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字乔,是山东临淄人。他爸爸房彦谦在隋朝当官,做到司隶刺史。房玄龄从小就聪明伶俐,博览群书,文笔很好,书法也擅长草书和隶书。隋朝开皇年间,天下刚刚统一,大家都觉得隋朝的统治会很长久,但房玄龄却私下跟爸爸说:“隋炀帝没有功德,只是因为跟皇帝是亲戚,就滥杀无辜,夺取了政权。他没为子孙后代考虑长远,搞得嫡庶子孙关系混乱,奢侈浪费,互相倾轧,最终肯定要内乱自相残杀。现在虽然表面太平,但灭亡很快就会到来。”他爸爸一听吓了一跳,说:“别胡说!”
十八岁那年,房玄龄考中了进士。他先被任命为羽骑尉,后来在秘书省工作。吏部侍郎高孝基特别擅长识人,他对裴矩说:“我见过很多人了,没见过像他这么优秀的人才,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只可惜现在还没看到他像山峰一样高耸入云,像云彩一样腾空而起。” 后来,房玄龄被调到隰城当尉。汉王谅造反,房玄龄因为牵连被贬到上郡。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中原的战乱,忧国忧民。他父亲生病的时候,他十个月不脱衣服侍奉,父亲去世后,五天滴水未进。
唐太宗李世民在担任秦王时,率军征讨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去军营拜见,李世民一见他就好像老朋友一样,马上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李世民当了秦王后,就让房玄龄当他的府记室,封他为临淄侯。每次出征,房玄龄都跟着,别人都抢着搜刮珍宝,而房玄龄只收集人才,并把他们介绍到秦王府,还跟将领们暗中联络感情,个个都愿意为他拼命。李世民曾经说过:“汉光武帝得到了邓禹,门客都更加亲近。我现在有房玄龄,就像光武帝有邓禹一样。” 房玄龄在秦王府出入十年,处理军务和府务,有时候骑在马上就能把事情处理完,文笔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从来不用打草稿。唐高祖李渊说:“像他这种聪明才智的人,应该委以重任。他每次替我儿子(李世民)汇报情况,即使相隔千里,也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
隐太子跟李世民不对付,李世民就找房玄龄商量,房玄龄说:“国家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只有圣人才能够解决。大王您的功劳遍及天下,这可不是光靠人谋划出来的,上天都在帮您呢!”然后,他又把杜如晦拉来一起商量大事。房玄龄后来官职一路升迁,做到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文学馆学士。太子因为嫉妒他和杜如晦,就偷偷在皇帝面前说他们的坏话,结果两人都被贬官回家了。
后来,太子要造反了,李世民就让房玄龄和杜如晦乔装打扮成方士的样子进宫,晚上一起商量对策。事情平定后,李世民当上了太子,然后提拔房玄龄当右庶子。太子登基后,房玄龄被任命为中书令。论功行赏的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并列第一,被封为邗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其他人按照功劳大小依次封赏。
皇帝问群臣:“我根据大家的功劳来决定封赏,恐怕还不能完全公平,大家有什么话尽管说,不要有所顾忌。”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师起兵的时候,我的军队最先到达,现在房玄龄他们这些文官却排在我前面,我实在不明白。”皇帝说:“叔父您的军队确实最先到达,但是您并没有亲自上阵杀敌,所以建德之战打败仗,讨伐黑闼的时候也望风而逃。而房玄龄他们有在幕后决胜负、稳定社稷的功劳,这就像萧何在汉初比那些将军们功劳大一样。您是我的叔父,我应该不偏袒任何人,但是也不能因为私情而让您和那些有功之臣争夺名次啊!”
一开始,像丘师利这样的将军们都趾高气扬,有的还自己夸夸其谈,看到李神通都这么憋屈,他们就说:“陛下您都不偏袒自己的亲戚,我们还敢胡乱诉说吗!”
