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们来说说州官的级别和职务。古代有个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是正三品,和牧守(州牧)的级别一样。 还有个别驾,是正四品下,相当于刺史的副手。 这官职啊,变来变去的,唐朝初年,把太守改叫刺史,还加了个“使持节”的头衔,丞改叫别驾。后来又改来改去,一会儿有别驾,一会儿没别驾,有时候还让皇子当别驾呢! 到了天宝年间,又把刺史改回太守了。 总之,这官职的变动,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在元和、长庆年间,两河打仗,那些立了功的将领,都想进京当官,成天跑到宰相那儿哭诉,求个好差事。 到了文宗时期,宰相韦处厚建议,又恢复了一些州的别驾职位。
接下来,我们看看州里其他的官员。长史是正五品上;司马是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是正七品上;录事是正九品下; 还有好些个参军事,管着功、仓、户、田、兵、法、士这些事情,品级都在七品下到八品下之间。 此外,还有个市令,正九品上; 个丞,正九品下; 个文学,正八品下; 还有个医学博士,正九品下。 这些官职的品级,在不同的时期,也略有不同。
再看看其他几个时期的州官设置,刺史都是正四品下。有的时期,录事参军事是正八品上,录事是正九品上; 管着功、仓、户、田、兵、法、士的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下; 还有几个参军事是正九品下;医学博士是正九品下。 另外有些年份,别驾是正五品上,司马是正六品上,录事参军事是正八品上,其他官员的品级也略有调整。 总之,唐朝的州官设置,真是复杂得很!
军队里,每个部队都派一个人当使者,五千人以上的部队再加一个副使,一万人以上的部队再加一个营田副使。每个部队都设有仓、兵、胄三个部门的参军事。刺史管辖的部队,还要设置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军衙推。
接下来是官职设置,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地方的官职级别和人数。令,正五品上,一人;丞,从七品上,两人;主簿,从八品上,两人;录事,从九品下,两人;尉,从八品下,六人。 这只是其中一种配置,后面还有好几种不同的配置,根据地方大小和人口多少略有不同,总之就是令、丞、主簿、尉这些官职,品级和人数都不一样。 具体配置就不一一念了,反正就是各种组合,从正六品到从七品下都有,人数也从一人到多人不等。
县令的职责是引导教化,调查冤假错案,审理诉讼案件。老百姓土地的收支,都由县令负责。每年年底,县令要主持乡饮酒礼。户籍、驿站、仓库、盗贼、堤坝等等,虽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但县令也要全面了解情况。县丞是县令的副手,县尉负责管理各个部门,收取赋税,安排各项事务。 (武德元年,把原来的书佐改名为县尉,后来又改回正。各县都设置了主簿,由流外官员担任。京县和上县,丞都只有一人;畿县和上县,正都有四人。七年,又把县正改回尉。贞观初年,各县设置了录事。开元时期,上县人口一万户以上,中县人口四千户以上,增加了一名尉。京兆、河南府的各县,人口三千户以上设置市令一人,人口一万户以上设置义仓督三人。后来,畿县人口不足四千户的,也设置了两个尉,人口一万户的再增加一个尉。各县都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门事等官员,畿县减少了司兵,上县只有司户和司法。) 总之,县里的大小官职非常多,而且随着时间和地方的不同,设置也略有变化。 每个县还有经学博士和助教各一人,学生人数根据县的级别不同而不同,京县五十人,畿县四十人,其他县二十五人。
话说这官职啊,级别可不少。先说镇,上镇那边,有个正六品下的镇将,还有两个正七品下的镇副。此外,还有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从八品下。
中镇呢,就一个正七品上的镇将,一个从七品上的镇副,外加一个正九品下的兵曹参军事。下镇也差不多,镇将是正七品下,镇副是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是正九品下。每个镇不管大小,都还配个使和副使。
要是这镇上的兵超过两万人,那就再设个司马,正六品上,再加个从七品下的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要是兵力不到两万人,司马就从六品上,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也升一级,变成正八品上。
再说戍,上戍那边,有个正八品下的戍主,还有一个从八品下的戍副。中戍只有一个从八品下的戍主,下戍就更低了,戍主是正九品下。
镇守将领和副将,戍守将领和副将,负责防守和御敌。总共有上镇二十个,中镇九十个,下镇一百三十五个;上戍十一个,中戍八十六个,下戍二百四十五个。
仓曹参军事负责仪式、仓库管理、伙食、医疗、事务处理、账目核对、文书审核、印章管理、发放文具、物资买卖和公务房舍的管理。中镇的兵曹也兼管这些事务。兵曹参军事负责士兵花名册、武器装备、钥匙管理、马匹驴子的管理、土木工程以及处罚等事宜。 上镇配备录事一人,史官一人,仓曹佐一人、史官二人,兵曹佐、史官各二人,仓督一人、史官二人;中镇配备录事一人,兵曹佐一人、史官四人,仓督一人、史官二人;下镇配备录事一人,兵曹佐一人、史官二人,仓督一人,史官一人。每个军镇,五百人配备一个押官,一千人配备一个子总管,五千人则配备三个府官和四个史官。上戍配备佐一人、史官二人;中戍配备史官二人;下戍配备史官一人。唐朝废除了戍子(一种军职),之后每五百人为一个上镇,三百人为一个中镇,不足三百人的为下镇;五十人为一个上戍,三十人为一个中戍,不足三十人的为下戍。开元十五年,朔方五城各设立田曹参军事一人,官阶与诸军判司相同,专门负责营田事务。永泰年间以后,各镇的官员设置,跟开元时期的规定相比,有不少增减变化。
五岳和四渎,各设置一人,正九品上,负责祭祀事务。(每处配备祝史三人,斋郎各三十人。)
好家伙,这古代的关口设置,还挺复杂!首先说上关,有个关令,官职是正八品下;还有两个关丞,都是正九品下。
中关呢,只有一个关令,正九品下;一个关丞,从九品下。下关就简单了,只有一个关令,也是从九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控进出关口的人和车马,仔细检查过往文书,查处奸邪之事。 一共二十六个关口,靠近京城,有驿道的就叫上关,有驿道但不是主要的,就叫中关,剩下的就叫下关。关丞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审核文书,保管印章,管理关口的账目,协助关令处理关务。
上关的办事人员配置比较多:一个录事,两个府吏,四个史吏,六个典事;中关少一些:一个录事,两个府吏,两个史吏,四个典事;下关就更少了,一个府吏,两个史吏,两个典事。这些典事主要负责巡逻和处理杂务。 一开始,这些关口都设有都尉,还有一些其他官员奉命来监督。
再说说渡口,上津渡口设有尉一人,负责船只和桥梁的事务;还有一个府吏和两个史吏,以及四个津长。下津渡口呢,设有尉一人,一个府吏,两个史吏,两个津长。后来,永徽年间,把渡口的尉给撤了。永泰元年,上关又设置了八个津吏;中关设置了六个津吏;下关设置了四个津吏,没渡口的关口自然就不设津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