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栖筠,字贞一,祖上是赵国人。他从小就没了爹娘,是个孤儿。但他很有远见,为人庄重,话不多,长得也挺出众。他喜欢书法,各种字体都懂,写文章也简洁有力,很有条理。他不随便和人交往。他族兄李华一直夸他将来能辅佐君王,很多人都很仰慕他。

一开始,他住在汲县共城山下。他哥哥李华极力推荐他参加进士考试,没多久就考中了,而且成绩很高。他先被任命为冠氏县的主簿,太守李岘把他当作知心朋友一样看待。后来,他升迁到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担任判官。封常清被朝廷召回后,李栖筠被推荐担任监察御史,并兼任行军司马。唐肃宗驻扎在灵武,调集安西的军队,李栖筠挑选了七千精兵前往支援,之后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

李岘当了大官,负责查办那些陷害朝廷官员的奸贼,他推荐李栖筠担任详理判官。李栖筠仔细调查那些被陷害的人,弄清事情的真相,根据情节轻重处理,他全力协助李岘,所以李岘非常欣赏他,甚至说他的才能超过了吕諲和崔器。李栖筠升迁三次,最后当上了吏部员外郎,负责南曹的政务。当时正值大盗猖獗之后,吏部的选官簿籍错漏百出,很多都是伪造的,李栖筠条理清晰地分析这些问题,那些官吏都被他震慑住了,大家都说他简直是神明一样。后来,他又升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等到李岘不再担任宰相后,因为李栖筠和李岘关系好,有人就把他调到太子中允的职位,很多人觉得不公平,于是他又被改任河南府令。

李光弼看重李栖筠的才能,把他提拔为行军司马,还兼管粮草。后来李栖筠又升任绛州刺史,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给事中。当时,杨绾认为科举考试只考辞赋之类的空泛文章,不是选拔人才的正道,建议增设五经、秀才科。皇上让大臣们讨论这事儿,李栖筠跟贾至、李廙都赞同杨绾的意见。之后,李栖筠又升任工部侍郎。关中地区以前靠郑国渠和白渠灌溉农田,但是那些达官贵人却堵塞上游的水渠,自己挖渠取利,足足有一百多处,抢占了农民十七分之一的耕地。李栖筠建议把这些私渠全部拆掉,这样每年就能多收二百万石粮食,老百姓也因此受益,大家都觉得他很有宰相的风范。可惜元载嫉妒他,把他外放到了常州刺史。那年又闹旱灾,饿死的人成堆,路上到处都是逃荒的尸体。李栖筠带头疏浚河渠,引江水灌溉田地,结果那年粮食大丰收。

以前有个土匪张度,盘踞在阳羡西山,好几年官兵都拿他没办法。李栖筠到任后,派兵把他捉拿斩首,他的同伙也都抓住了,从此那地方连狗都不叫了。他还大力兴办学校,在学堂里画上《孝友传》给学生们看,还亲自主持乡饮酒礼,大家一起唱歌喝酒,人人向善。因为政绩突出,李栖筠被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封赞皇县子,还给他儿子也安排了官职,老百姓还刻石歌颂他的功德。苏州有个豪强方清,趁着灾荒年景,勾结流民当土匪,聚集了数万人,躲在黟县、歙县一带的山里,自成一霸,东南地区都受其苦。朝廷命令李光弼带兵去讨伐。这时,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仗着自己有功,擅自滞留在上元,还想着图谋江、吴地区。朝廷正为此事头疼,又重新调兵,任命李栖筠为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去对付他。李栖筠到任后,立即做好军事准备,派人带着很多金银财宝去许杲的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兵们对他产生好感,从而瓦解许杲的计划。许杲害怕了,带着全部兵马渡过长江,结果被楚州、泗州的军队打败。因为这次战功,李栖筠升任兼御史大夫。

他又扩建了学校,还特意邀请河南的褚冲、吴地的何员等著名学者担任老师,亲自向老师请教,远近的人都来学习,学生多达几百人。他还上奏朝廷说,很多豪门大户都把户籍迁到京兆、河南,逃避徭役和赋税,建议根据他们的实际产量征税,以杜绝这种欺骗行为。皇上准奏了他的建议。