后来,房玄龄又升任尚书左仆射,负责修撰国史,并且再次被封为魏国公。皇帝说:“你当了仆射,应该帮助我广开言路,寻找人才。你每天都要处理几百件案卷,哪有时间去找人才呢?”于是皇帝下令,把一些琐碎的事情交给左右丞处理,只把重要的事情交给尚书左仆射处理。
唐太宗曾经问大臣们:“开国创业和守成保国,哪个更难?”长孙无忌说:“当初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要打败敌人,征服天下,创业是极其艰难的。”魏征说:“帝王兴起,往往是趁着天下衰乱,推翻昏庸暴虐的统治,这可以说是上天授予的,是人和的体现。可是,一旦得到了天下,就容易安于享乐,变得骄奢淫逸。百姓想安居乐业,却被繁重的徭役压得喘不过气;国家已经衰败,统治者却更加贪婪地搜刮民脂民膏。国家因此衰败,所以守成保国更难。”
太宗皇帝说:“长孙无忌你跟着我打天下,冒着百死一生之险,亲眼见识了创业的艰难。魏征你和我一起治理天下,你明白,害怕富贵就会骄奢,骄奢就会怠惰,怠惰就会亡国,所以你看到了守成保国并非易事。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守成保国的艰难,现在才要和你们一起谨慎面对。”
后来,皇帝下诏书要让大臣世袭爵位,并授予长孙无忌宋州刺史的职位,让他迁居梁国。但是群臣都反对世袭爵位这件事,所以皇帝就取消了长孙无忌的刺史职位,改封他为梁国公。没过多久,又提升他为太子少师。长孙无忌第一次去东宫拜见太子,太子想给他行礼,长孙无忌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太子之礼,太子只好作罢。
长孙无忌担任宰相十五年,他的女儿成为王妃,儿子娶了公主,他自己也权势显赫,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他多次上表请求辞官,但皇帝都不准。不久,他又被提升为司空,仍然总领朝政。长孙无忌再次坚决推辞,皇帝派使者去对他说:“谦让固然是美好的品德,但是国家对你倚重已久,如果有一天失去你这样的良臣,就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样。你看你精力还很充沛,就不要再推辞了!”晋王被立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被改任太子太傅,主管门下省事务。他母亲去世后,朝廷赐地在昭陵园为他母亲修建坟墓。 之后,他又被恢复了官职。
正赶上朝廷要出兵征讨辽国,长孙无忌留守京城。皇帝下诏说:“你承担着萧何一样的重任,朕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有军队的粮草武器的运输,以及军队的调动和驻扎,都由长孙无忌总揽全局。长孙无忌多次上书劝谏皇帝,希望皇帝不要轻敌,要做好与外族长期作战的准备。他还坚决辞去了太子太傅的职位,皇帝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老了以后,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有一次皇上到玉华宫去,就让长孙无忌留下来守着,让他躺在床上处理政务。病情稍微严重些,皇上就让人用肩舆抬长孙无忌进宫。皇上看到他,眼泪都流下来了,长孙无忌也很感动,忍不住哽咽。皇上就命令御医去照顾他,御膳房送饭给他,每天都派人来汇报他的情况。病情稍微好转一点,皇上脸上就露出高兴的神色。
长孙无忌看着他的儿子们说:“现在天下大事,几乎没有什么办不好的,只有讨伐高丽这件事还没完。皇上心里非常生气,铁了心要打,大臣们谁也不敢劝谏。我要是不说点什么,心里过意不去啊!”于是他就上了一道奏章:
“自古以来,那些不服从您的,陛下都让他们臣服了;那些您没征服的,陛下也都征服了。对中原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突厥,可是大小可汗都被您先后制服,丢掉兵器,乖乖听话,分别管理禁卫军。就连延陀、铁勒都被您安排到州县里做官;高昌、吐浑,也都被您的军队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只有高丽,历代都欠着大唐的债,却一直没有被彻底征服。陛下您责备他们弑君逆道,亲自率领六军,深入敌境,不到十天就攻下了辽东,俘虏了数十万人,高丽残兵败将和他们的国王吓得不敢喘气,这功劳比前代帝王都大得多啊!”
《易经》上说:“知道进退、存亡,而不丧失其正道的人,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思就是说,进有退的道理,存有亡的转机,得有失的规律,我替您陛下考虑的正是这些。 傅介子说过:“知足才能不辱没,知止才能不危险。”陛下您的威名功业已经足够了,开疆拓土也可以停止了。那些蛮夷小国,根本不值得用仁义道德去对待他们,用正常的礼仪去约束他们,古代都是像对待禽兽一样管理他们的。非要彻底消灭他们,恐怕他们被逼急了会反抗,与其这样,不如饶他们一命。再说陛下您每次判处死刑,都要反复考虑,多次上奏,还要自己吃粗饭,停止奏乐,以此来表达对人命的重视。现在这些士兵,他们并没有犯什么罪,却要被驱赶到战场上去,让他们冒着枪林弹雨,血肉模糊,他们的父母妻儿在家中翘首以盼,抱着他们的尸骨痛哭流涕,这造成的阴阳失调,天地不和,才是天下最大的痛苦啊!如果高丽违背臣子的礼节,杀了他可以;如果侵扰百姓,灭了他可以;如果会成为后世的祸患,消灭了他也可以。现在这三者都不存在,却要因此损害我们国家,为了旧王的耻辱,新罗的仇恨而发动战争,这不是舍小而取大吗?我希望陛下下道宽大的诏书,允许高丽悔过自新,烧毁战船,停止征兵,就算我为此而死,也心甘情愿!
