承人。武则天同意了,赏赐他五百户实封,还加官特进、辅国大将军。后来凤阁舍人张嘉福和洛州百姓王庆之请求立武承嗣为太子,长倩认为太子已经在东宫了,不合适再立,他和辅元没签字,还上奏弹劾张嘉福等人。和州有个和尚献上《大云经》,说里面写着改朝换代的事,武则天很高兴,就下令全国都建大云寺。长倩坚决反对,因此得罪了武氏家族,被罢官,贬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去征讨吐蕃。还没出发就被召回,关进了监狱。来俊臣威逼利诱,诬陷长倩和辅元、欧阳通等人以及几十个家族谋反,把他斩首示众,五个儿子也被一起处死,连祖坟都被刨了。后来睿宗即位,追复了他的官爵,并隆重地重新安葬了他。

辅元是汴州浚仪人。他父亲处仁在隋朝做过剡县丞,和同郡的王孝逸、繁师玄、靖君亮、郑祖咸、郑师善、李行简、卢协等人都有名气,被称为“陈留八俊”。辅元考中明经,一路升迁到殿中侍御史,后来做到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为他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所以也被杀害了。他的儿子遵,也考中了明经,做过太常寺太祝,因为躲避追杀,在中牟躲藏了十多年。神龙初年,他为父亲申冤,官职也一路升迁,做到赞善大夫。

辅元的哥哥希元,在洛州做司法参军,他和章怀太子一起注释过范晔的《后汉书》。

虞世南是浙江余姚人。他过继给了叔叔陈朝的中书侍郎陈寄,所以字伯施。他性格沉静,欲望很少,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那里学习了十年,学习非常刻苦,甚至十几天都不洗头梳理头发。他的文章风格婉转华丽,很崇拜徐陵,徐陵自己也觉得虞世南和他很像,所以虞世南因此出了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父亲虞荔去世了,虞世南悲伤过度,差点儿没挺过去。隋文帝听说虞荔去世,知道他两个儿子都很博学,就派人到他们家照顾他们,并且召虞世南做了建安王的法曹参军。当时虞世南的养父陈寄被陈宝应陷害,虽然虞世南已经过了服丧期,但他还是穿着粗布衣服,吃素菜;等陈寄回来后,他才换上好衣服,吃肉。隋朝至德初年,虞世南被任命为西阳王的侍读。陈朝灭亡后,他和哥哥虞世基一起投奔了隋朝。虞世基的文章风格清丽刚劲,比虞世南更胜一筹,但是文章的丰富程度不如虞世南,兄弟俩当时都很有名,人们常拿他们和东晋的陆机、陆云相比。隋炀帝当晋王的时候,他和秦王杨俊都曾征召过虞世南。大业年间,虞世南官职不断提升,最后当上了秘书郎。虽然隋炀帝欣赏他的才华,但是因为虞世南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所以并没有重用他,让他当了十年七品官,职位一直没变。虞世基为人圆滑,很会讨好皇帝,官位越来越高,妻妾的穿着打扮都跟皇室差不多,而虞世南却一直保持简朴的生活,一点没变。

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又杀害了虞世基,虞世南抱着虞世基的尸体哭诉,请求为哥哥报仇,但没有成功,之后他悲痛欲绝,身体消瘦得不成样子。后来他到了聊城,被窦建德俘虏,被任命为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了窦建德后,把他召到自己府里做参军,后来又升任记室,再后来升任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任命虞世南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这时虞世南已经很老了,多次请求退休,但皇帝不准,又把他提升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改任秘书监,并被封为永兴县子。虞世南外表儒雅谨慎,看起来好像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内心却刚强正直,议论事情总是坚持原则。唐太宗曾经说过:“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大事,如果我说错一句话,他都会感到很遗憾,他的诚恳就是这样!”

贞观八年,李世民被封为县公。这年,陇右山崩,还老是出现大蛇,山东、江淮地区又发了大水,皇帝很担心,就问李世南怎么办。李世南说:“春秋时期,梁山崩塌,晋侯就问伯宗该怎么办。伯宗说:‘国家是山川的主人,所以山崩川竭,君主应该举行仪式,表示臣服,然后撤掉乐队,出城,用祭品进行祭祀。’梁山是晋国的地盘,晋侯听了伯宗的话,所以什么事也没有。汉文帝元年,齐楚地区二十九座山同一天崩塌,洪水泛滥,汉文帝下令各地不用进贡,而是施恩于民,远近都非常和谐,也没出什么大事。后汉灵帝时,青蛇出现在皇宫里;晋惠帝时,出现了一条三百步长的大蛇,在齐地游走,穿过市场,进入庙宇。蛇应该待在草丛野外,却跑到市场里来,这就是不祥之兆。现在蛇出现在山泽,这很正常。山东地区雨水过多,江淮地区洪水泛滥,恐怕是冤假错案太多,应该审查监狱里的囚犯,大赦天下,或许能顺应天意。”

皇帝听了很认同,就派人赈济灾民,重新审理案件,赦免了很多罪犯。后来,彗星从虚宿、危宿运行到氐宿,持续一百多天,皇帝又问大臣们怎么办。李世南说:“从前齐景公的时候,彗星出现,景公问晏婴,晏婴说:‘您开凿池塘怕不够深,建造台榭怕不够高,执行刑罚怕不够重,所以上天用彗星来警示您啊。’景公害怕了,于是修德,十六天后彗星就消失了。我希望陛下不要因为功劳大而自满,不要因为太平盛世时间长而骄傲自满,要始终保持最初的谨慎,即使彗星出现,也不必太担心。”

皇帝说:“你说得对,我确实没有齐景公那些毛病,但是我十八岁就起兵,二十四岁就平定了天下,不到三十岁就登上了皇位,我觉得自三王以来,平定乱世的主上没有比我更厉害的,所以有点骄傲自满,轻视天下人才。上天出现异象,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秦始皇灭掉了六国,隋炀帝拥有富饶的天下,最终都因为骄傲而失败,我怎能不警惕呢?”

