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啊,本来是东胡的后代,祖上被匈奴打败了,就躲到鲜卑山去了。魏朝青龙年间,他们的首领比能有点儿嚣张跋扈,被幽州刺史王雄给杀了,契丹人就更加衰弱了,逃到了潢水以南,黄龙以北。到了北魏的时候,他们自己称作契丹。他们的地盘在京师东北五千里以外,东边挨着高丽,西边是奚族,南边是营州,北边是靺鞨和室韦,靠着冷陉山来保护自己。他们平时靠打猎为生,居无定所,到处乱跑。他们的国王是大贺氏,手下有四万精兵,分成八个部落,臣服于突厥,担任俟斤的职位。要是突厥要打仗,各部落就得一起出兵;要是打猎,各部落就可以自己行动了。他们跟奚族关系不好,每次打仗都打不过,就赶紧逃回鲜卑山躲起来。他们的风俗习惯跟突厥差不多。人死了不埋,用马车把尸体拉到山里,放在树顶上。子女死了,父母每天都会哭;父母死了,子女就不哭了,也没什么固定的丧期。
唐朝武德年间,契丹的大首领孙敖曹和靺鞨首领突地稽都派人来朝见皇帝,但他们的首领有时也会小规模地来骚扰边境。两年后,他们的首领又派使者送来了好马和珍贵的貂皮。贞观二年,摩会来投降了。突厥的颉利可汗不想让这些外族跟唐朝联合,就请求用梁师都来换取契丹。太宗皇帝说:“契丹和突厥根本不是一类人,他们现在已经投降我们了,我还要索要什么?梁师都那是唐朝的户籍人口,他盗取我们的州郡,突厥还帮着他,我正要抓他呢,怎么能用已经投降的人来换他呢?”第二年,摩会又来朝见皇帝,皇帝赏赐给他鼓和旗帜,从此契丹就定期向唐朝进贡了。唐太宗攻打高丽的时候,还把契丹的各部落首领和奚族的首领都叫来一起出兵。皇帝回师的时候,路过营州,把契丹的首领窟哥和一些老人召集起来,赏赐他们丝绸布匹,还封窟哥为左武卫将军。
那个大酋长辱纥,他之前造反,后来又带着人马投降了。朝廷就把他的地盘设置成玄州,任命他当刺史,归属营州都督府管辖。没过多久,窟哥也带着他的部落投降了。于是朝廷设立了松漠都督府,任命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封他为无极男,还赐给他李姓。
窟哥的部下,达稽部被设置成峭落州,纥便部被设置成弹汗州,独活部被设置成无逢州,芬问部被设置成羽陵州,突便部被设置成日连州,芮奚部被设置成徒河州,坠斤部被设置成万丹州,伏部被设置成匹黎州和赤山州,这些州都归属松漠都督府管辖。朝廷顺便就把之前造反的辱纥任命为刺史,让他继续管理他的地盘。
窟哥死了,他和奚族一起叛乱,行军总管阿史德枢宾等人把松漠都督阿卜固押送到洛阳。窟哥有两个孙子:一个叫枯莫离,当上了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还被封为归顺郡王;另一个叫尽忠,当上了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而敖曹有个孙子叫万荣,当上了归诚州刺史。 那时候营州都督赵文翙特别嚣张跋扈,经常欺负他们,尽忠他们几个都心里很不爽。
万荣本来是跟着他儿子进京的,他很清楚中原的情况,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一点犹豫都没有,就和大家一起起兵造反,杀了赵文翙,占领了营州。尽忠自称“无上可汗”,让万荣当大将,带兵到处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没过多久,兵就多达几万人,他们还吹嘘说是十万人呢!他们攻打崇州,还抓了讨击副使许钦寂。武则天一听,气坏了,就派了鹰扬将军曹仁师、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等,一共二十八个将军去打他们;还让梁王武三思当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当副手。 武则天还给万荣改了个名字叫“万斩”,给尽忠改名叫“尽灭”。
结果这些将军在西硖石黄獐谷跟他们打了一仗,咱们军队大败,张玄遇和麻仁节都被俘虏了。他们还去攻打平州,也没打下来。战败的消息传到武则天那儿,她赶紧任命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去打契丹;还招募天下那些勇敢的奴隶,给他们官职,都派去打仗。万荣带兵夜袭檀州,还偷偷地不让人说话,清边道副总管张九节组织了几百个敢死队跟他们拼死一战,万荣被打败了,逃进了山里。没过多久,尽忠死了,突厥的默啜又打败了他的部队。
万荣收拾残兵败将,重新振作起来,派将领骆务整、何阿小攻打冀州,杀了冀州刺史陆宝积,还抓走了几千人。
武则天听说尽忠死了,更加生气,就下令让夏官尚书王孝杰和羽林卫将军苏宏晖带十七万大军去讨伐契丹。结果在东硖石打了一仗,惨败,王孝杰还战死了。契丹将领万荣乘胜追击,把幽州城都给屠了。朝廷派人去追捕,但都没成功。
