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改朝换代之后,古代的王制就消失了,天下开始实行郡县制。后来又经历了汉朝、晋朝,天下分裂成了南北朝。直到隋朝灭了陈朝,天下才重新统一,隋朝就把州改成了郡,沿用汉朝的制度设置太守,用司隶校尉和刺史来管理,全国一共有一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户口有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户,人口有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人。国家的疆域东西长九千三百里,南北长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面和南面都到了海边,西面到达且末,北面到达五原。
这说的是隋朝统一全国之后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秦朝以后,国家制度变了,不再是以前那种分封诸侯的制度了,而是郡县制。汉朝、晋朝的时候,国家还分成了南北两部分。直到隋朝统一了全国,才又恢复了郡县制,跟汉朝差不多。那时候,全国有190个郡,1255个县,人口将近五千万,地盘很大,东西南北都延伸到很远的地方。
唐朝建立后,高祖皇帝把郡改成州,太守改成刺史,还设立了都督府来管理这些州。但是,刚统一全国的时候,各地州郡设置得比较多,有点乱。唐太宗即位的第一年,才开始合并和精简州郡,根据山川地形,把全国分成十个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到贞观十三年,统计出来的州府有三百五十八个,县一千五百五十一 个。第二年,平定高昌之后,又增加了两个州和六个县。后来,唐朝打败了突厥的颉利可汗,西边平定了高昌,北边越过阴山,西边到达大漠。唐朝的疆域,东边到海边,西边到焉耆,南边到林州的南边,北边到薛延陀的边界;东西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宽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范围非常广阔。
景云二年,唐朝又把全国的郡县重新划分,设立了二十四個都督府来管理。但是后来觉得都督府权力太大,不太方便,就取消了。到了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又把十道中的山南道和江南道分别改成东西两道,还增加了黔中道和京畿道、都畿道,一共十五个道,同时设立了十五个采访使,他们的职责就像汉朝的刺史一样,负责监督和检查。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军队四处征战,结果河西和陇右地区守不住,被吐蕃占领了,直到大中、咸通年间才收复陇右。乾符年间以后,天下大乱,最终导致唐朝灭亡。但是,在唐朝最鼎盛的开元、天宝年间,疆域东到安东,西到安西,南到日南,北到单于府,南北疆域跟汉朝鼎盛时期差不多,甚至向西还超过了汉朝。开元二十八年户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郡府三百二十八个,县一千五百七十三 个,户籍人口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户,总人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人,应受田一千四百四十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顷。
通过研究隋唐两朝的疆域大小、人口增减以及州县的设置变化,就能看出它们兴衰治乱、兴亡的规律。自古以来,治理天下的关键在于广施恩德,而不是一味地扩张疆土。如果恩德不够,即使疆土再广阔,也守不住。唉,盛极必衰,虽然这是客观规律,但往往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骄傲自满,才导致盛大的局面最终走向衰败,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
说关内道啊,那是以前雍州的地盘,包括汉朝的三辅、北地、安定、上郡,还有弘农、陇西、五原、西河、云中这些地方。具体来说,京兆、华州、同州、凤翔府、邠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武州、宁州、庆州、鄜州、坊州、丹州、延州、灵州、威州、雄州、会州、盐州、绥州、宥州这些地方属于鹑首分,麟州、丰州、胜州、银州、夏州、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这些属于实沈分,商州属于鹑火分。这块地方呢,有两个府,两个都护府,二十七个州,一百三十五个县。这儿的有名山有:太白山、九嵕山、吴山、岐山、梁山、华山;大河有:泾河、渭河、灞河、浐河。这地方主要的赋税是:丝绸、棉花、布、麻。(京兆、同州、华州、岐州这几个地方交棉花,其他的州交布和麻。开元二十五年的时候,因为关中地区养蚕少,朝廷就下令改交米和粮食,除了河南、河北那些能走漕运的州,其他的都交丝绸,这样关中就方便多了。) 贡品呢,主要是毛皮、羽毛、皮革、兽角、布匹、席子、弓箭、刀具。
关内道的范围很大,涵盖了古代雍州的全部区域,包括汉朝时期的三辅地区、北地郡、安定郡、上郡,以及弘农郡、陇西郡、五原郡、西河郡、云中郡等等。具体行政划分,京兆府、华州、同州、凤翔府、邠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武州、宁州、庆州、鄜州、坊州、丹州、延州、灵州、威州、雄州、会州、盐州、绥州、宥州归属于鹑首分;麟州、丰州、胜州、银州、夏州、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归属于实沈分;商州则归属于鹑火分。整个关内道下辖两个府,两个都护府,二十七个州,一百三十五个县。这里名山众多,比如太白山、九嵕山、吴山、岐山、梁山、华山等等;还有几条大河,像泾河、渭河、灞河、浐河。主要的赋税是丝绸、棉花、布和麻。(京兆、同州、华州、岐州四个州上缴棉花,其他州上缴布和麻。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因为关中地区养蚕数量少,朝廷就下令改交米和粮食,只有河南、河北那些能走漕运的州继续上缴丝绸,这样关中地区的物资供应就方便多了。) 除了赋税,关内道还要向朝廷进贡各种特产,比如毛皮、羽毛、皮革、兽角、布匹、席子、弓箭、刀具等等。
话说这上都啊,一开始叫京城,天宝元年改名叫西京,至德二年又改名叫中京,上元二年又改回西京,到了肃宗元年,才最终定名为上都。 (皇城长千九百一十五步,广千二百步。宫城在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 你看这皇城,长一千九百一十五步,宽一千二百步,宫城在皇城的北面,长一千四百四十步,宽九百六十步,周长四千八百六十步,城墙高三丈半呢!
