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俭,字士廉,大家都用他的字称呼他。他是齐朝清河王岳的孙子,他父亲是乐安王励。后来他到了隋朝,当上了洮州刺史。士廉聪明智慧,度量很大,长得也像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好看,看书过目不忘,而且很擅长应对各种问题。隋朝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和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老臣,他们和士廉成了忘年之交,所以士廉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但他觉得自己是齐国的宗室后代,不想广交朋友,就隐居在终南山下。后来吏部侍郎高孝基劝他出来做官,在仁寿年间,他考中了文才甲科,被任命为治礼郎。
后来,斛斯政叛逃高丽,因为士廉和他关系不错,所以被贬为朱鸢主簿。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不能住在瘴气很重的地方,他就把妻子鲜于氏留在家里奉养母亲,自己去赴任。赶上天下大乱,京城和各地联系中断,交趾太守丘和任命他为司法书佐。当时钦州的俚族首领宁长真带兵入侵交趾,丘和很害怕,想出去迎接宁长真。士廉说:“宁长真虽然兵多,但都是远道而来的军队,不可能长久停留,城里还有战斗力强的军队,为什么我们要先低头呢?”丘和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结果反击打败了宁长真。
唐高祖派使者招抚岭南,武德五年,士廉和丘和一起归降了唐朝。这时秦王李世民被任命为雍州牧,他推荐士廉当治中,非常器重他。后来隐太子和秦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隐太子就和长孙无忌密谋,当天就率领官兵释放囚犯,给他们发放武器,前往芳林门支援作战。“王为皇太子,授右庶子。进侍中,封义兴郡公。” 因为隐瞒王珪的奏章没有及时上报,他被贬为安州都督。
后来他又升迁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的人很怕鬼神,遇到疾病也不管,即使是父母生病了也抛弃不管,远远地扔些食物给他们,兄弟之间也不互相帮助。士廉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认真地宣传和督促执行,结果蜀地的风俗一下子就改变了。他还招募一些学生讲授经史子集,学校也重新兴盛起来。秦朝的时候,李冰曾经修建水利工程,引汶江水灌溉农田,靠近水源的地方每亩地价值千金,百姓之间经常因为水利而发生争执。士廉就利用原来的渠道,另开一些支流,扩大灌溉面积,结果老百姓都富裕起来了。
他当上了吏部尚书,还被封为许国公。他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对人才的鉴别和家族谱系的考证都非常精通,他任用的官员和安排的事务,没有一件是不合适的。高祖皇帝去世后,他代理司空一职,负责营建皇陵;之后又加官特进,升任尚书右仆射。士廉家族三代都担任这个要职,世代享有荣华富贵。
后来,太宗皇帝到洛阳巡视,太子监国,皇上就让他代理少师。皇上还专门写了手诏:“拱卫三川,不必担心关中安全,这重任就托付给您了!”过了很久,他请求退休,皇上准许他辞去仆射的职务,并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让他参与政事。后来,皇帝去征讨高丽,太子监国驻扎在定州,皇上又让他代理太傅,协助太子处理政务。太子还下令说:“我依靠您来教导我,现在我处理政务,要向您请教,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应该另外设个案几来侍奉太傅。”士廉坚决推辞了。
他回到并州后,得了重病,皇帝特意到他住的地方去看望他。贞观二十一年,他的病情加重,皇帝亲自到他府上探望,还为此流下了眼泪。士廉去世时七十一岁。皇帝还想亲自去吊唁,房玄龄劝谏说,皇帝服用丹药,不宜接近丧事。皇帝说:“我和他之间有旧交和姻亲的关系,也有君臣之义,你不用再说了。”于是,皇帝就带着几百名骑兵出宫了。长孙无忌跪在马前,转达了士廉的遗言,请求皇帝不要去吊唁,但皇帝还是不同意,长孙无忌都哭了起来,皇帝才回到东苑,面向南方哭泣。皇帝下诏追赠他司徒、并州都督的官职,谥号为“文献”,并把他葬在昭陵。正值寒食节,皇帝下令尚宫局用四种祭品去祭奠,皇帝还亲自撰写祭文。灵柩出城经过横桥时,皇帝又登上城西北的楼台,遥望哭送灵柩。高宗皇帝即位后,又追赠他太尉的官职,让他在太宗庙里享受祭祀。
