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望族出身,后来搬去了荥阳。他爷爷李玄道是文学馆的学士,他爸爸李成裕是秘书监。李揆这个人聪明机灵,文笔又好。唐玄宗开元末年,他考中了进士,做了陈留县尉。后来他上书给皇帝,被考核后进入中书省工作,之后又升任右拾遗、起居郎,负责宗室的表章奏疏,后来又当上了考功郎中兼知制诰。他还跟着皇帝去剑南地区狩猎,之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
乾元二年,皇室宗亲请求尊封皇太后为“翊圣皇后”。肃宗皇帝问李揆的意见,李揆回答说:“以前皇后的称号,死后才追谥,只有景龙年间,韦氏专权的时候才在生前就称‘翊圣’。现在陛下您一向遵循典礼制度,为什么要去效仿这种乱象呢?”皇帝一听吓了一跳,说:“差点儿坏了我的大事!”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张皇后生了个几岁的儿子,想立他为太子,但是皇帝还没决定。这时,皇帝想把代宗封为成王,皇帝很随意地问李揆:“成王年纪大了,又有功劳,打算立他为太子,你怎么看?”李揆说:“陛下您这么说,是社稷之福啊!”然后就再次拜谢。皇帝说:“朕已经决定了!”
没过多久,李揆又兼任了礼部侍郎。李揆觉得选拔人才不注重实际能力,只看重那些钻营巴结、搜刮禁书的人,而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却只会埋头苦读,甚至连说话都说不清楚。于是李揆在朝廷上大大地陈述了自己的意见,跟那些儒生们约法三章说:“皇上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是要选有真才实学的人,你们可以畅所欲言。”从此大家都称赞他。李揆还没完成这件事,就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负责修撰国史,并被封为姑臧县伯。李揆长得仪表堂堂,而且很擅长跟皇帝谈话,皇帝感叹道:“你的家世、才华、学识都是当今第一,真是朝廷的栋梁之才啊!”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三绝”。
当时京城盗贼很多,甚至在热闹的街道上杀人,尸体扔在沟里,官吏们都吓得没了主意。李辅国当时权势很大,就请求挑选五百名羽林军骑兵来负责抓捕盗贼。李揆说:“汉朝用南北军互相制约,所以周勃利用南军进入北军,才安定了刘氏江山。我们朝廷设置南北衙门,文武官员互相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卫,万一发生什么意外情况,拿什么来控制局面呢?”李辅国的建议就这样被否决了。
李揆这个人啊,办事虽然很明白,但就是太急于求成,又太在乎名声。他哥哥李楷,有时候也这么说他,说他因为办事拖拉,在官场上一直升迁不上去。吕諲做官做事比李揆看得远得多,所以当了宰相,镇守荆南,政绩特别好。李揆害怕吕諲再次被重用,就派人到吕諲那里去,故意找茬,揭他的短处,吕諲就偷偷地把这事儿报告给了皇帝。皇帝一听,大怒,就把李揆贬到袁州当长史。没过三天,就让李揆的哥哥李楷当了司门员外郎。李揆好几年后才被调到歙州当刺史。
一开始,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李揆看不起元载,觉得他没啥本事,就对苗晋卿说:“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都没机会,这种獐头鼠目的人却想着升官? ”元载知道了这事儿,心里一直记恨着他。等到元载当权了,就奏请皇帝让李揆去当秘书监,说是去江淮地区养病。李揆家里一百多口人,穷得揭不开锅,只能靠讨饭过日子。地方官吏稍微有点烦他,他就走了,这样东奔西跑,足足十六年。直到元载被杀,他才被任命为睦州刺史。后来又升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唐德宗到山南巡幸,李揆一向被卢杞讨厌,结果被派去跟吐蕃会盟,还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李揆推辞说自己年纪大了,怕死在路上,完不成任务。皇帝听了很同情他。卢杞却说:“跟少数民族和谈,需要有经验的朝廷官员,非李揆不可。以后那些年轻的官员,可不敢再推辞了!”李揆到了吐蕃,吐蕃首领说:“听说唐朝有个第一人叫李揆,您是不是他?”李揆害怕被扣留,就骗他说:“那个李揆,怎么可能来这里呢?” 然后就回去了。最后,李揆死在凤州,享年七十四岁,追赠司空,谥号恭。
