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要出门了,尚仪官拿着仪仗牌奏报:“请允许在宫内进行仪仗准备。” 尚服官带着负责仪仗的官员和侍卫,司宾官把宫中女眷们安排在庭院里,她们面向西,朝北站成两列。六尚官及其以下的官员都到内室去迎接。尚服官拿着宝物,内侍们把车子准备好停放在宫殿外面。尚仪官再次奏报:“宫外仪仗准备完毕。” 车夫握着缰绳,太皇太后乘坐的车子缓缓驶出,华盖、侍卫、仪仗队和宫中女眷们紧随其后。

出门后,太皇太后上了车,随行的官员都骑着马,宫中女眷和宫女们依次跟随。队伍里,首先是清游队,打着一面旗帜,旗手一人,佩带横刀;左右两侧各两人,佩带弓箭和横刀,骑马同行。接着是金吾卫的折冲都尉一人,佩带横刀和弓箭,率领四十名骑兵,同样佩带横刀,护卫在折冲都尉左右;还有二十名持槊兵,四名持弩兵,十六名佩带弓箭的士兵,以及两名持槊和持刀的士兵。

然后是虞候和佽飞兵二十八人,骑马,佩带弓箭和横刀,分列道路两侧,属于黄麾仗的队伍。接着是内仆令一人在左边,内仆丞一人在右边,各有两名书令史骑马跟随。然后是黄麾旗帜一面,旗手一人,道路两侧各两人,都骑马。接下来是左右厢黄麾仗,每厢三列,每列一百人。第一列持短戟,披五色氅衣,旗手穿黄地白花綦袄,戴同色帽子;第二列持戈,披五色氅衣,旗手穿赤地黄花綦袄,戴同色帽子;第三列持锽,举五色幡,旗手穿青地赤花綦袄,戴同色帽子。左右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每卫三列,每列二十人,每卫由六名主帅率领,他们都穿着豹纹袍,戴豹纹帽,手持鍮石装长刀,骑马,只有左右领军卫少三人。每卫都有一名果毅都尉,穿着绣袍,各有一人跟随;左右领军卫还有绛色的引导旗帜,前面引导的有三人,后面掩护的有三人。

首先,来了四个内谒者监,两个给事中,两个内常侍,还有两个内侍少监,他们都骑着马,分列左右,每个人的身边都跟着一个内给使。

接下来是120个内给使,他们穿着平巾帻、大口裤和红色的裲裆,分列左右,跟着宫人的车子走。然后是24把扇子,有偏扇、团扇和方扇,宫女们拿着,她们穿着色彩鲜艳的大袖裙襦、彩衣,系着革带,穿着鞋子,也分列左右。 之后是一辆香车,由四个内给使抬着,走在重翟车前面。

接着是重翟车,用四匹马拉,有24个驾车的人。然后是六个行障和三个坐障,分列在车的两边,宫女们拿着,穿着和拿扇子的宫女一样。 有两个内寺伯,带着六个寺人,拿着御刀,穿着和内给使一样,走在重翟车的两边。 然后是一辆腰舆,八个人抬着,旁边还有两把团雉尾扇。 接下来是四把大伞。 然后是八把雉尾扇,左右两列,形成两层。 之后是两顶锦花盖,单列而行。 接着是十二把小雉尾扇和朱红色的画着图案的团扇,横向排列。 然后是二十顶锦曲盖,横向排列,形成两层。 最后是八根锦制的六柱旗,分列左右。从腰舆开始往后,都是内给使抬着或者拿着。

