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种礼仪是凶礼。
《周礼》里把礼仪分为五种,其中第二种就是凶礼。唐朝初期,把凶礼排到了第五位。李义府和许敬宗觉得,处理丧事这些内容不适合臣子议论,就把《国恤》这一篇删掉了,所以天子丧葬的礼仪就缺失了。国家遇到大事故的时候,就临时拼凑一些东西来应付,事情办完后,就隐瞒不公开,所以后世也就查不到相关的记载了。直到开元时期重新制定礼仪,才记载了天子赈济水旱灾害、派使者问候病情、吊唁死者、举行哀悼仪式、解除丧服、临丧祭奠、追赠谥号等等内容。至于五服制度以及其他官员的丧葬、穿戴丧服、哭泣等细节,记载得就比较详细了。
凡是各地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天子都会派使者拿着符节到当地州府,在州府庭院里举行仪式。使者面向南方站立,符节放在使者东南方向,地方长官面向北方站立,其他官员、属吏、乡里长者站在长官身后,然后行两次跪拜礼,接受天子的诏书。问候病情也一样,主人在门外迎接使者,使者面向东方,主人面向西方,行两次跪拜礼后进入。如果问候的是妇人的病情,那么接受问候的人要面向北方。
举行哀悼仪式那天,会在偏殿设灵堂。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可以在庭院里哭泣,四品以下官员在门外哭泣。有关部门会报告“内廷肃穆”、“外廷办理完毕”。皇帝换上丧服哭泣后,百官内外所有在职官员一起哭泣,哭泣十五次后停止,然后进行安慰。解除丧服的仪式也差不多。皇帝的丧服:一品官员穿锡衰,三品以上官员穿缌衰,四品以下官员穿疑衰。服丧期限:三朝(三天)到傍晚为止;大功,朝夕(一天)到傍晚为止;小功以下,哭泣一次就结束。傍晚,百官不再聚集。如果是为藩国君长的丧事而哭泣,就在城外设灵堂,面向那个国家哭泣,哭泣五次后停止。
如果皇帝要去参加丧礼,会在死者家门西边搭个临时行宫,堂上摆上白色的褥子和床榻。皇帝会轻车简从,仪仗队也跟着,坐的是四望车,警卫和乐队都准备好了,但不会演奏。皇帝到达临时行宫后,会换上素服,随行的官员也要换素服,但侍臣不用换。皇帝离开临时行宫后,丧家主人摘下孝帽,放下拐杖,在门外哭泣,看到皇帝的车驾后,停止哭泣,行两次跪拜礼,然后从大门右边进入,面向西方站立。皇帝到达堂上,从阼阶(古代宫殿的台阶)上去,到哭泣的位子。这时,巫师和祝官各一人先上去,巫师拿着桃木站在东南方向,祝官拿着茢(一种草)站在西南方向,四个持戈的卫士跟随他们上去。丧家主人进入庭院行两次跪拜礼,然后由人引导上台阶,站在屋内东边,面向西方。皇帝离开后,丧家主人在门外跪拜送行。皇帝在临时行宫换回常服,然后回宫。文武官员穿常服。皇帝上车后,乐队不演奏就回宫了。
如果皇帝要册赠死者,会在朝堂上接受册书,然后用犊车(一种牛车)装载,备好仪仗,送到死者家。妃嫔则由内侍送去。册书上要用蜡印和彩带。册赠通常在死者下葬后进行,下葬后在灵寝接受,服丧期满后在庙里接受。丧家主人穿丧服但不哭泣,或者只穿单衣戴孝帽。接受册书时必须举行祭祀仪式。如果死者还没入庙,就在灵寝接受。
接下来是五服的制度:
斩衰服要服三年。这是正服的规定:儿子为父亲服丧;女儿在未嫁或改嫁回娘家为父亲服丧。加服的规定:嫡孙为祖父服丧;父亲为长子服丧。义服的规定:为继父服丧;妻子为丈夫服丧;妾为君主服丧;国家官员为君主服丧。王公以下的人,三个月后下葬,下葬后要举行虞祭,三次虞祭后举行卒哭之礼。十三个月后是小祥,二十五个月后是大祥,二十七个月后是禫祭。
齐衰服也要服三年。正服的规定:儿子为在世的父亲服丧的母亲服丧。加服的规定:为祖父服丧的祖母去世后,为祖母服丧;母亲为长子服丧。义服的规定:为继母或慈母服丧;继母为长子服丧;妾为君主的长子服丧。
齐衰服要戴孝杖。降服的规定: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其子为母亲服丧,这叫“报”,服丧期和服丧礼仪都一样。正服的规定:为祖父服丧的祖母在世时,为祖母服丧。义服的规定:父亲去世后,继母改嫁,其子为继母服丧,这叫“从”,服丧期和服丧礼仪都一样;丈夫为妻子服丧。
