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皋,字城武,是长安万年人。他家祖上六代之前的范氏,在周朝和隋朝时期都立过功。韦皋一开始当的是建陵挽郎,后来被各路军府争相征召,最终升任监察御史。张镒担任凤翔节度使的时候,韦皋被任命为营田判官。后来,他又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负责陇州行营留守事务。

德宗皇帝逃到奉天,李楚琳杀了张镒,劫持军队叛变投靠朱泚。陇州刺史郝通也投降了李楚琳。一开始,朱泚把范阳的军队驻扎在凤翔,后来军队回师,但留下五百士兵驻守陇上,由部将牛云光统领。这时,牛云光计划邀请韦皋当主帅,然后挟持韦皋向朱泚投降。另一个将领翟晔察觉到了这个计划,把情况告诉了韦皋。牛云光害怕计划失败,就率领士兵逃跑了,跑到汧阳,正好碰上了朱泚派来的使者。使者对牛云光说:“太尉(朱泚)已经称帝了,让我来授予你御史中丞的官职。你要是接受,就是我们的人了;如果不接受,就杀了你。请你带着军队一起来。”牛云光答应了。

韦皋迎接使者,先把使者安顿好,假装接受了朱泚的诏书。然后,他问牛云光:“你既然逃跑了,为什么又回来?”牛云光回答说:“以前我不知道您的意图,所以逃跑了;现在回来了,想和您一起共生死。”韦皋说:“大使(牛云光)的意愿很好,只要没有其他的图谋,请放下武器,安抚士兵,然后才能进来。”因为韦皋是读书人,牛云光认为韦皋没什么本事,就命令士兵卸下武器和盔甲。韦皋收下武器,把士兵们安置好。第二天,韦皋设宴款待,使者、牛云光和他们的部下都来了。韦皋事先埋伏了士兵在左右厢房,酒宴进行到一半,韦皋下令杀死了他们,并将他们的首级示众。

朱泚又派了其他的使者来任命韦皋为凤翔节度使,韦皋也把这个使者和随从的三人全部杀了,只放走一人回去向朱泚报信。皇帝听说后,任命韦皋为陇州刺史,组建奉义军,并任命他为节度使,表彰他的功劳。韦皋派他的哥哥韦平以及韦弇前往奉天,士气大振,韦皋便筑坛祭祀,与士兵们盟誓,说:“大家要齐心协力,诛杀元凶,如有违背誓言,就让神明惩罚他!”他还派使者与吐蕃联络,取得和好,陇山地区终于安定下来。皇帝从梁州、洋州回来后,召韦皋为左金吾卫将军,后来又升任大将军。

贞元初年,张延赏被调走了,我接替他当了剑南西川节度使。一开始,云南的蛮族依附吐蕃,他们每次偷袭边塞,都利用蛮族当向导。我想,只要控制了云南,就能切断吐蕃的右翼,于是暗中派人去招降他们,慢慢地打通了西南夷道的联系。

第二年,云南蛮族最大的首领苴那时把王位让给了他的侄子乌星。其实啊,乌星年纪还小,苴那时一直替他管理部落,所以才请求把王位还回去。我上奏朝廷说:“礼让之风能影响到这些蛮夷,那些蛮横的人也会因此变得温和,我希望朝廷都能封赏他们,以示鼓励。”皇上批准了我的请求。

又过了第二年,云南主动来请求归顺朝廷,还说服了东蛮的鬼主骠傍、苴梦冲等人,让他们和吐蕃断绝了联盟。五年的时候,东蛮人切断了泸水桥,进攻吐蕃,并请求我出兵支援。我派了两千精兵,和蛮族联手在台登打败了吐蕃,杀了吐蕃青海大酋长乞臧遮遮、腊城酋长悉多杨朱和论东柴等人,吐蕃士兵坠崖而死,数都数不清,我们还缴获了很多牛马和铠甲。这个遮遮,可是吐蕃尚结赞的儿子,是吐蕃有名的勇猛将领啊!他战败后,一百多个酋长哭着追随他。

强悍的将领都死了,其他的营寨就一个接一个地投降了。之后,我被朝廷提升为检校吏部尚书。

一开始,东蛮的领地有两千里,常备兵有几万人,南面靠着阁罗凤,西面和吐蕃联盟,他们凭借地势强弱来威胁我们,我能够安抚他们,所以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朝廷下令封苴那时为顺政王、梦冲为怀化王、骠傍为和义王,还刻了“两林”、“勿邓”等印章赏赐给他们。可是,梦冲又和吐蕃重新结盟了,我派大将苏峞去召见他,质问他背叛朝廷的行为,最后把他杀了,在琵琶川。然后扶持其他的鬼主样弃等人上位,蛮族这才彻底臣服。

