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首先,接待外国使臣得讲究礼仪,得按照规矩来招待那些外国君主和他们的使者。要是哪个国家国王来朝见皇帝,咱们得派使者去迎接并慰问。前一天,宫里的人会在馆舍门外右边,也就是南边,准备好迎接使者的位置。到了那天,使者到了之后,外国国王得穿着自己国家的衣服,站在馆舍东边台阶下,面朝西站着。咱们的使者穿着朝服,站在馆舍西边门外的迎接位置,面朝东站着;跟着使者来的那些人,则拿着礼物,站在使者的南边。然后,负责接待的官员出门,面朝西说:“请问有什么事?”使者回答说:“奉命来慰问某某国王。” 这里得说清楚是哪个国家的国王。

第二段:

接着,负责接待的官员进去禀报皇帝。外国国王在馆舍门外东边迎接使者,面朝西,行两次跪拜礼,然后一起进入馆舍。使者先上台阶,站在西边的台阶上,拿着礼物的人跟着上台阶,站在使者的北边,两人都面朝东。然后,外国国王才上台阶,站在东边的台阶上,面朝西。使者拿着礼物说:“奉旨赐物。”外国国王正要下拜谢恩,使者说:“后面还有旨意,不用下拜了。”外国国王转过身,面朝北,两次跪拜叩头。使者宣读皇帝的旨意,外国国王上前接受旨意,退后,回到原位,把礼物交给身边的人,又两次跪拜叩头。使者下台阶,走到馆舍门外西边,面朝东站着。外国国王送到馆舍门外,面朝西,停下脚步,跟使者互相作揖,一起进去,让使者先上台阶,但外国国王先上了东边的台阶,面朝西;使者上了西边的台阶,面朝东。外国国王把土特产送给使者,使者两次跪拜接受。外国国王再次跪拜送别,使者下台阶,出去,外国国王也跟着送到门外,礼仪跟刚才一样。外国国王再次跪拜送别使者,然后使者才离开。外国国王回到馆舍后,鸿胪寺的官员迎接并引导他到朝堂,按照规定面朝北站立,负责奏报的官员向皇帝禀报,皇帝的舍人奉旨出来,说:“奉旨宣召”。外国国王两次跪拜。宣读慰问的旨意后,外国国王又两次跪拜。然后,外国国王才回到馆舍。

第三段:

皇帝会派使者通知外国国王觐见的时间,觐见时的礼仪跟慰问时一样。皇帝的旨意是:“某日,某国王觐见。”外国国王行跪拜礼,叩头。使者下台阶,出去,外国国王送别。

蕃主来了,要觐见皇上。头一天,尚舍奉御就在太极殿搭好了御幄,皇上坐北朝南;蕃主呢,坐在西南方向,朝东坐着。宫里负责守卫的都安排好了位置,太乐令指挥乐队,摆好了仪仗队,从上到下都站好了。鼓乐队也摆好了十二张案几,负责车马的官员也把车驾都准备好了,负责皇帝车驾的官员也把御辇都摆放就绪。典仪官安排蕃主站在宫殿南门西边,面朝北站着;蕃国的官员们就站在他后面,按照官职高低依次排列,也是面朝北,西边官职高的站前面。典仪官站在宫殿东北角,两个赞者站在南边,稍稍靠后一些,都面朝西。各个卫队都各自带领部下,在宫门口列队,插着黄色的旗帜。