然后是宫人的车子。接下来是两面绛色的旗帜,分列左右。后面是一面黄色的旗帜,由一个人拿着,夹在两个骑马的人中间。供奉宫人走在黄色旗帜的后面。

接下来是厌翟车、翟车和安车,这些车都是四匹马拉的,每辆车都有24个驾车的人;四望车,有22个驾车的人;金根车,用牛拉,有12个驾车的人。

最后是左右厢衙门,每边两个,每个门有两个衙役拿着,一共四人夹着,他们都穿着红色的綦袄,黄色的袍子,戴着帽子,骑着马。

话说这队伍啊,左边右边护卫队各一百五十人,手里拿着兵器,穿着红地黄花的衣服和帽子。前面跟着黄色的旗帜,后面跟着各种仪仗队。每个护卫队都有四个主帅,穿着黄袍黄帽,拿着铜制长刀,骑着马。还有两个折冲都尉,检查兵器和仪仗,每人都有一个骑马的随从。然后是衙门,都在仪仗队和兵器队伍的后面,正道上,每个衙门门口都有两个监门校尉看守,拿着银制长刀;每个护卫队里还有一个校尉,骑着马,佩着银横刀,来回巡视。这次出行,御马的数量比平时大驾少了一半。

太皇太后要回宫了,按照规矩,要进行三次鸣钟仪式。内典引领着外命妇依次出场,站好位置;司宾官引领内命妇依次出场,在大队伍前面列队等候。等一切准备就绪后,驭手握着缰绳。太皇太后乘坐的车驾出来了,华盖、警跸、侍卫跟之前一样。内命妇以下的人乘坐车驾跟随。车驾进入宫门后,内典引领外命妇退下。车驾到达正殿门外,车驾转向南方,尚仪上前奏报:“请太皇太后下车”。将士们随后退下。

皇太子出行,仪仗队就摆在重明门外。那天酉时三刻(下午三点),宫廷官员都聚集在指定地点,左庶子拿着奏章奏报:“请开始鸣钟仪式”。典谒官引领宫廷官员就位,侍卫官员穿着规定的服装,左庶子拿着玉玺前往阁楼迎接。仆人抬着车子,就像抬着辇车一样,停在西阁门外,朝南方向停放,内率一人持刀站在车前,面向北方;中允一人站在侍臣前面;赞者两人站在中允前面。酉时二刻(下午两点),各卫队的官员前往阁楼迎接,宫廷官员们也依次出场,站在门外,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然后一起转向北方,朝北面走去。

好家伙,这阵仗可真大!先说皇太子出行,左庶子喊一声“准备出发”,然后仆人赶紧上前扶着马缰绳,皇太子上车。仆人递上马鞭,左庶子以下的官员都陪着。 中允(类似于侍卫长)又喊:“请出发!” 车队开始移动,负责引导仪仗的官员们也跟着走。出了重明门,中允又喊:“请停车,让侍臣们上马。” 左庶子复述命令:“遵命!” 中允也说:“侍臣们上马!” 然后侍卫们都骑上马。 中允又喊:“请车右(指皇太子车右边的官员)上马。” 左庶子又复述命令:“遵命!” 等车右的官员上马后,中允喊:“请出发!” 车队再次启动,鼓乐齐鸣,太傅和少傅也分别乘车,一个负责教育,一个负责随从。

出了延喜门,场面更壮观了!家令(相当于管家)带头,后面跟着率更令、詹事、太保、太傅、太师,这些都是高级官员,个个坐车,排场十足,各种仪仗队也跟着。接下来是清游队,只有一面旗,旗手一人,佩刀,前后各两人护卫,也佩弓箭和刀,骑马。然后是清道率府折冲都尉,他一人骑马,佩弓箭和刀,带领三十名骑兵,其中十八人持长矛,九人拿弓箭,三人拿弩,每两人还有一名骑兵随从。

再后面是左右清道率和府率,各一人骑马,佩弓箭和刀,分别带领清道直荡和检校清游队各两人骑马随行。接着是二十四名外清道直荡骑兵,佩弓箭和刀,在道路两侧护卫。 然后是六面龙旗,每面旗都有一个骑马的旗手,穿戎装大袍,佩刀,横在道路中央,每面旗前后都有两人骑马护卫,前后两层,都佩弓箭和刀,穿戎装大袍。 再后面是两面副竿旗,分别在左右两侧,各一人骑马执旗。

接下来是六重细引,都是骑马的,佩刀,每重两人,从龙旗后面一直到仪仗队尾部,长矛、弓箭交错排列,每队都由一个果毅都尉指挥。然后是率更丞一人,以及府、史各两人骑马随行,负责指挥鼓乐。最后是十匹御马,分列左右,每匹马都有两人牵引。厩牧令一人在左,丞一人在右,各带府、史各两人骑马随从。

这整个队伍,从皇太子到各种仪仗队,浩浩荡荡,规模宏大,真是气派非凡啊!

