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天子会在特定时间进行的,包括封禅大典、巡视边境、视察学校、亲耕藉田和祭拜陵墓。

《文中子》里说:“封禅这种仪式,其实并非古代就有的,可能是秦汉时期皇帝奢侈的体现吧?因为它旷日持久,并不经常举行,而且在礼仪典籍中也找不到依据。所以从汉朝开始,儒生和朝廷官员们就对此议论纷纷,一直争论不休,最终也没能达成共识。说到底,这封禅大典全凭皇帝一时兴起而为之。”隋文帝曾经让牛弘、辛彦之等人制定相关的仪式规范,在泰山脚下建坛祭祀,祭祀的仪式跟南郊祭祀差不多,并没有真的上泰山。

唐太宗打败了突厥,又连年丰收,大臣们就建议他去泰山封禅。唐太宗一开始不太赞同,后来派中书侍郎杜正伦去泰山上考察了七十二代君王的祭祀遗址,结果那年黄河两岸发了大水,这事儿也就暂时搁置了。

后来,大臣们又多次建议封禅,唐太宗就让秘书少监颜师古、谏议大夫朱子奢等等当时有名的学者和博士们一起讨论,结果也没个定论。 于是,左仆射房玄龄、特进魏征、中书令杨师道就综合大家的意见,上了一份奏章。奏章里说:要在泰山下建祭坛,祭祀昊天上帝。祭坛要宽十二丈,高一丈二尺。玉牒长一尺三寸,宽厚各五寸;玉检尺寸一样,只是厚度要减三寸;印章的齿纹要像皇帝的玉玺,用金绳缠绕五圈。玉策要四支,每支长一尺三寸,宽厚各五分,每支五简,用金子连接起来。昊天上帝要配祀太祖,皇地祇要配祀高祖。祭祀完毕后,把这些东西都装进金匮里,金匮高六寸,大小刚好能装下,样式像装表的盒子,用金绳缠绕,封上金泥,再盖上受命之玺。玉牒则要藏在山上,用三块方形的石头垒起来,再用金绳缠绕,封上石泥,盖上受命之玺。山上的圆形祭坛,要用五种颜色的土筑成,高九尺,宽五丈,四面各做一个台阶。皇帝要从南面的台阶上去,然后封上玉牒。封好之后,再在上面加土,筑成封土,高一丈二尺,宽二丈。禅社的祭坛也一样。石检用受命玺封,玉检另刻一个方印,边长一寸二分,纹饰和受命玺一样。至于用石头做界限的做法,因为不合规矩,所以不用。还要建一个告祭坛,边长八十一尺,高三尺,四面都有台阶,用来焚烧柴草,祭祀天地众神。

最后,这些礼仪就被正式确定下来了,其他的降禅、朝觐的礼仪则没有详细规定。到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打算东巡,走到洛阳的时候,突然看到彗星出现,于是就停止了东巡。

高宗乾封元年,皇帝要到泰山封禅。在山南四里处,建了个圆形的祭坛,像个圆丘一样,有三层台阶。坛面装饰成青色,其他地方则根据方位采用不同的颜色。这个祭坛叫做封祀坛。

这祭坛上还有一些特别的物件。有三块玉策,就是用玉做的竹简,每块长一尺二寸,宽一寸二分,厚三分,上面刻着金文。还有一个玉匮,长一尺三寸,用来存放祭祀上天的册文;还有两个金匮,用来存放祭祀其他神灵的册文,外面用金绳缠绕五圈,还用金泥封固,并盖上了玉玺。这玉玺边长一寸二分,上面的文字跟受命玺差不多。此外,还有方方正正的石头,每块边长五尺,厚一尺,中间挖空用来放置玉匮。这些石头旁边还有一些长方形的石检,刻得很深,用来固定金绳。一共有十块这样的石检,用来固定那些大石头,每块长三尺,宽一尺,厚七分;上面还有三个凹槽,用来放置玉玺,深度四寸,宽度一寸五分。这些石检立在大石头旁边,南边和北边各三块,东边和西边各两块,距离大石头的角各一尺远。大石头也用金绳缠绕五圈,再用石泥封固。 距离大石头十二尺的地方,还有十二块石头,每块都宽两尺,长一丈,一头斜着刻,跟大石头的角相对应。

在泰山上,又建了一个祭坛,宽五丈,高九尺,有四个方向的台阶,一层台阶,叫做登封坛。这个祭坛上用的玉牒、玉检、石块、石距、玉匮、石检都跟封祀坛一样。在社首山上,还建了一个降禅坛,八个角,一层台阶,八个方向的台阶,形状像方丘,有三层台阶。坛面装饰成黄色,其他地方则根据方位采用不同的颜色,其他方面都跟登封坛一样。

这些祭祀的方案差不多定下来了,皇帝却下诏说:“古今的封禅制度,在文饰和质料上有所不同。现在封禅用玉牒、金绳,而祭祀用的瓦尊、匏爵、秸席,应该改为更文雅的器物。” 于是,祭祀昊天上帝的褥子用青色,祭祀地祇的褥子用黄色,祭祀其他神灵的褥子都用紫色,祭祀用的尊爵也更换了。

话说这一年正月,皇帝在山下专门修建的祭祀坛上祭祀昊天上帝,就跟在圆丘祭天一样隆重,还把高祖和太宗列为配享。皇帝亲自颁布玉册,用石头做个底座,再堆上五种颜色的土封起来,这土堆直径一丈二尺,高一尺。祭祀完毕,皇帝就上山了。

