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每年祭祀先蚕一次。春天三月,选了个好日子,巳时祭祀了先蚕,然后就亲自去采桑。皇后在后殿斋戒三天,然后在正寝斋戒一天,最后在正殿斋戒一天。祭祀前一天,尚舍局的人在正殿西边的走廊和屋子里搭好御用的帐篷,帐篷都朝东摆放。
到了斋戒的那天,中午漏壶上水一刻的时候,尚仪官就奏报说:“请皇后开始斋戒仪式。”负责服饰的官员带着仪仗和侍卫,司宾官则带领内命妇们到指定位置就坐。六尚官以下的官员,都穿着规定的服装,到后殿迎接皇后。尚仪官奏报:“仪式准备完毕。”上水两刻的时候,皇后穿戴好带有钿钗的礼服,系好佩玉,乘坐车驾从西厢房出来,华盖和警卫人员开道。皇后到了正殿坐上御座,六尚官以下的官员侍立在旁边。过了一会儿,尚仪官跪下奏报说:“尚仪官某某,请求皇后移驾斋室。”皇后下了御座,乘坐车驾进入斋室。散斋那天,内侍官带领那些吉利的内命妇们去蚕室养蚕,所有参加过祭祀的人都要斋戒。
祭祀前三天,尚舍局的直长官在外壝东门内道北侧,南向摆设好祭祀的场所;内命妇和六尚官以下的人在后面依次排列,也都朝南。守宫官安排外命妇的席位,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以及其他公主以下的人在南壝外道西侧就坐,三公的夫人以及其他夫人在她们南面,按照身份高低,依次排列,朝东,位置由北向南依次递减。在内壝东门外道南侧,北向摆设好祭祀用的帷幔和餐具。
祭祀前两天,太乐令在坛南内壝内摆设好宫廷的乐器,女工们则在乐器后面各就各位。右校官在祭坛南边二十步的地方,修建了一个采桑坛,长宽各三丈,高五尺,四面都有台阶。尚舍局的人在外壝外围搭建帷帐,四面都留有门,东门要足够宽敞,能让厌翟车通行。
好家伙,这仪式流程可真复杂!先说第一天,也就是祭祀的前一天。内侍们把皇帝的座位摆在祭坛东南角,面朝西;而埋葬祭品的地方,则设在祭坛西南角,正对着墓坑,也是面朝西。 负责献祭的官员,最后献祭的官员,他们的位置都在内圈东门内道的南边,工作人员跟在他们后面,位置错开,也面朝西,然后往北走。 主管仪式的官员,一个在祭坛下面东南角,面朝西;另一个在西南角,面朝东。女史们都站在他们后面陪着。负责赞礼的官员在乐县的东北面,两个掌管赞礼的人在南边,位置稍稍往后一些,面朝西。另外,在埋葬祭品的地方西南角,还安排了负责赞礼和掌管赞礼的官员,他们面朝东,然后往南走。 负责演奏的官员举着指挥旗,站在祭坛上南面台阶的西边,面朝东;乐队则在北县中间,对着祭坛的北面。皇室女眷们,在最后献祭的位置南边,位置错开,然后往北走,面朝西;而其他女眷们,则在中圈南门外,大长公主以下的,在道路东边,面朝西,和皇室女眷们错开,位置稍稍往后一些;太夫人以下的,在道路西边,和公主们的距离一样,位置错开,面朝北。 另外,还在祭坛上设了采桑用的东西,面朝东;皇室女眷采桑用的东西,则在祭坛下面,在皇帝座位东南角,面朝北,然后往西走;拿采桑工具的人,在皇室女眷西边稍偏南一点,往西走;其他女眷用的采桑工具,也都在她们采桑的地方后面。祭坛外面也安排了位置:享官在东圈外道的南边,陪同皇室女眷的享官在享官的东边,面朝北,往西走;陪同其他女眷的享官在南圈外道的西边,位置安排和前面一样。酒樽放在祭坛东南角,面朝北,往西走;盛水的器皿放在祭坛南面台阶的东南角,另外一个盛水的器皿也在东南角,都面朝北;祭祀用的器皿和筐子都在祭坛上。
