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朝的首都长安,虽然关中地区号称是肥沃的平原,但实际上土地面积有限,产出的粮食根本不够长安城用,更别说应对水旱灾害了。所以,朝廷总是要从东南地区调运粮食来补充。高祖和太宗在位的时候,用度节俭,国家也比较富足,每年水陆运输的粮食也就二十万石左右,漕运的事儿也比较简单。

可是从高宗皇帝开始,情况就变了。每年需要的粮食越来越多,各种工程和开支也多了起来,老百姓也跟着遭殃了。一开始,江淮地区收上来的粮食运到东都洛阳,存放在含嘉仓。然后,再用车或者驮着陆路运到长安。可是水路运输路途遥远,经常遇到风浪,船只翻沉,损失很大,十有八九都损坏了,所以运一石粮食,最后能剩下八斗就算不错了。而陆路运输到长安,虽然只有三百里,但运输费用却很高,两石粮食的运费就要一千钱。老百姓送粮,要承担水陆两方面的费用,而且黄河的三门峡水流湍急,更是危险重重。

显庆元年,苑西监褚朗建议在三门山凿开一条水道,这样就能方便陆路运输了。于是就派了六千士兵去开凿,结果工程没完成。后来,将作大匠杨务廉又想了个办法,在三门峡修建栈道,用人力拉纤运送漕船。拉纤的工人把绳子系在胸前,可是绳子经常断,工人就掉进水里死了,为了逃避责任,他们就谎称逃跑,结果朝廷就抓他们的父母妻子来抵债,真是苦不堪言啊!

开元十八年,宣州刺史裴耀卿去长安参加朝会,唐玄宗问他漕运的事儿。裴耀卿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江南人口多,平时也没啥征兵的事儿。但是每年送租税和各种物资,二月才到扬州,进斗门,四月以后才能过淮河进汴州,经常因为水浅耽误事儿,六七月份才能到河口,这时候河水又涨了,得等到八九月水落了才能上河到洛阳,漕运路线又多障碍,船只堵得厉害。江南人又不熟悉河里的情况,还得另外雇河工和船夫,费钱费力。能顺利走的日子少,耽误的日子多。现在汉朝和隋朝的漕运路线,河边上的仓库,还能找到一些旧址呢。可以在河口建个武牢仓,巩县建个洛口仓,这样江南来的船不用进黄河,黄河的船也不用进洛口。河阳、柏崖、太原、永丰、渭南这些仓库,分段运输,水通了船就走,水浅了就停在仓库里等着,这样船就不会耽误时间,东西也不会坏。这办法可太好了!”唐玄宗一开始没太明白。

二十一年,裴耀卿当了京兆尹,长安下大雨,粮食价格飞涨。唐玄宗打算去洛阳,又问他漕运的事儿。裴耀卿就建议说:“别再走陆路运粮了,在河口设个仓库,江南的漕船到了河口,把粮食送到仓库就走,政府雇船分送河洛地区。在三门关东西两边各设个仓库,漕船把粮食送到东边的仓库,陆路运输的粮食送到西边的仓库,再用船运走,这样就能避开三门关的水险。”唐玄宗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在河阴建了河阴仓,河清建了柏崖仓;三门关东边建了集津仓,西边建了盐仓;还凿山十八里,开辟陆路运输。从江淮运来的粮食,都送到河阴仓,从河阴往西到太原仓,叫北运,从太原仓沿渭河运到关中。

唐玄宗非常高兴,就封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让他兼任江淮都转运使,让郑州刺史崔希逸、河南少尹萧炅当他的副手,又增加了晋州、绛州、魏州、濮州、邢州、贝州、济州、博州等地的粮食运输到各个仓库,再转运到渭河。三年时间,运了七百万石粮食,省下了三十万贯的陆路运输费用。