第二天,皇帝又在登封坛上颁布了玉册。又过了天,皇帝在社首山上的降禅坛祭祀皇地祇,仪式跟在方丘祭地一样,还把太穆皇后和文德皇后列为配享,武则天皇后当亚献,越国太妃燕氏当终献,后宫嫔妃们都跟着去了,她们的帐篷帷幔都绣着金光闪闪的锦缎。大臣们看着这阵仗,不少人私底下偷偷地笑。又过了天,皇帝在朝觐坛上接见群臣,跟元旦朝会一样。然后,皇帝下令在登封坛、降禅坛、朝觐坛各立一块碑,还把封祀坛改名叫舞鹤台,登封坛改名叫万岁台,降禅坛改名叫景云台,以此来记录这盛大的祭祀活动。本来皇帝还打算封嵩山,结果因为吐蕃和突厥入侵边境,这事儿就耽搁了。

永淳元年,皇帝又在嵩山南边建了一座奉天宫,然后就去了那里住一段时间。皇帝计划着第二年十一月举行封禅大典,还下令让国子司业李行伟、考功员外郎贾大隐等一批儒生起草封禅的仪式。可惜皇帝后来生病了,没能完成封禅大典,一直到武则天当了皇帝才最终完成了封禅。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天下太平,年年丰收,很多大臣都建议皇帝去泰山封禅。中书令张说更是极力请求,玄宗就下令,决定在开元十三年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于是张说就和徐坚、韦縚、康子元、侯行果几个官员一起,把封禅的仪式和规格都定下来了。

在泰山上,他们建了一个圆形的祭坛,直径五丈,高九尺,用土的颜色来区分各个方位。在这个圆坛上,又建了一个方形的祭坛,边长一丈二尺,高九尺,坛台的四面都做了一级台阶。在圆坛的东南方向,还堆起了柴堆做成燎祭的祭坛,根据地势情况,柴堆高一丈二尺,边长一丈,上面开口,南面留了六尺宽的门。山下也建了一个圆形的祭坛,分三层,十二级台阶,跟圆丘祭坛的样式一样。山下也堆起了柴堆做燎祭的祭坛,跟山上的祭坛一样。玉册、玉匮、石……(此处原文引用)这些都按照高宗皇帝时期的规格来制作。

玄宗皇帝一开始觉得,在崇山峻岭上举行祭祀,是庄严肃穆的事情,不能太吵闹。他打算让除了主祭官以外的人,都在山下的祭坛行礼,还特意召集礼官们讨论。 翰林学士贺知章他们就说:“昊天上帝是君主,五方上帝是臣子。陛下在山上祭祀君主,群臣在山下祭祀臣子,这可以算是变通的礼仪。但是,祭祀的仪式要完成三个步骤,亚献和终献的祭祀,不能有所不同啊!” 所以最后决定,三次祭祀都到山上进行,而五方上帝和其他神祇则在山下的祭坛祭祀。

玄宗皇帝又问:“以前为什么把玉牒(皇帝的诏书)当成秘密呢?”贺知章回答说:“玉牒是用来把皇帝的意愿上达天听的,以前皇帝有时祈求长寿,有时追求神仙,目的比较隐秘,所以对外保密。”玄宗说:“我这次是为了百姓祈福,没有什么秘密的请求。” 于是玄宗就把玉牒拿出来给百官看。 然后,玄宗在山上的祭坛祭祀昊天上帝,并以高祖皇帝为配享;在山下的祭坛祭祀五方上帝及其他神祇,祭祀的礼仪都跟圆丘祭祀一样。 至于选择祭祀的日子、祭天、祭祀庙社、皇帝的车驾经过的地方、到达后祭告、询问国运、朝觐等等,都按照巡狩的礼仪来进行。

话说这皇帝要登泰山封禅,可不是随便上去的。他先在半山腰歇了三个时辰,这才往上爬。到了祭祀的地方,烧完祭品,侍中就跪下来禀报:“臣某某,请求封册玉牒!”皇帝从南面的台阶走上来,面向北站好。太尉走到昊天上帝的神座前,跪着把玉册取来,放在案桌上呈给皇帝。皇帝接过玉册,跪着把它放进玉匣里,用金绳捆好,再用金泥封上。然后,侍中拿着受命宝跪着呈上。皇帝用受命宝在玉匣上盖印,侍中接过受命宝,交给符宝郎。太尉上前,皇帝跪着把玉匣交给太尉,太尉退下,回到原位。太常卿上前奏道:“请皇帝再拜。”皇帝行了再拜礼,然后退到旁边。太尉把装有玉匣的案子放到石函南面,面向北站好。负责的人打开石函的盖子,太尉跪着把玉匣放入石函内。盖上石函盖子,用石锁锁好,再用金绳捆绑,用石泥封好,最后用玉宝在上面盖印,然后退下回到原位。 负责的人用石距把石函封好,又用五色土在外面围成一圈封好。 至于配享的玉牒,则封在金匣里,程序都跟封玉匣一样。太尉拿着金匣退下,回到原位。最后把金匣送进太庙,藏在高祖神尧皇帝的石室里。至于在社首的封禅仪式,都跟在方丘的仪式一样。