常衮,是长安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末期考中了进士。他为人清高正直,不随便跟人交往。从太子正字做起,一步步升到中书舍人。他文采好,擅长处理政务,当时名声很大。后来鱼朝恩靠着皇帝的宠信,兼任国子监祭酒。常衮上奏说:“国子监的职位,应该用有名望的儒生来担任,不应该让宦官来管。”
一开始,回纥族有些有功劳的人留在京城。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容易骄傲,后来他们就建起了宅邸和佛寺,甚至在里面埋伏兵士。他们经常跑到渭河桥附近,和士兵们打架,甚至抢了含光门的鱼符,逃出城外。常衮就建议说:“现在西边的回纥人在边境上晃悠,经常来抢劫。如果他们互相勾结,趁我们不备发动袭击,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该早做准备。”
又有一次,是皇帝的生日,各地的节度使都争着献上奢华的礼物,要不就是请道士、和尚做法事祈祷。常衮认为:“汉文帝把千里马都退回去了不用,晋武帝烧掉了珍贵的雉羽裘,宋高祖砸碎了琥珀枕头。这三位皇帝,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能够以身作则,勤俭治国。现在各地进献的礼物,都很奢侈浪费,根本没用,而那些节度使、刺史也不是靠自己种地织布过活的,都是靠百姓供养的,这是在搜刮民脂民膏讨好皇帝啊!这些东西都应该退回去。现在军队还没安定下来,京城附近的人口十不存一,而那些寺庙却在写经造像,烧钱埋玉,用来赏赐和尚、道士、巫师等等,一年就要花掉上百万钱。如果陛下能把这些钱用来买粮食,减少老百姓的赋税,那天下百姓的福祉将不可估量!”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意见,于是把他提拔为礼部侍郎。
那时候宦官刘忠翼权势很大,泾原节度使马璘也深受皇帝宠信,经常向皇帝提要求。常衮都一一拒绝了他们。元载死后,常衮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弘文馆、崇文馆大学士,和杨绾一起执政。杨绾为人宽厚,容易相处,而常衮比较苛刻,还总是拿清廉俭朴来标榜自己。皇帝比较信任杨绾,对他非常礼遇和宠爱,常衮比不上,心里很嫉妒杨绾。后来杨绾去世了,常衮才真正掌握了权力。
首先,朝廷官员的俸禄太低,大家都在讨论涨工资的事儿。当时韩滉负责财政,他和卢杞都比较任性,想给谁多给谁少,全凭心情。韩滉讨厌国子司业张参,卢杞讨厌太子少詹事赵惎,就都少给他们发工资。太子文学相当于洗马的副手,而卢杞的亲戚担任文学,他的俸禄却比洗马还高。这种徇私舞弊、打击报复的事儿,他没少干。以前,皇宫内厨每天都会送饭菜给宰相府,大概能供十个人吃,卢杞奏请皇帝取消了这个待遇。他还想把让堂封起来,其他宰相不同意,这事儿才作罢。政事堂北门,以前宰相去舍人院商量政事的时候都会走那儿,到了卢杞这儿,他就把门堵上了,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元载倒台后,他堵住了卖官鬻爵的路子,但是所有事情都得经过他的同意,那些不擅长写文章的人,都被他排斥不用,所以世人都称他为“卢伯”,因为他的行为处事,完全没有贤与不肖的区别。
卢杞当宰相的时候,官职只是朝议,没啥爵位。郭子仪跟皇帝说了这事儿,卢杞这才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封河内郡公。德宗皇帝即位后,卢杞奏请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皇帝很生气,就让他们俩换个位置,又把卢杞贬到潮州当刺史。建中初年,杨炎执政,卢杞被起用为福建观察使。一开始,福建人不懂得读书学习,卢杞到了之后,就设立了乡校,教他们写文章,亲自给他们讲解指导,跟他们相处得像朋友一样,一起游玩、宴饮,福建的风气因此大变,每年向朝廷输送的优秀人才也跟内地州府一样多了。卢杞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左仆射。后来,福建人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在学官祭祀卢杞。