高祖(李渊)去世后,诏令皇陵的建造规格要和汉朝的长陵一样,厚葬,结果导致徭役繁重,民力枯竭。李世南上书劝谏:

古时候的皇帝为什么都讲究薄葬呢?可不是他们不想修建宏伟的陵墓来光宗耀祖啊,但是,修建高大的坟墓,堆积大量的陪葬品,反而会给后代带来麻烦。那些圣明的君主,他们看得长远,明白简朴才是最好的选择,为的是国家长治久安。以前汉成帝修建延陵和昌陵的时候,刘向就上书说:汉文帝葬在霸陵,当时他心里很悲伤,就对大臣们说:“唉!我用北山石头做棺材,里面只用麻絮和漆涂抹,这还能动吗?”张释之回答说:“如果棺材里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算把棺材封在南山上,也会有人想办法打开;如果棺材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算不用石头做棺材,又有什么关系呢?”死了的人不会再回来,可是国家兴衰荣辱却会一直延续下去。汉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才选择薄葬。

汉朝的法律规定,皇帝在位期间,全国三分之一的赋税要用来修建陵墓。汉武帝在位时间很长,等他死后下葬,陵墓的中心地带都放不下东西了。霍光这个人目光短浅,生活奢侈过度,后来赤眉军攻入长安,把武帝的茂陵给挖了,搜刮宝物,结果还是没能搜刮完。本来没必要搜刮那么多东西,结果却便宜了盗贼,真是太没意义了!

魏文帝为自己修建寿陵的时候,制定了丧葬制度,写道:“尧帝葬在寿陵,是利用山体作为陵墓,没有封土、寝殿和园林,棺椁只要能盛放遗体,衣衾只要能遮盖遗体就可以了。我修建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陵墓,就是想让后世不知道它在哪里。陵墓里不许存放金银铜铁,只用瓦器。自从天下大乱以来,汉朝的陵墓没有一座没被盗掘的,甚至连玉匣金缕都被烧毁,骸骨也都被破坏殆尽,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如果违反我的诏令,擅自更改,我死后也要让你们陪葬,死后还要再死一次,这既不忠也不孝,即使我的灵魂有知,也不会保佑你们的。我把这些话作为永远的制度,藏在宗庙里。”魏文帝的这个制度,可以说是非常周全了。

皇上您的恩德,连尧舜都比不上,却和秦汉的皇帝一样奢侈浪费,这让我非常忧虑啊!现在您的陵墓就成了这样,虽然里面不放金银珠宝,后世的人还会相信您俭朴吗?我觉得霸陵依山而建,坟墓自然高耸,很合适。现在选的这块地太平了,应该按照周朝的制度,修建三仞高的坟墓,陪葬品一件都不能用金银铜铁,事情结束后,在陵墓左边刻石铭记,以此作为大小陵墓规格的标准,也作为子孙万代的遵循,岂不是很好吗!

奏章上去了,还没回复。我又上了一道奏章说:“汉朝皇帝刚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时间短的十几年,长的五十年。现在用几个月的时间,完成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大工程,对人力来说是不是太辛苦了?汉朝的大郡,户口多达五十万,现在人口比以前少,工程量却一样,所以我才感到疑惑。”当时很多人说应该遵照遗诏行事,所以工程规模才稍微缩减了一些。

皇上曾经作过宫体诗,让我跟着一起作诗。我说:“皇上写的诗确实很精巧,但是风格不够高雅正统。皇上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会更甚,我担心这种诗一传出去,天下人都跟着学,不敢奉诏。”皇上说:“朕只是试试你而已!”然后赏赐了我五十匹丝绸。皇上经常出去打猎,我多次劝谏,皇上都听取了我的意见。皇上曾经让我在屏风上书写《列女传》,当时我没有底本,我暗中查阅资料,竟然没有一个字写错。皇上经常夸我五点好:一是品德高尚,二是忠诚正直,三是博学多才,四是文采斐然,五是书法精湛。我最初是跟和尚智永学习书法的,深入研究了他的书法技法,我的书法在当时很受珍视。

十二年后,他退休了,被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官职,还保留了弘文馆学士的头衔,享受着和京官一样的待遇和俸禄。他八十一岁去世,皇上特地让他陪葬昭陵,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懿。皇上还亲自写信给魏王泰说:“世南(指去世的大臣)对我来说就像一体一样,他总是帮我查漏补缺,从没忘记过,他真是当代的名臣,是做人的典范啊!现在他去世了,石渠阁和东观里,再也没有这样的人才了!”后来皇上还写了一首诗,感慨朝代兴亡,然后叹息道:“钟子期死了,伯牙就不再弹琴了。朕这首诗又该给谁看呢?”皇上命令起居郎褚遂良在他灵位前把这首诗烧掉了。几年后,皇上梦见这位大臣又像生前一样直言进谏,第二天就下旨优厚地抚恤他的家人。

他的儿子李昶,最终做到工部侍郎的职位。

李百药,字重规,是定州安平人,是隋朝内史令德林的儿子。他小时候多病,祖母赵氏就给他取名叫“百药”,希望他身体健康。七岁就能写文章了。他父亲的朋友陆乂等人一起读徐陵的文章,读到“刈琅邪之稻”这句话时,感叹说理解不了这句话的意思。李百药就说:“《春秋》里说‘鄅子藉稻’,杜预认为‘鄅’在琅邪。”客人们都很惊讶,称赞他是个神童。他凭借父亲的功劳被任命为三卫长。他为人比较疏散随便,喜欢喝酒聚会。开皇初年,他被任命为太子通事舍人,兼任学士。后来因为被人诬陷,就借口生病辞职了。开皇十九年,皇上在仁寿宫召见了他,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安平公。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都很欣赏他的才能,让他担任礼部员外郎。他奉命制定了五礼、律令、阴阳书等典籍。

一开始,因为得罪了人,百药被贬官了。隋炀帝在扬州的时候,曾召见他,但他没去,炀帝心里记恨上了。等到百药当上皇帝后,炀帝就剥夺了他的爵位,把他贬到桂州当了个司马。官职丢了,他就回老家了。大业九年,他去会稽戍守,碰上管崇作乱,他守城有功。皇帝想起他的名字,对虞世基说:“这个人以前就不错,应该给他个好位置。”于是就授予他建安郡丞的职位。