天子要出巡狩猎,得先通知沿途的州府说:“皇帝将在某月某日巡狩,你们都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履职。 要是敢怠慢,国家有法可依!” 出发前,还要到圆丘祭告天地。出发前一天,皇帝要斋戒,跟郊祀一样隆重。要先向昊天上帝祭告,还要向太庙和社稷祭告。 出行队伍浩浩荡荡,仪仗森严。 所经州县,刺史和县令都要在边界迎接,通事舍人还要按照规定慰问当地高龄老人,祭祀古代帝王、名臣和烈士。 到了地方,刺史和县令都要先去拜见皇帝。 到了之后,工匠们要在山上建好圆坛,四面都有台阶,设好昊天上帝和配帝的座位。天子到了之后,所有参与仪式的官员都要斋戒一天。

明天,要在岳镇海渎山川林泽丘陵坟衍原隰这些地方,选址设坛祭祀。祭祀官员的位置安排在东门外道路南边,面向北方;祭品摆放在坛内东门外道路北边,面向南方;还要准备宫县(祭祀用的器物)和歌舞表演;最后还要挖好埋葬坑。祭祀官员和所有参与祭祀的人,都要斋戒一天。岳镇海渎山川林泽丘陵坟衍原隰这些神灵的牌位,就放在坛上南面台阶的东边,面向北方。还要摆上玉篚(盛放祭品的玉器)和洗涤用的器皿,神位就设在坛子的北面。献祭的官员把玉币和酒爵献给岳神,祝史则协助献祭给镇、海等其他神灵。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祭祀流程了。按照规定,祭祀的顺序和流程是相当严格的。所有参与的人员都要提前一天斋戒,以示对神灵的尊重。祭祀场所的布置也十分讲究,从祭祀官员的站位,到祭品的摆放,都有一定的规矩。这体现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和仪式感。 “设祭官次于东壝门外道南,北向;设馔幔内壝东门外道北,南向;设宫县、登歌;为瘗埳。” 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亲身参与了这场盛大的祭祀活动。 从选址到祭祀流程,都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虔诚。

明天,要举行朝见仪式,要在行宫南边建一个祭坛。祭坛占地三分之二在南边,北边建个高台,宽九丈六尺,高九尺,四面都有台阶。皇帝的座位设在高台北边,祭坛南边,解剑的地方在南边台阶的西边。文武官员在门外东西两边站着,刺史和县令在文官南边,外国使臣在武官南边,车辆通道在祭坛南边。九品文官在祭坛东南边站好,武官在西南边,面对面站着。刺史和县令站在祭坛南边三分之一的地方,外国使臣在西边。门外也设有站位,在祭坛外面竖起军旗,黄色的旗帜和仪仗队在门口,锋利的兵器摆放在祭坛里。吏部负责安排客户部官员和外国使臣在门外站好。刺史和县令要献上本地的特产,锦缎、丝绸、布匹、麻布、葛布、越布,每种五两扎成一捆,锦缎要用黄色的绸布包好,像平时进贡那样,他们的属官跟在后面站好。九品文武官员先进去站好位置。

皇帝乘坐车驾从北门进入祭坛,从北边的台阶登上高台,坐下,面朝南。刺史和外国使臣都进入祭坛,走到自己的位置,行两次跪拜礼,献上礼物,起身,拿着礼物。侍中走到刺史东北方向,一起行跪拜礼。宣读完毕后,再次行跪拜礼。外国使臣由舍人按照同样的礼仪进行。户部官员引导贡品送到刺史面前,先摆上龟形的贡品,然后是金子,再然后是丹砂、漆器、丝绸、棉花等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物品,依次摆放整齐。献贡的人退下,站在东西两侧文武官员前面,侧身站立。通事舍人引导一位刺史,解下佩剑,脱掉鞋子,拿着礼物上前,面向北跪下奏道:“臣某某,谨献上土特产。”然后献上礼物。舍人跪着把礼物交给东边负责接收的人,刺史重新佩剑穿鞋。一开始,刺史上去献礼的时候,在场的人依次在自己的位置前献礼,都行两次跪拜礼。户部尚书在高台中间面向北跪下,请求把贡品交给相关部门,侍中按照皇帝的旨意说:“可以。”相关部门接收礼物后,从东门出去。中书侍郎拿着州镇表文放在西门外,给事中拿着瑞表放在东门外,然后回到侍臣的位置。一开始,刺史将要进去的时候,就各自拿着表文分别走到东西两边的台阶下。刺史将要上去的时候,中书令、黄门侍郎下来站着,刺史上去后,就取表文呈上。尚书请求接收礼物后,中书令就上前跪着宣读,黄门侍郎、给事中上前跪着奏报瑞表,侍郎、给事中引导着表文退下,文武官员、刺史、外国使臣都行两次跪拜礼。面向北站着的人出去到门外站好。皇帝从北边的台阶下来,东西两边的人也退出去。宴会按照正规的礼仪进行,刺史和外国使臣进门,演奏的音乐如同上公一样隆重。

第二天,要进行制度考核了。太常卿把收集到的诗歌呈献给皇帝,用来观察民风民俗。皇帝还下令调查市场物价,了解百姓的喜好厌恶。负责典礼的人员则要审查日期,统一律法,规范礼仪、音乐、制度和服饰。对山川神祇祭祀不敬的,视为大不敬,要降爵;对宗庙祭祀不谨慎的,视为不孝,也要降爵。擅自更改制度和服饰的,视为叛逆,要讨伐。而对百姓有功的人,则要给予爵位和赏赐。