士廉为人处世谨慎细致,凡是有所进献或建议,朝中大臣都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奏章从不留底稿,家人从来没见过。士廉年轻时就看出太宗皇帝非同一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位女儿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他临终前留下遗嘱,墓地不要另选地方,只放一套衣服和生平喜爱的书籍,以示先王教诲,可以终身奉行。
一开始,唐太宗觉得山东的读书人特别看重家世背景,虽然家世没落了,子孙后代还仗着祖上的名声,娶妻嫁女都要收很多彩礼,所以人们说他们这是“卖昏”。 因此,皇帝就下令让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这几个人负责检查全国的族谱,参照史书,核实真伪,把忠贤的列在前面,把坏人的列在后面,先排宗室,再排外戚,把新贵往后排,把老牌世家往前排,把富贵人家放在右边,把寒门士族放在左边,最后整理出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成九等,起名叫《氏族志》,结果崔氏家族仍然排在第一位。
皇帝说:“我对崔、卢、李、郑这些家族并没有什么偏见,只是他们家道中落,不像以前那样风光了,还靠着老本收彩礼,不成器的子孙还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做着倒卖木材的营生,根本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人尊重的!齐国在河北,梁陈在江南,虽然也出过一些人才,但毕竟是偏远地区的小国,没什么值得重视的。所以以前才把崔、卢、王、谢这些家族看得这么重。现在那些为我出生入死、忠心耿耿、有学问有才能的谋士和功臣,才是我平定天下真正的功臣,怎么能容忍那些靠着祖上余荫,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把卖女儿当作荣耀的人呢? 老子说,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再其次是世世代代都能当上公卿大夫,这才是真正的门第。现在这些人全都反过来了,难道不令人困惑吗?我今天就用官位的高低来决定等级的高下!” 于是,就把崔氏家族降到了第三位,并且把这本书下发到全国各地。
高宗时期,许敬宗因为没把武则天的家族列入谱系,又因为李义府瞧不起他家没名气,所以就找了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十二个人重新修订谱系。他们对原来的谱系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和调整,一共收录了235个姓氏,2287个家族。皇帝还亲自写了序言,解释了修订的原因。 修订后的谱系把皇室宗亲、酅公、介公以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这些显赫家族列为第一等,文武二品和掌管政事的正三品官员的家族列为第二等,以此类推,一共分了九等。只收录本人及其子孙,其他旁支就不收录了,然后把这个谱系改名为《姓氏录》。
当时,那些凭借军功获得五品官职的人,都因为被提升了谱系等级而沾沾自喜,那些士大夫们对此很是不屑,把这种现象称为“勋格”。李义府上奏说要把所有《氏族志》都烧掉。 他还上奏说,后魏时期的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这七个姓氏的十个家族,不允许互相通婚;三品以上官员的聘礼不能超过三百匹绢,四品五品二百匹,六品七品一百匹,这些都算作嫁妆,女方家族禁止收受陪嫁的钱财。 这之前,后魏太和年间,曾经评定过全国的名门望族,把李宝等人列为首位。后来人们越来越看重门第出身,所以《氏族志》就把这些家族的排名都降下来了。皇室的王妃、公主的丈夫,都选自当时功勋显赫的名门望族,从不选择山东那些旧有的世家大族。