古代的丧服制度,还挺复杂的。你看这第一段,说的是“齐衰不杖周”。 这“齐衰”是一种丧服,具体穿多久,得看和死者的关系。 然后就列举了一堆:给祖父母、伯叔父、兄弟、儿子、兄弟的子女、女儿(已婚未婚的都有)、嫡孙、姑姑、姐妹(没结婚的)、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媳妇儿,都要穿齐衰,时间不一样。 还有个“加服”和“降服”,这又是什么呢? 意思就是说,有些情况,丧服的时间会加长或缩短。 比如,女儿嫁人了,给兄弟的父亲(也就是她的岳父)守孝的时间,就比没嫁人的女儿要长。
再往下看,这“齐衰”的时间,根据和死者的关系远近,分为五个月、三个月两种。 五个月的,是给曾祖父母的;三个月的,是给高祖父母的。 这还没完,还有“义服”,意思是说,虽然关系没那么亲,但也要穿丧服,比如给继父(同住的)、继父(不同住的)、以及其他一些关系比较远的亲属。 总之,这丧服的制度,真是让人头大。
最后一段讲的是“大功”这种丧服。大功的服丧时间,根据死者的年龄不同,又分为九月和七月两种。 这“长殇”和“中殇”指的是未成年的孩子,夭折了,服丧时间也长短不一。 这段也列举了各种亲属关系,以及相应的服丧时间,还有“成人九月正服”,指的是给成年后的从兄弟、庶孙服丧。 “降服”和“义服”也依然存在,表示服丧时间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总而言之,这古代的丧服制度,真是细致入微,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复杂程度堪比现代的税法! “其父卒母嫁,出妻之子为母,及为祖后,祖在为祖母,虽周除,仍心丧三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亲死了,母亲改嫁,继父的孩子,虽然是母亲的儿子,但如果母亲后来又当了祖母,那就算周朝的丧服期过了,也要继续服丧三年。 这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
哎,五月里小功要守孝。啥叫小功呢?就是说,要给以下这些亲人守孝才算小功:儿子、女儿、孙子、侄子、侄女、兄弟姐妹、嫡孙、兄弟姐妹的儿子女儿、堂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庶出的孙子老大。
这只是正服,也就是最基本的服制。如果关系再远一点,服制就要降等了。比如,给比自己小的兄弟老大守孝,或者出嫁的姑姑的侄子去世,或者给比自己小的姑姑、姐妹守孝,这些都算降服,服丧的礼仪要轻一些。还有,给丈夫的兄弟姐妹的儿子女儿守孝,或者给丈夫的叔父守孝,这些也属于义服,是特殊情况下的服丧。
成年人呢,小功的服制又不一样。要给以下这些长辈守孝才算小功:从祖父母、从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从祖父母的姑姑(未婚)、从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从祖父母的祖母(未婚)、外祖父母、舅舅、姨妈。
降服呢,就是给比自己小的从父姐妹(已婚)、孙女(已婚)守孝,或者给比自己小的姑姑、姐妹(已婚)守孝。义服呢,就是给从祖父母的祖母(已婚)、从祖母、丈夫的姑姑、姐妹(已婚未婚都算)、小姑子、妯娌、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嫡母的父母兄弟姐妹、姨妈、嫡孙的媳妇、继母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嫂子、叔子守孝。 这可真是…… 关系复杂啊!
话说这丧服的事儿,可复杂了!三月里死了人,穿什么衣服得讲究。正服啊,那是给至亲穿的,比如:父亲的兄弟姐妹、庶出的孙子辈要是死了,得穿正服;要是从祖父母的兄弟、舅舅、从母、父亲兄弟的儿子、兄弟的孙子、从祖父母的姐妹,死了也穿正服。
