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漼,是山西闻喜人,家世显赫。他爹裴琰之,年轻的时候在同州当司户参军,年纪轻轻就不管那些具体事务。同州刺史李崇义觉得他太不上进,就委婉地暗示他说:“同州,地处三辅,政务繁忙,你为什么不找个清闲的差事呢?别在这儿耗着了!”裴琰之连连答应。后来,堆积的公文案卷有几百件,李崇义让他赶紧处理,裴琰之说:“干嘛这么逼人呢?”于是他让吏员把纸张连起来,给他笔墨,开始批阅。一天之内就全部处理完毕,而且处理结果都恰当合理,而且批示的文字又精炼又漂亮。李崇义大吃一惊,说:“你这是故意隐藏自己的才能,让我犯错吗?”从此,裴琰之名扬全州,人称“霹雳手”。后来他做了永年县令,政绩显著,百姓们还刻石歌颂他的功德。后来他做了仓部郎中,因为生病而致仕。

裴漼侍奉父亲十几年,期间一直没做官。他父亲去世后,裴漼才考取明经,被任命为陈留县主簿,后来升迁为监察御史。当时,崔湜和郑愔主管吏部,因为贪污受贿被李尚隐弹劾,朝廷命令裴漼调查审理。安乐公主和上官昭容却从中作梗,想包庇他们,但裴漼坚持秉公执法,查明了他们的罪行,天下人都称赞他。他官职一路升迁,做到中书舍人。唐睿宗要建造金仙观和玉真观,当时正逢大旱,工程却不停歇,裴漼上书说:“春天和夏天不要聚集大量民工搞大型工程,不要兴土木工程,妨碍农业生产。如果劳役超过限度,就会发生疾病、旱涝等灾害,这是天人感应的规律。现在从冬天到春天,雨水不及时,人心惶惶,不知所措,而土木工程却正在兴建,旱灾的祸根就在于此。现在正是春耕播种的时候,青壮年都去干活,劳民伤财,饥饿寒冷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春秋》记载,庄公三十一年冬天不下雨,那时修建了三个土台;僖公二十一年夏天大旱,那时修建了南门。陛下应该为四方百姓着想,应该下令,让京城所有的营建工程、木材石料的买卖,全部停止。如果农事耽误了,百姓流离失所,即使寺观建成了,又能救济饥寒吗?”他的奏章没有被采纳。后来他升迁为兵部侍郎,因为工作出色,皇上特地给他儿子一个官职。开元五年,他做了吏部侍郎,选拔了很多优秀人才。最后,他官至御史大夫。

漼雅跟张说关系很好,张说当时是宰相,多次推荐他。漼雅擅长写奏章,皇帝也挺看重他,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他平时生活很节俭,但晚年有点放纵,养了歌伎和妾侍,还有些奢侈的举动,有人就说他有点毛病。后来他就改任太子宾客了。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懿。他有个从祖弟叫裴宽。

裴宽这个人,天资聪颖,擅长骑射、弹棋、投壶,还略懂一些文书。景云年间,他担任润州参军事。润州刺史韦诜有个女儿,正要给她找个好人家。有一天休息,韦诜登楼远眺,看到后花园有人在埋东西。他就问手下官员,说是参军裴宽干的。于是把裴宽叫来问怎么回事,裴宽回答说:“我为人正直,从不收受贿赂,玷污家门。只是有人送来鹿肉作礼物,我不能接受,所以就埋了。”韦诜很惊讶,裴宽的为人让他刮目相看,于是提拔他做了按察判官,并且把女儿许配给他。韦诜回家告诉妻子说:“我一直想找个好女婿,现在终于找到了!”

