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有十八个盐池,六百四十口盐井,这些都归属于度支(财政部门)管辖。蒲州的安邑和解县有五个盐池,合称“两池”,每年能产盐一万斛,供应京城使用。盐州五原郡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乐池、弘静池,会州有河池,这三个州都用米来代替盐的贡赋。安北都护府管辖的胡落池,每年产盐一万四千斛,供应振武军和天德军。黔州有四十一口盐井,成州、巂州各有一口井,果州、阆州、开州、通州有一百二十三口井,这些都由山南西道盐院管理。邛州、眉州、嘉州有十三口井,由剑南西川盐院管理。梓州、遂州、绵州、合州、昌州、渝州、泸州、资州、荣州、陵州、简州有四百六十口井,由剑南东川盐院管理。这些盐井的产盐量都按月上报督促。幽州、大同横野军有盐田,每个盐田都有民丁和士兵负责生产,每年产盐两千八百斛,少的也有一千五百斛。负海州每年免除租税,用两万斛盐来代替上交司农寺。青州、楚州、海州、沧州、棣州、杭州、苏州等州,用卖盐的钱购买轻便货物,也上交司农寺。
天宝年间和至德年间,每斗盐卖十文钱。乾元元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改革盐法,在靠近山海盐井和盐灶的有利位置设立盐监,让那些游民从事盐业,成为亭户,免除杂役。私自贩卖盐的人,则依法处置。后来第五琦担任了诸州盐铁转运使,垄断了全国的盐业,把每斗盐的价格提高到一百一十文钱出售,从中获利一百文。
从战争开始后,流亡百姓还没回来,国家的赋税不够用,盐铁使刘晏觉得,应该根据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来收税,这样国家才能有钱用。于是,他研究盐税的轻重缓急,发现盐务官员太多会扰乱州县,就减少了官员数量,沿用原来的盐场设置官员,让盐商自己去卖盐,放开手让他们去做。江浙岭南这些离盐场远的地方,设立了常平盐仓,如果盐商没来,就降价卖给老百姓,官府赚取丰厚的利润,老百姓却感觉不到盐价贵。刘晏还发现,盐的产量受天气影响很大,雨水多盐就稀薄,干旱盐就结块,于是他就根据天气情况发布命令,派官员去指导,比劝农还卖力。吴越扬楚等地的盐仓多达几千个,储存的盐有两万多石。有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个大型盐场,还有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候官、富都十个盐监,每年能收税一百多万贯,足够抵得上上百个州的赋税。为了打击私盐,在淮北地区设立了13个巡盐院,分别在扬州、陈许、汴州、庐寿、白沙、淮西、甬桥、浙西、宋州、泗州、岭南、兖郓、郑滑等地,私盐贩子和盗贼因此也少了许多。但是,各路都对盐加税,盐商的船走到哪都要交税。刘晏上奏朝廷,取消了州县自行加税的权力,禁止那些拦路设卡,从中牟利的行为。刘晏刚上任的时候,盐税收入一年才四十万贯,到了大历末年,已经达到六百多万贯了。全国的赋税,一半来自盐税,宫廷的用品、军费、百官的俸禄都依靠它。第二年,刘晏就下台了。
贞元四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奏请加重百姓赋税,从那时起,江淮地区的盐价每斗增加了二百文,一共三百一十文,后来又增加了六十文,河中两池的盐每斗三百七十文。江淮地区的富商大贾乘机抬高价格,有时甚至翻倍,官府收到的税却不到一半,老百姓这才开始怨声载道。
刘晏搞的盐法弄好了之后,商人用布匹代替交盐税,每匹布加价两百文钱,说是为了给士兵准备春天的衣服。
