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一个人当太府寺卿,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两个少卿,都是从四品上。他们管着钱财、仓库、贸易,整个京都的四个市场、左右藏和七个常平仓都归他们管。全国各地进贡的物品、百官的俸禄,都得他们仔细登记收发。赋税物品要根据产地来定等级,祭祀用的东西也都是他们负责供应的。对了,龙朔二年的时候,太府寺改名叫外府寺;武则天光宅元年,又改名叫司府寺;到中宗皇帝登基后,才又改回太府寺。这寺里啊,有二十五位官员,五十个史官,四个会计,七个亭长,七个守卫。
接下来是四个丞,都是从六品上。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元旦和冬至,大家往朝廷献礼,这些礼品都是他们收下然后呈给皇帝的。朝廷赏赐六品以下官员的东西,也是他们负责在朝堂上发放的。寺里还安排一个人专门管左右藏的账目,寺里的账目和各署的账目,都要每月报给户部。
还有两个主簿,从七品上,管着盖印、检查钞票、核对账目,看看有没有什么差错,再就是校正权衡度量这些。每年八月他们要先把印章检查一遍,没问题了才能用。另外还有两个录事。
咱们再说说两京的各个市场管理署吧。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两个丞,正八品上。他们负责管理货物交易、度量衡器,辨别真伪轻重。市场上都得立标杆,划定区域,禁止私自交易和垄断。每天市场开市,中午敲三百下鼓召集大家,晚上七刻钟前敲三百下钲收市。还有果毅(相当于市场巡逻队)巡逻维持秩序。他们会把货物的价格分成三等,每天记账,十天一结。要是皇帝出行,就在驻扎地旁边临时设个市场,方便交易,还有五十个卫兵负责安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这个市场署还有个录事,三个府吏,七个史官,三个办事人员,一个守卫。
左藏署呢,三个令,从七品下;五个丞,从八品下;八个监事。他们管着钱帛、各种丝绸布匹。全国的赋税调拨,都要由太府寺卿和御史一起检查监督。这左藏署还有九个府吏,十八个史官,十二个办事人员,八个守卫。
右藏署,两个令,正八品上;三个丞,正九品上;四个监事。他们管着金银珠宝、铜铁、骨角、毛皮、绘画这些东西。人员配置是:五个府吏,十二个史官,七个办事人员,十个守卫。
最后是常平仓……(此处省略常平署的描述,因为原文没有提供)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粮仓的管理机构。有一个正职官员,从七品上;两个副职,从八品下;还有五个监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粮食的收购、储存和发放。(机构里还有四个管事的,八个史官,五个办事员,六个守卫。显庆三年才正式设立这个机构,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在东都也设立了一个一样的机构。)
接下来,咱们说说国子监,也就是最高学府。祭酒是校长,从三品;两个司业是副校长,从四品下。他们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管着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七个学院。皇帝视察学校,太子来上学,他们就负责讲解课程。祭祀典礼的时候,他们要负责讲解经书,并向京城的文武七品以上官员汇报典礼情况。教学内容呢,就是《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九部经书,每部经书都作为一门课程,学生还要学习《孝经》、《论语》、《老子》。年底要考核老师的教学成果,看看谁教得好。
国子监里还有一个从六品下的官员,负责审核监事的政务。每年,七个学院的学生毕业了,他和司业、祭酒一起主持考试,考中了就报到礼部去。
还有一个主簿,从七品下,负责盖章和监督监事的工作。如果学生不遵守校规,他可以把他们开除。还有一个录事,从九品下。(武德初年,国子监还叫国子学,归太常寺管;贞观二年才改名叫国子监。龙朔二年,又改名叫司成馆,祭酒改名叫大司成,司业改名叫少司成。咸亨元年又改回国子监了。垂拱元年,又改名叫成均监。机构里还有七个管事的,十三位史官,六个亭长,八个守卫。)
