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瑱,是陕西永寿人。他爸爸来曜,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在唐玄宗开元末年,担任过碛西副大使、四镇节度使,在西部边疆名声很大,最后做到右领军大将军。来瑱从小就有点本事,很注重名节,而且志向远大。唐玄宗天宝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在四镇担任要职,一路升迁,做到殿中侍御史、伊西北庭行军司马。
后来朝廷要选拔有智慧、果断,而且能统领军队的人才,拾遗张镐推荐来瑱说他能够决断大事,有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于是来瑱被提升为颍川太守,兼任招讨使。结果他母亲去世了,来瑱就辞官回家守孝,因为他孝顺的名声传扬开来。
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垍又推荐了来瑱,朝廷正需要人才,就让他担任汝南太守。还没等他上任,就改任颍川太守了。叛军攻打颍川,当时城里积攒了很多粮食,来瑱镇定自若,亲自上阵射杀敌人,敌人中箭纷纷倒地。叛军派降将毕思琛来招降他,毕思琛还是来瑱他父亲以前的手下,毕思琛在城下给来瑱下跪,哭着劝降,但来瑱根本不理他,前后杀敌俘虏很多。叛军害怕了,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来嚼铁”。因为他的功劳,来瑱被加封为防御使、河南淮南游弈逐要招讨使。后来又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接替鲁炅的职位。但听说新皇帝李亨已经称帝,鲁炅还在死守,朝廷就把来瑱调回了原来的官职。
叛军包围南阳城很紧,来瑱和魏仲犀一起带兵去救援,但没能打胜仗,当时军心涣散,人心惶惶,但来瑱能够安抚士兵,他的言行举止都很稳重,叛军也没能攻破南阳。后来,他又改任淮南西道节度使。安史之乱平定后,来瑱被封为颍国公,食邑二百户。
公元759年,我被调到河西地区。还没出发呢,朝廷军队就在相州打败仗了。皇上紧急任命我为陕虢节度使,还兼任潼关防御团练镇守使,这可是个要职啊!
第二年,襄州的将领张维瑾等人杀了我的使者史翙。皇上把我调到山南东道,管辖襄州、邓州、均州、房州、金州、商州、随州、郢州、复州十个州,当节度使。我刚到任,张维瑾就投降了。上元二年春天,我在鲁山打败了史思明残余的势力,俘虏了他们的头目。接着又在汝州打了一仗,缴获了大量的战马、牛和骆驼。这两仗下来,斩首过万!
第二年,皇上诏令我回朝。我在襄州和汉州期间,百姓都对我治理地方很满意,所以我就暗中鼓动大家留下我,表面上却装作要走的样子。到了邓州,皇上又下令让我回原先的镇守之地。肃宗皇帝听说我的小算盘,非常生气。吕諲、王仲昇他们都说:“李希倩深得民心,不能让他继续待在那里。”于是皇上就把我管辖的州府缩减到山南东道的襄州、邓州、唐州、复州、随州、郢州六个州了。 这还没多久呢,王仲昇在申州跟敌人打仗,被俘了!
一开始,王仲昇被围困的时候,江陵的吕諲又生病了,我却没及时去救援。等到我带兵出发的时候,王仲昇已经战死了。我的行军司马裴奰把这事儿详细地报告给了皇上,还说:“李希倩这个人很有谋略,也很勇敢,恐怕以后难以驾驭,趁现在把他调走,就能一举拿下他!”皇上觉得这话也有道理,于是把我调到淮西,管辖申州、安州、蕲州、黄州、光州、沔州,还兼管河南的陈州、豫州、许州、郑州、汴州、曹州、宋州、颖州、泗州十五个州,表面上是升官加爵,实际上是削弱我的权力。同时,还任命裴奰为襄州、邓州等七州的防御使,来代替我。我心里害怕,就对外宣称:“淮西缺粮,必须等到麦子收割了才能上路。”同时又暗中煽动大家阻止我离开。
唐代宗当上皇帝后,又任命张巡为襄州节度使,兼任奉义军渭北兵马使。皇帝还秘密下令让他除掉叛军首领仆固怀恩。仆固怀恩从均州率领军队,乘船沿汉水南下。
傍晚的时候,仆固怀恩的军队到了,张巡的手下向他汇报。张巡和帐下的将领商量,他的副将薛南阳说:“将军奉诏留守这里,而仆固怀恩却用兵来威胁,这名不正言不顺啊!仆固怀恩虽然勇猛,但也不是将军的对手,而且他的部下军心涣散。如果他趁我们不备,夜里放火偷袭,那可就危险了。要是等到天亮,我们一定能打败他!”