没办法,武则天又任命河内郡王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总共二十万大军再次出征,去打契丹。万荣这伙人太嚣张了,敲锣打鼓地往南边打,把瀛州周围的县城都给祸害了,简直无法无天。这时,神兵道大总管杨玄基率领奚族军队从后面偷袭,契丹军队被打了个大败,还抓到了何阿小,另外两个契丹将领李楷固和骆务整也投降了,缴获的武器装备堆积如山。万荣丢下军队逃跑了,剩下的残兵败将又跟奚族军队打了起来。奚族军队从四面八方围攻,契丹军队彻底溃败,万荣拼命逃跑。张九节设下埋伏等他,万荣走投无路了,就带着几个家奴骑着快马逃到了潞河东边,累得不行了,就躺在树林底下休息。结果家奴竟然砍了他的脑袋,张九节把万荣的人头送到东都洛阳,剩下的契丹士兵也都散了。战争胜利了,武则天非常高兴,就下令大赦天下,并且改元为“神功”。
契丹人因为首领死了,站不住脚,就投靠了突厥。到了久视元年,武则天又下令让李楷固和骆务整去讨伐契丹,结果把契丹军队打败了。这两个人以前都是契丹的厉害将领,经常来犯边境,多次把朝廷军队逼得够呛,没想到这次竟然立了大功。
开元二年,也就是唐玄宗当政的第二年,尽忠的弟弟失活,因为突厥默啜势力衰弱了,就带着他的部落投降了唐朝,还把颉利可汗伊健啜也一起带过来了。玄宗皇帝高兴坏了,直接赏赐给他丹书铁券,这可是最高的荣誉啊!两年后,奚族首领李大酺也来投降了。皇上就下令重新设立松漠府,任命失活为都督,封他为松漠郡王,还给了他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 他还设立了静析军,让失活当经略大使,手下八个部落的首领都被提升为刺史。皇上还派薛泰将军去当押蕃落使,带兵去那边镇守,维持秩序。 更厉害的是,皇上把东平王的外孙女杨元嗣嫁给了失活,封她为永乐公主!
第二年,失活就去世了,皇上追赠他特进的荣誉称号,还派人去祭奠他,并且让他的弟弟中郎将娑固继承了他的爵位和领地。 又一年,娑固带着永乐公主来朝见皇上,皇上对他们特别优待,宴请规格很高,赏赐也很丰厚。 当时静析军的副使有个叫可突于的人,特别勇猛,手下人也很拥护他。娑固想把他弄走,但是还没来得及动手呢……
可突于居然反过来攻击娑固,把娑固逼得逃到了营州。 都督许钦澹带着营州五百士兵,联合奚族首领李大酺一起攻打可突于,结果没打赢,娑固和李大酺都战死了!许钦澹害怕了,赶紧带着军队逃进了榆关。可突于就拥立娑固的叔叔郁于当了首领,还派人向朝廷谢罪。皇上就下令任命郁于为松漠郡王,并且赦免了可突于的罪过。 郁于来朝见皇上后,被授予率更令的官职,皇上还把一位宗室女慕容氏嫁给了他,封她为燕郡公主。可突于也来朝见皇上,被提升为左羽林卫将军。
郁于死后,他的弟弟吐于继承了爵位,可是他和可突于关系不好,治理部落也乱糟糟的,于是带着燕郡公主来投奔朝廷,被封为辽阳郡王,留在京城当侍卫。 可突于就拥立尽忠的另一个弟弟邵固统领部落,皇上也同意了,让他继承王位。 后来皇上要举行封禅大典,邵固和其他的部落首领都跟着去了。 第二年,邵固被提升为左羽林卫大将军,改封为广化郡王,皇上又把一位宗室女陈氏嫁给了他,封她为东华公主。 皇上还给邵固部族的首领们都安排了官职,一百多人呢!邵固还把自己的儿子送进宫里侍奉皇上。
可突于又回来了,但是李元纮这个宰相没怎么搭理他,可突于很不爽,就走了。张说就说:“这小子狼心狗肺的,只认钱,现在咱们国家正强盛,底下的人都跟着咱们,不给他好脸色看,他肯定不会来的。”三年后,可突于杀了邵固,立屈烈为王,然后威胁奚族一起投降突厥。公主跑到平卢军去了。朝廷就命令幽州长史、范阳节度使赵含章去打他。又派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偘去大规模招募壮士,任命忠王李浚为河北道行军元帅,让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当副帅,还有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这八个总管带兵去打契丹。后来又让忠王兼任河东道诸军元帅,可王没去。就让礼部尚书信安郡王祎当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和赵含章一起出塞去抓俘虏,结果大获全胜。可突于逃跑了,奚族投降了,皇上把俘虏的头颅都献给了祖庙。
