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他爸爸李楷洛,原本是契丹族首领,武则天当政的时候进京当官,官做到左羽林大将军,还被封为蓟郡公。后来吐蕃入侵河源地区,李楷洛带兵把他们打跑了。出发前,他还跟人说:“要是把敌人打败了,我就不会回去了。”结果打完仗回军途中,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营州都督的官职,谥号忠烈。

李光弼为人严厉果断,很有战略眼光,从小就不爱玩耍,擅长骑马射箭。他一开始当左卫亲府左郎将,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左清道率,还兼任安北都护,之后又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手下当兵马使,还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对他特别器重,就连资历很老的将领都比不上。王忠嗣曾经说过:“将来能得到我兵权的人,就是李光弼。”没多久,李光弼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因为在和吐蕃、吐谷浑的战争中立下大功,他被提升为云麾将军。

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把他推荐为副手,并让他负责留守后方事务,安思顺很欣赏他的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李光弼以生病为由离开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李光弼这个人不简单,就把他推荐回长安了。

安禄山造反了,郭子仪推荐了郭光弼的才能,皇上就下令让他代理御史大夫,拿着朝廷的符节去河东担任节度副使,负责节度事务,还兼任云中太守。没多久,他又升任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

郭光弼带着朔方五千兵马从土门出发,东边去救援常山,然后驻扎在真定。常山的老百姓和子弟兵一起抓住安思义这个贼将,让他投降了。自从颜杲卿战死后,常山郡就成了战场,到处都是暴露的尸体,荒凉凄惨。郭光弼对着颜杲卿的尸体痛哭祭奠,然后把被贼人关押的人放出来,还好好地安顿他们的家人。

那时候,贼将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正在攻打饶阳,郭光弼抓住了安思义,没有杀他,而是问他有什么计策。安思义说:“现在咱们军队很疲惫,跟敌人正面冲突肯定不行,不如先按兵不动,坚守城池,等时机成熟再出击。敌人的军队虽然气势汹汹,但他们肯定坚持不了多久,我们只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就行了。”郭光弼说:“好!”于是就坚守城池等待时机。

第二天,史思明带着两万兵马来到城下,郭光弼的军队出不去,就用五百张强弩射杀敌人,敌人退却了,把阵地稍微往北移了移。郭光弼就从南边绕过去,在滹沱河边扎营。史思明虽然几次被围困,但是他仗着有援兵,就让士兵们休息。这天,饶阳来了五千贼兵,郭光弼探知了消息,就带着轻装简兵,收起旗鼓,等到贼兵吃饭的时候,突然袭击,几乎把他们全歼了。史思明害怕了,就撤兵了,还派出一支奇兵去切断郭光弼的粮道。

马匹的饲料供应紧张,郭光弼命令将领去行唐县采集草料,贼兵来抢夺,双方在城门口激战,贼兵没能抢走草料。这时,郭子仪收复了云中,皇上命令他率领全部军队从井陉出发,和郭光弼一起在九门西面攻击敌人,史思明大败,只身逃往赵郡,李立节被流矢射死,蔡希德逃到了钜鹿。郭光弼收复了藁城等十个县,然后攻打赵郡。皇上加封郭光弼为范阳大都督府长史、范阳节度使。史思明从鼓城进入博陵,杀害了官吏。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个郡都各自驻扎军队自保,并归顺郭光弼。郭光弼迅速攻打赵郡,一天就攻下了。士兵们很多人抢掠财物,郭光弼坐在谯门上,把抢来的东西都收缴起来,然后全部还给百姓,城里的人都很高兴。接着包围了博陵,但还没攻下。郭光弼和郭子仪一起在嘉山与史思明交战,大败史思明。郭光弼认为范阳是贼人的老巢,应该先攻下那里,才能拔除贼人的根基。这时潼关失守了,于是郭光弼就撤兵回到井陉。

唐肃宗当了皇帝后,下令让郭子仪带兵去灵武,还给他升官,让他当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节度使的职务照旧。郭子仪带着景城、河间两地的五千兵马进驻太原。在此之前,太原的节度使王承业治理松懈,管理混乱,侍御史崔众负责太原的军事,总是看不起王承业,对他不尊重。郭子仪一直看不惯这种行为。后来,朝廷下令把崔众的兵权交给郭子仪。崔众这个人一向狂妄自大,见郭子仪对他只是拱手行礼,并没有马上把兵权交给他,郭子仪很生气,就把崔众抓了起来。这时候,朝廷的使者到了,要给崔众升官,让他当御史中丞。郭子仪说:“崔众犯了罪,已经被我抓起来了,现在就把他按侍御史的罪名处斩。如果使者要宣读圣旨,那也要把这个御史中丞给杀了!”使者不敢宣读圣旨,只好把崔众杀了,以儆效尤,全军上下都震慑住了。

