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十六卫,先说说左右卫。左右卫呢,地位很高,上将军一人,那是从二品的大官;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两位,从三品。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包括皇宫里的五个府和外面的其他府,都归他们管。这五个府、三个卫,还有折冲府的骑兵,他们的花名册都得交给左右卫,由他们安排职务。皇帝上朝的时候,他们负责守卫宫门和内宫,站岗值班。皇帝不上朝的日子,也需要一位将军带着士兵值守,如果将军不在,就由中郎将顶替,负责将军的职责。其他的那些卫队,比如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卫,他们的上将军以下的官员,品级都一样。

这左右卫的名称,在历史上改了好几次。武德五年的时候,改名可不少,左右翊卫改成了左右卫府,左右骁骑卫改成了左右骁骑府,左右屯卫改成了左右威卫,左右御卫改成了左右领军卫,左右备身府改成了左右府。不过,左右武卫府、左右监门府、左右候卫这三个,还是沿用了隋朝的旧称。到了显庆五年,又把左右府改成了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左右卫府、骁卫府、武卫府都去掉了“府”字,左右威卫改成了左右武威卫,左右领军卫改成了左右戎卫,左右候卫改成了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府改成了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府改成了左右奉宸卫,后来又改成了左右千牛卫。咸亨元年,左右戎卫又改成了领军卫。武则天当政的光宅元年,改名风波又起,左右骁卫改成了左右武威,左右武卫改成了左右鹰扬卫,左右威卫改成了左右豹韬卫,左右领军卫改成了左右玉钤卫。到了贞元二年,才正式设立了十六卫上将军的职位。

每个左右卫里,还设有录事一人,从六品上;府一人,也从六品上;史官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四人。他们主要负责处理各种文书,管理五个府和外面其他府的俸禄,统计士兵和军队的数量,清点兵器、车辆的数量等等。一些小事,他们可以自行处理上报。每年秋天,他们还要协助大将军考核属下官员的政绩。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负责处理各部门、五个府和外面其他府的俸禄发放,以及士兵、军队的数量,兵器、车辆的多少等等事务,一些小事可以自行处理,每年秋天协助大将军考核属下官员。

说白了,就是有两个职位,录事参军事和仓曹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一个正八品上,一个正八品下。录事参军事负责接收各个部门和五个府衙、外府送来的文件,检查、登记,然后发放纸笔。

仓曹参军事呢,有两个,主要管五个府衙文官的考核、请假、俸禄、办公场所、田地、伙食、医药和通行证这些事。从仓曹参军事以下的职位,品级都一样。 具体来说,每个府衙有两个仓曹参军事,史馆有四个;兵曹参军事,每个府衙四个,史馆七个;骑曹参军事,每个府衙两个,史馆四个;胄曹参军事,每个府衙三个,史馆三个。 这胄曹啊,名字还改过几次呢!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叫胄曹,中宗复位又改回去了,到先天元年又改回胄曹了。开元初年,各卫的司仓、司兵、骑兵参军,都改成了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也负责五个府衙武官的宿卫和值班安排,记录人数,大将军也要参与其中。骑曹参军事就一个,管外府的牲畜账目和饲养,宫里的马匹值班,按远近分成七个班,每月轮换一次,如果皇帝下令出宫,就由他们提供马匹。胄曹参军事也只有一个,负责管理兵器、办公场所的修缮和处罚人员。大朝会的时候,他们要从卫尉那里领黄质甲胄、弓箭。

奉车都尉,听着挺牛,负责驾驭副车,但实际上这个职位有名无实,大型仪式的时候,就由其他官员临时顶替。驸马都尉人数不定,和奉车都尉一样,都是从五品下。

然后是司阶,正六品上,两个人;中候,正七品下,三个人;司戈,正八品下,五个人;执戟,正九品下,五个人;长上,从九品下,二十五个人。 这司阶、中候、司戈、执戟,武则天天授二年的时候才设立的,合称“四色官”。

亲卫府,就叫亲府;勋卫府有两个,一个叫勋一府,一个叫勋二府;翊卫府也有两个,一个叫翊一府,一个叫翊二府。一共五个府,每个府里都有一个中郎将,正四品下;一个左郎将,一个右郎将,都是正五品上;亲卫是正七品上;勋卫是正七品上;翊卫是正八品上。总共四千九百六十三人。兵曹参军事每府一人,正九品上;每个府还有五个校尉,正六品上。每个校尉手下有两个旅帅,从六品上;每个旅帅手下有二十个队正,正七品上,还有二十个副队正,正七品下。

五个府的中郎将负责管理校尉、旅帅、亲卫、勋卫这些负责宿卫的人,并管理府里的所有事情;左右郎将协助他。轮班值守的人,要登记在册,报给大将军,然后安排具体的职务。武德年间和贞观年间,很重视世袭荫庇,二品官员的儿子可以当亲卫;二品官员的曾孙、三品官员的孙子、四品官员的儿子、五品职事官的儿子或孙子、三品以上有封号的勋官以及国公的儿子,可以当勋卫和率府亲卫;四品官员的孙子、五品官员及上柱国官员的儿子,可以当翊卫和率府勋卫;二品勋官以及县男以上爵位的官员、五品以上散官的儿子或孙子,可以当各卫和率府翊卫。

