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字延族,是杭州新城人。他爸爸许善心,在隋朝当过给事中,是个当官的。许敬宗从小就擅长写文章,隋朝大业年间考中了秀才,然后被分配到淮阳当个小书吏,没多久就升到中央的谒者台当差,负责处理一些文书工作。后来他爸爸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杀害了,许敬宗哭着求情才保住性命,然后投奔了李密,给他当秘书。
唐朝武德年间,许敬宗被任命为涟州别驾,相当于地方上的一个小官。唐太宗听说过他的名声,就把他召进宫,让他在文学馆当学士。贞观年间,他被提升为著作郎,还参与修撰国史。他高兴地跟亲朋好友说:“当官不做著作郎,哪能光宗耀祖啊!” 没多久他又升任中书舍人。 文德皇后去世的时候,大臣们都穿着丧服,结果礼部尚书欧阳询长得太丑了,许敬宗竟然当着大家的面嘲笑他,结果被贬到洪州当司马。
后来许敬宗一路升迁,又当上了给事中,再次参与修史工作,因为有功劳被封为高阳县男,还兼任黄门侍郎。唐高宗还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许敬宗被提升为太子右庶子。高丽打仗的时候,太子监国在定州,许敬宗和高士廉一起处理军务,负责重要的决策。岑文本去世后,皇帝立刻派人把许敬宗召来,让他兼任中书侍郎。有一次皇帝在山区打仗,让许敬宗在马上起草诏书,皇帝非常欣赏他文采飞扬,从此就让他专管起草各种诏令。
一开始,太子李承乾被废黜,他的很多手下,比如张玄素、令狐德棻、赵弘智、裴宣机、萧钧都被革职为平民,不再重用。许敬宗就为他们说情,说这些人是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皇帝才被处罚的,现在一律治罪,恐怕处理得不够妥当。皇帝听了他的话,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启用很多人。唐高宗当皇帝后,许敬宗被提升为礼部尚书,成了朝廷重臣。可是这许敬宗是个贪得无厌的人,他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蛮族首领冯盎的儿子,还收受了很多贿赂。有人揭发了他的罪行,他被贬到郑州当刺史。没过多久他又官复原职,做了弘文馆学士。
皇上要立武昭仪为皇后,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可敬宗暗中揣摩着皇上的心思,就故意这么说:“一个农民收了十斛麦子,还想换个新老婆呢!天子拥有整个天下,立个皇后,居然说不行,这是为什么呢?”皇上听了之后,就下定了决心。皇后被废了,敬宗又建议削去皇后家族的官爵,废掉太子李忠,改立代王为太子,自己也顺势当上了太子宾客。皇上如愿以偿,就下令让敬宗在武德殿西边值班候旨。不久后,敬宗被提升为侍中,负责修撰国史,还被封为郡公。
有一天,皇上到旧长安城去游玩,在旧址周围慢慢地走着,看着以前的宫殿遗址,问身边的臣子们:“从秦朝、汉朝以来,有多少位皇帝在这里建都?”敬宗回答说:“秦朝在咸阳建都,汉惠帝才开始在长安建城。后来苻坚、姚苌、宇文周也在这里建都。”皇上又问:“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是在哪一年?”敬宗回答说:“元狩三年,汉武帝为了准备攻打南越,才修建了这个昆明池用来操练军队。”皇上于是下令让敬宗和弘文馆的学士们一起研究古代宫室和遗址,把调查结果详细地报告给他。敬宗升任中书令,同时仍然担任侍中。
敬宗在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件事上出了大力,他知道这位皇后性情刚烈,能够长期巩固皇上的权力,于是暗中联合皇后,一起排挤韩瑗、来济、褚遂良等人,还害死了梁王、长孙无忌、上官仪。朝廷上的人都对他唯唯诺诺,敬宗的权势和宠信达到了顶峰,当时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后来他被任命为右相,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改任太子少师,位同东西台三品官员。年纪大了,行动不便,皇上特许他跟司空李勣一样,只在朔日(每月初一)上朝,允许他骑小马进内省。
唐高宗东封泰山,让敬宗陪同前往。到了濮阳,高宗问窦德玄:“这里叫帝丘,为什么?”窦德玄答不上来。敬宗赶紧说:“我知道。以前颛顼帝最早住在这里,统治天下。后来夏朝继承了这里,被寒浞灭了。后来少康逃到窦这个地方,又在这里重新建立了基业。之后昆吾氏也在这里建国,成为夏朝的诸侯国。昆吾衰落后,被汤王灭了,《诗经》里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就是指这件事。到了春秋时期,卫成公从楚丘迁都到这里,《左传》里记载说‘相夺予享’,就是因为这是旧都。因为是颛顼帝住过的地方,所以叫帝丘。我听说,有德行的人能开拓疆土,失去道义的人就会失去领土。自古以来,天下大都城,居住的并非同一个姓氏,所以治理国家一定要谨慎啊!”
