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肃宗的废后张氏,是邓州向城人,后来全家搬到了新丰。她奶奶是窦氏,是昭成皇后的妹妹。玄宗小时候就失去了母亲昭成皇后,所以张氏奶奶把玄宗当亲孙子一样养大,对他疼爱有加。肃宗当皇帝后,封张氏为邓国夫人,对她宠爱非常,简直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生了五个儿子,名字分别叫去惑、去疑、去奢、去逸、去盈,个个都当了大官。其中,去盈娶了常芬公主,去逸的儿子后来当了皇帝。
肃宗当忠王的时候,娶了韦元珪的女儿为妾。后来立为太子后,就把这个妾升为妃子,再后来又升为良娣(相当于皇贵妃)。这位妃子的哥哥韦坚因为得罪了李林甫而被李林甫害死,太子害怕牵连,就和这位妃子断绝了关系,把她幽禁起来,还毁掉了她的服饰。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被叛军俘虏,这位妃子在至德年间去世了。
一开始,太子和妃子断绝关系后,良娣就得以独享太子的宠爱。这位良娣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很会揣摩太子的心思。唐玄宗西逃的时候,良娣跟着太子一起。渡过渭水时,老百姓拦住他们,请求他们返回长安,但太子没同意。宫中宦官李辅国偷偷地跟太子说,良娣也支持李辅国的计策,于是他们决定北上灵武。当时军队人马很少,晚上扎营的时候,良娣总是睡在太子帐篷前面。太子说:“半夜三更的,很危险啊,抵挡敌人可不是女人的事,你还是小心点吧!”良娣回答说:“现在正是多事之秋,万一有什么紧急情况,我会自己应对的,殿下您还是好好想办法吧!”到了灵武后,良娣生下孩子才三天,就起来缝补士兵的衣服,太子让她休息,她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还能顾得上自己吗?”乾元初年,良娣被册封为淑妃,她的父亲被追封为尚书左仆射,她的姐妹们也都得到了封号,她的弟弟清、潜分别娶了大宁公主和延和公主。最后,她被立为皇后,朝廷下令所有后宫嫔妃都要到光顺门朝拜她。
话说这位皇后啊,后来很受皇帝宠爱,渐渐地开始参与一些政事,跟李辅国勾结在一起,经常私下会见大臣,干预朝政。有一次在亲蚕苑,好多命妇给她行礼,场面那叫一个隆重。两年后,大臣们要给皇帝上尊号,她呢,也暗示大臣们给她上尊号“翊圣”,皇帝问李揆,李揆坚决反对。正好赶上月食,皇帝就说这是后宫出了问题,这才作罢。她还跟李辅国合计着要把上皇迁到西内去住。端午节那天,皇帝召见了一个叫李唐的山人,当时皇帝正抱着小女儿,转头对李唐说:“我心里想的那些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李唐说:“太上皇今天也一定在惦记着陛下。”皇帝一听,眼泪就下来了,但是心里还是被皇后控制着,最终不敢去西宫看望上皇。皇帝身体不好,皇后就用自己的血写佛经来表示虔诚。
一开始,建宁王李倓经常在皇帝面前说皇后的坏话。上皇还在蜀地的时候,曾送给她一副七宝鞍,李泌建议把这鞍子赏给将士们,李倓也跟着李泌一起请求,皇后因此怀恨在心,后来李倓就被人陷害,被冤枉死了。太子因为这件事特别害怕,对皇后毕恭毕敬。皇后还想害太子,但是因为太子的哥哥早死了,弟弟年纪又小,所以太子才得以保全。宝应元年,皇帝病重,皇后就和内官朱辉光等人密谋要立越王为皇帝,结果李辅国、程元振带兵保护太子,把皇后关在了别的宫殿里。代宗继位后,大臣们请求皇帝把皇后废为庶民,处死。皇后的亲戚和党羽都被流放或处死。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是濮州濮阳人。她父亲令珪,因为犯事当了郫县丞,后来死了,所以她从小就进了宫里。
唐肃宗当太子的时候,宰相李林甫暗中对他图谋不轨,太子心里很担忧,头发都愁白了。后来太子去拜见玄宗皇帝,皇帝看到他脸色不好,就顺便去了太子的宫殿看看。结果发现太子宫里没打扫干净,乐器上都蒙了灰,身边也没有侍奉的宫女。玄宗皇帝很生气,对高力士说:“我儿子住的地方竟然是这样,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于是下令从京兆府挑选五个品貌端正的女子去侍奉太子。高力士说:“从京兆府挑选,别人可能会借此机会徇私舞弊,不如从宫里挑选几个家世好的女孩吧?”皇帝同意了。选了三个宫女后,太子就有了宠幸。
有一次,太子突然睡着了,怎么也叫不醒。太子问他原因,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梦见神降临,拿着一把剑,在我的肋下刺了一刀,我差点受不了。”等天亮了,他身上还有淡淡的伤痕。后来太子生下了代宗,也就是嫡长孙。孩子出生三天,玄宗皇帝亲自去给孩子洗澡。可是孩子身体瘦弱,保姆嫌孩子长得不好看,想用别的宫女的孩子冒充。皇帝一看就不高兴,保姆赶紧磕头说不是这样的。皇帝说:“这不是你能决定的,快把我的孙子抱来!” 看到自己的嫡孙,皇帝非常高兴,看着孩子说:“福气比他父亲还好。”皇帝回宫后,把宫里的乐器和酒席都留了下来,对高力士说:“拿去给太子享用,一天能见到三个皇帝,真快乐啊!”