后来房玄龄、魏徵、李勣的家族还能通婚,所以他们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下降,但是每个姓氏内部,家族地位的高低也相差很大。李义府因为给儿子求婚不成,才上奏请求禁止通婚。此后,天下人开始看重宗族谱系,那些在昭穆(宗族谱系)中排不上号的家族,都被称为“禁婚家”,反而更加自视甚高,男女双方都暗中互相通婚,皇帝也管不住,世人认为这是个很大的弊端。
士廉有六个儿子,履行、审行、真行三个比较有名。履行在母亲去世后,非常悲痛,太宗皇帝还劝他多吃点东西。他娶了东阳公主,继承了爵位。他从户部尚书升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政绩显著。后来因为长孙无忌的事,被贬为洪州都督,后来又改任永州刺史。
真行做到左卫将军这个位置。他儿子岐连跟章怀太子关系好,皇帝下令让他好好管教儿子,结果真行竟然用佩刀把儿子杀了,还把头扔在大路上!高宗皇帝觉得他太狠了,把他贬到睦州当刺史去了。
审行呢,是从户部侍郎被贬到渝州当刺史。
士廉的五世孙叫重,字文明,考中了明经。李巽推荐他做盐铁转运巡官,工作能力很强,干了十年,一直升到司门郎中。
敬宗皇帝很看重他,让他当侍讲学士。重为人正直厚道,跟崔郾一起被选拔,后来又升任国子祭酒。文宗皇帝喜欢《左氏春秋》,命令他和其他官员一起把它抄写成书,最后完成了四十篇。他还和郑覃一起把《九经》刻在石头上。后来他又出任鄂岳观察使,因为政绩出色受到表彰。过了一段时间,被任命为太子宾客,在东都工作。死后,追赠太子少保。
古时候,人们通过赐姓赐氏来表彰有功之臣。那时候大家都是土生土长的,所以就以宗族望族来命名,各个郡国都自己上报家谱,这样族谱就兴盛起来了。这样做是为了理清长幼尊卑的顺序,让后代子孙几百年都不会搞混。可是后来经历了五胡乱华,战乱不断,很多家族都衰败了,祖坟都被毁了,子孙们只能抱着家谱,证明自己的出身。而那些曾经显赫的家族,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丢掉了廉耻。唐朝初期,这种坏风气依然严重,皇帝多次压制,但也没能彻底改变。到了唐朝中期,社会风气更差了,家谱都废弃了,人们不再拘泥于祖产,士族们也失去了传承,都说李姓都出自陇西,刘姓都出自彭城,这些说法都是空穴来风,根本没有考证,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混为一谈,真是令人叹息啊!
窦威,字文蔚,是岐州平陆人。他父亲窦炽,在周朝是上柱国,到了隋朝做了太傅,隋朝的太穆皇后是窦炽的堂妹。
话说这位魏徵,天生一副领导者的气质,见识广博,家里世代显赫,兄弟们个个都喜欢舞刀弄枪,就他一个偏爱读书,哥哥们都笑话他是个书呆子。后来内史令李德林发现了他这块人才,让他当了秘书郎。 十年里,他好几次升迁的机会都推掉了,所以学问越积越深。而他那些当兵的哥哥们,凭借军功都升官发财了,魏徵的官职却一直不显眼,哥哥们就酸溜溜地说:“你看孔子那么用功都做了圣人,还穷困潦倒了一辈子,你图个啥啊?”魏徵只是笑笑,没回答。
后来蜀王杨秀请他当记室,魏徵觉得杨秀这个人做事不靠谱,就借口生病推辞了。后来杨秀被废了,他手下的官员都倒了霉,就魏徵没事儿。隋朝大业年间,魏徵一路升迁,做到内史舍人,但他经常直言进谏,得罪了皇帝,被贬为考功郎中,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
唐高祖李渊打进长安后,又找他来当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当时天下大乱,礼仪制度都乱套了,魏徵对朝廷旧制非常了解,就参与制定新的制度。李渊对裴寂说:“魏徵啊,他就像当年的叔孙通一样!”武德元年,魏徵被任命为内史令。每次讨论政事,他都喜欢用古代的例子来解释说明,皇帝李渊对他越来越重视,甚至把他叫到卧室里,说:“当年周朝有八个柱国,我和你家就相当于那样的关系。现在我当了皇帝,你当了内史令,咱们的地位当然不一样了。”魏徵吓得赶紧磕头谢恩,说:“我家祖上在汉朝就当过外戚,到了北魏,出了三个皇后。现在陛下您龙兴,我又因为姻亲关系升官,我每天都担心自己做不好。”皇帝李渊哈哈一笑说:“你这是拿三皇后的事来显摆我呢!关东人娶了崔氏、卢氏的人家,都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你家世代都是皇亲国戚,还不够尊贵吗?”