王府里负责执仗和乘舆的,每月轮班的人数有几千人,他们负责宿卫宫殿内廷和城门,朝廷会提供给他们伙食。负责执扇的三卫,一共三百人,都是挑选年轻力壮、肩膀齐平、相貌端正的人,会在本卫印上记号,送到殿中省学习,值班的时候,每班三卫派一人,为太仆寺引路。后来,进入官场越来越难,三卫如果不是权贵子弟,往往会被淘汰,甚至有些柱国子弟到老了都进不去;而那些不在编制内的人,虽然地位低微,但几年后也能领到俸禄。所以,三卫的地位越来越低,愿意来的人越来越少。

(府里还有一个录事,一个府令,三个史官。)唐朝的亲卫、勋卫设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设有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把骠骑将军改成了中郎将,车骑将军都改成了郎将,分左右郎将,亲卫设一府,勋卫、翊卫各设二府,合称三府卫。各卫翊卫和率府亲卫、勋卫,也叫三卫。永徽三年,为了避太子讳,把中郎将改成了旅贲郎,郎将改成了翊军郎。太子被废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左右骁卫这边的配置是这样的:左边右边各设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两人。他们的职责和左右卫差不多,都是负责保卫皇宫的。皇宫内外的警卫,还有那些轮班巡逻的豹骑,都由他们来安排调配。要是需要派兵守卫宫门,皇城四周,以及宫城内外,那就要和左右卫一起商量着办,互相配合。 除了这些将军,还有长史各一人,负责记录和管理;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这些都是负责具体事务的。另外还有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左右执戟各五人。 再说说左右翊中郎将府,左边右边各设中郎将一人,左郎将一人,右郎将一人,兵曹参军事一人,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职务,比如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等等,仓曹、兵曹、骑曹、胄曹也都有相应的官员和文书人员。

左右武卫的设置和骁卫差不多,左边右边也各设上将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两人,职责也和左右卫一样。皇宫内外的警卫,还有那些轮班巡逻的熊渠(一种卫队),都由他们来安排。 同样,他们也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左右执戟各五人,还有长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的官员设置,跟骁卫那边一样。 另外还有长二人,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等等,仓曹、兵曹、骑曹、胄曹也都有相应的官员和文书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这边的“称长”负责喊口令,在皇帝出行的时候,负责维持秩序。

左右威卫……(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左右卫的配置。 左边右边各一个上将军,各一个大将军,将军呢,每边两个。他们都负责指挥左右卫的行动。 翊府的禁卫军和外府的羽林军轮班值守,都归他们管。要是分兵出去守卫,他们得负责皇城东面的防卫工作。 另外还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还有二十五个长上。 左右翊中郎将府的官员,跟骁卫一起办公。 (具体来说,就是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那边,府吏二人,史官四人;兵曹那边,府吏三人,史官五人;骑曹那边,府吏二人,史官四人;胄曹那边,府吏三人,史官三人。)

接下来看看左右领军卫的编制。 跟左右卫一样,左边右边各一个上将军,各一个大将军,将军每边也都是两个。 他们的职责也差不多,负责指挥左右领军卫,管理翊府的禁卫军和外府的射声军轮值。 如果需要分兵守卫,他们负责皇城西面以及京城、苑城的各个城门的防卫。 其他的官员配置也和左右卫差不多: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的官员,也和骁卫一起办公。(人员配置也一样: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那边,府吏二人,史官四人;兵曹那边,府吏三人,史官五人;骑曹那边,府吏二人,史官四人;胄曹那边,府吏三人,史官三人。)

【左右金吾卫】 (此处原文保留,无需翻译)

咱们先说说这机构设置啊,最高级别的上将军、大将军,以及将军,数量都不一样,具体多少人,得看具体情况。他们主要负责宫里和京城治安,还有烽火台、道路、水草这些后勤保障工作。 皇宫的侍卫和外围的巡逻部队,都归他们管。要是打仗需要征收田地,那他们就负责左右两营的戒严,南衙宿卫的将军以下,还有千牛卫,都得听他们指挥。 要是有什么大工程,他们就跟着御史一起巡查。那些破旧的帐篷和毡子,就用来给生病的士兵用。

兵曹参军事负责皇宫和外围的武官管理,顺便还管着打猎的事儿;骑曹参军事负责外围的牲畜的账目和饲养;胄曹参军事负责左右卫的管理。 大朝会的时候,他们要给卫尉送去青龙旗和长槊。 然后还有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以及左右司阶、左右中候、左右司戈、左右执戟、左右街使、判官等等,这些官职的人数也各有不同。 左右翊中郎将府的官员设置,跟骁卫差不多。 具体来说,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驾仗三卫六十人,引驾佽飞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 对了,隋朝的时候还有个察非掾的职位,到唐朝就取消了。