第二天,韦诜就叫来自己家族的人看看这位女婿。裴宽当时穿着一身青绿色的衣服,身材瘦长。韦诜的族人们看到他后都笑了,还叫他“青鹳雀”(一种鸟,形容他瘦长)。韦诜说:“我爱我的女儿,当然希望她能嫁给贤能的公侯之家,但怎么能只看外表呢?”最后,韦诜还是把女儿嫁给了裴宽。

首先,他被选拔出来,当上了河南丞,后来又升迁到长安尉。 宇文融当时是侍御史,他负责全国土地的清丈,奏请朝廷任命他为江东覆田的判官。 之后,他又调任太常博士。 有一次礼部讨论在忌日祭祀庙宇是否应该奏乐,他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庙宇尊贵,忌日卑微,就应该奏乐;庙宇卑微,忌日尊贵,就应该准备乐器但不演奏。” 中书令张说很欣赏他的观点,请求按照他的意见办理。

接着,他又升迁为刑部员外郎。 有一次,万骑将军马崇光天化日之下杀人,而王毛仲仗着权势,想徇私枉法,包庇马崇。 但是,他坚持原则,不肯徇私。 后来,河西节度使萧嵩推荐他当判官,之后又升任兵部侍郎。 宰相裴耀卿负责江淮地区的运输,在河阴设立粮仓,奏请朝廷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协助裴耀卿工作。 之后,他又升任吏部。 后来,他被外放到蒲州当刺史,当时蒲州久旱无雨,他一到任就下雨了。

然后,他调任河南尹,他秉公执法,不依附权贵,使得河南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 之后,他被授予金吾大将军的职位,又调任太原尹,唐玄宗还为此写诗为他送行。 天宝初年,他从陈留太守升任范阳节度使。 当时北平军使乌承恩是少数民族首领,他与朝廷内部人员勾结,多次受贿,他依法严惩了乌承恩。 檀州刺史何僧献扣押了几十个百姓,他全部把他们放了,所以各民族都对他很感激。

话说三年时间过去了,皇上让安禄山继续镇守范阳,同时任命张九龄当户部尚书,还兼任御史大夫。裴敦复平定了海贼回来后,大肆宣扬自己的功劳,张九龄暗中揭露了他的谎话。正巧河北的将领们来朝见皇上,他们对张九龄的政绩赞不绝口,还说那些胡人还念着张九龄的好呢!皇上听了龙颜大悦,对张九龄更加器重和信任。

李林甫眼看着张九龄就要当宰相了,心里很不舒服,再加上他本来就讨厌张九龄和李适之关系好,于是就偷偷地把张九龄的一些话透露给裴敦复,挑拨离间。裴敦复是个脾气火爆的人,轻信了李林甫的话,认为李林甫说的都是真的。之前,张九龄托他帮忙向裴敦复求情,本来想把这件事告诉裴敦复,李林甫却故意加快了事情的进展。结果裴敦复还没来得及听到张九龄的解释,皇上就带着他去温泉宫游玩了。

这时,裴敦复手下的裨将程藏曜和曹鉴因为其他事情被御史台审查,张九龄负责调查他们。裴敦复觉得张九龄是想置他们于死地,于是就赶紧花五百两黄金贿赂了贵妃的姐姐,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皇上。皇上因此就把张九龄贬到睢阳当太守。后来韦坚的案子牵连到张九龄,他又被贬到安陆当别驾。李林甫指使罗希奭杀害李适之的时候,也派罗希奭去了安陆,想趁机把张九龄也杀了。张九龄吓得赶紧磕头求饶,罗希奭才放过他。张九龄害怕自己最终会被杀掉,就请求出家当和尚,但是皇上没同意。后来,他慢慢地升迁,当上了东海太守,又调到冯翊,最后又回到朝廷当了礼部尚书。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傅。

张九龄兄弟八个人,都考中了明经,都在朝廷、地方担任要职。他们兄弟感情非常好,在东都建了宅子,八个院子并排在一起,他的外甥侄子们也都很有名气,他们经常一起击鼓聚餐。张九龄为官清廉简朴,到哪里百姓都爱戴他,大家都盼着他能当宰相。天宝年间,人们提起老一辈的贤臣,张九龄总是排在第一位。不过,他信佛,喜欢和和尚交往,经常诵读佛经,年纪越大越虔诚。他的儿子叫张谞。

张谞,字士明,考中了明经,被任命为河南参军事。他性格开朗豁达,举止从容不迫。后来升迁到京兆府仓曹参军。虢王把张谞推荐给朝廷,任命他为襄阳、邓州营田判官。他母亲去世后,张谞在东都守孝。正赶上史思明造反,他就逃到了山谷里躲藏。史思明这个人虽然是乱臣贼子,但为人比较宽厚,而且听说过张谞的名声,就派人四处搜寻,最终找到了他。史思明非常高兴,称呼他为“郎君”,还假惺惺地任命他为御史中丞。