赵憬,字退翁,是渭州陇西人。他的曾祖父赵仁本,当过吏部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官。赵憬为人正直,品行高洁,从不夸耀自己。宝应年间,朝廷正在修建泰陵和建陵,花费巨大,再加上吐蕃入侵边境,天下闹饥荒,赵憬穿着粗布衣服上书,请求皇帝节俭办理丧事,士林人士都对他赞赏不已。他曾经做过江夏尉,也曾在一些使府任职,后来升任太子舍人。母亲去世后,他守孝期间,墓地里竟然长出了灵芝和树木。建中初年,他被提升为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表很器重赵憬,让他当自己的副手。李承表死后,赵憬就接替了他的位置。被朝廷召回后,他闭门谢客,不与人交往。李泌向皇帝推荐了他,赵憬在殿上对答,言辞清晰,见解精辟,通晓古今,德宗皇帝非常欣赏他,任命他为给事中。
唐朝贞元年间,咸安公主嫁到了回纥,朝廷派关播当使臣,又让赵憬这个御史中丞跟着一起去。那时候,很多使臣都偷偷带些私货去回纥,倒买倒卖马匹,从中牟利,可赵憬不一样,他一点儿都不贪。使团还没回来呢,尚书左丞的职位空出来了,皇帝说:“赵憬能胜任这个职位。”于是就派他去了。
年底考核官员的时候,按照至德年间的惯例,要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官员。赵憬自己主动说,要弹劾果州刺史韦证贪污受贿,请求降低韦证的考核等级。负责考核的官员刘滋觉得赵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因为这次主动请罪,提升了他的考核等级。
后来窦参当权,想把赵憬贬到地方当刺史,但皇帝没同意。窦参下台后,赵憬升任中书侍郎,还兼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陆贽一起辅佐皇帝。陆贽在处理政务时,很少让步,后来赵憬又调任门下侍郎,陆贽心里很不平衡。赵憬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些职位,经常告病在家。
那段时间,杜黄裳被小人和宦官诬陷,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人也被裴延龄陷害,处境非常危险。赵憬挺身而出,为他们申辩,最终让他们都免于灾祸。早些时候,陆贽和赵憬约定一起弹劾裴延龄,结果面见皇帝时,陆贽极力揭露裴延龄的罪行,皇帝都变了脸色,但赵憬却没有帮腔,导致陆贽被罢免,赵憬这才开始真正掌握大权。
憬精明强干,治理国家,总是认为国家根本在于选拔贤才、节俭用度、减轻赋税、宽缓刑罚,他总是恳切地向皇帝进言。他还陈述了前朝的得失和当时的变革,献上了《审官六议》。
第一条议论的是宰相的选拔,说:“内外官员中,只要知道谁贤能就启用谁,谁有能力就委以重任,力求人尽其才,这是很难做到的。”第二条议论的是一般官员的选拔,说:“我曾经认为,选拔十个人能有五个合格的就不错了,贤者和愚者各占一半。陛下说:‘为什么一定要五个呢,十二个也可以。’所以要广泛任用,明确考核标准,看重大的方面,忽略小的瑕疵,根据才能委以事务,这是用人的重要原则。”
第三条议论的是京师空缺的官职,说:“现在重要的官职空缺很多,闲职官员却很多。重要的官职用才能和品德来衡量,闲职则用恩泽来安抚,这就导致选拔人才少,优容闲散的人多。应该补齐空缺的职位,以此培养人才。”第四条议论的是考核制度,说:“现在内廷的官员和外地的刺史,考核成绩最好的,可以破格提拔,这是很好的。我认为升降黜陟应该规定年限,如果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在应该升迁的时候还没有升迁,就加爵位或官秩。其余的升迁降职,应该有个时间上的规定。如果考核成绩中等,并且达到年限的,就平调,然后经过考验再升迁,这样就不会有敷衍塞责的心态和久久不能升迁的忧虑了。”
第五条议论的是积压的问题,说:“陛下把举荐人才的事交给宰辅,但宰辅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人才,那就应该向下面的官员询问;如果下面的官员也不了解,那就向大众询问,但大众的意见很嘈杂,十个赞扬的未必可信,一个批评的就值得怀疑。我认为应该采纳大家的意见,先用那些受到很多人赞扬的人,没有大过错的不要轻易放弃。”第六条议论的是藩镇的官员,说:“各地的使臣和官员,一定要选拔贤才来提高府衙的声望,如果才能已经经过考验,就应该把他们调到朝廷来,不要让他们长期滞留地方。”皇帝都同意了他的意见,下诏书褒奖了他。
憬辅佐皇帝五年后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去世时,儿子上交了他临终前起草的奏章,皇帝非常悲痛惋惜。追赠他太子太傅的官职,谥号贞宪。