降服呢,就次一等了。比如,你兄弟死了,你得穿降服;侄子死了,你也得穿降服;你出嫁的姑姑死了,你得回去给她戴孝;你兄弟姐妹死了,你穿降服;你外祖父母死了,你也穿降服。
义服,那是更远一点亲戚去世才穿的。比如,你父亲兄弟死了,你穿义服;你丈夫的叔伯死了,你穿义服;你丈夫的姑姑姐妹死了,你也穿义服。成人之后,给族兄弟、族上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外孙、曾孙、玄孙、从母的兄弟姐妹、姑的儿子、舅的儿子、族上的曾祖母、祖母、母亲,还有在家的族上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去世,都要穿正服。
降服呢,也有一些变化。比如,你从祖父母的姐妹出嫁后死了,你穿降服;你女儿出嫁后死了,你得给你从祖父母戴孝;你庶出的儿子死了,你得给你母亲戴孝;你外祖父母死了,你穿降服;你兄弟的孙女出嫁后死了,你也得穿降服。义服呢,也包括族上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庶出的孙媳妇、女儿出嫁后死了,要给你从祖父母的兄弟姐妹戴孝;还有庶母、乳母、女婿、妻子的父母、丈夫的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从祖父母、从祖父母的兄弟姐妹、丈夫的父亲兄弟的妻子、丈夫的父亲姐妹(无论是否出嫁)、丈夫的舅舅和从母,这些人的丧事,你都得穿义服。
最后,改葬的时候,儿子给父母、妻子妾室给丈夫戴孝,穿什么衣服、戴什么帽子、拄什么拐杖、穿什么鞋子,都得按《仪礼》上的规矩来。皇家的旁系亲属,要是没有规定的服制,皇弟、皇子给这些人戴孝,都得降一等。
一开始,唐太宗觉得,自己跟舅舅、嫂子、叔子们同在一个锅里吃饭,结果他们的丧服却不一样,舅舅和从母的丧服还跟别人不一样,这让他很困惑。于是,他下令让侍中魏征、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魏征他们说:“舅舅是母亲那边的人,姨妈是外戚,跟咱们家没关系。虽然舅舅比较重要,但服丧时间只有一段时间,而姨妈去世要服丧五个月,这古人也没说清楚啊。” 所以,他们建议把曾祖父母的丧服从三个月的齐衰改成五个月的齐衰;儿媳妇的丧服也从大功增加到期;其他儿媳妇的丧服从小功增加到大功;嫂子和叔子的丧服改成小功五个月;弟媳妇和丈夫的哥哥的丧服也改成小功;舅舅的丧服原本是缌,建议和从母一样,增加到小功。 但是,《律疏》里说,舅舅对侄子的丧服还是缌,这又有点矛盾。
显庆年间,长孙无忌认为,侄子对舅舅的服丧和对从母的服丧一样,那舅舅的丧服就应该提升到跟从母一样的等级。另外,以前庶母去世要穿缌服,现在却不用服丧了,而且庶母的孩子,也是兄弟姐妹啊,却只用杖期,这同是亲人,吉凶待遇却不一样,所以这庶母的丧服也应该改成缌服。 上元元年,武则天提议说,如果父亲还在世,母亲去世应该服丧三年。 开元五年,右补阙卢履冰说:“《礼记》上说,父亲在世,母亲去世应该服丧一年,而不是三年,应该恢复以前的规定。” 结果,关于舅舅、嫂子、叔子的丧服问题,大家讨论了很久,也没个结果。
直到开元二十年,中书令萧嵩等人修订五礼的时候,才最终确定,如果父亲还在世,母亲去世,应该服丧三年,穿齐衰的丧服。 至于其他大臣的丧服……(此处停顿,等待下文)
一个人病了,躺在正屋里,头朝东,背靠着北墙。病情严重了,家人给他脱掉旧衣服,换上新衣服,还奏起了乐,把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了。四个家人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脚,临终遗言都写下来了,准备为他穿殓。他断气了,就躺在那里。男人穿白色的布衣,头发披散着,光着脚;女人穿青色的绢衣,摘掉了首饰;穿齐衰以下服饰的,丈夫戴着素冠。家里的主人坐在床的东边,哭得死去活来。其他的主人在主人后面,兄弟的儿子等等都在更后面,都朝西面向南坐着哭。妻子坐在床的西边,妾和女儿在后面,也哭得死去活来。兄弟的女儿等等在更后面,都朝东面向南坐着哭,席地而坐。里外之间,用帘子隔开。