下午,内侍带着祭祀用的器皿和盛水的器皿等物品进入祭坛,摆放在指定位置。上祭坛的人,都从东边的台阶上去。
祭祀当天,天亮前十五刻钟,太官令带着厨师用鸾刀割祭祀用的牲畜,祝史用豆子盛着牲畜的毛和血放在祭祀用的食物旁边,然后开始烹煮牲畜。五刻钟后,司设官员上祭坛,在祭坛北面摆放先蚕氏的神位,神位面朝南。
前一天,金吾卫汇报说:“请允许那些被点名参加祭祀仪式的命妇们夜里出行,其中采桑的四位命妇,各自有女侍拿着筐和钩子跟着她们走。” 这天还没到四更天呢,就先敲了一响鼓,表示第一次警戒;过了一刻钟,又敲了两响鼓,表示第二次警戒。尚仪官拿着笏板奏报:“请进行第三次警戒。” 再过一刻钟,敲了三响鼓,表示第三次警戒。司宾官领着内命妇们进入宫廷,站在院子里,再次列队,面向西北方站好。六尚官以及其他官员都到屋里去迎接皇后。尚服官拿着皇后要用的宝器,内侍们把装饰华丽的厌翟车抬到宫殿外面,尚仪官拿着笏板奏报:“外面准备好了。” 车夫握着缰绳,皇后穿着盛装,登上御驾准备出发,华盖、侍卫、仪仗队都已就绪,内命妇们紧随其后。
出了宫门,皇后上了车,尚功官呈上采桑用的钩子,司制官呈上盛桑叶的筐子,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到车上。内命妇和六尚官等都乘车跟随,其他的随驾官员则骑马。车驾启动了,仪仗队警戒着,没有鸣鼓吹角。内命妇和宫人们依次跟随在车驾后面。
话说,大概上午九点钟的时候,尚仪和司愬带着她们的人来了,把祭祀用的酒器和祭品都抬了进来。太官令带着人把祭品摆放在各种祭器上,内谒者带着人从厨房把祭祀用的饭菜端进来,摆放在屏风后面。皇后要来了,女相带着享官,内典带着内命妇,都先在门外站好位置等候。
皇后的车驾到了大殿门外,掉头朝南停好。尚仪走到车前跪下,禀告说:“尚仪姓言,请求皇后下车。”皇后下了车,坐到仪仗车里,华盖、伞、扇都撑开了。尚仪拿着祝版进献,皇后接过,然后把祝版放到祭台上。尚功、司制拿着钩和筐退下。典赞带着亚献和陪祭的内命妇也都在门外站好。司赞带着掌赞先进去就位。女相带着尚仪、典正以及女史、祝史和负责捧酒器、筐、帷幕的人,从东门进去,站在祭坛南边,面向北,往西走。司赞说:“行二拜礼。”掌赞传达命令,尚仪以下的人都行了二拜礼,然后就位。司乐带着乐工进来,典赞带着亚献和终献,女相带着执事人员,司宾带着内命妇,内典带着外命妇都进来就位。
皇后在大殿里停留了大概一刻钟,司言带着尚宫站在大殿门外,面向北。尚仪拿着祝版奏报:“外面准备完毕。”皇后走出大殿,从东门进去,走到祝版的位置,面向西站好。尚宫说:“行二拜礼。”皇后行了二拜礼。司赞说:“各位官员行二拜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尚宫说:“诸位官员已准备就绪,请开始祭祀仪式。”乐队奏乐三遍。尚宫说:“行二拜礼。”皇后行了二拜礼。司赞说:“各位官员行二拜礼。”在场的官员都行了二拜礼。坛上的尚仪从篮子里拿出祭品,起身,站在酒尊旁边。皇后从祭坛南边的台阶上去,面向北站好。尚仪拿着祭品面向东进献,皇后接过祭品,上前,面向北,跪下把祭品放在神座上,稍稍退后,再次行二拜礼,然后从南边的台阶下来,回到原位。
