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文,字崇文,祖上是从渤海迁到幽州的,他们家祖祖辈辈七代都住在那儿没搬过,到了开元年间,朝廷还特地表彰了他们家呢。高崇文为人老实厚道,话不多,年轻时在平卢军服役。贞元年间,他跟着韩全义将军驻守长武城,治理军队很有办法,后来官职做到金吾将军。
有一次吐蕃三万大军入侵宁州,高崇文率领三千兵马前去救援,在佛堂原与敌军展开激战,大获全胜,朝廷还封他为渤海郡王。韩全义回朝后,高崇文留下来负责行营节度使的后勤事务,后来又升任长武城都知兵马使。
刘辟造反了,宰相杜黄裳向朝廷推荐了高崇文,朝廷就下令让他担任检校工部尚书、左神策行营节度使,让他统领左右神策军和麟游奉天等地的军队去讨伐刘辟。当时很多功勋卓著的老将都觉得自己应该被选中,结果圣旨一下来,大家都吓了一跳。高崇文一开始就挑选了五千精兵,平时就好像敌人马上就要打过来一样严阵以待。接到圣旨后,他立刻行动,卯时接到命令,辰时就出发了,武器装备样样齐全,一点都不缺。
军队路过兴元的时候,有个士兵偷了军队的碗筷,高崇文立刻把他斩首示众。然后,高崇文从阆中出发,击败了剑门关的守军,解除了梓潼的包围,叛军将领邢泚退守梓州。朝廷任命高崇文为东川节度使。当初刘辟攻陷东川的时候,抓住了节度使李康,却没有杀他;现在李康投降来求高崇文饶他一命,高崇文却因为李康失守东川的罪责,把他杀了。
鹿头山在成都南边一百五十里,是川蜀的战略要地,刘辟在那里筑城,周围还修建了八个营寨,用来抵挡东面的军队。高崇文一开始在城下打败了叛军两万多人,但是后来天下雨了,没能攻下城池。第二天,高崇文在万胜堆与叛军作战,万胜堆就在鹿头山的左边,他派骁将高霞寓在那里擂鼓助威,士兵们攀援而上,箭如雨下,高崇文还招募敢死队,夺下了万胜堆,杀死了所有的守军,烧毁了他们的营寨,居高临下俯瞰鹿头城,城里的人头都数得清。高崇文一共打了八仗,都取得了胜利,叛军的士气开始动摇。
叛军大将阿跌光颜跟高崇文约定投降,后来害怕受罚,请求深入敌营赎罪,于是他率军到鹿头山西边,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大为震惊,将领李文悦率领三千士兵投降,仇良辅率领鹿头城两万守军投降,还抓住了刘辟的儿子刘方叔和女婿苏强。高崇文随后进兵成都,剩下的叛军都放下武器请求投降。刘辟逃跑了,高崇文追上把他抓获,押解到京城。
我到了成都之后,军队驻扎在大达,城里的百姓生活照常,珍贵的货物堆积如山,没有人受到一点儿侵犯。邢泚投降后又反叛,被斩首示众。那些穿着官服却参与了叛乱的人跑到军营里求情,崇文就写了条子,把他们都保了下来。后来,他升任检校司空、西川节度副大使、南平郡王,实封三百户,并在鹿头山刻石记功。
崇文不识字,讨厌那些繁琐的公文和判决,而且觉得蜀地富庶,没什么事情可做,于是请求自己去边疆戍守。朝廷就下令让他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并统领京西各路军队。崇文因为立下大功而变得骄奢,把蜀地府库里的所有能工巧匠都带走了。他不了解朝廷的礼仪,害怕朝见皇帝,所以朝廷就允许他沿途驻扎。他在邠州待了三年,期间整顿军备。最后,他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赠他司徒的官职,谥号威武。会昌六年,朝廷下令让他在宪宗庙中配享。
他的儿子承简,年轻时在忠武军服役,后来又调到神策军。因为崇文平定蜀地的功劳,承简被任命为嘉王傅。裴度征讨蔡州的时候,承简被任命为军队将领。蔡州平定后,朝廷把上蔡、郾城、遂平、西平四县划出来设立殷州,任命承简为刺史,治所设在郾城。他开始开垦屯田,设置防卫,在溵水和绵水沿岸二百里的土地上,再也没有水灾的危害,都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之前,叛军修建了武宫来炫耀他们的战功,承简把武宫夷为平地,用家里的钱财厚葬了死难的百姓。他还修缮了儒学宫,准备了祭祀的器物,按时举行祭祀仪式。野外长满了野菜,百姓得以充饥。将士们立石歌颂他的功绩。后来,他升任邢州刺史,观察使对赋税的催缴非常严格,承简却让几百户人家少交了赋税。
宋州刺史任上,碰上宣武节度使李朅造反了。这李朅派人来宋州要钱,宋承简把来人给抓了起来,前后好几批送来的使者都被关进监狱,最后一天一起拉到军营门口砍了脑袋,整个军营都被震慑住了。李朅带兵攻打宋州。宋州有三座城,南城失守了,宋承简死守着另外两座城,跟叛军打了好几仗。后来徐州的援军到了,李朅被李质给抓了,叛军就溃败了。
之后宋承简被任命为兖海沂密节度使,又升迁到义成军,担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后来又升任右金吾卫大将军,再次担任邠宁节度使。早些时候,敌人经常在深秋的时候来犯边境,宋承简建议在宁州驻军,来抵御敌人的入侵。后来他生病了,回朝治病,结果在路上死了,死后被追赠司空,谥号敬。
崇文孙骈,有单独的传记记载。
伊慎,字寡悔,是兖州人。他精通《春秋》、《战国策》、天文历法和五行学说,因为擅长射箭被任命为折冲都尉。他母亲去世的时候,因为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哪里,想合葬却找不到地方,就昼夜哭泣,后来梦见有人指引他;醒来后按照梦境寻找,果然找到了父亲墓地的旧记载,最终得以合葬。