龙朔年间以后,皇帝们经常住在大明宫,所以又管它叫西内。神龙元年,它又改名叫太极宫了。(大明宫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长千八百步,广千八十步,曰东内,本永安宫,贞观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以助役。高宗以风痺,厌西内湫湿,龙朔三年始大兴葺,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曰含元宫,长安元年复曰大明宫。) 大明宫位于禁苑的东南,西边紧挨着宫城的东北角,长一千八百步,宽一千八十步,也叫东内。它最早叫永安宫,贞观八年建成,九年改名叫大明宫,是为了给太上皇避暑用的,当时百官还捐钱出力帮忙修建呢。高宗皇帝因为风湿病,受不了西内潮湿,龙朔三年才开始大规模修缮,先叫蓬莱宫,咸亨元年改叫含元宫,长安元年又改回大明宫了。
兴庆宫呢,在皇城的东南,离京城东边不远,开元初年建的,到开元十四年又扩建了一番,人们管它叫南内。开元二十年,还在它旁边修了一道夹城,一直通到芙蓉园。(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沣水,其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万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京城前面是子午谷,后面靠着龙首山,左边是灞河岸,右边是沣水河,整个京城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宽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长两万四千一百二十步,城墙高一丈八尺。
京兆府,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本来属于雍州,唐玄宗开元元年才改成府。这地方主要产水稻、小麦、大麦、一种紫杆的谷子、一种叫隔纱的织物、精美的席子、靴子和毡子、蜡、酸枣、地骨皮、樱桃和藕粉。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的时候,这里有户口三十六万二千九百二十一户,人口一百九十六万一千八十八口。京兆府管辖着二十个县,其中一百三十一个县的名字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只记得真化、匡道、水衡、仲山、新城、窦泉、善信、凤神、安业、平香、太清等几个,其他的都记不清了。
万年县,以前叫大兴县,武德元年改名。后来又分出去过芷阳县,后来又撤销了。总章元年又分出个明堂县,长安二年又撤销了。天宝七载改名叫咸宁县,至德二载又改回万年县。这里有南望春宫,临着浐水河,西岸还有个北望春宫,宫殿的东边有个广运潭。唐高宗的福陵在万年县东边二十五里,唐太宗的敬陵在东南四十里。长安县,以前也叫大兴县,总章元年分出乾封县,长安二年又撤销了。长安县有大安宫,以前叫弘义宫,后来改了名字。长安县南边五十里有个太和谷,那儿有座太和宫,武德八年建的,贞观十年废了,贞观二十一年又建起来,改名叫翠微宫,把山都圈起来当皇家园林,到了元和年间又改成了翠微寺。长安县还有个子午关。天宝二年,京兆尹韩朝宗把渭水引到金光门,在西市修了个大水池,用来储藏木材。大历元年,京兆尹黎幹从南山开凿了一条漕渠,一直通到景风门、延喜门,进宫里运送柴火。
咸阳县,属于京畿重地。武德元年从泾阳、始平两县分出来建的。这儿有望贤宫,有便桥,还有兴宁陵和顺陵,都在咸阳原上。兴平县,以前叫始平县,景龙四年,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就在这儿,所以改名叫金城县,至德二载又改回兴平县。兴平县西边十八里有座隋朝的仙林宫。云阳县,武德元年从这里分出石门县,三年后又把石门县和温秀县合并成泉州。贞观元年泉州撤销了,温秀县也撤销了,石门县改名叫云阳县,原来的云阳县改名叫池阳县。贞观八年又撤销了云阳县,池阳县又改名叫云阳县。天授二年,又用云阳、泾阳、醴泉、三原四个县设立鼎州,大足元年鼎州又撤销了。云阳县有尧山、甘泉山,这些山都禁止砍伐,都记录在史书上了。云阳县还有古郑国留下的白渠。唐高宗的崇陵在云阳县北边十五里嵯峨山上,唐太宗的贞陵在西北四十里。泾阳县,属于京畿重地。三原县,武德四年叫池阳县,六年叫华池县,后来又从华池县分出三原县,隶属泉州,贞观元年泉州撤销了,华池县又改名叫三原县。唐高宗的永康陵在三原县北边十八里,唐高祖的献陵在东边十八里,唐太宗的庄陵在西北五里,唐玄宗的端陵在东边十里。
渭南县,武德元年属于华州,五年后又划回雍州。天授二年,从渭南、庆山两县分出鸿门县,又用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五个县设立鸿州,鸿门县很快又撤销了,大足元年鸿州也撤销了。渭南县西边十里有座游龙宫,开元二十五年又重新修建过。东边十五里有座隋朝的崇业宫。昭应县,以前叫新丰县,垂拱二年改名叫庆山县,神龙元年又改回新丰县。昭应县骊山脚下有个宫殿,贞观十八年建的,咸亨二年才正式命名为温泉宫。天宝元年,骊山改名叫会昌山。天宝三年,因为新丰县离温泉宫太远了,就从新丰县和万年县分出个会昌县。天宝六年,温泉宫改名叫华清宫,把汤井修成池子,在山上建起许多宫殿,还修筑了城墙,设立了各种机构和十个住宅区;天宝七年撤销新丰县,会昌县和会昌山改名叫昭应县。昭应县东边三十五里有个庆山,垂拱二年才冒出来的。昭应县还有个清虚原,以前叫凤凰原,还有个幽栖谷,以前叫鹦鹉谷,唐中宗给韦嗣立住的地方改了名字。昭应县还有个旌儒乡,那儿有个庙,以前是坑杀儒生的地方,唐玄宗给改了名字。唐太宗的齐陵在昭应县东边十六里。高陵县,武德元年分出鹿苑县,贞观元年又撤销了。高陵县西边四十里有座龙跃宫,武德六年,唐高祖把以前的宅子改建的,德宗时又改成了脩真观。高陵县还有古白渠,宝历元年,让刘仁师重新修整水渠,水渠修好后,叫刘公渠,水堰叫彭城堰。同官县,有个女回山。富平县,有荆山,有盐池泽。唐肃宗的定陵在富平县西北十五里龙泉山上,唐宪宗的元陵在西北二十五里檀山上,唐德宗的丰陵在东边三十三里瓮金山上,唐文宗的章陵在西北二十里,唐宣宗的简陵在西北四十里。蓝田县,武德二年分出白鹿县,三年改名叫宁民县,又从蓝田县分出玉山县,贞观三年这些县都撤销了。蓝田县有覆军山,有蓝田关,以前叫峣关,还有个库谷,谷口有座关隘。武德六年,宁民县令颜昶把南山的水引到京城。永淳元年建了万全宫,弘道元年又废了。