一开始,内外命妇行礼完毕后,女祝史拿着盛有毛血的豆,站在内壝东门外。皇后献完祭品后,女祝史拿着毛血进去,从南边的台阶上去,尚仪在祭坛上迎接引导,然后跪下把毛血放在神座前。皇后献完祭品后,司膳出来,带着女侍奉上饭菜,摆放在内壝东门外。皇后下来后,回到原位。司膳带着饭菜进去,走到台阶处。女祝史跪下撤下盛有毛血的豆,从东边的台阶出去。饭菜从南边的台阶抬上来,尚仪在祭坛上迎接引导,摆放在神座前。皇后走到酒器旁洗手,尚仪跪下拿起盥洗器,起身,倒水;司言跪下拿起盘子,起身,接水。皇后洗手。司言跪下从篮子里拿出毛巾,递上毛巾,皇后接过毛巾,跪下把毛巾放在篮子里。然后从篮子里拿起爵,起身,进献,皇后接过爵。尚仪斟酒,司言拿着盘子,皇后洗爵,司言递上毛巾,这些程序都和刚才一样。皇后从祭坛南边的台阶上去,走到酒尊旁。尚仪协助斟酒,把酒献到先蚕氏神座前,面向北跪下,献上酒爵,起身,稍稍退后,站好。尚仪拿着祝版放到神座右边,面向东跪下读祝文。皇后行了二拜礼,尚仪用酒爵斟上祭祀用的福酒,面向西进献。皇后行了二拜礼,接过酒爵,跪下,祭酒,尝酒,献上酒爵,起身。尚仪带着女侍奉上祭品,把盛放三牲胙肉的器皿摆放在神灵面前,每种肉各摆放在一个器皿里,又用器皿盛上稷、黍饭,放在一起。尚仪把盛着饭和肉的器皿依次面向西进献,皇后每次接过都交给左右侍女。然后跪下拿起酒爵,饮酒,饮毕,起身,再次行二拜礼,从南边的台阶下来,回到原位。
一开始,皇后把祭祀用的东西都摆放好了。然后,典赞官领着贵妃走到洗涤的地方,洗手,洗酒杯。贵妃从东边的台阶登上祭坛,把盛满酒的盎盛满酒,放到象尊旁边,走到神座前,朝北跪下,把酒杯放在地上祭祀,然后起身,稍微后退一点,再次行礼。尚仪官用酒杯盛上福酒敬献给贵妃,贵妃再次行礼接受酒杯,跪着祭祀,然后喝了酒,把酒杯放好,再次行礼,从东边的台阶下来,回到原位。昭仪的祭祀仪式和亚献一样。尚仪官走到神座前,跪着把祭品撤下来。司赞官说:“赐予祭肉。”掌唱官说:“各位官员再次行礼。”在场的人都再次行礼。尚宫官说:“再次行礼。”皇后再次行礼,司赞官说:“各位官员再次行礼。”在场的人都再次行礼。尚宫官请皇后到望瘗(埋葬)的地方,司赞官带领掌赞官到瘗埳(埋葬坑)西南的位置,皇后走到望瘗的地方,朝西站立。尚仪官拿着盛放祭品的篮子走到神座前,取出钱币,从北边的台阶下祭坛,向西走到瘗埳,把钱币放在坑里。司赞官说:“可以埋葬了。”东西两边各四个人一起填土,填到坑的一半。尚宫官说:“仪式完毕,请到采桑的地方。”尚宫官引导皇后到采桑坛,从西边的台阶登上祭坛,朝东站立。