再说说左右翊中郎将府,府里的中郎将负责管辖府里的属官,还督促京城六条街的治安巡逻,有两个果毅帮着一起巡逻侦查。 每天上朝的时候,中郎将要上殿接旨,那六百个卫士就是大角手,他们分成六队轮流操练,吹大角来报时,各营的驻扎和行动都得根据这个来。

负责巡逻的街使,管辖着六条街的巡查工作。城门和街角都有武候铺,卫兵和骑兵分别守卫。大城门一百人,大的武候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的武候铺五个人。傍晚,敲响八百下鼓声后城门关闭;半夜,街使带着骑兵巡逻,武官则暗中侦查;凌晨两点,宫内发出鼓声,各条街的鼓声依次传递,坊市城门全部打开,敲响三千下鼓声后停止。

接下来是左右监门卫的职责。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他们负责所有宫门的守卫和门籍登记。九品以上文武官员每月都要向引驾仗和监门卫递交出入登记,监门卫再将这些信息报给内门。所有参加朝会、奏事、等待召见的大臣,以及他们的伞扇仪仗出入宫门,都要登记人数。凡是带物品、货物、器械入宫的,都要登记造册,并有相应的凭证。左监门将军负责登记入宫人员,右监门将军负责登记出宫人员,每月轮换一次登记册。皇帝出行的时候,他们就率领属下在衙门值守。

长史负责审核各部门的文书和宫门的出入登记,巡视出入人员并管理登记册和凭证。其他职责与左右卫相同。兵曹参军事兼管仓曹,胄曹参军事兼管骑曹。左右翊中郎将府的中郎将,负责宫殿城门的守卫,都是左边进,右边出。中郎将各四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此外还有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兵曹,府吏三人,史官五人;胄曹,府吏三人,史官四人。监门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长六百八十人,长入长上二十人,直长长上二十人。监门校尉负责记录出入人员。唐朝时将监门府郎将改为了将军。)

【左右千牛卫】

咱们先说高级军官的配置吧,上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两个人。他们主要负责侍卫工作和管理皇家的兵器。 身边还有配备一千名“千牛备身”的侍卫,他们轮流值班,拿着弓箭守卫皇宫,负责保管武器装备。每天早朝的时候,这些“千牛备身”都要跟着上将军一起进宫侍候皇上。皇上要是去打猎,他们也得跟着去。另外,胄曹参军事负责管理盔甲和兵器。总共来说,皇家御用的兵器有219件,仪仗用品有300件,这些东西都由“千牛备身”以下的军官分管。皇上在宫里过夜的时候,负责拿弓箭的侍卫也要在宫里值夜。管理武器装备的主仗官员每个月都要向上级汇报工作,出行的时候还要兼管骑兵。 除了这些,还有中郎将两个人,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事一人,兵曹参军事一人,胄曹参军事一人。

(唐朝的时候,把备身郎将改称将军,备身将改称中郎将,“千牛左右”和“备身左右”合称“千牛备身”。最初设置“备身”和“主仗”这两个职位的时候,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兵曹的配置是:府长一人,史官二人;胄曹的配置是:府长一人,史官一人。千牛备身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千牛备身负责拿着御用刀,穿戴华丽的衣服,拿着象牙笏板,负责侍卫和随从。备身左右负责拿着御用弓箭,负责侍卫和随从。备身主要负责侍卫和随从工作。主仗主要负责保管和管理皇家的兵器。)

翊中郎将府的中郎将,负责皇上的供奉和侍卫工作。所有拿着御用刀剑进宫侍奉皇上的千牛备身和备身左右,都由上将军统领,中郎将协助他们工作。如果皇上有什么口谕,通事舍人负责传达,如果声音传达不到,就由中郎将宣告。

每个府里都设一个折冲都尉,职位高低不一样:上府的折冲都尉是正四品上,中府的是从四品下,下府的是正五品下。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个,上府的是从五品下,中府的是正六品上,下府的是正六品下。每个府里还各有一个别将,上府的是正七品下,中府的是从七品上,下府的是从七品下。长史也一样,每个府各一个,上府的是正七品下,中府的是从七品上,下府的是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每个府也各一个,上府的是正八品下,中府的是正九品下,下府的是从九品上。此外,每个府还有五个从七品下的校尉,十个从八品上的旅帅,二十个正九品下的队正,以及二十个从九品下的副队正。

这些官职的职责也各有不同。折冲都尉主要负责管理军队,平时负责宿卫,打仗的时候就负责统领军队的装备、粮草,还要操练军队。他们把三百人编成一个作战单位,由一个校尉带领。至于那些负责巡逻守卫的人,他们早上晚上都要巡逻,看到行人必须盘问,不回答就用弹弓吓唬,再不回答就射旁边,还是不回答就射他。白天他们要派人远望,晚上则要派人仔细听周围动静。如果发现有很多人闹事,就要马上报告给主帅。