史思明残暴地杀害皇室宗亲,张谞暗中想方设法保护他们,最终使得数百人得以幸免于难。他还曾经向朝廷密报史思明的虚实,这件事泄露后,史思明又气又恨,差点把他杀了,最后还是饶了他一命。史思明叛乱平定后,张谞被任命为太子中允,后来又升迁为考功郎中,经常进宫面见皇帝奏报事情。

唐代宗到陕州巡幸,张谞步行携带考功郎中的印信赶到行在(皇帝驻跸之所),唐代宗说:“疾风知劲草,你果然值得信赖啊!”唐代宗本来想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却被元载从中作梗,所以最后只任命他为河东道租庸、盐铁使。当时关中地区闹旱灾,张谞上奏朝廷提出了解决办法。皇帝召见他到便殿,问他榷酒(专卖酒)的利润每年有多少进贡内库,张谞很久都没回答。皇帝又问了一遍,张谞说:“我有些事情想不明白。”皇帝问:“是什么呢?”张谞说:“我从河东来,走了三百里路,沿途的农民愁眉苦脸,粮食还没播种呢。我认为陛下应该先体恤百姓疾苦,而不是问我榷酒的利润。孟子说:‘治理国家,只要施行仁义就够了,为什么要考虑利益呢?’所以,我不敢马上回答您的问题。”皇帝说:“如果不是你告诉我,朕还真不知道这个道理。”于是,皇帝任命张谞为左司郎中,让他经常参与政事。元载嫉妒他,就把他外放到虔州做刺史,后来又历任饶州、庐州、亳州刺史,最后被任命为右金吾将军。

唐德宗刚即位,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百官都对他敬畏三分。当时正值大行皇帝(唐代宗)的丧事将要结束,朝廷下令禁止屠宰牲畜,可是郭子仪家的奴仆却宰杀了一只羊。张谞据实上奏,德宗认为他不畏惧权贵,很欣赏他。有人说:“郭子仪有社稷之功,难道不应该庇护他吗?”张谞笑着说:“你理解错了。郭子仪现在正得势,皇上新即位,必然认为他党羽众多。现在揭发他的小过错,是为了表明自己不依仗权势。我这样做,上是为了尽忠于皇上,下是为了安抚大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话说朝廷那时候专门设立了三个部门来审理各种案件,要是有人不服判决,就可以去打登闻鼓上告。有个叫崔谞的人上书皇帝说:“谏鼓和谤木这些东西,本来是为了让老百姓把冤屈说出来,让正直的人能畅所欲言。现在那些奸诈狡猾的人,动不动就跑到皇帝面前告状,为了一点小事就吵吵闹闹,这样下去,还怎么管理国家啊?”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把这些上告的权力都收回了。崔谞看不惯那些法吏弄虚作假,或者因为私人恩怨而故意枉法,于是他就写了一篇《狱官箴》来讽刺他们。结果因为得罪了权贵,被贬到阆州当司马。没过多久,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太子右庶子,后来又升任兵部侍郎,最后做到河南尹、东都副留守。他家祖祖辈辈五代都在河南做官,但他上任后从不敢专权,一直以宽厚温和的作风治理地方,从不因为贪污受贿而治罪别人。最后,崔谞七十五岁去世,追赠礼部尚书。

崔谞有个弟子叫崔胄,字胤叔,考中了明经,曾在李抱玉的幕府工作过。可是他不受重用,就辞官回家了,后来又到宣歙观察使陈少游手下做事。李抱玉很生气,弹劾他,把他贬到桐庐当尉。那时候李栖筠担任浙西观察使,他的幕府里都是一时俊杰。幕僚许鸣谦很会识人,见到崔造和崔胄后,很欣赏他们,就向李栖筠推荐崔胄,让他当自己的属下。