第二天,仆固怀恩率领五千军队在谷水北边列阵。张巡带兵迎战,大声问他的士兵:“你们来干什么?”仆固怀恩的士兵回答:“你违抗圣旨,所以中丞来讨伐你!”张巡说:“我奉诏镇守这个州。”然后,他拿出圣旨给他们看。那些士兵都说:“这是假的!我们千里迢迢来讨伐叛贼,难道空手回去吗?”他们纷纷向张巡射箭,张巡只好退到军旗下。薛南阳说:“请将军整顿军队,不要作战。”于是,薛南阳带了三百骑兵作为奇兵,绕道万山,从仆固怀恩背后夹击,几乎全歼了他的军队。仆固怀恩逃到申口被俘,押送到京城。
张巡于是进京谢罪,皇帝对他毫无怀疑,提拔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让他负责山陵祭祀的事宜。那时,程元振当权,嫉妒张巡,就暗中和巫师说张巡言语不吉利。恰巧王仲升回来后,又说张巡和叛贼勾结,所以导致叛乱。皇帝大怒,下诏夺去张巡的官职爵位,把他贬为播川尉,并且削去他的额外官职。张巡到了鄠县,就被赐死了,家产也被抄没。张巡死后,他的门客都散了,把他草草埋在一个坑里。只有校书郎殷亮后来赶到,在张巡的尸体旁哭泣,并为他准备棺材和寿衣下葬。后来,皇帝逐渐明白程元振诬陷了张巡,便以其他罪名把程元振流放到溱州。
在此之前,张巡的军司马庞充率领两千士兵驻守河南,到了汝州,听说张巡死了,就回去攻打襄州。张巡的另一位将领李昭抵抗,庞充逃到房陵。李昭与薛南阳、梁崇义不和,梁崇义杀了李昭。皇帝任命梁崇义为节度使接替张巡。后来,皇帝为张巡立祠,四季祭祀,还特意避开张巡生前办公的地方,哀悼并隆重地安葬了他,皇帝下诏同意了。广德元年,皇帝追复了张巡的官职爵位。
裴奰一开始靠着祖上的荫庇当上了京兆司录参军。后来安禄山镇守陕州,把他招来当判官,调到襄州后又让他当行军司马,对他特别好。等安禄山造反,裴奰想得到安禄山的地位,所以就背叛安禄山,告发了他。皇帝很信任他,依靠他来对付安禄山。但是,裴奰这个人性格轻浮狭隘,缺乏谋略,战争打响后,他管理军需物资毫无节制。安禄山叛乱失败后,朝廷下令把他流放到费州,还没到地方,在蓝田就被赐死了。
田神功是冀州南宫人。天宝末年,他只是一个县里的办事人员。天下大乱的时候,叛军任命他为平卢兵马使,他率领军队归顺朝廷,跟着李忠臣收复了沧州和德州,攻打相州,还抵抗了叛军在杏园的进攻。后来他守卫陈留,战败,就和许叔冀一起投降了史思明。史思明派他和南德信、刘从谏去攻打江淮地区,田神功袭击了南德信,把他杀了,刘从谏逃跑了,田神功就收编了他的军队。朝廷封他为鸿胪卿。他攻打敬釭(今山东聊城),没攻下来。刘展叛乱,邓景山请田神功帮忙讨伐,他从淄青一路打到淮河,军队纪律很差,进入扬州后,就大肆抢劫百姓的财产,拆房子,挖地窖,杀了好多商人、胡人和波斯人,好几千呢!不久他就抓住了刘展,押送到京城,被提升为淄青节度使。后来侯希逸进入青州,他又被调到兖州和郓州。当时叛军围攻宋州很紧,李光弼奏请田神功前去救援,叛军才撤兵。他又打败了法子营,再次攻打敬釭,攻克了那里。安史之乱的主谋史朝义听说后,就逃跑了。田神功被封为信都郡王,又调任河南节度使,兼管汴州、宋州等八州。
大历二年,田神功上朝,被加封为检校尚书右仆射,朝廷命令宰相和百官送他到省里。他又被任命为左仆射,负责处理政务,还被加封为太子太师,然后回到军队。田神功很孝顺母亲。他以前很骄傲自大,后来见到李光弼对待下属一视同仁,就变得谦虚谨慎了。他生病后,宋州的将领和官员们都为他祈祷,感谢他的恩德。
话说,这个人啊,在朝廷里当官八年,后来去世了,皇上唐代宗还特意为他演奏了哀乐,追封他为司徒,还派圣旨让他的弟弟,曹州刺史曹神玉,暂时留在汴州处理政务,并且赏赐给他一千匹绢、五百匹布。当时朝中百官都去吊唁,皇上还赏赐了屏风、坐垫等物,并在千桑门为他举行追福仪式。从至德年间开始,担任节度使而不兼任宰相的,就数他的恩宠最深了。后来,曹神玉最后也当上了汴宋节度留后。