元载当权很久了,越来越嚣张跋扈,代宗皇帝实在忍不了,就偷偷地找了一些正直敢言的大臣帮忙,想收回元载的权力,把他弄下去。正好御史大夫敬括死了,皇帝就召见卢栖筠和河南尹张延赏,想从中选一个当御史大夫。张延赏先到了,就接替了敬括的位置。 这时候李少良、陆珽等人上书弹劾元载的阴私,皇帝下令御史调查。张延赏装病,不敢审理,结果李少良、陆珽反而因此获罪被杀。皇帝非常失望,就把张延赏外放,让他去当淮南节度使,然后任命卢栖筠当御史大夫。

一开始,卢栖筠觐见皇帝的时候,说话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而且不阿谀奉承,皇帝很欣赏他,所以就秘密地授予他御史大夫的官职,朝廷里没人知道,朝野上下都对他刮目相看。卢栖筠为人正直刚正,从不屈服。后来,华原尉侯莫陈怤因为贿赂被提升为长安尉,要参与台谏事务。卢栖筠查明了他的劣迹,侯莫陈怤很紧张,说不出话来,只好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推荐的,并非真的有功劳。原来,徐浩被罢免岭南节度使的职务后,曾送了数十万钱财贿赂元载;而杜济当时是京兆尹,薛邕是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的亲信。卢栖筠把他们三个都弹劾了,但是皇帝还没做决定。

正巧赶上月食,皇帝问卢栖筠这是什么原因,卢栖筠说:“月食预示着要惩治罪犯,现在那些欺瞒皇帝,做坏事的人还没受到惩罚,难道上天是为了警告陛下吗?” 因此,侯莫陈怤等人都被贬官。按照惯例,朝廷会宴请百官在曲江,还有歌舞表演,但卢栖筠因为要维护国家法纪,一个人都没去,这后来也成了台谏官员的榜样。

皇帝多次想召见宰相,但因为害怕元载而作罢。不过,如果有人要提拔,皇帝都会暗中调查,多方了解情况,再决定是否提拔。卢栖筠看到皇帝这样犹豫不决,心里也很焦虑,最终忧愤而死,享年五十八岁,自己写了墓志铭。死后被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为文献。

卢栖筠喜欢提拔好人,也乐于接受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所以天下士人都很敬重他,不敢随便批评他,都称赞他像古代的贤臣那样。

话说这位子吉甫,字弘宪,因为家里有关系,先在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这个位置上混了个差事。贞元初年,他当上了太常博士,年纪轻轻的,对典故却非常熟悉,知识渊博。后来昭德皇后驾崩了,从天宝年间开始,皇后的位置就一直空着,相关的祭祀礼仪也荒废了很久。子吉甫就起草了一套完整的仪式流程,德宗皇帝看了很满意。李泌和窦参两位大佬都很欣赏他的才华,对他特别好。

但是,陆贽这个人却怀疑子吉甫有党派倾向,就把他贬到明州当长史去了。后来陆贽自己也被贬到忠州,当时的宰相想整死他,于是就提拔子吉甫去当忠州刺史,好让陆贽死心。子吉甫到了忠州以后,不仅化解了和陆贽的矛盾,还和陆贽成了好朋友,大家对他更加敬佩了,因为他胸怀宽广,所以他在忠州一待就是六年,没被调动。

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郴州和饶州刺史。巧的是,他到饶州的时候,前任刺史刚死不久,大家都说刺史衙门里闹鬼,谁也不敢住进去。子吉甫二话不说,就下令把衙门清理干净,然后自己搬进去办公,这下属下们才安心了。他还打击了当地的盗贼,政绩斐然,名声传遍各地。