唐代宗讨厌宰相元载专权,就召李栖筠当御史大夫,想让他当宰相。李栖筠就推荐崔胄当殿中侍御史,这更让元载讨厌。后来李栖筠死了,崔胄护送他的灵柩回洛阳,有人想陷害他,但他一点也不害怕。陈少游又推荐他当淮南观察判官。元载被杀后,崔胄才被任命为刑部员外郎,后来又升任宣州刺史。杨炎当政后,为了给元载报仇,就处处找崔胄的毛病。恰好有人告发崔胄手下的人贪污受贿,杨炎就派人严厉地弹劾他,把他贬到汀州当司马。后来他又慢慢升迁,做了京兆少尹,但他因为父亲的缘故没有就任,改任国子司业。之后又升任江西观察使。早些时候,李兼曾经解散了南昌一千多士兵,把他们的军饷据为己有,崔胄上书弹劾他。樊泽被调到襄州,朝廷要选人接替他的位置,唐德宗记得崔胄的才能,于是任命他为荆南节度使。

那个时候,各地的方镇官员都争着巴结皇上,进贡很多精美的锦缎绫罗,说是贡品,其实都是用公款买的。 中使来的时候,他们都用公款大肆宴请。 但杨胄为人很节俭,送的礼物价值不过几两黄金,宴请也只喝了三杯酒就结束了。 当时的武官大多粗暴无能,招待宾客不讲究礼仪,稍微不如意就诬陷别人。杨胄也曾弹劾过那些不称职的官员,所以很多人对他怀恨在心,觉得他太不合群。 他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成。

杨峤,祖籍北平,后来迁居洛阳,是北齐尚书右仆射杨休之的四世孙。他参加八科考试都考中了,先被任命为将陵尉,后来逐步升迁到詹事司直。长安时期,御史中丞桓彦范和袁恕己都在争着当御史。杨再思和杨峤关系很好,知道杨峤不愿意去弹劾别人,就告诉了桓彦范。桓彦范说:“做官选人,难道还要看合不合自己心意吗?那些不合心意的人才更应该提拔重用,这样才能压制那些骄傲自满、急于求成的人。”于是杨峤被任命为右台侍御史。过了很久才升迁为国子司业。杨峤为人谨慎认真,好学上进,喜欢引导鼓励年轻人,认真修缮讲学场所,大家都认为他干得不错。

唐睿宗即位后,杨峤升任尚书右丞。当时朝廷要设立都督府,需要挑选最优秀的官员,所以杨峤被任命为泾州都督。后来这个计划取消了,他又先后担任魏州刺史、荆州长史、本道按察使,都以清廉著称。魏州百姓听说杨峤要来当刺史,都到阙下请求,所以他第二次治理魏州。后来回到朝廷担任国子祭酒,被封为北平县伯。他邀请尹知章、范行恭、赵玄默担任学校官员,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儒学大师。 有些学生学习懒散,杨峤甚至用鞭子抽打他们,因此很多人怨恨他,有一次晚上在路上袭击了他。这件事上报朝廷后,朝廷下令逮捕袭击者并处死。杨峤抚养孤儿寡侄和儿子,经常对别人说:“我虽然身居方伯高位,但心里还是当年那个小小的尉。” 后来因为年老而退休。去世后,谥号敬。

宋庆礼是河北永年人,考中了明经,做了卫尉。武则天派侍御史桓彦范去河北,堵截居庸关、五回关等路,抵御突厥,还召见宋庆礼一起商议,武则天很欣赏他的战略眼光。没多久,宋庆礼升任大理评事,又当上了岭南采访使。当时崖州、振州等地的土著首领互相攻打,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且岭南瘴气很重,使者都不敢去。宋庆礼却亲自前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些首领最终放下仇恨,和睦相处,地方也安定下来了,还裁撤了五千驻军。

后来,宋庆礼又当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因为他熟悉边疆事务,被任命为河东、河北营田使。他骑马技术很好,一天能跑几百里。宋庆礼吃苦耐劳,但也很喜欢搞建设,在边境地区挖沟渠、修建军事设施,设置埋伏来对付敌人,有些人觉得他这些做法不切实际。之后,他又升任贝州刺史,再次担任河北支度营田使。