皇帝视察学校,在学堂后面设了一个大座位,皇太子则坐在大座位东边。皇帝的御座设在堂上,讲台朝北。皇太子坐在御座的东南方向,面朝西。文官三品以上官员坐在太子南边,稍稍往后一些;武官三品以上官员坐在讲台的西南方向;负责朗读的人坐在前廊,面朝北。侍讲坐在朗读者的西北方向,武官的前面;负责论辩的人坐在讲台前面,面朝北。执如意的人站在侍讲的东边,面朝北。三馆的学官坐在武官的后面。堂下设有站位,脱鞋后坐在西边的台阶下。皇太子坐在东阶的东南方向,执经的人坐在西阶的西南方向,文武三品以上的官员分别坐在南边,执如意的人站在执经人的后面,学生则坐在文武官员的后面。

当天,皇帝骑马前往,祭酒和监官、学生们在路左边迎接。皇帝到达后,执经、侍讲、执如意的人以及文武官员、学生们都到堂下就位。皇太子站在学堂门外,面朝西。侍中奏报:“一切准备就绪”。皇帝登上北边的台阶,坐下。皇太子这才进入就位,在座的官员都两次行跪拜礼。侍中命令皇太子和王公们起身,他们都再次行跪拜礼,然后坐下。朗读人员开始朗读,执经的人解释经文的意思。执如意的人把如意交给侍讲,侍讲拿着如意走到论辩的人那里,询问他疑惑之处,然后退回,把如意交给执如意的人,回到座位,之后大家一起退下。如果皇帝要举行宴会,侍中就会宣读诏令,皇帝再返回座位。官员们参加完宴会后,皇帝返回,监官和学生们在路左边送别。

皇帝在孟春吉亥这天祭祀先农神,然后亲自下地耕田。

祭祀的前一天,就先把祭祀用的东西都准备好。皇帝的座位设在祭坛的东边,面朝西;观测埋藏谷种的地方在祭坛的西南,面朝北;官员们就站在内场东门里面的南边道路上,负责具体操作的人在他们后面;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在乐县的东北,赞礼的官员在南边。另外,皇帝耕田的地方设在外面田地的南门外面十步远的地方,面朝南;陪同耕田的三公、诸王、尚书、卿,他们的位置在皇帝座位东南方向,成行列,面朝西。那些不亲自耕田的三公、诸王、尚书、卿,就站在耕田的人东边,也成行列,面朝西,然后朝北排开;介公和酅公则在皇帝座位西南,面朝南,然后朝北排开。然后把皇帝耕田用的犁和坐垫放在三公的北边稍偏西一点的地方,面朝南。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又把司农卿的位置安排在南边,稍微往后退一点;那些拿着犁和耙的人就站在三公、卿等耕田的人后面,不耕田的人前面,面朝西。(皇帝用一套犁和耙,三公各用三套,诸王、尚书、卿每三人合用一套,一共九套。剩下的犁和耙,都由太常寺派藉田的农人拿着。)

皇帝祭祀完毕,就用车把犁和耙运到皇帝耕田的地方。皇帝乘坐车子从行宫下来到祭祀场地。皇帝命令黄门官把犁和耙交给廪牺令,横着拿,把左边的耙放在坐垫上,然后由他看管。皇帝要开始观测埋藏谷种了,谒者就引导三公以及陪同耕田的人、司农卿和拿着犁耙的人全部到各自的位置上。皇帝走到耕田的地方,面向南站着。廪牺令把犁和坐垫放到南边,面向北,解开包裹,拿出犁,拿着举起来,然后稍微后退一点,面向北站着。司农卿上前接过犁,交给侍中,侍中再拿着献给皇帝。皇帝接过犁,耕了三下。侍中上前接过犁和耙,还给司农卿,司农卿再还给廪牺令,廪牺令把犁放回包裹,拿着举起来,然后回到原位。皇帝开始耕田后,那些拿着犁耙的人就把犁和耙交给陪同耕田的人。皇帝耕完后,三公、诸王各耕五下,尚书、卿各耕九下。拿着犁耙的人上前接过犁和耙。皇帝耕田完毕,就从南门进去,从内场东门出来,回到行宫。参加祭祀的官员和陪同祭祀的人离开后,太常卿带领属下在千亩田地里耕种。

皇帝回宫了,第二天,在太极殿摆酒宴,规模跟元旦大朝会差不多,但不是庆贺节日,也不是祝寿。祭祀用的谷物,都收起来放到神仓里,用来代替祭祀用的五谷杂粮和各种酒水,用晒干的谷草来喂祭祀用的牲畜。

祭祀先农神的藉田仪式,唐朝初期是在帝社进行的,也叫藉田坛。贞观三年,太宗皇帝打算亲自耕地,给事中孔颖达就提出了意见:“《礼记》上说:‘天子在南郊藉田,诸侯在东郊藉田。’晋武帝的时候,藉田的地点还在东南方向,现在帝社却在东坛,这跟古礼不符啊。”太宗皇帝说:“《尚书》里记载‘平秩东作’,用青色的车,黑色的犁,顺应春天的阳气。我选择的方位是少阳,耕田应该在东郊。”于是,他就到东郊去耕地了。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把藉田坛改名叫先农坛。神龙元年,礼部尚书祝钦明提议说:“《周颂·载芟》里写着:‘春天在田里耕种,然后祈祷社稷。’《礼记》里说:‘天子耕种一千亩地,诸侯耕种一百亩地。’所以,因为耕种而设立的社稷祭祀场所,就叫做王社、侯社。现在叫先农坛,丢了王社的含义,应该改回帝社才对。”