至德二年,安禄山余部史思明、李希德率领高秀岩、牛廷玠等将领,统率十万大军攻打郭子仪。当时郭子仪精锐部队都去了朔方,手里剩下的士兵不到一万人,大家都建议依托城墙防守。郭子仪说:“城墙四十里长,敌人要是来攻城,我们就会疲于奔命。”于是他拆了老百姓的房子,用来制作抛石车,每辆车由二百人拉动,石头砸到哪里,哪里就会死几十个人,敌人伤亡惨重,史思明造了高楼,用木幔遮挡,又堆土山攻城,郭子仪就让人在地下挖地道,把土山推倒。史思明在城下设宴,让戏子在台上表演,还指着天子骂,郭子仪派人挖地道,把戏子抓了起来。史思明大吃一惊,把营帐搬到远处,军队都往后撤。郭子仪又暗中挖沟壕,准备淹没敌军,然后假装要投降。到了约定投降的日子,郭子仪用精兵强将守卫城墙,派副将出去,假装送款项。史思明很高兴,结果几千名敌军掉进了壕沟,城头上擂鼓呐喊,骑兵冲出去攻击敌人,俘虏斩杀了数万人。史思明害怕失败,就逃跑了,留下李希德继续攻打太原。郭子仪派出敢死队与敌人搏斗,斩首七万级,李希德丢下粮草逃跑了。一开始,敌人来攻城的时候,郭子仪在城角设下公用的帐篷休息,经过府门也不看一眼。围城解除了,过了三天他才回到自己的住所。他收复了清夷、横野等地的军队。敌人的其他将领攻打好畤,攻破了大横关,郭子仪追击并打败了他们。朝廷又给他加官,让他当检校司徒,不久又升任司空,封他为郑国公,给他八百户的实封。

唐乾元元年,郭子仪带兵打安庆绪,郭子仪升官了,皇上让他去参加祭祀活动。后来,他和九个节度使一起围困安庆绪在相州,在邺城西面跟安庆绪大军打了一场大仗,把安庆绪打败了。

郭子仪跟手下将领商量说:“安禄山他儿子安史明在魏州屯兵,是想拖延时间,咱们不如主动出击,去逼他。他上次在嘉山吃了败仗,肯定不敢轻易出来,这样就能抓住安庆绪了。” 但是,负责观察军情的鱼朝恩坚决反对。结果,安史明果然来增援安庆绪了,郭子仪亲自上阵抵抗,打得特别猛,杀敌无数。 可是,其他的将领都吓坏了,溃不成军,各自逃跑了,沿路还抢劫百姓,只有郭子仪带领着剩下的士兵有条不紊地回到了太原。皇上原谅了那些逃跑的将领,还提升郭子仪,让他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负责指挥各路军队。 后来,他又接替郭子仪当了朔方节度使,没过多久,就当上了天下兵马副元帅。

郭子仪带着河东的五百骑兵,星夜兼程赶到东都(洛阳),趁夜色潜入敌军营地。他跟大家说,敌人正准备攻打洛阳,咱们应该先占据虎牢关,然后率领大军从黄河以东出击。他派人给兵马使张用济发命令,让他带兵来支援。张用济害怕郭子仪的严厉,故意拖延时间,不带兵来。张用济一个人骑马去见郭子仪,结果被郭子仪给杀了,然后换上了辛京杲。郭子仪又去追捕都将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害怕了,赶紧提前赶到。 这时候,滑州和汴州的节度使许叔冀打仗失利,投降了敌人,安史明乘胜向西进攻。郭子仪指挥军队慢慢地前进,向东京(洛阳)方向移动,他对洛阳留守韦陟说:“敌人刚刚取得胜利,现在很难跟他们正面冲突,我想用计谋来击败他们。但是洛阳现在缺粮,情况危急,很难坚守,你有什么办法?”韦陟说:“多派兵去陕州,您守住潼关,这样就能坚持一段时间。” 郭子仪说:“两军对垒,寸土必争。现在把五百里的防线都放在潼关,如果敌人攻占了土地,他们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强。不如把军队移到河阳,向北阻挡泽州和潞州,如果打胜了就进攻,打败了就防守,内外互相配合,敌人就无法西进,这就是所谓的‘猿臂之势’。论朝廷的礼仪,我比不上你;论军事上的胜负,你比不上我。”韦陟答不上话。判官韦损说:“东都可是皇上的宫殿,您应该守住它。”郭子仪说:“汜水、崿岭都是敌人的通道,你能守得住吗?”于是郭子仪下令让河南的官员百姓都躲避敌人,城里一个人也不留下,然后督促军队做好战斗和防御准备。