江西路嗣恭讨伐哥舒晃的时候,让伊慎当先锋。伊慎打仗很猛,迅速打败了敌人,斩首三千,攻下了韶州。在把江口作战时,水流湍急,他就造了木筏,在上面放上柴火,借着风势放火烧敌船,敌人被烧死淹死的数不清,他和其他的将领一起追击,在泔溪斩杀了哥舒晃。后来他被任命为连州长史,知团练副使,又升迁三次,最后做了江州别驾。
要对付梁崇义,(朝廷)谨慎地把江西的精兵交给李希烈。李希烈被任命为汉南、北兵马使,但他没接受这个官职,而是只率领自己手下的兵马,在蛮水打败了梁崇义,俘虏了三万人。襄阳、汉中平定后,他的功劳很大。李希烈很欣赏他的才能,多次送给他礼物,想把他留在身边,但他最终想办法离开了。第二年,李希烈果然造反了。
嗣曹王皋到达钟陵,见到他很高兴,提拔他做了大将。李希烈担心他会受到王皋的重用,就送给他七个州的铠甲,伪造了慎的信件,进行离间计。皇帝派使者到军中把他杀了,王皋上奏章说明他是被冤枉的,但还没得到回复。叛军溯江而上,四处攻城略地,王皋给了慎一些兵马,让他去劳师动众,然后派他去跟叛军作战。结果,他打败了叛军,收复了黄梅,接着攻下长平,杀死了叛军的将领,斩首一千多级,攻克蔡山更是立下大功。接着拿下蕲州,马上被任命为刺史,封为南充郡王。
天子在梁州,包佶运送东南的粮草到蕲口,叛军派骁将杜少诚率领一万兵马堵住江路,不让粮草运往西边。他挑选了七千精兵,分成三个营地互相照应,故意隐藏军旗等待时机。杜少诚分兵包围他们,还没交战,他就从中间的营地擂鼓进攻,其他营地都一起冲出去猛烈攻击,叛军大乱,杜少诚逃跑了。他斩杀了叛军的将领许少华,把他的尸体封为京冢(意思大概是厚葬,以示震慑),漕运从此畅通无阻。接着包围安州,李希烈的侄子刘戒虚率领八千兵马来救援,他在应山迎头痛击,俘虏了他,然后把刘戒虚押到城下,安州城就开门投降了。因为立功被任命为安州刺史,实际封地一百户,后来改任隋州刺史。在厉乡作战,斩首五千级,劝降了李惠登,并推荐李惠登做了刺史。他被任命为安黄州节度使。
吴少诚叛乱,朝廷下令他率领五千步骑,兼统荆南、湖南、江西的军队,负责一个方向的战事。他在三州港与叛军相遇,在义阳扎营,在申州作战,斩首数千级,加封检校刑部尚书。贞元末年,朝廷把安州、黄州改为奉义军,他担任奉义节度使。
唐宪宗登基后,把军队交给他儿子宥管理,自己进朝当了尚书右仆射,后来又改任金吾卫大将军。他曾用三千万钱贿赂宦官,想得到河中节度使的职位,结果事情败露,皇帝没收了他一半的赃款,把他贬为右卫将军。第二年,皇帝念及他以前的功劳,又让他担任检校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他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壮缪。乾符年间,有人盗掘了他的墓穴,朝廷还赐给他二百匹绢,用来重新安葬呢。
朱忠亮,字仁辅,是汴州浚仪人。他参加明经考试没考中,就去给昭义节度使薛嵩当裨将,驻扎在普润,在那里开垦荒田,储备粮食,凭借军功被提升为太子宾客。朱泚叛乱的时候,他率领麾下四十名骑兵赶到奉天,被封为东阳郡王,被列为“定难功臣”。后来跟随皇帝去梁州狩猎,结果被叛军俘虏,关进了长安监狱。叛乱平定后,李晟把他释放了,奏请把他编入自己的军队,然后一步步升迁到定平军使。宪宗即位后,又提升他为御史大夫。泾州将领杨琦图谋叛乱,正召集各级将领商议事情的时候,屋子突然倒塌了,杨琦被压死了,于是朝廷就授予朱忠亮泾原四镇节度使的职位。他原来的名字叫士明,到这个时候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他暗中查核军籍,发现了三千名冒名顶替的人,每年没收的钱财就高达十万缗。有官员说年纪大、不能打仗的士兵可以辞退,朱忠亮却说:“古人尚且不抛弃老马,更何况是战士呢?”听到这话的人都深受感动。泾州地区以前盛行卖儿子的恶习,朱忠亮用自己的钱财赎回了数百名被卖的孩子。他因为在修筑潘原城方面有功劳,被改封为丹阳郡王。他死后,被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灵。
刘昌裔,字光后,是太原阳曲人。他小时候就沉稳,不喜欢玩耍,总是好像在思考事情。长大后,他向边疆将领献策,但没有被采纳,于是就去了蜀地。杨惠琳叛乱的时候,刘昌裔向他献策,杨惠琳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他为泸州刺史的副手。杨惠琳死后,刘昌裔在河朔地区游历。后来曲环攻打濮州,刘昌裔被推荐为判官。他起草了曲环写给李纳的檄文,晓之以大义,曲环把他的文稿呈报上去,德宗皇帝很赏识他。曲环担任陈许节度使后,刘昌裔也跟着升迁,最后官至营田副使。
话说,当时战事紧急,上官涚想跑路,结果被昌裔拦住了。昌裔说:“咱们是奉命守城,战死沙场也是职责所在啊!况且咱们兵强马壮,完全能顶住敌人的进攻。只要咱们坚守不出,七天之后,敌人的气势肯定就衰了,到时候咱们就能反败为胜!”上官涚答应了。
敌人猛攻城墙,城墙都破了,也没时间修。昌裔偷偷地造了飞棚和栅栏,还秘密招募了一千个敢死队,凿开城墙杀出去,打得敌人抱头鼠窜。他们回来的时候,栅栏已经修好了,城防也稳固了。 安国宁这小子居然勾结敌人,昌裔用计策把他杀了;然后把安国宁手下的那一千士兵召集起来犒劳,每人赏赐两匹绢,结果在路上埋伏好了兵,下令“拿着绢的人就地正法”,一个都没跑掉。敌人一听这个消息,吓得赶紧撤兵了。 因为立了大功,上官涚被升为陈许节度使,昌裔则被任命为陈州刺史。
