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荐,字孝举,是河北深州陆泽人。他爷爷张鷟,字文成,从小就聪明绝顶。小时候,张鷟梦见一只紫色的漂亮大鸟,羽毛五彩缤纷,停在他家院子里。他爷爷说:“我听说五彩羽毛是凤凰,紫色羽毛的是鸑鷟(一种传说中的鸟)。你要是长大后能像它一样,凭借文章光耀朝廷,那该多好啊!”于是就给他取名叫鷟。调露年间,张鷟考中了进士。考功员外郎骞味道看过他写的文章后,夸他是天下无双。后来他被任命为岐王府参军。八次参加制举考试都名列第一,又调任长安尉,然后升迁为鸿胪丞。四次参加选拔考试,策论都得到铨选部门的最高评价。员外郎员半千曾经在朝中大臣面前说:“张鷟的文章就像青铜钱一样,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所以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青钱学士”。证圣年间,天官侍郎刘奇推荐张鷟和司马锽担任御史。张鷟性子急躁,行为放荡不羁,很少得到正派官员的赏识,姚崇尤其讨厌他。开元初年,御史李全交弹劾张鷟经常说些讥讽时政的话,把他贬到了岭南;刑部尚书李日知认为处罚太重,于是张鷟得以内徙。张鷟写文章,动笔就能完成,风格华丽但缺乏条理,他的著作大多是讽刺挖苦、粗俗不堪的,但当时却很流行,后来的文人几乎都引用过他的作品。武则天时期,宫中宦官马仙童陷害突厥默啜,问:“张文成现在在哪儿?”有人回答:“最近因为当御史犯了错被贬官了。”马仙童说:“国家有这样的人才不用,真是无能啊!”新罗和日本的使者来中国,都要花大价钱购买他的文章。他最终官至司门员外郎。

张荐很聪明,文笔很好,能写《周官》和《左氏春秋》之类的文章。起初,颜真卿对他非常欣赏。大历年间,浙西观察使李涵推荐张荐担任史官,朝廷下诏任命他为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但他因为母亲年迈而辞官不去。母亲去世后服丧期满,礼部侍郎于邵向朝廷禀报了此事,朝廷召他担任史馆修撰,兼任阳翟尉。颜真卿被李希烈囚禁,派他的侄子颜岘和家仆去朝廷办事,五个人都被扣留在内客省,无法出来。张荐就上书朝廷说:

正月里,颜真卿奉命出使淮西,一点准备都没做,连家都没回,亲戚朋友都没来得及告别,就一个人骑着马,当天就出发了。他冒着危险去了临汝,在许昌制服了叛贼,凭借着他的威望和义气,震慑住了那些坏人,让那些犹豫不决的家伙都改变了主意,也让那些忠义之士更加勇敢地站了出来。周曾在外积极响应,韦清在内积极配合,叛贼李希烈吓得慌里慌张,赶紧逃回了老巢,这完全是因为颜真卿的义气感召啊!颜真卿侍奉过四位皇帝,是国家的元老,忠诚正直,孝顺友爱,一直辅佐皇室。如今他八十多岁了,身体虚弱多病,却被囚禁在狭小的屋子里,身边都是刀枪剑戟,他心里又气又愤,吃不下睡不着,唉,这么一位老人家,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苦楚呢!

听说李希烈的母亲非常思念自己的小儿子,哭个不停,请求李希烈放了颜真卿;李希烈的妻子、祖母郭氏和妹妹也都被抓到了京城。这三个人留着也没什么用,不如把她们送回李希烈那里,以此来换回颜真卿,先下道圣旨,把这件事说明白。再说,李希烈也知道颜真卿在百姓中的威望,不敢加害于他,两人之间也没什么仇怨,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放他而已。如果把他的亲人送回去,李希烈应该也不会吝啬放回一位使臣吧?

我还听说,颜真卿派出去的侄子颜岘和家里的仆人,一共五个人,来京城递交奏章,都被扣押了。颜真卿的儿子颜頵他们非常着急,希望能见上颜真卿一面,希望能得到消息,知道他的安危。

我把这事写成奏章上报,结果卢杞把奏章压了下来,不予理会。

后来朱泚造反,颜真卿改名换姓躲藏在城里,还写了篇《史遁先生传》。京城收复后,他被提升为左拾遗。朝廷又起用卢杞当刺史,我上奏弹劾卢杞,说他奸诈阴险,祸国殃民,不应该重用他,我当面跟皇帝据理力争,德宗皇帝采纳了我的意见。