高宗又问:“《尚书》里说‘浮于济、漯’,现在济水和漯水完全不相连,这是怎么回事?”敬宗回答说:“夏禹疏导沇水向东流,成为济水,注入黄河。现在从漯水到温县再入黄河,水流在这里冲破河堤流向南方,成为荥水;又冲破河堤流经曹县、濮阳,分散到地下,汇合后向东流,汶水从南方注入其中,这就是‘泆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会于汶’的意思。古代五行都有主管官员,水官如果尽职,就能辨别水质和颜色。水流潜伏在地下,汇合后又分开,都能被识别出来。”
高宗接着问:“天下有很多大的河流和山谷,史书上都没有记载,济水这么小却列入四渎之一,为什么?”敬宗回答说:“‘渎’的意思是独一无二。它不依赖其他水流,独自流入大海。再说,天上五颗星运行形成四季;地上有五岳,水流形成四渎;人有五官,运用形成四肢。五是阳数,四是阴数,有奇数偶数、阴阳之分。阳数光明显耀,阴数晦暗不明,所以星辰隐藏不易看见。济水潜流,经常断流,虽然细小,却是独一无二,地位尊贵。”
高宗说:“很好。”敬宗退下后,很自豪地说:“大臣不能没有学问,刚才德玄答不上来,我替他感到羞愧。”窦德玄听说后,不屑一顾地说:“人各有长处,不强求自己不懂的东西,这是我的长处。”李勣说:“敬宗博学多才,很好;窦德玄不强求自己不懂的,不也很好吗?”
一开始啊,《高祖、太宗实录》这本书,是褚遂良写的,内容可靠又详细。后来褚遂良自己当了国史编修,就开始篡改史书,凭个人喜好乱写。这事儿起因是虞世基和善心当初一起被贼人害死了,封德彝常说:“以前我看见虞世基死了,虞世南就趴在地上求着要替他死;善心死了,褚遂良却在那儿又蹦又跳地求自己活命。”这话当时就传开了,褚遂良心里一直记恨着。等他写《封德彝传》的时候,就狠狠地诬陷封德彝。褚遂良的儿子娶了尉迟敬德的孙女,而他的女儿嫁给了钱九陇的儿子。这钱九陇,本来是高祖皇帝的奴隶,可褚遂良为了抬高自己家族的门第,硬是给他编造了一堆功劳,还让他跟刘文静这些人一样,都进了史书。唐太宗把《威凤赋》赐给了长孙无忌,褚遂良却硬说是赐给了尉迟敬德。
蛮族首领庞孝泰带兵去攻打高丽,结果被敌人嘲笑他胆小,打了个大败仗。褚遂良收了庞孝泰的贿赂,就在史书上写道:“庞孝泰屡次打败敌人,唐朝将领里,只有苏定方和庞孝泰最勇猛,曹继叔、刘伯英跟他们比起来差远了。”不过话说回来,贞观年间以后,好多书的编纂、校对,从晋朝到隋朝的历史,还有《东殿新书》、《西域图志》、《姓氏录》、《新礼》等等几十种书,都是褚遂良负责的,他得到的赏赐也数不清。
褚遂良建房子特别奢华,甚至盖了连在一起的高楼,让歌妓骑马在上面跑,自己喝酒听乐,寻欢作乐。他还宠爱一个婢女,后来还让她做了正妻,还给她假冒了一个虞姓。他的儿子褚昂跟这个继母有私情,褚遂良知道后很生气,把虞氏赶走,还把褚昂贬到岭南,过了很久才把他召回来。
咸亨年间,褚遂良以特进的身份告老还乡,但他还是每逢朔望朝拜,朝廷还继续给他发俸禄。他死的时候,八十一岁。皇帝为他举哀,下令百官都去他家哭丧,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的官职,并且把他陪葬在昭陵。太常博士袁思古说:“褚遂良抛弃儿子在边远地区,女儿嫁给了蛮族,应该谥号为‘缪’。”褚遂良的孙子褚彦伯说袁思古跟褚遂良有仇,请求重新议定谥号。博士王福畤说:“何曾虽然忠孝方面做得不好,但因为他每天吃掉上万钱,所以谥号为‘缪丑’,更何况褚遂良忠孝方面都做不好,而且在饮食男女方面更是过分。”坚持不改。于是朝廷让尚书省进行讨论,最后改谥号为“恭”。
彦伯,就是昂子,挺有文采的。唐敬宗晚年不怎么写东西了,所有重要的典册都是彦伯代笔。敬宗曾经开玩笑对昂说:“我儿子比不上你儿子。”昂回答说:“你爹比不上我爹。”后来敬宗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奏请将彦伯流放到岭南边远地区,后来遇赦才回来,官做到太子舍人。因为和思古之间有些过节,彦伯想联合各路势力攻击思古,思古说:“我只是为我父亲报仇而已。”彦伯听了很惭愧,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垂拱年间,朝廷下诏让敬宗和高宗一起在太庙接受祭祀。
李义府是瀛州饶阳人。他祖上曾经做过射洪县丞,后来客居永泰。贞观年间,李大亮巡察剑南时,推荐了李义府的才能,李义府对策考试及格,被任命为门下省典仪。刘洎、马周又进一步推荐了他,太宗召见了他,升任监察御史,之后又让他侍奉晋王。晋王当上太子后,李义府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他和司议郎来济都因为擅长文书而闻名,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来李”。他曾经献上《承华箴》,最后写道:“阿谀奉承的人种类繁多,邪恶巧诈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它们的苗头如果不除掉,危害一定会显露出来。”李义府当时正巴结太子,而这篇奏章却显得正直刚正,太子很欣赏他,特地赏赐给他很多丝绸。