到了乌程,正赶上江都发生动乱,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互相攻伐,战乱不断,百药在乱军中辗转腾挪,好几次都被伪朝任命官职,险些丢了性命。后来,高祖派使者招降杜伏威,百药劝他归顺朝廷。到了历阳后,杜伏威反悔了,想杀了他,给他喝掺了石灰的酒。结果百药反而因此病好了,以前所有的宿疾都痊愈了。杜伏威又写信给辅公祏,要他杀了百药,幸亏王雄诞保护了他才免于一死。后来辅公祏造反,百药被任命为吏部侍郎。有人跟皇帝说:“百药和他们一起造反了!”皇帝大怒。等到叛乱平定后,找到了杜伏威写给辅公祏的信,真相大白,百药虽然被赦免,但也还是被贬到泾州当司户。

唐太宗到了泾州,召见百药并和他交谈,非常欣赏他。贞观元年,百药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封安平县男。第二年,升任礼部侍郎。当时朝廷议论要分封土地给皇室子弟和功臣,百药上书《封建论》,论述详尽,很有道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停止了分封。贞观四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右庶子。太子经常行为轻浮,没有规矩,百药就写了《赞道赋》来讽谏他。有一天,皇帝说:“我看了你的赋,你用古代储君的事迹来劝诫,说得非常详细,以前让你担任这个职务,果然没有看错!”皇帝还赏赐了他三百匹锦缎。后来,百药又升迁为散骑常侍,然后是左庶子、宗正卿,爵位也升为子。过了很久,他请求退休。皇帝曾经和他一起作《帝京篇》,赞叹他的诗作很出色,还亲笔写诏书说:“卿年纪大了,才华却依然旺盛,年纪大了,心思却依然敏捷啊!”百药去世时,享年八十四岁,谥号康。

百药,名臣子,品德才能都非常显著,受到天下人的推崇。他侍奉父母守丧的时候,赤脚走了几千里路回家。服丧期满后,好几年他的容貌都非常憔悴。他喜欢提拔后进,所得俸禄都和亲戚朋友一起分享。他的文章文采斐然,诗歌更是他的强项,就连樵夫、农夫都能背诵他的诗作。他撰写的《齐史》在当时广为流传。

话说有个叫子安期的人,七岁就能写文章了,厉害吧!他爸爸被贬到桂州,路上遇到强盗,眼看就要被杀了,小安期跪下哭着求强盗放过他爸爸,强盗被他的孝心感动,就放了他们。后来,贞观初年,安期当上了符玺郎,一路升迁,做到主客员外郎。高宗皇帝登基后,他又升任中书舍人、司列少常伯,经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皇帝多次责备大臣们不能推荐人才,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这时,安期站出来说:“即使一个小村庄,十户人家里也总会有忠厚老实的人,天下这么大,怎么可能没有贤才呢?我看现在那些大臣推荐人才,都被指责为拉帮结派,真正有才能的人被压着,还没来得及表现,推荐他们的人反而先被骂,所以大家都闭口不言,怕招惹是非。如果陛下能放下个人恩怨,公平对待,只看才能用人,堵住那些诽谤的嘴,谁还不敢竭尽忠诚来向您汇报呢?”皇帝听进去了他的话。没多久,安期又升任检校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后来外放到荆州大都督府当长史。最后去世,被追谥为“烈”。

从德林到安期,他们家祖孙三代都负责起草诏书,安期的孙子孙羲仲,也当上了中书舍人,这家族真是人才辈出啊!

再说说褚亮,字希明,是杭州钱塘人。他曾祖褚湮和父亲褚玠,在梁陈时期都很有名气。褚亮从小聪明伶俐,博览群书,看过一遍书就能记住内容。十八岁的时候,他去拜访陈朝的仆射徐陵,徐陵和他聊过之后,对他非常欣赏。后来陈后主召见了他,让他赋诗,当时江总等著名诗人都坐在那里,大家都佩服他的才华。褚亮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尚书殿中侍郎。

隋朝建立后,他做了东宫学士,后来又升任太常博士。隋炀帝想修改宗庙祭祀制度,褚亮建议按照古代的七庙制度,太祖、高祖各设一殿,效仿周朝文王、武王两代祖先各建一庙的制度,再加上始祖,一共三庙,其余的祖先就分室祭祀,始祖和两代祖先的庙宇,不能轮流拆毁。 可惜这个建议没被采纳,因为他和杨玄感关系好,隋炀帝忌妒他的才能,把他贬到西海当司户。当时博士潘徽也被贬到威定当主簿,褚亮和他一起到了陇山。潘徽死后,褚亮为他料理后事,安葬了他,大家都称赞他的义气。

薛举当黄门侍郎的时候,后来薛举被灭了。秦王(李世民)对他说:“我奉天命而来,很高兴能得到你这样的贤才。你长期在不道之君手下做事,一定很辛苦吧?”房玄龄赶紧叩头说:“薛举不懂得天命,对抗王师,现在十万大军压在他头上,大王您都不杀他,更何况我呢,岂不是更应该感激您的恩德,重新做人吗?”李世民很高兴,赏赐给他一匹好马和二百匹丝绸,马上就让他做了王府的文学。

高祖(李渊)打猎的时候,亲手打死了一只老虎,房玄龄诚恳地劝谏他,李渊很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每次李世民征战,房玄龄都在军中,经常参与机密的谋划,对李世民很有帮助。贞观年间,房玄龄官职不断升迁,最后做到散骑常侍,被封为阳翟县侯,后来在家养老。