太子后来性情谦和,对皇帝非常恭敬,十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代宗即位后,大臣们请求追封他的母亲为皇后,并为她上谥号,与肃宗合葬在建陵。打开墓穴的时候,太子的遗容栩栩如生,衣服都是赭红色的,看到的人都感叹不已,都说这是圣子才有的征兆。
代宗的贞懿皇后独孤氏,她的出身不太清楚。她父亲独孤颖,是左威卫录事参军。
天宝年间,代宗还是广平王的时候,杨贵妃家族权势显赫,秘书少监崔峋的妻子韩国夫人把她的女儿嫁给了广平王,也就是未来的代宗。这位妃子生下了儿子李偲,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这位妃子仗着娘家势力,比较骄横跋扈。后来杨家被诛杀,她的地位也下降了。等她去世后,独孤氏凭借美貌被广平王宠幸,经常侍寝。广平王即位后,册封独孤氏为贵妃,她生下了韩王李回和华阳公主。
大历十年,皇后去世了,追封为皇后,皇帝还给她上了谥号。皇帝一直非常思念她,所以把她的灵柩停放在内殿,好几年都没下葬。三年后,皇帝才下令在都城西边修建陵墓,因为他想每天都能看到皇后的陵墓。但是谏议大夫姚南仲劝谏阻止了这件事,最后皇后葬在了庄陵。皇帝还下令让宰相常衮写祭文,因为皇帝对皇后感情很深,所以要求祭文要华丽隆重,并且要表达出他的真情实感。常衮写的祭文非常凄婉动人,完全符合了皇帝的要求。皇帝又下令让群臣写挽联,并从中挑选了最悲痛的几篇让乐师演唱。
一开始,皇后非常受宠,皇帝还把她的叔父提拔为少府监,哥哥则被任命为太子中允。这位睿真皇后沈氏是吴兴人。开元末年,她还是个平民女子的时候就进了东宫,后来太子把她赐给了广平王,德宗皇帝就是她生的。安史之乱的时候,叛军把皇后囚禁在了东都的掖廷。广平王进入洛阳后,皇后仍被留在宫中。当时正值北伐,还没来得及回到长安,河南就被史思明占领了,从此就失去了皇后的踪迹。代宗皇帝即位后,立德宗为太子,并下令寻找皇后的下落,但始终没有找到。
德宗皇帝即位后,首先下诏追封皇后的曾祖为太保,祖父为太傅,父亲为太师,弟弟为司空,父亲的儿子(也就是德宗的堂兄弟)震为太尉。一天之内就封拜了一百二十七个人,而且所有诏书都用锦绣装饰,还用御马驮着赏赐送到他们家。皇后的弟媳崔氏来朝见皇帝,皇帝特意换了衣服,还让王美人和韦美人出来拜见她,并下令崔氏不必回礼。
建中元年,德宗皇帝正式追封她为皇太后,并在含元殿举行册封仪式。皇帝穿着衮冕,从左侧进入大殿,站在东边,群臣分列两旁,皇帝亲自再拜接受册宝,哭得非常伤心,左右侍从也都跟着哭了起来。这时中书舍人高参上奏说:“汉文帝即位后,曾派薄昭迎接太后回宫。现在也应该效仿汉朝的典故,让有关部门选择吉日,派人分赴各地寻找皇太后的下落,以表达皇帝的孝心,希望上天保佑,早日找到皇太后。只有确认了皇太后的下落,才能派大臣用仪仗迎接她。”于是,皇帝任命睦王述为奉迎使,工部尚书乔琳为副使,昇平公主负责起居,使者们分赴全国各地寻找皇太后。