高宗即位后,李义府升任中书舍人,兼任修撰国史,后来又升任弘文馆学士。因为他得罪了长孙无忌,被长孙无忌奏请贬为壁州司马。圣旨还没下达,李义府就向舍人王德俭请教。这个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虽然长得脖子粗,但很聪明,善于揣摩圣意,他就说:“武昭仪现在正得宠,皇上想立她为皇后,但是害怕宰相们反对,还没找到合适的时机。你如果能上书建议,就能把祸事变成好事。”李义府就代替王德俭值夜,叩响宫门上表,请求废掉皇后,立武昭仪为后。皇帝很高兴,召见他谈话,赏赐给他一斗珍珠,并且停止了贬他为壁州司马的诏书,让他继续留在身边侍奉。武则天当上皇后后,李义府与敬宗、王德俭以及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大理正侯善业互相勾结,助纣为虐,诛杀了正直的大臣,所以武则天才能肆无忌惮地夺取权力,皇帝只能唯唯诺诺了。
这个人叫义府,表面上看着温柔恭顺,跟人说话总是嬉皮笑脸的,笑眯眯的。但实际上,他心肠狠毒,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凡是得罪他的人,他都会在背后中伤陷害,所以当时大家都叫他“笑中刀”。他还像猫一样,外表柔弱,却能害人,因此又被人称为“人猫”。
永徽六年,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被封为广平县男,还兼任太子右庶子,最后爵位升为侯爵。洛州有个叫淳于的漂亮女子因为犯奸罪被关在大理寺。义府听说她长得漂亮,就让丞相毕正义把她放出来,纳为妾室。这件事被官员段窦玄上报朝廷。皇帝下令让给事中刘仁轨和侍御史张伦调查此事。义府眼看事情败露,就逼迫毕正义在狱中自缢身亡,以灭口。侍御史王义方在朝堂上弹劾义府,义府不仅不认错,还三次呵斥王义方,然后才气冲冲地走出去。王义方极力陈述义府的罪行,但皇帝暗中偏袒义府,所以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压制王义方,把他贬官了。没过多久,义府就升任中书令,兼任御史大夫,还被加封为太子宾客,更进一步被封为河间郡公,皇帝还下令为他建造府邸。他那些即使还在襁褓中的儿子们,都被安排了清闲的官职。
一开始,杜正伦担任黄门侍郎,义府只是个典仪官。后来他们同时辅佐皇帝,杜正伦凭借资历老,不肯屈居义府之下。于是,杜正伦暗中和中书侍郎李友益密谋想把义府弄下去,结果反被义府诬陷,两人在皇帝面前互相告状。皇帝两次贬黜杜正伦,让他去当横州刺史,义府则被贬为普州刺史,李友益则被贬到峰州。第二年,义府就被召回朝廷,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母亲去世后,他虽然因为守丧而免职,但很快就被任命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他还把母亲葬在永康陵旁边,强征七个县的人力牛车运土筑坟,修建坟墓的劳役繁重,甚至导致高陵县令累死。朝中大臣都争相送去祭奠的礼物。葬礼那天,皇帝还下令御史为其哭祭。送葬的队伍从灞桥一直到三原,绵延七十里,车马相连,帐篷帷幕不断,祭品奢华,违反法度,如此盛大的葬礼,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殷王出阁后,义府又兼任府长史,之后逐步升迁,最终成为右相。
话说这义府,本来就身份尊贵,还老是吹嘘自己是赵郡李氏的后代,跟那些李姓的大族攀亲带故,那些巴结他的人,都把他当作父亲兄长一样尊敬。有个叫李崇德的给事中,查明了家谱,发现义府根本不是什么赵郡李氏,把他贬到普州后,义府的族谱就被取消了。等义府重新得势后,他就把李崇德的罪过翻出来,逼得李崇德在狱中自杀。
贞观年间,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人修撰《氏族志》,全国上下都认可他们的评判,各地都保存着副本作为标准。当时许敬宗因为武则天家族不在书中,义府也觉得祖上没被记载进去丢脸,就又上奏要求修改。他们委派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等人来修订这本书,规定所有在唐朝做官做到五品以上的人,都能列入士族。这样一来,那些靠军功升官的士兵,也都被列入其中,书名也改成了《姓氏录》。很多有身份的人对此嗤之以鼻,讽刺地称它为“勋格”。义府还下令把以前的《氏族志》全部收缴烧毁。从魏朝太和年间开始,就有了显赫家族的排名,七个大族之间互相联姻,虽然后来势力有所衰落,但他们仍然互相吹嘘显赫的家世。义府想给儿子找个好人家,却没找到合适的,于是就上奏朝廷,禁止所有家族联姻。