太常少卿韦叔夏、博士张齐贤等人也发表意见说:“根据《祭法》,天子先立太社,然后再立王社。至于王社具体在哪里,历史上没记载。汉朝建立后就有官社,但还没立官稷,是在官社之后才立的官稷,并且用夏禹配祭官社,用后稷配祭官稷。臣瓒说:‘《汉高祖纪》里记载,汉朝建立了社稷,这就是太社。官社配祭夏禹,这就是王社。到了光武帝时期,就不再立官稷了,一直延续到今天。’魏朝把官社叫做帝社,所以挚虞认为魏朝的做法是遵循了古代的规矩。晋朝时,有时立有时不立,而且位置也不固定。有人说,两个社稷祭祀场所在一起,王社在西边。崔氏、皇甫氏都说王社在藉田。根据卫宏的《汉仪》记载:‘春天开始在藉田耕种,诗经里说先农,指的是神农氏。’还有《五经要义》说:‘在田里设立祭坛,祭祀先农就像祭祀社神一样。’魏朝的秦静认为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是国家的六位神灵。晋朝太始四年,在东郊耕种,用太牢祭祀先农。周朝、隋朝的旧例和咱们唐朝,祭祀先农都在帝社,并且配祭后稷。所以,王社和先农不能混为一谈。现在应该在藉田设立帝社、帝稷,配祭夏禹和后稷,这样先农和帝社都能祭祀,符合周朝《载芟》的含义。”

祝钦明又说:“藉田的祭祀本来就是王社。古代祭祀先农,祭的是句龙和后稷。烈山氏之子也被称为农,周弃继承了他的事业,都被祭祀为稷。共工氏之子叫做后土,商汤战胜夏朝后,想迁徙后土的祭祀场所,但没有成功。所以,社和稷是主管土地和五谷的神灵。从黄帝开始,就没有把羲和、神农列入常规祭祀,怎么会祭祀社稷时还要祭祀神农呢?祭祀社稷时,不祭祀神农的耕作功绩,而专门祭祀共工和烈山氏,大概是因为三皇时期比较久远,他们的事迹不适合作为教化典范。那个秦静是什么人,竟然知道社稷和先农是两个神,而且藉田有两个祭坛?先农和王社其实是一个神,都是后稷和句龙的不同称呼,只是祭祀的方式不同,祭祀用的牲畜是四种牲畜。”

祝钦明还说:“汉朝祭祀禹,是错误的。现在想纠正王社和先农的名称还没决定,又要增加两个祭祀,这不行。”韦叔夏、张齐贤等人于是上奏说:“经书里没有先农的记载,《礼记》说‘天子自己设立的社稷,叫做王社’,前代儒家认为王社在藉田。永徽年间还叫藉田,垂拱年间才改称先农。所以,先农和社神是同一个神,现在先农坛应该改名叫帝社坛,符合古代王社的含义。祭祀的方式,按照规定,在孟春吉亥日祭祀后土,并且配祭句龙氏。”于是就改名为帝社坛,又在西边设立了帝稷坛,跟太社、太稷一样,但是祭坛不设置颜色,以区别于太社。

公元731年,皇上停止祭祀后稷,改在祭坛上祭祀神农氏,并且把后稷作为配祀的神。到了公元735年,皇上亲自到东郊祭祀神农氏,并且以句芒作为配祀的神,还亲自下地耕田,直到把田地耕完才停下来。

乾元二年,也就是唐肃宗当政的第二年,皇上发布命令,取消了那些雕刻精美的犁和耙,让有关部门重新制作。天子从通化门出来,放下乘坐的车子步行进入祭坛,然后祭祀神农氏,并以后稷为配祀。皇上戴着冕冠,系着红色的帽带,亲自完成了九次祭祀的仪式。

唐宪宗元和五年,皇上发布命令,要恢复每年正月举行藉田仪式。结果太常寺的韦公肃上奏说:“藉田的礼仪已经废除很久了,相关部门也查不到以前的记录。” 于是,韦公肃就根据《礼经》,参考开元、乾元年间的做法,在藉田的地方修建了先农坛。

皇上身边有两个人侍奉,还有两个人负责整理皇上的衣服。一位侍中拿着耒耜(古代农具),中书令、礼部尚书陪侍在旁。司农卿把耒耜交给侍中,太仆卿牵着牛,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负责保卫。三公由宰相代理,九卿由左右仆射、尚书、御史大夫代理,三个诸侯由正一品官员和继承王位的王子代理。参与人数都按照古代的制度来确定。一位礼仪使和太常卿负责主持仪式;三公、九卿、诸侯每人牵一头耕牛,一共三十头牛,由六品以下的官员负责,他们都穿着袴褶(古代服装)。两把耒耜和它们的套子都是青色的。整个仪式设计得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没有过多的装饰,当天仪式结束后就都收起来了,只留下两张用来放置耒耜的席子。先农坛高五尺,宽五丈,有四个台阶,颜色是青色的。三公、九卿、诸侯一共要耕十五亩地。耕地用的牛有四头,其中两头是备用的,都披着牛衣。每头牛都配一个人,穿绛色衣服戴帻(帽子),这些人都是从农民中挑选出来的,礼仪部门会安排人引导他们。