皇上看完奏章后,对高阳公主说:“他都病成这样了,还能为国家操心!”
皇帝病情严重,下令凿开苑墙方便探望,还亲自握着他的手和他告别。皇上诏令太子到宫中来。提升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朝散大夫,让他们来见他最后一面。房玄龄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追赠太尉、并州都督,谥号文昭,赐予仪仗、羽葆、鼓吹、绢布二千段、粮食二千斛,陪葬昭陵。高宗皇帝下令让房玄龄配享太宗庙廷。
房玄龄当政期间,日夜勤勉,尽心竭力地工作,不想让任何事情出错。他没有任何嫉妒之心,听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也拥有了一样。他通晓官吏治理,并且以文雅的方式来处理政务,制定法律法规,总是力求宽厚平和。他不以自己的长处去要求别人,选拔人才不求完美,即使是地位卑微的人,也能发挥他们的才能。如果因为某些事情受到责备,他一定会叩头请罪,表现得非常谨慎小心,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够格一样。
贞观年间快结束了,房玄龄因为某些原因被贬回老家。黄门侍郎褚遂良赶紧跟皇帝说:“玄龄侍奉您这么多年,从没做过对不起您的事,不能因为一次过失就把他贬到外面去,这有损您作为天子任用大臣的威信啊!”皇帝一听,恍然大悟,马上派人把他从家里请了回来。不过,房玄龄后来就推脱各种理由,不肯再出仕了。
过了很久,有一次皇帝去芙蓉园体察民情,房玄龄就提前吩咐儿孙们把家里的庭院打扫干净,还说:“皇上待会儿要来咱们家。”没过多久,皇帝果然来了,还把房玄龄接回了宫里。后来,皇帝在翠微宫的时候,任命李纬当民部尚书。这时,有从京城来的官员向皇帝汇报说:“听说房玄龄对李纬当尚书有什么看法?”皇帝问汇报的人:“他怎么说?”那人回答:“只说李纬胡子好看,没别的评价。”皇帝一听,马上就改任李纬为太子詹事。
有一次,皇帝去讨伐辽国,房玄龄留守京城。这时,有个男人上书告急,房玄龄问他怎么回事,那人说:“我这是向皇上告状。”房玄龄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上皇帝,把奏章递给皇帝。皇帝看完奏章后,就把那个男人给杀了。然后下诏批评房玄龄说:“你怎么不相信自己?”房玄龄处理事情的风格就是这样,雷厉风行,干脆利落。
房玄龄在家教方面也很有一套,他总是担心儿子们会骄奢淫逸,仗势欺人,所以就收集了古今的家训,刻在屏风上,让每个儿子都自己挑一个,说:“你们要认真学习这些家训,这样才能保全自己啊!汉朝袁氏家族几代忠良,是我心目中的榜样,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他的长子房遗直继承了他的家风。
他的次子房遗爱,天性散漫,不爱学习,但是武力值很高。他娶了高阳公主,当上了右卫将军。高阳公主是皇帝最宠爱的公主,所以皇帝对她比对其他公主的女婿都好。公主性格骄横跋扈,看不起房遗直作为嫡长子,房遗直很害怕,想把爵位让出去,但皇帝没同意。后来公主失宠了,心里很不痛快,就和和尚辩机私通。皇帝知道后大怒,杀了辩机,还杀了公主的几十个奴婢。公主因此对皇帝怀恨在心,等到皇帝去世,她哭丧的时候也一点都不伤心。高宗继位后,把房遗直贬到汴州当刺史,房遗爱贬到房州当刺史。后来公主又诬陷房遗直犯了罪,高宗就让长孙无忌审理此案,结果查出了公主和房遗爱谋反的证据,房遗爱被处死,公主也被赐死。房遗直因为之前的功劳得以免死,但被贬到铜陵当尉,并且诏令停止追封他为先祖。
杜如晦,字克明,是陕西杜陵人。他祖上有名,在周朝和隋朝时期就很有地位。杜如晦年轻时就非常有才华,喜欢读书,并且很有风度,自诩风流倜傥,但内心却很有原则,处理事情总是果断干脆。隋朝大业年间,他参加吏部考试,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很赏识,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希望你能保持你的高尚品德。”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尉,但他后来辞官离开了。