话说宫里有个太监高力士,他女儿挺能聊的,知道不少宫里的事儿。有一次,她和宫女李真一起在宫里闲逛,李真看见高力士的女儿,就起了疑心,觉得她长得有点像当今皇后。高力士女儿说话吞吞吐吐,不太肯定,但年纪和皇后差不多。 更巧的是,皇后曾经给皇帝削水果吃,不小心伤了左手指,高力士的女儿也曾经切瓜的时候伤了手指。当时宫里根本没人认得皇后。
于是,大家把高力士的女儿接回上阳宫,赶紧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皇上特别高兴,满朝文武都来道贺。高力士的儿子知道这事儿不对劲,就把事情的真相都告诉了皇上,皇上就赦免了他们母女。皇上还跟身边的人说:“我宁可被骗一百次,也要争取找到一个真正的皇后。” 后来,皇上自称是皇太后的人还真不少,但一查验左手指的伤疤,全都露馅儿了,直到皇上驾崩,这事儿也没个结果。 贞元七年,皇上追封外高祖琳为司徒,封为徐国公,还给他建了五座庙宇,以琳为始祖,并封琳的族子房为金吾将军,负责祭祀。
宪宗皇帝登基后,有人建议说:“皇太后沈氏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先帝孝顺至极,对皇太后思念不已。建中年间,先帝还下过诏书,派人迎接皇太后,沿途的安排都非常周到,年年岁岁,月月都去探望,一直到皇太后去世。现在请趁着先帝下葬的机会,下诏让群臣为皇太后举行隆重的哭丧仪式,在内殿设灵堂,让宫人摆放好皇太后的衣服,安置好灵位,宫里要早晚供奉食物,还要向天地宗庙禀告,上尊号谥册给太皇太后,制作神主牌位,把太皇太后祔葬到代宗庙,准备好仪仗队,穿上丧服,把皇太后送入元陵的祠堂。” 皇上说:“准奏!”
德宗皇帝的昭德皇后王氏,出身官宦人家,但是家谱丢了,查不到具体情况。德宗当鲁王的时候纳她为嫔妃,生下了顺宗皇帝,特别受宠爱。德宗当了皇帝以后,册封她为淑妃,还追封她父亲为扬州大都督,她的子侄姻亲也都得到了官职。
唐德宗贞元三年,皇后病了很久,德宗皇帝很挂念她,就立她为皇后。册封仪式刚结束,皇后就去世了,群臣都去吊唁了三天,德宗皇帝也穿孝服七天才脱掉。要下葬的时候,皇后的母亲郑夫人请求设祭奠,皇帝下诏说祭祀的物品不用讲究,想祭祀就祭祀吧。于是皇室宗亲、大臣李晟、浑瑊等等都去祭奠,从出殡那天开始每天都去祭奠,直到送葬队伍出发才停止。皇后葬在靖陵,陵墓的管理人员和其他的陵墓一样。又为皇后建庙,演奏了《坤元之舞》。德宗皇帝还命令宰相张延赏、柳浑等人创作祭祀乐曲,但他觉得写的不好;李纾上奏谥号为“大行皇后”,皇帝又觉得不合适。于是又下令翰林学士吴通玄重新撰写,最终谥号为“昭肃皇后”。不过,有人认为岑文本为文德皇后所写的册文中“皇后长孙氏”更符合礼仪。到永贞元年,皇后的陵墓才迁入崇陵。