话说这左右果毅都尉啊,是管着两队都尉的。每个府里呢,都设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官两人。丘曹(丘曹是官名,具体职务此处略去不表)府里是两个人,史官是三个。每个队正管五十个兵。武德元年的时候,把鹰扬郎将改名叫军头,是正四品下;鹰击郎将改名叫府副,正五品上;司马改名叫长史,正八品下;校尉是正六品下,旅帅是正七品下。然后呢,把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和察非掾(察非掾是官名,具体职务此处略去不表)都给撤销了。又把军头改名叫骠骑将军,府副改名叫车骑将军,都设为府。各个率府都设五个骠骑将军、十个车骑将军。

两年后,把车骑将军府划归到骠骑将军府,又设立了十二军,把关内各府都归到这十二军下面。每个军里,设将军一人,副将一人。到六年的时候,又把这十二军给撤了。七年,又把骠骑将军府改名叫统军府,车骑将军改名叫别将。八年,又重新设立了十二军。贞观十年,又把统军府改名叫折冲都尉,别将改名叫果毅都尉。军坊里设个坊主,负责检查户口,鼓励发展农业和桑蚕业,一般都由本坊的五品勋官来担任。三辅地区和近畿州的都督府都设有府,一共六百三十三个。永徽年间,把长史给撤了,设了个司马,负责统管兵、骑两局。武则天垂拱年间,把军队按规模分为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赤县设赤府,畿县设畿府。

圣历元年,又把司马给撤了,设了长史、兵曹参军事,还设了个别将,从六品下,地位在果毅都尉之下。后来又分设左右各一个别将,没多久又撤了。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设了一个别将,但是级别降了。开元初年,卫士改名叫武士,各卫的折冲、果毅、别将,都从表现好的人里选拔,担任展仗押官(展仗押官是官名,具体职务此处略去不表)。右羽林军十五人,左羽林军二十五人,衣服颜色都一样。各卫都有弩手,左右骁卫各八十五人,其他卫队各八十三人。【左右羽林军】

咱们先说说北衙禁军,这可是皇帝身边的精锐部队。最高指挥官是大将军,一共两位,都是正三品;将军呢,每边三个,都是从三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皇宫禁军的统领,还要管着左右厢的飞骑仪仗队。皇帝上朝,他们得在阶梯两旁站岗;皇帝出巡,他们得在御道两旁护卫。飞骑部队的编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如果皇帝有命令要送到南衙,大将军得先拿着皇帝的命令,通知金吾卫,然后由负责仪仗的官员和监门官一起汇报,皇帝再下命令,才能通行。

接下来是北衙禁军的其他官员。长史每边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和仓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还兼管骑兵营务;兵曹参军事和胄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仓曹参军往下,都是正八品下。司阶每边两人,正六品上;中候每边三人,正七品下;司戈每边五人,正八品上;执戟每边五人,正九品下;长上每边十人。还有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左右中郎和左右郎将各一人,都是正五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此外,还有文职人员,比如录事一人,史官两人,亭长两人,掌固四人;仓曹、兵曹每府各两人,史官四人;胄曹府和史官各两人;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也一样,录事一人,府一人,史官两人;仓曹、兵曹每府各两人,史官四人;胄曹府和史官各两人。

再来说说左右龙武军,这支部队的编制和北衙禁军有点不一样。大将军每边一人,正二品;统军每边一人,正三品;将军每边三人,从三品。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和羽林军一起保卫皇宫。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每边两人;中候每边三人;司戈、执戟每边五人;长上每边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龙武将军的职位是景云元年设立的;兴元元年,六军都设立了统军;贞元三年,龙武军又增加了一位将军,还增加了录事一人,史官两人,亭长两人,掌固四人;仓曹府和史官各两人;兵曹府和史官各两人;胄曹府和史官各两人。

【左右神武军】 (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首先,咱们说说这军队编制。你看啊,每个大将军一人,都是正二品的大官儿;统领军队的也一人,正三品;将军呢,三个,都是从三品。这些将军都管着总衙门前的射生兵。 然后还有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每种职位各一人;司阶有两个人,中候有三个,司戈、执戟各五个,长上十个。 (顺便说一句,录事一人,史官两个人,仓曹、兵曹、胄曹府的史官,都跟龙武军一样。) 开元二十六年的时候,还分出来羽林军,设了左右神武军,后来又撤了,到至德二年又重新设立了。

接下来是左右神策军。这个厉害了!大将军每边一人,都是正二品的大官;统军每边两个人,正三品;将军每边四个,从三品。他们管着禁卫军,还有内外八镇的兵马。 还有护军中尉、中护军,每种职位各一人;判官三个,都句判官两个,句覆官、表奏官、支计官各一人,孔目官两个人,驱使官两个人。 从长史以下的官职数量,都跟龙武军一样。(龙武军、神武军、神策军,这六个军队,号称六军。)贞元二年的时候,神策军也设了大将军和将军;十四年的时候又设了统军,品级跟其他六军一样。 一开始,殿前左右神威军有两个大将军,都是正二品;两个统军,从三品;两个将军,从五品。元和初年,合并成一个军队,叫天威军。八年后又撤了,把军队并入神策军,里面有马军、步军将军和指挥使等等,由马军大将军负责军事。天复三年撤销了神策军,四年后又重新设立了。