唐高祖攻下京城后,秦王李世民把他招到自己府里当兵曹参军,后来又调到陕州总管府当长史。当时府里很多人外调,秦王为此很苦恼。房玄龄说:“虽然很多人离开了,但这不足为惜,杜如晦是辅佐君王的奇才啊!大王如果只想守着封地,那也就罢了;但如果想在全国各地发展,除了杜如晦,没有人能和你一起成就大业。”秦王吃惊地说:“如果不是你提醒我,我差点就犯了大错了!”于是,他上表请求把杜如晦留在幕府。杜如晦跟随秦王征战,经常参与军中的机密决策。面对许多棘手的事情,他处理得迅速利落,从不拖延,同僚们都佩服他的才能,没有人能完全了解他的能力有多深。后来他升任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被封为建平县男,还兼任文学馆学士。天策府建立后,他担任中郎。秦王当上太子后,杜如晦被任命为左庶子,之后升任兵部尚书,被封为蔡国公,食邑三千户,另外还食邑益州一千三百户。不久,他又被任命为检校侍中,代理吏部尚书,总管东宫的军队,之后升任尚书右仆射,仍然兼管吏部选官。
他和房玄龄一起管理朝政,推荐贤才,淘汰不称职的人,大家都各司其职,当时朝政清明,杜如晦深得人心。监察御史陈师合上奏《拔士论》,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担任这么多职务,暗中讽刺杜如晦等人。唐太宗说:“房玄龄、杜如晦不是因为功劳和旧情才被重用的,而是因为他们的才能足以治理天下,陈师合是想以此离间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吗?”于是,唐太宗把陈师合贬到岭南。
过了很久,杜如晦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唐太宗下诏给他发放正常的俸禄,让他在家休养,并派御医为他诊治,还派使者经常去探望。后来病情加重,唐太宗下令太子前去探望,他自己也亲自到杜如晦家看望他,并抚慰他。在杜如晦病重期间,唐太宗还提升他的儿子杜荷为左千牛卫将军兼尚舍奉御。杜如晦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唐太宗痛哭不已,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杜如晦下葬后,又追赠他司空,谥号为“成”。唐太宗还亲手写诏书,让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表达君臣之间的哀痛之情。
那天,吃着甜瓜,觉得好吃,就掰下一半祭奠他。皇上还赏赐了玄龄一条黄银带,说:“如晦和你一起辅佐我,现在却只看到你了。”玄龄一听,感动得哭了,说:“世人都说黄银带连鬼神都害怕。”皇上又拿出一条金带,让玄龄带回去给他家人。后来,皇上竟然梦见如晦像生前一样,第二天就告诉玄龄,还派人送去祭品。第二年,皇上还派宫里的女官去慰问如晦的妻子,朝廷官员也都一直没有停止对如晦家人的照顾,恩宠一点都没减少。后来,皇上还下诏书,让如晦的功劳世世代代继承下去,追封他为密州刺史,并且把他的爵位迁到莱州。
房玄龄当宰相的时候,天下刚刚平定,朝廷的规章制度、各种礼仪规范,都是他和杜如晦一起商讨制定的。每次在皇上面前议事,玄龄总是说:“这件事只有如晦才能想出办法。”等到如晦来了,最后采用的方案却总是玄龄的。其实,如晦擅长果断决策,而玄龄善于谋划,两个人互相了解,所以才能同心协力,辅佐皇上。当时人们说起好宰相,一定会说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杜如晦的儿子杜构被任命为慈州刺史。他第二个儿子杜荷,性格暴躁古怪,不守法纪,娶了城阳公主,官做到尚乘奉御,被封为襄阳郡公。太子李承乾谋反的时候,杜荷说:“琅琊的颜师古精通天文星象,他说天象有变,应该做大事,皇上应该当太上皇。您就装病,皇上一定会来看您,这样就能成功了。”结果李承乾谋反失败,杜荷也因此被处死。临刑的时候,他还一副傲慢的样子。杜构因为杜荷的事,被一贬再贬,最后死在了岭南。