唐德宗的贤妃韦氏,出身于名门望族。她的祖父韦濯,曾经娶了定安公主。韦氏最初是良娣,贞元四年被册封为贤妃。宫里的事情,她都参与处理,而且为人聪明贤淑,言行举止都很有分寸,德宗皇帝非常宠爱她,后宫嫔妃都以她为榜样。德宗皇帝去世后,韦贤妃主动请求留在崇陵园侍奉。元和四年,韦贤妃去世了。
唐顺宗的庄宪皇后王氏,是琅琊人。她的祖上王难得,在世上有功名。代宗时期,王氏以良家女的身份入宫,成为才人。顺宗当藩王的时候,因为王氏年纪还小,皇帝就赐给了他,成为王孺人,宪宗就是她生的。王氏在东宫的时候,被册封为良娣。她为人仁慈顺和,宫里的人都受到她的影响,变得温柔和顺。顺宗皇帝即位后,身体一直不好,王氏一直尽心侍奉,没有丝毫懈怠。本来要立王氏为皇后,但是因为顺宗皇帝病情危急而作罢。宪宗皇帝即位后,尊王氏为太上皇后。元和元年,又尊她为皇太后。
这位皇后啊,她为人谨慎小心,对娘家很克制,从不借钱给娘家,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管理后宫,真是古代皇后里的好榜样。她五十四岁的时候去世了,临终前还留下遗言:“皇太后向各位问好。万物都有其规律,最终都会归于平静。我已经饱经风霜,身体一天天衰弱,如今得以善终,能安葬在陵寝,我的愿望已经实现了,还有什么好悲伤的呢?停丧服丧的日期,古今都是一样的。皇帝应该在三天后开始处理政务,服丧二十七天后结束。天下官员百姓,接到命令后三天内停止哭丧。宫里除了早晚祭拜,不要随意哭泣。不要禁止婚嫁、祭祀、饮食饮酒。服丧期结束后,可以举行庆祝活动。不要惩罚侍奉我的医生。其他的都按照旧例办理。” 朝廷给她上了谥号,葬在了丰陵。
宪宗皇帝的懿安皇后郭氏,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她的父亲郭暧,娶了唐朝的昇平公主,皇后就是郭暧和昇平公主的女儿。宪宗当广陵王的时候,就娶了她为妃。后来,顺宗皇帝因为郭家功劳很大,而且皇后的母亲地位尊贵,所以对皇后比其他妃子更加尊重,穆宗皇帝就是皇后所生。元和元年,皇后被册封为贵妃。八年后,群臣三次请求立她为皇后,但皇帝因为忌讳那年的岁星在午位,而且当时后宫有很多受宠的妃子,担心皇后一旦成为皇后,就会受到限制,无法随意行事,所以就驳回了这个请求。
穆宗皇帝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追封她父亲郭暧为太尉,追封她母亲为齐国大长公主,还提拔她哥哥郭钊为刑部尚书,郭鏦为金吾大将军。皇太后搬到了兴庆宫居住,每逢朔望(初一、十五)三天,皇帝都会率领百官到宫门口为她祝寿。逢年过节的慰问和宴会,后宫、皇亲国戚、内外妇人都来,车马拥挤,环佩叮当,热闹非凡。皇帝也很大方,每天的供奉都非常奢华,力求满足皇太后的心意。有一次,皇太后到骊山游玩,皇帝还亲自到昭应迎接,在帐篷里饮宴数日才返回。穆宗皇帝去世后,宫里有人想让皇太后临朝称制,但她大怒道:“我要效仿武则天吗?现在太子虽然年幼,还可以选择德高望重的人辅佐他,我为什么要参与这些外事呢?”