包佶当了汴东水陆运输、两税、盐铁的负责人,就允许用漆器、玳瑁、绫罗绸缎来代替盐税,即使那些东西不好用,也故意抬高价格卖出去,还故意多报数量来蒙骗皇帝。那些盐务管理人员违反法令,偷偷卖盐的现象一直没断过,到处都是巡逻抓人的士兵,州县里到处都是。盐价越来越贵,商人乘机发财,偏远地区的穷人受不了这么高的价格,甚至有些人吃不上盐。巡逻的官员太多了,官吏冗杂浪费钱财,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个问题。后来军费越来越高,盐价也越来越贵,甚至出现用几十斗粮食换一升盐的情况。私底下买盐犯法,但是这种情况一直没断过。
顺宗当皇帝的时候,才开始降低江淮地区的盐价,每斗盐卖二百五十文钱,河中两池的盐每斗三百文钱。又增加了云安、涣阳、涂鞬三个盐务管理机构。后来盐铁使李锜建议降低江淮地区盐价每斗十文钱,方便老百姓,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原价。那时候,李锜疯狂地向朝廷献礼讨好皇帝,朝廷的大臣们都收受他的贿赂,盐铁的利润都进了私人的腰包,国家的财政却越来越紧张,盐务管理制度彻底乱套了,很多都是虚报价格,一千文钱实际只收到一百三十文。兵部侍郎李巽当了盐铁使后,把盐的利润都上交给国家财政部门,不再虚报价格,全国卖盐和茶叶的税收,净赚了六百六十五万贯钱。刚开始的利润,就像刘晏后期那样,后来利润是刘晏时期的三倍。河中两池盐的利润,每年能收一百五十多万贯。各地有钱有势的商人,都聚集在盐务管理的地方,管理盐务的官员都是高级官员,下面的助手都是御史。盐民的土地都登记在县里,但是县里却不能管理他们。
唐宪宗打淮西的时候,度支使皇甫镈把剑南东西两川、山南西道收的盐税拿来供给军队。贞元年间,私卖两池(指四川地区的盐场)的盐,一石就判死刑。到了元和年间,减轻了处罚,改判流放到天德五城。皇甫镈却上奏说,应该和贞元年间一样,私卖盐一石就判死刑。卖盐超过一斗的,就杖责背部,没收车驴;能抓到卖私盐的人,赏赐一千钱;节度使和观察使就让判官负责,州府就让司录、录事参军负责查处私盐,如果漏掉一石以上的私盐,就要罚他们的俸禄;卖两池盐的人,坊市里的住户、商人,都要一起治罪;偷挖盐碱土一斗,就按偷了一升盐来处罚。州县互相监督,比贞元年间查得更严了。
从战争开始后,河北的盐法就比较宽松。到了皇甫镈当政,他又上奏设立榷盐使,就像江淮地区的盐法一样,每年因为违反盐法被处罚的人很多。等到田弘正把魏博献给朝廷后,穆宗下令在河北取消榷盐。户部侍郎张平叔认为榷盐法不好,建议朝廷可以卖盐来增加国库收入,让朝廷大臣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中书舍人韦处厚、兵部侍郎韩愈都反对这个建议,认为不可行,张平叔最后也只好服输。
那时候,奉天卤池长出了水柏草,用一斛草灰可以得到十二斤盐,比用盐碱的效率高很多。唐文宗的时候,偷采草灰一斗,按偷一斤盐论罪。到了开成末年,规定私卖盐一个月犯两次的,就换掉县令,罚刺史的俸禄;犯十次的,就罚观察使和判官的俸禄。
宣宗皇帝当上皇帝后,对茶叶和盐的专卖制度管得更严了。卖盐少、私底下偷盐的人很多,一抓到就发配到边远地区当观察使、判官,被判刑十次都不算多。户部侍郎兼度支判官卢弘止觉得两池(指盐场)的盐法太落后了,就派巡院官员司空舆去制定新的盐法。结果新的盐法收税比以前多了一倍,卢弘止因此升官做了盐务使。 当时规定,破坏盐池堤坝或者私卖盐碱的,都处死;拿着弓箭偷盐的,也都是死刑。