思明跑到偃师去了,光弼带着全军赶往河阳,自己带着五百骑兵殿后。敌人的游骑到了石桥,将领们议论纷纷:“是并兵攻打城北呢,还是从石桥进攻呢?”光弼说:“从石桥进攻!”天黑后,士兵们拿着火把慢慢前进,部队严阵以待,敌人不敢逼近。很快攻入了三座城池,俘虏了两万人,军队只有十天的粮草,士兵们都少吃少喝,把多余的粮食都扔掉了。敌人害怕光弼,不敢攻打皇宫,就在白马祠驻扎下来,挖壕沟,筑城墙防御。

敌人进攻光弼,双方在中潬西交战,光弼打败了叛军,斩杀了一千多敌人,溺死的更多,活捉了五千人。一开始,光弼对李抱玉说:“将军你能帮我守住南城两天吗?”抱玉问:“超过两天怎么办?”光弼说:“那就放弃。”抱玉答应了。于是光弼就骗敌人说:“我们的粮草用完了,明天就要投降。”敌人很高兴,收兵等待。李抱玉已经修缮好城防,主动请战。敌人恼羞成怒,猛攻南城。李抱玉用奇兵夹击,俘获的敌人超过预期,敌军主帅周挚只好撤退。光弼亲自指挥军队驻扎在中潬,构筑工事。周挚放弃南城,攻打中潬,光弼派荔非元礼在羊马地区迎战,敌人大败。

周挚收兵后又重新集结,和安太清一起,率领三万大军攻打北城。光弼收兵入城,登上城墙眺望,说:“敌军虽然气势汹汹,但阵型混乱,不足为虑,中午之前就能打败他们。”于是出战,到了约定时间还没分出胜负,光弼召集将领们说:“敌人虽然强大,但能被击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混乱。现在用混乱来对付混乱,应该能取得胜利。”然后问:“敌人的阵营哪里最坚固?”将领们回答:“西北角。”光弼召来郝廷玉说:“你率领部队攻破那里。”郝廷玉说:“我带的是步兵,请给我五百骑兵。”光弼给了他三百骑兵。又问其他将领:“哪里次之?”回答:“东南角。”光弼召来论惟贞,论惟贞说:“我是蕃将,不擅长步战,请给我三百铁骑。”光弼给了他二百骑兵。然后光弼又拿出四十匹战马,分给郝廷玉他们。光弼拿着大旗说:“看着我的旗,旗挥动得慢,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如果旗子挥动三次落地,所有军队都要冲锋,生死不论,后退者斩!”

后来,光弼从城垛上看到郝廷玉的军队不能前进,就催促左右去取郝廷玉的首级。郝廷玉说:“我的马中箭了,不是撤退。”于是命令换了一匹马。有个裨将用长矛刺杀敌人,长矛刺穿了马肚子,伤到了好几个人,还有迎敌不战就撤退的,光弼把用长矛刺杀敌人的裨将赏赐了五百匹绢,不战而逃的将领则被斩首。光弼挥动旗帜三次,各路军队奋勇争先,敌军溃败,斩首一万多,俘虏八千多人,战马两千匹,缴获的军资器械不计其数,周挚、徐璜玉、李秦授都被俘虏,只有安太清逃跑了。思明还不知道情况,还在攻打南城,光弼把俘虏带过去给他看,思明大吃一惊,赶紧筑垒抵抗官军。一开始,光弼准备作战的时候,把刀藏在靴子里,说:“作战是危险的事,我身居三公之位,不能被敌人羞辱。万一战败,我就自刎谢罪于天子。”等到开战的时候,光弼面向西方拜祭,三军将士都非常感动。安太清逃到怀州,据城防守。

唐朝上元元年,郭子仪被加封为太尉兼中书令,官职升得可高了! 他带兵包围怀州,史思明前来救援,郭子仪又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一路追击。史思明一看,自己的军队被堵在黄河边上,后路也被切断了,粮草供应不上,急得团团转。

郭子仪呢,就在野水边扎营,晚上就带着大军撤了,只留下副将雍希颢带兵守着。郭子仪还特意交代雍希颢说:“史思明的两个大将,高晖和李日越,那可是万人敌啊!他们肯定会来偷袭咱们。你留在这里,敌人来了千万别跟他们硬碰硬,要是他们想投降,你就跟他们一起过来。” 旁边的人都觉得郭子仪这话有点奇怪,心里嘀咕着。