敬宗皇帝驾崩后,他的母亲被尊为太皇太后。后来因为宝历年间皇帝突然去世,太皇太后就让江王继承皇位,这就是文宗皇帝。文宗皇帝为人谨慎孝顺,对母亲非常恭敬有礼。凡是好吃的水果、珍贵的物品和各地进贡的奇珍异宝,他都会先敬献给宗庙和皇宫里的三位太后,然后再自己享用。
文宗皇帝去世后,武宗皇帝继位。武宗皇帝喜欢打猎游玩,还喜欢玩一些武术之类的游戏,甚至还挑选了几个宫廷里的孩子可以随意出入皇宫禁地。有一天,武宗皇帝去问候太皇太后,很随意地问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呢?”太皇太后说:“要仔细审查那些大臣上奏的奏章,该采纳的就采纳,如果觉得不行,就问问宰相的意见。不要拒绝正直的谏言,也不要听信偏颇之言,要以忠诚正直的人为心腹,这才是一个伟大的皇帝。”武宗皇帝听了之后,立刻拜谢,然后又把那些奏章拿回来仔细阅读。他发现奏章里经常提到他打猎游玩的事情,从那以后,他就减少了打猎游玩的次数,那些宫廷里的孩子也不再被随意允许进入皇宫了。
宣宗皇帝继位后,他的母亲郑氏,只是个曾经伺候过皇帝的宫女,两人之间过去有些嫌隙。宣宗皇帝对母亲的孝敬礼数稍微有些薄弱,郑太后心里很郁闷,过得不开心。有一天,她带着几个侍女一起登上勤政楼,想要自杀,幸亏侍女们及时拦住了她。宣宗皇帝听说后很不高兴,当天晚上,郑太后就暴崩了。朝廷官员给她上谥号,把她葬在了景陵的外园。太常寺卿王皞请求将郑太后合葬到景陵,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她作为宪宗皇帝的元妃,侍奉过顺宗皇帝,又经历了五朝的尊贵地位。皇帝对此很不高兴,让宰相白敏中去劝说王皞。王皞说:“太后是宪宗皇帝的东宫元妃,侍奉过顺宗皇帝,历经五朝,母仪天下,不容有任何异议!”白敏中也生气了,周墀也责备他,但王皞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周墀说:“王皞为人忠诚正直。”后来,王皞被贬到句容做县令。到了懿宗皇帝的咸通年间,王皞再次担任礼官,他又再次提出之前的请求,最后朝廷下诏,追封郑太后,让她和宪宗皇帝一起供奉在宗庙里。
话说唐宪宗他老妈,郑皇后,是丹杨人,也有人说她其实是尔朱氏的后代。唐宪宗当皇帝初期,有个叫李锜的造反了,有个算命先生说郑氏将来会生个皇帝。李锜一听,赶紧把郑氏纳为侍妾。后来李锜造反失败被杀,郑氏就被送进了宫里,伺候懿安皇后。 后来宪宗皇帝看上了她,生下了后来的宣宗皇帝。宣宗当了光王,郑氏就成了光王的太妃。宣宗当皇帝后,尊她为皇太后。 太后不愿意搬到别的地方住,所以皇帝就在大明宫里供养她,每天早晚都亲自去问候。 等到懿宗皇帝登基,又尊郑皇后为太皇太后。咸通三年,皇帝还特地请她去三殿赴宴,还让翰林学士们在结绮楼下侍候着呢。 咸通六年,郑皇后去世了,皇帝下令把她的灵柩送到西内,并上了谥号,葬在了景陵旁边。
接下来是唐穆宗他妈的故事。唐穆宗的生母,王皇后,是越州人,出身官宦人家。她年轻的时候就侍奉穆宗当太子,生下了后来的敬宗皇帝。到了长庆年间,被册封为妃子。敬宗当皇帝后,尊她为皇太后,还追封她父亲为司空,母亲为赵国夫人。到了文宗当皇帝的时候,人们称她为宝历太后。大和五年,宰相上奏说,太皇太后和宝历太后的称号有点乱,以前皇帝的诏令都不敢直接点名,都用宫殿的名字来称呼,现在宝历太后住在义安殿,应该叫她义安太后。皇帝就同意了。会昌五年,王皇后去世了,朝廷给她上了谥号,葬在了光陵的东边。
最后是唐穆宗的另一位皇后,萧皇后。她是福建人。穆宗还是建安王的时候,萧氏就侍奉他,并生下了后来的文宗皇帝。文宗当皇帝后,尊她为皇太后。