第二年,可突于又来偷袭边境,幽州长史薛楚玉、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带着一万骑兵和奚族军队去打他,在都山下打了一仗。可突于带着突厥兵来了,奚族人害怕了,摇摆不定,很多人逃跑了;乌知义、罗守忠战败了,郭英杰、吴克勤战死了,唐军一万人被杀。皇帝就提拔张守珪当幽州长史,让他去解决这件事。张守珪是个厉害的将领,可突于害怕了,就假装想投降,慢慢地往西北靠近突厥。他手下的官员李过折跟可突于关系不好,张守珪就让他的部下王悔暗中约见李过折,然后用兵包围了可突于,李过折趁夜色杀了可突于、屈烈和他们的同伙几十个人,然后自己投降了。张守珪让李过折统领可突于的部队,把可突于等人的脑袋送到东都。封李过折为北平郡王,让他当松漠都督。可突于的残党杀了李过折,还屠了他全家。李过折的一个儿子李剌乾逃到了安东,后来被封为左骁卫将军。二十五年,张守珪讨伐契丹,又打败了他们,皇上就下令说,以后打仗有功,一定要向祖庙报告。
唐玄宗天宝四年,契丹首领李怀秀投降了大唐,被封为松漠都督,还被封了个崇顺王,皇帝还把一位宗室公主,独孤氏,嫁给了他,封为静乐公主。结果同年,这李怀秀杀了公主,叛逃回去了。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带兵去打,把李怀秀给收拾了。然后安禄山又把另一个契丹首领楷落封为恭仁王,接替李怀秀当松漠都督。安禄山这会儿正得宠呢,就借着讨伐契丹的机会来讨好皇帝。他调集了幽州、云中、平卢、河东四个地方的十多万大军,还让奚族人带路,在潢水南边跟契丹人打了一场大仗。结果安禄山输了,死了好几千人。从那以后,安禄山和契丹就一直互相打来打去,没消停过,直到安禄山造反才算完。
开元和天宝年间,契丹来朝贡的次数,少说也有二十次。以前,都是由范阳节度使负责接待奚族和契丹的使者。但是自打至德年间以后,那些藩镇都各自为政,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盘,边境上的防守也越来越严,所以边境上就比较太平了。奚族和契丹也很少来抢东西了,每年都会选出几十个首领来长安朝见皇帝。每次接见他们,皇帝都会赏赐他们不少东西,那些跟着来的几百号人,就都住在幽州的馆驿里。至德、宝应年间,契丹又来朝贡了两次;大历年间来了十三次;贞元年间来了三次;元和年间来了七次;大和、开成年间一共来了四次。但是后来皇帝不喜欢契丹跟回纥走得太近,就不再给他们的首领们封官加爵了。等到会昌二年,回纥被灭了,契丹首领屈戍才重新归附大唐,被封为云麾将军、守右武卫将军。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就把回纥原来给契丹的印信换了,给了契丹一个新的唐朝印信,上面写着“奉国契丹之印”。
唐朝咸通年间,契丹首领习尔之多次派使者来长安朝贡,那时候契丹部落势力越来越强大。习尔之死后,他的族人钦德继位。到了唐朝光启年间,天下大乱,北方边境战事不断,契丹就趁机攻打奚族和室韦族,这些小部落都被契丹征服,然后契丹又入侵幽州和蓟州。刘仁恭率领大军追击到摘星山,连年征战,烧毁了边塞的草地,契丹军队无法放牧,很多马匹都死了。于是契丹请求与唐朝结盟,献上好马,请求获得放牧的土地,刘仁恭答应了。但是契丹很快又违背盟约入侵,刘守光驻守平州,契丹率领一万骑兵入侵,刘守光假装和他们讲和,在野外设宴款待,暗中埋伏兵力,结果抓住了契丹的大将。契丹人非常悲痛,愿意献上五千匹马赎回大将,但是刘守光没有答应。最后钦德送去大量的贿赂,才得以与唐朝重新结盟,十年之内不敢再靠近边境。
钦德晚年,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契丹的八部大人都是三年轮换一次。当时耶律阿保机统领一支军队,他拒绝轮换,自称大王,建立了国家,大贺氏契丹就此灭亡。
奚族,也是东胡的一支,曾经被匈奴打败,逃到乌丸山。汉朝曹操击败了奚族首领蹋顿,所以奚族是蹋顿的后代。魏朝时期,奚族自称库真奚,居住在鲜卑族以前居住的土地上,在京师东北四千里。他们的领地东北与契丹接壤,西边是突厥,南边是白狼河,北边是霫(xī)。奚族和突厥人的生活习俗相同,逐水草而居,住毡帐,用车围成营寨。他们的首领身边常有五百名士兵护卫,其余的人分散在山谷中居住,没有赋税,靠打猎为生。他们种植粟米,收获后储存在山下的地窖里。他们用砍断的木头做臼,用瓦罐做锅,用冷水煮食。奚族人喜欢打仗,军队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一个俟斤(sì jīn)统领。他们的国土西边是大洛泊,距离回纥牙帐有三千里,多依托土护真水。他们的马匹善于攀登,羊是黑色的。盛夏时节,他们必须迁移到冷陉山避暑,冷陉山在妫州(guī zhōu)的西北。到了隋朝,奚族才不再使用“库真”这个称呼,只称作奚。
话说唐朝武德年间,高开道又带着他的军队来骚扰幽州,结果被幽州长史王诜给打败了。到了唐太宗贞观三年,高开道才第一次来长安朝见皇帝,算算时间,他前后一共来了四次,前后十七年呢。