最后,咱们说说国子学里的博士。五个博士,正五品上,负责教导三品以上官员和国君的子孙、从二品以上官员的曾孙。他们把经书分成五组,每组六十人学习:《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有空的时候,还学隶书、《国语》、《说文》、《字林》、《三仓》、《尔雅》。每年要学完两部经书。想当官的,就报到国子监;秀才、进士也是一样。学生按年龄大小排座位,除了正课,还要学习吉凶二礼,学校或家里有事,他们还要负责礼仪。(龙朔二年,博士改名叫宣业。还有十个大成,八十个学生,四个典学,两个庙干,四个守卫;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好家伙,这古代的学校设置还挺复杂的!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首先,说的是助教,一共五个人,官职是正六品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博士,负责给学生们讲解经书。 然后是直讲,四个人,也帮忙博士和助教,主要负责讲课。再然后是五经博士,每经都有两个人,官职是正五品上,级别很高啊!他们负责教《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这五部经典,至于《论语》、《孝经》、《尔雅》这些,虽然重要,但没单独设立教官,就夹带在五经里教了。
接下来是太学,这可是个大地方!太学里博士六个,正六品上;助教六个,从七品上。他们主要教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还有郡县里那些达官贵人的公子哥,以及从三品官员曾孙,只要是读书的。 学生们分经学习,每本经书一百人,(记载里说实际只有七十个学生,还有四个典学和六个掌固,东都还有十五个学生)。
广文馆,博士四个,助教两个,主要负责培养那些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学生。(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的时候才建的,后来还专门设置了个教进士考试的助教,不过后来这个职位又取消了)。
四门馆,博士六个,正七品上;助教六个,从八品上;直讲四个。他们教的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还有侯伯的儿子,以及那些有才华的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还有五十个学生)。
律学,这可是教法律的地方!博士三个,从八品下;助教一个,从九品下。他们教的是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以及那些想学法律的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主要教律令,顺便也学学格式和法例。(隋朝的时候,律学归大理寺管,有八个博士。武德初年,归国子监管,后来又取消了;贞观六年又恢复了,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都归大理寺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二十人,典学二人,元和初年,东都又增加了五个学生)。
书学,教写字的!博士两个,从九品下;助教一个。他们教的是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以及那些想学写字的普通老百姓的孩子。主要教石经、《说文》、《字林》,也教一些其他的书。(武德初年,书学被取消了,贞观二年又恢复了,显庆三年又取消了,博士以下都归秘书省管;龙朔二年又恢复了。学生十人,典学二人,东都还有三个学生)。
最后是算学,这个后面再讲。
话说唐朝,算学博士有两个,都是九品下的小官;还有一个助教。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八品以下的官员和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学习算术。 他们主要教的课程分成两部分:《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是他们的专业课程,此外还要学习《记遗》和《三等数》。 考试、教学管理、收学费这些事,都跟国子学(最高学府)一样;助教以下的人员,也都是按照同样的规矩来。
哎,这算学啊,在唐朝还挺曲折的。唐朝曾经废除过算学,到了显庆元年才又恢复,结果三年后又给废了,算学博士以下的人员都划归到太史局(负责天文历法)去了。 直到龙朔二年才再次恢复算学。那时候,算学一共就十个学生,一个教务人员,东都还有两个学生。 想想看,这规模,真是小啊!
一个人当监正,是正三品官;两个少监,是正四品下官。他们管着全国的手工艺生产,总管着中尚署、左尚署、右尚署、织染署和掌冶署,以及其他的冶炼作坊、铸币厂和互市(对外贸易)等机构。 他们负责为皇帝制作器物、为皇后嫔妃制作服饰,以及制作郊庙祭祀用的圭玉、百官的仪仗用品等等。 军队用的袍子、衣服,都要登记重量后才能入库,到了冬至和元旦再发给卫士们穿。全国各州府的牛皮、牛角都要送来供应,牲畜的角、筋、脑、皮也都送到这里来。