李世民征讨辽国的时候,房玄龄的儿子房玄龄从军,李世民下诏书对房玄龄说:“从我带兵打仗开始,你从未缺席过,现在我要出兵讨伐辽国,你年纪大了。想想这些年,差不多三十年了,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很亏欠你啊!现在派你儿子房玄龄去,想必你也不会吝惜一个儿子为我效力吧。我会好好照顾你的饮食起居。”房玄龄叩头谢恩。等到房玄龄生病卧床的时候,皇帝还派御医和内侍轮流前去探望。房玄龄去世的时候,享年八十八岁,被追赠为太常卿,陪葬昭陵,谥号为康。他儿子房玄龄的事迹,另有记载。

一开始,贞观四年(武德四年应为错误,此处应为贞观四年),太宗皇帝当上了天策上将军,各地叛乱渐渐平息了。于是,他就像古代那些重视儒学的君主一样,在宫城西边修建了一个文学馆,广招贤才。然后就下令,让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还有于志宁、军谘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姚思廉、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玄道、天策仓曹参军事李守素、王府记室参军事虞世南、参军事蔡允恭、颜相时、著作郎摄记室许敬宗、薛元敬、太学助教盖文达、军谘典签苏勖,都保留原来的官职,同时兼任学士。到了贞观七年,招募的学士人数满了,又召来东虞州录事参军刘孝孙来补充。这些人分成三班,轮流在宫殿里值宿,朝廷还给他们提供丰盛的饮食。每当有空的时候,太宗就向他们询问政事,和他们一起讨论经史典籍,考证历史文献,没有固定的礼仪程式。后来,太宗还让阎立本画他们的画像,让褚亮写赞文,并在画像上题写他们的名字、爵位和籍贯,称他们为“十八学士”,把这些画像珍藏在书库里,以此来彰显重视贤才的决心。当时,能被选入这“十八学士”的人,是天下人羡慕和敬仰的对象,人们把这叫做“登瀛洲”。

刘孝孙是荆州人。他的祖父刘贞,曾经做过周朝的石台太守。刘孝孙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隋朝大业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做过王世充弟弟杞王辩的行台郎中。后来杞王辩投降了,大家都纷纷离开,只有刘孝孙一个人紧紧抓住杞王辩的车辆,哭喊着送他到郊外。贞观六年,刘孝孙升迁为著作佐郎、吴王友,后来又历任谘议参军,最后升迁为太子洗马,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

李玄道,老家是陇西,世代居住在郑州。他曾经在隋朝当过齐王府的属官。后来李密占据洛口,就让他当记室。李密失败被王世充抓了,大家都很害怕,睡不着觉,只有李玄道说:“死活都有命,担心有什么用呢?”然后睡得很香。 等他见到王世充,说话态度一点都不软弱,王世充就把他放了,还让他当了著作佐郎。东都平定后,他又做了秦王府的主簿。贞观初年,他升迁了好几次,最后当上了给事中,还被封为姑臧县男。后来外放去幽州当长史,辅佐都督王君廓,主要负责府里的事务。王君廓这个人不守法,李玄道总是仗义执言,纠正他的错误。有一次,王君廓送给他一个婢女,那是良家女子,被他抢来的,李玄道没收,因此两人结下了梁子。

王君廓进京后,李玄道就住在长孙无忌的书房里,长孙无忌是他外甥。王君廓翻看他的书信,但他不认识草书,怀疑李玄道在图谋自己,于是就反咬一口。李玄道因此被流放到巂州,没过多久,他又被提拔为常州刺史,政绩清廉简明,朝廷还下诏表彰他,赏赐给他丝绸布匹。很久以后,他退休了,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拿着俸禄回到家里,最终去世了。

李守素是赵州人。王世充被平定后,朝廷召他去天策府当仓曹参军。他精通家谱学,人称“肉谱”。虞世南和他谈论人物,一开始谈到江左、山东地区,两人还能互相辩论;谈到北方地区,虞世南就笑了,不回答,感叹道:“‘肉谱’果然厉害啊!”许敬宗说:“‘仓曹’这个称呼,可不是什么好听的名字啊?应该换个名字。”虞世南说:“以前任彦升精通经学,当时人称他‘五经笥’,现在把仓曹改称‘人物志’,怎么样?”当时渭州刺史李淹也精通谱学,只有李淹能与李守素辩论。

姚思廉,原名简,用字行,是陈朝吏部尚书姚察的儿子。陈朝灭亡后,姚察从吴兴迁居京兆,于是姚思廉就成了万年人。姚思廉年轻的时候,向他父亲学习《汉书》,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学业。他生活俭朴,只专注于学习,从不打听家里的钱财。

姚思廉一开始在陈朝当会稽王手下的主簿。后来陈朝灭亡,他投奔了隋朝,在汉王府当参军事,结果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到河间郡当司法书佐。他年轻的时候,在陈朝当官期间,就开始编写梁朝和陈朝的历史,可惜没写完就去世了,临终前把这个任务托付给了儿子姚思廉。所以姚思廉就上奏朝廷,说这是他父亲的遗愿,请求朝廷允许他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隋炀帝还下令让他和起居舍人崔祖濬一起修撰《区宇图志》。之后,姚思廉又升迁为代王侍读。

高祖李渊攻下京城的时候,王府里的官员都逃跑了,只有姚思廉留在代王身边。当时军队就要冲进宫殿了,姚思廉大声喊道:“唐公起义是为了安定王室,你们不应该对王爷无礼!” 这一喊,把那些士兵都吓住了,他们乖乖地列队站在台阶下。李渊很欣赏姚思廉的忠义,就让人扶着代王去了顺阳阁,代王在那里哭着辞别了姚思廉。围观的人都感叹道:“仁者必有勇,说的就是这个人吧!”没多久,姚思廉就被任命为秦王府的文学。秦王李世民征讨徐圆朗的时候,曾经跟姚思廉谈起隋朝的事,感慨地说:“姚思廉为了大义宁愿牺牲自己,这在古代也是很难得的啊!” 那时候姚思廉正在洛阳,李世民就派人送给他三百匹布,还写信说:“我非常敬佩您的节义,所以才送您这些东西。”