一开始,营州都督府设在柳城,扼守奚族和契丹的要道。武则天时期,赵文翙处理不好与奚、契丹的关系,把营州都督府给攻破了,迁到了东渔阳城。到了唐玄宗时期,奚族和契丹归顺了朝廷,皇帝想把都督府迁回柳城老地方。宋璟极力反对,只有宋庆礼认为这样做有利,于是皇帝就派他、太子詹事姜师度、左骁卫将军邵宏等人去修建,只用了三十天就完成了。随后,宋庆礼兼任营州都督,开垦了八十多个屯田,把渔阳、淄青地区被没收的百姓土地还给他们,还吸引商人来营州经商。没几年,营州的粮仓就装满了,百姓也安居乐业了。宋庆礼死后,追赠工部尚书。

宋庆礼为官清正严明,从不徇私舞弊,官员们都很敬畏他,不敢违反他的命令。太常博士张星因为喜欢耍小聪明,死后谥号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为此上书辩驳说:“宋庆礼是国家的功臣,在边疆待了三十年。他去营州修筑城池的时候,只有几千士兵,没有强大的军队保护,却能按时完成任务,还停止了海运,节省了国家的开支,边境也安定了。他的功劳很大,不应该给他不好的谥号。”宋庆礼的侄子宋辞玉也亲自上奏朝廷请求更改谥号。最后,宋庆礼的谥号改为了“敬”。

杨玚,字瑶光,是陕西华阴人。他家祖上五代前的杨缙,在陈朝做过中书舍人,是个有名的文人,最后官至交州、爱州都督,武康郡公。他儿子杨林甫继承了都督的职位,隋朝灭了陈朝后,过了三年他才投降,然后被迁到长安居住。杨林甫字卫卿,做过柳城太守。唐高祖起兵的时候,派他儿子杨琮去招降他,杨林甫就带着全郡投降了,被任命为检校总管。因为他腿脚不好,不能上朝。皇帝考虑到绛州天气寒冷,就把他任命为绛州刺史,后来又多次被封为宜春郡公。杨琮字孝璋,做过上津县令。天下大乱的时候,他辞官了,和秦王李世民住在同一个地方。唐武德初年,他做了秦王府的参军,兼管仓库。隐太子李建成的事情平息后,皇帝下诏让诸位亲王和宰相中各选一人参加宴会,而杨琮却独自被邀请参加,唐太宗还赏赐了他一篇《怀昔赋》,表达了对他的恩宠。后来他又历任沔州、绥州刺史。他母亲给孩子送饼子,他妻子假装收下,却偷偷扔到墙外,人们因此称赞他清廉。

杨玚一开始当麟游县令,当时窦怀贞大兴土木,修建金仙观和玉直观,就下令征收畿内曾经犯过罪的人的财产,狠狠地搜刮民脂民膏来充当修建费用。杨玚拒绝执行这个命令。窦怀贞很生气,说:“你一个县令竟然敢违抗我的命令?”杨玚回答说:“我考虑的是百姓的冤屈,官位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窦怀贞被他的回答震住了,只好作罢。当初,韦后规定每户丁口数为二十二,韦后失败后,有关部门追讨这笔税款,杨玚坚决反对,他说:“韦氏当政时,擅自提拔官员,赦免罪犯,这些都没有改变,为什么偏偏要对已经减轻负担的人再加重赋税呢?这不是保全百姓的办法。”于是,这笔税款就没有再收,因此杨玚的名声在当时就非常显赫。

杨玚后来被提升为侍御史。京兆尹崔日知贪污腐败,行为不法,杨玚和官员李杰一起商量,准备弹劾他,却被崔日知抢先构陷。杨玚在朝堂上奏道:“如果肃正纲纪的部门,因为害怕威胁而屈服,从而给奸邪之人开了方便之门,那么御史府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唐玄宗认为他说得对,让李杰复职,而崔日知则被罢免了。

玚当上过御史中丞和户部侍郎。皇帝曾经召集宰相和大臣们在延英殿讨论全国户口登记的事,玚对利弊分析得特别详细,皇帝很欣赏他。后来宇文融建议检查漏报的户口,玚认为这样做不方便。宇文融当时权势很大,其他大臣都只是唯唯诺诺,只有玚一个人敢反对,所以就被贬到华州当刺史了。 皇帝去泰山封禅,在山下安排了乐工,即使是正在守孝的人也在队伍里。玚认为让戴孝的人去演奏音乐,这太不合情理了,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就免除了这项规定。