后来魏徵病了,皇帝还亲自去看望他,魏徵去世后,皇帝还痛哭了一场。朝廷追赠他同州刺史的官职,追封延安郡公,谥号靖。魏徵为人非常节俭,家里没有什么产业,去世的时候,家里也没剩下多少钱,他遗嘱里要求薄葬。皇帝还下令让太子和百官都去送他最后一程。
我哥的儿子,名字叫轨,字士则。他爹,也就是我哥,在周朝当过雍州牧,酂国公。轨这小子,性子刚烈,很有威风。隋朝大业年间,他在资阳郡当了个小官,东曹掾,后来辞官回家了。
高祖起兵的时候,轨带着一千多号人马去长春宫迎接高祖。高祖可高兴了,赏了他十匹好马,让他去渭南一带转转,顺便把永丰仓的粮食也收了。结果,他带回了五千兵马,跟着高祖一起平定了京师。后来被封为赞皇县公,还当了大丞相的谘议参军,官儿越做越大。
有一次,稽胡贼五万多人来抢掠宜春,朝廷就派轨去打他们。到了黄钦山,碰上敌人居高临下乱射,咱们的兵都吓退了。轨二话不说,把十四个部将给砍了,立马换上新的将领。他自己带着几百骑兵殿后,下令说:“听到鼓声还不冲上去的,就砍了!”鼓声一响,士兵们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敌人,敌人箭射不过来,结果大获全胜,斩首一千多,俘虏了两万男女。 因为这次战功,轨升任太子詹事。
后来,赤排羌和薛举的叛将钟俱带着人马在汉中作乱,朝廷就封轨为秦州总管,让他去讨伐叛贼。他打了好多仗,都取得了胜利,剩下的叛贼也都投降了。朝廷恢复了他家原来的酂国爵位,还把他升为益州道行台左仆射。
接着,党项联合吐谷浑攻打松州,朝廷又派轨和扶州刺史蒋善合兵救援。蒋善合先到了,在钳川打败了敌人。轨接着带兵到了临洮,又打败了左封,把他们的军队都赶跑了。考虑到羌族以后肯定还会闹事,轨就在松州开始屯田,加强防御。后来,朝廷又命令轨带兵跟着秦王去讨伐王世充。第二年,他才回到蜀地。
话说这高轨啊,官做得越大,手段就越狠辣。但他自己特别能吃苦,每次带兵打仗,自己都亲临前线,从不脱下盔甲。要是手下人不听命令,直接就杀头;就算犯了点小错,也要鞭打得血流不止。当时的人看见他,都吓得腿肚子转筋儿。就这样,蜀地的盗贼都被他给平定了。
一开始,高轨把自己的外甥当心腹,有次晚上出去办事,叫外甥来半天没来,直接就把外甥给砍了。他还告诫家里的奴仆不许外出,结果突然派个奴仆去公厨取浆水,后来又后悔了,说:“干脆就拿你的脑袋来立个规矩吧!” 于是下令把那奴仆砍了。奴仆喊冤,负责监刑的人犹豫着不敢马上动手,高轨一怒之下,把监刑的也一起杀了。后来高轨进朝见皇上,皇上让他坐在御楼上,他态度还不端正,在皇上面前接旨的时候,皇上也生气了,说:“你去蜀地,带了二十个车骑、骠骑的随从,你把他们都杀得差不多了,我陇西的车骑兵,还不够你用的?” 皇上直接把他关进了诏狱。不过没多久就放了他,让他回益州镇守。
高轨跟行台尚书韦云起、郭行方关系一直不好。后来隐太子被杀,朝廷下旨,高轨把圣旨揣在怀里,韦云起问他圣旨在哪儿,高轨不肯拿出来给他看,直接把韦云起给杀了。郭行方吓得赶紧逃到京城,这才保住了一条命。那一年,行台被废除了,高轨被任命为益州都督,还加封了六百户的食邑。
贞观元年,皇上召他回朝,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后来又派他去洛州当都督。洛阳和周边的地区,因为隋朝末年的战乱,人口流动很大,不是本地人。高轨下令各县,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严加管束,因此他的威信大增,老百姓都安分守己,努力工作去了。最后,高轨去世了,追赠并州都督。他的儿子高奉节,娶了永嘉公主,后来官至左卫将军、秦州都督。