首先,左边和右边翊府的郎将各两人,负责拿着班剑。接着是左边和右边翊卫各二十四个人,也拿着班剑,分列左右两边。然后是通事舍人四人、司直二人、文学四人、洗马二人,司议郎二人在左边,太子舍人二人在右边,中允二人在左边,中舍人二人在右边,左右谕德各二人,左右庶子各四人,骑马,分列左右,每人各带一个随从。

接下来是左边和右边卫率府的副率各两人,步行跟随。

之后是亲卫、勋卫、翊卫,每厢的中郎将和郎将各一人,都带着仪刀队伍,一共六行:第一行亲卫二十三人,第二行亲卫二十五人,都拿着金铜装的仪刀,系着红朱色的绶带;第三行勋卫二十七人,第四行勋卫二十九人,都拿着银装的仪刀,系着绿色的绶带;第五行翊卫三十一人,第六行翊卫三十三人,都拿着鍮石装的仪刀,系着紫黄色的绶带。从第一行开始,每行后面都有三人曲折行进,作为陪后门的护卫,每行人数递增一人,到第六行时,陪护的人数就变成了八人。接下来是三卫十八人,骑马,分列左右两侧,夹道而行。

然后是金路,驾着四匹马,驾车的人有二十三人,还有仆寺仆驭,左边和右边的卫率府率各两人拿着仪刀陪同乘坐。接着是左边和右边的卫率府率各两人,夹道而行,每人各带一个随从,跟在供奉官的后面。再接下来是左边和右边的内率府率各两人,副率各两人,拿着细刀和弓箭,每人各带一个随从。然后是千牛卫,骑马,拿着细刀和弓箭。之后是三卫的仪刀队伍,后面跟着开衙门的队伍。最后是左边和右边的监门率府直长各六人,拿着鍮石仪刀,骑马,负责监视后门。左边和右边的卫率府,每厢的翊卫各两队,都骑马,在仪刀队伍的外侧;压阵的队伍每队三十人,骑马,佩带横刀,一人持旗,两人引导,两人夹道护卫,十五人持槊,七人佩弓箭,三人佩弩,每队都由一名郎将统领。

首先,打着伞走的是两个人,一人撑一边,前面还有四把雉尾扇,把伞夹在中间。

然后呢,是一顶轿子,抬轿子的有八个人,轿子旁边有两把大的雉尾扇,还有八把小一点的方雉尾扇,把轿子围起来。轿子里坐着两位内直郎,他们各自带着两位令史骑马跟着。

接下来是十匹备用的马,分成左右两队,每队都有两个人骑马牵着。再后面是两位典乘,他们各自带着两位府吏和两位令史骑马随行。

然后是左右司御率府的校尉,两个人骑马,腰间佩带着鍮石装的仪刀,前面还有人拿着大团扇和曲盖。紧接着是六把朱漆的大团扇和六把紫色的曲盖,横着排成两列。后面跟着的是其他部门的随从人员。

最后,是左右清道率府的校尉,两个人骑马,也佩带着鍮石装的仪刀,负责指挥大角(一种乐器或旗帜)。

接下来是副路的车队,四匹马拉的车,有二十二个驾车的人;然后是轺车,一匹马拉的车,有十四个驾车的人;最后是四望车,也是一匹马拉的车,有十个驾车的人。

最后面是左右两厢的步兵队伍,每队有十六个人,每队都由一位果毅都尉率领,还有二十八个骑兵跟着。这些骑兵穿着戎服大袍,佩带着横刀,其中一人举着旗帜,两人在前面引路,两人在旁边护卫,剩下的二十五人佩带着弓箭,前排的士兵拿着长矛,和佩弓箭的士兵交替排列。最后,左右司御率府的副率各一人骑马殿后,检查步兵队伍,还有两个人骑马拿着长矛跟随。