负责迎送的官员把蕃主迎接到承天门外的指定位置。我们这边的人进去奏报皇上,然后那些拿着兵器、侍卫的也跟着进去了。典仪官带着赞者先进去,站好位置。侍中向皇上禀报:“请皇上在内殿准备。” 那些侍卫官员和符宝郎都到阁楼上去迎接蕃主。蕃主和他的随从们都站在阁楼外西厢房,面朝东站着。侍中又向皇上禀报:“外面准备好了。”皇上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坐上御辇出宫了。舍人引导蕃主进门,《舒和》的音乐奏响了。典仪官说:“再拜!”蕃主就两次叩头,行了大礼。侍中奉旨下殿,走到蕃主西北面,朝东站着说:“有圣旨!”蕃主再次叩头,然后宣读圣旨,蕃主又再次叩头。侍中回奏皇上,奉旨慰劳蕃主,请他上座。蕃主再次叩头,然后上了座位。侍中奉旨慰问蕃主,蕃主起身避让,要下拜,侍中奉旨说:“不用下拜!”蕃主回到座位上,然后起身答谢。侍中回奏皇上,奉旨送蕃主回馆舍。蕃主起身,回到宫殿南门原来的位置,再次叩头。蕃国的官员们由舍人送出,和蕃主一起离开。侍中奏报:“礼仪完毕!”皇上这才起身。

如果蕃国派使臣来进献表文和贡品,那慰劳和接见的方式都和蕃国国王一样。贡品摆放在客人面前,中书侍郎接过表文放在案几上,走到西边的台阶上呈给皇上。相关的官员都带领属下接受贡品。

话说这宴请番国国王和他的使臣,那规格可是相当高啊,就跟正式国宴似的。皇上已经坐上了御座,番国国王进来了,他带来的贡品都摆在了皇上面前。 侍中按照皇上的旨意宣读诏书,然后番国国王就上座了。

番国国王行了两次大礼,双手奉上礼物,说:“我某国臣民某某,斗胆献上土特产,以表敬意。”侍中赶紧把这话禀报皇上,皇上说:“朕收下了。”侍中走到番国国王东北方向,朝西站着,宣读了诏书。番国国王再次行礼,然后诏书才正式宣读完毕。他又再次行礼,把礼物交给侍中,侍中再转交给有关部门。有关部门收下剩下的贡品,都放在东边。

舍人按照皇上的旨意宣读诏书,让大家入座。番国的官员们都行了两次大礼。该上殿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上去,不该上殿的就在走廊的席位后面站着。典仪官喊:“入座!”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坐下了。太乐令带着乐师和乐器到台阶边,脱了鞋子,上了座位。吹笙管乐器的乐师,就在台阶中间朝北站着。尚食局的人端着酒上来,到台阶边,典仪官喊:“酒来了,起立!”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先伏下身子,然后起身站好。殿中监和台阶上的官员一起饮酒,尚食局的人又端酒上来,皇上举起酒杯,良酝令(负责酒的官员)开始分酒。典仪官喊:“再拜!”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行了两次大礼,然后接过酒杯。皇上先举杯,然后唱歌,唱了三遍《昭和》。尚食局的人接过空酒杯,放在祭台上。

酒过三巡,尚食局的人端上饭菜,典仪官喊:“饭菜来了,起立!”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起身站好。殿中监和台阶上的官员一起检查饭菜,尚食局的人品尝后,依次上菜,太官令(负责膳食的官员)给番国国王以下的人分发饭菜。典仪官喊:“入座!”阶下的赞者把这话传达下去,大家都坐下了。皇上开始吃饭,番国国王以下的人也都开始吃饭。撤掉餐具后,又开始喝酒,然后又上了各种小吃。两个舞蹈队依次表演舞蹈。饭后,番国国王以下的人回到座位上,都行了两次大礼。如果有礼品筐之类的,舍人先按照皇上的旨意宣读诏书,番国国王以下的人又行了两次大礼,然后才退场。

其三曰军礼。

皇帝要亲自带兵打仗,这叫“纂严”,也就是正式出征的意思。出征前一天,有关部门就在太极殿搭好了皇帝的御用帐篷,帐篷面向南方。文武百官则在殿前的东边和西边站好,按照各自的官职高低,排列好位置,都面向北方。负责皇帝仪仗的官员,把皇帝坐的革辂(一种华丽的马车)以及其他车马旗帜都摆放在殿前的广场上。