韩全义在溵水之战中被打败了,带着残兵败将逃到陈州,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昌裔登上城墙,拱手说道:“皇上派你来讨伐蔡州,你怎么跑到陈州来了?再说,敌人连咱们陈州城都没敢攻打,你就在外面待着吧,不用害怕。”第二天,昌裔还亲自带了十几个骑兵,带着牛酒到韩全义的营地慰问军队,韩全义完全没想到,赶紧出来迎接,拜服不已。昌裔因此被升任陈许行军司马。上官涚死了以后,军队里的人推举昌裔当领导,朝廷就下诏书任命他为检校工部尚书,接替节度使的职位。他还下令边境上的官吏不准欺负蔡州百姓,如果吴少诚的手下有人敢来犯,就抓住他们,绑起来,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吴少诚一看这架势,也赶紧约束自己的军队,不准再在边境上抢掠了。后来,昌裔还被封为彭城郡公。
元和八年,一场大水冲毁了大量的房屋,淹死了很多人,朝廷就召昌裔回京,任命他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左龙武统军。其实,皇上之前一直对昌裔有点意见,觉得他有点自立门户的意思,想把他召回,但又怕出乱子。宰相李吉甫说:“皇上,现在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正是召他回来的好时机。”于是,就派韩皋去代替昌裔。昌裔到了长乐驿,知道皇帝的意思了,就装病说自己头晕眼花,躺在驿站里休息。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潞州大都督的职位,谥号为“威”。
范希朝,字致君,是河中虞乡人。一开始他在邠宁军当个小领导,给节度使韩游瑰当手下。后来德宗皇帝在奉天的时候,因为范希朝在战争中立了功,升他做了御史中丞。范希朝治军很严格,韩游瑰害怕他的才能,想找个机会杀了他。范希朝害怕了,就逃到了凤翔。皇帝听说后,把他调到左神策军。
贞元四年,因为韩游瑰治理地方不行,皇帝派范希朝去代替他。范希朝说:“我被迫来接替他的位置,这可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这样治不了乱,也安抚不了人心啊!” 他坚决推辞,推荐左金吾卫将军张献甫。军队里的人都怕张献甫太严厉,就用武力威胁监军使,请求皇帝一定要让范希朝去。皇帝下令任命范希朝为宁州刺史、邠宁节度副使,让他协助张献甫。
没多久,范希朝升任振武节度使。他管辖的地方住着党项和室韦等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经常抢劫,肆无忌惮,每天都干坏事,人们把这叫做“刮城门”。范希朝根据地势特点设置防守据点,加强巡逻,老百姓这才安居乐业。即使是小偷小摸,他也杀无赦,少数民族都害怕他,互相说:“这肯定是张光晟假冒的名字来当官的!” 边疆地区每换一个长官,都要送很多好马,即使是很清廉的官员也会收下,以此表示友好。但范希朝一概不收。他做了十四年,边境上的少数民族都不敢造次了。 一开始,单于城里没种树,范希朝下令种柳树,几年后就长成一片树林了。
贞元末年,范希朝请求回朝述职。当时,很多地方长官都不向朝廷汇报工作,只有范希朝这么做了。皇帝很高兴,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大将军。后来王叔文当权,觉得范希朝容易控制,就让他当了右神策统军,兼任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驻扎在奉天,还让韩泰当他的副手,想让韩泰以后取代他。但后来因为得不到神策军的支持,这事儿就黄了。宪宗皇帝即位后,范希朝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又重新当上了右金吾卫大将军。不久又升任检校司空,然后外放为朔方灵盐节度使。后来又调到河东,率领军队讨伐王承宗,在木刀沟打败了他,但是因为年老体弱,没能取得更大的战功。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左龙武统军,然后以太子太保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追赠太子太师,谥号忠武,后改谥为宣武。
李希朝,那可是当时有名的厉害将领,有人说他可以跟赵充国相比。他在朔方的时候,招降了突厥沙陀部落好几千户,上万的人口,后来用这些沙陀兵打仗,每次都打胜仗。
王锷,字昆吾,他自己说是太原人。一开始在湖南团练府当个小官儿。杨炎道潭跟他聊过,觉得他很有本事。后来曹王皋当了团练使,就派王锷去劝降武冈的叛将王国良,王锷成功了,于是升官当了邵州刺史。
王皋当了江西节度使的时候,李希烈从南方打过来。王皋带着王锷和三千兵马驻扎在浔阳,他自己带着大军去九江,然后袭击蕲州,最后把大军都渡过长江。王皋就上奏朝廷,把王锷升为江州刺史,还兼任御史中丞,当都虞候。王锷这个人很细心,很擅长侦察军中的情况,不管是大事小情,王皋都能知道。所以王皋特别信任他,把他当成心腹,甚至连家里的事情有时也让他参与。后来王皋攻打安州,派伊慎带兵包围,同时派王锷进城去劝降,让王锷杀掉那些不肯投降的。第二天城门开了,伊慎说降兵是他自己的功劳,不肯给王锷记功,王锷就说自己生病躲起来了。