好家伙,这仪仗队排场真大!先说仪仗队的左右两边,每边都分成了六种颜色,每种颜色九排人,每排六个人。他们都穿着红色的襕衫和帽子,穿着滕鞋和袜子。

第一排是拿着红色大氅的六个人;第二排是拿着弓箭的六个人;第三排是拿着仪鋋和毦的六个人;第四排是拿着刀和盾牌的六个人;第五排是拿着仪锽和五色幡的六个人;第六排是拿着油戟的六个人。

接下来是前导部队,左右两边也都是六种颜色,每种颜色三排人,每排六个人。左右司御率府各派两个人,果毅都尉各派一个人,还有六个主帅负责指挥他们。再往后,左右两边还是六种颜色,每种颜色三排人,每排六个人,左右卫率府各派两个副率,果毅都尉各派一个人,还有六个主帅负责指挥。左右司御率府的主帅六个人骑马护卫在后面,率和副率各一个人步行跟随。两边都有十二面绛红色的引导旗帜,前面六面,后面六面。两边各有六面大鼓,每面鼓由两个人负责,位置在仪仗队外面、殳仗队里面,他们也穿着红色的襕衫和帽子,穿着滕鞋和袜子。左右司御率府有四面大鼓,左右卫率府有两面大鼓。

然后是左右两边的队伍,每边一百五十人,左右司御率府各八十六人,左右卫率府各六十四人,他们都穿着红色的襕衫和帽子,负责拿着殳,分前后站位,在步兵队伍外面、骑兵队伍里面。每个司御率府都由一个果毅都尉指挥,还有一个果毅都尉骑马跟随。两边队伍各有七个主帅,左右司御率府各四个,左右卫率府各三个,他们都骑马,分前后站位。

最后是左右两边的骑兵队伍,每边十个队,每个队有主帅以下三十一人,穿着戎服和长袍,佩带着横刀,骑马。每个队都有一面旗帜,由一个人拿着,还有两个人引路,两个人夹在两边,他们都佩带着弓箭,十六个人拿着长矛,七个人佩带着弓箭,三个人佩带着弩。第一队由左右清道率府的两个果毅都尉指挥;第二、三、四队由左右司御率府的两个果毅都尉指挥;第五、六、七队由左右卫率府的一个果毅都尉指挥;第八、九、十队由左右司御率府的两个果毅都尉指挥。他们都穿着戎服和长袍,佩带着弓箭和横刀。

首先,队伍后面是拒敌的队伍,只有一面旗帜,持旗的人佩带着横刀。队伍两侧各有两名护卫,也佩带着弓箭和横刀。接下来是清道率府果毅都尉,他率领着四十名骑兵,每个人都佩带着横刀;此外,还有持槊的二十人,佩弓箭的十六人,以及佩弩的四人,都骑马随行。队伍后面是拒敌的队伍,正道上,在拒敌队伍前方,设有衙门。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衙门:第一个衙门位于左右司御率府步兵队之后,左右卫率府步兵队之前;第二个衙门位于左右卫率府步兵队之后,左右司御率府仪仗之前;第三个衙门位于左右司御率府仪仗之后,左右卫率府步兵队之前。每个衙门都有两人执守,四人护卫,都是骑马,穿着红色的綦袄,黄色的袍子,戴着帽子。每个衙门都有监门率府直长两人进行检查,左右监门率府副率各两人检查各个衙门,每队都有一人骑马随行。接下来是左右清道率府、副率各两人,负责检查队伍中违规行为,每队都有一人骑马随行。最后是少师、少傅、少保,他们乘坐车驾走在队伍正中间,仪仗队也随之而行,文武官员依次跟随。