接下来说侯希逸这个人,他是营州人,长得可高了,七尺多高,身材壮实,上半身瘦削,下半身丰满。天宝末年的时候,他当了个州里的裨将,负责守卫保定城。安禄山造反了,派宦官韩朝敡来传达命令,侯希逸直接把韩朝敡给杀了,以儆效尤。安禄山又派他的亲信将领徐归道当节度使,侯希逸就带兵跟安东都护王玄志一起把徐归道给杀了,然后派人把这事儿报告给朝廷,朝廷就封王玄志为平卢节度使。后来王玄志死了,他的副将李正己杀了王玄志的儿子,大家一起推举侯希逸当节度使,朝廷就下诏书任命他为节度使,还兼任御史大夫。他跟叛军作战,屡立战功。但是,他孤军作战,没有援军,还被奚族人侵扰,于是他就带着两万兵马,乘船渡海去了青州,占领了青州,平卢地区就失守了。唐肃宗就让侯希逸当了平卢、淄青两地的节度使。从那以后,淄青节度使的职位就总是和平卢节度使一起任命。宝应年间,他和其他军队一起平定了史朝义的叛乱,被加封为检校工部尚书,赏赐了实封田地,画像还被挂在了凌烟阁。
一开始侯希逸得到青州后,治理军队,发展农业,做得都挺好。可是后来,他渐渐地懈怠了,喜欢打猎,还迷信佛教,大兴土木修建寺庙,老百姓都受不了他。有一天晚上,他和巫婆在野外幽会,李正己趁着民怨沸腾的机会,关闭城门不让他进城,侯希逸就逃跑了,跑到滑州去了。后来朝廷把他召回,任命他为检校尚书右仆射,负责处理政务。大历年间,他被封为淮阳郡王。建中年间,他又被提升为司空。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临终前留下遗嘱,让他的儿子把之前得到的封地都交还回去,朝廷追赠他为太保。
崔宁,老家是贝州安平,后来搬到卫州去了。他家世代都是读书人,但他自己却特别喜欢那些纵横家的学问。后来他运气不好,四处漂泊,跑到剑南,当了个小兵,给鲜于仲通当差。 他还跟着李宓去云南打仗,没啥功劳,又回到成都。 有个行军司马叫崔论挺欣赏他,就推荐他当了个牙将。 后来他又给崔圆和裴冕当差。裴冕后来被人诬陷,朝廷怀疑他,派人去调查。崔宁带兵证明了裴冕的清白,使者把情况汇报给了朝廷。崔宁也回到京城,当上了折冲郎将。
宝应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四川闹乱子,山贼仗着地势险要,把路都堵死了。严武就推荐崔宁去当利州刺史。崔宁到了利州后,山贼自己跑了,他就因此出了名。 后来严武当了剑南节度使,路过利州,挺想带崔宁一起西征的,但利州不归他管,就让崔宁自己想办法。崔宁说:“节度使张献诚现在有点麻烦,不好直接离开。不过张献诚这个人贪财,要是给他很多贵重的礼物,就能让他同意我走了。”严武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送了很多漂亮的锦缎和珍贵的宝物给张献诚,顺便请求他放崔宁走。张献诚果然很高兴,就假装生病让崔宁走了。严武就上奏朝廷,让崔宁当了汉州刺史。
吐蕃联合了一些羌族人,在西山地区作乱,攻破了柘州、静州等地,朝廷下令要收复失地。 于是严武派崔宁带兵西征。 他们打到敌人城下,发现城墙都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很难攻破。 只有东南角有一段大概一丈长的城墙没砌好,探子发现了这个情况。 于是他们挖地道,两天后就攻破了城池,收复了几百里的土地。 敌人非常害怕,互相说:“崔宁,是神兵啊!” 崔宁凯旋而归,严武非常高兴,用七宝装饰的车子迎接他进入成都,向全军炫耀他的功劳。
公元765年,武宗年间,有个叫杜济的军司马,还有两个将领郭英干和郭嘉琳,他们都推荐英干的哥哥英乂当节度使。宁州的军队也请求朝廷任命大将王崇俊。这些奏章都送到了朝廷,结果朝廷任用了英乂。英乂心里很不爽,觉得这俩人抢了他的风头,一上任就诬陷王崇俊,把他给杀了,接着又派人去叫宁州节度使宁某来赴任。宁某心里害怕,就找了个借口说要抵御吐蕃的入侵,不敢回来。