义府当了主管选官的官,却根本不看人的才能,只认钱,收受贿赂,不按规矩办事,大家对他都很不满。更过分的是,他母亲、妻子和儿子们都卖官鬻狱,他家门口每天都像开了锅一样热闹。从永徽年间开始,御史大多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吏部虽然也有调任官员的权力,但到了门下省,很多任命都被否决了。义府就自己任命御史、员外郎、通事舍人,其他部门根本不敢拒绝。皇帝曾经私下提醒义府说:“听说你的儿女和女婿经常违反法令,朕一直在帮你掩盖,你应该好好管教他们。”义府仗着后台硬,觉得大臣们没人敢告他的状,没想到皇帝竟然知道这些事,他脸色顿时变了,很不高兴地问:“是谁把这些事告诉陛下的?”皇帝说:“这还用问我是从哪儿知道的?”义府支支吾吾没道歉,转身就走了,皇帝因此对他更加不满了。
话说有个懂点儿奇门遁甲的家伙叫杜元纪,他瞅着李义府家宅风水不好,说:“你家得花两千万钱消灾解厄,才能压住这晦气。”李义府还真信了,立马开始四处搜刮钱财,弄得民怨沸腾。这李义府他老娘刚去世,正赶上祭奠的日子,他穿着孝服就带着杜元纪跑到野外去做法事,装模作样地观察天象,预卜凶吉,大家伙都觉得他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还叫儿子李津去把长孙延叫来,跟他说:“我给你弄个官当当。”结果没几天,长孙延就当上了司津监,然后给李义府送了七十万钱做谢礼。
后来,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揭发了李义府贪污受贿的事儿,朝廷就派司刑太常伯刘祥道和三司的人一起审理此案,李勣还亲自督办。证据确凿,李义府被革职,流放到巂州。他儿子李洽、李洋,还有女婿柳元贞也被流放到廷州,李津被流放到振州。这事儿一出,朝野上下都拍手称快,纷纷庆贺。李义府那三个儿子和女婿平时就横行霸道,这下可算是恶有恶报了,大家伙都说是“四凶”被诛灭了。当时还有人写了个《河间道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贴在大街上张榜公布。乾封元年大赦天下,唯独流放的人不准回来,李义府气得要死,没多久就憋屈死了,享年五十三岁。从他被罢官开始,天下人都担心他会卷土重来,直到他死了,朝野才算安定下来。
上元初年,朝廷大赦天下,李义府的妻子儿女才得以回到洛阳。后来,朝廷追赠李义府为扬州大都督,崔义玄为益州大都督,王德俭、袁公瑜分别为魏州刺史和相州刺史,还都赐予了实封。等睿宗即位后,这些追赠都被取消了。李义府的幼子李湛,他的事迹记载在《李多祚传》里。
再说说傅游艺这个人,他是卫州汲县人。载初年间,他从合宫主簿做起,一路升迁到左补阙。武则天篡权后,他上书献媚,胡说八道什么祥瑞之兆,劝武则天改姓以彰显受命于天。武则天很高兴,提拔他做了给事中。三个月后,他又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接着又当上了鸾台侍郎。武则天改唐为周,废除唐朝宗庙,称帝后,还赐傅游艺姓武,并封他的哥哥武神童为冬官尚书。傅游艺曾经梦见自己登上湛露殿,醒来后还跟亲近的人说了这事儿。后来有人告发他图谋反叛,他被关进监狱,自杀身亡,朝廷以五品官员的礼仪将他安葬。
一开始,游艺这家伙到处探听皇帝的心思,还诬陷杀害宗室成员,甚至还建议皇帝派六道使者去各地巡查,皇帝最后竟然听信了他的话。万国俊等人被派出去后,天下百姓都遭受了他们的残酷统治。游艺当官才一年,就从青袍升到紫袍,人们都叫他“四时仕宦”,讽刺他升官速度之快。然而,他当官不到一年就垮台了,历史上像他这样的人很少。
李林甫,是长平肃王叔良的曾孙。他最初担任千牛直长,他的舅舅姜晈很喜爱他。开元初年,他升迁为太子中允。当时源乾曜当政,和姜晈是姻亲,源乾曜的儿子就为李林甫求了个司门郎中的职位。但源乾曜本来就看不起他,说:“郎官这个职位需要有才华和名望,哥奴(李林甫的小名)哪有当郎中的本事?” 结果还是给了他一个谕德的职位,后来一步步升迁到国子司业。宇文融当了御史中丞后,提拔李林甫和自己一起共事,李林甫后来又陆续担任了刑部侍郎和吏部侍郎。 早些时候,吏部设立了长长的榜单,用来决定官员的升迁和贬谪。宁王私下推荐了十个人,李林甫说:“我想黜落一个人来表明我的公正。”于是就在榜单上写了一个人的名字,并写道:“因受宁王嘱托,放逐到冬集(地名)。”
当时武惠妃在后宫受宠,她的儿子寿王和盛王尤其受她喜爱。李林甫通过宫中的人向武惠妃进言,表示自己愿意为寿王将来登基做打算,武惠妃很欣赏他。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是武三思的女儿,曾经私下与李林甫有染,而高力士本来就是武三思家的人。裴光庭死后,武惠妃就让高力士向皇帝推荐李林甫当宰相。高力士不敢直接提,但皇帝因为听了萧嵩的话,自己先任用了韩休。诏书刚要拟好,武惠妃就偷偷告诉李林甫,让他去为韩休求情。韩休当了宰相后,很器重李林甫,但和萧嵩有矛盾,于是就推荐李林甫有宰相的才能,武惠妃暗中帮忙,李林甫就立刻被任命为黄门侍郎。不久又升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又升任兵部尚书。
皇上怀疑太子、鄂王和光王图谋不轨,想要废掉他们。张九龄极力劝谏,皇上却很不高兴。杨国忠心里很不是滋味,偷偷跟身边的人说:“这都是皇室的家务事,外人瞎掺和什么?”