兵部侍郎兼度支判官周墀又提议说:“那些偷盐贩盐的人,查清楚他们的住址,让保正、社长一起追究他们的责任。私卖五石盐,只卖出两石,亭长私下卖出两石盐,这些都得判死刑!”那时候,江浙一带的强盗很多,他们抢来的东西都用来换茶叶和盐,要是有人不跟他们换,他们就放火烧掉人家的房子,官吏们都不敢管,那些镇守军营、集市店铺、水坝关卡都靠着走私茶盐发财。 宣宗皇帝就挑选那些曾经在关中地区和京畿地区做过县令的人来担任监察盐务的官员。户部侍郎裴休当了盐铁使,上奏了八条关于盐法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得到了实行,两池的盐税收入大大增加了。
后来,天下到处打仗,各地的节度使都各自为政,从中渔利,两池盐场落到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里,每年进贡的盐就有三千车。宦官田令孜招募了五十四个都的新军,军粮供应不足,于是就提议把两池盐场收回到盐铁使手里。但是王重荣不服从朝廷的命令,竟然举兵造反,逼得僖宗皇帝两次逃亡,最后还是没能夺回两池盐场。
唐朝初期,喝酒没啥限制。到了乾元元年,京城酒价飞涨,皇帝肃宗觉得老百姓都吃不饱了,就下令禁止京城卖酒,想着等麦子收成好了,酒价自然就降下来了。结果到了第二年,闹饥荒了,又禁了卖酒,只有宫里祭祀、招待外国使臣的时候才能喝酒。到了广德二年,政府规定了全国卖酒的户数,按月收税。建中元年,又取消了这个规定。三年后,为了筹集军费,又禁止老百姓自己卖酒,政府自己开设酒坊酿酒,一斛酒卖三千钱,州县负责管理,私底下偷偷酿酒的要受处罚。后来因为京城周边各地送来的酒太多了,政府又取消了酒的专卖。贞元二年,又禁止了京城和附近地区卖酒,全国各地都由政府开设酒坊卖酒,一斗酒卖一百五十钱,卖酒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只有淮南、忠武、宣武、河东几个地方才对酒曲进行专卖。元和六年,京城政府开的酒坊又取消了,卖酒的钱就和两税、青苗税一起收。大和八年,京城彻底取消了酒的专卖和专卖权。总的来说,全国卖酒的税收超过一百五十六万贯,酿酒的成本只占税收的三分之一,穷人逃税的情况也不多。
到了昭宗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国家财政紧张,又改变了京畿地区附近对酒曲的管理办法,重新实行酒的专卖来供给军队。当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控制了这个专卖权,还带兵进京,想跟皇帝说说这个专卖权的好处。结果皇帝一听,赶紧取消了这个专卖。
一开始,德宗皇帝采纳了户部侍郎赵赞的建议,对全国的茶叶、漆器、竹子和木材征收十分之一的税,作为常平仓的本钱。等他到了奉天,就开始后悔了,赶紧下诏取消了这个税。等朱泚叛乱平定后,那些拍马屁的官员为了捞钱,又开始各种建议。贞元八年,因为水灾减免了税收。第二年,各地的盐铁使张滂建议,对茶叶产地和商人必经之路进行估价,征收十分之一的税。从此以后,每年能收四十万贯钱,但是遇到旱涝灾害,这些钱也救不了急。
唐穆宗当政的时候,边境打仗,国库空空如也。皇上竟然下令在宫里修建一座一百尺高的楼,耗费巨大,简直无法估量!盐铁使王播为了讨好皇帝,竟然想了个损招:提高茶叶税,每百钱增加五十钱!江淮、浙东、浙西、岭南、福建、荆襄地区的茶叶税收,都由王播自己负责,只有川蜀两地由户部负责。全国茶叶税一下子提高到每斤二十两,王播还不满足,又上奏请求进一步加税!御史中丞李珏看不下去了,上书直言进谏:“增加税收是为了养兵,现在边境太平无事,却加重百姓负担,这第一点说不过去;茶叶是老百姓日常必需品,重税必然导致价格上涨,穷苦百姓更加艰难,这第二点也说不过去;山区茶叶产量丰富,按产量征税本来是为了多赚钱,结果价格暴涨,买茶的人少了,这第三点更说不通!” 后来王涯当了盐铁使,又设立了榷茶使,强迫老百姓把茶树移到官府指定的茶园,还把以前积压的茶叶都烧掉了,天下百姓怨声载道! 后来令狐楚接替王涯当了盐铁使兼榷茶使,虽然恢复了茶叶税收,但还是提高了茶叶价格。李石当宰相后,把茶叶税收都归入盐铁使管理,恢复了贞元年的税制。