英乂这下更生气了,就带兵出发,对外宣称是去支援宁某,实际上是想趁机夺取宁州。他先把宁某的家人都搬到了成都,还霸占了宁某的妾室。宁某更加害怕,就更加坚守不出。英乂没办法,只好亲自带兵去讨伐宁某。结果碰上大雪,好多马都冻死了,士兵们士气低落,最后打败了,灰溜溜地回去了。宁某听说英乂克扣士兵的军饷和赏赐,下面的人个个都恨他,再加上英乂还毁坏了玄宗皇帝的冶金像,于是宁某就在军中宣布:“英乂造反了,他竟然住进了先帝的旧宫!”然后就带兵攻打成都。
英乂在成都城西布阵,派柏茂琳当先锋,英干为左军,嘉琳为后军,跟宁某打了起来。结果柏茂琳他们打输了,很多士兵都投降了宁某。宁某立刻任命这些投降的将领,让他们带兵反攻,英乂抵挡不住,逃到了灵池,最后被韩澄给杀了。
剑南道那边乱成一锅粥了,杨子琳在泸州起兵,跟邛州的柏贞节联合起来,一起讨伐叛乱的宁。
第二年,皇上任命宰相杜鸿渐为山西、剑南、邛南等道的副元帅,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去平定叛乱。杜鸿渐从骆谷出发,有人给他出主意说:“您不如驻扎在阆中,多次上书弹劾宁的罪行,并表示朝廷愿意接受他的投降,然后把宁原本任命的刺史职位给他,让他消除疑虑。之后再和东川的张献诚以及其他将领一起合兵攻打宁,不出一年,宁的势力就会衰弱,他一定会乖乖投降。”杜鸿渐犹豫不决。这时,宁派使者前来,送来了几万匹锦缎,态度非常谦卑。杜鸿渐贪图这些财物,就进军成都,把政事都交给宁,每天和僚属杜亚、杨炎一起喝酒作乐。然后,他奏请朝廷任命柏贞节为邛州刺史,杨子琳为泸州刺史,以此来缓和局势。他还多次向朝廷推荐宁。在此之前,宁和张献诚打仗,夺了他的将旗,张献诚不肯交还,所以朝廷就授予宁成都尹、西山防御使、西川节度行军司马的官职。杜鸿渐回朝后,就当上了节度使。
大历三年,宁来朝见皇上。宁原来的名字叫旰,到这时才被皇上赐名。后来杨子琳攻占了成都,皇上就把宁又送回蜀地。没过多久,杨子琳战败了。宁看到蜀地地势险要,又富裕,而朝廷管理又比较松散,于是就大肆搜刮民财;他让弟弟宁宽留在京城,用重金贿赂权贵,和元载父子结成死党,所以宁宽很快就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宁宽的哥哥宁审也当上了给事中。宁在蜀地待的时间长了,兵力越来越强大,但他越来越奢侈放纵,将士的妻妾很多都被他强占,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追究。后来,宁官至尚书左仆射。大历十四年,他入朝,被晋升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山陵使。不久,他又由平章事改任御史大夫,随即上奏说挑选御史大夫应该从御史中选拔,不应该从宰相中选。他还推荐李衡、于结等人担任御史,宰相杨炎很生气,把奏章压了下来。杨炎当时正弹劾刘晏,宁向皇上为刘晏求情,加上宁一向与元载交好,而杨炎也是元载的门生,所以杨炎对宁怀恨在心,但还不敢发作。
话说那年十月,南蛮和吐蕃联手打进了文川、方维、邛郲,把州县都给打乱了,老百姓都躲到山里去了。宁方当时正在朝廷,军队里没个主帅,德宗皇帝就催着宁方去蜀地镇守。 宰相杨炎跟宁方有点过节,担心宁方去了蜀地就不好控制了,就对皇帝说:“蜀地啊,那是天下的宝地,宁方要是自己掌握了那地方,朝廷可就失去对蜀地的控制十四年了!现在就算宁方去了,他带着全部军队守着蜀地,朝廷收到的赋税跟没这块地一样。宁方本来跟其他将领一样,只不过是因为叛乱才当上这个位置的,他自己也不敢独揽大权,就用恩惠来笼络人心,所以他的命令根本不管用。现在就算让他去,肯定没啥功劳,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要是他真立了功,那这功劳朝廷也抢不过他。这样一来,蜀地这块宝地,打输了咱们就丢了,打赢了也不是咱们朝廷的。陛下您可得好好想想啊!”