王皋当了荆南节度使后,想让王锷当府里的少尹,但是上面的人看不起王锷,所以又让他继续当都虞候。后来王皋进京,就向皇帝推荐王锷,说他虽然文章写得不好,但是其他方面可以试试。德宗皇帝就提拔他当了鸿胪少卿。在此之前,天宝年间后期,西域来朝贡的酋长,还有安西、北庭的官员,每年来京城的人数千,自从陇右失守后,他们回不去家了,都靠鸿胪寺的礼宾司养活,每个月要花四万贯钱,这样持续了四十年,这些西域人甚至把朝廷给的田地当做祖产一样传给子孙。王锷到任后,把这些人的名字都登记造册,从王以下大概有四千人,还有两千匹马,他奏请朝廷停止对他们的供养。宰相李泌把这些人全部编入左右神策军,让那些酋长当牙将,每年就省下五十万贯钱。皇帝很高兴,又提拔王锷当容管经略使。他做了八年,边境地区终于安定下来了。
他被调到岭南当节度使。岭南人跟蛮族混居,赋税很轻,很多人靠经商赚钱,李锷就向他们收取店铺租金,这笔收入和常规赋税差不多,按时上缴朝廷,剩下的钱都自己留着。外国商船来了,税收全归他管,所以他积累了巨额财富,每天都有十多艘船装载着犀牛角、象牙、珍珠、宝石,跟商人们一起出入关口。几年下来,京城里权贵之家没有不沾李锷发财光的人。后来,他被召回朝廷,当上了刑部尚书。
淮南节度使杜佑几次请求李锷替他办事,李锷就让杜佑当兵部尚书的副手,对他特别好,想让他高兴,每天都去杜佑的办公室坐着,没几天,就顺利地代替了杜佑。过了一段时间,李锷升任尚书左仆射,又兼任司徒,然后出任河中节度使。
他被加封为太子太傅,之后调任河东。河东自从范希朝镇守以来,一直没什么战功,兵力只有三万,骑兵才六百,府库也空虚得很。李锷上任后,能够修补完善,节省开支,没过多久,兵力就增加到五万,骑兵也达到了五千,财政也充裕了。正赶上回鹘和摩尼教徒来朝见皇上,李锷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武力,震慑他们,就带兵出城迎接,队伍绵延五十里,旗帜鲜艳,刀枪盔甲闪闪发光。回鹘人吓坏了,不敢抬头看,李锷就泰然自若地接受他们的朝拜。皇上听说后很高兴,马上任命他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锷觉得自己钱太多了,又怕别人说他坏话,就捐献了二千万钱。李绛上奏说:“李锷虽然有功劳,但大家对他的评价不高,恐怕天下人会认为宰相是可以花钱买来的。”皇上说:“李锷在太原地区残破之后,建立了雄厚的统治,官爵是用来奖励功劳的,功劳都不去争取,拿什么来激励别人呢?王播献上的钱也有几千万,难道也能让他当平章政事吗?”皇上没听李绛的。李锷最后去世了,追赠太尉,谥号为“魏”。
郭锷一开始依附太原王翃,因为和王家联姻而自视甚高。王家子弟也因为郭锷的关系,很多人得到了官职。郭锷还经常读《春秋》,自称是儒生,很多士人都笑话他。他很擅长算计,精打细算,在淮南的时候,曾经得到一本无名书,他把书藏在靴子里,很快又拿了其他的书烧掉,让人相信那本无名书是真的。后来因为一件小罪过,他把之前的事情都抖搂出来,以此显示自己的神通广大,让人觉得他很神奇。他为人非常吝啬,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很细微的,都不会放过任何一点利益。官署的帘子坏了,官员打算换新的,郭锷却把坏的帘子拿去船坊,用针线缝补一下继续用。每次宴请宾客,他总是把剩下的东西都收集起来,然后卖掉以获取利润。所以郭锷家财万贯,钱遍天下。
他儿子郭稷,官至鸿胪少卿。郭锷在地方任职时,郭稷经常留在京城,观察朝中局势,然后根据形势的轻重缓急行贿。有一次,郭稷请求朝廷拨给他一块地皮建造大宅子,他在宅子里修建了暗道和地道,并在里面藏满了金银财宝。郭锷死后,他的奴仆告发郭稷贪污受贿,没有上缴所有财物。裴度为此向朝廷禀报,结果朝廷下令处死了那个奴仆。长庆二年,郭稷被任命为德州刺史,他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和侍妾前往赴任。节度使李全略看上了他的财物,趁着军中发生叛乱,杀死了郭稷,并且把郭稷的女儿纳为妾。
开成年间,沧州节度使刘约奏报说郭稷的儿子郭叔泰,五岁的时候,正赶上李全略叛乱,被当地百姓偷偷藏起来才得以幸免于难。刘约把郭叔泰送到了京城,文宗皇帝很同情他,下诏授予他九品官职,让他奉祀郭锷。
孟元阳,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籍贯。他起家于陈许军中,以严明纪律著称。曲环担任节度使时,孟元阳已经是位高级将领了,曲环让他负责西华屯的建设。盛夏时节,孟元阳穿着草鞋站在田埂上督工,等士兵们休息了才回住所。因此,田地年年丰收,军队的粮食也总是充足的。曲环死后,吴少诚来入侵,孟元阳坚守城池,敌军围困很紧,但最终没能攻破城池。韩全义在五楼战败,很多将领都私自逃跑了,只有孟元阳与神策军将领苏元策、宣州将领王干率领自己的部队驻扎在溵水,击溃了敌军两千人,朝廷下诏任命他为陈州刺史。宪宗皇帝即位后,孟元阳被提升为河阳节度使。五年后,卢从史战败,孟元阳被授予检校尚书右仆射的官职,调任昭义军节度使。后来回到朝廷,担任右羽林统军,被封为赵国公。之后又改任右金吾大将军,再次担任统军。孟元阳死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