一开始,懿安太后离开家来到长安,之后就不知道家里情况如何了,只记得有个弟弟,皇帝就派人去找。没多久,有个叫萧洪的男人,因为他姐姐的丈夫吕璋的关系被找到了,太后认定他就是自己的亲弟弟,悲痛不已。皇帝任命萧洪为金吾将军,又外放到河阳三城担任节度使,后来又调到鄜坊。以前,从神策军出来的节度使,军队都会整理行装,然后三倍索赔。萧洪接手的时候,前任还没来得及赔钱就死了,军中就都向萧洪索赔,萧洪不肯,左军中尉仇士良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恰巧,福建有个叫萧本的人也自称是太后的弟弟,仇士良就报告了皇帝,把萧洪从鄜坊召回长安下狱审问。萧洪其实是替别人顶罪,结果被流放到驩州,还没走到一半路程就被赐死了。皇帝提拔萧本为赞善大夫,还追赠他祖上三代爵位,皇帝认为萧本是真的弟弟,没过几天,就赏赐了他大量的财物。其实太后的亲弟弟很普通,能力也不强,没办法自己找到太后,萧本却骗取了太后的家世信息,仇士良又从中作梗,皇帝就信以为真了。萧本后来官至卫尉卿、金吾将军。
后来,福建观察使唐扶上奏说,泉州有个叫萧弘的人也自称是太后的弟弟,御史台认为这是假的,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也上奏,请求辨别萧本和萧弘的真伪。皇帝下令让三司官员高元裕、孙简、崔郇一起调查,结果发现两人都是假的。萧本被流放到爱州,萧弘被流放到儋州,太后最终也没找到自己的亲弟弟。
早些时候,大和年间,懿安太后住在兴庆宫,宝历太后住在义安殿,太后住在皇宫内宫,被称为“三宫太后”。皇帝每隔五天就去看望她们,逢年过节也会去拜访,通常是走复道到南内,大臣和命妇们都在宫门口等候问安。有关部门会把四时的新鲜东西进献给三宫太后,原本称为“赐”,皇帝说:“进献给三宫太后,怎么能说是赏赐呢?”于是赶紧拿笔把“赐”字改成了“奉”。开成年间,正月十五晚上,皇帝在咸泰殿设宴,点亮很多灯,奏乐迎接三宫太后,敬酒祝寿,礼仪如同家人一般,皇子公主们都能侍奉在侧。
武宗时期,懿安太后搬到了积庆殿居住,又被称为积庆太后。大中元年去世,皇帝为她上谥号。
穆宗的宣懿皇后韦氏,祖上情况不明。穆宗还是太子的时候,韦氏就侍奉在他身边,生下了武宗。长庆年间,韦氏被册封为妃子。
武宗皇帝登基的时候,他的妃子已经去世了,后来追封她为皇太后,皇上还亲自给她上谥号,又把皇太后的两个妹妹封为夫人。官员们奏请说:“皇太后的陵墓应该另外起个名字。”皇帝就给葬的地方起名叫福陵。之后,皇帝又问宰相:“是把皇太后葬在光陵旁边,还是只把她陪祭在庙里比较合适呢?”宰相回答说:“神灵的安宁在于清静,光陵依山而建,地势稳固,而且已经建成二十年了,不能再动土了。福陵现在也已经修建得差不多了,就应该继续完工。我们建议把皇太后陪祭在穆宗皇帝的庙里。”皇帝于是下诏说:“朕在生日那天去给太皇太后行礼,太皇太后对我说:‘天子最大的孝道,莫过于继承皇统。’现在穆宗皇帝的牌位是空着的,而宣懿太后却是生下皇帝的母亲,应该把她陪祭在庙里。”就这样,皇太后就和穆宗皇帝一起被供奉在宗庙里了。
宋若昭是尚宫,是贝州清阳人,她家世代以儒学闻名。她父亲宋廷芬,文笔很好,生了五个女儿,个个聪明伶俐,擅长写作。大女儿叫若莘,其次是若昭、若伦、若宪、若荀。若莘和若昭的文采尤其高超。她们几个性格都很清高,看不起那些浓妆艳抹的风俗,不愿意嫁人,一心想凭借学问成名,家里人也觉得她们不该和普通的寒门人家结亲,就由着她们学习。姐姐若莘就像严厉的老师一样教导妹妹们,还写了十篇《女论语》,大致上是模仿《论语》的风格,用韦宣文君代替孔子,用曹大家等代替颜回、冉有,阐述女子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若昭又为《女论语》作传,并加以解释。