贞元元年,皇帝亲祭郊庙。当时正值战乱之后,祭祀用品残缺不全,我推荐颜真卿担任太常博士,参与祭祀典礼的筹备工作,使典礼得以顺利进行,恢复了往日的规模。刑部尚书关播奉命送咸安公主去回纥,我又推荐颜真卿担任判官。回京后,颜真卿升迁为工部员外郎。过了很久,他又被提升为谏议大夫,再次担任史馆修撰。

方裴延龄那个家伙当权了,就开始打击那些正直有才能的人,他给皇帝上奏的建议,总是能说到皇帝的心坎里去。有个叫荐的人,揭露了方裴延龄的坏事,方裴延龄知道了这事,就跑去跟皇帝说:“谏议官负责评论朝政的得失,史官负责记录君主的功过,这两件事不能同时做啊!” 于是,荐就被调到秘书少监当差了。方裴延龄还想方设法要整倒他,给他安罪名,把他弄下去。

后来正好要派使臣去册封回鹘毗伽怀信可汗,就派荐去了回鹘。回来后,他又当上了监察御史。吐蕃赞普死了,荐就被提升为工部侍郎,还被派去吊唁。荐在占卜和辩论方面都非常厉害,三次出使边疆,最后才同时担任了侍御史和中丞,后来又升了大夫。在经过赤岭的时候,他病死了,享年六十一岁,吐蕃还把他的灵柩送回了中原。等到顺宗皇帝即位,听说这件事后,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并赐谥号为“宪”。

荐从拾遗官做到侍郎,一共二十年,期间一直兼任史馆修撰。一开始,贞元年间,京城闹旱灾,皇帝都避开了正殿,还减少了膳食,荐就上奏说要按照古代的制度来应对。后来,制定昭德皇后的庙乐,迁徙献、懿两位祖宗的陵寝,确定太仪的位号,以及大臣祔庙的鼓吹仪式等等,他都参与了制定和修改,很多儒生都认为他学识渊博,考虑周全。他写书一百多篇呢。他儿子叫又新,有另外的传记记载。

他的孙子叫孙读,字圣用,从小就聪明过人。大中年间考中了进士,被郑薰邀请到宣州幕府工作。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礼部侍郎。中和年间,他担任吏部官员,选拔官员非常公正严明。有一次调任官员,有人请求推迟两年,皇帝批准了,还把这件事张榜公布在吏部的大门上。后来他还兼任弘文馆学士,负责管理弘文馆的事务,最后去世了。

赵涓,是河北冀州人。从小就有文才,唐天宝年间考中了进士,先是在郾城当了个小官,后来慢慢升迁到中央政府部门工作。河南王缙看中了他的才能,把他调到副元帅府当判官。唐德宗刚当皇帝的时候,赵涓被任命为衢州刺史。话说早些年,永泰年间宫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差点烧到东宫,当时皇上唐代宗很怀疑是谁放的火。赵涓当时是监察御史,被派去调查这件事。他查得非常清楚明白,最终查明火是从一个宦官的住处烧起来的。唐代宗当时还在东宫,对赵涓的认真负责印象很深。后来赵涓到衢州任职,却不受观察使韩滉待见,韩滉就上奏弹劾他,把他给罢官了。皇上看到赵涓的名字,问宰相:“这是不是永泰年间那个查宫中大火的御史?”宰相回答说:“是的。”皇上立刻下诏,任命他为尚书左丞。赵涓上任后,皇上还特意慰劳他,说:“你为人正直,朕一直都知道,只是因为一些小事被弹劾,朕并不相信那些说法。”然后就让他负责吏部选官的事务。他还跟着皇上一起出巡梁州。兴元元年,赵涓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赵涓的儿子赵博宣,也考中了进士。他文章写得好,豪迈不羁,但嗜酒如命,为人又比较傲慢散漫,不太注意约束自己。陈州和许州的官员想把他招到府里做事,但他待不久就受不了辞职了。后来,他竟然诬告别人“受贿卖国,散布谣言迷惑百姓”,结果被皇上杖责四十大板,流放到岭南的康州,当时很多人为他鸣不平。