唐武宗继位后,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加了江淮地区的茶叶税。当时茶商经过的州县都层层加税,甚至还抢劫茶商的船只和车辆,茶叶露天堆积在雨里淋湿。各地都设立关卡收税,叫做“搨地钱”,所以走私茶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间,盐铁转运使裴休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条例:私卖茶叶三次,每次达到三百斤以上,就处死;茶叶贩卖集团,无论茶叶多少,一律处死;雇佣别人贩卖茶叶三次,每次达到五百斤以上,或者茶叶贩子、中间商私卖茶叶四次,每次达到一千斤以上,也都要处死;茶农私卖茶叶超过一百斤,要杖责,三次犯规,还要加重徭役;砍伐茶树失去生计的,刺史、县令都要承担责任,按私卖食盐论处。庐州、寿州、淮南地区茶叶税又加了一半,私商只要自首,就能免罪。这样一来,全国茶叶税比贞元年翻了一番还多!江淮地区的茶叶价格更是高得吓人,一斤茶叶竟然要五十两银子!各地的盐铁使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名目,每斤茶叶再加五文钱税,叫做“剩茶钱”。后来,茶叶的斤两才恢复到原来的标准。
话说古代,全国各地共有168座冶炼厂,炼银、铜、铁、锡都有。陕州、宣州、润州、饶州、衢州、信州这五个州,银矿有58座,铜矿96座,铁矿5座,锡矿2座,铜矿山4座。汾州的矾山有7座矿山。麟德二年的时候,废除了陕州的48座铜矿。
开元十五年,朝廷开始对伊阳五重山的银矿和锡矿征税。到了德宗年间,户部侍郎韩洄建议,山川矿产的收益应该归属于国家,从此以后,这些矿山都归盐铁使管辖了。
元和年间,全国废弃的银矿有40座,每年全国的银产量是12000两,铜产量是266000斤,铁产量是2700000斤,锡产量是50000斤,铅的产量没有确切的数字。
开成元年,朝廷又把山川矿产的收益权还给了各州县,由刺史挑选官员来管理。可是后来,各州都只顾着自己赚钱,全国的总收入也就七万多缗,还不够一个县的茶叶税收。后来宣宗皇帝要给河湟地区的戍边士兵增加52万多匹布,盐铁转运使裴休就建议把矿产的管理权重新交给盐铁使,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于是,又增加了2座银矿和71座铁矿,同时废除了27座铜矿和1座铅矿。这样一来,全国每年的产量就变成了:银25000两,铜655000斤,铅114000斤,锡17000斤,铁532000斤。
隋朝末年,朝廷发行五铢钱,结果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私铸的钱币。一开始,一千文钱重两斤,后来越来越轻,最后还不到一斤重,甚至用铁片、纸片都来充当钱币。高祖皇帝进军长安后,民间流行一种叫做“线环钱”的钱币,这种钱币又轻又小,八九万个才半斛。
武德四年,朝廷铸造了“开元通宝”,直径八分,重二铢四分,十个钱重一两,大小轻重都比较适中,钱币上的文字采用八分书、篆书、隶书三种字体。洛州、并州、幽州、益州、桂州等地都设立了铸钱监。皇帝还赏赐秦王、齐王各三座铸钱炉,右仆射裴寂一座铸钱炉。私铸钱币者处死,没收家产。
话说唐朝,后来私铸钱币的事儿越来越多。显庆五年,因为劣质钱币太多,政府干脆自己收购,一枚好钱能换五枚劣质钱,老百姓都藏着劣质钱,等着禁令取消再用。
