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王府的官职啊,还挺复杂的。首先,有个“傅”,正三品,相当于王府的副手,负责监督王爷有没有犯错。然后呢,有个“谘议参军事”,正五品上,主要负责出谋划策。再有个“友”,从五品下,这职位听着挺轻松,其实就是陪王爷玩,顺便还得教育教育他,给他讲讲道理。还有个“侍读”,人数不固定,主要负责教王爷读书。另外还有个“文学”,从六品上,负责校对书籍,陪王爷一起写写文章。最后,东阁和西阁各有一个“祭酒”,从七品上,负责接待宾客,推荐人才。从祭酒往下,这些都是王府的官。
武德年间的时候,王府里还多了些官职,比如“师”,“常侍”,“侍郎”,“舍人”,“谒者”这些,他们主要负责起草奏章,协助王爷参加各种仪式,或者负责传达消息,接待来访人员。那时候,“谘议参军事”、“友”都是正五品下,“文学”、“祭酒”都是正六品下。高宗和中宗当政的时候,一些王府的长史由宰相兼任,魏王、雍王、卫王等王府的长史由尚书兼任,徐王、韩王则由刺史兼任,所以王府的官职和朝廷的官职就有点重叠了,地位也因此变得有点低。永淳年间以前,王爷没出宫建府,王府的官职也就没设立。到了天授二年,皇孙府才开始设置官职。玄宗的很多儿子都没出宫,所以王府的官职就越来越不重要了,人数也少了。景云二年,把“师”改成了“傅”,开元二年又取消了,后来又恢复了,还取消了“常侍”、“侍郎”、“谒者”、“舍人”这些职位。到了开成元年,又把“侍读”改成了“奉诸王讲读”,大中初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话说这府衙里头啊,官职可不少呢。最高的是长史,从四品上;然后是司马,从四品下。这俩都管着府里的大小事务,维持秩序。
再往下,有个掾,正六品上,负责处理功曹、仓曹、户曹这些事;还有一个属,也是正六品上,管着兵曹、骑曹、法曹、士曹的事务。主簿一人,从六品上,负责审核文书;还有记室参军事和录事参军事,也是从六品上,他们负责起草文书,处理一些琐碎事务,抄写文件啥的。另外还有个录事,从九品下,也帮忙处理一些杂务。
功曹参军事以下,这些官职都管着具体的业务。比如功曹参军事管文官的档案、考核、日常事务;仓曹参军事管着俸禄、伙食、物资出入、买卖、打猎捕鱼、草料等等;户曹参军事管户籍、仆役、打猎、通行证;兵曹参军事管武官的档案、考核、仪仗、出使;骑曹参军事管马匹、骑乘、文物、器械;法曹参军事管审讯、判刑;士曹参军事管工程、公务用房。这些从功曹参军事以下,每样一个,都是正七品上。还有两个参军事,正八品下;四个行参军事,从八品上,他们都负责一些出使和检查的事务。还有两个典签,从八品下,负责发布和传递文书。
唐武德年间,把功曹以下的书佐、法曹行书佐、土曹佐都改称参军事了,长兼行书佐的叫做行参军,城局参军事则被取消了。那时候还多了铠曹参军事(管仪仗和兵器)、田曹参军事(管公务用房、职田、打猎)、水曹参军事(管船只、捕鱼、草料),这些都是正七品下。此外还有家吏二人,百司问事谒者一人,正七品下;司阁一人,正九品下。到了贞观年间,铠曹、田曹、水曹这些都取消了。到了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家吏以下的官职也都取消了。
最后说一下史官,主簿、记室各有两个史官;录事、功曹、仓曹、兵曹、骑曹、法曹、士曹,每个部门都有一个府官和两个史官;户曹则有两个府官和两个史官。从典签以上都是府里的官员,不过郡王和嗣王府里是没有长史的。
首先,咱们来说说皇宫里的卫队编制。典军,那是正五品上的大官,一共俩;副典军也俩,从五品上。他们主要负责管理校尉以下的卫兵和侍从,还得懂点马术。校尉五个人,从六品上;旅帅,从七品下;队正,从八品下;队副,从九品下。这些人都管着宫里的各种事务和侍从工作。从旅帅往下,具体人数得看宫里需要多少人手。