王栖曜是濮州濮阳人。安史之乱爆发后,尚衡招募义兵讨伐叛贼,王栖曜被任命为牙将,攻下了兖州、郓州等地,后来升任牙前总管。叛贼将领邢超然据守曹州,在城上四处张望,王栖曜说:“这个人可以拿下!” 一箭射死了邢超然,于是攻克了曹州。之后,他多次升迁,最后被任命为试金吾卫将军。
袁晁在浙东作乱,御史中丞袁傪率兵讨伐,王栖曜被任命为偏将。他和叛贼激战,一天交手十多次,活捉了袁晁,收复了十六个州县。之后,他被任命为常州别驾、浙西都知兵马使。当时江州局势未定,朝廷命令内常侍马日新率领五千汴滑兵镇守。马日新的部下骄横跋扈,叛贼萧廷兰乘机利用士兵的怨恨,赶走了马日新,劫持了他的军队。王栖曜当时正在郊外下棋,被叛贼胁迫,参与了围攻苏州。王栖曜抓住叛贼松懈的机会,挺身登上城墙,率领城中士兵出战,大败叛贼,之后升任试金吾大将军。
李灵曜在汴州叛乱,浙西观察使李涵率领四千兵马支援河南,王栖曜也立下了战功。后来李希烈攻陷汴州,乘胜东进,到达宁陵,准备袭击宋州。浙西节度使韩滉命令王栖曜率领三千强弩兵渡水,夜袭宁陵,李希烈毫无察觉。第二天早晨,箭矢射向李希烈的营帐,李希烈惊呼:“江淮的弩兵来了!” 于是他不敢继续东进。
贞元初年,王栖曜被任命为左龙武大将军,后出任鄜坊节度使。贞元十九年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成。
王栖曜为人谨慎厚道,擅长骑射。刚开始带兵的时候,经过敌人的地界,遇到敌人的骑兵包围,他就量好一百步的距离,竖起靶子射箭,每次都能射中靶心,敌人互相看着,害怕了,就撤走了。
他的儿子王茂元从小就喜欢学习。德宗时期,他上书自荐,被任命为试校书郎,后改任太子赞善大夫。吕元膺留守东都时,任命他为防御判官。淄青留守的军队谋反,吕元膺率兵围困,士兵们都不敢先冲锋,王茂元抓了一个人当场斩杀,士兵们这才冲了上去,叛军溃逃。王茂元后来多次升迁,最后成为岭南节度使,当地蛮族都对他很安分。
家里攒了不少钱,还巴结讨好权贵。郑注当权的时候,他被提升为泾原节度使。郑注失败后,他把家里的所有钱财都拿出来犒赏两军将士,因此免于被杀,还被封为濮阳郡侯。后来被召回朝廷担任将作监,又担任陈许节度使,之后又被调到河阳。
在讨伐刘(此处原文缺字)的时候,李德裕觉得茂元兵力不足,就下令让王宰统领陈许和义成两地的军队前去支援,还把河阴储存的兵器、内库的盔甲、弓箭、陌刀都赏赐给他。王宰后来生病了,朝廷就让他兼任河阳行营攻讨使。最后王宰去世,朝廷追赠他司徒的官位,谥号为“威”。
刘昌,字公明,是汴州开封人。他擅长骑马射箭。天宝末年,他跟随河南防御使张介然讨伐安禄山,被授予易州遂城府左果毅的官职。后来史朝义的军队包围了宋州,城里的粮食吃光了,城里的人快要投降了。刘昌对刺史李岑说:“李光弼在河阳,江淮地区兵力充足,肯定要来救援。现在仓库里还有很多粮食,如果把它磨成面粉,足够吃二十天,救援部队那时就该到了。”李岑听了他的话。刘昌于是穿着铠甲登上城墙,用忠义劝说敌人,敌人害怕了,不敢进攻。不久,李光弼的援军就到了,敌军夜里溃逃了。李光弼听说刘昌的计策,把他召到军中,准备重用他。但后来李光弼去世了,刘昌又回到了宋州,当了个牙门将。
李灵曜在汴州叛乱,刺史李僧惠想响应他。刘昌请求见李僧惠,向他分析了顺逆的利害关系,还哭着劝说。李僧惠明白了,立刻上奏朝廷,请求自己带兵讨伐叛贼。所以李灵曜失去了外援,没能得逞。汴州平定后,李忠臣因为怨恨李僧惠,把他杀害了,刘昌就逃跑了。
刘玄佐当上了宣武节度使,后来又升迁为昌州左厢兵马使。李纳造反,刘玄佐带少量兵力去收复考城,担任行营诸军马步都虞候。攻打濮州的时候,刘玄佐还代理了昌州刺史。李希烈攻占汴州,刘玄佐派部将高翼率精兵坚守襄邑,结果城池失守,高翼跳河自尽了,江淮地区一片震动。
昌州刺史带着三千兵马驻守宁陵,李希烈率领五万大军来攻打。昌州刺史挖壕沟阻挡敌军地道,双方僵持了四十多天,李希烈的军队多次受挫,最后只好撤兵。接着李希烈又攻打陈州,昌州刺史跟随刘玄佐率领三万浙西兵去救援。距离陈州五十里的时候,昌州刺史就主动出击,与敌军展开大战,大获全胜,俘虏了敌将翟曜,李希烈仓皇逃回蔡州。 昌州刺史因此被加封为检校工部尚书,累积实封二百户。
贞元三年,他入朝,皇上命令他率领八千宣武军北上五原。因为有些士兵磨洋工,不愿出征,他杀了三百人这才出发,全军这才服服帖帖的。不久,他被任命为京西行营节度使。一年多后,又改任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使。贞元七年,他修筑了平凉城,开拓土地二百里,扼守弹筝峡。他又向西修筑保定城,防守青石岭,一共修建了七座城池和两个堡垒,只用了十几天就完成了。因为这些功劳,他被加封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累积封为南川郡王。贞元十四年,归化堡军队发生叛乱,赶走了大将张国诚,皇上命令他去平叛。他进入归化堡,诛杀了数百人,又让张国诚继续统领军队。他在边疆待了十五年,亲自带领士兵开垦田地,三年后军队就有余粮了,武器装备也更新了,边境也安定了。后来他生病了,皇上诏令他回京。还没等他出发,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司空。
最初修筑平凉城的时候,正值安史之乱后,将士的尸骨都没来得及安葬,他下令将他们埋葬。晚上他梦见那些将士来向他致谢,他就把这事儿禀报了皇上。德宗皇帝下诏表示哀痛,拿出数百件衣服和大量的祭祀用品,用棺材和椁盛殓,分别修建了两个坟墓,大将的坟墓叫旌义冢,士兵的坟墓叫怀忠冢,葬在浅水原,还诏令翰林学士撰写碑文铭记此事。他盛大的陈列兵甲器械,备办丰盛的酒食,率领众将士穿着素服祭奠,边境士兵没有一个不感动流泪的。