唐宪宗当政的时候,把我召进宫里,先让我当了个考功郎中,后来又让我负责起草诏书。没多久,我就进了翰林院当学士,然后又升了中书舍人。

当时有个叫刘辟的家伙造反,抗旨不遵,皇上想派兵讨伐,但还没拿定主意。我主动建议说,不用出兵,直接断绝对他的朝贡,就能让他自乱阵脚。那时候李锜在浙西,他为了讨好权贵,重金贿赂,想效仿韩滉当年那样,掌握盐铁的专营权,还想兼管宣州和歙州。皇上问我怎么办,我说:“以前韦皋贪财,所以刘辟才借机作乱。李锜现在已经有了反叛的苗头,如果再给他盐铁的巨额财富和宣歙的险要地势,那不等于直接逼他造反吗?”皇上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于是派李巽去负责盐铁。

高崇文围攻鹿头城很久都没拿下,严砺建议派并州的军队,和高崇文一起攻打果州和阆州,然后再去攻打渝州和合州。我觉得这个主意不行,就对皇上说:“汉朝打公孙述,晋朝打李势,宋朝打谯纵,梁朝打刘季连和萧纪,一共五次攻打蜀地,其中四次都是走水路。再说,宣州、洪州、蕲州、鄂州的军队,号称天下精兵,攻打险要之地是他们的强项,不如调动这些精兵,从三峡进攻,这样贼军就会分兵防守,首尾不能相顾,高崇文也能专心水战,士气也会大振。”皇上采纳了我的建议。严砺又建议让大臣担任节度使,我又劝谏说:“高崇文眼看就要成功了,这时候再给他换个上司,他肯定不会全力以赴了。”所以我建议把西川交给高崇文,把东川和资州、简州等六州交给严砺,这样两川就可以互相牵制。 结果高崇文果然全力以赴。后来刘辟被平定了,这其中我的功劳不小。

吐蕃派使者来求和,我想了想说:“德宗皇帝初期,因为没得到南诏的归顺,所以才和吐蕃结盟。自从异牟寻归顺大唐后,吐蕃就不敢侵犯边境了。如果我们现在答应和吐蕃结盟,南诏就会怨恨我们,边境冲突会越来越多。”皇上于是拒绝了吐蕃使者的请求。吐蕃又提出要献上边境几千里亭障来求盟,我又分析说:“边境地区荒凉险峻,地界犬牙交错,边境官员拿着地图查看,都搞不清楚具体情况。现在吐蕃用几张纸画了几千里地,从灵武画到剑门关,把重要的险要之地标注丢失了二三百处,虽然表面上说是献地,实际上是让我们失去这些地方,皇上您要这有什么用呢?”皇上于是下令谢绝了吐蕃赞普的请求,没有答应他们的盟约。

张愔拿下徐州后,皇帝还想把濠州和泗州还给他手下的军队。吉甫就说:“泗州靠着淮河,是军队运输粮草的必经之路;濠州有涡口这么险要的地形,以前给张建封的时候,差点就丢了战略要地。现在张愔是靠着那些强悍的士兵才站稳脚跟的,虽然皇帝一片好心,但他未必能完全控制住手下的军队。再给他淮州和涡州,那东南方向的军队就更难调动了,隐患还没消除呢!” 皇帝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中书省的史官滑涣跟内侍刘光琦关系特别铁。凡是宰相们讨论的事情,只要刘光琦反对,滑涣就会出面去说情,结果总是能心想事成。皇帝的诏书,有时候甚至不送到中书省,而是直接召滑涣到延英殿去听旨,然后滑涣就揣摩着大家的意图起草文书,有些宰相甚至事后才知道。 就这样,滑涣通过各种手段收受各地贿赂,他弟弟滑泳也因此官至刺史。郑余庆当政的时候,曾经斥责过滑涣,结果没几天就被罢官了。吉甫趁机弹劾滑涣的罪行,皇帝下令搜查滑涣的家,查抄出几千万的钱财,把他贬到雷州,最后死在了那里。吉甫还建议说:“州刺史不能私下会见本道的节度使;取消各道年底巡查的制度,以杜绝苛捐杂税;命令有关部门举荐那些有才能的人担任县令;国家大事应该用正式的奏章,而不是草率的诏书。” 皇帝因此更加信任吉甫。