之后,我在资州设立了安夷军,用来控制各部蛮族;又在西山修筑了龙溪城,用来安置投降的羌族。

话说九年前,盐州(现在甘肃省境内)被敌人袭击了,皇上就下令皋(gāo,人名)将军带兵去救援。

皇上命令董勔和张芬两位大将分别从西山和灵关出发,一路打败了峨和、通鹤、定廉三座城池,翻过了的博岭,包围了维州,还攻下了栖鸡、羊溪等三座城,最后把剑山上的营寨一把火烧了。南边的元帅论莽热来增援敌人,结果被皋将军打败了,接着又收复了白岸,最后把盐州给守住了。皇上这才下令让皋将军的军队休整。因为这次大胜,皋将军被封为检校尚书右仆射,还被封为扶风县伯,真是荣耀啊!

这时候,西山羌族的姑娘们,还有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这八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都主动找到皋将军,请求进京朝见皇上。皇上就派幕僚崔佐时从石门这条路去云南,结果云南和朝廷的关系又恢复正常了。这石门啊,是隋朝皇帝南征时走的一条路,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鲜于仲通带兵到南溪,这条路就被堵上了。直到现在,皋将军才重新修通了这条路,这条路靠近吐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黎州出发,穿过邛部,一直通到云南,还在路上设立了青溪关,叫做“南道”。皇上又下令让皋将军统领边境上的各个少数民族,包括西山八国,还让他担任云南安抚使。没过多久,他又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位越来越高了!

话说十三年前,郭子仪又回到了巂州。那时候吐蕃怀恨在心,正密谋修筑工事、建造战船,准备骚扰边境。郭子仪迅速出兵,打得他们溃不成军。从此以后,先前归附吐蕃的纳贡、腊城等九个节度使,以及笼官马定德等大将都纷纷投降,昆明管些蛮也内附了大唐。吐蕃赞普气急败坏,于是率兵北上,洗劫了灵州、朔州,攻破了麟州,以此来报复。唐德宗皇帝下令郭子仪深入敌境,狠狠打击吐蕃。

郭子仪随即派遣大将陈泊等人分兵三路出击:崔尧臣率军直奔石门无衣山;仇冕、董振率军攻打维州;邢玼率军从黄崖出发,攻打栖鸡城和老翁城;高倜、王英俊从峨和、清溪方向进攻故松州;元膺率军进攻湿山、成溪;臧守至率军进攻道黎、巂州;韦良金率军攻打平夷;路惟明从灵关、夏阳方向攻打逋租、偏松城;王有道率军渡过大度河;陈孝阳率领蛮苴那时等部从西泸方向攻打昆明、诺济。总兵力不下五万,于八月全部出塞。十月,唐军大败吐蕃,攻克了他们的堡垒和哨所,追击溃逃的敌军千里,最终包围了维州。

吐蕃见势不妙,赶紧从灵州、朔州撤兵,并派论莽热率领吐蕃大相兼东境五节度大使,以及十万杂兵前来救援。郭子仪的军队早已设下埋伏,等待吐蕃军深入。等到吐蕃军得意忘形时,唐军突然杀出,吐蕃军大败,论莽热被俘,押解到长安献给皇帝。德宗皇帝龙颜大悦,于是晋升郭子仪为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南康郡王,并下令立碑纪功,重重赏赐。