李世民当上太子后,姚思廉升迁为洗马。李世民即位后,姚思廉又升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皇帝下令让他和魏征一起编写《梁书》和《陈书》。姚思廉参考了谢炅、顾野王等人的著作,认真地研究、总结,最终完成了父亲未完成的梁、陈两朝史书,算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皇帝赏赐给他五百匹杂色丝绸,还加封他为通直散骑常侍。因为姚思廉在李世民还是秦王时的王府就得到重用,所以他对朝政的得失,可以随时向李世民密奏,而且姚思廉也敢于直言不讳。

有一次,李世民去九成宫游玩,姚思廉认为“离宫游幸是秦始皇、汉武帝做的事,不是尧、舜、禹、汤那样的圣君所做的”。李世民解释说:“朕常年患有严重的疾病,天气热了病情就会加重,哪里是为了游玩呢?” 李世民赏赐给他五十匹丝绸,并提升他为散骑常侍,封他为丰城县男。姚思廉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常卿,谥号为“康”,并把他陪葬在昭陵。

孙璹。

话说隋炀帝不行,李渊那是真英雄!他起兵北方,一路势如破竹,打进长安,拿下京城,那动静,就跟打雷一样! 思廉啊,当时跟着孱弱的杨王,关键时刻站出来,说了大义凛然的话,把那些凶猛的家伙都吓住了,一个个都老实了,不敢对他们的主子无礼。要真是每个当官的都能像他这样讲义气,天下还有谁能造反呢?所以说,太宗皇帝给他立碑,那是应该的!

赞曰:隋炀帝失德,高祖总豪英,兴北方,鼓行入关,举京师,轰若震霆。思廉以诸生侍孱王,奋然陈大义,挫虓虎而夺之气,勇夫悍心,褫骇自却,不敢加无礼于其君。诚使有国家者举不失义,天下其何以抗之哉?宜太宗之尊表云。

令璋,字璹,从小就没了爹妈,但他和兄弟姐妹们感情特别好,互相照顾。他特别爱学习,文章写得好,口才也棒极了。永徽年间,他考中了明经,进了太子宫当门郎。因为写文章出色,升了秘书郎。后来又升到中书舍人,还被封为吴兴县男。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他被提拔为夏官侍郎。可惜,他弟弟敬节造反,他也被牵连,贬到桂州当长史。

后来,武则天开始搞什么祥瑞之说,自称天命所归。令璋就收集了山川草木名字里带“武”字的,说是应验了武则天的国姓,把这些都整理好上报给她。武则天特别高兴,就让他当了检校天官侍郎,后来又升了文昌左丞,最后还当上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那可是宰相啊!永徽年间以后,那些史官就只会记录皇帝的旨意,其他的政事讨论他们根本听不到。令璋觉得,皇帝的决策和讨论过程都应该记录下来,不能缺失。于是他就建议,把朝堂上讨论的军国大事都记录下来,让宰相自己写,取名叫《时政记》,交给史官保存。武则天同意了,从令璋开始,才有了对朝政的详细记录。后来,他因为一些事情被降职,当了司宾少卿。到了延载初年,他又被任命为纳言。有人说他家族有人犯法,不能当侍臣,令璋说:“王敦造反,掌握朝政大权;嵇康被杀,却因为忠义而名垂青史。这些能成为我的罪过吗?”武则天说:“这是朕的意思,你不用管那些闲话。”

一开始,他被任命为秋官尚书。明堂失火了,皇上想躲避到正殿,认为这是上天示警。 可是,他却上奏说:“这次火灾是人为的,不是什么天灾。以前宣榭失火,周朝却延续了国运;建章宫焚毁,汉朝反而更加兴盛。再说,弥勒佛成佛后,七宝台也瞬间就毁坏了。圣人的治国之道,是顺应事物变化而施政的,更何况明堂只是处理政务的宫殿,又不是宗庙,没必要因为火灾就躲避正殿,降低皇家的礼仪。” 左拾遗刘承庆却说:“明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如今被天火焚烧,皇上应该反省自身过错,改正之前的错误。” 他巧妙地利用刘承庆的话来反驳皇上,改变了皇上的想法。

皇上于是换了地方,在端门举行盛大的宴会,款待群臣,和大臣们一起娱乐。随后,他开始兴建天枢,并且把自己的功劳刻在上面,还派他去负责这项工程的督造。工程浩大,花费巨大,光靠国库里的金子不够,于是就下令全国征收农具来熔铸成金子。因为这项工程,他被加封了一级爵位。后来,皇上要封禅嵩山,又任命他为仪注总管和封禅副使。 明堂重建的时候,他又被任命为工程的监造,官职也升到了银青光禄大夫。

阿拉伯使者进贡了一头狮子,他却说:“这猛兽不吃肉是不行的,从碎叶运到京城,花费巨大。皇上连鹰犬都不养,却要花大价钱养猛兽吗?” 皇上听后,下令停止阿拉伯的进贡。 这时,九鼎铸造完成了,皇上想用黄金涂饰它们。他又上奏说:“九鼎是国家神器,贵在质朴,不需要外在的装饰。我看九鼎上面本来就有五彩斑斓的花纹,又何必用黄金来涂饰呢?” 皇上听了他的话,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话说契丹人李尽忠造反,攻打边塞,朝廷派梁王武三思去榆关当安抚使,结果武三思自己也惹上了麻烦,被贬到益州当长史去了。一开始,蜀地的官吏个个贪赃枉法,横行霸道,但张柬之到任后,狠狠地查办他们,一个也没放过。后来朝廷听说后,还专门下诏书表彰他,张柬之就对身边的人说:“当个二千石的官,自己清廉容易,但让所有下属都清廉,那可就难了,只有我才能做到这一点。”

后来新都县丞朱待辟因为贪污受贿,该判死刑了。这个朱待辟为了报复张柬之,竟然伙同一个叫理中的和尚密谋杀害张柬之,想在剑南地区闹事。有人把这事儿密报给了朝廷,朝廷就命令张柬之彻查此案。张柬之认真调查,把所有可疑的人都抓了起来,牵连的人数以千计。案子查清楚了,朝廷又派洛州长史宋玄爽和御史中丞霍献可去复核,结果发现张柬之查的没错,最后被抄家的家族有五十多个,流放的占了十分之八,路上怨声载道。监察御史袁恕己弹劾张柬之办案不公,但朝廷下令说不用管这事儿。后来,朝廷又召张柬之回朝,让他当了地官尚书和冬官尚书。过了很久,张柬之退休了,七十四岁去世,临终前嘱咐家人要薄葬。死后,朝廷追赠他为越州都督,谥号“成”。