当天晚上,史思明果然就找李日越说:“郭子仪现在在野外扎营,你带五百铁骑,趁着夜色去把他拿下!要是办不成,你就别回来了!” 李日越到了郭子仪的营地,派人去打探消息:“太尉在吗?” 守营的回答:“走了。” “有多少兵?” “一千人。” “谁是将领?” “雍希颢。” 李日越跟手下说:“史思明让我去抓郭子仪,现在却只抓到了雍希颢,回去肯定要被杀头啊!” 于是,李日越就干脆投降了。雍希颢也跟着一起投降,郭子仪对他们俩非常好,上奏朝廷后,李日越被授予特进、兼金吾大将军的官职。高晖听说李日越投降后,也跟着投降了。

有人问郭子仪:“您怎么这么容易就让这两个大将投降了呢?” 郭子仪说:“史思明已经两次被我打败了,心里憋着一股火,巴不得能跟我来一场野战。他听说我在野外扎营,肯定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所以才会派将领来偷袭,并且下了必死的命令。雍希颢名不见经传,不足以立功,李日越害怕被杀,不投降还能怎么办?高晖的才能比李日越强,看到李日越投降后受到优待,那些还在犹豫的人,难道不会想着奋起直追吗?”

之后,大军调集水流灌溉怀州城,但还是没能攻破。郭子仪就命令廷玉从地道潜入城内,弄清楚了敌军的布防情况,然后爬上城墙大声呼喊,唐军乘势攻城,抓住了太清和杨希仲,把他们押解到京城,献俘于太庙。郭子仪因此被赏赐了1500户的实封土地。

话说,有个叫思明的人,他当间谍,报告说贼兵都是北方人,个个都想回家。朝廷相信了这个消息,好几次上奏说贼军可以消灭了。皇上就下令让郭子仪出兵,郭子仪却坚持说贼军正强盛,不能轻易动手。仆固怀恩嫉妒郭子仪的功劳,暗中帮着朝廷那些主张立刻出兵的人,制定了彻底消灭敌军的计划。

然后,朝廷派使者来催促郭子仪出兵,郭子仪没办法,只好让李抱玉守着河阳,自己带兵出发,到了北邙山附近。郭子仪让傅山选择阵地布阵,仆固怀恩却说:“我带的是骑兵,现在地形险峻,不是适合打仗的地方,咱们应该在平原上列阵。”郭子仪说:“有险要的地方,可以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要是扎营在平原上,一旦打败了,那就全军覆没了。再说,敌人非要跟咱们拼个你死我活,还不如利用险要的地形来抵挡他们。”仆固怀恩不听郭子仪的劝告。

结果,敌人占据了高地,摆出了七百支长戟,还有很多壮士拿着刀跟在后面,故意装作逃跑的样子。仆固怀恩的军队争先恐后地去抢战利品,埋伏的敌兵突然杀出来,官军大败。怀州又落入敌手,郭子仪渡过黄河,退守闻喜,李抱玉因为兵力太少,也放弃了河阳。郭子仪向皇上请罪,皇上认为仆固怀恩违抗命令导致军队失败,就下了一道优厚的诏书,召郭子仪回朝。

皇上封郭子仪为太尉,又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河中尹、晋绛等州节度使。没过多久,皇上又让他做了太尉,还兼任侍中、河南副元帅,负责河南、淮南东西、山南东、荆南五道节度行营的事务,让他镇守泗州。皇上还特地作诗一首为他饯行。

话说,朝义那小子在邙山打了个胜仗,得意洋洋地就跑去攻打申州、光州等十三个州。当时郭子仪因为生病,正赶路呢,监军觉得兵力太少,建议先退守扬州,稳妥点。郭子仪却说:“朝廷把安危都托付给我了,敌人怎么知道咱们兵多兵少?要是出其不意地进攻,他们自己就得溃败!” 说完,他就带兵迅速赶往徐州。

那时候,朝义正围困李岑将军在宋州,派田神功去打,结果把李岑给救出来了。说起来,田神功之前平定了刘展的叛乱,结果在淮南耽搁了一段时间。 尚衡、殷仲卿这俩人在兖州、郓州一带互相攻打;来瑱独霸襄阳。等郭子仪带兵赶到,安营扎寨后,朝义一看情况不妙,赶紧逃跑了。田神功也回到河南,来瑱、尚衡、殷仲卿也跟着回朝。 那些将领们对郭子仪那是又敬佩又害怕,服服帖帖的。宝应元年,郭子仪被封为临淮郡王。

郭子仪收复了许州,斩杀叛军上千人,活捉伪将二十二人。朝义又调兵攻打宋州,结果被郭子仪打得落花流水,灰溜溜地逃跑了。 这边,浙东的贼寇袁晁在台州造反,改元宝胜,还把正月改成了建丑月,到处烧杀抢掠。郭子仪派兵去衢州,打败了袁晁的军队。广德元年,郭子仪终于抓住了袁晁,浙东的叛乱平定了。朝廷下诏书,增加郭子仪的食邑户口二千户,给他儿子一个三品官职,还赐给他铁券,让他名字刻进太庙,画像挂进凌烟阁,这荣耀,那真是没谁了!