鄠县,有渼陂。东南三十里有座隋朝的太平宫,西南二十二里有座隋朝的甘泉宫。奉天县,文明元年,从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的永寿县分出来建的,是为了祭祀唐高宗的乾陵,乾陵在奉天县北边五里梁山上。唐高祖的靖陵在东北十里。乾宁二年,奉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华州,在今陕西华阴县,是上州,级别很高。它最初是义宁元年(公元670年)从京兆郡分出来的郑县和华阴县合并而成的。后来,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为了避武则天的讳,改名叫太州;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改回原名;上元二年(公元762年)再次改名太州;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又改回华州。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改名为兴德府,下辖畿县和赤县。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又恢复为州。这地方的特产有鹞鹰、乌鹘(一种猛禽)、伏苓、伏神(两种药材)和细辛(一种药材)。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三万三千一百八十七户,人口总数达二十二万三千六百一十三人。华州下辖四个县:普乐、丰原、义全、清义、万福、脩仁、神水、常兴、义津、定城、延寿、罗文、郑邑、宣义、相原、孝德、温汤、宣化、怀德、怀仁二十个县,还有一个镇国军,这是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2年)设立的。
郑县,是个望县(级别较高的县)。境内有少华山。县城东北三里有座神台宫,它原来是隋朝的普德宫,咸亨二年(公元671年)改名。县城西南二十三里有条利俗渠,引乔谷水灌溉;东南十五里有条罗文渠,引小敷谷水灌溉,这些渠道分流灌溉农田,都是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陕州刺史姜师度疏通旧渠,并修建堤坝防止水患的成果。
华阴县,也是个望县。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名为仙掌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从中分出潼津县,位于关口,后来划归虢州管辖,直到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才重新划回华州。长安时期,华阴县属于中省(直辖)。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恢复华阴县的名称;上元二年(公元762年)又改名为太阴县,同时华山也改名为太山;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又恢复原名。华阴县内有岳祠(祭祀华山的祠庙);有潼关和渭津关;还有条漕渠,是从苑西引渭水,利用古渠与灞河、浐河汇合,经过广运潭,流入华阴县再入渭河,这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韦坚开凿的;此外,还有永丰仓和临渭仓;县城西十八里有座琼岳宫,原是隋朝的华阴宫,显庆三年(公元658年)改名;县城东十三里有座隋朝的金城宫,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被废弃,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又重新修建;县城西二十四里有条敷水渠,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姜师度开凿,用来泄洪,五年后(公元717年),刺史樊忱又疏通了它,使它与渭河漕运相通。
下邽县,也是个望县。它原来属于同州,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才划归华州。县城东南二十里有金氏二陂(两个水塘),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引白渠的水灌溉,并设立了屯田监。