如晦的弟弟,也就是楚客,年轻时就很有志气,跟他的叔父房淹一起死在了王世充手里。房淹和如晦之间有点矛盾,他诬陷如晦的哥哥杀了他,还把楚客关起来,关到快死了。王世充被平定后,房淹该被处死了。楚客就求如晦放他一马,但是如晦没答应。楚客说:“叔父害死了哥哥,现在哥哥你又抛弃叔父,咱们家都快没人了,难道你不觉得心痛吗?!”如晦听了这话心里很受触动,就请求高祖皇帝,最终把房淹给放了。
后来,发生建成太子谋反的事,楚客就逃到嵩山隐居了。贞观四年,唐太宗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太宗皇帝说:“你躲在山里这么多年,是不是觉得不做宰相就不出来,是这么个意思吧?其实啊,走得远的人反而容易接近目标,人啊,不担心没官做,就怕能力配不上职位。你哥哥和我虽然不是亲兄弟,却能一心一意辅佐我,你应该像你哥哥那样辅佐我。”楚客连忙叩头谢恩,之后就被提升为中郎将。
每次值班,楚客都拿着拐杖站到天黑,皇帝知道后很心疼他,就把他升为蒲州刺史,他在蒲州政绩显著,后来又调到瀛州。之后,他又担任魏王府长史,然后升迁为工部尚书,代理王府事务,因为为人严厉而闻名。他看出来皇帝对太子李承乾不太满意,于是就和那些讨好李治的人一起,多次说李治聪明睿智,应该立他为太子。有人把这事告诉了皇帝,皇帝心里虽然生气,但也没说什么。等到李治被降爵,罪行被揭露出来后,因为如晦的功劳,李治免于一死,只是被废黜在家,最终以虔化令终老。
淹,字执礼,是个才华横溢、见多识广、口碑极好的人。隋朝开皇年间,他和朋友韦福嗣商量说:“皇上喜欢招揽隐居的人才,苏威就是因为招揽隐士而得到高官厚禄的。”于是他们俩就一起跑到太白山上去隐居,表示自己不愿意做官。隋文帝很生气,把他们发配到江州一带服苦役。后来大赦天下,他们才被赦免回来。高孝基当上雍州司马后,推荐淹做承奉郎,后来又一路升迁,做到御史中丞。王世充篡位称帝后,任命淹为少吏部尚书,对他比较亲近信任,也经常让他参与政事。洛阳城被平定后,淹没有得到新的官职,想去找隐太子做事。当时封伦负责选拔官员,就向房玄龄打听淹的情况。房玄龄怕错过人才,就向秦王李世民推荐了淹,让他做了天策府兵曹参军和文学馆学士。
有一次,淹参加宫廷宴会,当场赋诗,诗作非常出色,皇上赏赐给他一个银钟。庆州总管杨文干造反,牵连到太子,罪责也波及到淹、王珪、韦挺等人,他们都被流放到越巂。王珪知道这是冤枉的,就暗中送给淹三百两黄金。李世民登基后,召淹回朝,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封为安吉郡公,食邑四百户。淹上奏说,各部门的公文处理总是拖延时间,请求让御史来督促检查。太宗皇帝就问宰相封伦的意见,封伦说:“每个官职都有自己的职责,御史负责弹劾违法乱纪的行为,如果还要去索要公文、挑剔毛病,那就太苛刻了,而且会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力。”淹听了之后没说话。皇上问他:“你怎么不坚持你的意见呢?”淹回答说:“封公的意见是为国家的大局着想,我服从他的意见,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皇上很高兴。
因为淹学识渊博,皇上就下令,东宫仪典簿的修订工作全部听从淹的安排。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的副职,参与朝政。他推荐的人才大约有四十位,后来都成了知名人士。有一次,淹向皇上推荐郅怀道,皇上问他郅怀道的情况。淹说:“郅怀道在隋朝时是吏部主事,当时隋炀帝去江都,群臣都去迎合他,只有郅怀道坚决反对。”皇上问:“你当时怎么说?”淹回答说:“我和大家一样。”皇上批评他说:“做臣子的,对君主应该有什么就说什么,不应该隐瞒,你既然认为郅怀道正直,为什么不直言劝谏呢?”淹回答说:“我的官位低微,而且即使劝谏也不一定被采纳,白白送死也没什么用处。”