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规矩,皇帝在宫里办公的地方叫“衙”,出行叫“驾”,都有卫队严加守护。那些羽葆、华盖、旌旗、仪仗队,还有浩浩荡荡的车马队伍,都井然有序,一点儿也不喧哗。皇帝出行一定要用扇子,进出宫殿要撞钟,宫廷里设有乐队,路上还有卤簿、鼓吹乐队。礼官和各部门官员都必须准备好一切才开始行动,这就是为了慎重嘛。所以说,慎重就显得尊严,尊严就显得肃穆。仪仗队的作用就是尊崇君主,使臣子们肃然起敬,虽然它的形式和规模未必是沿袭三代古制,但它盛大的场面,还是值得借鉴的。

衙。

朝会的时候,仪仗队由三个卫队轮流值班,分成五个队伍,叫做衙内五卫:第一个叫供奉仗,由左右卫队组成;第二个叫亲仗,由亲卫队组成;第三个叫勋仗,由勋卫队组成;第四个叫翊仗,由翊卫队组成;这四个队伍都戴鹖冠,穿绯红色的衫裌;第五个叫散手仗,由亲、勋、翊三个卫队的人员组成,穿绯红色的裲裆,绣着野马图案,都佩带刀剑,列坐在东西廊庑下。

每个月有四十六个人在内廊阁外站岗,叫做内仗。由左右金吾将军担任主管,一位中郎将负责押队,还有押官和知队仗官。朝堂上设有左右引驾三卫,共六十人,由左右卫和三个卫队中年纪大、身体强壮、办事公正的人员组成,分成五个班次。还有引驾佽飞六十六人,由佽飞、越骑、步射三个队伍的人员组成,分成六个班次,每个班次都有一位主帅。皇帝上朝的时候,引驾队伍进入殿内,金吾大将军各一人负责押队,叫做押引驾官。中郎将、郎将各一人负责检查引驾事宜。此外还有千牛仗,由千牛备身及其左右人员组成。千牛备身戴进德冠,穿袴褶;备身左右的服饰与三卫相同。他们都拿着佩刀、弓箭,上朝后列在御座的左右两侧。

皇宫内外各个门都安排了带刀执仗的士兵站岗,这叫“立门仗”。宣政门左右的卫队和内廷的卫队,都分成三班轮流值守,叫做“交番仗”。各个卫队里还有挟门队和长枪队。承天门内,左右卫的挟门队就列在东西走廊上;承天门外,左右骁卫的挟门队也列在东西走廊上。长乐门和永安门内,左右武卫的挟门队列在东西走廊上;门外,左右领军卫的挟门队也列在东西走廊上。嘉德门内,左右武卫的挟门队列在东西走廊上。皇帝的车驾出皇城的时候,所有的挟门队都要跟着。长枪队用的枪有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头枪。

晚上,第一更的时候,各个卫队的士兵都佩带弓箭和兵器,出列站到走廊上,按照规定操练:练习持枪、拉弓、搭箭、上弩。第二更以后,击钟完毕,值更的人举起长枪,钟声停止后就解除戒备。到了子时(一点),值更的人持枪站岗,持弓的人稳住箭,高喊口令,各个卫队的士兵都轮流巡逻。守卫宫殿门楼的卫队,头盔、盔甲、兵器都要穿戴齐全;其他的卫队,只有值更的人穿戴盔甲和兵器。供奉的卫队和散兵也都要值更,穿戴盔甲和兵器。

每天早上,第一更结束,值更的人放下兵器,拉弓的人收起箭和弩,站岗的士兵和各个卫队的士兵都站在走廊上。第二更声响停止后,放下长枪,放松弓弦,收起兵器,各个门的挟门队站在台阶下。再过一刻钟,站岗的士兵恢复原位,内外卫队的士兵都站在台阶下。

元旦、冬至的大朝会,以及接见外国使节的时候,供奉的卫队和散兵就站在殿上;黄色的旗帜、乐队、仪仗队、副仪仗队、车辆、轿子、伞盖、仪仗旗帜等,都排列在庭院里;一百五十六把扇子,由三卫的三百名士兵拿着,排列在两侧。

好家伙,这黄色的旗帜下,左右两边各12个队伍,每队排成一行,整整齐齐的。第一排,拿着长戟,穿着六种颜色的披风,领军卫的披风是红色的,威卫的是青色的和黑色的,武卫的是鹜色的(大概像野鸭子颜色),骁卫的是白色的,左右卫的是黄色的,大家都穿黄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