第二十四年,皇上在东都洛阳,想回长安。裴耀卿等人建议:“农民的秋收还没结束,最好等到冬天再回去。”杨国忠却故意拖延,独自留在后面。皇上问他为什么,杨国忠说:“我不是生病了,是有事要奏报。东都和长安本来就是帝王的东宫和西宫,驾临哪座城市,还需要看什么时机吗?就算耽误了农事,也可以免除那些地方的赋税啊!”皇上听了很高兴,立刻就动身回长安了。
张九龄是从文学馆的官员一步步升迁的,为人正直,谨慎稳重。而杨国忠却凭借逢迎拍马,得到重用,他一直嫉妒张九龄,暗中算计他。皇上想给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加官进爵,张九龄对杨国忠说:“封赏应该给那些有功的名臣,边疆将领只是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怎么能轻易决定?这件事我一定要和你据理力争。”杨国忠表面上答应了。等到觐见皇上时,张九龄据理力争,而杨国忠却装聋作哑,事后又把张九龄的话泄露出去。牛仙客第二天见到皇上,哭着请求辞官。皇上更加想赏赐牛仙客,张九龄坚决反对。杨国忠对别人说:“皇上用人,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皇上听说后,认为杨国忠不专断,反而对他更加欣赏。因此,皇上对张九龄更加疏远,不久就罢免了张九龄和裴耀卿的宰相职务,独揽大权,重用牛仙客。
一开始,三位宰相上朝,裴耀卿和张九龄毕恭毕敬地行礼,而杨国忠却在中间,态度傲慢,毫不谦让,得意洋洋的神情全都写在脸上。旁观的人都私下议论:“一只老鹰抓着两只兔子呢!”没过多久,圣旨下来了,裴耀卿、张九龄被免去左右丞相的职务,杨国忠哈哈大笑说:“还左右丞相呢?”眼睛里充满了怒气,直到他们离开才罢休,朝中大臣都吓得战战兢兢。于是,杨国忠又兼任了中书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杀害了太子、鄂王和光王三个皇子,天下人都为此感到冤枉。大理卿徐峤胡说八道:“大理寺的监狱杀气太重,鸟雀都不敢飞来。现在刑部一年只判处五十八个死刑,而乌鸦却在监狱门口筑巢,刑罚简直形同虚设。”群臣都向皇上祝贺,皇上把功劳归于大臣们,封杨国忠为晋国公,牛仙客为豳国公。
皇上要立太子了,杨国忠就偷偷摸摸地去试探皇上的意思,好几次夸赞寿王,但具体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其实皇上心里早就想立忠王为太子了,所以寿王没戏。太子选定之后,杨国忠心里很不爽,计划失败了,还害怕惹祸上身,于是就假装对韦坚很好。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杨国忠让他担任要职,其实是想要搞垮他,以此来动摇太子东宫的地位。后来杨国忠就诬陷韦坚,太子为了证明自己清白,主动和太子妃断绝关系,杨国忠的阴谋才算失败了。
杜良娣她爹跟女婿柳勣关系不好,柳勣这个人比较冒险,想巴结杨国忠,于是就向皇上告杜良娣她爹的状,结果杜良娣她爹被抓进诏狱,赐死了。接着,杨国忠又把裴敦复、李邕这些人,都是他以前就看不顺眼的人,都牵连进去杀掉了。太子妃也被降为庶人。没过多久,杨国忠又找到济阳别驾魏林,让他诬陷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想带兵帮助太子。皇上不信,但还是把王忠嗣给贬官了。杨国忠就多次跟皇上说:“太子肯定参与了谋反。”皇上说:“我儿子在宫里,怎么可能跟外面的人勾结?这是胡说八道!”