一开始,皇后要到望瘗位去采桑。司宾(负责宫中礼仪的官员)就安排所有内命妇和外命妇,包括那些负责采桑的和拿着筐子的,都到各自的位置站好。(一品内命妇和外命妇各两人,二品、三品各一人。)皇后到了以后,尚功(负责宫中事务的官员)拿着金钩从北边的台阶上走上来,呈给皇后。典制(负责宫中典礼仪制的官员)则拿着筐子跟着上来。皇后接过金钩,开始采桑,典制就用筐子接着皇后采下的桑叶。皇后只采了三条桑枝就停了,尚功上前接过金钩,典制拿着筐子一起退下。皇后开始采桑的时候,典制等官员就用金钩依次分发给内命妇和外命妇。皇后采完桑后,内命妇和外命妇就按照品级依次采桑,女史(负责记录的官员)拿着筐子接着。一品内命妇和外命妇各采五条桑枝,二品各采九条桑枝,采完后就停下来,典制等官员接过金钩,和拿着筐子的官员一起退下,回到原位。司宾就领着采完桑的内命妇和外命妇,前往蚕室,尚功把桑叶交给蚕母,蚕母切碎后交给婕妤(皇后宫中女官)喂蚕,洒上一片细布后就停下来。尚仪(负责宫中仪式的官员)说:“礼毕。”尚宫(负责宫中事务的官员)就领着皇后回到大殿,内命妇和外命妇也都回到各自的位置。尚仪、典正(负责宫中典礼仪制的官员)以下的官员都回到各自的岗位。司赞(负责宫中祭祀的官员)说:“再拜。”尚仪以下的官员都行再拜礼后离开。女工人们也依次退下。祭祀用的祝版则在齐国的祭祀场所焚烧。
第二天,车驾回宫后,内命妇和外命妇就在正殿设宴,仪式跟元旦的宴会一样,这叫做“劳酒”。
每年朝廷例行祭祀的有十三个:立春后丑日祭祀风师,立夏后申日祭祀雨师,立秋后辰日祭祀灵星,立冬后亥日祭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季夏土王之日祭祀中霤,孟冬祭祀司寒。这些祭祀都是一献之礼,祝辞都是:“天子谨遣。”
好家伙,这描述的可是古代祭祀的场景,相当正式!咱们一句一句地掰扯掰扯,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春天和中秋节的时候,要祭祀孔子的文宣王和武王的武成王。祭祀的日子都得选在“上丁”、“上戊”这些吉日。国子监里祭酒、司业、博士这三位大佬要负责献祭,演奏的音乐用的是轩县的乐器。祭祀的前一天,负责奉献祭品的礼郎,就把三牲摆放在东门里面道路的北边,负责祭祀的人就在道路的南边,大家都是面向西,然后往北走,一步一步地走。学官和馆官则站在县的东边,在负责祭祀的人的西南方向,也面向西,学生们就站在馆官的后面,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往北走。来观看祭祀的人就站在南门里面道路的两边,也是按照顺序面向北站着,相对而立。在东门外道路的南边,也摆放着祭祀用的三牲,负责祭祀的人就在后面,每个人的位置都不一样,都面向北,然后往西走。馆官和学官就站在三牲的东南方向,也是面向北,然后往西走。
孔子的神位就设在庙里西边柱子之间的位置,神位面向东;老师的神位就在孔子神位的东北方向,面向南;其他的弟子和二十一贤,就按照顺序从东往西摆放,面向南,然后往西走。其他的祭祀流程就和普通的祭祀一样了。
你看,这古代的祭祀仪式,讲究可真多,位置、方向、顺序,都得一丝不苟! “上丁”、“上戊”这些词,听着就挺讲究的,估计是古代的黄历上挑出来的吉日。 “轩县”的乐器,想来也是非同一般的乐器吧。 总之,这场景,想想就觉得隆重而庄严!