最后,咱们说说东宫的官员。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都是从一品的大官,负责辅佐太子。每次见面,都要在殿门口迎接,三位老师答礼,每次进门都要让三位老师先走,三位老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下。给三位老师写信,开头要写“惶恐”,结尾也要写“惶恐再拜”。太子出行,路上要准备仪仗队跟随。

首先,咱们说说皇太子的老师们。少师、少傅、少保各一位,都是从二品的大官。他们的职责是,了解三位老师(太师、太傅、太保)的道德品行,然后教导太子,让太子学习三位老师的道德修养。至于太师以下的官职,只要人选合适就行,职位不一定非得都设。对了,顺便提一句,先天元年的时候,詹事府还设过令、丞两个职位,后来又取消了。

接下来是太子宾客,一共四位,都是正三品。他们主要负责陪太子,规劝太子,帮着太子处理礼仪方面的事,在宴会的时候,他们还要坐在比较尊贵的位置。还有个侍读,人数不固定,主要负责给太子讲授经史子集。贞观十八年的时候,宰相还兼任过太子宾客呢!开元年间,才正式确定侍读有四个人。太宗皇帝在当晋王的时候,就有侍读,当了太子后也设了这个职位,后来时有时无,开元初年,十位王子的府邸还请来一些教书写字的老师,也称作侍读。

然后是詹事府。太子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正四品上。詹事府掌管着三寺和十率府的事务,少詹事是詹事的副手。皇太子发的文件上写着“令”,其他人员签字执行,还要记录日期。府里还有两个丞,正六品上,负责处理府里的日常事务,管理文武官员的档案和请假事宜。凡是朝廷的命令,以及尚书省和二坊送来的公文,都要经过詹事府转到东宫各部门。府里还有个主簿,从七品上;两个录事,正九品下。对了,隋朝的时候詹事府被撤销了,武德初年又恢复了。龙朔二年改名叫端尹府,詹事改称端尹,少詹事改称少尹。武则天光宅元年又改名叫宫尹府,詹事改称宫尹,少詹事改称少尹。府里还有九个令史和十八个书令史。

司直呢,两位,正七品上。主要负责监督宫中官员和率府的士兵。太子上朝的时候,他们负责管理东西两班的官员;太子监国的时候,詹事、庶子担任三司使,司直和司议郎、舍人轮流处理奏章。太子外出的时候,他们要检查仪仗队伍。府里还有个令史,两个书令史,四个亭长和六个掌固。

最后是左春坊……

左庶子、中允这些官职,级别都不低呢!左庶子是正四品上,中允是正五品下,一共四个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侍奉太子,帮太子起草奏章,审查奏章,看看有没有什么错误。 他们还管着好几个部门,比如经籍库、膳食房、药房、内侍部门、典礼部门和宫门,事情可不少。

太子出门,他们得负责对外联络和安全保卫;太子回来,就得解除警戒。 要是有什么命令下来,他们得和司议郎一起审核,签字画押,盖章,然后把盖了章的命令送去詹事府。司议郎是正六品上,两个人,工作和左庶子差不多,也是侍奉太子,审查奏章。 不过他们还多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太子所有值得记录的事情,比如出入宫廷、朝拜祭祀、讲学监国等等,都记下来,编成史册。 另外,宫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官员的升迁、死亡,到了年底他们都要整理好,送去史馆存档。

左谕德就一个人,正四品下,主要负责教导太子为人处世的道理,随时随地地引导和劝诫太子。太子接见大臣的时候,左谕德要站在太子左边陪侍;太子出行,左谕德也要跟着。 左赞善大夫就厉害了,五个人,正五品上!他们负责传达命令,指出太子的错误,协助太子处理各种礼仪事务,还要用儒家经典教导诸位郡王。 剩下的录事和主事,级别就低多了,录事是正八品下,主事是正九品下,人数也少。

隋朝的时候,中允这个职位叫内允,后来改来改去,又改回中允,再改成内允,最后又改回中允,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后来,门下坊改名叫左春坊,左庶子改名叫左中护,中允改名叫左赞善大夫,司议郎也分成了左右两个,还增加了左右谕德各一人。 再后来,又改回去了,司议郎也不分左右了,谕德又取消了,司议郎又分左右了…… 总之,这些官职的名称和设置,变来变去,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后来,还增加了左右赞善大夫,一开始只用同姓的人,后来才开始用庶姓的人。 总之,这些官职的设置,和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品级对应,比如庶子对应侍中,中允对应门下侍郎,以此类推。 此外,还有令史、书令史、传令、掌仪、赞者、亭长、掌固等等辅助人员。

【崇文馆】

话说唐朝,有两个学士,负责管理书籍典籍,教授学生,考试合格后推荐他们去弘文馆。弘文馆的校书郎呢,是正九品下的官职,主要负责校对书籍。对了,弘文馆的历史还挺曲折的,贞观十三年才设立崇贤馆,显庆元年增设了二十名学生,上元二年因为避太子名讳改名为崇文馆。馆里的学士、直学士和雠校人员,人数都不固定,有时候甚至连人都没有,就由庶子来负责馆里的事情。到了开元七年,把“雠校”改成了“校书郎”。乾元初年,宰相兼任学士,负责管理整个馆务。贞元八年,弘文馆又归属了左春坊。馆里还有十五个馆生,一个书直,两个令史,两个书令史,两个典书,两个拓书手,十个楷书手,一个熟纸匠,两个装潢匠,还有一个笔匠。