憬为人清廉俭约,担任宰相时,他的住宅和仆役还像儒生家一样简朴。得到俸禄后,先修建了家庙,最终也没有置办产业。他在湖南任职时,令狐峘、崔儆两人都担任刺史,他们不遵守法令,憬就以正直的品格弹劾他们,两人都派人攻击憬在朝廷的声誉不好。等到憬当了宰相,就提拔崔儆从大理卿升任尚书右丞,令狐峘当时被贬为衢州别驾,憬又把他提拔为吉州刺史,人们都认为他很贤明。
崔造,字玄宰,是河北深州安平人。在永泰年间,他和韩会、卢东美、张正则这三个哥们儿关系特别好,一起住在上元,整天就喜欢聊聊天下大事,个个都觉得自己是辅佐帝王的大才,所以他们四个自称“四夔”。
后来,浙西观察使李栖筠看中了他的才华,把他招过去当判官。崔造一路升迁,做到左司员外郎。他和刘晏关系很好,可后来刘晏犯了事儿,被贬到信州当长史。之后,他又被调到建州当刺史。朱泚造反的时候,崔造立刻给周围州县发檄文,带头组织了他手下的两千兵马,随时准备听候朝廷调遣。唐德宗皇帝非常高兴,夸奖了他。
等到京城平定之后,朝廷召他回京。结果到了蓝田,崔造自己觉得他舅舅源休跟叛军是一伙的,于是就上书朝廷请罪。皇帝觉得他这样做很讲究,就下诏书安慰鼓励他,并且提拔他做了给事中。
公元786年,杨炎被任命为宰相。皇帝觉得他敢于直言,并且有能力处理政务,所以破格提拔了他。杨炎长期在江南地区任职,深知负责钱粮的官员欺上瞒下,甚至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于是,他上奏建议:全国的赋税,应该由各道的观察使和刺史负责选派官员,把税款送往京城;各地的水陆运输官员、度支巡察院、江淮转运使,都应该取消;度支、盐铁事务应该归还尚书省,六部由宰相分别负责。
于是,皇帝就安排齐映负责兵部,李勉负责刑部,刘滋负责吏部和礼部,而杨炎自己则负责户部和工部。同时,还任命元琇为户部侍郎,负责全国的盐铁和酒税事务,吉中孚负责全国的赋税事务。当时,浙江东西两道每年上缴的粮食有75万石,正赶上闹饥荒,杨炎又要求按照两税法征收100万石粮食,加上豪州、寿州、洪州、潭州的20万石,一共120万石,责成韩滉和杜亚负责运送到东渭桥。各地有盐铁的地方,仍然保留巡察院,年底由宰相统计实际收缴情况向皇帝汇报。杨炎很器重元琇,所以首先任命他负责。当时韩滉正负责转运,深受皇帝宠信,朝廷都依赖他。韩滉坚决反对改革,皇帝虽然犹豫,但还是违背了韩滉的意愿,仍然任命韩滉为江淮转运使,其他按照杨炎的建议执行。那年秋天,江淮地区的粮食大量运到京城,皇帝很欣赏韩滉的功劳,就让他独揽度支、盐铁和转运等事务。杨炎害怕了,就借口生病辞官,被罢免为太子右庶子,元琇也被贬到雷州做司户参军。
最终,杨炎的改革建议全部被取消了。他因忧虑和愧疚而死,年仅五十一岁。人们议论说,杨炎的改革时机不对,当时实施改革的人才不足,无法有效解决大事,虽然他的建议依据旧例,但又怎么能对抗一切既定的制度呢?
齐映是瀛州高阳人。他考中了进士,博学多才,被任命为河南府参军事。后来,滑州、亳州节度使令狐彰让他担任掌书记。令狐彰很讨厌他,想把他支开,让他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齐映就劝令狐彰归还军队,带着他的儿子们回到京城。令狐彰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把女儿嫁给了齐映。令狐彰死后,军队发生叛乱,齐映辗转回到了东都。
马燧请他当自己的幕僚,他当上了判官。后来卢杞推荐他做了刑部员外郎。他又当了凤翔节度使张镒的幕僚。他很擅长军事,上奏的建议好多次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升了军司马。
那时候德宗皇帝从奉天逃难,张镒这个人呢,是读书人,不懂军事,他手下的将领李楚琳,是个很凶狠的人,想趁乱作反。他跟齐抗一起请求先下手为强,杀了李楚琳,但是张镒没听,反而想着宽容他,还跟李楚琳说:“想派你去外地任职,怎么样?”李楚琳害怕了,晚上就把张镒杀了,假装是响应叛乱。因为他平时在军中很受大家敬重,所以才没被牵连。他逃到奉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跟着皇帝去梁州,路途险峻难行,他经常在皇帝身边侍卫。有一次马受惊狂奔,皇帝怕他受伤,就下令丢掉缰绳,但他坚决不放,说:“马受惊乱跑,顶多伤到我;要是丢了缰绳,万一冲撞了皇帝的车驾,我死了也赔不起这个责任!”皇帝很感动,就提拔他做了给事中。他长得又高又白,声音洪亮,所以皇帝经常让他侍奉在身边,有时候还让他骑马在前面传达圣旨。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贞元二年,他以舍人的身份,担任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又改任中书侍郎,被封为河间县男,和崔造、刘滋一起辅佐皇帝。刘滋为人谨慎少言,他为人谦逊,对事情拿不定主意,总是偏向崔造。崔造生病后,他就掌握了国家的政权。