皇上说:“在宫廷里,你认为君主不值得劝谏,那还做官干什么?吃着隋朝的俸禄却忘记了隋朝的事,这算忠诚吗?”皇上转头问群臣:“你们怎么看?”王珪说:“比干直言进谏而死,孔子称赞他仁义;泄冶进谏也死了,孔子说:‘百姓大多顽固不化,没有办法让他们自己改正。’俸禄越高责任越大,这是古来就有的道理。”皇上笑着说:“你在隋朝时不谏言,应该受到责备。王世充重用你,你为什么不劝谏呢?”淹回答说:“我确实劝谏过,但是没有被采纳。”皇上说:“王世充刚愎自用,掩盖错误,你当时是怎么逃脱的?”淹一时语塞,答不上来。皇上鼓励他说:“现在我重用你了,你能进谏吗?”淹回答说:“我愿意死而无憾。”贞观二年,淹生病了,皇上还亲自去探望他。淹去世后,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襄。起初,淹身居要职,在朝廷上地位显赫,可是他却没有留下清白的名声,受到了世人的批评。他的儿子敬同继承了爵位,官至鸿胪卿。
元颖是宰相元如晦的五世孙,在贞元末年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当上了撰写文告的官。他多次被使府征召,慢慢地做到右补阙,然后升任翰林学士。他文笔很好,宪宗皇帝特别欣赏他。平定吴元济叛乱后,因为元颖上书建议勤于政事,他被提升为司勋员外郎,掌管起草诏书。穆宗皇帝觉得元颖很了解朝中事务,对他特别宠信,先后任命他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还让他担任学士承旨,最后以本官身份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被封为建安县男。从皇帝即位,不到一年时间就当上了宰相,这在朝中引起了一片哗然。仅仅两年后,他又被外放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仍然兼任平章事,皇帝还特意在安福门为他饯行。
敬宗皇帝性格骄横乖张,不理朝政。元颖为了讨好皇帝,想方设法搜罗奇珍异宝献给他,路上车马络绎不绝,各种工艺品制作没完没了,搜刮民脂民膏,甚至克扣军饷来充实自己的府库。此外,他还经常不按时发放军饷,导致士兵们又冷又饿,只能靠抢掠蛮族地区来维持生计。结果,人人怨声载道,蛮族也趁机窥探,边防力量因此松懈。大和三年,南诏趁虚而入,袭击了戎州、巂州等地。各地的驻军听到敌军来袭,纷纷溃逃,一些士兵甚至充当了南诏军的向导,南诏军一路长驱直入,攻到了成都城下。成都城被围困了,元颖还不知道,只是带领手下死守城门。南诏军大肆抢掠,烧杀抢掠,城池被毁坏殆尽,过了几天才撤兵,蜀地的珍宝、工艺品和妇女儿童都被抢走了。最初,元颖情况危急,打算突围逃跑,后来援军到了才作罢。
文宗皇帝派使者去安抚南诏,南诏方面上书说:“蜀地百姓请求我们诛杀残暴的元颖,我们没能成功,请陛下诛杀他,以安抚蜀地百姓。”于是,元颖被贬为邵州刺史。朝中大臣们还不满意,又把他贬为循州司马。他的属官崔璜、纥干巘、卢并都被罢官,并分别发配到各地。元颖最终死在了贬谪的地方,享年六十四岁。临终前,他上表请求朝廷追赠官职,并请求将自己葬回故乡。朝廷下诏追赠他为湖州刺史。元颖和李德裕关系很好,会昌初年,李德裕执政,便下令赦免元颖,恢复了他的官职。元颖的弟弟元绛最终官至太子宾客,元绛的儿子叫元审权。
审权,字殷衡,考中了进士,被浙西幕府征召。后来又通过考试被选拔出来,当上了右拾遗。宣宗皇帝在位的时候,他进入翰林院当学士,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兵部侍郎、学士承旨。懿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又升任门下侍郎,然后外放担任镇海军节度使,仍然兼任同平章事。庞勋在徐州造反,审权跟令狐綯、崔铉一起带兵互相配合,轮流运送粮食,支援前线军队,这才解了燃眉之急。庞勋被平定后,审权被加封为检校司空,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尚书左仆射,被封为襄阳郡公。接着他又担任河中、忠武节度使。去世后,被追赠太子太师,谥号为“德”。审权为人清廉正直,话不多,性格沉稳厚道。他在翰林院待的时间最长,却始终没有泄露过宫廷的秘密。在外地任职期间,他处理政务非常有条理,每天日落之前从不休息。坐着的时候总是衣襟整齐,好像时刻面对着重要的客人一样。即使白天稍微休息一下,也要让侍卫来解开帘子;即使旁边没有人,他也会自己起身,拉起帘钩,慢慢放下帘子,然后才休息。他和杜悰同时位居将相,杜悰官职升迁得比他早,所以世人称审权为“小杜公”。