子士泾娶了尚云安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后来官职一步步升到少卿。他家里很有钱,而且和朝中权贵关系密切。他还会弹胡琴,所以很受皇帝宠幸。后来他又升任太仆卿,结果给事中韦弘景等人上奏章,说子士泾靠着和皇帝的关系走后门,不应该担任九卿之一的高官。皇帝说:“赵昌在边关立下大功,子士泾又娶了公主,做了少卿也十多年了,这道任命诏书应该发下去。”韦弘景他们这才遵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接下来是关于赵昌的记载。唐朝诗人杜牧说:“宁陵被围困的时候,刘玄佐问赵昌:‘你守着孤城,以一敌十,是怎么做到的?’赵昌哭着说:‘我一开始就下令:城墙上向后看的,就斩!我的外甥张俊守卫西北方向,竟然向后看,我就把他抓下来斩了。将士们都有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守住城池。’说着就伏在地上痛哭,刘玄佐也跟着哭了起来,说:‘国家一定会让你享富贵。’”史官认为这说法不对,说赵昌是靠着赏罚分明,率领士兵在城墙上抵抗敌人。现在无缘无故杀了自己的外甥,军心肯定会涣散,这是非常不好的兆头。难道是好事者为了夸大赵昌的功绩而编造的?这根本不是赵昌的真实想法。杜牧认为,张巡、许远死守睢阳的故事流传千古,而赵昌保全了宁陵,却没能让他的功劳广为人知,难道是杜牧没有想到这一点吗?
赵昌,字洪祚,是天水人。他一开始在昭义节度使李承昭手下做事,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当上了虔州刺史。安南地区的酋长杜英翰叛乱,都护高正平忧虑过度而死,于是朝廷任命赵昌为安南都护。那些蛮夷百姓都归顺了,再也不敢造次。赵昌在安南待了十年,因为腿脚有毛病,请求回朝,由兵部郎中裴泰接替他的职务。赵昌回朝后担任国子祭酒。没过多久,州里的将领把裴泰赶走了,德宗皇帝召见赵昌询问情况。当时赵昌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他回答问题条理清晰,思路敏捷,皇帝非常惊讶,又任命他为安南都护。诏书一下达,人们纷纷向他祝贺,叛乱很快就平息了。
宪宗皇帝刚即位的时候,赵昌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后来又升任岭南节度使。他平定了岭南的叛乱,因为有功劳,被调任荆南节度使。之后被召回朝廷,再次升迁,担任工部尚书兼大理卿。后来他又被外放,担任华州刺史。一次在麟德殿朝见皇帝,他走起路来步履矫健,皇帝问他保养身体的秘诀。后来他又升任太子少保。赵昌去世的时候,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扬州大都督的官职,谥号为“成”。
李景略是幽州良乡人,他老爸李承悦当过檀州刺史和密云军使。李景略靠着老爸的关系,在幽州府当了个功曹参军。大历年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跑到河中去,整天闭门读书。
后来,李怀光当上了朔方节度使,李景略在他手下当巡官。有个叫张光的五原军将领杀了自己的老婆,然后用钱贿赂官府,想把这事儿压下去,结果好长时间都没判决。李景略认真调查,查明真相后,判张光死刑。这事儿之后,竟然有个像张光老婆的厉鬼来朝堂谢恩,说是李景略为她伸张正义了。因为这事儿,李景略升官了,当上了大理司直。
李怀光驻扎在咸阳,准备偷袭东渭桥,就召集幕僚们商量对策。李景略说:“杀了朱泚,然后各路军队回师,咱们拄着拐杖去拜见皇上,这样就能把祸事变成好事。”李怀光没听他的。军队刚出营门,李景略就哭着说:“没想到这仗会打得这么不义!”然后就逃回家了。
灵武节度使杜希全把李景略推荐到朝廷,李景略一路升迁,当上了侍御史、丰州刺史。丰州是回纥来中原的必经之路,之前的刺史软弱怕事,每次回纥使者一来,都得跟他们客气着。有一次,回纥梅录将军来朝,李景略想好好挫挫他们的锐气。在郊外迎接使者的时候,李景略先派人告诉他们说:“可汗刚去世,我们想吊唁使者。”然后,李景略坐在高地上等着他们。梅录将军一见到李景略,就弯着腰哭了起来,李景略赶紧安慰他说:“可汗驾崩,我们一起为你哀悼。”这下回纥使者们气势全没了,不敢再嚣张,还像对待长辈一样称呼李景略。从那以后,回纥使者来朝,都得在朝廷上行礼,李景略的威名远扬。杜希全嫉妒李景略,就诬告他,把他贬到袁州当司马。
杜希全死后,李景略升任左羽林将军,在德宗皇帝面前侃侃而谈,表现得很有大臣的风范。这时河东节度使李说生病了,朝廷就派李景略去太原当少尹兼行军司马。当时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很大,朝廷很少把他们召回,只有他们不幸去世了,才会由司马继任。李说生病后,大家都认为李景略会接替他的位置。后来,梅录将军又来朝,李说设宴款待,回纥人争着抢着占好座位,李说不敢阻止。李景略见状,大声呵斥他们,梅录一听这声音,惊呼道:“这不是丰州李景略吗?”然后乖乖地坐下了。将领们面面相觑,非常害怕,李说更加生气,就贿赂中尉窦文场,想陷害李景略。