祖父以下的人在帘子的东北角墙下,朝南面西坐着;祖母以下的人在帘子的西北角墙下,朝南面东坐着。外家的丈夫在门外东边,朝北面西坐着;外家的女人在女主人西北边,朝南面东坐着。家里办丧事,尊贵的长辈的丈夫和外亲的丈夫都坐在前堂,就像门外左右那样,都朝南坐着。宗亲在门东边,朝西坐着;外亲在门西边,朝东坐着。所有丧事,都按照服饰的精细程度来排列座位,国官在门内东边,面向北朝西坐着,都戴着纻巾帕头,铺着坐垫坐着哭;参佐在门内西边,面向北朝东坐着,穿素服,都铺着坐垫坐着哭。穿斩衰服的,三天不吃饭;穿齐衰服的,两天不吃饭;穿大功服的,三天不吃三次饭;穿小功、缌麻服的,两天不吃两次饭。
然后把遗体移回正屋。扶灵的有三个人,用死者生前穿的上衣从左边抬着,从东边的屋檐上抬上去,走过屋顶,小心翼翼的,面向北朝西站着。左边的人扶着衣领,右边的人扶着衣腰,左边的人招引着。每一次招引,都要大声喊“某某复位”,喊三次就停。把衣服放在前面,用箱子接着,从阼阶上去,盖在尸体上。然后在屋门西边摆放床,去掉床脚、竹席、枕头,铺上帐幔,去掉裙子。把尸体移到床上,头朝南,盖上敛衣,脱掉死者的衣服,用角柶撑开牙齿,用燕几固定脚,尸体朝南。里外的哭泣位置和死者刚去世时一样。然后摆上肉脯、醢酱,用吉利的器皿盛酒。从阼阶上去,放在尸体东边,靠近腹部的地方。家里办丧事,帮忙的人都在门外接受祭品然后摆放。
先洗个澡。在地上挖个坑,靠近西墙,南北走向,宽一尺,长两尺,深三尺,把挖出来的土堆在南边。然后在西墙下,朝东搭个灶台,准备烧水洗澡。新的盆子、瓶子、六个瓦罐都洗干净了,摆在西边的台阶下。洗脸巾一条,洗澡巾两条,都是细麻布做的,都放在竹筐里;梳子放在竹席做的箱子里;换洗的衣服放在箱子里,这些都放在西屋的台阶下,靠南边的地方。用水淘洗稷米,取米汤煮水,再打些水烧开,等着洗澡。用盆子装着香料和洗脸盆,从西边的台阶上端给洗脸的人,洗脸的人拿着香料和盆子进去。家里的男主人从门东边出来,面向北,坐在西边靠上的位置;女主人从门西边出来,面向北,坐在东边靠上的位置。大家都站着哭。地位比较高的客人,男的在男主人东边,面向北,坐在西边靠上的位置;女的在女主人西边,面向北,坐在东边靠上的位置。大家都坐着哭。女主人用帐子遮挡一下。然后开始洗头梳头。用绳子束起头发,用巾子擦干。洗澡的时候,四个人抬着被子,两个人洗澡,擦干身子用巾子,再用洗澡的衣服擦干。在尸体东边放张床,床下铺上草席,上面再铺上竹席。洗完澡的人把尸体抬起来,换床,摆好枕头,修剪鬓角指甲,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装进一个小布袋里,再放到大殓的棺材里。塞牙的木棍和洗澡的巾子都埋在那个坑里。把尸体放进棺材。穿上干净的衣服,用方巾盖住脸,再盖上大殓用的被子。家里人和外面来的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站好,哭。
接下来是穿衣。穿衣三次,衣服领口朝西,上端朝南,穿好干净的衣服,再穿上鞋子;一条丝巾,长宽八寸;耳塞,用白色丝棉做的;面罩,黑色,一尺见方,里面是红色的,用绳子系着;手套,黑色,里面是红色的,长一尺二寸,宽五寸,内侧削薄一寸,用棉线绳子系着。其他的陪葬品都摆好了,但是不用了。准备穿衣的时候,在西阶西边准备好床和席子,家里人和外面来的人一起出来哭,跟洗澡的时候一样。穿衣的人用床抬着尸体,进去放在尸体东边,铺好枕头和席子,把衣服放在席子上。把头上的巾子取下来,戴上面罩,戴上耳塞、手套,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后,盖上大殓用的被子,家里人和外面来的人一起哭。
好家伙,这场景,讲究!负责祭奠的人端着盛水的盘子和盛饭的器具走过来了。一品到三品官员,饭用上好的稻米,祭品用璧(一种玉);四品到五品官员,饭用稷(小米),祭品用碧(一种玉);六品到九品官员,饭用稻米,祭品用贝壳。
进了灵堂,祭奠的人先在门外洗手,把稻米和祭品摆放到器具里,端着进去。负责祭祀的人也跟着进去,然后面向北,把枕头和被子拿开,接过器具,放在死者东边。祭奠的人坐在床的东边,面朝西,打开毛巾,把饭和祭品送进死者的嘴里。祭奠完毕,主人回到座位。