镶嵌工艺要学四年;制造车辆、乐器要学三年;制造刀剑要学两年;制作箭镞、竹器、漆器、柳器要学半年;制作冠冕之类的帽子要学九个月。 教这些手艺人,都是传授他们祖传的手艺。 每个季度由令丞(相当于副手)考核一次,年底由监正考核一次,所有产品上都要刻上工匠的名字。 署里还有六个令丞,都是正六品下官,负责处理监正的日常事务,负责给五个署提供金银、牙齿、皮革、羽毛、竹木等各种材料,所有进出的物资,都要详细登记,记录产地。 工匠的人数和工作的难易程度不同,但要尽量做到劳逸均衡。 此外还有两个主簿,都是正七品下官;两个录事,都是正九品上官。 (武德初年,这个机构曾经被废除,各署都归属太府寺管理;贞观元年又恢复了;龙朔二年改名为内府监;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尚方监。) 机构里共有官员27人,史官17人,会计3人,亭长8人,守卫6人,以及5029名普通工匠,绫绵坊有365名巧匠(女工),内作使(内务府)有83名绫匠,掖庭(皇宫内苑)有150名绫匠,内作还有42名女工,另外还有一些配属京都各部门的杂工125人。
【中尚署】
有个尚方令,是七品下的小官;还有两个尚方丞,都是八品下的小官。他们主要负责宫里祭祀用的圭璧,还有皇帝用的那些宝贝玩意儿,皇后妃子穿戴的衣服,上面那些精美的雕花和颜色,都归他们管。各种金子、木头、象牙、皮革、羽毛,只要是土里长出来的,按季节供应。
大赦天下的时候,会在仪仗的南边立一根七丈高的竿子,竿子上放一只四尺高的金鸡,鸡头是用黄金做的,嘴里衔着七尺长的红绸带,红绸带下面托着个彩盘,用红绳子绑着。这金鸡是将作监负责制作的。然后敲一千下大鼓,把百官、乡里父老、还有囚犯都召集起来。那些小孩子们要是抢到了金鸡的头,官府会花钱买下来,或者就拿红绸带换走。每年二月献上牙尺;寒食节献…;五月献绶带;夏至献雷车;七月献钿针;腊日献口脂;只有笔、琴瑟、弦月这些东西是定期进贡的;金银和纸张,除非皇帝特别吩咐,否则不能随便进贡。他们还负责给百官制作鱼袋;要是给外国使臣赏赐宝钿带鱼袋,那就得由鸿胪寺的丞和主簿来负责。尚方监还有四个九品下的监作官。所有监作官的品级都一样。 (尚方监里还有九个府吏,十八个史官,四个典事,四个掌固。唐朝的时候,把内尚方署改成了中尚方署。武则天的时候,又把少府监改成了尚方监,而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织染方、掌冶方这五个署,都把“方”字去掉了,是为了避开“监”字的讳。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改过了。尚方监里还有金银作坊。)
左尚方署的官员设置是这样的:一个尚方令,七品下;五个尚方丞,八品下。他们负责供应皇帝用的翟扇、盖伞、五路车、五副车、七辇、十二辆车,还有皇太后、太子、公主、王妃、宫里其他的命妇,以及王公大臣们坐的车和出行用的东西。宫里用的画、素描、雕刻,还有蜡烛之类的杂活,也都是他们管。左尚方署还有六个监作官。(左尚方署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官,十八个典事,十四个掌固。)
右尚方署……(此处原文未提供右尚方署的内容,故无法翻译)
先说马政司吧,这部门有两个七品下级别的官员,四个八品下的官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管理十二匹御用马匹的马具。每年都要从京兆府和河南府进贡马匹,然后还要对马匹进行装饰,再呈献给皇上。此外,他们还要负责五品以上三部官员的帐篷、刀剑、斧钺、盔甲、文具、坐席、鞋子等物品的供应,包括皮毛制品也归他们管。这个部门还有六个监作人员。另外,马政司还有七个府吏、二十个史员、十三个人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以及十个守卫人员。
接下来是织染署,这部门有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官员。主要负责皇室冠冕、组绶以及各种织物和染色的工作。他们管理的织物种类很多,比如锦、罗、纱、縠、绫、、施、绢、布等等,每匹布的规格都是宽度八寸,长度四丈;布匹的长度单位是端,五丈为一端;棉花的单位是屯,六两为一屯;丝的单位是絇,五两为一絇;麻的单位是綟,三斤为一綟。所有绫锦的织造图样都是保密的,不能外传。部门里还有一个高级官员专门负责监督织造工作,每年都要向朝廷汇报织造的进度和用度。如果掖庭需要经锦,就会赏赐酒和羊。每年七月七日,还要祭祀织机。这个部门也设有六个监作人员,另外还有六个府吏、十四个史员、十一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以及五个守卫人员。
然后是掌冶署,这部门有一个正八品上的官员,两个正九品上的官员。他们的工作是负责铸造金银铜铁器皿,以及制作和装饰琉璃玉器。铜铁的开采由官府统一管理并收税,只有锡的买卖可以由私人进行。边境州郡不设铁冶,所需器物都由朝廷统一供应。所有冶炼出来的器物,都要先呈报少府监,然后才能发放使用。这个部门有两位监作人员,此外还有六个府吏、十二个史员、二十三个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以及四个守卫人员。
再来说说诸冶监,每个诸冶监都设有一位正七品下的官员和一位从八品上的官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铸造军用和农业生产所需的器物,供应给军队和屯田的百姓使用,只有兴农冶专门为陇右监牧供应器物。每个诸冶监设有四名监作人员,此外还设有一名录事、一名府吏、两名史员、两名负责日常事务的人员,以及四名守卫人员。太原冶的监作人员则减少到两人。