后来玚回到朝廷,担任国子祭酒,他推荐了王迥质、尹子路、白履忠三位大学者来给国子监的学生们上课。皇帝下诏书,让王迥质担任谏议大夫和皇太子侍读;白履忠年纪大了,不能胜任工作,就授予他朝散大夫的官职让他退休回家;尹子路则被任命为弘文馆的官员。这三个人都很有名气。玚上奏说:“现在考试明经,不注重考察大义,只看重一些细枝末节,比如年月日,或者一些孤立的经文、断章取义的句子。现在学习《春秋》三家注和《仪礼》的人才只有十二个,恐怕这些经典很快就要没人学习了。我希望考试改用通俗易懂的文章,这样才能保存这些学问,对于那些学问通达的人,可以适当提升他们的官职,鼓励那些孤身学习的人。”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下令,以后那些只学习《春秋》三家注和《仪礼》的人不能担任散官,于是就颁布了这个命令。学生们为了感谢玚,在太学门口为他立了颂碑。

他又说:“古代,卿大夫的子弟和诸侯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一些在小学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到太学学习,让他们逐渐学习礼乐,了解朝廷君臣的秩序,按照品级和等级编排,分派老师,进行三德四教的教育,学成之后再授予爵位。唐朝建立以后,两监(国子监和太学)录取的人数成千上万,最终被选拔的人只有十分之二,考功司要反复核实,按照经学和品德来进行排名,所以没有人数的限制。现在考功司规定每年全国录取明经和进士的人数只有百人,两监录取的人就更少了,这样一来,学生们白白浪费了国家的俸禄,而博士们却滥用国家的俸禄。而且,那些外来的和各种各样的官员每年有二千人,是明经和进士的十倍,这些胥吏和浮夸之辈,不懂先王的礼义,怎么能和那些勤奋学习的人相比呢?国家设立学校,推广教化,是为了有用的人才,并激励他们进步。现在有司却设置限制,淘汰人才,想要在朝廷上得到优秀的人才,就太难了。”皇帝赞同他的说法。玚后来又升任大理卿,因为生病辞官,改任左散骑常侍。他去世时六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谥号贞。

老陈啊,总是感慨那些当官的,不懂得按照古代的礼仪规矩办事。所以,他家里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祀,都是按照老规矩来的,那些揖让的礼节,哭丧的仪式,都一丝不苟,一点儿也没马虎。他在官场上清正廉洁,下属们想给他立块碑刻上他的功德,他却说:“只要我的事对百姓有益,在史书上留下我的名字就足够了。那些碑颂啊,只不过是给后人留下块石头当镇纸罢了。”

他伯父陈志操,为人刚正不阿,简朴节俭。没当上大官的时候,写了篇《闲居赋》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经常说:“能有十顷地,十个仆人丫鬟,下面能供养兄弟们吃穿,上面能供奉祖先,我就知足了。”最后官做到司属卿,被封为安平县男。 陈玚的叔叔陈晏,精通《孝经》,经常手抄几十篇,遇到能教导的人就送给他。

再说说崔隐甫,他是贝州武城人,隋朝散骑侍郎崔儦的曾孙。一开始当左玉钤卫兵曹参军,后来升迁为殿侍御史内供奉。有个和尚惠范,依仗太平公主的势力,强抢民女,隐甫就上奏弹劾了他,结果反倒被排挤,贬到邛州当司马。唐玄宗登基后,他被提升为汾州长史,兼任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后来又升任洛阳令。梨园有个弟子叫胡雏,擅长吹笛子,很受皇帝宠爱,犯了罪躲在宫里。皇帝因为别的事召见隐甫,指着胡雏说:“你去帮我把这个人弄来。”隐甫回答说:“陛下您轻视臣子却重用乐工,那我请求辞官。”说完就拜了两拜出去了。皇帝赶紧道歉,想把胡雏给隐甫,让隐甫杀了他。结果皇帝下赦免令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后来皇帝赏赐隐甫一百匹绢。

孙佺在跟奚族打仗输了,皇上就提拔崔隐甫当并州司马,让他去边境守卫。结果他哥哥崔逸甫病得很重,崔隐甫还没来得及去上任,皇上就责怪他耽误时间,把他贬到河南当县令去了。后来他官越做越大,当上了华州刺史、太原尹,最后又回到京城当了河南尹。三年后,他又升任御史大夫。