拿着耒耜的高级官员是两位中官,他们不穿袴褶。皇上走到观耕的位置,通事舍人负责引导文武官员到各自的耕作地点。太常寺官员带领二十八个平民,由一位郊社令(负责郊祀祭祀的官员)带领。太常寺少卿带领这些平民前往耕作地点。六位博士负责协助完成耕作仪式。司农寺少卿监督这些平民完成一千亩地的耕作。两位廪牺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其中一人负责把耒耜交给司农卿,由五品、六品清廉的官员代理;另一人负责保管耒耜,由太常寺的本职官员负责。三公、九卿、诸侯一共耕种四十亩地,其中十亩是备用的,每头牛配一个人。平民耕种四十亩地,每两个人负责两头牛。平民使用的耒耜二十套,锸(一种农具)两套,刀刃都是木制的。负责藉田仪式的县令穿着朝服,在耕作的时候站在田边,仪式结束后才离开。畿甸(京畿地区)各县的县令提前聚集,穿着常服陪同在耕作地点,还有二十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平民耕作地点的南边陪同。三公每人有三个随从,九卿和诸侯每人一个随从,协助耕作。他们都穿着绛色衣服戴帻,由他们各自部门的官员担任。虽然当时已经草拟好了仪式的流程,但是因为遇到旱灾、水灾或者战争,所以仪式就停止了。

皇上要去祭陵,行宫离陵墓十里远。行宫里设了个斋室供皇上休息,还分别在陵墓道路西南方向设置了小祭台和大祭台。官员们也按级别依次排位,都在大祭台的西南方向,大家都是面朝东站立。文官在北边,武官在南边,负责朝集的使者在武官南边,所有人的位置安排都根据地形来决定。

两天前,皇上就派太尉去陵墓的庙里祭告了。皇上到达行宫后,就先去了斋室。陵墓的官员拿着玉册来给皇上登记。在陵墓东南角设置了皇上的祭祀位置,皇上面朝西站立,因为那里有个小山丘挡着,所以位置也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在寝宫大殿东侧台阶的东南方向也设了一个祭祀位置,皇上也是面朝西。祭祀用的酒樽摆放在大殿门口的东南方向。百官、随行人员、宗室成员、外国使臣都在神道两侧站好,在寝宫则按照等级分区域站好,在大祭台前面。

当天,还没到五更天,就在陵墓寝宫前摆上了黄色的旗帜和仪仗队。三更天的时候,负责祭祀的官员、宗室亲属(五等以上)和诸位亲属(三等以上)以及需要陪祭的外国使者都到各自的位置站好了。皇上穿着素服骑着马,仪仗队打着华盖、伞、扇,侍臣们骑马跟随,前往小祭台。皇上下了马,走到祭祀位置,行了两次跪拜礼。在场的官员也都行了两次跪拜礼。过了一会儿,太常卿请求皇上结束祭祀,皇上又行了两次跪拜礼,并说:“奉旨完毕。”在场的人都行了两次跪拜礼。皇上回到小祭台,然后骑马前往大祭台,仪仗队列队等候皇上到来。百官、宗室成员、诸位亲属、外国使臣都在大祭台前按顺序站好。皇上走到寝宫南门,仪仗队停了下来。皇上进入寝宫,从东边的通道进入大殿,走到东南方向的祭祀位置,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从东边的台阶上去,面向北,又行了两次跪拜礼。之后皇上换上祭祀的服装,擦拭祭祀用的帐幔,然后进献祭祀用的太牢(祭祀用的牲畜)和各种珍馐美味。皇上走到祭祀用的酒樽前,斟酒,然后回到祭祀位置,三次敬酒,面向北站立。两位太祝拿着玉册跪在门外,面朝东朗读祭文。皇上又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走出寝宫,面向北站立。太常卿再次请求皇上结束祭祀,皇上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从东门出来,回到大祭台,最后回到行宫休息。

如果太子、诸王、公主葬在柏城,就在寝宫东边厢房祭祀;如果是功臣陪葬,就在东边通道祭祀。为他们设置祭祀位置和祭品,由相关部门负责执行。

话说皇后要进宫朝见皇帝,那场面可大了。先是在寝宫东边,给皇后准备了个很大的地方,摆好了行帐,就像个临时会客厅似的。 皇后就坐在寝宫东边大帐前面,稍微偏东一点的位置。以前当过皇妃的嫔妃们,就坐在她南边,每个人的位置都在各自的小帐篷里,大家都朝着东边。负责协助仪式的司赞官,则站在妃嫔们的东北方向,也朝着东边。

皇帝要出宫了,皇后就坐上装饰华丽的四望车,换上简单的白色衣服,梳着简单的发髻。内务府的官员们引导妃嫔们依次就位。皇后先行了两次跪拜礼,其他人也都跟着跪拜。过了一会儿,皇后告辞,又行了两次跪拜礼,其他人再次跟着跪拜。皇后回到寝宫东边的大帐休息,其他人这才退下。

等皇后换上正式的礼服,戴上华丽的首饰,再乘车前往寝宫。先朝的妃嫔、大长公主她们都跟着一起。到了寝宫北门,皇后下车,进入大帐,走到寝殿前西阶的西边。妃嫔和公主们站在西边,司赞官还是在妃嫔们的东北方向,大家都是朝着东边。皇后再次行了两次跪拜礼,在场的人都跟着跪拜。皇后从西阶进入寝殿,先去先帝灵前行了两次跪拜礼,再去先皇后灵前行了两次跪拜礼,然后呈上祭祀用的服饰和器物。之后,皇后退到西厢房,面向东方站立,进食。皇帝出来后,皇后才下西阶。告辞时,皇后又行了两次跪拜礼,妃嫔们都跟着跪拜。皇后回到大帐换衣服,皇帝经过后,皇后才从寝宫北门出来,乘车回去了。