第二排,拿着仪仗用的兵器,举着五彩旗,穿的是红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三排,拿着大槊(一种长矛),披着小孔雀羽毛做的披风,穿的是黑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四排,拿着小戟、刀和盾牌,穿的是白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五排,拿着短戟,披着大五彩鹦鹉羽毛做的披风,穿的是青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六排,拿着细长的弓箭,穿的是红底四色云纹的袄子和帽子。

第七排,拿着小槊,披着小五彩鹦鹉羽毛做的披风,穿的是黄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八排,拿着镶金花的朱红色藤格盾牌和刀,穿的是红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九排,拿着戎(一种兵器),披着鸡毛披风,穿的是黑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十排,拿着细格的弓箭,穿的是白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十一排,拿着大鋋(一种长矛)和白色的毦(一种兵器),穿的是青底云纹的袄子和帽子。第十二排,拿着镶金花的绿色藤络盾牌和刀,穿的是红底四色云纹的袄子和帽子。

所有十二排的士兵都穿着行滕(一种鞋套)、鞋子和袜子。

首先,队伍最前面是黄色的旗帜和仪仗队。左右两边各有两部分,每部分十二行,每行十个人。每部分都由一位左右领军卫的折冲都尉和十位主帅率领,他们穿着狮子图案的袍子和帽子。

接下来,左右两边各有一部分,每部分十二行,每行十个人。每部分都由一位左右武卫的果毅都尉和十位主帅率领,他们穿着豹纹图案的袍子和帽子。再接下来,左右两边又各有一部分,编制和服装都跟刚才一样,只是都尉的职位是左右武卫折冲都尉。

之后,又左右各有一部分,编制一样,但都尉是左右卫折冲都尉。然后是御驾(皇帝)所在的队伍两侧,各有一部分,编制一样,但都尉是左右卫果毅都尉。接着是队伍的后面,左右两边各有一部分,编制一样,但都尉是左右骁卫折冲都尉。再往后,左右两边又各有一部分,编制一样,但都尉是左右武卫果毅都尉。

最后,队伍最末端左右两边各有一部分,编制一样,但都尉是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再往后,左右两边又各有一部分,编制一样,但都尉是左右威卫果毅都尉。最后,队伍最末端左右两边各有一部分,编制一样,但都尉是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最后,队伍最末端左右两边各有一部分,以及十个军卫和十个主帅殿后,他们穿着狮子图案的袍子和帽子。

左右领军卫的黄色旗帜和仪仗队,队伍前后两端都挂着红色的引幡,前面二十面,后面十面。十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十二面大鼓,每面鼓由两个人负责,他们穿着红地云纹图案的袄子、帽子,还有行縢(一种绑腿)、鞋子和袜子,站在黄旗仪仗队的外面。每个黄旗仪仗队都配有一面大鼓,以及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将军各一人,大将军一人,左右领军卫大将军各一人进行检阅,他们穿着绣袍。

好家伙,这场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先说这黄旗仪仗队,他们站在两边台阶旁边,装备可都是黄澄澄的:头盔、盔甲、弓箭、刀、盾,全都是黄色的!队伍里大概有四十号人,从头儿到小兵,个个穿着军装,外面还罩着件大袍子,威风凛凛!你看,俩人抬旗,一人拿着旗杆,还有俩人护卫着,二十个人拿着长矛,剩下的就拿着弩和弓箭了。这黄旗仪仗队,分三个小队:第一队是麟旗队,第二队是角端旗队,第三队是赤熊旗队。每个小队都由一个折冲都尉检查,他们也穿着军装,披着大袍子,腰间佩着弓箭和横刀。

除了这黄旗队,还有个叫“夹毂队”的,左右两边各六队,每队三十个人。他们戴着胡木做的头盔,穿着蜀地做的铠甲,还挂着铃铛,戴着护臂,胳膊上缠着锦缎,穿着白色的绑腿,系着紫色的腰带,脚上穿着鞋袜,手里拿着长矛、盾牌和刀。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折冲都尉和两个果毅都尉检查,他们戴着进德冠,穿着紫色的连甲,外面罩着红色的绣着葵花图案的大袍子。这六队里,第一队和第四队,头盔和盔甲是朱红色的,裤子是红色的;第二队和第五队,头盔和盔甲是白色的,裤子是紫色的;第三队和第六队,头盔和盔甲是黑色的,裤子是黑色的。