唐太宗打高丽的时候,高句丽的一个大酋长苏支还跟着一起打了仗,立了功。没过几年,有个叫可度者的部落首领主动归顺了大唐。唐太宗高兴坏了,立马设立了饶乐都督府,还任命可度者当了使持节六州诸军事、饶乐都督,封他为楼烦县公,还赐给他李氏的姓氏。 他还把阿会部改成弱水州,处和部改成祁黎州,奥失部改成洛瑰州,度稽部改成太鲁州,元俟折部改成渴野州,各个部落的首领都当上了刺史,都归饶乐都督府管。 为了加强边防,唐太宗还在营州设立了东夷都护府,管辖松漠和饶乐地区,还设立了东夷校尉。
显庆年间,可度者死了,奚族人就叛乱了。五年后,朝廷任命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左武候将军延陀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含珠为冷陉道行军总管去平叛。第二年,朝廷又派尚书右丞崔余庆带兵去讨伐,奚族人害怕了,赶紧投降,还把他们的王匹帝给杀了。
到了万岁通天年间,契丹人造反了,奚族人也跟着一起叛乱,还跟突厥勾结在一起,号称“两蕃”,可嚣张了。延和元年,朝廷派出了左羽林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孙佺、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一共十二万大军,分成三路大军去讨伐他们。
军队到了冷陉,先锋李楷洛跟奚族首领李大酺打了一仗,结果没打赢。孙佺害怕了,赶紧收兵,还骗李大酺说:“我们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来安抚你们的,李楷洛擅自开战,不是皇帝的意思,我们正要把他杀了呢!”李大酺问:“真的要安抚我们?有什么赏赐吗?”孙佺就拿出军队里的丝绸布匹、袍子、腰带送给他。李大酺很高兴,就请求孙佺撤兵。唐军一听可以撤兵,都争先恐后地逃跑,乱成一团,根本没有队伍的样子。李大酺的军队紧追不舍,唐军大败,死了好几万人。孙佺和周以悌都被俘虏了,后来被送给了突厥可汗默啜,都被杀害了。当时朝廷正忙着处理别的事情,没空去报仇。
唐玄宗开元二年,奥苏悔落丐向唐朝投降,皇上封他为饶乐郡王,还让他当了左金吾卫大将军和饶乐都督。皇上还下令把一位宗室女子嫁给他,这位女子就是后来的固安公主。第二年,固安公主进京完婚。之后,朝廷重新设立了营州都督府,派右领军将军李济护送公主前往营州。结果,大酺(奥苏悔落丐)后来和契丹人可突于打架,死了。他弟弟鲁苏继承了他的爵位和兵权,成了新的饶乐郡王,皇上还加封他为保塞军经略大使。
后来,有个叫塞默羯的军官想造反,公主设下酒宴把他骗来杀掉了。皇上很高兴,赏赐了公主很多东西。不过,公主后来和她母亲吵架,闹得挺不愉快,得罪了皇上。于是,皇上又把一位姓韦的宗室女子——盛安公主的女儿——嫁给了鲁苏。三年后,鲁苏被封为奉诚郡王,还当上了右羽林卫将军。皇上还提拔了他手下大约两百个将领,都封了郎将。
过了一段时间,契丹可突于又反了,还拉拢了奚族人一起投靠突厥。鲁苏打不过他们,就逃到了榆关,公主也逃到了平庐。幽州长史赵含章带兵去打,把叛军打败了,很多人又回到了唐朝的统治下。第二年,信安王祎降服了契丹酋长李诗锁等部落,共计五千帐,把他们的地盘设立为归义州,还封李诗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兼归义州都督,赏赐了他十万匹绢。把李诗的部众安置在幽州边境。
李诗死了,他儿子李延宠继承了他的位置,又跟契丹人一起反叛,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围困。李延宠投降后,朝廷又任命他为饶乐都督、怀信王,还把一位宗室女子——杨氏——嫁给他,封为宜芳公主。结果,李延宠杀了公主,再次反叛。皇上没办法,只好立另一个契丹酋长婆固为昭信王、饶乐都督,来平定那里的叛乱。安禄山在范阳节度使任上,为了邀功,经常和契丹人打仗,把俘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献给皇上,还杀了契丹首领李日越,把俘虏中强壮的士兵派去戍守云南。 在玄宗在位期间,契丹一共向朝廷进贡了八次,到了肃宗的至德年间和代宗的大历年间,又进贡了十二次。
公元788年,跟室韦一起攻打振武军。七年后,幽州打败了他们,俘虏了六万人。唐德宗时期,他们两次朝贡。公元806年,他们的首领梅落亲自来长安上朝,被封为检校司空、归诚郡王。 他还把部下的索氐封为左威卫将军、檀州和蓟州的兵马使,把没辱封为孤平州的兵马使,都赐予了李姓。然而,梅落暗中勾结回鹘和室韦,又去攻打西城和振武。总的来说,在唐宪宗时期,他们又朝贡了四次。