后来顺宗皇帝即位,又任命郭子仪为检校太尉。正赶上王叔文等人专权干政,郭子仪派刘辟前往京城拜见王叔文,对他说:“你要是想私下里与皇上结交,那就请你全权负责剑南地区的军政,到时我会全力支持你。否则,你将会是我的敌人。”王叔文一听勃然大怒,想要杀了刘辟,刘辟赶紧逃跑了。郭子仪知道王叔文罪行累累,又自认为自己是朝廷重臣,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于是上表请求皇太子监国,又向太子上书,揭露王叔文、王伾的奸恶行为,并劝说太子登基。恰逢其他大臣也纷纷上奏,太子最终接受了禅让,并诛杀了王叔文等奸党。同年,郭子仪暴卒,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好家伙,韦皋在蜀地当了二十一年刺史,打了好多仗,一共打败了吐蕃四十八万人,抓了各种大小官员一千五百个,砍了五万多颗人头,抢了二十五万头牛羊,缴获了六百三十万件武器装备,那功劳在西南地区那可是数一数二的!他特别会安抚士兵,就连士兵结婚他都给大笔钱财,新郎官儿穿锦衣,新娘子穿银衣,每人还赏赐一万钱,士兵死了,他也会好好安葬。他手下的官员虽然官职很高,但他都不让他们回朝,直接在蜀地任命他们当刺史。他自己呢,就喜欢铺张浪费,贪图享受,还喜欢藏钱。所以刘辟才觉得他太嚣张,最终造反了。朝廷想追究韦皋的责任,但是韦皋派出去的兵马的武器上都刻着“定秦”两个字,有个叫陆畅的人出来说:“我在蜀地的时候就知道,‘定秦’是工匠的名字。” 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这个陆畅,字达夫,是韦皋特别器重的人。话说当年天宝年间,李白写了《蜀道难》来批评严武,陆畅就写了《蜀道易》来歌颂韦皋。

韦皋啊,他特别为老百姓着想,各个州县轮流免税,三年免一次税。韦皋死后,蜀地百姓都很怀念他,看到他的画像都要下跪。凡是刻石记载韦皋功绩的,都把他的名字刻得特别大,特别尊崇。

他哥哥叫韦聿,弟弟叫韦平。韦聿靠着韦皋的功劳当上了南陵尉,后来又升迁为秘书郎,因为避讳他父亲的名字,又改任太子司议郎,还在淮南节度使杜佑手下做事。元和年间,当上了国子司业。后来刘辟和卢文若造反,韦皋的儿子韦行式娶了卢文若的妹妹,韦聿却没把这事儿告诉朝廷。刘辟平定后,韦行式的媳妇儿差点被关进掖庭,有关部门本来还想连累韦聿,但是考虑到他离得远,就不追究了,最后都给赦免了。韦聿最后当上了太子右庶子。韦平呢,当年跟着韦皋砍了朱泚的使者,后来又赶紧上报朝廷邀功,被提拔做了万年尉。

平子正贯,字公理,从小就没了父亲。他舅舅皋先生认为他将来能光大门楣,就给他取名叫臧孙。后来凭借荫庇做了单父县尉,但他不满意这份工作,就辞官了,还改了名字。之后他参加了贤良方正等人的考试,被任命为太子校书郎,后来又调任华原县尉。 接着,他因为在吏治方面表现出色,升迁为万年县主簿,然后一步步升到司农卿。 因为一次膳食供应不足,他被贬到均州做刺史。过了很久,他又升任寿州团练使。宣宗皇帝即位后,因为正贯政绩显著,被任命为京兆尹,后来又担任同州刺史。没多久,他又被提升为岭南节度使。

岭南的商人刚到的时候,那些大官们总是抢着要象牙、犀角、珍珠等珍宝,然后以低价卖出去。正贯到任后,什么也没要,官员们都称赞他清廉。南方风俗迷信鬼神,正贯就拆毁了淫祠,教导百姓不要胡乱祈祷。 后来,海水泛滥,人们都怪罪于拆毁祠堂的事,认为是神灵不满。正贯就登上城楼,用酒祭天发誓说:“如果这是违背了神意,就让我一个人承担责任,不要牵连百姓。” 不久之后,水退了,百姓们才相信了他。他在岭南做了三年刺史,后来生病了,留下遗嘱说不要厚葬,不用乐队送葬,也不要追谥。他去世时,六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

刘辟,字太初,考中进士宏词科。他曾经在韦皋手下做事,后来升迁到御史中丞、支度副使。韦皋死后,刘辟掌管后勤事务,还煽动将领们争夺军权。宪宗皇帝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但他没听从圣旨。当时皇帝刚即位,想先安抚各地,就封刘辟为检校工部尚书、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觉得皇帝好操控,于是更加骄横跋扈,说出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还要求统领三川,想让自己的朋友卢文若担任东川节度使,然后就用兵攻打梓州。他还利用术士的说法,说五福、太一都在蜀地,于是建造高楼来祈求吉兆。

皇帝一开始想派兵征讨,但宰相杜黄裳劝阻了皇帝,说:“刘辟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很容易就能被俘虏。” 于是,杜黄裳推荐高崇文、李元弈等将领率领神策行营的军队西征,并派严砺、李康从两翼夹击。