接下来是做旌旗。用红色的宽布做成,一品到三品官员的旌旗长九尺,卷起来放在杠子上,上面刻着“某官之柩”几个字,放在西边的台阶上;四品到五品官员的旌旗长八尺;六品到九品官员的旌旗长六尺。
还要做个木架子,一品到三品官员的木架子长八尺,横木是它的一半长,分成三份,一份放在南边;四品到五品官员的木架子长七尺;六品到九品官员的木架子长六尺。用洗米水熬粥,盛在陶器里,盖上稀疏的布,用竹竿绑好,挂在木架子上。上面再盖上苇席,面向北,把两端交叉放在后面,西端在上,也用竹竿绑好。负责祭祀的人把刻有铭文的牌子放在木架子上,放在灵堂前厅的柱子下面,两边用苇席夹着。
好了,开始准备入殓。衣服一共十九套,朝服一套,笏板一块,都摆放在东边的序堂里,西边领口朝北摆放。然后在东堂下面摆放祭品,两个盛水的甒,里面装满了甜酒和酒,两个觯(饮酒器),一个角柶(盛酒器),少牢祭品(猪羊),腊肉三份,笾(盛食物的器具)和豆(盛食物的器具)以及俎(祭台)各八个。在饭菜的东边放上洗脸盆和毛巾。负责祭祀的人把肉脯和醢(肉酱)取出来,放在尸体床的西南方。
接下来就开始入殓了。在堂屋西边准备好床和席子,在西阶的西边也放上洗脸盆和毛巾,跟东边摆放的一样。入殓的人先洗手,然后和负责整理衣服的人一起给死者穿衣,丧家的人在东西两边都稍微退后一些,内外的人一起哭泣。入殓完毕后,用粗布单子盖住尸体。把床放在堂屋上两根柱子之间,床底下铺上莞草,上面再铺上竹席,还有枕头。入殓结束后,掀开帷帐,主人以下的人面向西边倚着哭泣,女主人以下的人面向东边倚着哭泣,然后退下。之后再把死者的头发整理好,然后摆放祭品。负责祭祀的人洗手,捧着祭品走到台阶前,然后走上去,把祭品放在尸体的东边,甜酒和酒放在祭品南边西侧的上方,然后由祝官接过毛巾。摆放祭品的人撤掉旧的祭品,再摆上新的祭品,然后从西边的台阶下来。放下帷帐,内外的人一起坐着哭泣。如果有官吏和僚属,就由他们代表哭泣;如果没有,就按照亲疏关系来决定谁来哭泣。晚上在庭院里燃起火把,第二天早上再把火把熄灭。
好家伙,这古代丧葬仪式,步骤可真多!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是“大敛”,也就是正式的入殓仪式。 衣服三十套,上衣一套,帽子、簪子、帽带都得准备齐全,内衣里还有花钗。裹尸用的被子只有一床,头朝西脚朝南摆放。摆放祭品跟小殓时差不多,盛饭的器皿上放着勺子,盛放干果的篮子放在东南方向。祭祀用的器皿都用布盖着。棺材放进去后,内外的人都停止哭泣,把棺材抬到停灵的地方,这才开始哭。 准备八个盛放谷物的篮子,黍、稷、梁、稻各两种,每个篮子里都放着鱼和腊肉。蜡烛放在祭品东边,洗脸盆放在东阶东南角。 主持仪式的人洗完手后,从东边的台阶上去。 然后,负责拿毛巾的人在东阶下等着。主持仪式的人洗完手后,助手把小殓时用的祭品撤掉,从西边的台阶下去,放在院子西南方,对着西边的屋檐,摆放位置跟堂上一样。接着,主持仪式的人来到东阶下新摆放的祭品处,内外的人都稍微往后退一点,站着哭。 负责入殓的人整理遗体,戴上帽子和花钗,盖上被子。掀开帷幕,家属像小殓时一样,东西两边跪着哭,其他亲属也一起哭。四个抬棺材的人抬起床,男女家属跟着,把遗体放入棺材,盖上盖子,再盖上厚厚的被子,内外的人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摆放祭祀用的谷物,棺材头尾各放一个篮子,旁边各放三个篮子,用木板盖住棺材,然后涂抹(防腐)。在灵柩上搭起帐篷,主持仪式的人把墓志铭放在灵柩上。然后开始祭奠。 负责拿毛巾和摆放几席的人从东阶上去,进入屋内,把东西放在屋子西南方,朝东摆放。又摆放了一个几,毛巾已经放好了,助手把祭品抬进去,在屋内朝西摆放,放在席子前面。主持仪式的人把毛巾放在祭祀用的器皿上,祭奠的人从西阶下去。放下帷幕,内外的人都回到原来的位置哭泣。
停灵之后,在屋子西边的小房间里设灵位,朝东摆放,摆上床、几、案、屏风、帐子、衣服等,按时上菜和洗澡水,跟生前一样。 但是,在举行盛大祭奠的那天,不用在下室摆放祭品。
灵棚设在殡堂东边走廊靠近南边的地方,搭起简易棚子。 穿齐衰丧服的人在灵棚南边,住在一个用泥土垒成的简易小屋里。 小屋都朝北开,用蒲草编的席子铺地,不用边框;穿大功服的人在更南边,搭起帐篷,铺上蒲草席;穿小功服和缌麻服的人在更南边,摆上床,铺上蒲草席。 妇女住在西边的房间。