乾封元年,又改铸了“乾封泉宝”钱,直径一寸,重二铢六分,一枚抵得上十枚旧钱。结果没过多久,旧钱就大多废弃不用了。第二年,因为商人贸易不畅,米价飞涨,政府又重新铸造了“开元通宝”钱,全国各地都开始铸造。但是私铸钱币违法的事情越来越猖獗,甚至有人在江里用船造假币。朝廷下令各地收缴劣质钱币,可那些坏家伙还是没完没了。
仪凤年间,长江边上的人好多都靠私铸钱币为生,朝廷就派官员巡查长江,没收超过一百斤铜锡铅的私铸材料。四年后,朝廷命令东都用劣质钱币收购米粮,每斗米要交一百枚劣质钱,少府和司农寺把这些劣质钱都销毁了。那时候铸钱太多,钱就贬值了,米价又飞涨,政府就停止了少府的铸钱,过了一阵子又恢复了原来的做法。永淳元年,私铸钱币的人要被判死刑,连他们的邻居、保长、里正、坊正、村正都要一起受罚。
到了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只要不是那种没打孔的或者用铁锡铜以外的材料做的钱,都能流通,那些颜色发暗、形状不规则、粗糙的钱币都能卖出去,所以私铸钱币的事儿就更厉害了,江淮一带的流民依山傍水地私铸钱币,官府根本抓不住。
到了先天年间,两京的钱币更加泛滥,郴州、衡州铸造的钱币勉强还能看,那些铁锡五铢之类的劣质钱币也都能用。甚至有人用锡熔化了再做成钱币,一会儿就能做出上百枚。开元初年,宰相宋璟建议禁止劣质钱币,发行二铢四分重的钱币,把那些不能用的旧钱都销毁掉。江淮地区出现了官府铸造的钱币、私人铸造的钱币、形状不规则的钱币、各种各样的劣质钱币,朝廷派监察御史萧隐之去江淮地区,挨家挨户收缴劣质钱币,手段非常严厉,好的钱币都上交官府,那些不太劣质的钱币都扔到江河里,市场上流通的钱币少了,物价又涨上去了,萧隐之最后被贬官。宋璟又建议用十万斛米粮来收购劣质钱币,少府把这些钱都销毁了。开元十一年,朝廷下令各地加紧铸造钱币,禁止买卖铜锡和制造铜器。开元二十年,一千枚钱的重量规定为六斤四两,每枚钱重二铢四分,禁止那些缺角、粗糙、颜色不正的钱币。那些劣质钱币,一开始还是政府收购的,一斤铜能铸八十枚钱。
话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宰相张九龄提了个建议:古时候用布帛粮食做交易,不好平均分配,所以才发明了钱币流通。可是官府铸钱收入少,成本高,不如允许老百姓自己铸钱。
这个建议一抛出来,朝堂上就炸开了锅。宰相裴耀卿、黄门侍郎李林甫、河南少尹萧炅、秘书监崔沔这些大佬,都觉得张九龄的主意不行。他们说:只要严厉禁止劣质钱币,老百姓就知道规矩了;如果政府控制铜的税收和徭役,官府的铸币厂就能做大了;只要好好规划一下,私铸钱币的利润就会很低,自然就没人干了。要是允许私铸,那大家都扔下地里的活,去抢着铸钱了!
刘秩,就是那个左监门卫录事参军事,他更是噼里啪啦一顿分析,一口气说了五个不行的理由:第一,现在这钱,比古代的钱币还差,要是放开让老百姓自己铸,上层管不了下层,下层也干不成活,这不行;第二,东西便宜了伤了农民,钱轻了伤了商人,东西贵了钱就显得轻,钱轻是因为东西多,东西多了就该想办法减少,东西少了就该想办法让钱轻一点,怎么能让老百姓自己铸呢,这也不行;第三,铸钱不掺杂铅铁没利润,掺杂了钱就不好,现在禁止私铸,还有人冒死铸,更别说故意设陷阱引诱他们了,这更不行;第四,铸钱没利润没人铸,有利润就都去铸钱了,地里的活都没人干了,这更不行;第五,人富了赏赐也没用,穷了恐吓也没用,法律不管用,大家都不理,都是因为贫富不均,要是允许铸钱,穷人就给富人当苦力,富人就更嚣张了,这更不行! 他还说,现在钱越来越重,但铸钱的炉子没增加,官府铸的钱和铜的价格差不多,所以老百姓就拿重钱换轻钱,铜不够用,是因为用的人太多了。铜做兵器不如铁,做器物不如漆,禁止铜,大家就没啥用了,私铸的就少了,官府的钱就不会被换成轻钱,老百姓也不会犯死罪,钱还会越来越多,这可是四全其美的好事啊!