天还没亮,各路卫队就集合好自己的部队,排列好黄色的旗帜和兵器。天亮后,参加出征的侍臣、将领和官员都穿着便服,也就是简单的头巾、裤子和袍子。而留在京城留守的官员则穿着正式的官服,按照官职高低站好位置。早上五更天的时候,侍中(相当于宰相)向皇帝奏报:“请开始正式的出征仪式”。然后,仪仗队和侍卫们列队站好。三个时辰后,也就是早上八点左右,百官就位,侍臣们前往宫殿迎接皇帝。侍中再次奏报:“仪式可以开始了”。皇帝穿着武将的服装,坐上御用轿子出发,然后坐到御座上。典仪官大声宣布:“行二拜礼!”所有在场的人都要行二拜礼。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接受皇帝的旨意,命令所有官员出列。侍中跪下奏报:“仪式完毕。”皇帝从东边宫殿进入,侍臣们跟随他来到宫殿。

接下来,皇帝要祭祀昊天上帝。出征前一天,皇帝就在太极殿斋戒,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侍臣和将领也都斋戒一天。出征当天,皇帝穿着武将的服装,乘坐革辂,带着盛大的仪仗队伍前往祭坛。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帛都用青色。祭祀用的酒器是太尊和山罍,各用两个,只献祭一次。皇帝祭祀完毕饮用福酒后,将领们从东边的台阶上去,站在神座前,面向北方,从西边往东依次饮用福酒并接受祭祀的肉食。将军们的位置在城南门外的道路东侧,面向西边,从北往南依次排列。负责祭祀的人员则在城南,面向北方,按照官职高低,从西往东依次排列。献祭玉帛、进献熟食、饮用福酒、望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仪式),都和南郊祭祀一样。

祭祀社稷和祖庙,也按照各自的礼仪进行,各献祭一次。将领们在太稷(土地神)庙饮用福酒,祖庙则是祭祀皇考(已故的父亲)的地方。

凯旋归来后,要将俘虏和战利品陈列在祖庙南门之外,军队装备则陈列在其后。

解除了战时戒严后,皇帝换上通天冠和绛纱袍,君臣再次行二拜礼后散去,不再有其他诏令。其他的仪式和出征前的准备一样。

要是到了要征讨的地方,就先在营地周围再加一道围墙,然后用熊皮席子祭祀轩辕黄帝。兵部在营地南门外再立两面旗帜,把盔甲、弓箭摆放在神位旁边,在后面插上长矛。祭祀用的酒器用牜羲、象形纹和山纹的酒罍各两件,祭品用特等牲畜。皇帝穿戴武弁,群臣穿戎服,行三献之礼。祭祀神灵的仪式跟平常祭祀一样,把祭品埋掉,不用焚烧。军队的将领的座位跟祭祀时一样。

出发的时候,在国门之外,右校尉负责在国门外堆起土堆作为出发祭祀的场所,并在神位西北方向挖个坑用来埋祭品。太祝在土堆前面摆放神位,面向南方。太官令带领厨师宰杀羊。郊社祭祀相关的官员在神位的左边摆放酒器、酒罍、盛放干果的竹器和盖子,都面向右边;把祭品放在酒器旁边。皇帝快到了,太祝站在酒器和洗涤器皿的东南方向,面向西,两次叩拜,拿起祭品献上,跪着放在神位前。献祭的人献上肉脯和棨(一种盛肉的器具),把羊放在土堆西边。太祝洗手、洗酒器,斟酒献上,跪着放在神位前,起身,稍稍后退,面向北站立,诵读祝文。太祝再次叩拜。过了一会儿,斋郎奉上祭品、酒器、酒和饭食,厨师把羊肢解开,太祝把这些东西一起装上车,埋到坑里。负责拿酒器的人撤掉酒罍、盛放干果的竹器、席子、车架,暂时停放。太祝用酒器斟酒,交给太仆卿,太仆卿左手牵马,右手接过酒,祭祀车辕和车前,然后饮酒,把酒器交给太祝,车子碾过土堆出发。