栎阳县,本是畿县(靠近京师的县)。它就是原来的万年县,属于雍州。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名,又从中分出平陵县;二年(公元619年)又将平陵县改名为粟邑县,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被撤销;栎阳县境内有煮盐的盐泽。天祐三年(公元906年)才划归华州。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同州冯翊郡,是上等郡。话说这郡县的设置啊,变来变去的,武德元年把郡改成州,后来有些地方被贼寇占领了,等平定之后又改回去了。天宝三年又把州改回郡,乾元元年又把郡改回州。总之,那些没改来改去的州郡县,都是沿袭隋朝的旧制。这冯翊郡呢,土贡有靴子、皮革、皱纹吉莫(一种织物)、麝香、芑茨(一种香草)、龙莎(一种植物)、凝水石(一种矿物)。户口数是六万九千二百二十八户,人口四十万八千七百五。下辖八个县:济北、唐安、秦城、太州、大亭、河东、兴德、连邑、伏龙、温汤、安远、业善、南乡、临高、瀵阳、襄城、崇道、淅谷、吉安、长春、华池、永大、洪泉、善福、司御、效诚,一共二十六个县。
冯翊,是个望郡(地位较高的郡)。武德九年曾分出来设立临沮县,贞观九年又给撤销了。这冯翊郡还有个沙苑。往南走三十二里,有个兴德宫,在志武里,是高祖当年进军长安时驻扎过的地方。朝邑,也是个望郡。这朝邑有个长春宫。武德三年曾分出来设立河滨县,贞观元年又给撤销了。朝邑北面四里有个通灵陂,开元七年,刺史姜师度引洛堰河的水来灌溉田地,足足有一百多顷呢!乾元三年,朝邑改名叫河西,归属河中府管辖,大历五年又改回朝邑,重新归属同州。朝邑还有河渎祠和西海祠,小池里还有盐。
韩城,是上等郡。武德八年,韩城被迁到西韩州,贞观八年西韩州撤销了,韩城、河西、郃阳三个县就都归属同州了。天祐二年,韩城又改名叫韩原。韩城这地方盛产铁,还有梁山、龙门山、关隘等地理标志。武德七年,治中云得臣从龙门引河水灌溉田地,灌溉面积超过六千顷。郃阳,也是个望郡。这郃阳有个阳班湫,贞元四年,人们在夸谷水修建了水堰。夏阳,原本叫河西,武德三年从郃阳分出来设立,后来又和河西、韩城一起设立了西韩州。乾元三年,河西改名叫夏阳,归属河中府,后来又重新归属同州。白水,是个望郡。澄城,也是个望郡,武德三年曾分出来设立长宁县,贞观八年又给撤销了。
奉先,是赤县(上等县)。以前叫蒲城,开元四年改名奉先,归属京兆府管辖。桥陵在奉先西北三十里的丰山,泰陵在东北二十里的金粟山,景陵在西北二十里的金炽山,光陵在北面十五里的尧山,惠陵在西北十里的尧山。奉先还有两个卤池,大中二年开始产盐。天祐三年,奉先才归属同州。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商州啊,在洛阳的上面,风景不错。这地方盛产麝香和做弓箭的木材。这里还有个洛源监,管钱的。
唐德宗贞元七年的时候,刺史李西华从蓝田县跑到内乡县,开辟了一条七百多里长的新的道路。这条路修得很好,走的人不会生病,人们管它叫“偏路”,走这条路可方便多了。当时上洛郡户口有八千九百二十六户,人口五万三千八十。
上洛郡下辖六个县:有两个县城规模比较大,一个叫洵水,一个叫玉京;还有一个叫兴平军,它原来在郿县东边,后来唐代宗至德年间搬到了现在这个地方。上洛县地势险要,境内有熊耳山;丰阳县地势较高;洛南县地势也高,而且盛产金、铜、铁;商洛县地势也很好,东边就是武关;上津县地势也高,唐玄宗开元义宁二年的时候,把上津、丰利、黄土三个地方合并设立了上津郡,还设立了长利县;武德元年的时候改名叫上州;贞观元年的时候撤销了长利县;贞观八年的时候,上津郡也撤销了,黄土县划归金州管辖,丰利县划归均州管辖,上津县才重新归属上洛郡。乾元县,地势一般,以前叫安业县,唐玄宗万岁通天元年的时候,从丰阳县析置出来,景龙三年的时候划归雍州管辖,景云元年的时候又重新划归上洛郡管辖,乾元元年的时候改名叫乾元县,划归京兆府管辖,后来又重新划归上洛郡管辖。
凤翔府在扶风郡,属于赤县。它原来是岐州,至德元载改名为凤翔郡,两年后又恢复郡名,被称为西京,设立为府。上元二年取消了西京的称号,上元元年曾称西都,没多久又取消了都城称号。这里进贡的东西有榛子、龙须席和蜡烛。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五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户,人口是三十八万四百六十三人。凤翔府下辖九个县:(府里一共十三县,分别是岐山县、雍北县、道清县、洛邑县、留谷县、岐阳县、文城县、支县、三交县、凤泉县、望苑县、邵吉县、山泉县。)
天兴县(接下来说赤县。天兴县本是雍州的一部分,至德二年改名为凤翔郡,同时析置天兴县,宝应元年撤销凤翔郡,并入天兴县。)岐山县(接下来是畿县。贞观七年,从扶风、岐山和京兆府的上宜县析置岐阳县,八年上宜县被并入岐山县,永徽五年又重新设立上宜县,元和三年再次被撤销。岐山县还在。)扶风县(接下来是畿县。扶风县原名湋川,武德三年从岐山县析置,因湋水而得名,贞观八年改名。)麟游县(接下来是畿县。义宁元年设立麟游县,以麟游和京兆府的上宜、扶风郡的普润设立凤栖郡。二年因为在仁寿宫中获得白麟,改郡名为麟游郡,又从安定郡的鹑觚析置灵台县隶属于麟游郡。武德元年叫麟州。贞观元年州被撤销,灵台县并入麟游县,麟游县和普润县归属凤翔府,上宜县归属雍州,鹑觚归属泾州。麟游县西五里有九成宫,原是隋朝的仁寿宫,义宁元年被废弃,贞观五年重建,并改名,永徽二年称为万年宫,乾封二年又恢复名为九成宫,周长一千八百步,宫内设有禁苑和府库、官寺等;再往西三十里有永安宫,贞观八年设立。)