李纾,字仲舒。他一开始当的是校书郎,大历年间,李季卿推荐他做了左补阙,后来一步步升迁到中书舍人。唐德宗在奉天的时候,从礼部侍郎中选拔他去当同州刺史。唐德宗到梁州的时候,李纾放弃了同州,赶到皇帝行在所在地,后来被提升为兵部侍郎,还被封为高邑伯。他还上奏建议祭祀武成王庙的仪式,不应该和祭祀文宣王一样,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李纾为人随和,乐于提携后进,生活也比较讲究,并不刻板拘谨。虽然官位很高,但他生活起居却很随意自在。他奉旨撰写了《兴元纪功述》以及其他一些郊庙祭祀的乐章,写了很多文章著作。后来又升任吏部侍郎。他六十二岁去世,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郑云达,是河南荥阳人。他爸爸郑昈,当过郾城县尉,后来因为州刺史调职,老百姓里那些闹事的,拦路不让走,郑昈就杀了六七个。采访使觉得他这事儿办得漂亮,上报朝廷,他就升官当了北海县尉。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县里有个叫孙俊的,带着市场上的人响应安禄山,郑昈带人把他们打死了。之后他又升任登州司马。李光弼推荐他当武宁府判官,后来又升任沂州刺史,劝降了李浩手下的五千叛军。最后做到滁州刺史才退休。

郑云达这个人啊,为人豪爽,说话大胆,还很狡猾。他考中了进士以后,去燕京一带做客,朱泚很欣赏他,就把他提拔为掌书记,还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泚要进京朝见皇帝,让郑云达先进去奏报情况。结果同僚蔡廷玉在朱泚面前说郑云达坏话,奏请皇帝把他贬到平州当参军。后来朱滔代替朱泚掌权,又重新启用郑云达当判官。蔡廷玉和另一个官员朱体微,有一天跟朱泚闲聊说:“朱滔不是个能担大任的人,不能把兵权交给他。”郑云达把这事儿偷偷告诉了朱滔,把朱滔气坏了,所以朱滔就弹劾蔡廷玉他们,结果他们都获罪被杀死了。后来朱滔去帮田悦造反,郑云达劝他别去,朱滔不听,郑云达就跟他老婆离婚,自己回家了。德宗皇帝很欣赏他,提拔他当谏议大夫。皇帝在梁州的时候,郑云达跟着李晟,李晟推荐他当礼部侍郎,同时兼任军司马,经常向李晟请教军事策略。元和初年,他当上了京兆尹,后来就去世了。

他弟弟郑方达,是个暴躁蛮横的主儿,拉帮结伙抢劫,他爸爸想杀了他,都没成功。郑云达自己上奏朝廷说:“我管教不好弟弟,怕他危害朝廷。”结果皇帝下令把郑方达流放到黔州,在那里处死了。

徐岱,字处仁,是苏州嘉兴人,祖上是农民。他读书什么都懂,辩论很厉害,跟人辩论,别人都辩不过他。大历年间,刘晏推荐他当校书郎。观察使李栖筠很欣赏他,把徐岱住的地方命名为“复礼乡”。他的名声传到朝廷,就被提拔为偃师县尉。礼仪使蒋镇推荐他当太常博士,专门负责礼仪方面的事务。他跟着德宗皇帝去奉天,后来又兼任膳部员外郎和太常博士。

话说唐德宗贞元年间,王叔文当太子和诸王的老师,后来升职做了给事中和史馆修撰。皇帝每年生日都要请佛教高僧在麟德殿大讲佛法,还召集王叔文、赵需、许孟容、韦渠牟几位一起讲解。一开始,这三个人观点好像互相冲突,针锋相对似的,最后却都达成了一致。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了不少东西给他们。皇宫里两位太后对王叔文都特别好,恩遇无与伦比。王叔文为人非常谨慎,在宫里说话从来不靠近皇帝,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对宗族里孤儿寡母都帮忙张罗婚嫁。但是,他为人吝啬,家里的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这在当时被人诟病。他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王仲舒,字弘中,是并州祁县人。年轻时在江南一带游历,和梁肃、杨凭交往,很有文采。贞元年间,他参加贤良方正科考试,考中了高第,被任命为左拾遗。当时德宗皇帝想重用裴延龄,王仲舒和阳城一起上书反对。后来王仲舒进宫,皇帝指着宰相问:“这位是不是王仲舒啊?”没多久,王仲舒就升职了,当上了右补阙,后来又升任礼部考功员外郎。他写的奏章文辞优美,条理清晰,朝中的人都佩服他的才能。后来因为牵连到别人的事情被贬到连州做司户参军,又调到荆南做节度参谋。

元和年间,他被召回朝廷,做了吏部员外郎,没多久又担任知制诰。当时杨凭得罪了权贵被贬官,没有人敢去他家走动,只有王仲舒多次去看望他。因为替杨凭鸣冤,王仲舒被贬到峡州做刺史,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乡丁忧。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婺州刺史。婺州当时正闹瘟疫和旱灾,百姓逃亡,几乎成了空城。他到任五年后,州内百姓生活恢复了正常,他还被朝廷赐予金紫服饰。后来他又调任苏州刺史。他在苏州修筑了松江路,还改革了房屋瓦片,防止火灾,他总是和百姓约定好赋税的收缴时间,从不扰民,一切事情都井井有条地自己安排好。