接下来是红旗仪仗队,他们坐在东西厢廊下面,头盔、盔甲、弓箭、刀、盾都是红色的,人数和黄旗队的差不多。这红旗队也分几个小队:第一队是凤旗队,第二队是飞黄旗队,每个小队都由一个折冲都尉检查。第三队是吉利旗队,第四队是兕旗队,第五队是太平旗队,每个小队都由一个果毅都尉检查。

最后是亲卫、勋卫、翊卫的仪仗队,左右两边各三队,每队都有旗帜,一人拿着旗杆,两人抬旗,两人护卫。每队大概有三十五个人,从校尉到翊卫,他们都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色的裲裆,宽松的裤子,腰间佩着横刀。每队二十个人拿着长矛,四个人拿着弩,十一个人拿着弓箭。第一队是凤旗队,由大将军统领;第二队是飞黄旗队,由将军统领;第三队是吉利旗队,由郎将统领。

话说这队伍啊,首先是左右武卫的白旗仪仗队,它排在骁卫的旁边。你看,他们的头盔、盔甲、弓箭、刀、盾,都是白色的,从主帅到士兵,打扮都跟左右卫差不多。这白旗队里头,第一队是五牛旗,中间是黄旗,左边是红旗和青旗,右边是白旗和黑旗,每种颜色八个人拿着。第二队是飞麟旗队,第三队是駃騠旗队,第四队是鸾旗队,这些旗队的指挥官都是果毅都尉,一人管一队。第五到第八队分别是犀牛旗队、鵕鸃旗队、骐驎旗队和騼马蜀旗队,这些队的指挥官是折冲都尉,一人管一队。还有拿着钑沄的队伍,由一个果毅都尉和两个校尉管着。前面队伍的人拿着银色的长刀,腰间系着紫黄色的绶带,看着真威风。队伍里还有一面绛红色的引幡,还有十二面金色的节旗,分列在左右两侧。接着是罕旗、毕旗、朱雀旗和叉,还有青龙旗、白虎旗、道盖和叉,每样都只有一面。从绛红色的引幡往下,拿着旗帜的人穿的衣服都跟黄麾一样。而拿着罕旗、毕旗和幢旗的人,戴着平陵冠,穿着朱红色的衣服,系着皮革腰带。罕旗在左,毕旗在右;青龙旗在左,白虎旗在右。队伍里还安排了一个专门报信的人,他穿着跟黄麾一样,负责在队伍出发时喊话。钑和戟的队伍,每队一百四十四人,分列左右三行,准备随时应付皇帝的车驾,他们也穿着跟黄麾一样的衣服。拿着青龙旗等旗帜的果毅都尉,每人由一位将军监督;而两个旅帅拿着银色长刀,系着紫黄色的绶带,负责监督后面的队伍。

接下来是左右威卫的黑旗仪仗队,他们站在台阶下面,头盔、盔甲、弓箭、盾牌和长矛都是黑色的,主帅以下的士兵打扮也跟左右卫差不多。第一队是黄龙负图旗队,第二队是黄鹿旗队,第三队是驺牙旗队,第四队是苍乌旗队,这些旗队的指挥官都是果毅都尉,一人管一队。

最后是左右领军卫的青旗仪仗队,他们排在威卫的旁边,头盔、盔甲、弓箭和盾牌都是青色的,主帅以下的士兵打扮也跟左右卫差不多。第一队是应龙旗队,第二队是玉马旗队,第三队是三角兽旗队,这些旗队的指挥官都是果毅都尉,一人管一队;第四队是白狼旗队,第五队是龙马旗队,第六队是金牛旗队,这些队的指挥官是折冲都尉,一人管一队。

好家伙,这队伍规模不小啊!首先,你看,有殳仗队和步甲队,每队都由一位将军管着。殳仗队呢,左右两厢各一千人,每厢又分两队,每队二百五十人,一半拿殳(一种兵器),一半拿叉,都穿着红底云纹的棉袄和帽子,还有护腿和鞋袜,殳和叉的兵交叉排列着站。左右领军卫各一百六十人,左右武卫各一百人,左右威卫、左右骁卫、左右卫各八十人。左右两厢还有三十八个主帅,戴着平顶帽,穿着红裲裆(一种内衣)和大口裤,拿着仪刀。每厢还有左右卫各三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各四人,他们负责指挥殳仗队,穿着豹纹袍子和帽子;领军卫穿的是狮子纹袍子。