皇上准许他重新做人,但他压根儿没听。崇文夺下了东川,皇帝就下令撤了他的官职。后来他攻破了鹿头关,接着就占领了成都。这崇文呢,带着几十个骑兵逃跑了,跑到羊灌田,跳河自尽,结果没死成,被骑将郦定给抓住了。卢文若呢,先把崇文的家族都杀光了,然后自己用绳子吊着石头跳江自杀了,尸体都没找到。

把崇文用囚车押送到京城,他还指望着能活下来,一路上吃吃喝喝,挺悠闲的。快到京城了,神策军带兵出来迎接他,砍了他的脑袋,拖着尸体进城,崇文还惊呼:“怎么会这样啊?”皇帝在兴安楼上接受他的投降,下令审问他反叛的事实,崇文说:“我不敢反啊,是五院子弟们作恶,我管不住他们。”皇帝又问:“我派使者送去节度使的印信,你为什么不接受?”这才伏罪认罪。最后,崇文被献祭给庙社,然后在集市上示众,最后在城西南边一棵孤零零的柳树下被砍了头。他的儿子超郎和其他九个人,以及部将崔纲,都被依次处死了。

崇文以前得过病,去看他的人,他都把手伸进对方的嘴里,然后把对方的手指头咬断吃掉。只有卢文若去看他,就跟平常人一样,所以崇文对他特别好,结果卢文若还是把崇文的全族都灭了。

张建封,字本立,是邓州南阳人,后来在兖州隐居。他父亲张玠,年轻时就爱打抱不平,挺讲义气的。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安禄山派李廷伟去山东胁迫当地官员投降,鲁郡太守韩择木还给李廷伟安排了住处。张玠就联合了段绛等一帮豪杰,集结兵力,准备杀了李廷伟示众,韩择木不同意,只有司兵参军张孚支持他的计划,于是他们杀了李廷伟和他的一伙人,然后把这事儿报了上去。韩择木和张孚都得到了赏赐,而张玠却跑到江南去了,一句功劳也不邀。

建封从小就喜欢读书写文章,很会辩论,性格豪爽,很有志气,自己也期望着能建功立业,名扬天下。后来,李光弼镇守河南,苏、常地区发生盗乱,贼寇四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唐代宗下令让中人马日新和李光弼一起讨伐贼寇。建封见到马日新后,建议先去劝说贼寇,没必要直接开战。于是建封来到贼寇的营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述利害关系,结果一天之内就有几千人投降,然后被允许回家务农。从此,建封名声大噪。

湖南观察使韦之晋邀请他担任参谋,后来又授予他左清道兵曹参军的职位,但他不喜欢这个工作,就辞职不干了。后来,令狐彰担任滑州、亳州节度使,奏请设立幕府,但是令狐彰却不朝见皇帝,建封对此表示不满。之后,建封去拜访转运使刘晏,刘晏奏请朝廷任命建封为大理评事,让他负责漕运事务,一年多后,建封又离开了这个职位。当时,马燧担任三城镇遏使,他很欣赏建封,于是推荐建封担任他的判官,后来又提拔建封为监察御史。马燧攻打李灵耀时,军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建封去处理,后来建封跟随马燧镇守河东,并被授予侍御史的职位,马燧还向朝廷上奏表扬了建封的才能。杨炎本来打算给建封安排重要的职位,但是卢杞不喜欢他,于是建封被外放为岳州刺史。

李希烈打败了梁崇义之后,变得骄横跋扈,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寿州刺史崔昭与李希烈对抗,唐德宗召见宰相,要选派人代替崔昭。卢杞当时时间紧迫,来不及挑选其他官员,就推荐了建封。李希烈多次击败朝廷军队,声势浩大,于是自立为天子,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暗中勾结他。李希烈派将领杨丰带着伪造的赦免诏书送给建封和陈少游。杨丰到达后,建封将他绑起来押到军营,正好其他将士也赶来,于是当场斩杀了杨丰,并将伪造的诏书送往朝廷。陈少游听说此事后,吓得汗流浃背,坐立不安,建封于是弹劾陈少游勾结叛贼的行为,但是当时皇帝正处于危难之中,没有时间处理这件事。李希烈又任命杜少诚为淮南节度使,计划攻破寿州,然后进军江都。建封在霍丘筑起秋营,抵抗李希烈的军队,贼寇无法向东推进。建封被提升为团练使。皇帝从梁州返回长安后,陈少游忧虑过度而死。建封被提升为兼任御史大夫、濠州、寿州、庐州观察使。当时,天下各地战乱不断,建封就加固城墙,加强军队建设,边境地区都归附朝廷。李希烈派精兵强将来攻打建封,都被建封打败了。贼寇平定后,建封官职得到提升,他的一个儿子也得到了正员官职。