如果皇帝自己不去祭陵,就派太常卿去。祭祀的日子由相关部门确定,车府令要准备好一辆装饰精美的轺车,配一匹马开道,还有青衣、团扇、曲盖伞等仪仗,都等候在太常寺门口。在陵墓南边一百步的地方,东侧搭好祭祀的帐篷,面向西边。右校令要准备好剃刀等物,以备清洁陵墓。太常卿穿着正式官服乘车前往,奉礼郎等官员跟随。到了陵墓,太常卿就坐在兆门外左侧,陵墓管理官员在他东南方向,其他办事人员在他南边,大家都面向西边。奉礼郎在陵墓管理官员的西边,还有两个引导人员在南边。太常卿以下的官员都行了两次跪拜礼,在场的人都跟着跪拜。谒者引导太常卿,引导其他官员进入陵墓,行礼、复位时也都跪拜。祭祀完毕,太常卿乘车前往其他陵墓,如有需要清理修整的地方,就下令处理。

古代皇陵祭祀的规矩是这样的,从高祖皇帝往上数,一直到太祖皇帝的陵墓,都是每月初一和十五祭祀,元旦、冬至、寒食节、伏天、腊月、社日各祭祀一次。而我父亲的陵墓,每月初一、十五和节假日都要祭祀,而且每天都要送去饭食。此外,还要在各个陵墓上供奉新贡品,一共五十六种。这些贡品在送进皇宫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先送到太常寺和尚食局,由他们品尝审核,就像祭祀宗庙一样严格。

贞观十三年,太宗皇帝去祭拜献陵。到了陵墓外的小殿,他下车,脱鞋,进入陵园大门,面向西边,两次叩拜,然后放声痛哭,伏在地上几乎起不来。祭祀仪式结束后,他换了衣服进入寝宫,亲自拿着祭品祭拜。他翻看着高祖皇帝和太穆皇后的遗物,悲伤之情感染了左右侍从。他步行走出寝宫北门,在泥泞的路上走了二百步。

永徽二年,有关部门说:“先帝在世的时候,献陵三年后,只在每月初一、十五、冬至、伏天、腊月、清明、社日上供祭品。现在昭陵的丧期也结束了,请求像献陵一样,只在这些日子上供。”高宗皇帝同意了。六年正月初一,高宗皇帝去祭拜昭陵,走到祭拜的位置后,放声痛哭,两次叩拜,捶胸顿足,之后换了衣服进入寝宫。在寝宫里,他又哭又跳,走到东边的台阶上,面向西边叩拜哭喊,过了很久才开始祭祀,献上太牢的祭品,还加上了许多珍贵的菜肴,一边祭拜一边哭泣。祭祀完毕后,他又查看了先帝的遗物,然后告辞。他哭着走出寝宫北门,坐上小辇回宫。

显庆五年,皇上下了道旨,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去陵墓祭扫。这个差事就由三公来负责,太常少卿协助,太常寺负责准备祭祀用品,并且把这些都写进了法令。一开始,《贞观礼》规定每年春秋两季的仲月去陵墓巡视,到了武则天时期,就改成了四季、皇帝生日和忌日都派人去陵墓祭祀。

景龙二年,右台侍郎史唐绍上书说:“古代礼制是不祭祀墓地的,唐朝的制度是春秋两季的仲月派人带着祭祀用品和礼服去陵墓巡视。到了天授年间以后,才有了每日祭祀的规矩,逐渐成了惯例。但是每日祭祀,要时刻关注陵墓的情况,这可不是陵寝祭祀的正规做法。所以我请求停止四季、生日、忌日和节日每日的祭祀,恢复春秋两季巡视陵墓的旧制。”皇上批复说:“乾陵每年除了冬至和寒食节以外,都派人去祭祀;另外两个忌日也要派人去祭祀。其他陵墓都按照史唐绍的建议执行。” 到了这个时候,献陵、昭陵、乾陵都实行每日祭祀了。