步甲队呢,从左右两厢各抽调了四十八人,前后排各二十四个人。每队都由一位折冲都尉指挥,他穿的是绣袍。每队里,还安排一人穿戎服大袍,佩带横刀,拿着旗帜;另有两人引导,两人护卫,他们也穿戎服大袍,佩带弓箭和横刀。每队步兵三十人,穿着铠甲,戴着护臂,穿着护腿和鞋袜。每队装备都一样,有头盔、铠甲、护胸,配备弓箭;但其中有一队用的是胡木头盔、蜀地铠甲和护胸,兵器是刀和盾牌,和别的队交错排列。

第一队,头盔和铠甲是红色的,弓箭也是红色的,由一位折冲都尉指挥,拿着鹖鸡旗。第二队,头盔和铠甲是红色的,刀和盾牌也是红色的,由一位果毅都尉指挥,拿着豹旗。第三队到第十二队,依次是青、黑、白、黄四种颜色,每队都由折冲都尉或果毅都尉指挥,旗帜颜色也与装备颜色对应。从第十三队开始,又重复之前的颜色和装备,一直到第二十四队,跟前十二队一模一样。 这阵仗,真是气势恢宏啊!

首先,左边和右边的金吾卫辟邪旗队,分别由一位折冲都尉来检查。 队伍里还有清游队、朱雀队和玄武队。

清游队打着两面白泽旗,每面旗各有一人拿着,腰里别着横刀;前面有两个人引导,两边各两个人护卫,他们都带着弓箭和横刀。左边和右边的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也带着弓箭和横刀,每人分别带领四十个人,都带着横刀,其中二十个人拿着长矛,四个人拿着弩,十六个人带着弓箭。

朱雀队打着朱雀旗,一人拿着,前面两个人引导,两边各两个人护卫,由一位金吾卫折冲都尉统领,他带领四十个人,其中二十个人拿着长矛,四个人拿着弩,十六个人带着弓箭,另外还有两个人拿着长矛,都佩带着横刀,而且这些长矛的矛头都涂着黄金。十二面龙旗,拿着旗帜的人穿着戎服大袍,还有两根副竿,各有一人拿着,也穿着戎服大袍,分别在左右两侧,由两位果毅都尉分别负责。每位大将军都负责检查两支队伍。

玄武队打着玄武旗,一人拿着,前面两个人引导,两边各两个人护卫,他们穿着平巾帻、黑裲裆、黑裌、大口绔。左边和右边的金吾卫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指挥,每人各带领五十个人,其中二十五个人拿着长矛,五个人拿着弩,二十个人带着弓箭,另外还有两个人拿着长矛。 各个卫队的挟门队和长枪队,都和其他队伍交叉排列着。

天亮了,皇宫大殿上摆好了黼扆、席子、香炉和香案。御史大夫带着属官来到殿西边走廊,穿朱衣的官员大声喊叫,催促百官就位,文武官员分列在两边的观览台上。两位监察御史站在东西朝堂的砖道上监督。

天色大亮,点卯完毕,宫门打开了。监察御史带领百官入宫,官员们沿着台阶走,两位监门校尉拿着门籍,喊着:“唱名!”核对完名册,就说:“到齐了!”百官入宫完毕后,他们才停止。下一个门也同样如此。百官在通乾门和观象门南边列队,武班在文班的后面。进入宣政门,文官从东门进,武官从西门进,到阁门也是这样。十个在台阶两侧的校尉一起喊名,等大家都进去了才停止。宰相和两省官员在香案前列队,其他百官在殿庭左右列队,两位巡使分别在钟鼓楼下监督,先是一品官员,然后是二品、三品、四品、五品,每个品级的官员都以尚书省的官员为首。武官中,供奉的人站在横街北边,然后是千牛中郎将、千牛将军、过状中郎将、接状中郎将、押柱中郎将、押柱郎、排阶中郎将、押散手仗中郎将、左右金吾卫大将军。殿中省的监、少监,尚衣、尚舍、尚辇奉御等官员,则分别站在皇帝的伞和扇子两侧。东宫官员列在朝中官员之后,王府官员又列在东宫官员之后,只有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王傅等按照自己的品级列队。