公元828年,他们再次侵犯边境,结果被庐龙节度使李载义打败,俘虏了两百多名将领,还抓住了他们的主帅茹羯,献给了朝廷。唐文宗赐给他冠带,并授予他右骁卫将军的官职。五年后,他们的首领匿舍朗来朝贡。公元847年,北部各部奚族都叛乱了,庐龙节度使张仲武打败了叛军首领,烧毁了二十万顶帐篷,俘虏了从刺史到普通士兵共三百人,缴获了七万头羊牛,以及五百辆辎重车辆,都献给了京城。公元876年,他们的国王突董苏派大都督萨葛来朝贡。
此后,契丹势力越来越强大,奚族不敢反抗,全部臣服于契丹。契丹的统治很残酷,奚族百姓怨声载道,他们的首领去诸带着一部分人内附唐朝,在妫州北山安家,于是就有了东奚和西奚。
室韦是契丹的一个分支,住在东胡的北边,大概是丁零的后代。他们的地盘在黄龙的北面,靠近歈越河,距离京城东北七千里,东边是黑水靺鞨,西边是突厥,南边是契丹,北边挨着大海。他们国家没有君主,只有大酋长,都叫“莫贺咄”,管辖着各自的部落,并且依附于突厥。小的部落有几千户人家,大的部落也有几千户,分散在山谷河流之间,跟着水草迁移,不收税。每次打猎,大家就互相呼唤聚集起来,事情做完就各自散去,没有上下级的约束,所以虽然他们勇猛好战,最终还是没能成为强大的国家。他们用削尖的木头做犁,人拉着耕地,收成很差。那里的气候很寒冷,夏天多雾雨,冬天多霜雪。他们的风俗是,富人用五彩的珠子垂在脖子上;结婚的时候,男方要先在女方家做三年工,然后才分家,和妻子一起载着东西,敲锣打鼓地回家。丈夫死了,妻子不再改嫁。每个部落都会搭建一个大棚子,死人就放在上面,丧期是三年。那里土里缺金铁,大多依靠高丽。他们的器物有角弓、竹箭,人特别擅长射箭。每到夏天很热的时候,他们就到貣勃山和次对二山避暑。山上有很多草木鸟兽,但是苦于蚊子太多,所以他们就住在树上搭建的巢穴里躲避。酋长死了,就由他的子弟继承,如果没有子弟,就推举有威望的人来当。他们通常乘坐牛车,用毡子做成房子,过河的时候就捆扎木头做成木排,或者用兽皮做成船。马匹都用草做的马鞍和绳子做的缰绳。住的地方有的用兽皮蒙起来,有的用弯曲的木头做骨架,再用毡子盖上,搬家的时候就一起搬走。他们不养羊,马也很少,有牛也不使用,养着大猪吃,然后把猪皮做成衣服或者席子。他们的语言,和靺鞨人一样。
接下来,我们继续。室韦人虽然没有形成强大的国家,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也颇为独特。
他们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牛车,住房简陋,过河方式也比较原始,体现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他们对金铁的需求依赖高丽,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自身冶金技术的落后。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独特的丧葬习俗,以及男方婚前三年服役的传统,都展现了室韦人独特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 虽然他们勇猛好战,但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最终未能发展成为强大的政治实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他们的语言与靺鞨相通,也暗示了他们与周边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族群联系。
话说这室韦人,一共分了二十多个部落,比如岭西、山北、黄头这些,都是比较强大的部落。还有大如、小如、婆莴、讷北、骆丹这些部落,都住在柳城东北方向,近的离柳城三千里,远的也有六千里呢,厉害吧!最西边有个乌素固部落,跟回纥接壤,在俱伦泊的西南。从俱伦泊往东,有个移塞没部落;再往东是塞曷支部落,这是室韦最强的一个部落,住在啜河边上,啜河也叫燕支河。再往东还有和解、乌罗护、那礼、岭西这几个部落。往正北走是讷比支部落,他们北边有座大山,山那边是大室韦,住在室建河边上,室建河发源于俱伦泊,然后一路向东流去。室建河的南边是蒙瓦部落,蒙瓦部落的北边是落坦部落;河水往东流,汇合了那河和忽汗河,继续往东就流进了黑水靺鞨的地界。所以说,靺鞨因为这条河,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最后都流入大海。歈越河在东南方向也跟那河汇合,它的北边是大室韦,据说啊,他们是古代乌丸人留在东南边上的后裔。