一开始,御史台里没有监狱,犯人都是关在大理寺的。到了贞观年间,李乾祐当了御史大夫,才开始在御史台设立监狱,从此以后,御史中丞和侍御史都可以关人了。崔隐甫坚持以前的规矩,把御史台的监狱都废除了。后来因为犯人来来往往,有消息泄露出去的情况,才又把监狱设在了御史台的厨房院子里。

以前御史台里,从监察御史往下,大家都各自做事,不用请示汇报。崔隐甫上任后,规定所有事情都要先请示汇报才能执行,如果谁违反了他的意思,他就立刻弹劾,因此被贬官的人很多,御史台的官员们都对他敬畏三分,他的威名非常响亮。皇上曾经下令要考核外地官员的政绩,以前这种事情都要反复审查,常常要到春天才能完成。崔隐甫有一天在早朝的时候,皇上问起这件事,他当天就查清楚了所有的情况,当天晚上就完成了,大家都很佩服他的效率。皇上曾经说过:“你当御史大夫,天下人都认为你称职。”

张说当权的时候,崔隐甫一向很讨厌他,就和御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一起揭发张说的错误,说他不适合当官,结果张说被罢免了。但是皇上讨厌结党营私的行为,就把崔隐甫免职,让他回家侍奉母亲。一年多以后,他又被重新任命为御史大夫。后来又升任刑部尚书,兼任河南尹。皇上回到京城后,就让他当了东都留守。后来又多次被封为清河郡公。他死后,被追赠为益州大都督,谥号为“忠”。

开始的时候,皇上想让崔隐甫当宰相,问他:“牛仙客这个人可以和他谈谈,你见过他吗?”崔隐甫回答说:“没有。”皇上说:“你可以去见见他。”但是崔隐甫始终不去。过了几天皇上又问,他的回答还是一样。皇上于是就不再让他当宰相了。他的子孙后代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不是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不去见他,而是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我能和他谈论什么?”崔隐甫无论走到哪里,都洁身自好,认真处理政务,以刚正不阿著称。

赞曰:严挺之拒绝宰相,不肯见李林甫;崔隐甫违抗圣旨,不肯见牛仙客。真是刚正不阿啊!这两个人因此都没能当上宰相,他们也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管仲用编织草席的故事来劝诫他们,可见正直与圆滑是不相容的啊!

李尚隐,他祖上是赵郡人,后来迁居到万年县。二十岁那年,他考中了明经科,后来又做了下邽县的主簿。州刺史姚珽很欣赏他的才能,对他器重有加。神龙年间,左台中丞侯令德担任关内黜陟使,李尚隐在他手下做事,因为表现出色被提升为左台监察御史。

那时候,崔湜和郑愔掌管吏部选拔官员,他们仗着权势,徇私舞弊,选拔官员很不公平,甚至三年空缺的职位都被他们弄虚作假地填上了,有才能又清廉的人根本提拔不上来。没过多久,这俩人就都当上了宰相。李尚隐和御史李怀让一起,公开弹劾他们的罪行,结果崔湜和郑愔都被罢免了。

睦州刺史冯昭泰为人凶狠暴虐,大家都怕他。他曾经诬告桐庐县令李师旦以及二百多户人家搞妖术蛊惑人心。朝廷下令让御史去调查,其他御史都以生病为由推脱不去。李尚隐说:“老百姓蒙受冤屈,我们不去为他们伸冤,这怎么能行呢?”于是他就请求前往调查,结果还真替李师旦他们洗清了冤屈。

后来,崔湜和郑愔又重新掌权了,就把李尚隐贬到伊阙县当县令,李怀让也被贬到魏县。等崔湜他们被杀后,唐玄宗知道李尚隐为人正直严厉,就把他从定州司马提拔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也从河阳县令升任兵部员外郎。李怀让是蓚县人,后来官至给事中。