话说皇子要拜师,得先准备见面礼:一篮子丝绸,五匹;一壶酒,两斗;还有一盘肉干,五块。一大早,皇子穿好学生服,就是那种青领子的衣服,来到学堂门口。博士已经穿戴整齐,等着呢,负责接待的人把皇子领到学堂东边台阶上站着,面向西边。
然后,礼品——那篮子丝绸、酒壶和肉干——摆在皇子西南方向,正对着门,稍微偏西一点。负责传话的人站在门外西边,面向东边,说:“请问皇子可以过来行礼了吗?”皇子往前走了一点,说:“我正要来拜先生为师,请问能让我见见先生吗?”传话的人进去通报。博士说:“我资质愚钝,请皇子不要见怪。”(如果皇子已经封王了,就说“请王爷不要见怪”。)
传话的人出去回话,皇子又坚持要拜见。博士说:“我资质愚钝,请皇子先入座,我这就来拜见您。”传话的人又去回话,皇子说:“我不敢把您当成普通的客人,恳请您务必出来见我。”传话的人又进去通报,博士说:“我推辞不了了,不敢不从。”传话的人出去回话,负责拿丝绸篮子的人把篮子递给皇子,皇子拿着篮子。博士下台阶,在东边台阶下等着,面向西边。负责引领的人带着皇子,其他人拿着酒和肉干跟着,皇子从左边进门,走到西边台阶南边,面向东边。
拿着酒和肉干的人站在皇子西南方向,面向东,稍微偏北一点。皇子跪下,把丝绸篮子摆好,然后磕了两个头。博士回了两礼,皇子退后避让,然后上前,跪着取回丝绸篮子。负责引领的人带着皇子走到博士面前,皇子面向东把丝绸献上,拿着酒和肉干的人跟着,把东西放在博士面前。博士接过丝绸,负责接待的人把酒、肉干和丝绸拿走。负责引领的人带着皇子站在台阶中间靠南的地方,面向北,拿着酒和肉干的人出去了。皇子行礼完毕,负责引领的人带着皇子离开了。
其他的学生拜师,送的礼和皇子一样。
公元622年,唐太宗下令在国子学里建了周公和孔子的庙。
七年后,也就是627年,唐太宗亲自参加祭祀仪式,把周公尊为先圣,孔子作为配享。九年的时候,他还封孔子的后代为褒圣侯,可见对孔子的重视。
624年,宰相房玄龄和博士朱子奢提了个建议,说周公和孔子都是圣人,但在国子学祭祀,却以孔子为主。以前,都是把孔子当先圣,颜回当先师。所以他们建议把周公的祭祀取消,把孔子提升为先圣,颜回作为配享。
四年后,唐太宗下令在各州县的学校也都建起了孔庙。633年,他又下令在兖州为孔子建庙,还拨给二十户人家来供奉。636年,唐太宗亲自到国子学观看祭祀仪式,还让祭酒孔颖达讲解《孝经》。
643年,唐太宗又下令,让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贾逵、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这二十二人,都一起配享孔子。国子学祭祀孔子,都是由学官自己主持,祝词是:“博士某昭告于先圣。”各州县的祭祀,也是由博士来主持。
中书侍郎许敬宗等人又上奏说,《礼记》上说:“学官祭祀他们的先师。”郑玄解释说,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官员。各学校平时学习这些经典,所以祭祀他们的老师,不用祭祀先圣。只有春秋两季合乐的时候,天子视学,有关部门才一起祭祀先圣和先师。秦汉时期祭祀没有固定的章程,魏朝由太常来主持,晋宋时期则由学官主持。再说,国子学祭祀用的乐器和祭祀器具都比较讲究,不是一般人能随便使用的。所以他们建议,国子学祭祀孔子,由祭酒、司业、博士三人行三献礼,祭祀的辞令用“皇帝谨遣”;州学由刺史、上佐、博士三人行三献礼;县学由县令、县丞、主簿或县尉三人行三献礼。服装方面,就跟社祭一样,要穿明衣。