话说那时候,老百姓好久没打仗了,生活富足,国家财政也宽裕,朝廷花钱大手大脚,根本不考虑路途远近的费用。老百姓交的税,水路运输的费用,还被冠以“函脚”、“营窖”等名目层层加码,民间都传说着是用斗钱运斗米,浪费到了这种程度。后来裴耀卿下台了,北方的粮食运输就变得困难起来,每年运到京城的粮食只有百万石。到了唐玄宗天宝二十五年,干脆就停止了北方的粮食运输。

但是,崔希逸担任河南陕运使的时候,每年却能运输一百八十万石粮食。后来因为太仓粮食积压太多,每年就减少漕运几十万石。

天宝二十九年,陕郡太守李齐物在砥柱山凿了个门,方便漕运,还在山顶开辟了运送粮食的道路,烧石灰、浇醋来凿山。结果,凿下来的石头扔进河里,反而让河水更加湍急,船根本进不去新凿的门。等到河水涨起来,只能靠人力拉船往上走。皇帝对此表示怀疑,派宦官去查看,李齐物重金贿赂了宦官,宦官回来就说很好。李齐物后来当上了鸿胪卿,长安令韦坚接替了他的职位,还兼任水陆运使。

韦坚整修了汉朝和隋朝的运河,修建了关卡,一直通到长安,方便了山东的赋税运输。他截断了灞河和浐河的水流,把水引到渭河,向东流,在永丰仓与渭河汇合。还在长乐坡靠近苑墙的地方,在望春楼下凿了个池塘,用来停靠漕运的船只。韦坚还让每艘船都挂上自己所属郡县的旗帜,把当地特产和珍奇物品都陈列在船上。以前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得体纥那邪”。后来在桃林得到了宝符,陕县尉崔成甫就把这首歌改编成了《得宝弘农野》。韦坚命令船工们穿上吴楚地区的服装,戴着大笠帽,穿着宽袖衣衫和芒鞋来演唱这首歌。崔成甫又扩充了歌词,写了十首,从衣衫褴褛到绿衣、锦半臂、红抹额,第一艘船作为领头船来演唱,还召集了两县一百多名妇女,穿着鲜艳的衣服,化着精致的妆容,敲锣打鼓吹笛伴奏。

所有的船只依次在楼下停靠,皇帝看到后非常高兴,赐名这个池塘为广运潭。这一年,从山东运来的粮食达到了四百万石。自从裴耀卿谈论漕运之后,被提拔重用的人常常兼任转运使的职务,而韦坚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一开始,耀卿想修建漕运水道,建议取消陆路运输,但最终没能成功。从景云年间开始,北方的陆路运输分成八个驿站,雇佣老百姓的车和牛来运输粮食。到了开元初期,河南尹李杰担任水陆运输使,每年运输粮食达到250万石,而这八个驿站就用了1800辆车。耀卿的建议搁置很久之后,河南尹裴迥因为八个驿站的运输方式伤了太多牛,于是改成了两个交替使用的驿站,靠近水的地方就作为休息站,分派官员进行管理,从龙门东山到天津桥之间修建了石堰来控制水流。后来,各地大盗四起,天下粮食也因此短缺了。

肃宗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史朝义的军队分兵攻打宋州,淮河的运输线路因此被切断,租税、徭役、盐铁等物资只能沿着汉江往上运。河南尹刘晏被任命为户部侍郎,还兼任度支、转运、盐铁、铸钱使,江淮地区的粮食和布帛,就通过襄阳、汉中,再转运到商州,最终运送到京城。