皇太子到达目的地后,车驾掉头朝南,左庶子跪下奏道:“请允许队伍减速。”

回宫的时候,第一次减速,队伍的卫队在回宫的路上列队;第二次减速,左庶子奏道:“请在宫中减速”;第三次减速,仆人扶着皇太子下车,左庶子奏道:“宫外警戒解除”。皇太子下车后,换乘马车,左庶子请求车右升起帘子,侍臣们都骑马跟随。马车启动后,到达重明门,宫官下马,皇太子乘车进入宫内,太傅、少傅则返回。皇太子到达殿前,车驾朝南,左庶子奏道:“请允许队伍减速”。皇太子乘车进入宫内,侍臣们跟随至阁楼,左庶子奏道:“警戒解除”。

如果只是日常出行或上朝,则不需要马队、鼓吹乐队、金路(一种仪仗)、四望车(一种仪仗车)、家令、率更令、詹事、太保、太师、少保、少师,队伍规模也减少三分之一,清道队伍、仪仗刀、仪仗马都减半,皇太子乘坐轺车即可。两位傅(太傅、少傅)乘坐犊车,随从十人,太傅另加两人清道。

首先,皇太子妃出行,前面开路的是六个府校尉骑着马,分成左右两队,一共三排,他们都佩带着横刀和弓箭,威风凛凛。 接着是十个穿青色衣服的人,也分成左右两队。

然后是四个负责引导的客舍人,后面跟着六十个内给使,他们也分成左右两队,最后跟着的是内侍的车驾。 再后面是十八把偏扇、十八把团扇和十八把方扇,分成左右两队,拿着扇子的宫女都穿着彩色的衣服,系着皮革腰带,场面十分壮观。

接下来是四辆行障和两辆坐障,由宫女们抬着,夹在车驾两侧,起到遮挡和保护的作用。 之后是两个典内官骑马,分成左右两队。

然后是装饰华丽的厌翟车,由三匹马拉着,十四个驾车的人负责驾驭。 接着是两位阁帅,他们带领着十八个内给使,在车驾两侧护卫。

后面跟着的是两根六柱,由内给使抬着。 再后面是负责供奉的内人,乘坐的是犊车。 接着是一把伞,两只雉尾扇,四把团扇,两把曲盖,这些都分成左右两队,由内给使们拿着。

最后是九十支戟,拿着戟的人穿着绛红色的衣袍和帽子,也分成左右两队,队伍浩浩荡荡,气势非凡。

亲王出行,那阵仗可大了!前面开路的是六个清道夫,穿着不同的制服,有武官的、穿红衣服的、还有皮带的。 接着是一辆弩车,驾驶员戴着平顶帽,穿着红裤子,骑着马。 然后是十二个穿青衣服的人,戴着青色的帽子,穿着青布裤子,拿着青布做的长袋子,分列左右两边。 再后面是十二根长长的棍子,叫做“车辐”,夹着车子走,所以叫车辐,拿着棍子的人穿着跟弩车驾驶员一样的衣服。

接下来是九十个拿着戟的人,他们穿着红褐色的衣服和帽子,也分列左右。 然后是六面红旗,横着走,用来引导刀、盾、弓、箭、长矛。 队伍里还有三个方阵,第一个方阵拿着刀和盾,穿红褐色的衣服和帽子;第二个方阵拿着弓箭,穿军装;第三个方阵拿着长矛,穿大袍的军装,每个方阵都有四十个人。 之后是两个人,一个拿着节杖,一个拿着长矛,都骑着马,戴着平顶帽,穿着大口裤子和红衫。

接着是四面告止旗、四面传教旗、八面信旗,这些旗子都是红色的,上面写着官职,用黄色写字,还装饰着鸟的羽毛,看起来很鲜艳,旗杆顶端是金色的钩子,长一丈一尺,拿着旗子的人穿着跟拿着长矛的人一样的衣服,也分列左右。 后面跟着的是两面仪鋋、六面仪锽、十八面油戟、十面仪槊、十面细槊,拿着这些东西的人都穿着红褐色的衣服和帽子。 然后是十八把仪刀,拿着刀的人穿着跟拿着长矛的人一样的衣服,分列左右。 还有八匹骏马,驭马的人穿着跟拿着长矛的人一样的衣服,分列左右。