吐蕃经常来侵犯,边关地区人心惶惶,大家都说皇帝想躲避敌人。他上奏劝谏说:“如果不能惩罚戎狄,是我的罪过。但是朝野上下都人心惶惶,认为陛下正在准备粮食,要逃跑。这么大的迁移可不是闹着玩的,为什么不和我们商量商量呢?”说着就趴在地上哭了起来,皇帝被他的诚意打动了。
袁高那个家伙,得罪了皇帝,结果张映却升官了,当上了尚书左丞和御史大夫。话说张映早年没啥名气的时候,张延赏对他挺好的。后来张映当了宰相,张延赏也升了左仆射,还经常帮张映办事,甚至托关系让张映给亲戚朋友安排官职,可张映压根儿没理他。张延赏气坏了,等他再次被启用后,就弹劾张映说他当不了宰相。第二年,张映被贬到夔州当刺史,后来又调到衡州。过了很久,他又当上了桂管和江西两地的观察使。一开始,张映被罢官不是因为犯了错,他还想着能再升官,所以就搜刮民脂民膏,进贡给皇帝讨好他。以前,各藩进贡的银瓶,最大的也就五尺高,李兼在江西当官时,进贡的是六尺高的银瓶,到了张映这儿,居然是八尺高的!最后,张映四十八岁就死了,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卢迈,字子玄,河南人,是个孝顺又友善的人。他考中了明经,做了太子正字。后来又升了河南主簿、集贤校理。很多达官贵人都推荐他,他就升了右补阙。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吏部员外郎。因为他的族人跟江介关系好,所以他被外放到滁州当刺史。被召回朝廷后,他又升了两级,做了谏议大夫。他经常指出当时的弊端,后来升了给事中。不久后,朝廷要考核官员,卢迈因为上任不满一年,就坚决推辞考核,很多达官显贵都敬佩他的这种谦让精神。然后他就改任尚书右丞。
将作监元亘负责祭祀的事,因为个人忌讳,就不让举行祭祀仪式,御史就弹劾了他。皇帝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处罚他,就让尚书省讨论。卢迈说:“按照礼法,大夫士在祭祀祖先时,即使在祭祀前父母去世了,也要继续祭祀。礼制规定,如果遇到丧事,有重大丧事则停止祭祀,有期限的丧事则可以推迟祭祀,如果生病了,可以回家休息,不用祭祀。没有忌讳的日子是不受祭祀誓言约束的。即使是忌讳的日子,也可以提前告知。而且,《春秋》里记载,家事不应成为推辞王命的原因,现在祭祀是皇帝特地下的命令,元亘却用普通的规章制度来违抗特命,这是不应该的。” 结果元亘被治罪了。
卢迈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又升任中书侍郎。当时陆贽和赵憬把持朝政大权,卢迈处在中间位置,他为人正直,依法办事,没有什么过错。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朝中突然中风,被抬回了家。皇帝下令大臣前去探望,但他坚决请求退休,最终被罢官,做了太子宾客。他六十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傅。
杨震每当有功劳,家里有人去世要办丧事,他总是亲自参与操持丧事,而且比一般人更加尽心尽力。他弟弟在邽县当县令,休假回家,杨震整天和弟弟家里的子侄们一起干活,一点儿也不摆架子,没有长官和下属的区别。杨震后来又娶了个妻子,但没有生孩子,有人劝他纳妾生孩子,他说:“兄弟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继承家业。”他得到的赏赐,都用来接济贫困的亲戚朋友。他堂弟去世后,灵柩要运回洛阳,路过京城,杨震就上奏朝廷,请求去送葬,痛哭尽哀。当时当权的大臣们,自认为宰相身份尊贵,对五服以外的亲属去世,一般都不亲自去吊唁,而杨震却独独不随波逐流,那些议论此事的人,都称赞他仁义光明磊落。
赞扬道:杨绾的品德,陆贽的贤能,却被衮、憬等人憎恨,这是为什么呢?士人往往被奸邪蒙蔽,但是君主的听信程度不一样,所以奸邪之徒才能乘机作恶。从前齐桓公、秦穆公重用管仲、王猛,使国家兴盛,最终称霸天下,他们并没有因为那些不肖之臣的参与而影响他们的成就。君臣之间能够相互信任理解,真是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