唐代宗离开陕州后,关中地区物资匮乏,于是朝廷加大了物资转运的力度来满足需求。广德二年,朝廷取消了勾当度支使的职位,让刘晏一个人负责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东西的转运、租庸、铸钱、盐铁,把这些物资转运到上都。原本度支使负责的各路租庸观察使,所有漕运事务也都由刘晏决定。刘晏就利用盐的利润,雇佣官员和吏员进行督促,根据江、汴、河、渭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那时候,从润州陆运粮食到扬州,每斗米要花十九文钱,刘晏下令把米装进袋子里再装船,这样就减少了四文钱;从扬州到河阴,每斗米要花一百二十文钱,刘晏就安排停靠码头,调集两千艘江船,每船装载一千斛粮食,十艘船为一组,每组三百人,篙工五十人,从扬州派兵押送至河阴,经过三道关卡,人们称之为“上门填阙船”,这样每斗米就减少了九十文钱。他还利用巴蜀、襄阳、汉中地区的麻、枲、竹、筱等材料编织绳索来捆绑船只,用腐朽的木材代替柴火,一点东西都不浪费。不到十年时间,大家都熟悉了河道的险要之处。江船不进入汴河,汴河的船不进入黄河,黄河的船不进入渭河;江南的漕运物资积压在扬州,汴河的漕运物资积压在河阴,黄河的漕运物资积压在渭口,渭河的漕运物资运入太仓。每年转运粮食一百一十万石,没有一升一斗粮食丢失。

轻便货物从扬州运到汴州,每驮要花二千二百文钱,刘晏将其减少了九百文钱,每年节省十多万缗钱。他还专门安排官员管理丹杨湖,禁止人们随意引水灌溉,从此河漕运输再也没有因为缺水而中断过。大历八年,因为关内地区丰收,朝廷减少了十万石漕运粮食,度支部门用优厚的价钱收购粮食来帮助农民。刘晏从天宝末年开始掌管钱粮出纳,监督岁运,管理左右藏,主管钱粮三十多年了。等到杨炎当宰相后,以刘晏过去的过失为由罢免了他,转运使的职务又归还给了度支,所有江淮漕运的粮食,都由库部郎中崔河图负责。

田悦、李惟岳、李纳、梁崇义这几个家伙不听命令,举全国的兵力来对抗朝廷,各路军队都得靠京城供应。结果李纳、田悦带兵堵住了涡口,梁崇义控制了襄阳和邓州,南北的漕运全断了,京城一下就慌了神。

当时负责江淮水陆运输的杜佑想了个办法,他建议利用秦汉时期的运河路线,从浚仪出发,往南走十里进入琵琶沟,绕过蔡河,到陈州汇合。虽然隋朝时开凿的汴河现在不通了,但如果能疏通河道加固堤岸,效果还是有限的;不如疏通一下鸡鸣冈的河道,首尾贯通,就能通航了。陆路也就四十里,这样江淮、黔中、岭南、蜀汉的粮食就能用船运下来,从白沙出发,经颍州、蔡州,走汴河到东都,不用再走浊河、淮河那么费劲,比原来的路程能缩短两千多里呢!

正巧这时候,李纳的手下李洧带着徐州投降了,淮河的运输线路就打通了,这事儿也就暂时告一段落。户部侍郎赵赞又想了个办法,用钱财疏通淮河运输,还分别在汴州东西设立了水陆运输和两税盐铁使,由度支负责总体规划。

唐德宗贞元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关中地区驻扎的军队很多,米价贵得吓人,一斗米要一千钱。皇宫的米仓供应皇帝和后宫的粮食,撑不到十天就告急了,连宫里酿酒的米都不够。没办法,只能用飞龙驼队从永丰仓运米给禁军,结果陆路运输的牛累死了一大堆。

德宗皇帝觉得给事中崔造是个敢说话,又能办实事的人,就把他提拔为宰相。崔造早就看江浙地区那些主管钱粮的官员不顺眼了,觉得他们中饱私囊,欺上瞒下。于是他就上奏说,应该让各地的观察使、刺史挑选可靠的人,把两税的钱粮直接送到京城,废除各地的水陆转运使以及度支巡院、江淮转运使这些机构。他还建议把度支和盐铁的管理权交给尚书省,让宰相来分管六个尚书。然后,他任命户部侍郎元琇负责全国的盐铁和榷酒(专卖酒),侍郎吉中孚负责度支和全国的两税。