贞元四年,李建封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兼徐、泗、濠三州节度使。一开始,李洧率领徐州投降朝廷,李洧死后,高承宗和独孤华接替他管理徐州。可是,徐州经常受到敌寇的侵扰,防守力量捉襟见肘,情况很危急。

这时候,李泌向皇帝进言说:“东南地区的粮食运输,是从淮河一直运到汴州的,徐州的埇桥是江淮地区粮食运输的咽喉要道。现在徐州刺史高明实力薄弱,如果被李纳攻占,就会堵塞运输通道,导致江淮地区粮食供应中断。我建议用建封来代替高明,并且把濠州和泗州也交给他管辖。徐州地势险要,兵力强盛,如果节度使又贤能,那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会感到害怕。” 皇帝说:“很好!” 就这样,徐州重新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过了很久,李建封升任检校尚书右仆射。

贞元十三年,李建封上朝,皇帝不等天亮就召见他到延英殿,还下令让他在朝会上到大臣的行列里站着,以此表示特别的宠爱。李建封还献上自己创作的《朝天行》诗一首。皇帝对李建封的恩宠非常特殊,还赏赐给他名马和珍贵的物品。

那时候,宫廷的采购是由宦官负责的,他们会派几十甚至上百人在市场上搜刮物品,这被称为“白望”。他们没有诏书或凭证,只要说是宫廷采购,就没有人敢阻拦。他们通常以十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强行收购货物。他们还强迫看门的官吏和搬运工为他们办事,甚至有人扛着沉重的货物跑一趟市场却空手而回。曾经有个农民卖柴火,用一头驴子驮着,宦官用几尺布匹跟他交换,又额外收取费用,还把驴子赶进宫里。农民想要拿回布匹和柴火赶紧离开,但宦官不允许,农民气愤地说:“我只有死了!”然后就打了宦官。有关部门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惩罚了那个宦官,并赏赐给农民十匹布,但是宫市制度并没有废除。

很多谏官上书弹劾,但皇帝都没采纳。所以李建封就找机会私下向皇帝反映此事,皇帝对此比较认同。恰逢朝廷下诏书免除百姓欠税,皇帝问李建封这件事怎么样,李建封回答说:“积欠的税款太多,根本不可能收上来,即使免除了,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他又进言说:“河东节度使李说、华州刺史卢征都生病了,无法处理政务,他们的下属肯定会趁机作奸犯科。右金吾大将军李翰喜欢挑剔小事以求得皇帝的宠爱,大家都讨厌他。”皇帝都赞同他的意见。不久,皇帝下诏说:“官员们互相来往,这是人之常情,从今以后,金吾卫不要再把这些事报告给我了。”

话说元和年间,皇上在曲江设宴,还破例让张建封跟宰相一起坐在榻上吃饭,这待遇可是相当高啊!建封回镇的时候,皇上还特意作诗送行,要知道,当时像马燧、浑瑊、刘玄佐、李抱真这些功劳赫赫的大人物,都没享受过这种待遇呢!皇上还让侍卫把自己的马鞭赏赐给建封,说:“你忠义两全,品格高洁,就像岁寒松柏一样坚贞不渝,所以才用这马鞭来比喻你。”建封也很激动,自己又写了诗来勉励自己。后来,建封在十六年的时候,因为生病请求退休,皇上就让韦夏卿接替他,结果还没等韦夏卿到任,建封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死后被追封为司徒。

在徐州当节度使的十年里,建封亲力亲为,把军队管理得井井有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很会包容别人的缺点,即使是那些强悍狡猾的人,他也不会违反法纪去偏袒他们。建封为人忠义,说话掷地有声,所以部下都很敬畏他,爱戴他。他喜欢跟文人交往,不管对方是名士还是普通人,他都一视同仁,所以大家去他那里就像回家一样自在。像许孟容、韩愈这些名人都曾在建封手下做事,他们的文章当时可是很有名的。