正好赶上太子参加祭祀,太子自己做了初献,祭酒张后胤亚献,光州刺史代理司业赵弘智终献。
话说唐朝永徽年间,朝廷又把周公尊为先圣,孔子尊为先师,颜回、左丘明以及其他一些儒家学者都列入祭祀的行列。到了显庆二年,太尉长孙无忌他们上奏说: 《礼记》上说“在先师那里举行释奠祭祀”。你看啊,《礼记》里提到高堂生,《乐经》里提到制氏,《诗经》里提到毛公,《尚书》里提到伏生,这些都是值得祭祀的。 《礼记》还说“刚建立学校,就要对先圣举行释奠祭祀”,郑玄注解释说:“先圣指的是周公和孔子”。所以贞观年间,朝廷把孔子尊为圣人,其他儒家学者尊为先师。再说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地位应该和古代帝王一样,也应该被祭祀。于是,朝廷就让周公与武王一起被祭祀,孔子则被尊为先圣。
到了总章元年,太子弘在学校举行释奠祭祀,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咸亨元年,朝廷下令全国各州县都要修建孔庙。武则天当政的天授元年,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神龙元年,又把邹鲁两地一百户人家划给隆道公(孔子)作为祭祀的田地,让他的子孙世袭褒圣侯的爵位。到了唐睿宗太极元年,朝廷拨出兖州隆道公(孔子)附近三十户人家的田地用于祭祀孔庙的洒扫,并且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让他们也一起享受祭祀。
唐玄宗开元七年,皇太子到学校行礼,祭拜先圣,朝廷任命宋璟为亚献官,苏颋为终献官。在祭祀过程中,天子想到皇太子行冠礼的意义,于是下令让两个献官都由皇太子同辈的年轻官员担任,祭祀先圣的仪式也按照释奠的规格进行。 右散骑常侍褚无量还当场讲解了《孝经》和《礼记·文王世子篇》。
第二年,司业李元瓘上奏说:现在先圣庙里供奉的十哲像,颜子作为先师配享,应该坐着,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站着侍立。其他的弟子画像都在庙堂里,却不能参与祭祀,而范宁等人却能参与祭祀,这不太合理。 所以,请求把十哲的画像都改成坐像,让他们参与祭祀;把七十子以及二十二贤的画像都画在庙墙上。曾参因为孝行而受业于孔子,也应该像二十二贤一样享受祭祀。于是,朝廷下令把十哲的画像都改成坐像,让他们都参与祭祀;曾参也单独为他塑造了坐像,让他坐在亚位上;并且把七十子以及二十二贤的画像都画在了孔庙的墙壁上。
公元634年,朝廷下诏,正式追尊孔子为先圣,谥号为文宣王,还派了三位三公级别的官员,拿着皇帝的册命去祭奠,并且把孔子的后代封为文宣公,担任州长史,并且规定子孙后代世袭这个官职。之前,孔庙里是周公南面而坐,孔子则坐在西墙底下。唐太宗贞观年间,取消了对周公的祭祀,但是孔子的位置并没有改变。直到现在,才正式规定,京城和全国各地的孔庙,孔子像都要面向南方,并且配享颜回。
同时,朝廷还追封孔子的弟子们为公侯:颜回被封为兖公,冉求被封为费侯,仲由被封为卫侯,子贡被封为黎侯,子游被封为吴侯,子夏被封为魏侯,冉雍被封为徐侯,宰我被封为齐侯,伯牛被封为郓侯,仲弓被封为薛侯,子路被封为卫侯,子有被封为徐侯。此外,还追封了曾参以下六十七位弟子,比如曾参被封为成伯,颛孙师被封为陈伯,澹台灭明被封为江伯,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太多了,我念都念不过来。