贞元年间,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推荐了宋若昭的才华,德宗皇帝把她召进宫里,考校她的文章,并且询问她经史方面的重大义理,皇帝对她非常欣赏,就让她留在宫中。皇帝自己擅长写诗,经常和侍臣们一起唱和,宋若昭她们五姐妹都参加过,每次进宫侍奉,皇帝都赏赐她们。皇帝还很看重她们的高洁品格,并没有把她当成普通的宫女,而是称她们为“学士”。皇帝还提升了她父亲的官职,让她父亲担任饶州司马和习艺馆的教习,赐给她最好的住宅,还赏赐了很多粮食和布帛。
话说唐元和年间,我外婆若莘去世了,朝廷追封她为河内郡君。从贞元七年开始,她负责管理宫中的图书档案,一直做到穆宗时期。穆宗觉得我外婆的妹妹若昭能力很强,就让她当了尚宫,接替了外婆的工作。她们姐妹俩在宪宗、穆宗、敬宗三朝当差,大家都尊称她们为“先生”,后宫嫔妃和皇室宗亲都对她们非常尊敬,像对待老师一样。外婆若昭后来在宝历年间去世,朝廷追封她为梁国夫人,还给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我外婆若宪接替了外婆若昭在秘书省的工作。唐文宗特别爱学习,因为外婆若宪文笔好,见解独到,所以文宗对她非常器重。到了大和年间,奸臣李训、郑注当权,他们嫉妒宰相李宗闵,就诬陷说驸马都尉沈某重金贿赂我外婆若宪,想让她帮忙夺权。皇帝大怒,把外婆若宪关在郊外的宅子里,最后赐死了她,全家都被流放到岭南。后来李训、郑注败露,皇帝才明白是他们诬陷,非常后悔。
我另外两个外婆若伦和若荀都英年早逝了。我另一个外婆廷芬的儿子特别笨,教不会,一辈子就当个普通老百姓。
我妈的亲妈,敬宗皇帝的贵妃郭氏,是右威卫将军义的女儿,具体义是哪里人,现在已经查不到了。长庆年间,因为长得漂亮被选入太子宫。太子即位后,她被封为才人,生下了晋王李普。皇帝因为她很早就生下了儿子,而且长得漂亮,在后宫里很出众,所以特别宠爱她。没过多久,她就升为贵妃,朝廷还追封她父亲义为礼部尚书,哥哥环被封为少府少监,还赏赐给他们一座大宅子。文宗皇帝即位后,因为很喜欢晋王(也就是我妈的哥哥),所以对郭贵妃也一直很好,直到她去世。至于她具体哪年去世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我奶奶,武宗皇帝的贤妃王氏,是邯郸人,具体家世已经不清楚了。她十三岁的时候,因为擅长歌舞,被选入宫中。穆宗皇帝把她赏赐给了颍王。她为人聪明机灵。开成末年,王氏的儿子继位当了皇帝,她暗中帮助儿子夺权,所以被封为才人,从此受到皇帝的宠爱。她身材修长,长得有点像皇帝。每次皇帝去打猎,她都必须跟着去,穿着华丽的袍子骑马,打扮得光鲜亮丽,几乎和皇帝一样,两人一起在田野里驰骋,旁观的人根本分不清谁是皇帝。皇帝想立她为皇后,但是宰相李德裕说:“贤妃没有儿子,而且家世也不显赫,恐怕会引起天下人的议论。”所以皇帝打消了这个念头。
皇帝有点相信方士那些长生不老的鬼话,想吃药延年益寿,后来就病倒了。一个才人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皇上天天吃那些丹药,说要长生不死,你看他脸色都枯萎了,我真是替他担心啊!”没多久,皇帝的病就严重了,这个才人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皇帝看着她,有气无力地说:“我感觉快要不行了,心里也绝望了,想跟你告别。”才人回答说:“皇上福寿无疆,您可别这么说不吉利的话!”皇帝说:“如果真像我说的这样,那怎么办?”才人回答说:“皇上驾崩后,我愿意殉葬。”皇帝没再说什么。皇帝病危的时候,这个才人把平时积攒的东西都分给了宫里的人,确认皇帝去世后,就在帐篷底下自尽了。当时,虽然后宫嫔妃经常嫉妒这个才人受宠,但后来都敬佩她的忠贞,都被她感动了。宣宗皇帝即位后,赞扬她的节操,追封她为贤妃,把她葬在端陵的柏城。