公元807年,杜黄裳卸任宰相,然后李吉甫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李吉甫之前在外地当官十多年,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一直觉得地方长官太专横跋扈。这时候,他跟皇帝很轻松地聊起这事儿,说:“如果让各地的刺史能够自己管理地方政务,那风气就能好转。”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派了十几个郎官当刺史。从王叔文当政时期开始,官员的选拔就乱七八糟的,李吉甫这才开始认真审查官员的任命,让合适的人得到提拔,避免人才被埋没。

他还预料到李锜一定会造反,劝皇帝把李锜召回京城。派出去的使者去了三次,李锜都以生病为由推脱,还贿赂了不少权贵,甚至有人去帮李锜游说。李吉甫说:“李锜不过是个庸才,他手下都是些亡命之徒,根本没啥战斗力,讨伐他肯定能赢。”皇帝下定决心。李吉甫接着说:“以前徐州发生叛乱的时候,曾经打败过吴军,江南地区都很怕他。如果让他带兵打头阵,就能解决徐州的后顾之忧。韩弘在汴州,很多人怕他,如果下诏让韩弘的子弟带兵作为侧翼夹击,那李锜肯定不战自溃。”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圣旨一下,李锜的手下听说徐州和梁州的军队要来了,果然就杀了李锜投降了。李吉甫因为这次的功劳被封为赞皇县侯,后来又改封为赵国公。

唐德宗当政以来,一直对地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有些藩镇的节度使甚至终身都在同一个地方任职。李吉甫当宰相一年多,就调换了三十六个地方的节度使,这效率可是相当高啊!

裴均当上尚书右仆射,负责掌管财政,拉帮结派,还处处跟执政大臣作对。正好赶上皇甫湜他们这些人参加考试,在策论里批评当权者专权跋扈,那些当权的官员都气坏了,皇帝也挺不高兴。裴均的党羽就到处说:“这都是执政大臣们搞的鬼!” 右拾遗独孤郁、李正辞他们站出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跟皇帝说清楚了,皇帝这才明白过来。

吉甫这个人本来跟窦群、羊士谔、吕温关系很好,他就推荐窦群当御史中丞。窦群上任后,马上又推荐羊士谔当侍御史,吕温当知杂事。吉甫心里后悔没先跟皇帝打个招呼,就坚持己见,这事拖了很久都没定下来,窦群他们心里也挺不满意的。没多久吉甫就病了,医生晚上住在吉甫家里,窦群就抓了这个医生,弹劾吉甫跟巫师之类的勾结。皇帝一听吓了一跳,调查后发现根本没这回事,窦群他们都被贬官了。而吉甫也干脆请求免职,同时推荐裴垍来接替他的位置。于是裴垍就当上了检校兵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做了淮南节度使。皇帝亲自到通化门为他送行,还赏赐了他御用的点心和秘方。

裴垍在淮南做了三年,奏请免除了几百万的欠税,修建了富人塘和固本塘两个水利工程,灌溉了上万顷的田地。因为漕运河道低洼,水流不畅,他就修建堤坝,既能防止水位不足,又能泄掉多余的水,这个水利工程就叫平津堰。那年江淮地区大旱,浙江东部和西部旱情尤其严重,相关部门居然没有上报请求救济,裴垍及时向朝廷禀报,请求救济灾民。皇帝很吃惊,立刻派人分头去赈灾救济。虽然裴垍在地方任职,但他总是把朝廷的得失都及时向朝廷汇报。