贞观五年,室韦人第一次来进贡,送来了很多珍贵的貂皮,后来又来朝见过一次。到了长寿二年,他们叛乱了,李多祚将军带兵把他们平定了。景龙初年,他们又来朝贡,还请求朝廷帮忙讨伐突厥。开元、天宝年间,他们一共来了十次朝贡,大历年间又来了十一次。到了贞元四年,室韦人和奚族一起攻打振武,当时唐朝的节度使唐朝臣正在迎接皇帝派来的使者,结果被吓了一跳,赶紧带着军队逃跑了,室韦人抓住了皇帝的使者,大肆抢掠一番后就撤走了。第二年,他们派人来赔罪。大和年间,他们来了三次朝贡,大中年间来了一次。咸通年间,室韦大酋长怛烈和奚族都派使者来长安,但是这之后的事儿,史书上就没记载了,大概是史官没记录下来吧。
黑水靺鞨人住在肃慎的土地上,也叫挹娄,到了北魏时期又叫勿吉。他们住在京师东北六千里,东边靠海,西边是突厥,南边是高丽,北边是室韦。他们分成几十个部落,每个部落自己管自己。其中最有名的是粟末部,他们住在最南边,靠近太白山,也叫徒太山,和高丽接壤,住在粟末水旁边。粟末水发源于山西,向北流入它漏河;再往东北一点是汨咄部;再往东是安居骨部;更东边是拂涅部;安居骨部的西北是黑水部;粟末部的东边是白山部。部落之间远的隔三四百里,近的也有二百里。
高丽臣服于白山部,后来唐朝军队攻下平壤,白山部很多人投降了唐朝。而汨咄部、安居骨部等等其他部落都四散逃跑了,慢慢地就销声匿迹了,剩下的一些人逃到了渤海。只有黑水部还很强大,他们分成了十六个小部落,以南北来称呼,因为他们住在最北边。他们的人民强壮有力,擅长步兵作战,经常欺负其他部落。他们的习俗是扎辫子,用野猪的牙齿和野鸡的尾巴做装饰品,以此来区别于其他部落。他们性情凶悍,擅长狩猎,没有忧愁和悲伤,崇尚强壮,轻视年老。他们没有房子,就利用山坡上的凹地,在上面架上木头,再盖上土,就像坟墓一样。夏天就跟着水草迁徙,冬天就找个地方住下。他们用脏水洗脸,在所有夷狄民族中是最脏的。死人就埋了,不用棺材,还要杀死死者骑的马来祭祀。他们的首领叫大莫拂瞒咄,这个职位世袭。他们没有文字。他们的箭镞长两寸,大概是继承了楛砮的遗法。他们养很多猪,没有牛羊。他们有车马,用车子耕田,但是车子得人推着走。他们种粟米和麦子。他们的土地上有很多貂、鼠、白兔和白鹰。他们有盐泉,盐汽蒸腾,盐就凝结在树梢上了。
武德五年,他们的首领阿固郎第一次来朝见唐朝。唐太宗贞观二年,他们才正式臣服,定期向唐朝进贡,唐朝把他们的土地设置为了燕州。后来唐太宗攻打高丽的时候,黑水靺鞨的北部反叛了,和高丽联合起来。高惠真等人率领军队救援安市,每次战斗,靺鞨人都冲在最前面。唐太宗攻破安市,抓住了高惠真,还抓获了三千多靺鞨士兵,全部坑杀了。
开元十年的时候,黑水靺鞨的首领倪属利稽来朝见唐玄宗,玄宗皇帝直接任命他为勃利州刺史。 然后安东都护薛泰提议在黑水地区设立黑水府,让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朝廷再派长史去监督管理。朝廷还赐给这位府都督一个姓李的名号,叫李献诚,并让他担任云麾将军兼任黑水经略使,归属幽州都督府管辖。一直到唐玄宗死后,黑水地区向朝廷进贡的次数总共有十五次。唐大历年间来了七次,贞元年间来了一次,元和年间又来了两次。
一开始,黑水府西北面还有个思慕部,再往北走十天就能到郡利部,往东北走十天就能到窟说部(也叫屈设),稍微往东南走十天就能到莫曳皆部。此外,还有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族。这片地方,南边靠近渤海,北边和东边都跟大海相连,西边与室韦接壤,南北长两千里,东西宽一千 里。拂涅、铁利、虞娄、越喜这些部族经常跟中原王朝联系,但是郡利、屈设、莫曳皆这些部族就没办法自己跟朝廷联系了。现在还留在京城朝见皇帝的那些使者,我都把他们安排在左边了。
拂涅部,也叫大拂涅部,在开元、天宝年间来了八次,进贡鲸鱼的眼珠、貂皮和兔皮;铁利部在开元年间来了六次;越喜部来了七次,贞元年间来了一次;虞娄部,贞观年间来过两次,贞元年间来了一次。后来渤海国势力强大了,靺鞨各部都成了渤海国的属民,就不再到唐朝来朝贡了。
渤海国,本来是粟末靺鞨的一个分支,他们以前依附高丽。渤海国的祖先姓大,高丽灭亡后,他们就率领族人跑到挹娄的东牟山定居。东牟山的位置在营州的东边两千里,南边和新罗接壤,以泥河为界,东边是大海,西边是契丹。他们在那里修筑城郭居住,高丽的残余势力也逐渐归附他们。
话说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契丹人杀死了营州都督赵翙,然后就造反了。有个叫乞乞仲象的,带着靺鞨首领乞四比羽和一些高丽的残兵败将,一起逃跑了。他们过了辽河,跑到太白山的东北面,占据了奥娄河,在那里筑起城墙,死守着。武则天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还赦免了他们的罪过。