经过山川的时候,就派官员去祭告,行一献之礼。如果派将领出征,所有这些事情都由有关部门负责办理。

贼寇平定了,朝廷发布了告捷文书。当天,宫里就安排好了文武百官的站位。告捷文书到了,兵部侍郎把它呈递上去,皇上就下令召集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到东朝堂,大家都穿着自己的官服。在他们前面摆好了祭祀用的礼器和案几,文官在东边,武将西边,面向北站成两列。还专门给外国使臣安排了位置。中书令的位置在百官的北面,他面向南。吏部和兵部负责管理百官和外国使臣的秩序,谒者引导他们就位。中书令接过告捷文书放在案几上。两个令史穿着深红色的官服,站在中书令两旁侍候。中书令出来,走到南面站好,拿着案几的人站在他的西南方向,面向东。中书令拿起告捷文书,宣读道:“奉旨宣读!”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都行两次跪拜礼。然后宣读告捷文书,读完后又行两次跪拜礼,接着跳舞,最后再行一次跪拜礼。兵部尚书上前接受告捷文书,然后退回原位,兵部侍郎也上前接受了告捷文书。中书令回到座位,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都回到自己的位置。

仲冬的月份,在都城外面举行军事演习。

十一天前,主管部门奏请皇上举行军事演习。兵部奉旨,就命令将领们挑选士兵,清理出一块场地,面积是一千二百步见方,四个方向都设有营门。又为步兵和骑兵设置了六个营地,左右两厢各三个营,都朝北。营地之间相隔三百步,竖立五个标志,标志之间相隔五十步,作为两军进退的界限。在北厢另辟一块场地,面向南。演习前三天,尚舍奉御就在那块场地设下大营。演习前一天,将领和士兵都聚集到那块场地,在营门处竖起旗帜,旗帜的颜色和营门一致。演习场地中央和四个角都竖立着五彩的牙旗、旗帜、鼓和兵器。从大将以下,都有各自的统帅。大将穿着铠甲骑着马,训练士兵。年纪小的士兵在前,年纪大的士兵在后;返回时,则相反。年纪大的士兵拿着弓箭,年纪小的士兵拿着戈矛,力气大的士兵拿着旌旗,勇敢的士兵拿着钲、鼓、刀、盾走在前面,拿着长矛的士兵跟在后面,拿着弓箭的士兵殿后。让他们熟悉旌旗和金鼓的号令。旗帜放下时就跪下,旗帜升起时就站起来。

话说这讲武的日子,天还没亮呢,十刻钟之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了,气氛特别紧张。五刻钟的时候,士兵们都穿戴好盔甲,步兵列成整齐的队伍等着,大将军站在旗鼓下面指挥。六军各打十二面鼓,一面钲,四只大角号。

天还没亮七刻钟的时候,又打了一轮鼓,侍中上奏说:“请打开宫殿大门和城门!”五刻钟的时候,再次击鼓,侍中拿着奏章上奏说:“请陛下到讲武场。”文武官员们都提前准备好,穿着正式的官服,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准备好了小型的仪仗队。

两刻钟的时候,第三次击鼓,各卫队都督促自己的队伍,拿着兵器依次进入宫殿广场列队。皇帝乘坐革辂(皇帝的马车)到达广场,兵部尚书穿着盔甲骑马引导,从北门进入,到达两队步兵北面,面向南方。黄门侍郎请求皇帝下车。然后皇帝进入大帐。兵部尚书停留在东厢房,面向西边。领军官员减掉一些仪仗,骑士们站在广场四周,侍臣们左右站在大帐前面,面向北边。九品以上官员都穿着正式的官服,站在侍臣们外边十步远的地方,也面向北边。各州使者和外国使臣们先在北门外集合,东方和南方的使者站在路东,西方和北方的使者站在路西,也都面向北边。