杨国忠几次三番地想陷害太子,都没成功。有一天,他装作很轻松的样子说:“古代立太子,一定要先看看他有没有德行,如果没有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那还是立长子为好。”皇上想了很久,说:“庆王以前打猎的时候,脸上被野猪拱伤得很厉害。”杨国忠说:“脸上受伤,能比得上国家灭亡吗?”皇上有点犹豫了,说:“我再好好想想。”但是太子一直以来都以孝顺闻名,宫里宫外都没人说他坏话,所以那些谣言根本进不了皇上的耳朵,皇上也没找到什么证据来怀疑他。
李林甫这个人啊,特别会揣摩皇帝的心思。那时候皇帝年纪大了,处理政事也懈怠了,不太喜欢那些严格的规章制度,更喜欢跟大臣们随意聊聊天。李林甫就抓住了这个机会,皇帝对他非常信任,完全不怀疑他。李林甫特别会迎合皇帝的喜好,让皇帝整天沉迷于享乐,不理朝政,皇帝的德行也因此衰败了。
李林甫每次上奏之前,都会先给皇帝身边的侍卫、宫女们送礼,仔细打探皇帝的意思,来巩固自己的恩宠。就连负责皇帝饮食起居的厨师和宫女,他都打点得很好,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他都能第一时间知道。他为人阴险狡诈,心狠手辣,脸上从来不显露喜怒哀乐。表面上看起来温和谦逊,好像很好相处,其实内心阴险毒辣,让人难以捉摸。
那些大臣要是没巴结上他,那肯定要倒霉,不是被贬官就是被流放;那些依附他的人,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小人,也能被他提拔重用。当时跟他同时担任宰相的九龄、李适之都被他排挤出去了;还有杨慎矜、张瑄、卢幼临、柳升等等,因为牵连到他,被杀害的就有好几百人。他还用王鉷、吉温、罗希奭这几个当爪牙,经常制造冤狱,搞得朝中官员人人自危。李林甫的儿子李岘,有一次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因为害怕他父亲,结果愣是一个宾客都没来。李林甫有个像弯月一样的厅堂,叫月堂。每当他想陷害大臣的时候,就躲在那里,琢磨着怎么才能把对方整垮。要是他高兴地出来了,那被陷害的大臣家里,就要遭殃了。
他的儿子李岫在将作监当差,看到他父亲的权势这么大,心里很害怕,经常在后花园陪他父亲散步。有一次看到皇帝的仪仗队很重,就跪下来哭着说:“大人您当权这么久了,得罪的人太多了,万一哪天出事,想找个像您这样的人来帮忙,恐怕很难吧?”李林甫很不高兴地说:“现在的情况已经这样了,还能怎么办呢?”
后来皇帝下诏,号召天下有才能的人到京城参加选拔,李林甫担心那些有才能的人会揭露他的罪行,就向皇帝建议说:“那些读书人都是平民百姓,不懂得宫廷规矩,万一他们胡说八道,扰乱圣听怎么办?不如把他们都交给尚书省的长官进行考核。”他还让御史中丞进行监督,结果一个合格的都没有。李林甫就向皇帝祝贺,说天下已经没有人才了。没多久,他又兼任了陇右、河西节度使,升任右相,辞去了节度使的职务,还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三百户。
咸宁太守赵奉璋,手里攥着二十条揭露李林甫罪行的证据,正准备抖搂出来呢,结果李林甫却先发制人,唆使御史把赵奉璋抓起来,指控他造谣惑众,最后赵奉璋被逼死了。 著作郎韦子春因为跟赵奉璋关系好,也被贬官了。
皇上曾经在勤政楼大摆宴席,热闹非凡。宴会结束后,兵部侍郎卢绚直接骑马走小路回家了,一点儿也不拖泥带水。皇上很欣赏他这种干脆利落的作风,还夸奖了他。第二天,李林甫就把他儿子叫去,说:“你家老爷子口碑不错,皇上想让他去交州或者广州做官,要是他害怕不去,就干脆让他退休吧。”卢绚吓得够呛,只能听从李林甫的安排,出任华州刺史,后来又升了太子员外詹事,但这官职对他来说,已经是被彻底打压了。
当时,凡是有才能、名声好的官员,李林甫都暗中打压,把他们排挤到远离朝廷的地方去。皇上都被他蒙蔽了,所以李林甫在朝中权势滔天,无人能及。全国各地进贡的珍奇异宝,好东西都先送到李林甫家里,皇上要是吃到了什么好吃的,也必定赏赐给他一份。有一次,皇上命令百官到尚书省去查看岁贡,结果所有贡品最后都进了李林甫的家,用车拉去,浩浩荡荡的。皇上到华清宫游玩,李林甫竟然配给他一百个御马和武士,还有两支乐队。薛王那座风景秀丽的别墅,京城里数一数二的,也被赏赐给了李林甫。其他的宅子、田地、水磨坊,都是上好的肥沃之地。