当时,大部分官员都觉得允许老百姓自己铸钱不好,于是皇帝下令只禁止劣质钱币。可信安郡王李祎又跳出来说国库没钱,请求允许私铸。其他官员都怕李祎是皇帝的弟弟,不敢反对,只有仓部郎中韦伯阳站出来说不行,李祎的建议才被否决了。
公元766年,宣州、润州等地刚开始设立铸钱的机构,长安和洛阳的钱币流通情况稍微好转了一些,米价也跟着降下来了。可没过多久,钱币质量又开始下降。朝廷下令在各地设立铸钱机构,铸造“开元通宝”钱币,结果长安的国库都装满了。但是,全国各地私铸钱币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广陵、丹杨、宣城尤其厉害。长安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年年都收刮私铸钱,运钱的船只和车辆络绎不绝。江淮地区私铸的钱币种类多达几十种,掺杂了铁和锡,又轻又薄,根本不像个钱的样子。官方铸造的钱币叫做官炉钱,一枚官炉钱能抵得上七八枚私铸的钱,有钱的商人通常都囤积官炉钱,用来跟江淮地区私铸钱币的人兑换。长安和洛阳流通的钱币,又分鹅眼钱、古文钱、线环钱几种,一贯钱的重量才三四斤,甚至还有人把铁片剪成钱的样子来充数。
宰相李林甫想了个办法,拿出三百多万匹绢布,按市价收购钱币,结果物价飞涨,每天来告状的人成千上万。兵部侍郎杨国忠想借机捞一把,在市场上挥舞着马鞭,大声说:“过几天我就把这事儿给解决了!”第二天,朝廷就下令恢复使用旧钱。到了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朝廷又拿出三十万贯钱,用来跟百姓兑换劣质钱币,还把皇宫仓库里的钱币拿出来,允许老百姓兑换。杨国忠又说,只要不是用铁锡、铜沙做的,或者钱币上有洞、是古文字的,都可以使用。
那时候,朝廷强征农民去铸钱,农民们根本不会这活儿,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内作监判官韦伦建议提高工钱招募工人,这样一来,铸钱的徭役减少了,铸造的钱币却多了。全国一共设有99个铸钱炉:绛州30个,扬州、润州、宣州、鄂州、蔚州各10个,益州、邓州、郴州各5个,洋州3个,定州1个。每个铸钱炉每年能铸造三千三百贯钱,需要三十个工人,需要消耗铜21200斤,铅3700斤,锡500斤。铸造一千文钱的成本是750文。全国每年铸造的钱币总量是三十二万七千贯。
唐肃宗乾元元年,国家没钱了,就让铸钱使第五琦铸造“乾元重宝”钱币。这钱直径一寸,一串钱重达十斤,和开元通宝一起流通,一枚顶十枚,所以也叫“乾元十当钱”。 之前好多铸钱的地方偷工减料,把破损的钱币和佛像熔化了,叫做“盘陀”,然后私自铸造钱币,被抓到要打死。第五琦当了宰相后,又命令绛州的铸钱厂铸造更重的“乾元重宝”钱,直径一寸二分,钱币上写着“乾元重宝”,背面外圈是重轮,一串钱重十二斤,和开元通宝一起流通,一枚顶五十枚。那时候民间流通着三种钱,那种又大又重的钱还叫“重棱钱”。
法律一改再改,物价飞涨,一斗米要七千钱,饿死的人遍地都是。一开始,出现了一种“虚钱”,京城里人人都在私铸,还用小钱,坏钟、毁佛像,违反禁令的人越来越多。郑叔清当京兆尹的时候,几个月就张榜公布处死了八百多人。肃宗觉得新钱不好用,就让百官一起商量,结果也没改过来。到了上元元年,才把重轮钱的兑换比例改成一枚顶三十枚,开元旧钱和乾元十当钱都改成一枚顶十枚,然后把这些钱磨平,再卖出去,就成了真钱。私铸的虚钱交易都用十当钱,所以钱就有了真假之分。
史思明占领了东都,也铸造了“得一元宝”钱,直径一寸四分,一枚顶一百枚开元通宝。后来他觉得“得一”寓意不好,不是长久之计,就把钱币上的字改成了“顺天元宝”。