六年后,裴垍因为生病辞官了,皇上又召回张九龄让他重新执政。张九龄去皇宫面见皇上,足足聊了五个时辰才出来。皇上非常器重他,对他特别信任,但并没有给他加官晋爵。张九龄发现当时政府机构臃肿,官员数量比汉朝到隋朝加起来都多,于是就向皇上建议说:“现在选拔官员不严格,官职等级混乱,很多没用的官职都保留着,却要消耗大量的税收,所以老百姓越来越穷,冗员也越来越多。而且,从天宝年间开始,常备军队就超过八十万,其中很多士兵都改行经商、出家当和尚道士,或者混到其他部门做杂役的,至少有十五分之一以上。全国老百姓总是劳碌的占三分之一,而那些坐享其成的人却占了七分之三。内外官员领俸禄的,少说也有上万,很多官职重复,名称各异,工作内容也互相冲突,所以国家的钱财越来越少,而领俸禄的人却越来越多,官职有限,但需要调动的人却无限多。这样下去,各种人员怎么能不混杂?各种事务怎么能不繁琐?汉朝初期,郡县不过六十个,文景之治却持续了三代,可见郡县少并不一定就导致政务混乱,郡县多也不一定就能把事情治理好。现在全国有三百多个州,一千四百多个县,州县设置过多,管理过于分散,效率低下,这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策。我希望皇上能下令让相关部门仔细研究,哪些州县可以合并就合并,哪些官员可以裁撤就裁撤,这样官员数量减少了,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国家规定,一品官员的俸禄是三千贯,加上田地和粮食,总共也不超过一千石。大历年间,权臣月俸禄竟然高达九千贯,州刺史不管大小都是一千贯,宰相常衮开始限制俸禄,到李泌时又根据工作轻重略微调整了一下,使之更合理。但是,现在还有很多有名无实的官职,既领着俸禄,又不做事,工作轻重不同,俸禄差别很大,这些也希望皇上能统一规定。”

皇上就下令让给事中段平仲、中书舍人韦贯之、兵部侍郎许孟容、户部侍郎李绛一起研究如何精简机构,减少开支。最后,他们一共裁撤了八百个冗余官职和一千四百个冗余官员。张九龄又建议朝廷收回京畿地区佛寺的田地和税收,以此来减轻贫民的负担。

话说唐德宗的时候,义阳公主和义章公主相继去世了,皇帝下令在她们墓地修建一百二十间房屋的祠堂,花了好多好多钱。后来永昌公主也去世了,负责这事儿的官员就问皇帝怎么办,德宗皇帝说,那就把义阳公主祠堂的规模减半吧。 这时候吉甫站出来说:“皇上对公主们的恩情,不能当成一个可以效仿的规矩啊!以前汉章帝想在亲人的陵墓旁边盖房子,东平王苍就认为这不行。所以说,不符合礼制的举动,做皇帝的应该谨慎对待。我看啊,不如减少墓地守卫人员的数目,用节省下来的钱来供奉陵墓。” 皇帝说:“我本来就觉得那些房子太多了,减半是对的,现在看来果然如此。不过我不想动用老百姓,就用官府的人手来守护陵墓吧。” 吉甫赶紧谢恩。皇帝还说:“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尽管说,别觉得朕做不到。”

那时候,皇室的十个宅邸里的王爷们都闷在家里不出门,公主们也嫁不出去,而且选婿的标准都太低了,得给官员们送好多钱才能把女儿嫁出去。吉甫就上奏说:“自古以来,给公主选驸马都得慎重选择才行啊!以前江南地区选驸马都是选的名门望族,可现在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皇帝听了之后,就下令把公主们都封为县主,并且命令有关部门一定要选那些有门第的男子来做驸马。

田季安病得很重,吉甫就请求皇帝任命薛平为义成节度使,让他带着重兵镇守邢州和洺州,然后就画了一张河北地区险要地形的图,皇帝把它贴在浴室的墙上。每次讨论河北战事的时候,皇帝都指着吉甫说:“我每天都看这张图,你的判断真是太准了!” 以前刘澭的军队驻扎在普润,经常骚扰附近的县城,吉甫奏请把他们调回泾原,京城的百姓这才得以安宁。

八年过去了,回鹘军队从西城、柳谷那边打过来了,说是要入侵吐蕃,边关上到处都在传他们很快就要来咱们这儿打仗了。吉甫说:“回鹘要是真敢来打咱们,肯定得先跟咱们断绝外交关系,然后再动手,现在这情况,不用太担心。”于是他就建议,从夏州到天德之间,重新设立十一个驿站,方便紧急情况下的联络;然后派夏州精锐骑兵五百人驻扎在经略故城,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党项地区的安全。结果呢,还真像吉甫说的那样,那些边防官员都是瞎咋呼。