他弟弟张珽,也是个厉害角色,从小好学上进,考中了明经。后来当过六个州的刺史,政绩都很突出,多次受到朝廷的褒奖,最后被封为宣城郡公。后来又升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当时太子李显有点走偏了,张珽就连续四次上书劝谏。

其中一次上书说:“臣听说贾谊说过:‘应该挑选天下最优秀的贤士,让他们和太子一起生活,出入同行,这样太子就能看到正事,听到正言,走正道,身边的人都是正直的。如果习惯和正直的人在一起,自己就不会不正;如果习惯和不正派的人在一起,自己就不会不不正派。只要太子身边的人都是正直的,太子就能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能安定。’现在宫里设立作坊,那些工匠都能进宫,甚至能出入禁卫森严的地方,他们可能会把宫里的事情泄露出去,或者把外面的事情传到宫里,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小人可能会利用这些情况弄虚作假,败坏太子的名声。臣建议把宫里的所有制造工作都交给有关部门负责。”

第一段,这第二点说的啥呢?说汉文帝啊,穿的是粗布衣服,脚上穿的是草鞋。齐高帝呢,宫殿里用铜的,都换成铁的。有个叫经侯的,戴着玉器,佩着宝剑,穿着华丽的衣服去见魏太子,太子压根儿没看他一眼。经侯就问:“魏国也有宝贝吗?”太子说:“君主讲信用,臣子忠诚,这才是魏国的宝贝!”经侯一听,立马把剑和玉佩都摘了,然后就闭门不出,哪儿也不去了。你看,圣人和贤人啊,都觉得简朴才是珍贵,皇帝和王侯啊,都觉得节俭才是美德。您殿下啊,可得好好记着,勤俭节约,少弄些那些个玩物,用您的行动来教化天下百姓。

第二段,这第三点呢,是说以前东宫的门和宫殿,进进出出的都有登记记录。殿下您要是需要点啥,都得通过门卫传达命令,这中间就给了那些坏人可乘之机,他们可以随意增减东西。后来吕升之这个人,就代替您签署命令,多亏您发现了他的坏事。以后啊,凡是命令和奏章,都请您加盖内印,这样就能避免弄虚作假了。

第三段,这第四点,是说圣人啊,不会固步自封,即使是贤人和智者,也都有自己的老师。现在您这儿啊,负责讲解经书的没有学问渊博的人,侍奉您的也没有专门的侍读。您应该在吃饭的时候,奏请皇上,让有学问的人来给您讲解经书,教导您。读经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读史书是为了了解历史的成败,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儿啊!太子虽然嘴上说好,但没听他的。后来太子失败了,搜查宫中,找到了珽的谏书,中宗皇帝看了之后非常赞赏。当时宫里好多人都被治罪了,就只有珽被提升为右散骑常侍,后来又升任秘书监。睿宗皇帝登基后,又把他提拔为户部尚书。他当过定州刺史、尚书,这些官职都跟他的哥哥璹挨得很近。最后,他七十四岁去世了。

最后,一开始,他的曾祖父察曾经写过《汉书训纂》,后来很多人注《汉书》都偷了他的意思,说是自己的解读。珽就写了《绍训》来解释他曾祖父的原意。

令狐德棻,是广西宜州华原人。他爸爸叫令狐熙,曾经是隋朝的鸿胪卿(相当于外交官)。他们家祖上是敦煌的大族。令狐德棻学问特别好,博览群书,对历史典籍非常熟悉。隋朝大业年间快完蛋的时候,他当上了药城县令,但是因为天下大乱,他就没去上任。后来淮安王李神通在太平宫起兵,建立了总管府,就让令狐德棻当了府里的记室(相当于秘书)。唐高祖李渊进军长安后,又让他到丞相府当记室。

唐朝武德年间,他先当了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后来又升职当了秘书丞(掌管国家典籍的官员)。有一次,唐高祖问他:“男人的帽子和女人的发髻,为什么男人的帽子比女人的发髻高大呢?”令狐德棻回答说:“帽子和发髻戴在头上,象征着君主的地位。晋朝快要灭亡的时候,皇帝软弱,大臣强大,所以江南的男女,衣服短而裙子长。而宋武帝刘裕建立宋朝后,皇帝威严,所以衣服样式也跟着变了。这就是最近的历史证明啊。”唐高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当时天下刚经历大乱,很多书籍都丢失散落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也缺失严重。令狐德棻就建议唐高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遗失的书籍,还专门派人负责整理编目。没过几年,国家图书馆的典籍就基本齐全了。他又向唐高祖建议说:“现在没有正史记载近几代的历史,虽然梁、陈、齐朝的史书还能参考,但是周朝和隋朝的历史记载很多都缺失了。现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间还离我们比较近,还能找到一些线索;但是过了一代人,事情就模糊不清了,就很难找到资料了。陛下是继承隋朝的天下,隋朝又是继承周朝的,周朝和隋朝两代皇帝的功绩很多都跟周朝有关。如果我们现在不按顺序,分别为周、隋、梁、陈、齐五朝各自写一部史书,那么先朝的功业就难以展现,后世就没有记载可以参考了。”唐高祖认为他说得对。

于是,唐高祖下令,让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负责编写魏朝史;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负责编写隋朝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负责编写梁朝史;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征负责编写齐朝史;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负责编写陈朝史;侍中陈叔达、大史令庾俭和令狐德棻负责编写周朝史。但是,这个浩大的工程进行多年都没能完成,最后只好停止了。