司经局呢,有两个洗马,从五品下,负责管理经籍,出入侍奉皇太子。凡是进献给东宫的书籍,都由他们接收保管。还有三个文学,正六品下,分管经籍,负责侍奉太子处理文章。此外,还有四个校书,正九品下;两个正字,从九品上,负责校对和刊刻经史书籍。(唐朝把太子正书的官职改称正字。)司经局也经历过几次改名和机构调整,龙朔三年改名为桂坊,不再隶属左春坊,而是管辖崇贤馆,地位跟御史台相当;詹事一人为令,相当于御史大夫;司直二人相当于侍御史;洗马改称司经大夫。还增设了四个文学和一个录事,正九品下。三年后,司经大夫又改称桂坊大夫,负责纠正违规失误。咸亨元年,司经局又重新隶属左春坊,并裁撤了录事。 司经局还有两个书令史,两个书吏,四个典书,二十五个楷书手,六个掌固,两个装潢匠,一个熟纸匠,一个笔匠。

典膳局呢,有两个典膳郎,从六品下;两个丞,正八品上。他们负责进膳和试菜,丞是典膳郎的副手。每天晚上,他们都要轮流值守在厨房。(龙朔二年,典膳监改名为典膳郎。)典膳局下设两个书令史,四个书吏,六个主食人员,二百个典食人员,四个掌固。

(药藏局的信息缺失,无法翻译。)

药房那边有两个药藏郎,都是从六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上。他们负责调配和管理药品,丞是药藏郎的副手。太子殿下要是生病了,御医会先诊断,然后商量治疗方案。药要送进去之前,宫里的官员要先试吃,这跟尚药局的职责一样。(药房里还有个书令史,两个书吏,四个侍医,两个管药品的,六个药童,四个守卫。)

内直局呢,有两个内直郎,都是从六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下。他们负责保管皇帝的印玺、衣服、伞扇、桌椅、笔墨纸砚,以及宫墙的维护。(贞观二年改名监为内直郎,副监为丞。内直局下还有个书令史,三个书吏,十二个管衣服的,八个管扇子的,八个管笔墨的,六个守卫。武德年间,还有四个管印玺的,到开元年间就取消了。)

典设局有四个典设郎,都是从六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下。他们负责准备热水、灯烛,打扫卫生,以及布置各种场所。太子殿下如果在偏殿用膳,或者在正殿举行正式的祭祀仪式,那前一天典设局就要在东厢房和殿内搭好帐篷,并在殿前挂上帷幕。(贞观二年,把原来的斋帅局改名为典设局,斋帅改名为郎。典设局下还有两个书令史,四个书吏,二百四十五个幕僚,十二个守卫。)

宫门局呢,有两个宫门郎,都是从六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正八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宫门的钥匙和开关。每到夜里漏刻报时完毕,他们就敲响漏鼓打开宫门;等到夜里漏刻报时到上水一刻的时候,再敲响漏鼓关闭宫门。到了年底举行驱除邪祟的仪式,宫门就要提前一刻打开。太子不在宫里,正门就关上;太子回宫,就照常开门。宫里一般白天是不敲鼓的。(贞观三年,把原来的宫门监改名为宫门郎。宫门局下还有个书令史,两个书吏,一百个门卫,四个守卫。)

右春坊……

话说古代皇太子身边,有好多官员伺候着呢!首先是右庶子,俩人,都是正四品下;还有中舍人,也是俩人,正五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侍奉太子、递送东西、转达奏章,中舍人相当于右庶子的副手。要是太子监国,发布命令,就得先画上日子,然后由右春坊的庶子宣读,中舍人负责执行。

太子身边还有四个太子舍人,正六品上,负责传达命令和文书。大臣们给太子上奏,大事用笺,小事用启,奏章的封题都要先交给右春坊的通事舍人,再由他们呈递上去。通事舍人有八个,正七品下,主要负责引导宫廷官员拜见太子,以及传达太子的问候。此外,还有右谕德一人,右赞善大夫五人,录事一人,主事二人,他们的品级都和左春坊的官员一样。 (隋朝的时候,内舍人隶属于典书坊;武德初年改名为中舍人,管记舍人的改称太子舍人;永徽元年,因为避太子名讳,又把中舍人改回内舍人;龙朔二年,典书坊改名为右春坊,右庶子改名为右中护,中舍人改名为右赞善大夫,舍人改名为右司议郎。) 还有不少办事人员,比如令史九人,书令史十八人,传令四人,典谒四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