六胡州以前在灵武管辖范围内,开元年间被废除了,后来设立了宥州,安置一些投降的户口,宥州的州治就在经略军,位置很重要,可以用来控制戎狄,北边可以支援天德,南边可以连接夏州。到了至德、宝应年间,宥州又被废除了,经略军就遥控指挥灵武,路途遥远,所以党项地区就变得孤弱了,经常被敌人骚扰。吉甫这才上奏朝廷,请求恢复宥州,重新设立经略军,把它归到绥银道管辖,然后调来鄜城神策军九千人驻扎在那里。他还把江淮地区的三十万精兵,拨给太原、泽潞两地驻军,并给太原增加了上千匹战马。这样一来,边防的军事力量就充实起来了。

蜀地平定后,皇帝一心想要拿下淮西。当时吉甫在淮南,听说吴少阳自立,上下人心惶惶,他就主动请求调到寿州去。他想用天子的命令招抚吴少阳,同时暗中离间瓦解他的势力,顺便参与讨伐王承宗,可惜还没来得及实施。后来田弘正带着魏博军投降了朝廷。吉甫知道魏博人认为田弘正很有才能,而唐州又是蔡州的咽喉要道,于是他建议任命田弘正为唐州刺史,让他去守卫边境,也能安抚魏博军民的心。乌重胤镇守河阳,吉甫认为汝州可以保护东都的安全,而且汝州与唐州、许州连成一线,正好挡在蔡州西面。虽然汝州兵力不足,难以抵挡敌寇,但是河阳是魏博通往中原的门户,田弘正归顺朝廷后,河阳就成了朝廷内部的城池,不宜在那里驻扎重兵,显得不信任他,所以吉甫建议把河阳的军队调到汝州去。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后来田弘正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右仆射,皇帝还赏赐给他两千万钱的军费。田弘正却说:“我还高兴不起来,因为河阳的军队调走了。”等到元济擅自称帝后,吉甫认为内地没有可以互相支援的城池,现在正是攻打元济的好时机,不应该再用对付河朔地区叛乱的老办法。他的意见和皇帝的想法一致。他又请求亲自去招降元济,如果元济执迷不悟,他就想办法指挥各路军队俘虏元济,然后献给皇帝。皇帝没同意,吉甫一再请求,甚至哭着恳求,皇帝才安慰鼓励了他。结果,吉甫不久就暴病身亡,享年五十七岁。皇帝非常震惊和悲伤,除了正常的赏赐外,又额外赐给他五百匹绢帛,以慰问他的家人。从吉甫下葬到举行丧礼,朝廷都派官员前去吊唁。吉甫生前制定的攻打淮西的计划还没来得及上报,皇帝就下令让他儿子把计划献上来。吉甫下葬后,朝廷用少牢的祭品祭奠他,并追赠他司空官职。有关部门给他谥号为“敬宪”,度支郎中张仲方对此表示反对,皇帝大怒,贬黜了张仲方,又重新赐给吉甫“忠懿”的谥号。

一开始啊,李吉甫当政,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各种职务都管理得井井有条。他推荐了很多贤能的士大夫,爱惜人才,从不遗漏;他还褒奖忠臣之后,以此来激励忠义之士。他和武元衡一起做官,没多久李吉甫就出任剑南节度使了。他多次跟皇帝说武元衡很有才能,应该让他回来当宰相。后来李吉甫再次辅佐皇帝执政,天下人都期待着他的作为,但他有点儿小心眼,把李藩罢免了宰相的职位,还把裴垍贬官了,这些都是他搞的鬼。李正辞晚年没当上宰相,后来他和萧俯一起被召为翰林学士,李吉甫却只重用萧俯,把李正辞给撤了,大家都对他又怀疑又害怕。皇帝也知道他权力太大,于是提拔了李绛,结果李吉甫和李绛就有了矛盾,经常在皇帝面前争论,皇帝大多支持李绛。不过李吉甫为人谨慎,奉公守法,不嫉妒害人,还是顾全大局的。左拾遗杨归厚曾经请求面见皇帝,那天已经很晚了,皇帝让他改天再来,杨归厚坚持不肯走。见面后,杨归厚狠狠批评了中人许遂振的奸诈行为,又批评了当时的辅相,还请求皇帝给他机会证明自己,甚至还上表请求拨给他邮置院的钱财操办婚礼。皇帝被他的轻率放肆激怒了,想把他贬到远方,李绛却为他求情,也没能成功。李吉甫见到皇帝,主动承认自己用人不当,皇帝的气消了,就让他做国子主簿,到东都去任职。 早些时候,政事堂吃饭的地方有一张很大的床,相传搬动这张床的宰相都会被罢官,所以没人敢动它。李吉甫却笑着说:“世俗的禁忌,有什么好怀疑的呢?”于是就把床撤了,换了张新的。李吉甫住在安邑里,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安邑李丞相”。他写了很多文章,都流传于世。他去世前一年,荧惑星掩盖了太微星(太微星象征皇帝),李吉甫说:“天要杀我了。”后来他又两次辞官,但皇帝都不准。