唐穆宗当皇帝的时候,经常说王仲舒的文章写得真好,很有古人的风骨,最适合用来写诰命了。于是就召他进宫当了中书舍人。王仲舒到了中书省一看,同事们大多都是刚入仕途的年轻人,心里很不舒服,就说:“我怎么可能再跟这些年轻人一起磨墨写字呢!我这么多年在外面,对社会上的弊病和民生疾苦都非常了解,如果能让我治理地方,我绝对不会辜负皇帝的期望。” 宰相听说后,就把他外放,任命他为江西观察使。

江西当时酒税收入很多,比其他十八个州都要多,但是老百姓私酿酒的情况非常严重,每年因为私酿酒而被判死刑的人络绎不绝,几斗粮食就能换一斗酒。王仲舒上任后,一口气就减少了九十万贯的酒税收入。 有些官吏因为少收了五十万贯的利息钱而被治罪,他们倾家荡产都赔不起,王仲舒直接把账簿烧了,把他们放了,也不追究了。 后来江西遭遇了水旱灾害,老百姓交不上税了,王仲舒叹息道:“我是不是应该减少一些宫廷的娱乐费用,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呢?” 于是,他拿出两千万钱来替老百姓交税。 他还把那些搞佛教、道教,大肆修建寺庙的人赶出了江西。王仲舒最终在江西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他左散骑常侍的官职,谥号为“成”。

王仲舒为人正直,很有担当,他到任后,总是急百姓之所急,废除那些不合理的制度,自己制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刚开始这些制度看起来很复杂,但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很方便实用。

冯伉,是魏州元城人,后来迁居到京兆。他精通五经和辞赋,先被任命为长安尉,后来升迁到膳部员外郎,还当过睦王等人的侍读。李抱真去世的时候,冯伉奉命去吊唁,送去很多布帛,但李抱真的家人没接受,又把布帛送回京城。冯伉上表坚决拒绝接受这些布帛。 这时醴泉县令的职位空缺了,宰相要选人,唐德宗说:“以前派去泽潞的使者,不受贿赂,这个人很清廉,可以重用。”于是就派冯伉去做了醴泉县令。

醴泉县有很多刁蛮狡猾的人,经常犯法。冯伉就写了十四篇《谕蒙书》,主要内容是劝导老百姓务农、读书,教导他们忠孝。他让每个乡都学习这些文章,并互相监督学习。冯伉在醴泉做了七年县令,韦渠牟推荐他做了给事中和皇太子以及诸王的侍读。在朝堂上,皇帝赐给他金紫色的官服。后来他升任兵部侍郎,又外放做了同州刺史。 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两次担任国子祭酒。冯伉最终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礼部尚书的官职。

庾敬休,字顺之,是河南邓州新野人。他爷爷庾光烈和叔叔庾光先,当年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坚决不接受他的官职,直接跑路了。后来,爷爷当上了大理寺少卿,叔叔当上了吏部侍郎。他爸爸庾何,朱泚叛乱时,也和他弟弟庾倬一起逃到山里去了,坚决不当叛贼的官。他爸爸最后当上了兵部郎中。

庾敬休自己呢,考中了进士,又中了宏辞科,然后被宣州的幕府请去工作。后来进朝当上了右补阙、起居舍人。他上奏说:“皇上上朝的时候,宰相和大臣们依次朝见,那些可以记录下来的奏章,应该由宰相传达给负责记录的官员,然后交给史官存档,按照以前的规矩来。”皇上批准了他的建议。不过,后来那些当权的大臣觉得有些机密的事情不能公开,就把这个制度给取消了。之后,庾敬休被召为翰林学士。文宗皇帝要立鲁王为太子,需要精挑细选太子老师,庾敬休就兼任了户部侍郎和鲁王的老师。

一开始,剑南西川和山南道每年要征收茶叶税,户部自己派人去当地收税,然后让商人把钱送到京城。到了太和年间,有个叫崔元略的官员建议,应该让当地官员每年上交四万贯钱给度支使(财政部门)。但是,时间长了,很多钱都拖着没交上来。庾敬休就建议在秭归设立一个收税机构,专门收取度支的钱,这样就不会有欠税的情况了。他还说:“四川的米价飞涨,老百姓都逃荒去了,建议用当地空缺的官田来救济穷人。”皇上也同意了他的建议。后来,他又升任尚书左丞。最后去世了,追赠吏部尚书。

庾敬休为人淡泊,宽容大度,不喝酒,不吃肉,不近女色。他弟弟庾简休,也当上了工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