宣宗皇帝的元昭皇后晁氏,她的身世不详。年轻的时候就进了皇宫,很受宠爱。宣宗即位后,册封她为美人。在大中年间去世,追封为昭容,皇帝还下令让翰林学士萧寘撰写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她生下郓王和万寿公主的事迹。当时,夔王、昭王等五个皇子都住在内宫,只有郓王住在外宫。后来郓王即位,就是懿宗皇帝。外界很多人怀疑懿宗皇帝不是宣宗皇帝亲生的。萧寘写好的墓志铭拿出来给朝臣看,这才消除了大家的疑虑。皇帝追封昭容为皇太后,上尊谥号,还下令所有二品以上官员的亲属都参与祭祀,把她陪葬在宣宗皇帝的庙里,另外给她单独修建陵墓,叫做庆陵,并建造了宫殿寝宫。
懿宗皇帝的惠安皇后王氏,她的出身也不清楚。咸通年间,被册封为贵妃,生下了普王。咸通七年去世。十四年后,普王即位,就是僖宗皇帝。僖宗皇帝追尊她为皇太后,上尊谥号,把她和懿宗皇帝合葬,并把她的园寝改名为寿陵。僖宗皇帝还下令所有从一品以上的官员的亲属都参与祭祀。
懿宗皇帝的淑妃郭氏,很小的时候就进了郓王(后来的懿宗皇帝)的府邸。宣宗皇帝在位时,年纪大了,很讨厌别人议论立太子之事。郓王作为嫡长子住在外宫,心里一直很担心害怕。郭氏一直在郓王身边侍奉,安慰他,照顾他的起居,最终让郓王平安无事。她生下女儿后,女儿还不会说话,突然说:“能活了。”郓王很惊讶。郓王即位后,把郭氏封为美人,后来又晋升为淑妃。
话说这位公主,嫁给了韦保衡。韦保衡整天待在家里,因为公主身份尊贵,所以她出入玩乐喝酒都没人管。当时坊间谣传公主和韦保衡有私情,但也没人找到确凿证据。后来僖宗皇帝登基,韦保衡因为其他罪名被揭发,那些旧日的流言蜚语也被翻了出来,最后被贬官处死了。公主当时还被禁锢在宫里。黄巢起义的时候,皇帝仓皇逃往蜀地,公主没能跟着一起走,结果流落到民间,后来怎么样就没人知道了。
懿宗皇帝的恭宪皇后王氏,出身非常低微。咸通年间,她进入后宫,得到皇帝的宠幸,生下了寿王(后来的昭宗皇帝)后就去世了。昭宗皇帝登基后,追封她为皇太后,上谥号,并且把她葬在懿宗皇帝的陵墓旁边,陵墓名为安陵,还把她的弟弟王瑰提拔为官。
景福年间,王瑰的官位越来越高,皇帝也倚重这位外戚。这引起了中尉杨复恭的嫉妒,于是杨复恭上奏朝廷,把王瑰贬到黔南当节度使。王瑰前往黔南上任,路过吉州和柏江的时候,杨复恭暗中指使杨守亮抄了他的家。
昭宗皇帝的皇后何氏,是梓州人,家族并不显赫。昭宗还是寿王的时候,她就侍奉在身边。她长得漂亮,又聪明能干,深受寿王的宠爱。昭宗登基后,她被封为淑妃。有一次,昭宗到华州打猎,回来的时候,下诏册封她为皇后。
光化三年,皇帝晚上打猎回来,皇后派德王先回宫里,结果德王在路上遇到了刘季述,被扣押在紫廷院。第二天,刘季述等人挟持着德王,调兵遣将,召集百官,逼迫皇帝禅位。皇后担心贼臣会加害皇帝,就赶紧把玉玺交给刘季述,和皇帝一起被软禁在东宫。后来叛乱平定,他们才得以复位。
天复年间,皇帝驻扎在凤翔,李茂贞邀请皇帝前去慰劳军队,皇帝没办法,皇后也跟着去了南楼。这时,朱全忠逼迫皇帝迁都到东边,皇后对皇帝说:“从今以后,我们夫妻就要落入贼人的手中了!”说着,眼泪就流了下来。皇帝四处奔波,权力尽失,身边的都是些凶狠蛮横的奴才,皇后寸步不离地侍奉皇帝饮食起居。到了洛阳,皇帝忧心忡忡,他和皇后互相看着对方,都觉得没有活路了。不久之后,皇帝就被杀害了。
哀帝登基后,把这位太后尊为皇太后。宫里谁也不敢哭,她被迁到了积善宫居住,人们称她为积善太后。后来,皇帝打算把天下让出去,结果太后也遭遇了不幸,被杀害了。
一开始,蒋玄晖替朱全忠去请求皇帝接受九锡(古代帝王受诸侯朝贺的礼仪),去劝说皇帝。太后觉得这事儿没戏,肯定要出事,看到蒋玄晖哭着求她,就把自己和皇帝的性命托付给了他。
宣徽使赵殷衡在朱全忠面前告状,说:“蒋玄晖他们刻了石像,埋在积善宫,这是要恢复唐朝啊!”朱全忠一听就火了,于是派人把太后勒死了,还给她安上一个难听的名号,把她贬为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