李林甫的穿戴用度极其奢华,尤其喜欢歌舞玩乐,家里养着满满一屋子的侍妾,男女仆人加起来有五十多人。按理说,宰相都是有功劳有德行的人,不追求权势,出行也很低调,老百姓也不会刻意躲避。但李林甫因为得罪的人太多了,害怕刺客暗杀,所以出行时,前呼后拥,排场巨大,百步之外就有前导开路,一路呼喊卫兵,金吾卫为他清道,公卿大臣都得赶紧让路,慌忙躲避。他住的地方,重重关卡,墙壁坚固,用石头砌成,甚至一夜之间搬家两次,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有时候皇上不上朝,所有重要的官员都跑到李林甫家去,政府部门都空空荡荡的。 就连左相陈希烈虽然也在府上办公,却也没人去拜访他。
李林甫这个人没啥文化,说话粗俗难听,一听他说话,大家就偷偷地笑。他手下两个得力干将,一个叫苑咸,一个叫郭慎微,负责给他处理文书。不过,李林甫虽然自己不怎么懂文墨,但他很会用人,而且只用那些不阿谀奉承的人,所以他管辖下的那些琐碎事务倒也井井有条,大家也都挺怕他的权势。后来,他还兼任了安西大都护和朔方节度使,没多久又兼任了单于副大都护。结果朔方副使李献忠造反了,李林甫因此被免去了节度使的职务。
一开始,李林甫跟王鉷关系很好,处处为他着想,帮他出力。可王鉷后来失败了,皇上就下令让宰相调查这件事。李林甫吓得不轻,不敢直接面对王鉷,在审讯的文书上签了字,也没敢替他求情。然后,他就推荐杨国忠当御史大夫。李林甫觉得杨国忠能力不行,没什么好怕的,而且因为杨贵妃的关系,两人关系还不错。于是,李林甫的权势越来越大,权倾朝野,后来跟杨国忠的关系就彻底闹翻了,简直成了仇人。当时,杨国忠正兼任剑南节度使,南蛮又来入侵,李林甫就建议派杨国忠去镇压,想借此离间他和皇帝的关系。杨国忠去跟皇帝辞行,皇帝说:“事情处理完就赶紧回来,朕等着你呢!”李林甫听到这话心里很不爽,闷闷不乐。
这时候,李林甫已经生病了,病情越来越严重。皇上到温汤行宫,下令用轿子抬着他一起去,还派御医给他看病,好吃好喝地伺候着,皇上还经常派人去问候他,宫里的宦官也负责照顾他的起居。病情严重的时候,请来巫师看病,巫师说:“很快就能见到天子了。”皇上想去看他,但是左右劝阻了。于是,皇上就下令让李林甫出来上朝,皇上自己登上圣阁,拿着紫红色的巾子招他。李林甫起不来,就由左右的人代他拜见。没多久,杨国忠从蜀地回来了,去李林甫的床前拜见,哭着托付后事,然后绝食而死。李林甫的儿子护送他的灵柩回京,朝廷追赠他太尉、扬州大都督的官衔。
李林甫当宰相十九年,凭借皇上的宠信,结党营私,蒙蔽了天子的耳目,那些谏官都拿着俸禄养家糊口,没人敢直言进谏。补阙杜琎两次上书批评朝政,结果被贬为下邽县令。然后,李林甫就用这话吓唬其他谏官说:“皇上英明,大臣们都忙着顺从皇上哪有时间说话呢?你们没看见御前值班的马吗?整天一声不吭,吃着最好的饲料;只要一叫,就被赶走了。以后就算想不叫,还能做到吗?”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直言进谏了。
贞观年间开始,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这样的将领,虽然都很忠勇,但都没能做到最高军事统帅的地位,都得听从大臣的指挥。所以皇帝手里还握有很大的权力来控制下面的将领。
到了先天、开元年间,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这些大臣,都是从节度使做到了宰相。杨国忠就恨透了林甫,林甫还没下葬呢,杨国忠就暗中挑拨安禄山揭露林甫的坏话。
杨国忠这个人,他看不惯那些读书人,觉得他们只会纸上谈兵,只会拖累边疆的战事,而且还占着重要的职位。他想方设法把这些读书人赶走,好让自己长期掌握权力。他就跟皇帝说:“陛下您英明神武,国家又这么强大,可那些蛮夷还没灭掉,都是因为那些文官当将军,他们胆小怕死,不敢冲锋陷阵。不如用那些少数民族的将领,他们天生就勇猛,从小就骑马练武,从小就在军营长大,这是他们天生的性格。如果陛下您能重用他们,让他们誓死效忠,那些蛮夷根本不足为惧!”皇帝听了这话,觉得很有道理,就让安思顺接替林甫的职位,还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这些人当大将。林甫看重这些少数民族将领,觉得他们没资格当宰相,所以安禄山就掌握了三道兵权,在那个位置上待了十四年都没被调动。皇帝完全相信林甫的策略,一点都没怀疑,结果安禄山最终起兵造反,把天下都搞得乱七八糟,大唐王朝也因此衰落了。