可是乞四比羽压根儿就不接受这个封号。武则天就派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和中郎将索仇去把他杀了。这时候乞乞仲象已经死了,他儿子祚荣带着剩下的残兵败将逃跑了。李楷固紧追不舍,甚至追过了天门岭。祚荣联合了高丽和靺鞨的军队抵抗李楷固,结果李楷固打败了,灰溜溜地回去了。 这下契丹人就投靠了突厥,大唐的军队进不去,没办法讨伐他们了。
祚荣把乞四比羽的军队也收编了,仗着地处偏远,就建立了一个国家,自称震国王,还派使者去跟突厥搞好关系。他的国家地盘有五千里,人口十多万,军队也有好几万呢!他还挺有文化,知道写字,而且把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这些国家都给收服了。
到了中宗当皇帝的时候,朝廷派侍御史张行岌去安抚他,祚荣还把儿子送进宫里当人质呢。到了睿宗先天年间,朝廷又派人封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把他的地盘改名叫忽汗州,让他当忽汗州都督。从那以后,他们就不再自称靺鞨了,改称渤海了。
唐玄宗开元七年,祚荣死了,他国内部追封他为高王。他儿子武艺继位,大肆扩张领土,东北各部落都害怕他,私下改年号为仁安。唐玄宗赐给他典籍册封他为王,并且认可他所管辖的领地。没过多久,黑水靺鞨的使者来到长安朝见皇上,皇上就在他们的土地上设立了黑水州,派长史去管理。武艺召集手下商议说:“黑水靺鞨以前借道我们跟唐朝往来,跟突厥打仗之前也先告诉我们,现在他们请求唐朝派官员来,却没告诉我们,这肯定是要跟唐朝里应外合来攻击我们啊!”于是派弟弟门艺和舅舅任雅率兵攻打黑水州。
门艺曾经在京城当人质,深知利害关系,劝说武艺说:“黑水靺鞨请求唐朝派官员来,我们却去攻打他们,这是背叛唐朝啊!唐朝是强大的国家,兵力是我们的十倍不止,跟他们结怨,我们很快就会灭亡。以前高丽国最强大的时候,士兵有三十万,跟唐朝对抗,可以说是很强大了,但是唐朝军队一来,就把他们打得一干二净。现在我们的人数还不到高丽的三分之一,大王您要违抗唐朝,这不行啊!”武艺不听。军队到达边境,门艺又写信极力劝谏。武艺大怒,派堂兄壹夏代替他指挥军队,把门艺叫来,想要杀了他。门艺害怕了,赶紧逃回长安,皇上任命他为左骁卫将军。武艺派人把门艺的罪行夸大其词地向皇上禀报,请求处死他。皇上下了圣旨,把门艺发配到安西,还批示说:“门艺逃回来投降我们,按情理不应该杀他,我已经把他发配到那个苦寒之地了。”并且留下了武艺派来的使者不让他们回去,又另外派鸿胪少卿李道邃、源复去传达圣旨。武艺知道了这件事,上书斥责说:“陛下不应该用这种谎言来欺骗天下”,意思是说皇上一定会杀掉门艺。皇上因为李道邃、源复泄露了国家机密,把他们都贬官了,表面上却斥责门艺来回应武艺。
十年后,武艺派大将张文休率领海盗攻打登州,皇上赶紧派门艺率领幽州军队去抵御。又派太仆卿金思兰出使新罗,督促新罗军队从南面进攻。正赶上大寒,雪厚达一丈,士兵冻死了一半多,最后无功而返。武艺一直想除掉他弟弟,于是招募刺客到东都想要在路上暗杀门艺。门艺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没有被杀。河南抓住了这些刺客,全部处死了。
武艺死了,他所在的国家给他追谥为武王。他儿子钦茂继位,改元大兴,朝廷下诏书给新国王和他的属下,钦茂因此赦免了国内的罪犯。唐天宝末年,钦茂迁都到上京,也就是旧国都城东边三百里忽汗河附近。直到唐德宗去世,渤海国一共朝贡了二十九次。唐宝应元年,朝廷下诏书正式承认渤海国,钦茂被封为国王,并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大历年间,渤海国一共朝贡了二十五次,还进献了十一个日本舞女给朝廷。唐贞元时期,渤海国又把都城迁到了东京。钦茂去世后,被追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宏临很早就死了,他的族弟元义继位,当了一年国王,因为残暴猜忌,被百姓杀了。于是大家拥立宏临的儿子华玙为王,又把都城迁回了上京,改元中兴。华玙死后,谥号成王。
钦茂的幼子嵩邻继位,改元正历,朝廷下诏书授予他右骁卫大将军的官职,并让他继承王位。唐建中、贞元年间,渤海国一共朝贡了四次。嵩邻死后,谥号康王。他的儿子元瑜继位,改元永德。元瑜死后,谥号定王。他的弟弟言义继位,改元朱雀,按照惯例继承了王位。言义死后,谥号僖王。他的弟弟明忠继位,改元太始,当了一年就死了,谥号简王。钦茂的从父仁秀继位,改元建兴,他是渤海国四世祖野勃的弟弟的子孙。仁秀比较擅长讨伐海北各部族,扩大了渤海国的疆域,立下了功劳,朝廷下诏书授予他检校司空的官职,并让他继承王位。唐元和年间,渤海国朝贡了十六次,唐长庆年间四次,唐宝历年间两次。唐大和四年,仁秀去世,谥号宣王。他的儿子新德早逝,孙子彝震继位,改元咸和。第二年,朝廷下诏书让他继承王位。在唐文宗在位期间,渤海国朝贡了十二次,唐会昌年间四次。彝震死后,他的弟弟虔晃继位。虔晃死后,玄锡继位。唐咸通年间,渤海国朝贡了三次。