相州和北邙那两场败仗,朝廷觉得李光弼的策略失误,对他很生气,心里头非常忌恨他。程元振更是恨他入骨。这俩人当时权势很大,每天都在琢磨着怎么陷害李光弼。后来,来瑱因为程元振的陷害而被弄死了,李光弼更是害怕了。

吐蕃人打到京城来了,皇上叫他带兵去支援,李光弼害怕惹祸上身,就拖拖拉拉不敢去。等皇上逃到陕州去了,还算比较信任他,经常派人问候他母亲,以此来消除他的疑虑。皇上回到长安后,就封他当东都留守,观察他的举动。李光弼因为等了很久也没等到皇上的诏书,就回徐州去收税,想以此脱身。皇上就派郭子仪从河中把李光弼的母亲接回长安。

两年后,李光弼病得很重,上表把皇上以前赏赐给他的封地都上交了,但皇上没同意。他的部将问他身后事怎么安排,他说:“我在军营里待了这么久,没法好好照顾母亲,我是个不孝子,还有什么好说的!”然后把剩下的布匹分给部将们。李光弼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他的部将们就用这些布匹为他办丧事,个个哭得死去活来,互相慰问。皇上派人去慰问他的母亲,追封他为太保,谥号武穆,还下令百官在延平门外为他送葬。

李光弼带兵打仗,总是先把作战计划想清楚了再动手,能以少胜多。他治军严明,纪律严整,天下人都敬畏他的威名,军中将士对他言听计从,谁也不敢在他面前抬头。一开始,他和郭子仪齐名,世人称他们为“李郭”,而论功劳,李光弼被认为是中兴第一功臣。当初,李光弼接替郭子仪镇守朔方,营地、士兵、军旗什么都没变,可李光弼一声令下,军队的精神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郭子汇这个人啊,很有志气,为人清廉正直,自己把握原则。他跟着贾耽当副将,后来还被推荐当了御史大夫。唐元和年间,徐州的苻离县被分出来设立了宿州,郭子汇因为继承了张光弼的好名声,被提拔做了宿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泾原节度使,他上任后取消了军队里的杂役,还拿出自己的钱,把将士们抵押出去的子女赎回来,让他们回家团聚。他死后,朝廷追赠他工部尚书的官职。

张光弼的弟弟张光进,字太应。他一开始是房琯的副将,曾经在陈涛斜跟北方的军队作战,结果兵败了,逃到了皇帝的行宫。肃宗皇帝宽恕了他。代宗皇帝即位后,任命他为检校太子太保,封他为凉国公。吐蕃入侵,打到便桥,郭子仪当副元帅,张光进和郭英乂协助他。从至德年间开始,张光进和李辅国一起掌管禁军,皇帝非常信任他们。后来张光弼被人诬陷,被贬为渭北、邠宁节度使。永泰年间,被封为武威郡王。后来又升迁为太子太保,最终去世了。他母亲李氏,胡须特别长,有几十根,长约五寸,被追封为韩国太夫人,她的两个儿子都做到了一品大员。死后葬在长安南原,当时很多达官贵人去祭奠,足足有四十四顶帐篷,当时人们觉得这非常荣耀。

张光弼手下那些有名的将领,像李怀光、仆固怀恩、田神功、李抱玉、董秦、哥舒曜、韩游环、浑释之、辛京杲,都有单独的记载。至于荔非元礼、郝廷玉、李国臣、白孝德、张伯仪、白元光、陈利贞、侯仲庄、柏良器这些人,也都非常优秀,值得一提,就放在这里一起记下吧。

荔非元礼,一开始只是个小军官,后来官职越升越高,做到御史中丞。话说有一次,光弼在河阳防守,周挚攻打北城。光弼正在城里忙着呢,周挚听说后,就带兵来支援光弼。光弼让元礼去守羊马城,并在城东北角插上小旗,观察周挚的军队。周挚仗着人多势众,直接逼近城墙,用上千辆车运送攻城器械,挥兵填平护城河,八路大军同时进攻。光弼派人问元礼:“中丞你看到敌人这么猛攻,为什么不理他们?”元礼回话:“将军您是想守城呢,还是想打仗?”光弼说:“打仗!”元礼说:“既然要打仗,敌人帮我们填平了护城河,这有什么奇怪的?”光弼说:“我没想到这点,你辛苦点吧!”