一开始,林甫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皮肤白皙、留着胡子的男人要逼迫他。醒来后,他到处寻找,发现裴宽长得和他梦里那个人很像,就说:“裴宽想取代我!”于是他就借着李适之的关系把裴宽给弄走了。后来杨国忠取代了林甫,长得也和裴宽很像。安禄山就派阿布思这个降将进京,说林甫和安思顺私下里约定是父子关系,图谋不轨。这件事被送到了有关部门,林甫的女婿杨齐宣害怕了,就胡说八道说林甫诅咒皇帝。杨国忠就抓住这个机会弹劾林甫的罪行。皇帝大怒,下令说林甫搞迷信活动,诅咒皇帝,还勾结叛贼,图谋危害国家,就把林甫的官职全部剥夺了,砸了他的棺材,把棺材里的珍珠、金银财宝都拿了出来,换了个简陋的棺材,按照普通老百姓的礼仪把他埋了;林甫的儿子林崿、林屿、林岫都被流放到岭南、黔中,每人只给配三个奴婢,抄了他们的家;林甫的女婿张博济、郑平、杜位、元撝,还有他的侄子林复道、林光,都被贬官。
这个博济啊,为人奸诈又放肆,当上户部郎中后,户部有个考堂,全国一年的账目都在那儿算呢。结果他把考堂给废了,自己跑去住员外郎中的办公场所,那地方又大又漂亮,装修得极其奢华,花销上千种物品;他还私自霸占都水监的地皮另建考堂,乱花各州的账目钱,数额巨大,那些官员都不敢吭声。
唐肃宗逃到蜀地的时候,给事中裴士淹因为口才好很受皇帝宠信。当时肃宗在凤翔,每次任命宰相,都要先问问裴士淹的意见。有一次,说到房琯当将领的事,肃宗说:“这个人不是打仗的料。要是姚元崇还在,那些叛军早就被灭了。”说到宋璟,又说:“他这个人是沽名钓誉。” 然后,肃宗又点评了十几个大臣,个个都点评得准。轮到杨国忠时,肃宗说:“这小子嫉妒贤能,提拔的人都没什么本事。”裴士淹就说:“陛下既然知道他的为人,为什么还要让他当官这么久呢?” 肃宗没说话。
到了至德年间,两京收复,天下大赦,只有安禄山党羽以及杨国忠、李林甫、王鉷的子孙不赦免。天宝年间,太清宫曾雕刻玉像,供奉玄元皇帝、玄宗和肃宗,还把李林甫和陈希烈的像放在旁边。到了代宗时期,有人说:“李林甫阴险狡诈,曾经差点害死先帝,差点让宗庙都毁了,怎么他的像到现在还留着?”于是皇帝下令把他的像埋到宫里。到了广明初年,卢携当了太清宫的管理人员,挖地的时候发现了李林甫的玉像,就用车把它运到京兆府销毁了。
陈希烈是宋州人,博学多才,尤其精通黄老之学,文章写得也好。开元年间,皇帝想学习经义,褚无量、元行冲去世后,陈希烈就和康子元、冯朝隐一起在宫里给皇帝讲学,皇帝问的问题,他都能答得滴水不漏,那些精彩的回答,都是陈希烈精心组织语言润色出来的。他官职一路升迁,做了中书舍人,十九年后又当了集贤院学士,后来又升任工部侍郎,主管院务。皇帝写文章,陈希烈总是帮忙润色。最后,他升任了门下侍郎。
公元742年,据说有个神仙从丹凤门那儿下来了,说是给老子送来了灵符。这希烈就赶紧跟皇帝说:“陛下,我给您念过《南华真经》,念到第七篇的时候,您还说:‘这书讲养生之道,朕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德充符》难道没有非同寻常的感应吗?’我当时就拜倒谢恩说:‘陛下德行充实于内心,祥瑞的征兆就会显现在外面,一定会有非常好的预兆出现。’现在这灵符从天而降,正应验了您的预言,应该把这事儿记入史册,昭告天下,让这祥瑞之兆永世流传。”他拍马屁的功夫,大概就是这样。没多久,他就当上了崇玄馆大学士,还被封为临颍侯。
李林甫专权独断,只要能为他所用的,他就拉拢过来一起执政。他觉得希烈这个人性格温和,容易掌控,而且皇帝又很器重他,所以就推荐了希烈。五年后,希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升任左丞相兼兵部尚书,被封为许国公,还兼任秘书省图书使,权势跟李林甫差不多了。李林甫虽然在位很久,手段阴险,自以为稳如泰山,但实际上也离不开希烈的辅佐。后来杨国忠当权,一向嫉妒希烈,希烈就主动避让,杨国忠便推荐韦见素代替希烈当宰相,希烈被贬为太子太师。希烈丢了官,心里慌慌的,没了依靠。安禄山叛乱攻陷京城后,希烈就和达奚珣等人一起投降了叛军。后来被判处死刑,唐肃宗念及他以前受过唐玄宗的恩宠,允许他在家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