接下来,详细说说典军和副典军的职责以及下属部门。典军和副典军,还是那俩正五品上和从五品上的大官。从校尉以下的官职和品级,都得根据宫里事务的需要来定。 一开始,典军都是由武官和外地官员担任的,主要负责执仗和宫内事务。秦王和齐王府的时候,还设有左右六护军府、左右亲军府、左右帐内府,这可真是不少人啊!每个护军府都有护军一人,副护军两人,还有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兵曹、铠曹参军事,每种各一人,统军五人,别将一人。左二、右二护军府和左三、右三护军府,统军人数就少一些,只有三人,但别将却多,有六人。左右亲军府就简单些,统军一人,长史一人,录事参军事,兵曹、铠曹参军事,左别将、右别将各一人。帐内府的职员配置和护军府差不多。还有库直,归亲事府管;驱咥直,归帐内府管,都是挑选强壮勇敢的人担任。到了贞观年间,库直以下的职位都取消了。亲事府呢,就设府一人,史二人;执仗亲事十六人,负责执弓仗;执乘亲事十六人,负责管理骑乘;其他的亲事人员有三百三十人。帐内府设府一人,史一人,帐内人员六百六十七人。
最后,咱们再看看其他一些宫里的官职。令,从七品下;大农,从八品下,他们负责处理国库事务。尉,正九品下;丞,从九品下。学官长和丞各一人,负责教导宫内人员;食官长和丞各一人,负责管理膳食;厩牧长和丞各二人,负责管理牲畜;典府长和丞各二人,负责管理宫内杂务。这些长都是正九品下,丞都是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典卫八人,负责守卫和侍从;舍人四人,录事一人,府四人,史八人。
首先,公主府里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一个从七品下的令一人,一个从八品下的丞一人,负责管理公主的钱财、粮食储备和土地田产。此外,还有一个正九品下的主簿和一个从九品下的录事,他们负责监督租税的收缴和管理公主府的财务收支。除了这些,还有八个史官、两个谒者、两个舍人以及两个家史。
接下来是军队方面的设置: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各一人,都统、副都统各一人,行军长史一人,行军司马、行军左司马、行军右司马各一人,判官一人,掌书记一人,行军参谋一人,前军兵马使、中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各一人,以及中军都虞候一人。元帅、都统、招讨使负责统领军队征战,战事结束后职位就取消了。都统统领各地的军队,但是没有被授予旌节(象征军权的旗帜)。关于这些军职的设置变迁,简单来说,从高祖起兵时的左右领军大都督,到天宝年间的天下兵马元帅,再到后来因为各种战乱而反复设置和取消,变动很大。
行军司马主要负责辅助军事管理。平时要负责训练士兵,打猎练习;战时要制定作战守卫的策略,并且负责管理武器装备、粮草、军籍以及赏赐等事务。关于行军司马这个职位,它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改名和设置变动,比如武德元年改称治中,太宗时期改称司马,后来又在不同时期增设或取消。
最后,掌书记负责起草各种文书,例如朝觐、聘问、慰问、祭祀、祈福等相关的文书,以及发布和执行各种命令。行军参谋则负责处理军队中的机密事务。掌书记和行军参谋的设置也经历过几次变动,比如景龙元年设置掌书记,开元十二年曾取消行军参谋,后来又恢复设置。
话说这支队伍啊,人员配置相当复杂。首先,有节度使一位,相当于最高领导;然后是副大使知节度事一位,帮忙管事儿的;再往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位,这些都是不同的部门负责人。此外,还有十个跟着节度副使一起行动的人;四个负责馆驿巡查的官员;以及府院法直官、掌管要籍的官员、负责重要事务的官员各一位,还有四个随军人员。