太常博士彭景直上书说:“礼制上没有每日祭祀陵墓的规定,只有宗庙每月祭祀一次。所以古代帝王设立宗庙、祧、坛、墠,来表示亲疏远近的等级,设立七庙、一坛、一墠。比如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这些都是每月祭祀一次的。比较远的祖先的庙宇称为祧,只在春秋二祭时祭祀。比祧更远的祖先的祭祀场所为坛,比坛更远的为墠,只有祈祷的时候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祭祀。谯周在《祭志》中也写道:‘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的庙宇,每月初一都要加祭,象征着生前每日的饮食,这叫做月祭,而二祧的庙宇就没有月祭。’可见古代都没有每日祭祀的。现在这些陵墓朔望都要祭祀,这接近古代殷朝的祭祀制度;节日祭祀,则接近古代的荐新礼。郑玄注《礼记》说:‘殷朝的祭祀制度,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祭祀新收获的农作物。’又说:‘服丧期满后,就要按四季祭祀祖先。’这些祭祀都在宗庙进行,近代才开始在朔望和节日祭祀陵寝,只有春秋二祭和腊祭才在宗庙进行。根据经书和礼制来看,陵墓根本就没有每日祭祀的规定。只有汉朝的七庙制度,从高祖到宣帝,以及太上皇、悼皇考的陵墓旁边都建有庙宇,园内都有寝殿和便殿,所以寝殿每日祭祀,便殿每月祭祀。元帝时期,贡禹认为礼制繁琐,请求取消郡国庙宇。丞相韦玄成等人也认为除了七庙以外,寝园都不应该再祭祀了。当时议论的人也都认为祭祀不应该过于频繁,应该恢复古代在宗庙进行四季祭祀的制度。后来刘歆引用《春秋传》的话说:‘每日祭祀,每月祭祀,按时祭祀,每年进贡。祖祢每日祭祀,曾高每月祭祀,二祧按时祭祀,坛、墠每年进贡。’但是后汉陵寝的祭祀制度并没有记载。魏晋以后,都不祭祀墓地。国家现在对这些陵墓每日祭祀,请求停止,恢复礼制。” 奏章上奏后,皇上对侍臣说:“礼官说这些陵墓不应该每日进献祭品。礼制是随着人情世故变化而变化的,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古代的制度呢?乾陵应该像以前一样,早晚都进献祭品。昭陵、献陵每日进献一次,如果官吏觉得费用太高,可以用朕的膳食来代替。”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727年,皇帝下令说:“宣皇帝和光皇帝的陵墓,由县令负责日常管理,州长官每年巡视一次。” 又下令说:“每年春秋两季巡视陵墓的时候,朝廷的公卿大臣要穿着正式的官服,带兵出城,到陵墓十里外下马步行。”

公元729年,玄宗皇帝去祭拜桥陵,到了陵园西边的城门下马,望着陵墓,哭得泪流满面。走到神午门的时候,更是放声痛哭,然后行了两次跪拜大礼。这次祭拜,还动用了三府的兵马进行护卫。之后,玄宗皇帝又依次祭拜了定陵、献陵、昭陵和乾陵才返回宫中。

公元735年,皇帝下令说:“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这五座陵墓,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上供食物,每年冬至和寒食节都要举行祭祀。如果节日恰好赶上初一、十五或者忌日,那就按照节日的祭祀规格来执行。桥陵每天都要送去半只羊的祭品。”公元739年,皇帝下令公卿大臣巡视陵墓时要乘坐专门的御用车驾,并命令太仆寺为陵墓提供两辆御用车驾和仪仗队。第二年,又下令说:“宣皇帝、光皇帝、景皇帝、元皇帝追尊的谥号已经确定了,但是陵墓的祭祀规格还不够高。建初陵、启运陵就和兴宁陵、永康陵一样,要设置管理机构和陵墓工作人员,春秋两季的中旬,要分派公卿大臣去巡视祭拜。二十年前就下令:建初陵、启运陵、兴宁陵、永康陵,每年四季八节都要由相关部门和陵墓管理机构一起准备祭品进贡。”公元744年,才开始在九月初一给各陵墓进献衣物。此外,还经常在寒食节进献饴粥、鸡球、雷车(一种食物),五月进献衣物和扇子。

陵墓管理机构以前叫“署”,公元735年,把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这五座陵墓的“署”改名为“台”,管理人员也改称“台令”,官阶都提升了一级。从此以后,所有陵墓的管理机构都叫做“台”了。

大历十四年,礼仪使颜真卿上奏说:“现在元陵每天都进行祭祀,按照旧例,朔日、望日和节日都要祭祀;而泰陵呢,只在朔日、望日、冬至、寒食节、伏天、腊月和社日祭祀,平时就不祭祀了。”皇帝批复说:“准奏。”

贞元四年,国子祭酒包佶说:“每年二月和八月,朝廷大臣都要去拜祭诸陵,从陵台到陵墓的路线,礼仪方面不够周全,显得不够恭敬。”于是太常寺根据旧礼制定了新的礼仪,草拟的方案是:“主管部门先选定吉日,朝廷大臣乘坐车驾,仪仗队伍从太常寺出发,到达陵墓南面的道路东侧列队,朝西面北上。大臣们到达指定位置后,奉礼郎在陵墓北门外左边设祭位,陵墓官员在陵墓东南方向设祭位,负责祭祀的官员在陵墓官员的南面设祭位。谒者引导大臣们,典仪引导其他官员就位,大家一起行礼。大臣们和其他官员依次进行祭祀,行礼后再返回。”

按照以前的惯例,大臣们去祭祀陵墓的时候,皇帝照常处理政务,不会因为这个而停下来。到了贞元十六年,大臣们去祭祀陵墓,正好碰上董晋去世了,皇帝因此停朝。从那以后,大臣们去祭祀陵墓,皇帝就顺势不再处理政务了。

元和元年,礼仪使杜黄裳请求恢复旧例,丰陵每天都祭祀,崇陵只在朔日、望日、节日、伏天和腊月祭祀。两年后,宰相们上奏说:“礼仪制度已经制定好了,后世却因为一时的情感而增加许多祭祀,过于繁琐了,而且各个旧陵庙都有新祭祀,节日还要派人去祭祀,我们建议每年在太庙按时祭祀,朔日和望日进献祭品,诸陵只在朔日和望日进行祭祀,亲近的陵墓进行早晚祭祀,其他的祭祀以及忌日祭告陵墓都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