总之,就是把孔子的地位抬得很高,京城祭祀孔子的时候,祭品是最好的太牢,演奏的是宫县之乐,舞蹈是六佾舞,规格非常高。而地方上的祭祀,祭品就简单一些,用的是少牢,而且没有乐舞。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31年,朝廷才开始设立太公庙,配享的是张良。春天和秋天的戊日要祭祀,祭祀的规格和祭祀文宣王一样。军队出征的时候,将军们都要先去太公庙辞行。后来又加上了十位古代名将,跟太公一起被祭祀。天宝六年,也就是公元747年,朝廷下令,所有参加武举考试的人,都要先去太公庙祭拜。
公元758年,肃宗当政的第一年,因为闹旱灾,朝廷减少了很多祭祀活动,规模小的祭祀都取消了,但是祭祀文宣王,一直到仲秋(农历八月)还在太学里进行。永泰二年八月,也就是公元766年,国子监的祠堂修好了,祭酒萧昕第一次主持了祭祀典礼,宰相元载、杜鸿渐、李抱玉,还有其他的官员和将军都去观礼了。自从收复长安洛阳之后,只有正式的祭祀活动才用宫廷的乐队,其他的祭祀活动,就只能唱唱歌了,文武舞蹈也无法完整地呈现。后来,鱼朝恩负责这件事,就奏请在祭祀时用宫廷的乐队,还加上了教坊的乐工。
贞元九年冬天,贡举考试的人去祭拜先师孔子的日子,跟朝廷祭祀孔子的日子重合了。有人说,贡举考试祭祀先师,跟大型祭祀一样,应该用最高规格的祭祀乐舞,所以应该用“中丁”的祭祀规格。后来就改成贡举考试的人另选日子去祭拜孔子了。到了元和九年,礼部又奏请取消贡举人祭祀先师的活动,从此以后,这个活动就再也没有进行了。
公元758年,朝廷把太公尊为武成王,祭祀规格跟文宣王一样,还请了历代名将十个人,作为陪祀,列坐在两边。左边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右边是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张良作为配享。后来因为减少了祭祀活动,太公庙的祭祀活动也就取消了。
公元783年,礼仪部门的负责人颜真卿上奏说:“要修缮武成王庙,祭祀仪式应该按照《月令》里规定的春秋两季祭祀的规矩来办。追封武成王为王,应该按照诸侯的规格来进行,演奏的音乐也应该用轩县的乐曲。” 皇上就让史馆的人仔细查阅史料,确定哪些名将可以配享武成王庙,最后列出了64位古今名将的画像。
名单里的人物可多了,有越国的范蠡,齐国的孙膑,赵国的廉颇,秦国的王翦,汉朝的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东汉的邓禹、贾复、寇恂、马援、皇甫嵩,魏国的张辽,蜀国的关羽,吴国的周瑜、陆逊,晋朝的羊祜、王濬,东晋的谢玄,前燕的慕容恪,宋朝的檀道济,梁朝的王僧辩,北齐的慕容绍宗,周朝的宇文宪,隋朝的韩擒虎、史万岁,唐朝的尉迟敬德、苏定方、张仁亶、王晙、王孝杰。 还有齐国的管仲、田单,赵国的李牧,汉朝的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东汉的吴汉、冯异、耿弇、段颎,魏国的邓艾,蜀国的张飞,吴国的吕蒙、陆抗,晋朝的杜预、陶侃,前秦的王猛,北魏的长孙嵩,宋朝的王镇恶,陈朝的吴明彻,北齐的斛律光,周朝的于谨、韦孝宽,隋朝的杨素、贺若弼,唐朝的李孝恭、裴行俭、郭元振、张齐丘、郭子仪。 这些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啊!