六个府佐骑着马,戴着平顶帽,穿着大口裤子和红裤衩,拿着刀在两边引导。 然后是一辆装饰华丽的象路,由四匹马拉着,旁边有两个侍卫,左边一个穿武官的衣服,右边一个穿着红裤衩和大口裤,拿着刀。 拉车的十八个人,穿着跟拿着长矛的人一样的衣服。 接下来是一把伞,两把雉尾扇,四把朱漆团扇,还有两个曲盖,拿着这些东西的人都穿着红褐色的衣服和帽子,分列左右。 之后是僚佐们,穿着自己的衣服跟随。 最后是左边的麾和右边的幢,以及大角和鼓乐队。

一品大员出行,那排场可大了!前面有四个清道夫开路,这是两组人马;还有一骑拿着弩箭的护卫。跟着是十个穿青衣的,十个负责车轮的,九十个持戟的,六面绛红色的引导旗,刀、盾、弓、箭、长矛每样八十个,还有两个仪仗节,两杆大长矛,两个“告止”旗和两个“传教”旗,六面信旗,六匹用来炫耀的骏马,十六把仪仗刀,四个府佐官员夹道陪行。此外还有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四匹马拉车,十六个车夫驾车。还有伞盖、四个朱漆团扇,两个曲盖,官员的僚属也穿着官服随行,旌旗、大角、铙吹乐队,一样不少。

二品到四品官员的仪仗,青衣和车轮人员每降一级就减两个人。二品官员,刀、盾、弓、箭、戟、长矛每样都比一品少二十个。三品以下,每降一级就少十个。二品官员,信旗四面,炫耀的骏马四匹,仪仗刀十四把,马车车夫十四人。三品官员也差不多,仪仗刀十把,车夫十二人。四品、五品官员,信旗两面,炫耀的骏马两匹,仪仗刀八把,马车是木轮的,车夫十人。

二品到四品官员出行,都有两个清道夫,两个朱漆团扇,一个曲盖,一骑弩箭护卫,旗杆长一丈,伞盖一个,仪仗节一个,还有两杆长矛。

万年县令出行,也有两个清道夫,一骑弩箭护卫,青衣和车轮人员各两个,持戟三十个, “告止”旗、“传教”旗、“信旗”各两面,旗杆长九尺,炫耀的骏马两匹,坐的是轺车,一匹马拉车,六个车夫驾车,伞盖、朱漆团扇、曲盖各一个。如果不是朝廷派来巡视的官员,或者其他四个等级的县令初次上任,那就得减去弩箭护卫、车轮人员和曲盖,戟的数量也要减少十个。

内命妇和夫人的仪仗队伍:六个青衣,十六把偏扇,十六把团扇,拿着扇子的宫女都穿着彩色的裙子、襦衣、彩色的长裙和皮革腰带。还有三个站着的屏障,两个坐着的屏障,乘坐的是厌翟车,两匹马拉车,十个车夫驾车,十六个内务人员夹着车走,跟着还有六辆车,伞盖和雉尾扇各一个,团扇两个,由内务人员拿着,持戟六十个。一品外命妇的仪仗也差不多,只是厌翟车的车夫少两个,有十六个随从。如果不是公主、王妃,就坐白铜装饰的犊车,牛拉车,四个车夫,没有雉尾扇。

好家伙,这阵仗,光听人数就够吓人的!先说嫔妃的出行规格:四个青衣侍女,十四把扇子(偏扇、团扇、方扇都有),两个行走用的障扇,一个坐着的障扇,一辆翠绿色的车子,八个车夫,十四个内侍,还有四辆随行的车子,四十个持戟的卫士。二品命妇的排场也差不多,只不过车子是白铜装饰的犊车,车盖是青色的,车厢是红色的,跟着的侍从十四个。