皇帝问杨炎:“你有什么好主意?”杨炎说:“别让宁方去了!现在朱泚的部队里,范阳那些精兵强将驻扎在京城附近,咱们可以把他们和禁军混编在一起,打仗肯定能赢。这样一来,咱们就能趁机把这些精兵调到蜀地去,把宁方吓住,让他不敢乱动。然后再换个将领去蜀地,把权力收回来,就能得到那千里肥沃的土地,这叫因小祸而得大福啊!”皇帝一听,觉得不错,就取消了宁方西川节度的职务,改封他为京畿观察使、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护、朔方节度、鄜坊丹延州都团练观察使等等一大堆官职,表面上说是让他这个重臣去安抚北方边境,实际上呢,每条路上都留下了他的副手,让他们直接向朝廷汇报,比如杜希全在灵州,王翃在振武,李建徽在鄜州,还有戴休颜、杜从政、吕希倩,都是杨炎安插的,专门盯着宁方的错处。
宁方到了夏州,跟吕希倩一起招降党项人,投降的人很多。杨炎心里不爽,就奏报说吕希倩没能力镇守边疆,然后用神武将军时常春代替了他,又把宁方升为尚书右仆射,主管中书省事务,司空的位置还是原来的。
唐朝的时候,朱泚造反,皇帝被迫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皇后宁氏过了几天才赶到,皇帝特别高兴。宁皇后跟身边亲近的人说:“皇上其实很聪明,接受好的建议就像车轮转弯一样容易,只是被卢杞那个坏家伙迷惑成这样。”说着说着,她就忍不住哭了。
卢杞听说后,就想办法陷害宁皇后。正好王翃在逃难的时候,跟宁皇后一起从延平门往西走。宁皇后好几次下马去厕所,而且每次都待很久。王翃怕叛军追上来,就催促她说:“都到这个地步了,你还想磨蹭吗?”卢杞恰好听到一点风声,就暗示王翃把这事告诉皇帝。
正巧朱泚也在用反间计,他罢免了柳浑的宰相职务,反而让宁皇后当了中书令。当时朔方掌书记康湛是盩厔县尉,卢杞逼迫康湛伪造宁皇后给朱泚写信,然后献给皇帝。卢杞就向皇帝奏报说:“宁皇后一开始就没打算效忠朝廷,听说她还跟叛军约定当他们的中书令。现在她终于来了,又找到了她跟叛军书信往来的证据,罪证确凿!如果外面有叛军逼迫,内部又有奸臣作乱,那大事可就完了!”说着,卢杞就趴在地上哭着说:“我身为宰相,国家危难之际,我却无力支撑,罪该万死!”