三天后正式服丧,家里家外都哭,尽情表达哀思。然后按照礼仪降级落座,穿上丧服,没穿丧服的人就穿素服。负责丧葬仪式的人引导主人以下所有人拄着拐杖,站到灵柩前,内外的人一起哭。儿孙们跪在长辈面前哭泣,祖父母会抚慰他们;孙子辈的女孩儿则站着哭,只有叔叔伯伯们不会去抚慰。长辈离开后,主人以下的人就降级站在台阶上。
朔望(每月初一十五)要举行祭奠仪式,在东堂下摆放祭品,有瓦罐两个,盛放甜酒和酒;还有两支角觯(古代酒器),一个木质的酒杯,少牢(祭祀用的猪羊)和腊肉三份,两个簋(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两个簠(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两个钘(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六个笾(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六个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一天,不用往地下室送饭。
下葬的日子定好了,前一天晚上,要拆掉芦苇帘子,在门外右边设宾客席位,朝南。出殡那天,主人和儿子们都要摘掉帽子,用麻布巾裹头,然后就位哭泣。主持仪式的祝者穿着丧服,拿着祭祀用的布,从东边的台阶上去,走到灵柩南边,朝北站着,内外的人停止哭泣,然后三次呼喊“噫嘻”,然后说:“谨以吉辰启殡。”说完后,内外的人又开始哭泣。祝者把铭文放在灵柩上。负责丧葬事宜的人上去,清理灵柩周围的路,在灵柩东边铺设席子,然后把灵柩抬到席子上。又在灵柩东边铺设席子,祝者拿着祭祀用的布上去,拂拭灵柩,盖上用细麻布做的裹尸布,周围挂上帷帐,打开东边的门。主人以下的人上去,在帷帐东边哭泣,朝西站着,都朝南上。祖父母以下的人在帷帐东北角下哭泣,祖母以下的人在帷帐西北角下哭泣;外家的丈夫在帷帐东边上面,妻子在帷帐西边。祝者和送祭品的人分别拿着祭品上去,放在灵柩东边的席子上,祝者斟上甜酒祭奠。
然后摆放祭祀用的器物。出殡前五个时辰,敲响一面鼓作为仪式开始的信号,摆放吉凶仪仗,方相氏(古代驱鬼的巫师)、墓碑、大棺材和明器等,都摆放在灵柩车前面。一品官的送葬队伍有四名引路者,六名持旌旗者,左右各八名执铎者(执持乐器的人),两面绣有黼纹的旗帜,两面绣有黻纹的旗帜,两面绘有图案的旗帜;二品三品官的送葬队伍有二名引路者,四名持旌旗者,左右各六名执铎者,两面绣有黼纹的旗帜,两面绘有图案的旗帜;四品五品官的送葬队伍有二名引路者,二名持旌旗者,左右各四名执铎者,两面绣有黼纹的旗帜,两面绘有图案的旗帜;六品到九品官的送葬队伍有二名持旌旗者,二名执铎者,两面绘有图案的旗帜。
大概过了两刻钟,敲响了第二遍鼓,算是第二次正式仪式开始了。负责准备祭品的,把祭品撤了,然后大家就都站好,开始哭。负责拉灵车的那些人进来了,负责安排的人把帷幕撤掉,举着仪仗旗的人走上前,用仪仗旗遮挡着棺材。拉灵车的人也上来了,敲铃的人站在西边台阶旁边,举着军旗的人进来了,站在西边台阶的南边,面朝北站着。负责安排的人把重物拿出来,靠在门外东边。举着旌旗的人站在军旗南边,面朝北。
敲响了第三遍鼓,算是第三次正式仪式开始了。灵车进了内门的门外,朝南停着。主持仪式的人拿着盛放祭品的器具走到灵位前,朝西跪下禀告。然后,拿着盛放祭品的器具的人从西边台阶下来,走到灵车旁。放好祭品后,拿着盛放祭品的器具的人退下。敲铃的人摇动铃铛,走到台阶中间,朝南站着。举着仪仗旗的人用仪仗旗遮挡着。举着军旗的人倒退着引导灵车,灵车停了就面朝北站着;举着旌旗的人也慢慢往南走,灵车停了,就面朝北站着。主人以下的人依次跟着。