元礼于是出城迎战,周挚的军队稍微后退了一些。元礼见敌人兵力强大,一时半会难以取胜,就撤兵回城,故意示弱,麻痹敌人。光弼很生气,派人召见元礼,想按军法处置他。元礼回答说:“正在打仗呢,没时间过去,请让我打败敌人来证明自己!”于是他在营帐里休息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看着手下说:“刚才将军派人来叫我,大概是想杀我。战死沙场也算光荣,我不用受这冤枉死。”他下马拔刀,瞪大眼睛冲向敌阵,精锐士兵紧随其后,左右两侧的士兵奋勇杀敌,一人抵挡多人,斩杀敌军数百人,周挚最终逃跑了。

凭借这次战功,元礼官职一路高升,做到骠骑大将军、怀州刺史,还担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上元二年,光弼率军收复洛阳,结果战败,元礼把军队转移到翼成,最后却被自己手下的人害死了。

郝廷玉,那可是个厉害角色,武艺高强,打仗特别勇猛,是郭子仪爱将光弼手下的一员大将。在保卫河阳的战斗中,他生擒了敌将徐璜玉,立下了大功。后来,他官职一路升迁,被封为安边郡王,还被授予神策将军的称号。

有一次,吐蕃入侵京畿,郝廷玉和马璘一起在中渭桥驻扎军队。后来,鱼朝恩听说郝廷玉很擅长布阵,就特意去观摩。郝廷玉一声令下,号角齐鸣,士兵们行动整齐划一,进退有序,就像一个人似的。鱼朝恩看完之后感叹道:“我在军队里待了这么久,今天才算见识到真正的训练方法!” 郝廷玉听了,心里有点难过,说:“这是临淮王留下的方法。临淮王带兵打仗特别厉害,赏罚分明,每次检阅军队,稍有不合要求的就当场斩首。所以,大家都拼命卖力,冲锋陷阵,个个奋勇向前,不怕死。自从临淮王去世后,再也没人认真检阅军队了,这怎么能行呢?” 后来,郝廷玉又升任秦州刺史,去世后被追赠为工部尚书。

李国臣,河西人,本来姓安。他力气特别大,据说能徒手掰开城门。因为作战勇敢,参与收复了鱼海五城,被提升为中郎将。后来,他担任朔方将领,因为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云麾大将军,还被赐姓李。他跟随光弼一起守卫河阳,后来被封为临川郡王。大历八年,他担任盐州刺史。

那时候,吐蕃军队在黄菩原打败了浑瑊将军,并且准备进攻汧州和陇州。李国臣这时对大家说:“敌人现在气势正盛,一定会攻打京城,我们应该迅速前往秦原,这样他们就会回过头来对付我们。”于是,他带兵登上安乐山,鸣鼓西进,一天能行军三十里。吐蕃军队听到这个消息,从百里城撤军,翻山越岭地往回跑。浑瑊将军趁机反击,大败吐蕃军。李国臣去世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

白孝德,是安西人,跟着光弼将军当副将。史思明攻打河阳,派猛将刘龙仙带着五十骑兵来叫阵,刘龙仙还嚣张地把脚搭在马鬃上,对着光弼破口大骂。光弼站在城墙上看看众将士说:“谁敢去拿下这贼子?”仆固怀恩请缨出战,光弼说:“这可不是大将该做的事。”旁边的人就推荐了白孝德。光弼把白孝德叫来,问他需要多少兵,白孝德说:“给我五十骑兵就够了,看到机会就冲上去,大军在后面擂鼓助威,壮壮声势就行了。”光弼拍了拍他的背,就让他去了。

白孝德拿着两杆长矛,策马飞奔,直接冲过了河。河水还没过一半的时候,仆固怀恩就祝贺他说:“这事儿成了!你赶紧拉住缰绳,小心点,稳妥点。”刘龙仙看见白孝德,一点也不慌张,反而装作要躲避的样子。白孝德快到跟前的时候,做了个手势阻止他,说:“侍中让我来跟你说几句话,别动手。”跟刘龙仙说了几句,然后瞪大眼睛怒吼道:“你认识我吗?我,就是白孝德!”刘龙仙开始骂他,白孝德立刻跃马冲上去跟刘龙仙搏斗。城墙上的人也跟着一起喊叫助威,白孝德身后的五十骑兵也跟着冲了上去。刘龙仙被逼得沿着河堤逃跑,最后被白孝德追上砍下头颅,提着人头回城了。

后来,白孝德因为屡立战功,升任北庭行营节度使,又调任邠宁节度使。后来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入侵,白孝德打败了他。永泰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吐蕃和回纥围攻泾阳,郭子仪跟回纥议和,吐蕃军队就撤退了。郭子仪派浑瑊将军带五千兵马从奉天出发,命令白孝德配合他作战,在赤沙烽发生了一场大战,斩获很多敌军。白孝德后来被封为昌化郡王,官至太子少傅。建中元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