唐代宗当皇帝的时候,一开始乾元重宝钱是一两当两用,重轮钱是一两当三用,但这政策只维持了三天,之后所有钱币就都恢复了一两当一用了。后来第五琦重新铸钱,违法的人每天都有几百个,地方官根本管不住,但老百姓倒是觉得挺方便的。后来民间用乾元、重轮两种钱币铸造器物,这些钱就再也不流通了。
当时有人分析说:从天宝年间到现在,全国户口九百多万户。《周礼·王制》里说,一个上等农民能养活九个人,中等农民能养活七个人。按照中等农民来算,全国人口大约六千三百万。假设男女老少平均分配,一个人每天吃两升米,全国每天就要消耗一百二十六万斛米,一年就要消耗四千五百三十六万斛米。而衣物的消耗是米的两倍,婚丧嫁娶的开销又是衣物消耗的两倍,再加上留存三年的粮食储备以应对水旱灾荒,总共需要十三亿六千八百万斛米。如果米价和钱币价值能够平衡,那么米价和钱币的比例就应该差不多。耕地根据地势高低、肥沃贫瘠、收成好坏而有所不同,一顷地大概能产五十多斛米,那么全国耕地大约需要两千七百二十一万六千顷。然而,钱币每年都会因为制作器物、埋藏、焚烧、丢弃而损耗,再加上铜价上涨,钱币贬值,很多人用钱币铸造器物,照这样下去,不出十年,钱币就差不多用光了,不够全国流通使用。
各地的盐铁转运使刘晏发现,江浙等地的特产,都是些粗笨低廉的东西,运到京城连路费都不够。于是,他把这些东西积攒在江淮地区,用它们换取铜、铅、柴火等物资,大量铸造钱币,每年能铸造十多万贯,运到京城以及荆州、扬州等地。从那以后,钱币的数量就逐渐增加了。
大历七年,朝廷禁止全国铸造铜器。到了德宗建中年间,户部侍郎韩洄发现商州红崖的铜矿很多,就请求恢复洛源废弃的铸钱监,建造十座熔炉,每年铸造七万二千贯钱币,每铸造一千钱的成本是九百文。德宗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江淮地区盛产铅锡钱,用铜来熔化铸造,一斤铜也铸不出多少钱,所以布匹的价格越来越贵。一千个小钱熔化后只能得到六斤铜,而用六斤铜铸造的器物却能换回六百个小钱,所以从事熔化铸造钱币的人很多,钱也越来越少。主管财政的赵赞就利用连州的白铜铸造大钱,一枚大钱等值十个小钱,以此来调整钱币的轻重。
贞元初年,骆谷和散关禁止人们用一枚小钱就通行。各道的盐铁使张滂上奏,建议禁止江淮地区用铜铸造器物,只允许铸造铜镜。十年后,朝廷下令全国铸造铜器,每件器物一斤重,价格不得超过一百六十文钱,私自熔化钱币的按盗铸论处。但是,民间钱币还是越来越少,布匹价格也便宜了,州县禁止钱币流出境外,商人也都断了生意。浙西观察使李若初请求开放钱币的流通,而京城商人携带钱币到各地经商的更是数不胜数。朝廷又下令禁止。
二十年后,朝廷下令允许市井交易,可以用绫罗绸缎、布匹和杂货与钱币一起使用。宪宗皇帝因为钱币短缺,又禁止使用铜器。当时商人到京城后,就把钱币寄存在各道的进奏院以及各军、各使臣的富裕人家,自己轻装简行到各地经商,回来后再取回钱币,这种方法被称为“飞钱”。京兆尹裴武请求禁止与商人进行“飞钱”交易,并搜查各坊,规定两人为一组互相担保。
盐铁使李巽利用郴州平阳的铜矿,二百八十多处,又设立了桂阳监,两座熔炉每天铸造二十万钱。全国每年铸造钱币一亿三千五百万文。朝廷命令囤积钱币的商人,都拿出钱币去购买货物;天下有银矿的地方必定有铜矿,但是银子对百姓没有用处,五岭以北,采到的银子一两两就流到其他州县,官吏因此被治罪。元和四年,京城使用的钱币短缺,二十文以下以及含铅锡的钱币,一经发现就予以没收;非交易用途而钱币出现在大街上的,一律不问。朝廷再次下令开采五岭的银矿,禁止钱币出岭。六年后,交易金额超过十贯钱的,必须用布匹来补充。蔚州三河冶离飞狐旧矿只有二十里,河东节度使王锷在那里设立熔炉,利用拒马河的水来铸钱,工费特别节省,他任命刺史李听为使者,用五座熔炉铸钱,每座熔炉每月铸造三十万钱,从此河东的锡钱都废弃不用了。