普润县(接下来是畿县。普润县有陇右军,贞元十年设立,十一年隶属陇右经略使,元和元年改名为保义军。)宝鸡县(接下来是畿县。宝鸡县原名陈仓,至德二年改名。宝鸡县东边有渠引渭水流入升原渠,与长安故城相通,咸亨三年开通。宝鸡县西南有大散关,宝鸡山也在宝鸡县境内。)虢县(接下来是畿县。贞观八年被并入岐山县,天授二年重新设立。虢县东北十里有高泉渠,如意元年开通,引水入县城;西北有升原渠,引汧水到咸阳,垂拱初年引岐水和陇水入京城。)郿县(接下来是畿县。义宁二年设立郿城郡,又析置凤泉县。武德元年称为郇州,凤泉县隶属于郇州,三年郇州被撤销,郿县隶属于稷州,七年又隶属凤翔府,贞观八年凤泉县被撤销。大历五年暂时隶属京兆府。郿县有太白山,还有凤泉汤。)盩厔县(盩厔县本是畿县,隶属于雍州。武德二年析置终南县,贞观八年终南县被撤销,天宝元年改名为宜寿县,至德二年恢复原名,乾宁年间隶属乾州,天复元年又隶属凤翔府。盩厔县有骆谷关,武德七年设立;还有司竹园;东南三十二里有隋朝的宜寿宫,还有楼观台和老子祠。)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邠州新平郡,情况紧急。义宁二年,从北地郡划分出新平、三水两县设立邠州。邠州,以前写作“豳”,开元十三年因为字形与“幽”相似而改写。当地进贡的土特产有:剪刀、火筋、荜豆、澡豆、白蜜、地胆。户数二万二千九百七十七户,人口十二万五千二百五十人。共有四个县,以及十个府,分别是嘉阳、宜禄、公刘、良社、胡陵、蜯川、万敌、金池、舜城、宜山。新平县是望县(比较重要的县),有两个永定垒,是唐太宗讨伐薛举时设立的。三水县情况紧急,有石门山,往北二十里有个万寿湫,是大历八年因为风雷而形成的。永寿县是上县(级别高的县),武德二年从新平县析置,神龙元年隶属雍州,唐隆元年又划归邠州。宜禄县是中等县,贞观二年从新平县和泾州的保定、灵台两县析置。这里有浅水原和长武城。
右京畿采访使,办公地点在京城内。
陇州汧阳郡,情况良好。原先是陇东郡,义宁二年,从扶风郡划分出汧源、汧阳、南由三县,以及安定郡的华亭县设立陇州。天宝元年改名为汧阳郡。当地进贡的土特产有:榛子、龙须席。户数二万四千六百五十二户,人口十万一百四十八人。共有三个县,以及四个府,分别是:大堆、龙盘、开川、临汧。汧源县情况良好,垂拱二年将华亭县改名为亭川县,神龙元年又恢复原名,元和三年并入汧源县。汧源县西部有安戎关,位于陇山,原名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迁移并修筑,改名为安戎关。这里出产铁,还有五节堰,引陇川水用于漕运,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开凿,后来废弃了。华亭县有义宁军,是大历八年设立的。贞元十三年在平戎川修筑了永信城。汧阳县情况良好,有临汧城,大和元年修筑。吴山县是中等县,原名长蛇县,义宁二年设立,贞观元年改名,上元二年又改名为华山县,不久又恢复原名吴山县。武德元年,以南由县设立含州,四年州废,元和三年并入吴山县。这里有西镇吴山祠和紫塠山,西部有安夷关。
泾州,原来叫安定郡,在至德元载的时候改名叫保定郡。这地方上贡龙须席。户口数是三万一千三百六十五户,人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人。一共五个县,还有六个府,分别是泾阳府、四门府、兴教府、纯德府、肃清府和仁贤府。保定郡,以前叫安定郡,至德元载改名,广德元年被吐蕃占领,大历三年又收复了。这儿有个折墌故城。灵台郡,以前叫鹑觚,天宝元年改名。临泾郡,是中等郡,以前叫良原,是上等郡,兴元二年被吐蕃占领,贞元四年又收复了。潘原郡,是中等郡,以前叫阴盘,天宝元年改名,后来被废除改成彰信堡,贞元十一年又恢复了。
原州,平凉郡,是中都督府,级别很高。广德元年被吐蕃占领,节度使马璘在灵台百里城设立了行原州。贞元十九年迁治到平凉,元和三年又迁治到临泾。大中三年收复关陇地区后,又迁治到平高。广明以后再次被吐蕃占领,又迁治到临泾。这地方上贡毡子、马鞍上的毡子还有龙须席。户口数是七千三百四十九户,人口三万三千一百四十六人。有两个县,还有两个府,分别是彭阳府和安善府。平高,级别很高,有崆峒山,西南有木峡关。州里还有石门关、驿藏关、制胜关、石峡关、木崝关等等,加上木峡关、大盘关,一共七个关口。平高郡的南边还有个瓦亭故关。百泉郡是上等郡。
渭州,是元和四年用原州的平凉县设立的行渭州,广明元年被吐蕃攻破,中和四年,泾原节度使张钧又重新设立了渭州。从乾元以后设立的州,都没有郡名了;到后来,设立的州县,也不再区分上、中、下等了。渭州只有一个县,就是平凉县。平凉县是上等县,广德元年被吐蕃占领,贞元四年收复。后来设立行渭州后,平凉县的人民都归渭州管辖。平凉县西南的陇山有六盘关;这儿出产银子、铜和铁;西北五里有吐蕃会盟坛,是贞元三年修建的。
武州,在中间位置。大中五年,在原州的萧关设立了武州。中和四年,州治迁到了潘原。武州下辖一个县:萧关县。(中。贞观六年以突厥降户置缘州,治平高之他楼城。高宗置他楼县,隶原州,神龙元年省,置萧关县。白草军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后没吐蕃。)
简单来说,武州一开始在萧关,后来搬到了潘原。萧关县是它唯一管辖的县。 这里还提到了以前的一些历史变迁,比如贞观六年设立了缘州,后来又改成了萧关县,白草军也因为吐蕃的入侵而消失了。
宁州,彭原郡,是重要的州郡。它原来是北地郡,天宝元年改名宁州。宁州的土贡包括五色覆鞍毡、龙须席、芫青、亭长(一种官职,这里指其名下的贡品)、庵袴(一种裤子)、假苏(一种植物)。宁州户数三万七千一百二十一户,人口二十二万四千八百三十七口。宁州下辖五个县:(有府十一,曰彭池、高望、静难、驎宝、天固、蒲川、东原、三会、大延、和泉、永宁。)
宁州啊,以前叫北地郡,后来改名了,人口可不少呢!它出产各种各样的东西,从鞍毡到席子,还有植物和一些官府的贡品。 它下面管着五个县,此外还有十一个府,名字都挺有意思的。
定安郡,重要的州郡。义宁二年从其他地方分出来设立了归义县,十七年又并入了定平县。定安郡以前有个定安故关。真宁郡,紧邻宁州。它原来叫罗川,有个叫要册湫的地方。天宝元年,这里发现了玉真人像二十七尊,因此改名为真宁。襄乐郡,紧邻宁州。彭原郡,紧邻宁州。武德元年以县置彭州,二年析置丰义县。贞观元年州废,以彭原、丰义来属。开元八年以丰义隶泾州,寻复还属,唐末省。定平郡,上等郡。武德二年从定安分出来设立,后来归属邠州。元和三年又回到宁州,四年又归属左神策军。定平郡有高摭城,唐末以县置衍州。