婕妤、美人、才人这些妃嫔,就稍微简单些了:两个青衣侍女,十把扇子,两个行走用的障扇,一个坐着的障扇,一辆安车,两匹马拉车,八个车夫,十个内侍,两辆随行的车子,二十个持戟卫士。太子妃、良媛、承徽这些,还有三品命妇,也都是这个规格,车子也是白铜装饰的犊车,侍从十个。

四品命妇就更简化了,两个青衣侍女,各种扇子各八把,行走和坐着的障扇各一个,白铜装饰的犊车,四个车夫,八个侍从。跟三品命妇差不多,就是没带持戟卫士。

从夫人以下的,就简单多了,只有两个清道夫,一把伞,两把团扇。

这仪仗队里的乐队,规模可大了,前后两部分。带队的乐队指挥有两个,还有两个府史骑马跟着,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

前面这部分乐队:十二个扛大鼓的,十二个拿着金钲(一种乐器)的,一百二十个大鼓手,一百二十个吹长鸣(一种乐器)的,十二个敲铙鼓的,还有歌者、箫、笳乐手跟着;一百二十个吹大横吹(一种乐器)的,两个打节鼓的,笛子、箫、觱篥(一种乐器)、笳(一种乐器)、桃皮觱篥(一种乐器)乐手跟着;十二个扛大鼓的,十二个拿着金钲的,一百二十个小鼓手,一百二十个吹中鸣(一种乐器)的,十二个打羽葆鼓(一种乐器)的,还有歌者、箫、笳乐手跟着。到了皇帝坐的舆车旁边,就只有一面大鼓,一个金钲,鼓在左边,钲在右边。到了黄色的旗帜那里,左右两边有金吾卫的果毅都尉各一人,指挥一百二十个吹大角的乐手,横着排成十排;还有两个乐队副指挥,两个典事骑马跟着。

后面这部分乐队:十二个打羽葆鼓的,歌者、箫、笳乐手跟着;十二个敲铙鼓的,歌者、箫、笳乐手跟着;一百二十个吹小横吹(一种乐器)的,笛子、箫、觱篥、笳、桃皮觱篥乐手跟着。总的来说,歌者、箫、笳乐手各二十四个人,乐队指挥四人,笛子、箫、觱篥、笳、桃皮觱篥乐手各二十四个人。

皇上出行,这次要精简队伍。太常卿、司徒、兵部尚书的仪仗车,还有白鹭车、辟恶车、大辇、五副路、安车、四望车这些,都不要了。其他的附属车辆也减少了四辆。清游队、持钑沄、玄武队都裁减了四分之一的人马,鼓吹乐队也减少了三分之一。

小规模的出行,那就更精简了。卿史大夫的仪仗车,指南车、记里鼓车、鸾旗车、皮轩车、象革木三路、耕根车、羊车、黄钺车、豹尾车、附属车辆、小辇、小舆这些统统不要。各种仪仗队和鼓吹乐队,都比大规模出行减少一半。

咱们的鼓吹乐队一共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总共七十五首曲子。

鼓吹乐队里,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鸣几种乐器。扛鼓有十首曲子:《警雷震》、《猛兽骇》、《鸷鸟击》、《龙媒蹀》、《灵夔吼》、《雕鹗争》、《壮士怒》、《熊罴吼》、《石坠崖》、《波荡壑》。大鼓十五首曲子,其中三首是用于警戒用的:《元驎合逻》、《元驎他固夜》、《元驎跋至虑》。另外十二首是用于警示的:《元咳大至游》、《阿列乾》、《破达析利纯》、《贺羽真》、《鸣都路跋》、《他勃鸣路跋》、《相雷析追》、《元咳赤赖》、《赤咳赤赖》、《吐咳乞物真》、《贪大讦》、《贺粟胡真》。小鼓九首曲子:《渔阳》、《鸡子》、《警鼓》、《三鸣》、《合节》、《覆参》、《步鼓》、《南阳会星》、《单摇》。这些曲子都用于警戒和紧急情况,皇上骑马的时候也会用上。长鸣只有一首曲子,但要吹三声:《龙吟声》、《彪吼声》、《河声》。中鸣也一样,一首曲子三声:《荡声》、《牙声》、《送声》。