侍中奏报“外事完毕”,皇帝从西序门出来,要扇子,扇子合上。皇帝登上御座,扇子打开。左右各留三把扇子。左右金吾将军各奏报“左右厢内外平安”。通事舍人引导宰相和两省官员行再拜礼,然后上殿。内谒者奉旨召集仪仗队,左右羽林军用木契检查,从东西阁进入。内侍省五品以上的官员一人引导,左右卫大将军、将军各一人押送。如果入宫的人少于二十人,就不带仪仗;三十人入宫,则左右厢监门各两人,千牛备身各四人,三卫各八人,金吾一人;一百人入宫,则左右厢监门各六人,千牛备身各四人,三卫三十三人,金吾七人;二百人入宫,则还要增加左右武卫、威卫、领军卫、金吾卫、翊卫等。仪仗队入宫时,左右厢各增加一人在永巷监视,负责保管御刀和弓箭。如果三卫带刀入宫,就喊“仪仗入宫”;如果三卫不带刀入宫,就喊“监门引导入宫”。朝会结束,皇帝从东序门进入,然后才撤掉仪仗。内外仪仗队,通常要七刻钟才能撤离。如果只是常参朝会或取消了朝日,六刻钟就撤离。宴请外国宾客的日子,仪仗队撤离后,还要在两侧走廊留下半数仪仗。朔望朝会和外国宾客辞行时,还要增加纛、槊仪仗队,其他仪仗减半。如果千牛仪仗队在场,则所有仪仗都要列队。如果出现日食、浓雾或大雾,内外所有宫门都要列队站岗。如果下雨或泥泞,则点卯时间延后三刻钟。

走!

皇帝要出行了,这阵仗可大了!出发前两天,太乐令就在宫里布置好乐队,准备迎接这盛大的出行仪式。到了中午五刻钟的时候,皇帝的车驾就要出发了。出发前七刻钟,敲响第一声鼓,叫做“一严”;出发前五刻钟,敲响第二声鼓,叫做“再严”,这时候侍中就会奏报:“请中严!” 然后,负责仪仗的官员们就开始摆开阵势了。出发前两刻钟,敲响第三声鼓,叫做“三严”,各个卫队都督促士兵们,带着兵器依次进入宫殿庭院列队。通事舍人引导群臣站好位置,侍中、中书令以下的官员们则在西阶迎接皇帝。

侍中拿着皇帝的玉玺,乘黄马走在最前面,引导皇帝的车驾前往太极殿西阶,面向南方;一位千牛将军手持长刀站在路前,面向北方;一位黄门侍郎站在侍臣前面;还有两位赞者在旁边辅助。一切准备就绪后,太仆卿整理好衣服走上前,笔直地站着,握着马缰。皇帝乘坐御驾从西阶下来,华盖、警卫人员、侍卫人员都已准备就绪。千牛将军先牵着马,皇帝上路后,太仆卿递上马鞭,侍中、中书令以下的官员们在两旁侍奉。黄门侍郎上前奏报:“请出发!” 皇帝的车驾开始移动,警卫人员、鼓乐声响起来,黄门侍郎和赞者在两旁引导,千牛将军则沿着道路快步跟随。

出了承天门,黄门侍郎骑马奏报:“请皇帝稍作停留,下令侍臣也骑马。”侍中上前禀报皇帝,然后退回来说:“皇帝准奏。”黄门侍郎又回禀:“侍臣骑马。”赞者传达命令,所有侍臣都骑上马。侍卫官员们都督促属下在黄麾内护卫皇帝左右。符宝郎拿着六件宝物和殿中后部的官员们跟在黄钺内。侍中、中书令以下的官员们则在路前两侧侍奉,赞者在供奉官队伍里。侍臣都骑上马后,侍郎奏报:“请车右升。”侍中上前禀报皇帝,然后退回来说:“皇帝准奏。”侍郎回到原位,千牛将军上马。侍郎奏报:“请出发!”万年县令走在最前面引导,接着是京兆尹、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他们都骑马跟随,仪仗队伍按照规定的顺序前进。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首先是清游队,左右两边各跟着一个金吾卫大将军,他们都带着弓箭和横刀,负责检查龙旗前面的朱雀队。朱雀队前面还有两个人骑马夹道护卫,拿着长矛。再往后,是左右两边各一个金吾卫果毅都尉,也带着弓箭和横刀,领着身穿铁甲的佽飞骑兵夹道护卫。接下来是48个佽飞骑兵,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色裲裆和宽口裤,也带着弓箭和横刀,分列左右两边,归属于黄麾仗。后面跟着24个身穿铁甲的佽飞骑兵,同样带着弓箭和横刀,全副武装,分列左右两厢,每厢六列,归属于步兵队。