弟弟程琮,是个有军事才能的人。隋朝大业末年,他犯了法,逃亡到太原,投奔了唐高祖李渊。他和秦王李世民之间有些矛盾,心里不太踏实。后来秦王开始招揽天下英雄豪杰,用很恭敬的态度对待他,还让他出入自己的卧室,程琮这才放下心来。秦王府建立大将军府后,李世民就让他担任统军。程琮跟随李世民平定了西河,攻破了霍邑。之后,他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官职,封为扶风郡公。
后来,他又跟随刘文静在潼关与屈突通作战,打败了屈突通的将领桑显和,屈突通逃跑了,程琮轻骑追击,在稠桑抓住了他。接着,大军攻下陕县,夺取了太原的粮仓。程琮被提升为左领军大将军,还赏赐给他五百匹布。隋朝河阳都尉独孤武潜想要归顺唐朝,李世民命令程琮率领一万骑兵从柏崖迎接他,但是程琮却故意拖延,没有及时前去,结果独孤武潜被杀害,程琮因此被罢免官职。
唐武德初年,程琮被任命为右屯卫大将军。当时唐军计划攻打洛阳,皇帝下令程琮留守陕州,保护运送军粮的道路。王世充的将领罗士信多次切断唐军的粮道,程琮就派人去劝降他。东都洛阳平定后,程琮被任命为检校晋州总管。他还跟随隐太子李建成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因为战功被封为谯国公,赏赐黄金五十斤。程琮去世后,被追赠为左卫大将军,谥号敬。永徽五年,又加赠特进。
程琮的堂兄程抗,字道生。他的父亲程荣定,曾经担任隋朝洺州总管、陈国公,谥号懿。他的母亲是隋文帝的姐姐安成公主。程抗长得相貌堂堂,性格开朗,并且博览群书。因为是皇帝的外甥,所以很早就显贵了,进入太学学习,之后担任千牛备身、仪同三司等官职。他侍奉父亲生病期间,整整五十天不脱下束带;父亲去世后,他哀伤憔悴,超过常人。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多次升迁,最后担任梁州刺史。
他将要去梁州赴任时,唐文帝到他家做客,一起宴饮,就像一家人一样亲热。程抗的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哭了好几次昏过去。唐太宗还下令让宫中的人去节哀。一年多后,程抗被任命为岐州刺史,后来又升任幽州总管,他到哪里,都以宽厚仁慈而闻名。后来汉王刘谅叛乱,隋炀帝怀疑程抗参与了叛乱,派李子雄去代替他。李子雄诬陷程抗收到了刘谅的信件,但没有上报,经过审讯,没有查出证据,但他还是因为这件事被罢官了。
我跟高祖年轻时就挺熟的,后来杨玄感造反,我跟高祖说:“杨玄感这小子先一步行动了,咱们李家的事儿,早就注定了,是天意啊!”高祖说:“这开头就干坏事,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你少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后来隋炀帝派我去灵武那边,负责巡视长城。听说高祖已经拿下京城了,我高兴地说:“那是我的老丈人啊!他胸襟开阔,气度不凡,真是个能平定天下的大人物!” 然后我就回长安了。
高祖见到我特别高兴,拉着我的手说:“咱们李家果然要当皇帝,怎么样?”然后就摆酒庆祝,还给我官做,先任命我为将作大匠兼纳言,后来又调任左武候大将军。 皇帝上朝的时候,有时候会让我坐在御座旁边,朝会完了,我就进内宫,跟皇帝随意地聊天说笑,特别开心,皇帝还叫我“兄长”,宫里的人都叫我“舅舅”,有时候我还会在宫里过夜,陪皇帝吃喝玩乐。不过,我从来不干预朝政的事儿。
后来,我跟着秦王李世民平定了薛举的叛乱,立了头功;又跟着去征讨王世充。东都平定后,在太庙里受封的功臣有九个人,我和我弟弟李轨都在其中。皇帝赏赐给我一支乐队,还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我死后,追赠司徒,谥号“密”。我的儿子李衍、李静、李诞,李衍继承了我的爵位。