李吉甫的儿子李德修,也有志向和节操,宝历年间做过膳部员外郎。张仲方做了谏议大夫,李德修不想和他同时在朝中做官,就出任了舒州、湖州、楚州三州刺史。后来去世了。

他的另一个儿子李德裕,有单独的传记记载。

李庸,字建侯,是北海太守李邕的孙子。他考中了进士,又因为书判成绩优秀,被补任为秘书省正字。后来,李怀光把他招到幕府工作,一路升迁,做到监察御史。李怀光造反占据河中,李庸和他的母亲、妻子都被卷了进去。李庸就骗李怀光说他哥哥病倒在洛阳,情况危急,母亲想去照顾,李怀光同意了,但警告李庸的妻子不能一起去。李庸偷偷地把妻子送走了。李怀光很生气,想治他的罪,李庸就解释说:“我作为军中人员,不能为母亲驾车,但总不能不让妻子去吧?”李怀光这才作罢。后来,李庸跟高郢一起,向朝廷详细汇报了叛军的虚实以及如何才能攻打取胜的方法,德宗皇帝还亲自写了诏书褒奖他。李怀光后来察觉了,派兵抓了李庸和高郢来问话,李庸态度坚决,毫不畏惧,三军将士都被他的气概所感动,李怀光最终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囚禁了起来。河中平定后,马燧解除他的囚禁,还很客气地邀请他到自己幕府工作,但李庸因为意见不合,就辞官回洛阳了。

没过多久,朝廷又召他回京,任命他为吏部员外郎。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去世后,军队发生暴乱,监军被囚禁,张建封的儿子张愔被迫接管军务。皇帝觉得李庸为人刚正勇敢,就派他担任宣慰使,让他直接进入张愔的军队,召集将士们开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被囚禁的监军从狱中救出来,解开他的镣铐,恢复他的职位。士兵们慑于李庸的气势,不敢轻举妄动。张愔立刻上表谢罪,请求担任留后,李庸说:“没有皇帝的命令,你怎么能随便自称留后呢?”于是就取消了张愔的请求。李庸回朝后,因为事情办得漂亮,皇帝很满意,就把他升迁为郎中。

到了顺宗年间,李庸升任御史中丞。宪宗皇帝即位后,李庸被任命为京兆尹,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丞。元和初年,京城盗贼很多,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京兆尹。后来,他被授予检校礼部尚书的职位,兼任凤翔、陇右节度使。这个职位通常还兼任神策行营,以前都是由武将担任。李庸刚接到任命,就去军营拜见将士们,但是李庸认为这样做不合适,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取消神策行营的称号。不久,他又被调到河东,后来又入朝担任刑部尚书、诸道盐铁转运使。

淮南节度使这个官职,他当上了。那时候朝廷正在跟蔡州打仗,情况很紧急。李师道那个家伙在背后使坏,想方设法阻挠军队行动。他呢,就带了两万兵驻守在郓州附近,军费粮草都不向朝廷要。当时正打仗,皇帝正愁没钱呢,就派程异快马加鞭地跑到江淮地区,暗示各州府赶紧送钱送粮支援军队。他所在的淮南地区本来就富裕,他就把府库里一年的储备都拿出来献给朝廷。其他地方一看,也都纷纷效仿,这都是他带的头。