为了增加粮食运输量,他下令江浙地区每年运送75万石米到京城,又用两税的钱购买100万石米,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岭南等地也运送120万石米到京城。德宗皇帝还下令让浙江东、西两道节度使韩滉,以及淮南节度使杜亚把粮食运到东、西渭桥仓。在各地有盐铁的地方,又重新设立了巡院,年底的时候,宰相要对这些事情进行考核。

崔造跟元琇关系很好,而韩滉当时正负责粮食运输,他上奏说国家漕运制度不能轻易更改。皇帝也欣赏韩滉的能力,又让他继续担任江淮转运使。元琇嫉妒韩滉的才能,觉得跟他合不来,两人之间就有了嫌隙。元琇就借口生病辞职了,韩滉则接管了度支、全国盐铁和转运使的职务,结果崔造也下台了。 韩滉随后弹劾元琇,说他经常克扣淄青、河中地区的粮食,李纳、朱泚就是依靠元琇的这些行为才敢造反的。最后,元琇被贬到雷州做司户参军,不久后就被赐死了。

那时候,汴州和宋州的节度使春天夏天就派官员去监督汴河,查处偷盗灌溉水的人。每年漕运经过底柱的时候,翻船的几乎有一半。河里有个山叫“米堆”,运船要进入三门,得雇佣平陆人当门匠,拿着标志指挥,一条船要一百天才能够上去。有句老话:“古无门匠墓。”意思是说他们都淹死了。

陕州和虢州的观察使李泌,又开凿了集津仓西边的山路作为运输通道,连接到三门仓,修整上路用来让空船返回,花了五万贯钱。下路就减少了一半的费用;他还为进入渭河的船只,设计了五块板组成的船型,把东渭桥太仓的米运到,总共一百三十万石,于是就停止了南路的陆路运输。

后来,各道的盐铁转运使张滂又设立了江淮巡院。等到浙西观察使李锜当了转运使,江淮的堰埭归属浙西,他就增加了私设的小堰的税收,让副使潘孟阳负责在首都留守。李巽担任各道的转运盐铁使后,把堰埭收归盐铁使管理,取消了之前增加的那些税收。自从刘晏之后,江淮运到渭桥的米越来越少了,到了李巽的时候才又恢复到刘晏时期那么多的数量。

一开始,扬州那边疏通了太子港和陈登塘,一共三十四个水塘,想用来补充漕河的水量,结果这些水塘又都给填上了。后来淮南节度使杜亚就开挖了蜀冈的渠道,疏通了句城湖和爱敬陂,还修建了贯穿城区的堤坝,好让大船通行。可这样一来,河水反而更浅了,水都流到淮河去了,夏天的时候船都过不去。 节度使李吉甫又修建了平津堰,用来调节水量,既能泄洪,又能防止水位不足,漕运才算通畅起来。

但是漕运的粮食还是很少,从长江淮河运到渭桥的粮食,一年才二十万斛。 后来盐铁转运使卢坦想办法收购粮食,准备够一年所需,还精简了八十个冗余的官职。 江南地区的补给官员都归属院监管辖,但运送粮食的过程中损失很大。刑部侍郎王播接替卢坦后,就建议说,如果运到渭桥的粮食,每五百石丢失五十石的,就处以死刑。

接着,主管财政的皇甫镈又提议,丢失粮食万斛中三百斛的要赔偿,丢失一千七百斛的要发配到塞外,超过这个数目的就处死;偷盗十斛粮食的流放,偷盗三十斛的处死。 结果呢,船翻了,车坏了,最终到达的粮食还不到总数的四五成。 官吏和船夫相互勾结作奸犯科,鞭打、咒骂的声音整天在路上都能听到,年年都严厉禁止,但赦免令一下来,死在狱中的就数不清了。 后来又减轻了死刑的处罚,改成流放天德五城,可人们还是不怕法律,运送的粮食十之七八都损坏了。盐铁转运使柳公绰又建议恢复王播的严刑峻法。太和年间,那一年大旱,河水干涸,只能挖沙子才能让船过去,粮食损失更多,死的人也更多,根本来不及上报朝廷。