灵车在庭院里。灵车到庭院里后,主人和他的儿子们在灵车东北方向站着,面朝西,朝南上;祖父以下的人在灵车东北方向站着,面朝南,朝西上;不是本家的人在主人东南方向站着,面朝西,朝北上。妇女们依次下来,妻子、妾室、女儿以下的人在灵车西边站着,面朝东,朝南上;祖母以下的人在灵车西北方向站着,面朝南,朝东上;不是本家的妇女在主妇西南方向站着,面朝东,朝北上。内外之间,用行帷遮挡着。官员们在拉灵车的人东边站着,面朝北,朝西上;僚属们在拉灵车的人西南方向站着,面朝北,朝东上。主持仪式的人和准备祭品的人在灵车东边摆放祖先的祭品,跟大殓时一样。主持仪式的人斟酒祭奠,然后进献祭品,面朝北跪下说:“永迁之礼,灵辰不留,谨奉旋车,式遵祖道,尚飨。”
灵车出来了,上了车,负责抬棺材的人抬着前后两块遮挡物,拉灵车的人把灵车拉出来,旌旗在前,军旗在后,主人以下的人跟着,在车盾后面哭着。灵车出来,到了停灵的车那里,拉灵车的人把绳子解开,固定在停灵的车上,在灵车后面设帷幕遮挡,然后把棺材抬上去。主持仪式的人和准备祭品的人在棺材东边摆放送行的祭品,跟祖先祭品一样。
好了,仪式开始了。首先,负责操办丧事的人把祭品用蒲苇包好,再用绳子捆起来,放在盘子里,摆在灵车前面。然后,方相氏(古代丧葬仪式中的一种神秘人物)、大棺车、輴车(一种装载陪葬品的车辆)、装明器的车、装帐篷的车、装米的车辆、装酒肉酱的车辆、装祭品的车辆,一共六辆车,依次排好,前面还有旌旗、军旗、铃铛、以及一辆专门的车辆。
来吊唁的宾客送来了祭品,在祖祭之后,宾客站在大门外的西厢房,面朝东站着。负责接待的人拿着盛放玄纁(一种黑色丝织品)的盒子站在宾客的西南方向,马匹则摆放在宾客的东南方向,头朝北,尾朝西。负责接待的官员进去禀报主人,出来后西面朝宾客说:“请问您要祭奠吗?”宾客回答:“我愿意献上祭品。”官员进去禀告主人,出来后说:“主人已经知道了。”然后,拿着祭品盒的人把祭品放在地上,并把钱币交给宾客。牵马的人先进去,把马匹放在輴车南边,头朝北,尾朝西。宾客进去后,从马匹西侧走到輴车南边,面向北站立,内外停止哭泣。宾客说:“某某(死者姓名)谥号为某某,爵位为某某,即将回归幽宅,我特来献上祭品。”说完就开始哭泣,内外宾客都跟着哭泣。主人行跪拜礼,磕头。宾客走到輴车东边,面向西,把祭品放在车上,然后向西出去,主人再次行跪拜礼,磕头送别。
灵柩到了墓地,把棺材放下。輴车停在灵车后面,掀开帷幕,把棺材放到輴车上。男人站在西边,扶着棺材哭泣。地位低的人行跪拜礼告辞,主人和女眷则用帷幕遮挡着,在墓道西边,面朝东,头朝北哭泣。
下葬了。在墓穴西边铺上席子,负责牵绳子的人把绳子系在輴车上,然后把棺材放到墓穴里席子上,头朝北,盖上丝被。
輴车出来了,有人拿着羽扇进去,把羽扇靠在墓穴两侧,然后在棺材东边搭起帐篷,面向南。米、酒、肉放在东北角,食盘放在前面,酱放在盘子南边,祭品放在四个角落,明器放在右边。
在墓穴里,负责操办丧事的人把玄纁交给主人,主人交给主持祭祀的人,主持祭祀的人拿着玄纁进去,放在灵位上,主人行跪拜礼,磕头。把旌旗和墓碑立在墓穴门口,掩上墓门,安装上锁,然后填土三次。主人以下的人磕头哭泣,然后退到灵位那里继续哭泣。负责仪式的官员在墓地左边祭祀后土。
好家伙,这古代丧葬礼仪,规矩可真多!先说下葬吧,把棺材放进墓穴后,先敲一下鼓,叫作“一严”,然后关上门;再敲一下鼓,叫作“二严”,内外的人都到灵位前去;第三下鼓,叫作“三严”,把酒肉祭品摆上,然后跟着灵车到帷幕外面,摆好仪仗,就跟迎接贵宾一样隆重。
然后,抬着灵柩的人进去一会儿再出来,到灵车后面去。灵车开始出发,内外的人就跟迎接贵宾一样哭着送行。出了墓地大门,地位高的就坐车,出了墓地一百步后,地位低的才坐车继续哭着送行。灵车停到家里的西阶下,朝南摆放。主持仪式的人抬着灵柩到灵车后面,过一会儿,抬着灵柩的人上楼,到灵位前。主人以下的人都跟着上楼,站在灵位东边,朝西面南站着;内外的人都上楼。长辈们在帷幕东北角下哭,面向南;妻子和女儿等妇女在灵位西边哭,面向东;女长辈们在帷幕西北角下哭,面向南;外戚在南厢哭,男人在帷幕东边,女人在帷幕西边,都面向北;来吊唁的人在堂上哭,面向西。主人以下的人出来,按顺序沐浴等待祭祀,穿孝服的人洗脸但不用梳头。
