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当时有个刑部尚书,那是正三品的大官;还有一个侍郎,正四品下。他们管着国家的法律法规、刑罚、犯人,还有审案子、执行禁令这些事儿。 刑部下面还有四个部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
刑部郎中和员外郎,那是负责具体执行法律法规的,还要复核大理寺和全国各地送上来的案子,算是尚书和侍郎的助手。 他们管的法律文件有四种:律、令、格、式。 遇到特别大的案子,就要尚书、侍郎、御史中丞和大理卿一起组成“三司使”来审理。 要是国家大赦天下,犯人们都要被集中到宫殿门口听旨。
刑部有四个主事,都官有两个主事,比部四个主事,司门两个主事。 (后来,龙朔二年的时候,改名了,刑部改叫司刑,都官改叫司仆,比部改叫司计,司门改叫司关。 光宅元年,又改了,刑部改叫秋官。 天宝十一载,刑部又改叫司宪,比部又改叫司计。) 再说说这些部门的办事人员吧,刑部有令史十九个,书吏三十八个,亭长六个,看守门的十个;都官有令史九个,书吏十二个,看守门的四个;比部有令史十四个,书吏二十七个,还有个专门管账的计史,看守门的四个;司门有令史六个,书吏十三个,看守门的四个。
大家好,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古代官府里几个部门的工作内容。
首先是都官郎中和员外郎,他们俩负责管理那些犯了罪被抓来的劳役人员的登记造册、衣食住行和医疗,还要处理他们的申诉。要是犯了谋反之类的重罪,家产会被没收,家人也会被抓来当官府的奴婢。那些被赦免的人,第一年要服役三个月,一年三次,每次一个月;第二次赦免后,就变成“杂户”或“官户”,要服役两年,一共五个月;三次赦免后,才能恢复自由民的身份。六十岁以上或有残疾的人,会被登记为官户;七十岁以上才能恢复自由民的身份。每年春天要进行人口登记,从婴儿到成年人都要登记造册,冬天再送到都官部门,统计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乐师、兽医、驯马师、马贩子、包工头、园艺师等等,也都在登记范围内。那些寄籍在州县的人,按平民的标准纳税,不用服役,每年要缴纳一千五百钱的丁税;丁婢(成年女奴)、中男(未成年男子)要缴纳五分之一;侍丁(侍候人的奴仆)和残疾人缴纳一半。至于那些在官府服役的人,根据年龄分为三等:四岁以上为小役,十一岁以上为中役,二十岁以上为丁役。丁役的奴隶要服役三分之二的时间,中役的奴隶和成年女奴要服役一半的时间,未成年的女奴要服役三分之一的时间。
接下来是比部郎中和员外郎,他们负责管理全国的赋税、经费、俸禄、官署、奖赏、赎罪、劳役、欠款以及军需物资、武器装备、粮食收购和储备等事务。京城的仓库要三个月盘点一次,各部门、使者和京城要每季度在尚书省进行财务结算,先结算上一季度的,再结算本季度的;各州则在年底进行年度结算。
最后是司门郎中和员外郎,他们负责管理宫门的出入登记和遗失物品。登记簿每月更换一次。宫内人员登记官职和姓名,宫外人员登记年龄、相貌特征,除非有调动或解除职务,否则记录不会删除。凡是有召见的人,要下达正式的诏书,核对铜鱼或木契才能入宫。监门校尉每天都要送来平安报告。凡是奏事,都要派官员送达,白天要注明时间,晚上要注明更筹(古代计时单位)。命妇及其亲属朝参,由内侍监校尉负责接送。苇席、畚箕、车子等都不能入宫门。遗失物品要在宫门外张榜公布,标明物品的种类和特征,一年后无人认领就归官府所有。全国共有二十六个关口,等级分为上、中、下三等,需要通行的人,由本部门发给通行证;出塞超过一个月的人,发给路引;猎手经过,发给长期通行证,三个月更换一次。外国使臣往来,要检查他们的行李,在一个关口检查完毕后,其他关口就不再检查了。
有个尚书,正三品;还有一个侍郎,正四品下。他们管着山林泽地、屯田、工匠,还有各部门的文具纸笔墨这些事儿。他们下面有四个部门:工部、屯田部、虞部、水部。
工部有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城池土木工程的规划和施工,是尚书和侍郎的助手。要是京城要修建什么东西,都要和少府、将作监一起干,要是用的人超过一千,得先报备。工匠们以州县为单位分组,五个人一组叫一火,五个火就设一个组长。四月到七月是工程量最大的时候,二月、三月、八月、九月是中等,十月到正月工程量最小。工匠的工钱,一天给三尺布,那些手艺特别好的,就不用按天算工钱了,直接给钱。所有桥梁道路的修缮,都在九月进行。
工部有三个主事,屯田部有两个主事,虞部有两个主事,水部也有两个主事。(武德三年,起部改名叫工部;龙朔二年,工部又改名叫司平,屯田部改名叫司田,虞部改名叫司虞,水部改名叫司川;光宅元年,工部又改名叫冬官;天宝十一载,虞部又改名叫司虞,水部又改名叫司水。)工部还有十二个令史,二十一个书令史,一个会计,六个亭长,八个守卫;屯田部有七个令史,十二个书令史,一个会计,四个守卫;虞部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守卫;水部也有四个令史,九个书令史,四个守卫。
屯田部也有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全国的屯田,还有京城文武官员的田地以及各部门的公田,根据官职品级来分配。
虞部也有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京城的道路、苑囿、山林草木,还有百官和外国使臣的蔬菜、柴火供应,以及打猎的事儿。每年春天,就用家里的孩子和丫鬟在宫里种菜浇水,冬天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郊外的祭祀神坛、五岳名山这些地方,砍柴放牧都有禁令,离围栏三十步以外才能耕种,春夏不能砍树。京兆府和河南府方圆三百里以内,正月、五月、九月禁止狩猎。山林里要是有什么宝贝能用的,要赶紧上报。
水利部门有两个官员,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负责管理河道、船只、水渠、堤坝、沟壑、捕鱼、漕运、水磨这些事情。 所有坑洼、井穴都得立标标记清楚。京城附近有专门管水渠的渠长和管水门的斗门长。各州的堤坝,刺史和县令要定期检查维护,并且负责它们的修建和加固。如果有水坝,就按户分摊维护责任,禁止互相争抢利益。
总之,古代的水利管理相当细致,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管理制度,以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并防止因利益纠纷而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使用。 这说明古代政府对水利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视,也体现了他们对民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