接下来咱们说说家令寺。家令一人,从四品上,负责太子的饮食起居和仓库管理,手下管着总食官、典仓、司藏三个部门。太子出门,家令要带路;太子祭祀或宴请宾客,家令负责准备酒食;太子赏赐别人,家令负责呈上金银财宝和钱币;凡是太子用的床、几、席子、器物,只要不是从将作监或少府监领的,都由家令寺负责供应。家令寺还有两个丞,从七品下,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三个部门的收支都要记录在詹事府。家令寺还负责管理太子的庄园田地,核算收入;宫殿、朝廷、坊市、府邸的土木工程,则由司藏负责。此外,还有个主簿,正九品下。(唐朝时,司府令改名为家令;龙朔二年,家令寺改名为宫府寺,家令改名为大夫。) 家令寺下属还有录事一人,府十人,史二十人,亭长四人,掌固四人,杂匠百人。

最后是食官署……

话说这机构啊,首先是负责吃喝的。有个掌膳署,署长是正八品下,还有两个副手,都是正九品下。他们管着每天的饮食,什么早中晚饭,还有节日的贡品,都归他们管。 六品以下官员元旦、寒食节、冬至的伙食,都在家令的厨房里做。 这部门人不少,除了领导,还有府里的工作人员、史官、掌膳的厨师,一共一百七十多人呢!

接下来是典仓署,也一样,署长正八品下,两个副手正九品下。他们管着粮食、酱醋、各种菜肴,还有锅碗瓢盆、灯烛这些东西。 园子里的花花草草,树木果蔬的种植,也归他们管。每个月都要把仓库的账目报上去,年底还要给詹事府报个总账。 他们还得负责给户籍里的奴婢、番户、杂户发放粮食和衣服。 这部门也有不少人手,除了领导,还有府里的人、史官、园子里的管理人员等等。

然后是司藏署,也是一样的配置,署长正八品下,两个副手正九品下。他们管着库房里的财物,负责收支和修缮。 这部门人相对少一些。

最后是率更寺,这个部门可不一样了,署长是正四品上,级别很高!他们管着皇室宗族的辈分、礼乐、刑罚,还有时间管理,也就是漏刻。太子举行祭祀、讲学、成年礼这些仪式,都得他们来操办,太子出行,他们还要用专门的车子引路。 如果坊、寺、府里有人犯了罪,要处罚,除了重罪,轻罪都得送到大理寺。 要是太子还没立,那这些案子就先由大理寺审理。 率更寺里还有个副署长,正七品上,协助署长工作。 还有一个主簿,正九品下,管着印章。 要是宗族辈分搞错了,礼仪不规范,音乐不和谐,时间记错了,刑罚不合法,他们都要管,都要纠正过来。 审理犯人,副署长要和署长一起。龙朔二年的时候,率更寺改名叫司更寺了,署长也改名叫司更大夫了。 这部门人更多,除了领导,还有录事、府里的人、史官、负责漏刻的博士和工作人员,还有管钟鼓的人等等。漏刻博士负责教别人怎么管理漏刻。

仆寺……(此处内容未提供,无法翻译)

我一个人,官职是四品上。主要负责管理皇家的车辆、马匹、仪仗队和丧葬事宜,整个马厩和牧场都归我管。太子要出门,我就得带着马厩和牧场的官员去开路,亲自驾车。我手下有个丞,七品上,负责处理寺里的日常事务。所有马匹的饲料和粮食,每年夏季末都要向詹事府汇报,按时出入马厩,控制数量。还有一个主簿,正九品下,负责马匹的饲养、车辆的驾驭和仪仗队的管理。(龙朔二年,改名为驭仆寺,我的职位改称大夫。那时增加了进马十一人,录事一人,府吏三人,史官五人,亭长三人,守卫三人。)

【厩牧署】

这部门的正职是令,从八品下;还有两个丞,都是从九品下。他们负责管理车辆、闲置的马厩和牲畜。太子要出门,他们就得带着典乘官提前试路,安排驾车的人员和车辆,太子出门后,他们负责开路,并在西阁外南向等候。东宫所有的牧场人员,都听他们指挥。典乘官有四个人,都是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府吏三人,史官六人,负责调配马匹和驾车的翼驭十人,驾车人员十五人,看管闲马六百人的人员,兽医十人,以及管理马奶的三十人。翼驭主要负责调配马匹和驾车。)

【太子左右率府】 (此句无须翻译,为机构名称)

说白了,这卫率府啊,最高领导是正四品上的率,一人;副手是两个从四品上的副率。 他们主要管军队和仪仗队的事儿。 三府(指亲府、勋府、翊府)、其他各部门都归他们管。 过年过冬至,太子殿下去朝见大臣和各地来的使臣,卫率府的人就负责保卫工作。每个月,三府、三卫(指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和五府(指亲府、勋府、翊府,以及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轮流值班,按规定安排人员。 这府里的名字啊,改来改去的, 武德五年改成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监门率府;龙朔二年又改成左右典戎卫、左右司御率府、左右清道卫、左右奉裕卫、左右崇掖卫;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又改左右监门率府叫左右鹤禁卫;神龙元年,左右司御率府又改回去了,左右清道卫也改回去了;景云二年,左右宗卫府又改回左右司御率府;开元初年,左右虞候率府又改回左右清道率府……反正改来改去,记都记不住!