接下来是祭祀,主人用桑木做祭品,长一尺,宽四寸,孔径九分,用乌漆装在一个盒子里,放在灵位前,在卧室门西边,朝东摆放,素色的矮几放在右边。在西阶西南角放洗脸水,在北窗户下放两个瓦盆,醴酒放在东边。丧家的人洗完脸后,到灵位前。主人和儿子们倚着杖子站在门外,进去后,在原来的位置哭泣。祭品端进来,跟之前的祭祀一样,从东边楼梯上去。主人洗手洗杯,斟上醴酒,朝西跪着祭奠,哭泣停止。主持仪式的人跪着念祭文,主人哭着叩拜,内外所有应该叩拜的人都哭着叩拜。然后出来,拄着拐杖下西边的楼梯,回到原来的位置。隔一天再祭祀一次,再隔一天祭祀三次,礼仪跟之前一样。
小祥的时候,把房子拆了,改成土坯房,铺上蒲席。土坯房拆除,席地而坐。主人和儿子们沐浴、理发、修剪指甲,去掉头上的孝布,戴上麻布帽子;妻子和妾侍、女儿去掉腰间的孝布。主人用栗子做祭品,祭祀的礼仪跟之前的祭祀一样。大祥的祭祀跟小祥一样。一个月后举行禫祭,脱掉孝服,禫祭的礼仪跟大祥一样。祭祀完毕后,回到外寝。妻子、妾侍和女儿回到内寝。饭菜里有肉酱,禫祭后喝醴酒,吃干肉。
今天要祭祀,先得选个好日子。祭祀之前,负责这事儿的人会在始祖庙西墙上临时搭个小房间,主人和亚献以下的人要斋戒三天,最后一天要正式斋戒。
前一天,主人要用酒和肉祭告要迁入的祖先神主,然后把神主移到临时搭的小房间里安置好,再摆上酒肉祭祀,好让祖先的神灵安顿下来。负责准备饭菜的人把祭祀用的菜撤下去,负责庙里事务的人则依次把神主放进那个小房间里。然后,在曾祖庙东墙下设个位置,让新迁入的祖先神主坐西朝东,右边放个小几。主人坐在东南方向,面朝西;子孙们在南门内通道东边,面朝西,北边为尊;亚献和终献坐在主人东南方向;负责祭祀的人则在终献的东南方向,都面朝西,北边为尊;赞唱的人坐在主人西南方向,面朝西;酒樽放在堂屋东南方向,北向,西边为尊;洗涤用的东西放在阼阶东南方向,北向,摆三个酒爵,两块毛巾,盖上盖子。
当天,要准备两套少牢祭祀的菜肴,每套都有三个俎、两个簋、两个簠、两个钘。两个酒樽,一个装玄酒,为上等酒;一个装清酒,次之。那些笾豆,一品的有十二个,二品三品的都有八个。主人和参与祭祀的人都穿着祭祀的衣服。负责祭祀的人准备好小轿,负责庙里事务的人和守门人都站在庙庭里,面向北,行两次跪拜礼,然后从东边台阶上去,进去打开那个小房间,把曾祖和曾祖妣的神主请出来放到座位上,然后下来,出去。
拿着酒樽、酒器和盛放祭品的器皿的人进去就位,祝官走到座位前,面向西,说:“借着今天的好日子,把神主迁入庙中。”抬轿子的人抬着轿子进去,把轿子放到座位前,祝官把神主放入轿中,抬轿子的人抬着轿子,祝官扶着轿子的左边,从西边台阶下来,子孙和内外陪同的人跟在后面。到了庙门口,妇女们都停在门外,周围围上帷幕,等到祭祀完毕再回去。神主从南门进入,从西边台阶上去。进入房间后,子孙们跟着上去,站在房间门口西边,再次面向东,北边为尊。参与祭祀的人跟着进去,各就各位,轿子来到房间前,转过来面向西。祝官打开轿子,把神主取出来,放到座位上。轿子放下,站在西边台阶下,面向东。司仪引领主人以下的人从东边台阶下来,各就各位。祝官站定后,赞唱的人说:“再拜。”在场的人都行两次跪拜礼。负责准备饭菜的人把饭菜抬进来,从东边台阶上去,进入房间,把菜肴摆放在神位前。主人洗手,洗酒爵,从东边台阶上去。斟上醴酒,进入房间,上前,面向北跪下,把酒爵放在曾祖的神位前。主人出来,拿起酒爵斟酒,进入房间,上前,面向东跪下,把酒放在祖先的神位前。出到门外,面向北站着。祝官拿着祭文走到房间门外右边,面向东跪下,读祭文,主人行两次跪拜礼。祝官上前,进入房间,把祭文放在曾祖的座位上。主人出来,下来,回到原位。
一开始,主人出来后,亚献洗手,洗酒爵,上去,斟酒进去,上前,面向北跪下,把酒放在曾祖的神位前,又斟酒进去,上前,面向东跪下,把酒放在祖先的神位前,出到门外,面向北行两次跪拜礼。又进入房间,站在西墙下,面向东,再次行两次跪拜礼,出来,下来,回到原位。亚献祭祀将要结束时,终献进去,做法和亚献一样。祝官进去,撤下祭品,赞唱的人一起行两次跪拜礼。主人和在场的子孙都出去。负责准备饭菜的人进去,撤下祭祀用的菜肴,负责庙里事务的人把曾祖的神主放回那个小房间,出来,又用小轿子来到祖先神位前,把神主放入轿中,放到轿子里,送到祖庙,把神主放到座位上,摆上酒肉祭祀,一会儿,撤下去。祝官把神主放回那个小房间。六品以下的官员在正殿进行祭祀,礼仪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