建封的儿子张愔,一开始是靠着父亲的荫庇做了虢州参军事。建封死后,府里的副手郑通诚代理留后,他担心军队会发生暴乱,正巧浙西的戍边军队路过徐州,他就想把他们拉来当援军。结果全军哗然,士兵们冲进军械库抢了武器,把府衙围了个水泄不通,杀了郑通诚和几个大将,然后上表朝廷,请求让张愔当留后,还给他假节钺。皇上没同意,因为濠州、泗州都属于淮南节度使管辖,所以就派杜佑去平定徐州的叛乱。泗州刺史张伾带兵攻打埇桥,跟徐州军遭遇,结果张伾惨败。皇上拿不定主意,就封张愔为右骁卫将军、徐州刺史,让他代理留后,同时任命张伾为泗州留后,杜佑为濠州留后。没多久,张愔又升任武宁军节度使。

元和初期,张愔因为生病请求退休,被朝廷召回长安做了工部尚书,同时让王绍接替他担任武宁军节度使,濠州、泗州也重新划归徐州管辖。徐州百姓都很高兴,再也不敢造反了,张愔这才得以离开徐州。结果还没出徐州地界,他就去世了。张愔在徐州当官七年,政绩显著,死后被追赠为尚书右仆射。

严震,字遐闻,是四川梓州盐亭人。他本来是农民家庭出身,靠着钱财在乡里承担一些杂役。在唐代宗至德、乾元年间,他多次捐钱资助边防,因此被任命为州长史。

西川节度使严武看重他的才能,让他担任押衙,后来又升迁为恒王府司马,把军府里很多事情都交给他负责。严武去世后,严震也辞官回家了。

后来,东川节度使李叔明推荐他担任渝州刺史。但因为李叔明是严震的亲戚,严震就借口生病推辞了。山南西道节度府又推荐他担任凤州刺史。他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

之后,他被任命为兴州和凤州的团练使,他非常注重发展生产,铲除害民之事。唐德宗建中年间,剑南黜陟使韦桢上奏说严震的政绩在山南地区是最好的,于是朝廷就给他评了优等,还封他为郧国公。

他在凤州做了十四年的官,以清廉严明著称,远近的人都称赞他。后来,他又升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朱泚造反了,派心腹穆廷光等人送来密信拉拢李晟,李晟二话不说,直接把人杀了,然后把这事儿报给了皇上。那时候,李怀光跟叛军勾结,奉天(长安)城都快守不住了,皇上想把皇宫搬到山南去。李晟听说后,立刻派人去迎接皇上,还派大将张用诚带五千兵马护驾。

张用诚到了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居然起了反叛的心思,皇上为此很担心。正好李晟的牙将马勋随后赶到,皇上把这事儿告诉了他。马勋说:“让我回去取节度使的符印召他回来,要是不听,我就砍了他的脑袋回来复命!”皇上很高兴,就让他按计划行事。马勋拿到了符印,带了五个壮士一起出发,从骆谷过去。张用诚没想到马勋会来这一招,就带了几百骑兵去马勋住的馆驿迎接他,还安排了人严密守卫。马勋还没动手,就偷偷让人在馆驿外面放火烧草,士兵们冷得受不了,都往火堆边挤。马勋从容地拿出符印给张用诚看,说:“大夫(对张用诚的尊称)召见你!”张用诚吓坏了,想跑,壮士们从后面把他抓住了。张用诚的儿子砍伤了马勋的头,马勋的随从赶紧用刀护住他,才得以脱险。然后他们制服了张用诚,并杀死了他的儿子。

马勋控制了军队,士兵们都穿戴好盔甲了。马勋大声说道:“你们的父母妻子都在梁州,现在抛弃他们造反,有什么好处?大夫只是要抓张用诚,你们没必要参与!”大家这才信服,不敢再乱动了。于是他们把张用诚绑起来送给了李晟,李晟把他杖杀了,然后提拔了张用诚的副将统领军队。一开始,马勋去行在(皇帝的临时住所)路上,比预定时间晚了半天,皇上还有些担心呢。等他到了,皇上高兴坏了。第二天,皇上就离开了奉天。刚进入骆谷,李怀光就带骑兵追击,多亏了山南的军队帮忙,才得以脱险。不久,马勋被加封为检校户部尚书、冯翊郡王,实封二百户。

皇帝到了梁州,宰相觉得这地方穷得不行,没啥资源供应,建议皇帝直接去成都。张震却说:“山南离京城很近,李晟将军正积极收复失地,咱们需要派兵支援他,现在要是把军队带到西边去,其他将领就会观望,到时候收复失地的功劳就遥遥无期了。”皇帝拿不定主意,这时李晟的奏章到了,他也请求皇帝驻扎在梁州和洋州,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不过,梁州和汉中一带,那可是刀耕火种的地方,老百姓就靠着采摘谷物充饥,虽然管辖着十五个郡,但税收还不如东方几个大县多。安史之乱以后,山贼到处抢劫,老百姓都逃散了,张震就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鼓励生产,合理征税,老百姓没受什么苦,皇帝的吃穿用度也都能保证。皇帝要回京了,就提升张震为检校尚书左仆射。还下诏书把梁州改名为兴元府,任命张震为兴元府尹,并且加封他二百户的实封土地。过了一段时间,又提升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五年,张震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太保,谥号忠穆。