皇帝的仪仗队快到了,负责礼仪的官员喊:“再拜!”所有在场的官员都行再拜礼。皇帝进入大帐后,谒者引导各州使者,鸿胪引导外国使臣,东方和南方的使者站在大帐东北,西方和北方的使者站在西北,观看讲武的官员们站在广场四周骑士队伍的外面,然后才开始讲武。

先吹响号角三次,然后中军将领们就开始用皮鼓下令,两军都擂起战鼓。鼓声响了三次,负责仪仗的人就放下军旗,步兵全部跪下。各级将领以上的人,都聚集到中军大帐里。左厢中军大将站在旗鼓的东边,面朝西,其他将领站在他南边;右厢中军大将站在旗鼓的西边,面朝东,其他将领也站在他南边。大家一起面向北,听着大将宣誓。左右两军各有两位长史,拿着铃铛挨个巡视,各个将领都把誓词传达给自己的部队。

接着鼓声响起,负责仪仗的人举起军旗,士兵们都站起来行进,走到边界就击钲(一种乐器)停止。然后又敲响战鼓三次,负责仪仗的人放下军旗,士兵们又都跪下。再次击鼓,负责仪仗的人举起军旗,士兵们站起来,快速行进到边界就停止。东军敲响战鼓一次,举起青旗,组成直线阵型;西军也敲鼓,举起白旗,组成方形阵型来回应。接下来西军敲鼓,举起红旗,组成尖锐的阵型;东军也敲鼓,举起黑旗,组成弯曲的阵型来回应。接下来东军敲鼓,举起黄旗,组成圆形阵型;西军也敲鼓,举起青旗,组成直线阵型来回应。接下来西军敲鼓,举起白旗,组成方形阵型;东军也敲鼓,举起红旗,组成尖锐的阵型来回应。最后东军敲鼓,举起黑旗,组成弯曲的阵型;西军也敲鼓,举起黄旗,组成圆形阵型来回应。

古代打仗,先发起进攻的军队是客方,后发起进攻的是主方。每次变阵,双方各选出五十名持刀盾的士兵进行挑战。前两轮挑战,双方会故意表现出勇猛或怯懦,第三轮则势均力敌,第四、第五轮则展现出胜负。每次变阵前,先击鼓,军队列成直线阵型,然后按照预定的阵型变化。变阵结束后,两军都恢复成直线阵型。接着击鼓三次,官员收起军旗,士兵全部下跪。再次击鼓升旗,士兵全部起立,骑兵飞驰,步兵奔跑,左右两军都冲到中线附近,互相模拟攻击然后后退。每次退到阵线边缘,就如同之前一样下跪再起立,然后重复之前的步骤。侍中下跪奏报:“请观看骑兵演练”,皇帝批准说:“可以。”骑兵演练也和步兵一样,每次八名骑兵进行挑战,五轮挑战结束后,击响大鼓,骑兵向前冲锋,互相模拟攻击后停止,然后收兵。侍中下跪奏报:“侍中臣某奏,仪式完毕。”然后返回。

皇帝狩猎的仪式,也在仲冬举行。

事先,兵部召集百姓修整田地,虞部标明狩猎的范围,并在其后竖立旗帜。前一天,各级将领和士兵聚集在旗帜下。天亮后,撤去旗帜,迟到者受罚。兵部发布狩猎的命令,然后开始围猎。两翼的将领都竖立旗帜。晚上,布下包围圈,只留下南面开口。皇帝到达狩猎地点后,击鼓进入包围圈。乐队指挥用六十面鼓在皇帝东南方向,朝西摆放;六十面鼓在西南方向,朝东摆放。乐手都骑马,各备箫角。各将领都击鼓进入包围圈。然后安排驱赶猎物的骑兵。皇帝骑马南向而立,官员们拿着大绥跟随。诸公、王以下都骑马,佩带弓箭,列队在前后。相关官员也拿着小绥跟随。然后开始驱赶猎物。第一次驱赶过去后,官员们整理弓箭准备。第二次驱赶过去后,官员们奉上弓箭。第三次驱赶过去后,皇帝从猎物左侧射杀。每次驱赶至少要有三只以上的猎物。皇帝射箭时,举起大绥,然后诸公、王才举起小绥射箭。驱赶猎物的骑兵停止后,百姓才能开始狩猎。