如果这节度使被封为郡王,那队伍里还得加个负责奏章记录的人。要是他还兼任观察使,那就得再添上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位。如果再兼任安抚使,那就还得加上副使和判官各一位。要是他还兼任支度使、营田使、招讨使、经略使,每种职务都得再配上副使和判官各一位;而支度使手下,还得有遣运判官和巡官各一位。总之,这队伍人员众多,职务繁杂,级别也错综复杂。
节度使权力很大,可以自行处置军队和人员。刚上任的时候,得带着钱和武器去兵部报到,观察使也一样。辞行的时候,皇帝会赐给他双旌双节。出行时,要高举节杖,竖起六面军旗,内官一路护送,每到一个驿站都要上报朝廷。到了辖区,州县都要修建节度使的楼阁迎接,鸣锣打鼓,仪仗队开道,节度使的旗帜在中间,大将骑马走在前面,金锣、战鼓、号角在后面,州县官员则在路边迎接,捧着印信等候。上任那天,要摆上一个高两尺二寸,宽八尺的礼台。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分管不同的事务,就像宰相、节度使、观察使一样。每三天要清洗官印,检查磨损情况。每年八月考核他们的政绩:节度使以裁减军队为优、粮食充足为中、边境有功为次;观察使以丰收为优、刑罚减少为中、税收充足为次;团练使以百姓安居乐业为优、惩治奸邪为中、了解民情为次;防御使以没有战事为优、生活简朴为中、政绩良好为次;经略使以规划周密为优、办事效率高为中、修缮工程好为次。卸任后,要上交官印,但节度使的印章可以自己保留,其他的印章则由郎官保管。节度使的楼阁和堂舍要上锁,由节院使负责看管,按时祭祀。没得到皇帝召见之前,不能私自进宫。京兆尹、河南尹、大都督、大都护这些官职,都是由亲王遥领的。两府的政务,由尹(京兆尹、河南尹)负责;大都督府的政务,由长史负责;大都护府的政务,由副大都护负责,而副大都护通常兼任王府长史。后来,还出现了持节担任节度、副大使,负责节度事务的情况,这和正式的节度使一样。那些被封为节度大使的诸王,都要留在京城。
观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
团练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
防御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各一人。
节度使那可是实权人物,管着军队,还能自己处决人。刚上任,得隆重地带着钱和武器去兵部走个过场,观察使也一样。走的时候,皇上赏赐双旌双节,那排场!出行时,节杖高举,军旗招展,内侍一路护送,到了驿站还得赶紧报信给皇上。到了地方,州县得赶紧修楼迎接,锣鼓喧天,仪仗队浩浩荡荡,节度使的旗子在正中间,大将骑马走在前面,后面是金锣、战鼓、号角,地方官员则在路边恭候,捧着印信。上任第一天,得摆个大台子,高两尺二,宽八尺。然后就是分工,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各管一块,就像宰相、节度使、观察使那样。每三天还得擦擦官印,看看磨损情况。每年八月考核,考核标准也不一样:节度使看裁军、粮食、战功;观察使看丰收、减刑、税收;团练使看民生、治安、了解民情;防御使看太平、节俭、政绩;经略使看规划、效率、工程。卸任后,官印要交,但节度使的印章可以自己留着,其他的交给郎官。节度使的楼阁和堂舍要锁起来,由节院使负责,按时祭祀。没得到皇上召见,不能私自进宫。京兆尹、河南尹、大都督、大都护这些官,都是亲王挂个名。两府的事务,由尹负责;大都督府的事务,由长史负责;大都护府的事务,由副大都护负责,副大都护还兼任王府长史。后来还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拿着节杖,当节度、副大使,管着节度事务,跟正式的节度使一样。那些被封为节度大使的王爷,都得留在京城。
剩下的那些官职,观察使、副使等等,每个职位都只设一人。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皇帝就派了十三个人,四处巡查各地州府的情况,看看哪里旱灾水灾的,需要派人去看看,安抚一下百姓。这批人啊,名头挺多,巡察使、安抚使、存抚使,反正就是管这些事的。