然后是朱雀队。这队前面有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都是四匹马拉的。每辆车都有一个正道匠和十四个驾车的人,他们都戴着平巾帻,穿着宽口裤和红色衫子。太卜令坐在辟恶车上,穿着和佽飞一样的衣服,拿着弓箭。左金吾卫队正坐在皮轩车上,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色裲裆,佩带着银饰仪刀,系着紫黄色的绶带,拿着弩。接下来是12队引驾,每队两个人骑马,都带着横刀。从皮轩车后面到细仗前面,长矛和弓箭交错排列,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金吾卫果毅都尉负责指挥。然后是鼓吹乐队。接着是一面黄麾仗,由两个穿着武弁服、红色衣服、皮革腰带的武士护卫。殿中侍御史两位大人在前面引导。接着是太史监和书令史各一人骑马引领着测风向和计时用的行漏舆。后面是测风向的车辆,有一个正道匠和八个车夫,穿着和正道匠一样的衣服。然后是扛着鼓和金钲的人,以及司辰、典事匠各一人,还有四个刻漏生,分列左右。再后面是行漏生,还有一个正道匠和十四个车夫。

最后是持钑前队。前面是24匹御马,分列左右,每两匹马由一个人驾驭。后面跟着两位尚乘奉御和两位书令史骑马跟随。

首先,前面扛着“左青龙右白虎”旗帜的是一个人,穿的衣服跟皇家工匠差不多。他左边右边各跟着两个人,都骑着马。接下来是左右卫果毅都尉,各一个人,每人带25个骑兵,其中20个拿长矛,4个拿弩,1个带弓箭,刀枪武器走在前面开道。

然后是通事舍人,左边四个,右边四个;侍御史,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御史中丞,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左拾遗左边一个,右拾遗右边一个;左补阙左边一个,右补阙右边一个;起居郎左边一个,起居舍人右边一个;谏议大夫,左边一个,右边一个;给事中左边两个,中书舍人右边两个;黄门侍郎左边两个,中书侍郎右边两个;左散骑常侍左边一个,右散骑常侍右边一个;侍中左边两个,中书令右边两个。从通事舍人往后,每个职位都只派一个人跟着。

接下来是一个香炉,上面披着绣着黄龙的衣服,抬着它的是四个人,衣服跟折冲都尉差不多。

然后是左右卫将军各一人,分别在队伍的两侧,带着班剑和仪刀的官员,每位将军各带一个人。接着是班剑和仪刀的队伍,左右两厢各有十二行:第一行左右卫亲卫各53人,第二行左右卫亲卫各55人,第三行左右卫勋卫各57人,第四行左右卫勋卫各59人,他们都拿着金铜装的班剑,剑穗是红色的;第五行左右卫翊卫各61人,第六行左右卫翊卫各63人,第七行左右卫翊卫各65人,第八行左右骁卫各67人,他们都拿着金铜装的仪刀,剑穗是绿色的;第九行左右武卫翊卫各69人,第十行左右威卫翊卫各71人,第十一行左右领军卫翊卫各73人,第十二行左右金吾卫翊卫各75人,他们都拿着银装的仪刀,剑穗是紫黄色的。从第一行开始,每行后面都跟着三个负责拐弯的,每往下走一行,拐弯的人就多加一个,到第十二行的时候,就有14个负责拐弯的了。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真大!先说左右两边,由中郎将带着卫队指挥,他们拿着班剑、仪刀,带领着亲卫、勋卫、翊卫。然后是左右卫郎将各一人,每人带着三十个散手翊卫,佩着横刀,骑马,在副仗槊翊卫的里面。接着是左右骁卫郎将各一人,每人带着二十八个翊卫,穿着盔甲骑马,装备齐全,拿着副仗槊,在散手卫的外面。最后是左右卫供奉中郎将,一共四个人,每人带着四十八个亲卫、勋卫、翊卫,腰佩横刀,骑马,分列左右,在三卫仗的里面。

接下来是玉路,六匹马拉的车,由太仆卿驾驭,还有三十二个驾士。这五条路,都有副手。驾士都戴着平巾帻,穿着大口绔,衣服颜色跟队伍颜色一样。玉路的驾士穿青衫。“千牛卫将军”一人陪着坐车,拿着金装长刀,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骑马护卫在两边,每人带一个随从,在供奉官后面。然后是千牛卫将军一人,中郎将二人,每人都带一个随从。再后面是千牛备身和他的两个副手,骑马,在玉路后面,腰佩横刀,拿着御刀和弓箭。之后是两匹御马,每匹马都由一人驭马。最后是左右监门校尉二人,骑马,拿着银装仪刀,在后门里面。