定安郡,以前有个归义县,后来没了。真宁郡发现玉真人像后改了名字。彭原郡,历史比较复杂,一会儿是州,一会儿是县,还换过归属。定平郡也是,一会儿归宁州,一会儿归别人管,最后还升格成州了。 总之,这些郡县的归属变动频繁,历史挺曲折的。
庆州顺化郡,是中都督府管辖的地方。以前叫弘化郡,唐玄宗天宝元年改名叫安化郡,到至德元载又改名叫顺化郡。这地方的土贡是:胡女布、牛酥、麝香和蜡。户口数是两万三千九百四十九户,人口是十二万四千二百三十六人。下面有十个县,其中有八个是府,分别是龙息、交水、同川、永清、蟠交、永业、乐蟠、永安县。顺化县是中等县,以前叫弘化县,天宝元年改名安化县,至德元载又改名顺化县。合水县也是中等县,以前叫合川县,武德元年设立,同年又从合川县析置出蟠交县。贞观元年,合川县被撤销并入弘化县。天宝元年,蟠交县改名为合水县。乐蟠县是中等县,义宁元年从合水县析置出来。马岭县是中等县。华池县是下等县,武德四年设立,当时还设立了林州,贞观元年林州被撤销。同川县是中下等县,以前叫三泉县,义宁二年从彭原郡的彭原县析置出来,武德三年改名同川县。洛源县是中等县,贞观三年设立,四年隶属北永州,五年北永州迁治到洛源县,八年北永州被撤销,洛源县直接隶属上级。延庆县是中等县,以前叫白马县,武德六年,把丰州的百姓迁徙到这里,从合水县析置出来,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县。方渠县是中下等县,神龙三年从马岭县析置出来。怀安县是下等县,开元十一年,为了安置逃亡的百姓和党项的部落而设立。
鄜州洛交郡,是上等郡。以前叫上郡,天宝元年改名洛交郡。这地方的土贡是龙须席。户口数是两万三千四百八十四户,人口是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四人。下面有五个县,其中有十一个府,分别是洛昌、龙交、苇川、五交、大同、安光、洛安、银方、杏林、脩武、安吉府。此外,还有肃戎军,大历六年设立,在鹿阝城。洛交县位置紧要。洛川县是上等县。三川县是中等县,华池水、黑水、洛水在这里汇合。直罗县是中等县,武德三年从三川县、洛交县析置出来,因为这里有古代的直罗城,罗水从城下流过,地势平坦,所以叫直罗县。甘泉县是中等县,以前叫伏陆县,武德元年从洛交县析置出来,天宝元年改名甘泉县。
坊州,是上州,位置在中部。武德二年,从鄜州中部和鄜城分出来设立的。这地方的土贡是龙须席、苎麻和弦麻。户口数是两万两千四百五十八户,人口十二万两千八百人。坊州下辖四个县,五个府,分别是杏城府、仁里府、思臣府、永平府和安台府。中部县,也是上县,本来叫内部县,武德二年改名。周朝天和年间,元帝当敷州刺史的时候,设立了马坊,高祖就用这个名字来命名州名。这地方有铁矿。州城里没水,东北七里有个上善泉,开成二年,刺史张怡把泉水引进城里,方便老百姓取水。四年后,刺史崔骈又加固修缮了引水工程,老百姓都得到了好处,后来人们还为他们立了祠堂。
宜君县,也是上县,以前属于宜州。这儿有座仁智宫,武德七年设立的。贞观十七年,州府被撤销,县也被废除了。二十年,又建了玉华宫,宜君县也重新设立,隶属于雍州。玉华宫在县城北面四里的凤凰谷里。永徽二年,玉华宫被废弃,改建成了玉华寺,宜君县又一次被废除。龙朔三年,从中部县和同官县分出来,重新设立了宜君县,隶属坊州。这儿也有铁矿。升平县,也是上县,天宝十二年从宜君县分出来设立的,宝应元年被撤销,后来又重新设立了。鄜城县,也是上县,唐朝末年,以鄜城县设立了翟州。
丹州,是上州,叫咸宁郡。本来叫丹阳郡,义宁元年,从延安郡的义川、汾川、咸宁三县分出来设立的,天宝元年改名。这地方的土贡是龙须席、麝香和蜡烛。户口数是一万五千一百五户,人口八万七千六百二十五人。丹州下辖四个县,五个府,分别是宜城府、通天府、同化府、丹阳府和长松府。义川县,是上县。云岩县,是中县,武德元年从义川县分出来设立的。汾川县,是上县,有乌仁关。咸宁县,是中县。
延州,也就是现在的延安,是中都督府管辖的地方。这儿主要产桦树皮、麝香和蜂蜡。当时这里户籍登记在册的家庭有18954户,人口总数达到100040人。延州下辖十个县:七个县属于延州府管辖,分别是敦化县、延川县、宁戎县、因城县、塞门县、延安县和金明县。另外,在仪凤年间,吐谷浑部落从凉州迁徙过来归附朝廷,所以在金明县的西边,又设立了两个县,一个叫羌部落县,一个叫阁门县。
肤施县,等级是上等县,境内有牢山镇城。延长县,等级是中等县,它本来叫延安县,武德二年的时候改名,并设立了北连州,下辖义乡县和齐明县。贞观二年的时候,北连州被撤销了,义乡县和齐明县并入延安县,归属延州。广德二年的时候,延安县又改名为延长县。临真县,等级是中等县,武德元年的时候归属东夏州,贞观二年东夏州被撤销后,临真县就归属延州了。金明县,等级是中等县,武德二年从肤施县析置,并设立了北武州,下辖开远、全义、崇德、永安、定义五个县。贞观二年北武州被撤销,这五个县都并入了金明县,归属延州。丰林县,等级是中等县,武德四年的时候曾经在云州设立了云州府,下辖云中县、榆林县、龙泉县三个县,到了武德八年,云州府被撤销,龙泉县并入临真县,云中县和榆林县并入丰林县。丰林县东北部有合岭关。