后来到了神龙二年,又搞了个大动作,派了二十个五品以上的大官,分成十个小组,当巡察使,挨个州县检查,转一圈之后再换一批人继续查。景云二年,又搞了个都督,一共二十四位,负责监督刺史以下官员的政绩好坏,还配了两个举事官员,级别跟侍御史一样。这都督啊,还分等级,扬州、益州、并州、荆州这四个州的都督,那是正三品的大都督;汴州、兖州、魏州、冀州、蒲州、绵州、秦州、洪州、润州、越州这十个州的都督,是中都督,也是正三品;剩下的齐州、鄜州、泾州、襄州、安州、潭州、遂州、通州、梁州、夔州这十个州的都督,就级别低一点,是正三品。
结果这都督权力太大,不好管,没多久就撤了,只留下扬州、益州、并州、荆州这四大都督府。然后呢,又改成了十道按察使,每道一个。开元二年,这名字又改了,叫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听着就厉害吧?不过这名字也只用了两年就又撤了。八年后又恢复了十道按察使,秋天冬天巡视州县。十年后,又给撤了!十七年又恢复了,这次是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二十年,名字又改了,叫采访处置使,还分了十五道。到了天宝末年,这官儿又加了个职务,叫黜陟使,听着就霸气。乾元元年,最后这官儿的名字才定下来,就叫观察处置使。
话说啊,那时候西京、东京、北京每个地方都设一个牧,官职是正二品。西京、东京、北京、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这些府,每个府也设一个府尹,官职是正三品。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宣扬教化,每年巡视辖下的县,了解民情风俗,审理囚犯,照顾孤寡老人。如果亲王管辖州郡,那每年都要派副手去县里巡视。对了,武德元年的时候,雍州也设了一个牧,由亲王担任,不过实际上的州务都是由别驾处理的。永徽年间,府尹的官职改称长史。早先,太宗皇帝打高丽的时候,设立了京城留守,后来只要皇帝不在京都,就设留守,由右金吾大将军担任副留守。开元元年,京兆、河南府的长史又改回府尹,负责处理府务,如果牧的职位空缺,就由府尹代理。开元十一年,太原府也设了府尹和少尹,府尹兼任留守,少尹兼任副留守,这三个地方的留守合称“三都留守”。
这“三都大都督府”的编制可不小,有典狱十八人,负责看守囚犯;问事十二人,负责执行刑罚;还有白直二十四名,具体干啥不清楚。中府和上州的典狱十四人,问事八人,白直二十人;下府和中州的典狱十二人,问事六人,白直十六人;下州的典狱八人,问事四人,白直十六人。从这三都以下的府州,每个地方都配备十五名执刀人员,负责维持秩序。
少尹的官职是正四品下,两个人,负责协助府尹处理州郡事务,每年年底都要向上级汇报工作。司录参军事,官职是正七品上,两个人;录事,官职是正九品上,四个人;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事,每个部门各两个人,都是正七品下;还有六个参军事,官职是正八品下。六府的录事参军事以下的官职,人数都比三都少一人。录事参军事的主要工作是纠正错误,管理印信。对了,武德初年,州主簿改称录事参军事,开元元年又改称司录。每个府州都设有史官,大都督府有史官四人,中府三人,下府、都护府、上州、中州、下州各有史官二人。
功曹司功参军事,负责考评考核官员、请假、祭祀、礼乐、学校、奏章、书信、俸禄、祥瑞异象、医药、占卜、陈设、丧葬这些事。武德初年的时候,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书佐这些部门的参军事,府里都有四个人,史官十个人。大都督府有府吏三人,史官六人;中府有府吏二人,史官三人;下府有府吏一人,史官三人;大都护府有府吏一人,史官二人;上府有府吏和史官各两人。上州有佐贰二人,史官五人;中州的史官人数要少两个。