好家伙,这古代的乐队编制可真复杂!就说这羽葆部吧,一共十八首曲子,名字听着就挺气派: 《太和》、《休和》、《七德》、《驺虞》、《基王化》、《纂唐风》、《厌炎精》、《肇皇运》、《跃龙飞》、《殄马邑》、《兴晋阳》、《济渭险》、《应圣期》、《御宸极》、《宁兆庶》、《服遐荒》、《龙池》、《破阵乐》。

然后是铙吹部,规模小点,就七首曲子:《破阵乐》、《上车》、《行车》、《向城》、《平安》、《欢乐》、《太平》。 听名字就知道,这都是些比较热闹喜庆的曲目。

大横吹部就厉害了,二十四首曲子,配上节鼓,想想那场面就壮观!曲目也挺有故事感:《悲风》、《游弦》、《间弦明君》、《吴明君》、《古明君》、《长乐声》、《五调声》、《乌夜啼》、《望乡》、《跨鞍》、《间君》、《瑟调》、《止息》、《天女怨》、《楚客》、《楚妃叹》、《霜鸿引》、《楚歌》、《胡笳声》、《辞汉》、《对月》、《胡笳明君》、《湘妃怨》、《沈湘》。

小横吹部用的是角、笛、箫、笳、觱篥、桃皮觱篥这几种乐器,可惜曲名都失传了,挺可惜的。

古代宫廷里对夜间警卫的音乐也很讲究,伶工们管这叫“夜警”。要是皇帝出行,那规格就高了,得奏十二首曲子,这叫“大驾严”。要是情况一般,就奏三首,叫“中警”。到了五更天,还得再奏三遍。 皇帝去祭祀郊庙,五更刚过半,就得先奏四遍“大驾严”,等车驾到了桥上,还得再奏一遍。不过,到了元和年间,礼仪使高郢觉得这太麻烦了,就建议把这规矩给取消了。

以前啊,每次打胜仗回来,都会有盛大的凯歌仪式,像太宗皇帝平定东都,打败宋金刚、贺鲁,征服高丽,这些大胜仗之后,军队都穿着整齐的军服,奏着凯歌浩浩荡荡地进京。但是,这套仪式具体怎么操作,并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

到了太和年间,有人向皇帝建议说:以后要是将领们打了胜仗,立了大功,俘虏和战利品进京献俘的时候,应该像以前献俘仪式那样,让神策军在宫门外列队迎接。凯歌的乐队呢,要由铙和吹两种乐器组成,笛子、筚篥、箫、笳、铙和鼓,每种乐器都要安排两个演奏员,唱歌的要二十四个,大家骑着马,拿着乐器,排成队伍,就像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一样。鼓吹令、鼓吹丞走在最前面带路,俘虏和战利品在他们后面跟着走。

快到都城门口的时候,乐队就要开始演奏了,演奏的曲目有《破阵乐》、《应圣期》、《贺朝欢》、《君臣同庆乐》这四首曲子。到了太社和太庙门口,乐队就先列队站好,暂时不演奏。等祭祀的仪式结束之后,再开始演奏。到了皇宫的御楼前面,军队就在旌旗门外面二十步的地方列队站好,乐队成员步行前进。兵部尚书穿着盔甲,拿着大斧头,在旌旗门中间的路上带路,两个协律郎拿着旗帜,在宫门外引导。太常卿要跪下请求皇帝允许奏响凯歌。乐曲演奏完毕后,太常卿又要跪下奏报“乐毕”。然后,兵部尚书和太常卿退下,乐队成员就站在旌旗门外,引导俘虏和战利品入宫献俘,等祝贺仪式结束后,俘虏们被带走,乐队才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