一年多以后,北方边塞传来说回纥要南下入侵的消息。当时李景略正在宫里侍奉皇帝,他马上就说丰州需要一位优秀的将领,并且推荐了自己。于是,他就被任命为丰州刺史、天德军西受降城都防御使。丰州地处边塞,气候寒冷恶劣,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李景略到任后,勤俭节约,和士兵们同甘共苦,还开凿了咸应渠和永清渠两条水渠,灌溉了几百顷土地,储备粮草和军械都准备齐全,军纪严明,威名远扬,震慑了北方的回纥。最终,李景略在军营中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天下人都惋惜他英年早逝,才华没有完全施展出来。朝廷追赠他工部尚书的官职。
接下来说说任迪简,他是京兆万年人,考中了进士。李景略在担任天德军节度使时,曾经宴请宾客,结果一个端酒的人不小心端上了肉酱(醢),按照李景略严格的军法,这个人该死。任迪简不忍心他因此丧命,就主动喝下那碗肉酱,然后找了个借口换掉了那碗肉酱,自己偷偷处理了伤口,也没把这事儿告诉别人。全军上下都很敬佩他的长者风范。李景略死后,全军将士都请求任迪简担任他们的主帅,监军使却扣押了任迪简,不同意。大家一起大声呼喊,冲破了大门把任迪简救了出来。唐德宗派人调查了事情的经过,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就任命任迪简为丰州刺史、天德军使。后来,他又由殿中侍御史升任兼大夫、散骑常侍,之后入朝担任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
张茂昭平定易州后回朝,任迪简接替他担任行军司马。大将杨伯玉占据军营拒不接受任命,结果被部下杀死;另一个将领张佐元又叛乱,任迪简将其斩首示众,这才顺利进入易州,并以检校工部尚书的身份担任节度使。张茂昭任职期间奢侈浪费,公私积欠很多,任迪简想犒劳士兵,却没钱,于是他和士兵们一起吃粗粮,自己住在简陋的营房里。一个月后,全军将士都被他的行为感动,请求他好好休息,任迪简这才答应。三年后,军营上下都恢复了元气。后来,任迪简因病回朝,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但因病无法上朝,改任太子宾客。去世后,追赠刑部尚书,谥号襄。
最后再来说说张万福,他是魏州元城人,祖上三代都是明经,但他自己只做到县令、州佐这样的低级官职。张万福觉得靠儒学难以出人头地,于是学习骑射,跟随王斛斯作为别校参加了征讨辽东的战争,并立下了战功。
李峘攻打刘展,万福跟着李峘当兵,立下赫赫战功,斩杀敌军上万。后来,他多次代理寿州刺史、舒庐寿都团练使的职务。有一次,寿州送贡赋到京城,走到颍州的时候,被盗贼抢劫了。万福带少量兵马追击,盗贼措手不及,全被抓获,所有被抢的东西都追回来了,就连那些被抢走的妇女儿童和牲畜,数都数不清,也都完璧归赵。那些无法自己回家的,万福还给他们安排船只和车辆送他们回去。之后,他正式被任命为刺史,还兼任淮南节度副使。 但是,节度使崔圆嫉妒他的才能,就把他调离了刺史的职位,改任他为鸿胪卿,让他带一千兵驻守寿州。万福对此并没有怨恨。
那时候,许杲带着三千平卢军驻扎在濠州,暗中窥伺淮南。崔圆就让万福代理濠州刺史。许杲听说后,立刻把军队转移到当涂。后来,陈庄攻陷了舒州,崔圆又让万福代理舒州刺史,负责平定淮南的盗贼,彻底打击他们的势力。
大历三年,皇帝召见了他。代宗皇帝说:“我想见见你,顺便也问问你许杲的事。”万福谢绝了皇帝的夸奖,然后说道:“陛下因为许杲一个人就召见臣下,如果河北的将领叛乱,陛下打算依靠谁呢?”皇帝笑着说:“我一开始是因为许杲的事才召见你,但打算重用你。”于是,皇帝任命他为和州刺史兼行营防御使,负责平定淮南的盗贼。万福到达和州后,许杲很害怕,就转移到上元,路过楚州的时候,大肆抢劫一番。淮南节度使韦元甫就派万福去追讨。还没追上,许杲就被他的部将康自劝赶跑了,康自劝沿淮河向东逃窜,万福绕路追击,杀死了康自劝的许多部下,逃脱的只有十三个,所有被抢的东西都追回了,还给了老百姓。韦元甫想重重赏赐将士,万福说:“将士们平时安安稳稳地领着俸禄,什么事也没做,现在只是稍微辛苦了一点,不值得过多的赏赐,请只用赏赐的三分之一吧。”皇帝下诏书褒奖万福,赐给他御用衣服和十双宫廷锦缎。
过了很久,皇帝下诏让万福率领一千五百名本镇士兵去京西防秋。万福到扬州去接收军队。这时,韦元甫死了,众将领都希望万福能担任他们的统帅,监军使也邀请他,万福回答说:“我不是靠运气上位的人,不要这样对待我。”于是离开了。后来,他被任命为利州刺史,驻守咸阳,并且兼任宿卫。
李正己造反了,带着兵在埇桥扎营,江淮的漕船积压了上千艘,都不敢过涡口。皇帝德宗就派万福去当濠州刺史,还特意召见他,说:“先帝改你的名字叫‘正’,是为了表彰你啊。朕觉得,江淮的草木都知道你的威名,要是你还用改过的名字,恐怕贼人不知道是你。” 然后又把他的旧名字赐还给他。万福立刻飞奔到涡口,在岸边勒住马,命令所有的漕船首尾相连,一起前进。贼兵在岸边眼睁睁看着,却不敢轻举妄动。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泗州刺史。
魏州闹饥荒,父子互相买卖以求生存,万福说:“魏州是我的家乡,我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们受苦呢?”于是,他命令自己的兄子运送一百车米粮去救济魏州,赎回那些被卖掉的人,还给他们钱财,送他们回家。