简单来说,就是司功部门管着好多事,从官员的考评到各种仪式,从学校到医药,事无巨细,都归他们管。当时各个级别的府衙里,人员配置也不一样,大都督府人最多,级别越低,人越少。
仓曹司仓参军事,负责租税征收、公家房屋、伙食、仓库、市场这些事情。府里五个人,史官十三个人。大都督府有府吏四人,史官六人;中府和下府各有府吏三人,史官五人;都护府有府吏和史官各二人;上州有佐贰二人,史官五人;中州、下州的史官人数要少两个。
这个部门主要管后勤,从粮食收缴到市场管理,从仓库到伙食,都归他们负责。人员配置和司功部门类似,大都督府最多人,其他府衙依次递减。
户曹司户参军事,负责户籍管理、账目计算、道路、通行证、免除赋税、杂役、欠税、良贱身份、草料、旅馆、婚姻、田地诉讼、表彰孝子贤孙这些事。府里八个人,史官十六个人,还有两个专门管账的史官,负责户籍登记和账目核对。大都督府有府吏四人,史官七人,账房史官二人;中府有府吏三人,史官五人,账房史官一人;下府有府吏二人,史官五人,账房史官一人。上州有佐贰四人,史官六人,账房史官一人;中州有佐贰三人,史官五人,账房史官一人;下州有佐贰二人,史官四人,账房史官一人。都护府有府吏和史官各二人,账房史官一人。
户曹司户参军事管的可是民生大事,从人口到田地,从赋税到婚姻,都得他们管。这个部门人最多,因为事情也最多,还专门设了账房史官,可见账目管理的重要性。
田曹司田参军事,负责园林宅院、口分田、永业田和荫田这些事情。景龙三年才开始设立这个部门,唐隆元年被撤销,上元二年又恢复了。府里四人,史官十人。大都督府有府吏二人,史官六人;中府有府吏和史官各二人;下府有府吏一人,史官二人;上州有佐贰二人,史官五人;中州、下州的史官人数要少两个。
司田部门主要负责土地管理,这个部门设立时间比较晚,还经历过撤销和恢复。人员配置相对其他部门少一些。
兵曹司的兵参军事,负责管理武官的选拔任用、武器装备、城门禁卫、钥匙管理、军事防卫、烽火传递、驿站传递、以及狩猎活动。兵曹司的编制是:府里六个人,史馆十四个人。大都督府有府里四个人,史馆八个人;中府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六个人;下府有府里两个人,史馆五个人。都护府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四个人。上州有佐官两个人,史馆五个人;中州的史馆人员要少两个人。
法曹司的司法参军事,负责审理案件、执行法律、追捕盗贼,以及没收赃款。法曹司的编制是:府里六个人,史馆十四个人。大都督府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八个人;中府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六个人;下府有府里两个人,史馆五个人。上州有佐官四个人,史馆七个人;中州有佐官一个人,史馆四个人;下州有佐官一个人,史馆三个人。
士曹司的士参军事,负责管理桥梁、车辆、房屋和工艺技术。士曹司的编制是:府里五个人,史馆十一个人。大都督府有府里四个人,史馆八个人;中府和下府各有府里三个人,史馆六个人。上州有佐官两个人,史馆五个人;中州有佐官一个人,史馆四个人。
参军事还负责出使和引导。武德初年,把行书佐改名为行参军,后来又改名为参军事。一开始有十五个急使,后来精简了。
文学馆里有一位文学,从八品上。负责用五经教导学生。县里的文学由州里补缺,州里的文学由吏部任命。但是这个职位实际上没什么实权,所以穿戴官服的人都很看不起它。武德初年,设立了经学博士、助教和学生。德宗皇帝即位后,把博士改名为文学。元和六年,取消了中州和下州的文学。京兆等三府,各有两位助教,八十个学生。大都督府和上州各有一位助教;中都督府有五十个学生;下府和下州各四十个学生。