张伯仪,是魏州人,因为战功被编入光弼的军队。后来浙江的贼寇袁晁造反,朝廷派张伯仪去平叛,他战功第一,升官做了睦州刺史。后来又当上了江陵节度使。他为人质朴厚道,不怎么读书,但是真诚待人,军中对他敬畏服从,老百姓也都很拥护他。

李希烈造反的时候,朝廷下令让他和贾耽、张献甫一起收复安州。结果战斗不利,张伯仪被流矢射中,军队败退,连指挥用的节杖都丢了。敌人追了上来,他挥舞着刀子抵抗,两把刀刃紧紧地抵在一起,谁也奈何不了谁,幸好援军及时赶到,他才得以脱险。到了汉水边,他强抢了老百姓的船,才到达沔州。溃败的士兵回到江陵,在朝廷上哭诉,张伯仪的妻子安慰鼓励他们,还拿出家里的钱帛接济他们,这才稳定了军心。张伯仪随后收拢散兵,回到江陵。过了很久,他被任命为右龙武统军。他死后,朝廷追赠他扬州大都督的官职。

朝廷要给他上谥号的时候,博士李吉甫说:“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战争却还没结束,这都是将领们养寇自肥造成的。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统领军队的将领一定会周全考虑,不会轻易决战。张伯仪虽然战败了,但是他的忠诚值得肯定。” 于是,张伯仪的谥号被定为“恭”。

白元光,字元光,祖先是突厥人。他父亲道生,曾经担任宁州和朔州刺史。白元光一开始就在他父亲的军队里服役,后来被提升为节度使的先锋官。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朝廷下令把朔方军调往东边讨伐叛军,白元光率领他手下的结义营,跟随光弼将军从土门出发,一路长驱直入。他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做到太子詹事,被封为南阳郡王,还担任两京的游弈使(负责宫廷娱乐活动)。

长安城收复后,他率兵清理皇宫,继续追击残余的叛军,身上受了好几处伤,唐肃宗皇帝亲自为他敷药。之后,他升任卫尉卿,还兼任朔方先锋。史思明攻打河阳的时候,光弼将军召他率领骑兵部队支援。后来,他又担任灵武留后、定远城使。贞元二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越州都督的官职。

陈利贞,是河北幽州范阳人。一开始当平卢军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跟着光弼将军去了河南。张巡被围困在睢阳的时候,光弼派郝廷玉和陈利贞去救援,他们轻骑兵来回穿梭,奋勇杀敌。郝廷玉觉得陈利贞比自己厉害,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回来后,陈利贞被光弼推荐,一路升迁,做到检校太子宾客,还被封为静戎郡王。后来李希烈叛乱,朝廷派哥舒曜去东边讨伐,陈利贞做先锋,驻扎在郏城。李希烈的军队浩浩荡荡,陈利贞就带了五百精兵,出奇兵袭击敌人的右翼,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好几个月都不敢进攻。后来李希烈攻打哥舒曜所在的襄城,陈利贞就守在城墙上抵抗,七十天没梳头洗脸,除非是议事,否则根本不下城。

朱泚叛乱的时候,陈利贞和张廷芝手下的士兵大多是幽州、蓟州、河中府、陇右的士兵,所以他和张廷芝一起密谋响应朱泚,陈利贞手下的士兵也跟着造反了。半夜,情况危急,陈利贞拔出剑站在军营门口,大声喊:“想过去的人,先杀了我!”士兵们都被他的勇猛吓住了,就都停了下来。张廷芝则逃跑了。唐德宗很欣赏陈利贞的忠义,提拔他做了汝州防御使。贞元五年,陈利贞得了毒疮,死在汝州。临终前,他还给观察使崔纵写信,说自己一生受了国家的恩惠,只可惜没能战死沙场。

侯仲庄,字仲庄,是河北蔚州人。他做光弼将军的先锋,被授予忠武将军的职位。在擒获安太清的战役中立下大功,后来又升迁为冠军将军。仆固怀恩在朔方叛乱的时候,侯仲庄担任都将,训练士兵,坚守防线,人称“平射”,大家都害怕他的厉害。仆固怀恩失败后,郭子仪接替了他,把侯仲庄当成心腹。侯仲庄被封为上谷郡王,担任神策军京西的将领。唐德宗到奉天避难的时候,侯仲庄升任左卫将军,担任防城使。他加固城墙,日夜拿着武器巡逻。唐德宗到兴元的时候,侯仲庄殿后,在骆谷驻守,被授予防御招收使的职位。皇帝回长安后,侯仲庄又回到奉天镇守,差不多有二十年。后来去世,被追赠为洪州都督。