这可真是个庞大的名单,涵盖了各个朝代的顶尖军事人物,从春秋战国到唐朝,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人物入选,足见朝廷对武成王庙的重视,以及对这些名将的敬仰。 颜真卿的奏疏和最终确定的名单,都体现了当时朝廷对历史的重视和对军事人才的敬重。
公元786年,刑部尚书关播上奏说:“姜太公古时候就被人称为大贤,现在又把他列为亚圣,我觉得不太合适。再说孔子那十个贤人,都是他当时的弟子,现在却把不同时代的有名将领,也列为孔子的弟子,这类别不对啊!我觉得应该只用历代名将一起祭祀,把那些亚圣和十哲的名字都去掉。”
从那以后,只有武成王和张良(留侯)被列入祭祀,其他的将领就都不再祭祀了。
四年的时候,兵部侍郎李纾提议说:“开元年间,太公庙里配上了张良,由太常卿、少卿三人行祭祀礼,祝文写着:‘皇帝派遣某人恭敬地告知。’到了上元元年,又追封太公为王,祭祀典礼跟文宣王一样,主管祭祀的官员就用太尉来献祭,并且祝文亲自书写。可是,太公是周朝的太师,张良是汉朝的少傅,现在皇上却把礼节降到臣子和佐官的级别,神灵怎么敢接受呢?再说文宣王是后世永远景仰的,所以祭祀乐舞用宫廷的,献祭的官员用太尉,这是尊师重道的表现。太公的著作只有《六韬》一书,功业只影响了一代人,所以我觉得祝文里不该写‘进署’,应该把‘昭告’改成‘敬祭’,让留侯来主持祭祀,献祭的官员就用太常卿以下的官员就可以了。”很多官员讨论后,大部分都赞成李纾的意见。
左司郎中严涚等人又提出不同的意见说:“李纾根据典籍,强调尊卑等级,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还不够全面。那些有名号的,不能随便夸大,太公只是个善于用兵、足智多谋的人而已。商朝失德,诸侯归顺周朝,他才得以辅佐周朝建立功业。祭祀典礼上不是说了吗,‘对人有恩惠才祭祀他’?就像孔子继承尧舜的思想,效法文武王的做法,整理了《诗经》、《尚书》,制定了礼乐制度,让君为君、臣为臣、父为父、子为子都遵循它,这就是对人的恩惠啊。贞观年间,因为太公是兵家人物,才在磻溪为他建庙。开元年间,逐渐增加了上戊释奠的祭祀礼仪,已经很隆重了。上元年间,主管祭祀的人只顾着考虑军事方面,就追封他为王,称号跟文宣王一样,这跟圣人根本没法比。我认为应该去掉武成王的称号,恢复太公庙的原样,祭祀的礼仪按照李纾的建议来执行。”刑部员外郎陆淳等人也提出意见说:“武成王是殷朝的臣子,商纣王暴虐不听劝谏,他才帮助周朝灭了商朝。尊崇道义的人,应该学习他的为人,让天下人都来这个庙,登上这个殿堂,了解他这个人,思考他的道理,那么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还有什么动力呢?圣人推崇尧舜,赞扬夷齐,却不效法桓公、文公,不推崇伊尹,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武成王的称号和文宣王相当,也不是不能更改的。我认为应该取消上元年的追封和建庙,恢复磻溪的祠堂,主管祭祀的官员按时祭祀就可以了,这样就足够了。”
左领军大将军令狐建等二十四人又提出意见说:“现在战事还没平息,应该推崇武力来激励忠义之士。现在却贬低他,这不是鼓励他们啊。再说,追封王爵,按时祭祀,把他当作武教的主神,文武并重,这种典礼已经沿袭很久了,现在更改是不合适的。”最后,皇帝下令用将军来做献祭的官员,其他的都按照李纾的奏章来执行。从那以后,就用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来担任三献的祭祀官员了。
五岳、四镇,每年都要祭祀一次,而且还要在每个五郊迎气的那天祭祀。东岳泰山在兖州,东镇沂山在沂州,南岳衡山在衡州,南镇会稽山在越州,中岳嵩山在河南,西岳华山在华州,西镇吴山在陇州,北岳恒山在定州,北镇医巫闾山在营州。除了这些山,还要祭祀东海(在莱州)、淮河(在唐州)、南海(在广州)、长江(在益州)、西海和黄河(在同州)、北海和济水(在河南)。
简单来说,就是每年都要对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四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进行祭祀,而且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日子——五郊迎气日——再祭祀一次。这些山分别位于:东岳泰山在兖州,东镇沂山在沂州,南岳衡山在衡州,南镇会稽山在越州,中岳嵩山在河南,西岳华山在华州,西镇吴山在陇州,北岳恒山在定州,北镇医巫闾山在营州。 除了这些山,还要祭祀东海(莱州)、淮河(唐州)、南海(广州)、长江(益州)、西海和黄河(同州)、北海和济水(河南)。 这祭祀的规模可真不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