最后面是衙门旗,两个人抬,四个人护卫,都骑马,穿着红色的綦袄,黄色的帽子和黄色的袍子。接着是左右监门校尉各十二人,骑马,拿着银装仪刀,负责看守后门,十二排,每排前面都站一个人。再后面是左右骁卫、翊卫各三队,在副仗槊的外面。最后是左右卫夹在车厢两边,每边六队。

先说队伍里第二排,有两把大伞,抬伞的人骑着马,横着走,走在衙门的后面。接着是四把雉尾扇,抬扇的人也骑马,在两边护着伞。然后是皇帝的腰舆,抬舆的有八个人。再后面是四把小团雉尾扇和十二把方形雉尾扇,还有两顶花盖,这些都各由一人抬着,护卫在腰舆的两旁。从大伞开始往后,抬东西的人都穿着折冲都尉的制服。

接下来是四个掌辇的官员,负责引导皇帝的辇车。然后是皇帝乘坐的大辇,负责抬辇的有两百人,他们都戴着平巾帻,穿着黄丝布衫、宽口裤、紫色的腰带和绑腿,脚上穿鞋袜。还有两个尚辇奉御,负责皇帝的腰舆,每人各有两个书令史骑马跟随。再后面是殿中少监,他负责监督各个部门的供奉事务,跟着他还有一个随从。之后是其他各部门的供奉官员。接下来是二十四匹御马,每匹马由两人牵引,分列在队伍的两侧。

然后是两位尚乘直长,他们戴着平巾帻,穿着红裤子,还有两个书令史骑马跟随,走在御马的后面。后面是拿着钑(一种兵器)的队伍。再后面是两把大伞,八把雉尾扇,分别在伞的两边横着走。接着是小雉尾扇和十二把朱红色的团扇,也分列左右横着走。然后是两顶花盖,还有两面叉。接下来是十二个俾倪(一种仪仗人员),分列左右横着走。然后是一面玄武幢,还有一面叉,在绛麾里面。两面绛麾在玄武幢的两边。最后是十二杆细槊,槊头上装饰着孔雀羽毛,分列左右横着走,走在绛麾的后面。从钑、戟开始往后的那些人,穿着黄麾仗的制服,只有抬玄武幢的人,穿着罕、毕(两种官服)的制服。

首先,黄色的旗帜后面,跟着一个人拿着旗帜,旁边还有两个人,都是骑马的。再后面是两位殿中侍御史,分别在左右两侧,每人都有两个令史骑马跟随,走在黄旗之后。接下来是大角(一种仪仗)。然后是一辆大辇,负责抬辇的有二百人。接着是一辆小辇,负责抬辇的有六十人。还有一辆小舆,负责抬舆的有十二人,服饰跟抬大辇的人一样。之后是两位尚辇直长,分别在左右,负责检查辇舆,每人都有两个书令史骑马跟随。

接下来是左右武卫的五辆牛旗舆,红色和青色的在左边,黄色的在中间,白色和黑色的在右边,每辆车都有八个人抬着,他们戴着平巾帻,穿着大口绔,衣服颜色和旗帜颜色相同。左右威卫队正各一人负责,骑马,拿着银装长刀。然后是乘黄令一人,丞一人,分别在左右,负责检查玉路(一种道路),每人都有两个府史骑马跟随。

金路、象路、革路、木路,这些车都用六匹马拉,每辆车有二十二个驾车的人。然后是五辆副路,每辆车用四匹马拉,每辆车有三十八个驾车的人。接着是耕根车,用六匹马拉,有三十两个驾车的人。安车和四望车,都用四匹马拉,每辆车有二十四个人驾车。羊车,用一匹果下马拉,还有十四个小史跟随。接下来是十二辆属车,用牛拉,每辆车有八个驾车的人。然后是门下省、史书省、秘书省、殿中省的官员各一人,骑马,分别在左右两侧,夹在属车之间,每人有五个人跟随,只有符宝的随从多达十二人。

最后是黄钺车,车上竖着黄钺,用两匹马拉,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上,有十二个驾车的人。豹尾车,用两匹马拉,左武卫队正一人在车上,有十二个驾车的人。之后是左右威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每人带领二百名步兵殿后,每五十人为一队,分别是大戟兵、刀盾兵、弓箭兵、弩兵,他们都穿着黑色的头盔、铠甲、护胸甲和护臂,横向行进。