最后是诸铸钱监,(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铸钱监。每个铸钱监里,正监一人,副监两人,丞一人。这些官职都由当地的都督或者刺史来兼任;副监是正监的助手;丞负责处理文书;监事呢,就用参军和县尉来担任。每个监都有一个监事。(每个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四人,典事五人。总共有七个铸钱监,会昌年间增加到八个,每个道都设一个铸钱坊。大中初年,三个铸钱监被撤销了。)
接下来是互市监。每个互市监里,正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主要负责和外国进行贸易。(隋朝的时候,互市监隶属于四方馆;唐朝隶属于少府。贞观六年,把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副监改称丞,武则天垂拱元年又改名为通市监。互市监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二人,史官四人,掌管物价的官员四人,守卫八人。)
最后,咱们说说将作监。将作监正监两人,从三品;少监两人,从四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土木工程和工匠,管辖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部门以及各种工匠。大明宫、兴庆宫、上阳宫,中书省、门下省、六军营房、皇家马厩,这些都属于内作;郊庙、城门、各省衙门、寺庙、楼台、监察机构、十六卫、东宫、王府等处的建筑工程,都属于外作。十月到二月,要停止冶炼工程;冬至到九月,要停止土木工程。凡是修建宫庙,都要由太常寺择吉日上报。
将作监的丞四人,从六品下,负责处理监里的事务。凡是外营缮工程,大事要听从朝廷的命令,小事要经过省里的批准。工程有大小,劳役有轻重。四月到七月是工程量最大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十月到正月是工程量最少的时候。工程量大的,州府会拨款支付工人工资。军器制造方面,要详细记录年份、工匠姓名等信息。(武德初年,将作监正监改称大匠,少监改称少匠。龙朔二年,将作监改称缮工监,大匠改称大监,少匠改称少监。咸亨元年,缮工监又改回营缮监。天宝十一载,大匠又改称大监,少匠又改称少监。营缮监里还有府吏十四人,史官二十八人,会计三人,亭长四人,守卫六人,以及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四名普通工匠和二百六十名技术精湛的工匠。)
县衙里有两个主簿,都是从七品下的小官儿。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官员的粮食、薪水和各种物资,这方面的事儿基本上都得经过他们。要是其他部门需要什么东西,也得跟他们说。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从九品上。
左校署呢,有两个令,都是从八品下;一个丞,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木匠活儿,县里用的乐器、车辆、兵器、丧葬用品,都归他们管。从皇宫到老百姓家,各种房屋建筑的样式都有等级区别,官府要修建房屋,图纸设计就由左校署负责。他们手下还有十个监作。 (顺便说一句,整个衙门里,有府六人,史十二人,监作十二人。)
右校署,有两个令,都是正八品下;三个丞,都是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泥瓦、粉刷、修厕所这些活儿。需要什么材料,他们就根据数量去采购。他们手下也有十个监作。(有府五人,史十人,典事二十四人。)
中校署就一个令,从八品下;三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提供船只、兵器和各种杂物。皇上出行要搭台子,他们负责提供竹竿木柱;马厩要喂马,他们负责提供马槽;祭祀活动,他们负责提供荆棘之类的祭品;衙门内外需要修建什么东西,也都是从他们这里取材料。他们还负责管理车辆和牲口,每年发的草料,也由他们发放给车坊。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事。(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改名叫营缮署;垂拱元年又改回原名,后来又撤销了;到了开元初年,又重新设立了。 有府二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二人。)
甄官署,一个令,从八品下;两个丞,正九品下。他们负责石头和陶土的加工,制作石磬、各种石雕人像、动物雕像、碑刻、柱子、磨盘、石碾、瓶瓶罐罐等等。皇帝下令要修建陵墓,他们还要负责制作随葬的明器。他们手下有四个监作。(有府五人,史十人,典事十八人。)