他的儿子审让能,字群懿,也考中了进士,曾经在宣武王铎的幕府担任推官,后来又担任长安尉,之后升任集贤校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孝顺,名声远扬。他还先后在刘邺、牛蔚二人的幕府任职,之后升任兵部员外郎。萧遘担任度支使的时候,聘请他担任度支按察使。僖宗皇帝逃到蜀地的时候,审让能赶去拜见皇帝,之后连升三级,担任中书舍人,后来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当时关东地区战乱频发,需要调兵遣将,各种诏书文件多如牛毛,审让能思维敏捷,处理事情非常得力,所有命令的执行和各种事务的处理,他都能妥善安排,皇帝非常倚重他。等朝廷回到京城后,他又升任兵部尚书,被封为建平县子。
李克用带兵打过来了,皇帝半夜仓皇逃出凤翔,当时一片混乱,好多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王让能为人正直,他徒步走了十多里地,找到了一匹丢弃的马,脱下自己的衣带做缰绳骑上。朱玫的军队逼近皇上的车驾,皇帝逃到了宝鸡,只有王让能跟着他。第二天,孔纬他们才赶到。没多久,皇上又去梁州打猎了。那时候栈道被山南节度使石君涉破坏了,皇帝一路走得艰难险阻,王让能始终寸步不离地保护着他。皇帝很感动地说:“我这次差点丢了性命,也差点让祖宗的基业断送了。在最危险的时候,你都没有离开我,这真是古人说的‘忠于所事’啊!” 王让能赶紧叩头谢恩说:“我家世代蒙受朝廷的厚恩,陛下您不嫌弃我能力不足,还让我担任要职,现在遇到危险,我如果只顾自己逃命,那才真是可耻呢!”
皇帝在褒中休息的时候,提拔王让能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那时候,李煴那个家伙篡位称帝,很多强大的藩镇都投靠了他,已经有十八个了,他们都不向朝廷缴纳赋税,朝廷的钱粮都供应不上,更别说赏赐将士了,守卫皇帝的士兵经常吃不上饭,皇帝和大臣们都束手无策。王让能想了个办法,派使者去河中,去劝说王重荣,王重荣果然听从了朝廷的命令。后来京城平定了,王让能升任中书侍郎,被封为襄阳郡公。很多官员都沾染了李煴的污点,有关部门都想把他们全部处死,但王让能认为他们是被胁迫的,罪不至死,坚决为他们求情,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唐昭宗继位后,王让能又升任尚书左仆射、晋国公,还被赐予了铁券,后来又升到了太尉。
李茂贞镇守凤翔,自从大顺年间之后,他的兵力越来越强大。他仗着自己有功劳,就不遵守朝廷的法令。当时朝廷比较软弱,拿他没办法。正赶上杨复恭逃到山南,李茂贞想顺便把梁州和汉州也吞并了,于是请求朝廷派兵讨伐杨复恭。还没等朝廷批准,他就带兵出征了。皇帝很生气他这么专断,但又没办法,只好同意了。
山南平定后,朝廷下诏书让李茂贞担任兴元、武定两地的节度使,同时任命徐彦若为凤翔节度使,并且把果州、阆州划归武定军管辖。李茂贞心里很不服气,就不去上任,还上奏章,言语傲慢无礼。他又写信给宰相让能,信里充满了诋毁和责骂,说助守亮造反是错的,朝廷压制忠臣,还抢了他的功劳,信里的话非常难听。
京城里的人都很害怕,每天都有几千人在宫门口等着,请求朝廷采取措施。中尉西门重出来,请求把凤翔的地盘还给李茂贞,说是为了百姓考虑。李茂贞回答说:“这事是宰相让能决定的,跟我没关系。”李茂贞更加怨恨朝廷了。皇帝非常生气,下令让让能想办法解决这件事,并且催促李茂贞尽快赴任,可是过了好几个月,李茂贞还是没去。