首先,咱们来说说唐朝的医学博士。这可是个从九品上的官儿,主要负责给老百姓治病。 贞观三年的时候,朝廷设立了医学机构,有医药博士和学生,后来开元元年改名叫医学博士,各州还配了助教,还专门让人抄写《本草》和《百一集验方》留着参考。不过没过多久,医学博士和学生就都被撤了,偏远地区更是缺医少药。一直到唐玄宗的二十七年才又恢复了医学生,让他们负责巡视州里的医疗情况。到了永泰元年,医学博士的职位再次恢复,三都、都督府、上州、中州每个地方都配了一个助教,学生人数也根据地方大小有所不同。
接下来看看不同时期都督府里官员的级别。 第一次,都督是正二品,长史是正三品,司马俩人是正四品下,录事参军事是正七品上,录事俩人是正九品上,其他的像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等等,都是正七品下,还有几个参军事是正八品下,市令、文学都是从九品上和正八品下。值得注意的是,医学博士的级别是正八品上。
第二次,都督升到正三品了,别驾是正四品下,长史是正五品上,司马是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是正七品下,录事还是从九品上,其他的功曹参军事等等,这次是正七品上,参军事是正八品上,市令从九品上,文学从八品上,医学博士是正九品上。
最后一次,都督是正三品,别驾是正四品下,长史是正五品上,司马是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是正七品上,录事还是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等等是正七品下,参军事是正八品下,文学是正八品下,医学博士是正九品上。 总的来说,医学博士的品级在不同时期有所浮动,但都属于比较低的级别。
话说,都督这个官儿啊,管着好几州的兵马、武器装备、城防、驻军和粮食供应,府里的大小事务都归他管。这都督府的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武德年间,当时边疆要地设立了总管来统领军队,还加个“使持节”的头衔,这跟汉朝的刺史差不多。那时候还有行台,甚至还有更大的大行台。行台里头,有个尚书省令,正二品,管着内地的兵民,总管着省里的事情;还有个仆射,从二品,是尚书省令的副手。从左右丞以下的官员,以及各部门的郎中,都跟京城的尚书省差不多。此外,还有食货监、农圃监、武器监、百工监这些部门,分别管着吃喝用度、农田园圃、武器装备和各种工程建设。这些监的正职是正八品下,副职是正九品下。后来,过了几年,把总管改名叫都督,管十个州的叫大都督。到了贞观二年,又把“大”字去掉了。都督府里,刺史以下的官职都跟以前一样,不过大都督还兼任刺史,但并不直接管州里的事。后来,都督又加了个“使持节”的头衔,就成了将军了,很多将军也用都督来称呼。不过,朔方地区还是叫大总管。边疆州县还另外设经略使,那些有屯田的州县,就设营田使。武则天当政的时候,让夏州都督兼任盐州防御使。安禄山造反的时候,那些靠近叛军的州郡,都设立了防御和守捉使。后来,又设立了团练守捉使和都团练守捉使,管辖的州县,多的管十几个,少的也管两三个。代宗皇帝即位后,取消了防御使,只有山南西道还保留着。元载当权的时候,想笼络人心,就让刺史都兼任团练守捉使。杨绾当宰相后,又取消了团练守捉使,只有澧州、朗州、峡州、兴州、凤州还保留着。建中以后,行营也设立了节度使、防御使、都团练使。总的来说,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都兼任所管辖州的刺史。都督府设长史,都护府设都护,有时候也另外设置都护。都督府还有掾、属、记室参军事、典签这些官员,这些在武德年间就已经有了。
市令这个官职,是九品上,负责管理市场交易,打击欺诈行为,处理市场上的各种事情。贞观十七年的时候,这个官职被取消了,到了垂拱元年又恢复了。各个都督府、三都和州里,都设有市丞一人,还有他的副手一人,以及两个记录文书的史员,和三个执行任务的官员,负责巡视检查;另外还有两个管理仓库的官员,专门负责钱粮的收支;还有两个记录文书的史员。下州则省去了市丞。