张震的孙子张譔,和宰相杨收关系很好。咸通年间,他从桂管观察使升任江西节度使,改号镇南军。当时南方蛮族叛乱,朝廷下令张譔招募三万士兵防备。有人说张譔扩充军队的时候,私下收受贿赂,贪污军粮。后来事情败露,韦保衡因为张譔和杨收关系好,认为他肯定收受了大量的贿赂,就派人调查,最后皇帝下令处死他。

韩弘是滑州匡城人。从小父母双亡,就跟着舅舅刘玄佐长大。参加明经考试没考上,就在舅舅家学习骑射。后来通过考试,当上了大理评事,然后做了宋州南城将。他跟着刘全谅做事,被任命为都知兵马使。贞元十五年,刘全谅死了,军队里的人都想着刘玄佐,觉得韩弘有才能又勇猛,就拥立他为留后,然后上奏朝廷请求朝廷任命他。朝廷就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任命他为宣武节度副大使,负责节度使的职务。

首先,曲环死了。吴少诚和全谅合谋要袭击陈许,还派几个人留在馆驿里。弘始当上节度使后,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的忠诚,立刻把吴少诚叫出来斩了。然后他挑选了三千士兵,联合其他部队去打吴少诚,把他打败了。汴州自从刘士宁当政以来,军队越来越骄横,杀了陆长源之后,主帅的威望下降,军队更是难以控制。弘始观察到军队里一向蛮横的刘锷等三百人,有一天,他列举了他们的罪状,在牙门斩了他们,血流了一地。弘始却面不改色,谈笑自若。从那以后直到弘始离开汴州,再没有人敢放肆了。

李师古驻扎在曹州,计划攻打郑州和滑州。有人报告说:“李师古正在修路,军队很快就要到了,请做好准备。”弘始说:“敌人来了不会先修路的。”李师古察觉到弘始看穿了他的计谋,于是就撤兵了。弘始后来多次升迁,官至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始和太原节度使王锷等人同朝为官,互相写信给宰相,觉得很丢脸,不愿意屈居王锷之下。当时宪宗正在和淮西作战,很需要弘始,于是又提升他为检校司徒,官位在王锷之上。

严绶因为王师战败,就拜弘始为淮西诸军行营都统,让他负责保卫两河地区,并命令李光颜、乌重胤去攻击叛军。弘始自己并不亲自驻扎前线,只派儿子公武率领三千兵马协助李光颜,但他暗中却采取拖延的策略。那些为了邀功而危及国家的人,每当其他将领报捷时,弘始总是好几天都不高兴。元济被平定后,弘始因为功劳被加封为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被诛杀后,弘始非常害怕,于是请求进京,被册封为司徒、中书令。因为生病,他让人搀扶着去拜见皇帝,并坚决要求留在京城。皇帝驾崩后,他代理尚书令。不久后,他又被外放为河中节度使。后来因为生病请求回朝,再次被任命为司徒、中书令。他去世时,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尉,谥号为隐。

一开始,弘从汴州来京城朝见皇帝,带了三千匹马、五十万匹绢、三万匹各种锦缎,而汴州的仓库和马厩里,还有上百万贯钱、一百多万匹绢、七千匹马,以及三百多万斛粮食,兵器更是数不清。弘这个人性格庄重,话很少,处理死刑案件时,从不徇私枉法,考虑问题周全,行动果断勇敢,所以像少诚、师道这样的人都很忌惮他。朝廷派来的使者,有的傲慢无礼,他也不理会。齐州、蔡州平定后,形势所迫才请求觐见皇帝,但皇上对他非常重视和优待,让他一直保持着显赫的地位,这真是他的幸运。

子公武,字从偃。他最初担任卫尉主簿,后来做了宣武行营兵马使,因为平定蔡州的功劳,被授予检校左散骑常侍、鄜坊等州节度使的职位。弘入朝后,被任命为右金吾将军。弘出任河中节度使后,他的弟弟充被调到宣武军,于是充说:“咱们兄弟俩都担任着重要的职位,我这个年纪轻轻的,还要担任金吾卫的职务吗?”于是坚决推辞,改任右骁卫大将军。他为人谦逊,从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自己。去世后,追赠户部尚书,谥号为恭。