一开始,他们的国王经常派学生去京城太学学习,了解古今制度。到了这时候,他们已经成为海东强盛的国家了,拥有五个京都,十五个府,六十二个州。
把肃慎的旧地设为上京,叫做龙泉府,管辖龙州、湖州、渤州三个州。南边是中京,叫做显德府,管辖庐州、显州、铁州、汤州、荣州、兴州六个州。把<豸岁>貃的旧地设为东京,叫做龙原府,也叫栅城府,管辖庆州、盐州、穆州、贺州四个州。沃沮的旧地设为南京,叫做南海府,管辖沃州、睛州、椒州三个州。高丽的旧地设为西京,叫做鸭渌府,管辖神州、桓州、丰州、正州四个州;还有一个长岭府,管辖瑕州、河州两个州。
扶余的旧地设为扶余府,常年驻扎精兵防守契丹,管辖扶州、仙州两个州;还有鄚颉府,管辖鄚州、高州两个州。挹娄的旧地设为定理府,管辖定州、潘州两个州;安边府管辖安州、琼州两个州。率宾的旧地设为率宾府,管辖华州、益州、建州三个州。拂涅的旧地设为东平府,管辖伊州、蒙州、沱州、黑州、比州五个州。铁利的旧地设为铁利府,管辖广州、汾州、蒲州、海州、义州、归州六个州。
越喜的旧地设为怀远府,管辖达州、越州、怀州、纪州、富州、美州、福州、邪州、芝州九个州;安远府管辖宁州、郿州、慕州、常州四个州。另外,郢州、铜州、涑州三个州是单独向朝廷汇报的州。涑州因为它靠近涑沫江,也就是古代说的粟末水。龙原府在东南边靠海,是去日本的通道;南海府是去新罗的通道;鸭渌府是朝贡的通道;长岭府是去营州的通道;扶余府是去契丹的通道。
老百姓都管国王叫“可毒夫”(这是一种尊称,类似于“陛下”),也叫“圣王”、“基下”。他的命令就叫“教”。国王他爹叫“老王”,他妈叫“太妃”,他老婆叫“贵妃”,大儿子叫“副王”,其他的儿子都叫“王子”。
政府部门呢,有个宣诏省,里面有左相、左平章事、侍中、左常侍、谏议这些官员。中台省,有右相、右平章事、内史、诏诰舍人。政堂省,有个大内相,地位在左右相之上;还有左、右司政各一人,地位在左右平章事之下,相当于仆射;左、右允相当于两个丞。左六司,忠、仁、义三个部门各有一个卿,地位在司政之下,下面还有掌管爵位、仓库、膳食的部门,这些部门里还有郎中、员外郎。右六司,智、礼、信三个部门,下面还有掌管军事、财政、水利的部门,卿和郎中的设置跟左六司一样,这整个机构设置跟中国的六部差不多。中正台,有个大中正,地位相当于御史大夫,在司政之下;还有一个少正。还有殿中寺、宗属寺,都有个大令。文籍院有个监。大令、监都有个副手,叫少令、少监。太常寺、司宾寺、大农寺,这些寺里都有卿。司藏寺、司膳寺,寺里都有令、丞。胄子监有个监长。巷伯局也有常侍之类的官员。
军队方面,有左右猛贲、熊卫、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每个卫都有大将军和将军各一人。总的来说,这个国家的官制和中国的制度很像。官员的品级决定他们的待遇,三品以上穿紫色的衣服,用象牙笏板和金鱼袋;五品以上穿红色的衣服,用象牙笏板和银鱼袋;六品、七品穿浅红色的衣服,八品穿绿色的衣服,这些品级的官员都用木质的笏板。
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有太白山的兔子,南海水域的昆布,栅城的豆豉,扶余的鹿,鄚颉的猪,率宾的马,显州的布,沃州的棉花,龙州的某种植物(原文是“”,此处无法准确翻译),位城的铁,庐城的稻米,湄沱湖的鲫鱼。水果方面,有九都的李子,乐游的梨子。他们的风俗习惯跟高丽、契丹差不多。幽州节度府跟他们有来往,幽州距离他们的首都大概八千里。后来他们有没有继续进贡,史书上没记载,所以他们叛乱和归附的情况也无法考证了。
话说唐朝的功业真是了不起啊!天下所有的地方,都臣服于唐朝,归顺于唐朝;海内海外,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唐朝的州县,所以人们尊称唐朝皇帝为“天可汗”。从三皇五帝以来,还没有哪个朝代能超过它。就连边远地区的君主,都要等到唐朝的皇帝诏书和军旗才敢称王建国;要是敢不臣服,马上就会被唐朝征服。所以,各地的珍宝贡品,络绎不绝地送到朝廷。
唐朝极盛之后走向衰落,祸乱开始从内部滋生。天宝年间以后,唐朝的疆土支离破碎,朝廷的军队,北方不能越过黄河,西方只守到秦州、邠州,国家衰败了一百多年,最终灭亡,想想真是令人痛心啊!所以说:治理自己,治理天下,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 “治己治人,惟圣人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