大都护的官职是正二品;副大都护有两个,都是正三品;副都护也有两个,都是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负责记录文书的官员有两个,都是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正七品下;还有三个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下。
都护的官职是正三品;副都护有两个,都是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正七品上;还有三个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上。
都护主要负责管理各少数民族,安抚他们,必要时进行征讨,并且负责他们的功过赏罚,总管府里的所有事务。
刺史的官职是正三品,权力和牧守(太守)相同;别驾的官职是正四品下。(武德元年,把太守改名为刺史,并加授使持节的权力,太守的副手改称别驾。十年后,雍州的别驾改称长史。高宗皇帝即位后,所有州的别驾都改称长史。上元二年,各州又恢复了别驾的设置,并且由皇室宗亲担任。永隆元年取消了别驾,永淳元年又恢复。景云二年,才开始让平民百姓担任别驾。天宝元年,刺史的名称改回太守。八年后,各郡取消了别驾,下郡设置长史一人。上元二年,各州又恢复了别驾。德宗时期,又取消了别驾。元和、长庆年间,两河地区用兵,那些立下战功的将领,被授予东宫或王府的官职,长期在京城等待升迁或轮换的官员,经常有几十人,他们会向宰相请求升官;文宗时期,宰相韦处厚建议,恢复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的别驾设置。)
好家伙,这官职多啊,咱们一个个捋捋。先说长史,那是从五品上的大官;司马,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从七品上;下面还有两个录事,都是从九品下的小官。再往下,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这几个参军事,都是从七品下;还有四个参军事,是八品下;市令是九品上,丞是九品下,文学是八品下,医学博士也是九品下。
接下来是刺史,那是正四品下的高官!录事参军事是正八品上,录事是九品上;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这些参军事,都是正八品下;还有三个参军事是正九品下,医学博士是九品下。 这配置,看着比前面那个还豪华一些。
第三个配置,刺史还是正四品下,别驾从五品上,司马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从八品上,录事是九品下;司仓、司户、司田、司法这几个参军事都是从八品下;还有两个参军事和一个医学博士,都是九品下。 这配置和前面两个不太一样,看来官职设置挺灵活的。
军队方面,每个军队都设一个使,五千人以上的军队还有副使,一万人以上的军队还有营田副使。每个军队都有仓、兵、胄三个部门的参军事。如果刺史兼任军队使,那就要再设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军衙推这些职位了。 这军队编制,也挺复杂的。
接下来是县一级的官员。令,正五品上;丞,两个,都是从七品上;主簿,两个,都是从八品上;录事,两个,都是从九品下;尉,六个,都是从八品下。 县令级别挺高啊!
另一个县的配置,令是正六品上,丞是正八品下,主簿是正九品上,尉是两个正九品下。
还有个县,令是六品上,丞是八品下,主簿是正九品下,尉是两个九品上。
再一个县,令是正七品上,丞是八品下,主簿是九品上,尉是九品下。
最后一个县,令是七品上,丞是正九品上,主簿是九品上,尉是九品下。 看来不同县的官职设置也有区别,这等级制度真是错综复杂啊!