北京城禁止飞钱(一种纸币)流通后,老百姓家里都积压着很多钱,导致物价飞速下降。主管财政的卢坦、兵部尚书兼户部事王绍、盐铁使王播就建议允许商人用飞钱在户部、度支(财政部门)和盐铁三司兑换,每千钱加给一百钱作为手续费,但没有商人愿意来换。后来又允许商人用等值钱币兑换,但因为钱多布少,情况依旧没改善。皇帝宪宗没办法,只能拿出内库五十万贯钱去买布匹,每匹布的价格比以前提高十分之一。
正赶上吴元济、王承宗这两个节度使联合起来造反,朝廷派七路大军去讨伐,结果军费花光了。皇甫镈出了个主意,规定内外所有开支,每贯钱都要多付二十文,再抽取五十文交给度支,用来支付军费。十二年后,朝廷又拨给京兆府五十万贯钱去买布匹,同时规定家里钱超过五千贯的富豪要处死,王公大臣也要降职,没收财产,并且把没收财产的五分之一赏给举报的人。这时,京城各商铺积压的都是各地节度使发行的钱币,少说也有五十万贯,于是这些富商都争着买房置地。但是那些大商人却仗着和神策军(禁军)的官员关系好,打着他们的旗号,地方官府都不敢追究。
民间钱币的加价幅度最高竟然达到了七十!铅锡钱(劣质钱币)越来越多,官府抓捕犯罪分子,结果发现很多都是军队和使臣的人,他们竟然纠集市民抢夺钱财,殴打官兵。京兆尹崔元略建议,让犯罪者的所属军队或使臣来审判,但皇帝没同意,只下令把犯人送回他们所属的军队或使臣那里,再由京兆府派人去参与审判。穆宗皇帝继位后,京城里卖十两金银也要加价一两,买一百文米盐也要加价七八文。京兆尹柳公绰用严厉的法令禁止这种行为。后来因为各地加价的比例不一,朝廷就下令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内外所有开支,每贯钱都要多付八十文。
宝历年间,河南尹王起建议,把熔化钱币铸成佛像的行为当作盗铸钱币论处。大和三年,朝廷下令佛像只能用铅、锡、土、木制作,装饰只能用金银、鍮石(一种黄铜)、乌油(一种黑色涂料)、蓝铁,只有镜子、磬、钉子、镮(一种金属饰物)、钮扣可以用铜,其他都禁止使用铜,盗铸者处死。当时朝廷严厉禁止铅锡钱,举报一千文铅锡钱的,奖励五千文。
四年的时候,朝廷下令积累钱币,规定以七千钱为一个单位,十万钱的目标是一年内完成,二十万钱的目标是两年内完成。凡是交易超过一百钱的,必须用布匹、米、谷占交易额的一半。河南府、扬州、江陵府因为是繁华的大都市,所以对钱币的管控就像京城一样严格。没过多久,这些措施就都取消了。
八年的时候,河东地区又开始铸造锡钱,盐铁使王涯在蔚州设立了飞狐铸钱院,全国每年铸造的钱币还不到十万钱。文宗皇帝觉得钱币轻了,铜钱重了,于是下令地方官员可以自由买卖钱谷。虽然当时禁止用铜制作器物,但江淮、岭南地区的商铺却公开买卖铜器,他们把铜铸造成钱币,然后卖掉,利润翻了好几倍。宰相李珏建议增加铸钱的炉子,于是朝廷禁止铜器,官府统一收购铜。全国有五十个铜矿,每年能开采二十六万六千斤铜。等到武宗皇帝废除佛教之后,永平监的官员李郁彦建议把铜像、钟、磬、炉、铎都交给巡院管理,这样各州县的铜就更多了。盐铁使认为官府的铸钱能力有限,不足以增加铸造量,于是允许各道的观察使都可以设立铸钱作坊。淮南节度使李绅建议全国各地都用州名铸钱,京城铸造的钱币叫“京钱”,大小和开元通宝一样,一寸见方,交易时禁止使用旧钱。等到宣宗皇帝即位后,彻底废除了会昌年间的政策,新铸的钱币可以通过文字来辨别真伪,又恢复了铸造钱币的旧制。
昭宗皇帝在位后期,京城用八百五十文钱为一贯,一百文钱实际只有八十五文,河南府则是一百文钱只有八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