接下来说下府里的其他官员。长史一人,正七品上,负责处理各部门的事务,秋天的时候,把属下官员的功过汇报给率,然后进行考核。 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都是从八品,一个管文书档案,一个管武官档案,一个管器械和办公场所的修缮。司阶、中候、司戈、执戟这些官职,品级从六品到九品不等,人数也不同。左右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从最高领导到最低级的官员,品级都一样。 具体人员配置呢,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一人;仓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胄曹,各府二人,史三人;骑曹,府五人,史七人;亭长、掌固各二人。

最后,再说说【亲府、勋府、翊府三府】,这三个府,具体情况以后再说。

每个府里都有一个中郎将,官职是正四品上;左右郎将各一个,官职是正五品下。中郎将和郎将,负责管理他们府里的校尉、旅帅以及亲卫、勋卫、翊卫等负责宿卫的人,并且统管他们的工作。

兵曹参军事每府各一人,官职是正九品上。主要负责处理文书判决。皇帝上朝或者太子出宫的时候,他们就要跟着仪仗队去执行相关的礼仪工作。亲卫是正七品上,勋卫是正八品上,翊卫是正八品上,不过这些职位的人员编制都是空的。校尉每府五个,官职是正六品上;旅帅每府十个,官职是正七品下;队正每府二十个,官职是正八品上。(武德元年,把功曹改名为亲卫,义曹改名为勋卫,良曹改名为翊卫,设立了这三个府,每个府里都有录事二人,府史各一人。)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的设置是这样的:率每府各一人,官职是正四品上;副率每府各二人,官职是正四品上。他们的职责是和左右卫一起工作。所有各部门和外部府邸的旅贲、番上人员都归他们管辖。长史每府一人,官职是正七品上;录事参军事每府一人,官职是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每府各一人,官职都是正八品下;司阶每府一人,中候每府二人,司戈每府二人,执戟每府三人。亲卫、勋卫、翊卫三府的中郎将以下的官职设置,和左右卫率府一样。(每个府里都有录事一人,史官二人。仓曹,每府一人,史官二人;兵曹,每府二人,史官三人;胄曹,每府府吏、史官各二人。亭长一人,掌固二人。)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这一部分没有具体内容,仅保留原文)

首先,咱们来说说太子左右监门率府。这个府里,正职领导叫“率”,每边各一个;副职领导叫“副率”,每边各两个。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宫门的安全保卫,日夜巡逻。所有其他部门和外府值班的人员,都归他们管。太子出门的时候,清游队走在前面开道,拒队殿后护卫。此外,府里还有: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都是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从八品下;左右司阶各一人,左右中候各二人,左右司戈各一人,左右执戟各三人。其他的亲卫、勋卫、翊卫三府的中郎将以下官员,编制和左右卫率府差不多。对了,还有其他一些人员,比如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仓曹那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那边,府二人,史三人;胄曹那边,府二人,史二人。最后,还有50个负责押送武器装备的士兵。

接下来,咱们看看太子左右内率府。这个府的设置和监门率府差不多,也是每边各一个“率”,两个“副率”,负责宫门的守卫工作。所有进出的财物和器械,都要登记造册。人员配置方面,每边各一个长史,一个录事参军事,都是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下,还兼管仓曹;胄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下;还有78个监门直长,都是从七品下。(唐朝的时候,把宫门将改名叫监门率,值班人员叫直长。) 同样,这个府里也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一人,掌固二人;兵曹那边,府二人,史二人;胄曹那边,府二人,史三人。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机构设置。简单来说,就是安排了好多人来负责皇太子的安全和日常事务。 每个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比如负责皇太子近身侍卫的“千牛”部门,就设正副率各一人。

这千牛主要负责皇太子出行时的安全和一些杂务。比如,皇太子要是去射箭,千牛就得跟着伺候。 皇太子在射箭场射箭的时候,千牛得把弓箭准备好,站在东边阶梯上,面朝西站着;正率拿着弓,副率拿着箭,还要负责捡箭。 等皇太子张弓搭箭的时候,正率左手拿着弓,右手拿着箭筒,把箭递过去;副率用弓轻轻拂拭一下箭,再递给皇太子。 射完箭后,他们就退回原位站好,然后由左内率去检查箭靶子射中了没有。

除了千牛,还有其他部门的官员。比如,长史、录事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等等,这些官职品级也不一样,有正九品上的,也有正九品下的。 这兵曹、胄曹部门,也各设有府吏和史官。

(唐朝的时候,兵曹这个部门改名了,以前叫司使左右,后来又改叫千牛备身,负责皇太子射箭的官员也改了称呼。龙朔二年,又把“千牛备身”改成了“奉裕”。到了开元年间,千牛备身、备身左右这些称呼都统一改成了“千牛”。 那时候,备身有二十八个人,负责武器装备的有四十个人,还有录事一人,史官二人;兵曹部门设府吏一人,史官二人;胄曹部门设府吏一人,史官一人。) 总之,这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经过几次调整变化,最终形成了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