首先,咱们来说说古代的百工监、就谷监、库谷监、斜谷监、太阴监和伊阳监这些部门。这些部门啊,每个监里都只有一个正七品下的监正,一个从七品下的副监,还有一个正八品上的丞,主要负责采伐木材,还有四个监作人员帮忙干活。 这几个部门的设置,历史还挺曲折的。一开始唐武德年间,设立了百工监,管着船车和各种建筑工程,那时候有监正、少监各一人,四个丞,还有一个主簿。同时还设了就谷、库谷、斜谷、太阴、伊阳五个监。后来贞观年间,百工监被撤销了。高宗时期又设立了百工署,负责东都的土木瓦石工程,开元十五年才改称百工监,还增加了录事、府、史、典事等人员。
接下来,咱们说说古代的军器监,或者说甲弩坊。这个部门的级别就高了,监正可是正四品上,丞是正七品上,主要负责修理盔甲和弩箭,按时送到武库去。这个部门下设弩坊和甲坊两个机构。 主簿是正八品下,录事是正九品下。 这军器监的设置也是一波三折,武德初年的时候,设置了武器监,正八品下,管着兵器、马厩和牲畜。后来七八年间几度废置。贞观六年彻底取消了武器监。开元以前,武器都归左尚署管,开元三年又设立了军器监,十一年又给撤了,改成甲弩坊,归少府管,十六年又恢复了军器监,人员也多了起来,有府、史、亭长、掌固等等。
最后,咱们说说弩坊署和甲坊署。弩坊署的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主要负责弓箭、弩、刀剑等武器的收发,以及工匠的管理,还有两个监作人员。 甲坊署也差不多,令是正八品下,丞是正九品下,负责盔甲、绳索、皮革等物资的收发,以及工匠的管理,同样也有两个监作人员。 这弩坊署和甲坊署,原本是弓弩署和甲铠署,贞观六年才改的名。 他们都有府、史、典事等辅助人员。
话说这河渠署啊,地位可不低。有两个使者,都是正五品上,相当于现在比较高的级别领导。他们管着全国的河流、桥梁、水渠、池塘,所有跟水利有关的事儿,都归他们管。你想想,这责任有多大! 他们得管着渔业捕捞,还得负责全国的灌溉,先灌水田,再灌旱地,还得根据水渠的长短,水闸的大小,合理分配水量,做到公平公正。各府县的官员还要监督他们的工作。
这河渠署里还有两个丞,都是从七品上,级别比使者低一些。他们主要负责处理一些违规的事情,比如京畿地区,要是有人偷偷用灌溉的水,或者浪费水资源,他们就得管。 另外,他们还得负责把多余的水,分给皇室、王公大臣和各级官员。 再有个主簿,是正八品下,负责统计运输、捕捞的情况,发现问题就上报处理。 这机构啊,名字也改了好几次,最早叫都水监,后来改成署,又改回监,再改成司津监,最后才定名为水衡监,官职名称也跟着变来变去,反正就是一直管着水利。 从武德年间到开元年间,这机构的设置也经历了不少调整,没那么简单。
除了这些主要官员,河渠署里还有录事一人,府吏五人,史官十人,亭长一人,还有掌管看守的四人。 早些时候,贞观六年的时候,还专门设立了个舟楫署,管着船只和运输的事儿。 这个部门也有不少人,有个令,正八品下,还有漕正、府吏、史官、监漕、漕史、典事和掌固等等,人员配置还挺齐全的。 后来上元二年,又加了两个丞,正九品下,专门管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失问题。 不过,到开元二十六年,这个舟楫署又给撤销了。 总之,这河渠署和舟楫署,机构设置变动挺大的。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还挺复杂!先说一个叫“河堤使者”的部门,后来改名叫“河堤谒者”,级别是正八品下,一共六个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河堤的维护、疏通沟渠,还有管理渔业捕捞。泾河、渭河、白渠这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则由京兆少尹来监督。
再来说说另外一个部门,这个部门管河渠、池塘、堤坝和鱼类供应,设置正八品下的令一人,正九品上的丞一人。具体工作包括疏通沟渠、管理渔业捕捞时间,以及向宗庙、皇宫和各部门提供鱼类。每年冬天,还要为东宫储备鱼类。渭河三百里范围内的捕鱼,由五个部门负责管理。祭祀的时候,从便桥到东渭桥这段河段,老百姓都不能捕鱼,只有在三元节,如果不用于祭祀,才能捕鱼。唐朝初期,这个部门人员配置更多,有监漕十人(从九品上,大历之后取消了),还有好几个分管不同水利工程的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丞、府、史、典事和掌固等人员。贞观六年的时候,这些部门都被取消了。
接下来是“诸津”,也就是管理全国渡口和桥梁的部门。这个部门的令是正九品上,丞是正九品下,各设一人和二人。灞桥和永济桥由一些有功勋的官员兼管;天津桥和中桥则由卫兵负责打扫维护。所有渡口和桥梁的物资准备,都要提前准备好一半。什么绳索、竹筏之类的,各个地方都要准备好。唐朝改称津尉为令,下设录事、府、史、典事和津吏等人员,桥上还有很多工人。京兆和河南的渡口归都水监管理,便桥、渭桥、万年三桥则另设丞一人(从九品下),以及府、史、典事和掌固等人员,贞观年间也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