先说县里的官职吧。县令,那是七品下,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长;县丞,九品下,算是县长的副手;主簿,从九品上,管文书档案的;尉,也是从九品下,负责治安啥的。
县令主要负责管理地方,处理纠纷,审理案件,老百姓的土地买卖登记,也归县令管。每年冬天,还要主持乡饮酒礼,那可是个重要的仪式。县里的账目、驿站、仓库、治安、水利工程,虽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但县令都要过问。县丞是县令的助手,县尉则负责具体事务,收税什么的都归他管。 关于县里的官职设置,那可是变来变去的。武德元年的时候,把书佐改名叫县尉,后来又改回去了。各县都设主簿,一般都从外地调来。京县和上县,县丞只有一个;畿县和上县,县正(后来又改回尉了)有四个。贞观初年,各县又设了录事。开元以后,上县人口过万户、中县人口过四千户的,就增加一个县尉。京兆、河南府的县,人口超过三千户的,设市令一人;超过一万户的,设义仓督三人。后来,畿县人口不到四千户的,也设两个县尉;人口过万户的,再增加一个。县里还有好多小官,比如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门事等等,畿县取消了司兵佐,上县只保留了司户佐和司法佐。每个县都有经学博士和助教各一人,京县的学生有五十人,畿县四十人,中县以下的县各有二十五人。
再说说镇上的官职。上镇的将领是正六品下;副将俩,都是正七品下;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从八品下。中镇的将领是正七品上;副将是七品上;兵曹参军事是九品下。下镇的将领是正七品下;副将是七品下;兵曹参军事是九品下。每个镇上还有个使和副使。军队驻扎的镇,如果兵力超过两万人,就设司马一人,正六品上;再增加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各一人,都是从七品下。兵力不到两万人的,司马是正六品上,仓曹参军事和兵曹参军事是正八品上。
最后是戍的官职。上戍的主官是正八品下;副官是八品下。中戍的主官是八品下。下戍的主官是九品下。
镇守的将军和副将,戍守的戍主和副戍主,负责防守和御敌。总共有上镇二十个,中镇九十个,下镇一百三十五个;上戍十一个,中戍八十六个,下戍二百四十五个。
仓曹参军事负责管理仪式、仓库、伙食、医药、事务处理、账目核对、文书档案、印章、文具供应、物资买卖和公务房舍等等。中镇的兵曹事务则由仓曹参军事兼管。兵曹参军事负责管理士兵名册、武器装备、钥匙、马匹驴子、土木工程和处罚等事宜。(上镇设有录事一人,史官一人,仓曹副手一人、史官二人,兵曹副手、史官各二人,仓储督办一人、史官二人;中镇设有录事一人,兵曹副手一人、史官四人,仓储督办一人、史官二人;下镇设有录事一人,兵曹副手一人、史官二人,仓储督办一人、史官一人。军队驻地,五百人设押官一人,一千人设子总管一人,五千人则设府官三人、史官四人。上戍设副手一人、史官二人;中戍设史官二人;下戍设史官一人。唐朝废除了戍子这个职位,每五百人为一上镇,三百人为一中镇,不足三百人的为下镇;五十人为一上戍,三十人为一中戍,不足三十人的为下镇。开元十五年,朔方五城各设田曹参军事一人,官阶与各军判司相同,专门负责营田事务。永泰年间以后,各镇的官职设置与开元年间的旧制相比,多有增减。)
五岳和四渎,每处都设一人,正九品上,负责祭祀。(每处有祝史三人,斋郎三十人。)
好家伙,这古代的关口设置还挺复杂的!首先说上关,有个关令,官职是正八品下;还有两个关丞,都是正九品下。
中关呢,一个关令,正九品下;一个关丞,从九品下。下关就简单了,只有一个关令,也是从九品下。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管控进出关口的行人车辆,监督检查有没有违法乱纪的情况,记录下所有过关人员和车辆的信息,就像现在的海关一样。 一共二十六个关口,靠近京城,有驿道连接的算上关;没有驿道连接的算中关;剩下的就是下关。关丞主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审核文书,保管印章,管理账目,协助关令处理关口事务。
人员配置上,上关人多一些:一个录事,两个府吏,四个史吏,六个典事;中关少一些:一个录事,两个府吏,两个史吏,四个典事;下关最少:一个府吏,两个史吏,两个典事。这些典事主要负责巡逻和处理一些杂务。 一开始,这些关口都设有都尉,还有一些其他官员奉命监督。另外,上津和下津也设有官员管理船只和桥梁。上津设有尉一人,府吏一人,史吏二人,津长四人;下津设有尉一人,府吏一人,史吏二人,津长二人。不过到了永徽年间,津尉的职位取消了。永徽之后,上关又设置了八个津吏;永泰元年,中关设置了六个津吏,下关设置了四个津吏,没有渡口的地方就不设津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