那个宰相崔昭纬暗地里跟李茂贞和王行瑜勾结,让能说的那些话,都被他们偷偷告诉了李茂贞。李茂贞就带着几百个壮汉混在老百姓里,等着崔昭纬和郑延昌回家,然后就围住他们的轿子,大声喊:“凤翔没有罪,希望大人您别再追究了,别把京城搞得人心惶惶!”崔昭纬说:“皇上把这事儿交给杜太尉了,我们哪知道该怎么办?”那些老百姓根本不知道谁是杜太尉,就乱扔瓦片石头,崔昭纬他们赶紧跑,才没被砸到,结果还丢了官印。皇上更生气了,下令抓捕主犯,把他们杀掉。京城里的人为了躲避灾祸,都逃到山里去了。
让能劝皇上说:“李茂贞确实该杀,但是大盗刚走,凤翔又地处国境西边,而且陛下您刚登基,最好还是稍微宽限一下,像贞元朝那样处理这事儿,别让大家心里怨恨。”皇上说:“现在我下的命令,连城门都出不去,国家制度这么脆弱,就像贾谊哭着痛斥时政那样啊!我每天都提心吊胆,眼睁睁看着这些乱子!你帮我出个主意,我自己把兵权交给诸王。”让能说:“陛下您想铲除那些僭越冒犯的行为,展现您的英明果断,巩固皇室的权威,这是所有朝廷大臣都应该一起努力的,不能只靠我一个人。”皇上说:“你是我最重要的辅臣,你的荣辱都与我息息相关,有什么好顾虑的?”让能哭着说:“我担任宰相,之所以没请求退休,是想为陛下效力,哪敢考虑自己的生死!再说,陛下的想法,跟宪宗皇帝是一样的,只是有些做法不太妥当而已。将来如果我像晁错那样被杀,就算不能平息七国之乱,我也绝不敢违抗圣旨!”
景福二年,皇上任命嗣覃王为招讨使,神策军将领李鐬担任副将,率领三万大军去讨伐彦若和赵镇。崔昭纬心里害怕自己立功后会受到牵连,就偷偷告诉李茂贞:“皇上不喜欢打仗,只要杜太尉出兵就行了。”李茂贞就带兵在盩厔迎战,覃王战败,李茂贞乘胜追击到了三桥。让能说:“我早就预料到会这样,我请求以死谢罪来平息这场祸乱。”皇上哭着说不出话来,说:“我跟你没话说了!”然后把让能贬到雷州做个小小的司户参军。李茂贞还在驻扎军队,要求一定要杀了让能,最后皇上赐死了让能,他享年五十三岁。
让能的弟弟彦林,官拜御史中丞;哥哥弘徽,官拜户部侍郎,也都因此被杀。皇上很后悔,后来追赠让能为太师。
子光乂,他第二个儿子叫晓,没再做官。晓去了梁朝,在那儿混得风生水起,很厉害。
咱们来评价一下:太宗皇帝啊,那是圣明的君主,他灭了隋朝,平定了各路叛乱,天下太平了。然后他启用房玄龄、杜如晦辅佐他治理国家。想想看,那可是经历了大乱之后,国家秩序全乱套了,可他愣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政令通畅,法律法规完善,这功劳啊,几百年后都还能感受到,真是了不起的宰相!但是,仔细想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却很难找到具体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唐朝的柳芳说过一段话:“皇帝平定了战乱,房玄龄、杜如晦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魏征、王珪敢于直言进谏,房玄龄、杜如晦却谦虚地接受他们的意见;李靖、卫玄善于打仗,房玄龄、杜如晦则用文治来辅助他们。他们把各种优点都汇集到皇帝身上。”后来,新提拔的官员开始掌权,房玄龄身居要职,却从不吝啬权力,善始善终,这才成就了他赫赫有名的声誉。这话说得真对啊!
杜如晦虽然在朝为官时间不长,但从房玄龄和他与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来看,他的谋略确实有过人之处的。正因为君臣之间互相理解,目标一致,意见相符,互相帮助成就大事,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萧何、曹参的功劳,跟他们比起来都不够看。不过话说回来,宰相是替皇帝治理天下的,他们应该默默地辅佐皇帝,补救漏洞,把功劳藏起来,让老百姓不知不觉地受益,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那些到处炫耀自己功劳,让大家都知道的人,跟房玄龄、杜如晦比起来,格局就小多了!