延川县,等级是中等县。武德二年的时候,朝廷招抚稽胡部落,设立了基州;安抚使段德操又上奏朝廷,设立了义门县,并以义门县设立了南平州。武德三年,又从绥州的城平县析置了魏平县。武德四年,南平州被撤销,义门县和魏平县也被撤销。武德五年,基州改名为北基州。贞观八年,北基州被撤销,延川县直接归属延州。敷政县,等级是中下等县,它原来叫因城县,武德二年的时候,县治迁到金城镇,并改名为金城县;同时在东部地区设立了永州,下辖洛盘县、新昌县、土塠县三个县。贞观四年,永州的治所迁到洛源。永州撤销后,洛盘县、新昌县、土塠县并入金城县。天宝元年,金城县改名为敷政县。延昌县,武德二年设立了北仁州,贞观三年北仁州被撤销,贞观十年,在原北仁州的土地上设立了罢交县,天宝元年改名为延昌县。延昌县的北部有芦子关。延水县,等级是中下等县,它原来叫安民县,武德二年从延川县析置,并设立了西和州,下辖修文县、桑原县两个县。贞观二年西和州被撤销,修文县和桑原县并入安民县,归属北基州。北基州撤销后,安民县归属延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安民县改名为弘风县,神龙元年又改名为延水县。门山县,等级是上等县,武德三年从汾川县析置,归属丹州,广德二年归属延州。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灵州,也就是现在的灵武郡,是当时的大都督府所在地。这地方产的东西可不少呢,比如红蓝宝石、甘草、肉苁蓉、赤铁矿、白胶、青虫(可能指某种药材)、雕、鹘(一种猛禽)、白羽毛、麝香、野马皮、鹿皮、野猪皮、吉莫靴(一种靴子)、皮革、毡子、库利(可能指某种纺织品)、赤柽(一种植物)、马鞭、印盐(官府专卖的盐)、黄牛皮等等。当时灵州府管辖着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六户人家,人口总数达到五万三千一百六十三。灵州下辖四个县,此外还有五个州,分别是武略州、河间州、静城州、鸣沙州和万春州,以及朔方经略军。黄河以北还有丰安、定远、新昌等军,以及丰宁、保宁等城。
回乐县,说起来还有点故事呢。武德四年的时候,这里析置了丰安县。贞观四年,又在回乐县的范围内设立了回州,丰安县就归回州管辖了。到了贞观十三年,回州被撤销了,丰安县又直接归灵州管辖了。回乐县有个温泉盐池,还有个叫特进渠的灌溉渠道,能灌溉六百顷田地,长庆四年的时候还专门下诏开凿呢。灵武县和保静县也都在灵州管辖下,保静县以前叫弘静县,神龙元年改名叫安静县,到了至德元载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威州呢,原本是安乐州。这地方的来历也挺有意思。当初吐谷浑部落从凉州搬到鄯州,住得不习惯,又搬到了灵州地界。咸亨三年,朝廷就在灵州的鸣沙县地界上设立了威州,让他们住下。但是至德年间,威州被吐蕃占领了。直到大中三年才收复,并且改名为威州。光启三年,威州的治所又搬到了凉州镇,成为行州。威州下辖两个县:鸣沙县和温池县。鸣沙县的历史也很悠久,武德二年的时候曾设立会州,贞观六年会州被撤销,改设环州,因为大河环绕而得名。九年后环州也撤销了,又归灵州管辖。神龙年间,因为被默啜(突厥首领)袭击,鸣沙县的治所搬到了原来的丰安城。咸亨三年才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温池县原本属于灵州,神龙元年才设立,大中四年才划归威州管辖,这县里也有盐池。
雄州位于灵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处,中和元年的时候,它的治所搬到了承天堡,成为行州。
警州,原本叫定远城,在灵州东北面二百里地,唐先天二年,朔方大总管郭元振把它设为州。后来升格为上县,归属灵州管辖。景福元年,灵威节度使韩遵上表请求把它恢复为州。(羊马城方圆十四里,是信安王祎修建的。)
会州,就是会宁郡,级别是上州。它原本是西会州,武德二年,用平凉郡的会宁镇设立的。贞观八年因为盛产粮食,改名叫粟州,同年又改回了会州。这地方的土特产有:驼毛做的褐色衣服、野马皮革、用毛毡做的马鞍套、鹿舌和鹿尾。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有四千五百九十四户,人口总数是二万六千六百六十人。下辖两个县:(其中有个新泉军,开元五年废除了,改成了守捉。)会宁县,(级别是上县,原本叫凉川,武德二年改名。开元四年又另外设立了凉川县,九年后撤销了。这里有个黄河堰,是开元七年刺史安敬忠修建的,用来抵御黄河水患。还有一个河池,因为下雨会自然生成盐。会宁县东南面有会宁关。)乌兰县,(级别是上县,武德九年设立。西南面有乌兰关。)
盐州,是五原郡,属于下都督府管辖。它原本叫盐川郡。唐朝初期被梁师都占领了。武德元年,暂时把州府设在灵州。贞观元年,州府被撤销,县归属灵州管辖;贞观二年,梁师都被平定,盐州又重新设立了。天宝元年,改郡名为五原郡。贞元三年被吐蕃占领,贞元九年又收复了城池。这地方的土特产有:盐、木瓜和一种叫<爻守>的牛。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有二千九百二十九户,人口总数是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五人。下辖两个县:(还有一个府,叫盐川府。贞元十九年设立了保塞军。)五原县,(级别是上县,有乌池、白池、细项池、瓦窑池等产盐。)白池县,(级别是上县,原本叫兴宁,贞观元年和州府一起被撤销,二年后又重新设立。景龙三年改名。)
话说在夏州的朔方郡,那是中都督府的管辖地。这地方主要进贡一些东西,比如毡子、角弓、酥油和一种叫拒霜荠的植物。当时这地方户籍登记在册的户数是九千二百一十三户,人口总数是五万三千一十四人。郡里下辖三个县,其中有两个是府,分别是宁朔府和顺化府。
咱们先说说朔方县,它在古代地位比较高。根据《嵓录》记载,贞观三年的时候改了名字。贞元七年,开凿了延化渠,把乌水引到库狄泽,用来灌溉田地,一下子就多了二百顷良田。这地方还有两个盐池呢!以前天宝十四年的时候,这里还设过一个天柱军,不过到了宝应元年就撤销了。到了长庆四年,节度使李祐在芦子关北边修建了乌延、宥州、临塞、阴河、陶子等城池,用来防御边境。对了,朔方还有个地方叫木瓜岭。
再来说说静德县,这地方条件一般般,算中等偏下。贞观七年的时候,它归属北开州管辖,八年改名叫化州,到了十三年,州就撤销了。最后来说说宁朔县,它也是中等偏下。武德六年的时候,它被设立为南夏州,贞观二年州被撤销,县被并入朔方,五年后又重新设立,隶属于朔方。到了长安二年,宁朔县又被撤销了。开元四年又重新设立,九年又撤销,后来又重新设立过。 就这样,这几个地方的历史变迁,真是几经兴衰啊!