贞观三年,皇上又下令让我撰写国史。有人认为魏国已经有魏收和魏澹两家写的史书,内容已经很详尽了,所以只需要修订五代史就可以了。 但是我(柳德棻)还是被委以重任,跟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一起负责周朝史书的修撰;中书舍人李百药负责齐朝史书;著作郎姚思廉负责梁朝和陈朝史书;秘书监魏征负责隋朝史书;而左仆射房玄龄则担任总监。 整个修撰工作,都是从我这里开始的,史书完成后,皇上赏赐了我四百匹绢。之后我升任礼部侍郎,继续参与国史的修撰工作,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终被封为彭城县子。后来还升任太子右庶子。

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后,我因为牵连被免职,成了平民。后来皇上又召我担任雅州刺史,但没多久我又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 等到修撰晋朝史书的时候,房玄龄向皇上推荐了我,让我参与其中。 这次修史一共参与了十八个人,我因为是资历最老的,所以很多章程和规范都是我制定的。之后我被任命为秘书少监。

永徽年间初期,我又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和弘文馆学士,继续参与国史的修撰,后来又升任太常卿。高宗皇帝曾经召集宰相和弘文馆学士到中华殿,问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帝王?怎么样才能成为霸主?哪个更重要?”我回答说:“帝王依靠的是德行,霸主依靠的是刑法。夏、殷、周三代都是靠德行而成为帝王的,秦国是靠刑法而成为霸主的,汉朝则两者兼用。魏晋以后,帝王和霸主都失去了应有的标准。如果非要选择的话,以德行治国称王更重要,但也是最难做到的。”皇帝又问:“那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呢?”我回答说:“古代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清心寡欲,简化政务。现在天下太平,年成丰收,最重要的就是减轻赋税,减少徭役。” 皇帝又问了禹、汤、桀、纣兴亡的原因,我回答说:“《尚书》上说:‘禹、汤能够反省自身,所以他们的国家兴盛;桀、纣只知道责备别人,所以他们的国家很快灭亡。’其实,这两个昏君都沉迷于美色,杀害谏臣,还发明了残酷的炮烙之刑,这就是他们灭亡的原因。”皇帝很高兴,赏赐了我很多东西以表示嘉奖。之后我升任国子祭酒和崇贤馆学士,爵位也升到了公爵。最后以金紫光禄大夫的职位退休。我活到八十四岁去世,死后被追谥为“宪”。

同时代还有邓世隆、顾胤、李延寿、李仁实等人,他们都在史学方面享有盛名。

话说这个邓世隆啊,是相州人。隋朝大业快完的时候,王世充的侄子王太守在河阳当官,把他请去做幕僚。后来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派人给王太守写信,结果邓世隆回信态度特别嚣张。洛阳城破后,他怕被追究责任,就改名换姓,自称“隐玄先生”,跑到白鹿山隐居去了。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朝廷又把他召回来,当了国子监主簿,还跟崔仁师、慕容善行、刘顗、庾安礼、敬播这些人一起修撰国史。心里一直觉得当初那封信写得不好,过得挺不安稳的。唐太宗就派房玄龄去跟他说:“你当初给王太守写信,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我当了皇帝,难道还会跟个普通老百姓计较吗?别再胡思乱想了!” 然后就把他升了官,做了著作佐郎,后来又当了卫尉丞。 话说唐太宗起初靠武力打天下,后来才开始重视学习,写诗作文很多,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贞观十三年,邓世隆上书建议把这些作品编成集子,但唐太宗谦虚地拒绝了。最后,他做到著作郎就退休了。

接下来说说顾胤,他是苏州吴县人。他父亲顾览,在隋朝做过秘书监学士。顾胤呢,唐高宗永徽年间,官职一步步升到起居郎,还参与修撰国史,因为在编写《太宗实录》上出了大力,被加封为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后来因为整理国史有功,又升为朝请大夫,还被封为余杭县男。最后做到司文郎中就去世了。他儿子顾琮,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官至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顾琮死后,武则天说:“顾琮不幸早逝,虽然我不为他哭丧,但是我把他当成我的肱骨之臣,特地为此停朝一天。”

最后一位是李延寿,世代居住在相州。唐太宗贞观年间,他官职也一步步升迁,做到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因为修撰史书有功,又升任御史台主簿,还兼管国史的编修工作。李延寿他父亲是位老学究,见多识广,对历史非常了解,经常讲宋、齐、梁、陈、北齐、北周、隋朝这些朝代的事情,说南方人称北方人为“索虏”,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岛夷”。他觉得以前写的史书,对本朝的事记载详细,对其他国家的记载就比较简略,而且褒贬失当,很多事情都没记载下来。所以他想按照《春秋》的体例,编年体写一部史书,把南北朝的事情都详细地写出来,可惜还没完成就去世了。

我活了这么多年,见识也越来越广了,于是就决定完成我以前想做的事情。从魏朝登国元年到隋朝义宁二年,我写了十二本纪、八十八列传,这本书叫做《北史》;从宋朝永初元年到陈朝祯明三年,我又写了十本纪、七十列传,这本书叫做《南史》。一共写了八个朝代的历史,两本书加起来有一百八十篇,然后我把它们呈献给了朝廷。这两本书条理比较清晰,文字也比较简洁,比其他的史书要好很多。但是当时的人们看到我年纪轻轻就担任了这么重要的职位,所以不太认可我的书。后来我升迁为符玺郎,还兼任修撰国史的工作,最后就去世了。

我曾经写过一本《太宗政典》,在调露年间,高宗皇帝看过之后,非常赞赏我写得直截了当,就赏赐我家五十匹布,并且把书收藏在秘阁里,还另外抄了一份送给太子。

李仁实,是魏州顿丘人。当过左史这个官职。他还写过《格论》、《通历》等书,在当时很流行。

峘是德棻的五世孙。唐玄宗天宝年间快结束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碰上安禄山造反,他就跑到南山豹林谷隐居去了。杨绾没当官的时候,经常和他来往,因为峘学识渊博,口才又好。后来杨绾当了礼部侍郎,修撰国史,就推荐了峘。峘从华原县尉升任右拾遗,兼管修史的工作。后来又一步步升迁,做到起居舍人。他负责编写《玄宗实录》,因为当时《起居注》散失了,他就把诏书和奏章都收集起来,把朝廷当时的各种事情都记录完整了。不过,他写的《玄宗实录》里,开元、天宝年间很多名臣的事迹都记载得很简略,取舍方面也处理得不好,算不上是优秀的史书。