话说打猎的时候啊,都是从左边射,射到右边大腿根儿算射得最好,射到右耳朵算中等,射到左大腿根儿再到右边臀部算射得最差。一群野兽一起出现,不能全杀光,已经被射中的就不再射了。不能射它的脸,也不能剪它的毛。跑出猎场范围的也不追。打猎要结束了,猎官会在猎场里插旗子,然后就开始敲锣打鼓,大家一起喊着欢呼。猎到的动物都拿到旗子底下,割下左耳朵。大的归公家,小的归个人。最好的供奉宗庙,中等的好招待宾客,差一点的就做菜吃。然后就让有关部门把猎物送到郊外,把打猎的情况报告给庙社。

射猎活动正式开始了。

前一天,太乐令(主管音乐的官员)在射猎场布置宫廷音乐,鼓吹令(主管乐队的官员)在射猎殿的院子摆上十二张桌子,东面县的乐队在东阶梯的东边,西面县的乐队在西阶梯的西边。南北两个县的乐队和登歌队(负责唱歌的乐队)在中间空旷的地方,避开射箭的地方。张熊侯(大概是负责射猎的官员)的位置距离射猎殿九十步远,在他西边十步、北边十步的地方设有供给的场所。在射猎殿前面稍偏西的地方设置了五个案几。侍射的人站在西阶梯前面,面向北,朝东站立。司马(大概是负责管理的官员)站在侍射的人南边,面向东。负责收取猎物的人在供给场所的东边,面向东。侍射的人在射猎殿阶梯下,稍微偏西一点,横着站成一排,面向南。侍射的人拿着弓箭在西门外等着。奖赏的东西放在东阶梯下,稍微偏东一点。惩罚用的东西放在西阶梯下,稍微偏西一点。惩罚用的酒杯放在西阶梯上,南北方向与射猎殿的深度一致。酒杯的西边放着盛放酒杯的竹筐,朝南摆放,里面装着酒杯,盖着盖子。

一大早天亮了,皇帝穿着戎装,文武百官都穿着朝服,太监引领着他们去见皇上。然后就开始奏乐,场面跟大型庆典一样隆重。喝了两轮酒后,有个侍中官员奏报说:“相关部门已经准备好了,可以开始射箭了。”另一个侍中官员上前禀报皇上,然后退回来宣读皇上的旨意:“准奏!”王公大臣们都站起来行礼。文官站在东阶下,面向西北方;武官站在西阶下,射箭结束后,再面向东北方。拿着箭筒的侍卫们站在两边,两个千牛备身官拿着弓箭站在东阶上,面向西方,拿弓的人在北边。还在拿弓的人前面放了个箭靶,上面还放着记录射箭成绩的“决”和装箭的“拾”。射中目标的人拿着箭靶标志往南走,走到指定位置后,背对着箭靶面向北站立。负责递弓箭的人从西门出去,取来弓箭,双手捧着弓,箭插在箭袋里,然后回到殿下射箭的位置西边,面向东方站立。司马官拿着弓从西阶走上来,站在西边的柱子前面,面向南方,挥动弓,命令射中目标的人拿着箭靶标志往西走十步,再往北走到指定位置停下。司马官再从西阶下去,回到原位。一个千牛中郎官拿着“决”和“拾”,千牛将军拿着弓,千牛郎将拿着箭,上前走到御榻东边稍偏南一点的地方,面向西边。郎将跪下把“拾”放在御榻前面,稍微偏东一点,然后用布擦拭干净,拿起“拾”,站起身,禀报说已经摆放好“拾”了。又跪下拿起“决”,站起身,禀报说已经摆放好“决”了。然后拿着“拾”退下,放在箭靶上。千牛将军面向北张弓,用衣袖擦拭弓的左右两侧,上面擦两次,下面擦一次,然后面向西,左手拿着弓弦,右手拿着弓,呈上。千牛郎将用布擦拭箭,然后一支支呈给皇上。