柏良器,字公亮,是魏州人。他父亲柏造,因为在获嘉做县令的时候,死在了安禄山之乱。柏良器于是学习击剑,想要报仇雪恨。他父亲的朋友王奂,当时是光弼的幕僚,见到柏良器后说:“你额头上的纹路像临淮王,脸黑而有胡须像颜平原,你将来一定能建功立业!”于是就向光弼推荐了他。

柏良器被授予兵权,平定了山越地区,后来升迁为左武卫中郎将。他率领部队驻扎在浙西,参与平定了袁晁和方清的叛乱。之后,他又击败了占据小伤、蒸里两地的潘狞虎和胡参。那时候他才二十四岁,就已经参加过六十二次战斗了。

李希烈围攻宁陵,还用水灌城,并且下令第二天一定要攻下城池。柏良器带着援军赶到,他挑选了擅长游泳的弩手,沿着汴渠夜间潜入城内。第二天清晨,伏兵突然发起攻击,守城的敌人全部被射杀。因为这次战功,柏良器被封为平原郡王,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左神策军大将军、知军事,他的画像还被挂在了凌烟阁。他曾经招募一些勇敢的人来代替那些去经商的士兵,结果中尉窦文场讨厌他,就抓住他朋友私入营地的机会,把他调到了右领军卫。从那以后,军政大权都被宦官把持了。柏良器最终官至左领军卫大将军,死后被追赠为陕州大都督。他的儿子柏耆,有另外的传记记载。

乌承玼,字德润,是张掖人。在开元年间,他和他的族兄乌承恩都担任平卢军的先锋,他们作战勇敢果断,被人称为“辕门二龙”。契丹首领可突于杀死了他们的国王邵固,然后投降了突厥,奚族也因此发生内乱,奚王鲁苏带着族人和邵固的妻儿投降了朝廷。那一年,奚族和契丹入侵,朝廷命令乌承玼前去征讨,结果在捺禄山击败了他们。开元二十二年,朝廷命令信安王李祎率领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兵讨伐,乌承玼对赵含章说:“这两个部落虽然很强大,上次作战后他们退却了,并不是因为害怕我们,而是为了诱骗我们。将军应该积蓄力量,来挫败他们的阴谋。”赵含章不相信他的话,结果在白城之战中惨败。乌承玼独自率领部队从敌人的右翼发起攻击,斩首万余级,可突于逃回了北奚。

渤海人大武艺和他弟弟门艺打仗,打到国都来了。朝廷就让太仆卿金思兰带十万范阳和新罗的兵去讨伐门艺,结果啥也没干成。大武艺就派人暗杀了门艺,然后带兵打到了马都山,把城都给屠了。大武艺的弟弟承玼呢,他堵住了要道,用大石头筑起防御工事,长达四百里,敌人根本进不来。这样老百姓就能回家了,士兵们也能休息一下,脱了盔甲种地,朝廷每年都能省下不少运钱的费用。

安庆绪让史思明守范阳,史思明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就想自己好好过日子。安庆绪就偷偷派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去督促史思明,顺便想办法弄死他。承玼劝史思明说:“唐朝现在中兴了,天下要重新开始,安庆绪这小子偷偷摸摸的,你跟他混迟早得完蛋。你不如干脆投降朝廷,洗清以前的污点,这简直易如反掌!”史思明听进去了,杀了阿史那承庆他们,上表投降朝廷。 话说承玼以前是冀州刺史,丢了城池,史思明护送他去了东都。肃宗皇帝就派他从云中赶到幽州,去劝说史思明,还跟承玼合计着找个机会杀了史思明,结果没成功,承玼自己反倒死了。承玼就逃到了李光弼那里,李光弼上表朝廷,封他为冠军将军,昌化郡王,还让他当了石岭军使。王思礼当节度使,军政大事都靠他。过了很久,王思礼说自己病了,回京了,最后死了,活了九十六岁。他儿子王重胤的事迹,另有记载。

李光弼这个人,从小就在边疆长大,性格沉稳,善于防守。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他被委以重任,指挥军队,他的用兵策略,制胜方法,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赏罚分明,士兵们都奋勇争先,真是个像古代名将一样的人物。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守孝三年不近女色,当上王公之后,还侍奉继母非常孝顺,还喜欢读班固写的《汉书》,跟那些粗鲁的武夫完全不一样。可是后来他被小人陷害,没法证明自己的忠心,被朝廷内部的人算计,结果落入圈套,想保全自己,反而让自己更危险,真是算计别人很厉害,却算计不了自己啊!

他当初挥舞衣袖,为国家奔走,天下人都被他感动;可是后来他犹豫不决,田神功这些人都不听他的指挥,最后他忧虑而死。功臣的去留,真是要谨慎啊!唉,李光弼虽然是被迫罢官而死,但是小人作祟的危害,真是可怕啊,真是时运不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