秦汉时期,有个漕运用的兴成堰,一直通到永丰仓,咸阳县令韩辽建议疏通它,从咸阳到潼关三百里,这样就可以免去车马运输的辛苦。宰相李固认为时机不对,但文宗皇帝说:“只要对百姓有利,那些阴阳禁忌,不是朕考虑的!” 于是就决定修建。堰修好后,运输粮食的牛就都用来耕地了,关中地区因此受益匪浅。

话说,以前啊,州县官员负责押运物资,运送轻便货物四万件,这事儿得记录在案。唐朝开成初期,实行一种叫“长定纲”的制度,州府选择清廉强干的官员负责运送两税,运送十万贯就能升官,往返十年就能当县令。江淮地区的钱财堆积在河阴,每年转运的费用高达十七万多缗,押运官员因为盗窃而被处死的很多。度支判官王彦威想了个办法,在各县设立驿站,养了上万三千三百多匹牲口,让沿途百姓帮忙养,按日计酬,这样每天都能换一个驿站,大大节省了费用。但是,宰相们也觉得这个“长定纲”制度不好,因为任命官员不看能力,江淮地区的大州,每年要任命十多个官员,所以后来就取消了“长定纲”。改成运送五万贯的记录在案,运送七万贯的少升一级,运送五十万贯的降三级。后来户部侍郎裴休当使者的时候,让河滨县令负责漕运的事,从长江运到渭河,运送四十万石粮食,三年后,运到渭桥的粮食就达到一百二十万石了。

总之,粮食能顺利运到京城,满足国家需求,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其他州县和方镇,自己负责漕运以自给自足,或者军队征发粮食,临时转运以满足需要,这些就不用细说了。

唐朝在重要的军事要地设立军府,利用空地开垦营田,全国共有屯田九百九十二处。司农寺每个屯田三十顷地,州镇军队每个屯田五十顷地。水田旱田肥沃贫瘠,种植作物和耕作的难易程度,以及收成多少,都由尚书省决定。苑内的屯田由精通农业的人担任屯官和屯副,御史巡视检查运输情况。上等地五十亩,中等地二十亩,稻田八十亩,就配给一头牛。各屯田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和丰歉情况分为三等,根据百姓田地收成多少,取中等收成作为标准。如果发生战事,就调派一千兵力协助收割。司农寺官员每年巡视三个月,卿、少卿巡视,处理违法行为。屯田收成多的,就给予奖励晋升。每年仲春,统计来年田亩数,以及州府军镇的远近,上报兵部,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人员。开元二十五年,朝廷下令根据屯田收成的好坏来评定屯官的功劳。镇戍地区可以耕种的土地,每人分十亩地用来供应粮食。春天,屯官巡视,惩罚那些不按时耕作的人。全国屯田的收成超过一百九十万斛粮食。

一开始,朝廷每年都要从北方运粮到边境,供应振武、天德、灵武、盐州和夏州的军队,光运费就要花掉五六十万贯,而且运粮的船只经常在黄河里沉没,损失惨重。建中初年,宰相杨炎提议在丰州设立屯田,让关中百姓开凿陵阳渠来增加灌溉面积。当时的京兆尹严郢,以前在朔方工作过,很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觉得这个方案不好,就上书反对,但是没被采纳。严郢又上奏说:“五座边城以前就有一些屯田,面积很大,我们可以用开渠的粮食借给这些边城,约定冬天偿还;还可以用开渠的工钱先发给屯田的百姓布帛,再根据估价换成粮食。这样一来,关中地区就不用调拨粮食了,五座边城的屯田也能发展起来,比起开凿陵阳渠要划算十倍!” 当时杨炎权势很大,没采纳严郢的建议,陵阳渠也没开成。然而,振武和天德两地其实有很多好地,面积广阔,足有千里。