要射箭的时候,协律郎举起指挥旗,先奏响鼓乐,然后演奏《驺虞》乐曲的五个乐章,皇上射箭的时间,第一箭和第六个乐章同时进行,第二箭和第七个乐章同时进行,以此类推,直到第九个乐章。协律郎放下指挥旗,乐声停止。千牛将军根据箭射中的位置进行汇报,射中靶心说“获”,箭短没射到靶子说“留”,箭射过靶子说“扬”,箭射偏左说“左方”,箭射偏右说“右方”。千牛将军在御座东边,面向西接受弓箭,然后退下,把弓交给东阶上的千牛官。千牛郎将拿着“决”和“拾”,放在箭靶上。

好家伙,这射箭仪式还挺复杂!首先,那些负责侍候射箭的人走上前来,走到射箭席的北边站好,然后往左转,面向东边拉弓,再转向南边拿箭。这时候,协律郎(负责音乐的官员)举起指挥棒,乐队就开始演奏,不过不打鼓吹号,只奏《狸首》这曲子,连着奏三段。奏完之后,才开始射箭。如果侍候射箭的人多,那就一起射。第一箭射出去的时候,乐队刚好演奏到第四段,第二箭射出去的时候,乐队演奏到第五段,以此类推,一直到第七段。协律郎放下指挥棒,音乐就停了。射箭的人往右转,把弓放下,面向大家站好,然后退下去,回到西边的台阶下站着。

接下来,司马(负责管理射箭仪式的官员)从西边的台阶走上来,走到西边柱子前面,面向南边,挥挥手示意取箭。负责取箭的人把箭交给千牛(侍卫)在东边的台阶下,侍候射箭的人把弓放在指定位置,然后在庭院里面向北,朝东站好。这时,负责仪式的官员会奏请皇帝决定赏罚。侍中(皇帝身边的近臣)就会说:“皇上说了,可以。” 然后负责仪式的官员站在楅(一种箭靶架)的西边,面向东边,监督并报射箭的结果。取箭的人会一个一个报出射中目标的人的名字。射中的人就站在东边的台阶下,面向西,朝北站好;没射中的就站在西边的台阶下,面向东,朝北站好。大家都得行两次跪拜礼。负责仪式的官员在东边的台阶下发放奖赏。负责斟酒的人在罚酒的酒樽西边,面向东,跪着把酒杯放在酒樽上。没射中的人走到酒樽南边,面向北跪下,拿起酒杯,站起身来喝完酒,再把酒杯放回酒樽。斟酒的人面向北跪下,拿起空酒杯斟酒,没射中的人依次继续喝酒,程序都跟刚才一样。

最后,典谒(负责引领宾客的官员)引领王公大臣以及侍候射箭的人,都在庭院里面向北,相对而立,行两次跪拜礼后,再把他们引出去。负责持兵器仪仗的队伍回到原位。皇帝进来了,奏乐,警卫人员警戒。负责仪式的官员把弓箭从宫门中门抬出去,侍候射箭的人也跟着出去。如果只是单独射箭,没有侍候的人,那就不用设置楅,也不用准备赏罚。如果是随便玩玩的小射箭,那就穿平常的衣服,也不用摆设乐器,也不用行这么复杂的礼仪。