绥州,以前是上郡,级别比较低。本来是雕阴郡的地盘。唐朝初期被梁师都占领了。唐武德三年,收复了这里的人民,在延州丰林县附近临时设立了绥州。武德六年,又把州治迁到了延川地区。武德七年,州治再次迁到魏平。贞观二年,梁师都平定后,州治才回到上县。天宝元年,绥州改了名字。这里进贡的东西是胡女布和蜡烛。户数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七户,人口八万九千一百一十二人。绥州下辖五个县:伏洛、义合、万古、大斌四个县有县衙,还有一个龙泉县。
龙泉县,级别中等,以前是上县,天宝元年改了名字。延福县,级别中等偏下。武德六年,从延福县划地出来设立了北吉州,同时设立了归义县和洛阳县;又从延福县划地出来设立了罗州,同时设立了石罗县、关善县和万福县;还从延福县划地出来设立了匡州,同时设立了安定县和源泉县。贞观二年,这些州县都撤销了。城平县,级别中等偏下,武德二年设立。武德六年,从城平县划地出来设立了云州,同时设立了置信义县和淳义县;又从城平县划地出来设立了龙州,同时设立了风乡县和义良县。贞观二年,这些州县也都撤销了。绥德县,级别中等偏下,武德三年设立了魏州,同时设立了安故县和安泉县。贞观二年,魏州撤销,安故县和安泉县也跟着撤销了。绥德县西南有个魏平关。大斌县,级别中等偏下,武德七年州治迁到魏平城,县名取自“稽胡怀化,文武杂半”这句话。
银州,也就是银川郡,级别比较低。贞观二年,从绥州的儒林和真乡地区划出来设立的。这里进贡的是女稽布。户数七千六百二户,人口四万五千五百二十七人。银州下辖四个县:儒林县,级别中等,东北部有无定河。真乡县,级别中等偏下,西北部有茹卢水。开光县,级别中等,本来属于绥州,贞观二年设立,贞观八年划归柘州,贞观十三年柘州撤销,开光县又回到了银州。抚宁县,级别中等偏下,本来属于绥州,贞观八年划归银州。
宁朔郡,在现在的宥州,属于上等郡。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唐朝在灵州、夏州以南的地区,为了抵御突厥,设置了鲁州、丽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这六个州,都由唐朝人担任刺史,人们称之为“六胡州”。到了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又重新设置了鲁州、丽州、契州、塞州。后来,唐玄宗开元十年平定了康待宾的叛乱,把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口迁到了河南以及长江、淮河一带。开元十八年(730年),又重新设置了匡州和长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朝把之前迁走的那些少数民族户口又迁回原地,重新设置了宥州以及延恩等县,之后又设立了经略军。至德二年(757年),改宥州为怀德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宝应年间(762-763年)宥州被废除。直到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在经略军旧址上重新设置了宥州,位置比原来的州治偏东北三百里。元和十五年(820年),州治又迁到了长泽,结果被吐蕃攻破。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节度使李祐再次奏请设置宥州。宥州的土贡是毡子,户数七千八百三十户,人口三万二千六百五十二人,下辖两个县:延恩县(开元二十六年,用原来的匡州地设置;又用原来的塞门县地设置了怀德县,用原来的兰州长泉县地设置了归仁县。宝应年间这些县都撤销了,元和九年又重新设置了延恩县。)和长泽县(本属于夏州,贞观七年(633年)设置长州,贞观十三年(639年)州废,又归属夏州,元和十五年才归属宥州。长泽县有胡洛盐池)。
麟州,新秦郡,属于下等都督府。开元十二年(724年),从胜州析出连谷、银城二县设置麟州,开元十四年(726年)又废除,天宝元年(742年)重新设置。麟州的土贡是青鹿角。户数二千四百二十八户,人口一万九百三十人。下辖三个县:新秦县(开元二年(714年)设置,七年(719年)又设置了铁麟县,开元十四年州废,这些县都撤销了。天宝元年重新设置了新秦县。)、连谷县(贞观八年(634年),以隋朝的连谷戍设置。)、银城县(贞观二年(628年)设置,贞观四年(630年)隶属银州,贞观八年(634年)隶属胜州)。
胜州,就在榆林郡,是下都督府。唐武德年间,梁师都占领了这里,等梁师都平定后,胜州才重新设立。胜州的土特产有胡布、青黑色的鹿角、芍药和徐长卿这种草药。户籍登记在册的有四千一百八十七户,人口总数是二万九千五百二十人。胜州下辖两个县:榆林县,等级属于中下,这里有隋朝旧有的榆林宫,东边还有榆林关,这是贞观十三年才设立的;河滨县,等级也属于中下,贞观三年设立,当时还用这个县设立了云州,四年后改名为威州,八年后威州被撤销,河滨县就归属胜州了。河滨县东北还有个河滨关,是贞观七年设立的。
丰州位于九原郡,也是下都督府。贞观四年,唐朝打败突厥后,利用突厥人的户籍设立了丰州,但丰州不辖县。贞观十一年,丰州被撤销,其地并入灵州。到了贞观二十三年,丰州又重新设立了。丰州的土特产有白麦、印盐、野马的皮革、驼毛制作的褐色衣服和毡子。户籍登记在册的有二千八百一十三户,人口总数是九千六百四十一。丰州下辖两个县:九原县,等级属于中下,永徽四年设立,这里有陵阳渠,建中三年曾经疏浚过它用来灌溉农田,还设立了屯田,后来又放弃了。此外还有咸应渠和永清渠,贞元年间,刺史李景略开凿了这两条渠,灌溉了数百顷土地;永丰县,等级也属于中下,永徽元年设立。麟德元年又另外设立了丰安县,到了天宝末年,丰安县被撤销了。除了这两个县,丰州还有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比如东受降城,是景云三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修筑的三座受降城之一。宝历元年,振武节度使张惟清因为东城靠近河流,把它迁到了绥远烽的南边;中受降城,这里有拂云推祠,与灵州接壤,元和九年设立;此外还有横塞军,它原本是可敦城,天宝八年设立,十二年后被废弃。中受降城西边二百里的大同川,有天德军;大同川的西边,还有天安军,这些都是天宝十二年设立的。天德军,乾元年间以后迁到了永济栅,也就是旧的大同城。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请修复旧城。中受降城的北边,还有安乐戍;西受降城,开元初年被河水冲毁,十年后,总管张说在城东另建了一座新城。西受降城北边三百里,有个地方叫鹈泉。
单于大都护府,最早叫云中都护府,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设立,到了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改了名字。它那边的土特产呢,就是胡人女子、布匹还有野马的皮革。户口数一共是两千一百五十五户,人口六千八百七十七人。它管辖着一个县,叫金河县。这个金河县,是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才设立的,最早是北魏道武帝的时候当首都用过的地方,那儿有个云伽关,后来废弃了,到了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又重新设立了。
安北大都护府,最早叫燕然都护府,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改名叫瀚海都督府,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又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把府治设在中受降城,十年后(公元724年)又搬到了丰州、胜州一带,十二年(公元726年)最后搬到了天德军。那边的土特产是野马的皮革。户口数一共是两千六百户,人口七千四百九十八人。它管辖着两个县:阴山县,这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设立的;还有一个叫通济县,这两个县都是上县。
镇北大都护府,那边的土特产是筼牛的尾巴。它管辖着两个县:大同县和长宁县,都是上县。
右关内采访使,这个官职都是由京城的官员担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