最后是左右领军卫将军各一人,带领步兵和持殳仗的士兵,每人都有两个人拿着长槊跟随。然后是前后左右厢的步兵队伍,以及左右厢的黄旗和殳仗队伍。

话说这支队伍,分成了左右两厢,每厢二十四队马队。从第十二面旗帜开始,都归属于玄武队管辖。每队前面都有个主帅,一共四十人,个个穿着戎装,披着大袍,威风凛凛。每队里,有两个人抬旗,一个人拿着旗杆,还有两个人在旁边护卫,二十个人拿着长矛,剩下的就装备着弩、弓箭了。

第一面旗是辟邪旗,由左右金吾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他们也穿着戎装大袍,佩着弓箭和横刀,骑着马。第二面是应龙旗,第三面是玉马旗,第四面是三角兽旗,这些旗帜都由左右领军卫的果毅都尉各一人负责。第五面是黄龙负图旗,第六面是黄鹿旗,由左右威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第七面是飞麟旗,第八面是駃騠旗,第九面是鸾旗,这些旗帜由左右武卫的果毅都尉各一人负责。第十面是凤旗,第十一面是飞黄旗,由左右骁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第十二面是麟旗,第十三面是角端旗,这面旗是御前仪仗队用的,第十四面是赤熊旗,由左右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第十五面是兕旗,第十六面是太平旗,由左右骁卫的果毅都尉各一人负责。第十七面是犀牛旗,第十八面是鵕鸃旗,第十九面是騼(马蜀)旗,这些旗帜由左右武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第二十面是驺牙旗,第二十一面是苍乌旗,由左右威卫的果毅都尉各一人负责。第二十二面是白狼旗,第二十三面是龙马旗,第二十四面是金牛旗,这些旗帜由左右领军卫的折冲都尉各一人负责。这些负责人的穿着打扮,都跟第一面旗帜的负责人一样。

好家伙,这队伍排场可真大!先说玄武队吧,它排在衙门一队的前面,大戟队的后面。这队里啊,有两个人负责执旗,两边各跟着两个人,都是骑马的,穿红里子的袄子,黄色的袍子和帽子。

然后是衙门左右厢,每个厢都有五个门,负责执旗和护卫的人跟玄武队一样。第一个门啊,它排在左右威卫黑质步甲队的后面,白质步甲队的前面;第二个门在左右卫步甲队的后面,左右领军卫黄麾仗的前面;第三个门在左右武卫黄麾仗的后面,左右骁卫黄麾仗的前面;第四个门在左右领军卫黄麾仗的后面,左右卫步甲队的前面;第五个门在左右武卫白质步甲队的后面,黑质步甲队的前面。这五个门啊,都插在步甲队和黄麾仗之间,马队的后面,每个门都有六个人,分列左右,穿着戎装大袍,带着弓箭和横刀。

每个衙门都有六个监门校尉,分列左右骑马,拿着银装长刀。左右监门卫的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都在各自的厢里巡逻。还有两个校尉来回检查各个门的情况,每个中郎将都带一个骑马的随从。左右金吾卫的将军也沿着队伍检查,各带两个人骑马拿着长矛跟着。左右金吾卫的果毅都尉各带一个人骑马随从,负责纠察队伍里违反纪律的人。

皇帝驾到的时候,队伍要面向南边。将军要下马,站在路的右边,侍中先奏报:“请陛下下马”。皇帝下马后,就乘坐车驾进入,旁边有伞、扇、华盖,还有侍卫护驾。

皇上回宫了,一会儿工夫,就敲响了一面鼓,表示开始戒严,侍卫们也回到各自岗位上。

过了一段时间,又敲响了两面鼓,戒严级别再次升级,士兵们列队站好,侍中(相当于宰相)奏报:“请皇上加紧戒严”。

再过一会儿,敲响了三面鼓,戒严达到最高级别,黄门侍郎(负责宫内事务的高官)奏报:“请皇上出发”。鼓声传遍宫廷,皇上出发了,鼓乐声也响了起来,气势恢宏。

进了宫门,太乐令(主管宫廷音乐的官员)下令敲响蕤宾钟,左边五口钟同时回应,接着是柷(一种打击乐器)和鼓的声音,奏起了《采茨》这支乐曲。

到了太极门,敔(一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响起,乐声停止。皇上进了太极门后,又响起了柷和鼓的声音,这次奏响的是《太和》乐曲。

车子往南边回宫,侍中请求降低戒严级别,皇上的车驾这才进入宫内,伞盖、扇子、侍卫、警卫队伍都和之前一样。到了宫门,敔声响起,乐声停止。皇上进宫后,侍中上奏:“请解除戒严”。

然后敲响了钲(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士兵们这才可以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