合朔伐鼓。

话说那天提前两个小时,郊社令带着穿红头巾、红衣服的门卫,守在四个城门,并下令巡逻检查。鼓吹令穿着便服,带着乐工,拿着不同颜色的旗帜,分别安置在四个城门的屋檐下,龙蛇鼓放在右边。东门的人站在北边的小屋里,朝南站;南门的人站在东边的小屋里,朝西站;西门的人站在南边的小屋里,朝北站;北门的人站在西边的小屋里,朝东站。 一个队正穿着便服,拿着刀,带着五个卫兵,每个卫兵拿着不同的兵器站在鼓的外面:矛在东,戟在南,斧、钺在西,槊在北。郊社令站在社坛的四个角上,用红色的丝绳围起来。一个史官穿着红头巾、红衣服,站在社坛的北边,面向太阳观察天象变化。黄色的旗帜在后面;龙鼓在更后面,在北边;弓箭也依次排列着。所有的乐器和兵士都等着观察天象变化。如果太阳出现异常,史官就喊:“祥瑞有变!”乐工就举起旗帜,龙鼓就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史官再喊:“停!”这才停止。

那天,皇帝穿着素服,避开了正殿,百官都停止工作,从府史以上的所有官员都穿着素服,各自在各自的厅堂前面,来回走动,每级官员站的位置都不同,都面向太阳站立。等天亮了才停止。

贞元三年八月,发生日食,主管官员要击鼓,德宗皇帝不允许。太常卿董晋说:“击鼓是为了谴责阴气,帮助阳气,请允许按照规章击鼓。”皇帝没答应,所以这个仪式就废除了。

大傩之礼。(大傩之礼,诗词对联,原文照录)

选人十二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孩子当侲子,给他们戴上面具,穿红布做的裤子和上衣。二十四个侲子组成一队,六个人排成一列。还有十二个执事人员,戴着红头巾,穿着红衣服,拿着麻鞭子。另外还有二十二个工人,其中一个扮演方相氏,戴着面具,面具上画着金色的四只眼睛,穿着熊皮披风,黑衣红裙,右手拿着盾牌;还有一个是唱帅,也戴着面具,穿着皮衣,拿着棍棒;还有十面鼓和十个号角,这些都组成一队。每队里还有一个鼓吹令,负责指挥乐队,还有一个太卜令,负责占卜,监督队伍;此外还有两个巫师。他们的任务是在宫禁里驱逐邪恶的鬼怪。相关部门要提前在每个城门准备好雄鸡和酒,准备在宫城正门和皇城各个城门进行祭祀活动,驱除邪祟。负责祭祀的太祝一人,斋郎三人,右校负责埋葬祭品,都在皇城各个城门外右侧进行。

前一天晚上,参加傩仪的人员都要到集合地点,准备好服装和器物等待。第二天还没亮,各个卫队按照规定的时间集合好自己的人马,在城门口列队待命,靠近宫殿的卫队则进入宫殿内殿列阵。鼓吹令指挥着傩仪队伍在宫门外集合。内侍到皇帝所在的殿前禀报:“侲子已经准备好了,请求驱逐疫病”。禀报完毕后,皇帝下令让六个寺伯分别带领傩仪队伍从长乐门和永安门进入宫内,到达左右上阁后,就开始敲锣打鼓,喧闹着前进。方相氏拿着戈,举着盾牌,一边唱,侲子们跟着一起喊:“甲作食<*歹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隋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一十二神追恶凶,赫汝躯,拉汝干,节解汝肉,抽汝肺肠,汝不急去,后者为粮。” 喊完之后,前后继续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从宫里出来,各个队伍分别前往各个城门,出了城才停止。

好家伙,傩戏要开演了!先把神位摆好,神像得朝南放,正对着大门。

等傩戏演员都上场了,杀牲的师傅和负责祭祀的官员就在神位西边,铺上席子,然后朝北跪着。祭祀官员倒上清酒,大祝(主持祭祀的官员)接过来,然后把酒敬献给神明。 祝史(负责念祝文的官员)拿着写着祝词的木板,坐在大祝右边,跪下来念祝文:“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天子遣太祝臣姓名昭告于太阴之神。”念完后,把木板恭敬地放在席子上,然后把祭祀用的牲畜和酒一起埋到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