他因为得罪了杜亚,被召进宫,拜为右金吾将军。见面的时候,皇帝很惊讶地说:“杜亚说你昏庸老迈,是怎么回事?”皇帝下令把他画像挂在凌烟阁,多次赏赐他,还特地吩咐度支(财政部门)给他拨款。 阳城等人到延英门去告发裴延龄,在宫门口跪着不肯走,皇帝非常生气,周围的人都害怕会发生意外。万福大声说:“国家有正直的大臣,天下就不用担心了。我今年八十岁了,还能亲眼看到这样的盛事。”他一一向阳城等人表示慰问,天下人更加敬重他的名声。后来,他以工部尚书的职位退休,去世时九十岁。
万福一生在朝廷任职七十年,没有一天说过自己生病。他到过很多地方做官,都受到百姓的爱戴。当初,他在泗州的时候,碰上李希烈造反,陈少游把所有部属刺史的妻儿都送去扬州当人质,只有万福没有这样做。他对使者说:“帮我告诉他,我的妻子又老又丑,不足以打动他的心。”最终他没有送人质,人们都称赞他的正直。
高固,不知道是哪里人,有人说他的祖上四代以前的高侃,在永徽年间做过北庭安抚使,曾经抓获了车鼻可汗,因为功劳被封为安东都护。
高固出身卑微,从小就被家里卖掉,成了浑瑊的童仆,字叫黄芩。他聪明能干,力气很大,擅长骑马射箭,还能读《左氏春秋》。浑瑊很喜爱他,因为浑瑊有个同族叫高固,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还把他和自己的乳母的女儿结为夫妻。高固跟着浑瑊驻守朔方。后来德宗皇帝在奉天,高固依然跟随浑瑊。一次,敌人攻打东壅门,高固带领精锐士兵,挥舞长刀杀死了几十个敌人,还用车辆堵住城门,敌人无法攻入。因此被封为渤海郡王。
李怀光叛乱,派邠宁留后张昕率领一万兵马先行前往河中。高固在行军途中,暗中潜入张昕的营帐,斩杀了张昕,并将首级示众,之后被任命为检校右散骑常侍、前军兵马使。贞元十七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去世,朝廷决定将邠宁和朔方合并为一支军队,商议由李朝寀担任节度使,刘南金担任副使。去询问邠州的将士们意见,大家异口同声说:“听从圣旨。”几天后,有人又想推举高固为帅,高固说:“如果你们能听我的话,那就可以。”大家纷纷点头称是。高固宣布:“不准杀人,不准抢掠!”三军将士都很高兴,都很拥护他。皇帝也念及高固的功劳,于是任命他为邠宁节度使。高固本来就是老将,为人又宽厚,大家都感到安心。但是他长期位居散职,经常被同僚嘲笑。等到他受命为节度使后,许多人都害怕他,但他却一概不追究。
宪宗时期,高固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右羽林统军。去世后,被追赠为陕州大都督。
郝玭,记不清他的家乡在哪里。贞元年间,他担任临泾镇将。一次,他带领数百骑兵出外巡逻,回来后对节度使马璘说:“临泾扼守着洛口,河川宽广,适合发展畜牧业。而它的西面是通往戎狄的道路,几百里都是流沙,没有水草。我希望能够修筑城墙,把它建成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郝玭走后,有人对马璘说:“郝玭说得对。但是,您之所以受到皇帝的恩宠,是因为边防还没有巩固。皇上日夜都在担心这件事,所以对您格外优厚。现在如果采纳郝玭的建议,边境就安定了,您还有什么用呢?”马璘最终没有听从郝玭的建议。
段佑当上节度使后,郝玭又建议说:“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都靠军队防卫,只有西边吐蕃例外。而边塞离京城足足有上万里。自从安禄山叛乱后,西边边境全丢了,全国都成了边疆。每次吐蕃入侵,都把老百姓和牲口赶走,烧毁家园,破坏房屋,边境百姓损失惨重。现在如果在临泾修城,就能阻止吐蕃的进攻,非常有利。”段佑同意了,向朝廷请求。朝廷最终下令修建临泾城,设立泾原行营,任命郝玭为刺史,驻守在那里。从那以后,吐蕃就不敢越过临泾了。
郝玭在边境驻守了三十年,每次出征,都不带干粮,直接从敌人那里抢。抓到俘虏,一定把尸体剖开带回去,吐蕃人非常害怕他,甚至用他的名字吓唬小孩儿。后来他升任检校左散骑常侍、泾原行营节度使,被封为保定郡王。吐蕃赞普还特意铸造了金像,在国内宣布:“谁要是能杀了郝玭,就赏给他一个金子做的郝玭像。”朝廷担心失去这位名将,把他调到庆州当刺史,后来他去世了。
段佑,本来是郭子仪手下的将领,跟随郭子仪征战,立下不少功劳。贞元末年,他当上了泾原节度使,吐蕃都很害怕他。最后官至右神策大将军。
史敬奉,是灵州人,在朔方军当将领。元和年间,吐蕃多次侵犯边境,元和十四年,史敬奉向节度使杜叔良请求,要三千兵,带一个月的粮草,深入吐蕃境内,分散敌人的兵力。杜叔良给了他两千兵,十多天过去了,一点消息都没有,大家都以为他死了。结果史敬奉从秘密小路绕到吐蕃后面,吐蕃部落非常惊慌,史敬奉趁机大破敌人,把剩下的敌人赶到瓠芦河,缴获了上万头牲畜。朝廷赏赐他实封五十户。
史敬奉很穷,衣服都穿不暖,他追赶奔逃的马匹时,先抓住马鞍,再勒住马缰绳,然后才能套上马嚼子,手里拿着矛和箭,前面没有强敌能挡住他。他带着二百个亲戚部下,每次出征,就把队伍分成四五队,跟着水草走,几天见不着面,等相遇时,每个人都有战利品。他和凤翔将领野诗良辅、郝玭一样,都是边疆有名的英雄。
良辅后来当上了陇州刺史。朝廷派使者去吐蕃,吐蕃人总是说:“唐朝说要和好,可不是假的吧!不然,怎么会让良辅当陇州刺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