充,本名璀,年轻时也依靠舅舅家。李元担任河阳节度使时,充在他手下当牙将。李元调任昭义节度使,充也跟着他。李元曾经对自己的幕僚说:“充将来一定会发达,你们一定要好好对待他。”没过多久,弘担任宣武节度使,召集亲兵,李元说:“我认识你很久了,我的儿子不成器,不会给你添麻烦的,我的两个女儿还小,就托付给你了。”于是辞去了职务。充后来官至御史大夫。

弘实行严厉的法令,人人自危。充为人谦虚谨慎,从不懈怠。他考虑到弘在地方上任职很久了,一直没有进京朝见天子,自己又得到重用,心里不安,于是请求进京担任宿卫,弘同意了,但没有马上派他来。后来因为打猎,充独自骑马前往洛阳,朝廷看重了他的忠诚,提拔他为右金吾卫将军,又升任大将军,他还斥责并革除了七百个虚报军功的士兵。后来他历任少府监、鄜坊等州节度使。

唐穆宗当政的时候,幽州、镇州、魏州又乱了。王承元带着两千冀州兵驻扎在滑州,朝廷担心冀州兵会叛乱,就把王承元调到鄜坊,任命他为检校尚书左仆射,义成军节度使。这时候,汴州军队赶走了李愿,让李朅留守负责。皇帝觉得韩弘素来受汴州百姓欢迎,就下令让他担任宣武节度使,兼统义成军兵马,讨伐李朅。结果在郭桥打了一仗,就把李朅打败了。赶巧李质也杀了李朅,韩弘顺利进入汴州。一开始,陈州、许州的李光颜也奉命讨伐李朅,驻扎在尉氏,心里想着先拿下汴州,想用俘虏和战利品来犒赏军队,而汴州的监军姚文寿也想把汴州交给李光颜。韩弘听说他们的阴谋后,赶紧跑到汴州城下,汴州百姓看到韩弘,都高兴得不得了,再也没有二心了。

皇上派人问韩弘什么时候能打败叛军,韩弘回答说:“汴州是天下的咽喉要道,我比较了解当地的情况,只要朝廷大军压境,一个月就能拿下。”结果不到二十天就攻克了汴州。皇上非常高兴,说:“韩弘料敌如神啊!”就提升他为检校司空。李朅胁迫的三万士兵,韩弘全部释放了;又处罚了参与叛乱的首犯一千多人,把他们驱逐出境,还下令说:“谁敢回来,就杀无赦!”就这样,内外都安定下来了,汴州百姓都非常爱戴他。韩弘去世时五十五岁,追赠司徒,谥号肃。

韩弘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为人非常节俭,先后镇守三个地方,生活起居和穿着打扮都像个儒生一样;他把握时机,做出决策从不后悔,世人都称赞他是一位好将领。李元去世后,韩弘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李元的家属,周济他们的家计。自从韩弘离开汴州后,监军在军队里挑选了两千名精锐士兵留在身边,每天都供应酒食,耗费巨大,几乎难以支撑,但他也不敢停止。韩弘还没到汴州的时候,李质是总军事,他说:“韩公来了,马上就要去掉两千人的伙食,岂不是会失去人心吗?不去吧,又没有办法继续支撑下去,岂不是把麻烦留给我们的主帅吗?”于是就把这支军队全部撤掉了,然后才迎接韩弘。

李质这个人,是个有节操的勇士。他起初是牙将,李朅当留后的时候,曾邀请他一起谋反,但他没有答应。后来李朅头上长了毒疮,把兵权交给李质,结果李质就抓住了李朅。最后官至金吾将军。

话说啊,那些皋、建封、弘本这些读书人,一开始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后来,他们就像龙一样腾空而起,一下子就飞黄腾达了,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时风光无限。要是没遇到这样的机会,他们可能就跟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最终默默无闻。

赞曰:皋、建封、弘本诸生,震兴田亩间,未有以异人,及投隙龙骧,皆为国梁楹,光奋一时。

不过呢,皋和弘虽然曾经有过一些不好的事情,但最后都能凭借诚恳的解释洗清冤屈,安享天年,这真是太好了!

使不遭遇,与庸夫汩汩并胔而腐可也。皋、弘虽阴慝,卒能以诚言自解,长没天年,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