李尚隐后来担任将作少监,负责营建桥陵,被封为高邑县男。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御史中丞。御史王旭仗势欺人,有点无法无天,他的仇家告发了他的罪行,李尚隐认真调查,查实了他的贪污受贿行为,没有丝毫徇私舞弊,结果王旭被治罪。李尚隐之后升任兵部侍郎,不久又被外放到蒲州当刺史。

有个和尚叫怀照,自称他母亲梦见太阳落入怀中生下了他,还在石头上刻下了这件事作为证据,冯待徵等人还帮他作证。李尚隐弹劾他妖言惑众,朝廷下令把怀照流放到播州。李尚隐后来又升任河南尹。

尚隐这个人啊,性格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说话做事都坦诚相待,处理事情非常清楚明白,对待下属也不苛刻刁难。他尤其精通历史典故,对朝廷以前颁布的法令条文,都能倒背如流,一点儿也不含糊。有一次,叛贼刘定高夜里袭击洛阳城门,尚隐却因为当时没察觉到,就被贬官到桂州当都督了。皇上还派人去慰问他,说:“我知道你是忠心耿耿的,但是国家法律就是这样啊。”然后赏赐了他一百匹彩绸。后来他又升迁为广州都督、五府经略使。等他回朝后,有人偷偷塞给他钱财,尚隐就说:“我自己的本性是改变不了的,这可不是怕别人知道。”

代王丘为御史大夫的时候,司农卿陈思问带了很多小人当属下,暗中侵吞钱粮。尚隐查办了他的违法行为,查出来他贪污的钱财多达几百万,陈思问最后被流放到岭南处死。之后,尚隐被提升为太子詹事,没过多久,又升任户部尚书。他先后担任过扬州、益州的长史,以及东都留守,最后被封为高邑伯。开元二十八年,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尚隐三次进入御史府任职,每次都弹劾那些坏官吏,从不因为得罪权贵而丢掉名声,他所揭发的事情都是事实,所以大家都很信服他。他做官期间,从来没有因为犯错而被贬官,只有因为弹劾权臣和触犯一些小法令而被暂时贬官,但很快又会被重新启用,他的一生都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从开元二十二年开始设立京畿采访处置等使,任命卢奂担任这个职位,尚隐因为当时官职不够高,所以没被任命。永泰年间以后,王翊、崔涣、李涵、崔宁、卢杞这些大夫才担任这个职位。

解琬,是魏州元城人。他通过考试被选拔出来,被任命为新政尉。后来,他在成都做丞的时候,因为奏事合了皇帝的心意,就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但因为服丧而免职。武则天觉得解琬熟悉边疆事务,就催促他去安抚西部的羌族和夷族,解琬就请求先完成丧事,后来武则天赞赏了他的孝心,就下令他服丧期满后赴任。他升迁为侍御史,安抚了乌质勒以及十个部落,因为有功被提拔为御史中丞,还兼任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解琬和郭元振关系很好,但是宗楚客讨厌他,就把他贬到沧州做刺史。解琬在沧州为政,以大局为重,当地百姓都很拥护他。

话说在景龙年间,他升迁做了御史大夫,还兼任朔方行军大总管。前后在边疆待了二十年,主要就是抓农业生产,练兵备战,为国家谋求长远利益,那些北方少数民族也因此安居乐业。

景云二年,他又当上了朔方军大总管。他精简军队,把原本驻守三座城池的十万士兵裁减了一部分,只留下精兵强将,还派了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这三位官员去负责具体事务。之后,他被提升为右武卫大将军,还兼任检校晋州刺史、济南县男。年纪大了,他就想退休,没等朝廷批准就回家了。皇上很赏识他,特地给他赐了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准许他退休,还给他发全额退休金,并且派人送来了亲笔信慰问他。

这时候,吐蕃又来犯边境了,朝廷又把他召回来,任命他为左散骑常侍,让他去跟吐蕃谈判划定边界,顺便安抚那些归顺的十个部落的人民。 他上奏章说吐蕃人不可靠,不能轻信他们的盟约,建议调集十万大军驻扎在秦州和渭州之间,防备吐蕃的阴谋诡计。 果然,那年冬天,吐蕃就来入侵了,结果被秦州、渭州的军队打跑了。没过多久,他又请求退休,皇上没答应,就把他升迁为太子宾客。 他活到八十多岁,在开元五年,最终在同州刺史任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