话说这位叫静字元休的,以前在隋朝当过皇帝身边的侍卫。他爹得罪了隋炀帝,所以他一直没啥升迁机会。后来唐高祖进京当了皇帝,提拔他做了并州大总管府的长史。那时候突厥老是来边境捣乱,后勤补给线也经常断,元休就上书建议在太原屯田,这样就能省下不少运输粮食的麻烦。
有些人觉得,那时候老百姓流离失所还没恢复元气呢,再搞屯田岂不是雪上加霜?于是皇帝就召集裴寂、萧瑀、封伦他们和元休一起讨论这事儿。裴寂他们几个都不同意,但皇帝最后还是采纳了元休的建议,结果一年就收了十万斛粮食!皇帝还任命他为并州大总管。他还建议在石岭修筑防御工事,防止突厥入侵。
唐太宗当皇帝后,封他为司农卿,还给了他信都县男的爵位。当时司农少卿是赵元楷,元休看不惯他贪财敛财,就当着所有下属的面说:“隋炀帝那样奢侈,搜刮全国的财富来享受,才需要像您这样的司农卿。咱们现在皇帝勤俭节约,为了百姓的安宁宁愿自己吃点苦,您这司农卿还有什么用呢?”赵元楷当时脸都红了。后来,元休被调到夏州当都督。
突厥内部出了问题,很多将领出征都要经过元休那里。元休就给他们分析敌人的虚实,结果将领们都打了胜仗,收获很大。他还暗中联络突厥部落,结果郁射部下的郁孤尼等九个俟斤都归顺了大唐。皇帝很高兴,赏了他百匹马、千只羊。后来打败了颉利可汗,皇帝想把颉利可汗的人安置在河南。元休就上书说:“那些蛮夷,穷困潦倒的时候就互相残杀,吃饱喝足了就聚在一起,你根本不能用法律去约束他们,也不能用仁义去教化他们。他们衣食住行都靠抢夺,根本不靠耕种。现在你把咱们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拿去养活那些蛮夷,就算得到了也没什么好处,丢了也不会影响大唐的安定。况且他们心里还想着报仇,说不定哪天就反过来攻打咱们了。不如趁着他们现在被打败了,给他们找个贤明的首领,把公主嫁给他们,把他们的土地和部落分给他们,让他们互相牵制,这样他们就永远是咱们的藩属了。”虽然皇帝没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很欣赏他的忠心,还专门下诏书夸奖他,说:“北方的事情,我都交给你了,有了你做宁朔大使,我再也不用担心北方的安全了!”后来他又升了民部尚书。最后去世了,谥号为肃。他的儿子逵娶了遂安公主,继承了他的爵位。
话说这个人啊,姓李名诞,一开始是隋朝末年一个叫朝请郎的小官。到了唐高祖义宁年间,被任命为丞相府祭酒,还被封为安丰郡公,娶了襄阳公主。后来跟着秦王李世民去打薛举,当了个元帅府司马。官儿越做越大,最后当上了太常卿。
唐高祖的儿子们,好多小的还没出宫呢,十几个小王子呢,这些小王子的教育和生活起居,全都是李诞管着。后来他又被外派到梁州当都督。唐太宗贞观初年,又被召回朝廷,当上了右领军大将军,还升了爵位,成了莘国公,又当了宗正卿。结果呢,有一天跟太宗聊天,脑子糊涂了,答不上来话,太宗皇帝就下诏说:“李诞这几年身体不行了,干不了活了,我知道他还让他干活,这是我不对。而且啊,应该由官职来选择合适的人,而不是由人来选择官职,这样才不会乱。所以,就让他以光禄大夫的身份退休回家吧!”李诞死后,追赠工部尚书、荆州刺史,谥号“安”。
他弟弟李琎,字之推,为人沉稳厚重。隋朝大业末年,当上了扶风太守。唐朝起兵的时候,他把扶风郡献给了唐朝。后来官做到民部尚书。跟着秦王李世民平定了薛仁杲的叛乱,还赏赐了他一件锦袍。接着又去益州镇守,那时候蜀地盗贼很多,都被他给平定了。可他跟皇甫无逸关系不好,俩人老是互相告状,李琎就请求回朝,走到半路,皇帝又让他回益州去了。李琎心里又害怕又担忧。这时候,正好有使者来,李琎就设宴款待使者,还送了不少礼物。皇甫无逸把这事儿告到皇帝那儿,李琎就被免官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秘书监,封为邓国公。贞观初年,升迁为将作大匠,皇帝让他修建洛阳宫,挖池子造山,那叫一个奢华,花钱没个够。太宗皇帝一怒之下,下令拆了,还免了他的官。后来,因为酆王娶了他的女儿为妃,他又官复原职了。李琎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安”。李琎很有才能,擅长书法。武德年间,他和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制定雅乐,还校正了钟律。