之前,吐突承璀当监军,权势很大,很受宠。他为人刚正严厉,那些官员都很敬畏他,所以对他挺好。吐突承璀回去后,多次向朝廷推荐他,于是他被朝廷任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他不喜欢靠巴结权贵上位。等到他去京城赴任的时候,乐队奏乐,他却哭了起来,跟手下将领说:“我年纪大了,适合在边疆镇守,宰相这种职位,可不是我能胜任的啊!”到了京城后,他根本就不想处理公务,就说自己生病了,坚决推辞,最后改任户部尚书。没多久,又升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到东都去工作。后来以太子少傅的职位退休,去世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肃”。

他为人正直,不徇私情,跟杨凭、穆质、许孟容、王仲舒关系很好,这几个人都很有骨气。他当官,用很严格的法规来治理地方,到哪儿都把地方治理得很好。但他为人比较强硬,不太讲情面。他在淮南待了七年,很多生杀大权都交给下面的军官处理,他的副手们都束手无策,插不上手。所以,很多人常常因为违法而受到处罚,有人就因此而批评他。

他的儿子,叫拭,当过宗正卿、京兆尹、河东凤翔节度使,最后在秘书监的职位上去世了。

他儿子的儿子,叫磎,字景望。大中末年,考中了进士,一步步升迁到户部郎中,到东都去工作。他弹劾内园使郝景全违法乱纪,结果郝景全反过来指责磎的奏章犯了顺宗皇帝的名讳,要扣他俸禄。磎就上书说:“‘因事告事,旁讼他人’这是咸通年间的诏书上说的。按照礼法,是不避讳名讳的;法律上,也规定了犯了庙讳也不追究。怎么我引用了诏书,有关部门却要追究我的责任呢?我担心以后大家都不敢按照法令办事,都只会拐弯抹角地做事,暗中作奸犯科了。”皇帝下令不扣他的俸禄。

黄巢攻陷洛阳,(这个人)挟持着尚书八个印章逃到了河阳。当时河阳留守刘允章被贼人胁迫,派人去向他索要印章,但他坚决不肯给。刘允章这才明白过来,也就不再屈服于贼人了。后来襄王叛乱,(他)辗转流落到淮南,高骈接受了伪造的命令,(他)苦苦劝谏,但高骈没听。后来他当上了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辞职后回到华阴老家,又因为学识被朝廷召回。乾宁元年,升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昭纬本来就讨厌他,就唆使刘崇鲁诬陷他,说他“心怀奸诈,和宦官杨复恭关系密切,他的弟弟被时溥杀害,不能辅佐天子。”第二天,就被贬为太子少傅。他于是自己上书申诉,说自己是被刘崇鲁诬陷的,连续写了十一道奏章,但都没用。当初,刘崇鲁的父亲因为受贿而服毒自杀,所以(他)在奏章里用了一些难听的话来指责他,有人批评他这样做不符合大臣的仪态。

皇上本来很器重他,决定重新启用他,但是李茂贞等人又上书极力诋毁他,皇上没办法,只好再次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当太子少师。于是李茂贞、王行瑜、韩建等人在京城外拥兵,列举他的罪状,把他杀害在都亭驿。王行瑜被诛杀后,朝廷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和爵位,追赠司徒,谥号为“文”。

他爱好学习,家里藏书多达一万卷,世人称他为“李书楼”。他写的文章和注解的书籍很多,流传很广。他的儿子李沇,字东济,很有才华,也遭到杀害,后来追赠礼部员外郎。

赞曰:刚正不阿是天生的品德,所以孔子说“刚毅近仁”。骨骼强健,四肢有力,所以君主才能拥有忠臣,称之为“骨鲠之臣”。像栖筠、庸阝二子,都是刚正不阿的人啊!栖筠抗拒权贵邪恶,没有当上宰相;庸阝当了宰相,却不愿意拜见(权贵)。如果不是刚正不阿,谁能战胜他们呢?吉甫辅佐天子,尽心竭力地出谋划策,但是他的正直却让他的父亲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