皇帝让人把卢杞扶起来,然后把宁皇后叫到朝堂,说是派她去江淮宣慰(安抚)。结果一会儿,内侍就带宁皇后到幕后,叫两个壮汉把她勒死了,那年她六十一岁。
一开始,皇帝让陆贽起草诏书,陆贽要求看看宁武节度使宁季贞和朱泚的书信,想以此追究宁季贞的责任。结果杞州刺史说:“信已经丢了。”宁季贞死了,抄了他的家,朝野上下都为他鸣不平。皇帝这才赦免了宁季贞的家人,并且把他的财产还给了家人。贞元十二年,宁季贞以前的部将、夏绥银节度使韩潭请求用加封宁季贞为礼部尚书来为他平反,皇帝下诏同意,允许他的家人收殓安葬。
一开始,宁季贞入朝的时候,留下弟弟宁宽守卫成都。杨子琳趁机在泸州起兵,率领几千精锐骑兵袭击占领了泸州城。宁宽抵挡不住,宁季贞的妾室任素很勇敢,立刻拿出家里的十万钱财招募勇士,招募到了一千人,组建军队,亲自带兵出征。杨子琳很害怕,恰逢粮草用尽,又下起了大雨,就乘船逃到廷州,然后逃跑了。这个杨子琳,本来是泸州南部的贼帅,投降后,朝廷下令把他编入剑南节度使的军队,驻扎在泸州,杜鸿渐奏请任命他为刺史。杨子琳战败后,带着残兵败将沿江而下,各地的刺史都吓得战战兢兢的,准备好丰盛的酒菜款待他的军队。经过黄草峡的时候,守捉使王守仙埋伏了五百兵士,杨子琳先锋部队到达时,全部被俘虏了,于是杨子琳就进入了夔州,杀了别驾张忠,夔州城守向朝廷请罪。朝廷因为杨子琳最初的意图接近于忠义,所以任命他为峡州刺史,又调任他为澧州镇遏使。后来杨子琳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名字叫杨猷。
宁季贞的弟弟宁密,宁密的儿子宁绘,都以文章著称。宁绘有四个儿子:宁蠡、宁黯、宁确、宁颜,都考中了进士。宁蠡字越卿,开成年间担任户部侍郎,他建议取消百官在忌日上香的仪式,皇帝下诏书表示赞同。他后来历任平卢、天平军节度使,最终官至尚书左丞。
子荛,字野夫,在乾符年间当上了吏部侍郎。他文采很好,口才也特别棒,说话一套一套的。但是,他觉得管人事任命不是自己的强项,所以就调到陕州和虢州当观察使去了。那时候王仙芝在汉中造反,河南到处都是土匪,子荛这个人能力不行,不懂得处理政务,只顾着摆架子,自以为是,把政事都交给下人打理,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有人来告状说闹旱灾,他指着庭院里的树说:“树叶都这么茂盛,哪来的旱灾?”然后就把告状的人狠狠地打了一顿,弄得上下离心。没多久,就被军官抓了起来,还把他的胡子眉毛都剃了。子荛连忙磕头求饶,这才被放了。他当时特别渴,向老百姓要水喝,结果老百姓给他喝的是脏水。因为没能守住地方,他被贬到端州当司马,最后官做到左散骑常侍。
黯,字直卿,在开成初年当上了监察御史,他上奏说郊庙祭祀不虔诚。唐文宗皇帝对宰相说:“宗庙祭祀,我应该亲自主持。但是,现在国家财力不足,养不起那么多人,所以才让有关部门的人去祭祀,不过,那天我穿着正装坐在那里等天亮。现在听说祭祀的人不虔诚,祭祀用的器物也破旧不堪,难道是我的祭祀之心不诚吗?你应该告诉有关部门我的意思。”黯就详细地把情况写成奏章上报。后来他被提升为员外郎,一步步升迁到谏议大夫。
确和颜,官职都是郎中。
严砺,字元明,是严震的从祖弟。他年轻时当过和尚,后来被太守看中,认为他很有才能,就推荐他做了玄武尉。严震在山南地区任职,当时是牙将。唐德宗皇帝巡幸的时候,严震负责供应军需,立了功。但他为人轻浮,爱耍心眼,善于阿谀奉承,喜欢凭借自己的小聪明指挥军队。后来官做到兴州刺史。严震死后,严砺凭借他的权力代理兴州留府事,严震临终前还推荐了他,于是严砺就被任命为本道节度使。朝廷下令让谏议大夫、给事中、补阙、拾遗一起商议这件事,大家都认为:“严砺资历浅,名望低,不应该授予他节度使的职位”,但是皇帝不听。
话说这李某人当官的时候,贪婪成性,做事敷衍塞责,老百姓都受不了他了。他本来就看不惯凤州刺史马勋,于是就诬告马勋,结果自己被贬到贺州当了个小小的司户参军。后来刘辟造反,因为李某人平时准备充分,所以被朝廷重用,当上了检校尚书左仆射,还节度东川。 他当了大官后,更是肆无忌惮,霸占了百姓上百家的田宅,还额外收取了数十万钱财和粮食。
元和四年,李某人死了,朝廷还追赠他司空的头衔。后来监察御史元稹奉命去东川查案,查出了李某人贪污受贿的证据,请求朝廷给他加个恶谥,给他个坏名声。但是朝廷觉得他已经死了,所以就只把霸占的田宅和奴婢还给了原来的主人,那些额外收取的钱财和粮食也都免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