孙德玄,他家祖上可是厉害人物!他爷爷孙照娶了周文帝的义阳公主,封了钜鹿郡公;他爸爸孙彦继承了爵位,最后做到隋朝西平太守。他哥哥孙德明更是了不得,拜陈留王孝逸为师,精通文史。
话说汉王谅造反,派将领綦良攻打黎州,当时孙德明才十八岁,就招募了五千士兵,纪律严明,快速击败了敌人。因为这个功劳,他一路升迁,做到齐王府属官,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了。
唐高祖起兵攻打长安的时候,皇室宗亲孝基、神符、道宗,还有窦诞、赵慈景这些人,都被关进了监狱。隋朝将领卫文升、阴世师想把他们杀了,孙德明却劝说:“他们罪不至死,杀了他们对平定叛乱也没什么好处,只会招来怨恨,不如放了他们。” 卫文升、阴世师听了他的话,最终没有杀他们。长安城破后,孙德明去拜见高祖,却始终不夸耀自己,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是个长者。后来他被任命为考功郎中,还跟着秦王李世民一起打王世充。 他被封为显武男,后来又做了常州、爱州刺史,最后去世了。
孙德玄一开始在高祖的丞相府当千牛,唐太宗时期没什么大官职。到了唐高宗时期,因为他是老臣,从殿中少监升到御史大夫,一年之内又升任司元太常伯。当时高宗皇帝还亲自挑选了源直心、刘祥道、上官仪、郝处俊等十多个人担任要职,以此向宰相李勣等人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李勣等人也都叩头谢恩。
麟德年间,孙德玄升任检校左相,他勤于职守,生活俭朴。唐高宗有时上朝,会称赞他清廉正直,还赏赐他东西。他担任左相好几年,参与了封禅大典,和李勣一起出使。一次,皇帝在濮阳问起古时候的帝丘在哪里,孙德玄答不上来,许敬宗却准确地回答了,皇帝很高兴。许敬宗因此很骄傲,孙德玄知道后,并没有和他计较,大家都佩服他的度量。封禅大典结束后,孙德玄的爵位升了两级。因为他的弟弟孙德远还没得到爵位,孙德玄请求皇帝也封赏他,皇帝同意了,所以孙德玄被封为钜鹿男,孙德远被封为乐安男。
孙德玄一生顺应时势,从没有做过错事,但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功绩。他六十九岁去世,被追赠为光禄大夫、幽州都督,谥号“恭”。
话说啊,高氏和窦氏,虽然是靠着外戚的关系发家,但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功绩,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跟那些有名的大臣们混在一起,荣华富贵绵延不绝。这都是因为他们赶上了好时候,所以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想想古往今来,多少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却没遇到好机会,他们的光芒被埋没,最终和草木一样腐烂掉了,真是让人感叹啊!窦家从魏朝一直到唐朝,家族枝繁叶茂,延续了几百年,真是底蕴深厚啊!
赞曰:高、窦虽缘外戚姻家,然自以才猷结天子,厕迹名臣,垂荣无穷,时有遇合,故见诸事业。古来贤豪,不遭与运,埋光铲采,与草木俱腐者,可胜咤哉!窦宗自魏讫唐,支胄扶疏数百年,所冯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