大历年间,峘当上了刑部员外郎,负责南曹的审判工作。后来又升迁为司封郎中,掌管制诰,还兼任史馆修撰。德宗皇帝即位后,下令要为元陵(唐肃宗的陵墓)修建得极其豪华,不惜耗费国库的钱财。峘就进谏说:“我仔细读过汉朝刘向关于山陵的论述,那些优秀的史官都为此叹息不已。为什么呢?因为圣贤之君都勤俭节约,不做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过去舜帝葬在苍梧,没有改变原来的简陋;禹帝葬在会稽,也没有改变原来的规模;周武王葬在毕陌,连坟墓都没有;汉文帝葬在霸陵,也没有修建高大的坟墓。禹帝不是不孝顺,启帝不是不顺从,周公不是不孝敬,景帝不是不孝顺,他们侍奉父母君主,都把节俭当作长久的策略。

宋文公厚葬,春秋里记载华元为不臣;桓魋用石头做棺材,孔子认为还不如早点腐烂。从这些例子来看,有德行的人葬礼简朴,没有德行的人葬礼奢华,这非常明显。陛下仁孝之心胜过圣贤,但是尊亲的道理应该符合礼制。先帝的遗诏中,关于丧葬的制度,都是简朴节俭的,不允许用金银装饰。陛下应该遵从先帝的遗愿,不要违背常理,如果追求奢华,那就是违背先帝的遗命,违背经义,我私下里很担心。现在大赦令刚下达,具体的条款还没公布,希望陛下赶紧下令有关部门按照先帝的遗制办理。”德宗皇帝回答说:“我之前考虑修建山陵的事,想法荒唐错误,违背了先帝的旨意。你引经据典,不仅指出了我的错误,也让我避免了对先帝不孝的危险。我怎么会不听从你的劝告,而坚持到底呢?即使是古代那些正直的人,又能比你做得更好吗?”

话说这个人叫峘,在吏部工作,因为尚书刘晏赏识他,所以混得不错。当时杨炎是侍郎,峘就巴结刘晏,在分管的部门里,对刘晏好得不得了,对杨炎就冷冰冰的。杨炎心里当然很不爽。后来,建中初年,峘升任礼部侍郎,杨炎当时执政,峘却没啥表示,也没跟他对着干。

杨炎是前宰相杜鸿渐的学生,他儿子想考弘文馆的生员,就托峘帮忙。峘跟送信的人说:“要得到杨侍郎您亲笔签署的推荐信,我才敢办事。”杨炎也没起疑心,就签了字。结果峘马上就上奏皇帝说:“宰相用私情逼迫我办事,我照办了就是对不起皇上,我不照办,他就害我。”皇帝就质问杨炎,杨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解释清楚了。皇帝大怒:“这小子太坏了,没办法了!”想杀了他,杨炎拼命求情才算保住性命,被贬到衡州当别驾,后来又升了刺史。后来李泌当政,又把峘召回朝廷,做了太子右庶子,还让他修撰史书。

这人啊,脾气倔,还特骄傲,谁都跟他不对付。有一次,跟孔述睿一起修史书,因为一点小事,峘就老是找孔述睿的茬儿,孔述睿为人宽厚,根本不跟他计较。贞元五年,峘因为在当衡州刺史的时候,冒领了前任刺史的户口数目,说成是自己政绩好,窦参本来就讨厌他,就把他贬到吉州当别驾,后来又慢慢升了刺史。后来齐映当了江西观察使,到吉州视察。峘仗着自己跟宰相关系好,虽然现在只是个刺史,却觉得自己比齐映高一等,见面的时候,态度很傲慢,还跟老婆抱怨。他老婆说:“你把自己当什么人物啊,一把年纪了还跑到一个小年轻面前摆谱!就算你因此被贬死,我也没啥遗憾的!”齐映到了之后,峘去拜见,走得慢吞吞的,连鞋都不脱,也不行跪拜大礼,齐映心里很不爽。等齐映离开吉州回到观察使衙门,就弹劾峘,说他隐瞒前任刺史的过失,不适合继续当刺史,把他贬到了衢州当别驾。衢州刺史田敦是峘的学生,但两人平时没什么来往,这时候田敦却很恭敬地迎接峘,还把一半俸禄分给峘接济他。峘在衢州待了十年,直到顺宗皇帝即位,朝廷召他回京做秘书少监,结果还没到任就死了。

他当初受命撰写《代宗实录》,还没写完就被贬官了,皇上特许他可以在外地完成这本书。元和年间,他儿子太仆丞丕把书献给了朝廷,朝廷因为他的功劳,追赠他工部尚书的官位。

话说,有人这样称赞德棻:“他的文采和才能,在世上是那么正直刚毅,他的文章如同良药,具有百药的功效,他的论述,像魏征、李纲那样深邃典雅,他的辞赋文章,又像陆德棻那样华丽精妙。这些都是治世的光彩啊!可是,他在隋朝时默默无闻,到了唐朝才大放异彩,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天下从来不缺少人才,只是因为不用,所以国家衰亡;也不需要很多人才,只要能用对人,国家就能兴盛。国家典章制度和历史典籍,对于当政者来说尤其重要,它们可以用来考察国家的兴亡成败,把这些经验教训摆在前面,作为警戒。当时天下刚刚统一,德棻就首先提出了修撰典籍的建议,后来唐朝的文物制度才如此辉煌灿烂,这足以说明他认识到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啊!”

“赞曰:‘文本才猷,世南鲠谔,百药之持论,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辞章,皆治世华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 这意思就是说,德棻的才华横溢,在世上是出了名的正直敢言,他的文章就像良药,有各种功效,他的论述,跟魏征、李纲一样深刻高雅,他的文章辞藻华丽,都是治世的光彩。可他在隋朝的时候默默无闻,到了唐朝才光芒万丈,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