元和年间,振武军发生饥荒,宰相李绛建议开垦营田,这样可以节省朝廷的漕运费用,还能杜绝粮食采购中的欺诈舞弊行为。宪宗皇帝很认同这个建议,就任命韩重华为振武、京西的营田、粮食采购和水运的负责人。韩重华到任后,在代北地区开垦了三百顷土地,查处了九百多名贪污受贿的官员,给他们发放农具和耕牛,还提供种子粮食,让他们偿还欠款。两年后,庄稼获得了大丰收。然后,他又招募人员,设立了十五个屯田点,每个屯田点一百三十人,每人耕种一百亩地,并在高处修筑堡垒。这些屯田点从东边的振武,一直延伸到西边的云州,最远到达中受降城,总共六百多里,修建了二十座栅栏,开垦了三千八百多顷土地,每年收成二十万石粮食,节省了朝廷两千多万贯的开支。韩重华回朝后,又上奏请求继续开垦五千顷土地,需要七千人来耕种,这样就可以完全供应五座边城。但是,这时李绛已经下台了,后来的宰相们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到了宪宗后期,全国的营田都雇佣百姓或借用劳役来耕种,还用贫瘠的土地换取肥沃的土地,老百姓苦不堪言。穆宗继位后,下令把换走的土地还给百姓,改由官兵耕种。耕种官田的人,可以终身领取三分之一的收成。灵武和邠宁地区土地肥沃,面积广阔,但是百姓却不肯耕种。到了大和年间,王起上奏建议设立营田。后来党项族大举侵扰河西地区,邠宁节度使毕諴也招募士兵开垦营田,每年收成三十万斛粮食,节省了朝廷数百万贯的开支。

贞观、开元之后,朝廷把西边的高昌、龟兹、焉耆、小勃律这些地方都收复了,北方也打到了薛延陀的旧地。边境几十个州都驻扎重兵,光靠军营里的田地和地租根本不够军队吃喝,所以才开始实行“和籴”政策,也就是政府出钱收购粮食。牛仙客当宰相的时候,有个叫彭果的人献了个计策,说要扩大关中地区粮食的收购范围。结果呢,京城里的粮食就多起来了,自那以后,玄宗皇帝就不再到东都洛阳去了。到了天宝年间,每年朝廷要花六十万贯钱在全国各地收购粮食,每斗米还多加三钱,但每年送到京城仓库的粮食还是比预期的少一百多万斛。要是米价低,朝廷就多花钱收购;米价高,朝廷就低价卖出,平抑物价。

贞元初年,吐蕃撕毁盟约,朝廷召集了十七万大军戍守边境。关中地区被吐蕃祸害了二十年,一直到黄河以北,老百姓都逃得差不多了,边境上的军队每个月要吃十七万斛粮食,这些粮食全都要从关中地区收购。宰相陆贽觉得关中粮食便宜,建议扩大粮食收购规模,可以收购一百多万斛。但是他算了一笔账:从各地把粮食运到太仓,一斗粮食的运费要超过四十文,一斗米的运费要超过七十文,这样算下来,一年收购的粮食,要花两年时间才能运到,一斗粮食的运费,相当于五斗粮食的价钱。所以,陆贽建议减少粮食运输,多在边境地区收购粮食,把节省下来的运费留着以备不时之需。他建议停止从江淮地区运往河阴的八十万斛粮食,停止从河阴运往太原的五十万斛粮食,停止从太原运往东渭桥的二十万斛粮食。然后呢,用这些节省下来的粮食,低价卖给江淮地区遭受水灾的州县,每斗米减价五十文,以救济灾民;京城东渭桥的粮食收购价,每斗米增加三十文,鼓励农民种粮。再用江淮地区卖粮的钱,买丝绸布匹运到京城。

皇上听了陆贽的建议,就命令户部多拨款收购三十三万斛粮食,但并没有完全采纳陆贽的建议。宪宗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因为那年丰收,官员们建议在京畿地区收购粮食。当时各府县都强迫老百姓交粮,完不成任务就鞭打拷问,比收税还厉害,表面上叫“和籴”,实际上害苦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